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监理数字化

工程监理数字化

时间:2023-08-28 16:5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监理数字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监理数字化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监理模式;模式特征;系统创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效果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inquiry

Zhao Feng

(Luohe Highway AdministrationLuoheHenan462000)

【Abstract】Through a number of high-grad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highway summary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proposed to buil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expounded Digital Super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Supervision of the system to create, Digital Supervision feasibility and the resulting benefits.

【Key words】Digital Supervision;Mode feature;The system creates;Digital Supervision effect

1. 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时代正以空前快速的步伐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被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和“0”代码进行管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时代又被称为数字化时代。而作为工程监理这个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逐步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将是监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数字化监理模式及其特征

2.1数字化监理是新生事物,时至今日还未见到关于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权威定义。而目前所谓“数字化监理”,最浅显或最直观的一种就是通过设置在建筑施工现场较重要、关键点位上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情况传送到现场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用于监视工地的施工进度以及安全情况。但笔者认为考察监理是否是数字化监理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监理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监理模式与传统监理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其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主,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种信息(如设计图纸、规范标准、监理中各种函件以及工程照片、音像等)均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既可以由单台计算机处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递和处理。

(2)监理资源虚拟化。数字化监理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监理,其监理资源的共享是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不二法则,各个监理公司在维持自身特有的一定量的实体资源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互联,跨省市、跨单位的互借互阅来建立虚拟资源,将各自不同的资源作为监理网络的一个节点,最终实现资源无限扩大。

(3)监理档案无纸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项目监理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均是能被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的文档文件或电子文件。而对于非监理产生的纸质载体的监理档案则用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项目竣工后利用光盘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便于永久保存或连接入网,实现远程访问。

(4)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监理模式由于其形成的信息是数字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进行同时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监理公司总部可以随时对承接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监理任务的监理部实现远程监控。还可以利用网络可视电话功能,实现远程会议来解决、处理问题。

(5)信息检索智能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资料、档案的检索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若对以前的监理档案进行查阅,只需放入光盘,轻点鼠标就行。若需查阅资料,只需登录监理公司数据库或相关监理网站便可。

(6)用户使用方便化。监理单位内部用户(包括领导决策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及时调阅有关信息,当机立断完成各项决策。而外部用户则可以随时查阅监理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概况、工程监理业绩、人员专业配备及获奖情况等),为合理、快捷地选择监理队伍提供参考信息。

2.2从上述特征可以得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定义: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内容,以数字化设备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监理模式,最终形成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无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的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专家系统。

3.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系统创建

3.1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学的专家系统是今后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其建立既要考虑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没有现成的数字化监理模式经验环境下,在借鉴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初期建立途径可分四大模块。

3.2先以监理公司为节点。各监理公司根据各自项目规模、特点以及施工情况,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条件好的可配备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笔等,利用上述设备,按照监理的“三控一管一协调”要求形成监理的管理信息,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存储。

(1)模块一: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通过预先设置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等关键点位上的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旁站时,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一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省去较多地人力,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时可以一目了然,真实再现历史。另外,出现质量隐患时能做到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当施工单位纠正完后再拍照留样,形成前后对比,处理问题闭合,突出监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可将取得信息(如照片、录像、文件等)通过网络传递给公司,便于公司及时了解、掌握,果断处理。

(2)模块二:计算机处理文档,实现无纸化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从监理工作开始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会议纪要,到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以及监理记录、监理发出的各种函件、通知单等,都可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能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可用PowerPoint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形成电子监理档案,从而完成监理档案载体形式上质的飞跃,实现无纸化管理。

(3)模块三:计算机辅助管理。投资、质量和进度方面计算机辅助监控是监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和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的捷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绘图和信息加工功能,能有效地进行辅助管理和监控,如编制工程预算和月度付款审核;排定和优化工程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监控;记录、跟踪质量监测信息,分析对照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质量监测知识库或专家系统辅助监理人员按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监理工作,甚至对工程项目的有关参数和特性利用AutoCAD或3DS来模拟实现。

(4)模块四: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因为每个建设工程监理涉及的信息多,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信息作为共享资源,可自己开发建立,也可从第三方获得,如联入中国建设信息网。另外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可联入公司的主服务器,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工程各种数据、图片,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同时给予相关指示,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即减少人员、简化手续,又大大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那么,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引进数字化监理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一方面数字化网络技术在我国已臻成熟,建筑业引进这项技术几乎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支撑;二方面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各个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且业内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三方面从经济角度可更为直接的看到,几年前还被不少人视为“奢侈”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关键产品如摄像探头、数码相机及数码录音笔的价格也均在千元以下。

4. 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有益效果

建设监理推广数字化监理模式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有益效果:

(1)一是改变目前监理在工地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得现场监理人员大部分精力不再用于现场巡视,而将多余的精力针对现场实际提前进行预控或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相应减少人员配备数量。

(2)二是提高监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实时性。就传统的工程现场监理而言,效率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少的管理行为都是滞后的。以质量控制为例,一般都要等到错误或违规行为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甚至还需要延迟另一段必要的时间,才能有效纠正。而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则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质量问题。

(3)三是有利于提高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筑工地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时,首先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及时到位,所下发的函件必须符合规范、标准,且监理工作也必须在规定的程序下或标准下进行,因为记录的大量工程实体同步音像资料可随时再现工程历史情况,这必然要求质量、安全等问题必须按规范、标准去处理。另外,公司的远程监控对监理自身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5. 结束语

虽然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实施还会有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和具体实施中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更重要的或者说将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我国建设监理要将观念更新换代。总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个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数字化技术,建设监理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拒绝。

参考文献

[1]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GB/T50319-2013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第2篇

关键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质量

中图分类号:K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飞速发展,地表以及其表面的附属物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地形图测绘工作,需要把这些变化都精准地在地形图上反映出来,对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进一步确保地形图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研究制定合理的地形图测绘生产流程、具体操作模式和质量监督、控制等技术,已经被作为重要课题引起了广大测绘人员和管理者的注意。采用大比例尺的测绘方法绘制地形图,在实际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相关单位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发展现状

地形图测绘工作主要是通过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测图方式完成的,最终转换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地形图测绘的作业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通过全站仪与电子手簿配合,现场绘制出相关草图,完成关于地物和地形的相关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在室内通过数字化成图系统把得到的观测数据进一步转换为图形,并将其与草图对照,进行编辑,从而生成所需的数字化地形图。最后,通过对数据、图形进行检查修改以及信息化等,得出最终结果,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

第二,在现场,通过将便携式电脑和全站仪结合起来,当场对构筑物,现状、点状的地物,以及相关地貌等进行编辑,然后在室内对图面做简单的整理、装饰、修改等工作。此种方法将电子手簿和笔记本电脑的优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解决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编辑中的误差问题,大大节省了测绘成本,并保障了其质量。

2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

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画地图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数学精度,而是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代码)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进一步提高各级检察人员的技术素质,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

2.1 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原则

IS09000 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作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与IS09000 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2 实行高效的质量规划和过程控制

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DA 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过程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2.3 实行缜密的成果检查

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

2.4 实行有效的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对测绘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监督、检查生产单位的质保体系执行情况及作业过程的规范性,指导制定测绘作业流程、标准化作业模式和表格,对作业单位提交的成果进行抽查。坚持日常监督巡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评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作业单位进行整改,从而确保地形图测绘的质量。生产单位应积极配合业主指派的工程监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保证勘察测量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3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3.1 地理精度检查

地理精度检查,主要包括各种地图要素的正确性,各种地理要素的表示是否协调一致,注记和符号的表示是否符合图式要求,综合取舍是否恰当,图面是否清晰、美观,图廓整饰是否正确、完整等。主要通过内业图面检查和外业巡视对照检查完成。

3.2 数学精度检查

数学精度检查包括数学基础、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及接边精度。

第一,数学基础主要检查所用坐标系统的正确性,图廓线坐标及控制点的正确性检验等。

第二,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检查通过重复设站,测定各地物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相同的地物点进行比较,确定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误差。

第三,整饰质量检查:整饰质量检查包括各种符号注记是否符合图式规范要求;线划是否光滑、清晰,线形是否符合规定;名称、性质、高程等注记是否正确,位置是否合理,字体、字号及方向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压盖地物及点状符号;各种地理要素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压盖、重叠等现象。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都展开了新的发展势头,积极引用新技术、新科技,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真正做的更快、更好、更准。与此同时,测绘工作毫不例外,也引入了新兴科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和矿区的不断扩大,对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相关单位只有提供精准的地形测绘图,才能在大大节省成本的同时,保障测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红.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项目的集成管理研究[J].测绘科学,2011(03).

[2]黄斌,李雄超.大比例尺地形图质量控制与检查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8(28).

[3]朱赤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09(33).

[4]戴衍友,宫克非.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和发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04).

第3篇

关键词: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实践;思考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82

在现在的管理该过程中对于项目的基础管理看的越来越重,而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细节化整理就成为现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需要进行相应讨论以期以更科学的态度对监理工作做出更有效的作为。

1 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传统管理方式不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现在项目管理是建立在相应的体系之上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现代项目管理工作与职能体系以及现代项目管理工具方法体系,被称为现代项目管理的三大基础体系.项目管理要求也包含在这三大体系当中,具体而言就是三大体系整体要求的集合,即要求项目管理科学化、体系化、具体化。传统建立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在现在看来确实比较粗糙而且缺乏有效的数字化监管手段,采取的多是文字描述性的管理语言。例如在管理构成中采用“基本、可能”等词汇,造成了模糊化的管理倾向,不适应现代管理要求。

(2)传统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工作效率成为了重要评判工作成果的标准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而且通过监理工作的有效作用,投资方与施工方才能对自己的资金与投入实现有效的评估,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情社会的基础上,采取的情感管理为主,细节管理为辅,并且通过情感上的道德自律与私人间的项目关系进行必要的监理工作。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监理工作信息来源不固定,另一方面也缺乏监理工作时效性与可靠性,造成监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数字化的要求。

(3)传统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脱节。传统的监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说并不是通过有效的数字化与细节化来实现的,其对于技术手段的应用多是一种间接应用的方式,例如在对工程质量的检验过程中采用相关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实际测算,而之后由监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记录与普及,但是在此过程中监理人员的人员特殊性就成为了与监理工作有效息相关的重要保证,如果监理人员不能有效并且符合规范的对数据进行记录,就处出现记录失实的状况。在此过程中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成为了关键,在现代管理中复杂而有效的互联互通式的高级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监督工作的重要工具,而传统的管理人员重于人情而轻视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在饭桌上听来的消息才是最准确的消息”,用这样的手段进行现代监理工作很明显是不适应的。

2 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措施

(1)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在现代监理工作其核心是采用精细化的管理,二采用精细化的管理就必须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该过程中很多监理首先要做的是建立相应信息互联互通网络,并且该网络以监理人员为节点进行相应的巩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的实时处理,让监理人员能够明确的了解自己所要担负的责任以及自身所要担当的相关要求。信息化的手段包括采用信息化通讯设备、信息化网络链接、信息化整体利用构建。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整体上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物质基础的实现。

(2)采用合理的人员配比。人,是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人员选拔配比不合理,即使是再好的物质基础也不能阻止工作问题的出现。传统监理工作工作粗疏的重要方面就是任人唯亲,缺乏科学的人员管理、选拔配比机制。在现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国外有效经验的吸收,再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需要,基本上已经对于监理工作中人员的选拔与配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制。但是有一些必要的规则还是应该进行介绍的比如在进行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人员要多,采用轮换制度,并且不同人的不同责任要明确,还需要一个“亲且尊”的专业人员进行总负责。在进行电子项目监理过程中,人员的数量与时间长短不再成为关键,而技术才是人员选拔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说通过几个人员的相互交叉监理可以充分的使项目实现平稳有序的运行。

(3)采用合理的制度约束。在监理工作中核心是人而使人能够有效运转的是制度。精细化的管理下,制度也应该做到精细化即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起码要做到责任明确,监管便利、搜集信息有效。在精细化管理该过程中借鉴了责任人制度,通过责任到项目组,到负责人的管理方式使制度能够充分的照顾到每一个人,并且每一个监理人在制度都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3 精细化管理思考

(1)精细化促进项目合理化程度提升。在精细化监理过程中,传统监理工作中人情因素被大规模消释,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以规格为准绳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让项目的合理性展现在投资人面前,投资人能够对于自己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到动态而有效的掌握。在此阶段中,项目的合理性不证自明,项目合理性的提升也可以不在通过,口头的舌灿莲花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有效的精细化的数字表现出来。

(2)精细化促进监理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监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可信度。传统监理工作依靠熟人社会中的人情关系,让人难以从根本上相信工作的可持续性,而且人员任人唯亲,在多头投资中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进行投机,监理工作仅仅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而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可以让人重新认识监理工作,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有效的提升监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精细化可以使监理工作效果更佳明显进而有效提升工作有效性。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监理工作精细化必要性的分析认为精细化管理该过程中可以有效运用现代制度与科技手段,以此为标杆可以有效的促进监理工作的合理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水务工程档案产生于水务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三方,指的是水务工程建设项目从策划、实施、完成到试运行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生产准备、竣工、试生产(使用)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计算材料、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程项目进行稽查、审计、质量评定、监督的依据,事故原因分析、责任认定的证据,竣工验收、决算的条件以及建成后运行、管理、改进、维修的凭证。水务工程档案和工程项目实体保持一致,记录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条件下,它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飞跃增长,水务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使水务工程档案库存量日益增大,库房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解决水务工程档案库房的有限空间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之间的矛盾是水务工程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共同需求。在此针对当前笔者所在单位水务工程档案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方法解决。

第一,健全水务工程档案归档制度,制定行业标准,统一归档目录和组卷格式。水务工程档案包括参建三方的文件资料,每一方的档案整理的出发点都是以“我”利用、保障为主,因此对于建设管理方而言,收集上来的施工、监理方的工程资料肯定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如合同文件、工程监理、施工招投标资料、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事故处理记录等。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业标准,给施工、监理方标准化的归档目录和组卷格式,减少一定数量的水务工程档案的入库。

第二,根据“谁建设、谁存档”原则,实行建设、存档二合一责任制。笔者所在单位的档案库房不仅承担着局机关水务工程档案存放的任务,还承担着水务系统局属事业单位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项目档案存放的任务。局系统一共有17个局属事业单位,目前基本每一个局属事业单位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档案都要往局档案室移交,它是造成档案库房面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主要原因。对于局属事业单位的水务工程档案,局机关人员查阅、利用机率很小,只需要建设单位保存参建三方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减少局机关水务工程档案的入库数量。

第三,大力开展水务工程档案电子数字化建设。局属事业单位的大多数水务工程项目属于市重大项目,按照要求工程竣工后,建设管理方需要将参建三方的水务工程档案原件移交市档案馆。因为原件移交进馆后,在建设管理方保存的都是一些复印件,纸质复印件和光盘打印件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因此对于一些需要移交市档案馆的水务工程档案全面实行数字化,刻录光盘保存完全可以满足本单位的利用需求。水务工程档案电子数字化可以大大减少档案库房的库存空间,一般情况下,一个水务工程档案都有几百卷的纸质档案,将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后,成百上千卷的工程档案只需用一个小小的移动硬盘、光盘便可以轻松保存。

第四,丰富水务工程档案的信息检索内容,建立目录中心,使其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机构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健全水务工程档案信息检索内容,增加工程档案参建三方的内容信息、工程竣工时间、档案保管单位等,制作局属事业单位和市档案馆内所有水务工程档案的目录,不仅可以释放局机关档案库房的库存空间,还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发挥水务工程档案的最大价值。

第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档案鉴定人才队伍。档案管理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档案鉴定能力。在水务工程档案收集阶段,档案管理员就要对档案进行鉴定,对于不属于工程档案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要严禁归档;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于一些已经没有检索需求、保管价值或者不完整的工程档案,档案管理员通过鉴定后,及时将已经失去档案价值的水务工程档案销毁。如果确实不能销毁,可以将失去档案价值的水务工程档案及时清理、转移,将它们存放到保管成本相对较低的库房,给未来的水务工程档案预留一定的库存空间,以满足水务工程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曲慧明张秋燕.如何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中小库房与大收藏的和谐统一.北京档案2011(1).

[2]叶玲敏.优化学校库存档案的思考.黑河学刊2005(2).

(作者单位:深圳市水务局)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建设;思考

文化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是抓调研。摸清基层文化现状、家底;二是抓培训。抓好文化馆、站、室业务骨干、文化志愿者、社会文化骨干的培训培养;三是抓特色。研究和培育能够发挥本地最大优势、具有本地浓厚特色的项目;四是抓示范。培育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抓交流。通过建立网络、创办刊物、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六是抓社团。不断提高馆办社团质量;七是抓品牌。打造格调高雅、创意新颖、亮点特点突出的文化活动;八是抓制度建设。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规章制度;九是抓规划。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方式、手段、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增值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

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环境都面临着被信息技术彻底颠覆和改变的局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向数字化服务改变。按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求变化,建设一个全区文化馆统一使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加快实施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体现时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群艺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实现我市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化,除了实体场馆和阵地的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台管理运行维护,才能切实。

适应时代的发展,2011年,文化部在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紧接着,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自此开始,蛰伏已久的数字文化馆借助瞬息万变的网络数字力量开始了数字化变革,数字文化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各地落地开花,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取得了诸多创新型数字文化成果。

作为北疆地区特色文化领航者,时刻保持时代敏感度,我区在2016年3月,快速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指引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改革,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深刻理解文件精髓,组织调研工作,深挖当前文化服务和工作中遇到的“痛点”。一是缺乏总分馆建设概念;二是馆方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力薄弱;三是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并针对“痛点”进行全方位分析总结。在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有效实现我区的全民艺术普及和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达到内蒙古全区数字公共文化馆馆通、站站通、人人通。

为扎实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及“互联网+”思维在文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呈现数字文化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式,应尽快启动覆盖全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是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以建立全区性的、标准统一的、覆盖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社会组织和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体系为目标。

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取一家具有过硬资质,业绩良好的软件公司,来设计和制定全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标准工作。文化馆数字化标准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全区数字文化馆资源共享和数字化系统得到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国家标准、文化部标准、行业标准等,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和完善全区的各项标准并给出数字化分类编码规格说明书,形成一套符合自治区自身实际的数字化标准。具体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标准:包括文化馆数字化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与规范。应用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体系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资源采集和流程控制等方面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为体系数字化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资源采集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讯平台工程建设标准、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管理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数字化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经费预算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采购各类数字化设备、软件、服务等项目中,经费使用的决策、实施、监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预算管理。

二是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完成数字文化馆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总体思路要求,对全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业务部门进行调研,梳理各项业务工作,设计全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整体框架、技术架构和业务体系,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各方面专家全面论证,最终落实成一个具有可操作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

三是选择试点单位进行方案测试。在建设方案的指导下,在全区选取试点单位,在小范围内先建设一个用来测试方案可行性的数字化体系,在不断的运行测试中修改和调整各种设计标准和技术标准。

四是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和{整后,各项标准和技术都适合文化馆数字化的要求后,完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实施方案,在全区分层次的在各级文化部门进行推广和应用。

第6篇

【关键词】测绘;监督管理;制度

在国际工程测绘监管制度基本完善的时候,中国才开始把工程测绘监理制度放到重视研究的位置,从1988年把工程监理制度研究正式收录到国家建筑法,至今就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论是从测绘监管的行政、项目管理还是实施原则、条件都很不健全,所以人们有必要对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以完善数字化国家工程的建设。

一、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概念与意义

1.1 测绘工程监理的基本依据

测绘监理是为工程做验收监管,更是保证国家保工程保质保真的监管利刃,所以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制定要依据国家颁发的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所以测绘工程监理制度要依据项目中可能涉及到的到的各项国家工程相关联的规范、标准。如《测绘法》《质量法》等作为主要依据,然而除此之外还要保护那些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建筑工程的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权力,所以还要受到监理合同、业主与承包商的生产合同以及所要进行测绘监理的工程建设的相关拟定的技术工程计划书,以及工程建筑验收管理的合同与文件。

1.2 测绘工程监理的基本内容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知识,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的测绘监管工作也就随之变得较复杂,但是如果沿着建筑工程的安排: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以及施工中最主要的三要素:时间、质量、成本;那么,测绘工程监理就变得脉络清晰。

测绘工程监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含有测绘工程监理计划制定,分析,培训)、工程阶段监测监理(含有质量,工期,成本三方面)、质量测绘监理评估、测绘监理总结、测绘监理完毕竣工。所以,对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要针对这几方面进行。

二、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测绘工程起步晚,所以存在制度上还不完善,管理上还不到位等问题,具体对现有测绘工程监理制度的实际问题描述如下文:

2.1 准备阶段不充分:虽然准备阶段主要是计划制定,工作安排,数据分析,协调工程建设各部门工作分配等,但是期间可能存在数据采样分析人员由于数据采集不到位,没有将施工中问题展现,为实际进行测绘工程工作带来技术性困难甚至阻碍,影响工程建设测绘监理的有效进行。

2.2 测绘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监理不到位:由于使用的测绘技术水平存在局限性,甚至进行测绘监理的机械仪器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没有科学的对工程实际质量进行有效检测,为工程质量带来未检测出的安全隐患问题,甚至为工程带来额外费用,影响最初工程的成本预算,使得工程为了补救测绘监测出现的相关问题延误预期交工时间。

2.3 测绘监理人员知识素养:大多数工程建筑基本都没有专业的测绘监理人员,所以在实地进行测绘监理工作时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实现工程的测绘监理;甚至在进行测绘监理准备阶段进行各方协调沟通后没有对之后要进行测绘监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高技术严标准的指定的专项测绘监理培训,造成测绘监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影响测绘监理的工程质量实际把关功效。

2.4 测绘工程监理技术手段落后:由于工程成本以及工期的原因,测绘监理所使用的机械器材选择比较低端,致使实际测得的工程质量隐患问题没有完全测出。

2.5 测绘工程实施监理数据总结不具体:由于成本限制使用的测绘监理器械不够精密,导致测绘所得的数据不够精确;甚至在数据总结的时候找不到数据应有模式规律,而为了不延误工程的工期,草草进行不符合规定的记载;也可能因为数据分析操作人员不够专业,知识不到位没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科学记载,导致数据总结失效,或者因为测绘标准不一样,当初现问题要解决时没有参考性。

三、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问题改善的解决办法

3.1 规范操作: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测绘监理工作,当地方性测绘监理指导与国家规定相违背的时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绘监理工作。达到测绘数据的规范与标准性,这样就能在总结后,让数据具有可参考性,为工程数据分析起到真正的指导性作用。

3.2 平衡工程三要素:在测绘监理过程中将实际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严谨技术性分析,将工期,质量,成本三方面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工期成本的协调工作妥善协调,避免粗制滥造、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低质量工程出现。具体做到: (1)开工前将工程总进度规划进行是否满足合同控制规范,并将总工期进行分段,注意确定每段关键点,总结出系统的测绘监理草案;(2)实施测绘工程监理方对工程实际进度实施状况进行实时实地勘察,一旦出现实际进度延误进行测绘监理方要书面通知工程业主以及工程施工方进行实地调整,达到技术间歇最小化,以及施工各环节平行、交叉、和谐进行;(3)为了严格让施工方按照计划预定的进度标准,适时给予施工方以罚款等规划压力使得其能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合同规定实行工程保质保量的工作;由于测绘工程监理的工作精度标准严格、历经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且复杂,所以在初期拟定工程质量测绘监理计划的同时要做好每一阶段的工程成果监测这必须实现:①自检互检②整理并提交各阶段质量评估总结③对不符合规定的进行严格处理④当发生技术矛盾,意见纠纷的时候以业主意见为主⑤当现场测绘监理发现施工方未按照计划书进行,测绘方有权利令其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业主进行相关沟通协调工作

3.3 测绘监理注意点:明确测绘监理工作就是与业主一起协调监督施工建筑方的工作,严格按照工程相关合同内容维护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并根据施工方与业主合同管理审查费用与工程工期质量相关问题,根据业主要求并根据相关国家法律督促完成优质优良的工程。

3.4 测绘监理工作方法技巧:首先要测绘施工方施工技术条件以及施工队装备人员素质等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规定,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满足业主要求而且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测绘监理技术器械工具,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工程各方面检测,并拟定总计划书与各步报告,对定期不定时抽查发现的质量问题与业主进行协商进行返工等处理,但是当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时不仅要找业主协商,还要对施工方进行处罚,甚至停工处理。

3.5 做好测绘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定期对进行测绘的专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培养法律道德情操,实时监测。

3.6 其他方面:在进行测绘工程监理专员不可以调用为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相关工程技术方规定一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交由业主技术专员进行批准和授权,实行测绘监理专员以此作为法律授权监测施工情况,当工程质量测绘评定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总结测评结果。实际进行测绘监理专员对于具体某个工程建筑质量并不承担直接负责,而是对工程质量测评总结的结果负法律责任。

四、总结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建筑工程的测绘监管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让建筑质量得到充分保证,测绘工程监管制度必须得到良好完善。本文借助测绘工程监管的原则和意义出发,提出几点测绘工程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设性解答意见,希望能为国家的建筑工程测绘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性参考价值。同时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的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可以更加完善,健全。

参考文献

[1]秦福军,魏晓玉.测绘监管工作.河南年鉴. 2010.

第7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监理单位档案管理 监理档案

所谓的建设工程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或发挥工程效益的工程项目,是指建造新的或改造原有的固定资产。监理单位则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建设进行第三方监理的具有经营性质的独立的企业单位。它以专业的知识、技术,协助用户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并会收取一定的监理费,同时对其提供的建筑工程监理服务承担经济和技术责任,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

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监理事业不断发展,监理的项目不断增加,监理制度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监理单位要根据制度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本身有着显著的特点,与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大有不同。监理单位在接受业主方委托的前提下,与业主方协商一致并签订相关的监理委托合同,它不以实物形式体现。换句话说,它是为了保证建设工程项目质量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提供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服务。监理档案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出该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监理工作有没有到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公平合理、工作效益如何在建设产品中体现等等。因此,建设工程监理档案受到了业主方与监理单位的高度重视。它记录着整个建设工程的真实过程,是工程施工、验收的依据,更是质检的重要依据。

二、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监理人员档案意识不够重视

在工程建设中,抓进度、抓质量、抓目标,监理人员往往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三抓上,忽略了档案的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对原始资料的形成、收集不够重视,对档案的一些原始资料认识不够清楚,种种原因造成了原始资料不规范,如填写的内容不准确,签署不全、不明,表格不符合标准,字迹潦草难以辨别,资料遗失等等。归档又不及时,资料散而乱,监理档案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业主档案,设计档案,施工档案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有相联、相交,缺一不可。再加上建设周期长,人员的变动也是相当大,没有合理的做好归案时间,会严重造成原始资料的流失,滞留在职工个人手中。归档范围、责任不清晰,容易造成归档范围的交叉和混淆,导致重复归档或者归档不完整。

2、 承包商质保体系未通过审查

在工程开工之前,监理单位没有要求承包商填报相关的《承包单位申请书》。监理单位未按照相关程序要求承包商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企业技术、单位工程技术、专业技术负责人,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工长(施工员),质量检查员,分包技术负责人等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岗位证书编号的复印件报送项目监理部审核。

3、 建设工程监理人员素质不佳

因为工程的监理难度比较大,对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是情有可原的。第一,工程建设不仅规模大,而且工期紧,监理人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应付此工程。但是,在很多工程监理部中,部分监理人员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像一些总监及项目技术总工,年龄更是大到可以退休了,难以应付高强度的工作。

4、 建设工程监理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

工程工期紧,设计与施工并行交织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像供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空调通风系统、气体消防、烟感系统、电力、电信、照明、自动控制系统、闭路电视、公用电视天线、电梯、电话总机、背景音乐广播系统及智能卡系统等这些室内工程以及附属工程有给排水管道、电力管道、通讯管道、工艺管道、园林绿化、路灯系统及道路等室外工程,项目监理部最终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问题不断出现,使工程工期不得不滞后,影响完工时间。

三、有效解决建设工程监理单位档案中的管理工作

1、 做好日常档案工作

给档案管理制作出一个达标升级,只不过是为了做好档案工作的一个起点,我们要深刻意识到,要有不断巩固、完善、发展和提高,才能做好档案工作,日常档案工作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不能忽略,要认真对待,坚持长抓不懈。工程建设规模逐年递增,建设项目不断加大,专职档案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最大限度地确保各人手上档案资料不积压、不流失,保证档案工作质量,可以通过档案管理网络收集各种档案资料,定时检查收集工作。

2、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制度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档案管理职责,我们可以成立以工程项目总监为责任人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职档案监理员,并将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收集、整理、组卷、编目编号、鉴定、审核等各环节的程序和标准。明确监理档案的收集范围、保管期限和分类方案,确保档案工作协调及时有力,档案收集整理有章可循。

3、 利用网络信息化

监理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工程档案的开发利用,让档案中的储存信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让一个保管状态的资源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料,发挥工程档案的依据,备用作力,为社会的经济效益服务。所谓的档案网络信息化就是将数字化档案信息置于网络服务器中,根据提供的平台相互交流。举个例子,在线咨询业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QQ聊天工具、网络电话、语音信息等不同的网络方式,向档案工作都提出在档案的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解决,来满足用户的咨询需要。为了更好的保护档案原件,可以制作成在线阅览,既可方便用户查询,又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何乐而不为!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监理档案是伴随着建设监理活动而生产的,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对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及重视对监理档案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拓展和强化这个档案新领域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发挥它的综合效益和功能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三峡水利管理,20096(03):3012-3015

[2].徐孙燕.运用“三全控制管理”基本原理 加强建设监理档案管理

[J].浙江档案杂志 .2010,9(15):719-721.

[3].田哲远.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的管理原则及其监理档案管理[J].城建档案.2004,3(5):1230-1234.

第8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时代悄然向我们走近,对于采集、处理和报告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财务会计工作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对于中国的企业界早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随着信息系统的应运而生,“财务革命”的冲动已经转化为“让中国所有企业都安装上管理信息系统”的口号。本文并不想从信息系统的性价比和有效性等老生常谈的角度再作论证,只是想从系统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上谈一些看法。

很多人认为,只要所有的财务信息都是通过信息系统传送和生成的,那么这些信息一定就是真实可靠的。其实不然,首先,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防控能力往往良莠不齐;其次,系统操作或管理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并非都符合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很多系统中,各个模块的接口并不见得都由系统自动控制,有相当比例的人为控制因素。因此,并不能因为企业的全部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都是由系统生成的,就可以认为这些信息全部都是完美控制的,已经无需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而由于外部审计人员的常规工作和能力限制,他们仅仅能够去核对原始凭证以及原始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凭证,而信息是如何在系统中加工和传递的,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这样的外部审计就很缺乏独立性,必须通过由相关背景知识和经验的审计人员来弥补这一缺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迫在眉睫。

所谓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既包括信息系统外部审计的鉴证目标――即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保护资产安全及数据完整的鉴证,又包含内部审计的管理目标――即不仅包括被审计信息系统保护资产安全及数据完整而且包括信息系统的有效性目标。

信息系统审计最早称为计算机审计,是随着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作为传统财务审计业务的一种辅助工具,对客户的电子化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提供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改变了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电子政府等相继出现,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攻击对手信息系统,窃取机密,借助网络非法占有财富,特别是数字化财富等现象也日益增多,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这让人们更加关注网络所传递信息的安全、完整、真实,关注产生、处理、传递信息的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有效,关注企业如何评估其面临的风险,并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监控。

由于技术的限制等原因,信息的使用者不能自己验证信息的质量,因此急需有独立的第三方出面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交易行为的不可否认性、交易对手的身份验证、系统的安全有效等做出鉴证,以合理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同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也急需专业人士提供有效控制信息系统风险,提高信息化效益的服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如今的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已经超出了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服务的范围,在很多大型会计公司内部,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对外提供多种服务的部门。尤其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带来了无尽的商机。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服务只占信息系统审计部门业务内容很小的一部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防火墙审计、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以及ERP相关的新型咨询业务正在不断涌现。“未来审计行业和审计技术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国外会计、审计界的一个共识。

信息系统的审计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原因是根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信息系统审计”的名词实际上知道这个世纪才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而流传过来。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人们接受,甚至并未被了解其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在国内,一提到审计,大家就认为是只有对会计报表的审计,似乎与IT和信息系统无关,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接受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概念。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

虽然,两者都可以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信息化投资风险,但从本质上讲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就是信息系统审计,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忽视,不仅影响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秩序与国家安全等问题。就笔者的了解,实际上真正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仅仅是被称为“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华明)的四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而大量的本土事务所虽然有一些也在酝酿开展这一业务但由于人才与经验的匮乏并未取得显著的进展。因此,大量的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的本土上市公司,其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会大打折扣。

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必然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明确了这个大前提之后,就该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要尽快形成行业管理制度规范,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必须经过审计、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必须经过审计、网上银行要审计等,借鉴会计师业的经验,对信息系统审计职业的自律规范开展研究,包括资格考试制度、职业道德、执业规范与惩戒等,使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事业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快速发展。此外,具有IT人员的编程知识、系统运营、网络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及其他安全技术;同时具有审计人员的独立、客观、公正的信誉,对管理与内部控制认识、评价的经验,审计的理论与技能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9篇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电力工程管理;实践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但是,电力系统由于一些技术已经相对落后,影响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阻碍了电力系统的运行进度。因此,电力系统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应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各种技术应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以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现代电力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以此促进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能。

1 工作流技术的概念

工作流最初的概念源自于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工作流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中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流的产生之初是将一份工作,根据规则、过程、角色以及任务等方面进行话费,以此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生产水平。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将在电力工程管理系统中创建一个整体工作流的平台,该平台不会对各种职能以及层次进行选择,而是能够更加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各个程序中,通过自身的逻辑控制能力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控制。工作流技术在和传统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相比较,其能够对电力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能够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优化,从根本上将人力资源与软件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创建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以规格化的业务管理为核心,以工作流技术为依托,以帮助电力工程管理部门快速构建可扩展、柔性、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工作流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应用进行集成,工作流系统根据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将各种应用进行基层,然后形成一种更高级的业务应用形式,例如互联网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显著的降低传输成本;其二,提高系统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工作流系统能够对业务流程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工作流系统的开发人员通过将业务流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设计,将各种应用模块进行控制和协调,当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能够通过对原来的应用进行调整和修改,重新定义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工作步骤等;其三,降低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成本,通过采用工作流系统之后,有效的缩短了系统开发的周期,开发成本降低65%左右,并且对开发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工作流系统的整体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系统管理模块、综合查询模块以及综合管理模块,并且每个模块都由若干个子木块构成,因此,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系统管理模块包括权限管理以及用户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系统的用户字典、权限、角色以及人员等进行管理,通过权限、角色以及用户字典管理后,能够显著的提高电力工程管理的灵活性和是应用,并且便于进行维护。

(2)综合查询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综合查询主要指的是对工作流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查询,并且能够将查询的结果打印出来,其中包括项目历时情况查询、生产工程计划查询、工程施工单位查询、工程资金查询、工程资料查询以及工程进度查询等。

(3)综合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综合管理模块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电力工程的设计、施工、物资、竣工、验收以及财务报销等的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主要针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程物资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等管理子模块,并且每一个子模块都具有相应的管理流程,例如工程物资管理模块包括工程设备与材料的明细表管理、材料与设备的验收管理、材料与设备的合同管理以及物资的折旧报废管理等。此外,综合管理模块还能够对电力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不只是针对某一个流程进行管理,例如年度汇总、财务计划、价格信息管理等,通过工程资金管理、物资总额和业务管理、预算综合业务管理、工程实施综合业务管理等。

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文章以某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流系统为例,该工作流系统的主界面包含了以下几个功能模块,通过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该工作流系统对电力工程管理的步骤表现为:(1)工程建档;(2)工程勘察;(3)工程预算;(4)签订施工协议;(5)签订合同;(6)拟定开工报告;(7)施工进度管理;(8)工程材料和设备供应;(9)工程施工管理;(10)支付工程预付款;(11)工程竣工管理和验收;(12)竣工决算;(13)退料管理;(14)工程结算与归档,根据电力工程管理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建档和归档,并且当工程建档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流转,并且当工程归档完成后该工作流程结束。此外,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工作流系统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工程监理工作,工程监理人员能够实现对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促使各个部门的员工进行协同工作,并且工程监理部门能够及时的发现工作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保证其能够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实施,显著的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并且实现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

3 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流技术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更加高效的工作流定义语言,以此提高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以及使用效率,并且公国工作流模型语言,提高工作流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的稳定性与正确性。

强化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与工作流重组方面的研究,通过工作流技术以及工作流管理系统在供电企业工程管理中实践应用的经验为依据,更加快速的推进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与工作流的重组,以此提高工作的效率。

强化工作流的系统集成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保证工作流系统能够根据异构系统提供适合的接口,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集成,进而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被研发和应用在各行业各中,工作流技术也随之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通过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优点,例如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交互平台,具备扩展性等方面,工作流技术的应用显著的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的效率,并提高了电力工程管理部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虹,马晓婵.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2]熊莉娟,范春燕,朱良肄,徐锋.等.工作流技术与电力工程信息数字化管理[J].河南科技,2013(8).

第10篇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管理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24

1 配网自动化设备运维管理目标

按照配网自动化设备管理“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以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强化设备系统台账管理、技术监督及标准化作业为重点,实施运维检修部归口管理,配电运检室具体负责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管理体系,采取状态检修的手段,达到提升配网管理水平,提高供电质量的管理策略。

2 配网自动化设备运维管理管理的范围

管理范围

网架结构变化及配网自动化实施后,为适应新设备及网架的变化,临沂公司将配网一次设备管理的重点设定为一次智能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管理范围主要在设备验收、设备投运及设备日常维护检修三大环节。根据“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管理原则,同时体现“资源优化、数据集中、平台开放、管控高效、响应快速、流程清晰、过渡平稳”的特点,依托GIS、PMS、OMS、配网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等先进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从电网数据监控、调度指挥、电网运行检修、各系统数据维护及电源管理入手探索和实践新的配网管理模式。

3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配网智能化设备管理包括设备安装、验收、投运、运维四个环节,涉及单位及部门有运维检修部、施工单位、信通公司、配网调控中心、配电运检室。公司理顺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流程并明确了其在流程各环节的职责。按照职能设置规定,将设备运维工作落实到公司配电运检室,将其作为公司配网一次设备专业管理部室,实现配网设备的“运检一体”。

3.1 验收环节

做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模块,验收管理是一个涉及业主、施工方、监理等多方面的交互反馈节点。为保证10kV配网的施工质量,提高配电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作为配网设备的运维管理部门,配电运检室针对验收环节制定了规范化的验收标准和程序,以确保10kV及以下配电新建、改建工程中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施工质量。

作为配网设备专业化管理部门,配电运检室除必须负责、保证工程及设备的竣工验收外,为确保工程、设备质量按照标准指导书中既定的要求发展,创新性地提出将一次设备施工过程中的中间验收纳入工区的验收管理体系中来,真正从制度和行动上做到设备的超前维护,隐患的预先消除。

一是加强中间验收的组织管理。在运维检修部的组织下,配电技术专工,施工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施工负责人、工程监理人员。配电运检室作为验收管理的主体,内部已建立完善的验收实施细则,同时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验收规定来实施。验收时,对于具备阶段性验收条件的工程或设备,、验收人员一次性、集中提出验收意见,便于质量的及时控制。

二是结合专业管理创新中间验收关键做法。在公司运维部的管控下,施工单位须内部验收及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才可由监理单位向运维检修部申请,由设备管理部门――配电运检室进行中间验收。为保证验收的效果,配电运检室要求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资料须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工区验收资料管理小组,以便工区提前制定验收计划。

3.2 设备台账管理

配网线路设备台账是线路管理的基础,是线路运行、维护、检修的基石,是整个配网自动化一次设备运维管理的重点之一,2013年公司开展配电线路设备台帐管理年专项活动。做为配网设备专业化管理部室,配电运检室依托此次活动,以原有的设备台帐为基础,针对系统数据录入管理漏洞,结合配网自动化的实际开展了设备系统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一是建立数字化档案。实施配电线路台帐进行日历式管理。及时跟进线路设备台帐。在每个管理班组中至少配备3台相机记录现场运行情况,每一台新上的自动化设备,每一处新改造的线路设备都需要有数字照片。并且在进行照片整理的同时,配有数字化档案的更新,做到及时、准确。

二是建立互相监督、层层审查的管理制度。在设备管理专责人之间建立一种监督机制,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加分制进行监督,共同为配网自动化进程努力工作。层层审查的管理制度主要是从班组抓起,由设备管理专责人进行配网设备台帐整理,提交班组经理审核,再经过配电运检室智能化改造、运维专责人、公司运检智能化改造专工审查,查遗补缺,完善台帐的详细、准确性。

第三,配电运检室针对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对设备管理专责人、自动化系统维护员台账建立、管理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及个人素质方面与电网发展相适应。

3.3 配电设备管理技术支撑系统

电力生产管理系统(PMS):可提供配网线路、设备所有的基础数据以及巡视、缺陷等运行数据。配备状态检修评价模块,具有状态评价、缺陷管理的功能;PMS数据与GIS系统图实现对接,能快速查看设备地理位置、交叉关系及运行环境;提供工作票在线办理,实现配网设备运行、消缺、归档的闭环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可靠设备数据,提高了故障查找及处理效率。

配网调度系统、GIS系统:利用配网调度系统可实时监测整个城区10kV线路及开关运行状况,及时运行和故障信息;GIS系统融合了配网PMS数据和营销MIS客户供电信息数据,显示配网所有线路、设备地理位置及运行信息,同时能准确显示线路设备所带用户位置及供电信息。设备抢修状态下,除了快速定位,判断停电范围,发送停电信息,GIS系统可为运行方式调整提供实时结构参考。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3

0 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1],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人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内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许多高校正在投入资金建设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对原有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造。而同这种高涨的建设热情不相协调的是高校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需求在认识与理解上存在偏差。其中一些高校存在着跟风行为,看见别的高校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在没有具体分析本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不仅仅是技术条件,还包括管理水平、自身的主体意识等软条件)下就决定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这些高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对自己组织的信息化需求尚未有足够的认识,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也较肤浅,以为数字化校园就是将学校原有的系统进行整合,就是计算机硬件加软件,是一件很简单也很容易的事,对其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容易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从而出现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现象。为此,笔者结合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体会,对当前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2]: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搭建,这在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完成;第二阶段以应用系统为主,建设的重点在学校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上,如许多学校已建成“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第三阶段则是在前两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以软件集成为主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也是当今大多数高校正在进行建设的重点。它实际上是要建成一个更大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原有的许多单独的管理系统将成为这个集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通常概念下的企业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3]。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具有社会开放性、随机性、动态性和历史局限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结构化问题,而是一个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4]。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在讨论MIS时,更多地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的。而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主导,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学校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以学校战略竞优、提高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为目的,支持学校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可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3][5]。它与企业MIS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以人为主导,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硬件与软件环境,都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为目的;但二者在应用环境,在系统目标实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在系统目标实现方面,企业更多地是希望通过MIS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多的是希望能为学校科学管理和运行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和良好的支撑环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一个良好的现代化工作条件和平台,从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因此在开发基于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时,在进行系统设计与需求分析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能照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原则与设计方法,应根据高校管理自身的特点与需求来进行设计与开发。

2当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唐晓波在《管理信息系统》[3]中总结出了MIS开发的5个方面的先决条件:一是科学的管理基础,即要求管理业务标准化、信息流程程序化、定额精确化、实体编码化、报表统一化和决策科学化;二是领导重视;三是业务管理人员积极性高(才能产生需求趋动);四是要有配套的开发队伍,包括组织内的和组织外的队伍;五是要提供适当的资源条件。

分析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情况,发现常常是在5个先决条件只能满足2-3个条件的情况下决定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并没有做到首先衡量组织是否具备了科学的管理基础,即是否具备了上述“六化”,以及管理中间层是否具有积极性等就由领导决定进行MIS的开发,因此必然会产生先天的不足,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无论是用户方还是系统开发商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影响了预定目标的实现。

首先在用户方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缺乏长远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为了加速校园信息化、提高学校竞争力而进行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它不仅影响校园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将规范学校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活动,因此。必须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数字化校园目标设计与建设,要能够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学校眼前的需要。目前的问题是有的高校在没有确定长远发展目标或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数字化校园建设,必然导致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需要。

(2)不注重现实诊断及业务流程分析

在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没有认真梳理、诊断现行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的科学性,不重视对整个校园信息化实施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与梳理、调整及规范。要避免让新的管理系统去适应现有的已经落后或即将淘汰的管理模式与流程,必须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充分估计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不管眼前困难有多大,阵痛有多强烈,必须要有跨越式发展的勇气,借助信息化的动力去改变原有的不科学的流程,因为再好的信息技术如果不与先进的思想、理念、工作流程相结合,在现实中就毫无用处。因此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和做法,聘请有关专家,帮助确定现有工作制度、流程中哪些是与未来发展相佐的,哪些是需要修正的,哪些是可以保留的[6],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业务流程,根据完成流程所需设置相应的部门与办事程序,也就产生了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需求。

(3)缺乏系统工程观念,注意了系统的分解,而没有强调整体性

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系统工程,决不应该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部门”或“区域”,而应当进行总体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否则,有可能出现前期投资、后期无用,只能推倒重来的现象,不利于保护前后期投资。

(4)信息化的需求趋动不强烈(即来自中间管理层的抵触)

如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仅仅来自于决策者的一个决定,而不是来源于基层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将产生许多“人为”的障碍。毕竟实施数字化校园后,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多少会发生变化,调整,而人是有惰性的,要将熟悉的流程改变,接受一个新的系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免除不了会产生许多意见、牢骚,会有抵触心理,而新系统在开始时往往又不是很完善,这时提的意见,作为决策者就要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故意的,以我校为例,在实施新的教务系统时,由于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都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加之开发商没有进行及时的培训,导致意见很多,许多教师抵制,整个工程进展缓慢。

一般来说来自基层的需求才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最理想的是基层有强烈的需求,领导也有共识并支持,事情就很顺利,否则就比较难。所以在学校员工还没有充分的信息化准备时,决策者要想顺利地实施信息化必须采取“观念先行”的策略,去引导观念的转变与需求的产生,形成需求趋动。

(5)过分强调系统功能的“唯一”性

许多高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时,一般是针对本校的功能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式的开发,强调了系统功能的唯一性而忽视了系统功能的通用性。在重新审视与设计整个教学管理流程时,除保留原有好的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还应注意通过系统集成商学习其他学校的好的经验,系统商有多年、多校开发的经验,他们比较了解各学校的好的管理流程,接受他们的建议,尽量使特定的需求减到最少(并不是说自己的特殊需求越多,管理就越先进,实际上特定的需求越多意味着越不想改变现状),以免给日后系统升级留下隐患。

(6)相关文档资料不注意收集与保存

在试用各子系统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不同的使用者会发现不同的问题,会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而校方没有事先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导致很多意见只是说一说就没有了下文,既没有书面的保存,也不系统,也不能将所有的意见分类鉴别是属于开发商的缺陷还是使用者的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开发商可以拖延时间,为其不按时履行合同留下借口,对校方是非常不利的。

(7)需求表达不清楚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各应用子系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需求分析,对一个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东西进行需求分析,难免会顾此失彼,加之不是专业的开发人员,对需求的表达缺乏专业性(尽管按国家相关标准,应由开发商根据与用户沟通的结果形成最终的需求分析书,但多数开发商会将此转嫁给用户,甚至用户不能及时提供需求分析还成为了开发商不能及时履行合同的重要理由与索赔依据)。

在实施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负责任的开发商应以用户的合作者来介入校园数字化建设,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毕竟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依赖双方的合作来推进,应该要产生双赢的结果。但现实中开发商们缺乏这样的责任感,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让人失望的缺陷:

(1)缺乏完整的《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和《项目计划书》,导致项目实施进度不受控,项目实施质量不受控,项目投资不受控。

(2)中心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当数据出现不一致时,需要管理员人工调整,造成后续不可预见的隐患无法估计;校内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还需要人工操作,不能实时进行。

(3)系统集成商与原有应用系统开发商的联系不够,造成一些应用子系统无法与整个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发挥效力。

(4)需求调查不够。由于用户的需求在开始时肯定是不清晰的,不够明确的,随着软件的编写而逐渐明确,因此用户在试用各子系统时,必然存在功能上的改进或定制需求,要求开发商对程序进行不断修改才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但开发商为了省事和节约成本,对用户的需求响应不及时,甚至建议用户在某个模块上采用市场上的软件,由开发商代买。

(5)开发商的实施人员不到位,经常长时间的无项目实施人员在现场:有些项目仅开始一部分调研工作就没有继续实施,分批到校的实施人员间沟通脱节,且到校的实施人员不能及时将用户的需求反馈给软件编写人员,造成同一问题多次向不同的现场实施人员反映后仍无任何结果。

(6)开发商对系统的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系统文档资料不全。实施人员将试用子系统安装后,没有及时提供相关的使用说明书或手册类的文档,也没有及时组织培训,导致某些子系统安装后一直未能正常试用,影响了用户对系统功能的判断,最终影响开发商完成开发任务。

3影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因素

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王欣等[7]认为MIS的影响因素可从其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人员(信息系统的开发者与各级应用者)、数据、软件质量、硬件、过程(确定“做什么”,确定“怎样做”,“实现” 和“完善”)等。

虽然这五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产生影响,但其应用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络系统、应用软件与软件实施,而主要取决于组织自身主体意识、组织的管理水平[8],甚至组织的领导者。当组织不知道自己近期和远期目标是什么时,管理中的随意性、有规矩不遵守等现象都阻碍了组织向规范化发展的进程,都会影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MIS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技术的原因,也有非技术的原因,唐晓波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即设计问题、数据问题、费用问题以及运行问题,而吴会松认为,MIS开发失败最终多是因为需求的原因而产生[9]。同样的,在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选择正确的的开发方法与合适的开发工具只是保证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才是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做好用户需求分析,不仅是开发商的事,用户自身的需求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前面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影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应包括这几方面:符合高校现实与长远发展需要的系统目标的设计与规划、科学的管理流程设计、详尽的需求分析、负责任的系统开发商。

4改善的措施

既然需求分析是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成功的充分条件,那就要全面、深入、发展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不仅开发商要重视,用户自己也要重视,配合。一是要保证需求分析的时间(程序员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差),以保证需求分析的完备性。二是要有资深用户的参加,尽量不漏掉重要的细节。需求分析是对一个很复杂系统的分析,需要分清人、财、物、信息内部和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因此,需求分析应该由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听、 问、 论、 手、讲、 定,就是先让用户讲述,问清其中的疑问,再与用户进行深入的讨论,如果条件许可,还应亲手在现行系统上进行足够的实践,最后再确定(即写出需求分析说明书),如果对其中的内容有不同看法,这个过程就得进行反复,有时得反复多次。

除此之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0],以解决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需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现实与长远发展需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高校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学术机构、技术部门等方面的意见,确定本学校的具体建设目标、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以应用为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设计与改进。在建设数字化校园中,根据高校的发展需求与具体用户的使用需求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最后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并组织实施,保证流程的持续改善。在进行流程设计与改进时,应用是第一位的,要搞好应用就必须重视基础性的底层工作,一方面要进行用户的需求引导和需求培养,使得建设的系统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乐于使用;另一方面,要在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形成高度共享、可靠维护、及时更新、能提供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

(3)保证数据的标准统一、各功能模块的接口规范。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提高数据的共享性。标准化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问题,因为很多数据不仅仅是学校内部各部门间的交流,也交互于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其他组织机构之间。所以,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要集中解决各个层次信息的标准化问题,包括分类标准、编码方式等等。没有统一的标准,数字校园将是一个个的孤岛,形不成统一的数字空间。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而信息标准化是管理制度规范化在技术上的具体体现。同时,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也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被定义并严格执行,这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4)加强领导和监控,引进工程监理。一方面,高校可仿效企业建立CIO机制,通过推动跨机构的协作,明晰职能部门在数字化校园中的职能,推进各类有利高校的信息化变革,去除多余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商的监控,可仿照建筑工程引进监理,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资料、文档的收集,特别是用户与开发商之间的往来文书,这些文档在判断双方履行合同职责,维护双方权益时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在系统实施的开始就应有专人全程介入,收集、保管、整理。

(5)加强各类风险的规避。为了规避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风险,高校在建设中应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学校信息化中的实际问题,并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多资金,从而实现高校内部营造信息化环境的缓冲过程。当然分步实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确保各种数据和软件接口之间的标准统一性,这需要在整体规划中予以关注。

(6)慎重选择系统开发商。在系统开发商招标中,除了审核相关资历外,重点要看该企业是否实施过类似规模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工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如果可能应作实地调查访问。有的企业确实有实力,但由于承担的项目太多,顾此失彼,就有可能不是全力投入,最后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展,因此笔者认为,实力固然重要,但责任心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J].计算机教育,2004,6:44-45

[2]谷秉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255-256,260

[3]唐晓波.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

[4]袁兆山.MIS设计方法及走向[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l996,6:47-50

[5]李兴国等.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初探[J].教育信息化,2002,6:49-50

[6]蔺素珍.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5,3:25-26

[7]王欣,陈建华,韩洁平.信息系统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情报科学, 2002(20),4:426-427

[8]季献忠等.谁在影响中国企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2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 参数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是一种建筑设计技术。利用这种方法,把建筑设计中所用到的因素都转变为某一个函数变量。通过不断改变变量,从而获取不一样的建筑设计方案,也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技术的兴起受益于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下,利用软件编程所产生的数字化模型,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工艺,这种参数化设计方法大大延伸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让建筑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参数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建筑界最为热门的发展趋势。

参数化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技术发展整体较为落后,效率低下。大多数设计公司、国企仍将Auto CAD 作为主流设计工具。实际操作中,在建筑动态分析、视觉模拟及在网络环境中的状态也只是极少数建筑师的实验方法。这些还没和工程建设融为一体,以至于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不能表达设计意图,图纸样式表达不清晰。然而我国亦有一些设计院开始推广参数化软件,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广州、上海,它们已经利用这种软件完成了一些产品。最为著名的应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搭建的复杂内部钢制结构正是在Digital Project软件的准确控制下完成的。

二、实施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现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新提出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就包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对于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从最开始的立项、设计规划、项目施工、完工验收到最后的交付使用是漫长的过程。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那么为了更好的克服施工的各种缺点,采取参数化设计技术是一项重大突破。它对于建筑设计、建造及运作管理进行详细的预制,将繁杂的建筑信息编织为一个整体,贯穿在建筑施工的整个周期过程中。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建立起建筑信息模型,对于空间项目的几何信息、管理信息、空间功能信息及所运用的各种专业设备的相关数据量进行集成,实现一体化管理目标。参数化方法的应用,将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利益,让整个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作管理的质量和监理效率获得显著的提高。

结合计算机辅助措施,实施参数化设计技术,让建筑工程项目更具有预见性,对于引领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高建筑业管理的集成化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数化设计在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多年来,建筑信息化模型构建技术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界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如前文所述,我国也有不少具有高度战略眼光与前瞻性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提升工程管理质量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获得的颇丰的成果。

这项技术的最大功能在于贯穿建筑施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伴随工程的进度发展,各种建筑信息从设计、施工、管理各个阶段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完善、升级。它最核心的价值,例如: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可持续化设计、工作协同、质量控制、造价预算等也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我国普遍认为建筑数字化模型设计只是利用某一个软件,它主要是设计院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多利用的工具。实际上,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是按照不同功能及不同施工阶段的软件组合而成。它的价值在整个施工阶段,诸如: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不同的阶段都比传统的监理管理更具有价值,这些数据都可以体现在具有关联性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具有更强的显性控制力。

(二)建筑参数化设计对于建筑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中,由于整个过程参与的单位较多,各种信息传递流程较长,效率不高,因此造成建筑信息的丢失,从而也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造价。然而,通过数字化模拟技术,可以有效的把整个周期中各个施工阶段的信息进行高度的集成,确保上一个阶段的信息内容可以准确的传递到下边的各个阶段中,从而让各方面的专业工程人员取得准确的数据,及时的实施工程质量管理,最终达到协同交流、协同管理的目的。在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的发挥了各种应有功能,让建筑施工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也有效的延伸了大型建筑的使用年限。

促使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体现整合价值

在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单位较多。例如:工程设计院、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开发及业主单位等。引入建筑参数化设计手段,实施建模信息化技术,能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始,建立空间几何模型信息、出示建筑材料信息等基本内容,在施工阶段,各个建筑方都借助这个平台,编入各方在管理操作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都为后边的运营维护奠定基础。同时,在施工阶段的运营维护也借助这个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入相应的管理数据。总之,通过这些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可以把产业中的各个参与企业合理的组合联系在一起,科学协同性的开展工作,对于保障大型共建项目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三、建筑参数化技术的发展未来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各地也不断涌现出一些奇特的地标性建筑群。这似乎预示着建筑设计业要面对新的技术革新,这种革新可以依托建筑参数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但国内大部分建筑还是“形式跟随功能”。各种建筑设计院好像自动销售机器,你把条件及费用塞进去,它会机械的吐出方案。因为主要依照政府标准进行,所以不同设计院所给的设计方案也基本一致。当然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参数化设计。在未来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参数化设计的核心功能,即最大化延伸人们的思维认识,提供出更多的选择机会,所有的变量都有浮动的范围,可以比较直观的让设计师根据需要不停的调节参数,让建筑方案在可控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状态,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可控。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方式,它们有共同的问题就是结合现状,提出设计规划方案。伦敦大学比尔教授的“空间句号”理论认为:各种空间现状都可以利用数学语言描述,进而得到某种数据结构。但是建筑学作为艺术门类,从本质上讲,又是反对逻辑及理性认识的。美学中常说到:There is no debate for taste.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参数化设计等学科的手段,它的知识背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是不同的。在这种方法设计出的结果与传统建筑以风格为主的设计亦没有可比性。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参数化认知是对于过去,参数化设计面向着未来,存在这更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更具有意义。利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创造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建筑方案,在这种具有工具启发下,它生成了众多的无法预想的形式,或许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如今的参数化设计是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完成的,常用到的参数化设计软件主流的有Pro/Engineer、UGNX、CATIA和Solidworks四大软件。在现有的三维系统中,他们大多利用动态导航或草图快速生成构造三维特征的二维轮廓,再利用系统的拉伸等手段获得三维特征。但要知道,三维参数化造型系统所设计参数与实际造型参数有很大的差距,它们通过投影生成的二维图跟最后工程图纸的标准差距很远。尤其是尺寸标注,它无法对最终图纸尺寸进行准确参数设计。所以说,由于软件的不成熟,还有现在建筑师本身因素,要自己完成优秀的建筑参数化设计有待时日。

总之,建筑学伴随社会进步是不断完善发展的,未来的参数化设计定能为建筑学科带来重大影响和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淮建峰;基于参数化BIM建筑设计技术[J];《现代装饰(理论)》 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