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时间:2023-08-28 16:5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金融风险 企业运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 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2] 李立新.企业管理创新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第2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问题;成因;对策

1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分析

1.1企业的良性运营离不开资金支持

对企业而言,所开展的一切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就是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的运转就是资金的流动,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前提条件就是得有足够的资金供自身使用,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容易陷入被动局面,所以对企业而言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有助于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1.2有助于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发展

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对金融风险管控缺乏足够的重视,埋下了不小的金融隐患,这很容易致使企业陷入较大的生存危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体制下,市场环境存在着多变和多样的特点,更加加剧了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所以需要企业管理者对相关的金融管控理论以及金融风险形成正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避免本企业陷入金融危机。

2企业金融风险的类型分析

2.1融资风险

一些中小型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设置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此外,对大部分金融机构来说是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的,因此不少中小企业为了解决眼前的资金短缺问题,往往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可是如果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状况不佳,就难以偿还相应的债务,再加上中小企业资金回收的速度通常情况下比较慢,而且回收过程中的风险较高,最终埋下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2.2投资风险

对现代企业来说,希望通过一种新产品来实现自身长期发展的想法并不现实,并且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导致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单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品的销量将会不断减少,就会导致前期的资金投入难以顺利回收,此外由于不少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途径,导致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风险。

2.3市场风险

在日益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汇率、利率以及股票价格等波动都会变得更加频繁,上述因素的存在都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的资金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如果企业资产难以及时有效的变现,或者是不能有效的输入现金流来偿还债务,就有可能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带来风险。另外,企业的管理层如果出现了决策的失误,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风险,所以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必须对日常的规章制度予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和不断的优化完善,以增强日常操作与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性。

3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外因主要指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变动比较频繁的因素,比如汇率、利率等。现阶段,我国不少企业缺乏足够的金融分析能力,难以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因此在选择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而引发金融风险,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使得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幅度不断增加,如果银行和其他的金融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出现了业务方面的矛盾时,也会对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企业缺乏多样化和有效的金融风险防控手段,通常情况下企业要想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需要对其进行预估和评判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是在我国金融体制创新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风险评估手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的金融政策的出台,导致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造成了影响,导致难以实现预期的风险防控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缺乏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风险防控人员,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我国的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导致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过快,导致风险防控人员的能力难以及时跟上,自然难以对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有效把控,其所拥有的有限的金融风险防控技术和手段很难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风险,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4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

4.1树立应有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要想有效提升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必须树立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金融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其形成正确清晰全面的认识,从本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运营管理的实际状况出发,对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特别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进行经营制度改革,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合理控制生产规模,以确保在自身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同时,能够不断增强自身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4.2积极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在金融风险防范的具体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金融风险的管理目标予以明确,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类别,并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因素加以兼顾,精细化核算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另外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确保基层员工的稳定性,确保正常工作不受到影响,在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确定的前提下,结合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自身现阶段的发展特点,积极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要求风险管控人员对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对各项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合理预测企业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并提前做好预案,安排专门的经济项目负责人,对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管控,并将相关信息有效反馈到企业领导和管理层,从而为金融风险的防控提前做好准备。

4.3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

企业要想实现金融风险防范的预期效果,离不开对衍生金融工具充分合理的利用,比如企业在开展相关的金融业务过程中,可以通过期权或者是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再根据金融市场的供需情况选择最佳的交易方式。此外,要与自身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经营周期有机结合,从而确保应用数量和期限体系结构的最佳化,通过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行为加以全面的监控,此外要形成合理的成本控制理念,对金融风险予以有效的识别和防控。

4.4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控人才,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金融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并通过一定的惩奖措施激励其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篇

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指的是市场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力企业涉及到的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是受到进出口业务比较多的,其要更多的关注汇率波动的变化,对此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利率风险,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银行借贷来进行融资,由于很多用户付款不及时造成了电力企业无法及时让款项到账,这就会影响电气日常现金流的流动,如果这些呆账、坏账一旦形成就十分不李云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进而就会使得整个行业产业链爆发行业信用危机,影响和危害巨大。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指的是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联系起来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各种违规行为是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这又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到位,没有严格、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就不能有效形成相关的制度约束,自然在执行上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在电力行业形成长期的金融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其经营的产品多和金融投资息息相关,但是电力企业作为非金融企业其主要经营的产品与之有十分巨大的区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对电力企业的相关上级和领导没有足够的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一块就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足够的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对于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然后表现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在金融知识的积累方面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从而不能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对企业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在金融风险避险工具方面很多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金融类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中主要追求收益,而非金融企业则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作为垄断的电力行业,电力企业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保值。目前在电力行业没有充分的应用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相关领导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全面,导致自己的认识盲区,从而带动下面员工也是这种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分单一,这又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造成的。

(三)信用风险控制工具的可靠性太差

在国内电力企业中目前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商账管理,在国内刚刚形成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高销售额是很多电力企业主要追求的目标,在订单签署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的调查,这就会造成收款时的各种问题。另外,只有有限的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体制,没有完善的评级机制,这样就会使电力企业在对自己的客户划分信贷等级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没有将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传统的国有工业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电力支柱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股份制对于我国的制度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方面还没有较强的能力。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造成了风险管理责任的弱化,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其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审计人员工作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状态懒散等问题,造就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

三、建设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应当像重视生产经营风险一样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从全局的角度长期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带头作用,通过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来逐步的增强风险意识,这样能够使员工不断的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同时在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方面电力企业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会受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对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进行完善

应当对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进行完善,主要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这样能够使电力企业管理及时的作出风险控制决策,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力是很重要的,电力企业应当在与金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充分应用来规避相应的风险。另外,也需要电力企业相关的领导足够重视这一块的建设,坚持对形式的把握,不断的改进相关的制度完善,加强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建设,是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

四、总结

第4篇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含义

金融风险从广义上理解为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的利弊是共存的,主要是因为金融风险既可以产生正收益也可以产生负收益。在金融类企业和非金融企业该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则主要研究金融风险的发生对非金融企业(本文以电力行业为例)的影响。

(二)电力行业多面临的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和形成原因

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指的是市场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力企业涉及到的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是受到进出口业务比较多的,其要更多的关注汇率波动的变化,对此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是利率风险,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银行借贷来进行融资,由于很多用户付款不及时造成了电力企业无法及时让款项到账,这就会影响电气日常现金流的流动,如果这些呆账、坏账一旦形成就十分不李云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进而就会使得整个行业产业链爆发行业信用危机,影响和危害巨大。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指的是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联系起来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各种违规行为是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这又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到位,没有严格、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就不能有效形成相关的制度约束,自然在执行上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没有在电力行业形成长期的金融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其经营的产品多和金融投资息息相关,但是电力企业作为非金融企业其主要经营的产品与之有十分巨大的区别。在现实工作中,很对电力企业的相关上级和领导没有足够的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一块就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足够的金融风险防范观念,对于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然后表现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在金融知识的积累方面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从而不能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对企业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在金融风险避险工具方面很多电力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

金融类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中主要追求收益,而非金融企业则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作为垄断的电力行业,电力企业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保值。目前在电力行业没有充分的应用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相关领导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全面,导致自己的认识盲区,从而带动下面员工也是这种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分单一,这又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造成的。

(三)信用风险控制工具的可靠性太差

在国内电力企业中目前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商账管理,在国内刚刚形成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高销售额是很多电力企业主要追求的目标,在订单签署之前并没有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的调查,这就会造成收款时的各种问题。另外,只有有限的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体制,没有完善的评级机制,这样就会使电力企业在对自己的客户划分信贷等级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没有将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传统的国有工业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电力支柱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股份制对于我国的制度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方面还没有较强的能力。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造成了风险管理责任的弱化,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其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审计人员工作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工作状态懒散等问题,造就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弱化的主要表现。

三、建设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转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应当像重视生产经营风险一样重视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从全局的角度长期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带头作用,通过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来逐步的增强风险意识,这样能够使员工不断的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同时在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方面电力企业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会受到自身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对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进行完善

应当对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进行完善,主要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这样能够使电力企业管理及时的作出风险控制决策,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力是很重要的,电力企业应当在与金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充分应用来规避相应的风险。另外,也需要电力企业相关的领导足够重视这一块的建设,坚持对形式的把握,不断的改进相关的制度完善,加强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控制制度建设,是金融风险管理部门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

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也开始繁荣发展。人们对金融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环境下金融机构必须要实施金融创新,推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满足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金融创新的环境下必然会伴随着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市场必须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合理规避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文章主要从金融创新环境方面研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模式。

[关键词]

金融;创新环境;风险管理模式

金融业的本质就是高风险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逐渐成熟,在这种环境下各个企业纷纷实施金融创新,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也不可避免,而且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监管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而且没有统一、规范的成功发展经验,比较容易出现金融危机,进而容易侵害投资者利益,为了解决类似问题,我国金融创新环境下必须要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1]

1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1.1金融创新总述

通常情况下,“金融创新”指的是在金融环境中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而形成的新事物。[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发展趋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生产的金融产品逐渐出现同质化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3][4]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创新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进行创新。其次,金融产品在创新中主要关注的是理财创新,人们手中有很多闲置的资金,金融机构抓住这个机会,大量推出理财产品,但是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导致金融产品出现一种非平衡状态的发展,这种发展形态不利于2017年产品健康长久的发展。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结构界限划分比较模糊。[5]金融环境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之间界限不清晰,金融行业在发展中格局变化比较大,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1.2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在金融市场中,风险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金融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创新发展才能维持其长久健康稳定的发展。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6]科技信息发展环境下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建立在金融利益和损失利益基础之上,使损失和利益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下,同时实施金融产品创新,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实现宏观风险的转移,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3金融创新的特点

(1)金融市场的理财属性。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财观念也不断提高,传统的储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收益的增加人们理财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7]这种金融发展环境下,各个银行开始推出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而且各个理财机构之间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的注入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2)金融机构出现严重同质化现象。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机构之间一般界限比较清晰,各自负责各自的金融业务。但是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各个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多种样式的金融产品,使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也出现交叉。导致各个机构的业务形式也出现较多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3)业务领域抓紧扩大。理财产品的推出,是金融行业创新的一大特点,金融行业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财业务,导致一些银行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应用模式,开始向电子银行和个人理财的领域发展。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有20多家银行推出了保险业务、证券业务、融资业务等。从这方面来看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发展越来越广,不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创新。

2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管理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金融经济的繁荣发展。原本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一般采用的是风险评估,但是这种方式应用在金融创新环境下是很难与国际接轨的,在这种模式下只要国家推出了金融有关的政策,金融市场就会出现萎缩的现象,导致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出现不明确,进而导致整个资金企业盈利不均,影响社会稳定发展。

2.2风险测评方式滞后

在金融创新环境下,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风险测评方式发展比较滞后,进而影响整个金融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比如金融信息滞后、金融考评机制不严格以及金融动态不及时等,如果这个时候金融市场出现任何差错都无法及时地解 决问题,导致风险测评机构发展滞后,进而影响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2.3金融创新机制滞后

我国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考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以经营企业发展规模的大小进行衡量,并不是依据金融企业创新模式进行衡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企业发展中忽略了金融产品的创新性,进而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出现金融风险。金融机构界限模糊。金融创新趋势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正因金融行业包容、开放的态度,促使行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均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现代化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的金融创新机制发展比较活跃,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复制,导致金融创新中实际的新东西数量并不是很多,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现象。

2.4资产证券化增加金融风险

新经济环境下,金融创新有效促进我国金融业向证券化趋势发展,在这种发展环境下,资金流动性非常快,金融产品逐渐出现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对于一些银行类型的投资者来说,如果正常化之后不能达到预先效果,就会严重影响银行的信誉,严重影响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好的货币企业来说,这种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能力,降低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的控制率,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增加风险发生概率。

3预防金融风险的管理模式实施措施

3.1加强金融市场内外部管理

金融市场的内部管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金融企业存在着客观的风险因素,必须要加强金融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全面科学的金融风险预防体系。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金融产品过度开发现象要从初期开始预防金融风险的出现,解决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风险问题,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的外部管理一般是由相关政府部门完成,其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发展,所以必须为金融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限制不合理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手段,为金融企业打造一个稳定、规范的发展环境,同时要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全面、严格的管理标准,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3.2构建规范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在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经济效益。首先,金融企业可以采用复合式金融风险管理模式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将金融风险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进行分析和测评;其次,金融企业也可以根据用户金融心态和金融特点制定特殊的金融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而且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征求金融企业各个部门的意见,科学地对金融新产品实施评估和测评,进而更好地降低金融风险。最后,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还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首先金融企业要定时不定时地为员工实施培训,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引进一些与金融风险有关的知识培训,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在平时的工作中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3.3有效实施金融创新,进而控制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繁荣,金融创新产品比较丰富,在这种环境下要想更好地控制金融风险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首先,在金融服务方面必须要结合相关金融机构和客户群体的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而且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积极地落实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质量,积极落实客户的实际利益,并从客户的角度分析金融产品的特点;其次,预防金融市场出现风险和危机必须要在市场中引入程序化机制,实现对金融事业更好的发展,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提高金融市场控制风险的能力,稳定我国金融市场;最后,必须要在金融市场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利用市场机制制定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将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及时发现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产品,并正确指导金融创新产品向新的方向发展。

3.4积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比较自由、开放,这个时候如果我国金融企业仅仅依靠宏观调控实施管理,对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管控势必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所以我国金融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国家金融防范体系。首先要积极与其他国家政府签订监管合作协议,并主动地参与到国际金融产品监管市场中,在监督自己国家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进行分析,为我国金融创新提供支持。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控制金融风险制度,在金融创新环境下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观察,探索符合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要加强金融市场关注力度,金融机构要实现独立运行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有重要的联系,首先必须要分析市场发展现状;其次要认真而全面地分析各类数据、信息,进而提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措施,使我国金融决策更加科学。

4结论

近几年,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繁荣,金融创新产品较多,有效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跃发展。但是在金融创新环境下必然伴随着金融风险,所以金融企业必须要制定各种措施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建立科学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金融风险内、外部管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从多方面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吴有红,潘爱玲.网络化生态环境中集团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实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135-140.

[2]李墨,李爽.发达国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2012(15):12-13,27.

[3]陈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及改进思路[J].中国金融电脑,2011(10):71-73.

[4]周毓炜.解析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J].中国经贸导刊,2016(23):32-33.

[5]刘永宁.浅谈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垂直风险管理[J].银行家,2012(4):113-115.

[6]王众.城商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青海金融,2012(12):30-33.

第6篇

我们深深感到,在强大的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没有哪个人、哪个企业、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次,金融风险还有一定的叠加性和积累性,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发生虽然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但却不是突如其来的,它的发生需要一定时间酝酿,是由一系列金融问题、经济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形成的。因此,金融风险有可能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去预判,当发生不利因素时,积极地做好应对和防范措施,可能会减少在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再次,金融风险还表现出消极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的去对待金融风险管理,才能起到最佳的防损效果,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金融活动中稳定生产、稳步发展、稳获利润。

1.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1.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2.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3.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3.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3.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1-03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确立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处置三个步骤。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环节。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范畴。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再到当前银监局要求5大商业银行自查28万亿的贷款,都说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简言之,金融经营的是货币,是风险,金融机构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良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28万亿贷款的五级分类自查工作。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五级分类不真实的情况值得重视。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近30%;2011年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年中的0.37%攀升至1.36%;2012年2月,该数据增加至1.74%;而后,逐月攀升——3月末为1.99%;4月末为2.27%;5月末为2.43%;6月末2.69%。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存在着逐渐攀升的危险趋势。同时按照危机从企业——民间金融——银行这一传递规则,此前的民间金融危机势必会引燃银行原本隐藏在背后的不良贷款。2012年第25期财新《新世纪》以《不良贷款来了》为题证实了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和金额都在攀升这一论断。

(二)高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

2011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位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和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银监会下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系统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前瞻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个别领域、个别地区的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南方都市报》2012年07月30日报道: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专门派出专项督查组检查银行对个别楼盘房贷业务,以了解银行内控风险。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分散,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2012年1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为119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04年增长了2.56倍,但银行业资产总额在整个金融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94.3%下降为2011年11月末的90.8%,而证券、保险的资产占比则分别由2.2%、3.5%,提高至4.2%、5.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这些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6.2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高7个百分点;引导大中型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小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截至6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2年7月28日召开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金融论坛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但我国绿色信贷工作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银行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加强。这些都说明金融风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四)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9家,其中开业681家,筹建6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511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437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金额320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72%。目前,在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4.3%。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很快,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大幅增加。这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不足

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我国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尤其是风险防范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重在“防”上下工夫,也就是事前预防。从根本上来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服务对象上人手,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不出现风险,那么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从当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欠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担保制度不完善、风险危害性的宣传性不够。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7大原因。具体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二)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当前各金融机构采取的操作方式多数为: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只管把钱借出去,收取固定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不做监控。这种行为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所投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的预测了。对项目实地考察不足就是对风险防范实地考察不足。同时各银行的目标很明确,赚钱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贷款者都会如期还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对收回利息和贷款有一定的把握。但当前形势不同了,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老板跑路,民间金融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导致民间资金惜贷,进一步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重视对所投项目的专业性预测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相应的制度约束、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风险性等专业性预测需要专业化、项目化的人才,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组建相应的团队方可完成,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备查,进行事前控制,才能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防范才能全面,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众所周知,各个企业为获得资金,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但这份财务报表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贷款条款的标准造假造出来的,也就是当前会计界最盛行的说法:两套账,即企业想怎么做账就怎么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工作受控于老板。又比如,各企业为少纳税,在税务局的网站上输入的报表肯定与提供给银行的不一样。因此,银行系统应该与税务局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网。同时,加强事务所的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金融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GARP主办的考试证书,具有国际性,FRM已经得到欧美跨国金融公司、监管机构,特别是华尔街的认可和支持。如今,FRM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已取得FRM证书的大约在120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组织来说,我国金融管理师的数量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还有一种注册类的风险管理行业的证书,即注册风险管理师(CERM),其主要是面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12月29日,关于开展拟新增职业“风险管理师”职业信息调研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及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说明金融风险管理人次的缺乏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

(五)担保制度不完善

担保制度在浙江省尤其盛行,它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制度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登记机关分散,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很难给当事人提供全面的信息;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不完善,导致抵押登记效率低下;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担保链条的存在会极大地加剧整体性的风险,你给我担保,我给他担保,他再给他担保,不断衍生下去,只要链条上任何一家担保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担保制度不仅无助于风险的控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参与到各个业务条线和流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风险政策。金融风险管理包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央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从全局的、系统的、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因此要加强动态的、微观的风险防范工作。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一)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实施必须网络化

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网络的协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必须通过IT技术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使科学、精准的成本收益分析、产品服务定价和风险防范成为现实。风险防范体系需建设内容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由主管部门设计开发,各地市及下一级管理部门必须与主管部门联网,从而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情况。金融管理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应当接入该风险管理系统,并为各资金使用方配备一个用户名,正如每家企业都有税务登记号一样,企业必须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该系统最好与风险控制内容相关的部门联网,如税务局、抵押登记中心(前提是存在这样的统一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精细化

风险防范系统的内容必须具备全面性,从用户名、风险等级评定、风险预警标识等应该样样齐全。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系统内容的设计必须严格依据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如贷款级别必须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必须体现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风险防范系统的信息更新必须具备及时性,放贷金融机构应当每月或每周更新信息,更新的频率依据贷款时的企业信誉等级进行确定,对于贷款的等级必须半年或一年重新确定一次。风险防范的管理必须体现责任性,应当指定各级管理的责任人。当前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民间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的增多趋势势不可挡,因此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金融机构的种类,各监管部门必须设立相应的网络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搜索相关信息,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实地考察,但考察时一定要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切不可有任何人接待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定期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或者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调查。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今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要。

第8篇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所以本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和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感觉这门课很抽象,尤其对一些技术、方法性的问题掌握不好,另外由于这门课相对比较复杂,学生也缺少兴趣,结合这们课的特点,我们考虑将其建设成网络创新课程,具体的建设思路如下文。

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措施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同类课程中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争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力争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达到优秀。

2.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团队之间要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汇总发表教研论文,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另外团队之间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发表科研论文,围绕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展开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考虑聘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邀请他们定期做报告,与学生分享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邀请他们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2.2课程内容及载体

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根据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方法,规避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过难或者是不专业的现象,一轮讲授完毕后,要根据讲授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出版水平。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以及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来源于讲义,但不囿于讲义,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第二课堂,邀请金融企业的专家来做讲座,每次讲座中拿出半个小时,让专家与学生交流,也为学生答疑解惑。

2.3教学条件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置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的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

2.4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各类金融风险,能够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拓宽学生金融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并且我们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风险沙龙”版块,给出具体的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并且这一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置“风险学苑”的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的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2.5课程管理

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三、小结

第9篇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其余威依然在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积极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以期能够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加强内部控制力度,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笔者将针对银行业金融风险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银行业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重视,并积极探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金融风险的策略,以促进银行业的长足发展。

1)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我国正处于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变化快速而复杂,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变化。但是,一些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内部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工作力度不够,导致银行内部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整合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内部控制的效率,也增大了银行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2)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我国银行业存在着一大问题,即是银行内部的监管与审查部门独立性不强,并不能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监管与审查工作,从而影响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对金融风险管理与规避的有效性;另外,一些银行没有专门的监管审查人员,或者监管审查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些情况都是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将直接影响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

3)缺少良好的银行文化。随着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员工才能够凝聚一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而努力。但是在很多的银行中,都缺少对良好文化氛围的建立,员工的思想与银行的发展不能协调、统一,致使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执行力下降,从而影响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完善银行业金融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银行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促进银行业建立内部控制体制,以控制银行的经营发展活动,进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很多银行也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银行整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但是,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从而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在银行发展过程中,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是在银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因此,银行要想提高金融风险内部控制的效率,必须加强对银行所有员工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使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贯穿于所有银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是保证银行健康发展、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途径之一,尤其是在现阶段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中,银行更应该提高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建立工作的认识,改革银行管理体制,并结合银行的发展情况与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能够在内部控制体制的管理与规范下进行,从而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

3)不断健全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对于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单靠内部控制体制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健全的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以监督机制的约束、督促等作用,激励银行员工将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活动控制当做日常工作对待,从而提高效率,促进银行健康发展。另外,银行还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综合评估机制,并配备高素质的监督人员,使其能够在综合评估机制的作用下,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考核,并详细分析评估结果,为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保证。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刺激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群众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全新的服务要求,促使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深化改革自身的发展模式,创新推出更多元化的服务以及金融产品,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丰富,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做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金融市场在不断创新服务与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更新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导致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影响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1金融创新下我国金融活动的特征

1.1金融业务无纸化、便捷化、高效化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3.45亿户,其中使用3G和4G用户的人数为9.97亿人,占移动电话用户74.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中。而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1亿户,而目前我国家庭户数约为4亿户,占比约77.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年底的40.1%提升到61.4%;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2015年底的50.4%提升到71.2%而根据联合国旗下机构优于现金联盟的报告称,2016年我国社交网络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2.9万亿美元,在过去的4年之中增长了20倍,而2016年全国的GDP总量约为10.79万亿美元(人民币74.41万亿元),网络支付占比达到了26.88%这一惊人的数据。综合以上报告数据可见我国线上市场的巨大,而金融业务的重心也已经逐渐由线下转至线上。为了占据这巨大的线上市场,各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纷纷向线上转移。在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在续网银之后,开始推行手机银行APP;而业务方面,则推出了诸如快贷、闪电贷、浦银点贷等一系列以手机银行为基础的业务。其他金融产品还有支付宝借呗、微众银行微粒贷、京东金条等。一改以往由传统的线下办理签订纸质合同、放款的方式,转为电子渠道自助申请、在线受理审批、线上签约、放款的模式。办理过程中,所需提供材料极少,而整个业务信息都转变为电子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业务办理的效率也有了大大提高,办理时程由以往的数周缩短到数日,甚至数分钟。

1.2金融产品多样化、复杂化

金融应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金融存在的根本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都在积极进行转型,而国家也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各种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互联网P2P贷款、众筹,借呗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及产品不断涌现,甚至还有平安陆金所推出了挂钩美股苹果财富汇、联结黄金指数等挂钩类结构性的金融产品。这些挂钩类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其产品结构、运作方式、收益计算方式、收益不确定性程度复杂难辨。

1.3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

在传统金融市场的调控下,不同的金融机构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金融服务,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业务界限,使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较为独立,较少受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所波及,但是随着众多的创新型金融机构涌入,给我国传统金融市场带来极为强烈的影响。加剧了各个细分金融领域的竞争,导致仅依靠单一业务经营的金融机构发展越发困难。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6年上市银行的整体利润为1.3万亿,净利润增长率为0.91%,而2014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1.18万亿,净利润增长率为7.29%,下降幅度高达87.52%,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为了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金融服务,增加自己的金融牌照,使业务界限逐渐淡化,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实施集团化运作。

2在金融创新条件下我国的金融风险

2.1信息安全风险及风控机制弱化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个人隐私、业务数据泄露的信息安全风险。小有层出不穷的银行卡盗刷;大到如SWIFT系统风波导致各国银行损失上千万美元,这样惊人的事件。业务流程的便捷化、高效化,也就意味着流程简单化。金融行业多年来所经历的各种风险事件,导致其业务流程办理的每个环节,每个内容,在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损失教训。因此,流程简化也就意味着风险防控机制的弱化,会导致业务风险的增加。

2.2授信误判风险

多元化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虽然给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不少便利,但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却带来了新的风险。不少创新性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的借呗、京东的金条、各互联网平台的P2P贷款等,由于诸多原因,未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其业务信息未反映在征信报告上,是仅存在其体系中的信息孤岛,对主要依靠征信报告判断企业负债情况的传统金融机构,或是单纯依靠大数据模式的普惠金融机构等,都会极易形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做出错误的增信判断,从而加大了损失的风险。

2.3集团化多元发展带来的经营风险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必然会导致资源分散化,此外各项经营成本控制;新旧业务转移的合法合规性;新业务开展的考核制度、指标;盈利状况不佳的业务的取舍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3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首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是处于对立的关系,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其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或转移风险的目的上进行的金融创新。这就导致两者在产生本质上的对立。其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在给客户带来新的产品之时,也会带来全新的金融市场风险。因为旧金融产品的风险虽然得到了降低,但同时也将其原有部分金融风险进行转移,使得一些金融风险偏好者成为了新的风险承担者[7],从而有产生了新类型的风险。为了应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风险,风险管理也在不断提高,使金融市场可以处在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中。虽然一些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但金融风险管理也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8]。

4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强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防范制度

数据泄露,既有可能是用户金融知识缺少、信息保护意识淡薄、自身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也有金融机构信息系统不完善(如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数据提取及使用、密码管理、网络访问等环节管控不严等)造成的,或者是内部员工为一己私利泄露所造成的。因此要分为两方面进行管理防范,对外,通过开展理财沙龙、发送短信微信金融风险提示等模式,加强对用户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内,则要不断更新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岗位监督机制、责任约束机制,通过长期性、连贯性的培训,强化员工金融知识,学习违法违纪案件的警示教育等方式,降低信息外漏的风险。

4.2把握核心兼顾全面,业务流程再造

首先,要对整个业务的流程进行梳理,把握各环节内容意义及重要性;其次,在兼顾各方要求,保留重点数据环节后,再对重叠、次要的部分进行精简压缩;最后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的再造。再造过程中,金融机构可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也就是“程序化”准入授信管理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对信贷程序的审查工作效率,并且要对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估工作,使我国金融信贷流程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信贷信用审查质量,对资金安全的保障以及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4.3重视机构之间的信息合作,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

首先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合作模式,从而在多元化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产生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控制与监督管理工作。其次,要针对创新金融产品出现的特征,将不同产品的业务信息进行有效联系,逐步搭建强大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使传统的金融机构改变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授信判断。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把控与监督效果。

4.4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内部运行管理

首先金融机构不能盲目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要寻找科学的创新规律,促进金融创新健康发展,要重视金融机构内部的协同运行管理,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抵御金融风险的制度,尤其是在金融机构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防御体系,并尽可能的降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再次,要深入分析金融机构内部创新业务,将重叠业务进行整理,取缔重复出现的金融业务,精简业务条线,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依据内部实际发展情况来考核创新业务,也深入分析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方案,从而在依据相关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扎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朝着一体化方向进行,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为了能够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同样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因此,积极分析金融创新下我国金融活动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并简单阐述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从而寻求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此提高金融创新条件下我国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思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24).

[2]宫超.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刘玲.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品牌(下半月),2015(08).

[4]杨巍.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5).

[5]杨闻,杨茜.浅谈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29).

[6]彭超.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4.

[7]何朋.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33).

第1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市场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9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金融风险的新特点

金融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金融行业而言,其存在普遍的风险因素,一旦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不及时,就会使金融市场出现混乱,从而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通常而言,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较多,如市场环境因素、金融企业自身因素等,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存在多方面的引发因素,国际市场的资本集团人为进行金融操作,导致泰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弥补外资流入,同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速过高,其不良资产出现了极速膨胀,再加上世界性分工不合理,贸易和货币体制的不平衡性,综合各个方面从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呈现了新的特点,首先,金融危机的破坏深度和广度更大,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性的经济组织,一旦局部出现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就会蔓延到世界,给世界经济造成关联性的破坏。其次,金融危机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的经济收入受到削减,房地产业需求量下降迅速,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房地产业的大萧条。此外,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体现在股票市场上,金融危机引发股市暴跌,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倒闭,使得股票市场大受冲击,股市市值蒸发迅速。

2 金融管理中识别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识别金融风险是控制金融危机的首要工作,通常而言,在最短时间内及时识别风险的存在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控,从而把金融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不甚完善,强化金融风险的识别避免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有助于对已经存在的金融危机进行后期修复和调整,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规范金融风险的识别机制有助于规范金融市场,以应市场变化,同时有利于建立规范化的竞争机制,维持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金融风险识别和政策的完善联系密切,反应迅速的识别机制使政策调整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适应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管理需求。

3 金融管理中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策略

3.1 强化金融市场的资产组成评估

资本是金融行业的核心,充足的资本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而资本不充足则会降低对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不断恶化。在金融市场中,资产组成结构是衡量资本优良与否的关键参数,因此,要强化对资产组成的评估,侧重于对先进、贷款、固定资产、证券等多种形式的资金进行衡量评估,明确资产的组成形式以及大致数量,并以此评估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以便于做好应对之策。

3.2 优化资本的准入机制

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要增强资本的硬约束力,资本金的硬约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金融机构出现承担的风险转化超过资本金,当前资本金消耗殆尽之后,必须进行依法的破产和重组;其次是在金融机构发生破产之前,如果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于其资本金过大,监管当局有权限制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较大的业务,以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降低至与资本金相适应的水平;最后是金融机构应该在统一的风险政策下,依风险配置资本,即进行风险资本配置,作好风险预算。

3.3 建立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

治理机构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原动力,良好的治理机构能够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有利支撑,同时风险管理的量化和控制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内控体系上。当前建立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是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要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就要健全治理结构,从本质上增强对风险的“硬约束”能力,同时,建立独立的董事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逐步形成以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4 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机构完善中介服务,可以有效掌握市场经济信息,有利于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度量,有利于提高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但也要重视中介服务所带来的风险性,一旦中介服务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反馈信息的错误性、延时性,甚至会诱导金融机构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银行在金融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要从银行信贷的风险识别入手,保证银行贷款业务盈利,以保证银行不会出现贷款亏损,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固性。另外,要突出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把握作用,保证银行有足够的资产存储量来应对风险。

4 结 语

我国的金融行业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金融危机的强大破坏力,要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提高识别和控制能力,维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菊华.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