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时间:2023-08-28 16: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第1篇

一、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2、强化协作配合。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力量,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2篇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由过去的只注重粮食的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的纯农业向农村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农村水利工作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利”(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

一、加强农村城镇防洪排涝工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时暴雨的排涝要求,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防洪除涝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要积极争取财政扶持,用足用好有关水费征收政策,和通过水资源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要做到精简高效,要做好管养分开,养护工作要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的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推广农村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逐步对主干渠道实现衬砌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服务。

三、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

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河水照成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经营管理

第3篇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1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0-2011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第4篇

阳春三月,是小麦灌溉的最佳时节,田间随处可见劳作的人们和潺潺流水。虽是劳作,但并不显得劳累。人们沿着田间平坦的马路,或骑车或步行来到自家地头,只需拿卡在旁边的井房里一刷,清澈的流水便沿着笔直的水渠流入田间。

作为“天下粮仓”的河南,这样便捷轻松的劳作方式,正伴随着高标准粮田的迅速建设而成为常态。

确立粮食生产优势

所谓高标准粮田,是指“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从2012年开始,为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启动并实施了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并规划到2020年在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建成6369万亩平均亩产达到吨粮以上的高标准粮田。

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了解,高标准粮田内,粮食产量通常比平均产量高出15%。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首先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升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河南农业与粮食生产优势地位。

其次,建设高标准粮田,有利于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

此外,高标准粮田还有利于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

“高标准粮田建设是河南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农民收益的‘三保’目标。”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粮安天下,河南举足轻重。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如今,高标准粮田的增产优势初步显现,特别是为河南粮食实现“十二连增”,使粮食产量登上1200亿斤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12月底,河南已经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65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6369万亩的72%,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固守“天下粮仓”

走进新野县上庄乡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区,随处可见农民春耕备种的忙碌身影,这里处处展现出春天的朝气,孕育着丰收的希望。2015年,新野县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千亿斤粮食”“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资金1.6亿余元,共建设完成10.95万亩高标准粮田,含7个万亩方、1个千亩方、1个百亩方。

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西平县平均每亩土地粮食产量达到600公斤,特别是近几年,虽然夏季干旱频现,但由于灌溉设施完整,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作为全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市,鹤壁市2015年42个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达585.2公斤,创下多项全国高产纪录。

近年来,河南高标准粮田建设如火如荼,一块块高标准粮田就像精致的“小型粮仓”,布列在田野之中。

特别是鹤壁市、新乡市、滑县等在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措施得力,均形成了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法和经验。

2013年11月,河南省选取浚县、滑县、原阳县、长葛市、舞阳县、西平县为高标准粮田示范点,如今这6个示范点的田间工程已经在2014年相继完工,较好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快高标准粮田示范点的建设步伐,2015年,河南又沿陇海铁路线,选择永城市、柘城县、民权县、兰考县等7个高标准粮田示范点。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周期,稳居全国第一小麦大省。

可以说,过去的5年,河南“三农”发展精彩纷呈,突出成就可圈可点可赞,而其中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更为引人注目。

5年来,河南粮食总产连续跨越1100亿斤、1200亿斤两个大台阶,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达到了1213.42亿斤,用不到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和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1亿河南人的吃饭问题,还能每年调出400亿斤粮食及粮食制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来河南调研时曾强调,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和动摇。

新节点,新布局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河南在发展目标中提出的第一组数字就是“1300亿斤”,这一数字指的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间,河南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这个战略任务顺利完成。此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是一个重要而长远的国家战略,其目标就是要着力向耕地和农业科技要产能。

鉴于此,河南持续加大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并明确了力争全年再建800万亩高标准粮田的任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亿斤左右。

为了确保高标准粮田相关基础设施更好地得以完善,河南还将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组织实施好农田水利项目县和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加快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当然,要想使高标准粮田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农业科技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河南特别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求在玉米、花生收获和水稻机插上实现突破,力争2016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除此之外,河南今年严抓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道路、电网、水网、林网、气象等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切实加强耕地建设与保护,对违反条例、破坏高标准粮田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补短板,再接再厉

过去5年,河南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上的成就可圈可点可赞,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建设标准、设施配套和管护机制上等,都需要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要健全机制,建立技术人才支撑,发挥更大效果;要在土地上下功夫,根据各地土壤、种植习惯、土地面积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标准,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严格督查,抓好验收,使建成的达标,在建和未建的按照标准建设;地方政府要敢于担当,整合资金,畅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继续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完善提升田间设施、整合各类农业科技项目、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布局,全力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等。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体系和强化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这一目标,本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全面打造沟、渠、路、林、桥、涵、闸七配套的现代水利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难题,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三高”原则。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质量造林。

(二)坚持“四统一”原则。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施工程序。

三、目标任务

(一)打井配套和旧井挖掘、改造修复项目

1、项目数量: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机井报废严重,特别是今年铁路工程横穿我镇,原有的浇水抗旱方式、耕作方式都遭到破坏,计划更新打井配套30眼,修复旧井50眼,缓解农田灌溉需求。

2、项目总投资:40万元。

(二)全镇生产路、生产沟渠治理

1.工程范围及内容:全镇境内31条生产路,总计长度76865米,通过整修和疏挖,确保达到设计标准,达到沟直、沿顺、坡平、无杂草、垃圾的标准,并对树木统一整修。

2.工程总投资:40万元(群众自筹)。

四、实施时间

(一)打井配套和旧井挖掘、改造修复项目

2014年11月1日—2015年3月31日。

(二)全镇生产路、生产沟渠治理

2014年11月1日—12月30日。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工作,实行了党政班子成员包办事处、机关干部包村工作制。各办事处书记、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工程具体负责人,负责工程的具体协调、安排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6篇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7篇

项目区位于滑县中部偏东北的留固、八里营2个乡(镇),项目区位于大功引黄补源区未端的留固、八里营两个乡(镇),农田灌溉主要以井灌为主。现有灌溉机电井169眼,完好率67%。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项目区内部分机井已报废,且报废率还在不断增加,部分分布不均,单井控制面积过大,且机井配套不完善,浇地消耗柴油多,而用电较少,急需更新、配套,并实施节水改造。目前,项目区内报废机井16眼,需要维修机井40眼,直接可利用机井113眼。现有沟渠5条,长16km,由于干旱少雨,河道淤塞损坏严重,有长11km沟渠急需清淤。桥涵闸20座,桥涵闸年久失修,现带病运行,急需更新改造,方可投入运行使用。且田间工程配套不全,灌溉技术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部分村庄电力设施没有配套,浇地用柴油机,成本高,效率低。

2存在问题

2.1是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综合利用效率低。项目区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基本处于吃“老本”状态,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设施不齐全,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加上维修资金投入不足,沟渠毁坏、淤积严重。同时,多处灌溉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经济作物抗旱能力低,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减产减收。

2.2是末级渠系不配套。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渠系配套面广、量多、投资大,末级渠系没有进行改造;目前现有灌溉斗农渠全部为土渠,未进行治理,工程输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不足,灌溉管理粗放。

2.3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国家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但中央对水利的投入重点主要是大江大河重点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改造,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造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4是农村劳动力紧张,农民投工投劳数量逐年减少。长期以来,农民认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是水利部门和政府的事,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就该由水利部门和政府负责,缺乏全民意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取消了农村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部分农民认为取消“两工”就是不再需要投工投劳,对投工投劳抵触较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对工人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随着农民工的工资不断提高,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劳力不断减少,农村只剩下老、幼、病、残,这种情况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不利。

3项目的必要性

3.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滑县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夏秋两季降水量较多,而冬春两季降水量偏少,常出现冬春干旱,夏秋又涝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几年来表现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抗灾减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定,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复种指数进一步提高,对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改善小型农田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途径。

3.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滑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严重,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差,使项目区的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群众看不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尽快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是群众盼望多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区内需水量呈上升趋势。然而,降雨量减少,年降水分布不均衡,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地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地防止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用水供需矛盾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可涵养水源,使地下水位回升,给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在项目区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作物及时灌溉得到保障,提高了作物灌溉保证率,增强了作物抗病虫能力,大大降低大风中风沙携带量,减少空气中的浮尘含量。

3.3促进农民增收用水管理要从以往的季节性管理转为常年性管理,供水保证率要提高,农田排涝标准要提高,无公害农业对水质要求也更高,因此必须加大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的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水利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解决农田灌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有效地促进区内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引导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使全县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节水、增产型农业发展。

4项目的可行性

4.1滑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来抓,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机构。4.2县政府成立了滑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整合项目资金方案,既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又能发挥工程的规模效益。

4.3项目区群众基础好,要求改善灌溉条件的愿望强烈,当地土质较好,增产潜力大,增加效益显著,可调动群众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滑县水务局有专业技术人员三十多名,技术力量雄厚,具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能力和工作经验。

4.5滑县在项目建设中,有成功的管理经验,引入市场机制,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同时,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责成项目村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及时引导协会建立健全协会章程及各项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农户参与水利设施管理的模式。

5项目的布置方式

项目区地势较高,以铺设地埋管道、井、电配套为主,并通过沟河清淤引黄河水补源,兴建必要的控制性工程,改善灌排条件。

5.1机井、低压管灌布置

根据项目区机井单井出水量,确定单井控制面积及影响半径,在满足井距及控制面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的地形、道路、农作物种植垄向等因素,机井采用方格或梅花形式布置,单井控制面积80亩左右,耕地面积2.9万亩。项目区2.9万亩,全部发展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需灌溉机井363眼,其中:据项目区现有水利现状,需新打机井210眼,维修旧井40眼,利用旧井113眼。每个机井为一单独灌溉系统,地埋管道仅布设支管,支管上每隔30m布置一个给水栓,给水栓上接移动软管进行田间灌溉。采用双向灌水方式,为避免弯道和起伏增加阻力,同时还考虑到机械耕作方便和农业技术要求,管道以直线布置。低压管道采用聚氯乙稀PVC硬塑管,埋深0.80m,铺设UPVC管232km。

5.2建筑物布置

建筑物布置按沟渠与路交叉处、沿路农机下地处设桥涵,并通过沟河清淤引黄河水补源,兴建必要的控制性工程。滑县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建桥涵闸40座,其中:斗农生产桥26座,桥长6m,宽5m,混凝土板桥;斗农涵洞8座,采取直径0.8-1.2m圆管,4-6m长;斗农进水闸、节制闸、退水闸6座,水闸均为一孔,采用铸铁闸门,渐变段和护坡、护坦为混凝土或浆砌石。维修桥涵闸10座,其中生产桥6座,涵洞2座,闸2座。

5.3通电工程、生产路布置

项目区内配套低压输电线路,其电力配套中变压器及高压线路等工程,由整合电业部门井井通项目资金实施,新建变压器台区31处,采用S11型100kKVA/10变压器用配套设施和防盗装置31套。为保证项目区生产、交通便利,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2011年田间工程项目资金,用于修整田间道路16.5km。

6经济效益

6.1经济效益:2011年建成2.9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项目完成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年节约水量290万m3,年新增供水能力350万m3。使农业生产向节省能源、节约资源的低碳、高效方向发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8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63.9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433.86元。

第8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精心实施,成效显著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此次扶持克木人水利建设项目涉及嘎洒镇七个村寨14件工程,主要为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及防洪工程,工程预算总投资161.23万元、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扶持克木人发展工作,为切实加强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的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在接到通知后,局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为解决各个村寨的农田水利灌溉、防洪及人畜饮水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本着经济、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促进各民族均衡发展,全面搞好克木人村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克木人水利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合理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了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提前完成了各项水利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克木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

克木人是我国未识别族群之一,也是一个跨国界的族群,老挝、越南西北部、缅甸东北部、柬埔寨和泰国北部均有分布,人口约70万。其中*7个村寨238户1021人,分布在嘎洒镇,由于历史原因,克木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克木人与其他民族共同进步发展。增加克木人自我发展能力和促进克木人进步发展,已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扶持克木人水利建设项目涉及嘎洒镇七个村寨14件工程,主要为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及防洪工程,工程预算总投资161.23万元。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扶持克木人发展工作,为切实加强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的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在接到通知后,局领导班子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廖海新副局长为组长的*市水利局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抽调技术骨干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并主动与嘎洒镇政府、村委会、村小组沟通,加强水利项目建设协调工作。

三、结合实际,合理规划

为解决各个村寨的农田水利灌溉、防洪及人畜饮水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本着经济、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局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对*市克木人七个村寨进行了实地的查勘,*市克木人7个村寨238户1021人,分别为曼播一组、曼播二组、曼咪村、曼吕村、曼回龙、曼香班、曼罗金,根据沿线各段的地形条件、灌溉要求、水源分布情况以及各建筑物本身的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建设项目。

四、精心实施,成效显著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扶持克木人发展水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经过精心组织,我局于2008年5月首先启动曼咪村人畜饮水工程,2008年7月完工。其余工程于2008年11月全部开工,并于2009年2月底全部完工。完成新建拦河坝三座、灌溉沟渠三条(总长2.2公里)、新建防洪排水沟三条(总长690米)、新建防洪挡墙一段(长20米)、人饮安全项目7件等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61.3万元。

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克木人三个村寨8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四个村寨95户427人的防洪安全问题以及克木人七个村寨238户1021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克木人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克木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基础保障。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了克木人寨子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不仅在改善农田灌溉、节约劳动力和医药费、发展庭院经济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约为19.48万元),同时,极大的缓解了灌区用水矛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促进国家安全、边疆和谐安宁、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水利; 管理; 形势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玉米、小麦、葵花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2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灌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2.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2.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5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对农村水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3.1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2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水管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灌区建设和配套建筑物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管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 管理 形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0-01

一、农村水利目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保证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基本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我镇农村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对水源水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污染导致水产品大量死亡的现象日益增加,水资源矛盾越发突出。

二、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利用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后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节约资金,提高效益,不仅仅要发挥水利工程的保水,蓄水,调水,防汛抗旱功能,还要有观赏价值,比如水利工程里的渡槽,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度水功能,往往也是一个景观。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也是增加农业收入主要途径,并且对于解决农业面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必然的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支渠全部硬化。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对灌、排、降技术的改良已经迫在眉睫。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影响,水产品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树木的滥砍滥伐,植被的过度开垦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才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4、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建设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做到取自于民用之于民,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其次,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再次,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

三、对农村水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地方领导,提高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因此我们一定要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尽快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2、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乡镇水利管理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和维护,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调度使用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镇水利站要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建设、监理、后期管理、维护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区展开。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城市,而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在农村,水资源贫乏,干旱少雨,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其经济正常发展。所以,进一步做好农村水利工程基础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缩小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措施

农村水利由于其社会公益性大,自身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小,自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锐减。面对庞大的农村水利投资需求,虽然各级领导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但因乡镇级财政实力不强,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二、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3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三、对农村水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1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2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第1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加强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增产,而且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除涝等各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能够有效抵御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命脉,还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现代农业也得到了大跨度的发展,为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具体来讲,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夏儿女与自然灾害持续的、顽强的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只有取得治水的成功才能保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然而与此同时灌溉面积持续增加。随着各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在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撑下,农田灌溉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粮食紧缺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了温饱的生活。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只有为农业生产打好基础,依靠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奠定基础,为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支撑,藏富于民,保持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农产品多来源于灌溉耕地,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灌区的更新改造进程,进而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效益。限于农业用水量无法持续大幅增加,因此只有依靠灌溉水的充分利用来扩大灌溉面积、保证灌溉效益。现代农业对灌溉水的利用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生产也极度依赖于高效低耗的灌溉技术和设施,因此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只有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满足我国基本国情对农业生产的要求。

2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2.1 整合资源来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来讲,最基本的就是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制定出村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政府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及讲求实效的原则,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出发点,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力度。这一措施可以由水务部门来牵头,并联合国土规划等部门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设计,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广开投资渠道推进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进行充分的利用,来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盐碱地的改良以及灌区建筑物的建设、灌区分期进行改造,从而使灌区的骨干工程和小型的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旱涝碱沙荒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抓好田间工程配套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促使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要做好资金统筹工作并扩大本级投入。可以组织乡村的干部以及县乡的相关部门,使其积极投身于这一工作中去。对于村级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来说,要在群众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补助的方法,来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2.3 应用高新科技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加大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建立信息化网络,联合调度灌区水资源,尤其是做好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最大化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3 结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一定水平的技术资源以及资金支持,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资源的约束和市场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还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适当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经济、技术的支持,协调好农村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工业等行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