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时间:2023-08-29 16:4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用管理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第1篇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诚信的企业必然会赢得市场。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因此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层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管理活动,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风险

0引言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在信用的基础上,企业可以申请向银行借贷,可以获得商品但不需要马上缴费。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无法预料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信用成为市场最重要的取胜法宝之一。根据大量实践证明,符合实际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能够控制运营和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信用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1企业信用管理概述

企业信用的核心是企业。企业信用指的是企业和其他涉及利益的企业的信誉。企业的信用内容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资金信用等。企业高层要意识到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必要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对各部门业务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分险得到有效控制,也就是企业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控制客户的各项信用风险。信用管理和其他管理不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之一就是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对此加强重视。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调节信用管理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对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采取科学信用管理手段可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企业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运营目的。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管理要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全面系统性的策略完成信用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运行和交易过程中风险的降低。

2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上文已经分析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手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保证企业信用度和对客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身的优势。以下具体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抵押应收账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保证拖欠资金成本的下降。同时企业可以加强对良好金融机构资信条件的利用,可以采取应收账款让售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就会使企业的风险下降。企业可以向保险公司转移无法预料的重大风险和损失。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产权滞缓转移,诉讼,仲裁和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等方式,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将企业损失降到最小。此外,企业清收责任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员工实行的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对账回执制度,并落实好这一工作,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加强,避免企业出现坏账等风险。

(2)通过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信用度。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是提升企业信用度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制度指的是企业交易决策过程中需要执行的程序和信用审批方法。审批方法主要有“交易审批制度”“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等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是严格审查客户赊销条件,并对信用额度进行控制。企业贸易往来中总会有一些新客户和信用度不高的客户。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通过条件销售和担保赊销等策略,保证企业信用度的提升。

(3)政府要不断规范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信用质量。市场中信用垄断是不允许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信用作为市场上的商品,通过法律,政策等宏观调控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信用在市场上需求量的提升,从而保证信用在企业交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此外,政府可以建立数据范围,数据分类等技术标准。在加工,存储和报告等环节都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些统一标准对数据的组合利用和统一检索平台的构建都是非常有利的。此外,这一标准的建立也能和国际化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

(4)建立健全对客户资信的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评估制度,属于对信用等级的科学评估。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即收集客户资料,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完整的档案,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信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管理过程要具有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企业与客户交易的过程既要有最大化的收益,而且要最低限度的控制信用风险。企业在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时,需要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评价。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评价。第一,要做好评级准备工作。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并按照实际情况对评级工作进行布置。第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也是重要的工作环节。通过调查可以充分掌握业务开展,财务,竞争等情况。第三,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级别情况进行评价。在这项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加工各项资料,并划分客户的信用级别。第四,级别的审核也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规定权限审核信用评级结果。第五,加强对客户的监控和跟踪。信用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对客户较高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客户的情况发生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用级别的调整。第六,监督检查客户的情况。评级工作是信用监控委员会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对评级业务开展情况和评级结果要及时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部门和组织机构是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重要条件。组织机构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需要每一个工作环节责任人的落实到位。现阶段,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上的类型包括矩阵式,职能型,混合型等形式,企业高层对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持忽视态度。因此建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高层在建立组织管理机构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开放性和对立性的原则,根据管理部门运作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加强对各个组织结构的优化,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6)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信用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信用的管理水平。现阶段我国企业这方面的管理人才比较欠缺。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重视,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淘汰一些过时的管理理念和基础知识,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此外,在讲座和视频宣传中,要渗透信用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在真正开展工作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出来的管理内容。企业要发展和壮大,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不断探索,寻求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措施。文章首先概述企业信用管理,再从“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政府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规范、客户资信管理的健全,信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叶冠乔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强,杨茂江,刘探.基于统一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8):38-34.

[2]李萍.B2B交易中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宁玮,耿旭,程威,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2):228.

[4]刘莹,浅议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对策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5):108.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3篇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4篇

一、我国企业信用基本概念和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人诚实守信、注重信用的优良品质。目前信用问题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过渡到经济学的角度,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一个企业的信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由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看出,信用问题影响着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信用管理分为广义概念及狭义概念两部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提供给服务者的信用及为客户提供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模式。狭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及决策实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指定的各项信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引导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和评估、债权问题的保障、信用额度的规定问题等部分,以确保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和回收管理[3-4]。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各大企业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功能低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缺失,使我国的信用支付作用减弱;我国各大银行的“惜贷”行为致使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企业的高额贷款拖欠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生产;我国企业的市场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诸多企业造假卖假、工程质量低等现象泛滥;企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诸多企业存在投机心理、逃债、废债心理和逃税现象[5-7]。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的滞后

当前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致使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关于信用的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章节都提到了国民的信用问题,《刑法》中对于社会的诈骗行为也有明确规定,但整体上看,我国对于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现在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问题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且缺乏强制性。

企业的信用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且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不够严谨、经济效益欠佳等状况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弱、企业信用基础差等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出现“赖账”情况,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信用的缺失。诸多政府行政部门主张建设的公益事业前期资金主要由各大企业出资,政府给予企业口头承诺或书面担保,建设完成后,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偿还出现逃避行为,致使我国财政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干预经济行为及政府相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良好信用。

信用制度的奖罚体制不明确。建立和发扬优良的信用品质,是我国政府当前应探讨的问题,需由合理的奖罚体制为激励方式,但我国目前缺乏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和奖励、对不良企业严厉惩罚的体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等级高的企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对信用较差的企业也有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国应借鉴引用该做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出现不良变化,较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单纯为提高销售业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较多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均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少量地处理企业内部信用事件性质的事务,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国的企业信用恶化的状况;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较多企业无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办法和技术,造成诸多企业项目纠纷;企业信用管理重点偏离,反馈机制较弱,当前我国企业针对事件的反馈工作进行出现障碍和缺陷,诸多具体的业务严重缺少反馈,制约了我国信用管理政策的修订;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三、构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信用内部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我国的各大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总经理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信用工作。信用管理工作需派专人负责和监督,协调完善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的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在成立的开始阶段,应该把两部分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是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手册。第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担当起信用管理工作中基本内容的培训。

制定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销售,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同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缩减其所承担的风险,需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管理成效,企业信用管理政策的建立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企业需制定信用管理的总方针,确定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总方针;第二,企业要确立信用管理指标中的五大项:年度赊销总额、年度坏账率及企业月度坏账率、赊销期限、账款逾期数及DSO的指标。DSO指企业中的所有赊销业务数据,包括业务的每笔款项平均收款时间,DSO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指标。

制定客户资信评价标准。关于企业用户的资信评价,国际上一般会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问题转变为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该过程的依据主要为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上将该过程的评价分类细化为几种相关参考样式,在已有的数据中找寻并将其分类并建立相关判定模型来评价客户的资信。但企业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不能仅使用某个单一数据,而应根据影响财务状况的多种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现状。以上方法的关键步骤和运行难度主要集中于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即如何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培训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中的信用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对于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综合知识,而且对其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国的教育内容仍缺少信用管理专业,社会上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鉴于此,企业需协调各方面力量来培训信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的信用风险方面对各部门人员的信用培训需要统一认识。

发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企业要在各部门职务分离的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着力点包括:业务部门牵扯到的客户应交由信用管理部门管理,成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档案,严格规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运行。第二,在业务程序的控制过程中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下几方面应作为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财务部门核算交易成本环节;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与客户的合同;企业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及风险事项需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三,实现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由专职人员和部门负责客户资信管理工作,使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更加趋于连续性和流程化,从交易的前中后三方面进行客户信息搜集和评估。第四,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促进有效销售。

(二)构建企业信用外部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本质是一种社会机制,其能够结合企业信用的相关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阻止无信用行为发生,保障社会秩序及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企业信用制度的职能发挥和作用提现是大同小异的。笔者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经验,认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在环境有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企业的信用立法。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确保当今企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我国企业的立法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出台与我国企业相适用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如出台《企业信用法》,严格规范企业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及建立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指调查数据与数理统计的结果。现代的征信数据形式多为电子数据氏的调查数据累积,征信数据总体上分成两部分,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如企业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就是一种被量化的征信数据,其能够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主要指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数据,同时也需要经过数据量化的过程。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被调查对象的性质特征将征信数据分为企业征信数据和个人征信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较多企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较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发展和完善,将政府或者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到信用中介机构,从而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信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较多采用公司制的运作方式,但由于信用中介机构目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市场需求量较低,业务量较少,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政府应先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投入,并在地方政府中成立下属部门,专门用来负责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监管。基于世界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与其国家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其信用行业的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加之企业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贫乏,因此我国在加快企业信用制度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发挥我国政府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势作用。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及银行的手中,若我国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居民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信息的权威性面临考验。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加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信用管理;风险;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买方市场逐渐形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竞争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手段应运而生,信用交易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交易趋势。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启蒙期、发展期。初始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信用思想朴素、信用管理形式简单、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很小。企业信用管理必然伴随着企业赊销和信用风险的诞生而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内贸企业中没有信用管理的概念。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际贸易中开始出现赊销行为。信用证结算、付款交单、承兑交单和挂账等信用结算形式已极为普遍。90年代初期外贸出口赊销的盛行,这就是信用管理初始期。启蒙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外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平稳、内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上升、内贸企业开始尝试试用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信用需求逐渐进入到经济交易的主体企业――内贸企业中。进而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对外贸出口赊销的严格控制,赊销行为逐渐减少和萎缩,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需求下降,由于国家对外贸出现赊销的惨痛经验教训使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仍然重视,在这个时期,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仍然是企业资信调查的主力军。而这个时期更显著特点是,内贸企业开始对信用管理提出要求。内贸企业竞争开始加剧,商品过剩态势越来越明显,内贸企业向下游客户赊销开始出现,信用风险在内贸业务中逐渐增大。为了防范风险,内贸企业朴素信用管理意识上升。内贸企业信用管理主要集中在追讨账款上,很多内贸企业在这个时期专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尽心管理,这个时期,启蒙期企业信用意识仍是朴素、自发和零散的,没有对信用管理形成系统认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层次很低。从2000年以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进入到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内贸企业还是外贸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而且,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已经由单一、零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用管理的层次和地位明显上升。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建立完善科学的信用管理模式 。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一项实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由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谢旭教授创造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全过程的管理,它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所以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应该积极推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为了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所以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积极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三)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信用管理外包的道路。

大中型企业可以积极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己的特点,可以积极探索信用管理外包的道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企业应该做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人才是企业不断推进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所以各地企业应加强同高校的产学合作,一方面要接纳并用好这批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的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各个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五)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必不可少的,信用保险是为了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使企业有更大的信心做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着: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月

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国内企业缺乏信用风险意识,盲目追求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无序放账造成企业间长期大量拖欠债务,因此在国家大力建立和完善信用体制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加紧步伐发展内部信用管理。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垂耍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我国信用管理现状

2.1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国内外关于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文献有很多。如:国际上的~w’ro的基本原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国内的《合同法》、饭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硎法也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和规定。

2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问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水平低下,欺骗贸易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目标发生偏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信用管理。

2.3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职责划分不清,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2-4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用管理包括资信调查、产品赊销、应收账款收付。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环节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资信调查的内容包括贸易对象的政治状况、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势必增加贸易的风险。信用管理的方法不当、技术落后,使企业产品赊销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赊销风险缺乏客的估计,造成我国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债权’危,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范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信用已成为当前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总是伴着风险的发生,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随时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我国企业IFII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4.1树立正确的企业信用管理瑰念,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是企业力口强信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形成企业独特的信用文化,并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

姐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测i和落实权责对等的业务流程。目前国内大型内资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个别企业虽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一如对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不予发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仅要看合同金额更要看收到的款项等。但是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由销售管理部门实施的。企业在信用销售上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而传统的信用交易之所以存在信用风险的隐患,就是因为缺乏控制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的控制环节应该由事前预防、过程管理和事后处列组成。事前预防包括搜集客户的信用信息和实时关注,对客户进行信用的评级,然后根据客户的价值和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将信用销售的审批权利和对应收帐款追讨责任归人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员工,有利于实现权责对等,风险到人;事后处理握岁寸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的盛刹空,对逾期贝蜷歌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此外为了保证流程的落实,企>J立该设立完整的信用管理操作规范和业务说明,确保员工对了氰用制度的理解,把工作落到实处。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

43提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素质。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位能力a招聘、吸收符合信用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合格人员到信用管理岗位操作培训,使其能胜任本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b.制定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组织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后续培jlllo

4.4企业内部各部门角色定位。企业内部与信用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认同有助于统一认识,加强内部协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经营规模及企伦目标等来i}i1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结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DSO(应收帐款变现天数)几乎是衡量其工作效果的最重要指标。DSO表示每_ o收帐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帐款变现天数袱当年年末应收帐款余韧当年总销售量)*365,即DSO=s AR/SALE)*365。对于销售部门而言销售量是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且销售量越高越好;对于财务部来说年末应收帐款越低表明其业绩越好;对于信用部门而言DSO是考核其业绩的指标,目越低越好,DSO要下降必须减少应收帐款、增加销售量。

45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叻,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卫l堤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5以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

第7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意义

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下对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因此,企业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的前提,是工商企业进行生存的基本。

一、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因素

(一)企业缺少相关的法律约束。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工商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时,一定的法律支持十分重要,保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阶段,企业中建立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还不是特别成熟,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需要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在其基础上,企业构建与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法律支持体系,提高企业中部门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中的信用水平发展,对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还需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合作。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互相合作十分发展企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工作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同,因此导致部门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现在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部门之间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工作的同时忽略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导致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缺乏,限制了企业中的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限制了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由于其过程繁琐,导致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也十分庞大,因此在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同时,给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发展问题并不能作为阻碍企业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程度的相关问题,可以采取制定工作计划的方式,解决企业中因为信息化程度的原因,导致的限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问题。

二、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关注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关注,充分发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进行有效保障。同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员工进行信用评价等相关措施,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比如企业可以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在相关政策上取得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让企业中部门之间对各自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二)促进部门之间有效的合作沟通。企业在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其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成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要求部门之间提高合作精神,在工作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合作。现阶段,企业中部门之间进行团结有效的合作,是发展企业经济的前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团结协作,对企业中因为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的不同,造成的所需信息短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缺乏相关信息。面对相关情况,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其中出现的管理性问题,以及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进一步体现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沟通,对企业的日常发展,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中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现阶段企业中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在建立各个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信用程度造成影响,企业在进行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对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目前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评价体制进行约束,导致在进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管理模式不一致。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正确的评价系统对企业的信用程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工商企业管理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工商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管理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企业管理诚信度的认可,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不断竞争的有效前提,是企业不断进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缺乏一定的信用度,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断竞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将企业的产品从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树立企业的优秀形象,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支持动力,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于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企业相对竞争实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由此可见,文章中针对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路径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因此,工商管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任瑞全,张合振. 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J]. 前沿,2012,24:103-104.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 管理体系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2001年,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拖欠引发企业信用缺失的调查显示,在企业的应收账款7887亿元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占70%左右,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另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但合同的履约率低。1990年以前的合同履约率是80% 90%,199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才30%左右。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四)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

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五)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所谓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就是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从而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目的,其具体方法包括:

1 选择客户。接触客户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始,同时贯穿整个销售工作的全过程。接触客户的一个直接信用管理目标便是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

2 确定信用条件。这里的谈判是指从最初与客户的协商直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的过程。谈判过程中将和客户一起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如付款方式)、期限和金额。

3 寻求债权保障。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讲,为了确保收回货款,往往要在经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合同中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担保、保险、保理等。签约、谈判和客户调查一起,构成了信用管理的事前保障机制。

4 事中控制。销售部门以赊销的形式售出货物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保证及时收回货款。此时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如何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在这一环节上,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少有效的方法。

5 早期拖欠款的催收。货款迟付现象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极有可能造成长期拖欠隐患。因此,企业怎样在货款被拖欠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同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销售经理和财务经理较难处理的问题。

6 坏账追讨。当发生呆账或坏账的情况时,企业必须面对追账的问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的事后反馈。

(二)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信用销售(赊销)情况下制定的一系列业务管理原则、标准和风险控制方法,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信用销售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信用标准。是指本企业给予客户信用所需求的最低标准,通常用客户的信用等级来衡量。如某企业只对信用等级在3级以上的客户提供信用销售,则3级即为信用标准。制订信用标准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信用销售货款的条件。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如“3/10,N/30”表示客户如果在10天内付款可按发票金额给予3%的折扣,超过10天不在享受折扣。但付款总期限不得超过30天。

3 信用限额。是指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所确定的安全性销售的允许最大额度。一般以金额表示。它取决于这样几个方面:客户的偿债能力、客户的偿债意愿、客户的资本、抵押品、经营状况。

4 收账政策。通常来说,企业如果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是。成本增加;反之,如果采用消极的收账政策,收账费用会减少,但是增加应收账款的投资和坏账损失。收账政策应根据催款所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做比较后,做出决定。

(三)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有了信用销售的政策和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设置时,必须在成本一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并根据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经济环境等因素采用不同组织形式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完成下列工作:获取信用资料、分析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授信、监控客户付款能力的变化、管理和分析应收账款、协助催收逾期账款、委托第三方追索账款、建议或决定采取法律措施。

(四)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估是为了加强信用控制,并为客户分类提供依据。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客户的信用履约记录和还款能力为核心,进行量化的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每季度根据客户上一季度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定一次。

信用评估指标分为品质特性评价、信用履约率评价、偿债能力评价、经营能力评价、盈利能力评价5大类共20

项,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分值。即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评审委员会根据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专家小组的审查评价结果,计算出企业得分高低,将企业信用等级统一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有效期均为一年)。

三、建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首先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三)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

(四)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

(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六)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对现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四、结论

第9篇

【关键词】 “3+1”信用管理模式 图书批销 企业 应收账款管理 应用

现代企业竞争激烈,对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货物销售出去后,如果货款不能及时收回,企业的经营周期不能顺利完成,就无法持续经营。应收账款的管理,是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由于图书批销企业图书品种繁多、退货率高、账期长,欠款金额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一、图书批销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方式。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只体现在有价值交换的条件下;二是价值交换的一方对另一方存在滞后性。信用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金融融资、贷款、投资、贸易赊销、经济合作及服务中。

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用交易行为出现的经济损失。是价值交换滞后的一方未按照承诺履行价值回报,体现为价值回报的灭失或价值回报的缺损。信用风险在经济交往频繁的金融、投资和贸易活动中普遍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信用风险通常表现为赊销拖欠、预付款拖欠、预支透支拖欠等行为。而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则来自于赊销拖欠,所以,狭义的企业信用风险就是指赊销带来的风险。

1、图书批销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角度讲,世界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中国市场也进入买方市场特征,商品过剩,赊销成为商业中主要的竞争手段之一,不赊销就无法竞争和生存,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就是赊销。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商品是剩余的,资金永远是短缺的,买方希望超越资金的限制更多地购买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和效益。图书批销企业赊销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图书销售普遍存在铺货多、账期长、退货率高等特点。

图书批销企业赊销出现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原因、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客观原因:客户无力偿还(有意愿无能力)。占总信用风险的23%。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客户经营走向衰败,倒闭破产;扩张速度快,资金有限,无法按期筹措足够的偿付资金;买方偶然性原因(例如投资失误)出现财务危机而无法支付。客户恶意欠账和诈骗(根本无意愿),占总信用风险的11%;客户占压卖方的资金(意愿缺损),占总信用风险66%。外部原因:我国商业市场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体制存在缺陷,没有建立惩罚机制和制约机制,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守信的成本。内部原因:销售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严重缺陷,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这是信用风险产生最根本的原因。

2、图书批销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书批销企业一般都是粗放型销售,通常都是以提高市场份额作为企业经营目标;以销售额作为各项考核和奖惩制度的主要指标;赊销比例远远高于同业企业;大部分客户都轻松获得信用额度;赊销审批权限在各地经销商手中或业务员手中;没有与销售配套的管理政策。特点:销售额大,市场份额增长迅速;同时坏账率和逾期账款率高、账款回收时间长,信用成本巨大。通常只有最基本的应收账款催收流程,缺乏完整的信用管理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前期信用管理阶段没有资信调查制度,对客户的分析评估方法简单、手段弱,没有建立客户授信制度;在中期信用管理阶段没有债权保障制度或者保障措施简单,外部服务滞后;在后期信用管理阶段应收账款管理薄弱,对应收账款采取的追收手段不规范、放账期限过长;在信用战略政策方面由于是粗放型销售,没有短中长期的信用政策,只强调销售而不重视管理;在人员管理方面不进行信用培训,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或信用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在内部信用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各部门信用管理职责不清、纵向横向沟通渠道少。

二、“3+1”信用管理模式概述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大部分是以下两种情况:管理模式一,企业没有信用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控制赊销,优点是财务部门掌管企业“血液”,对其流量了如指掌,企业费用很低,信用评价数据很好看,缺点信用政策紧缩,企业销售业绩不理想,市场分额小,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管理模式二,企业没有信用管理部门,由业务部门负责赊销和信用风险,优点是业务部门在销售第一线,最了解客户信用状况,企业销售额很高。但是,信用政策扩张,企业各项费用巨大,利润很低,有时是负值。管理漏洞明显,腐败现象突出。

针对以上两种信用管理模式的弊端,我国著名企业信用管理专家韩家平、蒲小雷提出了“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1、“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概念

“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是一套结合西方管理技术、中国市场信用现状和中国企业管理特点的管理模式,由外经贸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提出。“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将西方管理技术和本土企业管理文化紧密地结合。“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由四项内容组成,其中:“3”是指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企业前期信用管理:建立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企业中期信用管理:建立债权保障机制;企业后期信用管理:建立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1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部门):企业内部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2、“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

(1)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对所有客户都必须调查和掌握其信用资料。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方式,保证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必须建立客户档案资料数据库,客户资料不能散落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对每一笔赊销进行评估,既评估账款的安全性,又保证最合理持有量的销售。

(2)债权保障机制

客户信用条件差或无法核实客户信用状况,但又有必要交易的赊销业务,信用部门必须熟练选择和运用担保、抵押、信用保险、保理等债权保障措施。

(3)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信用部门在货物发出后到应收账款到期前的一段时间,必须了解货物的走向和确认货物的品质、数量,同时,在账款到期前提醒客户。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保证账款逾期后受到密切的关注,并在每一个时间段对客户保持不同的压力和惩处措施。在客户破产倒闭后,立刻处置债务人的财产。

3、一个独立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人员

现代企业的科学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就是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独立信用管理部门能够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信用部门的优势: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信用管理部门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从信用政策的制订、修改,到企业总体信用额度的审批,高层管理者都应清楚地了解。

三、“3+1”信用管理模式在图书批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针对图书批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3+1”信用管理模式逐步进行改善,可取得明显的成效。

1、建立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信用部门及人员应根据图书批销企业特点设计客户资信调查表,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资料。对于新客户,在系统新建客户资料前必须掌握比较完整的客户信息;对于老客户,也应定期调查和更新其信用资料。在图书管理系统录入并维护赊销客户的基本信用资料,主要包括客户行业分类、客户类别、注册资金、经营场地的位置及面积等,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根据重要性原则对每一笔赊销进行适当的评估,既评估账款的安全性,又保证最合理持有量的销售。

2、建立债权保障机制

在图书批销日常销售中难免会遇到客户信用条件差或无法核实客户信用状况但又有必要进行交易的赊销业务。这时,信用部门或人员必须要求客户提供担保、抵押、信用保险、保理等债权保障措施,一旦发生客户破产等情况,及时启动债权保障机制,尽量减少损失。目前担保和抵押方式在图书批销行业较常采用。

3、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由于图书行业的销售特点,图书批销企业客户账期普遍在三个月以上,货物发出后到应收账款到期前的一段时间,信用部门及人员必须了解货物的走向和确认货物的品质、数量,按照催款及收账流程,在账款到期前提醒客户,在催款无效的情况下启动收账程序。在整个收款过程中,要保证催收的连续性并做好记录,保证账款逾期后受到密切的关注,并在每一个时间段对客户保持不同的压力和惩处措施。在客户破产倒闭后,立刻启动债权保障机制,及时处置债务人的财产。

4、根据业务规模的大小建立独立的信用部门或设置专门的信用岗位

图书批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赊销业务规模的大小考虑建立独立的信用部门或设置专门的信用岗位。由信用部门或信用岗位起草、制订和修改企业信用政策及筛选客户、进行赊销审批、决定追收账款,参与起草、制订和修改企业信用政策并严格执行信用政策。图书批销企业应通过考核坏账率,逾期账款率、销售未清账期(DSO)、账龄分析等指标,对信用管理部门及其人员进行绩效评估,督促其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图书批销企业应打破传统的赊销管理模式,采用科学的“3+1”信用管理模式,通过制订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债权保障,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监督,保持应收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信用体系(以下简称“企业信用体系”)是指以企业信用自律为基础,政府通过信用激励政策和专业机构的配套服务,推广和鼓励企业使用园区信用产品,搭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企业信用监督和信用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与金融、担保机构的绿色通道,缓解企业融资难。

第三条支持企业信用自律组织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服务、信用管理和信用宣传工作。具体内容为:

(一)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和其他信用产品;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

(三)推广企业征信、推行借款企业评级,建立企业信用融资机制;

(四)开展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信用管理制度;

(五)建立企业信用基准型评价体系和行业信用风险监测系统,为企业在融资、担保、投资、政府资助、商业往来等方面提供服务;

(六)开展企业信用宣传、教育和培训;

(七)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和支持,对信用不良企业进行披露;

(八)开展企业间信用互助,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企业信用互助保证基金的建立;

(九)开展企业信用年检,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考核、备案和监督管理;

(十)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四条企业信用自律组织依照一定的标准向企业推荐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开展信用调查、信用评价和信用管理咨询等专业化信用服务,应当承诺遵守信用公约和有关管理规定。

第五条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可以申请中关村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企业担保贷款补贴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

信用中介机构通过尽职调查,对企业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价,为企业出具信用评级报告。

第六条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可以申请小企业扶持资金、留学人员扶持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

信用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对企业真实信用状况进行核实并作出适当评价,出具深度征信报告;或者对企业的信用信息做核实与记载,不做评价,为企业出具园区标准征信报告。

第七条信用评级报告和征信报告实行统一收费标准。信用中介机构应当于材料齐备后15个工作日内出具信用评级报告,或者于5个工作日内出具征信报告。信用评级报告和征信报告有效期为一年。

第八条中关村管委会对使用信用产品的企业给予购买信用中介服务费用50%的资金补贴,对连续使用信用产品并达到一定等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九条鼓励企业将信用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逐步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机构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

第十条倡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投资机构在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时,将园区信用产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适当简化审核程序。

第十一条建立银企互动的企业融资信用服务机制,使园区信用报告在商业银行办理企业贷款程序中作为重要参考。

在园区开展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中关村管委会对符合申请信用贷款条件的园区企业给予贷款基准利率20%—40%的贴息,贴息幅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

信用中介机构通过尽职调查,重点对企业的行业、市场、技术发展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并提出贷款额度的建议,出具信用报告。

商业银行在企业申请材料齐备的情况下,应于五个工作日内给予受理或不受理的答复。

第11篇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300倍。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2.经营中弄虚作假行为猖獗,主要表现在:不法厂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合同欺诈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1998年全国有68.45%的消费者受到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概括起来,我国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商业质量欺骗、价格欺骗、服务方面的欺骗、商场在促销活动中的欺骗、经营方式的欺骗及企业形象和商场实力的不真实宣传等方面。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系统共查处提供虚假文件骗取登记、虚假出资、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的企业2.3万家,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5.3万家。查处无照经营业额211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7万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03万件,制假售假案件24.24万件、商业欺诈案件5159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0.6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5.45万件,广告违法案件6.88万件,商标侵权案件2.87万件,合同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合同欺诈案件3173件。

二、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技术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等,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的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1.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认识不完善,存在短期行为。很多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就盲目地赊销产品,加上信息获取困难等外在客观原因,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商业信用风险比比皆是。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授信管理制度,有的建立了授信管理制度但不完善,有的建立了完善的授信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以至有的企业第一批发出的商品货款还没有收回,就发出第二、第三批商品,而且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不重视控制信用风险的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这一观点的深入人心,企业信用管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信用管理,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信用管理仍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使是在那些大型企业,专门设有信用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信用管理的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直接后果就是信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风险在企业中累积。

2.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授信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盲目地采用赊销形式,售后又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结果导致了较多的呆账。据相关调查分析,在大量的坏账中,属于外部环境、政策性原因和“三角债”之类问题的,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约只有16%左右;而属于经营性、内部管理造成的,则占到80%以上。

对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当前,国内企业缺乏客户资信资料管理技术,还不具备自主建设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能力,对往来的客户无法及时记录各种交易信息以及形成的内部评价,更没有条件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进行时时跟踪及风险预警。另外,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这项工作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模型来完成,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能将信用风险模型引入企业信用管理的非常少见。3.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管理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但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信用管理就是收收账”的层面上,所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交给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去操作,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

另外,造成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还有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分割。

(二)制度原因

商品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如果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中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那么商品市场中容易出现信用缺失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采邑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社会信用的维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在采邑经济条件下重要得多。因为在自给自足的采邑经济下,交易的重要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即使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交易无法顺畅进行,经济也不会受到致命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达到了很深程度,以至于任何一个微观个体都无法在不与其他个体交易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其生产经营。而社会信用的维持显然是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无法想象在缺乏社会信用,交易没有任何保障的条件下还会有众多的交易者愿意进行交易。于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持就成为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契约化交易相适应,信用的维持也主要体现在对契约的遵守和履行上。与采邑经济下的情况不同的是,信用的维持主要不是通过对违约者进行舆论的谴责以及由此造成的实际社会活动的全面隔离来实现,而是诉诸法律及相应的市场规范,而我国恰恰并没有建立起维持信用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

三、政策建议

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表现复杂,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单从某个方面着手很难解决问题,应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企业信用制度。企业的信用等级涉及:(1)静态指标,反映企业当前实力,如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企业产品质量、企业财务状况;(2)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如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员工素质、所在行业前景等;(3)履行承诺的意愿;(4)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等等。相对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积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企业是具有独立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实体,其信用虽然与员工行为有关,但作为一个整体,其信用主要通过企业整体形象为社会所感知,而不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即具有非人格化的特点。企业信用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社会成员与企业在一个长期、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共识,建立信任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经营者与其也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更换经营者来改变由于个人失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而企业信用对个人的依赖较小,有较强的稳定性。

企业信用制度涉及:(1)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建立和执行,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法律规范和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2)征信(信用调查)资料的开放和征信企业合法地市场化运作;(3)政府或民间机构对信用交易和征信企业的管理,等等。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组成框架包括:征信条例、征信企业管理条例、企业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办法、企业信用数据管理条例、企业信用查询条例、信用中介机构条例、企业债务催收办法、信用结账条例、信用监管条例和信用争议解决条例。

参考文献:

[1]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建材资讯,2007.

[2]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观点综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2004-10-31.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G]//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程选民.产权、信用与现代市场经济[J].财经科学,2000,(2).

[6]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0]59号)精神,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扶持优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信用,将难以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3.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是中小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信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况。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动态监管工作的目的,一是促进中小企业改进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信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二是推动政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

三、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

1.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2.中小企业要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

3.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管理,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应收应付账款的严格管理,认真审查收货单位或销货单位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程度,避免和减少企业间相互拖欠。同时,要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中小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5.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涉及外经贸业务的中小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

1、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加强培训,指导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强化中小企业经济交往对象的资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促进作用,制订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创造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执业环境,提高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的约束力。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各级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要制定措施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的有关信用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

3.制定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将信用评价的结果及时提供给有关金融、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以便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