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时间:2023-08-28 16:5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阅读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55

数学阅读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学阅读”的进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要求,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依据阅读内容,制定阅读要求及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先生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可见制定阅读要求的重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根据阅读内容制定要求,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实现阅读目标。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我首先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实际上是在为“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服务,于是将这一章节的阅读目的确立为能帮助学生巩固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我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出发,利用橡皮擦、粉笔盒等正方体或长方体物体,根据“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阅读内容开展阅读指导。除此以外,我还列举生活中其他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体,希望学生课后能继续探索。由于有了自身熟悉的物体作为媒介,借助的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动手的欲望,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相关概念的认识,也对数学学习和阅读有了兴趣,圆满完成了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阅读内容,明确阅读的目标,从而细化阅读要求,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朱熹先生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一古语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对于“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我要求学生先观察切割橡皮泥后捏成的正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其他物体,然后根据阅读环节来完成阅读内容,最后找出阅读内容中的问题并写出答案。除此以外,我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提问正方形的棱、面、角等相关知识的问题,让学生将阅读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利用阅读内容来巩固知识,通过具体直观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概念,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其中获得亲身经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要在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通过亲身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就要能够创造恰当的阅读环节,使阅读课堂“动起来”,使阅读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阅读中不再是死读书,而是进行思考,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归纳小结,理清脉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诚如富兰克林所言: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读书不总结归纳,理清脉络,无异于未读。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归纳总结阅读内容,并进行记录,才能方便今后的信息查询。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直强调笔记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阅读内容的归纳小结工作,忽略了阅读笔记这一重要内容。在带领学生完成“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一阅读内容后,我不仅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巩固,还要求学生做相关记录,并在阅读结束之际,询问学生记录的情况,带领学生完善记录内容,方便今后及时检索知识和提取知识,让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学会查询。

做好阅读归纳总结,做好阅读记录,不仅方便今后的知识检索和提取,也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这项工作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需要做好,才能带领学生做好这一工作。

第2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称之为小说三要素。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小说,首先必须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并且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合理的解读作品。例如,我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分析分析环境入手,去了解人物的命运以及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去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笔者就小说三要素,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1 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等,以上的各种描写均对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烘托以及对情节的推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揭示文章主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认真分析各种描写的妙处,认真分析作者是如何来介绍他的人物的。

2 故事中的情节

情节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引起读者注意的事件。它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以及结局四个部分。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行动来完成,认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开端指的是开场、发端。它是指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开始的事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起点,它揭示矛盾发生的直接原因,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方向;发展指的是情节的开展、进程。是继开端之后,矛盾冲突逐渐展开、逐渐深化、逐渐激烈并且不断推向的过程。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是作品情节的主干,在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矛盾性质得到充分的揭示,使人物的性格也得到充分的显现。指的是定点、高峰。是指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矛盾双方命运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时刻。在这一个部分里,矛盾的解决和转化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文章主题也获得了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结局指的是故事的收场和结尾。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结束阶段,在这里,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或者转化,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完满的表现,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3 关于环境描写

环境指的是小说的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场合),环境一般包括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然而,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至于社会环境,主要交代的是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烘托现场的气氛,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进行材料选择,来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当然他们也任何时间和地点来进行叙述,包括遥远的过去和未来。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人的活动,是绝对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脱离生活时代而孤立地生存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在一定的生活时代中生存,而人物所处的生存环境,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此人吧,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生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说来,第一,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第二,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但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第三,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第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总之,孔乙己麻木不仁,迂腐愚昧,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等等性格特点的形成,是与他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或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说,一个历史背景,总是反映着那个时期的时代特点。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中,应该教会学生将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起来,从分析环境入手,认真探究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以及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再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全面、恰当、实事求是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故事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54-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1 故事引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老师每天坚持,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这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学生会主动去进行阅读。

1.2 留疑激趣。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得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教师讲《格列佛游记》中一个片段时说:"格列佛游历的那些国家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又如哪一个国家最有趣、最荒诞?哪一个国家你最想去?为什么?) "教师讲到《青铜葵花》,教师说:"青铜和葵花是这本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你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想知道就请到书中寻找吧。"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此时学生能津津有味的品读此书。

1.3 表演生趣。表演是一种当时情景的再现,当学生阅读一些精彩片段。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书中的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学生的表演力和模仿力都非常的强。例如:老师讲《青铜葵花》片段三时,学生们演到"蹲在地上的嘎鱼的爸爸全听到了,但却无动于衷。他不可能想到青铜家要领养葵花:他们家拿什么养活这闺女?大麦地村,谁也没有这个力量与他争。他看也不看青铜一家。嘎鱼瞟了一眼青铜,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妙,就用脚尖踢了踢爸爸的屁股。"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引来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快乐。老师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极大地触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心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先出示醒木和扇子让同学们来猜,然后说(说评书):"今天这回书,说的是北宋年间,内有奸臣当道,外有盗贼横行,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却说那山东境内水泊梁山,……且让我们抬起头,昂起胸,大话水浒,走近英雄!"(拍醒木)在说评书表演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下,给阅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1.4 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好学的结果。

2.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就是:"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读书方法。例如当我们读到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尽兴的读;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推荐学生们喜欢的书目,安排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网络、学校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学校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让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课外阅读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域里,我们每位教师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学生们,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能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

第4篇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 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小学生喜爱听故事,在课堂上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集,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说: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开好读书会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交流读书摘记或读后感,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推荐阅读作品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往往会漫无目的地看书。这就要靠教师引路搭桥,介绍新出版的优秀儿童读物,向学生推荐书籍,要注意他们的不同情况和各自的特点,如爱好,语文水平高低;介绍看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4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第5篇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效果均不佳。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废止烦琐分析,但不能忽略思维训练。这是现代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正鉴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产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让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已知的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有效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名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 ,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依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阅读内容

一本好书,往往会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首先要给孩子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例如,我们学校就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特点,为孩子们推荐中外优秀的课外阅读。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1、精读和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有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他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二)学会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通过这种评价结果的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过程的最优化,通过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回顾,检查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来确定自己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否把握,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思路能否理解,ψ髡咚采用的创作方法能否领会,它是考查学生阅读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数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3、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加大,对新知识的摄取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墨守成规的阅读方法极不适应社会发展,要学会快速阅读。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默读。在美国有关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是十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有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三、设计多样活动,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尽量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读书汇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

1、办班级图书角。结合本班实际办图书角,规模不大的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园地,创设课外阅读环境,成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严格的节约制度。

2、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组织在课外阅读中取得效果较好的学生,建立读书兴趣小组,以此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使班级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3、结合读课外书活动,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课外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使专题性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汇。在我班,我结合课外阅读活动,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每个学期确定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推荐好书、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主题演讲。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并及时总结,给予恰当评价,评出班级“小小故事大王”“我是小小演讲家”“好书推荐大使”。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兴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有效阅读的指导,让孩子们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

参考文献: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丰富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强化阅读和笔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培养积累知识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化艺术素养及意志毅力等心理品质:

重视语文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和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他们儿时在汉语学习上,下过一番积累功夫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强调的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兴趣在各项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积累更是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动力,如果生硬地强迫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一字开花扩词,组织手抄报比赛、成语句子接力赛、优美片段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二、创造阅读条件,丰富学生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新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愚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燕子》、《春》、《画龙点睛》、《咏柳》等都是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名篇佳作。然而,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订阅课外读物,网上下载优秀作品,创办图书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不断丰富语文积累。

三、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既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又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语言的积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作者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傍徨复杂的心情。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中,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让学生质疑问难,再互相交流理解感悟到的东西,适时详加点拨,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表达出自己的无限感慨;"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反躬自问,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发出感慨。学生理解感悟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语言积累。这篇优美的散文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学生越读越爱读,从中体味语言美,懂得了珍惜时间,掌握了语言表达方式,更高效地积累语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点滴积累开始,学会积累,乐于积累,促进学生提高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全面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选择合适的图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一点就是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给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提高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兴趣;另外,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有益知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引导。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讲究阅读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四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结合一些特殊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注意为学生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令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深刻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阅读能让学生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灵活运用所学,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谦虚的心态从书本中探求所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地扬弃。在阅读中,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创新精神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允许孩子品评、质疑时存在的超“文本”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实的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散,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v.13;No.5704:24-28.

[2]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No.22109:60-62.

[3]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v.26;No.10405:108-112.

第9篇

作者:段翠萍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全球知识爆炸的时代。由此,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以锐不可挡之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恰在此时,我们的《新课程标准》适时地提出了: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此,本人就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管窥之见,欲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 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明确阅读目的

当前《新课程标准》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应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成为语文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扩大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目的性不强,多以趣味性的书籍为主,如卡通漫画类的书籍,而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下,如何正确判断、选择、整理以及作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把握住各种成功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高信息素质是个核心问题。而我们的小学生在这一方面显然还有欠缺,那是因为他们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失于合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语文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应对如何知道学生课外阅读做一个全面的考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强大精神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去阅读,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后,便会把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并学会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也常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中的精彩情节,使人产生欲一睹为快的渴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在阅读上目的性不强,容易流于随意,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读书指导,如何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时下,各种出版物鱼目混杂,难于选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来读。因此,在选择课外读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思想健康的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有助于帮助缺乏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

2.知道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和注意力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将有限的精力最大限度地读好书,需要合理的计划,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安排适宜程度的儿童读物;(3)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

3.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积累

语文学习的途径就是积累,目的是灵活运用,“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应指导学生记忆好词佳句、优秀的片段,尽可能的积累典范型的语言材料,丰富他们的“语言宝库”。平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笔记对于积累语言大有脾益。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能“唯书是从”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从单一的思维中跳出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10篇

如果将比较法运用于学生的研读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予以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寻找各种信息的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融会贯通中领悟研读内容的关键和本质,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形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还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培养。

如何指导学生在研读中进行比较?

一、让研读目标来把握好比较的方向盘,选准比较角度

钱钟书先生说:“察其异而辨之,观其同而通之。”明确比较目的,“观同”、“察异”,找准所比较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一步。一般来说,比较的过程就是研读的过程。或者理解,或者分析,或者鉴赏,或者评价,寻找可以用来比较的材料及材料中的可比点。如它们之间存在着较明确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可比性,那比较也就较有价值且易于操作,研读的目标就是比较的角度。

在研究性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研读的目标、比较的角度可有很多。小到对字词句的比较研读,大到对题材、主题、艺术风格、作者、某文学现象等方面的专题性比较研读。

如指导学生对同是描述“死亡”的词句比较,恩格斯对马克思之死的描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黄宗英对演员赵丹和音乐家聂耳之死的描述――“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的”、“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这些用词用语常常是可比较研读之处。

如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爱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的母爱的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跨文明”“疯子”的比较,苏轼的豪放与柳永的婉约的不同风格的比较,同为送别诗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比较,话题相同而观点相近或不同的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朱熹的《熟读精思》及的《不求甚解》的比较等。

又如在理解新教材中《变形记》里写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大甲虫这一荒诞离奇情节时,指导学生以比较法来研究,与花狐变成美女、天鹅变成公主等中外文学史上的“变形”手法相比,“通之”、“辨之”可发现,文学史上的是非人变成人,而文中却是人变成了非人。由此就不难明白文中这种逆变,正是文章对于人性的变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的主题表达。因此,指导学生把握好比较的方向盘,明确比较的目的,找准比较的角度,才有可能保证研读在正确的航线上前行。

二、比较应建立在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大量的阅读实践积累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占有丰富的阅读材料,研读的比较才可能进行挑选、辨别、判断。

在这里,教师可以立足研读目标,有意识地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各种相关的报纸杂志、文集书稿、名家名篇。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文字材料、文学名著,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便于比较鉴别,又可以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走出局限于课堂、教材的小语文,走入丰富多彩的大语文世界。

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环境也可以成为开拓学生阅读空间的强大技术支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的搜索技能,可以较快捷地、更经济地从网络中找到丰富的可有助比较的电子文本资源,还可以利用交互平台的信息,提高比较中的思辨品质。如在学习巴金的《灯》时,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找到大量的用来比较同文体的研读资料,如巴金本人的《爱尔兰的灯光》和周国平的《父亲的死》等文体相同的叙事性散文参考资料。又如学生在学习宋词专题时。用比较研究法将苏轼与柳永进行不同作品风格的研读:用百度搜索引擎来收集资料时,可搜出与“苏轼”相关的资料941000篇。可搜出与“柳永”相关的资料207000篇,可搜出与“苏轼”、“柳永”两个要素同时相关的资料75400篇,可搜出与“苏轼”、“柳永”、“比较”三个要素同时相关的资料31200篇。尽管如此多的信息,学生是无法全部吸收的,但通过运用上文所阐述的信息过滤、信息加工的方法后,学生仍能在开阔的阅读视野中进行比较阅读,也只有在开阔的视野中。才可能比较出成果。

三、比较应综合地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开展

清代李扶九、黄仁黼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所言及的“如我当境作文”的“上等读法”,其实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经验与作品本身进行的一种比较阅读法。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初读作品后,设想如何要“我”来写这篇作品,“我”会怎么写,如何用意,如何下笔,如何遣词,然后再将自己的思考与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自知得失。以求进步。

如在指导学生对余秋雨的《道士塔》进行研读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自己掩卷深思,如果是自己来写这篇文章,会怎么写:也许会以游记的形式来写,也许会对王圆一顿痛骂,也许会大声地发出保护文化的号召等等。接着,将自己的设想与余秋雨所写细细比较,便会发现:原来此文并不止让人来到了敦煌,还让人和他一起回到历史,一起痛哭;原来此文中王道士不过是一个小丑,文章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批判的是当时的社会体制及腐朽的权力阶层:原来文章对文化流失的痛心之情是通过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独特写法来表达的。通过这一比较,也许会对文章“拍案叫绝。起舞旋走”,“但觉神入文,文人心,永不失矣”(李扶九、黄仁黼选评,姚敏杰校点,《古文笔法百篇》,三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这种“如我当境作文”的设想与作品的现实相比较的阅读方法较适于学生容易试写的文章。此外。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有求同或求异比较,有正面或反面比较,有纵向(异时)或横向(共时)比较。它们可以让事物异中求同、同中析异,可以让人认清事物本质、差异,也可以让人了解事物的过去与未来等,而不少时候这些比较方法是需要综合地运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学习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第12篇

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本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往往忽视读目录。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目录,目录是一本教科书的骨架。因为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过程。如《中国古代史》上册的目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奴隶社会的四个分期: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通过读目录,使学生掌握章节结构,把握总的线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教材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其中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文是阅读最重要的环节。

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前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巧妙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因为有思考题材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思考。例如讲“”时,我先提出了以下问题:“”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要点。又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地点、标志、主要交战国、主要战场、最残酷的战役、结果是什么?学生带头这些问题阅读,便于抓住重点,去粗取精,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化繁为简,课上便于理解,课后便于复习,同时,教师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2、阅读与思考并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读书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如在讲到《幕府统治的危机》时,课文写到:“在古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皇,从12世纪起,一些武士出身的人建立了幕府。”学生们通过思考读出了问题:什么是“幕府”?应怎样理解?学生在读书中逐渐读出了问题,表明这样做既增加了读书的深度,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3、粗、精读相结合

教材的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重点内容(正文)要求学生精读、细读,要逐句、逐段,反复阅读;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字、词、人名、地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学生可以粗读。

4、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要从各章节中抽出相关信息按需要进行整理归纳。如讲到世界近代历史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事件”。对这样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读地图呢?

1、做到史图结合。课改后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如讲到郑和下西洋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注意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下西洋的出发地点、途经的地区及到达地区等落实到图上。又如,讲清朝前期的疆域时,指导学生结合《清朝疆域图》,将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海诸岛七处落实到地图上的西、西南,北、东北、东、东南、南七处方位,这样,便于学生的识图记忆,做到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2、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历史上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而且所属地也未必与现在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忆的地名“今天化”。例如,涿郡、建康、余杭、临安、天竺、新罗、大食等地名同今天的地名对照,因为学生对今天的地名较熟,方位比较清晰,容易掌握,才不至于混淆。古今对比,便于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3、读图时读出地图中的隐性知识。例如,在读初一新教材下册中《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俄东部边界线,而这些内容课文中并无文字说明、记载,却隐含在图中,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这些隐性知识并掌握。又如读封建社会历代疆域图时,指导学生对比,发现其中的变化。从秦朝到清朝,疆域是在不断地拓界,说明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发展壮大。再把清的疆域图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比较,可以激发学生从地图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了解近代中国经历的割地赔款被外国侵略的屈辱史。

4、读图时要读图旁文字说明。例如,指导学生看《三国鼎立形势图》时,对于“夷洲”,学生从图旁文字说明中可以知道是今天的台湾;看《隋朝疆域图》时,知道“流求”也是今天的台湾;在学生元朝时,看《元朝疆域图》,学生通过读图,知道“琉球”也是今天的台湾。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到古代地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称也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