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的变革

医药行业的变革

时间:2023-08-28 16:58:45

医药行业的变革

第1篇

和君医药事业部的同仁们也在紧密的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动态,从2009年所作的一些营销项目看,医药企业变革尤其是营销变革对医药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哪些医药企业看得远,看的清,哪些企业就会率先而动,进行凤凰涅槃式的变革,这要看企业家的眼光和卓识。

真实案例:(由于很多企业道的变革案例都是匿名的,不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在征得企业同意和和君医药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单鹏安的同意后,我决定以实名的形式写这篇案例,这个案例非常鲜活,极具参考意义,因为这样的案例为读者自己求证事件的真实性提供了可能。)

本人服务的河南省新四方制药,就是这样一个制药企业,河南新四方制药是老国有企业转制过来的新型民营企业,这个制药企业有着极为丰富的补血类产品线,产品生产竞争力极其强势。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整个补血产品市场容量约为150亿左右,现有规模已达120亿.今后,补血类产品市场将会在大幅度幅攀升中快速发展,从消费需求到企业市场开拓策略,都将在快速发展中寻求突破。从补血市场情况看,新四方制药的补血类产品结构最丰富,市场竞争能力最强,如果管理得当,新四方制药的补血类产品在3年内就可达到8~10亿的销售规模。  而且,新四方制药还在治疗领域有着具有很大前景的产品,如骨筋丸,肠胃宁,消渴通脉口服液,前列通胶囊等,每个产品都具有过亿的市场潜力。

但是,由于资金和管理的原因,导致新四方制药在补血类产品市场缓慢发展,而且每况益下,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管理结构和提高营销水平,重塑市场营销队伍是新四方制药必须经历的涅槃,只有经过涅槃重生,才能结束这种苟延残喘的被动局面。

经过慎重思考和多次谈判后,新四方制药的董事长赵新年找到了和君事业部的执行总经理单鹏安,双方在都次的谈判中,确立新四方制药的营销变革思路,笔者史立臣有幸成为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带领项目团队开始对河南新四方制药进行为期半年的营销项目变革。

对所有管理类咨询项目来说,营销变革项目是最难得,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营销变革项目要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营销战略,营销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薪酬绩效,市场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组织管控等多方面内容,而且,还要面对企业及其复杂的内部关系,因为营销变革要涉及到很多的既得利益群体,也要改变很多既得利益群体。所以营销变革项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三个条件:

一. 企业的高层变革的决心

二. 变革小组的专业能力足够

三. 变革的方向要适应市场的实际和企业发展的实际

河南新四方制药的营销变革项目启动后,笔者史立臣带领的和君医药事业的营销项目小组进驻河南省周口市的新四方制药的总部,经过严密的论证和讨论后,确立了营销变革的工作思路:

1. 进行大面积对新四方制药的深度访谈,深度访谈就是一对一的单独访谈,这样,可以了解很多真实的情况。

2. 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

3. 对新四方制药的营销状况进行准确的诊断

4. 梳理和提交新四方制药的营销战略规划报告

5. 根据营销战略规划报告重新搭建新四方制药的营销组织架构

6. 重新建立新四方制药的薪酬绩效体系

7. 根据新的营销组织架构和薪酬绩效体系,新四方制药的营销公司全部职位起立(全部解聘),并全部进行重新竞争上岗,这其中包括原来的营销副总经理。

8. 制定营销策略规划,进行新四方制药市场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组织管控等多方面内容的重新塑造。

9. 制定2010年的年度工作计划

经过一系列的营销变革后,新的新四方制药营销公司成立了,这个过程极其艰难,但是新四方制药的高层们顶住了各种压力,积极主动的推进变革,用董事长赵新年的话说“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换脑袋就换人”。新的营销公司成立后,新四方制药高层同和君项目组一起对新的营销公司进行帮助和指导,经过6个月的运行后,新的营销公司业绩快速提升,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真实的发挥,由于新四方制药的董事长明确了合理用人观念,通过竞聘上岗,一些年轻的领导者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些年轻的领导者学历水平高,工作积极性大,工作能力较强,所以在新的营销公司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河南新四方制药通过变革,新的营销公司彻底摆脱了原来老气横秋的状态,销售业绩快速提升,由于新的营销公司在2009年年末达到了董事长的指标要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营销业绩,所以,根据和君项目组的提议,新四方制药的营销公司的总部搬迁至郑州。同时,河南新四方制药也与和君医药事业部签署了2010年年度全年合作协议。

这里要感谢河南新四方制药的董事长赵新年,没有他的信任和鼎力支持,就没有新四方制药营销变革的成功。

从河南省新四方制药的营销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中国的制药企业在目前的中国医药行业变迁的大背景下,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除此之外,没有出路。这里可以透露一点,和君医药事业部也在对东北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营销变革,这个变革正在推进中,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变革业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明确的看出,变革将是2010年中国医药企业的主旋律,看清未来,洗尽铅华,抛弃负重,重塑自我,将是中国医药企业涅槃重生的风景旖旎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基业长青,才能塑造百年企业。

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医药流通 改革 政策变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变迁,最终于2009年国家基础药物制度实施正式启动。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们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健康以及监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社会因素的主要影响,造成医药流通面临着市场调控失灵状态,对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医药流通体制主要是基于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医药流通体制还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同时可以被称之为医药调拨体制。医药商品的采购供应体系主要是通过中央一级药品采购供应站以及下属的二级药品采购供应站组成。并按照具体的供应站批次进行药品的调拨,在具体的价格方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以及统一的价格,具备高集中度的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医药流通的格局逐渐由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走向开放,管理的模式由高度集中向着分散模式转变,医药流通取得极大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使得我国的医药流通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层次调拨药品的模式,药品流通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体制。当时的市场流通状况良好、市场竞争水平较低、流通的效率较高,实现了医药流通的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医药流通体制逐渐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期,形成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导致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呈现出规模小并且恶意竞争的局面。虽然这一次体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药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但由于各类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流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第四阶段:2004年之后,国家对于医药流通的调整力度加大,使得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改革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国有医药企业加快了兼并与重组,民营企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崛起,大量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实现连锁经营的模式。2004年GSP实施,使得医药流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国多个医药物流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得以发展。2009年,国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启动,规定了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规范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近年来,为深入探索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找寻新型的体制变革,保证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一)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

所谓的医药流通市场的调控失灵,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失灵,而市场形成机制最为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整个医药流通体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应市场状况的强有力的信号。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应市场的状况,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当前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缺乏对价格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近7000余家,并且多数企业存在操作以及生产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这些小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当中,其中生产仿制药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普通药品生产供过于求、恶意竞争等内容是中小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而流通环节当中的批发企业多达上万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规模小、费用高、品种单一以及恶意竞争等。同时,销售渠道也是影响医药流通的关键问题,大多数的药品流入医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扣以及回扣作为主要的推销手段,造成药品的价格虚高现象,不能够体现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二,劣质药品盛行。目前在伪劣药品生命,良药逐渐退出市场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手段,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药品利润空间的缩小。药品的流通主要渠道为医院,部分医院以及医生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减少对于低利润药品的使用,并将利润空间较高的进口药品以及同质高价药品进行代替。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药品流通方面呈现出性价比较低的药品驱逐良药的现象。

第三,药价虚高并且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面,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着虚高药价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另一方面药品流通企业却濒临微利的边缘,经营逐渐困难。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以及秩序混乱的影响,这是从浅层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在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灰色交易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虚高价格。

(二)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

药品流通市场的失灵现象,造成药品流通市场需要通过政府方面的监管才能够保证现代经营现状的改革。而目前政府对于流通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低效的状况,使得药品流通市场更加混乱,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目前的医药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医院、批发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链条以及主体进行结合,利用医药领域的发挥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与政府部门进行博弈,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的行业潜在规则影响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针对于生产企业方面,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虚报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通过重新命名、重新包装以及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手段避开政府的降价范围,并将所谓的新型药品推向市场;针对销售批发方面,对于利润微薄的药品,销售方面则不予销售,转而销售高价药品;针对医院以及医生方面,也能够充分的避开政府的执行力以及限制力,将低价药品下架,保证高价药品以及新型药品的开出。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每一次都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执行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药品定价与招标体系的不健全。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医院、医药企业、招标公司以及厂家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同盟,在药品定价以及新药审批环节中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极易产生寻租以及腐败问题的出现,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的实际监管效果。

三、加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建设的思考

明确了当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坚定不移朝着规范医药流通完善方面进行改革。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的把握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具体的改革进度,突出改革重点内容。同时,对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以及医药流通的现状进行充分解析,保证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格局的建立。

(一)规范市场调控

规范市场无序状态。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的适应形势的变化,敢于创新,将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标准。同时,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降低营运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监管措施的制定,避免“寻租”空间的产生。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对于市场无序状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优化组织结构。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具体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延续了行政区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药品统一设置。且药品流通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零售网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医药流通已经逐渐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状况,想要应对国际医药流通的影响,就需要充分的安排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合理的布局。政府方面应该提升医药流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

实行医药分业。要认真解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与国家定价药品之间的关系。在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应该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当中,各地方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酌减。对于国家控制的价格的药品,应该限于基本的药物。其他药品方面的定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充分的考虑药品供需、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价格的制定,防止虚高药品价格的出现。

(二)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之下,想要完善医疗审批以及定价制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药品价格管制体系来取来现代简单的药品价格管制。保证药品定价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规划化以及透明化。在医药审批方面,应该对药品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查,严格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使得审批方面更加规范化,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只有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够保证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的完善,使得我国医药流通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

构建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想要构建招标采购制度要从改革以及打破医院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医疗补偿机制入手,保证医疗机构、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将各方的利益链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长期依赖于选择高价药品的局面。努力的改变招标的层次,防止由于药品流通链条方面的中标高价现状。同时,对于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滥收费现象、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倡导与实施阳光制度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流通规范。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完善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到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面的实施,把握内在联系,在根本上解决医药流通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博.基本药物流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胡以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连华庆.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1,(12).

[4]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5]简文.商务部加快医药流通改革进程[J].商业时代,2010,(16).

第4篇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在学制内通过与高等医药教育机构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我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功能系统。它具有目的性、时间性、特色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方面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际医药模式的变化、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SUME)的提出以及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监控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医药行业也正酝酿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步入,对医药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几十年来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面对时代和医药产业发展对创新的要求,如何从源头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目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结构不合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问题,而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异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二、构建新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医药卫生人才

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医药人才。

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一是要培育特色医药专业,突出医药学等优势学科;二是形成涵盖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医药专业体系,在重点建设医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调整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融入医药信息、生物工程、医药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医药专业相关领域为重点,做到医药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批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和信息技术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同时制药工业、卫生公共服务等产业亦迅猛发展,给医药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学科交叉,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的医药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具备扎实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及深厚的医药基础专业的厚基础人才。

2.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与区域经济相对接,在专业建设上贴近市场,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使之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高等医药院校要注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与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适应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全方位进行探索。重视打造“优秀本科教育”品牌,从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各方面提高对教学的支持力度。高等医药院校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各级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医药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人文学科充分的保证,在教育体制上尽快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建立起一种灵活的、具备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设置按照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和重组,紧密联系社会人才需求,形成与区域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体系,落实医药卫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随需而变,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特色(方向)课等5大平台的大平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始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医药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办学思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涛,杨国柱.浅议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创业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思考[J].理论界,2006,(2).

[3]平,牛晓静.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4).

第5篇

《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 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点

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

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第6篇

2014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召集全国物价局局长开了一次会议。会上传出消息,国家发改委将放开全部药价管制。随后,发改委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了征求意见稿。

该意见稿提出,2014年底前,将最先放开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品,以及专利药等四项药品价格。

而至关重要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将从2015年1月起取消最高零售价,拟改由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实际购销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11月25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接到了国家发改委发的函件,征求对药价改革的意见,文件由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出,名称是《关于征求对》。

征求意见稿“发的很突然,要的很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称,25日协会收到征求意见稿,27日就要反馈回修改意见,且征求意见稿中给出的价格改革实施时间,仍是此前物价局长会议透露的2015年1月1日。“药价改革的效率大大超出了行业预期,一个新的改革时代确实到来了。”牛正乾说。

改革势不可挡

药价改革的背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要求“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这是完善资源性产品、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2014年11月中旬,国务院总理在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的会议上表示,“价格改革难度很大,但它有利于长远,是建立市场机制必须要闯的一道‘坎’。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这是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指出,目前在价格方面,的确仍存在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情况。价格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的重要制度建设。在会上强调,“目前公立医院医事服务费价格太低,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而在早前,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表示,长期以来,一些药品的价格,搞单独定价、差别定价、最高限价,这些方式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医改方向是有差距的。现在完全具备条件,把政府分管的一千多种医保目录内药品价格放给市场。

高层的讲话不断释放出价格改革的信号。药价改革的大幕终于缓缓拉开。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5月8日宣布,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取消低价药的最高限价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的先行试点。从历次的调整最高零售限价到价格完全放开,由企业自主定价,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进步。结合一系列动作,业界渐渐意识到,国家药品价格政策正在发生变化,即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药价司人事震动无疑加大了发改委药价改革的决心。9月22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原副巡视员郭剑英被带走调查。9月28日,价格司又有3名官员被带走,包括刚刚接替曹长庆担任司长的刘振秋,以及周望军和李才华两名副司长。更早之前的8月24日,司长曹长庆被带走调查。涉事人几乎均曾掌管医药大权。

事实上,发改委管控药价的思路变化在一年多前就初现端倪。正在接受调查的原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在2013年的多次演讲中,就数次强调“现在医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监管者管得太多”。“核心就是适应全民医保体系……”

“将现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价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价格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转变。”郭剑英称。

前景扑朔迷离

发改委拟取消最高零售限价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对目前虚高的药价来说,打破一道闸门,另一道闸门仍然紧闭,那就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系统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有专家指出,药品的价格形成环节很多,有最高零售限价、招标价、医保支付价。这次放开的只是最源头的最高零售限价,其存在的意义本就流于形式,放开后不会对招标价和医保支付价构成影响。如果以后药品价格由医保管理部门人社部接手的话,医保部门会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来进行医保控费、医保支付价的制定。而且,国家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后只是游戏规则改变中的一环,其他环节招标规则仍在制约着药价。

发改委拟取消最高限价,再次把饱受诟病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推向舆论的枪口。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医改课题组组长顾昕表示,现在的省级招标根本谈不上集中招标采购,只招标不采购,招标实际上是二次行政定价,二次准入。山东大学卫生管理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左根永认为,“对药价影响最厉害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是发改委”。

很多人看来,省级药品统一招标已成药价改革的障碍。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医改蓝皮书指出,现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仅仅确定药品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格和价格,从不采购药品,也不付款,不是采购行为,也不是招标行为,而是不折不扣的行政审批行为。

尽管有越来越强烈的声音呼吁取消药品招标,但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本来承诺2014年6月出台新的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至今仍未见踪影。但是《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最新一版的征求意见稿再次验证,药品集中招采不容动摇。

九州通医药集团耿鸿武认为,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不会变,但中间的形式与内容可能会发生一些重大调整。比如,药价放开之后,必然就要议价,而议价本身就是招标采购中的一种方法,议价制度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竞价机制。

顾昕则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制定招标政策,而是解决医保问题。降低药价应该是医保机构的工作。据知情人士透露,发改委单方面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有这样的表述:新的医保支付标准,由医保部门牵头制定。

发改委相关人士也在不同场合阐述了药品“基准价”改革。发改委表示,基准价格会参考药品的成本、以往招标价格和社保的支付能力确定。药企可以自主定价,患者也可以自行选择,但医保只按这个基准价格埋单。

第7篇

医药分开涉及医院、医生、药企、医药代表,还涉及政府在医药市场中的角色定位,错综复杂、阻力巨大。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宪法研究员甚至认为,医药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中最艰难一环。

在过往的实践中,曾出现过集中采购、二次议价、药房托管、药房剥离等等多样的实践和讨论,但或收效甚微或难付诸实践。目前,在北京、深圳和县医院等试点改革中,取消药品加成又成为核心措施。而这些改革亦面临去向何处的难题。

不难看出,诸多指向医药分开的措施和思路均指向局部环节。李宪法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推动药品流通改革仍旧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政策设计。“药品集中采购是经济上分开的最佳实现方式。”李宪法将医药分开的关键指向了人们最为熟悉的药品集中采购。

二次议价难以奏效

问:您如何看医药分开在公立医院改革当中的影响?

李宪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医药分开的政策内涵模糊直接相关。而且,在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克服的诸多难关中,唯有医药分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最多,改革的阻力也最大。医药分开改革的成败,既关系到公立医院,也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医药代表、成千上万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推动医药分开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与医药分开的关系。药品加成与处方回扣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能够取消药品加成,但无法根除处方回扣。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不等同于医药分开改革,更不能取代医药分开改革。

不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仍然对公立医院改革影响巨大。它消除了医院管理者与医务人员之间长期存在的利益趋同现象。取消了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药品供应部门将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医院管理者对医药分开的态度将由现在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医院管理层面排除了医药分开改革的利益羁绊,为医药分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问:在如何彻底实现医药分开方面,部分观点支持放开二次议价,您怎么看?

李宪法:现在有些讨论称,应该将实践中长期潜在的二次议价制度化,我不这样看。首先,在一个医疗机构非常强势的买方市场上,二次议价无法体现公平交易原则。以省为单位统一遴选的入围药品进入医疗机构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二次促销,无论医疗机构的要价是否合理,企业最终都必须接受。第二,政府无法通过二次议价发现市场形成的药品价格。二次议价之后出现的返利形式将是经销商整体返利,而不再具体到每种药品的价格。这样的话,政府几乎很难再发现药品的真实价格。再有,二次议价不合法。二次议价抛开了招标文件规定的合同条件,医疗机构与经销商商定的总价折扣实质性背离中标药品买卖合同,直接违反了招标投标法。

药房托管不是真正医药分开

提问:医改还有一个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举措,就是药房托管。这能实现医药分开么?

李宪法:药房托管的理念始于1990年代。在新医改之初,我曾提出这种模式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缺陷:药事服务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药剂科托管出去,意味着医疗服务被人为割裂;由企业托管,将无法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独家企业垄断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渠道,无法维护医药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不能充分满足公立医院的药品使用需求。

医改三年中,仍有部分地区将药房托管作为医药分开的政策选择,但并没有取得进展。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药房托管不是真正的医药分开。

从分业的角度看,药房托管无法实现处方权与调剂权的分离,由药品经营企业提供的药事服务也不可能制衡医生的处方用药,门诊药房改变了经营者但并没有脱离医院;从分开管理的角度看,药房托管不能实现公立医院药事服务业务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无法切断药品销售与医院运行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难以遏制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

问:如果药房托管不行,那么将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药房剥离是否能更彻底?

李宪法:门诊药房脱离医院确是一个行业分工和利益再分配问题。2010年,全国政府办县及以上医疗机构的门诊药品收入1505亿元,对药品零售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门诊药房脱离,医院首先要转换医药专业分工和医疗服务模式;否则,任何推动门诊药房脱离医院的努力都是舍本逐末。

首先,任何一种医疗服务模式都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我国的社区卫生机构尚不成熟,大量病人集中在大医院。此时剥离医院的门诊药房,除少数主要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的慢性病人之外,对其他多数病人来说徒增不便。

其次,医药分开的政策目标是切断医药之间不正当的利益链。但门诊药房的脱离即便使门诊的利益链切断了,病房的利益链依然存在;即使药品销售的利益链全部切断了,医用耗材的利益链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分业对回扣促销的影响是局部的、结构性的。

第三,药品零售企业难以全面承担处方药调剂任务。简单地将门诊用药从医院拿出来,交给零售企业,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问:我们知道最近有关部门在呼吁,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起施行药房剥离。这样效果是否会更好?

李宪法:对社区卫生机构来说,由于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收支对医务人员的利益已不构成直接影响,机构上分开的阻力并不大。机构上分开从社区起步,是一个不错的政策构想,但前提是大幅度调整现行基本药物政策。

先在经济上分开

问:二次议价、药房托管和剥离都难以实现医药分开,那么在你看来,什么才是医药分开的正确路径?

李宪法:长期以来,对医药分开的路径探索主要集中在机构上分开和经济上分开。有人认为经济上分开是在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既得利益,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经济上分开不是简单地进行分开核算,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是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和信息网络技术重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供应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药品采购供应、支付结算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问: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分开?

李宪法:药品集中采购是经济上分开的最佳实现方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医药分开和药品集中采购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但实际上药品集中采购的政策目标与医药分开高度重合,都是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

我所说的集中采购,不是目前各地普遍推行以省为单位招标限价,而是公立医院联合以相同价格购买药品和相关服务的大宗药品采购活动。把药品集中采购异化为招标限价,使采购政策成为价格政策的附庸,最终将导致现行采购政策丧失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公立医院联合起来的集中采购是采购决策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主要标志是医院让渡药品采购决策权,其市场角色由采购决策转变为药品需求提供、供应质量监督和合理使用。药品采购决策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就是公立医院的医药分开管理。此时,公立医院可以通过供应链合作将内部物流成本转移给上游企业,形成资产性、劳务性收入,使公立医院的药事服务部门以药养药。

培育第三方机构

问:之前的二次议价或者药房剥离,要么失败、要么未付诸实行,那么以集中采购为核心的医药分开是否有可供参考的实践?

李宪法:其实,上海闵行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闵行所提供的经验是,它选择供应链合作作为经济上分开的突破口,是因为供应链合作主要是公立医院内部物流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在新医改的政策框架内进行,能够与基本药物制度、以省为单位药品集中采购、公立医院改革和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等医改政策方向相辅相成。这一改革主要包括购进、配送、支付三个环节。

购进通过联合遴选,以行政或者市场手段将公立医院联合起来形成采购联合体,整合药品采购需求,切断购进环节的利益链。配送则通过物流外包,整合、剥离公立医院的内部医药物流资源,让具有现代医药物流服务能力的企业为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供应链延伸服务,切断物流配送环节的利益链。而第三方支付改变药品采购的价款支付和融资方式,切断支付结算环节的利益链,而且可以确保中标药品供应企业按时拿到货款,大幅度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第8篇

关键词:高价药品 原因分析 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F04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94-01

我国的药品价格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降低药价,使药价趋向合理,首先应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充分了解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的特点,进一步改革定价方式,在竞争中使药品定价市场化,才能使药品价格不断趋向合理。

一、高药价的原因分析

1.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定价的延续。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完全由政府定价,企业没有定价的权利,企业只能按照政府确定的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销售药品。市场经济定价的唯一依据是供求关系,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消费者,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供给。

计划经济时期定价主要的依据是成本,其运作模式是“产品设计―成本―价格―市场定位”,价格高低与供求关系不大。因此,价格不能成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也不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由于质量、工艺、知名度、品牌效应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尽管成本一样,但是价格可以不同。

计划经济要求价格无变化,无论药品供应多么短缺,也不会调整价格,以保持形式上的物价稳定。市场经济允许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价格的下限在短期内取决于可变成本,在长期内取决于平均成本;价格的上限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愿望和支付能力,尤其是非处方用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关系不大。就药品市场而言,我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国内有4000多家药厂,加上合资、外资企业和进口药品,市场上供应的品种超过1万个,已形成竞争的局面。每个药品都可以在竞争中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

2.“以药养医”导致药品价格虚高。我国药品生产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却出现了药价居高不下的怪现象,药品生产成本与零售价存在巨额差价。如某企业生产的环丙沙星生产成本为0.7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厂价应为0.9元;批发价应为1.1元;零售价应在1.4元左右,可是最终到达患者手中已变成6元多。

参与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群体主要包括:直接消费者、医疗保险公司、药品零售商、医院、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等。

患者由于缺乏医药专业知识和对医疗服务没有选择空间,对药价虚高也只能发几句牢骚,盼只盼政府能为老百姓做主。医疗保险公司,有心纠正医药行业不正之风,维护自身利益,但缺乏一个高效率的医药专业队伍对药品定价和销售实施有效监督。药品零售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价所带来的高利润难以实现,有心走薄利多销的经营道路,但一方面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使经营范围受限,薄利未必多销;另一方面制造商和批发商顾及与医院的关系也不能同意其低价政策。

医院占有80%以上的药品市场份额,处于医药垄断地位,国家对其规范管理缺乏有效措施。由于其服务的特殊性,国家允许其以事业单位身份进入市场,并给予10%的政府津贴,但其50%以上收入来源于药品销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研究表明:在近几年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占60%左右,少数中小医院高达70%至80%。药品毛利用于弥补医疗亏损,2000年达到68.9%。这样,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形成“以药养医”的格局。

药品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状况使得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把攻关目标锁定在占有绝对市场优势的医院上,促销工作可谓“无微不至”:上至院长下致各科室处方医生都为其药品销售获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药品生产和销售链上医院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和其服务的特殊性,这种强势地位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继续存在。

二、药品定价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1.改革“以药养医”现状,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既然“以药养医”是药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那么改变医院收入结构就成为改变高药价的重要途径。药品价格虚高的主要根源在医院,其实医院也不愿意背弃“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宗旨,但其收入结构决定了不能放弃虚高药价政策。虚高药价和医生收受红包、处方回扣、向患者倾销无用药品和不必要服务成为医院增加收入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这种局面非改革不可。

改革方向是调整医院收入结构,将药品严格按市场供求规律和国家法津、政策定价,将虚高的药价大幅度降下来,使药品走向健康的市场竞争。同时相应提高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的使用价格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疑难症,重病号需要使用医院设备技术的,应偿付相应的费用,而不能把这部分费用加在一般药品上,叫大众来负担,这是合情合理的改革。

这样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1)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给予高技术医生更多的报酬。(2)遏制医院歪风邪气。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医院可以理直气壮获取应得利益,又能改善医院形象,对受过严格职业道德教育的医生而言,其专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能获得相应报酬。(3)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可用“一小、二多、三低”来概括:小型企业占90%;企业有6000余家;产品重复多,如土霉素就有近100家企业生产;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经济管理能力低。医院改革收入结构会使得药品生产厂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过分依赖促销手段获取销售业绩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而新药研发能力高、经营管理有效、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药品定价走市场化之路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趋势,也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无论以“药品是特殊商品”,还是以“药品波及社会稳定”为理由,最终都不能改变药品价格管理要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则。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中国市场,1万多个中西药品都供大于求,药品市场竞争化较充分,而且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善良目的限制价格、管控价格、把药品价格分为专利价、原研价、优质优价、单独定价,每个层次都设有最高零售价,反而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中标也逐渐变成单纯的价格博奕,致使所有价格都向最高零售价靠拢,为消除这一弊端,应当对全部药品的定价一律放开,完全市场化(国务院规定实行特殊管理的“毒、麻、精、放”等药品除外),进口药、合资药、专利药、仿制药、普通药都通过竞争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动态平衡。

第9篇

关键词:新医改 营销战略 医药企业

近年来,老百姓普遍感觉到“看病难、看病贵”。同时,由于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大量的医疗费用需要个人直接支付。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由1980年的21.2%上升到2000年的59%。自费医疗不但缺乏公平性,而且抗风险能力弱,使得许多人生病时面临费用障碍,这就使得人们收入的不平等转化为获得医疗服务的不平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加快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并最终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

在新医改的框架内,对医药工商企业影响最大的三项政策分别是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而医药企业即将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容量扩大、新型市场出现、购销模式优化、基层市场兴起、资源配置集中、创新方向明确”六个方面。

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分享改革的成果,面对新一轮挑战,要求医药企业适当调整营销战略,将产品准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1 培育企业的核心营销能力

核心营销能力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营销队伍、通畅的销售渠道、稳定的销售终端以及后续产品的跟进。企业研发了新药且市场前景很好,但如果缺乏精良的销售队伍,要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仍然是不可能的。建设销售队伍,是企业所有竞争决策得以最终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专业、高效的销售队伍是医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销售终端能够大幅度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量,销售终端维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企业产品销售的好坏。虽然你的产品不是最好的,但如果企业有一个好的销售终端那么它的销量一般是最高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 拓展营销区域,进军农村市场

医药市场也将向多元化发展,基层药品市场得以兴起原来以城市医院为主要市场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市场重心将加快速度向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市场扩散。

医改后从产品流向看,农村正成为重要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致使流通成本加大。可启动区域市场联动机制, 各企业应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发展联合。在品种互相依靠,相互调剂,配送服务上相互支持, 既竞争又合作,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流通成本,来改善利润状况。

3 贴近百姓生活,进行基层社区推广

1)企业协助社区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2)利用会议营销,协助社区医院专业化培训管理;药企通过社区推广活动的开展,以面对面的接触方式,容易沟通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强化口碑宣传的效果,使产品深入人心。3)争取纳入政府规划并加强与综合医院的合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势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改善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解决卫生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也是国家卫生部门改的新生事物,要解决医药企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和发展问题,必须真正树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围绕这一观念,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

4 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OTC市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并且药品的成分含量也基本相同,药品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到品牌的形象和内涵上,品牌营销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形象如何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医药分开是关系民生健康的大事。不但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根治“以药养医”的弊端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让百姓受惠,而且会改变百姓的医药消费习惯。在新医改政策下,竞争走向理性,价格更趋明朗。谁占领OTC,谁得天下!药店的管理及营销模式将决定零售药店在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否脱颖而出。

商企合作,药店直供的趋势越来越成气候,加强与拥有市场营销资源最丰富的品牌产品的企业合作,争取品牌产品在品牌药房的销售,实行强强联合。

环视全球最具实力的制药企业,无一是“无品牌”之辈。我国制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获取利润,就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品牌理念,并将其不断深化渗透,将培育品牌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发展策略。

5 完善创新机制, 明确创新方向

在我国40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对研发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而西方国家为15%~25%),且大都投到“短平快”的仿制药上。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已上市药品简单地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证,将不再作为新药注册审批,只能作为新剂型或新规格。国家进一步鼓励推动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跟进。新药和科技含量高的药品将占据市场制高点。

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引导药物开发。新医改把防病治病的工作重心前移,突出了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这就要求医药行业尽力开发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新药,要开发预防、保健等不同功能的药物,开发适合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优良的药物,开发中药创新药物。

6 宏观政策调控,推动中医药发展

早在2007年初,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六个部门就共同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年国家实施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将在此基础上,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完善科研设施,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药理药效方面进行发掘总结、升华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根据《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新医改形势,我认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药企业;药品营销

在老百姓关心的众多民生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关注的一个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随着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这三项医改政策逐步深入实施,必然对群众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医药业一直是我国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90年我国医药品总销售额为151.42亿元,而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医药品总销售额达到5 207亿元,增长了34倍,远远高于世界医药界7.5%的增长速度。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分享改革的成果,面对新一轮挑战,要求医药企业适当调整营销战略,将产品准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展开新一轮的“阻击战”,抢占市场份额。

1拓展营销区域,进军农村市场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展开,医保已经在制度层面上覆盖了所有人群。药品销售区域的重心向农村市场延伸,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将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这对一些国有老牌制药企业是一个重大利好。这一效应现在已经开始显现:2007年上半年,基础输液品种的产销量总计达到31亿瓶(袋),比前一年增长近10%,产销率达到70%,在所有医药行业子行业中排列第一。从产品流向看,农村正成为重要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致使流通成本加大。企业可启动区域市场联动机制,各企业应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发展联合。在品种上相互调剂,配送服务上相互支持,既竞争又合作,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流通成本,来改善利润状况。

2树立企业品牌,占领OTC市场

医药分开是关系民生健康的大事。不但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根治“以药养医”的弊端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让百姓受惠,而且会改变百姓的医药消费习惯。看病上医院,配药找药店。在新政下,竞争走向理性,价格更趋明朗。谁占领OTC,谁得天下!药店的管理及营销模式将决定零售药店在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否脱颖而出。以往由于药店之间竞争壁垒小,竞争对手容易模仿,再加上经营成本尤其是门店租金、员工工资和管理成本费用的不断上涨,导致药店之间经营模式趋同,药品零售价格在恶性竞争中不断下降,最终使药店陷入盈利困境。而今药店经营者应加大力度树立药店的品牌形象,这也是经营中长期积累的过程,好的品牌形象会让零售药店受益匪浅。

商企合作,药店直供的趋势越来越成气候,加强与拥有市场营销资源最丰富的品牌产品的企业合作,争取品牌产品在品牌药房的销售,实行强强联合。既能促进产品销售,回馈消费者;又能利用品牌产品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药房,为药房带来更多客流。

3贴近百姓生活,进行社区推广

一些政策的颁布从细节上保障医改的实施,例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颁布,为国内普药销售打开空间。药企通过社区推广活动的开展,以面对面的接触方式,容易沟通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强化口碑宣传的效果,使产品深入人心。并从中建立消费者档案及资料反馈系统,体现服务型营销的真实本质。同时可利用社区门诊的有效空间做一些墙体广告或派发宣传单页等等。这些简单直观的促销手段相对于媒体广告宣传,投入较少,却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完善创新机制,占领市场制高点

在我国40 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对研发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5%(而西方国家为15%~25%),且大都投到“短平快”的仿制药上。新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已上市药品简单地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证,将不再作为新药注册审批,只能作为新剂型或新规格。国家进一步鼓励推动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跟进。新药和科技含量高的药品将占据市场制高点。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以往那些依靠低水平重复生产的企业,在医药市场上将没有立足之地。

第11篇

医药是一个牛股辈出的行业,从来买的都是成长而不是便宜,只不过各个时期的明星成长股背后的产业趋势和逻辑不同。

展望201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随着药审政策趋严以及医院药占比的不断下降,2016年将是医药板块继续分化、估值体系重构、产业逻辑深刻变化的一年。

我们认为,应当选择受益于行业政策和改革大趋势的泛医疗服务、创新以及国企改制相关领域的标的。

体系改革,服务收益。

受益于改革和行业趋势,泛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医院、医养结合、分级诊疗、辅助生殖、处方药外流将有较大投资机会,具体如下:

1)民营医院。这是一个政策持续不断利好、有稳定现金流、成长性优秀的板块,建议选择可复制且有核心品牌资源的医院公司,如爱尔眼科(300015.SZ)、通策医疗(600763.SH)、信邦制药(002390.SZ)。

2)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将是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其中康复医院由于可复制性和单床产出较高,现阶段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居家和高端养老将受益于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建立,未来存在较大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南京新百(600682.SH)、湖南发展(000722.SZ)、澳洋科技(002172.SZ)等。

3)分级诊疗。未来两到三年将是分级诊疗政策密集出台期。我们认为,致力于社区医疗标准化的民营企业、体外诊断、基层医院、远程医疗等子领域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信邦制药(002390.SZ)、达安基因(002030.SZ)等。

4)辅助生殖。二胎政策的放开为辅助生殖市场打开成长空间,准入门槛较高使得行业供不应求。牌照、技术、品牌是该行业三大关键因素。2016年预计行业会不断有上市公司涉足辅助生殖领域。

5)处方药外流。处方药外流将带来四大趋势:一是大中型医院的药品销售逐年放缓;二是零售药店承接医院的处方外流;三是社区承担的药品越来越多;四是医院DTP和DTC的药房高速发展。若网售处方药放开,则零售药店等子行业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老百姓(603883.SH)、益丰药房(603939.SH)、一心堂(002727.SZ)、国药一致(000028.SZ)等。

药怎么办?唯有创新才有机会。我们重点提出精准医疗、创新药、制剂出口三大投资方向。

1)精准医疗:这会是2016年医药股中间非常重大的投资主线,从细胞治疗、干细胞到基因测序、基因编辑,资本对于创新的支持也越来越强。大量公司投身其中,野蛮生长时代过去之后,一批真正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明日之星。建议关注龙头公司,如中源协和(600645.SH)、安科生物(300009.SZ)等。

2)创新药:2015年行业出现的重大变化是药审制度的改革。从MAH、化药注册分类制度改革方案到新的优先审评试点方案的推出,国内创新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我们认为,创新药领域将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并将真正成为中国药企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建议关注恒瑞医药(600276.SH)、泰格医药(300347.SZ)、长春高新(000661.SZ)等。

3)制剂出口:随着招标价降压力增加、仿制药审批要求提高,产业界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迅速提升。我们预判,2015年就是中国药企国际化的元年。华海、恒瑞、人福等企业的制剂出口业务已实现重大突破,海正、京新、华东等一批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技术输出方面,恒瑞和信达生物分别签署了巨额的对外授权协议。建议关注华海药业(600521.SH)、人福医药(600079.SH)等。

第12篇

论文提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21世纪医学科枝发展趋势和中医药教育本业发展对中医药专门人矛的需求出发。要研究中医药专门人寸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心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卫生事业改车、医打制度改羊和医疗人才市场改单的需要。

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中医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质改革”的调研,征询和学习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同时分别两次召开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中,邀请在沪的中科院院士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等进行专题报告,提高和认清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启发研究思路,并且查阅了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著和论文,研究中医药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一、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的回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下,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形成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4次统一修订教学计划,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我校于1965年、1979年两度制订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基本功训练项目》.经当时中央卫生部转发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但中医药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文革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趋于停止状态;在文革后的改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整顿阶段:自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国家卫生部中医司颁发了指令性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这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1978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由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是调整、充实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各校办出特色,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86年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研讨。于1987年颁发了《专业目录》。并制定了教学计划指导性文件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主要课程要求。同时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进行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医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研讨会课题规划》研究,就中医基础学科新体系、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和教学目标、中医基础学科为中医临床学科眼务的方案,途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方向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后由14所院校自编或协编了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教材13种23门,曾在12所院校投入使用。但仍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也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这种单一行业化的培养棋式,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分离的顺·向,长期以来阻碍着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也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这种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是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象。各校相继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力求从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正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全面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一次从以经济〔科技)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是从知识一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的经济 (科技)本位与教育的人本位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在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学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涌现出大世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从而使医学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教育思怒的更断。

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任务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向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模式是与一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井随若医学模式的发展而演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和杜会因素。随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它不可避免地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五)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课程是按学科开设的。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一致。这就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本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开展了医学课程改革,其特点是学科与课程分离,一门课程综合多门学科的内容.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不同的方式重新综合起来,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这就是“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

(六)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栖关性。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素养与课程的编制、教学内容的更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素养决定普课程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外二十余年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深入研究.发现现代“科学素养”是目前“科学扫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科学公民的必备素质。所谓现代“科学家质份由5方面组成: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也称作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3.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4.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5.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借施

(一)基本思路。

中医药教育是特殊的专业教育,中医药工作者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中医药人才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应有更高的要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墓本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就要解决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基本累质培养之伺关系的问题.我们将从七年制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寻找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新组合。

1.从面向未来的目标出发.重新明确和完善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

2.重新明确中医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确立中医药人才的知识模块.即本专业较系统的荃础理论一定最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技的发展;一定量的社会、人文、心理、营理科学知识。

3.削减学时,合并课程,确立新的主要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确保中医药课程的完整性,理顺课程体系.精心组合课程.

4.加强实习、实验课程.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能力的培养。

5.完替课程的基本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试题库建设,电化教材建设,CAI课件建设和教具模型建设等。

6.加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教学。

7.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萦质教育,特别要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二)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可综合为

1.修订教学计划。课程论认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其主要反映在几个比例关系上.即荃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内与课外这几方面,这些比例可从不同侧面反映课程体系的轮廓,借以建立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门课程教学来完成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应根据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课程荃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在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荃本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智力中应达到的目标。

3.加强预防医学教学,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课程设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将医学教育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吻合起来;增加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课程,注重预防医学和群体医学教育,树立大卫生观念。

4.打破传统的中医药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一本经典著作为一门课程、一个教研室的现状,重新划分中医药各门课程的界限。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组成新的中医药课程体系。

5.加强基础教学。减少专业课学时数.精选传统的经典知识.接受现代新科技和新技术教育.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

6.淡化专业。实行大口径招生,专业概念淡化,前期课程趋同,是实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措施之

7.因材施教.注重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8.分清层次,优化教学。设置主要课程群和必修选修课程群,实施模块式教学。

9.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知识一能力型向知识一能力一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把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对学生进行签本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住意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更加密切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更应体现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

11.课程建设。(1)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同基本素质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并设且必要的实践环节,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签地,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文化艺术、社团管理、第二课堂教育三个中心。(2)建立新的课程。(3)建立新的教研室定编数和工作量的计算方法。(4)重新确定和评价课程及其地位.(5)重建和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编教材。(6〕改革和充实教学直观教具,拍摄新的幻灯录像.编制新的多媒体软件和CAI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