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经济情况

目前经济情况

时间:2023-08-28 16: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经济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经济情况

第1篇

全球经济目前急剧降温,主要央行集体大“放水”,中国央行日前的突然降息似乎并不意外—尽管这是其在不足一月两次祭出利率工具,令市场人士普遍对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难言乐观。

7月5日晚7时,在临近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的前夕,央行宣布从次日起下调存贷款利率。“尽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家普遍认为可疑,但中央应该是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当前的严峻现实。降息也在情理之中。”7月10日,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可谓是内忧外患,结构性的问题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不过在目前的转型时期,确实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

距离2008年时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过去五年。“现在的情况比当时好多了,没有当年严重。2008年是系统风险,面临的是次贷这样的新问题,全球都束手无策。”宋敏毫不讳言当年的“黑天鹅事件”影响巨大,目前尽管经济仍然困难重重,但相比当时的“不确定性”,现在的风险起码可测可控。

宋敏说:“降息这样的短期货币政策只能解决一时口渴的问题,长远的结构性改革,必须尽快稳步推行,控制好资产泡沫。”他的观点在遥远的美国亦有呼应。在中国、欧元区以及英国三大经济体日前宣布降息和放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动向备受关注,美联储推出QE3渐行渐近。研究美联储的著名经济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艾伦?梅尔策7月10日说,当前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受到市场波动和短期经济数据的过度影响,这有损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美国当前的经济难题并非货币政策能够解决。宋敏同样认为,中国此前最大的问题和担心是通胀,目前情况已经好多了。“如果能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快减税等一系列结构性改革,中国或许能把握好这个转型期的改革良机。”

单靠短期货币政策不够

时代周报:中国央行的降息速度出乎意料,可见政府确实比较担心经济增长下滑,而通胀下降比预期快一些,为降息提供了空间。市场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在诸多忧虑之外,仍感颇不明朗。对此你怎么判断?

宋敏: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都不好,欧洲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面临着诸多政治整合和风险,美国的经济数据同样不景气,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都在“放水”。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面临内忧外患,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在经济数据下滑的当下,该降息还是要降息的。中国的问题和美国很接近,都是结构性的经济问题。

经济转型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宽松货币环境的最大担心是通货膨胀,目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目前通胀数据是2.2%,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起码不是主要问题,不像之前那么担心。目前经济下滑很厉害,前段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这个要尤其注意。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资产泡沫,当下股市的资产泡沫已经挤得差不多,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比较严重,不仅仅是利息的宏观面问题,还有2008年的刺激投资通过一些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存量问题就是大量的空置房还没解决。房地产泡沫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要通过一些税收和等政策去逐渐解决,而非单纯地依靠利率。

系统减税好于单纯降息

时代周报:宏观经济软着陆,企业盈利硬着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对于经济如何探底,市场存在很大分歧。市场开始质疑,中国经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收放自如,经济增速回落是否会超出可承受的范围,稳增长措施力度是否需要加大?

宋敏:我也听到了一些类似的情况,包括前段有关钢铁企业的挤压问题。之前降存款准备金率,并非真正的宽松,而是对冲外汇储备。现在外币流入减少,对投资的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下降,不过对目前来说还有下降的空间,给银行提供更多的宽松环境,但这还不够,除了给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贷出去之外,还有资金成本和需求的问题。因此单纯降存款准备金率是不够的,还必须降息,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下降自然,二是不一定会带来贷款需求。

时代周报:也有学者提出降息不如减税,相比降息这样的短期货币政策,减税等措施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问题。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效率,而并不是自身的放缓。不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经济在未来几年就可能会遭遇滞胀。那么,为何现在中国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呢?

宋敏:为什么不减税?这确实是个问题。我分析可能一是增加政府支出,担心老百姓消费上不来,还不如修路修桥这样的短期投资来得快。之前我也和其他学者讨论过,为何不投入服务业?我们分析目前中国服务业的体制还没理顺。比如医疗是机制问题,教育改革还没理顺,金融改革的问题更大,面临放开和准入的难题。对于之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当时批评很多,现在也可以理解了。当时经济刺激计划避免经济剧烈下滑,可能正如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在目前,还是要以减税为主,比如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包括政府的各种税收,加在一起非常高,为什么不学香港政府简化税制深化改革呢?

时代周报:现在不少业内人士也有一个共识,尽管经济放缓速度超出市场预期,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是相比2008年来说,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判断宏观经济的四个标准: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都不大,好于2008年。对此你怎么看?

第2篇

至今,过高的房价还没有得到控制,仍存在再次上涨反弹的风险。如何将房价逐步调控到合理价位,将是房地产调控下一阶段的重点。调控措施还应根据调控效果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深化。

从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言,在坚持和深化房地产调控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走向。

虽然调控部门表示2010年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央行年初公布的具体操作目标表现出由松转紧的变化。M2增速将从上年的27%调低为17%,贷款增速将从上年的28%调低为18%。

年初时央行面对的是经济增长加速、通胀压力急速加大的形势,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是防范通胀加剧,提出了收缩性操作目标。虽然4月至7月期间经济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但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货币政策却仍在按照年初提出的由松变紧的路线运行。

为应对物价和经济增速并行下落的形势变化,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应继续适度宽松。M2和贷款增速可以提高到20%略高一些,例如23%左右。提高货币和贷款增速,可对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也可能使通胀压力增大。

有人担心货币放松可能会对房地产调控造成冲击。其实,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有效措施在于控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只要坚持实施对二套房、三套房等多套房购买控制措施,明确表明房产税等税收政策出台的政策方向及时间表,只要投资投机性需求及炒作得到控制,货币贷款的放松就不会造成房地产泡沫的重新泛滥。货币贷款放松对于不实施控制的一套房正常需求提供支持,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转向健康运行的轨道,促使房地产业继续发挥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有人提出,如果经济下滑局势继续加重,可考虑出台第二轮刺激政策。但是,之前密集出台多种大力度刺激措施刺激经济获得了快速复苏的成果,也付出了代价。一些刺激措施产生了负效应,留下了风险后患。比如我们目前面对的难以处理的房地产泡沫就是后果之一。与此相关的刺激措施如利用房地产价格上涨作为扩大贷款抵押支持的地方融资投资,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不能在上一轮刺激政策留下的风险隐患尚未消除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回升再制造出新的风险。

事实证明,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破坏严重性远大于其刺激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就是不合理房地产刺激政策的退出和清理。

但是,在房地产领域以外的多数经济刺激政策,没有产生像房地产投机泡沫那样严重的风险后患,具有激励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健康成长的功能,在经济尚未坚实复苏的情况下,各种刺激措施不宜同时一起退出,经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刺激措施应延后退出。

在目前经济复苏出现震荡反复的情况下,已经发挥了刺激经济主力作用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延续,给遭受打击的经济添加新的能量和活力。

下半年,我们不必像对付金融危机冲击时那样采取各种可采取的刺激措施去追求强劲快速的经济回升。目前虽然出现了房地产调控带来的经济下滑,这种调控及其变化和日本美国泡沫崩溃爆发危机的情况不同,是在泡沫未涨至顶点时主动采取的提前调控行动,获得了一定的回旋缓冲空间。

第3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产泡沫;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01-05

一、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方法论问题

在方法论上,要真正认清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把证券市场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中加以讨论,在透彻分析目前为平衡我国经济所能采取的各种宏观政策可能性的基础上,再对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作一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市盈率等指标简单地讨论股指的高或低。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最为集中的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和市场泡沫问题。随着证券市场指数的不断攀高,不少专家学者和市场人士认为,至少是担心市场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较大的泡沫,并且认为这种市场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因此,市场对任何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宏观政策措施的变动都是异常的敏感,或如惊弓之鸟,或又有恃无恐,市场短期忽上忽下的波动和投资者多空两难的犹豫就是最好的明证。另外,关于市场泡沫的辩论双方也多是从静态市盈率的国际比较和动态市盈率的国内比较等指标来加以分析和讨论。这些关于证券市场的讨论在方法论上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和传统的,也许这些讨论及其结论在经济的局部范围内来看是正确的,但是从经济的总体范围内来考察,这些讨论及其方法论却是不明确的。要真正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方法论上,要真正认清我国证券市场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不能局限在市场本身来讨论市场,而是要从我国宏观经济的全局来看待和讨论问题。打个比方,我们站在地球表面上总是感到地球是平的,当我们从外空来观察整个地球时,它显然是圆的。因此,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放到宏观经济的全局来加以观察和思考,具体地讲,必须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中来加以讨论,更进一步讲,只有弄清楚了目前为平衡我国经济所能采取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可能性时,我们才能在其中作出合适的选择。

二、宏观调控目标的不一致性

一般而言,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4个: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国政府以上4个目标的调控方向并不总是能够保持一致的,具有不可兼得的性质。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多把经济增长率达到4%左右作为经济增长的理想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率要更高一些,例如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理想目标希望控制在10%以内,通货稳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又一个目标。通货稳定是指物价不出现连续和大幅度的上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控制在3%以下,即可视为物价稳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一指标可能会高一些,目前我国政府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作为今年全年的调控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存在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就业并非意味着失业率为零,西方各国一般将失业率的调控目标控制在4%以下。除了上述3方面为一国经济的对内平衡以外,国际收支平衡涉及的是一国经济的对外平衡。所谓国际收支,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的统计包括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其中,在经常项目项下包括贸易、服务和单方转移;在资本项目项下包括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其中也就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国内机构投资者(QDII);官方储备的主要内容往往就是外汇债权。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不发生大量而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稳定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一国政府以上4个目标的调控方向并不总是能够保持一致的。一般而言,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放慢或停滞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走低,但就业率水平则可能会下降。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曲线就是从理论上描述了这一两难选择。尽管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教授以其“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曲线”对菲利普曲线作了重要补充,但这仍然没有改变政府宏观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不可兼得的性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往往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同时兼顾其他。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包括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使这几项目标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三、宏观调控下的证券市场政策选择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在现阶段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了证券市场,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高企相比,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当然,这种最合适的选择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状态”,而是博弈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如果以政府总理任期来划分,我们清醒地记得,在总理任职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在朱铬基总理任职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平衡国际收支,并且同时关注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应该说,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和通货稳定的情况是比较良好的,国际收支的失衡,主要是大量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大量的贸易顺差正成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和直接来源,也是推升股市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这种由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资金推动型股市高涨是包含着市场泡沫的,但是,我国能否完全避免市场泡沫、马上化解市场泡沫、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我们必须将这些问题放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全局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如上所述,简略地讲,证券市场的泡沫是由资金推动引起的,资金是由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而流动性过剩又是由大量的贸易顺差造成的。那么,我国能否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大量贸易顺差的格局,我国的宏观政策选择又有哪些呢?这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

按照经典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国际收支账户的框架下,如果一国发生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调整的是官方储备,如果一国发生根本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调整的是本币汇率。在理论上,较早涉及此类问题的首先是二战后对固定汇率制提出异议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其认为固定汇率制会传递通货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只有实行浮动汇

率制才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接着,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也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并且认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该理论被称为米德“二元冲突”或“米德难题”。此理论的另一个研究路径是持相反看法。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3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由于这3个目标之间的不可兼得,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所以也称为“三元悖论”。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是不开放的。这一点也被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是中国在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作出选择,或者进行某种政策组合。从迹象来看,为缓解大量的贸易顺差,我国政府选择了让本币升值的做法,但又不能让本币升值过快,这是因为本币升值过快势必会导致经济增长减缓和劳动失业增加。在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目标始终高于政策,政策的选择必须服从于目标的实现。人民币过快升值的做法尽管可以较快地解决贸易顺差,但由于会危及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全局,因而是不可取的。那么,目前我们不采取让人民币充分升值的做法,就必然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巨大的压力。实际上,目前我国采取的人民币基本稳定下逐步升值的做法,由于贸易结汇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这正是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目前的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央行不断地采取数量型的货币工具,例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设法缓解矛盾,但是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局面在短期内是不会得到根本改变的,从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

实际上,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目前才形成的,而是由来已久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按照货币数量理论,流动性过剩只是一个相对过剩的概念,或是相对于社会总供给它会表现为通货膨胀,或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需求它会表现为投资过热,或是在房地产市场表现为房价猛涨,或是在证券市场表现为市场泡沫。其实,上述的种种情况我国都已经经历过,只不过这一次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了证券市场而已。很显然,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出口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作出选择,那就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房价高企和股市泡沫。由于国内的需求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用内需来化解流动性过剩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用扩大投资来化解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引起经济过热,所以也是不可取的;让过剩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而导致房价猛涨,那也已在政策上遭到了否定。另外,新近热议的包括QDII在内的我国对外投资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两利取其重”,而是“两害取其轻”。我们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宏观经济调控几大目标同时实现的理想状态,在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接受某种“瑕疵”。在目前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猛涨相比较,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当然,这种最合适的选择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状态”,而是博弈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四、流动性过剩与证券市场发展

我们可以容忍和接受当前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并不等于可以容忍这种市场泡沫的长期存在和无限膨胀,从长期来看,化解股市泡沫的根本途径不是打压股市,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股市泡沫的“软着落”。在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从银行居民存款流向证券市场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因势利导做两件事情,一是调整我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二是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产业调整与产业升级来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信贷是最早出现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使得银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坏账风险。证券市场的企业融资尽管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但是投资者仍然属于“消极投资”,“用脚投票”的风险损失还是不可避免,特别是个人散户投资者就更是如此。在股票市场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可以“用脚投票”,而且还可以“用手投票”,做一个“积极投资”。在证券市场上,很多人都把美国的沃伦,巴菲特视为“价值投资”的典范,但是,巴菲特股票投资的更为本质的特征是“积极投资”。巴菲特在“用脚投票”的同时,还通过“用手投票”去影响和改善企业的经营,这是他成功投资的真正奥秘所在,也是我国机构投资者应当努力借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从数量上限制公募基金的发行未必是件好事,实际上使大量的资金直接进入个人散户行列。

五、结 语

第4篇

我国股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恢复股市信心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并完善投资者索赔渠道。中国流通股市值占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十倍。成思危认为中国的股市太小,目前还起不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要解决股市问题,目前应该认真重视发挥股市的投资和融资两方面功能,最根本就是要把上市公司搞好。标本兼治,重点就是要搞好上市公司。为受损害的投资者建立索赔渠道对恢复投资者信心也十分重要。目前,虽然证券法对此有相关规定,高法也了相关司法解释,但总体来看,投资者索赔成功的案例还不多。根据法律,虚假信息对股民造成损失的应予以赔偿,但现实情况是,等到在执法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违法者往往已人去楼空,股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吴敬琏: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扼制腐败的基本途径

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撰文,对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进行剖析,认为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扼制腐败的基本途径。所谓“市场化导致腐败、要靠加强行政管理来加以控制”的说法,就是某些权力者最常用的辩护辞。吴敬琏认为,要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必须保证以下几点:尽量减少行政审批,限制行政许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行信息公开,把必要的行政许可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而政府则应加强以下方面的作用:消除对改革的阻碍和反抗;设立各种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和独立公正的执法体系;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提升市场和弥补协调失灵;努力保持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

姚景源:必须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和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日前指出:2 2005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关键是要刺激消费,并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他认为2004年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个别行业的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失衡。国民经济运行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协调和均衡,因此2005年中国经济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将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目前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高,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低;目前的分配差距影响消费;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也影响消费。

张卓元:质疑2004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卓元发言指出,中国的经济在2004年形势非常好,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就某媒体论证“中国经济2004年已经实现了软着陆”的说法,张卓元认为这是对中国目前经济形势估计的过于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离开克服过热的倾向,实现软着陆还有一定的距离,估计2005年也许能够做到。他指出2004年的中国经济仍未实现软着陆的主要原因是:2004年GDP增长略高;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煤、电、油等资源太紧张的现实压力仍然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

徐滇庆:国家注资改造国有银行是误区

经济学家徐滇庆目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不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国家注资、上市等行政调整,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这是一个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脱离竞争而提高自身效率。没有从根本上推动金融改革,这是我们的一个巨大隐患。他认为目前金融体制改革依然是避重就轻。民营银行试点至今尚未放手,在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方面没有得到显著进展。民营银行的发展缺乏监管层的决心。如果外资银行获得在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只要有10%的新增存款分流到外资银行,几个国有商业银行可能就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林毅夫:国企政策负担太重 私有化不是改革方向

针对目前“私有化是国企的改革方向”的声音,林毅夫提出不同看法――大规模私有化也不能解决国企的问题。尽管国企还没有试过大规模私有化的改革,但从已经发生的事件看,国企改革已经出现私有化的现象。认为私有化就能解决国企的弊病,这显然又是一个误区。林毅夫认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来源于政策性负担。首先是一些大型国企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推行赶超战略的产物,例如资本很密集的重工业。其次冗员、老工人的退休的支出等“社会性负担”。林毅夫指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剥离政策性负担,“如果国企改革不把政策性负担剥离掉,任何改革都无效,包括私有化在内”。

安尼・克鲁格: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安尼.克鲁格在出席美国企业学院研讨会上表示,现在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已软着陆为时尚早,但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同样很小。中国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2004年中国采取了许多宏观调控手段,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情况出现了一定的休整,但经济发展瓶颈依然存在,能源及交通的制约作用尤其显著。因此,现在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成功软着陆可能还为时过早,但相信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同样很小;鉴于目前亚洲整体经济前景良好,中国经济即使出现硬着陆的情况,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将低于多数人的预测。安尼.克鲁格并称,如果中国政府当局能对经济增幅下滑作出迅速反应,即使出现经济硬着陆局面,其负面影响亦会小于市场预期。

第5篇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此,首先必须了解对考核指标设置的要求。其指标设置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科学性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6篇

本周四公布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PMI指数、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双双结束连续数月走低态势,出现小幅回升。此间有专家分析指出,PMI回升表明我国经济回调态势逐步趋稳,但经济增长中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需求的趋势性回落值得重视。当前,对于经济增速回调的发展态势还要密切监测,经济增长的新基础还需继续巩固。

不过,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中,管理层又再度释放出了“经济放缓没超预期,调控取向不能变”的态度,且在新的“十二五”规划当中,管理层已经把经济增速目标下降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属于管理层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且未来的调控还依然是偏紧的。再加上9月10日左右公布最新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届时CPI的走向以及数据的高低,又将会再度影响我们A股市场的表现。

宏观调控预期不放松,CPI依然高企,货币政策依然紧缩,市场动荡,9月份意大利国债的到期再融资拍卖及美国的QE3是否如期来临,10月份的G20峰会希腊债务问题再上议程,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房价走势,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等等,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都在困扰着当前的A股市场。

其实,说实在话,美国的债务危机和欧债问题,都是属于“第二次金融危机”范畴,只是这个说法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或者市场舆论被一些大机构有意识地引导着,而中国的很多问题,也许可以在这个二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当中,得到及时的释放和解决,且中国如果可以抓住机遇,可以趁各个国家都陷入金融危机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这会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数年经济发展。危机,危机,也许我们也可以在资本市场当中“危中寻机”。

当你身边的很多朋友开始对股市不屑一顾的时候,当你认识的很多股民都开始不炒股的时候,当你发现大家都对股市失望甚至绝望的时候,也许股市的投资机会也就快到了。目前全球的经济情况,也许跟2008年同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许当管理层发觉一味的严厉调控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时候,相对应的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就会到来。也许,当我们都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的A股市场历史大底才会出现。

真正的大牛市,目前还远未到来,这是全球的宏观经济情况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所决定的,大牛市的到来与否,不是通过技术分析就可以看出来的,这必须要分析相对应的经济基本面情况才可以做到,因为股市的本质是反映经济的晴雨表。也许这“晴雨表”有表现不相符合的时候,但是,这个最直接的经济学理论规律,却是一直在主导着我们的股市发展。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某个时间段因为某些人为的调控因素使得股市的“晴雨表”功能暂时失效了,而就认为这些经济学规律没有用,那么你就会大错特错。

真正能决定市场涨跌高度和深度的,是市场的基本面,而不是技术图形,技术图形只是一时起到揭示买卖信号的作用而已。所以,如果我们要加深研究的深度,那么就必须对宏观经济认识深入、深刻一点,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要认识到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皮毛”研究。因此,一旦有机会,我们都要去企业做实地考察调研,在本周笔者就去了武汉的几家上市公司做实地考察调研,收获很大。

从技术图形上看,目前市场有在做阶段性底部的可能,但是,目前的情况跟2008年很类似,一旦后市爆发出新的重大利空,那么市场又将会出现一段新的跌幅。至于市场何时见大底,哪里才是最低位置,这个要取决于二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控制程度了。这些情况,并不是技术分析可以预见的,也不是我们可以预见的,而且我们也只能顺势而为,而不能去妄图改变市场。

目前市场在等待,似乎在等待某个信息的明朗化,这些蛛丝马迹都可以从技术图形分析出来。从现在的人气和市场的成交量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无重大利空,2437点应该就是上证综指的阶段性底部最低点了,但是,这是有前提的,也就是无重大新利空的诞生。

第7篇

1.1认识不足

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被动,虽然,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资金扶持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很多基层领导还没有足够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农经管理工作。

1.2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农村自身的情况,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比较复杂,因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较多,涉及的人员也多,同时农村经济管理的政策性又较强,因此,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管理有效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仍有可完善之处,导致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多市场主体中已经建立了有效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然而农村的发展速度比城市慢,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还不够深入,因此,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尤其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和农民收入构成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需要完善健全、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4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又没有思想上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工作热情,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1.5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所得费用的减少,从而造成集体资产的损失。另外,很多农村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也造成资金管理不规范。同时,由于农村干部缺少理财的概念,很少接触理财的信息,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导致对现有资产只会保管,不会投资,使资金(产)的回报率很低。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2.1提高认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领导,要经常督促其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使基层干部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氛围,重点宣传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大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2.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2.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规章制度,推进法治进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对农经管理执法责任权责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完善的追责体系、激励体系,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全程、动态的追踪,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2.2.2规范日常工作

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都不够规范,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村级财务管理还是农民相关补贴等都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起来没有制度可循,造成很多工作没有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情况的日常工作制度,使日常工作得到更好的规范。

2.2.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畅通基层经济管理的上传下达、意见反馈,应该建设网络平台、数据库系统、监管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反馈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享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诊断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逐渐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2.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8篇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影响下,对企业的内在管理系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完善本身内在管理机制,才会在目前严峻的经济背景下完成自我的长远发展.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创新管理策略,削减经济态势以及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制约.另外,目前的企业管理思想在一定层次上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不能为企业指明前进的道路,领导者一定要对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增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一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竞争观念,努力实现与市场经济发展步调一致.

1 新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态,还是对企业的能源配置实行综合和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会正处在市场经济的深入进步时期,科技力量在每个范围的应用越来越显着.不仅如此,电脑、网络、技术经济的意义也全部表现了出来.在如此重大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革新是不容置疑的.

从理论上来看,不同企业,它的运营环境也不同,所以有关的管理系统也是有区别的.可是,制约经济管理工作的因素却大体上是一样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国际化的影响.其次,电商技术的影响,重点体现在互联网上.这两方面相互制约之下,企业的运营环境有所变化,外界环境逐步开放,使得市场竞争一步步增强.这种形态对我国的企业来说,不仅是机会还是考验.由此看来只有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技能,才可以迎合时代潮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工作,管理创新是一项多元化的创新,这对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对成本的节约控制,完成企业经营收益的最大化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经济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新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思想滞后

中国企业虽然大部分都在市场化的巨大压力以及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面前已经深入地认识到经济管理的关键作用,可是却还没有在现实管理中得到落实,在经济管理的协调组织力度上还很不够,在企业经济管理的战略性与紧急性上依然缺乏充分的关注和认知.而一部分已经有了先进经济管理思想的企业又不确定怎样去联系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正确、积极地运用先进经济管理思想来指导实际的工作.

2.2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尽管大部分企业参照管理体制革新实施了有关制度的重设,但在现实的管理程序中却没有体现出任何效用,常常只是单一的流于形式.在当前的新背景下,企业的进步远远大于预期,这也就间接地致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实际背离,当经济管理上出现困难时,也就没有办法采取有效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

2.3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内在管控

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广泛存在着内在的管控目标定位不高、许多目标太过单一化以及表面化,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的内部管控的规范系统,也就对企业缺失整体的协调指挥体制.许多企业甚至感觉企业内在管控还只是维系在内部财务的控制管理,这就是典型的视线范围太过狭隘,可是单一的财务管控是远远不足以应对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受限性,经常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和财产产生损失,甚至给企业的经济管理留下严重危害.

3 新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3.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思想

为了解决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者要实施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实施创新,加速企业管理思想的改变,为企业的经济行为供应科学的管理思想.目前企业滞后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还有企业经营者管理思想落后、竞争意识薄弱,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要想对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实施创新就一定要对企业的整体意识实施创新,把它作为加速经济管理创新的根基.经济管理思想的创新一定会让企业固有的滞后管理理念被取缔,进而用科学的意识和方法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技能的提升和变化.

3.2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要认识到人力资源已经变成企业获利的核心因素,只有以人为本,实施人本创新,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高效的经济管理.这就表示要为企业人员提供人文关爱,重视员工,关注科技,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打造更为和谐的人文环境.还有,我们也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尤其是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正确地运用激励手段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开拓性.只有借助更好的人本管理,吸纳人才,加强人才的工作能动性,在员工内心世界出现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地发掘出人才的工作潜质,才能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保证.

3.3管理体制创新

针对一家企业来说,其日常运营与经济管理工作顺利执行的根基就是设置明确的制度章程.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创新,就一定会遭受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要想切实实现创新的经济管理体系,就要对有关的制度章程实施改革.从这一系列情况出发,企业应该整体考虑目前市场的发展态势,同时顾及到自身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之后对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实施重组,使其更加健全、更具备可操作性.这样的话,就可以给企业实施的管理行为提供根基,进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收益持续增长.

3.4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系统

企业的经济管理关键是要在不稳固的条件下给企业的发展塑造更好的气场,这种氛围的实现从企业的内在来说,就是要实施良好的内在管控,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与企业的内在管控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管理监督系统不只是在于财务方面的审查,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持续进步与健全影响下,还有企业的内在管控的经济管理监察机构.在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借助连续的强调内部管控,对经济行为实行综合的管理监督程序,完成战略性的内在管理控制,最终达成企业全局性的内在管控和监管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邓燕红.从经济管理角度看企业如何发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4(8)。

[2]贺仁平.线性规划方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4(2)。

第9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财政补助;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系以及医疗卫生产业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基于此,我国对从前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完善,修正了从前《医院会计制度》中与当前时代不适用的部分,修订后的法律条款在2011年7月1日开始投入试点,在通过试点试验后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广。

一、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情况现状

当前我国国家财政对医院进行补助的方面主要包括基本支出补助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公用费用补助收入、政策性亏损补助收入、项目支出补助收入、基本建设补助收入、设备购置补助收入、重点学科补助收入以及公共卫生补助收入等。财政补助这项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对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物质方面的补偿,鼓励其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性工作。当前确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体制下,国家对公费医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并且使医院接受财政补助的规则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前实行的全额补助,也就是说当医院产生任何支出时,国家财政可以出全资保证医院的效益;而后使用的是差额法,发展到今天则采取的是定额补助的方式,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国家财政对于医院的补助力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目前财政补助科目在医院收入中只占了较小部分。

以某地医院近年来接受的财政补助情况为例: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医院获得补助的多少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医院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力度,当医院越是踊跃积极的参与此类活动时就会获得越高的补助;财政补助形式多样化方面有待提升,上表数据中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科研项目补助以及离退休人员补助占了绝大部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的盈利情况也有所提升,从前对国家财政补助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到了现阶段,财政补助提供的资金只占其收入的极小部分,这一比率通常为2%-5%。

二、当前我国医院财政补助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财政补助力度提升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符

以表中呈现的信息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财政补助在该医院总收入中所占比率极小,不能有效发挥财政补助的作用,实现该医院更好的发展。财政周期性补助,例如离退休人员补助占医疗人员实际收入的极小部分,不到总工资的20%,在购置大型医疗用设备时医院需要自己完成绝大部分资金的筹集工作。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在该医院中离退休人员补助费用每年大约增加4%,大型医疗设备补助费用每年大约增加3%,这些比例与当前医院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严重不符。实践经验发现,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之间同样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对医院来说良好的仪器设备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目前大型医疗设备财政补助金额的减少,使得医院在筹备设备的购置时不能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若是不完成设备的更新,则会让自身医院竞争力急剧下降,影响医院日后正常业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选择了银行贷款这种方式。目前医院的平均负债率为15%,这种较高的负债率让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利益更重视,其建立之初的公益化初衷逐渐淡去,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水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政策性因素对医院盈利造成的影响补助力度不足

(1)实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对于医院的收入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目前常见的问题有:首先,公立医院方面存在的欠费情况较严重。在实施医改之前,医院看病大都采用的是公费治疗或者特约记账等方式,这些款项在清算时都能进行有效回收。实施医疗制度改革后,当患者产生医保费用超额支出后超出的数额通常很难收回,这一部分的缺口需要医院自己承担。其次,医院资金流通不畅。实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从前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能做到实施回收的款项目前大都积压在应收款一项,不能有效地实现医院资金的流通。医保资金的结算过程中医保部门还会对资金进行扣留,进一步压缩了医院方面的利润。并且医保部门实施的资金扣留是依照一定比率进行的,即医院盈利越多,其扣留的资金数量越大。这一种做法从两方面影响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资金不能集中到位,使医院的资金流通成了严重问题;第二,资金扣留这一制度对医院盈利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虽然实施医保卡制度能对医护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形成有效监督,但是各款项的克扣可能会影响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减少医院的盈利情况。

(2)医疗收费政策的调整给医院带来的损失。物价政策的改革要求医院在进行各项收费时遵从物价管理条例的规定,按照要求进行规范收费。但是实践中发现,对于许多应收款项,物价管理政策中没有进行规定,也就是说此种款项的收取原本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物价政策中没有标明就不能开具收款单,使这项收费项目被凭空去除了,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收益。除此之外,目前许多关于医疗工作者劳动的定价偏低,对于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有叫明显的影响。在2005年,某地的医疗收费项目价格产生了较大的变动,整体下降,医院医疗收入被急剧压缩,对于医疗技术的定价过低成为了制约医疗人员提升自身能力的最主要原因。

(3)药品以及各种医疗耗材的定价策略对医院带来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为打击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出台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旨在减少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回扣问题。实际上,由于物价政策对医生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的偏低,所以利用药品定价的提升完成对医生的补偿,这是药品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国家相关部门直接对药品价格进行硬性规定,对医生的补助数量又较少,不仅影响了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药品价格的降低,医院方持有的资金数量将会大幅度减小。这种情况的发生将直接导致医院的正常运营被影响。

三、如何合理设置医院财政补助科目

展开对问题解决方式的讨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医院获取经济补偿的主要方式有:(1)财政补助;(2)医疗业务收入;(3)药品收入。在这三种方式中财政补助曾经占了医院总体收入的绝大部分,但是由于目前补助机制的改变了,其补助力度越发跟不上时代以及医院自身经济效益发展的速度了。想要更好地实现医院的发展,减少人们的看病支出,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进行财政补助范围的扩大,同时加大补助力度,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一致。

1.提升政策性损失补偿力度

在医院运营过程中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公立医院手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大。在经营过程中医院对于政府定价的遵守可能让医院的正常运营蒙受一定的损失,政府在进行补助金额确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利用资金补助的颁发更好的提倡医药用品的规范定价。医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医院的资金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在医院进行疑难杂症方面的诊治时,极有可能产生科研经费超标的问题,国家应当利用资金补助对开展科研的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促进我国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由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政府颁布政策的影响,医院多方面的收益均受到了其负面影响,许多方面的收费不能实现,或是不能完成成本的回收,财政部门应当对医院遵纪守法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推进政策的深入持续实施。

2.医院开展公益性事业产生的损失

在医院进行公益性的病人收治时,例如无亲属人员的救治等可能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收回治疗成本,但是医院进行的实质上是公益性的事业。此时财政部门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以财政补助的形式对医院进行的公益性治疗支出进行补偿,肯定医院的人道主义精神,避免医院由于开展公益性事业遭受亏损,对其积极性造成打击。

3.对人力成本进行进一步补助

目前我国对医院退休人员的补助标准依然沿袭从前的做法。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与从前存在较大的差别,退休老人的基本工资数量在当前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生活的需求了,目前财政补助中存在的普遍情况就是之进行基本工资的补助,这就让医院受到的资金数量极少,医院想要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则需要将自身资金投入一部分。随着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医院中退离休的职员数量将不断增加,医院的资金补助额度也必须大幅度增加才能满足需求,长此以往会对医院的正常经营产生极大影响。

4.对公共卫生任务进行补助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环境多变,许多疾病,例如从前的“非典”到今天的“H7N9”不断出现,在这类疾病发生后医院中的医护人员需要首先做出反应,开展针对此种疾病的科研工作,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防止群众中产生任何恐慌,同时还要对已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在开展这些工作时需要医疗工作者耗费大量的心力同时也会耗费大量医疗用品,财政部门应当给予其适量的补助,保证其在未来持续发挥此种作用,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先进性。

5.加大对医院医疗设备的补偿力度

医院方面由于发展的需求以及设备折旧率的影响,会不定时的采购一些医疗设备。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财政补助资金通常都是固定的,所以经常不能满足其具体需求,这样会对医院的发展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通常情况下,医院购置医疗设备都是在有需求的请况下进行的,所以财政部门应当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扶持,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医院方进行补助。在财政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事项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安排。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医院进行财政补助要建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基础之上。目前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我国依然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财政补助力度的加强对于保证当前医院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财政补助力度对于保证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可以以财政补助完成对医疗工作者工作质量的监督,最终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参考文献:

[1]阎利,王昕,于润吉等.破解新《医院会计制度》难点: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支出与待冲基金账务处理[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

[2]王荔.谈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收入的会计处理[J].现代商业, 2011(26)

[3]王轶,戴小.新《医院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的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3(5)

[4]曾瑞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医院非财政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J].卫生经济研究,2013(9)

第10篇

要素价格被“扭曲”

目前政府实行的价格政策,扭曲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阻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上海论坛2008”上表达了上述观点,并建议,要素价格的形成应由行政定价主导转向市场化定价。

他认为,中国现在已步入人均2000到3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这种增长方式曾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超常、高速度增长。但是一些问题在近年来逐步显现。

从要素投入驱动角度看,原有增长模式面临三方面挑战:首先,因为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其次,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发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最后,原来的超高速增长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实现的。

从出口需求驱动的角度看,中国近年出现了东亚那些采用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曾出现过的类似问题,即出口企业、出口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然后又因为数量扩张造成和贸易对象国的摩擦加剧。同时,外汇存量大量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凸现。由于大量收购外币,造成了本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以致引起资产价格和CPI的上涨,也就是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这些问题迫使我国必须尽快从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转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

厉以宁

地震不会阻碍中国经济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澳门出席中非民营企业合作论坛时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整体上还是好的,四川地震只是发生在局部,不会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空前的凝聚力对经济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他预计,在今后20年到30年内,中国经济还将保持7%左右的快速增长。“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大放缓,但我不认同。”目前中国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今年还能保持9%~10%的增长速度,“中国仍为成长中的经济”。

他认为,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仍很大。但这次物价上涨与1993、1994年的情况不太一样,原因有多种,第一仍是投资规模过大,信贷过多,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首先,外汇储备过多,1993年、1994年时的外汇储备不过几百亿美元,而现在已多达15000多亿美元;其次,现在人民币在升值,而当年是贬值的,而利差因素也使得热钱流入中国;第三,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上涨,造成成本的上升;第四,国内遇到冰雪灾害,加剧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

第11篇

不少人都在说,中国人用外汇储备买美国国债,就是为美国经济衰退买单,是在为美国华尔街的贪婪买单。因此,中国政府要改变目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状况……

不久前,总理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指出,中国政府会尽一切努力,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左右,必要时还会动用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表示,正在研究外汇储备如何使用,正在探讨、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希望用外汇来购买中国急需的设备和技术,要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与保值等。关于外汇储备的谈话,温总理给出了外汇储备持有的基本功用、资产安排的原则。

大家知道,目前市场上受所谓金融阴谋论的影响,不少人都在说,中国人用外汇储备买美国国债,就是为美国经济衰退买单,是在为美国华尔街的贪婪买单。因此,中国政府要改变目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状况,可以大量持有硬通货,如黄金及石油,或让大量外汇储备调回国内支持中国经济建设。

其实,目前市场流行的关于外汇储备的言论不仅在于其受金融阴谋论的影响,而且也受民粹主义的左右。如果说,中国的外汇储备的资产持有是按照这种观点来做,那么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早就受到巨大的损失了。大家看到,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不仅在增加,而且在快速增加,在过去几个月里增加了近1500亿美元美国国债。在金融危机如此严重,国际金融市场如此震荡的时候,持有美国国债至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2008年年中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随着美元的升值,不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也保证了其资产的安全性。

大家知道,中国外汇储备持有,是不可放在国内而只能放在国外的,否则无论你如何处理与安排,肯定是最差的选择。就如你有100万人民币现金,如果你选择放在家里而不存银行一样。既然外汇储备要放在国外,就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在国际上的什么样的资产最为安全?什么样的资产可能受到外部冲击最小?甚至于可能收益最高?当然是美元资产,当然是美国国债。近几个月情况已经看到,无论是银行资产还是矿山资源,持有哪一种资产不是大幅缩水,持有哪一机构的股票不是大幅缩水。在这几月中,股票缩水一半以上是常见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外汇储备持有这些资产,同样会输得很惨。还有,政府有明白人或专业人士,知道如何来做。

那么这些企业或机构的资产不能够持有,是不是可以持有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样不行,因为,在任何一场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定会让分散在全球各个市场的资金回流到美国。这些资金可能是从美国流出的,在面对美国巨大的风险时,要回美国救急;同时,即使不是美国流出的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时,也会流向美国,因为这些资金同样需要寻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当全球资金都流向美国时,美元岂能不比其他货币安全?近几个月来美元快速升值,非美元货币快速贬值,道理就是这样。

还有,为什么出现金融危机时全球的资金都会流向美国?这当然是与国家经济实力及竞争力有关。尽管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来自美国,但是就目前而言,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其国家实力、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是任何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而任何货币都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既然美国的经济实力在短期内不能被其他国家所替代,那么岂有其他货币会比美元更安全?可以说,尽管美元的汇率会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是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不是给美国经济衰退买单,而是让我们自己的选择,让中国外汇储备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利用美国国债作为政治外交手段更是锦上添花。

还有,有人说,可以让外汇储备持有黄金及石油,这样可以保值增值。其实,这里有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这些资产只是某一种商品而不是已经货币化及金融化了的资产,那么通过黄金来保值可能吗?如果黄金或石油已经货币化及金融化了,那么这种资产持有与其他资产持有就没有多少区别了,关键是要看这些资产持有的安全性及增值了。如果在黄金价格很高时大量持有来保值,其实是买了黄金的一个巨大的泡沫。比如,石油可以从147美元下跌到40美元,难道黄金就不能够从920美元下跌到200美元吗?道理都是一样。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持有美国国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不是给美国经济衰退买单,给华尔街的贪婪买单,而让我们的外汇储备找到一个更为安全的地方。如果中国外汇资产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同时又有政治外交上的作用,再加上,通过这种政治外交手段来达到中国进口大量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大家只要把这些道理想明白了,就知道外汇储备如何来持有,决不要受那种金融阴谋论及民粹主义来左右。

如果大家懂得这些道理,每一个人手中的外汇资产是不是也能够找到一种好的选择?

第12篇

PMI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

虽然2月PMI指数依然低于50,但是已经是连续3个月开始回升,并且接近50的扩张收缩分界线。接近50的PMI指数比市场普遍预期的47要好。

从PMI来看,国内需求有所启动;出口下滑势头已经受到遏止,向稳中有升方向发展;工业生产正在加快;就业率呈缓慢上升;中西部地区经济正在加快复苏;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景气上升。结合其他一些统计数据,如信贷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发电量恢复为正增长等,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已出现积极变化。在过去几个月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万亿投资方案、出口退税调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当前经济形势中已出现明显的积极信号,初步显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PMI指数显示工业生产收缩接近尾声

2月PMI指数接近50,而且1一2月的用电同比下降幅度明显收窄(仅下降4%左右,从2008年H月为一9%、12月为一8%左右),如果这些变化是趋势性的,那么,中国工业生产已经有所恢复,工业生产收缩过程接近尾声。这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正在扭转,经济最坏的时刻正在过去。

新订单指数大于50的分界线,表明需求已经有所复苏。虽然目前库存指数也有所上升,但是总体看来这是良性的现象,主要是正常的库存补充。另外新订单指数与库存指数的差额继续扩大,恢复到2008年6月份的水平,这表明,未来生产将加速。PMI指数预示着2009年前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将高于去年11月和12月,增速预计在8%左右。

行业变化具有明显特征

反映未来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在2月出现了变化。由于春节因素,饮料和食品行业的订单下降,其他行业除钢铁和造纸以外,新订单指数明显上升。其中交通运输、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设备化学原料和化纤原料等行业新订单绝对数量已有回升。

今中西部状况优于东部地区

虽然各个地区的PMI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各区域存在差异,西部情况最好,东部最差,中西部地区的PMI指数已经超过50的临界线。珠三角情况最差,但是2月份珠三角有较快反弹,这主要是由于出口下降导致的外向性强的东部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生产下降。

PMI指数超预期有助于消除对实体经济的担忧

2008年H月开始信贷出现了大幅度回升,但是市场普遍担心实体经济没有出现好转。目前PMI指数超预期回升,这对于消除市场对实体经济继续恶化的预期有一定的帮助,继续强化已经形成了良好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