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

时间:2023-08-28 16:5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

第1篇

(一)境外信息安全威胁已然显现

棱镜门事件折射出美国通过国内高科技公司实施全球网络空间霸权的战略图谋,为我国金融业敲响警钟。是国外对中国金融信息的窃取仅次于军事情报,我国金融业核心软硬件多为国外企业产品,使得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容易被国外掌控,为行业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服务外包对国外厂商依赖度较高,加大了风险控制难度,敏感信息、核心技术泄密的可能性增加。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摩擦不断增多,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竞争进一步激烈,金融机构数据中心遭受境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2013年11月29日,“中国煤炭银行”官网被黑,其官网称此次事件系日本金融财阀勾结国内金融集团所为。

(二)互联网舆情威胁不容忽视

互联网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资源、表达诉求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平台。微博客、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舆论平台飞速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网络舆论与摘要: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内外信息安全环境深刻变化,金融机构须定期判断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安全形势,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并从完善信息安全组织机制、夯实信息安全基础、强化互联网风险防范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安全威胁;形势分析;应对策略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将迅速形成风险扩散的“蝴蝶效应”,放大信息安全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局部的信息安全风险被网络聚焦、放大,会加大风险控制与事件处置的难度。此外,一些组织或个人出于竞争、报复或利益的目的,通过互联网关于金融机构的不实信息,营造“伪舆论”。还有一些小摩擦或小纠纷,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察觉和合理处置,引发网民围观,形成网络热点事件。这些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声誉,还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甚至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实力相对较小的微型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使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各大互联网企业巨头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推出“余额宝”、“微银行”、“京宝贝”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面对激烈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积级调整战略介入其中。互联网金融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引入了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除具有传统金融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外,互联网金融还存有信息技术导致的平台风险、技术风险、系统安全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且风险诱因更加复杂、风险扩散传播速度更快。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互联网金融随处可及,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成为网络钓鱼、黑客攻击的新目标,金融业面临信息安全形式更趋复杂。

二、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一)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保障信息安全最基础、最有效的长效机制,金融机构要基于当前信息安全形势和监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机制。

1.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信息安全职责。当前,保障信息安全已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机构内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共同的职责。金融机构要明确业务部门、内控部门与技术部门共担信息安全风险的责任,将信息安全保障纳入到各岗位职责中,将信息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努力形成全员参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局面。

2.严格信息安全责任追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问责制,把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识别、消除纳入业绩考核范畴,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信息安全责任重于天。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制度落实的规范流程和监督检查机制,关注各流程、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实现部门自控与机构内控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夯实信息安全基础,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信息安全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不断建设、持续完善的工程。金融机构应根据机构现状和内外部安全形势,科学制定机构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机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1.切实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有关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严格遵照安全等级划分标准确定机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相应等级具体要求,建设安全设施、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接受公安机关、保密部门、国家密码工作部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2.稳步推进信息产品国产化进程。“棱镜门”事件后,信息安全国产化进程加快,金融业要牢牢把握国产化机遇期,以安全生产为底线,按照“推广成熟、扩大基本成熟、试点逐步成熟、攻关不成熟”的策略,稳步推进金融业信息技术国产化进程,逐步实现信息安全产品、关键设备、核心系统、系统等国有产品替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自主运维能力和水平,逐渐减少对国外企业外包服务的依赖。

3.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并重。综合使用多种安全机制,将不同安全机制的保护效果有机结合,安全管理与技术防护双管齐下,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立体防护体系。金融机构要摒弃“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突出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强技术防护体系的效率和效果,弥补当前技术不能完全解决的安全缺陷,实现最佳的保护效果。

4.完善灾备体系建设和管理。灾备体系是保障金融业务连续性的重要防线,是维护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金融机构要把灾备中心建设规划提升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扎实做好机构灾备中心布局规划和灾备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评估当前灾备中心布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于核心业务系统,要实现应用级备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及时恢复业务运营。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定期对冗余备份系统、备份介质进行深度可用性验证。

5.加强人员操作行为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从风险防范角度进一步完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流程管理和审查,实现人员操作事前能控制、事中可监控、事后有审计,使风险防范从“管住人”进一步发展到“管住行为”。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操作风险防控,达到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防范技术人员操作风险的目标,确保操作零风险。

6.提高机房设施保障水平。计算机机房是信息中心的核心部位,除承载机构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外,还有空调、消防、防雷等保障机房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机房设施。要加强机房设施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确保UPS供配电子系统、机房空调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安全消防子系统等机房设施健康运转,为机房这个“躯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血液”,保障作为“器官”的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将机房设施安全放在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同等重要地位,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勿将本应发挥安全保障功能的机房设施变成风险易发区域。

7.重视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建立风险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常态化工作机制。根据风险的等级和影响程度,合理确定单项演练、综合演练、跨部门演练、跨地域演练等不同类型演练的组合,具备应对不同类型风险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风险的变化和应急演练效果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坚持在演练中锻炼队伍,持续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

(三)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工作

1.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妥善处置网络热点事件。完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舆情摘报和热点专报制度,及时掌控舆情动态,尽早发现各种形式“伪舆论”,避免形成网络热点事件,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重视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先。完善舆情热点事件处置机制和流程,做到反应快速、判断准确、处置合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协同作用,对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和回应,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第2篇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新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探索预防志愿者工作方法,写下了泰州注脚。

团队组建

【工作团队】市院根据预防志愿者来源的不同、工作重点的不同,组建了专业工作团、社区工作团和网络工作团等三个层面的预防志愿者团队。各基层院也结合地域特点,分别组建了涉农工作团、老干部工作团、大学生村官工作团、廉内助工作团和律师工作团等20个各具特色的志愿者工作团队。

【工作制度】市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志愿者工作团的意见》、《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指导意见》、《预防志愿者工作团管理办法》、《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规定,明确了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目标原则、职能定位、方法措施。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互通、教育培训和分类指导等四项保障制度,确保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各方支持】在活动启动之初,主动向市委、纪委、宣传部等主要领导汇报工作思路和计划,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同时,依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预防职务犯罪协会、检察群众工作站、乡镇检察室和门户网站、检察微博、检察论坛等平台,广泛宣传发动。

与民众互动

【大型广场活动】泰州检察机关先后组织12次广场活动宣传、推广预防志愿者工作,在客流量大的人民公园广场、火车站广场、万达广场等21块户外大屏幕滚动播出预防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以及廉政公益短片等内容。

【“凤城茶馆”栏目】加强与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与泰州电视台“凤城茶馆”栏目联合录制了一期节目,专题介绍宣传预防志愿者工作。江苏法制报、泰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泰州开展预防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情况。

【预防志愿者手册】编印3000本《预防志愿者手册》,在举报宣传周、乡村集市、广场宣传、社区活动等百姓聚集的地方面对面地发放给广大人民群众。兴化市院专门配备“志愿者预防直通车”,开到社区、村委会大院、田间地头,近距离地和老百姓交流,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

【宣讲】组织全市预防志愿者开展以“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从中选择30名优秀选手组成“凤城清风”预防志愿者宣讲团。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宣讲团成员,深入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预防宣讲,彰显了与检察人员宣讲不一样的效果,受到广泛好评。各基层院也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杏林”、“板桥竹风”等七个预防志愿者宣讲团,开展宣讲37场次,接受预防教育5000多人次。

【反腐倡廉图片巡展】制作32块典型案例和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展板,到广电、工商、环保、供电等20余家重点单位,以及10多个社区开展反腐倡廉图片巡展。邀请高校8名学生预防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并对志愿者讲解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巡展期间,志愿者讲解员对每一场讲解都坚持高标准,力争讲出最佳水平。

【廉政短剧】来自基层的社区预防志愿者编排各种形式的廉政短剧,通过“百姓大舞台”、“夏日纳凉晚会”等活动,把法治精神、廉政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海陵区院组织大学生预防志愿者编排的廉政短剧,在高校“学生艺术节”期间演出。兴化市院针对农业人口多的特点,组织预防志愿者先后深入七个乡镇,进行廉政短剧演出。

专项工作

【参与廉政风险防控】30名预防志愿者和检察人员联合组成10个廉政风险防控小组,深入住建、税务、财政、水利、银行等13个行业100余家单位,排查风险点2000多个。与市纪委联合编制了《泰州市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操作规程》,提升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成立预防专家咨询小组】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组织质监、安监、住建、财税等多个行业的20名预防志愿者,组成“预防志愿者专家咨询小组”,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专项预防,帮助查找工程项目中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为专项预防提供智力支持。

【开设“凤城清风”论坛】在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望海楼”论坛,建立了开放式的检察机关和广大网民互动的“凤城清风”论坛,组建了由30多名网民志愿者参加的网络工作团队。截至8月份,网民在论坛发帖700余件,跟帖5000余次,点击量达到8万余人(次)。网民志愿者在引导网络舆论、传递法治理念、宣传制度规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方面,网民志愿者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评论,积极主动正面地引导网上舆情,协助检察机关及时、客观、透明地公开涉检舆情针对的热点内容,效果明显。自论坛开通以来,网民预防志愿者对检察工作,特别是对预防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到建言献策类帖文205件,我们有两名专职网管员负责与网友的及时互动交流,许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另外,在“投诉举报”栏目中,截至8月份,共收到投诉举报类贴文265件,其中网民志愿者举报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7件,均已移送侦查部门处理。网民志愿者举报一村干部贪污农村低保人员救济金的案件,检察机关已立案侦查,其他案件线索也正在查办过程中。

志愿者工作:泰州vs山东

招募形式。山东主要是单位推荐,以确保志愿者政治合格、人品优秀、胜任工作。泰州是接受志愿者专业指导处(设于宣传部)的指导,完全按照志愿者招募程序进行(在泰州日报、晚报、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招募),预防志愿服务工作团作为泰州志愿者总队的分支机构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并制定志愿者管理章程,以预防职务犯罪协会作为志愿者工作团的业务主管和指导单位,完全按照社会团体形式运作,淡化行政色彩。

第3篇

(一)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始终坚持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形成大统筹的工作格局。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各级领导班子任期考核范围,提高考核的权重,确保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形成大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了以公、检、法、司干警为主体的政法专项队伍、以县乡(镇)村综治干部为主体的综治工作队伍和以、民政、社保、建设、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使社会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从政法部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转变。

三是形成大投入的工作格局。去年,全县投入综治、、维稳经费近600万元,县、乡综治工作经费,基层综治干部岗位补贴,均按标准予以落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警务通信指挥系统等工程。在社会发展方面,全县投入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发展资金逐年增长。

(二)围绕一个思路,不断拓展加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始终围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抓网络、建平台。

1、抓好基层网络建设。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治保会、调委会,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开展季节性治安巡逻。在乡镇镇区,普遍组建联防治安巡逻队。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成立护厂队、护院队、护校队,开展治安巡逻。在社区,实施“社区警务”工程,在设置社区警务室、配备专职民警的基础上,今年又拿出资金以购买公益岗位的方式招聘协警,充实社区管理力量。

2、抓好信息化建设。视频监控工程方面,去年已经在城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视频探头和摄像机。通信指挥工程方面,公安机关建成了信息通信和指挥监控标准机房,配备了电脑、手持台、车台等无线终端设备。“大情报”研判工程方面,完成了110接处警与警务信息综合平台的对接,实行了每日警讯、每周研判、每月综述。

3、抓好“两实”全覆盖管理。从公安、财政、民政、统计、计生、劳动、建设等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工作专班,深入住宅楼、写字楼、商业(饮食)网点等处所,开展拉网式清查登记,对所有的房屋逐一编号、登记造册、安装统一标准的门牌。

(三)突出一个重点,加快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机制

坚持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推进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从完善机制入手,抓小抓早,切实做好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是定期排查制。县里坚持每月排查一次,乡镇每半个月排查一次,村组、社区每周排查一次,重大问题及时排查,建立台账,落实调处责任,限期进行调处消号。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都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的矛盾纠纷大排查,落实维稳责任和措施。

二是开门接访制。在原局的基础上,将民政、司法、科技、公安等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分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群众工作局,建立了县“四大家”班子成员群众工作值日制度、“群众工作日”领导下访制度。乡镇场区和所有县直部门都实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坐班值日制度。

三是领导包案制。对重点矛盾纠纷的调处和突出问题的处理,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包案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落实“五包”,即包调查处理、包协调督办、包落实到位、包稳控工作、包结案上报。

四是联合调处制。县群众工作局实行“1+X”、“1+13”管理模式,集中相关责任部门,实行联合办公,做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共同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工作。各乡镇(场、区)成立了乡镇综治维稳联动中心,搭建起综治维稳工作的新平台。

五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凡重大事项,都要围绕可能存在的稳定风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稳定隐患和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紧扣一个主题,不断开创社会治安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始终紧扣平安创建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平安细胞工程”,着力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小区、平安大道等各项创建工作,巩固扩大平安创建成果。

一是注重治安防控。坚持警民结合、专兼联动、群防群治,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大治安防控网络。即:街面巡逻防控网,社区防控网,社会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和特业防控网,有效堵塞违法犯罪漏洞。

二是狠抓专项整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中出现的治安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保持严打态势。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五)实现一个转变,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实现传统的约束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管理转变。

一是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对于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按照“管理全覆盖、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的要求,建立了人员信息库,坚持一月一次思想汇报,一月一次走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同时,采取免费培训、帮扶就业、扶贫济困等途径,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在城区,依托社区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在计生、工商、房产、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设立了流动人口协管站,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了“以房管人”动态管控机制,全面推行房屋出租业主责任管理制度,落实房屋出租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及时掌握情况,防止流窜犯罪。

第4篇

一、抓重点,清积案,全面化解监管执法隐患风险

(一)明确责任,整改区域监管隐患

淄博市工商局于2008年底全面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共查找出区域监管、执法办案、行政许可等各类风险隐患216条,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见》,分类制定应对风险隐患的措施。一是全面推进“片区化”管理的监管执法问责制。将全市72个工商所的监管辖区划分为248个监管服务责任区,建立了市局、分县局、工商所、工商工作室、片区责任人五级管理体系和联动机制,消除了监管盲区,做到了“守土有责”。出台了《区域监管服务实施办法》和《区域监管服务手册》,确定监管执法、服务发展、隐患治理、舆情收集、社会评价等5大类15个工作项目,理清了26个特殊监管项目和8大类173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监管依据、要求和监管方式,有效解决了“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留下监管痕迹,才能达到免除监管责任、确保执法安全”的问题。二是推行了“三知一管”工作法,实施精细化监管。对片区监管人员提出了“知道业户在哪里、知道业户干什么、知道业户想什么,实施精细化监管服务”的标准要求,责任人对责任区的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重点行业、高危行业的监管做到了底数清楚,隐患排查到位,问题及时发现。

(二)强化监督,整改行政执法隐患

从理顺执法体制、规范执法流程、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强化具体执法行为监督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措施,有效防范执法风险。一是全面推行了相对集巾执法办案机制。在区县局设立执法大队10个,在工商所设立执法中队72个,理顺了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三级执法办案事权,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问题。二是全面实行了“网上办案”,规范执法程序。启用了“网上案件审批系统”,全面实行了“网上办案”,规范了行政执法流程,对各办案环节实行节点控制,实现了对执法案件的全过程监督,案件核审率达到100%。三是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将注册登记、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等7大类,88部法律、法规、规章,230余项主要违法行为细化分解成930余项,确定相对固定的处罚种类和量化幅度,减少了对裁量问题的争议。四是强化案件督查。坚持每年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每半年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一次抽查互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把案件办成铁案、精品案、和谐案。五是树立和谐监管理念。将执法风险防范的内容从具体的执法行为延伸到执法理念的养成,牢固树立和谐监管理念,坚持“攻大奸、戒小过”,强化行政指导,慎用行政强制,推行权利义务告知、释法说理等制度,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人监管执法全过程。2009年以来,共查办各类案件18279件,案件处结率和执行率均达到100%,未出现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

(三)全面规范,整改行政许可隐患

对行政许可中存在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严、高危行业无照经营、国企改制遗留问题、作为体现市场主体资信状况的登记档案不完整等隐患和风险,进行了重点整治规范。一是规范登记行为。针对发现的企业登记机构帮助企业虚假出资出证、伪造营业执照、公章等影响经济安全的行为,与财政、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公司货币验资工作的意见》,对涉嫌虚假出资的企业严格实质审查,提高登记质量,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登记行为的蔓延,保障了地区经济安全。二是规范无照经营查处。针对无照经营现象屡禁不绝的问题,出台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操作规范》,对高危行业重点监管、无照经营行为分类建档、弱势群体区别处理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将清理无照工作纳入了规范化轨道;对吊销企业仍正常经营的现象,制订了《恢复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经营资格操作规程》,提供有效的行政救济,既解决了吊销企业无照经营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三是规范国企改制遗留问题。针对淄博老工业城市在“先上车。后买票”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国有企业改制遗留的问题,未雨绸缪,抽调专人对所有改制企业的登记材料进行重新审核,发现问题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与改制企业沟通,积极稳妥地提前化解风险。四是规范登记档案。对企业登记档案进行全面整理,确保了企业登记档案的完整和质量提升;对企业登记档案数据库进行全面清理,核查、补录、纠正、清理问题数据3万余条,有效地保证了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建机制,抓长效,推进监管执法风险防范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隐患风险的发生

淄博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对关系监管执法对象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上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产生隐患风险。为确保科学、正确决策,出台了《主要业务工作事项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对个案涉案金额在100万元以上或罚没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案件,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国企改制等行政许可事项,都坚持做到集体研究决定。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都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调研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2009年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制定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重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层次的座谈会4个,征求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意见30余条。

(二)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隐患风险的应对能力

畅通诉求渠道,健全完善12315消费维权网络和内外监督机制,实行“局长接访日”、重大案件案后回访等工作制度,多层次了解社会群体的诉求。强化舆情监控,建立和完善了舆情调研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媒体、网络反映的舆情信息,定期通报重要舆

情,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同时完善了信息报送、矛盾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群体性消费者申(投)述事件、重大传销突发事件、市场监管突发事件等5个应急预案。对监管执法风险做到“可知、可防、可控”。

(三)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化促工作规范化

淄博市工商局健全完善了案件处理、行政许可、业务决策等6大类247项制度,实现了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围绕规范登记服务工作,出台了《协助法院冻结股权工作规范》、《企业登记信息查询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推行了首办责任制、AB角工作制度、限时办结制等服务制度;围绕消费维权,建立健全了消费者咨询和申诉、投诉的受理、查办、反馈制度;围绕依法行政,制定了《规范执法办案的意见》、《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执法监督暂行规定》、《错案责任追究规定》。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出台实施,切实规范了行政行为。

三、抓基层,管长远,全面夯实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基础

(一)以创建“一镇一室”模式为重点,提升基层掌控力

全面整合工商资源,探索创建了“一镇一室”模式,凡管辖区跨乡镇的工商所,在工商所驻地以外的乡镇设立工商工作室,定期进驻2名工作人员处理涉及工商的事务,目前已设立工商工作室34个,实现了工商业务前置、监管触角延伸、服务发展前移、风险隐患掌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星级规范化工商所创建活动,将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内务管理、文明创建、服务发展等具体细化为20项内容、56项具体指标,进行全面考核。每年认定一次,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首批30个工商所已通过验收。“一镇一室”模式的实施和星级规范化工商所的创建,强化了基层组织,提升了对风险隐患的掌控力。

(二)重心下移专群结合,提升综合治理防控力

建立了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以主要商业中心区域、社居委、村委会为依托,建设“一会两站“1605处,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管;与365家市场开办单位签署“市场开办单位责任书”,落实其市场秩序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有效发挥社会协管作用;在山东省率先选聘227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工商联络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联络。通过建立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发挥群众信息员的作用,拉长了风险隐患的反应链条,构建起了工商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执法体系,实现了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群防群治。

(三)塑造群众型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

化解监管执法隐患和风险,除了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为迫切的是要解决与群众的感情问题。围绕对群众愿望需求不够关注、不够重视等问题,工商局于2009年初开展了“大走访”活动,2010年初开展了“大回访”活动,对全市8869户市场主体进行了走访,了解对工商的需求,帮助解决各类难题,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将走访形式上升为制度,坚持市局和分县局每半年、工商所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家或联络员座谈会,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为民便民利民”主题实践活动和争创“文明执法服务窗口”、“文明服务满意单位”、“争当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活动,群众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在2009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达100%。

通过开展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工作,淄博市工商局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要有效防范监管执法风险,必须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防火墙”。通过创建“一镇一室”模式,淄博市局感到,面对社会转型、工商职能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好防范监管执法风险工作,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向下延伸工作触角。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下沉”,把防范风险隐患工作从最底层、最基层抓起,实现“发现得早、化解得快、处置及时、防止蔓延”的良好效果。

第5篇

一、岗位廉政风险点

目前,重庆车管部门实行“市所、分所、县级车管所”三级管理模式,区县车管所系属地公安机关交巡警支(大)队管辖,业务工作由片区车管分所指导、监督和考核。车管所坚持个人找、互相查、科室审、班子定,突出重点岗位和风险人群,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环节、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责任事故的风险点,梳理出十一个风险点:(一)机动车查验岗为不符合规定的机动车通过查验违纪风险;(二)机动车登记审核岗违规发放机动车牌证违纪风险;(三)机动车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四)驾驶人受理岗违规核发驾驶证或录入体检信息违纪风险;(五)驾驶人考试岗考试民警自由裁量权大违纪风险;(六)驾驶人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七)系统管理岗违规授权或篡改系统参数违纪风险;(八)机动车远程查验监督岗违规远程审验机动车违纪风险;(九)资质备案审批岗私设门槛、权力寻租违纪风险;(十)科级领导干部岗以职务便利谋私违纪风险;(十一)辅助考试员岗权钱交易违纪风险。

二、风险防控对策

(一)狠抓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是适时开展公安廉政文化进警营、进民警家庭活动,定期召开民警家属恳谈会,通过家人规劝、期盼等温情措施强化对民警8小时外监督。二是坚持对初任领导干部、新进民警和重点岗位民警轮岗交流进行集体或个别廉政谈话制度,对重点岗位民警进行常态化提醒谈话,针对特殊事项一事一谈,及时发现、纠正不良苗头和问题人员。三是固化每月一次廉政专题学习、每季度一次队伍状况分析、每半年一次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每年一次队伍建设专题研讨制度。四是开展廉洁从警专题培训,将法纪教育作为培训必备内容,增强广大车管民警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五是丰富廉政教育形式,采取不定期召开廉政警示教育会、在辖区或周边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签订《廉政承诺书》、印制《警示录》(全国车管系统及本部门车管民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汇编)等措施,警醒民警坚守法律底线。六是坚持节假日向广大车管民警发送廉政短信和向社会车驾管行业发放廉政倡议书,在各级车管部门和社会车驾管行业倡导廉政新风。

(二)狠抓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开展查验员、辅助查验员、考试员、辅助考试员的车驾管业务、网络安全和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强化部令规定规范和业务办理知识培训,提升车管民警和工作人员车驾管业务专业技能和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完善车驾管业务网上学习考试系统,每季度对全市车管民警网上学习进行抽考,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试。三是建立内网沟通平台,互动交流;在车管所主页建立“基层答疑”栏目,及时解决基层疑问;开辟学习专栏,车驾管业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四是修订完善车管所各业务岗位操作手册,固化岗位工作办理程序,明示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关键节点,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渗透到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中。

(三)狠抓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实配齐科所领导和系统管理、监督指导、纪检监察等岗位民警,制订《车管所科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和民警交流暂行规定》,分期分批轮换科室、主城分所、远近郊分所领导干部和民警,坚持考试岗民警每季度、查验岗每半年、普通岗每年轮岗一次,提前预防和化解因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潜在风险。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业务数据月分析研判制度、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误判管理规定、汽车类科目三人工评判考试规程及纪律规定、上门服务规定、机动车查验规范、业务受理规范和档案管理规范等,切实从制度上预防、遏制违法违纪问题。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考试名额限制,全面推行网上自主预约考试;试点下放进口车、危化品运输车等登记业务,将汽车驾驶人科目一、二、三考试业务分级下放到区县等级车管所。四是建立网络舆情、投诉分析研判机制,采取短信、电话、评价器、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回访,建立市所、分所、区县所各有侧重的分析研判机制。五是在驾校、考场、检测站等单位入口、业务大厅、检测工位、教练车上等醒目位置公布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举报电话;通过968888电话服务平台、网上车管所、车管微信微博等公布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在社行单位、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中布建兼职纪检员,对各级车管部门和车管民警依法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建立廉政问责追究机制,对不认真履行廉政风险管理责任和防控责任落实不力的,严格追究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全面倒查三年以内驾龄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的驾驶人在发证、考试环节和考试质量等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

(四)狠抓科技应用,提升廉政防控水平。一是加快8个车管分所监管分中心和考试监管系统的建设应用,推进全市社会车驾管行业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改建升级,最大限度实现对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和经办人实施全程监督,着力减少人为因素。二是建立机动车纸质档案电子影像和电子档案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核对,解决对违规落户走私车、盗抢车、无手续车、偷税漏税车等问题无法监管的难题。三是全市各级车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门查验区、配备便携式智能查验终端(PDA)、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比对实车的参数、特征、图片等信息,全方位反映、记录查验区工作情况,确保查验公正透明。四是重点岗位民警全部使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业务办理、查验、考试的过程,确定专人抽查执法记录仪使用情况和声像资料,每月通报抽查结果,每季度开展一次执法质量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预警提示、立整立改。五是取消全市驾驶人体检站联网备案审批制度,只要具备部令规定条件的体检站都可联网,在偏远无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乡镇,摩托车驾驶人可凭乡镇医院体检报告办理驾驶人业务。六是强化重点业务和异常业务监控、分析、研判,每笔异常业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倒查在查验、受理、档案等岗位存在的违规行为,对异常数据做到“三不放过”(异常原因不明不放过、异常不消除不放过、造成异常数据的人或设备不处置不放过)。

(五)狠抓绩效考评,强力促进业务规范。一是按照车管所更名后的各科室职责,修订完善岗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评比标准和内容,建立健全民警、工作人员评价体系,严格考评。二是明确各单位职能职责,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对违反规定程序办理业务情况实时预警,加大对各科、中心、分所监督指导、业务数据分析研判、重点岗位民警轮换交流等执行情况的考评,对一线车管部门发生的重大违法违纪等问题业务科室未能研判发现的,按绩效考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三是针对考评发现的隐患和漏洞,修订完善防控措施,优化工作程序,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对廉政风险的超前防范、动态监管和硬性约束。四是严格考评结果与评先评优、晋职晋升、干部提拔、办公经费挂钩,对绩效考评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单位领导,呈报总队党委轮岗交流。

作者:重庆总队车管所

第6篇

一、关于我国高校传染病风险沟通

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指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可能造成流行的一类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以及感染后常有免疫性。传染病的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全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传染病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也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2011年我国传染病报告发病6 320 099例,死亡15 802人;2012年报告发病6 951 478例,死亡17 315人;由此可见传染病危害形势之严峻。

“风险沟通”这个术语最早是在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出现的,其出现的背景就是风险社会逐渐形成,而风险沟通重要性日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到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风险’更像是一个研究现代社会细微变动的放大镜。它更多地意味着社会公众对风险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一定的方式凸显社会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一定义充分说明了研究风险沟通的必要性,因为风险沟通是形成公众理性以应对风险恐惧的重要渠道,是改变风险轨迹、防范风险兑现(危机爆发)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

高校是大学生集中生活学习的场所。校园内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同时,高校的寄宿制、大班教学、课堂流动、开学时集中返校及新生报到等增加了学生聚集流动的客观条件,使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为传染性疾病疫情暴发的高危区域。据调查,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其中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韩俊锋和王子军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2008年网络直播的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得出,2006-2008年全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5.64%。传染病一旦发生会迅速传播,这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和师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加强高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是一个超越校园的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疾控方面的风险沟通作为在风险管理领域一个较新的话题,逐渐引人注意。因此,如何做好高校传染病防控的风险沟通工作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美国CERC教程简介

CERC(crisis and emergency risk communication),即危机与应急风险沟通教程。此教程是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USCDC)主编,在网络上为广大公众开放的在线培训教程。据课程概览中介绍其开发是基于日趋完善的风险沟通理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业界共识。除了网页文字,课程还配备专家的视频解说、各种表单工具等帮助理解与实践。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将应急风险沟通计划有效整合到现有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中;提供风险沟通的实施方案与工具,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干预、评估以及反馈;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心理及信息需求;指导各级应急部门如何与公众及利益相关者沟通。

此课程内容分为八个章节,各章节介绍如下。

第一章是CERC的基本原则。be first(快速)、be right(准确)、be credible(可靠)是风险沟通最基础性的三大原则。文中首先明确了应急风险沟通的概念及其作用。而应急风险沟通的核心原则有①empathy(同感):尽早表示同感,使用如“我理解你有多恐惧”等语句;②action(行动):安排人们做一些建设性和有意义的事情;③respect(尊重):尊重他人的情绪和应对,不要故作风趣。为实现成功的风险沟通,五个关键因素很重要:建立沟通计划、第一时间信息、尽早表达同感、显示能力和专业性、保持诚恳和开放。而失败的沟通往往是由于来自官方的消息不一致、信息迟缓、家长式的态度、未对谣言及时地响应、未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危机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pre-crisis)、初始阶段(initial)、持续阶段(maintenance)、平息阶段(resolution)、总结评估阶段(evaluation)。在准备阶段应完成所有的计划及准备工作,应考虑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寻求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初始阶段,人们迫切需要知道关于时间、地点以及正在采取的措施等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此阶段,快速提供简单、可信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该阶段的特点是信息混乱和媒体高度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将很难再取得公众的信任。流言、谣言的出现,以及专家之间意见的不一致,都会使得我们的沟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持续阶段需要做好与其他部门及权威专家的沟通,做好媒体舆情和公众舆论的监测,适时调整沟通策略。危机一旦平息,各部门工作都将恢复常态。在平息阶段,需要对“事件究竟是怎样处理的”进行回顾与总结,以应对媒体可能的问询,此阶段,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有所减弱;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健康和危机意识,开展公众健康教育活动是必要的。危机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与评估,内容包括:评估沟通计划与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可以有助于改善危机应对计划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此表可供风险沟通者参考以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及时自我评估和调整,从而高效率地处理问题。

第7篇

一、通过四项举措,进一步化解矛盾

以绩效考评为抓手,统筹兼顾,全面落实甘肃省、定西市检察院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通过具体的业务工作来化解矛盾。工作中,我们要在确定专人抓绩效考评工作,定期对各条线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和整改的基础上,建立涵盖各项工作的责任倒查制度和定期工作述职、汇报及奖罚制度,在创新上动脑筋,在提高上下功夫,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化解检察环节的各类矛盾纠纷。

完善涉检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按照中央新的“严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犯罪、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和社会面巡逻防控力度,又着眼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深入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量刑建议、附条件不等办案新方式,健全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把从宽处理的每一件案件作为有效消除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通过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检矛盾化解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有效化解积案、加强源头治理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深入推进涉检风险评估机制,对侦监不批捕,公诉不,反贪、反渎撤案,民行不抗诉以及刑事申诉、赔偿决定等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对拟做出的处理决定进行可行性分析,形成风险预测报告,及早发现案件的潜在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避免涉检的发生。

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流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审查逮捕、审查案件操作流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受理的每一起案件,通过风险评估,积极与公安、法院及当事人所在社区等单位密切联系,认真做好化解矛盾和息诉罢访工作,力争减少或杜绝审查批捕、审查环节涉检案件的发生。逐步形成加大办案力度与矛盾得到化解相统一的工作理念,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贯彻执行干警执法档案制度;全面推行以案说理和释法说理工作,尤其是对当事人及其亲属,耐心做好法律解释、政策宣传、思想疏导等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检察联络员的作用,依托社会“大调解”机制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通过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要根据上级院工作部署和绩效考评的引领,将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并充分发挥反贪、反渎、技术、监所等部门的协作一体化机制及反贪、反渎、政工、纪检、办公室的监督保障一体化的作用,整合全院办案力量,形成办案合力,着力查办群众署名举报、联名举报、长期举报甚至引发群体上访的职务犯罪案件。同时,要加大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力度,寓预防于办案的始终,在办案中加强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和预防调查、宣传及咨询等工作,建立健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促进四项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

检察工作要在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全县确定的“突出三大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力求六个突破”的工作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服务。

以和谐建设为主线,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措施。在项目建设、工业发展和产业培育三大重点的服务和监督管理上,通过对项目建设的有效监督来拉动全县投资增长,通过进一步优化工农业发展环境来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来服务产业培育并带动农民增收。全面监督实施“四大工程”,即统筹监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工程、强化监管财政保障工程、全力实施民生建设工程,确保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全面落实并健康运行。

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保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惩戒、防范功能,因地制宜确定打击重点,坚持哪一个时期、哪一个地方、哪一类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哪一类犯罪,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实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有效性。主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积极探索创新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各个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密切与司法部门、派出所和社区的配合,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和帮教工作,为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提供法律援助。积极探索创新刑事受害人救助等工作机制,注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为救助对象和未成年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心理疏导和法律服务。

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服务。依托检察职能,继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专人办理机制,深化亲情会见、回访帮教、分案等制度。依托“青少年维权岗”,延伸检察维权职能,加强与“关工委”、学校的密切配合,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依托法治副校长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在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的同时,高度重视检察门户网站建设和维护,充分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防范门户网站受到恶意攻击,按照定西市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宣传报道,杜绝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事件发生。认真做好日常网络舆情检索与收集工作,及时将舆情内容上报院领导,以便及早、及时处理,同时积极与相关媒体协调沟通,做好日常网络舆情掌握与应对的工作方法。

三、争取四项突破,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强化诉讼监督,进一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强化刑事立案监督,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办案和被害人控告来发现案件线索的方式,通过深入公安派出所了解受案情况,从治安处罚案件和劳教案件中发现立案监督线索,解决立而不侦、久侦不结等问题;强化侦查监督,加强追捕、追诉、漏犯、漏罪工作,重点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不予批捕案件的动态跟踪监督;强化审判监督,既加强对量刑畸轻案件的法律监督,又加强对量刑畸重案件和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案件的法律监督;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深入推进民事检察介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方式,尝试支持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公益诉讼方式及以行政诉讼监督引入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新模式,优先审查办理社会弱势群体的申诉案件和侵害公共利益影响和谐稳定的申诉案件,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扎实开展检察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升执法公信力。通过“恪守检察职业道德,提升执法公信力”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干警牢固树立廉洁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大力弘扬“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四个在心中”,坚持做到秉公执法、廉洁办事。制定争先创优活动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办好案、办大案、办铁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廉政责任制度和责任倒查等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在干警中不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坚决防止和纠正检察环节不公正、不廉洁问题。建立干警执法档案,深化代表联络工作,继续坚持向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汇报,主动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努力改进检察工作。

第8篇

(一)加强收入工作统筹。市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组织收入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收入协调机制,每月召开分析例会,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统筹领导。组建经济税收分析团队,按月开展税收分析。开展汽车产业税收等专项分析,向市委政府报送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总局、省、市、县区局“四级”重点税源监控90%以上,对税收下滑企业进行预警。

(二)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积极开展财政性资金专项清理、东风实业版块企业稽查、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核查、研发费加计扣除专项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摸底调查、水泥行业纳税评估、网络发票稽核比对、“营改增”主辅分离、增值税减免清算、农产品收购发票清理“十项”重点组织收入措施。

(三)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全面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对全市12个征管单位全口径收入全面实行无计划管理,只下达市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建立健全以推进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为核心的收入管理体系,制定全市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各单位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幅不低于13%。完善城区税收收入及专项业务与增量经费挂钩考核办法,坚持“收入流动红旗”和“收入排行榜”制度。

二、抓法治促规范,推进依法行政

(四)狠抓普法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全国第24个税收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运用“六五”普法学法用法系统,组织全员普法考试。建立党组中心组学法、周四集中辅导、网络视频培训、庭审现场观摩、以案说法讲座等法律培训体系。继续编印《国税政策速递专刊》,整理、编发《国税办税便民手册》,利用纳税人学校举办“税法大讲堂”。依托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税法宣传,持续开展税法“六进”活动。

(五)推行执法权力清单。认真落实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以规范税收行政处罚权为突破口,分期分批推出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管理工作。

(六)切实抓好执法规范。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做好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建立税收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制作分类案卷模板,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案卷评查。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和执法证据目录的制作落实。坚持重大税务案件集中审理,推动各类税收执法案件提档提质。

(七)强化执法责任监督。坚持执法责任、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两制”,运用税收执法信息系统,加强执法监督考核,建立执法全过程监控机制,实现税收执法“零过错”。建立税务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执法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八)有效开展税务稽查。开展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大要案管理。改进税务稽查方式,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落实纳税信用管理。科学客观开展纳税信用级别评价,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操作办法和信息登记。每年4月向社会公开A级和“黑名单”纳税人。

三、抓深化促提档,加强税收征管

(十)深入推进征管改革。做好征管规范1.0版落地工作。按税源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城区局税源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建立汽车、水电、矿产等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梳理非即办工作事项,将非即办事项纳入全市同城通办范畴。积极协助财政做好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固化外部涉税信息交换标准,按季与工商、地税、电力等部门交换涉税信息。修订工作事项清单,规范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围绕履职履责、征管效能、规范执法等工作事项,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

(十一)扎实开展风险管理。按照“数据分析精细化、风险应对差异化、纳税评估标准化、管评查互动一体化”的“四化”管理要求,对省局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要开展“二次”分析,统筹抓好两级评估团队风险应对工作;对三、四级风险纳税人,分层级开展“三单式”提示提醒应对,并进行跟踪问效。对重点行业、高风险企业开展行业评估、交叉评估。积极开展评估模型建设,探索推行以评估模型、案例分析指导评估工作实践。采取岗位练兵、委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才培训培养。

(十二)持续夯实征管基础。做好ctais等系统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及维护,在全市组织一次信息数据“大清理、大维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在办税服务厅、集贸市场、纳税人集中路段以及新闻媒体,公开个体定税流程、核定税额。严格代开票纳税人资格、资料审核工作,规避代开发票执法风险。分层级建立定期征管状况分析机制,市局半年召开一次征管状况分析专题会议,各基层单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例会和征管状况分析会,重点分析收入变动、发票开具、非正常户等异常信息,研究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四、抓政策促落实,强化各税管理

(十三)落实好“营改增”政策。做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扩围工作。加强前期已试点行业后续管理。大力引导和支持“营改增”企业“主辅分离”。开展部分行业的专项清理,强化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督办。

(十四)抓好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抓好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白酒生产企业、金银首饰零售行业消费税管理,平稳实施成品油消费税调整工作。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工作,推进车购税征管方式改革。

(十五)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完善企业所得税“电子台账”管理系统,落实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好工会经费代征和化事业建设费代收工作。开展年度申报资料逻辑性审核、亏损企业数据清理和评估工作。加强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的跟踪监控,开展汇算清缴后续审核工作。

(十六)加强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化和工作项目化的运作机制,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大力推行总局“三新五一”个性化服务,形成大企业个性化服务新常态。开展国际税收经济分析,准确把握跨境经济活动对国际税收收入和管理的影响。

(十七)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抓好《全国税务机关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范》1.0版落实,完善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加大“网上申报系统”和“外贸企业信息预报系统”推行力度,加快退税进度,优化退税服务。

五、抓规范促统一,优化税收服务

(十八)推进服务规范落地。抓好张湾、丹江两个样板单位建设,争创全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规范2.0版》样板单位,推进《纳税服务规范2.0版》落地。组织全市纳税服务规范落实情况“大检查”、“大评比”,评选表彰“纳税服务规范先进单位”、“纳税服务标兵”。

(十九)优化税收服务举措。进一步整合网上办税,拓展“网报”功能,加强运行维护和跟踪服务工作,力争网上申报企业纳税人达100%,个体纳税人达60%以上。运用好省局开发的APP手机办税软件,实现“居家办税”向“无地域办税”转变。持续深化集中审批、阳光审批,升级阳光审批查询系统,探索网上预约办税,开展纳税人网上领票、邮寄送票等服务,在城区繁华地段增设1-2个实体办税厅。

(二十)提升办税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值班、首问责任、咨询导税等制度,用好视频服务系统,规范办税服务行为。进一步拓展深化“全市通办”工作。大力推广“刘磊式服务”模式,提供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切实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热线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投诉转办件定期通报机制。巩固和深化权益保护中心建设成果,组建税收咨询专家团队,税收法律援助团队,搭建以征纳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维权平台,扎实开展维权活动。

六、抓考核保运转,严格绩效管理

(二十二)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对接总局3.0指标,全面承接省局绩效考评指标,做好指标责任分解。结合基层实际,合理增减市局对下考评指标,临时工作任务指标按季实行动态管理,市局年度重点工作事项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十三)强化绩效管理运行。降低绩效管理加分难度,增加加分项目,降低加分项目难度系数,探索推行双倍加分扣分机制和“扣分加罚”机制。各单位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省局奖励加分。简并归口,所有考核事项全部归并绩效考核,提高绩效运转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二十四)推行个人绩效管理。落实总局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平时考核、推行数据化管理、促进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正激励与反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与惩处并重,探索建立体现特色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个人绩效成绩作为个人评先表优的首要依据。

七、抓激励增活力,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干部任职地域与期限。继续抓好干部职数清理检查,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关遴选及干部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配合省局做好完成市县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继续评选“五好班子”和“优秀局长”。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做好人事,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积极稳妥推进2015年第二步规范津补贴工作。

(二十六)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市国税局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推进“一班一档”建设,落实好市局批准立项的62个培训项目。深入推进“155”梯队人才建设,制定出台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办法、人才奖励办法,精心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骨干人才选拔、注册类“四师”和硕博考试,继续开展各类能手竞赛活动,着力培养岗位骨干。建立青年干部培养机制、关爱机制、考核机制,加强35岁以下青年干部培训培养,打造岗位新人才。

(二十七)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国税精神,提炼国税核心价值理念。继续推进“六个一”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六个一”文化活动,继续传唱《国税之歌》,拍摄国税机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税收微型剧,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体育竞赛,开展“书香国税”文化系列比赛,成立《税苑》文学社,组织1-2次重点组稿。

(二十八)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支持房县局、经济开发区局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抓好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化完善“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和“党员亮相,服务创优”活动。开展“敬业奉献模范”事迹宣讲活动。深入开展“蓝荧之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八、抓教育严惩处,深化廉洁从税

(二十九)落实“两个责任”。建立一岗双责明责、一述双评讲责、一事双联督责、一案双查追责“四责一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制定责任清单,编制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检查。

(三十)深化内控监管。加快推进内控机制升级版建设,运用内控信息平台,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行“一案一分析、一案一通报、一案一教育”制度。深化税检合作,推进“依法履职免责”工作开展。

(三十一)抓好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抽查检查。认真开展“一案双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五项纪律、“”,以及侵害纳税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十二)推进文化倡廉。开展上党课讲廉、知识竞赛学廉、家庭助廉等廉政宣传活动。组织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三进”活动。借助档案升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廉政文化室、走廊。争创全省廉政宣教室先进单位,鼓励基层单位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

九、抓保障强执行,提升管理效能

(三十三)狠抓税收宣传。选精配强税收宣传骨干,市局2至3人、县局1至2人专职从事税收宣传工作。建立兼职通讯员队伍,每个科室有1名兼职通讯员。成立重要材料写作、重点项目宣传、重大舆情应对专门小组,组建特约通讯员、税收评论员、新媒体联络员团队。加强新闻媒体、上级部门沟通联络,组织1-2次集中组稿。修订完善宣传激励办法,按年评选“模范通讯员”、“税收好新闻”、“税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十四)加强舆情管理。健全、舆情、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实、舆情、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舆情管理意识,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负面舆情。配备一名专人实时监测舆情并及时报告。切实加强舆情应对,抓好突发事件处置。

(三十五)坚持阳光理财。落实财务公开,规范预算管理,落实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公示制度,严格现金管理,规范报账手续,加强财务日常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格基本建设管理,杜绝“三超”项目。积极稳妥推进津补贴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三十六)保障信息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抓好运维平台管理,做精系统运维;加强主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筑牢技术支撑。健全监控制度,落实专人监控;强化日常监控,杜绝违规外联;落实人防技防,严控信息安全。

第9篇

一、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问题

(一)党群干群关系方面

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着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工作脱离群众、深入基层不够、改革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群众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干群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着不能同工同酬、分配不公,员工收入正常增长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员工休息休假不能得到保障,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员工主人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

(三)民主与法制、企业制度建设方面

民主与法制、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不能保障,民主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劳动法》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企业发展与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相适应,制度的规范化、精细化、流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四)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员工的生产安全和健康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投入少、安全理念落后、基层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管理系统和全员HSE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不规范、HSE文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五)人文关怀方面

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着员工的思想矛盾得不到疏导,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得不到有效响应,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得不到保障,员工的个人生活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矛盾化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六)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当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观念混乱,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企业文化建设有待系统推进等问题。

(七)企业环境建设方面

企业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企地共建理念严重滞后,共建机制利益至上,舆情监管和外宣工作可有可无等问题。全员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坚持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

(一)坚持涉稳“大排查、大化解”,确保“硬稳定”,夯实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

创建和谐企业,根本是确保企业大局稳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稳定工作作为企业发展、和谐建设的一个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来定位,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维稳工作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奖惩体系和管理制度,构建多元防护网络。要全力推进企业内外“大排查、大化解”,健全稳定工作灵敏反应机制和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加强信息研判,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隐性的苗头性问题。对尚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要做好重要节庆、敏感时期的维稳工作,维护企业大局稳定。要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持续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与困难家庭“一帮一”、“一帮二”结对子和“攀穷亲”活动,积极探索把劳务工纳入帮扶体系的有效方式,完善帮扶救助机制,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要坚持主动服务、主动出击、主动下访,了解各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范的发生。

(二)坚持统筹推进,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和谐企业建设水平

1.加强企业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把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企业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形象建设,带头遵守各项制度,树正气、强责任,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员工的水平。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三同”制度、现场带班制度,重心前移,工作前移,深入现场一线搞调查研究,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和工作难题。要通畅干群沟通渠道,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一线走访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带着感情与员工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营造和谐干群关系,进一步加大对重要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行业务公开,加大惩处力度。

2.强化员工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创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保持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繁荣。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强化工会组织的“维护”职能,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要建立集体协商制度,落实集体合同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员工权益的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对一线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力度,突出实操培训,做好岗位技能鉴定工作。要探索实施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计划。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3.争创一流HSE业绩,创造和谐安全环境。安全是最大的和谐,要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理念,努力建立全覆盖的基层HSE管理体系。要引入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几率和环节,通过强化精细管理和过程控制,减少各类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要逐步探索完善承包商HSE管理体系,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三统一”承包商HSE管理模式。要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现场及岗位的职业健康监管,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规范劳动保护用品的选型、使用,坚持员工的定期健康体检,包括特殊工种、职业病检查,推动职业健康工作有序开展。要大力宣传并贯彻实行HSE文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入生产,指导实践。要加强全员环保和节约意识教育,加大节能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生产流程工艺,持续推动清洁生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重视人文关怀,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群众利益无小事。有些事情,对领导干部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普通职工群众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至关紧要的。因此,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准确把握维护职工群众利益和企业稳定的结合点,按照“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民生工作目标。一要更加关注一线员工。要着力解决一线员工“三大三小”等困难和问题,大力改善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一线基地建设,落实场站值班房的标准化配置。在一线设立药箱,配备救护车,建立医护人员一线值班、巡诊制度,与地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不断改善就餐环境,提高饭菜质量,做到“最好的一餐在食堂”。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协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适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到工区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促进一线员工身心健康。二要更加关注非在职群体。认真落实局、分公司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措施。企业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非在职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非在职群体的待遇,加大困难帮扶力度,真正做到发展共促、成果共享。三要更加关注社区建设。以争创 “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为目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标准,结合社区改革,继续同步推进社区建设改造,加大社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安宁的宜居环境。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进一步推进住房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要关注“空巢”老人,探索建立社区家政服务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正确引导、支持社区各种协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完善企地共建机制,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要牢固树立“企地共建、互利双赢”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规律,融入地方,借势发展,趋利避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真诚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着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百姓办好事、谋利益,以寻求更多理解支持。要主动工作,不断加大企地共建投入,建立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伙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互信、互助、互利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要建立与地方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长效机制,依托各主流媒体、网站,围绕和谐企业创建、节能减排等内容,适时推出重点报道,宣传企业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10篇

一、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完善税源监控体系,确保地税收入与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坚决贯彻执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进一步加强税源管控力度,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提高组织收入的预见性,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确保2012年地税收入与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一是提高税收分析和调研能力。准确把握辖区内经济发展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地方税征管情况和地方税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税收热点和领导关注的问题,加强税收专题分析和调研,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依据。

二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完善重点税源分类管理办法,充分运用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稽查的成果,加强行业、税种、税户的立体监控和事前、事中、事后的流程监控,通过内外联动,实现重点税源的有效控管。

三是加强税源风险预警,强化纳税评估。通过对纳税人及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分析,总结行业税负水平和管理薄弱环节,建立地区行业税收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模型,依托大集中系统税源管理风险平台,定期开展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风险反馈机制,提高评估水平,减少税收征管风险。

四是建立新增税源跟踪和预测机制。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性,不断培植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税源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税收增长点,拓宽税基。

五是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落实,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借助会议、资料、宣传栏、电子触摸屏等形式和报刊、电台、电视、网站等传媒宣传税收政策,定期组织各类面向纳税人的税收业务辅导、培训,使各级政府和纳税人能及时了解和运用税收政策。及时研究、解决税收政策调整落实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设立“税收优惠政策办理绿色通道”,对各项减免税审批实行即时办理和限时办理。建立和完善各类税收优惠台账,加强减免税申请、调查、审批及事后监督、检查等环节的管理,抓好各项税收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分析、评估。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保障税收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为确保明年各项收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对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税种的税源管理。加大对房地产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事项的审核工作,使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管理更趋规范。同时加强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登记率的监控。

二是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全员全额扣缴管理工作。将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纳入日常性工作,实现有效的常态管理。进一步提高非劳动收入个税和高收入个税所占比重。

三是强化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深入推进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企业所得税分析工作,开展预警值推算;结合新的企业所得法,改进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工作,突出企业所得税项目管理,规范台帐建立和登记制度;通过完善汇算清缴、加强纳税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开展反避税等多项征管措施,尽量抵减新企业所得税法带来的税收减收。

四是继续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管。积极推行基金费与税收“同管理、同检查、同评估”的管理模式,确保应收尽收。

五是积极开展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调查和确认等工作。按照省市局要求,无缝对接大集中系统“网上办税”模块。

六是全面推广网络开具发票和税控收款机,逐步缩小定额发票的使用范围,实时采集发票开具数据。深入开展发票认证工作,加强发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强化数据利用分析,实现以票控税。

二、进一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积极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征管体系。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2012年的工作主题和省市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精神,结合前期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情况以及省局大集中系统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明晰和优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各部门的业务衔接,强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实现“单项工作求突破,整体工作快进位”。

一是深入推进风险管理。提高风险应对准确率,强化风险应对与内部监控的衔接,以事项为中心,科学设定流程节点,理顺各流程之间的关系。按照“征、评、管、查”的基本流程,进一步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将各部门和岗位置于税源管理“生产线”的各个节点上,实现税收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流程的全面融合。依托风险管理平台,强化风险评估结果应用,逐步形成以提高税收遵从为目标,以风险控管为导向的税收遵从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二是做大征收服务。逐步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纳税服务内容向纳服中心集中,坚持纳税人发起的各类涉税事项由前台统一受理,并将催报催缴、税种认定、前台简易处罚,以及相关的低度风险应对等适合集中处理的事务性事项赋予纳税服务分局。逐步把审批权限向纳服中心下放,把涉税资料的传递转变为柜台内流转,有效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税效率。

三是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发挥绩效考评体系对专业化管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建设更高水平的“三个一流”的要求,以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和严密的工作责任体系作保障,优化考核指标的设计,创新考核方式,建立激励与问责的双重机制,贯彻到“征、评、管、查”各个工作环节,形成“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全员参与,争创一流”的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创新突破。举全局之力,加强创新项目培育和创新资源汇聚,切实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创优项目。以创新理论应用为引领,加强税收征管模式创新、技术与组织集成创新,全面推进税源管理新机制。

五是强化税收征管监控分析力度。紧紧围绕省市局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指标,强化对各职能科室和分局的考核力度,按季下发《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通报》,认真抓好所涉及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每一个具体事项,确保征管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深化基础数据的质量管理,在保证基础数据逻辑性准确的前提下,力求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工作有较大突破。

六是积极推进机关实体化运作。促进机关从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体制,逐步向行政管理加实体管理的职能体制转变。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执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是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坚持“依法治税,重在治内,以内促外”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严格落实依法征税、认真贯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为纳税人知悉、参与、监督税收工作创造条件。

二是坚持推进执法责任制。加强日常执法检查,确保依法治税水平全面提高,以深入开展创建“依法治税示范单位”为抓手,认真组织对税收执法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事项执法情况的解剖、检查、整改、验收。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文书、卷宗的管理,通过建立月度考评制度,提高税收执法文书、卷宗的质量。

三是加大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力度。把行政执法纠错与过错责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执法责任落实到岗,过错责任追究到人。

四是进一步深化综合治税。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强化涉税信息采集、传递、利用工作,及时、全面、完整地掌握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涉税信息,通过分析和利用,进一步加强税源控管。重点加强涉税信息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工作,在数据应用绩效上求提升。深化国地税长效协作机制,积极运行国、地税信息交换平台,充分利用省国地税信息比对平台加强户籍管理,对基础信息、税基信息进行比对、核查,每季度开展一次新办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的实地联合巡查。拓展国地税协作面,实现国税代开发票时,代征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个税。

五是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加强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这一工作任务,在做好上级部署的专项检查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园林绿化及市政工程税收专项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深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各类经济主体营造公平税负环境。

四、进一步推行服务行政,积极构建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征纳关系。

进一步细化税法宣传辅导,强化纳税人权益保护,建设集中式咨询服务模式,持续改进办税服务。

一是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全程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办税服务制度。

二是拓展和应用网上办税厅的功能,在CA认证的基础上实现扣缴税款协议的网上签约。在全市实行一证多用,实施CA认证全覆盖。

三是优化办税流程,精简涉税资料,拓展多元办税,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公正的纳税服务。

四是全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争取到2012年末,初步形成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和纳税服务热线为平台,以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社会协作为任务,以健全组织、完善制度、优化平台、提高能力、强化预算、细化考评为保障的“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新格局。通过切实保障纳税人税前、税中、税后权益和及时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保护纳税人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

五、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为推进地税工作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一是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定位长远发展,积极引进地税工作急需的专业人才。

二是要大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税收业务教育,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技能,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2012年整体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分层次、分类型逐步开展。加强专业团队建设。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税务干部积极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执业资格和工程师等职称考试,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是持续开展全员业务学习。以省局今年开展的业务考试为契机,继续调动全员学习政治、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全体地税干部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增长业务才干、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提高运用理论指导税收工作实践的能力。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工作岗位人员的关心与支持力度,强化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激励,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三个一流”提供高素质的队伍保障。

六、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坚持惩防并举,促进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建立教育、惩治、预防、监督并重的党风廉政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树立廉勤从税的良好形象,提高执法公信力。

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团结和谐,相互支持,形成合力。领导班子带头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激发全系统干部队伍内在活力,努力使领导班子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二是推进合规行政。搭建“规范管理”平台,运用激励手段,实现“合规行政”。不断规范税务干部的行政行为,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文明、高效。

三是加强廉政内控机制建设。围绕“三个一流”建设目标,建立健全以制度体系为核心,贯通教育、监督、惩处体系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规范、协调动作、自我完善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巩固扩大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争取创建成为省级廉政示范点。

四是认真兑现省局“12条服务措施公开承诺”、“6项廉洁从税公开承诺”、“10项纳税服务承诺”、“服务民生70条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开展权益投诉,诚恳接受监督,做到有受理,有调查、有处理、有反馈,有效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务干部依法行政。

五是巩固政风行风评议成果,广泛联系基层,继续深入开展“走企业,强服务、促发展”调研活动。紧密结合组织收入工作,以“三新”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企业及困难企业等为走访调研重点,通过走访调研活动,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了解企业对税收工作的需求,并建立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涉税事项以及企业反映的普遍性、行业性涉税问题,确保大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六是切实加强舆情管理,不断提升舆情应对处置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税舆情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全县地税涉税舆情引导能力,密切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相关信息及单位信箱、局长接待日、纳税人等渠道反应的涉税舆情。面对社会舆论要做到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正面引导,及时研究处置,有效防控。加强与市局、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一个舆情监控网络,使涉税舆情早预报、早发现、早反馈、早处置。同时,建立起涉税舆情应急机制,做到一个声音对外,进一步增强涉税舆情应对的主动性。

七、坚持地税文化引领,创新创优,强力推动进位争先。

第11篇

在药品生产方面,加快实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力争年内80%以上的原料药和制剂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药品生产企业认证比例达到全省前三名。进一步提升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准确率和品种覆盖率,在全省率先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建设任务。继续加强对基本药物的全过程、全品种电子监管和全覆盖抽验,确保实现四个100%。(即:基药生产企业赋码生产率、在产基药工艺处方核查率、基药配送企业电子监管率及基药全品种抽验率均达100%。)

在药品流通方面,加大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推进实施力度,力争年内全市药品经营企业认证比例达到50%以上,认证企业总数进入全省前三名。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年内全市药品零售连锁化比率达到50%,进入全省前三名。健全完善过期药品回收销毁机制,年内新增过期失效药品定点回收单位100家,使全市家庭过期失效药品定点回收单位总数达到448家,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在医疗器械方面,深入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在全省率先启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实时监管系统”,确保年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一次性通过率和医疗器械产品抽样合格率均达100%。

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方面,继续完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经营企业备案登记工作,率先建立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监管档案。加大监督抽验和风险监>!

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方面,率先在全省推广实施《餐饮安全监督管理记录》制度,全面推行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和小餐饮登记备案管理工作,公示餐饮安全等级,落实餐饮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主城区餐饮单位持证率和小餐饮备案率达100%。继续深入开展餐饮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创建示范店280家、示范街11条、示范学校食堂190个,示范单位总数居全省首位。加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实施“透明厨房”工程,对后厨卫生条件、原料使用、操作过程等关键风险点进行全程监控,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食品生产和流通方面,根据新形势新职能要求,对全市现有976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5000余家食品流通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和分类整理,率先在全省建立起食品生产、流通企业信用分级监管档案,建立实施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和“黑名单”等制度,定期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信息公示,对失信单位及其责任人加大曝光力度和检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建立和落实强制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在稽查执法办案方面,完善与公安、法院的联合执法和协调办案机制,建立完善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移动执法平台,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打假治劣行动,形成“不易造假、不敢造假、不能造假、造假必受严惩”的全省最严密的打假治劣网络,努力打造食品药品最安全城市。

在落实层级监管责任方面,按照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要求,积极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和社会管理综合考评体系,完善市县两级纵向和横向监管事权责任划分,加强对县级局的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价,加快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和网络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衔接、组织有序、责任明确、运转协调、奖惩严明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

在强化风险预警方面,继续实施在全省首创执行的日监测、周评估、月报告的风险汇总和评价工作,坚持市局每季度、县局每周一次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制度,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网络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健全完善应急工作机制,防范重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构建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在完善技术支撑方面,依托新建的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综合楼,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年内,完成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扩项,推进口岸药检所申报工作,努力打造成全省区域性中心检验检测机构和全国最先进的地级所,力争迈入全国一流食品药品检验所行列。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治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为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生态环境。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参与公共管理,行使民利,进行舆论监督等。然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始终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推动了地方政府开放及治理创新,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以及参与主体的非平等化、非理性化和无序化等制约性因素,加大了政府对其掌控和监管的难度,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治理的日益渗透使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架起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推动了政府治理体制改革。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参与主体、内容、成效来衡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一)政治参与的无序化。

首先,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容易助长公民的无政府主义、非理性参与等倾向,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使得政府难以把控,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把网民当成他们利益诉求或利益团体的工具,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论,制造群体极化现象。甚至故意激化现有的社会矛盾,制造群体性危机事件,威胁到政治体系的稳定。

其次, 各级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网络谣言、诽谤、人身攻击这些非常态的参与方式,无疑会导致并加剧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政治参与生态环境脆弱化。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态环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为脆弱。

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大了网络参与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也叫信息鸿沟,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发达,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例如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多是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他们掌握着较多的信息资源;而那些老年人群、偏远地区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人群等则只掌握着相对较少的信息资源,信息贫穷者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其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网民只是借着网络的便利,仅凭着个人冲动和情绪而参与政治,并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同时,网络上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很多网民无从辨别, 因而导致政治盲从。这些显然都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

作为现代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大势所趋。积极构建和治理网络政治参与,规范预防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一)建设有序政治生态环境,引导理性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中的诸多问题不断暴露并影响着现实社会秩序。网络作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媒介,其本身是不具备价值判断和导向功能的,因此要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网络政治生态环境,才能使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1.树立“公民意识”

公民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理性认识即为公民意识,它包括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政治宽容意识等要素。在公民意识支配下,公民若普遍自觉地以自身的政治参与去影响具体制度、程序、渠道的设计与建设,那么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就会越来越多,制度和程序也会越来越完善。因此具有公民意识的网民是网络政治参与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若缺乏公民意识,必将导致无序化和非理性的政治乱象。

2.构建政治参与文化

网络政治参与,既需要积极理性的文化氛围,同时其本身的发展也会促进积极政治参与文化的培育。政府应借助网络为公民搭建更多主流文化培育的平台,公开透明包容的去引导民众,当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内化成为公民自己的价值观时,民众才能认同和支持政治系统,才能构建健康的政治参与氛围,在此氛围下的政治参与必然是相对成熟和理性的,这样才能促进网络参与的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3.提升信息技术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数字鸿沟”现象几乎在各地区、各产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都普遍存在,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目前我国网络参与主体以知识分子、市民居多,而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还不能够广泛参与网络政治,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农民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和渠道,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此层面上看,数字鸿沟已经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因此,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提升网络技术,进一步弥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缩小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使网络参与的代表性与参与质量得到提升。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即运用社会核心价值的感召作用,指导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一旦绝大多数网民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后,它将会产生巨大的约束作用。

整治网络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就是网民及网络组织在道德约束下加强自律,自觉遵循公共空间应有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建立道德信念,增强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煽动、谩骂、攻击等不理,不信谣传谣,敢于同网络中的非法和不道德现象做理性的辩论和斗争。

5.借助疏解性政策工具

网络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烦恼,如因沉溺网游而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因网络交往带来的人际信任难题、因网络舆情使得社会不良情绪蔓延、因网络侵犯行为造成的社会纠纷等。这时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对网民进行心理辅导、社会情绪疏导、社会纠纷调解,这种网络治理手段即疏解性政策工具,它是政府指导下的一种民间活动,具体包括网民心理辅导、网络舆情疏导、网事社会仲裁等。疏解性政策工具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缓解网民心理恐慌社会恐慌,防止负面情绪积聚,维护网络公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发展。

(二)完善网络立法监管,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人们对网络越来越多的依赖,人与人、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开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涉及国家安全与犯罪、网上隐私权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的事件被嵌入网络。法律便成了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加快推进网络立法,把立法、监管和惩防一体化,形成一套理念明确、 架构完备、 操作性强、 与时俱进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网络立法体系,推动民主立法的进程。以法律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加强对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力度,并颁布网络管理的法律,做到网络危机事件产生时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目前我国为了保障政治稳定也颁布了一系列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电子签名法》在内的法律条文,但伴随着网络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法律法规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构建网络预警机制。网络预警机制主要分为预警分析和御空对策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预警分析是指对网络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评估,并对网络事件进行监测或自动报警等;预控对策是指对预警分析所输出的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并对诱发网络事件的高危因素进行跟踪,实现对其的早期控制[9]。通过建立起这个网络预警机制,能对网络的运行实时监测,有效掌握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原因,并针对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促进政治的稳定。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对网络预警进行风险分析。同时针对网络危机,有效配备人力资源以及应急资源,以便于在网络危机真正产生的时候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就是要将政府、地方以及公民紧密相连,在网络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地方组织和公民能够协助政府进行打击,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与此同时,应急联动机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良好沟通,在政治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网络危机事件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对网络危机事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广泛参与。

(三)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进行“政府网络营销”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促进公民网络参与。

各级党和政府应充分重视各级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利用政府网站、微政务等为民众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完善政府网站栏目,促进电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性政府”转变。树立信息权威,积极引导民众理性政治参与。

2.扩大信息公开力度,注重网络舆论引导。

政府确保充分的信息公开是避免网络信息瀑布出现的最好办法。譬如,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引导舆论,能使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在公共政策或法律出台前的广泛征询民意,公开草案文本、 背景资料等相关必要信息,能避免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误读,等等。

3.推进网络治理创新,积极应对网络

创新网络治理,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网络执政观念,善待并重视网民的参政议政权利,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和网民意见,积极应对网络。其次,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多深入网络听民声、纳民意,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双向甚至多向反馈与交流,不断提高对网络突发舆情的反馈、应对能力。在面对网络时,应及时公布事件的进展和处理情况,第一时间正确的指导信息,及时有效的将网络扼杀在萌芽阶段。

4.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建设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在网络时代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时代的干部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融合的队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广大干部网络素养的迫切性。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与学习,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干部队伍,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保定市委党校)

2015年度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郑兴刚.论网络政治参与治理的三大原则.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2.

[2] 周朗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效、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