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时间:2023-08-28 16:5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融资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都超越了国有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何突破制度的束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成家族式经营向社会化经营的转变,已经是民营企业获得新生的必然之路。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与民营企业融资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服务平台

1.国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体系

通过研究欧美地区的经验可以得知,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让民营企业得到高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担保品价值不够、信用等级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国际上常采用的方法为: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些是政府组织的,有些是民间组织的,还有一些是普通的商业银行。

将证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开放。意大利的的做法是:以证券交易法为大原则,制定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交易办法。在税收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便利。

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柜台交易市场相当发达,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大开方便之门。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中小企业哪怕是处于亏损的境地之中,只要是被评估仍然具备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还是可以被批准上市。

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即时面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也可以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悄然变化,民营企业同强大的跨国企业相比,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劣势。民营企业想要实现突破与发展,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创设民营企业发展需需要的金融服务平台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

(1)克服融资障碍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表层动因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运营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支持。因此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关乎民营企业的生死。为保障民营企业有足够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由于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过于庞大,所取得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金融体系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

(2)体制跨越是创设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深层动因

将融资问题解决掉,是打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枷锁的一个很表面化的问题。从更深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想要获得新生,应该着手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历史原因造就了民营企业家族化这一特点。有些民营企业,表里不一,外表看起来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核心部分仍然由家族掌控,家族式企业的弊端导致外部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混乱。制度落后是导致家族企业裹足不前的障碍。

二、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构架

1.间接融资体系

建立专门的商业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提供对接式的帮助。民营企业应该抓住商业银行改制的良好机遇,将民间的闲散资金收拢利用。同时还应该建立更多的商业性银行和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帮助。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这些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利率标准,以满足其需要。

2.直接融资体系

对民营企业开放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利,这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分层化,像金字塔机构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拓宽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鼓励具备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二、利用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三、合理有效运作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

3.市场运作的资信项目评估体系

为了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运作,评估企业资信的标准和机构是需要被建立的。对企业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有助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投资策略的制定,降低风险,获得收益。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措施,保证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恶意竞争。

参考文献:

[1]经济视点报记者 左瑞丽. 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企业发展[N]. 经济视点报,2011-08-25(019).

第2篇

关键词:广州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激励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全国工商联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条件为营业收入29.70亿元以上)中杭州有81家、绍兴有33家、温州有21家,而广州市仅有12家。从民营经济比重来看,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4.7%,而温州、宁波等地已占到80%左右,省内的佛山、中山的比重也都在60%左右。对广州来说,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科技创新是一块短板,在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R&D数据上,广州的支出只有北京的1/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北京的1/3,与上海、深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广州民营企业研发力度不大,2009年,广州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069.17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2.63%。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7个,而宁波37个、深圳51个、温州3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而温州80个、宁波44个。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深圳占了8家,广州则无1家。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州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竞争能力低下。广州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的主体在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激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并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此让广州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税收激励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税收激励体现,税收激励也称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税收优惠可以解释为政府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将其让渡给纳税人,如果让渡的税收收入体现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一)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关联效应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过实证研究。Dagenais et 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激励能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Billings(2003)指出,企业创新活动的安排取决于创新的使用成本。若以Pr和PY分别表示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以τ表示企业所得税税率,k表示对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δ表示折旧率,r表示贴现率,则创新活动的使用成本可以表示为:

Ct=Pr(1-τ-k)(r+δ)/PY(1-τ)

其中,Pr/PY表示一单位创新活动的真实购买价格,(1-τ-k)(r+δ)表示增加一单位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可见,税收激励k是影响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税收优惠可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成本

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可降低投资成本,其机理是税收通过对资本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税负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预期收益,在资本预期收益一定时,资本成本越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越高。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抵免、利息抵免、加速折旧等,可降低资本成本,刺激投资积极性。当政府为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时,可降低边际资本成本,资本需求量相应增加,从而鼓励企业创新投资。图1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再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T,新的均衡点将从E2移动到E1点,再创新资本数量从Q2到Q1。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激励和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广州民营企业只有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才可能在核心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下,进一步引导整个产业链条的扩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一)实行多元化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包括间接优惠和直接优惠,运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同时辅予免征、减征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广州市地税部门2010年起明确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为:为民营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业务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以上的政策规定看,广州市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采用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间接优惠侧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渗透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为加大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广州相关决策部门应增加间接优惠措施。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大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财政实施科技型企业扶持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每年安排市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00万元,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支持,对认定为市创新企业的给予经费扶持,并从2011年起,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对民营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市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同时从该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本市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其次,对获得国家、省、广州市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和贷款贴息。其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广州市级研发项目分别给予50%、35%和2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格的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省级研发机构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资助。再有,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予以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自2011年起实施增城区域品牌推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增城区域品牌和列入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品牌(20个),进行品牌宣传推广。以上各项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问题,财政政策形式单一,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设置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关于税收激励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同时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广州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或对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总部,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培训、办税软件提供与维护、税收资料提供、税法咨询服务;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失误,减轻民营企业涉税成本;另外,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等应当互相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税务机关可开通民营企业涉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给予优先办理;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为民营企业提供详细办税指引;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纳税服务;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

结论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构建并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发展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凤平,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 2009.5

2.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在广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2010.11

3.广州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EB/OL].广州市政府网

4.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信息网

5.阮家福.论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J].税务研究,2009.5

6.宋子鹏,杨少浪.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11

第3篇

【关键词】 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一、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概述

(一)“国进民退”的概念界定

“国进民退”是一个经济学语汇,用于表示某领域内国有资产的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的现象。狭义上,它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内市场份额的扩大,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缩小,甚至退出。从广义上讲,除上述狭义方面的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者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市场内任何经济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在“国进”还是“国退”的情况下,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中主体地位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为目标,是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二)我国的“国进民退”现象

2007年开始,中央推进收缩型宏观调控政策,资金链已经紧张的民营企业在2008年又遭到金融危机的重创。2009 年,为抵御经济危机,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上之前的4万亿经济投资刺激计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中小企业受益并不明显,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4 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这都导致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现象的上演。如2008年中粮集团收购“蒙牛”;2009年民营企业的东星航空和鹰联航空被国营航空公司收购、重组,日照钢铁易主国企山东钢铁集团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民营资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目前的发展状况却是,政府虽然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不断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了恶劣影响。我国现在是打着提高资本集中度、维护经济安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名义,排挤民间资本。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危机和“国进民退”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国有资本在经济结构中拥有绝对控制力,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国有资本在五大经济领域占有绝对的控制力:一是能源、资源、电信、电力、钢铁、航天等领域;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四是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报纸杂志出版等;五是文教卫生医疗领域。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在轻工业制造业和日常生活服务业这两个领域。与仅发展了20多年的民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国”与“民”的现实总是存在于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这个现实国情基础上。

2.国有企业实力雄厚,民营企业发展受限。我国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为尽可能减少损失,稳固和强劲经济发展势头,国家更是重视国有企业的支柱作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我国多为中小型企业,本来实力就相对薄弱,加之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挫折,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国情决定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面对国企的强大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行政性垄断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行政性垄断得不到有效抑制是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然而在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供求关系严重扭曲,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加剧了结构扭曲。如何有效抑制行政性垄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民营企业面对的发展困境

1.被国有资本挤出,难以得到国家财政扶持。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对濒临破产的企业伸出援手。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基于行政干预的“地方国企央企化”、“民营企业国有化”现象,要求进一步强化行业垄断,这一现象构成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挤压。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成为了旁观者。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似乎成尴尬之态。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又被称作“中小企业29条”。相较于“非公经济36条”的政策性,“中小企业29条”则更具针对性。然而,“非公经济36条”自2005年颁布至今,除了具有历史意义外,在现实中的落实则是显得苍白无力。

2.融资困难,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中国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严重缺乏。融资问题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中,直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出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等。但受到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融资困难暴露出我国在经济整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等方面的重重矛盾,正因为诸多难点集中一处,又互相交织,所以这个问题一旦进入到操作层面,就总是难以真正得到根治。2008年宏观调控从偏紧转变到放松,但无论国家政策是“松”还是“紧”,民营企业都同样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3.税收负担较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税负重是民营企业的又一痛处。《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税收收入7862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3.6%,比2007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中指出,结构性减税在当前危机下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实行普惠制减税,将增值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却是对大型国有企业优惠多,对中小民营企业优惠则较少。即便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但优惠税率仍然过高,使得不少应予扶持的中小民营企业得不到扶持照顾。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

1.正视当前挑战,实现发展观念的转变。国有经济的垄断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欲望和融资能力的重要障碍。政府应处理好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逐步减少国有经济垄断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空间。从发展大方向来说,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到民营资本不愿意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优势为民营企业搭建更好的产业链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带动民营的作用,联合起来与外资竞争,保护民族产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政府不应仅考虑到对国营企业的扶持,还应尽可能从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减少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各种障碍,消除人为限制性因素,放宽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在更多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使民营经济真正享受到市场经济下应有的国民待遇。在“国进民退”,国营企业大规模抢占市场,排斥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服务业领域,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以拓宽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其增长空间。在招商引资中,政府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放宽政策限制,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业,做到本地民企与外地民企的很好联合,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发展和管理经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应减少对外部制度的依赖,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要树立人才意识,吸引和培养人才。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现在企业的发展讲求团队协作,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发和培养人才,为企业所用。其次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学习市场经济只是及管理知识,还要积极投身去市场竞争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要认清市场形势,树立开放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再次民营企业要现在“国进”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要推进创新。一方面要创新企业制度与管理,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使民营企业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民企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自身的发展。

“国进民退”单纯作为一种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和市场体制是否随之进行调整。“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如果市场机制并没有迅速跟进,为国有企业度身定做的制度没有被打破,加之民营企业先天性不足以及后天失调所导致的缺陷,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强硬政策下,民企发展举步维艰是不可避免的。从经济发展来看,“国进民退”本质上是一种退步。经济发展必须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国家应渐渐放手,让企业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尽量减少国有控制、国有干预,我国的企业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睿.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李银.“国进民退”卷土重来[J].新经济.2009(8)

[3]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2009(20)

[4]刑少文.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J].南风窗.2009(4)

[5]王建国.试论民营企业发展的策略[J].经济师.2008(5)

[6]李红.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4)

[7]迟到,张磊.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8]琳,史凤阳.试论经济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动力机制[J].中国商界.2009(1)

第4篇

民营企业更要提升“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力是作用于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它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它可以起到统一员工思想,激发员工斗志,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难以自立自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样,作为民营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指导,也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民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培育和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文化,是保证民营企业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会成为时尚,并日益注重其个性特色。因此,企业的性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除经济功能外,还承担了更多的文化的社会功能。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属约束型模式,未离开人们传统的跟踪型的被动思维模式,适应市场变化的程度较低,难以使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尽管某些民营企业,特别是较大型民营企业对自身的文化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整体文化素质,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连接度有所增强,但从总体看,企业文化力量仍存在根本的不足。如今,民营企业从计划经济状态进入市场经济状态,特别是要和国际市场接轨,文化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管理的需要。西方学者曾把企业管理称为“行为科学”。按生物学角度分析,行为受大脑的支配,而大脑指令又取决于意识。在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中,学者们反复讨论三个问题,即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人、集体和精神因素。这三大因素可以概括为“精神力量”。因此从本质上说要加强企业管理,就要重视精神因素,只有使员工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企业发展所需的其它必备因素,企业内部组织才会更加一体化,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将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要结合本地、本企业、本行业的实际,大力弘扬不自满、敢于争创一流的精神,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冲天干劲,以振兴家乡为己任、致富不忘回报国家、家乡的精神境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当前,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各民营企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新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是相通的、互补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

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此要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必须提升民营企业文化力:

一是围绕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文化支撑。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当前民营企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围绕黄金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要落实“三全”:面向全员,即面向所有的员工,取得员工的认同;贯穿全程,即贯穿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全面,即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职工热情,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深入推进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创建诚信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领导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品牌革命时代,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激活员工的创造力,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中国的知名企业“海尔”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把创国际名牌作为出口的目标,仅仅是卖货,没有品牌意识,货就越来越卖不动。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加入wto后,名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为今天的市场是品牌竞争的市场,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了市场;而我国企业由于没有世界名牌,因此许多企业只能为跨国公司打工,为人家生产世界名牌产品。故此,如何让自己的突破过去那种零散、不成规模的“一篮子士豆”现象,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民营企业努力的目标。同时,要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三是着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培育和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培育企业精神首先要培植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民营企业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赋予企业价值观以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诚信观念、创新观念等新内容。其次要突出特色,结合企业的实际,形成自己独有个性的企业精神,并使之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美国的惠普公司“自己就是企业”的精神都很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是树立典型引路,确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优秀企业文化一般都较注意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样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能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效仿有型;另一个关健在于,所确立的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信守的诺言、制定的制度,领导者必须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为蹊”。如此才能得到员工的敬佩和支持,才使企业文化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另外,企业文化是务实而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措施。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民营企业文化在实施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开展得生动活泼,蔚然成风,取得实效。

第5篇

内容摘要: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战略意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战略 整合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 资本化战略

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并且正在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在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接受和讯专访时认为,中国要实现经济长期发展,主要动力就在于充分调动民间酝酿的巨大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考虑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略观念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战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由来已久。“战略”一词源于希腊文Strategas,原意是 “将军”。在中国,“战略”一词为作战谋略部署之意。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战略的运用推广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战略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组织为谋求自己的最优发展而制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等内容。民营企业是特定的经济组织,具有战略意识,进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正确把握未来,取得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战略观念是当代最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任何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必须增强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不失时机地占领和把握住自己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具有战略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其次,企业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任务,需要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重新定位。由于许多企业家缺乏战略意识,民营企业存在企业经营内容过时、企业经营内容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牢固确立战略意识,不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才能赢得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上半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789.4万户,较2009年底增长6.65%;注册资金、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分别较2009年底增长12.8%、4.1%和2.6%。2010年1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民营企业共完成进出口值3998.5亿美元,增长50.5%,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同期国有企业。事实证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虽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规模来看,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但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摸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行业分布来看,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民营企业虽分布在大部分工业行业,但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纺织、食品、采矿等传统竞争性行业。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较少;从管理水平看,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宏观分析和长远战略规划能力;融资难仍然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譬如,受我国贷款担保制度的影响,一旦某个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紧张或断裂,为其担保的企业就会成为银行讨债的对象,从而造成好企业被问题企业拖垮的现象。特别是这种状况还会蔓延,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量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当前,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受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越是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民营企业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确立战略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从各个方面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达到做大做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一)战略选择之一:民营企业整合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和管理理论研究视野中,整合或一体化(Integration)通常和产业、产业组织联系在一起。产业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作为企业的一种成长路线和战略选择,产业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行业战略性转移和低成本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产业整合,为民营企业产业整合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整合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产业整合要以企业的战略转型为纽带,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状况,适当选择进入产业和整合的策略。民营企业要尽可能考虑与企业原有产业相关的业务,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就近转型和相关转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部分转型的方法。如先从零部件做起,再到集成,最后再到整体等进行战略转型。第二,民营企业要强化产业整合后的资源整合与管理,实现企业在重组后各类资源协同效应的发挥。能否进行实质性的整合管理是决定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绩效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整合、业务运营整合、企业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与无形资产整合。只有做好了整合管理,产业整合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发挥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在民营企业的产业整合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支持而不干预整合工作。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规范民营企业运作,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战略选择之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手段。目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成功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必定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巩固国内市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第二,广泛地利用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同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第二,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将加速我国的技术进步。第三,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利用特殊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实现新的发展。因此,国际化战略也已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即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二,民营企业要立足创新,提升品牌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国经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或支持建立相应的对外合作平台,让企业高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更多的了解海外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进步、人才引进和产品创新的水平,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有诸多法律和政策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亟须制定并尽快出台海外投资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审批权限的行使,规范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条件,尤其应为并购科技、资源类企业打造政策支持平台,帮助参与并购的企业,充分做好法律、贸易、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

(三)战略选择之三: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市值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民营企业上市所面临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成本不断下降,为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现实渠道。储小平(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为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广泛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平台。我国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和条件过高,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低下等问题。因此,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资本化战略的实施,将是推进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资本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民营企业行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政府决策部门应正规市场法则,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引导、有效监管和资本市场相关知识教育,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控股家族和公司经理层进行双重监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首先,加快股票市场自身发展,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债券交易市场体系,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拓展股权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以适应民营企业进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继续完善和扩大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这是民营中小企业易于实现重组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同时,积极建立多级化的项目融资体系,开拓民营经济的多种融资方式。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或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通道。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侯立军等.企业战略整合:构建和谐伙伴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7(24)

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营企业 ;和谐

中图分类号:F270;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如今,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独到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民营企业将会失去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最终会被迫退出竞争激烈的市场,失去企业价值。如何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延续发展的关键。

一、和谐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一)和谐企业文化促进民营企业良性发展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生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源源不断的向企业输送发展所需的生命力,积极引导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促进民营企业整体的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不良企业文化也会阻碍企业发展,甚至使企业恶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努力发展和谐企业文化,能够带动企业良性发展,使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促进企业大繁荣、大发展。和谐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保持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相和谐,二者相互作用,任何一方的进步都能带动另一方提升,形成良性的循环,久而久之,企业的各方面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和谐企业文化有助于民营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快速的崛起,民营企业在中国的企业中分量也越来越重,林林总总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不计其数,每个行业的民营企业数量都是一个惊人数字,要想在这么多的民营企业中拥有一席之地并且站稳脚跟已经很不容易了,怎样才能在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领军人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要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文化,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和谐企业文化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

21世纪,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媒体化、公众化过程中,企业形象越来越重要,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信赖,愿意选择这个企业的产品,信息化、媒体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树立健康形象,使企业在群众面前有亲和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和信赖。现如今企业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二、建设民营企业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积极创新文化观念,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观念都还停留在老一套的思想观念中,不懂得创新,这些文化观念和观点已经被社会发展的大潮所淘汰,一味的坚守落后的观念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和谐因素,阻碍企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企业应当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断了解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积极进行文化观念的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积极地在企业文化中增添新的、先进的文化元素,融合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独到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和谐发展。在容纳新的文化理念之后,形成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和谐文化。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使企业的精神文化逐步地渗透到企业全体成员的意识中,并体现在共同的、具体的行动中。使员工认同并发扬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促使企业和员工和谐发展,能够保证企业这棵大树生长常青不衰,发展欣欣向荣。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员工进行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激发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主动贡献出自己全部能力、水平和技能,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有助于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依附感。企业的和谐与员工紧密相连,企业员工的信赖与支持,能够促进企业和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能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形成一股强有劲的力量,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员工积极热情地投身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三)建立文化管理机制,保障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机制,出台合理的文化管理条例,加强管理层和基层的文化理念教育,深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爱岗敬业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员工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达成共识和支持体系,调动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的积极因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能力原动力,最终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同舟共济、共求发展,构建和谐的企业。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富县;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2-0060-02)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民营经济渊源已久,发展历程总体上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生自衍发展起来的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规模小、粗放经营、金融支持较为分散。第二阶段以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基础上由个人买断或参股经营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为特征,与其他民营经济共同发展,从作坊式迈向规模化、集团化,从粗放式迈向集约化。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一)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活力强劲

民营企业以私营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近年来,在“民营富县”政策的推动下,民营企业发展涵盖了三大产业,一产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二产以传统的煤炭、耐火、建材、冶金为主分布广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煤炭、耐火、冶金等产品市场旺销的拉动下,民间投资迅速向这些行业聚集,使这些行业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迅速扩大。出现了销售收入达亿元,税收在二千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

(二)资产扩张速度加快,经济实力提高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煤炭、耐火、冶金市场形势的迅速上升,利润空间的扩大,促进了民营企业资产的迅速扩张,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三)经营理念日益更新,社会信用不断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民营经济发展初期的“形势好时捞一把”“小打小闹”的经营理念被彻底摒弃,品牌意识、信用意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低

主要原因一是规模总量小。二是品牌产品少。县域民营企业多受传统产业的影响,品牌产品相对较少,而真正的能够走出去的招牌产品更少。三是从生产管理方式看,小型家族式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多,有一定规模、一定实力的企业少,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管理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

(二)民营企业资源、市场依赖性大,缺乏竞争能力

民营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原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形成了对传统产业和资源的依赖性。到目前,县域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产业上。这些企业由于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受市场制约、冲击、影响较大,市场行情好,企业效益就好,发展就快,反之,企业效益就差,发展就慢,甚至停滞不前。

(三)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一是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民营企业管理者大多文化素质较低。这些人的发展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胆识,抓住机遇发展起来的,其管理主要是靠经验,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知之甚少,这样必然影响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员工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外来的农民工,加之企业用工不规范、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对企业做大做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来,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尽管如此,民营经济中结构性的融资困难仍然大量存在。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更为严格,管理水平更加提高,风险意识更加加强,贷款条件要求更高,大部分民营企业难以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可抵押的资产较少,企业信用度不高,不能及时、足额得到贷款。加之县域经济中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担保能力较低,难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担保需求。

三、金融支持县域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商业银行县域资金外流,加剧了县域信贷紧缩。农村信用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落实国家“三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兼顾部分县域工业企业发展和县域基础建设的重任,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明显力不从心。如何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实现“民营富县”,是当前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机构、民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一方面,县域金融业应借“民营富县”战略之机,通过与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推进“信用盂县”的建设,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提供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由政府介绍地方经济发展项目,金融机构推介贷款发放的产业政策和贷款条件,把具有一定规模且具发展潜力的优质民营企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促其做大做强。

(二)加快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信用担保和中介服务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政府应按照支持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操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现有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转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采取会员制、股份制、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民营企业的担保、再担保、企业互助式担保、非盈利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各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应遵循“自发组建、自愿入会、自主办会”的市场化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涵盖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从而使更多的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及时筹集生产经营发展所需资金。另外,要建立严格的信用等级评审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在建立信用企业、维护企业信誉上下功天,逐步以信用、诚信取得社会的认可,也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创造条件。

(三)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动性,多渠道吸引客户,主动为县域民营经济服务

当前,基层商业银行要继续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扩大票据融资规模,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尽快试行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并使之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费用支出,降低筹资成本,又 有利于商业信用票据化,促进产销衔接,约束债务人行为,保障债权人权力,减少相互拖欠的发生,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地方性政策;发展现状

一、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和特征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比较快,国家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省和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7年的6月,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条款条例,这标志着私营企业开始作为我国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开始逐步步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经济和生活中。2001年以来,江西省委以及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款条例来促进并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条款在2002年,江西省大力建设发展工业园区,这一政策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征地较为困难、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七方面着手稳定民间投资,民资市场准入再放宽,围绕解决部分地区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措施不配套,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等问题,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努力稳定民间投资。可以发现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有以下特征:第一,民营企业的政策总体稳定,渐进调整。无论是国家还是省政府,都是通过渐进式调整来探索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此推动民营企业政策的良性演进。第二,遵循“稳定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逻辑。每一项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问题。第三,可以总结发现我国有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主要还是首先以党的文件规定为主要内容,因为程序较为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更简捷。第四,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也会呼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策来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政府在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些部门和单位有时候会执行一些不是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以及规定,在具体的执法和行政过程中,出现收取的费用比较高、提供的服务少且不完善、罚款的数量较多等现象,还有如政务公开、政企分开等不到位,程序和手续办理比较复杂繁多,有时候难以把握,监督机制有所欠缺,而责任落实不明,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行政机构设置臃肿、收费项目较多、审批环节过多且杂、税费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承受着一定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内部竞争力不强

现代民营企业管理缺乏科学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较少的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现代企业在有关经营管理知识、技术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不但核心技术比较少,而且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也不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公民意识比较淡薄,在有关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团队与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不是很强。

(三)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所在。融资渠道存在的障碍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总体享受着不同的融资待遇,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银行无法真实甄别贷款企业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个别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比较差,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度以及银行对其信任感整体都较低,贷款担保和抵押难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企业,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要求标准,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关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受到的歧视。政府需要加快进行角色的转变,民营经济的民营企业应该由过去的扮演的“管理者”角色逐渐向“服务者”这一角色进行转变。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还建议各地方部门可以把是否为民营经济做了优质服务、是否真正切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有拟定并落实到位了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来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评价和政治作风和素养方面的衡量指标之一。

(二)优化融资政策

经济环境和税收体制也是影响民营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可以很好的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要以减轻税负为目标,构建一套具有完整配套、目标导向、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优惠体系,争取向民营企业实行税面广、税率低的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机制给予扩宽和支持,努力消除目前的信贷歧视,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我国产业政策为导向,同时发放贷款应该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加强对企业的权益保护

为了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依照法律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力度。民营企业自身应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任务分工科学化,构成权、责、利相对应一致的组织体系,先从制度上保证民营企业稳健发展、再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珺,谭语嫣,余淼杰,黄益平.融资约束是否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2015(12)

[2]邹凤莲.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商业文化,2008(7):35-36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准入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24-03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被寄予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毋庸置疑,在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人才、技术及融资渠道等体系不健全阻碍了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改高技[2011]1592号),指出要清理和规范现有的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准入条件,然而,上述《意见》属于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各地区尚未出台细化的操作方案,因此,如何加快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是各个地区当前阶段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发展迅速,2012年第一季度,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50.9%,一批自主产业、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为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陕西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该现状,本文重点研究陕西省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路径设计,这可为监管层制定下一步的政策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包括:第一,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包括特色经济与新产业区理论,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 [2]。第二,讨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第三,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进入壁垒等。第四,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如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驱动机制,强化企业的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等[5]。第五,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出的建议,如设立扶植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税收支持政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6~8]。但上述研究侧重于战略层面的、宽泛的阐述性建议,缺乏调研证据和具体的方案设计,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应如何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尚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正如Forbes and Kirsch(2010)所认为的那样,该领域研究受限的原因在于理论框架和区域性的实地研究匮乏。

一、市场准入设计原则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乎环保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在对市场准入原则设计时,应遵循产业的发展对资源与环境产生影响的程度来划分,本研究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归为与资源和环境直接相关类;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归为与资源和环境间接相关类。

(一)资源与环境直接相关类产业市场准入路径设计原则

第一,准入遵循高技术性要求,低经济性要求。对符合技术要求,并提出详细生产计划的民营企业不设前置审批限制。第二,事前研发支持和事后技术购买并举。对于技术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政府可在事前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对于未获事前资金扶持,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高技术水平产品并获推广应用的民营企业,政府进行事后技术购买。第三,推动节能环保项目的示范建设。重点支持优秀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示范工程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第四,不对节能服务机构的注册设限。对于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审批条件的民营企业,陕西省政府不在节能服务机构的注册方面设置限制,落实《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第五,公共资源准入标准。除了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属于国家指定机构开发的公共资源外,不对民营企业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设置限制。第六,推进风电上网准入机制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对于规模小、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中小企业可考虑淘汰或合并,支持优质的大企业风电上网,并开展风机入网认证和并网检测。第七,税收优惠。对于从事节能环保的民营企业可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扩大到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六年后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暂时经营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但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给予一二年缓征税款的宽限期。

(二)资源和环境间接相关类产业市场准入路径设计原则

第一,遵循高技术性要求,对部分行业提高准入门槛。整合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企业资源,为行业优质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服务,前置审批过程中,重点审核技术标准。第二,公共资源准入标准。除了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属于国家指定机构开发的公共资源外,陕西省不对民营企业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设置限制,但对一些产能小,重复建设的小企业应提高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第三,加强专利保护。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专利,加强对专利的保护,加快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第四,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对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时,可考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或者对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第五,重大项目土地支持。优先保障产业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对产业项目实行“以项目带土地”的优惠政策。

二、分行业实施方式

具体来说,在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可实施不同的方式。

第10篇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是实现民营经济新突破、新飞跃、新发展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战略的调整,民营经济由“补充地位”发展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撑起全市经济的重要脊梁。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创产值1468.76亿元,占GDp83%。成为了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对外形象的代表者。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必须借鉴别人,又要有所独创;做到面向市场要有新视野,发展产业要有新思路,解决问题要有新办法,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一、观念创新,努力实现思想认识新飞跃

民营经济要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思想认识首先必须要实现新的飞跃,要通过学习来更新观点,学习可以成就企业,学习可以创造奇迹,学习是民营企业家真正的看家本领,也是发展企业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通过学习才能勇于质疑,善于发现,才能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脑袋“富”起来,口袋才有“鼓”起来。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佩服,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精神也很可嘉。在消费市场低迷、需要再就业人数增加、失地农民增多的情况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市场需求,提供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意义深远。民营经济机制灵活、信息灵敏、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实质上也就是“老百姓”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性经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不断的更新思路,不断的探索求进,以创新的理念,营造就的发展空间,以改革的劲头,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

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管理机制新突破

体制创新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新体制力量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实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引导他们在发展家庭资本的同时,通过资产经营实现私人资本的联合,逐步变家庭资本为社会资本,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则鼓励其放开股权,进行产权改制,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对己是公司股份制的企业要全力完善提高、做大、做好、做强企业,并建立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管理机制。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尸的要求,对企业的产权界定,既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又要考虑村、镇集体利益,更重要的是按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科学的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民企市场竞争力

科技进步有多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有多快。民营企业也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及低技术含量的民营企业技改的步伐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特别要大力支持一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鼓励他们吸纳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以形成明显的技术优势,要逐步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政府引导、企业投入,金融机构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完善科技投融资机构,引导科技人员联合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大力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知识产权股份化,降低民营企业及其人才科技创新风险,激励他们持续创新。

四、组织创新,在发展规模上实现新飞跃

鼓励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企业群,努力建好新型的科技园区。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以资本联合带动管理机制的改善,把蛋糕做大,把企业做强。对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低、占比重较好的地方,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让大量传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一批适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社会”、“小买卖、大发展”的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占比重较大的地方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加快上档次、上水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民营企业帮助他们进行经营方式上的创新,通过专业配送、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特许经营、网上销售等方式,促进现代流通并向国内外海内外拓展。同时,要关注阻碍民营企业上规模的现实问题,要正视现实,理顺关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促进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

五、管理创新,在民企发展速度上实现新飞跃

民营企业多是家长式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决策多是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容易造成失误。“管理少制度,操作无程序”的现象还不是少数,不仅影响了管理机制的协调运转,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对民企本身来说要创新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同时,也应改进政府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增强“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工商联、商会等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联系、团结、引导、教育中唱好主角,积极宣传“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创业精神,鼓励他们继续树立创新意识不安于现状,敢闯新路,敢为人先;自强意识一唱大戏、当主角、挑大梁、求发展;危机意识一寻找自己不足,不搞产品找市场,要研究市场出产品;接轨意识一融入经济圈,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竞争,要帮助民营企业家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六、服务创新,在优化民企发展环境上实现新飞跃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进作风,把支持民营经济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做到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扯皮,寓管理、检查、监督于服务之中。职能部门应加大提速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削减收费项目,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法律服务。工商部门不仅要简化审批办证,而且要搞好上门年检和跟踪服务;税务部门不仅要落实各项税务优惠政策,而且要大力培植财源;金融部门应降低门槛,允许民营企业以房产、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作抵押、质押获取贷款;人事和商会等部门要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搞好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为企业上档次、上水平提供人才和职称上的支持;质量监督、卫生防疫、城建、环保等部门应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进一步研究优惠措施,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的不法分子和欺行霸市、强装强卸等不法行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11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依赖创新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路径依赖及其定义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及其定义

对于“民营”的概念,迄今尚无一个公认并且清晰的定义,与民营经济相对应的扶持政策文件,每份几乎都要对其进行解释。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营机制。民营经济是将产权明确到自然人,由民间来进行经营的经济。

本文对民营企业采用了一个比较官方而又相对常用的定义:民营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不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及集体控股、外商投资的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非国有联营、集体联营、国有与集体联营的联营企业,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有时还包括个体户。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人口资源中能够推动整个企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的总称。人才资源,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指在人力资源中具有创制能力的资源。

2.路径依赖及其定义

对于路径依赖理论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美国经济学家诺思的定义,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等四个环节。他还认为,制度和技术一样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制度的演化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是良性循环,加速优化;另一种也可能锁定在一种无规则的混乱状况中,忍受长期的经济停滞。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绩效考核、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将考评与奖金、福利挂沟进行激励,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素质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初始要素禀赋条件是分不开。由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我国的民营企业几乎绝迹,直到之后才又开始萌芽。所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而且基本都发端于个体户、小作坊或是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这就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初始禀赋条件,因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路径依赖。

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民营企业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2.人才吸纳乏力,用人观念陈旧

民营企业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创业奇迹,证明了自身机制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传统的文化背景,造成许多民营企业在吸纳人才上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如在初、中期吸纳人才乏力,尤其吸纳高层次人才严重乏力。据一些资料报道调查统计,愿意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到10%,硕士生不到3%,博士生几乎为零。即使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满怀希望进入民营企业,但也很快又流出。由此看来,大学生在民营企业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分别为2年和50%。我国是“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家。受这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家族化用人色彩浓厚。在亲情观念的支配下,管理者以血缘的远近、关系的亲疏确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在员工的任用上搞内外有别、任人惟亲,严重挫伤了非家族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失去凝聚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缺乏合理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许多企业为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花了不少的钱,不仅没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反而招来员工的种种不满,工作效率反而下降。原因往往是激励措施不公平、不合理。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当他人的工资和自己的一样,即便是较低,也能容忍。但当工资相差很大,且别人所做的贡献并不比自己大尤其是不如自己时,即便是自己也拿了可观的收入,不满、愤恨的情绪也会产生,工作情绪随之更加低落。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创新模式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路径依赖的原因与表现,上文已经有所论述。本部分旨在提出,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上述路径依赖的情况下,如何打破这种由于初始要素禀赋条件决定的路径依赖,即走出这种“锁定”(lock-in),实现路径创新的有效模式。

1.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要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高于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企业决策层,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点应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而不是局限于对员工问题的简单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把从员工招聘到使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环节都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所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如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工作重构;努力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都应是为了促使员工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各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促使企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促使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大发展。

2.高薪聚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高薪聘任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适当放权,委以重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所以要重视和关心人力资源部门从业人员的成长,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作用。要破除传统用人观念,打破家族血缘、地域化的用人界线,从家族化用人观念中解放出来,广纳天下人才,坚持选贤任能,惟才是举,把懂管理善经营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3.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市场;城市土地管理;民营经济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大做强对全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城市土地管理: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的转变

1.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及成因分析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主导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从管理主体看,其主体是城市政府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市民力量(包括社区)未被充分发挥;(2)从管理方式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3)从管理职能看,过于宽泛和粗糙,承担了本该由社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而该管的公共职能却未管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僵化、低效、无序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呢?

就理论而言:(1)把公共行政权与国有产权合二为一。政府管理经济生产权,又直接经营可以市场化的产权;(2)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认为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事业用地就是国家用地,因此,其用地是不要任何代价的;(3)禁止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认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就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就观念而言:(1)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1;(2)对土地及房产(房地产)的战略地位、高增值性及“多元性”的经济功能(如开发、融资、服务,等等)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就实践而言:(1)多头、分散的管理造成执法上的漏洞与偏差;(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地位的凸现、城市功能的急剧扩张使国土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3)政府“唱独角戏”,未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率低,市民的参与度低。

2.转变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

(1)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快速流动与交互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营好城市土地,关键要看城市政府是否为用地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我国已是WTO成员国,WTO的三大基本原则(透明度、平等和市场准入)主要就是针对政府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公开、公平、公正供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2。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使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和安全运行。

(3)新公共管理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经营土地”正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3.经营土地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领域,经营的概念无处不在,但土地经营的出现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关于土地经营尚无明确而规范的定义,理论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城市土地经营应包括土地获取、土地收购、土地出让、土地储备以及土地管理等内容。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主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制订一系列引导、培育、调控土地市场的政策和计划,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土地保值增值、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双赢,其最终目标就是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换句话说,经营土地,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生财”,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主要包含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并重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

首先,从管理的目的看,由于城市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主题,优化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提高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土地供应从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转变。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看,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保护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安全运行:(1)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所有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对于非经营性土地,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的意向者,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换句话说,对协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地价评估、集体决策和结果公开的程序;(2)重视市场信息的整理与披露工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3)建立和规范土地有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再次,从管理的主体看,(1)实行建设用地集中统一管理,把利益分配权集中在政府手中,而不是某几个部门手中;(2)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经营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研究制定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是经营城市土地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土地运作成本和效率的问题;(3)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扭转分散、多头供地的局面,使政府成为平衡土地市场供需的主导力量。

二、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土地管理体制的转变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奠立基础

土地、劳动力、资金是传统经济必不可少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及综合平衡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作为财富之母,土地经营是民营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一方面,土地是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的承载物,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企业只有获取土地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并通过产品销售而获取生产利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土地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流通领域的限制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土地本身可以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之一,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新的商品销售,获得利润。因此,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具有保值、增值特性的资产。过去,我们只看重土地的资源属性,而轻视其资产属性,因此,在管理体制上,重管理、轻经营。显然,国有土地价值的体现需要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土地经营,不仅其自身要有土地经营的理念,更需要政府土地经营的外部大环境。这里,企业土地经营是解决如何发挥企业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问题,政府土地经营则是关系到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非公有经济能否公平进入土地市场的问题。况且,企业土地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依赖于政府土地经营的大环境。

2.民营企业发展对土地资产经营提出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实行“无偿、无期限、无流通”的“三无”政策,但民营企业不在划拨对象之列。1987年,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锤,催发了走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民营企业成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土地制度,即如何经营土地、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解决了土地是否可以成为商品的问题,第则是解决如何经营商品包括商品如何流通的问题。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对政府在城市土地经营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规划。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手段主要是计划和审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是依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一方面,规划的切实可行有利于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划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交易市场是经营土地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对土地市场实施有效管理的场所。政府必须制定市场交易的制度和规则,采取措施来保证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一为民营企业构筑土地交易公平竞争的平台;二是集中交易,提高土地成交率;三是确保土地交易安全性;四是根据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提出稳定地价的具体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

(3)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政府加强土地储备的力度,以充足的土地资源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

(4)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等重要政务信息是民营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必须尽早予以公布,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土地经营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城市土地经营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土地要素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

(1)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土地供应实行以协议出让方式为主、招标拍卖为辅的双轨制,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同的服务待遇,让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土地等要素使用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处于平等地位。

(2)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在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民营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性,使它天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土地交易领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运作、高效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土地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屡战屡胜。据统计,深圳土地交易市场成立以来,民营企业累计竞得土地75万平方米,占总成交土地41%;厦门市目前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莲坂旧城改造也是由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通过竞争中标的。

(3)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一个集中的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信息瓶颈的问题,促进土地与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未开发的存量土地由国有企业掌握,通过土地交易市场的积极引导,存量土地入市,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源贫乏的瓶颈问题。

(4)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实施城市土地经营策略后,所有土地的前期审批手续由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民营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土地后,即可进行开发。由于省去了中间审批环节,赢得了宝贵的开发时间。

(5)降低交易门槛,盘活民营企业资产。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民营企业无开发能力,而企业正常运作或调整产业机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后,有限度地放开了土地交易条件,允许未达到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在场内交易,降低了交易门槛,加速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本的套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6)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城市土地经营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公开,不仅要求交易信息公开,同时要求政府政务信息和发展规划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定期公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土地供求信息,有助于民营企业根据政府计划结合本企业发展制定长期计划。

三、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

目前,在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实践中,因政府管理(服务)土地市场的职能(功能)不到位及相关法制建设、运行的不健全、不规范,全国土地市场秩序还存在不少混乱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显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就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呢?

1.依法行政、加强服务

就管理主体——政府而言:

(1)依法行政,行为端正,以经受各类经济成分的监督和市场的考验。

(2)由传统行政向规划和经营转变,面向未来,重视创新、目标和战略,注重顾客导向,提供回应,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3)配备、培养相关的人才,管理到位,各种市场交易的信息才能收集起来,才能对市场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准确的预测。

2.加强与完善合同管理方式的运用

就政府管理方式而言,必须强化政府供地的整体统一性,把大部分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集合在供应环节和供地合同中。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过,“签订合同是公共组织可以选择的最困难的方法之一,因为起草合同和监督合同需要高超的技能。”3主要涉及“起草合同、符合招投标的法律要求、制定适当的绩效说明书、适当地监督合同、鼓励竞争、避免过分依赖承包商”4等方面。具体地说,必须注重对合同起草、签订、履行诸环节的连续管理与追踪控制。

(1)在合同起草、签订方面,必须充分吸收项目相关群体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投标的科学性、公开性、竞争性;对投标商的资信、实力及项目成本费用、业绩质量、预期收益等信息要有可靠的把握和准确的预测;合同条款尽可能全面、细致、明确。

(2)在合同履行方面,必须赋予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合同条款、合同履行的解释、监管、制裁权利,保证合同目的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3)在合同规范方面,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合同中同样为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设定一些必须履行的程序性义务,这主要体现在协商制度、听政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教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上——对政府拥有的主导性权利进行有效的约束,以保证政府的合同管理行为不致蜕变为单方的行政命令行为。

3.建构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

就土地管理机制而言,必须以土地有形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加强系统内外、公私部门的学习、交流、合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出台,真正确立起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应该说,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土地资产合理配置的范围将大幅度地拓展,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不断实施也会对城市土地资产管理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面向未来、苦练内功

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后,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提高。进一步说,面向未来、练好内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可靠依据。

(1)拓展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具体地说,必须从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传统产业分离出来,把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融入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走与国际接轨之路。

(3)吸引、储备、培养懂得国际惯例和竞争法则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Farnham.D.andHorton.S.ManagingTheNewPublicServices,London:MacmillanPress,1996.

3.[美]R•科斯、D•C•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陆红生、王秀兰: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学益: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班论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思路,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