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检验的方法

商业模式检验的方法

时间:2023-08-28 16: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检验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模式检验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126-05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似乎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星巴克、E-bay、戴尔等新兴企业,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新商业模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在企业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同样做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的回顾性文章表明,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商业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评估、设计和变革等问题[1-2],较少有研究者从整体上探讨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是内含在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行为中的商业逻辑,是企业家商业智慧的结晶,可以看成是企业的一项无形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特殊的资源属性,发现商业模式虽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热衷于谈论商业模式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时,还需要注意到商业模式带来的商业利润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依靠优秀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不失时机地把优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短期利润,用来投资和积累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把企业生存和盈利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石之上。对于处在复杂和动荡环境中的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变革组织和战略,开发和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的商业机会,持续创造和革新商业模式,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盈利。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简要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基础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不同于重视市场结构的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资源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3-4]。资源基础理论集中考察了资源难于模仿的属性,认为资源难以模仿的属性是企业租金的来源,因而成为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基本的驱动因素[4]-[7]。2003年Peteraf和Barney合作完成了《澄清资源基础理论的混乱》一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资源基础理论中关于资源、价值、租金和竞争优势的相关论述,认为企业拥有的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可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8]。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在企业之间呈现出不均匀的异质性分布,拥有高级资源的企业(下文简称为占优企业),运用这些资源执行产品市场战略时,会获得更高的效率,高效率既包括以更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也包括相同成本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相对于拥有一般资源的企业而言,他们将可能获得竞争优势[8-9]。资源基础理论回答了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同时还探讨了竞争优势可持续的条件。Barney提出了VRIO模型,认为资源的不完全模仿性可能是占优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对手若想模仿获得高级资源,可能会面临着成本劣势,这些成本劣势主要源于占优企业的资源依赖于独特的时空条件,资源与绩效之间的因果模糊性,资源之间存在着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性等资源特征。如果竞争企业不容易模仿(或替代等方式的间接模仿)获得占优企业拥有的高级资源,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得以维持[6]。Peteraf 提出了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四根“支柱”,分别是资源异质性、事前限制竞争、事后限制竞争,以及资源不完全流动性,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资源将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9]。Dierickx和 Cool从资源的积累特性出发,认为能够构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资源存量具有大规模效应和相互联结效应,企业资源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性,竞争对手若赶超占优企业可能会面临时间压缩不经济等问题,因而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得以维持[10]。

使竞争优势和高绩效得以维持的资源属性条件,也是占优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有足够多的竞争企业成功地模仿占优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占优企业只能获得盈亏均衡,竞争优势将会成为竞争对等,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将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维持竞争优势持续存在的资源属性,使资源难以在企业之间流动,资源在各企业间呈现不均匀分布,而资源的异质性又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探讨竞争优势时,应同时考虑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关于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否维持的问题。

二、 商业模式的内涵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做过较多的研究,但是商业模式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结构特征等仍存在争议。在商业模式的早期研究中,Timmers的研究成果被较多引用,他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对商业概念中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等关键组成部分的简洁描述[11]。后来的学者沿用和发展了这种定义,Linder 和 Cantrell将商业模式抽象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12]。Amit和Zott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为了利用商业机会而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13]。Magretta将商业模式通俗地定义为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认为商业模式描述商业系统各个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起作用的整体[14]。Osterwalder和Pigneur把商业模式看成是连接战略和商业过程的中间环节,代表运作商业过程和设计信息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5]。Afuah认为商业模式是关于运用其资源执行何种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概念集合,这些活动创造了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获利的位置[16]。Rappa认为,商业模式基本的定义,是指做生意的方法,它描述了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规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揭示出企业盈利的方法[17]。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在创造价值逻辑的定义基础上增加了合作网络和关系资本等新的元素,认为商业模式应以商业网络的方式呈现。

Morris等在广泛回顾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把商业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经济含义层面上讲,商业模式是企业的经济模式,关注公司产生利益的逻辑关系;运营结构层面上讲,商业模式表现为企业内在的过程和组织结构设计,这些过程和结构使企业能不断创造利润;战略层面上强调商业模式对企业资源、结构、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全面说明。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方面一系列变量进行整合,以便建立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18]。Osterwalder等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澄清商业模式概念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他们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括目标、概念和关系等的元素,用来阐述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简要地描述了企业所提供的顾客价值,如何传递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务结果[19]等关键要素。

在国内研究中,翁君奕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结构,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20]。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整合组织、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21]。原磊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创造价值的逻辑,包括顾客价值创造逻辑、伙伴价值创造逻辑、企业价值创造逻辑[2]。

综合已有的研究,考察商业模式的本源,王伟毅和李乾文认为商业模式来源于对商业机会的认识[22],而商业机会源于市场失效,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市场不能自动有效地协调经济活动,从而出现了尚未被利用的资源和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企业利用自身的创业活动,突破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的限制,实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从中获得企业盈利。具体而言,企业通过创业行为,降低了协调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市场交易顺利进行。随着对降低交易成本认识的加深,企业同时也深化了对商业机会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产品和市场组合,进一步界定顾客、资源供给方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身份,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在提品和服务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这是商业机会逐渐成熟并演化成较完善的商业模式[22]。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对企业、供应商、分销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进行识别和设计[23],这种系统设计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到交易的潜在价值以下,促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为交易各方创造了价值。

商业模式的经济学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日益体现出个性化和变动性的特征,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着动态复杂的环境,因而市场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对称,也潜藏着大量的产生熊彼特租金或企业家租金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互联网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极大潜能,发达的通讯技术为企业间以低成本方式组建系统和联盟,顺利完成商业运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两方面的力量把商业模式创新推向了商业实践的前沿,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时代热门的概念。

三、 商业模式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分析

如果将商业模式看成是组织的一项智力资源来考察它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我们需主要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并考察商业模式存在着异质的特征,有价值并且高人一筹的商业模式将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考察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可以关注商业模式是否符合Barney提出的V(Value)和R(Rare)的特征,能否通过Peteraf探讨的资源异质性和事前限制竞争等条件的检验

商业模式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这在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商业模式通过构筑特定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安排,降低了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交易成本,能够以更低成本或者更好的为顾客提供价值,使得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充分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本身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能够提高企业设计和执行产品战略的有效性。而且,商业模式能够激励和沟通各要素[14],使得各要素围绕商业模式架构,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众志成城、通力合作,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价值。因此,从激励资源的角度来说,商业模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能够促进产品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通过两个检验:一是逻辑检验,即商业模式对各成员的动机要有合理的见解[14],对成员动机的不合理的假设会导致商业模式在逻辑上不可行。二是商业检验,即商业模式所描述的服务,应该能够吸引足够规模的消费者,商业模式的结果至少应该维持企业的盈亏均衡,才能证明企业的新进入行为具有合理性[14]。不同的商业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这两项检验存在着差别,因此不同的商业模式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盈利潜能。优秀的商业模式对各方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够设计出良好的交易结构来激励和约束交易各方的行为,更顺畅地动员各方资源组合到一起,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更多的经济价值,因而与一般的商业模式相比,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四、 商业模式构建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析

考察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持续性的特征,主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不易被模仿的特性,也即考察商业模式资源能否通过Barney提出的I(Inimitable)检验,不易被模仿的商业模式可能给占优企业带来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是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这种知识驱动着系统资源的运转,使得系统资源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若将商业模式理解为驱动资源运转的逻辑,而与被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相分离时,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可能具有可模仿的特征。

1.因果模糊性检验

因果模糊性是指企业的资源变量和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等结果变量的关系不清晰,竞争对手不清楚这种因果关系,因此不知道应该投资和发展哪些资源才能够获得同样的绩效。商业模式可能不具有因果模糊性的特征,它清晰描述了系统中各要素的角色和价值,要素各方的角色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清晰的阐述。竞争对手可能会对照商业模式,联系和动员各方资源,模仿占优企业执行类似的产品市场战略,这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稀释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企业为了激励各要素,将其因果关系向系统要素的各方做出说明,这种因果关系的知识将可能外显为公共知识而被竞争对手掌握。当商业模式成为行业众所周知的公共知识时,商业模式不再具备产生竞争优势的潜力。

2. 社会复杂性检验

社会复杂性是指竞争优势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长期积累的良好声誉,企业与政府部门所具有的关系资本等资源就具有社会复杂性的特征。拥有这些关系渠道和良好声誉的企业,能够顺畅地完成商业运作,而这些关系资本不由企业的一方决定,竞争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这些资源,因而可能会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完善的、系统化的商业创意和概念,它似乎并没有具备社会复杂性的特征。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可能是因为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是一个资源系统,企业的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可能在中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模式作为系统化的计划工具,其优势在于集中关注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如何组成一个整体,从而顺利地向顾客传递价值[14]。这些资源在商业模式的组织和驱动下,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尽管商业模式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易模仿的资源特征似乎不是商业模式本身带来的,而来源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特性,这些特殊资源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长年互动和积累的结果。

3. 积累性特征检验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多是来源于存量型资源,这些存量型资源是企业长期投资和积累的结果,不容易被竞争对手短时期内模仿和超越,积累性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得竞争优势能够得以持续[10]。优秀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其价值主要在于组装各要素使之成为一个起作用的系统,而较少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在进化和积累变成核心能力,它不具备积累性资源经长年投资形成、并存在的路径依赖性特征。企业可以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但是完善商业模式的活动似乎应该归为一种战略行动[14],商业模式的本质和优势主要在于它创造性地构筑了合理的交易结构,将各方资源整合为高效运转的系统,使之能够更加顺畅、低成本或者更优秀地提供独特的顾客价值。

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系统化的知识,难以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由于具备了某些特性,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组装的特点,而不具有在实践中进化和长年积累的特性,尽管它们可能存在相互加强和社会复杂的属性,其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不大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商业模式及其驱动的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难以维持,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还必须积累自己独有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能持续获取的租金更多情况下是来源于它独有的核心能力。正像企业通过企业边界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将企业内资源与资源之间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限定在企业内部,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将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约束在商业模式圈中,各方依据自身提供的资源获得相应的收益份额,企业也凭自己提供的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份额。商业模式通过构造企业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相互加强的态势,充分开发出企业现有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最终占有和维持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五、 结论和启示

本文在回顾资源基础理论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论述,以及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将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看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商业模式这种特殊的资源构筑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研究发现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清晰地界定了企业、供应商、顾客、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能够成为企业高绩效和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但是商业模式具有容易被模仿的资源特征,这决定了商业模式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具有可持续的特点。这一论点与现实情况一致,例如湖南卫视引入“超级女声”这种电视选秀节目的商业模式,于2005年在中国走红后,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模仿的对象,而“超级女声”自身也是对美国某电视节目的跨国模仿。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其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这一论点提醒企业家不应该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商业模式来实现持久的盈利,企业家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的方式抓住外界环境提供的机会,用创新来串联起一系列短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兴旺发达。同时,企业在创造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后,需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短期盈利,加快投资和积累其他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通过构筑核心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持续盈利。

参考文献:

[1] Pateli,A.G., Giaglis,G.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9):302-314.

[2] 原磊.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0):17-25.

[3] Wernerfelt,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171-180.

[4] 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0):1231-1241.

[5] Rumelt,R.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A]. Lamb,R.B.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C].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4. 556-570.

[6] 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7] Conner,K.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 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121-154.

[8] Peteraf,M.A., Barney,J.B. Unraveling the Resource Based Tangl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4):309-323.

[9] 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79-191.

[10] Dierickx,I.,Cool,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12):1504-1511.

[1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3-8.

[12] Linder, J., Cantrell,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 2000,(1):1-13.

[13] Amit,R.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493-520.

[14] Magretta,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5):1-8.

[15] Osterwalder,A.,Pigneur,Y.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A]. 15th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E-Reality:Constructing the E-Economy[C].Bled, Slovenia, 2002. 17-19.

[16] Afuah,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 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 2003.

[17]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43(1):32-42.

[18] Morris,M., Schindehutte,M., Allen,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8(1):726-735.

[19] Osterwalder,A, Pigneur,Y, Tucci,C.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5):1-25.

[20] 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1] 罗珉, 曾涛, 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08(7):73-81.

[22] 王伟毅, 李乾文. 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11):32-41.

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at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first,it has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 reason to study about it;and then explore the role that the Value Chain has played i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en the third part acquired an 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finally,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演进机理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value chain;evolution of th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71-03

0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模式得到广大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定义也众说纷纭。Petrovic等学者(2001)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隐含在实际业务流程背后的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罗珉(2006)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1]。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2]。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

在有关这些论述中,创造价值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核心词汇。而价值蕴含在价值链中,因此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价值链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已有学者,如Rappa明确指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曾楚宏、高闯等也对商业模式价值链进行过研究。因此基于价值链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理论基础。

1价值链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价值链最先是由哈佛管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展开的。每项价值活动根据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同位置被划分到一个个生产环节中,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因此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又称作业价值链);Porter教授进一步指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非每个环节都在创造价值。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和辅助活动(Support Activities)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3]。

从广义来讲,上述九种活动基本包含了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所有活动和因素。在这九种活动中,按其创造价值的大小可分为:核心活动,亚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能为企业提供最大价值的活动成为核心活动;能为企业提供较大价值的活动成为亚核心活动,以机械电子行业为例,如果研发、生产是企业的核心活动,营销、售后服务就可能是企业的亚核心活动,它们都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但企业经营的重心并不在此,这类活动一般在企业价值链上只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介于战略环节和一般环节之间;除此以外的其他活动,均属于为以上两种活动提供的辅活动,如材料或产品运输、采购、库存管理等,因此称为基础活动。

波特同时指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了整个价值体系,即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见图1。

波特的作业价值链是图1产业价值链中的一环,即企业基本价值链,根据企业性质不同企业也可囊括上下游的价值链,但我们按照一般分类将产业价值链分类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的所有活动均包含在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如果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如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通过价值链创新改变某些原有的价值活动,并将创新后的价值活动组合成高效的价值模块,最后再把这些价值模块链接成有效的价值系统。概括来讲,这些对价值链优化与整合的活动可分为企业业务分解与业务创新活动(也即企业解绑),构建新型战略集团(也即企业集群)。这都是针对价值链上企业活动来展现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具体到企业活动的实施又可划分为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型:顾客价值创新,成本结构创新,利润保护模式创新[4]。这三个方面均可通过价值链优化得以体现。

2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

2.1 商业模式创新内外部因素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企业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资源与能力,机遇与挑战的过程[3]。企业商业模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经济租金的驱动下,在外部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会不断地演进。①由产业结构、产业吸引力和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等因素构成的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经济环境)发生对企业不利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其市场竞争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以重新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②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也有着重大影响。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③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一国政策的改变,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观念等的冲突,都会制约企业固有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那些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因此,企业必须根据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进行适当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当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环境)发生新的对企业有影响(正、负两种影响)的变化时,在顾客价值的强力驱动下,企业开始寻求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首先对自身现状和能力进行科学、全面、客观地分析,在权衡内外因素的基础上对竞争策略(短期战略)进行调整,而这种策略调整又恰好体现在价值链创新上,如企业的并购或剥离、目标市场的再细分和产品的核心多元化等。企业再对其价值活动进行优化整合[5],努力寻求一种最优的组合方式,这就促成了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这是一个不断进行评价和调整的复杂过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

通过分析价值链及其对商业模式的作用,我们大致可了解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其演进机理也就比较容易得出。

首先要对企业经营活动充分了解,找出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控制点。比如,企业的营销渠道存在哪些弊端,根据经验可如何解决;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如何,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产品的成本如何减少等等问题,找到这些问题,企业就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然后综合考虑企业现有资源及能力进行战略决策,确定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合理定位。

战略决策做出之后,企业要通过拆分价值链或价值活动创新达到业务分解与业务创新,也即打破企业边界,完成企业解绑;或者是通过延展价值链形成新型战略集团,也即形成企业集群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前者既有存量型创新又有增量型创新,表现为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为顾客价值创新和利润保护模式创新;后者一般为存量型创新,表现在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中,即为成本结构创新企业进行价值链整合与优化之后就要进行利益方关系整合,针对企业价值链优化过程中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交叉进行整合优化,这部分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成败具有关键作用。

接下来企业就要实施具体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与总结。信息畅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创新过程中不断问为什么,出现了问题不断及时反馈与解决,创新过程才能顺利。

最后环节是对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成功的评估与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是企业得到经验与教训最多的过程,整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要依靠具体的指标来检测是否达到商业模式创新预期达到的目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顾客满意度等。

具体演进机理图如图2所示。

3结束语

本文在价值链基础上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与演进机理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模式通过价值链整合与优化进行创新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企业经营活动关键控制点的发掘,从微观角度探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对我国企业在探讨商业模式创新,重视顾客价值主张,改进盈利模式,发展利润保护模式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企业目前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即微笑曲线底端[6],这种是由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竞争优势较弱所致。因此,我国企业目前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决策能力,把握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学习强化团队动态能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估与检验仍是未来研究方向,且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与信息快速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探索与实证的。

参考文献:

[1]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3]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4]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141-145。

第3篇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一切都必须以一种有形的模式存在或出现,要把企业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资源都整合到一个商业模式中,从而赋予这个商业模式以特殊的生命力,企业就依靠这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发挥出来的力量,最大限度合内化外。在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中国的企业要向更高的境界迈进,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几经起起落落,再加上多年的培训界工作,刘永忠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经验,弥足珍贵的还有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当记者想对中国企业商业模式有更深入地了解的时候,刘永忠心无芥蒂侃侃而谈……

商业模式之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模式的时代,人人都在满足需求与创造需求的时代。日益稀薄的利润,已经使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而在中国,商业模式的创新,显然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中国存在一个庞大而低端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绝对意义上说,远远没有饱和,无数商品还没有被寻常消费者享受到,商业并没有得到更广泛普及。而在短期内,国民的收入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中国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时候,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创造出新的需求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在2005年的西湖论剑时,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表示羡慕。几年之前,阿里巴巴不过是一个婴儿,今天,它已成为行业翘楚。当年大家都搞互联网的时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赚了大钱;等到大家都去搞门户的时候,互联网却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的阿里巴巴赚钱了;等大家都去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就发财了。那些发财的人,都是走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刘永忠在总结中国企业商业模式时对记者说,“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表现在IT行业,在其他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家改变传统酒店模式,以连锁和简化酒店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商务人士的广泛推崇;分众传媒,‘发现’了楼宇广告,并且开创了户外媒介传播的新方式。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同时,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2007年9月16日,“2007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在清华科技园启迪科技大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峰会揭晓了2007年的十佳商业模式:皇明太阳能集团以“环境利润流模式”获得第一名,开拓了一条商业与环境的和谐之路,实现了环境与市场、产业的共同发展,成为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典范。而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则凭借“企鹅”平台战略模式获得第二名,生长于门户时代,却是最具社区气质的互联网企业,把QQ打造成每位中国网民的身份印鉴,却以此为平台:向前抢占门户,向后强化社区,向左发展商务,向右开拓游戏,而且后发先至,招招得手。此外,批批吉服饰的“服务器”服装公司模式,专注男士衬衫,没有工厂,没有门店,依托网站,批批吉超低销售成本对业界发起颠覆性冲击;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抓住产业链的落实环节撬动一个供应链,甚至独霸这一链上的所有供应业务,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展露无疑;浙江网盛科技的“小门户+联盟”模式,奥康集团的深耕产业链模式,上海征途网络的网游“脑白金”模式,艾美特电器“全能代工”模式和比亚迪汽车的推动产业跳跃的“袋鼠模式”及龙的集团的逆向打通价值链模式都是商业模式的后起之秀。此前,分众传媒用“资本包围”模式成就行业领先,天娱传媒凭“超级女声”实现客户价值的和谐共振,联想集团则于“奥运”助推国际化,雅昌集团靠“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空中网借“手机平台”整合客户需求,神舟电脑由“核心部件的供应”决定生产,这些商业模式都使企业成为行业翘楚。

商业世界中似乎总有一些人不按照常理出牌,让人产生雾里看花之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商业模式异化正在风起云涌,势必会对传统的商业模式造成冲击。

有商业模式≠持续赢利

“在培训界,有一点是显而易见,那就是不少中小型企业已经比较浮躁,急功近利。他们讲规模,讲速度,而忽略了思想要对路,甚至奢望我们的培训师能够点石成金,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导致双方整体‘缺钙’!”刘永忠告诉记者,北京影响力有1500多家北京会员企业,接受影响力培训的有5000多家,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思索如何越一个新台阶,创业时如何找一个好项目,有了一个好项目用什么模式来操作,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个难题。

如何评判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有了商业模式就一定能够赢利吗?刘永忠认为,并非如此,一个好的商业模式首先相对于原有的商业模式得有所创新,验证它必须看这个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持续赢利。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某一环节的改造,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并组织高效管理,风险控制、统筹规划的结果。他告诉记者,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企业能活下去已属不易,更何谈卓越,所以企业的存在必然要为能否持续赢利而考虑。

有了商业模式不一定能够持续赢利。短期的赢利可能会导致有些人产生错觉,认为培训业很容易做,步入门槛很低,所以那个时期,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去争抢这块“奶酪”。“我曾经跟100多家培训机构的老总交流,讲出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害人之处,表面上看,培训行业就是找几个老师开一家公司就可以赚钱,可事实上,90%以上这样的公司都是倒闭,这里有一个陷阱,但是大多数人不理解这个陷阱。”刘永忠如是说。这里的陷阱就是这样的公司根本不赚钱,纯粹以企业运作来考虑,90%以上的企业都是亏损,10%以下的企业有微薄的利润,因为拨去高额的讲师费以及员工工资、场地费用、税收等,所剩利润能有5%已属不易,更何况有些培训机构可能两三个月才开一堂课,怎么能不亏损?”刘永忠坦诚道,“比如影响力的学习卡,它改变了以前的公开课模式,确实不错,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它没有持续赢利,即便曾经赢利也是很微不足道的。”

时下的保险行业也是如此,按照国际惯例,前六年半都会亏损,但是由于中国的大环境不一样,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年就赚钱了,而且股票还一路飙升,原因在于它有足够的持续赢利基础,所以“商业模式与持续赢利”是中小型企业负责人急需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发现身边有一个好机会、好产品、好项目、好策划,就认为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够做大,但是后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样的企业纷纷倒闭了,原因是他们虽然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对商业模式进行好的设计,也即是没有战略眼光,他们整天在想,我这个产品好,我这个项目好,却对能否做到赢利,持续几年可以赢利没有事先的预测。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企业家如果不用敏锐的市场眼光去判断,就会出现红活一两年即倒闭的情况,核心原因是商业模式本身有问题。

一切现象表明,一个企业除了要有好的商业模式以外,还要验证这个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持续赢利,这也是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的惟一标准。

刘永忠认为:“只有知道自己的商业模式,才知道公司为什么作为独立公司存在。持续赢利是企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能否持续赢利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结果的最直接反映,也是检验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外在的标准。”

创新商业模式的密匙

中国很多企业也有很好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为什么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不能持续?刘永忠认为:“企业家思维创新是根本。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从构成要素来讲,首先是游戏规则的重新确定,比如:最初的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家电零售企业像国美、苏宁,最初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通过店址资源的抢占,通过占用生产企业的钱而获得成功。最近美国的一个零售企业可能颠覆这个游戏规则,就是现款现购,这种颠覆行业游戏规则的商业运作模式就可能颠覆整个产业的秩序;其次是客户价值服务模式,就是说你如何创新客户价值,如何发现新的利益增长点。比如说一些大药房,把药品当成快速消费品卖,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使得大药房快速地发展,获得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这就是基于客户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第三是如何处理与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比如流通行业和厂商之间的关系恶化,下一步都面临一个迷茫期,怎么改变?现在找不到出路。”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找到新的盈利点,找到新的市场空间。管理创新的核心是速度与效益,最为关键的是整个运营流程能不能面对市场提高效率。”刘永忠说,“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我认为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它的最大障碍还是来自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为商业模式创新背后所要改变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包括组织、流程以及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需要企业家思维创新,要自我超越。另外是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必须要提升。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企业也有很好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为什么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不能持续?最终原因是企业家不能自我超越。跨国公司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就是炒掉原来的,换一个新的,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更好呢?能换思想和思维最好,如果原来的团队换不了思想和思维,就换人。但是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职业经理人市场上没有可换的人。”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呢?刘永忠认为:“在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面面俱到不可能,在关键的一条上让别人都比不上你,你就可能成功。比如国美,成功主要靠两条:一是自身经营成本的降低;二是利用自己的批量向厂家要条件。比如厂家卖给别人是什么条件,而国美因为批量很大,足以影响厂家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厂商就要给国美低价。这样,国美在销售模式上就占了主动。”

刘永忠推荐的是五粮液的模式。五粮液一年卖到48万吨白酒,而白酒行业的第二名却卖不到8万吨,最有名的茅台卖不到6000吨。那么,五粮液为什么能卖这么多?用品牌联盟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进行市场运作。五粮液集团自有的品牌最有名的就是两个,一个是五粮液,这是最高档的;还有一个尖庄,这是低档的。现在它吸收了别人的品牌,比如说湖南酒业公司注册的浏阳河加盟算它的分品牌。京酒、五粮醇、金六福都不是它注册的,也都加盟到五粮液,成为五粮液的分品牌。分品牌的广告由注册者来做,谁做广告谁做总经销。那么五粮液干什么?五粮液就给它们灌酒,不管是什么牌子,酒都由五粮液来灌,这就起了两个作用:第一,因为大家都知道酒都是五粮液的,质量有保证,所以就畅销;第二,五粮液的效益是什么?做好酒和坏酒不是分着做的,它有上等、中等、下等,过去只是把五粮液这个上等的卖出去了,剩下的中等、下等都按照最便宜的价格卖了,所以它的效益损失很大。现在,每一个档次都有相应的品牌了,就是每个档次的酒质量都产生了相应的效益。广告人家做,五粮液不承担风险;总经销别人去做,五粮液也不负责营销。但是,不管是金六福的广告,还是浏阳河的广告,都等于给五粮液做了广告,顺便把五粮液品牌托起来了。

第4篇

[关键词]3D打印;自动售卖机;商业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79

1前言

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3名W生制造了一台名叫Dreambox的3D打印自动售卖机。学生可以打印目录中现有的或自己通过网络上传的3D模型,待打印结束后,Dreambox会将完成打印的物件传送到一个私人储物箱,并将解锁代码信息发给对应用户。Dreambox的这种设计理念,成功地降低了打印模型的时间与金钱成本,人们不必在打印机旁等待成品的打印以及为了打印很少量的模型而购置一台昂贵的3D打印机。然而,像Dreambox这样的3D打印自动售卖机,只依靠本身自带的小型打印目录或依靠消费者自己上传的模型来远程打印,并不能满足不会建模的人的消费需求。另外,技术与地点的局限使得3D打印这种日渐成熟的技术难以更好地推广与被商业化。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提出了把3D打印与自动售卖机结合的商业模式。

在第一节,我们参考了文献中对商业模式的阐述,通过对商业模式与其他相似概念进行区分,提出了我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理解,即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大地创造价值。紧接着对要素的组成进行描述,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概念的内容。在本节的最后,基于上述定义,我们会提出本文商业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对3D打印与自动售卖机结合的商业模式探究的基本框架。在第二节,我们会简单介绍3D打印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桌面级3D打印机与工业级打印机的区别。在第三节,我们会对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进行设计,最后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模型。

2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21商业模式的概念

从1957年“商业模式”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Bellman和Clark的学术论文中[1],到现在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不断被细化,从最古老的商店模式到电子商务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下的新商业模式等,说明对于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步提高。

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关于公司是如何开展业务的详尽描述,即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的部门之间、乃至顾客之间、渠道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关系和联结方式,是涵盖了企业产品、企业服务以及信息流的整套体系概念,任何的组织运作都会有属于其运作的系统来为生存和发展作基础。而Alexander Osterwalder是这样定义商业模式的:“商业模式是一系列对象,概念与它们之间关系的关于特定公司的商业逻辑的描述。因此,商业模式应该是对为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以及这个过程会有怎样的财务影响进行简化的有代表性的描述。”现在普遍认为后者描述更为妥当。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能够使外部人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公司的运作,能够通过定义元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去描述一个公司是怎么开展业务的概括总结,也就是如何使企业从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提品和服务的同时,能够实现盈利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我们参考文献,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比如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区别在于:商业模型更注重系统性运作,而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同样,企业模式与商业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模式更关注过程与活动,而商业模式更注重价值创造与客户,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找到和设计一个有前景的经营理念。

综合上述的观点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认为,商业模式首先应包含能够使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价值的创造的要素,而如何更好处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

22商业模式的要素

查看文献,我们发现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的要素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通过总结一些学者的主要观点,我们选择主流所认为的要素作为我们的商业模式的要素。

Paul Timmers等人在研究互联网电子商务时,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包括各种业务角色及其角色的描述;对各种商业行为者的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2]

Dubosson-Torbay等人确定了商业模式分类的以下主要维度:用户角色、交互模式、产品性质、定价体系、定制水平和经济控制。[3]

Osterwalder等人从四大角度出发,即产品、顾客、基础设施管理以及财务方面,提出了商业模式研究中应包含的九大要素。即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与收入模型。

而后,国内学者原磊从远到近,提出了“3-4-8”构成体系[4],“3”代表联系界面,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

23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商业模式的基本构建

IMB公司在提出CBM模型中曾将业务组件分为5个维度:[5]业务目标、活动、资源、管理、业务服务。其中业务组件的业务目标是这个组件存在的原因,具有特定的价值,而为了达到这个业务目标,每个组件会执行一组互不包含的活动,而这个活动需要相应的资源来支持。活动与资源之间的配置则是通过管理这一行为达到的。基于这一研究思想,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3D打印自动售卖机,我们把阶段目标看成商业目标的一个子集,完成阶段目标可以通过互不包含的方法实现。例如,目前产品处在成熟期,那么此阶段的阶段目标可能为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提出了多个收入方法,如广告收入、打印费用收入、增值业务收入等。产品处在的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处在的发展阶段与企业自身发展意愿都会影响阶段目标建立。另外我们还将CBM模型中的“活动”与“资源”模块列入到每个子方法中进行具体讨论。我们把这一部分称为整个商业模型的A部分。

A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方案,但是,要检测该方案是否可行,需要结合模型的B部分,通过B部分顾客体验的计算,对A部分网络形态以及方法的调整,使其达到预期的顾客体验效果。我们将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五个要素(价值内容、价值配置、目标顾客群体、顾客让渡价值、网络形态)进行模型的完善。如图1所示。

B部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用“顾客让渡价值”去衡量顾客体验的愉悦程度。顾客让渡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力成本。这里可计算出顾客体效果,记为一个关于顾客让渡价值中价值与成本的权重函数E=E(W,V,C),当它小于一个目标效果值时,说明A部分中的方法与网络形态需要调整,再重新计算预期的体验效果,直至其大于或等于目标效果值。那么此时的A部分则为较合理的实施方案。

(2)两个维度分析。分为产品本身属性与产品附加属性。将顾客体验分为两个维度,意在区分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在体验产品与消费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是来自产品本身还是产品背后所产生的价值。不同的产品两个维度所带给顾客体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顾客现场选择现场打印模型,而刚好这个自动售卖机设在了一所图书馆中,那么他可以到图书馆看书,等打印完毕后再去自动售卖机处取出模型。有的顾客更注重打印模型的精确度,也就是说,即使打印机放在了图书馆,等待时间并没有浪费,但他也会因为打印成品质量差而不开心。有的顾客则不会如此。因此分为两个维度分析,更有利于运营者发现主要矛盾。

(3)五个要素。在研究产品本身的属性时,我们从生产该产品的功能属性,即价值内容,以及在生产制作该产品与组织销售经营该产品时的组织与资源,即价值配置两个内容去描述产品的特性。不同的产品具有不一样的特性,由于这些功能特性的不一样,会使得在完成阶段目标以及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方式上会有所区别,因此,在分析商业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产品本身的资源配置与其经营活动也会因为产品的特殊性而改变。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能否让顾客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因为产品本身的性质与设计而提高满意度的关键。

同样在研究产品附加属性对顾客产生的价值的时候,研究目标群体这一要素也尤为重要。因为面对的目标群体不同,对该群体产生的效用也会不同。比如,假设3D打印自动售卖机面对的群体是中小学生,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在体验该产品的过程中对3D打印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满足了他们对知识探求的需求,如果3D打印自动售卖机面对的是大学生或是对3D打印技术有一定了解的群体,那么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得到的满足也许来自该产品的操作性及其他服务等。

顾客体验也是一个要素。顾客体验作为商业模型的核心内容,它始终贯穿着整个商业模型,与各要素紧密相连。

最后一个要素为网络形态。之所以强调其重要性,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问题:企业如何通过建立网络,使价值创造最有效?它联结了整个商业模型的两个大部分,是从A部分如何实现阶段目标的几大方法到B部分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的一个权衡。

33D打印及其应用发展

在上一节,我们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型的整体框架。在本节,将从3D打印技术与其相关行业的角度出发,介绍目前3D打印以及相关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3D打印自动售卖机中的桌面级3D打印机的基本特点做简单的分析,为3D打印自动售卖机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做铺垫。

313D打印基本介绍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目前已在多个行业中投入使用。如在电子、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生产小批量的定制部件,完成复杂而精细的造型。[6]目前,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飞机、导弹、卫星的零部件;[7]在考古应用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构建古建筑、石窟和遗址的模型,并实现信息存储和修复以及文物的打印;[8]由于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制作的不便性,因此,在首饰设计领域中,可以将设计理念在没有任何条件局限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存在物,提升艺术作品的价值;[9]另外,3D打印并不局限于工业级的,还有食品级的3D打印机,比如,打印饼干、巧克力等。

目前大多3D打印公司只从事3D打印制造,而提供3D服务的企业却很少。一方面是3D打印的普及率还不高,只有少数企业和行业运用到3D打印这种新技术,普通个体很难接触到3D打印的有关技术与设备,需求不强烈,因此对应的服务业很少。另一方面,3D建模难度高,目前3D打印模型的数据库不全面,3D打印机造价较贵,因此即使有消费的需求与欲望,也因尝试成本与建模难度高而望而却步。而本文所提出的3D打印自动售卖机可以满足这一消费需求,正是如此,让该产品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桌面级3D打印机介绍与工业级3D打印机的区别

文章认为桌面级3D打印机更适合嵌入自动售卖机中。这是由桌面级3D打印机本身的体积小、成本低、易推广等特点所决定的。以下就是阐述桌面级3D打印机与工业级3D打印机的区别。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桌面级3D打印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某些功能。

第一,在打印精度上,两者的区别并不大,但在制作精密的模型时,桌面级3D打印机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第二,桌面级的打印速度在10~300mm/s,而工业级打印速度大约为1200mm/s;第三,桌面级3D打印机的支撑和实体在打印过程中是不区分的;而工业级的打印机易剥离,因此桌面级无法打印结构复杂的模型;第四,桌面级3D打印机无法打印大模型。可打印的3D模型大小一般由打印机的大小与结构所决定。工业级3D打印机有着体积大的特点,因此可打印尺寸比体积较小的桌面级3D打印机要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桌面级3D打印机的可打印尺寸大概为300mm×200mm×300mm;第五,桌面级3D打印机打印成功率低;第六,桌面级3D打印机的价格很低,从一千元到几万元不等,而工业级要六十万元到一千万元不等。

从上述的总结中看到,在要求精度不高的前提下,由于价格优势与体积优势,桌面级3D打印机更适合嵌入自动售卖机中。

4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在引言中我们曾提到过一台名为Dreambox的3D打印自动售卖机。图2为Dreambox的外观。Dreambox由三个部分构成:3D打印区域、支付平台、储存区域。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模仿该机器的结构并进行完善。我们将3D打印自动售卖机同样分为三个部分,3D打印体验区、模型选择与支付平台、蜜蜂箱。

41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基本结构

(1)3D打印体验区。3D打印体验区可以包含一台或多台装在玻璃柜中的3D打印机。透明的玻璃柜可以让过往的顾客看到正在工作中的3D打印机。通过视觉上的体验,可以增加顾客的猎奇心从而增加消费的可能。

(2)模型选择与支付平台。这是一块大屏幕,屏幕上面能够通过选择已有的模型,查看并打印该模型,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模型数据库的载体。此外,该屏幕还可以出现支付系统。比如在支付界面上出现微信、支付宝等二维码的扫码支付。另外,该屏幕还可以装上接口,实现模型线下上传打印。

(3)蜜蜂箱。蜜蜂箱实际上是提供打印好的模型的存放空间。同样,密封箱可以设计成透明的,也可以出于隐私设计成不透明的。

42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功能设计

基本功能如下表所示。由于文章主要研究3D打印的商业模式探究,因此,对这些功能如何实现并没有详细说明。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可行的。

在第一节,我们提出了我们商业模型的基本框架。其中A部分是阶段目标实现的方案的提出,B部分是关于A部分的效用的检验。即在确定了基本方案后,协调好资源与活动之间的配置以及运作的具体安排形成网络形态,小范围的运行或调研后,根据顾客让渡价值中价值与成本的权重比例,结合运行或调研数据,计算出顾客体验的效用,并将其效用与企业预期顾客体验效用作对比,小于期望值则需要调整方法或是网络形态并使计算的体验效用大于或等于预期效用。由于B部分需要实验数据的支持,因此本节仅对A部分内容进行扩充。

第一阶段的阶段目标为打开市场并吸引潜在消费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形式:顾客体验与广告宣传。顾客体验可以通过低价销售与捆绑销售两种活动实现。首先要求我们准备具有基本功能的3D打印自动售卖机,即可实现支付功能、选择功能、上传功能与提醒功能的售卖机。由于处于前期阶段,消费者并不了解该产品,因此,通过低价销售使得消费者能够低成本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广大潜在消费者体验3D打印的乐趣。运营者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的方式,将打印模型的体验券与其他商品捆绑销售。另外广告宣传也能在大范围内提高3D打印自动售卖机的知名度。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阶段目标为完善产品功能与服务,特别是针对3D打印有现实需求或浓厚兴趣的消费者。通过建立快递服务、完善模型库,甚至是开发App与构建一个网站使得潜在消费者可以浏览模型并学习3D打印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3D打印爱好者上传模型得到相应的奖励制度,丰富模型库。通过与快递公司合作,定期到蜜蜂箱内收取快递并运送等的活动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阶段目标为维持顾客群体并实现稳定盈利。实现盈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打印费用、增值服务费用、流量与广告收入。打印费用是消费者需要打印模型所交付的费用,是利润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增值服务费用分为定制服务费用与在线培训服务。消费者通过在平台上需要定制的模型的具体信息,与平台签约的建模设计师就可以接单,完成建模后,消费者付一定的费用给设计师,平台将抽取一定的费用,这称为定制服务,而平台可以定期建模教程,对有需要了解或进修的消费者可以购买网上教程,这成为在线培训服务。而流量与广告收入便是消费者通过App与网站产生的流量费用,而平台具有了知名度后,广告收入将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商家既可以在App或网站上推送广告,也可以在实体的售卖机上张贴纸质的广告或者播放视频广告。

6结论

笔者认为,文章存在许多不足。第一,3D打印自动售卖机本身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打印速度慢、打印失败率较高。这可能导致了顾客的时间成本很大,无法打印结构复杂、体积大或精度高的模型。打印机要重新打印3D模型,这就意味着顾客等待时间将会增加,顾客体验度下降。材料限制。材料类别少,因此打印的产品模型种类也会变少,并不能满足对特殊材料打印的消费者的需求。第二,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而言,资源与活动之间的配置与协调可能有所不一致。也就是说,在设计A部分的方案时,

我们需要考虑到面对的消费群体的不同,可能导致方案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并没有在模型中体现。第三,模型的B部分需要实验数据的分析,但由于并没有制造出3D打印自动售卖机并将其投放与市场,因此不能判断这些方案是否可以使顾客体验达到理想状态。然而,本文提出的基本模型不仅可以应用于本文的案例,这使得模型具有普遍化性质。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3D打印自动售卖机正是符合马云所提出的未来新趋势。对比于传统制造业,3D打印技术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由于耗电少,有害气体固体排放少,它还符合当代对环保节能的要求。此外,利用成熟的快递网络与过去十几年电商所营造的良好消费环境,结合自动售卖机本身可操作性更强、体验度更高的实体服务平台,“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这种新零售方式,更能刺激消费。Uber、Airbnb、ofo等成功案例,预示着“共享经济”的到来,而这也将会成为3D打印自动售卖机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PigneurChristopher LTucci.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1-25

[2]Paul Timmers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Focus Theme,1998(8):3-8

[3]MagaliDubosson-TorbayAlexander OsterwaldereYves PigneurBusiness Model Design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EB/OL].(2001-04-18)[2017-03-01].http://wwwhecunilch/aosterwa/Documents/eBusinessModels/Publications/eBusinessModels_23_04_01.pdf.

[4]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公共管理,2007(6):70-79

[5]IBM Business Counsulting ServicesComponent Business Models-Making Specialization Real[EB/OL].[2017-03-01].http://ptgmediapearsoncmgcom/imprint_downloads/informi/tpdfs/cbmpdf.

[6]3D打印的起源和发展[J].自然与科技,2014(203):31

[7]谭立忠,方芳3D打印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J].战术导弹技术,2016(4):1-7

[8]刘雅辉CAD和3D打印技术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28(2):154-157

[9]王躁3D 打印技术在当代金工首饰艺术领域的设计应用研究[J].设计实践,2016(280):101-103

第5篇

前两个月,某家知名的餐饮连锁品牌刚把浦东的新店开到了家门口,从此又多了一个家庭聚餐的好去处。这已经是该品牌在上海开的第十五家分店了,与北京、深圳等地的分店并无不同,这家店铺一样人气爆棚。

但是前不久更换的菜单使得我这样的老客户有点失落,变更后的菜单以烤、炖、煮、烩、焖为主,炒菜的品类明显减少。菜单改良后,开放式的后厨中鲜见挥着大勺烹炒的大厨,标准化的烹煮方式一改传统中餐厨房的忙碌,流水线式的操作更像井然有序的西式厨房。

用该餐饮企业老板的话说——炒菜的标准化有难度,而在统一了前期配料之后,烤炖煮等几种做法的标准化相对容易,这种可检验、可复制的烹饪方法更利于被传播。显然,菜单的调整正是在为其早前表达的“开设百家店铺”的愿景布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菜单的小小调整,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是商业模式的大大变革。一方面把忙碌的大厨从多样化的烹饪中解救出来,一方面把中餐馆从难以规模复制的模式中解救了出来。餐饮业的可复制性可扩张性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就是对厨师技艺的依赖。

为何垃圾快餐称霸全球

过去十年的投资里,我们看了大量的餐饮企业,这个空间大、增长快、毛利高的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不乏,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具备了上市的基础。

再加上餐饮业属于资金推动性的行业,企业资本运作的意愿相当强烈。而与两万亿之巨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境内外登陆资本舞台的中国餐饮企业屈指可数,A股市场仅有全聚德、湘鄂情、西安饮食等三家餐饮业上市公司,加上境外上市的乡村基、小肥羊(今年2月已摘牌)、味千等总计也不过十家。

造成餐饮企业资本市场遇冷的原因有很多,抛开食品安全、财务规范、管理水平等内部原因外,最被质疑的要点是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可增长,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在于中国餐饮模式是否可复制可扩张。

在我们所看过的餐饮项目中,最深的体会是,越是厨师技艺超群的馆子越是不容易开大,也越难开得长久,往往大厨一换或者分店一开,菜品就大失水准。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的餐饮企业往往是并不美味的快餐店和火锅城。

全球公认的垃圾快餐麦当劳,很少有人盛赞其美味,但是从两极到赤道,每家麦当劳的口味基本是一致的,这点成就了其世界第一大餐饮企业的地位。

由此可见,餐饮巨头的魔法并不来自于美食本身,而来自于商业模式,这也是资本判断好餐饮企业的标准。没有厨师的后厨代表着可标准化,标准化代表着可复制,可复制代表着可扩张,而扩张催生了利润的高速增长。

第6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网络零售;商业模式;扎根理论;苏宁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041?07

一、引言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也在渗透和改变着商业活动。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方便、快捷改变了每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及生存模式,尤其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零售业,其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正伴随着新涌现技术的改变而改变。零售企业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网络业务,以“实体+网络”的新形式创新其商业模式。近十年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快速成长,诞生了淘宝、当当等新型网络零售企业,同时传统零售企业如国美、苏宁等零售巨头纷纷建立了网上零售平台。在此背景下,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正如Johnson认为的那样,零售企业要想实现变革性增长,依靠的往往不是产品或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创新[1];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

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3]。这一逻辑涉及企业战略、价值链、资源及整合能力、相关利益群体等。由于其范围较宽泛,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McGrath RG等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认为商业模式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4]。从企业价值创造角度,高金余、陈翔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它基于一种体系结构来进行商业运作,其目的是通过给客户提供价值增加的产品而获取利润,在企业规划与运作中起到连接企业战略和其实施的作用[5]。基于系统的观点,王晓明等人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角度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和演进展开分析,指出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 择[6]。从要素组合角度出发,一些学者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组合,此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其中所涉及的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探寻并参与到顾客的活动过程中,且能够为其带来利益或满足感,能够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忠诚度的价值所在。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顾客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顾客价值等层面进行。

总体看来,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是在企业特定的战略环境下,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以实现顾客价值及满足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理论上尚不统一。Osterwalde在综合各种概念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商业模式模型,即包括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这是一个较为细致完整的划分[7]。但是,企业商业模式

构成要素可能会因其所属行业、类型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零售企业尤其是基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经营下的零售企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归纳,本文把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划分为三个层面:① 企业资源能力。指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为有效实现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等[8]。企业资源能力除了其整合各项人力、物力、财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关注市场动态的能力,包括能否根据市场的风云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范围内的各项活动等等;② 客户主张。是指市场细分、顾客价值确定、客户沟通等一系列与客户界面有关的活动。对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发展的企业,客户主张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③ 价值创造。包括价值主张、成本结构、收入模式等。价值创造是企业明确运营目的的一个过程,只有与市场有效结合,才能在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带来企业盈利。

二、研究方法和企业选择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下的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作为一种较完善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分析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9]。研究主要采用Strauss的阶段分析法[10],具体步骤:① 以收集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迭代式开放性编码对目标企业商业模式的各子模式进行概念化和类属化;② 依据主轴编码将各个类属按因果关系划分出不同层次,将同类属性的控件聚类,而后逐步建立各类属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③ 构件类别形成后,不断进行理论抽样和比较分析,通过螺旋式比较精细类属间的关系;④ 进行选择性编码,通过故事线将所有变量联系在一起构建出目标企业商业模式体系,再提炼概括出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模式,提炼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建相关理论。运用扎根理论对目标企业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所得结论的说服力,同时能深度构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选取苏宁电器为研究的目标企业。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中国商业的领先者、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除了容易获取其大量资料外,苏宁的商业模式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其它企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第二,自2004年7月,苏宁云商(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苏宁打造出国内第一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苏宁易购,开创了实体和网络零售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此后,苏宁入选了《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成为全球2 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价值高达815.68亿元,这些成功都源于其独有的商业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苏宁电器发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间的资料,该期间正是苏宁电器进行科技转型,拓展线上业务的阶段。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苏宁官方网站的新闻动态和基本介绍;关于苏宁的论文、报道评论,包括企业网络电子宣传册、报刊;关于零售电商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和文件以及对顾客群体的访谈调查等。

三、苏宁电器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一) 开放性译码

开发性译码阶段是一个逐字逐句分解、碎裂资料数据并且重新定义现象的阶段,本文运用因果联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等逻辑联系将苏宁电器的资料进行了分解,将原句打破后重新定义,给重新定义后的现象赋予概念化的标签,将相关的概念聚类在一起,提炼并形成范畴。具体步骤为:概念化―范畴化―挖掘范畴的性质和维度―界定。开放性译码多是按因果指令进行的,指令关键词包括“为此”“目的”“使”“导致”等。按此步骤分析资料,本文发掘出54概念和16个范畴,概念分别是:战略变革、成功转型、企业洞察力、企业领先、成长速度、规模效应、企业重塑、逐步扩张、企业形象、企业定位、企业文化、品牌优势、店面扩张、经营方针、产品类型、市场渠道拓展、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商关系、分工明确、供应网络、联系动态、顾客价值、定制服务、用户体验、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售后管理、协同效应、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范畴是:战略变革、企业文化、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组织管理、战略资产、体验平台、供应网络、顾客价值、核心能力、成本结构、营业额、创新、柔性管理、产品收入模式、组织转型(见表1)。

表1 苏宁资料概念一览表

编号 概念 概念性质 标签 资料语句

A1 战略变革 企业战略的变革与革新 C2R14 跻身世界级的企业是苏宁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苏宁从连锁发展、营销变革、管理转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

A2 成功转型 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整体性的转变 R2R5R8R14

A3 企业洞察力 企业对市场变化等现象的前瞻力、透视力

A4 企业领先 企业通过多种手段保持

行业领先水平 R3R8R11R14R15 随着第四季度二十周年庆典促销力度的加大,销售和品牌形象将会进一步提升

A5 成长速度 企业规模、发展速度 R4 市场的爆发加强了……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6 规模效应 生产要素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 R5 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7 企业重塑 企业重新塑造包括企业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动 R6 提升苏宁服务消费者的能力,为其2012年双渠道、双品牌作战,领跑中国零售市场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持

A8 逐步扩张 企业逐步拓宽其业务范围、

市场渠道等活动 R7R15R16R23 苏宁易购的推出,为苏宁提供了去电器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先行载体

A9 企业形象 人们通过对企业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 R7 是一个通过互联物联技术,依托高效的全品类供应链、……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和服务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生活平台

A10 企业定位 企业通过其产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个性、

文化形象 R8 建立面向商品供应商、内容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的在线开放、智能协同的生态体系

A11 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形象 R9 有效增强了苏宁服务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A12 品牌优势 客户品牌忠诚度 R10 苏宁易购具有苏宁品牌优势、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

AA13 店面扩张 门店连锁经营的扩散 C11 苏宁电器针对20周年庆典期间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并加快连锁发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 经营方针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实现

经营目标而提出的指导方针 C12 公司正通过……在经营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强的后劲。

AA15 产品类型 产品种类 C4C5 进一步全面渗透网上销售的用品、图书等品类的综合销售上……快速延伸至应用软件、游戏点卡、机票、充值等增值业务

AA16 市场渠道拓展 向消费者销售的流通渠道 C14 新的经营范围和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是苏宁“有区别”的生存保障。

…… …… …… …… ……

(二) 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概念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与其他概念聚拢成范畴的概念,调整出现频次较少的范畴,延伸范畴的性质与层面,使范畴严谨化。重新阅读与范畴有关的资料,保证其客观、严密。例如:原因句定义为C1:“电子商务企业的终极目的还是要盈利,苏宁易购2011年开始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间的基础上的。”结果句R1“我们将逐步切割实体门店与易购的销售。”经过开放性译码阶段,将C1概念化为盈利模式、价值实现类别,R1则为分工明确、经营方针类别。连接二者的是“要…,为此…”。初看是为达到C1这一目的,采取了R1这一策略,而实质的商业模式结构中应为采取R1导致C1,为更清晰明了阐述二者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顺序,这就是主轴译码的意义,即重置为:R1导致C1,提取的范畴分别为:组织管理和价值实现。

通过处理,继续提炼出核心范畴:战略变革、组织管理、顾客价值、价值实现。与网络零售相关的主范畴为:战略变革、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组织管理、体验平台、供应网络、顾客价值、柔性管理、产品收入模式、组织转型市场反应、顾客价值、业态创新、数据运维。

(三) 选择性译码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处理,再次分析资料,借助发展好的若干个主要范畴间的“故事线”将发掘的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找出有关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有关的主要范畴和次要范畴,用以铺陈整个关于苏宁的资料集。与此同时,构建出因果关系脉络,并将苏宁资料集重新审读应用,检验所构建的脉络图与“故事线”:

苏宁电器在发现网络零售的新趋势后,提出了“未来10年,苏宁将实施虚实结合的战略”。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苏宁拉开了重塑商业模式的序幕。2011年苏宁制定了“以‘科技苏宁、智慧苏宁’为主线,开始一系列创新”这样的计划。由此,苏宁易购隆重上市,苏宁电器线上销售渠道被开通。

易购网站的特点在于整体设计很简洁,没有其他的悬浮广告窗口之类的出现。在首页顶部的左侧边有产品的详细分类,同时采用楼层式的方式展示各个分类下的部分产品,在每一层都有特价商品展示。在网页右侧还有品牌旗舰店推荐,这些店的商品质量一般都比较好,且信誉度高。在最右边有四个快捷方式,其中有一个问卷调查,这个主要是针对用户在购物过程的相关体验调查,用以提升用户在网购过程中的体验。消费者有什么意见也都可以在其中提出。可见,苏宁网络业务的开展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易购在拥有了苏宁的品牌效应、采购规模优势以及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营机制,即自主采购、独立销售和共享物流服务的态势。依托于实体,并超越实体的理念使易购和实体形成了共享资源的模式,二者共享遍及全国30多个省1 000个配送点、1 300家产品自提门店、3 00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的服务网络,还同时共享着苏宁得天独厚的口碑,一方面节源开流,一方面又保障了对顾客的服务。然而,提到盈利模式,易购与苏宁连锁则是分而治之,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又形成了内部竞争的态势。借鉴于门店20年的运营服务经验,苏宁易购将消费者消费习惯、产品喜好、购物体验的研究融入至网站日常运营和体验中,并结合网络成本用户的行为特点,创立了有别于纯电子商务平台的独有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在整体供应链的柔性生产、大规模定制能力方面具备了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11]。与此同时,苏宁易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采购产品,依托自主采购的便捷灵活性,实现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与扩充,从传统家电、3C类产品,进一步拓展到服装百货、书籍、体育用品、化妆品等种类,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产品需求。而基于网店的快捷服务,消费者不出门就能了解到所选用商品的规格参数、价格,甚至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评价、口碑,再到实体店去体验时,有目标有分类,提高了购买效率,拉动了门店的服务效率与质量。可以说,易购的出现拉动了实体的经营,它不是补充品,而是催化剂,一方面它拉动了实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门店而言,易购的存在是一个极强的内部竞争对手。

当然,伴随着易购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展露出来,除了易购分割实体店的营业额、顾客源外,由于网站设置的不健全还出现了品牌效应下滑、用户需求处理的不及时等问题,这也给实体门店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苏宁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更在“为顾客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业态创新,包括:增加产品类型和范围,重新定义苏宁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的网络服务,打造一流的仓储和物流配备系统等内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另外,为缓和争夺客户源的矛盾,苏宁还特意推出超级店expo,使消费者在实体店享受购物、体验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其线上购物的低廉价格,这是在电商企业热捧BtoC过程中一次具有意义的尝试,意味着线上线下的零售业务开始趋于协同并进。

苏宁电器在逐步完善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结构,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宁特色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四、苏宁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商业

模式要素组合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本文将苏宁电器这一阶段的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归类,得出:

1. 企业资源整合层

产品类型、资源整合能力、店面扩张、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市场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

2. 顾客价值实现层

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网络、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

3. 企业价值实现层

企业文化、企业定位、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经营方针、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成本优势、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

根据以上层次细分得到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如图1)和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路径图(如图2)。

图1是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运营总括图:苏宁的一切活动以企业战略为起点,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适时、适度的战略,为企业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苏宁分别按业务流程、时段、部门制定了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的形态,以保证后续工作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企业的文化理

图1 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

图2 苏宁电器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商业模式要素构成图

念也渗透在价值实现模块中,加固了战略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义了构建商业模式的目的和价值实现方向,是整套商业模式体系的中枢神经。

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模式上来,而中枢系统指令的传达需要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供应网络、战略资产本就是苏宁作为电商企业的强项。在强大的物流仓储等设施的支持下,苏宁又推出独特的体验平台,极大地拉动了顾客价值,促使企业核心能力逐步从强大的硬件系统转向柔性的服务能力上来;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达到了节源开流、成本领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产品收入模式不断改善。产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带来了营业额的提升,组织因资产的丰厚可以开展更多的业务范围,尝试更多的变革。而在此过程中,线上线下业务由于争抢市场份额出现冲突,协同发展就是要解决二者间的冲突,依托不断创新实现发展,而后实现组织转型,企业文化重塑,更深层次改变企业整套商业模式系统,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良性循环,此时模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形成独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12]。

图1还不能清晰地体现出实体和网络零售的业务整合。为了进一步细化说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演进,在图1的基础上,更深层挖掘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路径图(图2)。

实体与网络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二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因此战略一致是该路径图的起点。苏宁电器拥有全国最大的仓储系统,最便捷的供应网络,网络零售在保有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与实体店共享企业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图2上半部分反映实体店的连锁经营,下半部分则为网络运营平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体店的特点体现在其规模效应,顾客购买服务体验上,连锁、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对于网络零售的优势;网络零售主题鲜明,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不仅体现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更体现于价格优势、顾客评价对比分析,成本优势成为吸引顾客的最大特色。虽然存在差距,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产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产品定价、收入份额基本一致,单价差距浮动在100~500元之间。二者相互竞争、相互拉动,使企业为适应新变化提供新的服务,如培育电子商务人员,网站维护和管理等,最终促使协同发展[13]。

由于实体与零售的竞争中易出现争抢营业额、顾客的冲突,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转型以缓解矛盾,苏宁推出expo超级店就是协同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创新,在多样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寻求出路,激发了潜在营业利润,苏宁获得了更多的顾客信赖,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商业模式组合构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五、结论

第一,企业商业模式、流程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处理好实体和网络零售的共用资源和差别资源才能完善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而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解决。零售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由企业资源能力、顾客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企业资源能力层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物流仓储、运营系统、售后管理、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等。价值实现层包括战略变革、企业文化、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等。而客户调查沟通、市场反应、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则属于顾客价值实现层。零售企业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每一层面要素组合的创新。

第二,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的协同发展实质上是整个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协同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联系方式、节点与节点、路径与路径的选择都会对整个机体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实现共享企业战略资源,将能提高企业效率,强化竞争优势,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导致顾客价值导向紊乱,内部非良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无论企业是在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协同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各要素的连接与耦合,实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实现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三,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组合创新是推动和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本源,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规模经济选取不同的路径优化其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诸要素的组合形态是怎样的?网络零售在企业中应处于什么地位?如何选择过渡路径?这都是商业模式所涉及的问题。苏宁电器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以流程化为基础,多样化、多部门、多功能配合影响,实体与网络平分天下的模式呈现的,这种独特的创新带来了苏宁的发展。同时,苏宁电器的发展路径是电商中较为普遍的选择,即由实体连锁门店规模效益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开展网络业务,这也是基于苏宁的品牌效应、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和辐射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等优势,才保证了易购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在实体店的基础上超越实体,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实体门店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势。这样的商业模式,对于苏宁电器来说意义非凡,对于零售业界来说,更是解决矛盾、拓展创新的有益尝试,对想要创新商业模式的零售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福音。

参考文献:

Johnson M W,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51?59.

Drucker P F.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5): 95?104.

Dubosson-Torbay M,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J]. Thunder 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 44(1): 5?23.

McGrath R G, MacMillan.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Strategies for Continuously Creating Opportunit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高金余, 陈翔.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8(2): 152?154.

王晓明, 谭杨, 李仕明, 等. 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 7(7): 976?981.

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R]. Switzerland: Université de Lausanne, 2004.

李艳华.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7?12.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rauss A, Corbin J, 著. 徐宗国, 译. 质性研究概论[M]. 北京: 巨流图书公司, 1997.

吴蔚诗, 王婧妮. 苏宁国美死磕京东: 从线下吃到线上[J]. 市场风云, 2012: 72?74.

刘勇. 品牌延伸的决策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1: 74?78.

Ming-Hone Tsai, Yu-De Lin, Yea-Huey Su. A grounded the theory study on the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of GOOG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9(3): 231?242.

A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WANG Guoshun, CHEN Yiran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Coordin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tai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endency, more and more retail enterprise are transforming their business model by means of optimizing elements combin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rising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mplement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SuNing, the typical Physical & Internet R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reb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usiness model patterns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to the enterprise.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ew ideas for other retail about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evolution .In this wa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other researchers may further develop novel theoretical concepts, as well as a set of guidelines for enhancing retai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Retailer; Internet retail; Business model; Grounded Theory; 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第7篇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

第8篇

一、IASB关于金融工具的修改

(一)以两分类法代替四分类法IAS39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而IFRS9将金融资产按其计量属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两类。划分金融资产类别不再取决于管理层意图,而取决于企业如何管理,即商业模式。当企业拥有的金融资产基于不同的商业模式进行管理,则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IFRS9将商业模式作为判断分类的第一步,当商业模式改变时,企业可以将金融资产重分类。

(二)计量方法更注重公允价值计量IFRS9规定:不以交易为目的的权益工具在初始确认时,企业可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转入利得和损失。IAS39对此类权益工具采用以成本计量,密切关注减值的方法。这一方法的缺陷是只能显示减值不能显示增值。IFRS9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及时反映权益工具价格的变化,提高了可靠性。IFRS9保留了公允价值选择权。行使公允价值选择权可以抵销承担的同一风险、变化相反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风险。IFRS9保留了这一权利,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和战略投资。

二、FASB与IASB关于金融工具准则修改的比较

FASB一直关注IASB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动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完善自身的准则。与IFRS9相比,FASB的准则设想有所不同。FASB与IASB最大的不同点是FASB更推崇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况很少,而且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期末也不计提减值。但是一些持有期较长的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计量不能体现其本质。此类金融工具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利息的波动和本金的偿还能力,FASB以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相关性,也没有反映风险实质。FASB的具体变化如表1。

三、IFRS9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改进及缺陷

(一)相关性提高以前金融资产划分的依据是管理层意图,具有主观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金融资产两分类法先判定商业模式,再观察基本贷款特征。分类的依据不再是管理层意图,而是现金流量流入的方式。新的分类方法通过区分不同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差别,减少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使用者决策。金融资产分类修改后,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所有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中反映,减少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二)可靠性提高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FASB认为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中立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IFRS9的分类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本质特征,不同划分者的不同立场不会改变商业模式的本质特点,符合中立性。以前的分类方法服从管理层主观意志,而新的方法客观性强,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偏向于某一集团利益的需要,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所以,IFRS9的分类方法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使用者决策。

(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提高IFRS9对金融工具修改的目的就是降低金融工具计量的复杂性。简化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可理解性,以前的分类过于复杂,管理层意图成为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要决定因素。IFRS9将类别简化为两类,标准清晰明了,提高了可理解性,同时由于简化的准则易于实施,也提高了可比性。

(四)IFRS9存在的缺陷IFRS9规定: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之前的IAS39将此类金融工具以成本计量并计提减值,由于减值计提的基础就是期末的市价,所以新准则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市场信息不足,模型估计不适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很可能由于成本效益原则而不可行。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成本可以代替公允价值,准则应该指出例外情况并进一步指导这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IFRS9的其他规定也缺少必要的解释。例如:对于摊余成本的两个条件,IFRS9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商业模式”这一重要标准也没有具体例子,增加了实际操作中的难度。IFRS9存在这一缺陷的原因是I-ASB以原则为导向制定准则。这种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简单明了,所以要求公司会计和外部审计人员运用更多的职业判断,同时减少了大量的例外事项,以减少准则之间的冲突。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包含极少的例外事项,这也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疑问和分歧。IFRS9只规定了分类和计量的原则,没有具体的分类举例和计量的例外规定,准则可能会因为坚守原则而导致使用者成本过重或者因为过于倚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所以,IFRS9应该对准则的规定增加具体的解释。

四、IFRS9对我国的启示

(一)借鉴IFRS9的前提是其具有信息内涵当股票市场中有一件事发生时,投资人会对该信息进行解读,当解读造成投资人对未来报酬分配的预期发生改变时,此公开信息具有信息内涵。IFRS9的改进最终反映在公开的信息披露上,信息使用者通过市场对披露的信息产生反应,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伴随着信息质量的提高。如果IFRS9能够提高信息质量,信息使用者就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否则金融工具准则的改进可能失去意义。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IFRS9关于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但是实践中是否能达到理论分析的效果还需要检验准则应用的结果,所以我国在借鉴IFRS9时需要注意其是否具备实践中的信息内涵,是否能在实践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实践才能证实IFRS9的改进是否具有信息内涵。在借鉴IFRS9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其实施环境。实施环境是信息内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IFRS9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具有相对成熟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监管措施,而我国的准则实施环境还有待提高。漆江娜,罗佳(2009)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会计准则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使准则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资本市场反映的信息质量没有相应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规则的执行机制。所以,我国准则除了借鉴IFRS9的先进经验,还应提高准则的实施环境,才能将理论上的信息内涵转化为实践。

(二)借鉴IFRS9简化分类标准和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一直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利情况好的公司以资本公积为“蓄水池”;而盈利情况不好的公司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平滑利润。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成为很多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IFRS9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规定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即使在金融工具处理时也不得转入当期利润,避免了企业利用处置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IFRS9通过简化分类降低金融资产分类的自主选择权,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对我国解决盈余管理问题十分有借鉴意义。

第9篇

第一,创意是整体的,不是一个点子而已。它是一个创意集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作品和产品创意中,包括主创人员的选择、构成内容的各个要素、形式与内容、产品包装、宣传与营销等都是一体的。需要在开始将作品创意转变为产品创意的时候就全面把握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如何集成的方法。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和其它领域的创意不同,它一定要具有文化艺术的内涵或者形式的魅力。“创意产业”不是所有行业的创意产业,而是文化艺术和娱乐、品牌等的创意产业,因此,创意产业实际上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与传媒娱乐界的活动,而不是所有有创意的产业的活动。

第三,需要把创意转变为创意产品。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仅仅有好的创意只是个开端。需要将各个不同的创意整合成为创意的产品,才能达到初步的要求。因此,创意产品的管理者必须指导创意发明者的工作,使他们注重思考创意产品中的创意表达对于消费者才是有吸引力的。

第四,需要从反向的角度来思考创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创意及其产品生产。产业经营中的创意是为了给顾客带来增值效益,并且通过服务顾客而发展企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假如没有采取反向的思考方式,就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孤芳自赏或者产品导向不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律。

第五,需要重视人性,从满足人性要求的视野和深度来创意。在国际化时代,创意和创意产品不能局限于对区域人群或者少数文化特性人群的理解,还需要理解和洞察人性,了解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的喜好和文化感受。为什么中国的功夫片在国外比其它类型的电影成功,是因为动作表达戏剧冲突、娱乐和情感的方式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超越具体文化的限制。

第六,需要实现创意以及创意产品的可持续性。评价好的创意和创意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开发的潜力。例如,一个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不如常年播出的连续剧。特别是,连续制作同一创意的能力越强,商业规模就越大,其中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就越具有高附加价值。

第七,每个类别的创意产品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拍摄电影大片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如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包含亲情因素,面向家庭消费者,需要大制作,需要大牌明星,需要针对国际化市场,需要内容创新等。好的创意能够转变为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但是每个行业的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有各自的规律。

第八,创意产品是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创意产品不能仅仅是艺术总监或者导演个人的理念,必须是参与作品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团队各自高水平的创意点的同步化和集成化。也就是说,要能够把各个部分都做到位,特别是同等水平的到位。

第九,创意人才的持续化培养很重要。由于创意需要经验积累和能力的积淀,因此,不能临时凑合人才,而是要对人才以及人才团队做不断的提升,包括开展如何总结经验和接受新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能力提高的培训,以及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相互促进从而不断提升。

第十,保障有经验的人才作为产品的集大成者。没有产品制作经验的人也可以很有创意。但是,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把握创意产品的整体价值,并且通过协调各个部分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例如,有时候,一些杰出的创意点可能与作品创意的整体风格不协调,就需要果断予以舍弃。而这就需要经验的判断。

第十一,有些创意可以通过改造其它创意而来。好的创意不等同于全部原创,也可以吸收借鉴其它的创意。例如,各种“侠”类的作品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侦探中的技法也是可以相互启迪的。什么东西都靠自己重头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借鉴和模仿的底线是不能侵犯知识产权。

第十二,在创意产品中必须思考可以打造产业链或者生产衍生产品的一些要素。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附加价值是通过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因此,在创作作品时,就需要考虑增加可开发的产品以及怎么销售。同时,为了开发衍生产品,就需要前置那些今后在作品之外可以加以开发经营的创意产品设计。几乎所有的美国动画电影都很注重衍生产品的前置设计。

第十三,需要事前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和产品走向市场之前的检验工作。为了使作品顺利被市场接受,需要在创意和创意作品生产的某些阶段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听取文化艺术批评和消费者的意见等。在某些时候,可以将故事作为开放性结构,让消费者参与构思和参与创作。

第十四,创意开发和宣传推广需要达到塑造品牌的高度。文化创意领域检验内容制作水平的标准是内容整体或者是内容中的一部分,如虚拟形象或者企业达到品牌影响力的高度,才能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也才能帮助和促进产品的营销。因此,对于内容产品的持续宣传推广是很重要的。

第10篇

讯:传统企业如何开展单品网络营销相关专题:贸易技巧时间:2012-04-26 19:02 随着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的深入,愈来愈多的传统企业将商品推入电商平台开展营销,以期改变传统营销渠道履盖范围小、成本高、现金流缓慢等瓶颈。传统企业的商品以往的销售渠道主要在商场、超市、专卖店、直营店、市场等终端。作者所志国认为,如今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的地域性、信息性、透明性、价格性、便捷性等优势愈加明显。

使网络购物人群不断增加,人们的购物消费习惯已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购物渠道从线下的商场和专卖店,正向线上的电子商城转移。特别是2.4亿网民中的主要人群就学生、白领、时尚人群、企业老板,是各种商品的潜在消费用户,具有消费实力和市场需求。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传统企业从传统的线下营销渠道,转入网络营销已然是大势所趋。由于很多企业下属的商品和品牌较多,同时参与网络营销竞争,有一定的难度。而网络平台可直接面对全国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能解决单品快速爆卖的要求。

所以传统企业通过单品的网络营销,扩大使用人群、切入电商市场,逐渐带动品牌中其他商品的市场销售,是较为科学、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互联网商业模式复杂多样、多种渠道并存、没有地域限制、市场竞争激烈,为帮助企业有序进行单品网络营销,作者所志国将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亲自策划过的实例,阐述传统企业如何开展单品牌网络营销的方法:科学制订网络营销策略与传统营销渠道不同,企业进入互联网的角色都不是固定的,将随着网络营销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直接影响着商品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企业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明确单品进入市场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和渠道,来实现单品的营销效果最大化。目前,企业通过网络开展营销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企业依托网络开展宣传推广,但不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直接销售。例如:惠普的单品——“HP EB ISS Micro Server”服务器,策划了精美的广告专题页,在所有网站的宣传都以醒目的半通栏广告或者通栏广告为主,不仅展示了企业的市场实力,也保证了第一时间能将商品信息传递给网民。其广告投放策略是:在各大门户网站进行重点广告投放,在教育、汽车、机械等行业网站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既保证了主流网络媒体的网民覆盖率,也保证了行业网站的企业客户到达率,实现了广告投放的精准化。

广告中不仅展示了商品的详细信息、列出了能为客户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求所有的意向客户需在线填写详细资料和购买需求,客服人员在审核后与客服进行联系,然后以传统渠道实现销售。整个营销过程中,借助惠普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单品的市场销售,完全不借助网络的在线交易渠道。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企业或商品的品牌影响力较大,有着成熟和覆盖面广的传统营销渠道,可以依靠线下渠道解决顾客的市场需求。即使没有线上交易平台,也不会担心顾客的流失。受商品或服务的体积、价格、检验等市场特性影响,不适合在网上直接开展交易的商品,例如跑步机等大型运动器械适用于这种模式。(来源:阿里贸易)

第11篇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兼学别样、扁平式结构、无边界行为、自主管理、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技术引致的商业模式变革必然引发企业管理的创新,这一创新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机制:学习机制、互动机制、知识管理机制。意味着从一个具体目标的特定的改进方案起步,从战略、规划的再设计到领导新角色拥有系统思考能力,搭建扁平化组织架构;从构造组织基石、通过组织创造性张力提升凝聚力;管理创新的过程,即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者要培养全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时代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微时代的学习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量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课――各种冠以“微”的新名词随处充斥在我们耳边,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所谓的网络“微时代”。利用微信、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企业真实案例库和课后延伸拓展训练,将传统与网络、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实现多维度的互动学习,培养具有系统思考能力、具有时代特色的职业人才。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企业要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思考的组织。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于制造关联,不然无法构成体系。系统思考是一种结构化、深入而有效的思维方法,对于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动态性都有一些拓展,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构建系统思维。知识系统龋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系统思考的精髓是“四重转变”:

深入思考:从专注个别事件到洞悉系统的潜在结构

动态思考:从线性思考走向环形思考

全面思考: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整体思考:从机械还原论到整体生成论

坚持问题驱动,强化培训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绩效改进的契合度。企业培训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坚持问题导向,与生产一线思想无缝对接。树立培训学以致用的导向,坚持实施培训质量为先的方针。培训内容实用且具超前性,不断深化培训内容,转变培训理念,拓宽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在培训理念、培训机制、培训制度建设方面做有益的探索。

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实施分类培养,做到优秀人才加强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终极竞争力。企业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旋转商业模式魔方”,是对客户价值链结构的优化或重组。商业模式创新的精髓是快捷地占领资源、快捷地占领市场、快捷地服务客户。一是响应速度快,二是运行轻便敏捷,需要以轻管理的思维与逻辑为指引,建立正确认知,脱颖而出。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呢?要提高学习效能,要打破习惯性防卫;通过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事实上,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发现知识误区;

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一旦我们掌握和坚持了这些思考方式和习惯,我们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组织的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第12篇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变

经济转型发展对工业设计的依赖和社会消费模式的转变,都对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师的要求不仅是能够设计出美观好用的产品,还应该使设计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符合商业的盈利模式,符合用户的多层次需求。这些要求意味着工业设计师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以往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往往以学分、分数等量化的指标作为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对设计人才全方位能力的综合培养。在教学中,往往通过纸质或是模型作业的质量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学习的目标,最终的评价形式也大多是分数的高低和学分的多少。诚然,在学分制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必定要对该课程的知识有所掌握,乃至熟练应用,但由于最终由具体分数衡量,所以学生对分数高低的关注多于对自身能力提高程度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也将重点放在了设计表现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社会潮流、商业模式、技术融合、消费者研究等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转变,首先必须根据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重新构建和定义工业设计师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体系,其次要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发展观来培养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人才知识能力体系的定义

(一)知识技能

包括设计艺术学、工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知识领域、设计表达的手绘技能以及各类相关软件的应用技能。设计艺术学主要包括设计史论、设计语意、设计美学等内容;工学知识主要指设计活动中需要的关于力学、材料、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社会学则要求学生学会从人类社会行为的视角来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经济学方面是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和商业运行规律以及工业设计对商业的影响。

(二)专业能力

1.创新的理念。通过创造性的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概念构思,将设想转化为设计。这一过程可细分为理念的生成、创意的选择、概念的发展和设计的评价四个子能力。2.技术的融合。工业设计师应当善于利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产品、系统和服务进行设计,利用各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设计。这一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师对各类电器元件的应用,对各类材料的力学、美学特性的把握,对系统工程知识的理解。3.消费者研究。工业设计的目标是各类终端使用人群与消费者群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年龄、文化背景及社会属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需求,是否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对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基于对消费者生活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观察分析,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通过消费者研究和测评,能使整个产品系统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这一能力领域还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能力。4.发现文化潮流。工业设计可以看成人类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和变革,产生了诸如全球化、老龄化、气候变暖、新能源技术、教派冲突等各种现象,这些现象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对这些持续的变化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将这些发现和感受转化到设计活动中。这一能力还包括关注设计艺术领域的潮流、关注社会经济的趋势和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商业模式的控制。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了解设计在整个商业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了解商业的运行模式,才能使设计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这一能力领域包括商业模式的规划能力、商业市场的把控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商品设计能力。6.产品造型能力。这是指设计师进行产品造型、赋予产品形式和美感的能力,包括对视听体验、触觉体验、心理体验和产品语意的设计能力。

(三)专业素养

1.团队工作。这一素质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与各类人群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素养,并能够在不同的团队中相互协调配合,最终完成既定任务。2.设计研究。当今社会的多样性、信息的丰富性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收集、分析、甄别、总结这些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设计研究的素养对设计师职业生涯的长期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3.模型建立与分析。这里的模型是指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即在特定条件下,建立能够普遍适用的参数化的产品模型、用户模型等,有助于减少类似条件下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创新的效率。4.自学和可持续发展。自学能力对任何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都至关重要,由于工业设计是紧跟社会发展潮流的行业,所以自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工业设计师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工业设计人才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文化上都不断变革,每天都有大量新的信息产生,对于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几乎不可能在毕业前将所有的专业知识学完,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学的习惯和终生学习的素养,逐步构建知识能力体系。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三个层级。

(一)知识技能层级该层级构成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领域和技能,是学生能够继续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的保障,也能解决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操作难题,为学生提供解决专业问题的必要工具。

(二)专业能力层级该层级为学生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技能提供保证,是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它比知识技能层级的要求更高,无法全部从教材的自学或教师的传授中直接获得,而需要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三)专业素养层级该层级是指学生获得的良好的从事专业工作的素质和习惯,是长期地、顺利地从事专业工作的保证,也是实现学生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

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核心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要就是围绕上述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三个层级展开的,除了必修的专业课程和相关的选修课程以外,还应该结合课程设计、设计竞赛、设计项目等学习形式。其中的课程学习包含了设计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课程设计则能帮助学生熟知设计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并完成一项模拟的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在竞赛中发展和深入检验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的商业设计项目,鼓励和指导学生接触消费者、客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学会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来共同合作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设计教育除了这些教学活动外,可以适时地增加其他的特色教学环节,只要对培养合格的工业设计师有利就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规划、反思和教师的反馈。学生的规划可以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首先必须明确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怎样的设计师,其次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计划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并配合学校提供的各类必修以及选修课程加以实现。在每学期的学习中,学生还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调整,这些反思包括对之前学习效果的总结,也包括对当下进行中的学习活动的思考。教师的反馈可分为书面反馈和口头反馈。在作业评价、课程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将书面反馈传递给学生,口头反馈则主要集中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环节中。这些反馈对帮助学生反思学习和自我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