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的变革

医药行业的变革

时间:2023-08-28 16: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的变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的变革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医药行业 内部财务控制

中圈分类号:F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67-02

近几年。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这些变革无疑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控制体系中交易授权、执行与手工财务系统存在差异。授权、批准控制是医药行业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财务控制,在传统的手工财务系统中,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的业务人员就有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可能引起财务控制体系失控而造成损失。例如:业务人员被客户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绕过批准程序开出销售提单;非法核销与客户应收账款相关的资料;掌握公司顾客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走公司药品等。

2.电子商务环境下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序化使得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了对程序的依赖性并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电子商务系统中内部财务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子商务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财务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这些控制程序发生差错,加之操作人员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运行而不被发现。使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会计处理缺乏交易痕迹。传统手工财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中将逐渐减少,会计凭证及资料所起到的控制功能逐渐弱化,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从而给内部财务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4.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扩大。医药行业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主要针对药品交易处理,而电子商务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财务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5.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易被破坏。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财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看不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财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6.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子商务财务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子商务财务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土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子商务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的新问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医药行业内部财务控制中一般控制的内容

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子商务环境下普遍适用的对医药行业财务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内部财务控制。

1.医药行业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财务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财务系统管理主要负责财务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财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它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度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

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瀹等。

2.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1)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2)医药行业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3)医药行业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医药行业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1)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2)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4.医药行业财务系统软件控制。医药行业系统软件控制是指为保证系统软件运行正常而预先在系统软件内部设计的各种处理故障、纠正错误、保证系统安全的控制。

5.医药行业财务数据和程序控制。医药行业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医药行业财务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医药行

业财务程序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6.医荮行业财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不可否认和完整性。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字签字、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N)等。数据加密技术的代表是秘密密钥系统技术和公开密钥系统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的代表是防火墙技术,特别是已溶和了VPN(虚拟专用网及隧道技术)的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的代表是Kerberos确络用户认证系统技术。其中VPN解决了财务信息在Internet传输的安全问题。

(二)医药行业电子财务系统的应用控制

医药行业财务系统应用控制是对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财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财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采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正确等。

第2篇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第3篇

然而,在熙熙攘攘的繁华背后,却是乱象丛生,各医药展会公司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盲目开发市场,品牌缺失,管理混乱,模式单一,将医药展会市场搅动的风生水起。

画地为牢,各自为战

综观如今的医药展会市场,一年三次的国药会,随着展会功能的逐步弱化,各参展企业对区域性招商的要求,以及各地方性展会的大力冲击,其影响力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方性展会的遍地开花。目前,北方以哈尔滨和沈阳为根据地,南方以广州和深圳,向中西部成都、青岛、南京、西安扩散,形成全国性的地方性展会布局。

据新医药商情网现有数据统计分析,2008年上半年,1—6月份各地方性药品交易就30家。涵盖区域包括湖南、内蒙、山东、哈尔滨、杭州、成都、郑州、广州、南京、武汉、石家庄、西安、沈阳、大连、南昌等地区,有第59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也有全国瞩目的呼市保健品会。

有业内人士毫不讳言的指出,国内的医药展会市场容量最多在5亿元左右。但打着医药展会旗号的各大组委会不下百家,这些展会公司大多脱胎于国药会。在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近10年内,医药产品的全国招商与,成了医药公司攫取市场利润的利器,全国性的药品交易会就成了医药产品招商的有力平台,医药公司收获颇丰。当全国性的招商日趋饱和之后,对地区性招商的要求就提上了日程。基于此,一些社会关系广泛的国药会内部人员看中了个中商机,另起炉灶,开辟各省市区域性地方药品保健品交易会。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性药交会的内部人员又分离出走单干,新的展会团体又在不断形成中。

市场容量有限,但分食者众。可以想象医药行业展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某医药公司的营销总监对如此众多的医药展会不胜其烦,他说,当行业有区域性招商需求的时候,一些地方性展会对我们的招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我们要开辟山东市场,一般只要一年参加一次在青岛召开的小型交易会就可以了。而现在的地方性会议太多了,我每天都要接到几个省份打来的电话,要求参加他们的会议,而我们不可能每个会都去参加。

一言以蔽之,目前的医药展会市场管理无序,各自为战。展会公司在一个城市举办,只要给当地相关部门搞好关系,再与当地一些医药行业协会形成协办单位,就可以顺利召开一次地方性药品交易会。在全国性市场没有相关部门对之约束与管理,如同诸候割据,形成了医药展会市场的“春秋战国”。

模式雷同,创新乏力

如果说展会多,是因为都要生存,不是展会公司的错,那么,如此众多的展会公司,其市场操作手段基本雷同,缺乏领导品牌,无竞争力可言时,就是展会公司的错了。

一展会公司业务人员分析,现在的医药展会,在客户招商方面其实都是一样的,租几间办公室,几部电话加传真,几名按区域划分的业务人员,就可以大张旗鼓的开业了。比如,某展会公司发现国内有一个省份召开的展会很少,就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在相关利润分成协议签署后,就打着当地政府部门为主办单位的牌子,以此建立本次医药展会的可信度。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业务人员向全国各地的医药公司打电话邀请参展了。这位业务人员因为对一些展会公司的管理不满意,曾转战于数家医药展会公司,他表示,像他这样的人,只要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随时都可以换一家类似的展会公司,因为他熟悉展位招商流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并可以帮助公司的新员工。展会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所以,作为展会招商业务人员一般都是在同行业内流动,毕竟隔行如隔山。

在正式召开药品保健品交易会期间,作为具体的操作者,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也就是维护场馆秩序,保证会议能按时完成,就万事大吉,至于参展企业的参展效果,参展感受等,就不是他们的工作范畴了。但在对外广告宣传方面,都是某次展会达成有效协议多少亿元等等尽夸张之能事。

在整个国内展会行业,已有数家外资品牌在运作,但在医药行业尚无外资品牌形成威胁。目前的竞争还是局限于地方性与地方性,以及地方性与全国性之间。更多的地方性展会没有创新性市场操作手段,没有创新性的市场竞争力策略,更没有创新性的市场管理化方法。数十家医药展会公司在一个锅里尔虞我诈,鱼肉残食。

一个行业不规范,不是在混乱中自我灭亡,就是在混乱中被人所亡。

2008年,医药展会行业不会发生很大的改观,一些小型展会公司迫于竞争压力而倒闭,更多的展会公司在不温不火中渡过。全国性的药品交易会面对众多地方性药品交易会的大兵压境,会在服务质量上有所提高,并增加参会企业的附加值,如召开营销论坛,划分招商区域等,但这些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提高展会竞争力。

第4篇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朱长浩说,目前医药流通业已经告别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进入全面竞争阶段,2004年加快了整合步伐,全行业呈现出积极迎接挑战的态势。

并购、重组分抢优势资源

2004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呈现出抢占市场优势资源的特点,无论是年初的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深圳一致药业还是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入主云药集团、华源入主北京医药集团,其目的都是大集团、大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作为区域霸主的地位,而想把更多的市场资源收入囊中.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医药流通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医药流通排名前10家的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8.76%上升到2003年的26.14%,2004年预计达到30%。与此同时,随着医药企业规模扩大,其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过20亿元的有17家,在个别区域商业垄断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朱长浩说,在抢占医药市场优势资源的过程中,进入的资本既有国有资本,也有业外和国外资本,还有民营资本,其中民营资本是医药商业购并、重组的亮点。

政策、市场环境因素加速医药商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去年12月11日医药分销市场的全面放开;GMP、GSP大限的到来;"限售令"、"限价令"、"打击带金销售"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扩大等市场、政策因素迫使医药企业整合医药市场资源,用好渠道,发展医药供应链,完善供应链管理,建立新型的医药工、商、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降费增效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而降低物流费用是降成本的重中之重。顺应这一市场环境,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涌现出了九州通"快批"、配送、零售连锁、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型的商业模式,并成为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新型商业模式非常引人注目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成为医药销售新的增长点--开发农村用药市场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新的工作重点,延伸农村供应网点成为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新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农村市场投资大效益不明显,但是农村人均医疗费只有25元,远远低于全国135元的平均水平,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零售终端的争夺战愈演愈烈--2004年进一步印证了"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市场",零售终端的争夺战日趋激烈,贴牌是零售终端发展的最高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购并、重组同样是医药零售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医药流通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距离现代医药流通仍然有差距--朱长浩认为,从2000年开始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力度很大,收效明显,尤其是GSP的实施加快了医药流通业改革进程,但是医药现代物流模式仍需摸索。

医药市场平稳增长是主旋律--据统计,2004年1-9月,全国医药商业总销售达到1709.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9%,全年预计超过2100亿元。朱长浩说,2004年医药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仍是平稳上升的态势,预计工业的销售利润率在8%左右,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在0.7%左右。

2005年整合资源是重头戏

第5篇

从广东的药交所挂牌到上海热议的“带量采购”模式;从安徽、山东县级医院招标到福建三明地级市试点招标;从葛兰素史克(GSK)一案的不断发酵到国内某上市企业激增的会议费被曝光;从外资企业的全面收敛到国内企业的普遍放假,医药行业的温度再一次降至冰点。不可否认,中国医药的发展已经走进“合规”年代,医药营销必须回归正道。面对中国医药营销新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路在何方?又如何做到“合规”营销?

代金销售 危险游戏

葛兰素史克(GSK)事件爆发后,牵动了公安、工商、卫计、国税、药监等5部委的联合出动,密集整治医药行业的商业流通环境。很多业内人士感慨,这仿佛又回到2006年针对医药行业商业整治风暴的情景,而如今医药行业从生产到销售,都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整治行动。如果国家一定要通过行政及司法力量干预代金销售打击商业贿赂,那么国内企业赖以生存的“回扣”法宝还能坚持多久?

不可否认“代金销售”一直是国内甚至外资企业屡试不爽的营销法宝。它严重破坏商业竞争的环境,玷污白衣天使的天职,助长医疗腐败的滋生,推高医疗成本,也推动虚高的医药股价。面对这种沉疴痼疾不抗拒的大趋势,国家应加大力度控制,改善当前营销方式。任何企业或个人对“代金销售”留存幻想的,无疑是刻舟求剑之固执守旧、掩耳盗铃之自欺欺人。大的医药环境变化决定了“带金销售”的模式必将来越难生存,必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学术推广 变革利器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的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或将来要面对的。记得早在10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爱上医药代表》,该片反映了1997年美国医药行业的商业模式,描写了在商业环境下,人的逐利心态下的昏暗面和情感下的柔弱面的双重矛盾。片中描述了美国医药代表临床工作的一个片段,医药代表每天中午午餐时到医院,把事先准备好的咖啡、快餐等放在一个折叠式的桌子上,旁边还放些产品的DA或文献资料等,医生中午下班时就会一边吃着快餐,品着咖啡,一边随意浏览一下放在旁边的产品资料等,对于感兴趣的会拿进科室继续了解。中午饭已过,代表就会把所有东西收拾干净后撤走,这就是十几年前美国医药代表的临床工作情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临床费的说法,厂家在医院做临床促销、学术研究的主要以赠药、礼品、赞助等方式,是不允许以现金直接贿赂医生的。美国药厂对医药代表在销售技巧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重要客户如何突破“障碍”,以争取到合同;推动药品销售,如何向医生慷慨赠送免费药品样品的方法;医药代表要学会与医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友谊,并且通过赠送礼物的方式达到“投桃报李”的目的。

相信随着医药市场的变革,学术推广将越来凸显其价值所在,尤其具有专业推广水平的学术型医药代表将是未来变革时代的胜利者。首先,他们能够给医生带来有关药品研发的最新动态和疾病研究新进展,而这些正是临床医生最欢迎的。其次能使医生了解各类新老药物之间的利弊,这也是临床医生想要了解的。由于学术型医药代表通常能最快掌握到某些疾病新型治疗药物开发的国际新动向,故他们对某些药物的开发进展比医生了解得更深入。有些学术型医药代表甚至是某类疾病治疗的专家,他们的建议常常令医生折服。

学术营销 必须求真

学术营销无疑是一个舶来品。所谓的学术营销,就是要以处方药产品特性和临床价值为核心,提炼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卖点,通过多渠道与目标受众沟通,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实现产品推广销售,最终实现品牌忠诚的营销模式。

学术会议是实现学术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外资企业推介产品的主要平台,更是外资企业在华进行品牌宣传、产品诉求和终端处方最重要途径。几年来,外资企业凭借其庞大的会议规模、会议频次和国内外专家网络的支持,在华的销售规模呈几何式暴增,一直垄断着中国二三级医院60%-80%的高端市场(社科院今年的《中国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在中国主要药品市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外资药企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十分靠前,其中,三级医院药企排名前十中,80%为外资或者合资药企;二级医院外资药企的占有率为60%。)。国内企业这几年在面对外资的挤压,也逐渐开始尝试转型走学术营销之路,在学术会议中也逐渐看到不少国内企业的影子。但外资企业的学术会议是否“合规”?我们国内企业所走的学术营销路线是照搬了外资的学术营销模式,还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

依照国际药品制造商协会联合会的规范规定,“不得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金钱利益或其替代物(包括捐赠,奖学金,补助,赞助,咨询合同及教育或其他与其执业相关的名目)以换取后者对其药品的处方,推荐,采购,供应及对病人使用,或在将来继续进行上述活动的承诺”。这是一条关键的学术营销原则。

其次,是学术会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条件承诺提供或提供可能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处方行为产生不正当影响的其他任何利益。依照规则,会员可以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签约,由后者提供真实的咨询服务,并向其支付合理的报酬及食宿和差旅补偿,但此类咨询服务提供的方式或条件均不应当对有关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处方行为产生不正当影响。

依照以上准则,跨国药企不能以学术的方式向医疗机构和医生输送“不正当财物或者其他利益”,葛兰素史克(GSK)等跨国公司在华被查的情况来看,他们显然是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

以学术会议为主体营销的外资企业入华就已经变了样,那作为跟进者的国内企业跟 “老师”学习还能学到多少真经。以学术会的方式做药品推广,这本是国际通行做法之一,然而学术会正在成为直接或变相行贿的灰色路径,国家正联合5部委进行予以坚决打击,因此可以预见,过去“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术幌子将受到遏制,真学术营销必然是一种趋势,这既符合国家医改的发展方向,更是给广大医疗工作者自我救赎的机会,还中国医疗环境本来的面目。

传统媒体 顺势而行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从制造到成为医生的处方药或药店柜台上的某一商品,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宣传”环节。宣传后才会被人们熟知,宣传后才能形成经济价值,宣传后才能凸显产品或企业的品牌优势。

医药营销离不开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2007年前,医药宣传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学术会议等铺天盖地的媒体进行组合,尤以广播、电视的宣传最为盛行,到2006年底达到极致。而随着20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广告审查标准》进行修改及外资学术营销对国内医药市场的冲击,传统的“广、电”姐妹花媒体宣传组合开始失宠,并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几年新媒体(网络宣传)的出现并迅速活跃起来,且有取代传统专业杂志、报纸等宣传媒介的势头,以至于专业杂志、报纸等平面媒体一直不温不火。学术会议这种宣传形式逐渐成为处方或非处方药最重要的一种宣传手段。于是各种学会、教育机构在外资企业以及走专业化学术推广的国内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起来,且商业气息越来越浓。

第6篇

【关键词】医药;供应链管理;问题及办法

医药物流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而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对医药物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达到6亿美元。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将接近12亿美元。但是,药品缺乏统一标准编码,供应链信息系统严重滞后,影响药品质量监管,在一些药店、医院经常碰到的买真退假,为假药、劣药查处带来极大的困难。医药行业供应链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面对市场如此巨大的医药需求和医药行业的问题,正确,深入,全面认识当前淮安医药行业供应链的现状,及时完善,是非常迫切的。

1.淮安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1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

与其它城市相比,淮安的物流环节较多,药品行业经过的流通环节也较多,交易层次多是非常明显的。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最终消费者手里,一般要经过7~8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

1.2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

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发环节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在我国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医药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特性及医院作为强势买方的市场特性,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形成了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即药品的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医生的回扣越多,反过来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越高。

1.3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大多数医药经营企业对物流成本总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而把管理和库存成本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外。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不仅成为加大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4业务缺乏总体规划,一体化程度不够

作为一个以销售业务为主的医药企业,要依靠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广泛的营销网络开拓市场,就必须有一个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作支撑。然而, 医药企业的业务一体化程度在整体上仍较落后,不能适应构建高效的实体和概念管理系统的要求。首先,医药企业药品销售业务的功能和范围有许多重叠的地方。一方面造成节点企业或部门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节点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无谓竞争。其次,企业没有对内部资源、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进行有效整合,推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以致于使整个物流系统被分割成几个部分,没有达到资源的共享,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费,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很多医药企业同一城市的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车队,而其利用率又不高,企业每年要为此支付很大的一笔开支。最后,企业领导层和各部门员工对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一体化的思想也没有统一认识,各自为政。激励往往以本单位或部门目标为主,特别是以销售部门为主,没有从整体流程上协调物流系统的运作,没有把物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所在,造成了现有流程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2.淮安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2.1必须促进供应链管理协同化

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自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若这种差异导致了各环节之间相互发生抵触矛盾,甚至是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那么,我们就需在构建国际化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以及各做伙势互补,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药品供应链各节点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药品供应链具有一般供应链相同的规律,都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与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药品供应链中的流动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因此,药品供应链中各链节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药品的流通与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药品批发企业是连接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销售终端(医院和药品零售企业)的桥梁;医院和药品零售企业所提供的药学服务与药品消费是实现药品价值增值的关键;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为规范整个药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主体行为和控制药品流通中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2.2促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改变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管理,企业间的联系,企业的交易、合作、竞争的模式,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变化,推动着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我国的中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有利于使其经营企业在全球市场变化中选取,分析,进而做出更好的药材采购,生产优质药品,销售和存储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对中药的重点关注及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与外部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淮安医药行业总体的国际竞争优势。

2.3加强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依然自己来做。现阶段淮安大多数医药企业采取的物流模式。例如,他们有的利用自己的车队来做运输而把销售物流外包出去,有的只是单纯的将废弃物回收这个物流环节外包。哪个环节需要外包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能力和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相应地,它也集合了自营和外包的种种优点和缺点。 在现阶段,企业可以选择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首先分包出去,使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避免企业在物流环节浪费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很多大型医药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时,或是为了保留核心业务,或是为了安抚员工,或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也不太放心让陌生的物流企业经营自己的全部物流业务,考虑到企业的安全一般将次要业务和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以考察该企业的运作能力,通过不断地磨合增加双方信任度,对医药企业而言,进可攻,退可守。

第7篇

近几年来,国内原料药市场受到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抗生素限用、药品降价等政策因素影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作为国内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石药集团实施“从原料到制剂、从普药到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并确定了几条实现增长的路径:产品多元化发展,提升制剂药比例;展开并购整合,实现跨地域的运作;高速扩张与有效整合同步推进;推进国际化,突破增长瓶颈。

整合后的石药集团在业务上形成了原料药、成药和医药商业3大业务板块,旗下拥有30余家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拥有各自的一套管理模式,给集团管控的效率和效益出了道大难题。想要在全集团内做一项数据统计非常困难,政策下达也常常遇到流程不畅的状况。这样的现状和石药集团在转型过程中做跨地域运作、有效整合和同步推进的愿景是恰恰相悖的。

“实现跨地域运作必须有一个超大规模、高复杂性和高灵活性的系统来进行支持,也就是集团管控平台。”石药集团CIO马永刚说,石药在经过一系列并购后,“人管”的效率已经太低,此时要进行快速的转型,必须借助IT的力量。

2010年,石药集团下定决心要通过长期的信息战略支撑业务的变革,而信息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要对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纵向打通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链条,在流程上实现上下游无缝链接,信息和物流同步;横向打破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让集团的组织架构变成扁平化管理,这样既能实现集团层面的管控,子公司的灵活性也有所保障。 释放整合优势

医药行业对产品库存管理要求很高,比如产品存放的温湿度等都有严格要求。在SAP上线前,各个企业的入库流程都不统一,入库流程繁琐,效率低,一些子公司是库管员来核算库存成本,往往需要经过好几道手续:货送到后,库管员安排入库,然后库管员在账本上手工记录入库数量、合同签订的价格等,再敦促采购员向供应商索要发票,拿到票以后才能正式把库存的数量、总价值等进行更新。

2011年8月,石药集团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动SAP ERP,围绕采购、生产、销售、财务、质量5大模块推动业务精细化管理,统一各类信息的标准和管控范围,在关键业务领域梳理出130多个关键业务流程。系统上线以后,库存核算由系统完成,流程清晰,效率高,库管员不需要再去关注商品的价格,根据集团及各公司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进行收货,从系统中读取商务谈判签订的价格,这样一来就把库管员的精力解放出来,也把流程和权责进行了明确,而且数据会根据出入库的实际情况时时更新,随时都可以通过系统去查库存流向,堵住了手工记账时代的库存管理漏洞。

除此之外,系统也彻底改变了石药集团采购模式。石药集团下属每一个子公司都拥有自己的采购部,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集团统一采购。石药集团的ERP系统实施商文思海辉借多年来在医药行业积累下的实施经验,结合石药集团的企业特点和SAP最佳实践,对物料主数据进行整理划分,针对大众物料,统一划归到集团统一采购,针对特殊、小量采购,划归到公司的权限范围内采购,不在采购权限范围内的物料在系统里不能够进行下单的,从而有效控制住采购环节,也最大化释放出集团采购的议价优势。

在制造业企业,生产原材料成本占据企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成本核算方式是否统一,直接影响领导对产品生产、市场方面的决策,一番调研后发现原有人工核算模式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有些费用本不应计入成本却也被核算进来,导致产成品的核算成本失真。在ERP系统上线后,石药集团下属所有子公司的核算模型都根据系统的标准法进行核算,月底再进行差异分摊,统一了成本核算方法,实现石药精益生产管理。 2011年8月石药集团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动SAP ERP,围绕采购、生产、销售、财务、质量五大模块推动业务精细化管理,统一各类信息的标准和管控范围,在关键业务领域梳理出130多个关键业务流程。

在谈及为何选择文思海辉作为合作伙伴时,马永刚告诉记者:公司先前上过一期管理软件,由于在实施过程中走过了很多的弯路,系统上线后,未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人员培训不到位、产品成本核算有差异,导致公司对于管理软件的效果起了很大的疑问。在这过程中,文思海辉凭借对医药行业的深刻理解,曾服务过多家全球知名药企,并获得认可的最佳实践,再加上拥有用本土最大的SAP专业咨询与实施团队,充分了解石药的痛点和需求,最终促使双方走到了一起。 大数据支撑下的资信管理

在从原料药的生产销售转向制剂药时,石药集团发现制剂药的合作伙伴的稳定程度远远低于原料药,原料药面向大型生产企业,制剂药则面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销商。当制剂药合作伙伴数量越来越多时,集团在应收账款的统计问题上感到越发棘手:不同子公司有可能和同一家客户合作,两家子公司跟这个客户合作的交易数据没法合并统计,应收账款也无法获得及时统计;对不同客户本应该提供差异化的资信额度提供,但是没有数据支持,只能凭借客户和业务员之间的感情维系来进行主观判断。

文思海辉帮助石药集团明确并统一了集团各类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如客户、供应商、产品、原材料等,建立起集团资源整合的信息基础,然后根据客户具体的资料和系统计算模型,给每个客户计算出一个合理的资信额度,对后期客户资信建议额度和发货收款等进行指导和预警。实际上,项目实施并非一帆风顺。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观念。文思海辉通过两套办法高效地帮助石药集团解决了这个难题:一是靠培训,向企业内部人员倡导使用ERP系统所带来的益处,并向相关人员讲解应用技能。二是靠制度,每建立一个流程,就建立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并制定出有效的奖惩措施。文思海辉多年的医药行业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石药集团制订出适合医药企业的合理流程,以及企业部门和员工的业绩考核标准。

第8篇

12月4~6日,广州。在第68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产业界的主流身影正试图在思想和智慧的碰撞中求解。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全国药交会作为医药行业的“晴雨表”,市场人士纷至沓来抢先试水温,希望及时精准地调整发展方略。河南羚锐制药市场部经理吴延兵告诉笔者:“现在,环境确实很复杂,洞悉眼下市场的先机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视点1 规模超历届

具有30多年历史的全国药交会,几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整个医药行业的成长与壮大,众多的医药企业也是通过这一平台从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如今,新一轮的改革再次上路。

笔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次药交会在展位数和展示面积上双双创历届之最。20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企业参展商、3400个标准展位,7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累计约吸引了近10万专业观众的参观。“全国药交会一年举办两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协助医药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交易。在阔别一线城市8年之后,这次来到广州,就是想借助珠三角的巨大经济号召力,在进一步扎实医药制剂交易服务的基础上,致力于为医药界搭建一个集宣传、贸易、交流和学习的大平台。”主办方介绍说。

笔者在网上看到网友“CCCCC-苑莹”一条很有意思的微博:“这是招聘会?不,这是第68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据介绍,本次展会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家医药精英企业,国药集团、哈药集团、上药集团、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等蜚声业界的龙头企业一如既往地参展,其他初露峥嵘的后起之秀也踊跃报名参展,均视此次药交会为提升企业形象、品牌推广营销、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市场空间的高效平台。

视点2 区域品牌重塑

细心的参会者都发现,以团展铸品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其中,乌鲁木齐高新区医药企业首次亮出“天山生物与民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旗号,企业带来的具有浓郁新疆特色的生物与民族医药格外引人瞩目。笔者在现场看到,以奇康哈博维药、特丰、华世丹、雪莲维药、英派、银朵兰等8家企业组成的创新联盟,不仅展示出各种民族药生态、健康、安全药材的理念,更是展示出新疆制药企业高度的现代化水平及制药工艺。据悉,从2009年第6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起,乌鲁木齐高新区就以医药企业组团的方式参展,并由财政出资补贴企业的组展、参展费用,到目前已延续了4年共8届展会,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药、生态药、放心药”逐渐在全国药品市场有了知名度。集体参展旨在着力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物和医药企业。

参展企业越来越注重品牌与文化。除了新疆企业的抱团外,为了增强医药产品的竞争力,重庆展团由太极集团、西南合成等21家企业集体亮相,贵阳、珠海、广西等地的主流药企也纷纷组团参展。另外,杭州新药港在特装展区也是攒够观众的眼球。“在这些展团的背后,实际上可以感受到地方政府对发展本地品牌药企的一种期待,地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会越演越烈。”看到这些区域品牌的再造,一位参加药交会的行业专家感慨道。

就像北京品牌一样,为了打造“京药”品牌,扩大“京药”在全国的影响力,北京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也是首次设立自己的展位,利用全国药交会的平台打造“京药”品牌。虽说该协会已连续13届组团参展,开创了协会组团参展的先河,但这次该协会也专门设立展位展示北京名、优、特、新产品,打响了区域品牌。

视点3 国家政策走向

蓬勃的中国医药市场生机盎然,但这是一场机会并不均等的盛宴,要想饕餮盛宴,既要有优质的品种,也需要对市场、政策的准确判断。在采访中,很多企业坦言,在全国药交会上能前瞻行业发展趋势,把脉政策走向。“医药行业深受国家政策影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行业积极应对、主动适应,进行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逐渐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大环境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政策下一步走向是企业界尤为关心的。”主办方介绍,目前药交会已从单纯的服务于医药制剂交易的展览会,转变成一个协助医药企业全面了解政策变化和走向的绝佳场所。

第9篇

继稻盛和夫之后,世界再次迎来了一位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东方企业家。

2009年,宋志平在国药集团提出力争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时,不少人并不相信。因为国药集团2008年销售收入只有430亿元,距离世界500强相当遥远。然而,5年后,国药集团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作为两家大型企业的统军者,宋志平以共生多赢、和谐包容的经营智慧,提出“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之中”,并创造了“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的央企巿营模式,为集团乃至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日,《国企》杂志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国企》:国药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哪些因素?

宋志平:国药集团属于在完全市场竞争领域中的非垄断企业。与中国建材一样,它的快速成长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具有标杆性的积极意义。

企业成长首先要看到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从外部因素讲,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企业内部因素来说,源自国药集团成功引入了市场机制以及清晰的战略与目标。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战略不正确的话,走得越远错的越多。在制定国药集团发展战略时,我们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环境、自身、竞争者等有清晰认识,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等等。考虑医药行业处在充分竞争领域,行业散,企业小,资源整合比较容易,滚雪球式的方法则很难做大,所以我们决定采取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的方式成长壮大。作为国资委的董事会试点单位,国药集团有个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有一支非常好的执行团队,董事会、经理层和党委有机融合,形成了"一驾马车三匹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生动局面。

《国企》:有人认为,包括国药集团在内的不少国企进军500强的秘诀,就是“买企业”。您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宋志平: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国药集团的快速成长,一半靠兼并重组,一半靠自身的内生式发展。全世界的大公司大多也是同样的发展模式。我始终认为,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作为国家企业的央企在行业中既是引领导者又是整合者。整合不仅是做大企业的方式,也是优化行业的方式。但企业整合要从效益出发,不是单纯为大而大。企业整合一要有显著的盈利,二要遵循市场的逻辑,三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国药集团确立世界500强战略目标后,依托资本市场理性地进行了兼并重组,并发挥了收购企业的潜在价值,实现了1+1>2式增长。这其中的关键,是看清并顺应产业的发展形势。但做大也不能光靠买。收购以后,企业自身也在成长。企业分散时无协同效应,彼此是竞争者,价格打得很低,很难生存下去。企业收购之后有了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收入在增长,利润也在增长。同时国药集团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和内部资源的整合,近两年来,每年自身成长占总成长额的一半以上,实现了企业的有机成长。

《国企》:收购容易整合难,很多企业“成也收购,败也收购”,国药集团如何确保收购的成功?

宋志平:收购是高难度的经营活动。一方面全世界收购失败的案例不少,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是靠兼并重组而形成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收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逻辑。比如国药集团的战略考虑,是把物流库、配送体系建立起来,因为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建立起来的。收购如果做不好不如不收。收购失败者往往是因为管控与整合能力差,最终导致收购成了套在脖子上的“绞索”。收购的核心是看能不能赚钱、有无利润、能否有盈利模式与有效整合措施。收购的出发点不是规模扩大,而是效益增加。

国药集团的扩张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国有资本被不断稀释,现在的国有资产比例不足50%。这样的企业并非纯粹的国有企业,因为社会资本也已成为有一定份量的股东,甚至从总和上已超过国有资本的比例,性质上已成为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我们不能回到传统的国有企业的老路上去,更不能走全面私有化的路子。我希望走出一条国民共进的融合、共赢的混合所有制的路子来。这一点国药集团已经做到了。

《国企》:站在新的起点上,国药集团的下一个战略目标与方向是什么?

宋志平:医药行业号称是永远的朝阳产业。20多年来,医药业始终保持着近20%的发展速度,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出4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是医药的“黄金十年”,全行业每年会有20%的增长。国药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下一个目标是加大技术创新和生物医药的制造能力,对标跨国医药公司,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水平,实现做强做优、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医药集团的战略目标。

国药集团作为央企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也把健康领域作为下一个发展目标—包括体检、医疗、养老和保健。美国健康医疗产业一年3.5万亿美元产值,其中医药只占3000亿美元。健康产业大过医药10倍。国药集团进入健康领域,也要走联合重组道路。

我希望尽快把国药集团的医疗体系建设起来,建立类似台湾长庚医院那样的体系。但医院不同企业,整合的难度很大。要把问题解决好、管好并产生效益,这并不容易,资金能力与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去。

《国企》:中国大企业往往把国际化战略看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看待国际化?

宋志平:国际化是大的趋势,中国企业成长之后一定要走出国门,有跨国经营的实力才能在全球赢得市场、赢得尊重。但在此之前首先应该完成实力的提升,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大踏步走出去。中国企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推进,走出去撞运气是很危险的。

第10篇

药学专业职业素养途径随着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从事医药行业工作人员不断增多,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近几年药学市场出现人才逐渐饱和的现象,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当今职业素质的好坏已成为衡量职业人才的重要标志,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药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职业院校因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在培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院校提升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多数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学习能动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院校是药学专业的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且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药学技术人才的社会重任。因此,加强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2.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标准的需要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经历着由仿制为主向创造为主的战略转移,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也从操作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创新型转变,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即医药企业需要的是集理论、知识、技能和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才。职业院校作为药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顺应企业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在传授传统知识和和强化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3.药学学科特点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专业人才短缺,全国目前医药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2%左右,可见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药学人员的职业准入屏障。更重要的是,由药学支撑的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其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和成果不断更新。加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健康观念的改变,都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知识、技能上必须与时俱进,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素质、自我学习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职业素质,才能适应医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变革。因此,药学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也要随之不断改进,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就业,还能适应医药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革,实现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深入调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都应紧扣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药品生产企业、药店、医药公司对药学相关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药品生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体系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未来职业中不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如药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文化素质课(如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和职业技术课(如药用化学基础、药物化学、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中药鉴定、药品生物检定等)外,还设置了新药研制技术、生物制品技术及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紧跟市场发展取向,并请行业专业进行分析和改进,课程设置兼顾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2.产学结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配备精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规范的职业行为。学院可以企业为依托,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药厂、药店等企业一线,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教学之中,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转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学院也可吸纳企业精英,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学校培训做兼职教师,也可直接将企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学院作为专职教师。

第11篇

因此,在营销模式的变化及产品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或在货币紧缩、通涨的现实状态下,产品价格体系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才能确保其能够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竞争。通过进行价格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稳定销售渠道,确保厂家、各经销商、分销商及终端客户在经营该产品时仍能继续获取合理的利润,又不失其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通过品牌建设,才能使产品发展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产品。

一、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对药企的不利影响:

国内医药行业经历了多年混战期,地标转国标、GMP/GSP认证改造、医疗体制改革、基药申报等,现有的药品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而“一药百家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流通及零售行业,也得于蓬勃发展,并快速趋向于区域整合和区域垄断。生产行业的整合却来得相对缓慢。在渠道和终端逐步单一的状态下,对利润的要求不降反升,对渠道而言,配送费、流向费、答谢费、司庆费、信息费等等的收费名头层出不穷,对终端而言,越来越模仿商超模式,上架费、陈列费、条码费、促销费、配送费、赞助费等等的收费名头举不胜举。

因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决胜终端成为现有医药营销模式的主流,对医生、店员这类直接面对患者、消费者的群体进行着竞争性的糖丸攻势,开方回扣、带金销售已形成行业营销定律,而这一切的费用来源药企的利润,这种决胜终端的营销模式无形中使不少药企处于医药行业中的劣势地位,而对于渠道和终端,从产品利润的高低对药企具有多种选择性。

零售价格是价格体系的最后一环,在终端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也是最不稳定的一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直接和透明。在国家对药品监管和价格限制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虽然社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药品价格仍呈现下跌的走势,广东省更是在2010年9月份开始实施 《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希望通过出厂、流通、零售三个环节将药价水分挤出。但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无法改变医药市场营销模式的状态下,使本已利润薄弱、产品品牌力小的国内中小型药企将经受严重打击,而大品牌药企包括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在这种政策下赢得先机。

这种医改中因药价问题使药企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博弈过程,而市场营销模式并未因此而改变,最终导致的是低价高效老药的退市的情况类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内医药市场化模式的畸形所造成的,只有改变国内现有的医药市场化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药品终端价格的下降,而药企又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进行药品生产、质量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有医药市场模式使药品必须具备“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

维护适合于现有医药营销模式且具有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成为药企确保产品在市场生存的关键。就药品而言,目前价格体系中的价格包括:出厂价、价、经销价、配送价和零售价等,每个价格的差额和返点决定了各级客户的利润。如设定价格体系不符合市场的实际状况,那么营销工作便很难开展,药品推广受阻;如设定的价格体系符合市场实际状况,但营销管理制度未有效对价格体系进行有效监管,价格体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会被打破,最终造成药品在市场上的溃退。各渠道、终端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价格体系,同质化产品竞争程度越强,价格体系就越难于维系。在国家政策、通货膨胀、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原本稳固的价格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何为符合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即各级价格均符合客户利润要求的价格体系,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价与最低出厂价的总差额,能够满足销售体系中的所有客户。但近年来,在渠道和终端垄断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合理空间非但没有被压缩,反倒出现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对药价的打压,最终压缩了的仅仅是最上游的空间,也即是药企自身的利润空间,最终导致药企放弃原有产品,不少药企有很多产品批文但实际未有生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价格管控下小品牌药企的生存困局

药企是设定药品价格体系的决定者,随着药品上市时间的推移,当药品在市场形成竞争后,销售体系中上一层的利润不断被下一层剥夺,如没有及时进行价格体系的巩固,当下跌后的价格已在客户链和消费者当中形成定势时,进行价格体系的恢复非常困难。药企通过对渠道管控、货量管理、终端竞争平衡以及零售价维护等达到稳固价格体系的目的。也有不少药企,通过重建价格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强势品牌药品,价格的调整具有类似行政命令的性质,一般而言,销售受影响的时间很短,消费者因对品牌的高认可度,亦会很快能够接受新的药品价格,在终端销售的拉动下,渠道链中的每一级客户在有微薄利润下,亦能接受新的价格体系。

而对于小品牌药品而言,在没有品牌投入支撑的情况下,以满足最大“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而取胜是一贯的营销行为,但持续的非良性竞争和政策对价格的打压,“合理空间”迅速失去优势,致使很多小品牌药企面临难困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者方面:对于小品牌药品,品牌投入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弱,影响其主动购买,药店销售则可有可无。在药品零售价下降的情况下,终端铺货率持续下降。

(二)终端销售方面:零售价格的下跌,要使价格体系继续符合“合理空间”,药企必然降低自身利润,亦使得药企对终端销售的糖丸攻势减弱,导致最终销售决策者医生、店员均失去开方和主推的动力,出现严重的销售断层。

(三)渠道销售方面:目前医药渠道市场主动分销的能力处于薄弱状态,在消费者和终端主动销售拉动力减弱的状况下,渠道滞销现象成为必然。

四、小品牌药企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

第12篇

几天前,笔者与一位关系不错的业内朋友沟通,听到最多的是他的无奈和牢骚。因为作为郑州一家医药企业主管4家药店经营的老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管辖的药店经营业绩不断下滑。如今的情况是,已经关停了1家,另外2家勉强糊口,只有老店还略有盈余。于是,总部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弄得这位去年上半年还意气风发的精英现在则是焦头烂额。

发生在笔者朋友所在的医药OTC渠道的困境也只是一个缩影,伴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逐渐明朗,其中关于“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产生的恐慌已经出现,众多的普药企业和临床商业公司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前途叵测。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不由得想起温总理在汶川地震以及在我国被全球金融危机波及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上下齐心坚定信心,就一定可以渡过难关!”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目前陷入困境的医药企业,也需要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给予自己的合作伙伴信心,才可能会迎接美好的未来。

一、 从自身做起,由内到外强化

笔者经常会听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各种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金融危机下生存第一”,“减员增效才能保存自己”、“缩减开支,留得青山在”……说实话,这样的言论笔者不认同。医药行业目前的严峻形式,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挑战,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的发展怎样也完全掌握在企业的手中。要图发展,就必须要有所建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时候,恰恰是需要增强信心,调整稳固的好机遇。

1、 不裁员,不减薪,重在优化人才结构

敢于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在目前的环境下是需要一定的气魄的,但是这种态度也会给自己的企业员工传达一个强有力的声音:要发展,要前进,有机会。因而,虽然当前国内大多数的药企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销售额下降、经营成本支出上升等情况,但企业管理者也不要轻而易举的举起手中的裁员之刀。要养精蓄锐发展,不妨借助目前失业人数激增带来人员空前充足的机遇,对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实施调整。不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为优秀的人才,还有效的优化了企业的人才机构,保持了经营稳定奠定未来基础,何乐不为?

2、 转变经营思路,强化内部管理

国内的药企,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规划方面都会有一个通病: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将80%以上的精力放在营销方面,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而企业形象、员工素质风貌、内部配套管理等严重失调,最终在高速发展了两年后就踏上“徘徊—调整—迷茫—直到消失”的境地。

因为中小企业的特殊性,不大力发展就会被挤垮,平时企业很难有较大精力顾及内部管理。医药行业的萧条,外部销售的低迷,正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整体水平,匹配较快提升的销售额和企业规模的大好时机。如同春种秋收一样,此时播种,是为了在该收获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收成。

3、 保持经营可持续性,不盲目缩减营销开支

而在经营方面,目前医药行情下缩减经营开支,当别人都在“勤俭过日”的时候,保持一如既往的营销费用投放在宣传、市场开发等方面,更能突出企业的形象。这就好比逆水行舟,当别人都不用力慢慢后退保存实力准备在顺水的时候发力时,你更要卖力的向前划动。可能你并不会走多远,会在原地打转,但是距离会慢慢拉开。虽然这样坚持下去很不容易,一旦转入顺水行情,拉开的距离会使你获得别人没有的领先优势,奠定自己的业内地位。当然,要注意的是这种环境下费用使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媒体的精准选择、市场的适当收放、政策的合理调控,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 给合作方展示更多的信心

此外,由于目前医药经营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的与不同更多合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关系处理的好坏,也会直接关系到企业发挥着的顺利与否。

1、 合作厂家,特殊环境更紧密

对医药生产企业而言,合作厂家既有原料供应方,也有药品包装供应方,还有市场渠道共建单位等。在特殊的时期,在稳固自身的同时,还有做好这些合作单位的关系经营和信心打造,从而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医药经营企业来讲,其合作方的信息稳固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目前的医药经营企业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药品生产能力,依靠工业企业提供药品完成销售获得利润,有没有药品销售是其核心。这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展示和调整,向合作生产厂家传达一种信心:企业目前过的很好,并通过调整和变革未来会过的更好!生产企业心里得到安慰,才会一如既往的合作保证药品供应,甚至加大对经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保证企业的发展。

2、 合作客户,形成强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