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的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实践教学两个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单纯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更是如此。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管理》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其本质也是一门管理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里面临的各种风险,然后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对风险进行衡量和评估,最后依据科学理论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所以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把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应用到企业中。因此,风险管理课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认识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了《风险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主要支柱,大量创造社会财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着科技进步。然而,很多企业就像蜜蜂一样,虽然勤劳地寻花采蜜,却只有很短暂的生命周期。2003年经理世界年会提供了这样的数据,“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约为8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以前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三株、秦池、太阳神、亚细亚、飞龙等,有的各领两三年,有的消失得更为迅速。实际上,即使在企业竞争力最强的美国,也有平均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仅仅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可见,风险管理对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都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风险管理形势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呼唤加强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我国的风险管理无论从建章立法还是从理论实务都处于国际落后地位。更为严峻的是,我国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满足对风险管理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人才缺乏,是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故损失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这一形势,我们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风险管理专业技能的人才,让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开展风险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意外或责任调查、危机处置等实际工作,参与企业、政府决策,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转嫁,减少风险损失,促进决策目标的实际。所以要解决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风险管理》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走进企业”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大量引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案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让学生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要走出校门,真正走进企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两种方式也正是《风险管理》在具体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阶段。
(一)认识性实践活动
认识性实践活动即案例教学。一位哲学家说过:智者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聪明者从自己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愚者则永不懂得从经验中学习。在《风险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从众多的企业中学习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那我们就是智者,同时,案例教学也会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案例教学研究加强对理论的运用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学习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利用教学案例研究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形式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进而用不同的理论来审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样一件事情,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结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很好地把理论所学与实践结合了起来。最后老师总结一下整个原因,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学生能感性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利用案例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
案例教学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在风险识别环节的讲授中,所有的方法都介绍完了之后,给同学们一个橡胶公司的案例,简单介绍这家公司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该公司的面临的风险。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识别风险,一方面把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了,另一方面方法掌握得如何教师也就心中有数了。所以说利用案例教学可以总结教学经验。
(二)操作性实践活动
有了上述认识性的实践活动,接下来学生就应该真正进行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走进企业。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接触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为自己将来毕业成为企业的合格劳动者做准备。老师要提前与实习单位联系好,确定好什么时间去企业,重点让学生参观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在走进企业的活动中,重点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利用流程图来识别企业的风险,当真正走进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才有可能画出正确的流程图;还有风险衡量,学生可以搜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针对某一风险的损失资料,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衡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自己动手、动脑,针对企业里的风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最后请企业有关的专家和学生一起座谈,学生提出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专家围绕本企业风险管理的情况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受益匪浅,解决许多问题,也能了解到企业到底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投融资决策、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等,涵盖了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到各项业务运作流程和操作等各个层面,形成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风险管理》课程要进行实践教学,从认识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过渡到操作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企业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叶.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5,(8).
[2]张惠英.对高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阚春燕.高职《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罗志慧.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会展管理》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2).
【关键词】 安全 SMS 风险管理 鸟击
1988年诞生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该模式要求操作者承担关于主要的安全测评并且能够证明控制、防御以及安全防护均可使用,即被称之为安全文件――安全管理系统是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后的二十多年发展,使其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2006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在其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附件中提出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将其推广到机场、空管、航空运营人和维修机构。随后,我国民航局下发[2007]136号文件《中国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关于航空运营人安全感理体系的要求》等指导性文件。2008年,我公司开展SMS普及推广以来,机务维修的风险管理助推可靠性维修不断迈上新台阶。
至今为止,我们贯彻风险管理已近六年,风险管理教育已做到全员覆盖,对于SMS的概念已不陌生。然而,审视我们的安全管理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安全管理仍处在事后管理模式,要真正从事后管理逐步转向事前预防模式、从被动管理模式逐步转向主动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合某维修单位发生的一起维修严重差错事件,可以更加深刻的反映出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文,笔者将结合该事件论述当前这种事后、被动管理的弊端,并将就此结合SMS风险管理新的理念和方法做一个管理流程推演,旨在比较中体现风险管理这种主动预防模式的优越性。
1 案例简介
某公司对执管的一架A320/V2500发动机飞机执行定检维护工作。机械员负责执行例行检查,检验员对相关工作进行质量把关,整个维修过程未有异常报告,工卡正常签署。次日,工作人员执行航前工作检查,发现右发核心机进口导向叶片8点钟位置有血迹残留物,经确认为鸟击所致。按照要求进行孔探检查,孔探检查发现HPC4级叶片8片前缘损伤,HPC6级叶片1片损伤,HPC9级叶片1片前缘损伤超标,飞机停场换发。
事后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飞机设计/构造方面:对于发动机进气导向叶片及第一级压气机叶片的目视检查,可以通过风扇两个叶片之间的空隙进行检查,并需要转动风扇叶片逐片检查,但正常情况下也只能检查到叶片的一部分,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
(2)工作任务:工卡要求目视检查风扇叶片和进气道,但是没有明确核心机进气导向叶片的检查。
(3)个人因素:目视检查风扇叶片和进气道后,没有扩大检查范围进一步检查核心机进气导向叶片。对飞机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
(4)计划和监管:当天仅安排一名电子专业人员负责飞机检验工作,电子专业人员对发动机知识掌握不多。
(5)监督检查:检验员对飞机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车间管理人员对发动机维修工作的完成情况没有进一步核查。
(6)组织管理:车间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没有检查要点和检查单。定检车间、质量管理室工作者对雷击、鸟击的检查和处理缺陷的技能培训不足。质量管理室安排非专业人员对飞机重要部位进行检验。
事发后,虽然进行了积极的调查与原因分析,制定了预防措施,但并未按照风险管理模式从中对致因进行细分、推敲、仔细查找出危险源或风险控制点而进行闭环控制,很容易在今后的生产运行中重复发生。该案例也暴露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和滞后性,对于风险的重复性发生很难从机制上做到预防控制。
2 风险管理在本案例上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风险管理的正常流程,通常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从启动到关闭大致分为系统与工作分析、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五个步骤。下面,将对上述所描述的问题致因,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简单推演。
2.1 系统与工作分析
检查发动机进气道及叶片的工作是飞机维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的目视检查,可以发现和排除诸多潜在的发动机隐患,对保障飞机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发动机而言鸟击危害巨大,严重的鸟击可能导致核心机受损而发生严重后果。在此案例中,维修单位在工卡上有对发动机进气道及风扇叶片进行检查的要求,但并未明确要检查核心机进气导向叶片。
2.2 危险源识别
运用风险管理中的基本的危险源识别法对本案例进行分析查找,我们可以识别出以下六点危险源:
危险源一:实施工卡不规范――没有通过两个风扇叶片之间空隙进行检查,并转动风扇叶片逐片检查。
危险源二:技术资料(或工卡)缺失或有缺陷――工卡没有明确核心机进气导向叶片检查;检验员没有检查要点和检查单;车间管理人员没有检查要点和检查单。
危险源三:任务安排――检验员安排不当,当天仅安排一名电子专业人员。
危险源四:检查技能培训不足――对雷击、鸟击的检查和处理缺陷的技能培训不足。
危险源五: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对飞机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检验员缺少发动机专业知识,绕机检查内容不明确,对飞机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
危险源六:终检不到位――车间管理人员对发动机维修工作完成情况,没有进一步核查。
2.3 风险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上述六个危险源进行分析,按风险值由高到低优先次序排序为:实施工卡不规范占30%;检查技能培训不足占20%;任务安排占20%;技术资料(或工卡)缺失或缺陷占10%;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占10%;终检不到位占10%。对致因进行深度分析,得出表一:
将表中罗列的六项潜在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纳入风险矩阵图(如图二),逐一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如下:
危险源一:实施工卡不规范――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较小,因此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B的情况,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
危险源二:技术资料(或工卡)缺失或缺陷――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较小,因此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B的情况,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
危险源三:任务安排――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较小,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B的情况,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
危险源四:检查技能培训不足――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较小,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B的情况,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
危险源五: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较小,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B的情况,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
危险源六:终检不到位――发生可能性为中/偶尔,发生的后果的严重性为轻微,对照风险矩阵图可知该危险源是CA的情况,属于可接受的风险。
2.4 风险控制措施
危险源一:实施工卡不规范――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如下缓解、预防措施:(1)定期对工卡执行规范性的培训和考核; (2)严格落实安全教育;(3)合理安排互检人员;(4)有针对性地现场监督。
危险源二:技术资料(工卡或)缺失或有缺陷――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如下缓解、预防措施:(1)技术部门评估修订航后补充工卡的必要性,或对重要部位的检查要求进行明确,并提交可靠性会议讨论。(2)质量管理部门制定检验员绕机检查要点,交由技术部门编写检查工卡。
危险源三:任务安排――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如下缓解、预防措施:(1)质量管理部门评估定检检验员的配置,做好定检排班计划,确保每次定检至少一名机电人员进行检验。(2)加强检验员安全教育。
危险源四:检查技能培训不足――属于缓解后可接受风险。制定如下缓解、预防措施:(1)技术培训部门组织维护人员进行工卡复训;(2)组织制作鸟击、雷击培训课件,对全体维修人员进行培训。 (3)进行定期复训和考核。
危险源五:重要部位检查意识不强――属于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如下缓解、预防措施:(1)针对重要部位的检查要点对维修人员进行复训;(2)严格落实安全教育,提高维修人员安全意识和主动意识;(3)车间安排互检人员;4)加强现场监督。
危险源六:终检不到位――属于可接受的风险。预防措施如下:(1)加强员工对终检工作要点的培训和考核;(2)安排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负责终检;(3)落实检验人员参与终检。(4)加大现场监督力度。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和推演,得到如下启示:
启示一:没有风险管理就有风险。
风险管理的实质是掌控风险,一旦把握不好,就会超出掌控范围。不去把握、或者把握不住风险点,就会被风险所左右。风险管理不是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纯管理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综合性问题。风险管理应该是机务维修的“路线图”,即或是轻车熟路的常规性工作,也须一丝不苟地运用之。许多经不起检查的低级错误,往往就是在细小环节上出现偏差所致。
启示二:没有任何理由放松风险管理。
安全与生产的矛盾,使一些一线人员、包括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彻底告别经验维修的巢臼。长期高负荷的一线机务维修工作,导致生产和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不牢。如因忙乱挤占落实规章的刚性地位,因违章造成的事故差错概率较低,使人不时滋生侥幸心理,因所谓个人的经验“把握”,造成不严谨、重权宜、轻规章等现实问题痼疾。
启示三:风险管理没有落地生根。目前,员工成长方式是师徒传承、层级引领,实质是人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领导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对于整个队伍至关重要。现实中机务维修任务重、骨干少等情况普遍存在,生产压力经常会使风险管理变形。有时处于被搁置状态。
启示四:养成问题。技术、管理和生产历来是绑定在一起的,其中,风险管理的跟进成为关键。由机引进带来的风险管理,是与飞机配套而来的“舶来品”,掌握和运用处于“贴牌”状态,并没有跟随维修技术一起成长起来。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等是近年专门普及推广的项目,属于“追加”成分。风险管理的落地生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结语
当前,真正实现飞机维修企业从事后管理转向事前管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预防尚需努力。首先,要求安全管理人员乃至全体员工要逐步培养风险管理意识,将其内化成行事理念;其次,从当前出发,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于查找出的安全隐患,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做出评价,哪些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哪些是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的,哪些是不能接受必须杜绝的,做出明确和清晰的判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方案。再次,以强化激励为主,塑造健康、向上、正面、积极的安全文化,促使员工主动和自愿地向管理层报告安全信息,提出安全疑问和建议,让安全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准则,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抵制不按规章行事的命令或现象。
参考文献: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前言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实现安全发展,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近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有效保障了人身、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以工程、系统、企业等为对象,分别实施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风险管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并从50年代开始,发展了分析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到现在历经7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目前,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风险管理已在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推进风险管理,要充分借鉴以往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经验,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和方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二、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三、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
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
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
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分析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下的问题,对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风险管理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并对该方案的预期成效进行进行评价。
【关键词】
风险管理;风险预警;诚信廉政;智能布控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形势严峻,许多国家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层面实施的保护措施呈现越来越频繁、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趋势。据调查,2014年,在全国出口企业中,有23.9%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因退货、销毁、扣留、取消订单等直接损失达685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同时,进口产品发现的质量问题日益增多[1]。检验检疫作为监管部门,亟需智能化系统构建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针对性、实时性、可追溯性。
1现有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新业务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需要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化手段予以支撑。目前,风险分析的意识普遍加强,风险分析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逐步深化,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辅助系统,在风险分析以及预警过程中难以有效实现[2],存在诸多不足:(1)风险预警数据支撑不足。由于数据过于分散且存在电子版与纸质多种介质,缺乏稳定有效的数据源为风险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参考。(2)缺乏量化手段。由于现有数据未能实现数据数字化,进而影响了管控逻辑化及量化,影响了效率及公正。(3)风险预警滞后。一方面发现对不合格产品逐级上报,再按程序进行风险预警,存在周期较长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频繁,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产品还是存在滞后现象。(4)风险预警缺乏针对性。检验检疫相关工作涉及专业广泛,商品门类丰富,同时各项法规要求等信息一般以文件、通知的方式予以下发,没有与每一个工作岗位甚至是每一批申报货物的信息进行关联,缺乏针对性,需要检验检疫人员自行手机学习落实相关预警信息,费时费力,容易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系统跟岗位跟货物关联,筛除大量无关信息,当岗位或货物相关时及时提醒,以便及时与当前工作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5)风险预警缺乏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规则的调整比较滞后,不及时,亟需搭建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实时分析数据,动态调整,高效反馈,把好预警的有效性及实时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主要靠人工通过建立台帐记录、人工核销等方式进行,费时费力且容易存在人为因素干扰,易存在“打招呼、暗箱操作”甚至“权力倒挂”等可能,且由于施检人员对要求的解读不同易造成把关尺度不统一等问题,影响风险布控的客观性、权威性。(7)现有风险管理系统多样化功能单一,信息量不全,风险预警应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使不同个岗位的业务人员执行不同环节的工作任务都能始终保持风险意识。
2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根据近年来业务信息化建设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探讨并提出了信息化智能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与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有机融合与互动,风险管理模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搭建,包括“五大预警、1个布控、盲查盲验”,即:“文件预警”、“案例预警”、“自动建议预警”、“诚信预警”、“廉政预警”、“智能布控”、“盲查盲验”等七项功能,着力于实现业务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将文件要求、典型案例、诚信记录直接作用到每一批具体的报检单据,提示风险,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同时对于布控等敏感工作,减少人工操作透明度差、公正性容易受到质疑的问题。(1)文件预警系统将业务相关的文件、警示通报等,根据具体的内容从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方面建立标签,并在用户页面同时开发预警信息提醒功能,通过比对系统自动将文件等要求进行提醒。(2)案例预警管理者可以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标注并附要求性的说明,案例预警的信息通过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四个字段与申报信息进行自动关联比对,对于符合预警条件的申报货物自动提醒用户。(3)自动建议预警预警系统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动态情况、检出率、疫情动态信息从HS编码、输出国家两个方面掌握检出率的发展趋势,对于高风险进行自动提醒,指导用户前瞻性地开展业务工作,掌握某国家总体货物质量水平和疫情风险。(4)诚信预警从诚信风险预警方面建立机制,记录每批单证的诚信情况。根据违规次数及情节严重程度系统可直接提醒,甚至系统自动或用户电脑录入生成黑名单。系统根据规则要求的管控措施在企业申报时形成管控行为,例如加大抽验比例。(5)廉政预警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根据设定的风险因素,从每天流转的大量数据中,将相符的风险行为进行集中提醒与公示,为执法过程监督提供线索。(6)智能布控当需要对商品进行抽批、留验等布控措施时,我们可以先定义风险点,分析出风险因素,如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对各风险因子的逻辑关系、量化数值、加权因子进行定义[3]。通过综合风险分析,从上述因子出发形成量化的可执行的智能布控措施并开发相应的信息化程序,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针对每批货物的具体申报信息现场组织规则按逻辑运算,形成该批商品的最终风险系数[4],并通过相应界面展示给用户,精细、智能化布控。(7)盲查盲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打招呼”、“暗箱操作”等对执法公正性的干扰,可在风险管控信息化系统中,通过“盲查盲验”规避隐藏蜜柑信息,来控制廉政风险。黄岛局在“云平台”项目中率先提出这一思路:将一批货的部分敏感报检信息及报检号隐藏,通过系统生成新报检号,仅在系统内将新报检号与原报检号相关联,随机进行拆分,由不同的人去查验;科长不能进行定向分单;科员施检的时候不知道报检号、收货人、发货人等敏感信息;施检完毕前,货主、科长、施检人员都不能知道具体施检人员;任务分配与查验场地查验准备紧密衔接。
3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成效预期
以上信息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可为风险管理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有效支撑,有效解决风险管理思路的落实存在瓶颈的问题,该智能化风险预警系统投入使用可以预期有以下方面成效:(1)系统通过介质上传文件、典型案例、日常业务流的动态走势可实现数据量化。(2)综合智能系统的自动运算执行,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3)通过智能化系统可改善上报程序多,进行风险管理不及时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外法律法规召回等信息更新、外来风险召回或通报案例的也能得到有效推送、提醒。(4)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商品推送有效预警信息筛除无关信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避免了无效信息,便于集中高效处理当前业务工作,使业务流程更加顺畅。(5)风险预警可实现智能化高效反馈机制,通过智能化系统加实现与业务系统的互动,及动态调整,大大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前瞻性。(6)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直接、准确。风险管理系统经风险评估后直接输出结果,这种“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可让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简单,检验人员在检验监管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监管有效性得到加强,系统在业务模式创新的同时对廉政风险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做到尺度统一、信息透明、监管高效[5]。(7)可实现智能自动布控。根据HS编码、输出国家、出入境类别、收发货人等因素在需要布控的环节,自动执行布控措施。(8)风险管理智能系统将企业诚信、法律法规文件要求、检出结果、廉政等多种风险统一纳入管理,强化了痕迹管理,通过该系统的每个报检批的检验检疫结果包括抽检比例、判定结果都会留下痕迹,记录在数据库中且不能更改,而且系统可实时查询某一批单证记录从而全面掌握一线监管人员的实际操作情况。由于信息的透明性,可追溯性,规则的统一性,可实现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将企业诚信纳入管理,有利于实现“内廉外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编者.打破贸易壁垒发展绿色产业[N].中华合作时报,2015年1月30日,A6版,
[2]李宗,华菊.浅议检验检疫风险与防范管理[J].江南论坛,2012(3):54-55.
[3]段文仲.模糊综合评价在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6(1):16-18.
[4]闫华红,董旭.企业信息化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3(6):70-80.
【关键词】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风险越大管理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概述
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工程风险、业主资信风险、外界环境风险的集中反映和体现。风险程度因工程项目合同的复杂性,工程项目大小以及工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工程项目风险是项目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由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具有更大的风险。国际工程风险的特征是风险产生的随机性及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国际工程风险从项目开始到竣工,甚至延续到竣工后。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风险管理和目标控制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两大基础。
三、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
项目风险管理以最新的2009年ISO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体系为基本框架和美国综合审计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为结构,其实施流程是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和提供反馈的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它突出持续完善、不断创新、反馈沟通与审核监控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结合国际工程项目特点,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图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级和项目级层面都要在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和支撑下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体系。
1、企业级风险管理
企业级风险管理是通过设立三道防线的管理与控制实现的,具体流程与功能如图2所示。
企业级风险管理与项目级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参与支持和监督控制的职能。
图2企业级风险管理具体流程与功能
2、项目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看,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已经建立了系统的过程,即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的角度管理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工作团队并确定咨询专家和机构、明确风险识别目标、收集相关资料、评估风险形势以及识别主要的风险来源等步骤。在工作启动之后首先要掌握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如产品描述、历史资料等,作为风险辨识的依据。同时在查表法、德尔菲法、SWOT等风险辨识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辨识过程辨识并分析风险,得出最终的结果。风险辨识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决定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效果,对于国际工程等大型项目,其过程及主要活动如图3所示。
图3项目风险辨识过程示意图
四、案例分析
1、案例项目――德国某电厂工程概况
该项目的业主是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电力供用商TXU公司,它是美国得克萨斯州最大的一家电力公司,总装机容量超过18300MW,其中燃煤机组的总装机容量超过了5837MW。该公司筹建11座火电项目,其中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承包了8个,我国某公司(下文称A公司)取得了其中4个(4台机组)的钢结构加工制作分包。每台机组的钢结构量约15000t,主要包括锅炉框架、汽机房、煤仓间及空气预热器等部分的钢结构,结构形式主要有:钢柱、梁、支撑及平台等,总合同金额约8亿元人民币。
整个项目由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总包,A公司为分包单位。合同的条款及相关规范皆由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一手包办,合同的签订双方是A公司与TXU公司,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承诺在开工半年之后再与A公司签订正式合同。而就在这半年之内A公司被通知取消合同,但是,A公司为了履行合同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大约采购了1亿元人民币的原材料、技术准备、车间部分设备改造及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这对我国A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2、风险评估
(1)A公司在此之前已经成功承包了很多与此类似的国际工程项目,又乐观地估计该项目顺利进行下去会有丰厚盈利,忽视了盈利背后的巨大风险。虽然在了解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企业状态的基础上,对国别风险的评估过程采用了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打分汇总之后显示,该项目的国别风险可以接受,但是最终造成合同中止的风险就是源自于国别风险。
在接触到该项目之后,A公司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等相关风险仅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即就与TXU公司签订了合同。然而,TXU公司于2007年2月26日向外界宣布,同意以32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Kohlberg KravisRoberts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领衔的私人股本收购集团(这是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私人股本交易),新的业主不同意继续这个项目,导致合同中止。在此之后,A公司也间接了解到该项目承建的火力发电厂当时没有通过环境评估。也因为TXU公司计划建设11座燃煤发电厂,一直是环保团体攻击的对象。在这个时候,TXU公司已经面临被收购的前景,而A公司没有认真分析此种情况,没有对相关风险做进一步分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巨大损失。
(2)在招标投标及合同签订过程中同样存在重
大风险。该项目合同发包方为柏克德中国公司,合同的条款及相关规范皆由柏克德中国公司一手包办。然而,合同的签订双方却是A公司与TXU公司,为什么A公司不是与发包方直接签订合同,而是与业主签订呢?这是因为A公司了解到,柏克德中国公司作为管理公司,负责所有项目管理,包括联系分包与承包单位、合同商务谈判、技术谈判及施工过程管理等,起到代业主管理的作用,但承包商都需要和业主直接签订合同;加之柏克德中国公司承诺在开工半年之后与我国承包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并且A公司在对工程费用和收益风险辨识与分析之后认为此项目的盈利空间较大,于是与业主订立了合同。但是,这样做也使A公司作为分包单位几乎承担了项目的所有风险,成为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另一直接原因。
3、结果分析
柏克德中国公司成功地将风险转移到了A公司,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A公司管理人员暴露出的一大问题就是风险意识不强。在承包国际工程的时候,依然习惯于获得有限的信息之后运用经验判断是否承包此工程项目,这是导致最终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
五、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增强项目风险观念。首先,要增强战略性观念,从整体角度来防范风险;其次,增强阶段性观念,针对工程项目周期内每一阶段风险的特点,进行风险管理;最后,还要增强系统性观念,从整体上对风险进行把握,从变化中抓住风险的发展趋势。
2、加强相关立法和合同管理。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法律文件依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3、熟悉、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熟悉和掌握国际市场状况和动态,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按照国际惯例对工程项目及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充分利用FIDIC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做好索赔工作。
六、建议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开发中,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项目开发的初期,应充分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评估,并将结果作为项目实施可行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采取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七、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处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外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66-02
1 护理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概念,是指有效地预防、及时地发现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在各类风险管理概念中,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管理特征。医疗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而护理风险,则是医疗风险当中存在最广泛的风险形态之一。顾名思义,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的医护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护理风险的预测、防范,及时发现存在的护理风险,并采取措施减少对患者及医院的损失的管理行为。外科护理是各类护理当中,风险高发的护理门类,研究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需要从外科护理风险的预测及识别,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方法以及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来具体展开。本文在梳理外科护理风险的具体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2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2014年我国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共计24起。而这24起医患纠纷当中,就有8起是因为外科护理不到位引起的[1]。因护理引起的医患纠纷,往往会以诉讼的方式解决,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双方都造成损失。
2.1 外科护理风险的预防与识别
外科护理风险可以简单地分为客观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风险两大类。其中,客观存在的风险,诸如护士操作失误、用药错误、特殊病人的突发性需求等,能够提前制定应对措施。而潜在风险,如突发性的病情变化、病人摔倒等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将其控制在易识别、易处理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加强对外科护理风险的防范。医院需要在总结外科护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外科护理风险进行分类,构建外科护理风险的案例库,用于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培训当中,提升医护人员对外科护理风险的认识。此外,通过对外科护理风险的分类,实现分类防范。例如,美国的多家社会卫生组织,如流动卫生保健授权委员会、卫生保健机构授权联合会等,为各类外科护理风险进行了统一案例梳理和风险分类,并为医院以及执业外科手术机构制定了统一术后护理环境规定,护理行为标准和护理质量要求。通过统一制订行业内部的外科护理风险防范规准,确保对外科护理风险形成准确的认识和及时的识别。
2.2 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是指在发现了外科护理的风险以后,对外科护理风险演变成真实损伤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患者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具体而言,外科护理风险评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科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二是外科护理风险的成因,三是外科护理风险的危害程度,四是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成本及可行性应对措施。在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中,需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例如,以一名普通护士为例,其在因护理问题而遭到时,所需要支付的职业损失费,参加诉讼所需的交通费用等,折加起来构成了外科护理风险的额外成本,而护士在外科护理过程当中的时间精力投入,以及其能够为医疗机构带来的效益,都能够通过量化的方法来进行测算。在比较两者的基础上,医疗机构能够寻找到一种定位各类外科护理风险类别,并分配处理该类护理风险资源的标准。[2]
2.3 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对策
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是整个外科护理风险应对体系当中的核心。前面两个部分介绍的内容,均是为外科护理风险处理进行铺垫。做好外科护理风险处理,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从短期效果来看,医院在发现外科护理风险,并对其发生几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合理的评估之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相应的护理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医院采取了片区负责制,即给每名护士划定一定的医护片区,对于该片区内发现的护理风险,由该护士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或报告给院方,并做好护理风险的处理记录。通过护士班长、主治医师、患者家属三方面的监督,督促护士及时处理护理风险。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准入的审核以及护理技能的培训。作为外科护理中的主要执行主体,护士的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效果。目前很多医院通过定期举行护理技能培训会,老护士带班指导,评选护理技能之星等形式,提升护士的外科护理技能。[3]
3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3.1 有效地减少了外科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
从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产生基础来看,这一护理理论,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当中,由实践经验逐步累积形成的。随着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积累得更深,相应的实践操作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据学者统计,目前各类外科护理风险当中,有超过80%的风险,是由潜在的、突发的风险因素引起的[4]。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预防与识别,能够及时地发现潜在的外科护理风险,从而在外科护理风险还没有正式发生之前,就有效地准备好应对措施,或解决引起风险的因素,避免风险的发生。
3.2 增强了医患双方对外科护理风险的认识
外科护理风险防治的最大难题是其不成体系,非常零散,很难进行归纳,制定出有效应对的一套措施体系。所以,对于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历久弥新的工作。只有在不断的积累、持续归纳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才能对外科护理风险形成一个相对准确的认知。同时,外科护理风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人群之中,又表现出差异性,所以很难找到一种普适性的外科护理风险的解释框架。只有借助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手段,加强医护人员对某一地区、某类病种、某类人群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评估,才能加深对外科护理风险的认识。
3.3 提升了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在实际操作当中,外科风险管理理论已经积累了大量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构建“医院―护士―患者”的三级医护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士长临床督导制度、护士执业保险制度,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将护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处理外科护理风险的水平,而且规范了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方法,使医护人员得到了法律制度的保障,有效地缓解了医患纠纷。同时,通过医疗风险保险,将承担外科护理风险的负担转移给保险公司,减轻了医疗机构的经济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外科护理风险的前期预防和处理当中。总体而言,以上各项措施提升了外科护理风险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结语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外科护理风险的预防与识别、分析与评估以及处理及效果评价四个流程,有效地减少了外科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提高了外科护理风险处理的效率,减少了医疗机构在处理外科护理风险中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保护了患者的健康权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新的护理问题也将继续涌现出来,但因为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必将吸纳更多良好的护理案例及经验,为有效应对外科护理风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邹玮君.浅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5,1,1.
[2] 郑李明,骆建梅,陈舒飞.护理风险管理对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7.
[3] 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1,5.
[4] 王日娟,甘秋萍,刘卓红.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病区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7.
[5] 李春林,曾玲.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5.
[6] 郑雨阳.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2,2.
[7] 王小东.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养生, 2014,4,2.
[8] 数据来源:凤凰网整理(http:///)
[9] 郑李明,骆建梅,陈舒飞.护理风险管理对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7.
关键词:风险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经营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加快,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经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公司“走出去”面临经营风险
近期围绕中国在美投资的一场争议再度引起关注。这次的话题是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试图买下美国一家小公司3Leaf,却被华盛顿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2010年华为在美国收购宽带网络软件厂商2Wrie公司和摩托罗拉无线设备部门资产也败北,尽管华为的每项出价至少比其他竞购者高出1亿美元;2007年华为曾携手贝恩资本欲收购3Com,但该交易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止。
从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到海尔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公司,直至华为多次并购美国公司的失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必须进行有效控制。
二、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理论方法分析
国资委风险指引指出: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经营目标的影响。美国COSO认为:风险是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经营风险是指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它是任何商业活动都有的风险。
风险起源于美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萌芽。近20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起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管理领域。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险管理理论被逐步引入国内。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系统认识,一般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借鉴国内外相关风险管理标准、先进方法和理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核心内容包括:风险源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经营因素分析、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源分析;风险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类主要经营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评估: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控制。
1、风险源分析。主要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ical)、法律(Legal)、环境(Environmental)等六个方面开展分析(PESTLE分析法),辨识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因素。在上述六方面因素,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所在国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包括国际政治冲突的影响。
2、风险识别。在对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经营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辨识。一般可将企业主要经营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五个主要类别。
3、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基本风险变量进行评定和估算。风险概率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即风险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大小。
国资委风险指引指出:风险评估的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在指引附件中又提出了风险坐标图法、压力测试法等方法。
英国风险管理标准列举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包括:问卷调查法、产业标杆法、情境分析法、研讨会法、事故调查法、市场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VAR值法、统计推理法等。
三、案例分析
YYYY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世界著名能源集团,集团经营范围包括输配电和发电,在世界多个国家有投资项目。该集团于200X年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YYYY集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了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对经营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1、风险源分析。采用PESTLE分析法,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六个方面分析影响公司经营的环境因素,将公司经营风险分为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三个主要类别,并在各经营风险类别下,对各类子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和分析。
2、风险识别。根据问卷调查法取得的风险资料和数据的分布状态,考虑各类经营风险的相交和重叠因素,确定公司的风险评估范围如表1所示。(表1)
3、风险评估。在问卷调查法基本上,综合考虑集中趋势法、历史数据分析法、事件树法、政策分析法、风险坐标图法等方法,进行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评估后,可将公司总部和主要下属单位主要经营风险的综合参数值进行整理、归纳、排序如表2所示。(表2)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公司各类经营风险坐标图如图1所示。(图1)
将风险坐标图所示的风险区域进行分区处理,风险由小至大依次分为A、B、C、D、E五个区。
关键词:操作风险;欺诈;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340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操作风险爆发的频率大幅攀升,而且往往造成巨额损失,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的倒闭事件充分证实了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2001年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连续三次发表长篇咨询报告,与业界磋商如何建立稳妥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不论是金融从业机构,还是金融监管部门,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的力度。
1 操作风险定义中的内控因素
巴塞尔委员会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国际掉期和衍生品交易协会、风险管理协会以及普华永到咨询公司的意见,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首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操作风险与内部操作有直接相关关系。内部操作通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能够对其施加影响,也就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人员和人员失误对操作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日常的经营活动,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直接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7类操作风险中有6类都与人为操作有直接关系。
巴塞尔委员会和反对虚假财务报告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元目标”:业绩目标、信息目标、合规性目标。我国监管当局确立了“四元目标”,即在三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管理有效性目标”。可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出发点,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同样也强调了人的作用,政策制定主体是董事会,实施主体是高级管理人员,控制主体是员工。
单纯从概念内涵中可以初步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内容相同,都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管理的对象有重叠,都对人员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行控制;管理的特征相同,都注重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阶段性管理。同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管理的重点不同,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区别”管理,区分出可忍受的风险、可转移的风险,并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内控机制强调机制、制度建设。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而内控机制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来实现管理的需求。
2 操作风险案例实证
通过案例实证,我们想证明的是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高度的相关关系,操作风险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为了说明,首先将操作风险按照损失事件的类型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内容
内部欺诈例如,故意误报头寸、员工偷窃、员工通过自己账户的内部交易
外部欺诈例如,抢劫、伪造、空头支票、计算机黑客的破坏。
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例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毁、通讯故障、供电中断。
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例如,数据录入错误、抵押管理失败、不完全的法律文件、非法进入客户账户、非客户的交易对手操作失误和供应商纠纷。
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工人补偿申诉、有组织的工会行动、侵害员工健康和安全条例。
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例如,信用违约、客户秘密信息的滥用、洗钱、银行账户上不正当交易行为和未经许可产品的销售。
实物资产的损坏例如,恐怖行为、破坏行为、地震、火灾和洪灾。
2.1 国际案例
除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以外,还有很多操作风险的案例。
1992年,标准渣打银行被印度政府指控违反印度银行法和指引,包括:投资国债、代公司客户投资、给经纪人融资去投资孟买市场,损失4.4亿美元。
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资金交易的前台、后台没有很好的隔离,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认识等原因,其在长达11年的资金交易中,有3万笔交易没有经过授权,最终在1995年累积爆发,最终的损失达11亿美元。
1995年3月15日,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贷款和投资出现严重问题,法国三大银行之一的里昂信贷银行出现了高达500亿法国法郎(约100.6亿美元)的坏账。
1997年,摩根格雷费资产管理公司(德意志银行)一名基金经理违反规定,投资于三大共同基金的非上市证券,造成损失超过6个亿。
2001年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挪用和贷款欺诈,导致基斯顿第一国民银行倒闭。
2001年纽约共和银行在普林斯顿国际经济公司销售的证券中担任管理人,该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并且混合客户资金,该行因此支付了6.11亿美元的赔偿金和罚金。
2001年FSB超级银行因在证券化的次级优惠贷款中截留利息,会计报表失真,导致该行倒闭,损失金额4.4亿美元。
20002年美洲银行因为解决与国民银行合并之后的诉讼(诉讼美洲银行隐瞒与D.E.Shaw公司的关系),损失4.9亿美元。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由于在过去5年内发生非授权交易蒙受近7亿美元的亏损。
2002年J.P.摩根大通因为与安然公司有关的诉讼和监管事宜,已经拨备9亿美元的储备金。
就以上有限的案例分类分析,至少可以说明,国际案例中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两大块内容中。相对而言,防范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是对内控制度的基础要求,而防范执行、传递、程序管理和顾客、产品、业务做法中的操作风险是对内控制度的高级要求。如果内控制度相对完善,那么欺诈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结论存在着片面和不确定性,不排除其他没有搜集到的案例也存在其他方面的巨额损失)。
2.2 国内案例
除此以外,为了更加强调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缩小研究范围,有必要对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做出比较细致的讨论。
通过媒体报道,搜集了部分操作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发生损失的金额大小与报道的频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操作风险损失金额越大,报道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尽管不全面,由于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的数据库尚未建立,而且很难搜集,对其分析研究就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完成。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仍不健全,而金融领域的改革相对其他领域滞后,管理经验不足,软硬件设备不够先进,致使操作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内广泛存在,重要的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搜集的34个案例的时间跨度长达15年(1992年2006年),损失金额少则72万,多则高达74亿。而实际上,就2004年一年期间,仅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生操作类风险案件高达300多起,涉案金额4亿多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总体数量、总数额、单笔损失额呈快速上升趋势。
对我国操作风险来讲,可暂且忽略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以及实物资产的损坏这两类操作风险损失。根据其他5项将34个操作风险案例进行划分。
2.3 结论
(1)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不完善、执行的不严格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为各种各样的来自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提供了可能。大部分案件当事人都是因为钻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空子,牟取暴利。特别是,存在大量欺诈案件这个事实提醒了我们“人本思想”的内控体制建设还有待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国际案例和国内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欺诈性操作风险的多发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和缺陷。如果内部控制高度健全,操作风险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发生范围会逐步缩小到主要由自然事故而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上来。也就是说,内控制度越不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越高,内控制度基础因素相对完善,发生欺诈性操作风险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欺诈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却较少出现,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存在基础层面上的缺陷,特别是内控制度中基础文化的树立。
(3)在欺诈风险内部分析中,如果一个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不会大于外部欺诈。在具体分析中,我们发现26个欺诈案件中,内部欺诈数量占35%,外部欺诈数量占19%,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占欺诈案件的达24%,而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金额只有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要大于外部欺诈导致的损失,这又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4)从现实案例来看,欺诈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类型,而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相对比较严重。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时间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很健全,或者说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力度不到位。这些内外勾结的欺诈案例大部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5)除这些欺诈案件之外,其他损失类型也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密切相关,只是相关的层面不同而已,欺诈性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的基本层面相关,而例如,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以及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等操作风险与内控制度相对较高层面相关,对它们的防范要求更为严格、更为缜密的内控制度建设。
(6)不仅操作风险所分类型之间不能完全区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清楚地区分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是由于“正常的”信用风险导致的,还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该认真审查而事实上却没有的操作风险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风险测量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信用风险”实质上应属于“操作风险”。
3 内控视角的操作风险管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将操作风险的形成归结为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但至少可以说明后者是前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方面入手。这也是各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1)观念上,树立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文化思想,这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培养员工,使其具有最基本的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树立防范、管理操作风险的责任观,认为这是作为银行一员所必须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提出操作风险管理的宗旨,定期举办培训会议,举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评比活动并施以不同的奖惩措施。
(2)业务上,建立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完善内控制度的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线包括操作风险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程序。
操作风险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从预防、监控到缓解的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程序主要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控,管理压力主要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没有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识和动力,而实际上,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的“发源地”,需要严加防范。所以,应当在业务一线设立操作风险的预警机制,培养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确立奖惩机制。具体的法律部门、稽核部门也应当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
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存在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不能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所以全过程的管理线还要关注三大风险之间的转化,及早在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交流机制和渠道,防止风险的“真空地带”和迅速转化。
(3)人员上,确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激励机制的建立也要考虑操作风险的因素。
除了对业务的风险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风险管理。从案例分析发现,高层管理人员欺诈导致的损失是操作风险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的治理结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三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监事会,很难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滋生了谋取暴利的动机,导致金融腐败在操作风险上集中暴露。因此,建立对高管层的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是关键之举。当然也不能忽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激励。
现有的银行激励制度的设计往往过分看重盈利性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在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评价时,没有区分其经营业绩的取得是建立在冒险型策略还是稳健型策略(策略风险是操作风险的一种)的基础之上,也没有相应的对报酬予以调整,那么这就鼓励了银行雇员采取冒险型策略以获取更大利润可能性的动机,使银行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因为风险就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一时的利润可能潜伏着巨大亏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将操作风险水平纳入报酬激励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4)组织机构上,健全三会一高的内控制度,重塑内审的权威性。在我国,通常执行这一职能的机构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我国银行的内审部门与一般不是平行设置,并不是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往往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其权威性、独立性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从内控角度讲,应尽快健全监事会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监事会的独立框架中。
参考文献
[1]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管理评论[J].2003,15(11):4347.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风险管理 风险规避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到生产经营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方面进行管理,以保障和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衍生品发挥着关键性工具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操作者,对于金融市场的规则要深谙于心。总的来说,金融衍生品有看涨和看跌两种,而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则有做多和做空两类。由于基础类的金融衍生品可以通过操作手段进行不同的组合、分解以及剥离等,进而变化为交易规则更为繁复的金融衍生品。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的工作,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求专业操作人员有着对市场准确的预测能力与专业精准的操作手法。
一、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
现代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融资是一项必要的措施。那么在融资的过程中,相关利率的变化与利率结构的调整对于融资所产生的作用与收益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当利率上升时,则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上涨,当企业设定了一个交付固定利率收到浮动利率的互换来提前锁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即提前设置一个止损点,这一手段就可以在利率逼近这个利率点时马上进行交易,达到有效化解融资中利率风险的目的。另一个方面,风险管理也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整合后更高效的资金使用效率来达到降低融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而在风险度量的实际操作中,企业进行融资时可以通过预测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采用金融衍生品为操作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经营风险。这样就可以在融资过程中有效转嫁利率风险,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二、金融衍生品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
金融市场上投资银行或者交易商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产品数量众多,可以为有风险管理需求的企业进行交易,开始相关的风险管理业务。这就减少了寻求交易对象的成本。而金融衍生品的合约是建立在标准化的制订规则下的,企业与交易商进行谈判时,省却相当部分的谈判成本。交易金融衍生品时,是以一个系列的解决体系作为产品方案的,企业在进行相关的交易时就省却了大量的签约成本。在进行风险管理融资时,金融衍生品自身的高杠杆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来获取大量头寸,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可以用尽量少的资金对自身的资金进行风险规避保护,再结合金融衍生品的灵活操作特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和多种的操作手段,这也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的余地。
三、如何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目前来说,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可以大致分成四个基础类别,分别是远期、期权、期货和互换。
1.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价格很敏感,其成本也受原材料价格的直接影响,而利率上涨也会直接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两方面构成了企业的价格风险。而金融衍生产品则刚好可以把企业在这两方面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进行规避。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这个特性,其对于企业所面临价格风险时产生的抵补头寸就是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资源。而实际操作中,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在风险管理上有着不同的操作差异。
目前的金融市场中,权利义务对称型的金融衍生品有远期、期货和互换三种。只有买方具有一定权力的则是期权产品,也就是说其损益与前三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权利义务对称不同,呈现的是完全不对称的价格损益表现。正是由于这些区别,企业在选择金融衍生产品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企业的目标是完全化解风险时,就可以选择损益对称型的金融衍生品(远期、期货和互换)。这种对自称型的金融衍生品对于现货头寸上的损益是可以实现实时抵补的,也就达成了完全化解不确定风险的目标。但当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只是想部分消除对自身有损的影响时,可选择损益不对称型的金融衍生品,即期权产品。这类最基本的期权产品可以把企业资产控制在一定风险范围内进行管理。
以上所说的几种仅为最基本的金融衍生品,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可以用作企业金融风险的规避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2.在基础类别上构建新的金融衍生品
在实际金融市场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也就促进了基础类别的新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总的来说,有组合、重构与现有工具用到新标的市场三种方法可以进行新金融衍生品的创建。
组合是指把两种基础类别金融衍生品进行简单组合,即生成新的金融衍生品,目前市场上,远期互换即为远期与互换的组合。可撤销远期、范围远期与参与远期则都是由远期与期权进行组合后构成的不同产品。在组合中,期权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形成跨式、勒式与蝶式组合。
重构则主要应用于对远期和期货两种基础类别。如互换重构可以通过重构现金流性质来形成迟设互换或者差异互换。期权重构则是通过对标的资产进行重构形成期货期权、互换期权与复合期权。
而现有工具用到新标的市场则有力地拓宽了金融衍生品的应用空间。它意味着把标的的范围从资产拓宽到了风险指数、电力衍生品、房地产互换、商品价格指数、新兴经济金融工具的期货和期权、灾难保险期货和期权、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和期权等。不仅提高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拓宽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道路。
四、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的案例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就是作为一种金融交易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其设计的初衷就是进行尽可能的风险规避,所以,在制度上是相当严谨的。目前通过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其自身的设计缺陷,而是操作人员对于其管理时的运用不当。
1.套期保值和投机行为的混淆
企业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应理清自身的角色。一般而言,企业想套期保值,就要明白自身持有的现货与金融衍生品相反方向上的两种头寸是可以相互进行抵补的,所以在进行套期保值时,要对基差风险和套期保值比例进行精准控制,才能够保障套期保值者的价格目标得以达成。但如果企业是想进行投机行为,则要对自身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头寸的损益波动进行持续观察。这两种区分只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目标,所以这就对企业提出了严格界定企业角色的要求。在湖南株洲冶炼厂(简称株冶)1994年的过度套保行为中,其企业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就产生了混淆。从为了保证其自身锌价不至于过低而进行的套期保值,到超出自身25万吨实际产量,过度套保达40多万吨的行为,已经使其变成了投机与套期保值的双重身份。这样就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人为放大。最终导致锌价持续走高时,保证金无法到位,短期内无法交仓,套期保值遭到挤兑,最终只能高位持续买入平仓,巨亏2亿美元。
2.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增大案例
2004年的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体系下,由于CEO陈久霖的人为操作,从原来为降低集团公司航空用油成本的目的,期货市场多头与看涨期权的持有方,变成了看涨期权的空头。背离了原有的风险管理初衷,成为了一种投机行为。并且在初始损失超过止损点时,没有按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上报、斩仓、披露,反正不断进行移仓与加仓,最终造成5.5亿美元的亏损。
金融衍生品的保证金制度是为了进行风险防范,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以小博大的杠杆。所以企业在这方面要进行严格的权限设置、责任厘定、交易程序、汇报程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制度规定,并且在落实上,也要有相应的监督约束体制。从案例中的教训可知制度落实与贯彻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就要对国际上的运用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当应用到自身企业时,不能抱着投机心理,而要循序渐进,按最初的风险管理目标开展关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参考文献:
[1]刘晓宏,赵开笔.问风险要价值―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6(6).
关键词:民办高校 课堂教学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特点
(一)教材理论大而全,涉及面广。“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其教材的编写者预设学习者应该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教材涉及的学科特别多,例如教材的有些章节是管理学、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综合,有些章节涉及到审计、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点。教材的章节也几经变化,最多时多达12章内容,教材由薄变厚,又从厚变薄,到2016年度教材变为7章。教材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战略管理为第一个大的模块,内容为教材的前四章,涵盖了战略管理的循环往复的三个过程,即作为起点的战略分析,之后是战略选择,最后是战略实施;风险与风险管理为第二大模块,内容为教材的第五章;内部控制为第三个模块,内容为教材的第六章;最后一个模块是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为教材的第七章。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让本科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过的学科知识,例如财务管理、审计、市场营销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分析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在面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问题时,能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目的。
(二)理论模型丰富、抽象。该课程的理论模型较多,第二章涉及到PEST分析模型、五种竞争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SWOT分析等,第四章涉及到平衡计分卡等。风险管理部分内容更多,涉及到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各类风险管理的方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和模型,本身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对于实践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用教材不同于理论教材,理论展开不够全面。一般情况下,本科教学使用的教材都注重理论的讲授,章节之间逻辑性比较强,章节中有理论的讲述,并穿插大量的例}和案例配合讲述理论内容,章节结束后会有总结、课后练习等,这样的安排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但是,作为考试用教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本教材,前四章的逻辑性相对强一些,遵循战略的总过程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逻辑性进行讲述,后三章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并且教材前后内容并不连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上节课讲述的是财务管理,下节课讲述的是公司治理。
教材中的很多理论模型是由国外的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很多表达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学生接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
(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理论教学兴趣不大。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考取各种证照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本身就没有一般性大学的学生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用PPT“满堂灌”,学生在讲台下对着手机屏幕、窃窃私语,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与激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程设置时间混乱。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开设的时间也不一样。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有大二开设本门课的,有大三开设的,也有大四开设的。由于不同的年级所学的基础知识丰富程度不一,大二开设本门课时,学生接受程度明显不高,因为很多基础课程还没开设,比如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审计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调整教学的内容。
(四)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该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公司运营实践经验。但一般三本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理论经验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如果学校再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也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虽然该课程利用的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但是教师需要清楚课堂教学不同于实际企业的员工培训,更不同于为了通过考试而高强度训练的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各高校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能够更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具有高技能、宽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鉴于以上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和资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讲述完教材的理论后,要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考试丰富的题库和历年真题,在课堂上配合使用单选、多选和适合的案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强化理解。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历年注会真题的答案时,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会增加。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同注会考试保持一致,可以让学生熟悉和习惯将来参加的注会考试的题型。另一方面把理论性太强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部分去掉,比如价值链分析的实践步骤、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等。把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大,增加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热门财经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并购的动因以及并购失败的原因时,恰逢媒体在报道“中国民企海外收购第一案:腾中重工收购悍马”,选择这一案例作为课堂讲述的对象,使用财经郎眼的一期视频资料“腾中收购悍马一场国际玩笑?”作为案例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并购的动因和并购失败的原因,课堂效果特别好,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的条件。“三三三制”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办学的核心理念。其中一个三为“三特色”,三特色之一是教学特色:“两证多照”,两证即毕业证与学位证,也就是让学生毕业时在取得这两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为贯彻创办人“三三三制”的办学理念,体现“两证多照”的办学特色,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6年9月起将商管楼的证照考试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具体内容如下:开放对象:2013级审计学专业有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意愿的学生;提供学习硬、软件:每人配备一台实验室电脑,免费使用2016年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注会考试网络课程(包括基础班、习题班、冲刺班、模考班的讲义和视频);不定期组织会计系教师进行答疑;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每天8∶10至20∶30;报名及考核办法:学生自愿报名,自愿选择学习科目。要求每人每周至少学习20小时,由专人负责签到,达不到要求者将失去学习机会。通过合理利用证照考试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以及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辅助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响很好。
(三)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合理的教学效果,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W中,教师是主角,负责传授教材的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应该转变这种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及最后总结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企业战略时,讲授完多元化战略的含义、适用范围、优缺点之后,把全班六十个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组合进行案例分析。以“企业多元化道路的探讨”为题,包括案例的寻找,PPT的制作,两周之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己搜集案例的讲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分工协作,锻炼了动手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多了一个多角度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每组学生案例讲述的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之内,学生讲完后,任课教师就案例内容和讲授效果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好的方面给予肯定,不好的需要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醒和补充,引导全班同学思考案例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发现平时教师讲课时觉得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PPT展示、话语音调等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强调现代的人才是对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强化学生的认知。这种以教师为辅助,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吸引力。
(四)加强综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由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涉及诸多学科,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需有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同时最好兼有实践经验,或者是双师型教师,例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或者高级会计师的执照。其次,本课程在分析企业具体运营时,需要从内外环境的全方面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对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软件的培训,比如,财务综合决策软件的培训等。最后,民办高校设置该门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在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顺利过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兼顾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大纲和难易程度,例如课堂练习和例题可以选择注册会计师的考题,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述,让学生熟悉注册会计师考试,了解和熟悉考试的重难点以及题型和题量,为以后顺利通过考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涛.《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J].科技信息,2011,(34).
[2]梁毕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COSO
1 概述
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各种风险因素都在变化和增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因此,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变成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更有竞争优势,提升其风险承受力,降低损失,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基础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COSO的含义与构成要素分析 ①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学术界学者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而共同推动发展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制约的一个内在机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提供合理保证,与风险的管理密切相关。②COSO内涵。COSO是美国最早在1985年由各大会计师协会创建的防范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自创建以来,通过分析财务舞弊原因以提升财务真实性为最终目的,有很高的权威性。随后,COSO委员会相继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等管理内部控制的纲领性经典文件。这些文件指导我国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并进入了一个法制化的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相关报告,同时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在1994年对内部控制的涵义进行了补充和增加,不断完善我国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水平。③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分析。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为其他要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的组织结构。COSO报告阐述了组成内部控制的构成分别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8大要素。这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并不是单纯罗列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这要素彼此关系非常紧密。
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有客观性、可转变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风险可以被分为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其中,非系统风险来自内部,而系统风险更多的来自外部的宏观因素。非系统风险对企业整体都会产生影响,并且较难规避。
2.3 通过COSO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COSO的深入理解,得到了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内部控制能够触及到企业的任何部门,可以设置相互制约的岗位及人员,提高预测和控制风险的及时度和准确度。促进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内部控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进行风险管理,弥补了之前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欠缺。对丰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预测风险的准确性、节约风险控制成本、改善现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基于内部控制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3.1 基于内控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 结合内部控制管理应对策略,确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方案,遵循的原则为:①系统原则。风险管理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系。这个体系以防范风险为出发点,以实现风险管理为最终目的,将所有流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②基于内部控制原则。风险管理要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流程来逐步完成,设计风险管理体系时也要以内部控制的8大要素为基础来考虑风险管理的操作要求,把所有控制和管理活动划分为以每个要素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③预防原则。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要尽量以突出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发生前,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风险发生后再补救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④持续改善原则。由于外部和内部管理环境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风险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必须持续改进的动态系统。
3.2 基于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 ①制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子目标,收集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确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分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统领各部门的子目标。②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内部控制的8大要素完善战略目标、控制风险活动等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制度。③针对不同类风险,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政策。设立能够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风险管理指标,同时建立重大风险的指标监控和预案,对危险值的变化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实时监控风险指标在经营生产中每个状态的趋势变化状态。④对重大风险建立风险应对措施和预案。按照我国企业制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计划,分配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来实施具体计划。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有力实施的保障预案,最大程度的使风险管理规范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COSO的启发,基于内部控制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并融合了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管理。结合企业自身的规模、特点和环境等,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尽早处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唐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