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现状

高标准农田现状

时间:2023-08-28 16:5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问题;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50-02

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建设发展.对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要求,水利建设工程就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探索,从而有效的解决在目前形势下水利工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并且改革和加强提高对工程建设的组织形式以及建设方法,以达到水利建设得以稳健发展,进一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1 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形势下,由于我国在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就是集中在节水灌溉以及建设大、小型的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大中型的节水工程等工作。在近几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因素的影响,而降水分布极其不均匀,因此旱涝等一些灾害就会不断的发生,这给国家的经济财产就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力发展,提高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也是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途径,对此,加快目前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1)由于我国非常重视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发展要求,所以对于三农问题也是一直影响农业改革和发展最根本的一个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是否可以进行调整,而国民经济是否可以得到顺利的发展都取决于农业发展的建设程度。对此,只有加强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才可以保证农业发展的增收,这也是推动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保证,确保使国民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2)在农业发展当中,水是有限性和不可取代的,但是它却可以进行循环的使用,然而出现不当利用时,则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等问题。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污染的,对此,这些属性以及它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它的合理应用与开发,这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待我们解决。由于水资源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则是确保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维持资源、人口生存环境的必要基础,因此,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则必须要着想于未来,得以水资源可以持续稳定的建设发展;

3)在农村发展的过程当中,水利基础建设则是作为一项基础条件,它也是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关键,对此,它必须要利于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断的增加效益,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2 在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由于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小型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靠着农民的投工投劳修建的,所以在工程修建交工时,则会存在质量差、低标准、技术设备较为落后以及配套不全等相关问题。如果要受到长时间运行的话,部分建设设计都已经进入到了更新和改造的阶段。经过相关部门的一些资料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有些工程已经出现老化失修以及报废等相关问题,所以对于我国的小型水利工程其完好率也只有大概五成左右,没在达到实际的标准要求。

1)由于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主要都在农田以及周围的生活区附近,利于日常生产以及生活等需求。然而,农村的水利建设一般都是地方性的项目工程,所以在施工时有可能会出现质量问题,此外,在工程修建以后,一般都是要靠农民日常进行维护的,所以就很难达到正常的维护要求标准进行。在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大多数都由农民组成的,而作为施工企业也没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没有配备专门的质量监察人员,所以工程质量就难以达到规定标准;

2)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工业企业会产出大量的废水,在城镇当中又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等,所以这就会严重污染到地表水,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此外,植被在遭到破坏以后,也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土质的松软,耕地减少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对此,就必须要应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3)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由于我国开展的比较早,然而在整体设计上却比较落后,所以很多工程项目的都会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并且在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上都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应政策进行,所以也就无法发挥出整体效益,导致出现重复工程建设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人力以及物力资源的浪费。

3 针对缺陷的主要解决措施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这就必须要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农民等力量,同时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一面。作为政府应也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制度,并且通过利益诱导,从而吸引广大农民共同完成水利建设。此外,还应制定完整的政策机制,从而确保农村集体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有效的激发农民投资投劳到建设项目当中来,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促进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持续发展水利建设;

2)我们要进一步普及节水灌溉的先进技术,把节水工程和水利建设相结合。进行旱田灌溉时我们应用的是管道式喷灌,但是,一般发挥管式的喷灌应用是较为方便的,并且投资较少,对于水压的要求也偏低,方便管理。对此,我们要积极的发展微灌以及大棚滴灌等方法。此外,也应做好河道浆砌防治以及渠道的建设工程,加强提高利用率。而我们也应进一步研究利于灌溉发展的节水经济政策,做好计划以及节约用水的制度管理制度方针。也应逐渐的提高用水节水意识,管理好水利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一方面要明确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也应明确实施项目的主体。一般实施项目的主体主要有农户、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

3)一个优秀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有配备高素质的水利工作队伍。因此,就必须要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水利员的技术,提高他们掌握新理念知识、新科技,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也应建立相对健全水利建设队伍和良好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应建立合理的合作组织体系框架。进一步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科学研究,必须要适应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农村体制以及适应地区特点的水利建设,从而更好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建设服务。

4 结论

总之,因为农田水利建设则是确保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它是否可以顺利的进行是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与支持。对此,要不断的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也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工程,从而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5).

[2]任彩玲.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视界,2012(14).

第2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策略 规章制度 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85-01

引言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促进农作物更好成长,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落实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推动现代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落实相关的技术措施,注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逐渐受到关注。

1.1 改造现有工程。一些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较长,再加上维修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修复存在的质量缺陷,对提高灌溉效率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落实高标准建设的各项要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弥补这些不足,对现有工程实行改造,促进水利工程运营效益提升。

1.2 实现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设施完善,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机械化水平。通过合理配置机械设备,进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作物种植的各项工作,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防洪、抗涝水平,为农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1.3 促进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极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构建完善的农田水利沟渠网,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灌溉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绿色环保,降低对周围环境破坏,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

工程建设中,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制约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方向不明确。没有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相关制度措施和技术规范要求没有严格落实,制约施工建设顺利进行,对工程运营也带来不利影响。

2.2 标准不统一。相关规范标准没有得到严格遵循,一些地方的标准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灌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3 制度不健全。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措施,或者工程管理制度、运营维护制度不健全,难以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2.4 资金较缺乏。当地政府资金预算不到位,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调动社会的力量来融资,导致资金短缺,难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水平。

2.5 人员素质低。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严格执行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3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程建设的不足,落实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明确高标准工程方向。落实相关规范要求,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为工程建设和各项规范标准落实提供指导。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并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3.2 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构建行业规范标准,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和具体要求,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要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善于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3.3 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田特点,制定符合本地的规章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构建工程建设和管理责任制。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施工人员为农田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定期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进和完善,推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3.4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做好预算工作,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需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私人资金,组织社会募捐,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得到全面落实,防止资金出现被挤占或挪用现象。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破解资金困难,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5 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施工队伍建设,确保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较高,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意识强。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重视施工材料质量检测验收,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完善奖惩激励制度,让他们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建设队伍等方面采取对策,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运营维护,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更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正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7), 265-266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 No.1,1999.3.

第4篇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限制,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与国土、水利部门同类工程相比显得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和实际建设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上级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

第5篇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从2009年开始,我国财政部和水利部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工作,每年投入资金达50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引起国家和相关事业单位的重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面临建设水平低、工程不配套、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前期的规划、建后的管护工作都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施工监督管理不到位,建设标准低

农田水利施工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操作。在施工过程中,一些监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在监管工作中投机取巧,减少监管次数,致使违规行为不能被及时监管。施工单位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使用劣质材料,不按照图纸私自操作,责任落实不清,出现监管互相脱节、施工秩序混乱的现象,如果对这些行为不能做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罚管理,将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达不到要求,工程竣工后管理粗放,水利设施损害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规划方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在进行工程验收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和评价指标可供参考。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工艺流程就开始施工,或者规划较为片面,所以导致随意、盲目施工,在实际施工时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问题,例如水旱调节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无法显现等问题,与实际施工脱轨,既影响了工程质量,又耽误了施工进度,影响效率,给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造成经济损失。

3、施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策划者的知识水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而我们不乏看到许多施工单位一味追求设备和材料的完善,忽略了人的主体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人员进行技术和思想的培训,直接上岗作业;而且施工单位缺乏一支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队伍,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施工过程中管理者的素质尤为重要,很多施工单位的管理者都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没有发挥管理者的效能。要想提高整体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参与施工建设的所有人员的整体素质。

4、缺乏资金投入

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工程中机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的修护和保养,影响施工进度。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电费和水费是较大的支出,水利工程运行费用较高,给农户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农田水利工程分布面积广、数量多,所以国家在管理和扶持农田水利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目前来看,国家对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需要,设备维护、技术革新、水费补贴等一系列资金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工程建设不按规划实施,部门缺乏配合意识

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脱离了行业部门的规划盲目施工,缺乏技术合理性,社会效益和经济难以实现。水利工程必须在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指导下进行,而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形:工程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布局,各个部门各负其责,配合意识差,对实施的项目存在不同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方面、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工程纠纷现象普遍,导致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三、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要建立管理机制,从施工开始到结束,要明确监管目标、制定监管计划、掌握监管内容和质量标准,加强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施工前做好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一切准备工作满足施工过程的需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对施工方案、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处理;施工后的监管工作主要是工程验收,以科学的工程方案为指导,对完成的工程质量进行评估。

2、加强农田水利技术力量,提高施工队伍素质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设的保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是完成高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重视水利人才队伍的建设。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人员,上到管理者,下到操作工人,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作为管理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掌握工艺流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对于操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思想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提高施工规划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农田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4、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保障,国家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长远利益来看,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利益的回报。老化设备的维修养护、先进技术的引进、施工人员的培训、工程质量的监管等各个施工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所以说,加大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5、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加强对已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工程长期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重点的水利工程设施实行重点专人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制;向水利工程的收益方征收部分费用,用于对现有工程进行定期的养护,遵循“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此外,根据各地的地质、气候等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以不同模式进行水利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6篇

摘要:

浦城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大力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采用施用商品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试验,探讨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提升平整区土壤肥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技术措施

土壤肥力改良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施肥是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1]。福建省浦城县是农业大县,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耕地面积35866.67hm2。近年来浦城县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9hm2,平整土地124hm2。土地平整工程实施中虽然采用“表土剥移法”进行土地平整,但对于挖方区由于大部分是底土层、心土层,填方区则大部分土为挖方段的余土和路沟渠的挖方余土等现状,存在表土层养分不均,肥力较低的状况。为了能尽快使这些平整区的土壤地力有效恢复,于2014—2016年在浦城县富岭镇、管厝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区,通过采用施用商品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试验,探讨提升土壤肥力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提升平整区土壤肥力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项目区概况

浦城县富岭镇和管厝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面积520hm2,项目区包括富岭镇的余塘、富官村和管厝乡的官田、登俊、水坪、溪南等6个村。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四季变化明显,冬夏差异悬殊,多年平均气温17.7℃,降水量1800~2000mm,年均日照1900h,无霜期约244d。光热水资源丰富,作物的光温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大,适宜粮经多种作物的生产和增产,农业利用方式以烟—稻轮作和单季稻为主。

1.2试验设计

1.2.1施用商品有机肥

2015年在富岭镇的富官村、余塘村、富岭村,管厝乡官田村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区选择种植中稻的5个地块共计58.33hm2,实施商品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每667m2施用商品有机肥200kg,作为底肥施用。

1.2.2种植绿肥

2014年冬在管厝乡登俊村、溪南村土地工程平整区选择3个田块共计20.67hm2进行冬种紫云英绿肥。掌握在初花至盛花期或水稻插秧前20d压青,每667m2稻田压青1500~2000kg,每667m2配施30~50kg石灰加以中和。

1.2.3秸秆还田

2015年在管厝官田村土地平整区选择3个地块共计24hm2实施水稻秸秆粉碎还田。通过水稻收割结合秸秆粉碎后,任由其自然腐解还田,到水稻插秧前再进行灌水溶田耕翻。

1.3调查取样方法

通过技术措施实施前后土壤有机质定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土壤样品的采集,采取在每个实施地点选取一丘田块作为取样田,长方形田块按“S”型取样、方型田块按梅花型取样,每丘田取5个样点,采样深度为0~20cm,混和土样以取土1kg左右为宜。实施前后土壤样品采集为同一地点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采集,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

2结果与分析

2.1施用商品有机肥

对土地平整区使用商品有机肥前后土壤有机质定点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通过施用有机肥及耕种水稻1a后,平整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增幅3.27%~23.57%,这表明施用有机肥对于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区的表层土壤肥力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

2.2种植绿肥

对土地平整区紫云英种植前及紫云英翻压后20d土壤有机质定点测定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通过种植紫云英并经翻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增幅13.89%~25.98%,这表明绿肥种植对改良培肥平整区的土壤有显著的效果。

2.3实施秸秆还田

对土地平整区水稻秸秆粉碎还田前后土壤有机质定点测定结果见表3。通过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经过秋冬春近200d,水稻秸秆已部分腐解,腐解的有机质进入土壤表层。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水稻秸秆还田后,表层土壤有机质有一定的提高,增幅5.19%~11.29%,从而达到培肥土壤的效果。如果秸秆粉碎后再进行耕翻,使秸秆与土壤混合效果应该会更好,但进行耕翻费用高,实际生产中没有采用。

3小结与讨论

施用有机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减少磷的固定损失,延缓土壤中有效钾的耗竭,保证养分持续供应[3-4]。长期施用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指标,降低土壤容重4.0%~6.6%,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0%~6.9%[5]。颜志雷研究表明,连年翻压紫云英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等土壤酶活性增强[6]。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固氮菌活性,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进而改善土壤生物特性[7]。本研究通过土壤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紫云英、水稻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培肥土壤恢复地力的效果,其中以种植绿肥紫云英技术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幅度最高,效果最好。但对于具体的紫云英种植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排水,开好三沟,并施用一定量的钙镁磷肥,紫云英才能旺盛生长并达到一定的产量,否则由于积水,长出的紫云英苗枯黄,甚至死亡。而施用一定量的钙镁磷肥可以促进紫云英根廇菌生长,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

参考文献:

[1]赵秉强.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沈善敏.长期土壤肥力试验的科学价值[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l(l):1-9.

[3]倪仲吾,孙羲,杨肖娥,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0,21(4):167-169.

[4]宇万太,姜子绍,马强,等.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1057-1064.

[5]温延臣,李燕青,袁亮,等.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7):91-99.

[6]颜志雷,方宇,陈济琛,等.连年翻压紫云英对稻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5):1151-1160.

第7篇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质量”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经过十年努力,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状况。

(一)耕地质量总体平均中等偏下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高、中、低等地,其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可见,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同时,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一级区来看,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6.37等、7.07等和8.18等;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11.84等、12.17等和13.39等。从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气候条件是决定耕地质量的支配性因素。

(三)高等级耕地与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重叠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圈定了全国51片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约含10亿亩耕地,其中6亿亩可灌溉,平均质量等别为7.9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这51片优质耕地集中区,也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经济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耕地的细碎化,影响了这些区域耕地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参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城乡;内涵挖潜;保护耕地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对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陕西省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启动,笔者全程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各区县可补充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越发稀少,新一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需向多个视角转变。源于此,结合各区县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现状,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几个新热点问题谈些个人想法,以期抛砖引玉,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新形势下的西安市土地整治规划

随着“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政策的明确,土地整治的范畴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转变,内涵也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但是,目前西安市土地利用存在着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突出,近郊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城镇土地无序扩张、低效利用等问题。

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承担着实现全市耕地动态平衡、保障粮食产量等战略落地的重任。经调研,一方面各区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为完成建设用地审批,近年来各区县陆续委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在省内其他市县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另一方面,各区县土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供的面积较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确定“十二五”期间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西安市如何在资源、人口、空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复杂因素的约束下,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目标,这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亮点,统筹城乡,深化土地整治内涵

目前,西安市的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不仅仅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单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二是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民却只有较低的收入;三是城市对农业产出的需求缺乏有效地传导机制,农业土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影响农民在进城后将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变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西安市在落实统筹城乡的政策中缺乏必要的载体和抓手。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城市对农村要素的吸纳,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转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劳动力与城市资本的分工合作,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社会财富、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相反,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的机制却严重滞后,尽管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市场化的、利益导向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现对当前的土地整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通过土地整治,进一步打破城乡隔阂,扩展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自由交换和流转的渠道,要让更多的农村资源得以进入市场,通过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自由交换与合作,提高农民的收入。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西安市的推进,高陵县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开展的统筹城乡发展在东樊村取得成功,“东樊模式”已成远近闻名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典型。在新一轮规划中,如何深化“东樊模式”内涵,在推动“农民赶超城里人”的基础上引导产业落地,引导转换身份后农民的主要生产内容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产业将是新一轮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以强化市地整治为特色,内涵挖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西安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000年为187km2,至2010年已增长为395km2,增加了2.11倍。预计到2020年,西安市主城区面积将达到574km2,这种需求给土地征收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起飞,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意味着不仅建设占用土地的速度会加快,而且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也会不断增大。《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西安未来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达423k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为364km2。要实现364km2“占补平衡”目标,压力非常大,也对新一轮规划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思考如何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通过内涵挖潜,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将是另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西安市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中,应强化市地整治并以此为特色、亮点。要规划好西安市城市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首先要明晰城市土地产权主体,构建土地产权市场并完善与土地储备制度相配套的机制体制,适当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2)创新城市土地整治的主体组织制度,运作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工作,形成立体多维空间开发的市地整治模式。(3)注重5个互动:市地整治与“退二进三”(传统工业结构调整)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商圈改造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交通(快速通道、地铁等)整治互动、市地整治与城市产业集群培育互动、市地整治与副中心建设互动。(4)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土地基金,完善和优化市地整治中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四、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保护耕地,实现总体动态平衡

根据《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陕西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任务要求,西安市新一轮规划需要落实补充7.2万亩耕地的目标。由于西安市地形地貌特点,市域南部的秦岭山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和东部台塬丘陵区,此区域同时也是各类建设用地的集中区。

在新一轮规划中,不应再以补充耕地数量为主,而是更加突出了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让耕地提质“看得见”。规划围绕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农田平整工程和水利设施配套为重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按照节约用地、设施配套、路网通达、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安排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采用暗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和田间生物工程措施,提高农田空间利用率,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美化农区景观的效果和能力。形成3—4个“相对集中、集中连片”的千亿斤粮食主产区。规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在建成后要实行统一命名、统一设立永久性标示和统一集中监管,充分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示范作用。

五、以一张图工程为契机,创新举措,保障规划切实实施

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认真做好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和变更调查。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和检测,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三维空间内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和定时分析,做到“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向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土地资源的基础信息和规划服务并对土地整治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监测、追踪与反馈。依托土地利用“一张图”工程建立了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权属管理和动态监管。

引进现代土地整治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引进和采用相关领域的创新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便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增加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例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永续利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本着由点及面、由易入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土地整治,做到规划一片,整理一片,成功一片,示范一片。

强化规划实施经济调节机制。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遵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二是要有效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和杠杆作用,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地质出版社,2011.

[2]张军连,李宪文,刘庆等.国外市地整理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01).

[3]刘志仁.陕西省基本农田区域整治的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9).

[4]李滨,曹军.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土地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建设;新的时期;发展困境;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523 文献标识码:A

1 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建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减少损失,为农业高产服务。主要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等防治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

2 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山区水利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忽视水利的建设。归结起来就是人们的侥幸心理,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天注定的,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缺少带头人,人们的积极性不高,不知道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山区强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投入的资金不足,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后期维护存在问题,由于农民自身收入就不高,难以满足维修所需要的资金,农民不愿意支付费用。

3 干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干旱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困境是水的存储问题。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节水潜力作为实现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方式。选择高效型的作物,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低耗水、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还有管水领导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在我国,干旱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的困境就是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有的地方就是无法建设水利设施。

4 南方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湿润地区,这几年来旱涝灾害频发,而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面对这样的情况,南方目前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土地分散,不能统一的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灌溉系统,发生涝灾时水的存储和旱灾时水的发放。所以说水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5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5.1 建立多元化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

要构建多元化的模式,国家、各省、市、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部分支持,积极引诱更多的企业参与水利的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完善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机制。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国家负担,对于小的工程农民负担。要多方面集资金,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由于政府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所以必须多渠道的积累资金。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法规来认真的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努力的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农民利益最大化,激励农民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保证水利设施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5.2 认真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进行创新,虽然存在天灾,但是有些也是人为因素,所以要实行问责制,要严格落实政府责任,要保证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要重视和农民的合作,不断强化地方各级领导考察和监督。明确各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地方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抓具体的事务,积极引导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任务落实每个农村、每个人。

5.3 以农为本

要始终以农为本,保证农民的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真实了解人民的心愿,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组织力度,给农民最大的优惠,降低农民的风险。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内容,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基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最终目标,是解决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围绕农业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农村不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

5.4 加强农民学习和人才的培养

要组织农民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水利服务队伍,充分了解我国的气候,然后再这个大背景下了解我国水利实施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深化农村水利设施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明显。按照适应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制度十分完善、监管有力度、市场比较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他们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5.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设施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注意节约水资源也是必要的,将节水灌溉设施利用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中,积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样也在节约水利建设成本。

未来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国家将提出更加有利的政策、制度保障。水利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加,未来将把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推进。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始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切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带动起可以带动起来的力量。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伟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09).

[2] 钟玉秀,陈奇,刘宝勤.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08).

[3] 杨杰,郑春,曹玉宇,成颖.沈北新区农田水利建设与发展措施[J].辽宁经济,2007(08).

第10篇

黑龙江省泰来县水务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2400

摘要 泰来县属我省西部干旱地区,低产田改造任务极为繁重,以低产田改造为立项重点,把旱改水作为治理切入点,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高标准、高效益、成规模为建设目标。

关键词 泰来县;低产田;农田水利;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18-02

1项目背景

泰来县现有耕地239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1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5.3%,低产田改造任务极为繁重,为发展区域经济,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土地治理以此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加上乡镇村大多是各自为战,造成规划不统一,布局不合理,设计不科学,治理不成规模,治理成效不显著,从宏观角度看,往往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产生无功投入和无益工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着上级业务部门指导意见,以低产田改造为立项重点,把旱改水作为治理切入点,以高标准、高效益、成规模为建设目标。项目区位于胜利乡境内,现有耕地1.3万亩,这里土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是旱改水的适宜区域。泰来县正在实施的省重点水利工程“泰来引嫩工程”项目,从项目区经过,2007年建设的农业开发半拉山低改项目引水工程可同时为项目区引水,使本项目水源供给有了双重保障。省市县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加激励了当地干部群众开发积极性,技术依托单位全力支持,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证。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立项开发是打开多年束缚这一区域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当地经济锁链的钥匙。 项目区地处低洼地带,耕地连年遭遇涝灾,由于多年内涝,粮食产量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仅有2 099元,农民收入低,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当地干部群众对这一区域立项开发早已翘首企盼,热切盼望尽早实施;

2)立项开发是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效益水平的关键。立项开发彻底解决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问题,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增加农业整体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水平,为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土地立项开发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能充分的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开发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4)在这一区域立项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长期内涝,农民收成不好,效益不高,因此,农民不愿意投入,地越种越穷,很多农民弃耕,因此,这些立项开发也是德政工程,极其必要。

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条件是这一区域立项开发的基础。

1)项目区土质为厚层砂砾底草甸土,土壤肥沃结构致密,适于水稻生长,开发区内地势平坦,而且集中连片,有利于开发水稻生产和统一规划管理;

2)供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的嫩江水且无污染,水质优良,完全可以保证项目区生产和生活用水;

3)项目区的气候条件良好。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是我省的第一积温带,积温高,无霜期可达145天,日照时数长,小区光热协调,这些都是开发优质水稻产业不可缺少的条件;

4)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层次的技术依托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全县有高初级农业技术人员40人,县乡村已形成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可为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项目乡镇与东北农大、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依托关系,为项目高标准建设和取得高效益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技术保障;

5)开发区内交通便利,有村村通公路与小区相连,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电力充足设施齐全,每个自然屯均有380V动力线路,完全可以保证开发区的用电,区内通讯设施齐全,村屯有程控电话可通往全国各地;

6)干部群众积极性高,为立项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项目区的农民早已吃够了内涝的苦头,盼望尽早立项开发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农民们说:“如能立项开发我们愿意出工、出劳、出资保质保量完成开发建设任务”。

综上所述,该项目无论从组织领导、技术服务、资金保证,还是资源开发的科学合理性、前景和效益等诸方面都是可行的。

4 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有建节制闸2座,闸孔宽度2m,建分水闸9座,其中主干渠分水闸1座(闸孔宽度2m),支渠分水闸8座(闸孔宽度1m),建过路涵17座,其中直径为1m的双孔过路涵4座,直径为1m的单孔过路涵13座,交叉涵1座(直径为1m),农道桥5座(单跨5m),灌水渠系衬砌4公里,整修灌水渠系30km,整修排水渠系31km,整修农道12km,建育秧大棚240栋,86 400m2(每栋360m2,宽8m,长45m),营造防护林200亩,科技培训1 000人次,购良种2万kg。农机合作社建设内容有:购置4160型洛阳福宝玉米收割机1台,久保田插秧机5台,久保田588型水稻收割机1台,东方红1110型拖拉机1台,宁波484型拖拉机4台,纽荷兰804型拖拉机4台,建农具棚400m2,办公室、维修间300m2,机库100m2,停放场300m2。

5 综合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项目区计划种植水稻1.3万亩,单产500kg,总产650万kg,按每公斤2.4元计算,总产值1 560万元,比开发前增加1 014万元。

5.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在开发项目示范辐射下,加快周边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通过项目的建设,项目区年实现农业收入910万元,比开发前增加57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 652元,比开发前增加3 553元。

5.3 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使这一区域低产田变成高产水稻示范区,避免耕地由于受内涝造成的盐碱化,又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6 结论和建议

6.1 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证得出结论:该项目是可行的。

6.2 问题与建议

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严格按设计标准施工,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并保证工程质量,使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对建后小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小区各项工程,积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开发小区始终处在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策;扬州市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40-02

一、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析

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察结果显示,2011年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为78.54分。从近两年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六大主体指标得分看,江都区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设施装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方面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支持保障三方面,发展存在不足(见下表)。

1.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江都区一直把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观。2011年江都区农业生态环境类指标完成最好,实现目标值的95.9%。其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3%,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达88.24%,完成目标值的98.04 %;林木覆盖率达19.8%,完成目标值的86.9%。

2.农业设施装备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江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器具,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设施装备类指标得分为12.3分,完成目标值的87.8%,其中,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1%,完成目标值的95.29%;高标准农田比重为49.59%,完成目标值的82.6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为76.05%,完成目标值的84.5%。由于江都圩区众多,加之部分水利设施老化,2011年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指标值比2010年有所下降。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江都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产业经营类指标得分为13.21分,完成目标值的77.7%。其中,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为100%,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71.27%,完成目标值的89.09%;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为72.47%,完成目标值的90.59%;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65,仅完成目标值的26%。可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将是提高江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

4.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江都克服了秋冬春连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的历史性突破,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类指标得分为17.98分,完成目标值的74.9%。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34.53亿元,完成目标值的73%;粮食亩产达594公斤,完成目标值的96.7%;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18.1%,完成目标值的85.3%;农民人均纯收入11 998元,完成目标值的52.1%。可见,在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仍将是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稳步提升,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艰巨。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都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农业市场信息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类指标得分为12.16分,完成目标值的71.5%。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1%,完成目标值的79.2%;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为86.9%,完成目标值的89.5%;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3%,完成目标值的85.6%;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1%,完成目标值的28.9%。由此不难看出,江都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较为艰巨。

6.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现代农业离不开财政金融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保障。近年来,江都一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11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良种补贴及机动鱼船柴油补贴资金10 041万元。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江都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还相当滞后。2011年,农业支持保障指标得分为9.46分,完成目标值的67.7%,尽管该指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六大类指标中,得分和完成率都最低。

二、加快推进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几点建议

1.以推进服务社会化为重点,健全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当前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其中最薄弱环节是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以政策为引导、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一要构建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农业投入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二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向农户放贷的积极性;三要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推进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各种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四要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鼓励农机、农资、植保、信息、技术、仓储、运输等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要立足本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科技进步。一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业本领;二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带动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科技素质和水平;三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3.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针对目前江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要切实抓好各项富民政策措施落实,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4.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江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要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件: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辐射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升;加快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蔬菜、花木、渔业等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5.以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在农业设施装备方面,相对于农业机械化进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坚持把水利作为江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6.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巩固江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二要深入开展农村能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户用沼气管理服务水平;三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生态观光农园、主题农庄和农家乐专业村的发展;四要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生态景观效益增强为目标,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玉洋.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9,(12):152-155.

第12篇

一、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我区家庭承包农户为85128户,家庭农场总数为631个,合作社总数为350家。涉农企业总数为14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展。全区家庭农业经营主体耕种粮食作物的农户为7.0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8.6%;经营土地面积110.7亩。大多数农户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生产效率低,信息闭塞,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效益差。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后劲不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只注重直接生产投入,很少对防洪排涝、抗旱、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等投入,加之国家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总体上滞后,土质有盐碱化趋势,影响农业生产后劲。

3、惠农政策实行普惠制,重点投入不突出。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惠及面广,对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不明显。

4、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缺少一技之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稳定就业,;同时,近两年房地产开发市场萎缩,务工收入锐减;种地收入又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滞缓了土地流转,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5、土地流转不规范。由于不掌握土地流转政策、法律,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口头合同多,占60%;书面合同少,占40%。既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存在合同条款不齐全、手续不健全等现象。容易引起合同纠纷,为农业生产发展埋下隐患。

6、农业生产资金不足。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规模经营土地需要资金量大,由于条件限制、信贷资金有限,使得农业经营主体缺少资金。

三、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1、惠农政策向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充分利用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农机部门应在购置农机具补贴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最大限度满足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用机械的需求。二是农技推广部门推广良种良法、设施高效农业,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土地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重点放在农业经营主体上。三是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成为稳产、高产田。

2、规范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服务

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区级设流转服务大厅、镇(街)设流转服务中心、村设流转服务站。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鉴证等服务。

3、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后劲

一要加快农业水利化建设。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省、市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多立项、快立项,争取用几年时间改变我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局面。切实做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高标准做好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设。二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申请力度,重点装备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和插秧机,力争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做好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做好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加大等离子体种子等农机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完善“三?三”轮耕制度,确保深松整地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三要加快农业生态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有机质提升6万亩。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抓好阿什河、玉泉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小流域治理力度,着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信息化、气象灾害防护体系和粮食仓储能力建设。

4、以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为牵动,拓展为农业经营主体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