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

时间:2023-08-29 16:4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定量金融资产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预计蒙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外部传染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是现今国内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种类。因为长时间积累的机制性原因,加上受到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出现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财政化等现象。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类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

在市场通胀的背景下,将会带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用户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反,在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下,货币量持续减少,也会限制用户的购买力,并且由于物价的下跌,各企业难以获取到更多的收入,甚至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的状况,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

2.汇率风险

此类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外汇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往来和交易,世界汇率的不稳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最有可能遇到的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等各类汇率风险。首先,折算风险指的是将功能货币折算成记账货币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折算两种风险;其次,交易风险是由于外部汇率变动,经济主体蒙受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主要有确定风险与不确定风险两种;另外,经济风险指的是全球汇率变化对各企业运营的影响,令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

3.利率风险

此种风险即为市场经济中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令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收益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一风险可以细化为期权风险、基差风险以及定价风险等。其中,定价风险为首要的风险类型,它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重新定价以及预估时间二者间产生差异导致的;期权风险一般是因为部分用户利用自己所有的隐含期权做出某些经济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然而这在商业银行当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如果企业中的短期债券收益比长期债券更高,那么就会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秩序混乱

诸多风险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提升风险性。对我国企业内部的有关机构而言,若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同的管理核心,便会令企业在此工作环节中出现一系列疏漏,进一步引发有关风险。另外,许多机构都期盼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夸大风险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失误,这不仅会阻碍自身部门的进步,更会扩大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今,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选取合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工具,也没有把压力测试、风险承受压力、风险偏好等工具有效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所以说,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当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如此的环境也令企业内部金融风险工作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内控机制也亟待健全,在风险防控方案、内控核心流程研究等内容上,仍旧缺少足够的经验。总之,各国内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提高对资源分配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水平。

3.风险管理工作亟待完善

各企业均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搞好系统的规划。然而,目前仅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可了以上管理理念,大部分领导者觉得生产运营乃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基础,往往会忽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必要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由此可见,如何令更多企业管理人认可此风险管控理念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大难题。

三、改善国内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的有效对策

1.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令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遇到各类难题。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抵御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更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需要更加深入地领悟国家对国内企业的具体规划及标准,明确外部汇率、市场利率等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除此之外,在各企业运营环节中,可借助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出现或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

2.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秩序

有序性是每个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前提,但是在诸多国内企业中,仍旧出现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秩序不良的情况,令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这些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体制,更加重视对各部门工作的考察,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展现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变工作思想并给领导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联合董事会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细则》等文件,保障风险管控计划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更好地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此外,各部门管理者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切忌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故意夸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进而误导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其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前提,并且也是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依据。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就必须引入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像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等,按照各工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在内部构建起一个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管理框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路径。另外,企业管理者需要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分派风险管理任务,同时在各部门及员工间构建起适当的职责联系,根据绩效测评体制展开风险防控工作,以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演进,有效增强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有效性。例如,在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者可以利用风险承受压力分析工具,对即时的情况和风险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把数据结果呈报于管理者。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着各类各样的金融风险,在此项工作当中有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通过风险管控体制的健全、风险管理秩序的稳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等手段来减少和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理论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25-02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波动加剧,金融风险不但是各类金融机构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风险,也是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各非金融企业所要共同面对的风险。电力行业是以电能作为动力能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电力行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作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对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内涵

广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带来正收益,也可能带来负收益,利弊共存。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类企业与非金融类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本文所研究的电力行业属非金融类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本文侧重讨论金融风险有可能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即本文将风险解释为低于预期的可能性。这些不良影响包括金融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增加企业的交易和管理成本,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各相关部门的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本文所讨论的金融风险内涵为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损失,具体包括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及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偏离预期值而发生的损失。

(二)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分类及成因

按照驱动因素分类,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包括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电力行业从事大量原煤等原材料和机电等产品进出口业务,汇率波动对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显著。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引起企业未来收益的变化的不确定性。银行借贷目前仍是电力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加快,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也使得利率风险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及其价值。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导致电力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不确定性。电力产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铜、原油等,都是国际价格波动很大的商品,这些价格波动直接造成电力企业实际成本的变化,使预期的利润率目标无法得到保证。

电力行业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信用风险。电力行业由众多分别或同时提供电力相关产品、系统或服务的企业组成,上下游电力企业的经营情况关联密切,相互影响。在我国现有电力体制下,由于国家对电价的调控和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共同作用,作为电力行业中坚力量的发电企业往往面临着低利润率甚至亏损的经营局面,财务状况差,偿债能力低。这就会常常影响其对上游电力设备、产品、服务供应商的付款,使得那些作为其债权人的电力企业无法按时收到账款,现金流受到影响。过多的坏账会对上游电力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在电力行业引发连锁信用危机。

电力行业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为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违规操作行为的可能性,它涉及更多的是内控制度建设,包括内控机构组织结构的设置、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操作风险导致的结果可表现为各种违规行为的出现,如虚假的财务报告、电力项目投标的商业贿赂等。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制度规范的缺失和审计监督的不到位。审计监督不到位,制度就缺乏执行力。

二、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观念在电力行业形成时间短,实践程度低

与将金融投资作为主要经营业务的金融类企业相比,作为非金融类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从金融风险防范观念看,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尚未意识到金融风险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影响,没有把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另一方面,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能力上看,当前国内一些电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金融知识积累不够,缺乏金融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无法对企业实施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二)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金融风险避险工具的了解和使用

不同于金融类企业金融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收益,电力行业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保值。首先,用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仍较为有限。除了电力行业管理者自身对金融管理工具的认识不足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经营品种不够丰富有关。

(三)缺乏可靠的信用风险控制工具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商帐管理。首先,企业资信评估的观念在国内形成较晚,很多电力企业为单纯追求高销售额甚至在未对客户进行任何信用状况调查的情况下就签署订单,为日后无法按时收回款项埋下隐患;其次,企业获取客户和供应商信用状况的渠道较为有限,这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评级机制还很不完善,缺乏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可靠途径造成的,为电力企业分析客户资信状况造成困难。

(四)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我国主要电力支柱企业均属于传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股份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审计能力普遍较弱。总体来看,电力企业的内控功能弱化,尤其是内部审计功能弱化,这样很容易弱化风险管理责任,不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不独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够,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经常化、没有体现风险导向原则等。

三、大力加强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建设

电力行业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基础设施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传统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转变观念是提升我国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第一步。应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与生产经营风险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电力行业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电力企业要借助风险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风险管理文化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他们接受风险的态度。首先,企业高管层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强化风险意识,并经常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沟通,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经验中吸取教训。另外,电力行业要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文化宣传,包括金融风险价值观宣传,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和经验交流,增加正面或反面的典型风险案例教育,帮助员工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完善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包括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专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包括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引进和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等。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切实履行起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的责任,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作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起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金融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董事会的责任,也是整个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应该参与的工作。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业务部门构成日常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专业风险管理部门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风险,而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则构成风险控制的第三道防线。

(三)完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规范、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电力行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基础。电力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应明确电力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利用的是其套期保值功能,而不是投机获利功能,是为了降低企业所不期望的因外汇价格和商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套期保值工具使电力企业的商品收入和成本不受外币和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从而能够更可靠的预估以本币计算的未来的现金流,帮助电力企业更有效率地安排未来的经营活动。

第3篇

[摘要] 本文以金融风险的内涵为基础,分析了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阐述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与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风险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在其198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道:“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金融风险的内涵。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之中,金融活动又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金融风险存在的空间非常广。另外,金融风险的形成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甚至政治制度。金融风险的成因,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影响损失程度的因素。金融风险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内因。(1)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率蕴含着金融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机构,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是一个财务杠杆较高的行业,自有资本比率较低。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因而其抗风险能力就更差。(2)金融创新工具的高杠杆率潜藏着金融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大和银行被驱逐出美国金融市场就是例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高收益的诱惑下,金融企业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上都采用了保证金交易,其特点是“以小博大”,在给交易者带来获取高额利润机会的同时,酝酿着巨大的风险。(3)金融活动的虚拟性潜伏着金融风险。定义虚拟经济,金融总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金融被称作为虚拟,就是因为他自身“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运动特征,使它的价格常常与其赖以产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去万里。在我国出现的典型例子是1992~1993年出现的海南房地产热,大量的银行资金被投入海南房地产。随着泡沫的破灭,银行资金被套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至今尚未完全收回。

另外,金融风险产生的外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金融业已成为国家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核心和纽带。金融风险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为: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此外,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失败,也会导致金融资产质量恶化,金融风险的产生。银行自由资本量有限,加上大部分资金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的呆坏账大量增加,准备金不足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遭到破坏,严重会导致银行破产,从而引起连锁性、社会性的风险事故。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1994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80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有了新的提升,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和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90年代以后,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巴塞尔资本协议》随之诞生,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的里程碑。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与发展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尚未成熟,其中并不完善的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银行内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无论在观念、技术,还是在方法等各个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按照国际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等综合性风险转变。(2)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3)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4)风险管理对象由单项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5)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6)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与变化,除了自然风险外,各种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的风险层出不穷,金融企业竞争加剧,银行不断倒闭,国际金融市场险象环生,金融形势变幻莫测,这让人们认识到传统处置风险的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寻求一种更科学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来处置各种金融风险。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5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丰富与发展,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强。有效规避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和运营发展的根基,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尽管面临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传统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仍然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务变革,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和抓手。[1]

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与策略研究,是落实商业银行系统改革的重要举措,被认为能够有效推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后台业务及银行管理机制的系统变革。“十二五”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面向传统金融业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且卓有成效。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商业银行目前的传统金融业务仍然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长期来看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与稳定,还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预期与战略决策。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这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西方商业银行业中也较为显著。另外,这种金融风险的凸显和加剧也囿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有属性和管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在新时期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成为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管理与变革的困难所在。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一方面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挂钩,有效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盲目投资等行为。[2]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披露信息的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特点显著,复杂性、隐蔽性、金融风险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长期以来成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难题。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有赖于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等级的量化评估机制,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精准的量化交易系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理性评估,制度性地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相对成熟的市场信息,也能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这在客观上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商I银行的风险管控创新,需要金融领域持续加强金融监管的审核机制,抑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投机现象。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与金融市场本身的约束结合起来,致力于平衡自身的经营目标与金融市场的监管。然而金融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并不意味着取代市场调节,相反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基础,更能够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和竞争层次的升级,金融风险监管的创新也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应当有针对性地推出金融风险管控的措施。如分散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在资产变现的渠道上保持畅通。商业银行要准确评估资产负债,要能够精准度量长期贷出、短期借进的风险,能够为保持赢利和控制风险提前预备计划。作为商业银行还要能够及时注销不良资产与贷款的损失,能够通过有效的金融资产组合来缓冲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大宗金融交易要能够有效控制在风险上限的框架内,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必要的资产公示和清算制度,保证投融资的透明,建立投资者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

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本身具备外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要时刻保持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洞察与潜在金融风险的敏锐。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本的充足性,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者,要时刻保证用于缓冲金融风险的资本储量是充足的。[3]商业银行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还要建立对金融资产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的方法和机制,对于不良金融资产要及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改善或处置。

金融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时空阻力和成本,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催生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风险的管控和创新需要切实的金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护金融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也应该持续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研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未来金融风险的管控与纾解,需要遵循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建立金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引起从业人员的警觉,化解金融风险。

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面向“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进行海外投资,今天的国际战略投资应该从西方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要,妥善保护国有资产,科学比较西方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制定适合中国的独立、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

4金融创新与新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资产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本身的创新,都在金融创新的范畴内。这也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面向传统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金融创新的增多实质上带来了金融实体和金融产品之间更密切的关联,这种强关联的出现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金融产品和银行分支出现问题后,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极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失真,从而放大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往往诱发金融危机。

其次,金融创新冲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垄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同质化,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样势必导致商业银行不断尝试涉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4]

可见,金融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因此在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的同时,要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为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面临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有效跟进金融监管,同时建立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清算与账目检查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的程序,遵循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等环节入手,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金融业务风险保障制度,健全法规体系,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各项具体的监管机制。同时处在复杂国际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加强与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金融主体的合作,与国外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签订市场信息互享的谅解备忘录,积极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达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5]

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风险的机制,组建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机构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明晰的职能划分,对于业务开展和规划具备明确而严格的审批与授权制度,对于越权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同时要不断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接受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督,独立、安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将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对统计信息做到分层明晰,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

参考文献:

[1]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阳金融风险的性质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0(38):2-8

[3] 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5(10).

第5篇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6篇

关键词:风险概念 风险特点 风险种类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责任分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治家在不断地推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趋势时常难以预料,市场变化不定,国际及地区金融风波、反倾销、关税壁垒、贸易保护等,以及企业决策失误、制度失效、管理不到位等,使现代企业面临许多风险,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得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一、企业风险概念及特点

所谓风险特点就是反映风险本质属性及规律的特征。掌握风险的特点,就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说,企业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产生于企业之内的风险,也有来自于企业之外的风险。只要企业存在于社会动大系统之中,风险就始终存在。

(二)具有规律性

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似乎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由许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大量风险事故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风险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

(三)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影响现代企业的风险因素数量繁多,种类复杂。风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时期的主要风险因环境的改变可能成为次要风险,次要风险可能上升为主要风险。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叉影响使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二、企业主要风险种类

为了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必须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识别,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一样,但也有许多共同风险,一般来讲,存在以下类别的风险。

(一)来自企业外部的主要风险

1、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分为国内金融风险、地区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金融风险在更广的地域传播且十分敏感,金融风险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市场秩序混乱、经济萧条。企业在金融风波的漩涡中危机四伏,重者破产倒闭,轻者盈利下降或出现亏损。亚洲金融风暴、拉美金融风波给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企业带来严重影响,许多企业盈利下降、破产倒闭,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2、市场风险

当今市场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市场供给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有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无时不有,既潜存危机,也蕴含机会。家电产品就是一项技术进步很快的产品,其中蕴含很多机遇与风险。青岛海尔集团依靠技术进步,领先一步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在短短地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巨头。而有的家电企业没有积极应对和化解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最终被市场淘汰。

3、对外贸易风险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进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对外贸易存在很多风险,既有贸易国风俗习惯、法律政策、市场环境、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等宏观风险,也有合同订立、货物运输、检验检疫、货款回收等微观风险。

(二)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主要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方向错误,重大决策失误,对企业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如果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当,经营方向错误,会暴露出巨大的风险,对企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的技术性风险,是企业执行层操作不当造成的风险。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企业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企业的声誉一旦受损,其产品销售立即会受到影响,给企业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感冒药品“康泰克”最初因其疗效好给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来因查出影响身体健康的PPA成分,其形象一落千丈,现在虽然一再申明不含PPA,但药品销售量、在公众中的形象远不能和初期相比。

三、企业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目标、政策及程序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分析、评价、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的适当的保证程序。

四、结束语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而风险管理责任的分配是企业将风险管理活动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它要求企业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认识,确定合理的风险分配依据;其次,构建与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相匹配且具有效率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信息记录、分析、反馈及传递系统;最后,对风险管理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尚存较大差距,国内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的企业要寻求适合于自己学习借鉴的知名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企业的风险管理管理责任分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址:,2002年

第7篇

(一)监管层面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实行监管行为。以余额宝为例,天弘基金在注册支付宝账户时所产生的余额被归为备付金,由央行监管,而天弘基金在支付宝出售基金等活动,则直接由证监会监管。另外,依照央行对第三方网络支付软件的规定,支付宝享有购置协议存款的权限,然而,并未规定是否可以购买基金。不难发现,余额宝暴露出被禁止的监管风险。

(二)纠纷风险

金融理财产品作为一类投资性理财产品,在网站宣传方面却偏重于收益率,明显忽略了产品的规模、风险提醒以及运作形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在获取较高收益的过程中,也同样有可能使收益率直线下滑,乃至亏损,极易诱发金融领域的消费纠纷,使消费者权益受损。

(三)货币市场风险

理财产品属于货币基金的范畴,电子商务网站与基金企业搭建合作关系,利用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其收益受货币市场预期及利率政策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我国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对产品收益构成直接影响,高收益率往往伴随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大都波动剧烈,若货币市场预期欠佳,则货币型基金收益率会出现大幅下降或亏损的风险。

(四)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准入条件较低,各金融网络企业纷纷推出标榜“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并在居民储蓄率中占有小部分比重,其规模是可以预见的。而基金不必缴纳存准金,超大规模的资金因疏于监管,一旦发生市场浮动强烈或投资决策失误等突发性风险时,便会大幅亏损资金,最终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对比

(一)风险管理的技术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特别注重市场、操作风险和诚信度的建模与度量,积极发挥定量分析服务于风险管理的能力,注重对产品信息的收集和汇总,高度重视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信息的完善,运用内部评级的办法对产品风险加以度量,以压力测试的方法描述市场风险,进而降低了理财产品经营中的风险。

(二)激励机制的确立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理财产品的短期行为的发生,使金融理财业务得到永续发展,往往会引进风险绩效评估体系,对风险跳线的各环节要素推行单独考核,不受任何市场层面的制约,使大众提早掌握理财产品的风险运营状况。

(三)风险管理原则

西方国家为更好地掌控理财产品的金融风险,十分注重风险文化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例如,汇丰银行将自身所提供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尽量分散,适度维持杠杆比率,凸显经营的稳定性,力求少干预投放到市场上不够成熟的理财产品。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有效方法

(一)优化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流程

通过总结国外大型金融机构推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效果,发现金融机构要推出经得住市场检验的理财产品,就要优化风险管理的流程,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各类产品的风险计量模型,着力增强风险定量水平,优化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尤其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金融产品的监管机制

金融理财产品的监管是其真正走向市场应用并为大众接受的关键一环。产品监管机制的健全,有赖于由外部推动银行形成浓厚的监管环境,并同风险管理原则相融合,形成联动合力,共同促进理财产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当然,风险管理策略的创新尤为关键,银行要依照所形成的风险管理文化,立足于风险管理实际,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优良经验,适时形成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把握正确的风险管理方向。

(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提高了产品的风险管理水平

就当前而言,风险管理文化中所形成的道德价值、行为准则想要不被时空所限,就应在更长时期内凸显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水平。若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仅追求眼前一时的利益是难以维持金融创新成果的,也给金融机构的平稳、健康运营留下一层阴霾。为此,必须积极培育规范的、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四)建立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描述,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评级体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理财产品的创新监管、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机构、产品创新信息和风险管理文化等。其中,创新监管及风险管理文化已成为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重要动力,不但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意识的塑造和形成,还直接关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能力,并最终通过金融管理机构和产品创新信息,影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成果。

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评级体系的应用和完善

目前,就金融理财产品已经进行了大量科学化的研究,在鼓励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金融产品的完善,以此降低消费者所承受的产品风险。

(一)加大金融理财常识的宣讲力度,做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障工作

首先,金融领域消费者保障部门要有意识地强化对消费者经济权益的保护,采取有效政策,加强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宣传,并拓宽消费者举报渠道,使消费者能真正解决纠纷风险等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行业要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增强自我约束、制约和规范能力。再次,金融机构必须对消费者公示风险,特别要向消费者讲明理财产品的货币市场价值及其基金属性,对可能预见的金融风险也不能回避。

(二)防范系统性全局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风险是易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防范的。要自觉理顺信用贷款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保险市场之间的内在关联,把金融体系的秩序维持看作是首要任务,对产品展开细致周密地检测,提高预防和破解产品潜在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可将金融理财产品添加到信息检测系统之中,通过每日上报数据表,搞好对产品各项风险辨识、检测和防控工作,确保不出差错。

(三)金融监管的主体要得到明确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同司法机构的协商合作,严厉制止各类不良的金融行为,与司法机构分享信息资源。其次,由央行作为理财产品金融监管的责任主体,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规,与证监会等“三会”形成监管的联动机制。

五、结束语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风险问题,要理清创新的内涵、过程和特点,加强产品创新风险和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并对比国内外创新风险管理模型,促进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8篇

[关键词]资本 市场 金融风险 有价证券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很大的成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的加深,这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性。因此应该对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确保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一、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

金融风险由于资本的缺乏而不断的累积,同时,国内的消费率要远远的低于投资率,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好转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消费不足,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来进行拉动,导致资本市场中在不断的累积风险。

在进行国债投资的时候,由于没有十分清楚的投资主体,这就使得这部分的资金最后很难收回,这就使得资金在向社会资本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中是低效率的。银行需要足够的流动的资金来完成负债与资金之间的平衡,不能够将大量的私人储蓄作为资本进行运用。在投资领域应该是由个人进行投资,而现在这种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大量的公共性投资沉积在投资领域,这就使得银行常常面临资金不平衡的问题。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金融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市场中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之间没有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银行中的短期资金数量不断的减少,而长期资金却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的上升,这与正常的情况刚好相反。这就使得银行在短期之内没有办法将贷款回收,导致大量的不良资产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发展,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和进步。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资金在资本化程度上还远远的不够,大量的资金并没有完成向资本的转化,还停留在货币的阶段上。而国外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大量的货币都是以资本的形式存在。由于国内的资本的不足,这就使得国外资本大量的涌入国内,进一步加大的我国货币向资本转换的难度。

二、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逐渐的放开资本市场。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的增大,这就使得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大大的加大了风险的概率。

1.国际资本流动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国家的发行货币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等现象,最终导致证券市场受到波及。通常情况下其传导机制为:国际资本流入导致经常账户或国际资本项目的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影响到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因此扩张。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使社会总需求上升,价格水平上升,从而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通货膨胀发生之初,证券价格往往会上升,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便会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导致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持续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资金匮乏,上市公司盈利减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下跌。国际资本流入冲击证券市场的另一通道,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利率和汇率波动。从历史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资本流动对泰国、菲律宾等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了打击。

2.有价证券的供求失衡可能形成泡沫问题

从各国实践情况看,开放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有价证券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有价证券的供给却相对有限,其结果是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上涨。以股票市场为例,市盈率是衡量股票相对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概括性指标。该比率越高,一般来说风险就越大,投资价值就越低。在墨西哥,从1988 年到l993 年,该比率增加了几乎5 倍,而中国香港和泰国这一比率从1990 年到1993 年翻了一番。供求失衡造成了资产价格虚高,市场的风险逐步孕育,为资产价格的最终下跌埋下了隐患。

3.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

外国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加大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 年的研究,在国际资本流量增加的时期,股票市场收益的绝对波动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而相对波动性却都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波动较大的时期。新兴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性比成熟债券市场更大,这主要是由新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较大和相对较低的流动性所致。我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目前仍然规模较小,在拥有巨额资本的国际投资者集中性的大规模投资活动作用下,很可能影响资产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性风险,严重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资本市场在不断的成长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不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忽视其蕴含的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对资本市场当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尽可能的消除金融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资本市场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它可以使一部分人通过风险获利,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受到相应的损失,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风险的重视,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够自觉的贯彻到行动中去。这样能够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或者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后能够沉着的应对。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

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3.努力促进金融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与金融机构证券化发展相协调

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用于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有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负担很难得到减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应当积极拓展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比重。在进行资本融资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不能因资产证券化存在的潜在风险而放弃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发展,为此金融机构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放慢放缓其进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脚步,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与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发展水平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金融机构在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规避各种潜在风险,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

4.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蓄与投资缺口十分必要,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新兴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金融系统薄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经济过分波动甚至是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很多金融机构不是无法运转就是濒临破产。重要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极大的恐慌,资本出逃和经常账户赤字引发了货币危机,金融机构的崩溃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四、总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这一切都使我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不断的增多,并且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加强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从而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灿秋.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J]财经科学, 2003,(02)

[2]肖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 2006,(11)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业;风险因素;措施

一、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1、政府干预

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扭曲了银企关系,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而且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 这就将行政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和财政政策矛盾转嫁给金融机构, 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的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的矛盾,政府的过度干预行为并没有退出银行的业务活动,银行仍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政府的意志。同时,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业务这一行为的本身在引起国有银行反感的同时,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2、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贷款风险防范、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授权授信制度未严格执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这些都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产权关系不明晰。从理论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借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法制监控下是能够正常循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却表现为企业以各种形式和理由尽其可能地逃避债务,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的负担,潜在金融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二、金融风险的管理与对应措施

1、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的阐释

业务管理,也可称为事前风险防范,业务部门负责识别、评估、承担风险,尽可能减少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制订并严格执行计划,以减少因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风险管理,即事中跟踪,由风险部门提供专业意见,业务部门严格按适当额度、政策、程序和措施执行,并以财务手段监督业务部门,提出建议,与风险承担者组成战略伙伴,根据市场或产品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指导日常工作。

2、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各职位的任务和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治理实践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重点在于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其手段是额度控制、交易产品风险及对冲策略。在内部设立风险和资本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从全局出发,审批业务计划,并不断调整业务计划的额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资本进行调配。做法主要是通过衡量公司对风险可接受的额度和程度,及其经营能力,实行量化管理。风险管理将按照可承受能力在业务计划过程中分配资金。额度大小取决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所需资本总额的规模。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十分必要。

3、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工程师队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将是眼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从三方面人手:其一是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课,提高本单位金融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其二是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定向培养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管理的尖端人才,使之熟悉和掌握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工具,并运用到实践中;其三是改善自身条件,吸引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本单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金融创新特征分析

要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就需要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具体来说,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产品的雷同

金融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银行、保险等行业和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然而一旦一个机构的创新产品投入市场以后,便会被其他的金融机构所模仿,使得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使得金融产品、机制等的创新环境变得日益恶劣,从而影响了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理财业务突出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理财情有独钟,在理财观念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往单一的储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个机构金融在理财产品的创新上不遗余力,使其成为当前金融创新的一个主力军,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就连外资银行也深入其中,想要分一杯羹,这使得银行的理财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成为了金融创新视角下一个十分炫目的焦点。

(三)机构界限模糊

从金融机构各自的职能作用来进行分析的话,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有各自的作用,理论上很少产生交集,然而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跨机构的服务、产品被大量的推出,这种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甚至逐渐模糊,诸如银行代办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保险公司也销售大量的银行的产品,这都使得金融行业的发展逐渐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金融创新下存在的金融的风险

在了解了金融创新的特征之后,就需要对当前的风险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风险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风险

以往分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规定,这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只能经营自身的业务,不能涉足其他的业务,诸如保险、证券、信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实际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就大为减少,只能进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一些传统的中间业务。而当前金融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的银行开展进行金融制度的改革,转变为混业经营的方式,并积极在我国开设分行或是以独立法人来开展和推行混业经营的方式,这样就使得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商业银行若还是在分业经营的桎梏之下,将难以抵挡混业经营的潮流,这样不但难以优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国家金融市场上,我国的竞争优势也将注浆降低,这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将逐渐进入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中,以往的国有封闭、低效率、风险抗御低的弊端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新形势下的这些经营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具体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一,资本充足率低,《新资本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设置了一个最低的要求就是8%,而我国在资本金上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使得我国经营中面临很大的风险,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其并未与银行的发展速度齐头并进,相对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将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抵御风险上的能力大为下降。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银行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充足率也有一定的关系,若是银行不断增加资本的话,就会造成其资本规模不正常发展,从而使得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二,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虽然对于不良资产的危害,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认识,其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然而你仍旧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以往国有的性质使得资金流动性的表现不是非常明显,随着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在加之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强,若是银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话,将对其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三,盈利能力不高。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盈利能力是紧密相连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相较于一些国际大银行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不是很高。若是从我国商业银行垄断特征来看,高收益显然是十分必然的,而创新产品本身对收益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有着更高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以低收益来进行创新的话,就会使得创新产品存在的风险愈加凸显。

三、金融创新下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分析了金融创新活动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风险之后,就需要找到应对风险管理的对策,这样才能及时进行创新调整,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促进国际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一体化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国家要维护经济稳定和控制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发挥国际间合作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整,建立互助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遏制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环境的良好,促进各国的金融稳定和发展。为此,我国可以加入各国相互监管的协议,或是可以参考国际规则来进行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业务的创新和推广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国际间合作的开展。

(二)加强自我管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为了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就需要充分加强自我管理的作用,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其一,加强思想认识。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本质认识,在依循规律,开展相关的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在其金融创新中,虽然很多金融创新工具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但也使得风险逐渐增大且十分复杂,只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才能更好地察觉到存在的风险,从而驱避之。其二,建立风险防范制度,风险是金融行业固然存在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要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建立严密的风范防范制度,综合实际的一线经验,建立风险预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的手段来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从而保证金融创新的成功。

(三)完善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赋予金融市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然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进行监管的时候应该将创新与稳定并举。就我国的金融形势来看,金融行业要想获得发展,金融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为此,应该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打击。为了给予金融创新更为便利的生存环境,就需要对管制的程度进行调整,然而这也应该有个度,若是完全不加以监管的话,则变为了放纵,这就会使得一些违规违法行为产生,从而破坏了我国的金融环境。为此,要进行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就需要对当前的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创新涉及到诸多的实际的方面,这些方面可能在以前的法律法规里并没有涉及,为此应该以具体的实际为指导,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避免金融机构之间打球,规避法规。其二,修正废除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创新中有大量的交叉业务产生,这些业务以往的法规或许已经过时或不合时宜,为此应该进行修正废除等操作,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指导性。

(四)优化创新路径

除了以上几点风险管理对策,创新路径的优化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具体来看,金融创新主要依赖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产品、机构、制度创新。为此,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其一,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在进行新产品开发的时候应该以优质资产为依托,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此外,由于在创新上我国还不是非常成熟,为此,应该从简单开始,以求在金融机构的能力之内完成金融产品的创新,着力推出债权、股权类基础产品的创新,只有脚踏实地的发展,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其二,从金融机构创新来看,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风险来自于混业经营,然而其是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强配套建设,才能尽快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形式。但是,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应该将主营业务凸显出来,拥有自设的优势,且整体的实力明显,这样才能得到更多微观实体的信赖。其三,从金融制度的创新来看,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金融监管以及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制度的更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更好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袁先智.金融风险管理的新挑战及次贷危机的启示[J].管理评论,2009(03).

第12篇

本文从分析金融市场风险特征入手,依据金融市场风险来源对金融市场风险进分类,归纳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措施。为了使本研究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针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现状,提出完善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工程、实施金融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

风险;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主导型和以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是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横向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行为的盲目性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无视基础的风险管理所带来的灾难,也显示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能带来的好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规避和监管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金融市场风险概述

(一)金融市场风险定义金融市场风险是一种风险的可能性,通常指利率、汇率、股价等一系列的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动从而引起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二)金融市场风险的特征金融市场具有普遍性、突然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等风险特征。1.普遍性。金融风险的普遍性是指由于在经济市场中的价格变动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资源的拥有者的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也由于信息的变化性大,量较多,所以完全掌控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普遍存在风险,所以参与者只能够积极的进行分析管理和预测。2.突然性。由于现在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已经有一定的避险能力,所以当金融市场出现损失时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可以采用一定的信用抵押手段以等待市场好转,若风险一旦持续,亏损叠加,长期积累,最终会突然表现出来。这些都是金融风险突然性的表现。3.不确定性。收益不稳定是市场风险变化引起的,投资者也不能够确定自己的预期收益,也就是不能明确的得到各种经济变动带来的后果,所以在投资时,只能通过概率大小来分析收益的可靠性。从而进行投资活动,预算结果。因此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4.扩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属-终济体系变得相当复杂,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问题,都可能带动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动。5.其它特征。金融市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相互关系,其它市场的变动,领域的发展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

(一)美国金融不确定性风险美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其发展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变动中的美国经济金融不利于金融的稳定。

(二)由金价上涨引起的恐慌性风险从目前形势看,国际金价将会进一步上涨,各种国际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国际金价的价格。国际社会上的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军事战争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都将是金价上涨的依托。

(三)国际油价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近些年的石油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很多因素影响着石油价格,接连不断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以及消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摩擦,都是影响油价的不确定因素。

(四)金融汇率调险各国的汇率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譬如欧元,欧元利率上升的直接影响着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使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面临空前的挑战。

四、金融市场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不能顺利的衔接,使得风险管理制度最终很难实施。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在我国,人们却把风险的规避和利润的创造对立起来,不能正确的认识风险,做一个风险厌恶者,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了大量的自身的业务,这些做法都是不成熟的。

(三)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滞后性在人类社会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许多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当今社会,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而我国在计量模型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因此导致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

五、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金融建设不断加强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结合信息领域的公开公平公正,不断的减小市场中存在的滞后压制。激励创新,实现市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建设。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把经济的重点投资于金融业。同时金融工程的发展也是我国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提升难的的时机。

(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加入WTO后走向了国际,中国的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又进一步的扩大,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这个市场,让市场变得更规范,朝着国际化,向着标准化的方向来发展就成了当前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刻不容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流动,已经造成大量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走得是社会主义的路线,但国际市场还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我们处于弱势状态。为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平稳发展,我们不能改变国际市场,只能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防范。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违规事件进行处理改革,减小风险的概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未来经济是向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虽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风险也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都会引领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论在资产价格还是分析估算和风险管理方面都会成为一个测量风险以评判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正确合理的分析规避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美)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贝多广,校.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穆怀朋.金融市场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未来[J].中国贷币市场,200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