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1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期货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的结合,即有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定期存单期货等形形的品种。2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期货期权”、“互换期权”一类新的衍生工具。3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标准期权”之外,通过一些附加条件,可以构造出所谓“特种衍生工具”,例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doublebarrierknockout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中具有无数种创造派生产品的技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衍生工具的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衍生产品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由于它是衍生物,不能独立存在,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传统金融工具。这类能够产生衍生物的传统产品又称为基础工具。根据目前的发展,金融基础工具主要有三大类:1外汇汇率;2债务或利率工具;3股票和股票指数等。虽然基础工具种类不多,但是借助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都可以设计出品种繁多、特性不一的创新工具来。
由于是在基础工具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基础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股票指数期货的价格,认股证跟随股价波动,这是衍生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衍生工具具有规避风险的职能
金融创新能够衍生出大量新型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在金融市场上,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工具滞后于现代金融工具,表现在其都带有原始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中,所有的财务风险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处理分解难度相当大。随着把这些财务风险松绑分解,进而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使风险分散化并能科学地重新组合,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
(三)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相对于基础工具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显得较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多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所以说,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求高深的数学方法,大量采用现代决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它能够仿真模拟金融市场运作,在开发、设计金融衍生工具时,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同时也导致大量金融衍生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四)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机构与个人参与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三类:一是买卖衍生工具为了保值;二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投机牟以暴利;三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不平衡套取无风险的额外利润。出于各种复杂的经营目的,就要有各种复杂的经营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所以,衍生工具的设计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因此相对其他金融工具而言,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这样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财务杠杆作用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国际大机构在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失利,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杠杆“放大”作用有关。
(六)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特殊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性,从交易中介机构看,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资银行等机构进行。美国目前占了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当比重,但是在美国3000多个金融机构中,只有300多个从事此类交易,而且其中10家大型机构即占了交易量的90%,可见交易的集中性。二是灵活性,从市场分布看,部分交易活动是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进行的,即用户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方参与衍生工具交易,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对家或直接作为交易对手个别进行,这些交易是非标准化的,这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造成20多亿美元巨额亏损,不得不宣布破产;美国大卫阿斯金投资银行,由于预测利率走势失误,损失了6亿美元;因衍生工具交易,日本东京证券公司损失了32亿美元,德国冶金公司损失18亿美元,中国万国证券公司损失了15亿美元。据统计,1987—1995年7月,见诸报端的这类重大损失多达113则,总计亏损162亿美元,其中80%的事件是1994年以来发生的。虽然,近年来衍生工具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但衍生工具仍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某金融研究机构最近向数百名最终用户调查他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看法,8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资是有盈利的,只有11%的人说赔了钱,约5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健全有关法规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程序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以达到最优目标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分为三个程序,它包括风险的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
1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可能损失的程度,它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损失大等特点,故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十分重要。(1)分析各种因素。①分析哪些项目存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受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②分析各种资产或负债受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影响的程度。通过对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就能够决定哪些项目需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取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2)分析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通过对风险成因的诊断,就可以分清哪些风险可以回避,哪些风险可以分散,哪些风险可以减轻。例如,贷款对象引起的信用风险可以回避,企业业绩引起的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分散等,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3)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衡量风险的大小,确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相对损失及紧迫程度,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及其变化的趋势作出分析和推断,为决策提供根据。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可以通过制定模型等进行。
2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确定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之后,就必须考虑风险管理的对策,拟定防范方案。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对策,基本上可划分为控制对策和财务对策。所谓风险控制对策,是指管理者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所谓财务对策,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些财务措施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损失,包括风险的财务转移(如保险)和风险自留等,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选择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对策时,必须确定每一种对策或组合对策的成本和其他后果,探索和拟订各种可能的方案,为了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根据各种风险和因素的特征、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技术手段等特点,对拟订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再综合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取最理想的方案。
3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过程中内在风险的大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对决策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估,可以检测一定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可根据需要随时调险管理对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既含有沉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
1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制度稳定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2)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不应受操纵,也不允许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3)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是有效率的、流通顺畅的,又是在统一规则下有序进行的。(4)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达到上述基本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市场才能发展。但是,上述四项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都是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制度,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地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会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国外对会员实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控制。期货交易所对会员进行资产控制,并不是看会员注册资本多少,而是看其是否拥有与其交易部位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数额。所以世界各国普遍根据会员的类别,如本户会员(自营)、经纪会员、非结算会员、结算会员(各国会员结构不同类别、名称各异)及其在交易中带来的风险程度,规定出会员必须维持的资本净值。会员用于期货的净资本过多,意味着其持有的仓位过大,风险过于集中。对此,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明确规定:结算会员的调整净资本达到分隔客户资金的6%时为预警水平。当结算会员净资本逼近预警水平时,每月必须受到主管单位的监督,甚至个别情况实行每日监督。实行上述规定后,许多国家的期货交易所和结算公司还按照会员的净资本,规定出会员每次为客户或公司进行交易的合约数量,称作持仓限额,依此作为监督会员的依据。(2)保证金管理。保证金一般是根据一定时间的价格波动幅度和会员的借贷信用状况,同时考虑结算方法和时限后确定的。但是,各国的实践表示,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保证金水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许多国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根据市场的实际价格波动情况而出必要的调整。例如,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期货价格波动600点为参数的,1987年崩市事件期间价格大幅度滑落,保证金水平却未作及时地调整,结果吃了大亏,事后汲取了教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便及时调整保证金水平。各国在具体做法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净额保证金办法(买入同卖出17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合约轧差后的仓位净额),采用这种办法的期货市场较为普遍。另一种是总额保证金办法(买入与卖出合约相加后的仓位总额),目前实行这种办法的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3)实行结算会员基金。实行结算会员基金,是近20年来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对会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让制造风险者集体承担市场风险。美国在开始推行时,称为结算会员信用担保金,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实行这种管理方法。例如,新加坡实行了结算会员共同契约制度;香港是在汲取股市教训之后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而实行会员基金制度的。在如何确定提取比例方面,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但实践证明,推行结算会员基金对于增加结算保证能力、严格会员管理是很必要的。
3完善结算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完善的结算制度,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以少量保证金为保证的信用交易,其本身潜藏着高倍数风险。金融衍工具交易开始,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首先是通过结算反映出来的,而且规避风险也是通过结算进行的。因此,实行风险管理应主要依靠结算运作系统进行。但欲要结算系统有效地运作,就必须从制度上做出周密的安排。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周密的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涉及内容既包括保证金、每日结算,又包括会员监督和财务保证,设计时既考虑各项内容构成的要素条件,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在结算运作方式上,既要适应已经上市合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的延伸;同时还应注意市场内外相关条件,尤应注意国际间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方式的衔接。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表明,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结算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第一,设计结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从有利于对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第二,维护保证金、每日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许多国家都是按照上述原则和市场细分的特点,普遍形成了一套保证金与每日结算紧密联系的双向运作系统,其运作程序大体是:客户保证金交与经纪人,然后由会员经纪人或非结算会员以及本户会员交与结算会员,最后由结算会员交与结算公司(所)构成担保或附属担保,每日结算会员在结算公司的合约,根据当日进仓及平仓的相对数结出合计,并计算出会员翌日开市前应向结算公司(所)交付或收取的结算额。实践证明,这样一套结算运作系统不仅有利于分层控制,减缓风险积累程度,对于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4建立合理的结算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结算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结算机构不应是一般的财务会计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集中,每天成交数在万计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瞬息万变,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者、经纪商、会员、结算会员以及结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如果仅依赖交易双方或者一般财务结算部门办理结算,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才终于找到了既适合结算运作,又能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机构模式。这种结算机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介入交易,充当买卖双方结算的对手,并承担结算风险和财务保证。各国实践证明,只有以这样的结算机构为核心,才能构成上述的结算制度有效地运作,防止亏损的累积,又可通过财务稽核及时察觉运营和财务上的漏洞,从而为财务安全提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对市场风险实行水平控制。所以,世界各国都将以这种结算机构模式为核心的结算制度,视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基石,并以此作为评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5实行法制化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理和审计步骤,对几类工程风险管理审计进行了探讨。
风险是指组织内部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投入资金多、规模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易受自然条件及地质水文情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现代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大型化,国内一些管理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断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以使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给工程带来的损失,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效益。
本文论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业主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工程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技术等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处理等管理行为的一系列审核活动,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置,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对策及体制、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控制、监督及评价的过程。
关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二者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提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及相关制度和程序,与风险管理本身有所区别。但从工作步骤、工作方法上看,二者有很多相似,其功能和最终目的都是减少组织风险损失,提高组织管理效益,因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和现状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自身特点。第一,审计范围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审计工作涉及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第二,审计专业性要求更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扩展到所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还要求广泛运用统计分析、计算机等技术方法,因此,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第三,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有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如风险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支持。
2.我国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现状。近些年,一些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在现代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但就总体而言,项目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系统的风险管理行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另外,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完善,缺乏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里我们引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开发项目合作组提出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四个等级标准,即临时级、初始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实践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还处在初始级或可重复级。
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受到管理者风险意识程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中还未全面开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理论研究与初步实践阶段。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审计步骤
1.一般原则。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独立客观、职业审慎、保守秘密等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实务标准,充分考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复杂性、艰巨性,遵循适当程序,采用先进方法和手段,科学有序地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有利于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2.审计步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的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责任重、审计风险大。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一般要按以下步骤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第一,识别风险。制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定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施工生产风险管理、建筑市场风险管理、项目组织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第二,分析风险。对工程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做好记录,并对风险进行分类。第三,评估风险。分析工程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第四,监控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或后评估。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
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第五,处置风险。
以上审计步骤,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风险管理审计具体工作的一般步骤,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它与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协调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以上审计步骤,扎实地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四、建筑工程项目的几类风险管理审计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在工程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开展以上几类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之间并不是彼此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都是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1.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审计主要在工程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开展,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和完善性。重点审查、评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是否健全。
2.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工程风险管理机制审计一般同风险管理体制审计在项目组织成立初期同期开展,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重点审查、评价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否具备胜任风险管理的能力,有无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审查评价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工程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岗位的设定和责任的明确性。
以上两项审计是从组织建设方面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审查和评价,目的是为组织决策层提供组织建设决策依据。虽然这两项审计相对于后面叙述的工程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要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对组织的定性评价,但完善、合理的组织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为风险管理程序与对策审计提供组织方面的支持,因此风险管理体制与机制审计工作要认真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有效。
3.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审计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审查、评价内容包括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直到项目施工、验收、后期服务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构内的所有内容,主要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应有重点地、有较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比如,工程招投标阶段,重点审查、评价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是否采取了规范化程序规避风险,规避风险程序是否有效运行;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程序是否有效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规避风险措施在工程管理中得到落实;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财务往来核算办法是否能够通过风险管理程序有效规避风险等。风险管理程序审计和后面叙述的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涉及到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配合,还需要合同管理系统、施工管理系统等其他管理子系统的协作,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审计的工作重点,也是工作难点。
4.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重点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周密性,即风险应对计划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均作了应对的安排,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审查、评价工程风险管理对策的可行性,即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对已经发现的风险的每个层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对策。利用合同条款规避工程风险是工程中最经常、最广泛采用的风险管理办法,因此结合工程实际,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可以通过对工程各级阶段签订合同以及合同实施情况的审查,并结合其他审计程序来完成,已达到对风险管理对策周密性和可行性的审查、评价。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审计更加侧重技术审计,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各种技术应用复杂、繁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一项风险规避技术做到充分了解、掌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各具体业务部门聘请兼职审计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审计报告
工程风险管理审计报告是风险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审计情况介绍。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等。第二,工程项目目前进展的实际状态以及未来状态。第三,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评价。第四,工程项目关键的管理问题。第五,最终结论及建议。
审计报告由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撰写,要求做到客观公正、重点突出、专业性强,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提交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层审核和应用。
六、工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1.注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的信任。可以通过聘请兼职审计员,增强技术力量的同时,加强组织内部横向、纵向的联系,增强组织间信任。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与工程项目实施相关的工程信息,要求组织有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作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支持。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边缘管理实践,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对复杂环境的洞察力和减少环境复杂性的能力。
工程项目组织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第一部分:绪论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其极强的杀伤力,使全球经济受损。中国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的同时,实体经济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考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中国知识经济体系里面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在此危机重重的市场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企业特别是这些最基础的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出现的风险所在并针对其风险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可以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
高新技术技企业即指以从事先进科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企业。与传统技术领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企业。产品特点:成长性强、生产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市场渗透能力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是完全依赖于高新的创新技术及人力资本。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企业的发展完全需要自己的探索。据调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案例过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导致的,所以也就更加突出了企业引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但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如何用风险管理管理其公司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面对企业风险重视不足,或者有些企业只是一味避险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力,或是过于自信盲目冒险导致经营失败;二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运用风险管理中所提出的原理及方法去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对风险进行合理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法相配合,从而达到适当控制其发展预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和严重程度的目的而这恰好是中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运动规律、风险防范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掌握其产生、发展、动态变化的规律,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第二部分:文献理论综述
全面风险管理(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是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相应的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可保风险管理的超越,它的目标是把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管理框架中去。系统构架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企业风险管理程序集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要求,从而期限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的风险风险管理目标要在企业的战略引导下制定总目标,然后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各项活动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每一个风险管理的子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保证其全面性,要人人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来,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本文建议,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总经理及个部门经理构成,并设立风险委员会,定期出风险报告。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要注重企业员工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及本企业的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从而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及时处理内外部信息,要随时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包括生产、销售、财务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利率汇率、资本和股票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要想很好的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首先要知道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或成败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些因素也很既有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总结,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分为五大类:环境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市场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融资因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风险因素树的归纳与总结,使我们更加直观清晰看清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个因素,成为风险管理识别中风险列表中因素的重要来源的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办法,未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根本不了解何为风险管理,有何好处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应办法。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所采用的办法往往还是靠企业领导者通过其经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决策判断。十分之不科学,也给企业的领导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采取实质性研究的放法:首先透过对文献及其相关风险管理概念的研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及其风险因素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及访谈大纲、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工具。第二,进行前导研究并针对缺失加以改善。第三,对研究对象济南市S公司的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度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第四,对方谈及问卷调查资料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针对本文的研究原因、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进行文献讨论,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草案,通过对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的进一步调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研究目的是为了进步一发展出合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以2006年中国出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参照,拟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济南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因素对企业成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评价每一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7份,去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42份。问答方式是请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成员就每一风险因素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无影响O分,影响作用低评1一3分,影响作用一般评4一6 分,影响作用突出评7一9分,即评分区间[0,9〕。22个因素的总排序,兼顾各因素类的单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是:1、企业创始人素质的高低;2、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3、市场营销能力强弱;4、消费者需求变动因素;5、新产品开发能力;6、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因素;7、企业初始阶段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8、创始人对行业的熟悉程度;9、知识产权保护;10、资源整合能力。从这十个关键性要素的分布来看,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通过此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更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对企业所存在的重点因素风险进行分析预调查。
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该小组成员职责明确,避免混淆(宋明哲,2005)。风险管理小组由总经理,生产副总,各个部门主管组成,定期对公司风险进行评估、考核及验收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工作。风险识别即确认风险的来源。然而有效而又全面的方法,建议S公司风险的识别可以让全员参与,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列举出来。还可借鉴别的公司所出现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列出本公司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清单。确认风险的来源后,要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衡量。公司可以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两点来衡量风险。风险损失频率的衡量。损失的频率是指在特定期间内,特定数量的风险单位,遭受特定损失的次数,以概率表示,分为五类:一定发生,经常发生,常发生,可能发生,极少发生。风险损失幅度的衡量。损失幅度是指此风险的发生可能给企业造成利润损失的大小。分为五类:极小,不严重,中等,很严重,最严重。
风险预防:对损频率低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可事先采用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风险回避:对损失频率高且损失幅度高的风险,即对此类风险有意识的加以回避。风险转移:损失频率低损失幅度大的风险,企业可将自己不能承担的或不愿意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财务能力的风险损失或损失的经济补偿责任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利用: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即企业面对可能的或己经发生的风险,自觉地加以利用,造成有利于企业某方面利益的结果"总之,在风险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损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轻损失程度,这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风险管理小组副组长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计划书,并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由个小组成员监督执行每个部门的相应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小组组长负责总监督。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
综合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呼应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提出三部分结论第一部分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之现状;第二部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的内容;第三为此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在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策;各项结论如下。
(一)中国高新技术风险管理之现状。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是什么;风险管理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哪些;怎样实施风险管理;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面对风险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线圈,漏洞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明显弱化,形同虚设。对风险管理的框架或技术运动水平较差。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少,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掌握程度低,运用水平差。
(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内容。依据文献探讨,出题草案;根据对特定研究对象济南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构架内容。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给出风险管理相应管理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策略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执行。希望补充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值不足,提升风险管理品质。
(三)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构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问题:第一,在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构架中,企业领导者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同意与支持。特别是像高新技术企业多以家族式组织模式的企业,企业中领导者一人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所以要想推广此风险管理构架,必须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同。第二,目前中国在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领域人才尤为欠缺,虽然有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单没有相应的人才加以实施,也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面临又一重大难题。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前言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实现安全发展,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近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有效保障了人身、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以工程、系统、企业等为对象,分别实施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风险管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并从50年代开始,发展了分析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到现在历经7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目前,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风险管理已在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推进风险管理,要充分借鉴以往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经验,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和方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二、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三、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
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
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
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类对于法律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应当和人类产生“规则”治理一样久远,只是在“风险”这个词被发明之前,提法不同而已。今天我们在此提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可以说不是个新的课题,应该是老课题的新思考。
a: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
企业法律风险是近些年经常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对于法律风险定性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而对于“法律风险”是什么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法律风险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在实践中对于划分法律风险的管理属性至关重要。
(一)企业法律风险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法律风险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家会列举很多形象的例子,如:违反法律规定遭受制裁、合同履行违约、第三方侵权、败诉等等。上述现象都是从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后果的角度来定义法律风险。事实上对于法律风险后果的属性尚有争议。因为我们说“风险”是法律风险的上位概念,目前国际iso组织对于风险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于“影响”的属性,是包括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两个层面,所以我们在此需要对法律风险影响的属性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应当在结合主体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本文由收集整理分析,因为同样的一个事件在不同主体的不同目标下其价值的正反面判断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就如新《劳动法》的出台对于劳动者和雇佣方一定程度上在利益上是相悖的。
从构成法律风险的要素来看,首先是要有法律规定存在,行为的判断有标准;其次是引发法律风险的主体条件,包括法律行为直接当事人,我方与对方,还有其他非直接相关方,包括政府、机构、社团、社区、第三人等;第三,从引发法律风险的促发要件来看,包括出于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和非主观意愿的外部事件。因此一个法律风险行为的产生是上述诸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反映。因此可以简单概述为: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由于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行为主体的行为而产生的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法律风险作为企业面临的具体风险之一,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企业法律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人类社会是规则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也会收到来自各方规范的约束,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具有普遍性;同时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完善,法律规范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法律风险,具有分布的广泛性。
二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促发条件多元化,与其他风险关系密切。
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法律后果是许多经济活动最后在法律上的体现,因此往往是其他风险物化后的另外一种结果体现,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评价角度和依据不同,它和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性质的转化。因此法律风险的管理需要和其他风险进行组合的分析和全盘考虑。
在分析法律风险的上述特点后,我们对法律风险的产生机制以及与其他风险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法律风险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宗旨之一就是源头管理。因此对于法律风险的有效管理要紧密结合其产生机制,分析其发生条件、方式,以及与其他风险的转换机制。即风险源头在哪儿,管理在哪儿。
b: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人类对于法律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应当和人类产生“规则”治理一样久远,只是在“风险”这个词被发明之前,提法不同而已。对于国家、组织、个人,法律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无比鲜活。今天我们在此提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可以说不是个新的课题,应该是老课题的新思考。
(一)传统企业法律事务管理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是一项独立的业务管理工作,传统的法律事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支撑部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法律咨询、合同审核、诉讼纠纷处理、企业工商管理等公司法律事务;从管理的方式来看主要是被动的事后处理部门,很多是被动式的咨询顾问,主动参与的机制不完善;对于纠纷的介入往往是事后的减损,风险关口滞后,风险管理的价值体现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于法律事务管理的功能定位。大多数企业将法律部门作为企业的后台顾问部门,没有真正将其作为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业务部门;
二是法律事务管理的价值和业务的关系。企业的一些业务部门往往认为法律部门的意见大多是出于对安全、合规的考虑,对于机会风险的把握不足,有时往往成为先驱业务的“绊脚石”,与其价值不协同;
三是企业法律事务人员缺乏深入地参与企业
转贴于
核心业务的能力和工作技能,无法提供与业务紧密结合的给力建议,无法真正参与到业务的价值创造中,成为企业的“摆设”。
上述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法律工作对法律风险的管理效能。
(二)如何将“看病医生”和“保健医生”相结合
当今社会,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面临的风险千差万别,并且风险之间的关联和传递更加多元化,因此企业的成败某种程度就是管理风险的成败,很多时候不是输在过程,而是输在起点,因此传统的以事后处理为主的法律事务管理已经不适应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需求。打个比方,传统的企业法律事务管理更像是看病的医生,而现在的法律风险管理需要一条龙服务,保健和看病需要并驾齐驱,保健为主。企业的法律人员不仅要能看病、还要能保健,免于让企业承受切肤之痛。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对于促进传统法律工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如何将法律实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机制的转变。要从被动的后台处理部门转变为积极地参与业务的管理部门,从被咨询变为主动去问,其中需要企业建立法律事务管理的主动参与机制,包括从法律事务部门的职能定位、工作模式和职责分工等。
二是业务能力的综合提升。要由“想管想问变为能管能问”,法律人员要深入地理解企业的业务和价值创造,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同时要能及时了解业务管理的前沿法律问题,开展实证性的研究应用,创造性地为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提供可能的模式和参考。
三是利用好“内脑”和“外脑”。企业法律事务管理往往会根据需要聘请外部的专业律师机构,代为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事务。但企业法律工作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业务管理,切忌凡事请中介,放松了对自身业务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而逐渐被其他业务部门边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重点在“管理”上,要用管理的方法和机制来建立对法律风险的管控的基础和平台,要明确“内脑”和“外脑”的主次之分和功能之分,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体系要真正在企业建立和应用,在建立良好的治理环境后,如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责、人员的能力建设等,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渗透到业务管理中。c: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传统的法律实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一般是个别的、零散的处理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化运作机制,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就是要结合法律实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建立适合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是什么
机制包括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风险管理体系。根据目前国际iso组织的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风险管理包括管理流程和实施保障,管理流程具体包括明确风险管理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督和检查,以及贯穿始终的沟通和记录;实施保障包括确保风险管理流程有效运转的组织职能、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报告的工具载体(如信息化平台)以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在风险管理体系要素构架上具体化,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实施保障,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配套制度流程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通过培训、刊物等教育、宣传手段,逐步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要统一各层级对法律风险的认识,特别是要将风险的管理结合到自身的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的控制中。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机制要素如何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相结合,是个个性化的问题,因为企业的性质、业务、发展阶段以及目标不同,具体的管理机制建设路径也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要素建设的选择来说,企业的管理要效益,因此管理的资源投入要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因为有着较好的管理体系建设的积淀和资源投入的保障,因此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都可以建立和完善,包括独立的组织部门、人员配备、制度流程等。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有效地考虑资源的投入,如通过设立法律风险管理岗位或兼职取代专职部门,例行的风险管理流程运转可以简化等等,包括具体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的操作方式都可以根据需要变通,但变通简化不等于降低对法律风险的管理要求,而是找到更适合自身的方式,能够在企业实际运转。所以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首先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机制框架,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而不求面面俱到。
其次,对于集团化的企业,需要考虑集团管控模式,结合不同层级的功能定位,分层次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机制,而不是一个模式简单的套用。如集团层面关注什么级别的风险,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风险特点是什么,管理的功能在哪里,需要明确。因为法律风险表
转贴于
现的层次和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是直接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层级的风险,如业务的进入、商务模式的选择等,而有些是操作层面的具体风险,所以需要对不同层级法律风险管理的功能定位予以明确。
第三,由独立的风险管理流程运转到与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之初,一般通过项目式的运作,参考风险管理流程体系摸索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开展独立的风险辨识、评价和应对流程。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因为我们说法律风险管理有其独立的管理内容和功能,但是其作用的发挥要考虑法律风险的发生机制和特点,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业务经营与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因此对其最有效的管理是从业务管理源头加以管理,所以法律风险不是法律部门的独有职责和能力所能有效管理的,需要全员管理。因此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业务管理特点,将法律风险管理的机制融入到业务管理中,不能形成孤掌难鸣或登上神坛、无法下凡的尴尬局面。
如何融入,首先要有机制保障,要明确法律风险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定位,明确各自的管理内容,并以制度流程的形式予以统一明确;其次对现有业务管理的制度、流程进行法律风险的管理诊断,集合当前法律风险的分布特点和管理目标,明确缺陷和薄弱点在哪里,通过有效地修订完善制度漏洞和流程缺陷来编织防护网。
一、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经营风险特点
工程机械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面对用户群体小而杂,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很大。研发投入了可能不会有回报,制造质量及库存积压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风险比较集中。另外目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然成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从2013年至今,市场一直低迷不振,工程机械行业将现在处于低速增长时期,信用销售实际违约率已经达到了20%以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尤为突出,又会因财务风险引发采购、人力资源和研发制造等一系列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运营风险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督和控制风险。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就是针对工程机械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通过对运营风险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规划、识别、评估、监督、 应对和监控风险,使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企业风险规划
对该类企业的风险的规划建立在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首先,企业应建立一支由管理、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领域专家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次由专家组进行运营风险的调研、归纳、总结,形成运营风险集。风险集要尽量完整,包含已经发生过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但不应为追求完善而停留在规划阶段。可随着风险管理的活动和经验的增多,不断完善风险集。
四、企业风险评估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将运营风险分解成小的项目单元,对子风险的等级、危害等进行评估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评估策略,才能有效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进行实施。1.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参照国内外研究和相关管理经验,采用三参数模型来描述企业运营中的子风险大小。式中Rs是企业总的运营风险,Ri为子风险的量化评估值,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采购风险、生产风险等,ai为各个风险之间相互影响的因子,该因子的取得将在下面一节中进行总结。2.风险评估各参数量化方法(1)风险事件可能性量化方法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是用来描述风险发生机会多少的,通常用概率进行描述。在本文中采用五级分法进行量化处理:频发发生对应概率为81~100%;经常性发生对应61~80%;一般性发生对应41~60%;不经常发生对应21~40%;一般不发生对应0~20%。(2)风险影响值量化方法风险的影响值是用来描述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或失败的。这里采用五级分法进行量化处理。量化等级划分见表2:(3)风险可控度指数量化方法风险可控度讲的是当风险出现时的可解决程度,可解决的程度越高则可控度越高,反之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解决,则表明不能控制、风险很大。风险可控值的确定需采用专家打分,并取平均值来确定,并根据所在区间确定可控指数。可控度指数和可控度等级划分见表3:(4)风险相关因子计算方法风险相关因子是用于表示有相互关联关系的子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而确定在风险综合值计算中的重要性占比,值得范围为0-1。单项风险之间相关因子计算首先对子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量化。其中相互影响极大为5,相关有很大影响为4,有影响为3,有一定影响为2,有较少影响为1,无影响为0.相互影响打分矩阵如表4所示。矩阵中单项风险的重要度是由专家组评估给出,只表示风险重要程度,不体现相互关系。基本不重要,重要度值为1;一般重要,重要度值为2;重要,重要度值为3;非常重要,重要度值为4;至关重要,重要度值为5。
五、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对象库的构建
为有效对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建立高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库,保证风险管理方法的实施。风险管理的流程起点是风险规划,形成已规划的风险管理序列R_LIST1,这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库。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针对自身的特点对风险管理库进行分析识别,将不会发生的风险剔除出去,形成风险管理库R_LIST2,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和总体风险综合值。确定了应对优先级的风险需企业管理者或风险管控人员进行风险应对,应对目标是将较高等级的风险处理为较低等级的风险,将等级值较低的风险进行规避或转移,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经过应对而无法规避的风险或无法应对的风险过程风险管理对象库R_LIST3,是企业的核心风险,对核心风险要进行风险监控。风险管理流程图见右图。
六、总结
关键词:建设工程;业主方;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风险管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业主方风险管理。只有业主认清自身风险,科学决策,才能降低其他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加强对建设项目业主风险的防范和预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业主方作为项目管理者,要想成功地管理项目,就必须成功地管理项目风险,基于此,风险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特点
1、风险管理是与工程管理其他管理职能有机整合。项目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现有工程管理的各项职能,在风险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对现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能的强化,与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HSE管理等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与现有的工程管理体系、制度、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提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整合其他职能,使风险管理活动落实到项目各项管理活动中。
2、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须考虑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特性、独特性特性明显。工程建设项目全面风险管理要依据特定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规模、技术专业、工艺程度、工程建设项目类型、项目管理模式以及项目所处地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是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运行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且需要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不断地进行之中,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由于项目具有的一次性、阶段性特点,项目立项决策和设计阶段对项目能否成功有根本性的影响,所以这两个阶段的风险管理是难点和重点。
5、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全方位风险管理。要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每个目标的风险管理(如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环保等);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每一部位的风险管理(如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制造等);针对建设过程的每个工作环节、针对项目的每个决策的风险管理。
6、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全员风险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主体、参与主体的所有部门、各部门的所有人员等均须具备风险意识,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基本的风险应对能力、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基本数据信息。
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经几十年的发展,风险管理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现代化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当今世界上一些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对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匾乏,使得我国企业整体对驾驭风险的能力较弱。但是从目前总体上看,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施工承包企业远没有实行科学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仍十分落后,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分析方法不完善,在实践领域仍需要大力推广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世界项目管理大会把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大会的四大主题之一,都表明人们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视。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及建议
1、加强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要对工程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风险评估,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应的项目,也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其次,应加强风险预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在捕捉到风险信号后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并进行全方位协调。最后,还应该广泛吸收国内外同行的优秀经验,除了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诚信建设等方式来进行项目风险管理。
2、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分为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管理、应对风险规划和监控风险六个过程。
(1)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指决定如何开始、规划和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规划过程应在项目规划过程的早期完成。
(2)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是指要确定哪些风险会影响项目,并以书面形式记录其特点,并将其特性记载成文。
(3)定性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指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并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进行评估。
(4)定量风险分析
定量风险分析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概率和损失影响幅度进行评估和汇总的基础上。对定性风险分析过程中作为对项目存在潜在重大影响而排序在先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5)风险应对规划
规划风险应对指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风险;还要通过适当的风险转移安排来减轻风险事件发生后对项目目标的影响。
(6)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指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和实施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3、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风险回避: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时,认真分析风险,对于风险发生频率高、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项目不予批准,或采用其他的替代方案。
(2)风险降低:如通过修改原设计方案,或是增加合作者和入股人来降低和分散风险。
(3)风险转移:对于不易控制的风险,业主方一般可采用两种转移方法:A、通过签订协议书或合同将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或承包商。B、保险。即对可能遇见的风险去投保,这是防范风险的最主要的方式。
(4)风险自留:即使对风险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但总是有一部分风险是不可预见的,因而业主方对这种自留风险只有采用在预算价中自留风险费的方法,以应付不测事件。
4、业主方风险管理建议
(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业主方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相应管理责任,并设置必要的专门岗位,负责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制、风险管理责任划分,组织和监督风险管理列表的建立、更新和落实,编制风险管理状况的报告。
(2)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
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多、风险因素不稳定、风险的变数大,而且因素之间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等,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规范地建立、更新和运用风险列表进行风险管理是进行项目风险管理非常有效的工具。
工程项目组织过程结束后,及时总结项目风险管理成果,为以后同类项目提供基础数据和经验。
(3)借助风险管理机构力量
建设项目业主借助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工程的风险控制,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造成的损失程度。
(4)投保建设工程保险
建设项目业主可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实施中通过工程保险等途径消除或转嫁风险
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客观、科学的对待工程建设中风险存在,并积极研究和探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中,业主的风险是最大的。只有业主认清自身风险,科学决策,才能降低其他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业主方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杨华.工程建设中业主方项目管理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
关键词:石油工程;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石油工程的建设数量随之逐步增加,影响石油工程安全的因素众多,因此,必须加强对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1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1.1 石油工程的定义
石油工程是指围绕油气田勘探、开发及建设而实施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层面广度较大,涵盖了工程学、化学以及地质学等众多学科和技术,一般包括钻井工程、采油工程以及油藏工程,由于石油的开采后还需运输,因此运输工程也是石油工程的重要内容。石油工程具有投入高、难度大、技术复杂以及环境恶劣等特点,同时也具有组织性、技术性与经济性较强的特征。
1.2 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从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识别、预测、评估工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来有效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工程项目全面、准确的风险预测与评估,是制定科学、系统应对方案的依据,能够将工程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保障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工程项目效益。
1.3 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石油工程中油气田的勘探、开采与建设易受自然环境、管理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生产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轻则损害经济利益以及油气资源,重则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为了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必须针对石油工程的特点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将石油工程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提高。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利用风险识别、预测、评估技术和手段,将工程中隐藏的风险因素显露出来并针对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强石油工程的安全性。其次,确保石油工程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风险管理是在有风险环境里将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是权衡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并决定采取哪种合理措施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在石油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将各个环节的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进而有效提高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提高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
2.1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保障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综合考虑石油工程的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制定符合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制定专人专职的工作制度。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规范标准对石油工程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安排专职、专业人员负责易发生风险的环节,以便及时发现、处理和上报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遏止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损失范围的扩大。第二,完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对于工作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激励员工发挥其工作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石油工程安全运行工作中。第三,制定针对各风险因素的应急预案。根据石油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分析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发生的风险事故,缩小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范围。
2.2 加强风险意管理识的形成
石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参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风险管理人员首先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针对员工从安全角度出发,并且结合行业的特点加大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进而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在工程项目进行前,要根据工程项目规模的大小、技术和工艺要求选用工程涉及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人员的选用,要加强对其的考核,确保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够满足石油工程的风险管理要求。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协调、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充分分析和讨论项目风险以及可行性方案,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有序进行。
2.3 增强风险识别的能力
风险识别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识别石油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点,明确工程项目中风险的环节,通过准确的风险识别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出科学的应对风险的措施和方案。风险识别主要分为内部风险识别和外部风险识别两种,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石油工程项目内在的风险,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参与人员,例如设备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外部风险指的是外部环境对石油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威胁,比如自然条件、石油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外部风险具有可变性,不容易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因此,在进行外部风险识别时要认真、严密,保障外部风险识别的准确和有效。在进行风险识别时要严谨认真,确保风险识别的有效性,能够充分认知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准确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石油工程项目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并制定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案,有效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婧余.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
[关键词]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探讨;风险类型和特点
热力工程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国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热力工程有利于改善城市污染的状况,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分析研究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类型和特点分析
热力工程项目风险来源是多种多样的,热力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包括热力工程的造价比较高,施工的周期比较长,且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热力工程项目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热力工程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原材料的价格、周边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会给热力工程造成一定的风险。同时热力工程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十分的明显。
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一些特点,为了能够有效的实施风险管理,有必要对各类风险实施有效的分类。依据风险不同的来源可以分为人的因素、自然力的作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依据风险所导致的后果则可以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等几个不同的层面。依据风险的形态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等等。
2.热力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2.1实施热力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下,在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整个组织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风险管理的种类实施的通盘管理。热力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实施动态的、系统的风险控制,以便可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热力风险管理不仅仅使得各个项目的管理者有效的建立了风险意识,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而且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各个方面都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最终形成了一个前后连贯的风险管理过程。在热力项目的实施中要对每一个阶段都实施风险管理,罗列出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并将这些风险作为管理的对象实施科学有效管理,不能遗漏或者忽略风险,以免对热力工程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2构建热力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
2.2.1完善热力风险管理的组织
风险管理的组织是全面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平台。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组织队伍,是整个热力工程项目管理所应当开展的关键工作。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各个主题行为中,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明确机构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热力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2.2.2制定风险热力工程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目标
在热力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项目管理的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热力工程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目标。热力工程的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简单的讲可以分解为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几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实施成本目标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做好热力项目的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决算工作。安全管理是始终贯穿在热力工程项目之中的,但是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又是最多的。尽管承担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资不断的增加,技术也不断的更新,各种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安全风险仍在客观的存在,这和热力工程本身的一些施工特点和施工环境有着比价密切的关系。
2.3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探讨
2.3.1对风险进行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于给定的系统进行风险的辨识和估算的一个圈过程,是一种基于经验、数据以及直观认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风险进行量化,以便于合理的开展风险的缝隙工作,为风险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严谨的依据,以便能够确保有效的财力和物力等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最终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2.3.2对风险进行评估
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确定相应的风险的评价标准,对于有关因素进行科学的量化和安,进而详细的计算出各种风险的概率和其他的风险值,最终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能够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管理措施。
2.3.3应对风险
风险应对主要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解决热力工程项目活动中需要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风险问题,依据风险分析的标准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技术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提出对于风险的解决方案,经过评估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以达到最终降低风险的目标。
2.3.险监控
风险控制是指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相应的监控,对残余风险的变化程度进行观察,以便可以识别出新的风险,有效的监控一些潜在风险的发展和征兆,最大限度的保障风险的最小化,评估消除风险的有效性,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3.小结
热力工程项目的风险挂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单位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是市场考验。依据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时间和现状,目前我国热力项目风险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管理组织的专业化、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将是未来热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泽宜.我国工程项目风险评估述评[J].广东科技.2009,(15).
[2]徐宁.风险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施研究[J].甘肃科技,2009.(24).
[3]涂国华.浅谈软件项目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
[4]何静.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除了高科技网络化连接外,直接连接方式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1】。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最新兴起的城际交通轨道和市内交通轨道的兴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兴建和正在兴建的隧道工程数目正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技术上与理论上来讲,隧道工程都是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工程形式,因为隧道工程不但具有一般的道路施工所具有的基本特点,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施工的极端复杂性,同时还会受到地层条件以及周围环境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这些基本的特点都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隧道工程施工的难度,也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就从更大程度上对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各种要求。
隧道工程施工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1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点,受到自身因素以及来自很多方面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所产生的后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因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并存,比如对工程质体的描述: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围岩级别、岩体质量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等,都具有随机的不确定性【2】,系统的动态性具体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会伴随着时间以及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强度则会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此系统的开放性则主要指的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信息、能源、材料交换等。
2.2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以及风险性大和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等基本特点。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便成为关系到隧道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和减小其他各项损失的关键因素。同时,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还关系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控制工期的进度和质量,加强整个工程施工的控制水准的关键环节,更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在此工程中存在较多的潜在人为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其他施工质量,这成为造成施工过程中巨大经济损失以及严重人身伤害甚至是人身伤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确的了解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概率,如何对此类事故发生的后果以及损失进行尽可能相近的估计,以及如何采取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存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这一管理由具有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所不具有的强大功能。如何积极地开展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以实现隧道工程施工的总体效益最大化是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了解工程的目标、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较好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从更大程度上规避风险。第二,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可以使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因为在进行风险评估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决策人员能够对工程的工期以及成本等基本内容做出更加详细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与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三,可以更好地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分配的基本意识。第四,有利于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做到更好的控制风险和避免事故、减少风险。总之,建立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对于该工程中所出现的风险的主动控制和及时发现,以尽可能地实现投资、工期、质量和安全控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隧道工程的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与预测模式正在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做好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选择科学与合理的施工方法
伴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新的施工方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我们如何让对这些方法进行选择,如何在多种方法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施工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也是施工单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大量的施工实践已经证实所采取的施工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与效益,采用合理与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但能够避免地质条件的不足引起的损失和风险,还可以较好的规避因为对于地质条件的判断不足引起的潜在风险。并且这也是一种锻炼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以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2加强风险的辨识
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科学与可行的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要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和危险做出定量的评估。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性环节,是做好整个工程风险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能否正确识别风险和判断风险的程度,对风险分析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风险辨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法、情景分析法、决策树法、流程图法、检查表法等。由于隧道的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得到证实,因此,建议采用专家调查论证的方法【3】。
3.3做好风险估计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基本依据,以可能会发生的后果为基本的预测指标做好风险预测,并且要根据判断的结果对风险评估进行等级确定。这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精密性工作,不能够仅仅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上适用于隧道工程风险估计的常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工程风险模糊估计法等【3】。
3.4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对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测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风险决策的基本依据,以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现发生的概率,或者转移风险。在风险管理中,隧道工程施工的各参与方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是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伙伴关系是有价值的工具。在合作过程中,项目各方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制定以降低业主成本和提高承包商的利润、减少工期延迟等的风险管理共赢原则。
结语
在隧道工程施工的实践中,我们应该进行不断的研究与不断的总结,进一步的认识风险管理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意义,争取形成一套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与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世海. 浅谈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1,(0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