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ctricity market mechanisms brings many uncertainties, so it is the necessary task of power generation companies to enhance risk awarenes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risk and enhance risk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main risk and fin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companies.
关键词: 发电企业;风险管理;防控管理
Key words: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risk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29-02
0 引言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风险管理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在风险管理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发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发电企业存在的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措施。
1 发电企业风险确认
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是发电企业风险确认的主要工作。信息资源是发电企业开展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发电企业做好对初始信息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及应用等工作。现行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可包括两大类: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按照这些数据信息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从风险形成原因角度看,可将发电企业风险划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从风险性质角度看,可将发电企业风险划分为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及战略风险五大类,本文将具体论述上述五大类风险:
1.1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财务结构不规范、融资行为不合理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较低,使得投资者预期收益大大下降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财务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资金周转率、企业的负债水平、盈利能力、各项成本费用、成本核算、资金结算等方面。
1.2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受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运营活动未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或遭受重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运营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从业素质及信息系统操作等方面。
1.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因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给予自身或商业银行带来重大经营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的法律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发电企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政策文件等方面。
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股市价格、汇率、利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市场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煤炭市场信息、电价信息、计划电量完成率及电量供需状况等方面。
1.5 战略风险 一直以来,关于战略风险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争议不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持有不同的态度。简单来说,战略风险可被定义为因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风险。对于发电企业的战略风险而言,其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发展规划、发电量预测文件等方面。
综合上述,国内发电企业可致力于以上五大风险的分析之上收集相关信息,并依据所收集的信息评估各类风险,挖掘引起各类风险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策略。
2 发电企业风险分析评估流程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1 发电企业风险分析评估流程 风险分析评估是加强发电企业风险防控管理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评估工作由发电企业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领导机构及总办会共同完成。由发电企业相应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信息收集工作,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筛选及整理,编制日常风险分析报告。同时,相应的职能部门以日常风险分析报告为依据全面探究风险成因和风险影响,从而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之后发电企业职能部门将开展的所有活动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于风险管理领导机构和总办会,由其进行审核、监督和指导各项活动的实施。
2.2 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发电企业加强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平台,该体系全面贯穿发电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行使着对决策、执行及监督等过程的风险管理职能,对发电企业更为准确、高效的决策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上发电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使得发电企业各类风险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发电企业风险责任意识薄弱,风险防控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以至于各类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制约着我国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国发电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发电企业重视起风险防控,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机构,由该机构承担起企业管理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责;其次,发电企业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在该会议上详细评估、审查企业风险状况,以便各部门更好的了解企业整体风险状况;最后,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相关机制和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应的职责,如营销部门承担预测和分析电力销售市场风险的职责;策划部门承担本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职责;燃料供应部门承担预测和分析煤炭市场风险的职责,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3 有效地加强风险防控管理的措施
3.1 根据危害因素确定预防目标 对于发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而言,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以“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为坚持原则、以规避各种风险、保证发电企业运行顺利性、安全性为目的。现阶段,发电企业总调已经统一确定了电网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并由各级调度机构承担组织实施所辖电网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加强和其他部门的协作共同管理、控制风险。现行发电企业风险管理要求实行超前控制,即通过风险预测估测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并事先做好防范措施,待风险出现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给发电企业带来重大损失。风险事故预测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过程,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事故教训,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系统结构、电源分布影响)和外部因素(地域特征影响、自然灾害影响、污秽影响以及外力破坏影响),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电网运行风险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从而起到风险事故预防的目的。
3.2 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按照“全员参与、突出重点、融入管理、务求实效”的原则,一是分个人、部门(单位)、公司三个层面,着重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采取“自己找、同事议、群众评、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认真查找廉政和监管风险点。二是紧紧抓住风险收集、排查、评估等环节,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信息库,并制定出相关措施,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在“找准风险点,筑牢防火墙”的基础上,将对廉洁风险防控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不断加强对风险防控措施的研究,重点开展防控措施制度建设,逐步构筑“岗位履职有标准,防控管理有措施,问责追究有依据”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提升发电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整体水平,为发电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政治和纪律保障。
3.3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完善发电企业安全保证制度 发电企业需针进行全面控制,其分析内容如下所示:发电企业结构、电力电量平衡、系统潮流及无功电压、系统N-1静态安全、系统暂态稳定性、系统动态稳定性。待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后发现,风险与现行制度、应急管理预案严重脱节,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将为完善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风险防护并未能够满足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措施实现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高效预防。
通过实行发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完善发电企业安全保证制度,增强评价结构检查保证和保护制度的有效性。于此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自主的参与到风险防范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学华,张国库.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2).
[2]缑颖慧.危机下发电企业财务风险应对[J].河北企业,2010,(07).
>> 山西煤炭企业市场风险分析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探讨 煤炭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探讨 山西煤炭企业整体上市之路径探讨 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浅议煤炭企业投资风险管理 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对策探讨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煤炭企业税收筹划管理探讨 关于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探讨 煤炭企业物资库存管理探讨 探讨煤炭企业销售资金的管理模式及风险防范措施 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后人才队伍结构风险分析 探讨煤炭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煤炭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1-26/2014-12-01.
[3]鲁春雷.煤炭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4]刘里宁.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10(02):233.
[5]李文佳.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0.
[6]刘晓,古美仪.搜狐网.孙才仁:煤炭企业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风险管理.[EB/OL]..2014-09-22/2014-12-05
[16]赵文涛.企业品牌风险管理及其在我国煤炭企业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17]Alexandre Ttindade.Approximat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estimators offinancial risk under an asyimetric Laplace[J].Computational Statistics.2006(5):12-15.
[18]Coppendale J. Manage risk in product and pocress development and vaoid unplasnat suiprises[J].EngiiieeringManagementjoimral,1995(2):35-38.
[19]Alexandre tindade. Approximat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estimators offinancial risk underan asynnetric Laplace[J].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2006(5):12-15.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关键词:企业;利率互换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的必要性
贷款率利率的全面放开,增大了企业融资中的利率风险,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是化解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及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
1.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利率互换是指互换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名义本金彼此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和互换利益共享的交易,是企业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其行业特点、区域差异、市场知名度以及信用等级等原因,不同企业在相同融资品种上的融资成本存在差异。当一家企业在浮动利率融资品种上具有融资比较优势,另以企业在固定利率融资品种上具有比较优势;两个企业融资所需类型不同,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各自得到其所需的融资类型。利率互换中,两个企业均发挥比较优势,从中获取共享的互换利益,使双方融资成本均降低。
2.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是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企业的负债一般期限相对较长,面临着市场利率变化的风险,如果企业不开展利率互换业务,相应的利率风险就不容易规避。利率互换的主要功能是债务保值,企业可以利用利率互换进行中长期债务的利率风险管理。具体而言,预期利率看涨时,将浮动利率债务通过利率互换转换成固定利率债务;而预期利率看跌时,将固定利率债务转换为浮动利率。企业可依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来规避利率的风险。
3.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是拓宽融资渠道的需要。一些企业由于所在行业或信用等级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所在区域内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或者融资成本比较高,或者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可以通过利率互换业务,在自己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进行筹资,然后通过利率互换达到自己所要筹资的目的,突破了某一市场对企业融资存在特定要求的限制,为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
二、企业开展利率互换业务面临的风险
利率互换的主要功能是规避利率风险,但实际利率互换交易本身也存在较大风险。企业利率互换业务最主要的风险有三种:
其一,信用风险,是指企业与对手间直接利率互换,由于对方违约不履行互换义务时,企业遭受一定的风险或损失。企业在利率互换中承担的信用风险大小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越高,信用风险越小;二是企业互换交易方式,直接与对方互换缺乏履约保障,其信用风险较大,利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进行互换,通过保证金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和强行平仓等制度约束,其信用风险相对较小;三是互换对方的交易目的,互换对方是以套保为目的的互换,信用风险较小,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互换,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大。
其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由标的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利率互换产品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企业利率互换业务的市场风险,源于利率变动,使得企业互换价值变成负值的损失。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进行互换的场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三种因素: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大小、互换匹配程度及互换的目的。当前,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目的最主要的有三种形式,套保组合交易、套利组合交易及单边的套利交易。一般来说,套保者由于利用了对冲的原理,其面临的市场风险最小;套利和投机者面临的市场风险最大。
其三,操作风险,由于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监管出现漏洞,工作流程不合理等,使交易决策出现人为的失误而带来风险。在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进行互换,要求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便能进行数倍于保证金数额的交易量,利率互换产品这种的杠杆性加剧了操作风险。利率互换衍生产品在价值确定、交易策略和内部管理上都更加复杂,缺乏对互换定价和风险的全面认识,出现失误和漏洞的可能性也较大。操作风险随着互换市场的迅速发展而将被企业普遍重视。
三、企业利率互换业务的风险防范
第一,推进利率互换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规范的的市场是规避利率互换风险的重要保障,可以借鉴国外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货币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尽快形成统一的基准利率,使得互换定价机制更加合理确定合理;控制企业利率互换风险,除定价机制合理外,重要的是企业准入要严格控制,在市场准入机制方面坚持企业只能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利率互换交易;建立健全资信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资信评级高的企业优先进入,并设定准入企业信用级别的最低限制,从源头上降低利率互换业务中的风险。
第二,要提高企业自身的利率互换风险意识。一些企业仅关注利率互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的功能,对利率互换自身风险认识不足。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利率互换风险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逐步提高对互换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对利率走势有正确的预期,在互换中要合理匹配,控制风险敞口,规避利率互换风险。
第三,建立健全利率互换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利率互换风险,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风险控制机制,力求将风险降至最低。企业利率互换要以套期保值为目的,以降低融资成本和拓展融资渠道为目标,严格控制以套利和投机为目的的利率互换。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玮.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出租车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租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出租企业,对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出租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必须结根据我国出租车行业市场情况,以及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特点,分析出租车行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二、北京市出租车行业风险分析
1.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市场风险分析
截止至2013年底,北京市出租汽车企业共有252家之多,同时逐渐形成了以银建集团为首的出租车行业市场发展格局。然而,随着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发展,行业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司机收入下降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使得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相当多的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租汽车企业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换言之,市场经济能够直接作用于出租行业的发展。然而,市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若出租汽车企业无法掌握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那么企业就会面临诸多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是当前出租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租汽车企业的产权不够明确,并没有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原则,忽略了出租车司机的主体地位,而片面注重出租车承包人的权利和作用,进而使得出租汽车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财产成果的分配方面以及人才聘用方面存在短期行为。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出租车承包人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通过以包代管的方式管理承包人,却没有重视对承包人的行为约束,使得一部分出租车承包人包盈不包亏,甚至出现了违法经营的情况。最后,出租汽车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将某些市场风险转移到出租车承包人身上,一旦出现承包人无法承担、企业也无法承担的情况,最终只能依靠政府来承担。
2.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从整体上看,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出租汽车企业负债经营的决策失误,以及在市场影响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局势的恶化。然而,出租汽车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平衡才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最终原因。在举债方面,出租汽车企业因依靠财务杠杆而使得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从而让企业面临财务危机,严重者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此外,企业借款的增加使得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加大,当出租汽车企业的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或者息税前利润率降低时,企业负债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进而造成企业亏损。在投资风险方面,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相对单一,通过出租车承包经营,向各个承包人收取一定的押金,这些押金并没有用来进行投资,而是存入银行中,若出现通货膨胀,则会给出租汽车企业造成资金损失。
三、北京市出租车行业财务管理对策
1.成立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出租汽车企业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来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会长,实行问责制,全面负责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则是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负责审核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完成企业年度预算审批工作。企业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执行部门,协助预算管理委员会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出租汽车企业预算管委会需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出发,在企业预算编制原则和编制制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个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信息与收支明细,对全部的财务收支信息情况做出详细的分类汇总报告。并且,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市场发展现状、政府的规章制度、出租车行业的运营特点和企业自身的运营条件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企业整体的预算编制工作,并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审批。待审批通过后,财务部门要根据审批的预算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中。
2.完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将传统的、形式单一的财务部门进行优化,将财务部门细化为财务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使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对原来的财务部门人员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部门实际对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制定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明细表,使财务工作更加精确。在财务管理部门中还可以建立资金结算办公室、财务分析和结算办公室、筹资办公室等等下属机构,实现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审计事宜,需要由财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负责监督和落实,定期对企业市场运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的回报信息等内容进行财务审计,并交由董事会审阅。
3.实现财务信息化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包括企业的财务账目情况、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同时还包括企业的会计科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统一集中在一起,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是需要对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与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每天负责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各项数据信息,并上传至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方便上级领导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以及本企业在出租车行业的运行状况。
4.加强现金流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安排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结算账户进行科学的监管,通过已有的资金预算程序,将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阶段内的现金流量准确的进行预算。同时,根据所得的现金流预算情况有计划的分流到各个分公司和部门,进一步明确各个月份、季度以及年度的经营所需备用金额。对于出租汽车企业而言,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往往存在为了适应本企业经营发展需求而事先垫付资金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市场开发部门应根据对应的资金报批流程根据由上级到下级的方式进行审批,并从下到上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从而有效的对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合理预算,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流动资金预算目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管理策略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项,并在《基本规范》中单辟一章,就风险评估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这说明国家和企业已经意识到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识别企业风险,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呢?
一、国内外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综述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进入90年代以后,COSO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部分,实现了内部控制由三要素向五要素的飞跃。自此风险评估被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之中。最新内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愈发趋向目标一致,某些内容也有较大重合,COSO也于2001年起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从最初的将风险评估作为一个要素纳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到目前的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研究,足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趋同性和风险这一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年,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学者们在理论观念的引进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
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死亡前的最后一击”。企业的存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然一个企业的衰亡也是从其内部开始的,那若要寻求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就必须从其内部抓起,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得到了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同时,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位时刻置身于风险之中,越是开放发达的市场经济,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风险己经成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不断充实和发展,以求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正是基于这个基础,风险的概念逐步进入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减轻或避免风险是内部控制活动的目标,各种风险因素是内部控制的对象。所以,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这里的识别和衡量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目前COSO整体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纳入到内部控制框架之中,这一发展是理论顺应客观实际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导致会计舞弊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极度缺失和对风险的忽视是导致我国企业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控制活动和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必须清楚所面临的风险,并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然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其实内部控制也就是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如果毫无风险,也就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搞什么内部控制。既然风险的存在是控制的原因所在,进行风险评估就成为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的风险评估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研究会计和审计的人都早已熟知制度基础上的审计,但风险基础上的控制观念还是个新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鉴于风险评估在我国内部控制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建立风险评估系统。
(一)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来经营中面临的、可能影响其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实风险理财措施,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
企业目标是企业宗旨的具体化,是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目标。只有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确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要做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应与员工沟通;企业计划和预算与风险管理目标、战略计划及当前情况具有一致性;业务活动风险目标要具体;领导层参与制定企业风险目标并对其负责。
(二)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1.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2)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3)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4)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5)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2.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产品的价格及供需变化。(2)产品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3)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4)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情况。
3.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2)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3)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4)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5)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三)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的识别应当以一种系统方法来进行,以确保公司的所有主要活动及其风险都被囊括进来,并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风险识别主要以定性识别方法为主,适当结合定量识别方法,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引进和加大定量识别方法。
企业应选择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保证风险识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体措施有:
1.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方法体系,对企业和各职能部门随时关注企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提供指导。
2.对风险识别方法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企业和各职能部门使用统一的识别方法体系对风险识别结果进行描述。
3.利用历史事件诸如违约支付、产品价格变动等,关注未来事件诸如人口变动、新市场条件以及竞争者行为等对风险进行趋势分析和关注。
4.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通过事件列表、事件分类、内部分析、推动讨论和会谈、流程分析等方法进行风险识别,确定风险因素发展趋势和根源。
(四)风险分析
企业风险分析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可以使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风险分析及度量,需要充分地获得企业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统计时段越长,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越高。风险评估不仅要了解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难以量化,它们至多只能定性地被描述为“大的”、“中的”、或“小的”风险。
企业在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概率)和风险发生的条件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
1.企业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分析评估,选择采用诸如预期估计或情况评价等术语来表达潜在的可能性,或采用数据或图表的形式来描述和评价风险发生的概率。
2.企业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方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定量技术手段和会谈、工作组会议等定性评价技术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具体条件。
3.企业自查与外部检查、事前与事后检查相结合。
4.企业引进技术手段,由日常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入手,按照既定的模型做预警提示。
(五)风险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的过程。企业风险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析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企业风险评价通常是和风险分析同步进行的,因而其方法也和风险分析相同。
企业风险评价的控制措施有:
1.企业对于重要事项面临的重要风险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应当通过定量分析技术,确定各种可能性造成影响的数量,从而为企业采取恰当的风险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企业应当按照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风险进行排序,明确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
3.企业应当对重要风险予以特别的关注,避免重要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
(六)风险管理策略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
1.企业针对各种风险建立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对具有较高发生概率、影响重大的风险优先考虑。
2.建立一套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判断标准,即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企业的风险承受程度确定不同的决策。
3.企业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效益。
4.企业选定风险处理措施后,根据剩余风险重新校订风险。
5.企业要持续获得风险变化信息,有效地控制、管理风险,防范新风险的产生。
6.对重要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四、结论
企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一次风险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险应对策略,以避免由于原来选择使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无效而影响内部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当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保持应有的灵敏度,针对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以使企业的目标在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实现。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J].会计之友,2008 (10).
[2] 马宏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
2007(4).
旅游投资项目是为旅游活动或以促进旅游目标实现而投资建设的项目,从建设内容可划分为景区景点项目、饭店建设项目、游乐设施项目、旅游餐饮项目、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旅游交通建设项目、旅游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及其他辅助项目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项目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在:
1.关联性。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各行业、各领域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某一种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其他配套服务的支持。因此,旅游业某一领域的投资必然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投资,受其他领域投资的影响,否则,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其他配套服务的依赖,成为旅游投资项目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2.敏感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影响旅游业的因素很多,既有行业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其中,许多是企业不能预料和控制的,如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主要指旅游文化消费)的变迁、战争等。这也使得旅游投资具有了很大的风险。
3.专用性。旅游投资不像工业投资那样可以随意转产,它的投资一旦形成,若无人使用,其产品价值就不能转移而被消费,容易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退出门槛高。越是有特色的项目,越是不易改变其内容与功能,或者改变内容与功能的成本代价过高,给风险转嫁带来困难。
4.季节性。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资产闲置浪费,财务上入不敷出,旺季资产又常常超负荷运转;旅游资源的功能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
5.依托性。旅游投资项目依托性强,紧紧依托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经济环境。一是受旅游市场依托,也就是受旅游资源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双重影响;二是受旅游产业依托。(2)社会环境。旅游项目受到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文化氛围和和平稳定的环境影响。(3)自然环境。目前,我国的旅游投资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考虑地理位置、选址是否合理等。
6.投资额大、回收期长。旅游的属性和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投资额大的特点。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属于资源依托性强的旅游产品,如果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考虑在内,旅游业就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旅游活动带来的外部性需要企业来承担,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额。旅游产品消费又具有不可储存性、非完全排他性、临时使用性、节律性等特点,消费额度有限,回收缓慢,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7.市场导向性。旅游项目投产后的运作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细分,希望一个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者市场需求趋向是动态的,特别是处于快速致富的过程中的中国,游客需求在快速转换之中。特殊性需求要靠敏感的市场洞察力才能发现和把握,才能适时地推出适应需求的产品。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失去产品消费的主体,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
旅游项目投资风险来自于各个方面,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要从项目投资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投资者能否直接控制可将旅游项目投资风险划分为项目环境风险和项目核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是指那些对所有的旅游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与市场的整体运动相关联。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此类风险,但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损害程度。项目核心风险是发生于个别项目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来自于投资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企业可以控制该类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或采取预防措施规避风险。
1.项目环境风险。
(1)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法律的稳定性风险,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的稳定性。旅游业是典型的敏感性产业,旅游活动又是通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才得以实现的,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环境不稳定将给旅游者等市场主体带来顾虑和阻力。
(2)经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档次。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后,才有可能选择旅游消费,这决定了旅游投资项目未来的市场需求状况。经济环境应是旅游项目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3)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决定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决定项目的赢利水平,并对投资者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投入到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中以及投入的程度等起着根本性作用。
(4)自然风险。这是指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景观的退化,旅游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超标准等。许多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有很高的依赖性?熏特别是休闲、疗养、观光类项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质量对旅游投资项目有直接的影响。
2.项目核心风险
(1)主要内容
①完工风险。存在于旅游项目建设阶段。主要表现在为:项目工期延长;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使项目可能迟迟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问题,项目完全停工放弃等。②设计风险。指旅游项目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技术问题使项目的主题、策划或布局存在某些缺憾。旅游资源越独特,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但是资源不等于产品,真正构成游客吸引力的,是产品的吸引力。在这个结构里,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产品设计的关键。设计风险将直接关系到旅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营的持续性,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对旅游投资项目影响深远。
③管理风险。旅游投资项目承包之后,一般由项目管理师全权负责。项目管理师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尤其是管理师个人的风险偏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项目建设的风险。因此,项目投资者和管理师都应具有优化配置(即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并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资源的能力。
④市场风险。指旅游投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市场的适应情况。由于旅游投资项目自开始时的市场分析到建成后进入市场,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当初的市场分析是否符合现在的情况、目前市场竞争状况、旅游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对旅游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造成影响。许多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时轰动,建成后经营惨淡?熏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
(2)影响因素
旅游项目核心风险受到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性。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企业思想准备不足。旅游项目投资比其他产业的项目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作为投资企业,认识与了解这些特征是其进行投资以及风险规避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一些企业在进入旅游投资领域时,看中的只是旅游投资中有利的一面,如易产生轰动效益、品牌效益,科技含量不高,进入行业的门槛低等,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投资是一个关联性强、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在资金准备与人才准备上严重不足;②项目投资决策失误。旅游项目投资一般数额较大,如果未对项目的可行性作充分地研究分析,一旦失误后果严重。可行性研究是旅游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以项目建议书为基础,针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设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考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其内容包括旅游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开发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优化等。这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分析研究过程。可行性研究的欠科学性是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的重要原因;③创新观念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类同的其他企业的竞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旅游企业也需要注意推向市场的产品是需要升级、换代和更新的,是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有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品位,通过创新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循守旧是导致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①关联企业的影响。旅游投资项目的开发需要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的参与和配合,其他参与方的资信状况、技术和资金能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及其变化都会对项目的成败产生影响。②竞争对手的变化。与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同,旅游消费的可替代性很强,同类产品的竞争和不同产品的竞争同时存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的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自己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缩小市场,造成盈利下降。
四、加强旅游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
鉴于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企业的不当行为会导致风险加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观念和方法等对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产生对策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
1.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与其报酬是成正比例的。如果对风险一概加以排除或逃避,就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因此,投资者应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不仅要从理论高度认识到项目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还要从旅游投资项目本身特点角度进行探索;对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外部环境对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摸清产生风险的各种要素,寻找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克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企业综合决策水平。
2.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旅游企业不仅要认识风险,还要学会正确识别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周密地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剖析企业投资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及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同时,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掌握风险的程度,包括各种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对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通过风险估量,为今后投资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以及处理等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首先,旅游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投资状况的各项投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其次,旅游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内部应建立规范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投后管理程序。规范科学的内部运行程序是及时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重要保证,用程序化、规范化防止盲目投资和偏颇。
4.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旅游企业控制和处理投资风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二是分散法。即通过旅游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旅游企业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旅游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旅游企业可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准备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王莹.旅游区投资风险规避和决策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5,06-13.
[3]翁刚明,张海燕.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4]张小宏.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9,(6).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0、引言
电力作为高风险产业,不仅源于其公用事业属性,以及技术资金密集、供求瞬时平衡、生产运行连续等特征,同时电力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沉没成本高,而且,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进程的深入,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电力交易关系复杂,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困难,电力行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电力市场风险增加。根据“十一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面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本文在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流程及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以期推动电力系统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风险作为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考察研究风险时,要从决策角度认识到风险与人们有目的活动、行动方案选择及事物的未来变化有关。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风险的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特征共同构成风险形成机制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对风险持厌恶态度,都想减小风险损失,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风险管理的提出与发展与企业发展状况、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首先在美国应运而生,之后传到西欧、亚洲、拉丁美洲。美国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估计;既要求理性,又要求人性;不但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还需要多种方法支持。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根据风险形成的过程,风险分析需要进行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估计需要进行频率分析与后果分析,而后果分析又包括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通过风险分析,可得到特定系统所有风险的风险估计,对此再参照相应的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接受,是否采取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评价。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总称为风险评估。为进行风险定量化估算,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RiskAssessment—QRA)。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以控制、抑制、降低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不仅要定性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状况,而且要尽可能基于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业企业也希望将风险损失价值化并给出货币衡量标准。风险管理就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者密切相联的动态过程,见图1。
2、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与基本流程
为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应由专门的组织及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工作。据《幸福》杂志对美国500多家大公司的调查知,84%的公司由中层以上的经理人员负责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趋势是董事会下属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公司风险管理,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3、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QRA)
电力企业QRA的建立与发展从内部来看,不仅已有可靠性分析、安全分析、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专业分析作基础,从外部而言有电力用户、政府与社会公众、咨询机构等众多相关主体的关注。电力企业QRA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QRA有利于企业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标准的风险水平之内,并符合最低合理可行原则;通过开展QRA可帮助企业全面识别风险,并按轻重缓急排序,以有助于管理者将精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紧急领域,使风险管理决策更为合理、效果更好、成本最小;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方案或安全改进措施进行QRA,使决策者对方案措施进行优劣选择,为公司提出决策支持。电力企业的风险将对其它企业和主体带来连带影响,并产生放大效应,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优质是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的愿望。电力企业实施QRA具有现实意义。
3.1电力企业QHA的基本框架模式
电力企业QRA是指在工业系统QRA的基础上,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化进程而以概率模型表征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便于实施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质量,满足风险评估过程各阶段的不同要求,构建如图3所示的适用于电力企业QRA的基本框架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允许依实际情况而有所改变。
3.2电力企业QRA的主要工作内容
(1)确定目标及范围。包括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待分析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流程、资金、人员、管
理、信息、地区、人文环境等,即确定QRA实现目标和实施条件等。
(2)风险辨识。即找出待评价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安全检查看系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风险辩识的基本途径有历史事故统计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ZOP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急分析(FMECA)、故障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ETA)、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风险暴露分析表、财务报表、流程图、现场检查表、风险趋势估计表等。为配合保险公司对出险事项的处理,可采用从下至上的归纳法、从上至下的演绎法及两者综合运用。针对特定风险,可选用基于系统平面布置的区域分析、隐含事件分析、德尔菲法及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风险事故网络法等。风险辩识不只局限于系统硬件,还应考虑人为因素、组织制度等系统软件。风险综合集成是指对所有风险按其特性类型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因电力工业特点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把电力系统风险按厂网分开的行业结构进行分类。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主要有电源规划风险、报价竞价上网风险、供求平衡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备用容量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项目风险、中介机构风险等。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主要有电网规划风险、电网融资风险、购电电价风险、电力交易转移风险、辅助服务风险、成本分摊风险、输电阻塞风险、输电能力风险、备用率风险、电力监管风险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将面临电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风险及电能质量风险等。
风险综合集成后的初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辩识出的风险进行初步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或水平。风险水平低的可忽略不计或仅作定性评估,风险水平高的要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估。
(3)频率分析。即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其方法主要有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树分析与失效理论模型分析。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是根据有关事故的历史数据预测今后可能发生的频率。因此要建立
风险数据库,既作为QRA的基础,又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故障树分析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分析法,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系统失效(顶事件)与基本部件的失效联系起来,根据基本部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出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失效理论模型分析是在历史数据与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失效理论模型来计算风险发生频率。
(4)风险测定估计。根据风险特性及类型,运用一定的数学工具测定或估计风险大小。常用方法主要有主观估计法、客观估计法、期望值法、数学模型法、随机模拟法和马尔可夫模型法等。
(5)后果分析。即分析特定风险在某种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损失。其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与损失分析。情景分析通过事件树模型分析特定风险在环境作用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损失分析是分析特定后果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及利益损失并归结为某种风险指标。
(6)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风险标准及可接受性应遵循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ALARP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存在风险,而且风险水平越低,即风险程度越小要进一步减少风险越困难,其成本会呈指数曲线上升。也就是说,风险改进措施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最终趋于零,甚至为负值。因此,必须在风险水平与成本间折衷考虑。如果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所得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之上,则该风险被拒绝,如果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线之下,则该风险可接受,无需采取风险改进措施;如风险水平在不可接受线与可接受线之间,即落人ALARP区(可容忍区),这时要进行风险改进措施投资成本风险分析或风险成本收益分析。分析结果如果证明进一步增加风险改进投资对电力企业的风险水平减小贡献不大,则该风险是可接受的,即允许该风险存在,以节省投资成本。ALARP原则的经济学解释类似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样,风险与风险措施投入间的风险曲线也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3电力企业QRA常用方法
根据电力企业QRA的工作内容和实现要求,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特点,电力企业QRA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即实施安全检查的项目明细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技术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与致命度分析(FMEACA)技术;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技术;事件树分析技术;基于概率影响图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可靠性工程技术期望值法、风险主观、客观估计法、模糊评估法等。
关键词:技术创新 风险 防范
技术创新风险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R&D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所指的技术创新风险是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及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有限性等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传统理论认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由于资金不足、各种技术与市场因素导致的创新失败,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有时很难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
根据不同风险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程度,我们发现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商务风险、市场风险和决策风险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
投资风险及其防范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发生失误,以致投资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包括投资项目的流产、中止、撤消、延期、效益不足、亏本、因事故而放弃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金融环境的变动,投资过程不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
针对投资风险,企业可选择把风险进行转移。风险转移有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风险的财务转移和技术创新的客体转移。实施风险的财务转移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参与保险,此时技术创新项目的承担主体不变,但风险损失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当技术创新项目失败时,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损失。另一种是吸收风险投资,此时项目的承担主体仍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是参与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的分摊。技术创新的客体转移是指创新活动的一部分或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其方式包括:技术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
技术风险及其防范
技术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创新的构思和实施阶段。企业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以及准确和可靠地对创新技术对象、水平、结构、发展过程的预测和确定能力。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技术水平和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的前景作出完全预测,从而产生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的种类很多,其主要类型是技术不足风险、技术开发风险、技术保护风险、技术使用风险、技术取得和转让风险。其成因一方面源于技术开发自身规律的影响,这些规律包括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家产业政策、能源政策、生产力布局政策等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替代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出现,企业生产条件的变化等;还源于技术创新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对于技术风险因素测试发生困难,对技术项目的投资预算失准,对技术开发周期计算不实;同时技术开发风险还来自企业和个人的主观原因,即企业自身实力不济,对技术开发的调研分析欠细致,对开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不衔接配套等等。此外,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的非法侵害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针对技术风险,企业可采用如下策略:首先是重视技术方案的咨询论证,就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项目方案的风险水平与收益水平进行比较,对方案实施后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其次,应改善内部组织,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组织。第三,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降低整体风险。第四,建立健全技术开发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第五,建立健全有关技术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技术资产的监督管理。
商务风险及其防范
商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创新的技术成果转让或转化阶段。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也还有大量的组织工作要做。一是要检验技术的生产现实性,需要不断搜索和确定生产的环境参数、连续生产的设备参数,为调整工艺设计购置设备提供准确依据;二是要确定合理的原料、动力等消耗参数;三是要组织连续的、规模化生产。只有创新技术本身具有可行性、适用性、先进性、完备性、可靠性,再加上相应的配套技术,技术转化或者转让才是低风险的。
针对商务风险,企业可以将承担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其途径主要有:进行风险担保。企业向保险公司担保,交纳一定的保险金,若新产品失败,则在责任范围内由保险公司负责部分损失补偿。通过技术转让、技术交易等方式,向其他主体转让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转移。当新产品在生产阶段失败时,可将技术卖给有能力生产的企业。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两个方面:技术性风险市场化,即由于产品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使得新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有被消费者拒绝或被竞争产品攻击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在技术创新的构思和实施阶段未对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先进性和收益性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把创新技术的技术风险带到了市场的商品化阶段。商业化风险,即技术开发是成功的,但新产品投放市场后未收到预期回报。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风险。一般的商业风险来自于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或商业机会的变化、市场行情的变化。而这种风险则来自于新产品不一定被市场接受,或投放市场后被其他同类产品替代。同时,这种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也不同于一般商业风险。一般商业风险的损失表现为本期收益的减少,而这种商业风险则包括技术创新开发、转让转化过程中的投入损失和机会损失。
决策风险及其防范
技术创新决策风险实质是一种选择风险。决策风险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对可能出现某种风险障碍的经济和技术方向与目标的选择。技术创新中的非完全信息主要包括:对投资估算的不准。实际投资大大超过预期投资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准确预期;对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估算不准;对市场需求量预测不准,对竞争对手情况不完全了解,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在竞争中面临较大的风险。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企业应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改善组织结构体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以及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损失。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应对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项目和方案进行回避。对于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不可控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分散性较强的风险应以回避为主。在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以回避客观风险为主。同时企业应建立信息网络,减少因重复的技术创新活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加速我国技术创新活动步伐。
参考资料:
1.高阳、陶皓林,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与管理策略[J],技术经济,2001(3)
2.杨东,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防范[J],科技管理研究,1999(2)
摘 要 全面剖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分析可能发生的几种经营风险,采取措施做好风险预防,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种类 原则 预防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的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企业价值的受损。“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抵御风险,长足发展。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然而企业的生产经营常受到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因此,企业应加强对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防患于未然,事先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
一、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方法
经营风险分析可分为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财务因素分析一般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而非财务因素分析则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这两种分析方法经常是同时使用,相辅相成,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种类
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剖析,认为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策及市场风险。是指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及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等)。
2.过程控制风险。容易出现的过程控制风险主要有: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
3.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因签订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这是当前企业经营风险比较突出的问题。
5.团队风险。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企业做大之后,人数将大大增加,企业也将更加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将产生。
6.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经营者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结合现有业务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完善管理体制。
7.成就风险。有些企业在取得部分成功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
8.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集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机制、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为一体的系列整合。任何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基本原则
如何看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在高速增长时存在,在低速增长时同样存在,只是在变速后某些风险改变了表现形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因为是老问题风险不大,就可以放任自流。企业经营中不应回避风险,而应当在经营活动中学会分析风险、善于评估风险、积极预防风险、规避和转嫁风险,极力将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
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预警机制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提前采取措施,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尽力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1.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加强企业法制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是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不断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强化法律服务职能。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经营活动法律审查机制,规范法律服务工作程序,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开拓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依法追究对方违约经济责任。
3.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经营项目的风险评估。一是建立客户档案,全面考察对方的资信情况。二是签订合同要明确纠纷解决方式。三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规避因对方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引起担保无效的风险。
4.加强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陷阱和风险。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构和管理制度,发挥内外部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二是明确双方法律关系、合同性质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正确运用合同担保制度,预防、规避合同项目风险。四是健全招投标机制,加强合同履行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5.加强应收账款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应收账款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统计和分析;二是定期召开企业经营活动及应收账款情况分析会,对合同的履行、资金回收、存在的风险等提出应对措施;三是制定应收账款具体操作规范;四是把应收账款与工资、奖金挂钩,作为考核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主要内容;五是建立、追究制度。
企业经营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要在系统权衡风险和机会回报后,合理选择风险和机会回报的最佳平衡点,“自上而下”确保风险选择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自下而上”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切实采取防范措施,确保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运作中,双向联合最大可能地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价值创造,促进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融鹏.企业如何防范经营风险.中国企业报.2008.01.31.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水平。所谓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是指能够持续生产出产销对路、供需平衡、品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资源生产过程,其生产既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药农(企)利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野生资源渐趋枯竭、部分中药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中药资源品质下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加之中药资源普遍存在着产销不对路、供需不平衡现象,我国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严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急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一些问题,很多原材料一时无法供应上。中药资源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复合的生产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潜在的诸多风险造成了上述生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了中药资源的产量、质量与效率。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性、偶然性及生产难度等制约,导致中药资源生产不持续、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可能性。笔者现结合中药资源生产的实际,从风险产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将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政策、生态、社会、技术、灾害、质量、市场及内部等8类;并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明确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生产难度,同时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为溯本求源地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资源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政策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作物种植风险规避的政策支持,惠农的农业保险形式多样、直接易见,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保证。2008年,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从主要的粮食品种扩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数农产品仍没有实施农业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对不少中药材品种征收农林特产税,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生产成本。现今我国药材生产者多为零散农户,难以承受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不同的政策倾向更易引导资源生产者选择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种类,许多传统药材产地纷纷刨药种粮油或种花果[1]。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影响下,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扬,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药材种植面积将因之受到影响,中药资源生产濒临巨大的考验。
1.2 生态风险
该风险是指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生产利用方式具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风险。中药资源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野生中药资源、半野生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资源。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也因野生与家种的品质差异正遭受着大规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掠夺性的采挖极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报道,挖1株甘草可破坏方圆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两年间,宁夏银南地区中宁等四县共挖鲜甘草约1.7万t,直接破坏草原达1.64万hm2,间接破坏草原达4.93万hm2,土壤沙化扩大[3];而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大部分中药材品种丧失了遗传进化潜力,由此造成的中药种质资源的退化将无法逆转。
1.3 社会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与社会种植风气所致的产需失衡、量不持续的风险。中药资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药的需要,但不确定的社会流行疾病谱使得中药资源需求波动复杂。以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为例,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旺盛,金银花、牛蒡子等全国市场货源销售一空,相关中药产品生产难以维系。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药资源后续的产出,如板蓝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产,库存丰富,2003年以来的市场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也跌入谷底,药农(企)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此外,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者对药材种植盲目性依然很强。某些药材因高价刺激,导致种植面积无序扩大,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价烂市;而某些药材因价格偏低,药农就弃种或少种。这种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会跟风种植风气,极易造成中药资源数量的不稳定与不持续,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技术风险
在我国500余种常见中药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种。目前,我们仍对多数中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种与栽培过程中的瓶颈因子尚未明晰,无技术支持已成为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楼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滇重楼的生产一直难以持续,导致以其为原料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开工不足。再如,业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虫夏草抽生子座技术,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难以维续,冬虫夏草资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危险境地。
1.5 灾害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4]。有资料显示,2006年5月甘肃河西地区的霜冻和干旱灾害至少造成板蓝根减产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自然灾害不仅使中药资源大面积减产、药材质量大为降低,也对中药资源的后市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总之,自然灾害使所涉中药资源减产甚至绝收,致使药材货紧价扬,种植面积、库存、出口等状况随之改变;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药材需求尤为紧俏,由此改变的药材市场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
1.6 质量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质量极易受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波动多变,所产药材无法稳定安全地入药。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来源于不合理的栽种、采收和储藏方式。所谓不合理的栽种,是指栽培品种、栽培地、栽培技术的选择并没有遵循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药材质量与药效发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改变了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了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而不合理的储藏方式(包括时间、位置、方式等)使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返油等现象。此外,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药农(企)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药材施用大剂量农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成为中药资源能否准入市场、走向国际的绿色质量风险。
1.7 市场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生产者对市场接受与竞争能力缺乏预测,对市场需求的变动难以确定,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中药资源的市场风险首先来源于药材生产周期,因中药材生产周期有长有短,一些木本类药材如山茱萸、银杏、栀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达到用药标准,此类资源的市场接受能力、竞争能力等无法做出准确的长期判断,栽培风险巨大;而一些短期药材,如板蓝根、薄荷等,虽当年种植就有收益,但此类药材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迅速,更容易造成资源烂市或缺市。其次,中药资源属于特殊的商品,“卖得掉是宝,卖不掉是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药企业、药材收购商漫天压价,生产者市场处境被动。在风险巨大的医药行业,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把风险转嫁给资源生产者,生产者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大挫。此外,中药资源的生产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任何市场投机行为,如庄家操纵、媒体炒作、药商跟风等都能引起中药资源供求关系与产出状况的变化,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1.8 内部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风险除了来源于上述的外部环境外,不健康的资源生产也与药材自身有关,这是中药资源生产的内部风险。此类中药资源一般具有种子萌发率低、种子结实率低、生长缓慢、对生境要求严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党参、高山红景天的资源生产就受制于其内部机制: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与梅雨气候的不协调是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及更新种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红景天花朵败育率高、种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产质量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7]。
总之,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是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极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各个风险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技术要素,而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求更大的收益,过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术,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态与质量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风险一般还会次生出生态、质量、市场及社会等风险;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必然会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级别等。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