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时间:2023-08-28 16:5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经济形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情况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受到美国次货危机的影响,全世界经济实体的增长速度都明显放缓。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额度较大,对国外经济的依赖较强,导致我国经济也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国际经济的降温,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极度放缓,同时美元的贬值加大了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存在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是居民基本生活中的物价水平发生急剧变化;再次是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较为明显;最后,需要关注到国内劳动力市场遇到较大冲击,待业人数增加和用工缺口之间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人数的变化

由于近十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正在以平均每年50万以上的人数总量急剧增加。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还将进一步增大。

(二)就业形势的变化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和人力资源数量较多,并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2亿到1.8亿之间,并且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随着企业全面转制、经济竞争加剧和经济调整步伐加快,众多国有企业和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通过进一步精简人员来寻求效益提升。

(三)就业渠道的变化

传统就业渠道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但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机构通过裁员和严格限制编制人数来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对大学生的吸收效果有限。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今年的改革也造成不能吸纳过多的大学毕业生。以私企和外企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从社会角度来看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深化体制改革,正确调整经济结构,从而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的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力度,鼓励并扶持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太合理的现象。

2.清扫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促进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要深化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毕业生公平竞争的障碍,促进人才流动。

3.完善大学生就业鼓励政策和扶助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基层人才结构。

4.建立科学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适应就业市场化,强化政府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服务规章制度和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和就业服务内容。

(二)从学校角度来看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高校缺乏办学自和低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应改革。

2.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竞争力水平。过去的高校教育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高能力和高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就业教育,加深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做好相关教育,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教育。

(三)从学生角度来看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自卑、自负、从众、攀比等。大学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

1.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专业技能的养成则是目的。要求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基础能力。包括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掌握新知和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写作能力等等方面。除了用人单位看重这些方面的能力之外,基础能力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特殊能力。具体包括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艺术特长等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特殊能力的持有使得大学生具有附加值和升值潜力,成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翘板。

4.求职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认知和求职目标定位能力、抗挫折能力、招聘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应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的学习来获得,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23-24.

第2篇

数据分析:

从总点击数上看,据生意宝网站统计,五月份中,目前风靡的六大搜索引擎在生意宝网站上受生意人使用点击总数为:891499次,较上月总数的852815次相比增加了近40000次。可见这六大搜索引擎倍受中小企业青睐。

在总排名上,继百度之后,谷歌以14.09%的市场占比率位列第二,搜狐搜狗以7.47%的市场份额继续抢占第三把交椅,接下去网易有道、腾讯搜搜、雅虎搜索尾随其后。较上月相比,排名上除腾讯搜搜挤掉雅虎抢占了第五位,雅虎落入第六外,其它都无变化。

生意宝(Toocle.cn)监测数据显示:百度以59.23%的占有率排名第一,谷歌以14.09%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搜狗以7.47%的占比率排名第三,紧随其后的是网易有道、腾讯搜搜、雅虎搜索市场份额分别为:7.10%、6.27%、5.83%。

榜单分析:

“国内主要各大搜索引擎在5月份中,生意人使用情况从总点击数上看有所提升,较上月相比。这可能得益于国内经济的逐渐回暖,促使各中小企业加入到网络营销的行列中里。”中国B2B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周平表示。

从各搜索引擎的月点击数来看,各搜索引擎被生意人的点击量都有所提升。中国B2B研究中心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回暖,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搜索引擎在这月中推出的各种措施有关。

五月期间,百度继续“动作不断”,组织召开第四届百度联盟峰会、启动与唱片公司MP3搜索合作分成计划、开通域名搜索功能、启动“网络经济创造百万新就业”大学生就业创新试点项目等,还真是忙的不亦悦乎。百度的每一个动作都表明其想继续保持自己目前在国内市场领先的地位,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野心”所在。

谷歌也不“闲着”,跟中国联通合作进入无线搜索市场、举办的“谷歌中小企业营销论坛”、在Gmail电子邮件服务中增加自动翻译功能、低调推出购物搜索测试版等,前进的步伐紧跟百度。

相比前两位国内搜索市场的“老大哥”,其它几个搜索引擎在本月虽说“动作不大”,但也一直在积累着能量。网易有道桌面词典再次做出策略调整,打出了“免费使用”牌、搜狐搜狗进行着地图功能的完善,堪比百度的地图搜索搜索结果更丰富和贴心、雅虎搜索推出新搜索功能“WOO”搜索等。可见,各搜索引擎都在加紧“修炼内功”以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搜索市场抢占更多的份额。

另鉴于雅虎搜索在“搜索榜”上排名的急剧下滑,已远远落后于其它搜索引擎,生意宝方面决定将其剔除出样本对象范围。而微软新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从6月起将被引入搜索榜采集调查采集样本。研究定义:

关于“搜索榜”:

第3篇

经济启动的动力在民间

“刹车容易启动难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厉以宁指出。

何出此言?厉以宁分析,目前,中国经济调整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认为经济热了,要冷化,一踩刹车,经济马上下来。财政货币门一关,信贷门一关,经济热情立刻掉下来”。不过,经济启动的动力却在民间。“没有利益,民间资金就不会投资。自己的生活保障不够,老百姓会运用银行储蓄消费吗?即使消费,他们也只会谨慎消费。”

结构调整需根治体制

最近10年的政府报告每年都谈结构调整,但为什么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

“过去10年,中国经济一直陷身这个怪圈。”厉以宁感慨,“为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各地必须加大投资,其结果是造成信贷过剩,相伴而来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反过来导致紧缩信贷,就业压力增大;而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又再追加投资,开始新一轮循环”。

“体制问题是关键”,厉以宁一言弊之。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决策机制、行业垄断、充斥计划经济的资源定价体制,以及沿行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需要认真分析。

流动性不是金融业最大问题

对于业界广为流传的“流动性过剩是金融业当前最大问题”的观点,厉以宁提出不同看法。

“目前,银行发出的信贷有多大部分进入了实体经济?又有多大部分进入了虚拟经济?有多大部分投向了中小企业?又有多大部分进入了产能过剩或正要过剩的产业?有多大部分进入了亟需发展、产品短缺的行业?”厉以宁抛出连串问号。

“中国金融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相较流动性过剩,结构性问题更为重要”,厉以宁总结。

三类物价“涨”通涨就会来

通货膨胀什么时候到来?厉以宁认为,目前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牢固。这主要是因为这次经济回升主要靠投资拉动,其中又以政府投资为主力,消费并没有长足进步,内需仍需要扩大。

“通胀如果发生,主要跟三类物价的上涨有关”,厉以宁称。

第4篇

在目前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下,中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研究人民币区域化问题。当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一个便利的应用环境,这包括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和清算等。据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和解决以下五大问题。

第一,要清晰定位人民币区域化及其现实目标。首先,人民币区域化并不是指亚洲货币一体化,或言中国谋求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货币。目前,亚洲货币一体化仍停留在制度设计的设想和探讨阶段上,但鉴于亚洲国家的政治意愿、经济及文化等现实条件,以及欧元面临严峻挑战,区域货币一体化模式是否可行,一直受到各方的质疑。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现阶段目标不是要成为亚洲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就目前而言,这只能是我们单方面的意愿,先不说亚洲国家是否愿意接受,单就中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人民币作为亚洲区域货币的需要,也是一个值得存疑的现实问题。

目前,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多极化中的一员似乎还不太现实,这一过程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况且,即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多极化中的一员,也不会像美国那样能取得铸币税等好处,但却要尽到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需要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强大的综合实力作为支撑才行,目前中国离这一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相反,过分地渲染或误导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目标,只可能会引致人民币区域化的努力陷入歧途,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更警惕或打压中国经济的崛起,如设置障碍和压制我们,并过早地向中国提出我们无力承担的政治和经济责任,从而有可能会拖垮我们。

再次,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概念。世界上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有很多(如港币),但真正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货币并不多,能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更是屈指可数。人民币一旦实现可自由兑换,国门势必将完全打开,国际游资可自由出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在企业和国民缺乏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像现在那样躲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在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的条件下,人民币区域化要研究如何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区域或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和部分的储备货币,以减少国际贸易的结算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提高国家主体的金融安全系数。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扎实地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目前的任务是鼓励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采用人民币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区域内的主要结算货币,并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债券的计价货币,从而为实现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人民币区域化只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经阶段,可以检验国际上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以及我国对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的控制能力,并积累相应的经验,来完善我们的制度设计,为将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即资本项目的完全放开,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我们与世界主要货币间的关系、协调能力及我们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控制力,还取决于我们对制度变革后不确定性因素的把握能力。

第二,人民币区域化还要提升和充分发挥我国香港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进了人民币区域化,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势必会随之增加,如何为非居民提供人民币投资的便利渠道或清算手段,这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和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在这方面,我国香港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我国香港地区背靠祖国,既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又有相对独立的管辖自;其二,我国香港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着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

自2003年11月、2005年11月和2007年1月,中央政府分三个阶段开放了我国香港地区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到目前为止,我国香港地区银行可以经营存款、兑换、汇款、信用卡、支票等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也可以在我国香港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我国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对我国香港地区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香港成为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试验场及内地接轨国际金融市场的平台之一。同时,我国香港地区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减缓国际市场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扩大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我国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建立人民币的离岸清算系统,这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香港地区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我国香港也将逐步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级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并进一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第5篇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市场讨论的热点。就短期而言,2016年6月底英国超预期公投退出欧盟之后,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美元指数强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穿了6.6的市场心理关口,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担忧重燃。7月中旬以后,随着全球市场风险偏好企稳回升,美元指数趋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稳定,贬值压力减轻。目前而言,有一派观点认为,受益于政策沟通透明度的提高和新汇率形成机制的可预见性,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断定人民币度过最艰难时期言之尚早,因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还是有央行干预的成分在。其他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一次性贬值到位(比如20%或30%的贬值幅度),或者我国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防止短期资本频繁流动。本文从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基本面和短期波动出发,主要就三个方面: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测算、短期资本流动(热钱)估算和影响因素、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简要阐述今后一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根据我们的分析,不管从中长期的均衡汇率角度,还是短期的贸易顺差趋势以及热钱流动情况,人民币汇率都没有大幅贬值压力。不过,美联储加息预期、国内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因素也将短期影响人民币汇率,因此,说人民币汇率已过最为困难的万重山,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潜在风险。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他国依然具有优势,人民币没必要大幅贬值。

两国汇率的中长期均衡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水平。判断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到底有没有必要大幅贬值,首先就要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水平。我们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显示:当期人民币汇率水平接近中长期均衡水平,没有大幅贬值的必要。一般而言,估算均衡汇率的工具主要分为两种,其中经常使用的是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havior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EER)。BEER模型主要是考虑短期的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中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没有直接要求国内外均衡,简化了模型的结构,没有反映变量之间内在的经济关系,无法准确地体现国内外均衡对汇率的重要意义,因此得出的结果较为脆弱。即短期的经济波动都可能较为明显地影响测算得到的均衡汇率水平,因此估算结果并不稳健。

我们构建的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开放经济内外部均衡出发,研究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衡程度。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考虑了部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即加入了部分资本管制因素,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导。DSGE系统考虑了多边均衡,从经济的基本面出发,所得出的均衡汇率水平较为稳健。

我们的DSGE模型显示,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在2005年汇改之后已经缩小,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相比非常接近,不宜过分夸大贬值压力。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而言,综合考虑国内外部门的相对基本面情况,当期人民币大约有5%左右的贬值空间,面临的贬值压力比较温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已由最初的单边升值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双向波动,出现了交替升值和贬值的现象。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来看,我国相对较快的GDP增速,相对较高的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和未来一个阶段不会发生改变,这也将支撑人民币均衡汇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健的水平。随着2015年8月人民币中间汇率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非常接近均衡,当前汇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围绕均衡汇率的一种震荡波动。因此,人民币当前汇率并没有大幅贬值的压力,也没有必要采取一次性贬值20%~30%的策略。对于人民币中长期均衡汇率的测算,有助于保持短期政策的定力和稳健推进中长期汇率改革。

人民币贬值压力将暂时减轻

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模型显示,2016年下半年我国短期资本流出减缓,进一步降低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是导致一定期间内资本账户失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重要渠道。我国属于大国经济体,短期的资本流动很难撼动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但也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

第一,构造短期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首先,我们运用世界银行残差法(外汇占款-贸易盈余-FDI)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大量的热钱流动隐藏在经常账户的贸易往来中(比如说2015年以来内地对香港进口增速的离奇飙升),因此我们借鉴苏剑等的方法分离出虚假贸易部分。综合考虑世界银行残差法和隐藏在贸易部门的热钱规模,我们构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月度监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出我国,尤其以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时为最。在此之前,虽然短期资本流入流出变化频繁,但总体来说我国还是热钱的净流出地。短期资本持续流出,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方式等都造成了困扰。

第二,构建预测短期资本流动的分析框架。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到人民币贬值预期(NDF市场)、中美利率差和中美基本面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目前已经较为平稳,中美之间的利差不会进一步收窄(美国下半年加息预期减弱),中美经济增速差异不会扩大(美国下半年经济并没有超预期的乐观,而我国可能较为平稳)。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综合汇率预期、中美利差、基本面差异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热钱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流出中国的压力可能缓解。当然,如果相关部门加大资本管制力度,短期资本外流的压力可能进一步降低。根据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预测模型分析,2016年下半年资本外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将缓解。

支持稳健的人民币汇率

按照国际经验,一国的贸易顺差短期内与汇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贸易顺差经济体汇率一般都较为平稳或坚挺。比较而言,虽然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但日元一直保持平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我们发现,日元稳健的背后是日本长时间内保持着较为庞大的贸易顺差。然而,日本在2012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日元随即出现了明显的贬值。

相比而言,中国对全球贸易总额占比在2015年底接近15%,超过了所谓的东亚地区12%的天花板(日本等经济体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占全球贸易份额接近12%),而且中国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略微贬值,但有坚实的贸易顺差支撑,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被动贬值压力。

对汇率的短期扰动也须高度重视

虽然从中长期均衡汇率、短期资本流动、贸易顺差等多个角度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不宜过度夸大,但考虑到短期汇率波动也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和经济基本面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也必须对汇率的短期扰动高度重视。短期汇率的预测非常困难,因为汇率的短期决定因素不光是中长期的基本面,还有很多短期经济政策预期的变化,国内外非经济因素等。为何自2015年8月汇改以后,国内外总是有关于人民币贬值的担忧?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与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人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机构沟通,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引起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隐”因素。

第一,国内、国外缺乏相互有效和深入的沟通。国内外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充分,国外夸大中国经济和金融风险,国内也不了解国外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看法普遍偏悲观,有质疑中国杠杆率能否持续的观点,有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坏账的观点,也有不信任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观点。凡此等等,都是因为国外经济学者和资本市场人士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经济结构和部门职能不熟悉,沟通不充分。此外,国内政策层面与居民和企业的沟通也并不充分,使得人民币短期汇率变化时,容易引起担忧。所幸的是,随着2015年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美元负债的集中偿还,居民购汇意愿的缓慢降温,目前国内的预期引导和政策沟通正在逐步改善。

第6篇

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快速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到如今的“全力确保经济增长”。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从年初的“从紧”与“稳健”变成了“适度宽松”和“积极”。

政策松绑确保经济增长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同时公布10月CPI和PPI数据。10月份CPI已从2月份最高的8.7%回落到了4.0%,而10月份PPI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这两组数据的出台让很多人大松了一口气,一直悬在心头的“高通胀”之忧似乎解除了不少。

就在这两组数据正式出台的前夕,国务院总理11月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由于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因此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后,国务院出台了十大措施以“撬动”内需。初步匡算,落实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其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0亿元。

与这一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相呼应的是,央行也提出五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包括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中央要求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CPI未来仍有上涨可能

中央此次之所以敢于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加剧是主要原因,但通胀压力的减弱也给放松“钱袋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最新出炉的10月份CPI已从2月份最高时的8.7%回落到了4.0%的正常水平。虽然通胀形势有所缓解,但仔细分析,其未来潜在的上涨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全球性通胀仍有可能出现。虽然最近两个月,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导致全球需求可能减少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暴跌,国际原油价格更是从最高时的147美元/桶,下降到了60美元/桶上下,但包括中国、印度等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未来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依然十分庞大,因此未来全球通胀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PPI向CPI传导的压力在增加。今年5月以来,国内PPI和CPI的走势就出现了严重背离,CPI一路向下,而PPI一路上涨。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许多重要商品采取价格管制措施,从而抑制了PPI向CPI正常的传导。因此,随着CPI的迅速回落,之前由于PPI上涨而陷入亏损的许多企业将可能重新提价以弥补先前的亏损。比如,虽然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但上海却决定从11月10日起上调煤气和天然气价格就是一例。

第三,价格翘尾因素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回归。事实上,2008年上半年CPI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07年上半年的CPI涨幅较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CPI累计上涨了7.9%,但其中翘尾因素为4.9%,新涨价因素为3.0%。而今年下半年CPI的一路回落很大程度上也是托了去年下半年CPI迅速上涨的“福”。但明年CPI将以今年的物价为基数,因此明年下半年CPI将可能重现翘尾因素。

最后,尽管从总量上看,目前国内CPI涨幅已回落到了相对可以接受的水平,但部分类别的商品价格涨幅依然过高,其中尤以食品价格上涨最为明显,今年10月CPI占比最高的食品类价格上涨依然高达16.3%。尽管以猪肉为代表的肉禽制品价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出现了快速上涨,未来连续涨价的可能性较小,但粮食、油脂、水产品等其他食品未来仍有可能上涨,因此未来CPI将很有可能呈现结构性上涨的态势。

通胀形势或将交替反复

不过在全力确保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央也没有忽视未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指出,当前,稳定物价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当前经济中既存在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也有物价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总体来看,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在政策把握上需要特别谨慎。

第7篇

同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还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控制需求增长。

笔者注意到了2008年和2011年这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了人民币升值加速和物价上涨压力过大并存的现象。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6.50大关,至6.4990。仅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了4.2%. “2011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

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对外不断升值的态势:而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遇到了日益加剧的膨胀压力。善于思考的学生也不断就这一问题请教老师―――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为什么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一直讳莫如深?

首先,从表面和直接的联系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一定作用的。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致国内物价普遍下降;第二,出口转内销商品的增加和进口商品的增加,引致国内总供给增加,会抑制物价上涨;第三,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设备、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抑制通胀;第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创汇减少和外商投资减少,会使外汇储备下降,可使兑换等量美元的人民币数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因而就会减少,通胀速度也将随之放缓;第五,人民币升值后,外商投资会减少,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目标及效果。

当然,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而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另一个弊端是不利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其导致的一个必然恶果就是失业人口增加,这是我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2008年,学术界对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进口商品的结构,与造成国内消费价格上涨的商品在结构上是不一致的。进口商品的增加不足以平抑食品类带动的物价上涨。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物价上涨和推高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泡沫。所以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这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当然,在经济学界,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日元升值带来灾难影响的经典反面教材。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二名的日本GDP超过了第一名的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年!

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美国要求根据协议促使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而由于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呼声渐起。不过,也有不少专家仍然坚持认为,国内食品价格冲击对CPI变化的作用更大,目前,中国食品大部分来自国内市场,因此并不能期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短期内作用较小。

面对这两种声音,政府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利弊,权衡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做到从当前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与几年前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成为目前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根据。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了50%。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我国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当然,人民币升值可抑制当前的输入型通胀。所以,央行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加依赖汇率政策,来应对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说,在目前形势下,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利大于弊。

不过,我们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也不可高估。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存在,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的根源。它必然会激励对国际投机资金流入中国,,在国际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我国人民币的供给的压力有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可以在人民币过分升值前成功地抑制通胀压力,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警惕人民币升值到高位后外资突然外流可能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的破坏性冲击。

第8篇

关键词: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建议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尽管目前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宏观调控在这两种政治体制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顺畅,经济总体目标能否达到,宏观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形态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值得研究。

市场经济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运行的。自16世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任何国家的实践模式都是在国家干预中进行,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可能超出政府的控制。历史上各国先后实行过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后凯恩斯主义政策,都是政府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力度而已。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国家的操持,即使在崇尚自由放任的鼎盛阶段,主流经济学家也没有绝对排除国家必要的直接干预。斯密认为君主需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并且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同样穆勒也肯定了必要的国家干预,他认为国家干预是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不能排除政府的需要,市场经济如足球场,竞争的微观主体是足球队般的企业,宏观调控者是足球裁判般的国家政府。市场经济运行的态势优劣和成效高下,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艺术有直接关系。

国家除了提供宏观调控,同时还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地区层次发挥着重要影响。产业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项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地区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重点分析一个地区三大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重,以及进出口金额的比例。

二、现实的经济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将宏观调控政策迅速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后相机推出以四万亿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应用使中国经济率先扭转困局,走上复苏之路。

不可否认,本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动摇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部基础,显现了中国经济的痼疾。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利器,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很大冲击,使得出口急剧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变慢。目前,只有以本次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想,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现行中国经济的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依赖政府一家作出,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后,资源配置主要交由市场完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依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的市场化在更大程度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然带来边际效率的弱化。

其次,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曾经高达6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是不符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在世界共同面临困境时仍然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显然是靠不住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国际贸易明显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曾毅在1994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中就指出“中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口的数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00-2030年将是高速老龄化时期。2030-2050年将是高水平人口老化阶段,到2050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为3.3亿-4.7亿,是现在的5倍,其比例将在23%-27%。此外,高龄老人增长迅速,1997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8.8%,2050年将增加到20%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大幅提升国民储蓄水平并直接弱化劳动力低廉这个传统比较优势。

三、当前宏观调控的原则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调整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将其明确为保经济增长和保发展方式转变两个目标。为了保证这个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调控目标长短相结合的原则。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因素,这些变化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应该是有利的,同时外需不足,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重下行的风险,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有所调整,保增长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调控目标。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中长期看,这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从短期看,这些转变也会给保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压力,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对长期发展有利,还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根据目前的形势,宏观调控必然采用不对称发展原则,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应该是发展重点;从产业角度看,所有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都应该是发展重点。

第二,要坚持调控过程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近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迅速,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相当高的灵活性,以使得政策和经济现实保持一致;同时,重大政策的执行还要保持稳定性,要防止重大政策的大起大落。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是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都会使得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要坚持调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原则。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政府集权化的提高使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仅凭中央政府显然是不够的,还得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很大,中央政府很难作出能适应各个地区的通行的有效调控方案,地方政府可以在自身权力和财力允许的限度内努力促进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给予企业尽量多的支持。具体说来,地方政府能作出的调控主要涉及地方性扶持政策、地方性税收减免和地方性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辅助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四、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变动使得中国宏观调控面临许多新形势。结合以上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想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国内创新能力,是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前提。为此,应该继续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继续坚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科技领域的投资,增强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扩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应该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主力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分配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积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的思路。具体执行过程中,加快中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扩大中产阶级的两大法宝。城镇化是未来主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可以引爆巨大的消费需求,对内需能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大,受惠最小,中小企业是培育中产阶级的重要土壤,中小企业如果得不到发展,中产阶级比重就很难提高。

第三,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保障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目标必须要得到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国积极推进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本身就需要有公共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经济危机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成本远小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该充分把握本次机遇,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机遇,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目前,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在保障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体制重点在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完善财政支出领域集权和分权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从税种上进行规范,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权;同时赋予居民对地方政府预算更大的投票权,以地方居民满意度为标准,加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公共财政的完善。

第四,加强宏观调控中法律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应从行政规范式调控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法律规范的调控方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确定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规则和决策程序,协调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活动,特别是要加强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领域的立法活动,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在法律规范内进行。

第五,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宏观调控效能发挥的程度与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宏观调控效能,首先要强化预警机制,采用各领域、各学科先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事前的准确判断,实现宏观从被动式调控向主动式调控转变;其次要强化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宏观统筹,构建完备的信息支撑体系,使宏观调控信息传送准确及时,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最后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政策的实施过程,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宏观调控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莉.我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举措[J].现代经济,2009(3).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3、郑超愚.中国经济复苏与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政策[J].新金融,2009(5).

第9篇

基金仓位小幅上升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仓位基本保持不变。具体来看,仓位由前一周的89.47%上升到89.84%,上升0.37个百分点,考虑了指数本身的上涨之后,股票型基金仓位主动加仓0.21%。

从基金数量上来看,上周有99(49.5%)只的基金仓位在上周上升,另外有53(21.5%)只基金是仓位下降。

总体来看基金的仓位变化不大。基金加减仓的幅度基本上从2%至4%之间分布,分布的标准差较上周有所收窄,说明基金内部依然分歧减小。整体来看,我们发现基金平均是加仓的,因此当前基金的看涨情绪正在缓慢上升。

上周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变化情况。上周指数出现下跌企稳的格局,而混合型基金仓位连续第二周回落。具体来看,上周混合型基金的绝对仓位由上上周的78.76%下降至77.95%,仓位下降的幅度为0.81%,然而剔除掉股票组合上涨对仓位的影响之后,基金是主动减仓1.09%。从基金数量上来看,在所有的可统计的1 39只混合型基金中,上周有32(23%)只基金仓位上升,而另外只有67(48.2%)只基金是做出了减仓的操作,从混合型基金角度来看,还是减仓基金数量稍占上风。

我们同样统计了所有139只开放式主动投资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和股票型基金加减仓幅度分布情况较为相同,混合型基金在加减仓的数量上显示了对称的格局,标准差较上周变化不大,分布幅度都较上周有所集中。另外,从数量对比来看加减仓基金数量相差不大,并且可以看到大部分基金的加减仓幅度非常小,由此可以看出混合型基金对加减仓的整体态度应该是变化不大,但是内部分歧明显出现。

我们统计了资产净值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旗下股票型基金(除指数外)以及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其中开放式股票基金仓位为89.31%,开放式混合型基金仓位为78.65%,较上周都是一升一降。如果和市场的平均仓位水平比较的话,前10大基金公司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仓位较市场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一个略偏低,一个偏高。股票基金加仓的基金公司有31,减仓的基金公司数量是27;混合型基金中,加仓基金数量为14,减仓基金数量44。

紧缩下震荡不可避免

大成基金表示,紧缩政策不断加强,未来震荡行情不可避免。通胀恶化会影响市场的表现。尽管目前出台的政策比市场预期温和,但政府的举动显示通胀压力可能超出了此前的预期。通胀对于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10月以来的股市上涨反映了通胀初期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影响,如果通胀继续恶化,在后期则会严重影响经济,进而会影响市场的表现。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称将采用包括进行临时价格管制、打击投机等措施来抑制物价上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是政府应对通胀的常规手段。然而,在当前中美息差较大及热钱大量流入的背景下,政府货币政策空间受到了限制,因此可能只能采取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通胀的压力。这进一步反映了通胀压力的上升。

从过去的几次价格管制及其结果看,对于通胀压制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却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灵,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通胀,最终不得不出台更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胀不能受到有效遏制,其对资本市场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显现,未来股市将面临下行压力。央行此次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较为符合预期,主要是针对目前银行流动性充裕,“热钱”过多采取的措施。目前通胀的压力仍然是市场最关注的因素,从已有数据分析,通胀月环比增长率年会达到7%,这在历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水平。延续此前观点,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信贷增量应该会有所减少,对实体经济也有一定冲击,经济或会略有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通胀继续维持高位,未来紧缩的步伐会加快。国务院办公厅20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是预示紧缩步伐加快的一项措施。就此单项政策而言,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由过热开始降温、通胀从极高位水平缓慢回落都是一系列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虽然没有加息那么强的实际和心理冲击,“16条”会对一些直接相关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16条”中对于能源保障的措施直接影响到煤炭行业,煤炭近期价格应该会趋于稳定,此前对于煤炭涨价的预期落空。还有蔬菜运输、粮油保障等政策,投资者可以仔细观察其对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

由于市场对以政策趋紧已经有一定的预期,所以短期市场还是以震荡为主,不会因为此消息有过于明显的跌幅。但是,政策的变化可能会使部分行业出现调整,投资应注意选择景气周期向上的行业,拿住稳定增长类的公司。

一连串的“组合拳”说明“政策或已出现拐点”,至少短期已确认。受此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已趋于恶化,并将继续制约市场的走势,短期弱势调整将延续;另一方面,在市场过度悲观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点希望。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是“经济增长刚刚回升、通胀压力高企”,并非经济过热阶段的“高增长、高通胀”。与2007年末2008年初的面临的调控形势不同,当前政策面实际面临的是“两难”选择,并非经济过热阶段的“控通胀”单一目标。目前经济和市场大势向上仍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在政策调整的中后期,经济才会发生逆转。

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支撑,而与之相配套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只是“中性”,而非“中性偏紧”,目前对货币政策过度悲观是不足取的。至于影响当前市场行情的“罪魁祸首”――通胀,将会得到有效遏制,这方面我们不应该怀疑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能力。近期政府的调控措施和力度,虽超乎预期但又合乎情理,从中长期看,这对A股“是好事”。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筑底回升阶段,“十二五”规划将带来新的增长点,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低位,全年业绩增长较为确定,指数继续大幅下行的空间已经有限,我们仍旧看好A股市场的中长期前景。未来市场趋势需要等当前利空因素逐步消化、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明确后才会明朗。依据通胀期间各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以及毛利率变化幅度和趋势,受益内需的食品饮料板块及医药生物板块可望获得稳定收益,重点看好具有提价预期以及研发能力突出、自主定价能力强的饮料制造、化学制药、中药等行业,以及能够保持较高毛利率甚至仍有提升空间的通信设备、生物制品、酒店等行业。

中长期向好 关注新兴产业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热钱;人民币升值预期;宏观经济;金融安全

一、热钱的概念和特征

热钱(Hot Money),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金。它是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其目的在于用尽量少的时间以钱生钱。根据其活动范围可分为国际热钱和国内热钱。本文探讨的范围仅限于国际热钱。另外,驱动热钱流动的主要动因是国家间的利率差、汇率差及一国投机行业的利润率。因此,当一国具备上述条件时,大规模的热钱将流入进行套利,导致该国投机行业泡沫增加;然而在相反情况下,热钱将全面快速地撤出,加剧该国金融波动,增大经济危机风险。总体来说,热钱具有高度投机性、高回报率、高敏锐性、速动性、短暂性、高风险性和高危害性七个特点。这些特点相互依存于热钱从流入到撤出的全过程之中。

二、热钱流入中国的动机

(1)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看好。2000年以来,我国GDP始终保持8%以上的良好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目前虽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新一届领导层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远没结束,未来预计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在经济表现良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加之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流入的速度肯定会越来越快。(2)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看好。人民币升值潜力巨大也成为热钱流入的诱因。人民币预期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较大的套价和套汇空间,企业、机构和个人就会将持有的国外资产挪回来结汇,一些境外资金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投机套利,导致我国外汇收支不断出现巨大顺差,使套汇和套价成为国外热钱流入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3)中美之间利差拉大。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其国际传导效应不断增强,若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会引发热钱流入中国来进行套利。热钱流入后,其收益大约为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利率,也就是包含人民币升值后的汇兑收益加上利息收益。现阶段人民币一年期利率在3.3%左右,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接近于零,所以热钱只要流入中国,就可获取套汇和套利的双重收益(见图1)。

三、热钱流入中国的路径

一般来说,国际热钱通过经常项目中的贸易收支和居民个人的外汇收入、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房地产等方式流入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各个方式几乎都会成为热钱进入的渠道,它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1)通过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渠道流入我国。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也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还可以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2)通过经常项目下非货物贸易渠道进入我国。国际热钱通过非货物贸易项目流入我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企业的非货物贸易收汇,其通过把价格定高,高出实际费用的部分汇入国内,虚增外汇额度;二是个人收汇,经济个体可以很方便的携待外汇入境,如侨汇,个人捐款等。目前国内无法很好地对其进行审查,也就方便了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3)以资本项目的名义流入我国。目前,我国逐渐对资本项目放开管制,也为国际热钱进入我国提供了便利。在资本项目下,国内经济个体一般在境外成立某些特定目的的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在国外筹集资金,然后再投资于国内;同时,国外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把集团或机构内部的资金或其他资金,从国外投资到国内的高投机行业,热钱便名正言顺的流入国内。另外,由于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国际热钱便以此通过虚假投资,进入到房地产,证券等行业。我国外汇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疏漏,为国际热钱通过转换资本的使用用途进入国内提供了可乘之机。(4)热钱通过香港市场流入内地。国际投机者利用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并且港币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一独特优势,将大量热钱囤积于香港,伺机进入中国内地。比如说,往返于香港和内地的车辆变成了流通媒介,常夹杂着一定数额的人民币进入内地,即便是海关查到也有机会搪塞过关。(5)通过地下钱庄进入我国。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一些通过合法渠道无法进出中国国境的资金需要。很多地下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上,经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便会帮你开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其间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四、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催生资产价格泡沫,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外热钱凭借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率进入后获得了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房地产的投资报酬率,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二线城市,其年收益率有的能达到60%左右,远高于欧美国家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报酬率。热钱流入致使我国楼市价格虚高,带动了二、三线城市房价的普遍上涨,增大了房地产泡沫,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股市方面,抬高股市,造成股市虚假繁荣,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加剧资本市场的矛盾。另外,热钱流入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先是炒作大蒜、生姜、绿豆,后是炒作棉花、白糖,致使许多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严重干扰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正常消费。(2)冲击货币体系,扰乱货币市场,助推通货膨胀。热钱流入严重冲击了我国现有的货币体系,干扰了货币流动性管理。现阶段,中国资本项目仍然受到管制,在国际热钱的不断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央行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被迫发行大量的人民币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并且购买外汇市场上过多的外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供应量。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多,增加了外汇占款数。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下,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急剧增加,助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和恶化。(3)影响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央行在国际热钱大量流入的巨大压力下,会在公开市场上运用大量票据来强行抵消,使得外汇占款规模增大,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程度,扰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正常运行。这一切都会影响政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正常有效实施,增大了央行的实施成本和难度,同时也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降低,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正常进行。目前,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仍然大于狭义货币供应量Ml,Ml增速依然比M2增速快。这反映了央行被迫发行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无奈之举。同时因为货币政策具有一些时滞性,而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可能使央行的政策措施适得其反,加剧经济形势恶化。(4)推升外汇储备增长,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一直处于升值区间,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说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涌入。当热钱大量流入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处于虚高状态,外汇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汇率的稳定。导致市场对人民币普遍存在升值预期,而这种升值预期将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热钱大量涌入,加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而美国等国家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同时由于缺乏负面预期,从而使人民币被迫陷入了不断升值的怪圈。(5)热钱的大量快速流出,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加剧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热钱的流出,会使经济剧烈波动。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会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热钱涌入泰国,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崩溃,诱发东南亚经济危机。

五、中国对于国际热钱的管控思路

面对大规模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中国政府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有效控制国际热钱的集中大量外逃,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稳定。(1)加强对热钱流动的监测统计,控制热钱流入数量。热钱监控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对外汇收支账户的监控力度上,应查明各种进出动的真实信息,分析资金流动的真实目的,重点监控流动频率快且数额巨大的资金项目,建立独立的外汇资金流动信息监测网络,强化预警系统。具体可运用账户、互联网等手段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和收支等情况。同时对热钱可能的流入渠道进行管制。(2)加快利率和汇率的改革步伐。根据“三元悖论”理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不能同时实现。中国要首先保持自身货币政策的独立和汇率的稳定,推迟资本项目的开放。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条件下,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使汇率能够及时真实反映本币的供求状况。同时,提高利率的市场化水平,利用利率对资本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不断缩小热钱的获利空间。(3)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对热钱的监管关乎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一旦出现监管不力,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热钱的监管应由海关、外汇管理局、金融监管机构、公安以及地方政府多部门协调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合力,步调一致开展监管活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4)推动宏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合理运用热钱,将其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就能变害为利,弥补经济发展资金不足,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这都依赖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应从产业结构入手,在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刺激国内消费,改善贸易结构,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完善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

参 考 文 献

[1]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世界经济.2007(7)

第11篇

4月16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其中,3月份CPI同比涨8.3%,今年以来首次出现环比回落。一季度数据公布后,大盘迅即出现跳水走势,沪指最终收于3291.60点,跌1.69%。调控措施紧随其后,央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达到历史新高。

16%的存款准备金率将给经济走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7宏观经济在通胀和下滑两种风险的交织中将何去何从?年初至今一直低迷的股市能否在二季度迎来曙光?笔者就此采访了数位经济学家和知名分析师。

“上调准备金降低央行行长头疼几率”

继1月CPI上涨7.1%、2月涨8.7%之后,3月份CPI依然高企,达8.3%。多名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表示,当前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经济仍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次贷危机、粮价油价居高不下等因素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很大,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并不明朗。

汤敏(亚行经济学家):未来还要关注欧美的经济走势,次贷危机仍然是货币政策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创期货分析师刘旭则表示,紧缩政策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带来更多的热钱涌入,并且从FDI(外国直接投资)可以看出来,对冲量小于热钱流入量。

莫凡(东吴基金金融分析师):对于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008年1Q新增本外币贷款的整体规模依然为16120亿元,远远超过2006年和2007年的11948亿元和14554亿元的规模,市场流动性仍然表现出较严重的过剩。汇丰晋信也表示,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高增长,未来一旦PPI的上涨压力向CPI传导,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穆迪公司(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中期来看通胀在3月份有所缓和,而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巨大的外贸顺差,降低出口资金回流压力。从目前来看,消费者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在增大,这也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孙明春(雷曼兄弟公司亚洲经济学家):一季度经济表现强于预期,雷曼将全年GDP预测值由9.5%上调至9.8%。尽管出口经济放缓,但目前国内需求仍然保持强劲,企业有强烈的投资动力。不过他同时也表示,中国经济增速已在2007年2季度达到峰值,全球经济衰退迄今仍未对中国显示出完全的影响力,随着其影响逐渐深入,中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李稻葵(清华大学教授):8%的CPI增幅已属于可接受的范围,今年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必须考虑到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出口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随之带来的失业和就业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周春生(经济学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说今年经济面临下滑风险并非危言耸听。

梅新育(商务部研究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使出口放缓,缩减顺差。“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央行行长头疼的几率,”他开玩笑说。

货币政策基调之辩:继续紧缩还是适度放松

央行在2007年累计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而从年初以来,也已经3次上调了准备金率。多数专家认为,本轮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表明了央行继续从紧的决心,但准备金率上调空间已不大,加息也要受中美利差倒挂的制约,未来从紧货币政策很难改变,但在具体操作中限制会有所放宽。

张卫星(颐和财经首席经济师):此轮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令我颇感意外,央行的动作越来越快,这足以表明央行要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决心,从紧宏观调控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上调准备金率对平抑物价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加息才会真正奏效,未来仍应加息。

张新法(银河证券分析师):3月份CPI环比下降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目前没有必要加息。从银行体系来说,存款增长迅速而贷款规模又要严格控制,只能继续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

谢百三(复旦大学教授):本轮通胀是最难调控的一次,准备金率仍可上调至18%。

3月份数据表明,对投资热可能反弹的担忧不能被排除,这令政府的决策更为困难,而是否应该加息,也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央行在采取利率政策上比较谨慎,二季度可能调整1-2次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已不大。

孙明春(雷曼兄弟经济学家):政府应当采取更加谨慎和平衡的方式,避免政策的突然改变,至少在近期没有采取更强烈的紧缩政策的必要。

上投摩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货币紧缩已经进行了相当时日,市场对于较高频率的政策调整已经有明确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上调存款准备金反而会降低加息的可能性,或许会为市场带来一段政策较为宽松的时期。

经济基本面能否给弱市带来强劲支撑?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沪深股市苦苦寻底之际,央行又打出组合拳,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再度发行千亿央票。而从今天的走势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直接导致了股指跳水,这表明市场对宏观经济基本面仍不乐观。对调控重拳之下后市行情如何演绎,市场人士多持谨慎态度。

范海洋(联合证券分析师):上调准备金率肯定会殃及股票市场,如今已是弱市,明日股市肯定对这一利空消息有所反应,将会低开。此外,上调准备金率也会加大金融股的压力,中期来看金融股都应该谨慎对待。

江赛春(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市场正处在寻底过程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降低市场和投资者对二季度反弹的信心。弱市情况下,市场会对未来加息的可能性加大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而产生担忧。

李大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框架不变,股市的压力也仍然存在,但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还比较严峻,一季度的通胀还没有得到抑制,但并不是所有数据都在恶化。相对来说,还是银行和地产股的压力要大些。现在还不能简单判断已进入安全区间,只能说市场还在寻求支撑或反弹的过程。

第12篇

10月8日,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裁掉了一批投行部门的中层员工。这是汇丰在香港启动的第四轮裁员潮,但汇丰并未公布此次裁员的具体人数。汇丰于去年公布将在全球裁员3万人,从而节省35亿美元的成本。汇丰总裁欧智华在今年中报会上表示,从其时起至2013年,汇丰还将继续裁员2.5万人。

“汇丰如此大刀阔斧地裁员,主要是因为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影响,加上目前市场动荡,造成成本上升和盈利乏力。如果想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裁员精简机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则认为,“汇丰在全球的大规模裁员,其实意味着汇丰全球发展战略受阻,是全球性的战略调整。”

收缩欧美战线

10月15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汇丰香港媒体接待办公室电话,询问此次裁员人数以及涉及到哪些部门时,对方以不便透露拒绝接受采访。

“投行这几年的业务不是很好,实际上是萎缩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在这个背景下压缩投行部门很正常。”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分析。

早在2011年11月份,汇丰在香港开始首轮裁员,规模达500人。“虽然香港的成本效益低于集团环球市场的平均数50%,但仍有空间除去官僚架构。而且这些受影响的部门在集团营业收入中占比靠后,甚至还出现亏损。”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东胜说。

今年1月及3月,汇丰再次裁减1000名及150名员工。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都遭遇重创,但作为欧洲最大银行的汇丰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只是在金融危机时先后裁员1600余人。危机过后,汇丰才开始大幅裁员,令外界猜测汇丰大裁员不只是削减成本。

“不排除是对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的一次性处理,而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应该是多面的,裁员是明处的,可能还有其它仍未公开的后遗症。”皮海洲称。

此前,汇丰涉嫌卷入在英国不当销售保险、操纵Libor以及为客户洗黑钱等事件,而被罚赔偿英国客户13亿美元及美国反洗黑钱案的7亿美元的罚金。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7月31日,汇丰以10亿美元向美国尼亚加拉第一金融集团出售旗下位于纽约州北部的195家主营零售业务的支行,并关闭另外13家支行。2011年8月,汇丰还将其在美国的信用卡及零售商户业务出售给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oration,作价327亿美元,包括26亿美元的溢价,税后利润24亿美元。

此外,汇丰还陆续出售其在欧洲的业务,包括在英国的信用卡收单业务及法国地区银行,结束其在俄罗斯和波兰的零售银行业务。

转战新兴市场

汇丰今年半年报显示,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和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缓慢,欧洲和美国业务贡献的利润已没有太大上升空间。相反,香港和亚洲其它地区的税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和17%,占汇丰集团上半年35%和38%的税前利润。

汇丰在收缩欧美战线的同时,却在持续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欧智华预计,汇丰将在新兴市场国家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人手,亚太区及拉美等地区预料每年增聘3000—5000人。

“汇丰在欧美可赢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汇丰在未来会把业务资源更多集中到增长快速的市场,显然像中国大陆这样的新兴市场对于那些外资银行充满了诱惑。”周德文表示。而为周德文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汇丰这次全球裁员,并没有涉及到其在中国大陆的银行分支机构。

汇丰银行澳新地区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布洛克瑟姆近日表示,他十分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并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已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至7.5%,但与发达国家当前的情形相比,这个速度仍然是“令人嫉妒”的。

此外,汇丰中国女掌门黄碧娟坚定地选择深耕细作“做多”中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早已虎视眈眈。而汇丰相比于其它国际投行来说更有优势,因为它已率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具有先发性优势,第二就是汇丰比较熟悉中国的文化和体制。”周德文表示。

而企业信贷的强劲需求则是汇丰在华利润显著增长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主要来自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疯狂扩张,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和企业客户对衍生品交易的需求增加,汇丰在中国主要地区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

不过,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占比非常小,才2%—3%。周德文表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在法律上没有限制,但是在申请和备案上有所控制,央行和银监会很少会让外资进入到省会以下的城市,像温州这种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本来最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但是却没有。

目前汇丰在中国已有122个网点,其中包括27家分行以及95家支行。这一不断扩大的分行网络在大陆外资银行中首屈一指。

“中国大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300多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美国有8000多家,就连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都比我们要多,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很有潜力的市场,像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其实是最适合外资银行进入的,因为他们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很好的金融理念和经验制度。”周德文表示。

人民币汇率连涨5日 央行“无为”借力打力

本报记者 方广

美国QE3对全球金融市场及经济的影响终于开始传导到人民币,从10月11日起至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5天上涨,创造了新一轮的升值行情。

10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3391元/美元,较10日下跌58个基点;12日,中间价为6.3264,下跌127个基点;15日,跌幅进一步扩大,中间价报6.3112元,下跌152基点;16日及17日,美元跌势放缓,分别再下跌6点及78个基点。

在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上,也基本上是人民币的单边上涨行情,美元对人民币连续突破6.28、6.27及6.26关口,其中11日盘中曾一度达到1%的跌停点。17日,美元兑人民币询价系统收盘于6.2545。

控通胀成首要目标

人民币的这一轮上升行情,宏观大背景是美国的QE3,它直接诱发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而9月份的贸易顺差则是直接的促发因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中国的外贸顺差是267.7亿美元。在美元贬值预期的作用下,再加上强制结售汇制的取消,出口商将美元换为人民币的动机增大。

此次升值是近6个月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通常意见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也许正是因为此,央行在此次升值行情中,未进行任何对冲干预,但这一沉默的背后其实是央行面临着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同时也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目标重点正在转向控制通货膨胀。

一是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脆弱。虽然9月的汇丰及官方PMI指标显示经济正在回升,但9月份的PPI仍下跌3.6%,显示下游需求疲软。同时,9月新增银行贷款6232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虽然其中反映企业投资的中长期贷款有所增加,但地方政府所推出的庞大的投资计划,并未能发挥出实效。

二是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近期,我国出口产品包括光伏及纺织品等受到一系列的贸易纠纷与诉讼,贸易环境恶化。为稳定与出口,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措施。虽然9月出现了贸易顺差,但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因此,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要求央行在人民币升值时必须有所作为,更何况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也需要相应的对冲操作,即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央行应当在市场上购入美元,输送人民币。

更何况,国内的流动性日益趋紧。在贸易顺差及外商投资洪峰过去之后,因外汇占款而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大量扩张已经不再。再加上为消除2008年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遗留影响,央行一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二者共同导致了国内流动性的紧张,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进行数量调节,但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央行入市购入美元的操作恰恰可以再度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实现基础货币的发放,缓解流动性紧张局面。在目前的货币政策适度从紧时期,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本身就讲究多样化及灵活性,采取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从央行对待此轮人民币升值行情的态度来看,在保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目前对物价稳定的追求优先于经济增长。

双重借力打力

如果央行选择入市放出人民币,虽然可以有助于流动性的改善,甚至是有利于经济的活跃,但这种收益可能远远小于该措施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9月的CPI同比上涨1.9%,但在市场眼里,实际的CPI数据肯定高于这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