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经济情况

国内经济情况

时间:2023-08-28 16:5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经济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经济情况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制度变革

前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长期保持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GDP全年总值为3650亿元,而2014年全年GDP总值达到了635910亿元,与1978年相比较,增长了约8.14%。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同样遭遇一系列问题,面对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化形势下,如何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而在经济发展的的过程中,国内制度的变革同样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规避的影响。

一、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

(一)储蓄率及投资率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不断加大,资本的累积与形成愈发迅速,国内物质资本的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刺激愈发强烈,对国内经济增长作出显著贡献。资本快速累积与我国银行储蓄比例长期呈现出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受到就业、养老、购房、医疗保险等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据2013年数据显示,中国储蓄率位于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传统消费观念仍在社会中占据主要位置,国内资本市场相对欠发达。此外,在国际化形势下,国内吸收外部投资比例不断增加,使国内经济得到较为持久的发展。

(二)劳动力变动趋势

目前,国内劳动力趋势整体仍呈现出供给过量的趋势,受生产力水平提升、城乡经济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朝向城市进行转移,而劳动力的变动同样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刺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进入1990年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具备高中及以上教育学历的劳动力人数仍占据较低比例。而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长久发展,国内教育事业日益成熟,大专、本科院校扩招,人均受教育时间提升。从整体而言,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可获取的回报率应大于物力资本的投入,人才的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三)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后,国际经济发展迈入全新局面中,机械化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但在同时,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资源浪费严重,而这也是中国过去一段时间内,为追求经济发展,而付出的代价。在上个世纪末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已经证实,一年内对环境损失价值最高可占据GDP水平的10%,2012年,中国仅环境污染造成的仅仅损失达到国内GDP的6%,经济损失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尽管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严重危害性,但就现阶段而言,仍旧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和策略,长期以往,人类生存环境受损,同样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的变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而言,面对更为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且与非国有企业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上个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这主要与国家利率调整等外部因素相关,整体上来看,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经济所占据的份额持下滑趋势。尽管如此,在国内经济结构中,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而恰恰是对国企的高投入、低产出体现出国内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对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为改善这一局面,国家近年来相继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防止国企拖经济发展的后腿。积极对国企进行改革,引入员工激励机制以及奖惩体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使员工具有风险意识,能够对个人及岗位负责。同时加大对国企管理层的监督,以减少。在对国企进行制度改革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

(二)非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国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对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十分瞩目的贡献,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在非国有部门中,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私企均在国内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内GDP的快速增长中占据较大份额。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制度发生变化,而这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当进行调控。

(三)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改革

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效果,但与此同时,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对着制度上的障碍,尤其是我国的金融制度对国内中小企业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局限。在本世纪初,工商银行的短期贷款中,主要面向国有企业,仅有约20%左右为非国有企业所占据的份额,其中中小型企业占据的比例不足1%,而这与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严重不符。面对这一形势,国家持续进行金融改革,扩大中小企业生存空间,2016年,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税务改革,对中小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应当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制度保障。

第2篇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2011年底为3.18万亿美元,2012年底达3.31万亿美元,2013年底又增加到了3.82万亿美元,2014年3月底继续扩大至3.95万亿美元,并于6月份一举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切与担忧。

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主要由国际贸易收支差额、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国贷款、“热钱”流入等四个因素的增减变化所决定。客观地说,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的持续走高, 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犹如硬币的两面,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不利的影响。

巨额外储既喜且忧

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国家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并形成巨额规模,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经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与国际竞争力。

具体而言,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如果是因为外贸顺差而引起,则说明国内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是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国贷款增加的因素所带来,则表明国内经济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较好的成长性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是缘于“热钱”的大量涌入,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炒家看好至少阶段性看好我国经济的成长性,试图通过规模外汇资金的阶段性进出获取投机性的收益。事实上,国家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以上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巨额国家外汇储备是国家抵御国际风险尤其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内经济社会稳定与独立的物质基础和能力体现。同时,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其带来的坚挺的人民币汇率,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人民币的走出去和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民在境外消费或向境外购买物品时效用与福利水平的提升。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和国民生活所带来的正向作用不言而喻。

从消极的方面来分析,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4万亿美元的巨额规模,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过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必将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对国民日常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往往是广泛而复杂、深入且持久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必然产生巨额的外汇占款,即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超量投放,从而对国内通胀造成巨大压力,最终对国内经济和物价的稳定,以及国民日常消费效用和福利水平的提升形成相应压力。

第二,受外汇资金在境外可投资领域、渠道、产品等选择面不够宽,以及国内专业性投资运作机构与人才相对不足的现实所制约,巨额国家外汇储备资金到境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较大,这些外汇资产能否有效保值并获得合理增值,从而维护国家与国民利益,成为不可回避的挑战。尤其当巨额国家外汇储备的币种比较单一(如目前主要是美元储备)的情况下,这种风险需要格外关注与重视。

第三,传统的主要以国内稀缺资源、原材料、简单加工品等低价出口所支撑的外贸顺差,以及由此积累国家外汇储备的发展路径,是难以为继和得不偿失的。长期来看,国内稀缺资源的过度开采、低价出口,无论对生态环境的维护还是对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乃至国家的安全稳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四,持续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国贷款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发展国内经济的不良后果之一,是形成国内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和生态平衡的脆弱化,其后续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也难以估量。

第五,倘若因“热钱”的持续涌入而不断推高国家外汇储备的水平,那么这种外汇资金对于国内经济社会而言犹如一剂致命的毒液,具有极大危害性,我们必须切实加以警惕和认真防范。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良机已到

由此观之,许多业内人士对巨额国家外汇储备的关切与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如何弱化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的路径又在哪里?

根本的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而且,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讲,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民币是一种具有国际计价、结算和储备功能的世界性的货币。当然,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国内产业升级和出口导向调整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国内企业、个人走出去的力度。包括鼓励国内企业、个人以外币或者人民币,到境外进行投资、旅游、消费等。适度输出外币,可以相应抵减持续增长的国家外汇储备量。合理输出人民币,可以缓解外汇占款对国内通胀造成的压力,同时可以扩大人民币在国外的影响力与保有量。就当前而言,通过对外投资、购买、消费等,对于缓解因过量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对国内通胀所造成的压力,无疑具有重要且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是要稳步有序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人民币进出是否自由及其通道顺畅程度,是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唯有进出自由和通畅,才能不断做大流量和规模。

近期,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业已存在的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人民币可回流通道,稳妥有序地促进境内企业到境外获取人民币贷款、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RQFII2)的作用,通过适当扩大人民币回流规模,提升人民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反过来有利于推动人民币更多更好地流出去。

三是要动态调整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政策,重点发展自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国内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及时改变低价出口国内稀缺资源及其简单加工品廉价换取外汇的传统做法,相应缓解因外贸顺差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带来的矛盾与问题。

四是要适时调整国家的外资利用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战略发展需要和产业升级导向,鼓励引进高科技、无污染外资项目,严格控制对国内环保容量和资源消耗等构成压力的外资项目,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等。以此控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的流入,缓解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和对国内生态环境的各种压力。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适当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并改变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以此消减与防控“热钱”的涌入,缓解对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以及减少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必要冲击。

目前的形势是,国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总体比较坚挺,人民币已可以与美元、日元、澳元、英镑、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等直接兑换,在国际经贸往来和货币结算中人民币正受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人民币离岸市场已在亚太地区、欧洲等形成与发展等,这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良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第3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日前在长春举行的第四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目前中国GDP年增长保持在11%左右,在未来15-20年内,应该不会低于8%。到2030年仍会实现较快增长,到205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人均收入来说,也将不断上升,即便是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实现增长。

蒙代尔还指出,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大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4%,其中85%以上来自煤炭。对于东北地区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向能源可持续应用的道路发展,摆脱目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点评:相比于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论调,蒙代尔先生的上述结论似乎让人感到些许希望和安慰,毕竟人家是世界经济领域的权威。不过,在反观国内接市,股市和制造业等角落之后,对于美好的经济前景,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孰对孰错,也许要看历史给出的答案了。

罗奇:全球经济降温刚刚开始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日前表示,全球经济才刚开始转弱。美国可能陷入衰退,而亚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也将开始感受其冲击。罗奇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信贷紧缩那么简单,信用危机的三分之二可能已经过去,但其对美国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才刚刚开始。尽管美国第二季度增长速度较预期强,但在失业率攀于卜’房价下跌冲击消费支出的情况下,美国下半年增长可能又会转弱。而欧亚出口也将因此受创,全球经济增长也会受阻。

哈继铭:国内经济下行年内难结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日前在深圳表示,在目前美国市场消费尚未见底回升、国内投资不景气和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下行还需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年内难以结束。

哈继铭表示,中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市场消费能力的回升。哈继铭在详细分析了美国房地产1979年到1982年、1989年至1995年的两轮大行情后认为,两次的跌幅都至少是前期涨幅的一半。照此计算,如果此轮回调也按历史上的涨幅一半计算的话,这次下跌的空间至少为30%,以目前行情来看,那就是还有10%-15%的下跌空间。

在国内投资上,哈继铭以占国内投资25%的房地产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楼市情况是量缩价不涨,许多城市今年上半年的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是大幅下降,且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从购买力分析,目前投资客几乎不会买入房地产,剩下的就是自住购房者。

第4篇

且不说,CPI涨幅的回落仅仅是涨幅变小,而绝非绝对价格的下跌。单看过去一段时间,中国CPI涨幅的回落无非基于两大原因,其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其二,国内经济需求——内需——投资与消费需求大幅萎缩。前者基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巨头控制价格的利益诉求,而后者则基于中国过去严厉紧缩货币的后果。

现在的情形是:中国丝毫改变不了对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地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再度出现上涨,中国CPI必然呈现巨大压力。另外,国内经济“断崖式疲弱”已经发生了,政府托住经济已成当务之急。所以,未来指望国内经济继续疲弱压低CPI的企图显然不切实际。

我的判断是:过去10年,中国物价走势主要因素不在国内,而未来将更不取决于国内因素。

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唯一出现的一次经济过热——2003年至2007年,不是中国主动性经济活力所致,而是欧美公众在长时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在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诱惑下,以空前胆量大规模透支消费引发的。他们的透支消费,变成了中国超常增长外需,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过热——为满足出口需求,国内大量投资。

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中国“入世”之后,中国政府对物价的实际控制能力已经被大幅削弱。尤其是在“中低端消费品加工厂”地位短时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中国CPI将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严重干扰。这一点,中国的中央银行必须看清楚,否则货币政策就会出大错,就会出现物价管不住,却把经济推向深渊的“滞胀”境地。

现实让人担忧:中国进入“低价格时代”?根本不存在。因为,欧美债务已经积累到完全不可持续的状态了,大量投放货币,迫使债务货币化,早已变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怎么会呈现总体下跌走势?

无论国际社会如何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只会出现调整式的下跌,而不会发生趋势性的改变。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G20将专门研究粮食价格如何控制的问题,但价格会因此而下跌?市场告诉我们,没有。而且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并不希望粮价下跌,奥巴马甚至专门拨付1.5亿美元财政资金,要求有关方面“趁着粮价还低,尽快购买粮食、猪肉等商品”。

奥巴马说“粮价还低”是什么含义?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肉、禽、蛋、奶等食品价格连续4周上涨。这势必对CPI走势构成影响。

此时此刻,我想提醒有关方面:不要继续用紧缩的方式应对CPI的上涨,这属于削足适履式的宏观调控,是对中国经济的重大伤害。但放货币也没用,所以关键是让货币政策归于被动。治理经济、减轻国人在物价不断攀升过程中的痛苦,必须考量非常规手段,而且绝非权宜之计,因为欧美甩掉债务包袱的过程决定了这场危机不会短时期结束。此外,“非常规手段”的设计关系到中国如何在未来10年的严冬里取暖的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外资;负面影响;对策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一方面,也要正视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鉴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外资利用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正当其时。

一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积累,国内资金状况已有改革初期的极度匮乏转为充裕,而由于国内政策对外资的众多优惠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扭曲了外商投资实际收益率,客观上对国内流动性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二是国内经济体制已经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自主活力已经完全激发出来;三是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学习,国内企业已经基本适应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已经基本完成同国际的接轨,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下阶段的利用外资应该“用其长,弃其短”。

一、外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内外商投资企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外商投资较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表明,外资主要集中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技术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金属制品、家具制造行业占五成以上。与目前国内民营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

(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高。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国过于集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出口增长甚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少数国家,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风险。

(三)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一方面,除了房地产项目,单个项目平均资本金规模很低;另一方面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利润较高、投机成分相对较高的房地产业及与房地产行业关联较高的住宿酒店业,占70%以上,金融、IT、管理咨询、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水平不高,短期内又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不利于涉外经济增长方式

(四)外资对财政收入的相对贡献不高。据统计测算,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税率只有11%左右甚至更低,随着外商投资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转移定价手段也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企业通过提高进口设备与配件价格,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导致出现“明亏实赢”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外资优势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要利用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利用方面的优势,利用外资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鼓励外资扩大在高新技术产业、设计研发、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投资比重,鼓励外资扩大在节能降耗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步拓展外资在我国的产业梯次空间,同时舒缓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要改变以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的招商思路。要逐步取消原先给与外资的多项超国民待遇,在税收、土地、劳资等政策方面,总体上要做到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要通过努力提高国内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政策透明度,完善市场投资经营环境,优化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增加商务工作、生活便利性等,提高国内投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水平,凭借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扩大投资。

(三)改善生产要素供给与利用政策。利用外资要走既注重改善要素供给、更注重要素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调整目前的要素供给、利用政策,降低要素消耗,建立节地、节水、节油、节电与节约原材料等方面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土地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逐步淘汰产出率低、占地多、层次低的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第6篇

关键词:国内 经济管理 持续发展 问题和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增长,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的高位增长率。较快且持续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期望看到的现象,但长期的高位增长必然也带来了较多的问题。许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人们遗忘,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存在,而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带给我国经济建设较为严重的后果。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管理绩效,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所有经济管理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现实条件的决定,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区域内部经济的市场过度分割、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市场秩序管理欠缺等等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业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地理区位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和西部、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这些不平衡的存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2、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国民经济产业主要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中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中存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传统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像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经济长期的粗放式增长,给我国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第一产业的农业重视度也不够高,农业的发展仍然保持者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技术投入较低,使得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致使我国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3、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问题

造成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

4、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问题

经济管理制度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的引导。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不到位使得我国经济管理缺乏严格的秩序约束和明确的方向引导。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经济管理中许多现存的制度已经与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新时期有必要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而,政策不到位,经济管理中出现状况的解决方法,便没有一定的标准,肯定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加强我国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

1、改善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发展不均衡的思考

面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状,改善经济管理的不平衡性需要国家对地区间经济进行大力的调整。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且符合实际的制度。在政策方面多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给予倾斜,采取富帮贫的办法带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大力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多样化经济,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为愿意投资本地区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切实利用好招商引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办法和途径。

2、调整产业机构应对国内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当做到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视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大力整合和科技要素投入,提高工业产出比例,提高工业产出效率,使工业逐渐由粗放发展向着集约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要合理的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应用科学发展观提高每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模式转变,才能期待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组成结构的优化升级。

3、更新管理观念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角度来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科学、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因此,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更新替代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才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创新意识是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经济管理融入创新意识,结合实际的情况逐渐提高经济管理建设。

4、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用科学方法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灵活实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新时期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对新时期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补充我国现存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足,使得在遇到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时,能够有章可依。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不断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 要: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经济 支柱产业 经济转型 国际竞争力

谈起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都取得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一度成为世界奇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国际上,从2008年至今,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其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一是要为欧美的民族制造业振兴减少竞争,创造发展环境,争取宝贵时间。二是逼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这样,欧美就可以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更多参与、主导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利益。这种打击将一直持续到欧美形成与虚拟经济同步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和更多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为止。

更为可怕的情况:一是欧美一旦形成制造业优势后,将进一步形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绝对控制,即使中国也同步启动技术升级,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来中国制造业遭挤兑程度还会增加。即便中国另辟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也会因同级竞争、政治矛盾等干扰而大打折扣。二是国外资金和技术一旦成功大规模进入中国,其经营成本、产品性能、产品价格的优势将冲击中国民族企业(国企、民营),未来国内经济竞争会出现白热化。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市场将受到巨大掠夺,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话语权要受到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国内形势发展不均衡动摇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的两难问题凸显,资金和技术成为重大发展瓶颈。

危机一是:多年的单一出口导向,已使中国大部分产业过分集中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贸易中。当金融危机和欧美的人为打击迫使海外市场萎缩后,中国出口贸易瞬间降至历史冰点,大量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无法消化,大批产业链条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很多沿海地区实体企业倒闭、停产或萎靡不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危机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顺差,加剧外汇储备膨胀及人民币流动,疯狂产能透支又诱发能源、原材料、劳务费价格上涨,再加之房地产的畸形炒作、输入性通胀和行政监管缺失,最终导致全国物价飞涨,投机行为泛滥,危害社会稳定。更严重的是,这两方面危机互为因果,彼此循环,进一步加剧危机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和民生拯救呈现两难局面。30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不会一招得到消除,连带的产业、民生、物价、信贷、能源、环境等不和谐、不稳定问题还要持续。

未来中国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科技的掌握和核心技术的拥有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条件。建国以来,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没有载人航天的成功,我们的民族就不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要千方百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一种超前的理念和一个科学的流程,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稳定壮大人才队伍,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牢牢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是稳定做强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目前的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产能过剩、产能档次低、产能成本高;庞大的能源、原材料需求使中国进口什么,世界上什么东西价格走高;出口什么产品,该产品价格走低;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产能消化市场萎缩,我们的国际定价权逐渐丧失,资金和技术缺口严重。中国既不能马上扩大市场,也不能立刻创新升级,更不能左右国际贸易价格,所以未来中国只能也不得不依赖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减缓出口经济,转身定位国内市场,激活并释放国内消费潜能,依靠国内消费引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有条件放开国内市场的契机,合理利用好外资投资,壮大国内实力,稳定做强制造业:一是转变出口盈利模式,重点瞄准全国和本地市场,大展作为。重视产业安全,消除发展瓶颈,正确利用好内资和外资,均衡发展当地一、二、三产业,通过产业兼并整合。尽快消化以往过剩产能,转型国内市场,从零开始,整合供应链条,投入科技研发,设计物流网络,布设营销渠道,加紧全国布点布局,同时兼并重组同业产能,最终成为行业龙头。二是根据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点,逐步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在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做得更好不是没有可能;家电行业、IT行业、汽车行业我们都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庞大的国内消费潜能,完全可以使我们的产品做到质优价廉,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并最终在国际市场占有更重要的份额。三是逐步还原房地产的居住功能,改变房地产的投资、投机属性,逐步杜绝炒作之风,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实体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和经济的剧烈波动,毕竟房地产仅仅是一个产业,房地产制造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房地产制造的经济危机则是代价巨大的。四是在做强制造业的过程中,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拥有和人尽其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三是实行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金融企业积累了庞大的资产,金融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稳步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继续改革开放的需要,金融企业应给予国企、外资、民营、小微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同时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还必须保持国家的绝对的控股地位并审慎出售,防止这些行业私有化过程中既得利益者和权贵资本廉价获取国有资产和私有化后外资对这些行业的控制进而危及国家安全;金融行业在给予各类企业同等国民待遇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防范各类企业取得资金后,久拖不还或者恶意向海外转移资产,进而造成金融企业的坏账风险。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应处变不惊,始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目标 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16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政府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要内容。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总的概括应是:在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的情况下,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达到不断取得较好宏观效益、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稳定目标

(一)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总量能否平衡是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总量控制住,就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以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微观经济创造一个合理顺畅、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从我国近些年的经验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总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二)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货币往来是指经济交易。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易和调节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扩大,使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以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例如,当国内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时,从国外增加输入商品和劳务,扩大进口,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缓解国内经济供不应求不平衡的状况。国际收支矛盾也会反过来给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影响。

(三)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三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决不是政府对价格撒手不管。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使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货膨胀。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超过3%-5%的年率,即认为物价稳定。

二、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还要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适度投资规模

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所谓适度,就是既能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又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

(二)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增减对某种产业的投资而影响其发展速度;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促使一些企业转产。

(三)科学技术进步

要促使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宏观效益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观效益。

(一)宏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既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微观经济的综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矛盾。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在局部看来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来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不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要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引导其行为,使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尽量达到统一。

(二)社会效益

指在经济发展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些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追求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指经济发展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现代化生产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提供了可能。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关系资源再生和人类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态效益,使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四、生活水平目标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提高民族素质,适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要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民族素质。否则,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那就意味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

(二)充分就业

通常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一般把失业率低于3%-5%看作该社会能够充分就业。市场经济下可以有失业,可以有下岗,优胜劣汰。但是,下岗不是目的,政府通过再就业工程,通过培训,使下岗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使其有竞争压力。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对待,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

(三)公平分配

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它只能在等价交换意义上实现机会均等的平等精神。我们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机制,把利益得失作为竞争的动力,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要重视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必须把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消除由于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防止地方、企业及个人收入之间差距悬殊,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

第9篇

国际经济法最早是由英国国际法学者施瓦茨曾伯格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逐渐成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这期间包含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经济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而国际经济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对于调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界定,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重在调整国家之间的联系,从性质上说,没有太大的经济管理意义;而还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单纯从外部对国家形成约束来达到对国内经济管理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中,由于各国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会存在一些异同,国际经济法并不是适应所有国家的发展现状,因此,可以有效的扩宽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路径,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管理也离不开国际经济法的规范、约束。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其他国家形成贸易壁垒,导致国际关系的僵硬,甚至出现报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来调整这种紧张关系,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国际经济法正是具有这种功能的一项国际法律,它能够有效的保障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且也对国家经济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与调整措施,能够避免一些国家的垄断经营,建立起新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国际经济法对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也有着一定的规范、管理作用,如欧盟,如今国际经济法已经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被人们所认识、了解。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相关性

(一)研究视角的相关性

对于法学都是有一定的利益作为支撑的,而这些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法学研究者的视角和立场。在国际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和个人的两个不同结构,在国际经济法中也存在着国际视角和国家视角两个方面。国际经济法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商在做处理妥协之后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因素,但一些小国的利益也难以避免的会被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大国所吞灭。但是国际上并不认同以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而更加突出理念的作用。所以如果国家只以利益为首要目标,就很难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与承认。这也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不能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分析与研究,更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是否与国际经济法理念相协调。这也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对我国的国际立场和国家利益有着全面的把握,更要将国家的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充分有效地协调我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国际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不止局限于本国对外的法制进程,更要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趋势,研究对象具有国际性也是国际法区别于其他法的最显著特点。尽管如此,在讨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时还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不能抛开最根本的问题而只关注国际法则。我国的国内经济法不仅要具备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理念,更需要把握中国特色,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并且要以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加以审视,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的合理性。

(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对国际间贸易进行规范,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挥作用。我国的法学研究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增强国际间交流,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在国际法的制定时,我国也要努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努力取得其他国际成员的认可和支持。而想要使我国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相协调,我国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具有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律制度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法制进程在短时期内取得的突破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学习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意义。但是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国内经济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真正相协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法研究的影响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制模式。

三、我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构建

当前我国在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基础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积累。在我国制定国际新规则时需要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借鉴和参考,并且需要使其适应中国特色,建立中国国际经济法理论。

(一)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虽然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获得提升,经济军事等实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法制进程和法制文化还比较滞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注重文化的发展,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在法制文化的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在我国法制的进一步实践与推广中,必须要加强梳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法制形象,将我国法制文化研究中的精华与西方国家的法制理论相结合,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时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相互竞争与妥协。虽然国际经济体制中的这种自由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但是这也能带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国际经济制度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有益影响,关键不在于实施的阶段,而是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提出和制定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提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国际议题,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国际规则,就能够使国际经济准则为自己所服务,能够不断地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过去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时只能够对于发达国家提出的议题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批判,难以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而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们必须对国际形势有着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并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三)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将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经济理论引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利研究成果。我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我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通过借鉴和运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从中归纳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并且将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模式的国际经济规则的构建。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一、国内银行风险问题

1.经济发展放慢。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从2000年开始,逐渐放缓至中速的新常态,引起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制造业、零售业等周期性强的行业信贷风险不断增加,经营更加困难。相关管理部门指出,截至到2016年初,企业的贷款数量高达1100000亿元,环比同期升高了0.2个百分点。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导致企业不良贷款规模扩大。2.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营中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金融体系运营。银行业加速升级和管理,规避产能过剩的风险。但是没有银行资金支持的企业,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增加负债,从而引起债务纠纷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利率市场化进程引起风险。国内银行市场化利率发展过快,引起的风险诱因不断增加。首先,资金流通和需求的不可调和性,受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银行信贷业务不再增加,但是市场贷款需求不断增强。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受到冲击。市场经济机构对利率的关注度大幅上升,到企业季度末或年底核算的阶段,资金支持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再次,资金调配问题,银行对资产扩张较大,对同行业市场资金依赖程度过高,定期资金错配现象频发,引发资金流动风险。最后,信誉风险,中小型行业面临着自身资金流通规模小,周转性低的问题,相关负面消息一经发出,就会导致企业短期资金周转断裂,引发资金流动风险。

二、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

1.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升级。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的占据上,不论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和信贷能力,盲目扩大资金额度与利润。传统企业的优势逐渐变小,可以达到银行信贷标准的项目变少。所以,在制定信贷发展目标和战略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与内部管控相结合。银行信贷项目要考虑企业客户的发展前景、整体经济实力与企业发展计划,不能只是盲目寻找发展快的客户。银行执行合理的信贷额度,信贷结构与KPI标准,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来引导员工对信贷业务的开拓和发展。2.严格把控信贷制度,树立正确信贷意识。近年来,多数银行机构的工作人员及管理高层,为了追求利润和扩大资产规模,不遵守信贷规范和制度,导致客户贷款超额度、抵押物高估值、信贷逾期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信贷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贷开发意识,严格遵守信贷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建设遵守信贷制度,工作严谨,规避风险意识强的信贷文化。3.把控决策行为,建立奖惩制度。银行信贷板块需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针对现有的原则与制度规范,进行改革调整,严格监管信贷工作人员,形成一个认真严明的工作氛围。在新的问题发生后,需要针对每一环节进行民主决策,将责任划分到个人,对违反制度的员工进行相应惩罚,在操作人员行使权力时要尽心监督,避免权力滥用现象。4.加强信贷教育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信贷业务的发展取决于信贷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一方面,银行要定期开展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从本质上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树立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从而保障信贷业务能够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要求从业人员的工作在法律法规要求下展开,提高整个信贷团队的行为规范。 5.强化信贷各个环节,有效预防信贷风险。在信贷工作的进行中,要对客户进行全面检查,掌握客户财务状况,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对客户的贷款信息进行调查,健全贷款后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客户及行业的信贷风险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与所在地管理部门及法院的沟通,达到维护银行权益吗,将资产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6.强化信贷业务操作标准,制定防范措施。信贷把控的本质是客户把控。在信贷业务开展中,要对客户经济情况、行业评价、资金流通等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对客户抵押物的价值精准评估,首先建立抵押物价值评估体系,对抵押物进行公证合理的评估,避免客户漫天要价。其次,对抵押物变现的情况进行评估,客观计算变现能力,对于变现困难的抵押物不支持抵押。再次,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避免抵押物后期贬值。

三、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调整阶段,政治、大宗商品与金融市场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大。而从现有经济情况来看,国内经济运营压力大、企业生产问题多、银行信贷风险初见端倪,这要求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实现信贷管理目标与风险管控,推动银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第11篇

3月29日,原以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济型连锁酒店莫泰的出售形势急转直下。新价为6亿美元左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买家接盘。莫泰的控股股东摩根士丹利出售开价10亿美元的价码。这一叫价被7天连锁酒店集团CEO郑南雁评为“天方夜谭,痴人做梦”。汉庭酒店此前的收购报价也只在5亿美元左右。

春节过后不久,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就迎来了一大变局性事件: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拟作价10亿美元出售经济型酒店莫泰168。该酒店在国内经济型酒店行业排名第五,前四位分别是如家、7天、锦江之星和汉庭。按照莫泰168的规模,它的归属可以改变上述排名,这引发了竞争对手竞购莫泰168的局面。

此后,包括如家、汉庭、锦江之星、7天、中青旅等,几乎所有中国参与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同行都或深或浅与莫泰酒店进行了洽购意向性接触。这的确引发了所有排名靠前同业者的尴尬――谁都不想让排名相近的竞争对手倚靠并购一举超越自己的市场份额。而潜在买家也担心,若以高价接手这堆大摩控制的旅店资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毕竟业内老大如家在2007年收购七斗星后,就未给资本市场交代成功整合的下文。

迅猛扩张是否存在泡沫

摩根士丹利的举动引发了业内的一些猜测,尤其是引发了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不过,从去年年底以来,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势头并不是这样。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均宣布了新的高速扩张计划。如家的公告显示,今年如家将新开店260~280家,这还不包括以“和颐”命名的中高端酒店的扩张计划。7天宣布,今年新开店目标从年初的240家调高到了290家。汉庭虽然没有公布详细计划,但宣布了“3年增千店”的计划。

“摩根士丹利一直希望莫泰168上市,但运气不好,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想法最终没能实现。选择出售可能是因为上市无望,想赶紧套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莫泰168出售并不涉及行业调整的问题,只是企业个别股东有比较强烈的退出意愿,不应该放到行业里面来看。”如家CEO孙坚认为。

“消费行业最需要了解的是市场需求,据分析预计,至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游市场。可以说,经济型连锁酒店业的黄金时代还没到来。”郑南雁说。

郑南雁以成熟的美国酒店市场做参考,与中国现状进行比较:“在人均酒店数上,美国是中国的83倍。在地域上,中国的经济型酒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美国则遍布全国;在消费能力上,如果以中国的消费能力是美国的一半计算,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增量空间。”

品牌差异现雏形

今年3月,国内经济型酒店三大巨头如家、7天、汉庭相继了去年财报及今年的经营计划。如家去年以31.7亿元收益依然稳坐老大位置,7天和汉庭也表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扩充门店与会员数量、增强盈利能力成为经济型酒店的竞争砝码。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忠诚度还不高,因此店面数量直接决定着盈利情况。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管理学博士杨宏浩认为,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是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同质化过于严重。就建筑构造及服务模式而言,各家差别不显著。因此,消费者选择经济型酒店的重要考虑因素除了地段只有价格。若只剩下价格竞争,对于本土经济型酒店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行业内前四强的差异,汉庭老总季琦曾这样评价:如家是大,锦江是稳,7天是便宜,汉庭是好。

虽然目前没有可靠的评估,但根据走访经历,杨宏浩表示,锦江的经济型酒店就设施和服务而言在同业中属于领先,汉庭也在细分品牌差异化中探索。杨宏浩曾在上海入住汉庭酒店时发现,在同一栋楼中的汉庭被分隔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平均房价分别为200元/天和300元/天。300元/天的房间档次略高,而且包含早餐,但经营成本与200元/天的房间差别不大,这种微小的差异经营也能提高其盈利水平。

目前,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大佬,似乎都与携程有绕不开的关系。如家创始人、董事会联沈南鹏、汉庭老总季琦都是携程的创始人,7天的CEO郑南雁也曾是携程的副总裁兼华南区总经理。如家和汉庭一直与携程保持着亲密的合作关系,只有7天一直坚持打造自己的会员直销体系,没有与携程合作。

第12篇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

2007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随之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应对此次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由之前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从2008年开始为刺激国内投资而采用了投资4万亿资金于基础建设,并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到2009~2011年再次投放更多的公共性支出以此刺激就业和改进企业生产结构等。经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整,在后金融危机恢复时期,国内经济也保持着总体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1]在这段时间里,国内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造的利润总额上都取得了极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内当时宽松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和一系列的支持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政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央行提高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额度,最高贷款额度由1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200万元;同时全国各省市如江苏、福建省等也都纷纷出台相应提高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的政策。除此之外,中央下调中小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全面放开贷款规划;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等政策。使得国内中小企业获得了平稳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2]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刺激国内投资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带来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市场中资产价格膨胀、货币流通量大增、物价上涨的隐患。市场中过多的货币也没有如期进入生产领域,而开始转流向房地产业,造成市场资产价值上升的速度超过居民工资上涨的速度,而市场资产价值不断的上升,最终会更加促使货币流向的改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抑制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防止货币金融体系快速膨胀,国内开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限制货币金融机构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开始有目的的消化2008~2009年为抵御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供给量高速增长而带来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国内贷款利率上调和信贷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国内中小企业从货币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再次提高,为其发展增加了难度。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割舍的问题。在众多融资渠道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极端地依赖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借贷方式,而其中又以商业银行贷款做为最主要筹资方式。因此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便成为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到商业银行贷款要求的满足率只有50%左右,根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提供的数据,我国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感到容易的仅有14.6%,而绝大多数都因无法提交合格的担保人或有效资产抵押而不能获得发展资金。[3]

三、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综合努力,其中政府作为最有发言权且最有力的推动者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不少政策上的帮助,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民族企业还不够强大的我们有很多借鉴上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来鼓励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吸纳就业能力;也可以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中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专项创业及发展贷款担保,同时要根据企业的特点适度降低其担保人、抵押物的标准;另一类是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对发展新事业、采用技术创新,可以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利息补助。[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处于国内后金融危机恢复期,其内源融资明显不足,直接融资门槛又高、间接融资渠道狭窄,国际国内形势又复杂多变。因此其成长过程当中一定会充满机遇和挑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重点,其也关系到国内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多角度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唯有利用社会各资源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内中小融资问题。

作者:王婧扬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