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时间:2023-08-28 16:5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第1篇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第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排水沟;设计

农田排水沟通常是指天然形成的在地表或者以排水为目的而挖掘的水道,一般不包括埋设在农田地表以下的暗管排水管道。它可以排除地表多余的水分,排除农田里面残留的化肥农药,还对生态净水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设计好的排水沟,对农田水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1 设计依据

农田排水沟计算公式均以《农田排水技术规范》中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沟间距计算公式及使用条件为依据, 见表1.

表1 末级固定沟间距计算公式

2 排水沟设计要点

在进行排水沟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排水系统工程布局和工程标准,确定田间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分析计算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的流量、水位、断面尺寸和工程量。田间排水沟设计的关键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间距、断面、比降边坡系数等要素。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建设,并充分分析周围建筑的水位和流量,计算出工程量,确定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这些是建设排水沟的要点。

2.1 间距和沟深

农田排水沟的间距是按机耕和排水的要求来确定的,排水沟的深度则是因排水任务的轻重而定,如主要负责排除污渍,深度在0.8~1.5m 之间较为适宜,若是负责其他任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排水沟的间距和沟深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一般先根据实际条件和要求,确定沟深,再确定间距。在勘测过程中还要结合相关地区的资料,人员的实际经验多方面的分析确定沟深和间距。在要求的地下水位一定时,沟深大则间距大,沟深小则间距也小。因此存在许多方案,宜用经济比较加以确定。

2.2 断面

农田排水沟断面的决定因素是排水的流量,断面的尺寸则需通过水利来计算最后才可确定。先选择排水沟底的纵向坡降、横断面的边坡系数及沟床的糙率。一般步骤是先按要求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再逐步进行实际检验看能不能符合除涝的要求。

2.3 水位要求

农田排水沟的设计水位有两种。一种是日常水位,又可称为排渍水位,是排水沟平时日常维持的水位。应实际需要,日常水位应该逐级降低,各级沟渠之间应该有水位上的落差,但是落差要适当,一般是在0.1m 左右。另一种水位是最高水位,又被称作为排涝水位。最高水位在设计时要注意各沟渠要低于沟渠的两侧田面,高度差在0.2m 作用最为合适。特殊情况如在抽水的时候,需要进行排涝,则可以允许沟道的水位比两侧田面高。

2.4 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分排涝流量和排演流量两种。计算设计流量时,首先确定这两种情况的设计排水模数,然后分别乘以与排水沟断面相应的汇流面积,即为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设计流量。

2.5 边坡

因溢出地下水的原因,为了避免坍塌,需要使边坡较缓。而由于沟坡经常长草,沟床的耐冲能力比较强,也可以采用较为陡峭的纵向坡降。

3 排水沟设计步骤

3.1 日常水位

日常水位是排水沟需要维持的水位。具体的设计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远处低洼地段的高程来确定控制点的高程。第二步,初步拟定各个排水沟道的高度差。第三步,根据实际情况,推断得出干沟出口位置的排渍水位,一定要满足这一水位要求。在某些地段会出现不能够自排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抽排的方法,维持保最高水位又可以成为排涝水位。具体的设计步骤同样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一个中心控制点,根据这个控制点来进行排涝。第二步,初步模拟确定各个排水沟道的高度差。第三步,通过计算,得出排水沟干沟位置的最高水位,保证其高于外部河流的最高的水位。如果出现不能够自排的情况,同样应该及时采取抽排的方式。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渠道的滞流储蓄能力。排渍和排涝要求可以相互间比较核对,两者相配合才能确定渠道的断面。如果需要设计出既符合排渍要求又符合排涝要求的排水沟,那么应该同时符合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的要求。

3.3 断面

排水沟断面的设计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员经验,再经过勘察比较,查阅资料等,确定出排水沟的断面尺寸。第二步,按排涝流量,通过公式计算出排水沟的过水断面。第三步,为了避免不必要发生的困难,底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设置为接近地面。比降也是重要的一点,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第四步,起引水作用的渠道比降应该较为平缓,顺着坡势引水和排水。

3.4 边坡

边坡系数主要与土质和沟深有关,设计边坡应考虑沟深和土质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渠沟积水、直流冲刷、侵蚀、溢出地下水等常见的情况。一般同级沟、渠相比,沟道的边坡系数大于渠道的边坡系数。

4 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水沟校核滞涝要求:确定需要排水沟滞蓄的水深,计算需要排水沟滞蓄水量、排水沟滞蓄容积、滞蓄能力。校核增加抢排水量,减小要求的滞蓄量。扩大沟深或沟宽,或采用复式断面,增加沟道密度。

(2)沟道灌溉引水能力校核要求: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往往平坡,逆坡引水。需校核输水距离及水位能否满足灌溉要求,推算水面曲线,如不满足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参数;

四是随着国家对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农田生态建设问题凸显,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排水沟和沉淀沟的布设问题。

(3)设计中要注意排水沟网的观感效应,勾画出与现代农业气息相映衬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

5 结束语

总之,建设好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一项重要产业,既保证了农田不受天灾的影响,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一定会在未来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民带来更高的收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一定会成为全国各地区产业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标准农田;管理;措施;问题;建议;浙江衢州

中图分类号 S159;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44-02

根据《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业厅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标准农田管理权限下放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14〕8号)精神,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下放以来,衢州市按照相关要求,在补建标准农田项目质量评价与认定、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项目验收、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方面,市农业、国土资源2个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沟通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

1 工作方法与措施

1.1 补建标准农田认定

1.1.1 成立专家库。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择优选择的方法从市农业、国土资源、水利、环境保护、县级农业部门中选出相关专家设立衢州市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专家库共设专家33名。

1.1.2 严格质量评定制度。补建标准农田质量评定由项目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向市农业局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受理后由各项目县土肥站站长担任评定组组长,市、县2级土肥专业人员为评定组员开展项目区的质量评定工作。评定工作按照《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现场勘查、取样检测、数据分析。为防止样品采集过程中的主观性,所有样点事先在竣工图上布设完成,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样点分布图进行采样。样品检测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衢州市土肥站根据现场勘查与样品检测报告,将数据录入“浙江省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导出相应等级。质量评定报告编制完成后由衢州市农业局牵头从耕地质量评定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对质量评定结果进行专家会审,市农业局根据专家意见最终对评定报告修改完善[1]。

1.1.3 标准农田项目认定。由市国土、农业部门联合对耕地地力等级达到二等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新建的标准农田纳入标准农田储备库[2]。

1.2 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

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方面,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先由县级农业、国土部门向市级农业、国土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县级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县级农业部门签署“两区一工程”审查表,对于涉及已(在)实施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报农业厅批准,进行相关的核减与补建,在置换方案审批上如涉及已(在)建的千万亩标准农田提升区的,补入地块一律要求一等田占补。申请材料受理后,先由市级农业部门业务人员进行初审后报科室领导审查,最后报分管领导签署审批意见[3]。

1.3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

提升方案由项目县人民政府向市农业局提出,主要包括地力提升方案、基础设施提升方案两大内容。衢州市农业局根据方案事先对提升区开展实地勘察,对于立地条件较差不具备提升条件或实地已经种植苗木、水塘或有临时建筑的相关面积予以剔除,并要求方案编制单位提供项目区域最终的矢量数据,以便后期的管理。衢州市农业局组织农业、财政、水利等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项目县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由衢州市农业局下达同意提升的批复。

1.4 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

1.4.1 出台验收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强补划标准农田提升项目的管理,规范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认定,全面检查、评价质量提升成效,由市保护耕地和造地改田领导小组出台《衢州市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办法(试行)》。验收办法引合验收制度,由市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同级财政、国土、水利部门专家成立验收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情况、物资采购与发放、管理制度、项目建后管护等进行全方位的验收。

1.4.2 引入审计制度。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引入审计制度。根据项目的提升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检查各级财政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4]。

1.5 档案管理与备案

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所有申请材料、验收资料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项目所涉及的地块备份电子档案、照片等数据。补建标准农田认定与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每月由市农业局向农业厅报备1次,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评审与验收5个工作日内向农业厅报备。

2 主要工作成效

自标准农田管理工作权限下放以来,衢州市共认定新建标准农田项目9个,面积共计93.656 8 hm2,其中一等田面积4.405 3 hm2,二等田面积89.251 5 hm2。评审通过7批次17个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累计提升面积1 132.59 hm2,总投资9 195.14万元。验收通过2个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验收面积23.790 3 hm2。审批标准农田占补(置换)项目41个批次,共涉及标准农田237.099 6 hm2。其中,占补项目9个批次,置换项目32个,占补项目均为省重大水利、交通项目,主要为九景衢铁路与46省道建设项目。所有项目涉及已(在)建的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都按照规定进行补划,确保了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在补划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导致项目实施未能按方案预期进行,部分补划项目未能按期提交验收申请。下一步,市农业、国土2个部门将对全市所有在实施的补划项目开展一次全方位的督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在标准农田占补(置换)审批工作方面,因农业、国土2个部门的数据库未能同步,在标准农田管理的内网平台上新纳入的储备标准农田与新实施或新验收通过的千万亩提升区块等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有可能会对市一级的占补(置换)审核带来不便。

4 参考文献

[1] 程街亮,单英杰,倪治华,等.浙江省标准农田质量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209-1211.

[2] 李建,丰黄斌民,梁国新,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J].热带农业工程,2015(1):38-42.

第4篇

关键词:概况;必要性;小型水利工程;改造与提升;建议和措施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全县地形较为复杂,总的地形趋势是东南低、西北高,东南沿江一带系圩洲区,西北、西南为丘陵山区。所谓“水聚东南,山环西北”,是无为县地貌的基本特征。大体可分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平原区又可分为:低圩、洲地、平畈。低圩平原以县境东部圩区为主,沿西河延伸到县境西部。一般高程在海拔10米左右,水网发达,面积9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6%。多为潜育型水稻。土壤含砂量高,土质疏松肥沃,以旱作为主。低岗平畈处于县境中部,既有低岗、残丘,又有平畈、田园。高程一般在海拔12~14米。面积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8%。地势起伏,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以潴育型和侧漂型水稻土为主。

(二)水文气象无为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严寒期较短。由于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雨年际和年内分配悬殊。据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1202.9mm。降雨量最大年份为1991年,降雨量为1986mm,最小为1978年,降雨量为672mm,两者相差3倍。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中,汛期5~9月份降雨量在700mm以上,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而汛期降雨中,成灾的暴雨多发生于6月下旬~7月中旬,此间多年平均降雨量约250mm。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是造成该地区涝、旱灾害频繁的主要成因。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我县农田水利设施主要问题表现为:农田排灌系统不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沟渠普遍存在淤积现象,农田排灌标准不高。为此我县近几年来实施了很多小型水利工程改造与提升项目,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灌区、八小工程等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阶段由于项目规模较小,大部分勘测设计费都低于五万元,可直接委托,导致设计单位良莠不齐,设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加之很多设计单位对我县的地质条件及水文气象并不了解,故初步设计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差。施工图的绘制水平参差不齐、施工图不够详尽、设计深度精度不够、工程概算粗糙和校对、审核、审批工作不完善等许多问题:如东南圩洲区沟渠整治中边坡及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设计坡度1∶1.5,而东南圩洲区区内土层属第四系长江冲洪积地层,以粉质壤土、粉砂为主的松软土,且含水量较高,边坡达不到1∶3施工难度大,且易造成滑坡、塌陷;山丘区的抗旱渠道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设计过厚,标准过高;更有甚者没有实地勘测或根本没有勘测,导致箱涵主体长度比堤防有效长度短等诸多问题。

(二)施工阶段(1)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管理单位对人员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偏低,不能很好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规范管理,对工程前期、筹划工作重视不够,很难对全过程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的管理等。(2)监理单位。由于大部分监理费比较少,各乡镇可直接委托监理单位,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性,导致监理单位良莠不齐,有很多监理单位没有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资质,监理人员东拼西凑,普遍存在工作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作为负责工程施工“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质量、进度、费用控制,合同、信息管理,项目组织协调)的监理,自身存在这些问题,又因为勘测设计粗糙、不符合实际,需要变更的设计越来越多,必然造成工作量大、难度大、责任大、风险更大。(3)施工单位。十万元以下的项目可直接委托,十万元至两百万元在施工企业小额库中抽取,很多施工企业中标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工程施工层层分包,导致现场施工队伍能力差、水平低,很多都是没有资质的当地施工队,对施工工序一问三不知,自检自查不到位,这样的施工队伍如何能保证施工质量。

(三)检测阶段因为工程规模小,大部分项目只有简易的混凝土检测,没有原材料中间产品检测,更没有岩土、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和竣工检测。很多堤防加固和沟渠清淤质量无法保证,工程量无法准确计算,审计单位不接受三方签证的工程量,迟迟不出审计报告,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建议和措施

(一)设计阶段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邀请水利工程规划、施工、概算等方面的专家,审查是否符合有关专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审查是否满足设计规范的深度要求,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和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审查工程概算是否科学而准确,防止任意扩大投资规模或出现漏项,从而减少投资缺口,避免实际造价大幅度地突破概算。

(二)施工阶段(1)建设单位。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培训,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熟悉整个施工过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做到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项目管理。(2)监理单位。确保监理单位必须有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资质,有专业的监理人员,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实行旁站监理,进行现场跟踪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3)施工单位。确保施工单位必须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资质,严禁主体工程转包,劳务分包必须有专业的施工劳务资质,有过硬的施工队伍和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人员,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三)检测阶段通过打捆招标,提高标准,确保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中标,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质量检测知识和能力,对水利工程实体以及用于水利工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进行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测和竣工检测。

第5篇

技术的设计与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节水灌溉设计原则设计方案

一 工程概况

江西省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建设,确定实施范围为江西省农科院园艺所用于科研与生产的果园和旱地,实施面积共280亩。为改变其现有的陈旧落后的水利灌溉现状,充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内种植的各种果树、作物的生长、生育需水要求,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喷灌、微灌技术对区域内种植的各种果树、作物进行灌溉。同时,运用自动控制技术,通过对各果树、作物生长、生育适宜的土壤含水率指标进行测控,实现灌溉、施肥等一体化的全自动控制,并建立友好人机监控界面及现场实景监视系统,使示范基地建设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示范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源工程、灌溉系统及管网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工程。

二 工程内容及设计方案

1 水源工程

(1)水源选择

由于示范基地附近没有满足基地要求、可供灌溉的地表水水源,根据基地现用水水源状况,结合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确定园艺所现有3座管井地下水作为示范基地供水水源。

(2)水源水质分析

江西省中环岩土工程勘察院对示范基地地下水的水质检测报告表明,该处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满足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要求,达到一类农灌水标准。

(3)水量平衡计算

1)灌溉用水量计算

①节水灌溉方式选择

基地规划实施节水灌溉面积28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柑橘类、枇杷、杨梅、李、桃、梨、枣、石榴、柿、葡萄、猕猴桃、大棚作物、苗圃、花圃等二十多个果树树种,一百多个品种。根据不同品种果树及作物的生长、生育需水规律,分别采用了滴灌、雾灌(微喷灌)、根区导灌节水灌溉方式。

②灌溉制度设计

为降低灌溉管网造价,减少水源工程费用投入,示范基地将采用分片区轮灌形式,分区不宜太多,否则给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亦会增加墒情采集仪监测探头费用,本设计根据作物分布位置及采取的灌水方式,共分8个片区进行轮灌,即:I、 II、III、IV、 V、 VI、 VII 、VIII。

③设计灌溉强度

根据《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及《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灌溉强度=灌水定额/日净灌时间

④灌溉流量计算

灌溉流量(m3/h)=灌水定额(m3/hm2)*灌区面积(亩)/15*设计灌溉时间(小时)

2)水量平衡分析

根据上文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可得出,在果树、作物需水旺期,经各区轮灌排列组合,轮灌需最大流量发生在Ⅱ、Ⅲ、Ⅶ区组合时,所需灌溉流量为102.95m3/h,考虑5%的管网漏损,需供流量为108.37 m3/h,而园艺所现有管井可供流量达139m3/h。显而易见,在设计分区轮灌的灌溉制度下,园艺所目前开采的地下水量不仅能够满足灌溉用水要求,灌溉保证率100%,并且可以兼顾生活用水(居民60人,按每人每天200升计,考虑时变化系数为2.1,生活流量为1.05 m3/h)。同时,老水塔也可以并入管网,继续供水。但上述管井装机运行年限已到,维修频繁,为保证供水正常,必须更换水泵。

(4)供水方式比选

考虑示范基地属丘陵缓坡地,地势变化不大,最大高差在8米之内,故设立变频系统的必要性不大,经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本设计选择设立高位水塔转供方式。

(5)高位水塔

示范基地属丘陵缓坡地,地势变化不大,最大高差在8m之内,拟新建一高位水塔供灌溉用水。经计算灌溉所需设计水头,确定有效高度(水箱底)为25m,水箱有效容积为100 m3,水箱倾角为45度。水塔采用钢筋砼倒锥壳结构,建于地势较高处,园艺所原高位水塔(100m3)专供生活用水。根据地勘资料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为160kpa,水塔所需地基承载力经验算为150kpa,满足要求。

2灌溉系统及管网工程

(1)灌溉系统选型与布置

1)Ⅰ、Ⅱ区喷灌系统的选型与布置

Ⅰ、Ⅱ区喷灌系统选择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系统生产效率高,运行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工程占地少,有利于自动化控制及综合利用。

① 喷头选型,喷头选用PY110型。

②喷头布置:为满足喷灌均匀系数Cu≥75%的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喷头布置采用矩形,布置间距按主导风速1.6~3.4m/s考虑查表选取,具体布置:喷头垂直主导风向布置,间距a取1.0R,R为喷头射程,即a=12.5米;安装喷头支管平行风向布置,间距b取1.2R,R为喷头射程,即b=15米。

2)Ⅲ、Ⅳ区滴灌系统的选型与布置

滴灌系统采用固定式。

① 滴头选型,滴头选择管上式压力补偿滴头。

② 滴头布置,根据果树株、行距布置,滴头布置树蔸下,成绕

树状。

3)Ⅵ、Ⅶ、Ⅷ区雾灌(微喷灌)系统的选型与布置

Ⅵ、Ⅶ、Ⅷ区雾灌(微喷灌)系统采用固定式。

① 雾化喷头(微喷头)选型,雾化喷头选择倒扣式。

② 雾化喷头(微喷头)布置:Ⅵ、Ⅶ区雾化喷头(微喷头)按

果树株、行距布置,每株果树安装雾喷头,取0.5个,即每两株果树间布置雾化喷头(微喷头)1个。依此推算,Ⅷ区(花卉、苗圃区)雾化喷头按矩形布置。

4)Ⅴ区根区导灌系统的选型与布置

Ⅴ区根区导灌系统系统采用固定式。

① 导灌器选型,选择单流道导灌器。

②导灌器布置:Ⅴ区导灌器按果树株、行距布置,每株果树安装导灌器,取3个,即每株果树周围布置导灌器3个。

(2)管网计算与布置

1)设计流量计算

设计依据GBJ85-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对支(毛)管、干管设计流量进行计算。

经轮灌排序分析,第Ⅱ、Ⅲ、Ⅶ区组合轮灌时,干管转输流量最大,转输流量为108.37m3/h。因此,干管经济管径按第Ⅱ、Ⅲ、Ⅶ区组合轮灌时的流量查表确定。

2)水头损失计算

分别计算各片区轮灌所需水头损失,取最大值为设计水头,经计算,第Ⅱ、Ⅲ、Ⅶ区组合轮灌时,所需水头最大,设计水头为24.88m。确定高位水塔箱底离地面高度为25.0m。

3)管网布置

干、支管网呈树状分布。干管沿道路(或机耕道)布置,埋深0.5m;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埋深0.3m,喷灌竖管垂直安装于支管上,高2.7m;毛管顺作物布置,埋地0.3m;滴头、根灌导灌器对称均匀布置于毛管上;雾化喷头通过微灌软管与毛管相连,且雾化喷头、微灌软管和连接件安装于0.4m高的支架上。

4)控制房

根据自控及墒情系统需要新建控制房,砖混结构,长6.0m,宽3.6m,高3.4m;基础为砖砌条形基础;屋面板为钢筋砼结构,防水采用三毡四油;控制房外墙粉刷橙色涂料。

(3)水泵选型

1#与2#井距离比较接近,所需水泵工况基本接近,经计算,安装水泵所需扬程为54.42m。3#井距离水塔较1#、2#井近,所需水泵扬程为49.24m。综上计算分析,确定3口井所需水泵工况均按扬程60m,流量50m3/h进行选型设计。

本次设计选择潜水泵,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移动灵活、安装维修方便、运转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等特点。潜水泵型号为175QJ50-60/5。

3 自动控制系统工程

为减少管理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便于基地建立科学高效的灌溉制度,示范基地将实现灌溉、施肥等一体化全自动控制,通过对作物最适宜生长、生育的土壤含水率指标的测控以及空气温度湿度、降雨,风向风速,蒸发等参数的监控,确定灌水时间、灌水强度。通过对高位水塔的水位测控,连锁水泵运行状态,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控制系统中心将建立人机友好控制界面,并安装户外摄像设备,随时实现工艺流程、现场实景显示。在2km范围内,可用遥控器灌溉和停灌命令。另外,全自动控制系统同时具备现场手动功能。

整个系统由中央控制,小型气象站,南面控制区,北面控制区,水塔水位控制器,遥控中心所构成,它们之间通过RS-485总线联接。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以系统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为原则,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的自动化。

三节水灌溉类项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土壤等资料的收集,具体要求有:

①地形资料:应有标明灌区位置、边界、海拔和水源、道路、房屋及动力线路等位置的地形图。

②气象资料:应有灌区气温、日照、降雨、蒸发量等资料。

③土壤资料:应有灌区土壤类别、土层厚度、容重、土壤持水能力等资料。

④作物资料:应有灌区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轮作情况及农作物种植耕作现状资料,并应重点了解各种作物现行的灌溉条件。

⑤水源资料:应有水源属性(个人或集体)、种类、位置、水质、含沙情况、水位、供水能力、利用和配套情况等资料。

⑥环境条件:应有行政区划界线、生产管理制度、交通和供电状况等资料。

(2)科学确定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投资额的大小,标准确定主要依据有灌区面积、筹资情况及管理水平等,通过总结、分析,建议:

①高标准:灌区面积≥500亩适用,配置中控室、小型气象站、摄像监测系统、墒情监测点等设施,具备全过程无人管理功能,可有效实现灌溉、施肥等一体化自动控制,高精度灌溉,节水、节工效果好。

②中标准:500亩>灌区面积≥100亩适用,与高标准相比,不配置小型气象站、摄像监测系统等设施,具备全过程无人管理功能,可有效实现灌溉、施肥等一体化自动控制,但灌溉精度、节水、节工效果较高标准要差。

③低标准:灌区面积<100亩适用,不配置中控室、小型气象站、摄像监测系统、墒情监测点等设施,采用人工控制节水灌溉,投资较省,但灌溉精度较低,且节水、节工效果要差。

(3)注重节水模式选择

节水模式直接影响到节水效果的好坏,选择依据主要有灌区作物种类、水源水质、土壤性质及地形等,根据我省省情具体情况,推荐以下3种:

①低压管道节水模式:适用于引、提水灌区,可减少输、配水沿程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一般比土渠输水节水25%-30%。

②微喷节水模式:包括滴灌、微喷(雾灌)、涌泉灌三种类型。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种地形、土质下作物的灌溉,具有节水、节肥、节工、促进作物品质、提高产量等优点,比一般地面灌溉节水30%―70%。

③ 喷灌节水模式:适应各种不同复杂地形,节水效果较微喷模式差,一般在30%~50%之间,但对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4)正确布置官网系统

主要考虑灌区地形、水源情况及造价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

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①管网布置应使管道总长度最短、管径小、造价低,并有利于水管防护;

②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

③供水泵站应尽量布置在整个喷灌系统的中心地点,以减少输水的水头损失;

④应考虑各用水单位的需要,方便管理,有利于组织轮灌和迅速分散流量;

⑤支管一般应与作物种植方向垂直,丘陵坡地的支管一般应沿等高线布置;

⑥支管上各喷头的工作压力要求接近一致,或在允许的差值范围内。

(5)田间布置

主要目的是便于田间管理,具体要求有:

①灌溉毛管的埋深应充分考虑除草、根部沃肥开挖深度,一般要求埋深≥40cm;

②灌溉毛管敷设长度不宜过长,以免灌水器的灌水压力过小;

③灌溉毛管一般应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便于灌水器布置及除草、松土作业;

④同一行(列)的灌水器应布置应在一条直线上,并有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作业时损坏;

⑤支管一般应与作物种植方向垂直,丘陵坡地的支管一般应沿等高线布置;

⑥支管上各喷头的工作压力要求接近一致,或在允许的差值范围内。

(6)合理划分轮灌区

分区不宜太多,否则给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划分原则有:

①轮灌区应本着就近、便于管理和节省管网投资原则进行划分。

②一般灌水时间、灌水周期相近的宜划分在一个轮灌区。

③各轮灌区滴(微喷)头数或流量应尽量相等。

另外,在工程设备的采购、现场施工和管护方面要重视以下几点:

(1)注重节水灌溉设备的采购质量。

当前我国各地生产节水灌溉设备的厂家很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相差很远,一旦选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把选择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一件大事来抓,在进行充分调查、分析、比选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工程需要且性价比高的产品。

(2)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工程施工。

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区域一般地形复杂,不同地块作物分布情况也多样,在局部灌溉设施的布置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在把握设计总体布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工程布置,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区远期规划,尽可能满足业主单位的发展需要。

(3)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

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节水措施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户对这些新技术根本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我们对承包户的接触发现,部分承包户对沿用已久的传统灌溉方式已经习惯,且对节水的意义认识不充分,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灌溉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农户对节水新技术认知程度,才能调动广大农户应用节水新技术的积极性,保证我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健康持续发展。

(4)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工程交付使用后,园艺所将示范基地的土地留一部分自己管理,另外部分则承包给农户,由于农户自身条件限制,灌溉设备得不到很好的管理维护,刚刚投入使用的灌溉设备已出现破损现象。此外,灌溉设备的维护费用没有着落,将来势必造成灌溉设备维护困难,影响工程使用功能。建议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建立相应制度,规范管理。针对管护主体定期举办节水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提高管理认知水平。

第6篇

【关键词】集雨水窖;蓄水;饮水安全

On medium-sized irrigation Haiyuan County River of key project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Wang Zheng-fu

(Zhongwei Haiyuan County Water AuthorityHaiyuanNingxi755200)

【Abstract】Haiyuan County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increasing water scarcity, severe constraints of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Library irrigation area water facilities as incomplete, water use is low, medium irrigation Haiyuan River County is one example.

【Key words】Cellars;Water;Drinking water safety

海原县位于中国西北东部黄土丘陵地区,是宁夏中部干旱的重点地段,长期以来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严重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连年的持续干旱,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水资源条件与需水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经常发生。群众生活水平与川区还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库井灌区由于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海原县西河中型灌区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1. 灌区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区位于海原县西河流域中部,距县城西北方向约25Km处,属清水河系西河流域,土地平坦,连片,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380.0mm, 灌区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区种植作物主要以特色产业小茴香和硒砂瓜为主,小茴香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茴香种植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辐射到附近的关桥、海城、史店、曹洼、树台、贾塘等乡镇,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区域优势支柱产业。该镇种植小茴香的核心区在西安镇园河村,以园河村为核心区逐渐辐射西安全镇,就该项目区小茴香种植面积已达6.69万亩(其中库灌面积0.58万亩,井灌面积4.7万亩,库井掺灌面积1.41万亩)。小茴香产业已成为中卫市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项目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硒砂瓜产业作为海原县的特色经济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市场已扩展到北京、重庆、珠海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已经形成了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

项目区分西安灌区和关桥罗山灌区,西安灌区灌溉水源为园河水库和169眼机井,罗山灌区水源为陈堡村的2眼机井和陶堡水库。项目主要水利设施配套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对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海原县库井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利设施不全,水资源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

2.1土地资源丰富,水利设施不全,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现状灌溉面积0.58万亩(不包括1.41万亩的库井掺灌面积),灌区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不全,配套程度差,同时,也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现有灌区灌水困难,也难以达到灌区建设规模,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2.2工程老化失修与配套不全,水资源浪费严重。

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国家投入少,主要是民工施工完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坏严重,渠道衬砌完好率不足10%;另一方面,灌区现有引水灌溉渠道配套不全,缺乏必要的调控工程和量水设施,灌区渠道基本没有衬砌,而斗、农渠大都是凑合过水的“临时设施”,有的灌区甚至干渠淤积破损到几乎都没有渠形,配套程度很差。灌溉期间,造成大量水资源渗漏损失严重。

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库灌区为0.50,井灌区为0.6。由于缺乏节制闸等调控工程,水资源无法合理调配,导致上游渠道引水过量,水资源浪费严重,下游渠道引水不足,灌水困难的问题,也造成灌水技术粗放,不利于灌区节水灌溉和改造与实施。

2.3田块面积大,水资源利用率低。

灌区现块田块面积多为0.5~1亩,田块面积大且不平整,同时由于灌溉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水技术粗放等原因,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仅为0.8~0.85,综合灌溉定额330m3 /亩左右。

2.4供水水价低,不利于节约用水。

灌区现行的供水价,水库灌区为每亩3~5元/次,远低于供水成本,长期低偿供水,致使供水工程运行维护难以为继,同时也导致灌水粗放与水资源浪费,不利于节约用水,水价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 项目规划建设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灌区调控手段与量水设施,彻底改变灌水粗放现象,建立起节水型农业发展模式,根据以供定需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旱地为水浇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示范基地。

3.1项目区灌溉面积由现状6.69万亩发展到8.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5万亩。

3.2该工程建成后全部以管道输水进行灌溉,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管道水利用系数取0.98、喷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2,则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滴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7,则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5。

3.3进行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增强灌区管理和经营活力,使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通过计量设施及用水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按方收费,优化配水,提高水利用率。

3.5通过项目的实施年可节水700余万m3 。

4. 节水改造实施的意义

海原县农业综合开发西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改善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缓解项目区灌溉用水矛盾,实现节水增效,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为在项目区内推行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改革,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海原县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灌区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推动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密切党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篇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审议意见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代表们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意见: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县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规模,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布局,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扩大林业生产规模,突出抓好木材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切实搞好标准化生产。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县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在资金、土地、信贷、税费收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培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和工商户到农村建基地、搞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县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通过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农产品的县场准入制度,确保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县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投入的力度,适当增加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短训班、远程网络教育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技组织、贩销大户、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合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流通不畅等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四、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投入相对不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突出抓好以治水、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尽快配套和完善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仓储、运输以及县场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无阻;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切实解决农业投入不足和农用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五、加强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完善村民自治,建立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不断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开展文化下乡,以及“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引导农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8篇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于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2010年,国家将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按照分工协作、连片推进的原则,加大中央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和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等方面资金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早作农业示范技术,加快将中产田建成早涝保收的高产田、把低产田改造成产量稳定的中产田,努力在北方地区建设一批80万亩以上、在南方地区建设一批50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一方面逐年加大奖励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奖励机制。2009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达到175亿元,奖励县数达到1000多个。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位的超级大县,中央财政予以重点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实行粮食生产“谁滑坡、谁退出,谁增产、谁进入”的动态调整制度。201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奖励办法,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财力水平,调动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标准化创建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是在总结高产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规模开展“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集中创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产品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组织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场)的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制修订450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构建统一、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组织各地制定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和有条件的协会、专业合作社,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技术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经营或行业自律的依据。

三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今年计划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万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200个。通过这项工作,认定、培育一批优质名牌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鲜活农产品损失、保障城镇鲜活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交通部、农业部、公安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2006、2009年分别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间互通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有关文件。

“绿色通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以国道网为基础,结合主要鲜活农产品的流量和流向,在全国建立布局为“五纵二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同时,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构建区域性“绿色通道”,建立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政策中道路范围包括全国“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五纵:银川一昆明、呼和浩特一南宁、北京一海口、哈尔滨一海口、上海一海口。二横:连云港一乌鲁木齐、上海一拉萨。按照2006年中央1号文件“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的要求,与“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线路平行的已建成高速公路也纳入了绿色通道道路范围。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鲜活农产品是指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及蜜蜂(转地放养)等。

截至2009年底,全国“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贯通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了省际互通,连通了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覆盖了全国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各省(区、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和地域特点,建立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国共减免通行费277亿元,在鼓励鲜活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将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支持特色农业发展。

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突出粮食优势区建设,重点抓好优质棉花、糖料、优质苹果等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奶牛、肉牛、肉羊、猪等优势畜产品良种繁育,支持优势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的良种、病害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国内外公认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是促进粮棉油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2009年,全国2050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53.6公斤,相同地块比上年增产70.1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目前,农业部正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2010年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指导意见》,今年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将进步大幅度增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粮食示范片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实行县(场)乡整建制推进,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组织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挥地方优势资源,引导特色产业健康

发展。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农业部已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联席会议制度,中央财政设立了支持村一品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抓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并认定批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示范带动一村一品发展。

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

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将继续积极推动乡镇企业转型提升、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力度、努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转型提升。通过规划引导、试点示范和教育培训等,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是组织编制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三个全国“十二五,”规划,构建相对完整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二是开展农民创业园区示范项目,提升农民创业园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三是推进蓝色证书培训工程,推动乡镇企业技能开发,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和质量标准工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产品档次、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一是2010年再组织认定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依托研发体系,组织重大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为行业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和咨询服务;二是继续搞好成熟适用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开展面向广大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企对接活动,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四是扩大农产品加工行业全程质量控制指南编制领域,加强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的跟踪,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评审与管理机制。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同时,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2010年认定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休闲农业重点企业,通过试点示范深入探讨休闲农业发展规律,积累发展经验;二是开展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者培训,计划培训600人左右,并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几个大型活动,通过人员培训和相关活动,提升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扩大休闲农业宣传声势。

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国家先后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主要内容包括:

(1)承包方式。农村土地承包主要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并在统一组织承包时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

(2)承包期限。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国家保护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土地承包期限最长不超过50年。

(3)纠纷调处。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4)权益保护。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下,承包方自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内,承包方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获得补偿等权利,承担维持土地农业用途、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等义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要依法承担违约、侵权等责任;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地要按照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的要求,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土地流转政策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反映了农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联结承包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1)流转前提。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

(2)流转主体。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流转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4)流转底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9篇

一、实施区域

根据我市农业生产实际条件,结合项目实施的技术特点,我市2011年的深松补贴项目将结合保护性耕作项目配套实施。即:选择玉米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的义安镇、宋古乡、张兰镇、绵山镇和义棠镇,在春、秋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深松作业,并进行机械整地。为了普及深松作业项目,选择在连福镇、三佳乡夏季机收小麦后进行深松。项目实施总面积为3.5万亩,涉及7个乡镇40个村,其中义安镇14500亩、宋古乡6000亩、义棠镇5000亩、张兰镇3500亩、绵山镇1700亩、连福镇2500亩、三佳1800亩(具体项目实施地点、面积见附表一)。

二、补贴原则、内容、标准和对象

补贴原则:突出补贴粮食主产区,做到补贴到户,先干后补,定额补贴,公开透明。

补贴内容和标准:对土地实施农机深松作业,并进行机械整地,达到能够实施播种的作业标准,每亩补贴不超过30元。

补贴对象:项目区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农民。

三、深松及配套作业技术规范要点

我市2011年的深松补贴项目按照山西省农机深松作业技术规范并结合保护性耕作项目配套实施。

(一)技术实施工艺流程

机械深松(4月11—15日)——机械浅旋(4月11—15日)(同时耙磨镇压)——玉米播种(4月15—25日),上述作业在水浇地进行。

小麦机收(6月5—25日)——机械深松(6月5日—8月31日),作业区域为麦收后硬茬地,秸秆直立,小麦亩产在500—800斤之间。根据小麦不同产量和秸秆保有量,采取产量在500斤以下的直接进行深松作业,500斤以上的作业前进行人工清理麦秆浮草。

玉米收获(9月下旬)——秸秆粉碎还田(玉米收获后立即进行)——机械深松(10月—11月)——机械浅旋

(二)主要技术标准:

1.秸秆粉碎还田:于10月份用5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1JH-150、165、180等还田机粉碎秸秆,长度在10cm以下,切碎的秸秆应均匀覆盖地表,抛撒均匀度大于90%。

2.深松:用5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深松机三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不翻动土壤,不破坏地表覆盖,不产生大土块和明显沟痕,深松沟深度不大于10cm;深松间距均匀,不重不漏,各行深度一致,误差不超过正负2cm;深松后地表无秸秆堆积和土壤堆积,秸秆覆盖均匀。春季深松在水浇过的地里进行作业

3.旋耕:深松后用5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旋耕机立即实施旋耕作业,耕深在8cm以下。

4.耙磨镇压:春天深松浅旋作业后马上耙磨镇压作业。

四、作业机具组织

(一)机具选型配置

1.机具选择。根据项目区土地、现有机具条件,我市的深松机推荐选择山西河东雄风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1SC-450、1SC-350深松机。主机选择5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

2.机具配备。实施3.5万亩深松面积,需配备深松机38台。项目区现有深松机24台。为确保任务的完成需新增,1SC-450深松机14台。在机具配备中,要以国家购机补贴为重点,对深松机具给予优先重点补贴。

(二)我市该项目的作业任务将由农机服务组织(包括市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承担。

1.所有参加项目作业的农机组织和农机户必须到市农机局备案,并建立相关机具档案。作业机具必须符合作业所需的马力并技术状态良好。

2.所有参加项目作业的农机组织和农机户必须具备相关的农机驾驶操作经验,并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活动,具备操作能力。

(三)作业组织:

1.市农机服务队:由农机局指定承担重点区域的作业和各类现场演示任务,起推广示范作用。

2.农机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农户自由选择作业或由项目实施村选择农机户组织统一作业。

(四)深松实施:

由村委派专人跟车按排地块、测量作业亩数、检查作业质量,及时把关。市农机局对每作业机车派专人检查亩数和作业质量,项目实施组人员和乡村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抽查,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保证项目正常运行。

五、补贴程序

(一)、市乡村共同落实项目实施区域;

(二)、确定作业农机户;

1.由市农机局选定作业的,由市农机局同市农机服务组织签订作业合同;

2.由项目实施村组织统一作业的,由项目实施村与农机户签订作业合同;

3.由农户自行选择农机户作业(自耕农机户比照无机户补贴程序办理)。

(三)由市农机局、各项目实施村、农机户分别组织进行农机作业;

(四)作业质量验收

1.由市农机局选定作业的,作业任务完成后,由市、乡、村三级共同组织进行验收,填写作业面积记录表由农户签字并按指印或盖章,村负责人及具体承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2.由各项目实施村组织统一作业或由农户自行选择农机户作业的,作业任务完成后,由实施村、农户按照技术标准验收,市农机局组织抽查,作业情况由村委会统一核实造册登记,由农户签字并按指印或盖章,村负责人及具体承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按标准进行验收:一是验收实际作业面积;二是验收作业质量。对达不到作业质量要求的,重新进行作业。

(五)公示、审核

1.由市农机局选定作业的,对上述经认可的作业面积,在项目实施村村务公开栏公示7天,报所在乡镇审核后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报市农机局审核后报市财政局。

2.由各项目实施村组织统一作业或由农户自行选择农机户作业的,对上述经认可的作业面积,在村务公开栏公示7天,报所在乡镇审核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市农机局审核后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报市财政局。

(六)兑付补贴资金

1.由市农机局选定作业的,财政局根据农机局提供的名单,将资金兑现给农机服务组织;

2.由各项目实施村组织统一作业或由农户自行选择农机户作业的,市财政局根据农机局提供的享受补贴农户的名单、面积及金额,将资金通过“一卡通”兑现给农户。

(七)检查

补贴结束后,市政府将组织监察、财政、农机等部门对补贴资金兑现情况进行检查。

六、进度安排

(一)2011年4-5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将项目任务落实到乡村。并对个别村进行作业试点。

(二)2011年5-8月,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组织农机户开展技术培训,农机户购置作业机具,开展深松作业试点。

(三)2011年9月,召开现场演示会,组织农机户开展技术培训;召开项目实施区域有关人员会议,对作业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对各级项目参加人员进行培训。

(四)2011年10-11月,开始组织机具作业,验收后按照程序办理补贴手续并落实资金。

(五)2011年12月,总结评比。

七、项目实施效益:

(一)经济效益:深松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厚度,农田深松后,土壤抗旱保墒、输送养分能力提高,可以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亩可增产10%,同时,农田土壤深松一般三年左右进行一次,与传统种植年年翻耕作业相比,大大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

(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壤犁底层坚硬,“上边的水下不去,下边的气上不来”,造成了粮食减产。通过深松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能够极大地发挥土壤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农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从而促进农机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八、组织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项目实施任务,市政府将成立由政府副市长侯文亮为组长、农机、财政、农业及各项目实施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介休市2011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项目”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机局。领导组职责是负责项目区的整体规划,协调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解决配套资金、农机具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成立由介休市农业局科技人员参加的项目技术指导组。职责是编制技术操作规范,负责项目实施中各种农艺技术指导、培训及咨询服务,解决各类农艺技术问题;成立由介休市农机局有关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组。实施组职责是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抓面积核实、抓作业质量、抓管理、抓宣传、抓技术培训,按要求进行配套机具的选型、安装、调试等多项综合服务。(项目组基本情况及任务分工见附表2)

(二)要把此项目作为全市科技兴农战略的龙头工程,大造声势,大力宣传,引起各级领导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并因势利导,依靠行政推动的作用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把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的主力作用,协调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严格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的组织领导、资金使用、职责任务、奖惩等办法,规范操作行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设立农机深松作业补贴专户,实行专帐核算,严格管理。市农机局要建立“农机作业补贴台账”,记录作业机械,保存“作业面积记录表”、“作业补贴资金表”副本。市财政局要建立“补助资金使用台账”,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杜绝挪用、挤占等现象发生。

(四)严格按照标准落实作业机具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机具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施任务,在国家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按照项目实施配套机具“申请优先、审核优先、资金优先”的原则,鼓励农机户购置配套作业机具,保证项目作业所需机具。

(五)技术培训

1.培训对象:项目实施人员、乡村科技干部、参加项目实施的农机户、项目区农民。

2.培训内容:项目管理知识、技术要领、项目操作知识。具体内容有: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技术,机具使用维护、调整、使用知识。

3.培训手段:集中授课、编写、发放教材及培训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共印发技术培训资料2000份,召开技术培训班3次,召开现场会1次,培训农机操作能手30人,农民1000人,技术示范户100户。

(六)宣传指导

重点运用现场会、标语等形式辅助运用电视、报纸等宣传此项技术的增产原理及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效益,为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召开专门会议5次,电视、报纸报道5次,各项目实施村要每村设立一块宣传板报和宣传标语。

7.严格补贴程序。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突出抓好作业面积的落实与核实、作业质量验收、补贴资金的到位等重点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程序,做到严组织、严质量、严验收、严公示、严面积、严审核,并做好相关资料(表格、文件、照片等)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项目实施档案。

九、资金筹措

(一)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入147万元,资金来源为省级项目资金105万元,地方配套按省补贴资金3-5%万元配套,介休市财政等配套资金37.1万元,农民自筹4.9.万元。

(二)使用方向

1.省级资金105万元;

深松实施面积为3.5万亩,每亩补贴作业费30元,合计105万元。

2.购机补贴2.1万元

主要用于购买深松机具,计划购置1SC-450深松机14台,国家每台补贴1500元,共计2.1万元。

3.配套资金35万;

第10篇

以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出发点,积极选派区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0人,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产业基地、深入经营主体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每名科技人员负责一个村、联系一户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开展“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推进“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年全程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农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落地、推广。通过“技术走基层”活动,巩固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让基层和农民群众感受到农业部门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全力指导灾后农业产业重建工作

做好农业产业灾后科学规划与重建,加强灾后农业产业重建项目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管,实现90%的项目在4月20日开工建设,年底全面开工并完成投资50%以上,确保重建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2、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活动

围绕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等,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大力开展以种植业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为重点培训对象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广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要农机化装备,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动物疫防控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防灾减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培训活动。全年计划完成农村骨干农民培训1500人次,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8万人次。

2、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活动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技术专家组和指导员团队,以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基地6个,遴选培育茶叶、食用菌、猕猴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的农业科技示范户500户,逐步构建“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快捷通道,并辐射带动主导产业生产户5000余户。

3、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依托灾后重建项目和农业项目,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推广粮油高产创建技术、万亩亿元示范创建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等,建设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2个,建设万亩亿元示范区3个,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5个,并以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次),完成稻田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土壤酸化改良面积3万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0.3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0.1万亩、安全高效茶园建设2万亩,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积2.5万亩。

4、着力开展技术防灾减灾活动

以水稻、茶叶、食用菌、猕猴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制定并完善相关疫病的技术防灾减灾预案。力争实现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面积8万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群体免疫密度达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确保全区农畜产品生产安全。

5、努力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活动

积极争取农机化示范培育县项目,大力引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农机具示范应用,同时,结合地震灾后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滴灌、喷灌节水技术和机械化施肥技术等,力争2014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上。

6、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活动

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加大农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指导、服务力度,细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发放“明白纸”,推进标准化生产。督促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及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动物防疫免疫工作。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为载体,把包装标识、生产档案、索证索票等有机结合,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农业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和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走基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科教科,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成立“技术走基层”技术服务小组,形成上下联动,有效促活动工作的扎实开展。

2、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照省市活动方案要求和本区活动开展内容,根据区域重点和农事季节,按照“技术方案细化到县、技术措施落实到村、技术人员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制订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等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3、加大经费投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植保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层建设等项目,集合各项目资源,加大对“技术走基层”活动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方案;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33-02

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萌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创新理念支持森林城市建设,以利民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以科技手段支撑森林城市建设,以和谐的文化提升森林城市建设,以过硬的措施保障森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构建西部山区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秀美、宜居、和谐的新家园。

1.2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原则。

2 建设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3年努力,在全县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标准,把泌阳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具有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文化的森林生态城市,为2018年全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验收组考核验收做出重要贡献。

2.2 具体目标

到2018年,完成新造林3.33万hm2,按保存率80%计入森林覆盖率计算,增加森林面积2.67万hm2。

(1)全县森林覆盖率需提高到50%以上,其中2/3以上的乡镇(街道办)森林覆盖率>50%。做好“四旁”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分散居住型村庄、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0%、>15%、>70%。

(2)城区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面积>11 m2/人,城区乔木面积占绿地面积的3/5以上,城区街道、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30%;城市营造林以苗圃培育为主,乡土树种使用量达80%以上,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

(3)市民出门500 m有休闲绿地,郊区建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 hm2以上的郊野公园等)5处以上[1-2]。此外,要做好生态防护隔离带建设。

(4)注重河、渠等水体沿岸的自然生态保护,水岸、公路的绿化率均达到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郊区森林自然度≥0.5,为了满足当地关键物种迁徙的需要,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1-4]。

(5)全县绿化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建设优良乡土树种绿化培育基地。积极发展郊区乡村生态旅游,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建设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1-2]。

(6)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确保尽责率达80%以上。规范古树名木管理,做到档案齐全,使古树名木切实得到保护,做到不漏一株。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0%以上[1-2]。

(7)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发生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滥捕乱猎等重大案件,保护野生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采取近自然的抚育方式,切忌为了追求美观而采取过度修剪[1-2]。

(8)制订城市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规范和手册,开展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1-2]。此外,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使之完整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3 实施步骤

3.1 组织启动阶段(2015年底前)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泌阳县要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成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制订《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宣传。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分解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街道办)各项目标任务。

3.2 全面实施阶段(2016―2017年)

各乡镇(街道办)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分解下达的各项任务,分阶段完成规划的各项工程项目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他指标。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全面协调全县的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及时掌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奖惩措施,严格技术标准,对各乡镇(街道办)政府、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度、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持续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宣传。根据市创建办的要求抓好泌阳县创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力争在2017年底泌阳县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市创建规定的标准。

3.3 申报验收阶段(2018年)

根据市创建办的要求,搞好泌阳县自查,配合市创建办对泌阳县创建工作的初验,在自查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初验结果,查漏补缺,完善提高,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求。

4 工作重点

4.1 突出抓好城市绿化

提高县城区、乡镇建成区现有公园、游园、道路的绿化水平,以乔灌木增绿为主,做到乔、灌、花、草多品种合理搭配,高、中、低层次错落有序,营造高品位的城区绿化、公园和景观走廊,着力打造一批景观亮点。开展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活动。采取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进行绿化、美化。在中心城区及近郊新建一批大型公园、植物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间,全面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4.2 强力推进造林绿化

在15个山区乡镇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坚持生态效益优先,注重多林种、多树种,以乔木为主,乔灌搭配,构建相对稳定的、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平原乡镇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千亿斤粮食建设等为依托,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稳定的农田防护林系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现有的道路、河流为重点,提高绿化标准、扩大绿化规模、提升G化档次,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多品种搭配、模块组团的方式,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高品位的生态廊道。以美化城市周边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防止和降低城市污染为目的,在城镇中心城区周边建设高标准城郊防护林。

4.3 切实做好村庄社区绿化美化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村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为目标,在村庄营造围村片林,在公共场所、内部道路和房前屋后等部位进行立体式、组团式绿化、美化,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实现内部园林化、外部森林化,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4.4 积极发展花卉苗木和观赏采摘园

积极培育壮大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抓好名优稀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要以高店上佳优质石榴、铜山焦竹园优质葡萄和棚架梨基地等采摘园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以休闲、采摘、观光等为目的的生态休闲旅游村庄。

4.5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突出以文化为主题,在森林公园、植物园的开放区等公众游憩地,设置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通过泌阳文化节、马谷田梨花节等节会活动,以及全民义务植树节、森林防火宣传月、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加大生态科普知识宣传。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标准高,要求严,时间长。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张树营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任指挥长,各乡镇(街道办)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创建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建工作。

5.2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多,建设任务重。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将对创建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下达到各乡镇(街道办)、县直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办)、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各种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增加绿量。各乡镇(街道办)、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做到机构、人员、方案、指标、经费、措施六落实。

5.3 政府为主,多元投资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按照“政府为主、属地投入、市场配置、多方参与”的原则,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按照《全市对创建国家森林尝试的绿化补助办法》,并结合泌阳县实际,县财政第1年的投入不少于1 30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创建工作经费。

5.4 强化督查,严格奖惩

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组织督导组,专门负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督导检查。对工作迟缓、态度消极、影响进度的部门、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按照《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奖惩办法》的规定,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县政府给予奖励;对于逾期完不成任务的,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5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单位要采取召开动员会、悬挂条幅、设置户外广告牌、开设专栏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同时主流媒体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公益宣传范围,开辟专门的宣传专栏,提高广大市民的支持率和知晓率,营造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1-2]。

5.6 加大执法力度,保护资源安全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林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原则上只允许抚育性质的采伐。加快全县森林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控与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湿地,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发生重大破坏资源违法案件。严禁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采取多种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活、栖息自然生境。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防止出现大的森林灾害。

6 参考文献

[1] 田业强.基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株洲市城区生态绿地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 汪维娜.“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1.

第12篇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技术;土地整治项目;应用;探讨

0 引言

土地整治是指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治理,对自然灾害损毁或者生产建设活动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对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在土地整治活动中,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项目施工、进度监控以及竣工验收所需的高分辨率、现势性强、高精度的数据和图件,正是近年来兴起的不失机动灵活、可以实现快速响应又低成本、精度高的一种无人机航测系统及技术能够很好实现的。

1 无人机航测的特点

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是继卫星遥感、大飞机遥感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航空遥感技术,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无人机起降方便

采用滑起、滑降、弹射、伞降等方式,无需机场起降和进行机场协调等一系列工作,对起降场地要求低,一般有净空条件较好的平整的草地或公路即可。

1.2 可以获取准确度高和高分辨率的影像

能低空作业和云下摄影,可以获取分辨率在0.05~0.5米之间的影像和相对精确的定位数据。

1.3 效率高

无人机航空摄影不受地形影响,可进入各种复杂地域拍摄,无论是林地、高原、盆地、水域都可以实施摄影,获取数据全面准确,有效拍摄时间长,能够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1.4 无人机运输方便

系统集成度高,只需装载于一般的运输车中,也可进行铁路或航空托运,方便在各地开展工作任务。

1.5 成本低

整个系统维护、维修成本较低,运行成本也比有人机和常规测绘较低。

1.6 内业成图快速

利用相关软件可以快速的完成空三、DEM、DOM、DIG的制作。

2 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测量技术要求

坐标系统: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正射影像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地面分辨率不低于0.20米,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若因项目有特殊需要的,成图比例尺可定为1:500或1∶1000。

控制测量:平面和高程观测、平差、精度限差要求采用《城市测量规范》要求;GPS测量时应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要求开展控制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按照《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RTK测量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要求进行。

地形图测绘:按照《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 -2007)执行。补充要求:实测项目区红线范围外30米内的地形和地类;高程注记至分米;独立地物应注记高程,各类坎子要注记两端坎头的高程和坎中间点的上下高程;道路交叉口、涵洞均应注记高程;山脊及地形急剧变化处和特殊地貌应注记高程,山顶制高点、鞍部的高程应全部注记;水利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实测上图,;水田应逐块表示,不允许综合,并测注高程;水库、池塘要测绘水涯线并注高程;池塘应测注塘顶边高程以及量取塘顶至水面的高度;水系应完整表示出来,实测红线范围内沟渠走向、宽度、堤顶高程;涉及到土地整理的主要路、沟、池、凼、水源等要素应尽可能将其测绘完整,偏离红线太远时,可标示其概略走向和距离;道路中心、交叉路中心、独立地物、涵洞、桥面、山顶、鞍部、各类坎顶、坎底的高程。

3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

按照省厅的要求,我院在风冈县进化镇和务川县黄都镇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中采用了无人机航测技术,现将作业依据、作业流程及方法、成果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就无人机航测技术及成果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应用进行探讨。

3.1 无人机航测技术作业依据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3002-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3003-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CH/Z3004-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

3.2 作业流程及方法

航线设计主要指标:按照摄区范围、平均基准面高程进行航线设计。保证同一航摄区域高差不大于设计航高的1/6时,两个项目相对航高设计为550米和800米,同时保证测区航向重叠不小于65%、旁向重叠不小于35%,像片倾角不大于5度,旋偏角不大于15度。

航摄:本次采用LT-150G型固定翼无人机搭载35mm定焦镜头的佳能5D markⅡ型数码相机进行航摄。

像控点测量:利用VirtuoZo Smait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快速拼接软件生成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地图,利用GPS-RTK方法,按照1:1000地形图成图要求进行像控点选刺和测量。

空三加密:利用低空航测数据处理系统DPGrid先对像片进行畸变纠正、内定向,然后进行自动转点、控制点转刺、区域网平差计算、人工调整等过程,当区域网平差计算各项精度指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生成空三加密成果。

数字化成图:由空三加密成果恢复建立立体模型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NT按照成图要求和土地整治测量技术要求进行地形地物的立体采集,然后在CAD软件上进行图形编辑。然后打印地形图数据到实地进行检查、调查、核实和定性,室内根据外业调绘底图进行修改、处理,最后形成标准的地形图成果。

DEM、DOM制作:利用已测制完成的数字化地形图数据生成测区的高程模型(DEM),然后利用高程模型进行影像纠正、投影转换,经过匀光匀色、镶嵌、裁切、检查、编辑,形成整个测区的正射影像图(DOM)。

3.3 完成的成果资料

完成项目区GPS控制成果、像控点成果、空三加密成果、实测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规划图、工程布置图、项目单体工程设计图(册)、项目竣工图、项目区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3.4 成果精度检核

对完成的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成果,利用GPS-RTK测量方法实地测量地物点进行检查,两个测区共随机抽查了1025个点,平面中误差为0.43米,高程中误差为0.55米,粗差点51个,可见整体成果精度能够满足1:2000地形图相关技术要求。

3.5 无人机航测技术及成果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应用

可行性研究阶段: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完成的DOM、DEM、DLG成果,以及该成果构建的项目区三维立体模型,方面土地管理者、决策者、规划设计者、评审专家和公众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对项目有个直观的了解、分析研究和科学的决策,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规划设计与预算阶段:可以利用DOM、DEM、DLG成果以及立体像对,对项目区内各项单体工程、重点工程进行精细的规划设计、坡度和工程量计算,绘制项目规划图、工程布置图、项目单体工程设计图(册)和编制预算编等。

项目施工阶段:分阶段性的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航摄,利用影像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等。

竣工验收阶段:利用无人机航测快速的提供全方位的、精度高的影像数据及图文资料,通过叠加对比,可准确直观的分析工程施工与设计的一致性及最终成效,有利于成果验收。

4 结语

虽然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还存在无人机航摄会出现俯仰和横滚角较大、数码航片图幅多、需要的像控点数量较多等缺点,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只要通过认真组织,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执行,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无人机航测技术与常规测绘和有人机航测比较,具有快速机动、需要测量人员少、成本低、受空域限制少、效率高等优势,同时又能够快速、高效的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各种数据资料和空中飞行服务,因此,笔者认为无人机航测技术及成果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各个阶段的应用是可靠、可行的,是可以大力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何敬,李永数,徐京华,鲁恒.无人机影像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试验分析[J].测绘通报,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