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61-04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区位条件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 752公里,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546个;天然良港达上百个,可建20~5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长47公里,其中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港湾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海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海峡、海湾、海岛。同时,福建省又处于中国长江与华南两大经济圈的中间。这种区位优势使福建省的港口拥有众多的航线及开设更多航线的潜力。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完全通航的逐渐实现,台湾海峡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极佳的黄金水道,将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海洋生物资源
福建省东临台湾海峡,海域广阔,浅海滩涂面积2 069平方公里,拥有闽东渔场、闽中渔场、闽南渔场、台湾浅滩渔场、闽外渔场,是中国的主要渔区之一。海水温度、盐度适中,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天然饵料丰富。福建沿海是带鱼、鲳鱼、乌贼等经济鱼类的必经之地,同时一些港湾又是各种鱼类的生殖场所,如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产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海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沙埕港等式马鲛鱼产卵场,等等。此外,还有红树林、珊瑚礁、红河口海湾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三)海洋矿产资源
福建省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调查,福建沿海已发现有矿产近60种,矿床、矿(化)点近两千处,可供开采利用的主要有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耐火粘土、叶腊石、明矾石、砖瓦粘土、钛铁矿、钾长石、硅线石、泥煤、海蛎壳、硅石等。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和叶腊石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优势矿种,其储量居全国前列。独居石、磷钴矿、钛铁矿等稀有金属矿砂均属第四系滨海沉积砂矿。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台湾海峡西部具有数千米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层,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显示,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和专项性海洋调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圈定了两个含油气圈闭构造。
(四)滨海旅游资源
福建有着丰富的岛屿旅游资源。岛屿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海滨沙滩、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岛上湖泊水库,其中,海滨沙滩主要分布在海坛、东山和湄洲三岛,沙质细软,环境容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海蚀地貌景观丰富,由此形成的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尤以平潭岛的地貌景观最为奇特;岛上湖泊水库大多分布在闽东地区,尤以平潭的三十六脚湖和大嵛山岛的天湖为代表,可作为岛屿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基调景观。而妈祖文化、宗教祠庙、古代海防建设、民俗风情则构成了福建沿海岛屿人文旅游资源。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围绕海西大局,把谋划解决海洋综合管理中突出问题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5%,居全国前列。
(一)海洋经济产业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海洋生产总值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如式(1)所示。
G=P+R (1)
其中,G表示海洋生产总值,P表示海洋产业增加值,R表示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P又包括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对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作如下划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式(2)所示。
P=P1+P2+P3 (2)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3 202.9亿元和1 718.2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2%,远远高于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15.6%,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五大工业主导的海洋开发格局。2005年、2008年、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福建省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分别(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从“十五”末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0∶6∶44,到“十一五”末的9∶44∶47,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内部结构成优化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稳定。这与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福建省不仅从海洋汲取资源、向海洋拓展空间,还对“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推动现代海洋经济的新发展。
(三)福建省海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各门类、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是否合理和科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2009年福建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9∶44∶47,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调整,但发展仍不甚协调,产业结构和布局都不尽合理,规模小、档次低,海洋产业体系发育不够,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的初级阶段。目前,海洋开发已由资源开发转变为资源和加工相结合,更深层的结构变化促使新技术成分含量高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等)的地位正在提升。要使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快,必须尽快摆脱资源产品经济的状况,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现代化。
2.海洋科研教育管理不完善,科技开发水平不高。从下页表3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5.2%,不仅远低于广东省(28.9%)、浙江(17.7%)这些海洋大省,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此外,福建省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科技教育管理服务业的统计数据还不具体,不重视历年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要获得这些统计数据还要加强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研究相关配套法规建设,这也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统计和预测面临的新课题。
3.直接腹地承载能力尚待加强。经济腹地范围是决定一个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虽然拥有全国第二长的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天然良港,却不能化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省的众多港口缺少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港口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此外,福建省经济腹地狭小,省内交通以及出省通道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缺乏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联系有限,致使原本属于福建港口的经济腹地,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要充分发挥福建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迅速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并积极向周边省份,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更为广袤的经济腹地。
4.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发。上页表1中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比重的变化,既说明了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反映了由于福建沿海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福建省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此外,海洋环境监测、执法能力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当前,福建面临近海生物资源日趋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红树林和珊瑚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海域(尤其是厦门)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化境遭受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生产力,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福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海洋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以及海洋开发空间的拓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定位将推动着海洋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三次产业比例也将开始朝着新兴方向发展。当前,中国山东、辽宁、广东等大省以及大连、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正从远洋渔业发展到增殖渔业,从传统的海运发展到现代船舶制造,从海洋矿藏海底油气开采发展到海上旅游、海上仓储,从海水养殖发展到海洋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开发。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以此为契机,“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深度挖掘“海峡经济”、“海湾经济”、“海岛经济”的资源优势,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把福建建成两岸海洋经济深度合作先行区。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对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作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的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未取得实质进展和突破。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队伍,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校企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加强海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力打造优秀创新团队。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加强创新海洋科技文化建设和科技普及,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使其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设海洋产业园区,实现海陆联动,协调发展
当前,海洋产业园区已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重要产业载体,具有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培育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尽快形成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各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眼点,如沿海城市青岛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因此,福建省必须及时建立海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海洋产业基地,从而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夺得应有的地位。
此外,海陆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福建而言,应该把海洋运输业以及海西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海陆产业互动,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四)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海洋资源由于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陆地,加之开发要素的含量需求,其总量相对丰富。但是,盲目的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是会受到海洋的极大报复。因此,福建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规划岸线、滩涂、海岛和海域的使用,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滨海湿地生态和海岛生态保护,构建海西蓝色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安经济区的若干意见[Z].
[3]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4]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
[5]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年、2009年、2010年[K].
[6]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Z].
[7] 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Z].
[8] 胡博,伍世代.漳州市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2):75-77.
[9] 向云波,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10] 朱坚真,等.大力发展环北部湾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11):18-22.
[11] 蔡秀玲,林善波.福建省港口腹地拓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9,(3):29-37.
[12] 向云波,等.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及其综合实力测度[J].热带地理,2010,(6):77-644.
[13] 熊世伟.国际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J].上海城市发展,2007,(5):55.
[关键词]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位双,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22-03
随着世界对于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技术的集成,它的研发和开发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突破的难度大,失败率高,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于一体,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二)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1、资源条件
广东全省海域面积41.93万km2,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35.40万km2。广东省濒临南海北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广东省所辖海域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含量丰富,可预见性石油资源储量达50亿吨以上,并且大多具有勘采价值。广东省具有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物产资源优势,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条件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一步的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达37588元,增长8.7%,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预期34400元的目标。这为广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政策条件
广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化调整和制订实施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就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我国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电力业等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并提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表1)。
1、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沿海地区都在大力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纷纷成立专门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基地。广东省作为全国的医药大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海洋高新技术推动现代中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加速推进了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在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上有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广东海水利用业
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是广东淡水资源不足,用水效率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量日渐短缺,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发展需求。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取得较好成效。广东具有海水淡化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
3、广东海洋电力产业
海洋电力产业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满足人类电力需求的产业。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广东是海洋大省,可用于潮汐发电资源约400万千瓦。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小,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依旧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综合环境。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和资金。从人才角度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东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技术创新源的开发能力尚待加强。从资金角度来看,广东目前的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偏低。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实力有待加强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大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海洋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数量还不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保持其发展速度。
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应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一)制定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协调,结合广东省经济发
展战略需求,提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目标与动态调整建议。协调区域内各市的产业分工,消除人才、资本、信息、科技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分割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大力推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拓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来源
要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制,拓宽资金渠道,逐步形成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渠道。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推荐和协助有实力、成长性强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创新人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欢迎他们参加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开发。
(五)依据政策法规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
建议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恶性竞争。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全省供求总量的平衡、重大科技项目的布局、产品发展方向和技术转移等。
(六)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充分发挥广东的区位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使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融入到广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
五、结语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处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华和发展。依托广东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广州:广东省统计局,2009。
[3]高慧英,海洋能发电[J],广东科技,2007,(4)。
[4]李业,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1,(3)。
一、2015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 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在海洋育种和健康养殖方面,我省处于起步阶段秦皇岛海洋牧场公司通过在建立人工礁石,分层养殖,逐步建立育苗、养殖、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在秦皇岛和和唐山部分地区,大量投放人工鱼礁石,建立多个海洋牧场。充分发挥我省环渤海地区滩涂和浅海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无公害的扇贝养殖。在海洋生物制药方面,河北凯威制药有限公司从加拿大新食品公司引进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乳化剂,广泛用于保健品、药品等,该项技术的引进,填补了我国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的空白。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在渤海新区投资12.6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方面,目前河北省已经完成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同时推动曹妃甸海水淡化供给北京项目,两年后可每日向北京提供100万吨淡水,渤海新区的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区已经获得批准,我省完全具备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实体基础。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上,秦皇岛山海关造船厂、曹妃甸工业区博迈科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等一批船舶海洋工程勘探企业的逐步成型也为发展海洋装备产业提供了发展基础。2013年5月31日,经过15个月的精心施工,成功将新加坡OMNI公司的30万吨油轮“北方之珠”(VLCC)改装成为集油气储存、外输、装卸、动力供应于一体的浮式储油船(FSO);公司在2013年与新加坡FTS DERRICKS PTE LTD公司签订2+2座CJ50-X120-D Rig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单座平台合同价达4.3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5亿元。CJ50自升式钻井平台属国内首次承建,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石油钻探开采装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之一,工程量及合同金额均创山船历史之最,该平台的建造将带动山船重工在设计、采购、建造及调试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向国际化迈进,也将为公司今后进一步跻身国际海工建造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海洋再生能源方面,2005年中,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开发区管委会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建设总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的国内第一个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场。
二、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北省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撑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省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有利于我省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我省相关的政策主要是针对我省传统的海洋产业,如港口业,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涉及较少。
2.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
我国的海洋产业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相对中小城市人才匮乏。我省没有一所海洋类的专业性的大学,仅有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一所海洋类的专业学院。我省薪资水平较京津地区较低,高端人才容易被京津吸引。
3.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困难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点,因此对资金的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以海洋石油平台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融资压力更大,资金支撑的强弱直接决定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败。
4.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和京津冀地区产业融合相对较少
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链条较短,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产业集群。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我们既要利用我省的地理优势,配套产业优势,又要借助京津的人才优势。
三、河北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1.政府加大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变过去重陆轻海、重传统产业轻视新兴产业的观念,加大对于新兴产业的重视,针对不同新兴产业制定系统的产业支撑方案,营造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有利环境。其次,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针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立项、市场准入等方面,要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2.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在现有海洋新兴产业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下,河北省应该在现有的高校内加大海洋类学科的建设,设立重点海洋学科实验室,提高海洋人才的内部培养。同时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将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建立海洋高端人才平台,实现智能共享,逐步提高河北省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
3.河北省基金拓展新型融资渠道,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首先,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河北省政府应该鼓励发展专业性的银行,发行海洋新兴产业的债券品种,建立海洋产业至今,鼓励民间资本的加入,环节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其次,不断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国内外股票上市等方式,直接筹集资金。
4.加大河北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和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进程
[关键词]海洋强国;辽宁;海陆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53-05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海洋强国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党的十又提出“海洋强国”战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把海洋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海洋强国的内涵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外延为通过海洋的强势使其成为陆域的强国,此为海陆联动强国。辽宁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在第八位,占全省生产总值15.1%,而排名第一位的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18.6%,陆海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本文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全新背景下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概况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包括海岸带和海岛)为空间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海洋能源为开发利用对象的所有海洋产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陆域经济是相对于海洋经济,以陆域为主要经济发展载体,以陆域资源为对象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496亿元,比上年增长9.8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7%,涉海就业人员3421.7万人。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8865.2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1.5%,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海洋产业稳步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海洋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沿海11个省市海洋总产值以广东、山东、上海为前三位(图1),体现了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重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由山东、天津、辽宁组合的环渤海地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海洋总产值35.9%,超越长三角的31.7%和珠三角的20.2%。而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需要测算海洋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天津以海洋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为31.4%而高居首位,之后为上海29.3%、海南26%、福建24.5%、山东17.7%、广东17.3%、辽宁15.1%、浙江14.2%、江苏8.9%、河北6%、广西5.3%。
二、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现状
1.海洋总产值呈逐年递增态势,在辽宁省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2292.4公里,岛屿岸线627.6公里,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资源量丰厚。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后,海洋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从2005年1039.9亿元增长到2010年3345.5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速达26.3%。海洋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9%增长为2010年的15.1%(表1),在2006年和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42.2%和27.7%,超过了陆域经济15.6%和20.4%的增长率,均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大连海陆经济地位突出,增长极作用明显。大连海岸线长190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73%,陆域与海洋资源优势互补,海陆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完善,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已成为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2033亿元,陆域经济总产值515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60.7%和23.2%,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646亿元,占全省61.5%。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2.67亿吨,占全省34.2%,集装箱量635.1万TEU,占全省52.9%。可见,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在陆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较突出,2011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63亿元,超过沈阳市的5915.71亿元,高居全省首位。
3.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传统态势,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优于陆域。辽宁省海洋产业仍以渔业捕捞及养殖业占较大比重,2006年至2009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9.9%增加到14.5%,说明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水产业为主,渔业资源的发展惯性依然存在并且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海洋第二产业小幅下降,由2006年53.5%降为2009年42.4%;而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上升,由2006年36.6%增加到2009年42.4%,这一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海洋产业呈现出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的态势,是一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表现。陆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波动上升,第三产业保持平稳的态势。
(二)辽宁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和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为支撑的,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较强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辽宁省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产值比重为93.3%,新兴海洋产业(海洋油气业、生物医药、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水利用、化工业)产值比重仅为6.7%;2010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为93.7%,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为6.3%;2011年,传统海洋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为86.1%,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增加为13.9%,仍然低于全国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总产值18.3%的平均水平。其中,海洋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为5.1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0.15%。而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物制药产值达81.1亿元,占山东省海洋总产值的1.0%。
2.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发挥系统整体作用。海陆经济系统的自发联动需要较长的技术、产业转移的过程,根据国内外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政府牵头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是推动两大经济系统要素流动的有效力量。一方面,辽宁省沿海经济主管机构分散,初步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常设办事机构挂靠省外经贸厅,发展阶段发改委设立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通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也涉及沿海地区的工作,造成多头管理、反复协调的问题,缺乏权威性的国家层面的海陆经济管理及评估机构来负责制定沿海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海陆经济技术欠缺共享平台,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辽宁省科技厅在现有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应在计划项目安排和经费分配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向海洋领域倾斜,构建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
3.海洋科研力量薄弱,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辽宁省在发展海洋科研与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拥有一批像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10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1993人,与我国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图2),但是,辽宁省高技术海洋科研力量较薄弱,缺乏高端人才,造成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截至2011年,辽宁省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7家,从业人员2118人,其中高端人才(博士)所占比重为5.5%。广东共有海洋科研机构25家,从业人员3088人,但是高端人才比重达到20.7%。
4.海陆规划缺乏统筹意识,出现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海陆经济在用海、用地等方面由于缺乏统筹意识而出现矛盾,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下,辽宁沿海地区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问题。陆域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围海、填海,造成海洋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以港口建设为例,辽宁省港口群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核心,锦州港、丹东港、盘锦港、葫芦岛港共六港口,近年来大连港与营口港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内耗造成辽宁省港口整体利益的损失。与此同时,在港口建设上出现各市争上亿吨大港的局面。
5.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由于海陆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造成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执法检查等相应管理的缺失。根据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2005-2011年辽宁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2012年辽宁省监测的鸭绿江、大辽河、双台子河等八条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为47.47万吨,其中约53.6%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从近五年的监测结果看,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辽宁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辽东湾北部和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程度较高。
三、促进辽宁陆海经济联动发展对策
(一)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
海洋产业与腹地产业间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在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借助辽宁省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实现陆海产业有机联动。
以高技术支撑海洋养殖业发展,构建海洋水产业与陆域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业产业链;海洋交通运输业以综合物流服务为主要模式和方向,注重与陆域集疏运网络的对接,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修造船业可借鉴鞍钢与大连新船重工的合作模式,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技术及人才优势,与陆域钢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专科院校构筑产、学、研链条;鼓励辽河油田向海发展,加速深海油气勘探,构建与装备制造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滨海旅游业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加强与陆域景点的打包、串联。《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已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专项资金将集中扶持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等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二)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辽宁港口群呈现大连港与营口港“双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今后在功能上形成错位式发展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则,允许各港口企业及相关部门适度的开展行业竞争,从而提高各港口的综合服务水平。辽宁省港口群建设应适度超前于腹地市场的现状,规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能够及时满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着力培育或吸引那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并且,注重吸引那些为临港核心产业服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业,加强集群效应。例如,鼓励为大连临港修造船业服务的先进船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提高集群的配套率和附加值。
(三)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
沈大交通经济带作为沿海港口与陆域城镇经济要素的载体,首先必须加大交通经济带内交通运输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沈大为一级发展轴,以本溪―丹东、盘锦―锦州、抚顺―阜新为二级发展轴,并缓慢向朝阳和铁岭等地区辐射的点-轴系统。其次,将滨海大道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带,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使这些产业在滨海经济带里不断集群。最后,加强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经济、技术的扩散,加快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发挥沈大经济带对于港口和内陆的拉动作用。
(四)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陆域民间资本进入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等领域,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机制。
首先,辽宁省应先试先行,成立省级陆海统筹委员会,协调管理陆海各产业的发展及陆海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以使各部门、各市、县(区)目标明确、互相配合、提高效率,克服当前陆海综合管理方面的弊端。并且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和环境保护厅应联合制定《辽宁省海陆环境保护合作发展规划》,完善近岸海域的监测评价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执法检查的责任与权利。其次,在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与《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2012-2020)》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辽宁省海陆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规划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最后,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结构,尤其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性,鼓励民间机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对陆海统筹规划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海洋人才的引进与管理,造就一批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陆海一体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海洋经济蓄势待发[J].辽宁经济,2012,(2).
[2]姜江等.中国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选取原则与发展重点[J].海洋经济,2012,(2).
[3]常丽,薛巍等.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
关键词:烟台市海洋经济金融支持蓝色金融
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四点建议:第一,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第二,积极推动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贷款贴息、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海洋产业;第三,积极发展信托投资、股权投资、产投资、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涉海企业的投融资需求;第四,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涉海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基金,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股权债券、保险、多元化融资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政策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金融系统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具体来看,在银行信贷方面,设立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海洋金融产品与业务;在股权、债券融资方面,支持成熟、优质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中小型涉海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工具融资;在保险方面,完善海洋渔业保险,发展海洋特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投资基金对涉海项目与工程进行投资;在多元化融资方面,通过建立金融租赁公司、跨境融资、创新涉海金融工具、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服务公共平台,健全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推动涉海信贷政策的落实,推进蓝色金融的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2山东、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自2010年开始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的建设工作,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五个省市相继确立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本文对山东、广东二省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烟台市海洋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2.1山东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山东省于2011年开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9月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签署了12个现代海洋重点项目,投资规模203亿元,同时推介了216个海洋强省重点项目,投资规模达4100亿元。为了推动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山东省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保险业,不断拓展涉海项目融资渠道,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协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其措施主要包括九项:第一,支持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的战略合作,组建涉海项目大型金融集团;第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涉海项目股权和业务合作;第三,为开发与创新涉海金融产品提供政策支持;第四,推动产业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起设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基金,积极建设海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第五,完善涉海保险服务行业,鼓励开发涉海保险产品,提高涉海项目保险覆盖率,建立海洋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发挥“海上粮仓”建设基金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国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每年筹集不低于55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涉海“十大行动”的建设;第七,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建立集信贷、融资、发债、理财、结算、咨询于一体的投融资机制;第八,简化金融服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信贷规模;第九,依托省内大型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海洋产业投融资平台。
2.2广东省金融支持海洋发展经验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长期占据全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为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政府从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广东省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五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安排了2.6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36个海洋工程项目。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广东省与当地的政策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125个涉海项目发放信贷资金500亿元,同时,积极探索信贷担保、贴息、不动产权证质押等支持渔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将深圳打造成国家海洋金融中心,成立了广东省首家海洋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公司,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3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烟台市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的政策优势,烟台市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烟台市海洋生产总值173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成为我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烟台市实现主要海洋产业产值3411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8年,烟台市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打造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构架“3+3”海洋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改造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以及海水利用业,创建两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举措,进一步优化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烟台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和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主线,实施了一批涉海重点工程和项目。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烟台市启动了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等1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方面,生物医药园、抗HER2抗体ADC新药生产车间等14个项目投入了建设。在海洋渔业方面,山东芙蓉岛西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等四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建设,投入资金1.0402亿元,同时积极推进智能型工厂化循环水整装系统产业化推广等5个项目,预期提升产值超过6亿元。在海洋物流方面,确立了码头工程、航道及防波堤工程、集疏运系统、临港物流工程、临港产业园5个重点支持的海港码头建设项目。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支持南山铝业海水淡化工程、海阳核电海水淡化工程等4个工程的建设。在滨海旅游方面,开始蓬莱西海岸文化旅游区等5个项目的建设,计划投资618.79亿元。与此同时,烟台市也启动了海洋科技强市、海洋生态文明强市、海洋文化强市、海洋综合管理强市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等41个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3.5亿元。为了支持烟台市海洋强市项目的开展,烟台金融行业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保障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2015年,烟台市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与烟台市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设立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规模3.2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牧场、现代渔业园区、遗传育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2016年,烟台市银行业发放了海洋产业专业贷款70余亿元,其中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
4烟台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通过对国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在借鉴山东、广东二省实施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措施基础上,结合烟台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海洋产业投资状况,从融资性金融支持、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和服务性金融支持三个层面,研究支持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金为基础,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重要来源,以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
4.1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融资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由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国外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组成的多样化融资体系,丰富涉海领域资金来源,提升各类金融机构的涉海服务能力。具体来看,第一,充分发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对支持涉海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在利用好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的3亿元资金基础上,根据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一带三区”新格局建设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的专项支持,同时根据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规划,加大烟台市对涉海产业、涉海工程、涉海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支持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等方式,在信贷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同时,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领域。第三,完善资本市场,为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积极培育涉海中小型企业,提升涉海上市公司质量。第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形成较为成熟的基金市场。第五,支持条件成熟的涉海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提升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第六,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大型工程建设等领域,尝试采用PPP模式进行融资,缓解项目资金压力,分散项目投资风险。第七,努力打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海洋产业。
4.2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引发的海洋产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海洋产业投资金额巨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引发的投资风险。为了对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需要完善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展保险行业、担保行业,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设风险控制性金融支持体系的主要途径。从海洋保险行业来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海洋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适应海洋渔业、海洋航运、滨海旅游、海洋贸易、海洋环境、海洋信贷、海外投资等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提升海洋保险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引导烟台市保险机构成立专业的涉海保险服务部门,为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便利的海洋保险服务。从担保行业来看,形成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具有资质的海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海域使用权、码头、船舶、水产品仓单等资产开展贷款抵质押业务。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通过应收账款、票据、股权、经营权、租赁权抵(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筹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同时有效分散资金筹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关键词】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能够带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高校中还是化工企业中,都需要培养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中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期的工程技术研发。
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从个个单一分来的学术系统中,逐渐实现走向了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科学的应用与社会建设步伐息息相关。单一化的材料科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个材料学科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从细分最终走向综合化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较差,固体物理学与材料工程学之间的互不融合。从60年代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能够实现交互,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大部分内涵能够实现重叠,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1]。
1.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界的发展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该门学科经过多变的研究与演变,衍生出中诸多的子学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专业演变为例,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质与采矿工程、采矿与冶金、冶金与材料科学等。欧美等国家将在材料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将很多高校中的冶金、陶瓷、电子材料等科目统称为材料,材料教学内容逐渐扩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诸多领域中。目前,我国重点高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于化工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非金属的工程材料的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能够打破原专业设置的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和联系,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截止至2003年7月份,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占据我国的高校的总数的34%。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逐渐展现出了新思路[2]。
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以来社会化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工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的科技社会中,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还需要与教育实现紧密结合。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在高校中培养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与社会高精尖材料研发机构构成联动机制。对于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极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结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传授学生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工程的研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材料科学的模拟研发。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创新性的人才,是社会化工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能够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保障化工材料领域更新[3]。
2.2 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对于化工材料的研发技术越来越先进,我国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研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化工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在传统材料的优势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1 纤维材料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即,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在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出无线的潜力。这些新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的轻便,在性能上的更加的好,在功能上更加的强大,附加值更加的高。那么何为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是指一些包含高性能纤维复核材料,这些才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化工新材料在建筑、通信、机械、环保以及海洋开发中用途更大。有专家指出,全球纤产量在近十年内的长幅为3%,而高性能的纤维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增长能够达到3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间是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4]。
2.2.2 聚酰亚胺
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化工新材料的另一类,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的综合性比较强,特点突出。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在物理性质上,耐高温达 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熔点特征不明显。并且该种材料绝缘性能极高。通常情况下,103赫下介电常数为4.0;在化学性质上,聚酰亚胺可以被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半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研发领域中的重点内容,提升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发,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领域发展。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互结合,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需要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实现科技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海定,汤爱涛,潘复生,左汝林.材料科学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材料报,2004,09:5-7.
[2]张钧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J].甘肃科技,2008,15:165-168+132.
关键词:高新区 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
目前,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新型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及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主体的新医药产业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以碳纤维、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转化利用的高纯晶体硅材料生产,特别是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已经形成,正在加速发展。
一、连云港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3年来,连云港高新区共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500多项,累计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6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0多个。区内共集聚高新技术企业65家,有2家企业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4个,国家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建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8个,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是苏北地区单位面积拥有创新平台数量最多和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特色新兴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连云港高新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新兴产业初步集聚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其中,新医药产业在抗肿瘤、消化道、抗肝炎、妇科血瘀症、糖尿病、中药抗病毒等多个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以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产业以及硅电子信息材料等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产业已构建风电装备、光伏、清洁能源等三大产业链;江苏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也已在高新区内建成。
二、连云港高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新医药产业
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化学药、中成药为主体,医药包装和医疗器械为特色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全市行业集中度最高、竞争能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高新区拥有以创新药物研发与发展研发外包为目标的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江苏省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是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区内医药企业共承担了11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12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拥有恒瑞、豪森、康缘药业等从事新医药领域的研发中心6家;拥有千樱医疗设备、天诺光学仪器等医疗器械研发中心6家;拥有江苏豪森、深圳奥萨集团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及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其中恒瑞、康缘、豪森和正大天晴4家医药骨干企业均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
(二)新材料产业
开发园区目前已经聚集包括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5家国家级科研单位;拥有中复连众、杜仲氨纶、汉高华威等新材料生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近60家;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金属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涌现出一批极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如中复神鹰公司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应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领域的T700/T800级碳纤维已进入中试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布局相对集中的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群,并已形成硅材料加工、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子信息材料生产的特色集群区。
(三)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高新区以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省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平台,以龙头企业科研中心为主体,在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清洁能源方面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风电设备领域集聚了国电联合动力、中复连众、杰瑞电子、重山精工等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形成了集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配套发展的产业链。园区的中复连众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其国家级科技项目“3兆瓦海上风力叶片研发”在北京世界“绿博会”亮相获奖,全球最大的5兆瓦风电叶片也已下线;韩国重山精工公司生产的风力塔架出口规模居全球同行业前列。
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一)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领域、新型医疗器械领域、新型化学药品制剂领域、现代中药及制剂领域、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
一是化学合成药领域,重点发展原料药、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肝病药物、多肽药物、麻醉镇痛药。化学制药仍然是目前医药行业中最大的子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化药仿制药及原料药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增长速度是专利药市场的4倍。
二是新型化学药品制剂领域,重点发展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滋膏剂、贴膏剂等。近年来,西药制剂出口发展迅速,在国内医药市场复杂多变、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已成为消化过剩能力、推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现代中药及制剂领域,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妇科药物、儿科药物、心血管药物、骨伤科药物等。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对中药认识加深,其市场潜力巨大。
四是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未来20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领域、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新能源材料领域、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等,形成以新材料研发为先导,涵盖小试、中试、产业化及检测等环节的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及产业链。
一是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以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应用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普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较轻的比重、极强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应用。
二是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项目,薄膜电池材料项目。连云港硅资源、氯碱资源丰富,水电资源总量充足,为发展多晶硅等能源新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金属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粉末冶金、钢制品、金属加工、铝合金、镁合金等。连云港铁路、高速、港口运输条件便利,可以大量从内陆地区运输钢铁、铝、有色金属及煤炭资源,即将投入的南钢项目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电领域、风电设备领域、高效照明设备领域、重生物质能设备领域、清洁能源领域,不断壮大规模,形成特色和优势。
一是太阳能光电领域,重点发展多晶硅切片、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连云港拥有丰富的硅资源、盐碱化工资源,石英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为多晶硅生产提供了原料基础,而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重要材料。
二是风电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风机塔架、风力叶片、发电机组、高速齿轮箱、变压器、控制装置等。风电产业是当前新能源产业中最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细分行业之一。作为节能环保的新能源,风电产业赢得历史性发展机遇,发展势头迅猛。
三是清洁能源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煤电联产装备、煤气化设备、能源环境装备。连云港有火电、垃圾发电等发电产业,东陇海线辐射的中西部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火电场设施,为开发区发展清洁能源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了打造国家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快速循环转化,连云港高新区应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化战略,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①张洁莹.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06)
②贾琳.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09(04)
关键词:南安市;产业;转型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目前,大泉州都市区划为南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南安对于大泉州湾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泉州在环湾集聚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向西部地区拓展,并发挥带动腹地区域开发的“极核”效应,南安就是其“战略辐射带”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1 南安市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南安正处于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50%,工业化进程明显。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主导产业突出,“世界石材之都”,“水暖之都”的品牌已经打响。
1.1 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段
经济总量大、增速快(仅次于晋江和泉州主城区);传统产业优势突出、领先全国(支柱产业石材、水暖业态高、品牌强、渠道广);新兴产业态势良好(光伏处产业链上游;机电汽配集聚快)。
1.2 产业发展方向明晰
产业集群格局初现,专业镇发展态势良好。
1.3 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1.3.1 总量大但人均生产总值偏低
人均生产总值在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期间持续处于泉州11个县、市、区倒数的位置。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为4.36万元,远低于同级石狮市与晋江市,与全市平均值也有较大差距。
1.3.2 产业优势突出、三产发展滞缓
南安自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由1990年的34.1%上升至2000年的55.2%,至2012年达到65.25%,而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1.34%。
1.3.3 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偏低
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61亿元,同比增长18.4%。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62亿元,同比增长12.7%,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但财政收入仍总体偏低。
2 存在问题
2.1 经济质量仍需提升
经济发展的板块差异过大,已经影响到市域的协调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的质量水平仍需提升。
2.2 发展平台亟待提高
城镇个数多,规模小,乡镇工业发展冲动大,需要强化市级统筹能力。镇镇有园区,重复建设及内耗竞争摊薄了资源、消解了中心城区的集聚能力;过低的招商平台大大制约了产业承接的质量和效率。
2.3 建设空间整合的问题
南、中、北三板块道路基础设施联系差,产业联系弱,呈现各自发展格局。生态、环保门槛日益提高,传统的资源利用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土地空间的紧缺与浪费同时存在,用地效能整体不高。
2.4 主导产业亟待提升转型
包括优势产业的再发展问题;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问题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问题。
3 产业提升具体建议
目前,南安市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立足南安发展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主动对接泉州都市区,将南安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厦漳泉地区的次中心城市。以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水暖家居产贸名市为导向,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发展研发创意、商贸会展、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生产服务业等生产服务职能,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特色产业工贸名城。
3.1 总体发展思路
总目标――将南安打造为区域内高端制造业的战略高地。
以价值链中端强化为基础,稳妥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以价值链高端竞争为导向,积极抢占战略先机;逐步构建坚实健康、有活力、可持续的现代产业系统。
核心思路: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位置优势,将产业比较优势扩大为城市综合竞争优势。首要是巩固提升既有优势产业,其次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是承接区域优势产业转移和重大战略性机遇产业。
3.2 产业再升级
3.2.1 把握领先优势
以石材加工为主导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以水暖器材制造为主导的通用设备制造业构成了南安工业的两大支柱行业。2012年,这两个行业的产值占了全部工业产值的43.4%,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到了近30.9%。南安有11个行业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其中比较优势最大的是石材业,水暖业排第5位。
3.2.2做大做强品牌
南安已成为行业细分市场的冠军,石材、水暖生产规模与技术均领先于国内其他同行业产业基地。与中国三大水暖产业基地比较,南安的水暖产业经济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齐备、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知名品牌最多、基地规格最高、营销渠道最广,在几个基地中处于优势领先的地位,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最好。南安应借鉴国外同行业发展经验,发挥拥有十万营销大军的独特优势,牢牢把握市场渠道,发展国际集散中心,一方面,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同时以此为平台,进军国际市场。做国际化桥头堡,从国家品牌到国际品牌。固本提升,变城镇品牌为城市品牌转型升级,强化品牌。
3.2.3 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
现状规模小、分布散、缺龙头,产业组织不够优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从2012年南安规模以上工业结构来看,工业企业主要以鞋服轻纺、石材陶瓷、机械装备、水暖厨卫业为主,工业结构上与整个泉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应走园区工业化道路,以成本优势形成投资洼地,吸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梯度转移。结合既有基础,承接泉州、晋江的传统优势产业(如鞋服、体育用品)外溢,形成规模和品牌。
3.2.4 新兴产业的空间与平台提升
(1)精明承接
融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加速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重点打造三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精明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加强全市统筹,提高招商门槛和质量。
北部产业集群――生态旅游+特色农业+高端制造业。
中部产业集群――优势产业+机械光电+品牌轻纺+战略机遇新兴产业。
南部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临空经济+临港产业+海洋产业。
(2)积极培育
滨江新兴产业基地完善配套服务,走城园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从园区向新城转身。对光电、机械等已经明确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尽快形成品牌;同时完善补足生产服务、生活服务职能。密切关注国家和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主动对接寻找新机会。结合台湾产业外迁态势,引导精密机械、电子信息、光电等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国家蓝色经济(海洋经济)领域的重大举措,从中寻找新的产业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如游艇制造、海洋工程机械等。
(3)瞄准机遇
对优质发展空间加以储备控制,以备未来重大战略性机会产业落地,紧密关注国家及区域新兴产业导向(如海洋产业),放眼更大区域(台湾、深圳)寻找机会,构建新的增长点。
4 小结
以上本文拟通过对南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试图建立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处理,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由于知识及能力所限,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深化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 2
[2]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2
关键词:完井修井船;深水油气开发;专业化;技术发展
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H17F01);国家发改委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项目。
1 完井修井船发展背景
(一)专业化、模块化是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逐步向深远海推进,其投资费用越来越高昂,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海工装备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是强调专业化和多功能动态组装性,专业化使得装备的功能划分更为明确,从运营商角度来看更为经济、利于操作和管理;多功能动态组装使得装备可选择搭载的功能模块不局限于特定的功能,可根据要求进行专项的功能拓展应用,方便快捷地进行模块的安装和拆卸,以满足运营商的不同作业目的。
(二)完井修井船是深水油气开发的关键装备
目前,完井修井作业模式无外乎两大类:采用固定式平台搭载钻机进行作业,和采用半潜式钻井平台或专业钻井船等移动式钻井设施进行作业。采用固定式平台搭载钻机作业灵活性较差,而且固定式平台适用海域范围不如移动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广泛。而移动式钻井设备虽然具备不错的灵活性,但其租金非常昂贵;半潜式钻井平台稳定性优于钻井船,但不具备自航能力,其受海上拖航相关规则的限制,其拖运状态时的航速很难达到5节;专业钻井船具备不错的灵活性和作业能力,但其稳定性不如半潜式钻井平台。
(三)海工装备发展新趋势带动完井修井船需求
从功能角度讲,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将全功能钻井船/平台按预钻井阶段――油气钻井阶段――完井修井阶段进行工程分解,开始设计开发功能相对单一,价格相对低廉的装备,目前已经达到工程应用阶段;从生产方式来看,随着水下技术的日趋成熟,“浮式生产装备+水下生产系统”的方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而由此也将会产生对修井装置的强烈需求。
2 完井修井船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欧美国家已经掌握了完井修井船的核心设计技术和关键配套,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亚洲国家如新加坡、中国等虽然都进行过完井修井船的建造,但尚未进入设计领域。
Q4000是最典型、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功能修井船,由Quantum公司设计,于2001年投入使用。Q4000采用DP-3动力定位系统,最大作业水深达10000英尺,甲板面积大而开阔,配套有修井机、修井隔水管、连续油管、钢丝绳作业设备、ROV等设备,特别适合完成多项作业。Q4000可以进行水下完井作业、水下油井修理、油井解堵以及油井废弃、进行侧钻等作业。Q4000的功能非常强大,配置的修井机最大钩载为600吨,后来由于深水钻井平台日费高昂,Q4000被改造成钻井平台使用,并参与了2010年墨西哥湾漏泄事故的处理。
由于深水钻井装备的日租金高昂,为了降低小修作业的费用,美国FMC Technologies公司研发了一种类似于干式采油树小修作业的水下修井方式,即无隔水管轻型修井作业。无隔水管轻型修井作业不需要通过隔水管将井口连接到海面上,该系统通过一种水下修井装置,将钢丝绳、电缆或连续油管等小尺寸的工具下入井筒中完成修井作业,适用于不需要起出油管、不需要下入钻杆的小修作业。
(二)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专用的深水修井装备,水下修井作业主要依赖于外国公司。在修井装置的设计研发上也处于空白状态,缺少深水修井技术方面的研究。建造方面,我国只有渤船重工于2011年建造了两艘2500米深水完井修井船(EIDE 2500),并于2013年成功交付。目前,大船重工也正在建造一艘深水半潜式钻井、修井、完井平台(BT4000型),或于2017年交付。
随着我国深水油气的开发,深水修井作业会逐渐增加,合理选择深水修井方式和修井装备对于提高油田修井的安全性,减少作业费用,延长油田寿命,增加产量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国要尽早对深水完井修井装置开展深入研究,并且提前储备水下完井修井装置方面的技术。
3 完井修井船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深远海油气开发需求激增,对海洋工程装备的作业水深、恶劣环境适用性和环保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由于深远海投资数额的加大,经济性、便捷性也成为了海洋油气开发中广泛关注的性能要求。总的说来,完井修井船的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业深水化。目前,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向3600米的超深水海域挺进,钻井深度达到12000米,主流深水修井船的作业水深也大都深于2500米。因此,为配合深水井口的需求,开发3000米以深的修井船势在必行。
第二,功能更加多元。随着深海科技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强调可覆盖油井全寿命周期的油田服务。具有单一修井功能的修井船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深海油田需求,已衍生出可完成在钻井船/平台钻井作业之后发生的油井完井、修理、解堵,直至废弃等全部工程任务的完井修井船,其功能也正逐步走向多元化。
第三,更加高效、节能。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且目前面临油价长期低位震荡的情况。钻探一口深海油井的成本动辄在1亿美元以上,是陆地同等产能油井成本的3-15倍。目前,一座多功能完井修井船造价高达4亿美元以上,如何在建造过程和船舶营运过程中节约成本、满足经济性要求已成为当今深海油气开采装备的创新发展方向。
4 小结
完井修井船并非“主流”海洋工程装备,虽然一直以来并未有过大规模订单成交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新兴装备,它符合目前经济性与便捷性的市场需求。在海工市场企稳回暖之前,有必要对一些市场未饱和、有发展潜力的装备与技术进行相应储备。随着海工装备市场专业化划分越来越明确,未来相信会对完井修井船等专业化海工装备有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健,蒋世全,殷志明。深水修井技术与装备浅谈[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3):91-94.
[2]符翔,李玉光。海上油田修井设施方案选择[J],船海工程,2016(2):41-49.
作者简介
徐晓丽(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技术和战略研究。
[关键词]舟山;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
1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涵义
1.1海洋与文化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摇篮,同样海洋也是文化的起源。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为海洋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也因为海洋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所以人类自古以来热衷于探索海洋,将海洋视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关于海洋文化,曲金良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所以说一切缘海而生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相对的,是内陆文化。因为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的发展,人类出现了两种文明,分别是:蓝色文明和黄色文明。黄色文明主要是指农耕文明,从事农业耕作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所能看到的也只是自己头顶上的一方窄窄的天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羁绊。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大海波涛汹涌,变幻莫测,探索海洋,与海为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海是五洲的通道,在海上人们对外交往、进行贸易活动、互相融合,所以海洋文化比内陆文化更加具有冒险性、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
1.2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机制,并且这种生产机制是按照工业标准的,而不是小规模地、零散地、无规划地生产,是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文化产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向社会贡献着文化效益。文化产业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体,所以文化产业具备着双重效益。文化产业因其独特的双重效益,被评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我国许多大型城市将文化产业当作支柱产业,许多省份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但是目前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以城市文化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尚属薄弱。而农村文化产业对我国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又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主要是以民间的特色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舟山市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拥有1390个岛屿和270多km深水岸线,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和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1.3海洋文化产业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A.B.Fisc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那么显然海洋渔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或本产业所提供的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那么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石油、海洋盐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是指不从事生产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教育科研、海洋旅游业等。虽然海洋文化产业未在海洋第三产业中明显标注,但很显然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海洋第三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海洋产业经济、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并为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支撑点。
2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层面的新区。近年来,凭借着良好的势头,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截止至2016年,根据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所公布的名单中,全国共有21家企业单位入选海洋文化产业基地。舟山市占据了5个席位,占据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的近1/4。这五家企业单位分别是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和普陀岑氏木船作坊、舟山市海洋科学城建设管理局和舟山彼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五家企业单位在舟山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较强的示范、支撑、带头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主要以海洋旅游业、节庆日会展、休闲渔家乐、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现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现状。
2.1海洋旅游业
旅游业是海洋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海洋文化为内核,依托舟山优美的海岛环境,舟山海洋旅游业前景广阔。普陀区是舟山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区,在《舟山市普陀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中,普陀区着力构建“一带两区多点”的文化产业布局,“一带”即沈家门东港文化产业带,“两区”即朱家尖文化旅游及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桃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多点”即展茅、六横、东极、虾峙、白沙、登步、蚂蚁等岛屿地区。可见,舟山正极力打造海洋旅游业的集群。但同时舟山海洋旅游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美丽的海岛风光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海岛的同时保护海岛,是舟山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文化是旅游的内核,现如今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同时旅游业也步入了追求文化享受的时代,所以如何重点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基础。
2.2节庆日会展
节庆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而节庆日会展在我国的繁荣兴盛与节庆日旅游密不可分。节庆日会展的成功举办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节庆日会展是对当地优秀文化的展示、传播,有利于增加当地人对于本体文化的自豪感和外来人员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更加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节庆日会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的涌入,拉动了当地的消费需求,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带动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发展。舟山这几年在节庆日会展活动方面迅猛发展,对舟山的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贡献。但从总体来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节庆日会展,舟山的节庆日会展活动展现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深深地扎根于海洋文化之中。例如秀山海泥狂欢节、中国海洋文化节、岱山听海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艺术节等,内容丰富多彩。
2.3休闲渔家乐
休闲渔业是现代渔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而渔家乐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舟山依靠丰富的渔资源,以渔文化为依托,打造了富有舟山特色的渔家乐,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海洋文化和海洋风情。近年来,依靠政府扶持,舟山的渔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5年,舟山累计投资8.39亿元,建成各级各类渔农家乐集中村(点)102个,民宿(点)1996家,从业人员1.67万人,客房数1.37万间,床位2.83万张,餐位4.82万个。三星级民宿(点)275家,四星级以上民宿(点)3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1个,打造渔农俗文化产业和精品项目7个,已构成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富有海岛特色和海洋文化风貌的舟山渔农家乐已成为舟山市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业态和渔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休闲内涵,来扩大消费群体是舟山休闲渔家乐发展的重要议题。
2.4文化旅游商品
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于以往的地方特产,文化旅游商品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文化为附加值,文化附加值越高,产品价值越高。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费的构成要素之一,是非常极具开发潜力的产业。而如何使文化旅游产品从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形成全产业链,最主要的是要形成产业集聚。舟山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存在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各大中小企业各自经营。就此而言,政府应该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引导各大中小企业抱团经营,要有大产业观念,形成品牌效应,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是舟山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业、休闲渔家乐等多种文化产业的开发,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说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美丽的海岛、美丽的乡村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因素。要获取“金山银山”的前提是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控制是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思想观念。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必须是人民群众自愿、主动地选择。通过张贴标语、科普宣传等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人们群众的共识。
3.2加强经济和文化的互动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体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渔业新的增长点。海南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引导;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的海南休闲渔业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海南必须认清形势,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规范地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密切联系,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休闲渔业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给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通过与渔民合作,体验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乐趣。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份和热带旅游度假胜地,休闲渔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在全面分析评估相关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制订相应对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一、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1 国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70-80年代,在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渔业开始盛行、发达。目前,休闲渔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休闲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16岁以上的钓客,在休闲渔业上花费达378亿美元。1996年,经济学家对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作了一次调查,推断美国每年休闲人口的消费产生的影响。调查显示,休闲渔业对全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为1084亿美元,为全国各地提供了120万个工作机会,占美国各部门总劳动力供给量的1%以上。休闲渔业创造了总计377亿美元的总消费,增加了24亿美元的州政府税收,约占全年州政府税收的1%。为联邦政府贡献了31亿美元的税收。约占联邦农业税收的1/3。
日本休闲渔业也很发达,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日本通过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利用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从事游钓导游业者2.4万名。其中的90%是与渔业有关的兼业人员。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在近十年兴起,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一系列有关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
2 我国体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平方米。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东部及南部大陆海岸线长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约14200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辽阔;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成为鱼类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为734.2万平方公里,最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1878.3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具有重要渔业价值的经济鱼类有50多种,海洋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其中有许多最适合垂钓的肉食性鱼类,还有多种藻类及其它海底栖生物。
我国台湾地区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成功地使传统渔业转型。近十多年来由于台湾近海资源逐渐衰退,远洋渔业也日益受排挤,加上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使渔业发展面临各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台湾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从1998年起,台湾渔业局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加大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这种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渔港渔区,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动的改革”,使传统渔业成功转型。
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地区休闲渔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休闲渔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但大都以渔民和小集体自发投资建设为主。虽然休闲渔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部渔业局在2000年做出了“关于调整渔业生产结构”的部署,“与渔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要大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鼓励、引导发展休闲渔业”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渔业资源增殖与休闲渔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不少省市地区相继召开了专题会议,正在将休闲渔业发展纳入到政府工作中,这无疑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近些年,我国海洋休闲渔业迅猛发展,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筹规划,管理混乱,在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投入资金匮乏,设施不配套,大规模休闲场所少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休闲渔业的良性发展,急需制定相应规划,培育市场和引导、扶持和规范产业发展。
二、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
1 优势(strengths)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海南1988年建省,授权管辖南海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共有岛、洲、礁、沙和滩600多个;全省海岸线总长192s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海南岛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8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公里。海南海洋环境状况保持良好,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保持健康水平,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各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能够满足其功能区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状况优良。
海南渔业作为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海洋渔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总产值快速增长,渔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水产品加工出口强劲增长。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量将近180万吨。在册登记的渔船1.5万多艘,渔民总数近10万人。渔业发展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服务设施及专业人员,已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与渔业相关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配套的产业和服务不断发展完善,休闲渔业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2 劣势(weakness)
海南的休闲渔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是一项新兴产业,缺乏完善的市场管理和政策支持。海南休闲渔业基本上是从渔民、渔村起步,从业者大多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同时又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开发的后续力量不足。海南还缺乏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项目,比如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钓鱼比赛等,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还有待开发,形成品牌优势。再者,海岸带开发过度和珊瑚生态破坏与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呈退化趋势,影响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休闲渔业多分布在城郊或渔村,交通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游玩项目是渔民个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且呈分散布局,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休闲渔业中心区。目前仅在三亚和海口形成区域性的休闲渔业经营场所,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和竞争力。另外,用于经营的休闲渔船大多是用旧木质渔船改建而成,船只小、航速慢、安全性差。虽然有少量的游轮和游艇从事休闲渔业,市场化的运作还未成熟,配套的娱乐设施不多和项目开发程度较低,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客源。
3 机遇(opportunity)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目前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大背景中,有法定假日114天,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社会支持条件系统正在建立。国外旅游行业调查统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其国内旅游将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就达到了1000美元,这预示着我国国内旅游已开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为休闲渔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市场。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吸引了国际高端游客,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迅猛。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22.1%;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增长21.2%。在海外游客中,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游客增长迅速,以英国为主的北欧旅游正在拓展,而这些海外游客主体都来自海洋休闲渔业发达国家,有着强劲的休闲渔业需求和消费潜力,将为海南发展休闲渔业提供强大动力和稳定客源。
2005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在产业发展方面,正式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和观赏渔业,努力挖掘休闲渔业文化,丰富休闲渔业内容,积极探索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组建休闲渔业船队,大力发展西、中、南沙群岛潜、刺、钓、围等休闲渔业。积极开发南海岛礁区观赏鱼资源,捕捞并养殖观赏鱼,培育观赏鱼市场,发展观赏鱼零售产业。”2008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其中,特别强调要突出热带海岛蓝色生态和绿色生态旅游的特色,开发海洋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和《计划》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必将促进休闲渔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4 挑战(threats)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渔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实施和北部湾划界后,大量渔民转产和渔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虽然休闲渔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部分上岸渔民的再就业问题,但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也存在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的情况,使得休闲渔业市场缺乏条理,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其持续发展。
从国内休闲渔业发展来看,海南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统计资料,以观光、垂钓、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等以玩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2007年为山东渔民增收3亿多元,为10万多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到2010年,山东全省拟建成休闲渔业基地8000处,其中达到《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的基地100处,全省休闲渔业增加值争取达到60亿元,约占全省渔业增加值的6%。2003年4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省海事局联合下发了《广东省休闲渔业试点暂行办法》,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此外,辽宁、北京、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结合自身特点,大力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三、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建议
1 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支持和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
依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尽快制订出台《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这样,可明确休闲渔业主管部门,制定严格可行的休闲渔业管理规范,从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扶持建立民间休闲渔业协会,通过从业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休闲渔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休闲垂钓赛事,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带动休闲渔业的发展。
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体闲渔业的资金和科技含量高,发展初期必须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吸纳转产渔民就业,解决转产渔民的民生问题。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休闲渔业都由高等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如美国政府设有庞大的管理和科研机构从事对鱼类资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并对休闲渔业的管理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这些工作主要由专业性的大学及有关咨询机构进行。因此,还要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长期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