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伴随着高风险发展的行业,各大金融相关机构都会考虑如何降低风险,这也是与同行业其他机构竞争的要素之一。风险,是伴随发展产生且不可完全抹去的,因此,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要点。
一、金融风险及金融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金融风险是指,由金融行业衍生的风险,如市场、产品、机构所带来的风险等等。一家金融相关机构所带来的风险,其影响将远大于对自身的影响。因此,在交易活动中一旦出现风险,往往会对机构的存活造成威胁。甚至一些机构由于个人经营问题所带来的金融危机,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发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起源。风险管理出自《一般工业管理》,是由法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最初发现,后由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系统研究。随着世界经济进步与发展,金融行业被人们逐渐关注起来,而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激起了世界各地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视。由于金融全球化,并发风险的概率也逐渐提升,为解决出现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研究方面。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定义。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金融行业中,为确保获利所做的一切努力。这个定义,是由,C.A.Williams与R.M.Hens在《Risk Management andinsurance》中提出的。从此,金融风险管理行业在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扩大了领域。
(四)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金融风险管理理念由美国引入,我国开始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保险业务恢复发展下,相关行业研究人才以及应用人员逐渐增多。到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使国内企业拉开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金融风险,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分为对单一经济主体产生以及对经济整体产生的两类。
个人、家庭以及企业单位甚至政府都属于单一经济主体的范围,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更为重大:其一,金融风险管理可以提升经济主体对风险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够防患未然,只有真正了解了金融风险,才能够在风险来临时采用正确的处理对策;其二,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使经济主体得到更为安全的经营环境;其三,为主体构建良好的形象,促进其目标的实现;其四,健全处理问题的方式,降低后续损失。面对风险,只有正确的处理对策才能够控制风险的损失。
对于整个经济整体,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其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其二,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提供动力。其三,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合理规范投资者及筹资者的双方行为,提高效率;其四,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面对各式各样的金融风险,想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更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发与进步,创新性逐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更是由信用、市场等方面的发展向更多方面趋势发展。
(一)加大金融风险文化管理力度。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文化管理,我国采用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风险管理文化的方式。在金融风险产生之前,形成预警机制、提前拟定对策,这也是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在相关问题产生时,要注意研究调查来源,并及时审查日常工作,避免此类风险的再次出现。伴随人力对于企业作用的逐步提升,人本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在金融风险文化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员风险管理,有助于风险的降低。
(二)提升金融风险技术管理水平。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管理也要逐步创新与提高。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则是众多金融企业发展风险管理的首选对策。金融L险管理技术的提升,包括业务以及流程的规范,可以分析已发生的金融风险的相关资料、紧密观察已有风险的变化、根据已有经验来预估风险并提前发现产生的新风险。也可以利用金融风险计量的监控与创新,来控制金融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创新。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助于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例如:管理方式转变的更加专业、更加集中,可以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良好配合,保证调研实施的各环节稳步执行,制定明确的准则,以确保业务、流程的具体实施;完善金融相关企业的制度与机制,实现专业化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形成;还可以建立考评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创建鼓励与处罚制度;要妥善处理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可以将职责清晰合理的分工,满足管理的要求;另外,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也是创新风险管理体制中重要的一点,提升对其的重视,使投资者能够得到更多参考信息。总结来说,只有逐步创新的层次化管理机制,才能完善企业的运作,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
(四)金融风险管理对策实施与评估。对策实施与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执行与实施可以是使对策发挥其自身效用,起到解决风险问题的作用,而评估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是否达到目的以及人们是否满意的一个反馈。及时评估有助于风险管理对策的修改与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未来风险管理的应用中,以达到让人更加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
1938年马考勒(Macaulay)提出久期的概念。它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在债券分析中,久期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投资者更多地把它用来衡量债券价格变动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经过一定的修正,以使其能精确地量化利率变动给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久期的概念不仅广泛应用在个券上,而且广泛应用在债券的投资组合中,他是债券投资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免疫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马科维茨提出了的投资组合理论即马科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该理论不仅揭示了组合资产风险的决定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揭示了“资产的期望收益由其自身的风险的大小来决定”这一重要结论。马可维茨的风险定价思想和模型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乃至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pe)在发表《对于“资产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文中提出单因素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市场中大量的股票价格走高;相反,当市场指数下滑时,大量股票价格趋于下跌。据此,可以用一种证券的收益率和股价指数的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模型:r it= Ai + βi rrmt+εit 该式揭示了证券收益与指数(一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威廉・夏普又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该模型主要应用于证券定价。
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费希尔・布莱克( Fischer Black)和迈伦・舒尔茨(Myron Scholes)提出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金融经典模型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出现和发展对实践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76年斯蒂芬罗斯(Steven Ross)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市场均衡角度出发,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模型表明,资本资产的收益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GDP的增长、通货膨胀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受证券组合内部风险因素的影响。
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该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在已有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中,VaR风险管理技术最受瞩目,运用最为广泛,并且已经从最初的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扩展到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多种风险的管理。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004年9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B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3月全国工商联《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二、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极大的应用,温涛(2005)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沈冰、李晓玲(2006)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提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方法;陈军、曹远征(2008)阐明,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构建竞争性机制和筛选机制;石敬勇(2009)提出了运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环境风险中的市场风险,探索“银行+合作社”的模式来应对信用风险和无担保的弊端,选择先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铺垫前期工作,再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替代以拓展市场的路径;杨大光,陈美宏(2010)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才能走出农村金融的融资困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长期落后的格局,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充足的金融支持;蒋定之(2010)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培育诚信文化,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着力培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观念,这是农村金融机构管控化解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经营风险状况的必由之路;白继山、温涛(2011)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控可以对农村金融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陆远权、张德钢(2011)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三农投入能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阳(2011)认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实施巴塞尔协议,资本量的要求只是一个表面的要求,Basel II的精髓是提高资本监管对于风险的敏感度,要求更准确的计量,但这些只是技术层面上的,Basel II本质是将资本的作用和全面风险管理相结合,只要朝着本质的方向去做,那么就是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张文学(2011)从时间的角度,认为农村金融贷款的定价应该考虑农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上所提只是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著述中有代表性的少数文献,国内理论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三、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一)国外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近几年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 风险管理如何对股东分散化的公司运作产生正面影响;损失控制的适当决策规则在何时选择损失融资的方法和这些方法又如何应用;在企业的风险规避上,采用投保和期货或期权金融工具的选择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合约和保险公司的运作意义;政府应如何推出相关政策来帮助公民避免风险等等。
(二)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基于入世后的形势, 我国也加快成立风险管理学会、协会, 并由保险学会和协会共同合作,推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的研究上,我国学者目前较为重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去进行探讨,结合哲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来对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尝试运用周易的思想来进行风险管理(如在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上),这样既可开拓风险管理技术上的新思路,又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总的来看,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注重个体,更多的针对个人、企业、决策或金融工具等微观主体;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角度,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想结合,做到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J] 法规政策,2008 (08).
[2]高凌云、刘钟钦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 财政与金融 2008 (05).
[3]郭田勇、陆洋 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J] 农林经济通讯 2008 (10).
[4]陈雨露、马勇、杨栋 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6).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每个投资者和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每一个经济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与金融风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一个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怎么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界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对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种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金融风险作为风险中的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对于风险存在不同的定义一样,针对金融风险的定义,实务界和理论界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些人认为,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者事件;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是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种风险模式;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是一种经济损失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等。综合上述三种观点,最后一种观念与风险的范畴似乎更为贴近,换言之,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与金融风险的本质更为接近。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指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每一个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者投资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价格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几类。
二、金融风险管理起源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其发展时间已经有30多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不断出现波动,使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需求;第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学理论也得到较大程度地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管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三,当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这样一来,风险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环境主要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对其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制约;第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崩溃,进而宣告世界范围内的固定汇率制度走向衰亡。在此之后,很多公司以及个人都会面临形式各样的金融风险,例如,汇率风险等等。尤其是在之前的10多年进程中,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例如,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损害。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取代之前传统的经济学。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看到很多针对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分析框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学已经从众多学科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全新的经典金融理论和模型逐渐创立起来,并且也得到了广大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接受和运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有效资本市场之父”的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夏普和林特纳等人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布兰科-斯科尔斯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等。综上所述,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为坚实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也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模型、仿真模拟等手段,对遇到的各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门新的学科,称为“金融工程学”。
三、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组织机构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组织机构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求其不断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也逐年发生变化,同时也获得了较大成效,银监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而使我国金融内部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然而,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相比较,我国还没有建立足够健全和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央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主要针对业务范围的控制展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是运用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已经不能与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相符合和适应;第二,金融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大量债权,同时不良贷款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从而使信用风险不断上升,致使金融资产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当前,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监管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同时其他部门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各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从而使风险管理出现更多难以解决的难题。总而言之,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多问题。
2.风险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也随之出现更多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转型,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甚至对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和根源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例如,针对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贷款规模,进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展各项理财投资业务,不断增加金融风险。针对投资者而言,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没有了解金融市场行情,盲目投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因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够完善,在金融体系中还不能完全渗透相关法规和制度,造成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针对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重要性的大力宣传,对于全面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所谓信息透明度,其实就是指信息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将全面、可靠的消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披露,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对某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以及风险投资理念等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金融产品其实就是信息咨询的集合体,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并没有实现透明化,这样就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存在很多内部交易,而且也极有可能对资金流向进行自行操纵。从宏观角度分析,会使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也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上述这些情况对于投资者进一步投资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进一步使金融投资风险加大。而资金的短缺,使金融市场资金融资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4.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单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金融机构属于混合经营,就是将传统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以及期货交易业务作为有机整体,同时开展,并实现全球化运作模式。但是,我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存贷款模式,针对中间业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作为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面对需求各异的投资者无法满足,投资渠道越来越窄,投资者不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金融企业存在较多的指令贷款,致使利润降低,呆账积累现象严重,从而使金融风险概率不断加大。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瞄准我国作为发展基础,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若是我国不能与当今国际市场流行惯例运作相匹配,那么我国金融企业,将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四、完善金融管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为了使金融机构免受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和制约,就要将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的强弱,需要与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相结合。所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应该定期组织相关金融人员学习相关法规制度,从而使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对风险管理防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金融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结构设置,进而使内部管控更具有有效性。第二,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使各相关规章制度更加规范,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强化风险和责任意识,进而使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第三,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其具备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且可以针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解决,从而使风险管理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发紧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际金融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导向。总结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可以得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任何地区或国家均无法避免,因此,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以共同面对和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联系,应对流入或者流出的国际资本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和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对过往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3.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的某种规定或者限定。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确保金融市场发展稳定。第一,应明确市场定位,对违规问题进行处罚,尝试建立信用等级制度。第二,应完善财税制度,并正确处理企业、财政、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应注重金融法制建设,以加强金融机构本身防范监控风险的能力。
4.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经济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更因为制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首先,针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需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创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其次,针对交易工具的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我国目前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都较为单一,但应及时建立针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新交易工具的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并有效规避由此诞生的风险。再次,针对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监管机构应给予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充分的成长空间,从原来的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制度应侧重于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风险模型是否合理、完善和有效,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度量、监测和控制,是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等等。
五、结语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优势作用
金融工程项目的建立促进了各项金融管理技术的创新,在金融工程发展的环境下,由于金融环境管理技术的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的不断变革。因此,通过金融工程的项目设计,为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工程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会通过对各种金融工程项目设计内容的利用及创造,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实现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的有效匹配,从而全面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及对风险管理作用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性
在金融工程中金融活动是其基本主体,其中功能化的概念内容会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规范化的项目执行,可以实现金融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金融工程的功能性而言,其作为金融风险管理及控制中的基本因素,在规避金融风险活动中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这种工程模式也就是增强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结果。τ诮鹑诠こ痰氖理化特征而言,其内容的构建可以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重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实现金融工程设计的稳定创新。
(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的作用性
首先,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金融机构的项目经营活动而言,在其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运用金融工程积极构架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在金融工程的影响下满足金融市场的运行需求。其次,全面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在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控制的过程中,其项目的运用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基本职能,例如,在金融项目中的债权、现金及股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在金融产品项目创新的同时,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构建多样化的金融项目选择机制,从而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金融项目投资环境。最后,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因素。在金融环境下,金融危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其中的风险因素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特点,因此,通过完善性金融工程管理手段的确立,可以对风险项目进行稳定的控制,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系统的有效控制,实现风险因素的稳定转移,并在某种程度上为风险的系统控制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的制约性
(一)资产负债中的项目制约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项目而言,在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因素,所以,在负资产调整的环境下,其问题的重新调整也就出现了制约性的风险控制体系。较为明显的问题是资金耗用量过大、成本较高以及信用风险等因素,其中的资金耗用过大主要是资产负债管理背景中的资金结构调整、风险基本项目的设计以及资金耗用量过大等问题,从而为资金的过渡消耗造成了系统性的制约。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就是为了实现正常性的工作交易,但是,在协商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及时问,从而为资产的负载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信用风险主要是在企业业务目标追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负债项目的科学调整,进行风险信用的分析,如果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性的问题,也就会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信用风险,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资产负载问题。
(二)保险中的项目制约
在金融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保险作为社会风险及自然风险的基本手段,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保险财务、金融分析的过程中,其作用相对局限。在保险投保的过程中,其基本的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意外、第二为偶然、第三为非投机、第四为重大损失等。对于一些债券买卖、股票买卖以及期货交易内容而言,其出现的风险因素并不属于保险范围内容。主要是由于在同样价格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企业中的财务表现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正相关的作用,所以,在保险项目构建的过程中,保险也就没有发挥风险控制的因素。
(三)证券组合投资的项目制约
组合投资就是通过对比例划分、分担风险等方式的设计,进行风险的管理及控制。对于证券投资组合而言,主要是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风险与预期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证券投资项目的优化评估,通过投资者缩小风险差异,获得最大的利益收入,所以,在组合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及预测进行科学的衡量。但是,在现阶段证券组合投资项目设计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证券组合划分比例、风险分担以及风险缩小化的分析,进行收益的稳定提升,这种现象使收益明显降低。同时,在证券组合投资项目中,其投资管理的缺陷性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管理者并没有满足获取较小的利润,所以很多投资者会冒一定风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在证券组合投资比例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风险的分拆,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优势作用
(一)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控制及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可以总结以下几种优势性:
第一,风险辨识能力。对于风险辨识而言,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活动的鉴别及分析,进行各种损失项目的分析,合理估计市场风险对企业目标所造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不同的因素,例如,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有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风险影响的程度以及受何种风险的影响等,通过对各类风险的合理确定,明确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风险因素的有效辨识。
第二,风险度量分析。主要是指在分析对企业有差异影响的市场风险因素之后,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度量处理,从而保证风险定量问题的系统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市场风险度量分析的过程中,其基本内容有风险的相对度量指标以及绝对度量指标。
第三,市场管理风险的方法确立。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但发现所面临的风险,就需要各个风险度量方式进行风险定量的分析,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首先,风险的规避,通过风险及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收益风险的相互承担,从而是规避的风险内容完全退出市场环境。其次,风险的接受,在一些企业运行的状态下,会忽视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再次,风险分散,通过风险分散可以将风险降低,最后,风险转移。在市场风险控制的环境下,其内容的出现并不是可以在根本上加以去除的,但是,可以在金融工程的背景下,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例如,在某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方法的确立,可以将风险因素进行分解,使企业自身保留一定的风险,然后将其余的风险衍生成产品转递给他人,从而达到风险分散的最终目的。
(二)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控制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具体的资产组合模型可以通过图一所示。
在金融工程信用风险因素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理防护措施,并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大力发展金融工程体系,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下,金融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毫Γ因此,在金融企业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风险管理方式,构建主管性的制度机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稳定查收。因此,在现阶段金融企业工程项目功能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化的信息担保机制,其次,应该构建信用化的风险制度评估体系,最后,构建等级化的信用担保机制,从而为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提供良好依据。第二,构建完善性的法律制度体系,在金融企业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改变,通过对保障资源体系的有效完善,进行融资环境的有效提升。金融企业可以按照《中下企业促进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法律体系的完善,保证企业运行的信用制度,从而为金融投资及项目的修改提供稳定支持。第三,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解决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需要在经济信息纰漏力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解决跟风投资以及盲目投资的问题,为企业与市场的共赢提供稳定支持。其次,构建信用化的等级评价管理机制,通过信用的征集、查询及纰漏信息的分析,构建系统性的金融企业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实现价格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及确立的过程中,金融工程体系的构建相对丰富,其中,价格风险是金融风险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可以实现期货、互换以及远期项目的分析,而且,在价格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汇率、商品价格以及利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风险形式,所以,通过风险波动关系的分析,可以保证风险项目的合理控制。在价格管理体系运用中,不同的金融工具在其组合形式确立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的组合形式。例如,在利率封顶保底工具确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远期利率与协议利率的稳定组合,并实现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发挥,保证汇率风险及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构建,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价格的有效分析。
(四)实现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拓展
金融企业在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不仅需要对金融工程项目的运行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而且也应该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工程应用范围的拓展。在现阶段金融工程管理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其所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很多项目的执行只是局限在投资风险与价格风险管理中,在某种程度上为金融工程项目的应用造成了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金融工程项目优化的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构建科学化的解决策略,例如,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防治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风险控制评估机制,从而使金融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充分展现出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及合理化特点,通过对金融工程的有效拓展,可以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优化。与此同时,在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系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金融领域也就成为社会区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经济形式,因此,构建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阶段金融企业运行中的重点工作。金融企业应该通过对现阶段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构建拓展性的金融工程管理机制,通过金融工程优化途径的稳定拓展,促进我国金融产业的科技化发展,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
【关键词】金融风险;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供血动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和谐的金融生态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农村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社会和平稳定的主要因素。
金融生态是社会学的“金融”和自然科学的“生态”有机形成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法规等)为了更好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金融要素之间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彼此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利率和汇率的调整、风险的度量和化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风险与受益的转换等行为,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农村金融生态和农村金融风险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生态的恶化通常伴随着大量出现的农村金融风险,比如,农业金融总量的不足、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的上升等。同时,金融风险的产生往往滞后于金融生态的恶化,农村金融风险的出现是农村金融生态恶化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离不开对农村金融生态的跟踪与监测。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规模较小,利润率较低,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相比,以农业银行为首的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将业务中心放在城市,从而导致农村金融的规模和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从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获悉十年来陆续撤并县域网点,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2868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覆盖,占到全国乡镇总数的7%之多。到2007年末,而且,剩下的大部分在农村的银行及信用社网点只办理存款储蓄类金融业务,放弃农村“不起眼”的小额信贷,将中心转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严重外流。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网点成了农村金融的“抽血机”。2007年各类金融机构在县级以下(包括县级)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6万亿元,而该区域的贷款余额仅为5.72亿元,存款数额几乎是贷款的两倍。
(二)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指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中国人民银行的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获悉,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开业的有39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筹建114家,全国新设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2451家。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运营健康平稳,存款余额751亿元,贷款余额601亿元,实现利润13.6亿元。在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六成以上。在信贷投向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资金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03亿元,占比50%;农户贷款余额203亿元,占比34%。
(三)金融监管的缺乏和民间借贷引起的农村金融风险日趋严重
上述提到的新型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规模扩张的初期,缺乏合理的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以瑞安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目前还没有设立风险专员或者管理风险的机构。资金互助社采用的关系型信贷模式,通过信贷员、调研员和理事会成员对贷款社员的了解来杜绝信贷市场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尤其是有涉及广大农民的存贷款业务更加需要做好风险的监管。
另外,由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无法为温州农村服务,民间借贷就成为了温州农村资金供求均衡的主要方式。据笔者的调查,虽然温州在八九十年代出现过倒会的风波,但是现在也将近60%的农民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农村民间借贷的单笔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不等,但是超过50万元的极少。民间借贷具有便捷、自主性强等特点,当农民遇到购买农业设施、盖房、看病等重要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民间借贷。但是由于民间借贷无法纳入政府监管,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额度及利率情况难以把握,也使农村存在金融风险的隐患。另外,由于农民知识水平较差,风险意识弱,极可能受高利率的诱惑而将辛苦劳动换来的财富借给从事高风险产业的借款人,面临本利皆失的风险。
二、目前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由于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目前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缺乏预警信号;另外,由于农村金融的形成很多是依附于血缘、地缘等关系,金融主体的群体很广,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就会损害公众的利益,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风险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不仅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农村的小额贷款管理公司,加上普遍存在的民间借贷使得农村金融风险的涉及面很广。另外,影响农村金融风险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方面。第一,在自然风险上,由于农业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自然环境变坏引起的自然灾害会给农业生产的企业及个人带来一定的损害。我国每年有多数省份的农村因遭受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而导致大量农作物受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业企业和农民预期收益减少,收不抵支,无法偿还本息,从而给自然风险传递给了金融机构。第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给农村金融造成了市场风险。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在产品种植到收成期间,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会造成农业收成极大的不确定性。经常使农民遭遇种植时供不应求,收成时供过于求的价格贬值困境。所以农产品价格遭遇的市场风险最终也会转嫁给金融机构。第三,相对于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信用,农村地区的信用观念比较薄弱,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尚不健全,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会因为缺乏诚信意识而造成逃避贷款债务的现象。
(二)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带来的金融风险
所谓非正规金融指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之外的那些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正规金融指的是那些经央行批准的,受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而除此之外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为非正规金融。目前非正规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据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报告显示我市民间借贷市场目前处于阶段性活跃时期,估计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民间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我市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同时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网点的缺乏、金融产品不灵活、手续繁琐等原因很多农村及涉农企业往往通过民间借贷筹措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周转或者造房、子女婚嫁而引起的融资需求。此类金融形式个体规模小,范围广,监管部门很难掌握详细数据,是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隐患。
(三)风险监管体系的缺乏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各类金融组织,产权主体十分复杂,有些机构尚未按公司章程成立董事会、监事会或者设立之后也是形同虚设,使得金融组织无法履行内部监管和控制的职能。第一,对农信社改革的探讨持续了近十年,农信社股权的改革方向和新型农信社监督管理体制一直是限制它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二,对于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创新性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开张运营的营销扩张期,很少将着力点定在金融风险的监管上,所以基本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以瑞安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该社目前还没有设立风险专员或者管理风险的机构。资金互助社采用的关系型信贷模式,通过信贷员、调研员和理事会成员对贷款社员的了解来杜绝信贷市场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尤其是有涉及广大农民的存贷款业务更加需要做好风险的监管。
三、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的分散和补偿机制
通过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的稳定性,加大农业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可控性。第一,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最好是可以建立全国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用于化解农业的自然风险,实现对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补偿以及对农业金融组织的保障。第二,通过政府主导,设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对冲基金,用于对冲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该基金抛售储备的农产品,在价格下跌时收购农产品以稳定价格。第三,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引导和培育有能力的农业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对冲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二)加强金融风险的监管,设立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农信社、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应该尽快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树立全国风险管理的理念,构建涉及到农村金融组织各部门、各岗位以及各个员工的科学合理的风险考核及激励机制,使得金融风险的监管规范化、制度化。另外,政府应该在农村设立农业经济的监测点,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信息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涵盖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使得监管当局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系统对农村金融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对于潜在的风险可以提早做好有效地应对。
(三)培养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打造和谐金融生态
政府应该通过培训或者各类宣传平台,加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信用理念的引导,使得农民树立良好的信用理念。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提倡农民诚实守信,将和谐金融生态的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部分。另外,对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培育每个员工具备风险管理的理念。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力求每个员工成为风险监测、评估环节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锡良,齐稚平.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的三个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09(3).
[2]沈悦,李炎炎.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2(3).
[3]李玉琪.河南农村民间融资主体行为与金融风险控制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1(1).
[4]何文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
一、中国亟需推动金融风险管理认证工作
王松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看出了哪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最稳健,最健康,最有潜力。金融核心竞争力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金融职业经理人的人数和这个国家金融体系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当然,有人会说美国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吗?美国水平最高,但却是危机的发源地。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美国金融职业经理人队伍最庞大、资源最雄厚、金融市场最发达、法律最健全,但却成为这次金融风暴的发源地?这就说明背后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来认真思考。本轮金融危机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就是金融体系开始向实体经济发展,过去那种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大,特别容易生成泡沫的金融服务体系,现在到了一个关口,需要重新进行矫正,首先应该从理念做起。中国在这一轮比较幸运,大家知道前几年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搞金融衍生产品,搞了若干年,最后只搞出七种产品,最后也没有推开。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自己落后,现在看来幸好没推开。否则,我们受到的损失也会不可想象。因为我们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还不如欧美国家。比如我们的银行购买衍生品的时候,就是看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评级,一看三个A就买了。这充分反映了我们从微观上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不足的,我们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公平、透明的服务上差距是非常之大的。因此,我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看哪个国家能够真正培育出真正懂金融风险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这是最关键的。
国际风险管理师协会,在中国开展风险管理认证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中国的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业,如果能够进行这样的认证考试,进行金融风险教育,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启蒙运动,必将对中国金融业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中,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很重要的就是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我研究过一些银行的情况,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中小银行没有专业金融风险管理队伍,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像民生银行,现在已经从事业部制走向全面风险管理了,但是和中国工商银行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中国工商银行好多搞风险管理的处长到民生银行当一个部门副主任是绰绰有余的。中国金融业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培养队伍,在职业风险管理队伍中,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怎么通过一种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考试、发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然后在全国形成风气,我觉得这个事很重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还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要研究,比如金融风险如何分类?金融风险如何累积?到达系统性风险的点在哪里?就是金融风险如何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演化成金融危机?另外,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回过头来看金融危机生成的技术原因、市场原因和体制原因,包括人性方面的原因等。因为美国这次危机我们已经看的非常清楚了,据说世界上60%的律师在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70~80%都是美国经济学家。但在危机之前,没有一个大牌经济学家对这次金融危机提出过预警,谁都没有想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所以,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太多了,基础一定是在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风险管理的那些东西。金融风险问题是最实在的金融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一个结合点,对于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真正在理论上有很多年积累的专家不是太多,现在我们大家都应该虚心学习,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大家努力学习新东西,推动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认证工作,争取让我们中国金融体系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让中国金融体系真正成为最健康、最有发展潜力、能够对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最有力支持的金融体系。
李青云(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中国是较新的话题,很多东西可能都在思考之中,可以从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文和人本角度进行探讨。之所以提出人文的问题,理由很简单,现在我们看到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或者是一些技术,一些方法,基本上是国际经验的借鉴,而这个国际经验更多的是以英美系统为主。英美系统是否可以完美的移植到我们的中国背景上?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人文这两个字大家非常熟悉,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如果需要从细节角度做一个界定,符号是文化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我们更为关心和熟悉的是什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规范。规范包括哪些?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基于长久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很可能最终在不同文化中习惯不同、道德不同和法律不同。这样的人文差异就是我们所讲的本土化的原由。比如价值观里面,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价值观,而在西方比较崇尚个体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你对规范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金融体系包含市场体系、融资方式、产品种类等,从这个角度,我国的金融体系显然和英美大为不同。金融体系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金融体系的差异核心,我国是银行主导型,以银行为核心,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企业深受银行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监管体系的差异,我们目前是分业监管。基于我们的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差异,如果我们把风险管理问题拿进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和实质差异,比如说在中国银行业,基于现状我们会关心信用风险,尤其是现在各家银行做的授信风险管理。我们会关心操作或运营风险,然后关心市场风险,然后关心流动性风险。中国金融体系中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和海外截然不同。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会关心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因为是市场主导,市场产品太多了,创新太厉害了,市场太强大了,所以市场对于银行影响非常大,然后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人本是金融风险的管理之道。这个话题更为基础,首先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对人本的理解,人本的理解有很多种,我们今天理解两个层面,第一是需求层次。任何学派都强调一个概念,每个活生生的人,不管你是银行家、职员、官员、教授、学者,你在这个世间一定是有一个需求层次问题,在你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需求,而且总是递进上升。另外一个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有限理性问题,有限理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话题。基于这两个,我们有一个概念,大多数风险产生于人本身,当然有一些不可控的东西。比如说市场风险,比如市场风险怎么会把它理解为是人的风险?其实根据我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是现在研究市场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如果认同这一点,你会发现在大多数市场里面交易行为背后是心理博弈。目前国内一些非常优秀的定量投资型基金经理开发出了基于数学群论的投资模型。把群论引入市场风险管理,它是以行为金融学为背景的支撑。行为金融学强调心理和行为,我们用群论模拟和复制这个东西,这是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冲击。如果这个群论的模型能够继续运行下去,基本就认同市场风险源于人本身。基于这样方法论的思考,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需要三个方面结合,经验的总结是免不了的,我们必须总结数据,因为大量的随机会得出稳定的规律,我们需要总结,继续累积数据,我们数据不足是一个限制,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进一步积累数据,进一步分析,进一步建模。但是如同刚刚讲的,模型有不确定性,我们预先的制度安排也有可能落空,因为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一切问题。所以,最根本的风险管理之道应该是有效的响应机制,就是看到风险,能够迅速的报告,披露,分析,迅速决策并落实和应对。既然我们讲人是复杂的,人是多变的,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固定的东西对抗他,要制约它,只能以动制动,所以有效的响应机制是最后的关口。这需要我们文化的建设,整个机制我们明白风险可能存在于所有方面,尤其是现在最关心的操作风险。我们有了这样风险管理文化,有这样的风险管理意识,这样的意识依托于有效的风险管理人才。人才才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既然风险源于人本人,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人和机制对抗这个风险。希望PRMIA中国认证中心能够对此做出更多贡献。
二、如何认识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
罗平(中国银监会培训部主任):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这个主题很有意义,风险管理说白了,就是强身健体,永恒的话题,为什么在这个环境下把风险管理摆在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实际上是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监管部门有点推卸责任,说这是你没有办好,我没有责任,所以你要加强风险管理。另一个是从业人员说这事我自己捅篓子,我自己兜着,你别给我上套子,给我夹板,别说强化风险管理,你不要管太严,让我自身发展。所以,强调风险管理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含义。假如我们认定风险管理是永恒的话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监管的制度看金融风险,这是学术界、中央银行和宏观经济学家谈的问题,而监管部门谈的不多。为什么?这是监管部门的弱点、软肋。我的题目是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和补救方法,这个题目就比较有意思,讲的是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就是资本监管对经济发展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当于买涨不买跌。接下来命题更有意思,就是补救措施,意思是什么?这个事你不可能彻底把这种现象杜绝,它将永远存在,你无非是把它的不良影响做一些调整。首先,美国不到一万亿的次级债,如何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次级贷变成次级债,导致商业银行减息,然后就惜贷。所以资本监管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学术界早有研究,大家如果做一下检索的话,就是国际清算协会有一个意大利的小伙子一直研究这个问题,他在前十年就提出这个问题。学术界积累很多真知灼见,就是没有人注意,巴塞尔委员会就一意的要推新资本协议。这次金融危机暴露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相当严重。
其次,什么是顺周期性?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资本监管不要起到一种落井下石,或者是推波助澜的不好的作用。比如去年GDP增长到14%了,还要继续扩大贷款,进一步放松政策,或者说今年是5~6%了,还要紧缩,这就是落井下石的顺周期性。它的定义非常复杂,我们把握这个主要含义就可以。从资本的角度讲是什么呢?你经济好的时候,借款人有现金流,抵押品的质量也良好,银行就一个劲的贷,但是经济下行的时候,行业受到影响,还不起钱了,客户评级要下降,抵押品的评级也要下降,整个银行资产质量就要下降,银行就要惜贷,这样就影响经济的增长。这就是顺周期性的基本的特点。大家知道顺周期性是根本无法克服的,因为这种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就像我们贪婪一样,我们A股市场6000点还有人入市,但是到了1600点,反而没有人进,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那么如何补救顺周期性呢?国际上总结了四种方法,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利弊。第一种方法是资本监管有顺周期性。把资本监管从8%提到18%,整个把标准提高,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银行可能没有充足资本支持经济发展。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发达国家却不会支持。第二种方法,由监管部门根据自己的经验定。如果经济上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相反经济下行,降低资本充足率。把资本充足率的8%作为一个参照点,但是上下可以浮动,变成一个浮动资本充足率。第三种方法就是与保险相结。银行经济下行的时候缺钱,可以上保险,如果银行缺钱,保险公司答应给钱。但是这个制度也有不好的地方,还不如让银行发优先股,或者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股权的股票。最后一个建议赋予资本充足率一个系数。比如对现在的8%,再加一个系数,加一个1,但是这个可以上调到1.2、1.3、1.4、1.5,也可以下调到0.9、0.8、0.7,就是可变的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在应对顺周期时,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第一,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中央银行,都难以真正把握经济周期,更不要说预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来没有预测经济危机,他有这么多的人才,他都做不到,他过去做不到,现在做不到,以后也做不到。所以,要求我们成功预测经济周期并采取措施,这也不现实。作为监管部门最重要的是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今天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这个时候把资本释放出去,以贷款的形式出现,支持经济发展,这是不难的。所以,在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达不成结果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走第一条路,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经济好的时候、利润水平高的时候,多提一些准备金、多提一些资本,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这就是说在国际上并没有达成完全共识的情况下,依照我们的经验,依照我们的智慧采取主观判断进行决策,我觉得这是中国能够把银行办好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国际上重大问题达不成协议的情况下,我们不妨走自己的路,也是可以成功的。
马庆泉(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做一些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理论认知风险是主导技术层面风险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发生在什么时点上呢?就是什么条件都具备了,金融危机不发生是不可思议的,发生是必然的。好多条件具备了,一个是从经济发展长期趋势角度来讲,在本世纪初前五年左右,美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走到了顶点,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就是一个兆头,美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就是振荡、不稳定的阶段了。第二个条件是格林斯潘想创造美国历史上最长期的经济繁荣,他提出这样一个梦想,提出很多理论解释,理论认知发生混乱和错误。第三,金融风险控制不到位,植根于人性弱点的贪婪和创新的追求,这些都是原因,这些因素集中在一块危机发生了。我觉得导致这么大的后果,理论认知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第二,宏观风险主导微观风险。从微观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或者是风险控制的时候,要考虑宏观经济趋势、宏观金融趋势是什么样的,措施和做法符合不符合这个趋势。第三,长期的风险主导短期风险。在采取具体的某个时点上、某个阶段上的措施和做法的时候,要考虑一下现在采取的做法和措施符合不符合长期需要和长期发展趋势。考虑怎么样走出金融危机?我觉得现在取决于我们三口气的衔接,一口气是国家投资能不能成功带动民间投资,第二是刺激内需措施能跟未来两年国际经济回暖的气接起来,第三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好转这口气接起来,这三口气接起来就好了。我们主流声音要支持现在宏观上采取的重大的政策措施,能够在战略上坚持这样一个方针,能够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整个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的趋势大方向结合起来。说中国经济现在到底没到底,中国本来不存在这个问题,是被世界金融危机拉下马的。中国21世纪初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阶段,只是因为东西方经济出现一个逆向发展的方向,现在出现这个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两个周期重新调整适应,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怎么看待金融危机的风险呢?马克思在关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出现羊吃人的现象,我们观察危机期间人吃人的现象,就是G20华盛顿峰会上做了一个总结,防止在未来的欺诈、操纵和滥用行为。我们在危机中看到一个很大风险,有别于正常时期的,就是危机中金融体系出现对整个社会的欺诈、操纵和滥用,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巨额的汇兑损失教训可以看出来。2008年中国企业由于汇率问题的风险产生巨大汇兑损失,损失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错误使用计价结算货币。去年5月底有一条新闻,说中国企业绝大部分以欧元计价结算,同时提到联合国在中国采购招标说明书里面提请中国企业用欧元结算,但是从后来发生结果看,7月份到10月份欧元对美元巨幅贬值25%左右。就是说我们把计价结算货币从美元改成欧元之后的损失就超过20%,包括去年美元汇率走势,我认为是国际协议,而不是市场行为。第二,中国企业在去年错误使用远期外汇交易,如果一个企业用远期外汇交易规避汇率风险是很合理的,但是最怕有人操纵外汇市场。我们的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一直对人民币汇率做出一个错误的预测和判断,来误导市场。大家如果回想一年前渣打银行2008年人民币会升值15%,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是6.3,实际上是6.8,这样使得一些企业担心汇率风险,卖出远期美元。所以,在中国市场的操纵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的。 第三,中国企业在去年过度的使用复杂的衍生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到所有银行的风险都不是简单的产品,都是非常复杂,前面都内嵌期权和某种指数进行挂钩。现在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衍生品的滥用。通过去年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以及汇率方面产生的汇兑损失来说明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危机发生的时期这种操纵、欺诈和滥用行为。
胡坚(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金融风险比任何以前的时代都严重,都危险,而且扩散性都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各个层面金融风险的防范。第一个风险是超国家、超层面的风险,也可以叫国际金融风险,这个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长期依赖货币像美元带来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危机的传染性风险,现在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只是在一个国家,而是非常快的传染到其他的国家。第三个方面是在金融监管方面,如果不能协调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不能进行国际合作产生的风险。我认为这是超国家的,超的金融风险。第二个风险是国家内的金融风险,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合适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不合适,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和它长期低利率政策是有关的。第二是对金融市场过度监管和过度的不监管,这样引致的风险,干预的过度和过度不管都会出现问题。第三个是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这是在国家层面需要注意的风险。第三个是行业层面的风险。在银行业方面主要应该关注银行使用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这里面包括特别是一些储贷银行、房屋信贷银行过度涉足衍生金融工具造成的风险。至于商业银行自己的风险内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方式方法和程序,我觉得主要探讨的是银行涉足衍生金融工具。在证券行业,现在问题是投资银行的作用如何重新定位,这次美国投资银行倒下了一片,剩下的转为普通的商业银行了,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投资银行?如果需要,怎么控制风险?第二,在证券市场方面要关注资本市场新的融资模式、融资市场越来越多,包括私募基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控制风险,非常关键的就是它的风险来源是投资到哪里。
最后,这次金融危机发源于个人,也结束于个人,我们对经济生活中个人风险是不是要注意,现在从美国经验和发展中的情况来看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个是严重的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带来的风险,以前没有注意到。第二个是个人对于财富增长的过分迷恋和贪婪的追求造成的风险,包括个人储蓄者和消费者,这两个风险如何进行控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三、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周道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这个题目特别有现实意义,而且有新意。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觉得这个主题是永恒的主题,包括我们提到的上世纪30年代也好、几十年代也好,包括现在讲再过二十年、再过三十年还会不会有金融危机?所以,这个题目非常好。专家学者和管理层,怎么样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从现在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要从进一步改革开始,一边发展一边防范风险,不能因为发生金融危机,就停止改革。同样,我们针对发生的风险来进行改革,比如现在市场经济金融是最前沿,就要分析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银行市场,还有在体制上有什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还有资本市场怎么进一步市场化等等,这都是防范风险的范畴。这些问题不展开讲了,从体制上来研究这些问题,怎么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防范风险。现在追究责任都是追究到基层,上层没有追究的,当然基层也应该追究,但是一层层的责任都要考虑,不然问题不好办。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为什么美国出现这个问题?根本问题是监管不到位,缺乏监管。要不要搞创新?还要搞创新,现在是创新过度了,而没有监管,现在不能因为这个东西因噎废食,要从法制上研究这个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们有很多法律规定,但是很多都没有执行,有法不依,违法滥究,我们一定要加强法制建设,真正依法。还有现在银行发展很好,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自主。还有银行不能搞混业经营,中国原来银行是综合经营,后来因为出现几个问题了,就不能搞了。第三,就是人才,重视人才,留住人才。风险管理没有人才不行,这个里面就涉及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一直呼吁将来省、市、县,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应该配备熟悉金融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我们讲要懂工业的、要懂农业的、要懂卫生的,这些也需要,但是熟悉金融的也需要。现在安徽17个市都配备了这样的副市长,现在的人才很多,一行三会、这么多银行、这么多证券公司,派一个人去当副县长,不然他不懂什么是虚拟经济,什么是资本运作。
党均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对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一次实践检验。从这次检验过程中给我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务人员带来了许多思考。我认为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投资者过度的收益追求,经营者的错位激励行为短期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均衡,使风险管理目标偏移,政策偏向风险,战略偏颇。第二,由于经营者、决策者风险偏好的调整,过度提高风险容忍度,放松了信贷和投资的条件,商业银行投机行为严重,大大偏离了监管部门要求的审慎经营原则。第三,复杂的不透明的创新产品,加上对计量技术的波动屏蔽了产品基本风险信息,使商业银行无法做到尽职调查和审查,特别是一些交叉性的产品,比如CDS这类组合产品。第四,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不严密,风险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反馈、沟通渠道不畅,使风险防控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第五,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风险政策对经营行为约束力不强。在这次危机中间,我们顶礼膜拜的西方风险管理者不是说没有做工作,而是在行为短期化利益驱使下,风险部门的声音已经被视为噪音,没有被重视。
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内商业银行是没有风险这个概念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以后,慢慢才有了风险管理实践和思想,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考核以后,监管部门由合规监管转向风险监管,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才开始了自己的风险管理工作。结合这次危机思考,我们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我有这样几条建议: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的树立资本意识。大家知道以前我国没有资本这个概念,特别是监管部门在做资本监管之前,我们是没有资本意识。因此,在经营发展中,首先应该依据资本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其次,应该根据资本实力来确定风险战略和风险目标。再次,增强风险战略和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经营战略和风险战略如果相脱节,对于一家银行防范风险是不利的。最后,根据资本的能力状况,确定合理风险容忍度,风险容忍度确定不好,容易使商业银行经营者发生在经营中的投机行为。第二,建议各家银行进一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一是要认识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特别是在业务越来越复杂,市场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风险管理能力应该是一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重视交叉产品的交叉风险管理,从这次危机中看到许多交叉产品交叉风险管理职责不明晰,管理职责缺位,风险管理单一化,比如许多投资产品、证券化产品,我们只从市场风险角度考虑,对信用风险忽略了。三是树立全机构、全业务、全过程和全人员的风险管理共同职责的意识。第三,建议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在决策层和高管层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各级机构应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各级机构的业务部门建立风险窗口。第四,强化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上的责任。董事会作为一家银行的决策机构,他是经营战略、风险战略的制定者,他的偏好、他的决策导向影响着战略决策和风险决策。第五,应该强化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在业务决策上的话语权。第六,建议不明晰风险管理职责和任务,确立风险管理部门权威,增强风险部门独立性,制定规范、清晰的风险管理流程。第七,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
四、保险业加强风险管理有自身的特点
吴小平(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国的保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什么经验教训,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该怎么吸取经验教训是很重要的。保险行业在这次金融风险当中受到了重创,世界上最大的上市保险公司美国AIG,美国政府为了本国金融体系花了1800亿美元救他,用他支撑金融体系,如果他破产了,美国、欧洲不知道多少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全世界末日就到了。怎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呢?我对于AIG很熟悉,去过多次,这个公司是发展非常快,他是1919年在上海起家的,然后搬到美国,他的海外业务,有关是亚洲业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本土业务。但是最大的特点是他敢冒高风险,人家保险公司不敢干的,他敢干,而且他的确干成功了。AIG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以后要求利润回报每年必须高于15%,而且的确做到,上市的时候市值十亿美元,后来是几千亿。所以,他这么高的回报,他必须冒非常大的风险。第一,保险的风险在什么地方?保险风险主要是在资金应用,在投资上,这是出大风险的地方。传统的保险,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会出问题,但是不是灾难性的,但是投资如果出问题,是有大风险的。保险的资金如大河、小河、小沟汇聚在水库里面,水库的堤坝倒了,你千千万万的保险人,尤其是长期的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年金保险,那些人几十年付的钱就没有了。这也是美国政府为什么用那么多钱救AIG,而不救雷曼兄弟的原因。第二,保险跟证券公司不一样,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愁钱的来源,他用的是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资金,人寿保险是密切的,但是这些钱的性质不一样,人寿保险资金自动流到保险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他投资的时候资金的性质整个原则上是安全、流动、收益,大家都是说安全第一,但实际上我知道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都是把收益放在第一。收益不但可以发展新业务,而且对自己的利益和奖金都有关系,风险管理变成了虚的东西,不出事都是好的,出了事就找外界原因,流动性就看你量大。所以,我觉得保险从监管部门都应该非常明确把安全放在第一,流动第二,收益第三。如果把这个次序变动了,这个风险随时可能会爆发。第三,防范风险,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就是前面几个专家说的?防止投到那些金融衍生产品上,这次金融危机中出问题就是出在这个上面。所以,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对金融衍生产品要特别注意。比如美国AIG,他做CDS的时候,过去赌赢了好多次,但是这次输了,就垮了。另外,大家觉得中国发展很快,有实力了,按照国际上的说法是扩大自己业务,应该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运作收购,这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但是从平安的案例来看,我不反对海外收购,但是要非常谨慎。因为国内公司对真正的资本主义了解的并不透。第二,即使收购成功,由于文化和西方国家差异太大,也会很困难。
最后,保险公司在整个经营管理上,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但是风险管理平时一些规定做法看起来很虚,你也不能说一个金融不要发展速度、不要市场规模、不要利润,这个不现实。我的想法是你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和利润一定要建立在非常完美的非常严格的风险管理基础上,这样可能会比较好。否则你单纯讲发展速度,单纯讲利润,这种理论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对企业经营非常危险。
关键词:企业管理;金融风险;金融工具;实际应用
一、企业管理中金融风险的发展和演进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1.金融风险的含义
众所周知,在众多企业管理风险中,金融风险是企业的金融贸易活动中频繁出现的一种风险。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金融风险分成三个要素:第一,经济性风险。例如,企业汇率变动、利率变化、产品售价变化、发行证券改动等经济因素(或称“经济事件”);第二,政治性风险。举例如,国内外发生的某些局部战争、冲突或者引起的政治格局的变化等;第三,夹杂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等因素的社会性风险。
1.2金融风险的具体特征
金融风险的特征根据不同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差异而各不相同。想要深入地认识金融风险,就必须分清它与企业其他风险,特别是可保风险的区别。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不同:一,引发因素的差别。金融风险一般由经济因素导致,比如:市场利率、货币汇率、证券相关变动等因素。而可保风险则是由地震、洪水等客观因素及火灾、偷窃等主观因素引起的;二,货币偿付手段上的差别。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其货币支付要么是负的,要么是零,投保人无法从中赚取其他利润。金融风险是投机风险的一种,货币偿付可正可负;最后一点,就是二者减少风险的方法上的差别。可保风险是借助投保人将保费转到保险公司;而金融风险则通过套期保值建立合同市场抵减损失。
(二)金融风险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金融风险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世纪70年代之前,企业金融风险类型主要为证券价格风险;之后,则演变为了汇率风险及利率风险。两者都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前一阶段主要是由于自由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后一阶段则是顺应世界金融领域的巨大变动而出现的。
二、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况及影响要素
(一)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况
1.金融工具的具体内涵与分类
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性的金融资产,是用来证明借者和贷者之间融通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它最基本的要素为支付的金额与支付条件。
类似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保单等金融工具也被称作金融产品、金融资产和有价证券。由于他们在金融市场可以进行买卖,因而为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具包括现金、合约规定的从其他某企业单位获得的金融资产、潜在条件下同其他企业金融工具的权利、其他某个企业的权益工具等。
金融工具依据其流动性,可被划分为法定货币符号(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和有价证券(短期和长期)两类。
2.金融工具的特征
一般来说,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偿还期。即为债务人从借款开始到还清所有款项花费的时间。不同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期限。有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是永久性的长期债务,也有几个月的短期债务;其次,流动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会使得金融工具拥有比较高的流动性:一、金融资产发行人信誉很好,能够及时地履行义务。二、债务偿还期较短,其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变小,变现时可能发生的损失也相应减少;再次,风险性。风险性是指投资在金融工具中的本金会否发生损失。具体可分为债务人爽约和市场危机风险两大类;最后,收益性。具体指标包括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平均利率等内容。
3.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与影响因素
在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工具的应用和发展主要受金融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结合西方国家的实例进行分析供需因素对金融工具的具体影响:第一,从需求方面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利率等起伏较大,同时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加上后来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能源市场的衰退等都需要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创新。第二,随着通讯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进步,电子通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金融交易的支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符合市场供需变化的要求,西方国家的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交易市场的整体进步,加速了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交流与往来。
4.金融工具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金融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企业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来讲,其作用更不可忽视。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够完善金融贸易市场中的交易方式,有利于企业规避金融风险、获取更大的收益,扩展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模,还能够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基于这些意义,我们不得不在金融风险管理别关注金融工具的应用状况。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针对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金融风险控制中金融工具的正确选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三、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与联系
(一)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的联系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金融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各项金融风险的规避。金融工具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不断有新的类型、新的使用方法的金融工具问世,带动了金融交易市场的蔓延、扩展。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获取利益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令世界震惊的“巴林银行倒闭”,就是一个金融工具使用不当而造成公司银行等倒闭破产的教训。不过,是企业金融风险出现的不是这些工具本身,而是不适当的金融工具投入及应用引发的。
企业要想很好利用“杠杆性”强度较大的金融工具更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就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金融交易及风险管理机制,谨慎选取金融工具,以达到套期保值的本质目标。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刨除市价变动带来额外利润的想法,因为这是最大限度规避风险、降低损失必要的措施。只要企业在不违背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当的投机,从狭义上,更加有利于金融工具对金融交易的促进、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广义上,则更能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另外,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适度应用金融工具来控制、管理各种金融风险,实质原因是通过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等方式转嫁风险的缘故。
(二)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1.分散和转移风险
上面我们提到企业通过金融工具的合理选用来规避和转嫁现在或以后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就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诠释。我们之所以应用这些金融工具,根本目的就是想要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好地发展和经营。所以,若依照相关准则制度进行合理、适当的金融工具的选择,将会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大大降低遇到金融风险的概率,或者将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减少自身承受的风险压力。
2.加强抗干扰能力,控制经济损失
合理、有效地将金融工具对应运用在金融交易中,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加强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力度,为企业减少更多风险、获取更多机会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为企业降低受到周围市场环境和不利因素影响的程度、减少经济损失、清醒地认识当前形势并作出决策和判断提供了有力保障。
3.提高经济利益,增强金融交易安全
考虑到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环境、形势等因素,要想尽可能地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安全性、稳定性,就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的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尤其是能够根据具体的金融环境和发展情势作出正确的选择,并使用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辅助,促进金融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国内有些企业二三十年前,曾借助日本的力量(包括吸引投资、投资建厂、借鉴学习技术进行创新等)变换模式进行发展,结果导致了很重的债务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对国外金融风险认识的匮乏、对日本金融市场具体形势的含混不清、忽视日元汇率及利率变动的客观影响、盲目地选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等因素所致。
四、金融工具在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我国金融工具应用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欧美债券市场的动荡,世界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动,特别是金融领域,这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金融工具的应用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已经颁布了具体的相关制度准则,但仍然存在着某些环节上的不足,比如:市场机制的完善、会计模式计量的不健全、公允价值评估体系的不完备等。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缺失,都无法使现有的金融工具准则的作用完全体现并发挥出来。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容地应对企业金融管理及金融贸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下面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具体地剖析,并提出了相关改革方案。
(二)金融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具体改革措施
1.完善、健全金融工具的管理机制
由于金融工具的规章准则改变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会计核算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对这些部门机构的核算发生不小的影响。为了实现严格有序的监控管理体制,企业应当及时地调整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提前对以后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进行合理估计、确认。针对国内预期IFRS9的难处,我们必须首先从细节方面着手,反思现有的一些规则制度,对其中的具体规定内容应该全部保留还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在根据自身实情做出决策的基础上,继续对现有的金融工具的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处理。只有这样做,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金融环境,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稳固企业的营运状况。为了让金融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及发展状况,保留自己原有的长处和优势,并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形成一个更有效的东西方经验相结合的金融管理模式。例如,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做的长期规划:在进行投资、融资时更加注重考虑自身利益、研发支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二、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首先考虑到不同类别的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特别是综合、复杂的金融行业,转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金融模式,为之提供详细的指导。改革、创新之后的金融工具准则体系一定要与国际接轨、迎合国内外的需求,并努力做到宏观和微观全方位的准备。最后也是最需注意的一点,应当立足于基本国情,不盲目跟风、盲目同质化。
三、增强金融工具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的发生,一成不变的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再适应当今金融业务变革的脚步。所以,假如进行大规模的政府政策调整、系统机制崩溃等情况时,将导致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因此,为尽可能降低损失、规避金融风险,我们应当更加严格、规范地管理金融工具,发挥其套期保值、定价的优势。
2.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评估及监管
虽然我国受到通货膨胀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领域的情况越发变得复杂多变,但是我国仍旧保持相对较低的外债能力,经济增强趋势稳定地领先与绝大多数国家。依据统计机构的统计资料,本年度中国金融交易带来的收益虽然同比有小幅度的下跌,但仍然高出预期值。客观上反映了通货膨胀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市场供需也进一步满足。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参与世界金融机构的评估活动,实行有力监管。例如,在两年之前的德国,当罗兰贝格希望通过自己对各大金融机构进行游说活动而使欧盟成立的评级组织得到外界认可时,由于当时有人估计这将耗费几亿欧元以上的开销,将会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以及金融贸易投资和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于是,该计划被否决。又例如,中国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对中国几家大型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虽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银行都可以防止像汇率、利率变动等单个冲击,但当同时遇到几个问题时,则很难应付。
3.加强分析和判断金融工具,健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金融领域越发激烈的企业竞争,特别是越来越多新型金融工具使用过程中,一系列金融风险的出现,使得不少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和倒闭。所以,对金融工具的监管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报告体制等相关工作机制,准确及时地将金融工具管理与应用的具体情况及相关信息上报。如下表所反映的就是某金融机构各类风险详细的管理机制。
4.风险管理中金融工具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适当地选取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较高的金融工具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将金融工具适当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之中的首要条件。对此,我们强化对有关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工作。考虑到国际准则的变化对经营水平及金融政策的影响,企业金融贸易的稳定发展,受到金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修养的作用,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但是,我国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修养的财务人员严重匮乏,基于此前提,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应用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与此同时,还应加大信息系统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给预期金融工具规则的变革和创新奠定基础。
5.整合金融机制,丰富投资融资手段
众所周知,金融工具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但我国市场经济的成果并未得到很多其他国家的认同。当然,现存的体制自身具有很多缺陷和漏洞,致使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工作的进展十分艰难。所有事情都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包括风险控制中所使用的金融工具。所以,如若金融理论不能立足于基本情况、符合相关准则和规范或不适应金融市场环境的话,那么就无法很好地运用金融工具来获取利益、推动企业发展。例如,金融部门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投资扶持等,可以推动这些企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工具革新坚持的原则是依赖国内部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其他优秀的成果,遵循国际规则,最后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工具改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最近几年,我国也不断努力尝试金融工具形式的创新。举例说明,进入本世纪以来,央行对试行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批准,表明了资产证券化的成熟。之后不久,华融、信达等公司分别提出的资产证券化方案却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退一步讲,假如可以更可靠地完成公允价值的计量与评估,所有资产证券化碰到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摘要: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最后,对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银强.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01)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2005,(06)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6)
[4]宋常,丁卫.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
[5]莫海云.论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5,(16)
论文摘要: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首当其冲的是汇率风险。因此,持有外汇敞口头寸的有关经济主体应当怎样管理汇率风险,就已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已成为当前需要全面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简要的介绍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分析我国汇率市场面临的风险,介绍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阐明金融工程的涵义及概况,说明金融工程在控制我国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世界金融动作极其活跃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这一尖端金融技术应运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令其在金融领域备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汇率逐渐市场化,这样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加大,传统的汇率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各经济主体的首选,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特性恰恰极大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上述两者的关系,来说明我国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去应付难度较高的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启动。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大了资本流动开放的力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对于有关经济主体的影响深远。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使各经济主体对汇率风险既缺少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也缺乏必要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汇率制度改革使各经济主体开始真正面临汇率风险的考验,尽快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对汇率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
2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1)资产负债管理法。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汇率风险管理方式要求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重新调整,使本币和外币资产负债相匹配。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为:①耗用的资金量大。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设置风险基金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资金。②交易成本高。为了达到资产负债风险暴露状况的匹配,需要在谈判协商、业务调整和具体实施上花费许多时间与金钱。③会带来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在资产负债项目上要作频繁调整,这可能会从总体上带来企业的信用风险,丢失一部分客户。④调整有时间滞后。这种风险管理措施涉及具体业务的谈判、调整与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不能紧随短期市场金融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当风险管理措施真正落实时,风险损失可能已经造成。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成本较高,见效慢,价格适应性差,应用范围有限。
(2)保险。通过大多数法则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保险业风险事件概率的计算和风险的共担,成为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险、财产保险相继迅速发展。但在汇率风险的处理上,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有效运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提高了损失发生的概率;不利选择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预计水平,二者还相互作用,如道德风险会加重不利选择;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风险又具有较为苛刻的选择条件。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而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所以,保险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风险,此类风险在本质上属于非系统性风险。伴随货币经济的发展,一个金融社会正在出现,有限的保险服务远远无法满足人们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3)证券组合投资。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投资基金的证券组合投资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证券组合投资理论认为:预期收益与风险成为证券投资优化的两个主要评估指标。对投资者而言,在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取舍。投资者就要倾向于通过证券组合投资来获取适当收益。由于组合投资策略的投资风险小于任何单项的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介于各个单项证券投资收益的最大与最小值之间,所以被广泛采用。经济学家们也采用了各种模型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确定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系数以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数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但单一的证券组合理论运用到国际证券投资领域,尤其是在汇率风险管理时就相形见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计算比较困难,数据难以获取等;另一方面则因为单一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来规避风险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波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汇率风险中的系统性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了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为了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这种新兴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就应运而生了。
3金融工程
3.1金融工程的涵义
(1)芬纳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述》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定义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2)格利茨。1994年英国金融学者洛伦兹·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一书中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3)马歇尔和班塞尔。马歇尔和班塞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肯定了芬纳蒂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更进一步,二人还认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应用在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层面,近年来,许多富有创造性金融创新都是面向零售层面,有时也称为消费者层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司理财、金融交易、投资等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
3.2金融工程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三种控制汇率风险的方法仅是表内控制法(指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基础上,通过调整公司基础业务中的资产与负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消除市场金融风险)。与之相比,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由于此类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项目,不改变基础业务资产负债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金融工程与传统汇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衍生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我们在定义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一些创新的衍生产品除外)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2)更大的灵活性。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期权购买者更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为素材,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创设金融产品,这种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我国汇率逐渐放开,进行市场化,金融工程在控制汇率风险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应用金融工程控制汇率风险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建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争论、发展趋势及其经济绩效比较[J].金融研究,2003,(3).
论文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 发展 态势。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 经济 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 企业 ,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 金融 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 金融 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 文献 :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内外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61-03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其金融监管的弊端,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形,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也有所控制,但面对国际金融环境的冲击和外资银行的涌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传统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是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信用风险的特点,在现代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信用风险不仅指债务人无法偿还负债,而且还指由于债务人偿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下降使投资组合中资产价格下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体现在贷款的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一方面指贷款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偿还全部的贷款本息而形成违约,使商业银行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指贷款到期时不能按期收回,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而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周转,出现支付困难,使银行的声誉下降。
(二)信用风险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为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首先,在贷款之前的信息收集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制度,信贷员职业素养的缺失,在审核贷款企业的贷款资格时,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来对企业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而贷款额度与自身的绩效相关,导致违规经营和造成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其次,在贷款之后对企业经营的跟踪和风险控制上,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掌握贷款发出后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盈利状况和资金利用渠道等信息,无法预测是否可以将贷出的款项按期本息收回,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最后,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整个经济的大环境、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KMV模型。KMV模型是美国旧金山KMV公司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对风险债券和贷款进行估价以及对它们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是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重要特征。KMV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 (1973), Merton(1974) 以及 Hull和white(1995) 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违约概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回报率。该模型使用了两种关系:第一种是企业股东市值与它的资产市值之间的结构关系,即当企业资产市值下降时,企业失去了还款动力,会将企业的资产交给银行处置,而“有限责任”保护了股东们的损失不超过初始的投资量。第二种是企业资产价值的波动程度和企业股东市值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这里引入用违约距离来表示企业资产未来市场价值的均值到违约点之间的距离,而用企业期望违约频率(EDF)来表示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违约概率。当企业的资产价值上升时,违约点也相应的上升,EDF下降。KMV模型中既需要有市场交易的信息数据又要有相关的财务数据,可以全面迅速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因此,它非常适用于对上市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监测。
(二)CreditMetrics模型。1997年,J.P.摩根银行、美洲银行、KMV公司和瑞士联合银行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出了度量信用风险的新模型——CreditMetrics(信用度量制)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估计贷款及债券产品资产组合将来价值变化的分布情况,价值变化与债务人信用质量(信用评级是上升、下降、违约)的转移相关。该模型克服了VaR模型中资产组合分散化效应难以分散的困难,并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时期贷款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和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两种方法中任择一种。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银行外部评级的结果,以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计量信用风险,称为标准法;第二种方法是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经过监管当局的批准,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要求及相关的风险权重函数计算公式,最终得到风险加权资产。
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外部评级的企业数目很少,由政府发全牌照的资信评级单位主要是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和联合信用等。评级的企业主要是针对发行长期或短期债券的企业,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一般采用比较传统的静态分析法,业务的稳定性差,此方法只能对银行贷出的小部分资产进行评级,计算出来的资本金不能真实地反映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
为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自2004年起,我国银行贷款风险实行五级分类制度,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虽然这五级划分能帮助商业银行较为准确地认识和管理资产风险,但它并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利用VaR(风险价值)的思想要求。贷款的五级分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银行所有的信用风险,在评估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分析财务数据以及企业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环境,在贷款决策的过程中方法陈旧,偏于定量化,风险揭示不足,组织决策链较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受其知识背景、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二)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性强、分析复杂,对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各种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但影响却最大,这就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具有经济学、统计学和金融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数学、管理学等学科素养。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专门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储备人才库,也成立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公司、网站和协会,如美国的GARP(全球风险管理者协会)、路透风险网和J.P.摩根风险网站等等。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储备的人才明显不足,而一般的信贷人员又不具备风险管理业务的素质,在人才结构上表现出一般性人才和专业人才缺乏,进而在对信用风险管理上只能靠传统的方法来衡量,缺少现代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
(三)银行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中,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它像是一面旗帜,体现着银行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信贷人员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一味追逐目标效益最大化。银行通常会将绩效指标分派到每个信贷人员,并与其自身的业绩相关,这就形成了一个“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大多数员工只盲目地去完成任务,甚至会制造一些违规操作,使一些不具备贷款资格得到贷款或信贷额度低的企业得到高贷款额,为贷后的风险瞒下隐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文化的认识还处于概念模糊、制度落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银行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对信用风险管理的了解局限于两种极端的情况:要么盲目放贷,扩大业务;要么过分管理和控制贷款来规避风险。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内外部信用评级系统。虽然目前我国的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企业信用评级的观念不强,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发展和规范资信评级机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的资信机构而言,可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各种信用评级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机构员工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完善评级制度,提高资信评级的质量,从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第一,在五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信用评价模型,参考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方法的规定,从数据库的建设到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对评估流程的整合;第二,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门的贷后风险监测部门、设置专门人员对贷款企业贷后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以及贷款资金的用途等指标做定期的跟踪调查。设立的风险监测专员不仅要对贷款企业内部的各类数据上进行统计分析,更要时刻关注贷款企业在本行业中发展的相对情况和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这样做不仅使银行贷后掌握了贷款企业的一定信息,而且为整个银行业提供了数据和参考,为以后贷款的发放与否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
(二)培养和引进从事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其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中之重就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监测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变现有的人员结构,提高自己的信用管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对银行内部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选拔、择优参加信用风险管理培训。银行可以出资,引进一些国外现行的信用管理培训课程,请一些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金融风险管理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内部员工的素质和从事专业的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从外部招聘一些具有风险管理师资格并有丰富经验的专门人才,组建一支能胜任信用风险分析、数据处理和建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第一,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从思想上、规章制度上体现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决心。使银行内部的全体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了解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通过预警、防范和控制等手段将损失降到一定范围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将银行的整个利益同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培养每一位信贷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真正把银行的发展同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经验。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的BANC ONE 银行,在从事小额的风险贷款业务时,坚持要求信贷员对所放的每一笔款项都了如指掌,否则绝不予以贷款,并且将贷款的风险与利率挂钩,始终对信贷业务进行差别定价。还有美国摩根的企业风险文化的建设上,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在招聘员工时,需要被全体员工所接受,招聘标准既要看业务素质还要看人品,在发生不良贷款时,全行通报等等。
参考文献:
[1] 乔埃尔·贝希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论与方法[M].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1.
[2] 严太华、战勇.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新论[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钟吉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探讨[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孙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6] 邓佳琪.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7] 顾建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与完善建议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 闫彪.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9] 刘艳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03).
[10] 杜晓梅、李圆.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29).
[11] 张铭.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J]. 经济师,2010,(02).
[12] 杨丹、吴云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新思路[J].金融经济,2009,(06).
[13] 沈悠、柳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