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电影《功夫熊猫》;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构成;结合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些差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荧屏上,好莱坞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国题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国际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当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分析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并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使我国永驻于国际舞台之上。
一、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前进,当今国际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趋势蔓延,继而广泛地对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衍。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其历史、政治甚至国民的整体发展和历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华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思维模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来予以实现的。矛盾又统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结合相容,都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理解。在多元化的国际大潮中,只有正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国际的洪流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完善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实现自身的本质飞跃。
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环境和土地上,自称体系迥然不同,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对价值的追求观念上和伦理的取向上别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现实人格的差异也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大异其趣。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树立人们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价值,从当今电影文化中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起到推进的现实作用。
二、分析电影《功夫熊猫》及主要内容
美国梦工厂在2008年创作的电影《功夫熊猫》,是以西方的电影模式为载体,以中国元素和思维理念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领悟,展示出当代国际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典型例证。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体现出动画独立制作的优势。它是梦工厂在制作周期长达5年之后出品的一部佳片,其内容和剧情都体现出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功夫熊猫》一片主要是讲述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故事,面条店的熊猫阿波不甘愿只做一名小学徒,之后阴差阳错地进入到学功夫保卫家园的特殊行列。宗寺中的几位身怀绝技的师父对阿波持不同的怀疑态度,最后直到阿波打败泰狼才得以保护住村庄,才使所有人钦佩和接受。故事主要以各种不同的中国动物角色作为人物主线,熊猫成为故事的胜利者和英雄,片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元素的审美味道,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和传扬。
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很多影片片断一改传统西方影片模样,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的手法,如抢包子、太极、飞檐走壁等都融入了中国电影的情节和动作,此外,影片中大多数背景是以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为主要题材。同时在建筑结构上和服装表现上也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内涵,甚至由配乐大师汉斯・基末为影片的乐效配置也添加了大手笔的中国技巧,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融入给西方影片增加了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宗教传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电影还通过角色的宣扬展现出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理念,中国倡导的忠、孝、礼、仪、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主角的选择,熊猫的憨厚勇敢较之以前好莱坞影片中聪明邪恶的负面形象更给观众增添了新的视觉感受。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基础上,还是在西方的价值取向和人物塑造上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电影《功夫熊猫》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是中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因此,认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要改变以往的保守理念,使电影作为媒体行业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让西方领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三、从电影《功夫熊猫》中具体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使得当今很多电影中都渗透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下面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影片中体现出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元素,从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环境因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自然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始终保持一种特有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一般来说,中国由于地域广、民族多的特点,人与人和睦共处并且注重情义,使得中国电影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侧重于展现画面感和镜头感,而从这种环境走出的人都是民族内倾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中国电影中常常出现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而大多数都是救国救人的故事内容。与之相比,西方的环境较为开阔,一般是大环境下衬托出故事的主要背景,而电影中的英雄受到西方大环境影响往往是拯救世界的功臣。从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运用了中国式的环境因素,把熊猫阿波设置为一个保卫领土的勇士,再加上周围团结和睦的人文环境,村民的支持和队友的帮助,使得片中体现不出西方国家特有的文化韵味,与西方国家环境突出的大范围进行对比,使熊猫英雄变得很谦虚平和。
其次,价值观因素。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引导者的言行举止的活动,很难得到另一种文化下价值观的理解与接收,严重影响着该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西方的价值观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通常被理解为独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西方的文化中一直倡导的是人身和权力的自由,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梦想,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对于中国的价值观来说,一般理解为集体利益最为崇高,个人色彩相对较轻,在《功夫熊猫》影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是具有中国价值观念的角色,它具有为队友和村庄奉献牺牲的精神,而作为反势力的泰狼则代表着另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它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独断独行,虽然作为影片中的邪恶力量,但在某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个角色拥有的本性和觉醒。在这部影片中,不同角色的演绎有中国文化体现,也有西方文化的不同,从两个方面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叉和对比,突出不同国家的不同价值体验。
再次,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还有对家庭伦理观念的不同理解。《功夫熊猫》一片不仅体现出西方基督教的神韵思想,而且糅合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道德理念。自古以来,中国的孝道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思想,因为各代中国人对它的深刻理解,因而一直起到融合各代之间关系的作用。此外,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中国人对家庭更为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互助感,而相比之下的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意愿,在家庭中享受着更多的自由权利,生活更加自主化,较少约束和纪律。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尽显中国文化传统的孝道精神,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依旧对父亲分外尽孝,不免让观众由衷地为之感动,同时对师父和队友也是尊重和敬爱,比如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眼神,都体现出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内心。而儒家的仁义思想在浣熊师父和盖世五侠的身上得以充分完美的体现,为了保护和平谷的安宁,他们在举国危难之际,迎难而上,这种仁义之举便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在这部影片中,也尽显中国家庭的和谐,片中的师父和几位徒弟貌似一个家庭,在对抗泰狼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最终战胜敌人捍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共同进退它们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和疲倦,互相鼓励,虽然是动画片的剧情,却更多地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使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在《功夫熊猫》中可以体现出人物形象与文化的融合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熊猫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影片中阿波的造型集中国元素为一身,他的憨态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虽然一直受到鸭爸爸的东方式熏陶,但是他的梦想却使他拥有不平凡的生活。为了这一梦想它不畏艰难终于成为惩恶扬善的功夫大侠,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片中的浣熊师父却与熊猫阿波不同,他的原型来自于美洲,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这样一个西方式的造型却洋溢着中国的文化特点,穿长袍、长胡须、用筷子的动作都显示出它的中式气息。还有一位主角便是乌龟大师,影片中的乌龟大师被刻画成一位领悟天人之道的智慧长者,具有超高的智慧和广阔的襟怀,神态自若的他不仅是西方文化的先知化身,而且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于乌龟的象征蕴意。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日益改革和发展,两种差异悬殊、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越加严峻的挑战。而通过电影这一存在的方式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不管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的西方文化,还是集体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都是反映出不同国家的认知状态和发展历程。本文通过电影《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中西方文化特征,告诉我们要共同发展中西方文化就要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惟一途径,也是加快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手段。
[参考文献]
[1] 浦妮.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2] 贾楠.从《功夫熊猫》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1(10).
[3]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D].济南:山东大学,2008.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0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准确的掌握跨文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实践的检验。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社会公众获得新思想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性 跨文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所谓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也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发源于美国,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中心和民族中心论,探讨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
国内对于跨文化的管理研究是随着最近二十几年跨国公司作为实践跨文化主体在中国经营而引发的。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多重在分析文化差异,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析的五个纬度,并将中外的文化进行对比,提出对于克服文化的差异方法在于容忍差异,创造文化的协同机制,强调沟通。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分析
1.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来说,长达5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使得中国人崇尚君权、上天、祖宗、历史和土地,讲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信奉“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条,主要价值为土地、道德和礼教。而在西方,他们更崇尚于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和对宗教的追求,神学、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成为西方文明的四大支柱。这种文化模式给人的价值是宗教的、法律的、物质的和自然的。
从社会意识结构上来说,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长期的群体性文化让几乎所有中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以血缘和业缘等特定的圈子为基础的,从而产生了中国典型的“圈文化”。西方则更多地以个体为单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是一切靠个人奋斗。
2.中西方管理方法差异比较
不同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在现代管理方法上的差异。从经营思想上来说,中方管理人员在跨国经营中多重视短期行为,较少考虑国际合作伙伴的获利性;而西方管理人员则大多具有互惠互利、重视效率,强调售后服务及其质量,重视长期行为。
从管理风格上来说,中方人员重视组织内的层级关系,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而西方人员注重将法律、契约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强调制度管理。
从决策方式上来看,中方管理人员受传统文化“求稳怕变”思想的影响,在管理决策中显得过于保守,并习惯于集体决策,这往往使得在变化迅速的国际市场中错失机会;而西方管理人员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直言不讳,使其管理决策主体偏重于个人。
三、跨国公司在华的跨文化管理现状
1.文化差异排斥明显
跨国公司在华拓展初期,由于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不可避免地产生跨文化冲突。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协调组织、考核机制以及风险承担意识等方面。例如,在协调组织方面,由于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差异很大,对待事务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很难遵从于同一组织运作模式,对于工作纪律的自我约束性也各有相异,由此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忽略跨文化激励差异
大多数跨国公司中的所有员工均采取相同的“目标管理法”,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所采用的绩效指标一方面是以定量指标为主的经营指标,另一方面是以定性指标为主的关于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方面的指标。无视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需求差异,激励效果不明显,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3.薪酬体系忽视员工需求差异
跨国公司通常会给予外派员工各种福利补偿, 其总体薪酬水平往往高于第三国员工和本地员工。这些薪酬间存在的明显差距,会造成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巨大的不公平感,并进而造成感情挫伤,以致员工绩效降低,甚至是离职或者主动地反对这种不公平的薪酬政策。因此,给予不同来源员工不同的薪酬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但却损害了薪酬的激励功能。
4.培训体系不健全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由于文化及习惯的不同,中西方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员工在培训中习惯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向老师提问或对老师的陈述提出异议。而在西方,经常采用的是学员高度参与的培训方式。因此外国员工往往不能适应中国的培训方式,进而不能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
四、跨国公司在华跨文化管理的对策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跨国公司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相融合,克服合作进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实现价值观认同与工作效率的提升。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实施跨文化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有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在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必须在原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使命和任务,从而创造更新意义的企业文化,以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企业新文化的创造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氛围营造。强化国际人管理,即将所有公司成员放到国际化大环境中看待和管理,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运用国际化管理理念、知识与方式培育促进成员的发展,形成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创新的精神氛围。第二,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在部门内组织和推动双向沟通的定期进行,使沟通形成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明确性,促进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三,创造、培育和维持良好的外部工作关系,以公司利益为重,强化整体观念,与相关业务部门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协调部门关系,达成工作目标。
2.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跨国公司中激励机制的建设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将不同的激励方法相结合并灵活运用。首先,要做到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西方成员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的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而中国员工则更看重对组织的归属感。因此在员工激励方面,可更多地采用群体激励的方法。其次,要做到制度管理与情感激励相结合。西方管理强调制度明确,较少涉及情感,因此,外籍员工的管理更偏重于“法制管理”。对外籍员工的激励可通过创造一个能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使其自我实现需要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赞誉与提升。对中国籍员工则可适当添加情感激励,有针对地满足员工需求,会对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
3.制定基于文化差异的薪酬策略
在与公司整体薪酬战略保持充分一致的前提下,针对外派员工、第三国员工和本地员工各自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薪酬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员工在薪酬公平性方面存在的矛盾。
(1)总部外派员工的薪酬策略。总部外派员工的薪酬可调整成平等的国际性待遇方案,包括四个要素,即基本薪资、差异性、诱因性以及援助方案。此外,公司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激励性报酬。激励性薪酬制度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总部列出一系列福利制度,让满足一定条件的外派员工自行选择。虽然福利制度的内容与补偿机制所包含的项目大同小异,却更能激发出外派员工的工作热忱,并减少他们由于国际任职而产生的不公平感。
(2)其他国家派来的非总部支持员工的薪酬策略。第三国人员的聘用扩大了团队的人才来源,对于这类员工,公司在薪酬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其来源地区的薪酬水平,以及不同国家员工对薪酬标准的不同认知。如,德国员工普遍认同薪酬应与个人能力与知识挂钩,可在其薪酬结构里加入能力级别奖金和学历奖金;而台湾员工看重服务期忠诚度认可,则在其薪酬结构里增加服务期奖金。
(3)本地员工的薪酬策略。较高的薪酬水平是跨国公司能够吸引到大批本地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本地员工,除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薪酬策略外,还可为他们设计符合其需求的福利项目。如,本地员工看重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那么在这些方面改革薪酬体系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本地员工也看重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个人发展机遇和工作氛围等待遇。公司也可以相应地增加培训预算,量身定制核心员工的培训计划,为高级员工提供高额购房补贴等。
4.有效的跨文化培训
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可提高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一般来说,跨文化培训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针对总部或第三国的外派任职的培训;针对东道国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多元文化团队的组织与训练。其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具体地,培训可采用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地区环境模拟演练等方式,还可以聘用文化顾问,指导员工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通过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可缩小跨国公司中各类员工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应对跨文化管理的对策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如,跨文化激励中就必须以包容的企业文化作为其贯穿其中的基础,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方式的建立,本身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跨国公司应当在深入分析公司跨文化管理的现状基础之上,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跨文化管理战略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苏珊C·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方琢.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经济管理,2001,10
[4]刘杰.文化差异与管理效益.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田晓明,朱珊.走向融合的中西方管理.学术研究,2005,6
[6]陈诗高.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文化差异分析.管理观察,2006,9
[7]左慧玲.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中外管理导报,2008,8
[8]李力,杨柳.酒店的跨文化管理——以广州海航威斯汀酒店为例.商场现代化,2011,3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当今社会,英语使用越来越广泛,阅读能力是高中生今后工作使用英语的主要技能,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英语阅读中,适当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跨文化信息的了解,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的积累,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借此借鉴和吸收世界多种先进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同时保证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跨文化障碍的现象分析
(1)词汇的文化差异。词汇,作为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要素,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词汇有时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汉语言文化中,经常用“猫、狗”等词汇形容人性不好的一面,比如“哈巴狗”“走狗”等;而在西方文化中,“cat、dog”更多地传达的是一种赞扬和喜爱的感情。
(2)语法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必定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客观事物更被重视,而汉语中则更看重主观主体思维。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表现在主语是否被省略,语句组成中的主谓宾是否完整方面。
(3)语言结构的文化差异。在英语各种句式语法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将重要的事情、结果放在前面阐述,而相对而言其原因等则放在句尾;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中,则属于恰恰相反,我们更习惯于由次要内容引出主要内容,由原因到结果,将发展情况徐徐阐述而出。
(4)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发展到今天所产生的差异较大。比如在方面,西方人对宗教的热爱、对上帝的信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偏向于佛教、佛祖等方面的口头语及词汇有时可能较多。由此产生的衍生词汇和典故,则是更加博大精深,需要文化的积累。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1)通过文化背景讲解,对比不同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词汇拓展讲解、句子结构分析之外,加入文化内容的讲解,介绍课文篇章中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背景因素、历史发展,并对中英文化差异作出分析,使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习惯。结合所学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多做一些相关方面文章的泛读,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更可以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兴趣。
(2)利用试听材料,增强语境及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原版的介绍英美文化的或与英美文化相关的视听材料,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地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比如美国热播的校园轻喜剧《生活大爆炸》、反映美国军人间深厚情谊的《兄弟连》。在听到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问题与不同人谈话及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语言的实践,又对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了学生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探索兴趣。
(3)延伸词汇的内涵,理解文化背后的意义。词汇是语言的组成,同样也是对文化影响中最为敏感和直观的一个层面。不同词汇的背后往往会隐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不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不理解其外延所表达的意思的状况之下,而仅仅把词汇表面意思串联起来,很多时候便会形成理解障碍。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而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息息相关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但是由于地区、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误会,这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英语技能是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老师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知识背后的文化,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小学英语学习对策
(一)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习惯
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人追求功效,做事的时候通常将功效放在首要位置,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究感情,为人处世很看重“情”字。在待人接物方面,西方人注重究其根本,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朦胧和含蓄。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中西方的语言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很难了解和掌握其语言习惯,也就无法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去学习句子和词汇,就无法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内涵。因为中国小学生拥有的是惯性的汉语思维,对西方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不甚了解。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一般会回一些自谦的话,但是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很少会说一些自谦的话。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都会有所提高。
(二)对比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性格、品格等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一味地对西方文化进行过分强调,就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英语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要指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优势,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不足之处,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还要对我国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学会辩证地吸收,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潜意识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模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义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民主,西方人在孩子童年时期更愿意给予其极大的自由,这些文化可能会诱导我国部分学生形成某些道德价值观。英语老师要加强重视,结合具体情况有效渗透西方文化,防止学生在德育上产生偏差。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西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吸收西方文化,让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洁,吕巍.中国与西方文化简单比较及关于西方文化的教学[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18-1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日常对话 中西方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讲,沟通的关键在于语言。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问题,同时还隐含着文化问题。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使交际双方顺利传递和接受信息,需要了解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会和心理冲突的文化因素。否则,交际可能会出现误解、不快甚至恶性事件等。”[1]大批学者都已从成语、谚语、委婉语等诸多方面对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与研究。随着世界各地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增加,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日常沟通差异进行对比是十分重要的。日常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
本文将从问候语、称赞语及致歉语这三方面对比分析汉语和英语在日常沟通方面的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使学习者意识到熟悉两国文化的重要性,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沟通的障碍和误解。
一、问候语的比较
“问候语是指双方见面时彼此问好的话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和英语的问候语有很大差异。英语问候语比较简单、单一和笼统,一般不会因为场合不同而改变。汉语问候语恰恰相反,与前者相比稍显复杂,尤其是带有十分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2]
谈及中西方的问候语差异,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一名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正赶往中午的约会,路上遇到中国学生。“吃了吗?”中国学生问。但美国学生只是笑着点了点头,挥手告别走了,令中国学生十分费解。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都推崇“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赋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内涵。在见面打招呼这方面,“吃了么?”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西方人见面时的“Hi” “Hello” 或者“How is everything going?” 美国学生不知道,这一句“吃了吗?”只不过是中国人说“你好”的一种方式。他们字面上理解为“Have you had your lunch?”,“你用过午餐了吗?”听起来显得相当怪异,对他们来说,这可能含有暗示的意思:“如果我没有用过午餐,你是不是想和我一起?”或者类似的意思。事实上,相当多的美国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问此类问题。中国人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思考,是不是担心自己因为经济拮据或者别的原因遭受吃饭问题的困扰。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使用非常普遍和频繁的中文问候方式,那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按照字面翻译为中文,意思是“你要去哪里?”大部分讲英语国家的人得到这个“问候”时候第一自然反应是“不关你的事”,他们会觉得这是非常私人的问题。
在英美社会里,人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egotism)神圣不可侵犯,一切“礼貌原则”所包含的日常生活用语必须以这一点为中心。“他们不太强调社会群体或他人对自己的约束和干涉,而更讲究个人拥有的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3]所以,在中国人问他们“Where are you going ?”或者是“Who are you going to visit?” 时,他们会有受冒犯之意。
“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都会在语言上留下一定的烙印,而运载这些烙印的词语、句子或其他语言表现形式,凡是本身因不为跨文化交际的人所熟悉,便会出现上述误解和心理上的冲突或反感。”[4]
二、称赞语的比较
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称赞。我们会称赞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称赞。中西方人在接受称赞和称赞别人时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佛教的哲学和儒家文化都提倡否定自我,中国传统文化更体现一种‘循例从众,拘谨自制’式的自我观念。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向来以谦逊为美德,总是以丑化或者贬低自己来表现自己的谦逊。”[5]所以,中国人不习惯于自我称赞,对于别人的称赞也会予以否认,以示谦虚。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极端崇拜个人主义。美国人强调个人意志优先,因此,他们习惯于自我赞扬,肯定自己。对别人的称赞也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中国官员与妻子访问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当美国官员看到中国官员美丽的妻子,称赞她“哇,你的妻子好美丽”,虽然中国官员内心感到高兴,但由于保持谦虚的传统,他回答说“哪里哪里”, 于是翻译员直译为“where?Where?”美国人又直言不讳地回答“和臀部”,闹得彼此都很尴尬。
“跨文化交际的日常对话中,首先要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意识和尽快进入另一种文化角色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下一步更深入的交往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和心理铺垫。”[6]
三、致歉语
“道歉语是一种常用的礼貌用语,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某种场景下,当自己的言行妨碍了对方或者损害了对方,都应该向别人致歉意。” [7]相比较于问候语和称赞语,中西方在致歉语方面比较相近。在中国,最常用的道歉语是“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很遗憾”等等。而这些致歉语在英语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不同的是,除了在表达歉意时会用这些道歉语之外,英语国家的人在请求别人或者是打断别人时也会常用“Excuse me”来表达歉意。例如,在聚会或者用餐要去洗手间时,他们会说“Excuse me” 。在路上向陌生人问路的时候会用“Excuse me ”。但是当中国人遇到上述情况时,一般不会说“抱歉”和“对不起”。在汉语中,类似于“Excuse me ”这个说法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求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人让路时一般说“借过”等。中西方道歉语中也许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妇女的态度,由于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汉子里以女字为部首的贬义词较多。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中,那种对妇女彬彬有礼的道歉语很难找到。
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 ,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学习英语不仅是要学习一门语言,更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去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09
[2]顾军霞.汉英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6).156
[3]孙芳琴.语用与文化比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8.09
[4]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10
[5]张公谨 丁石松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211
[关键词]喜福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和理解
一、影片介绍
这部影片(The Joy Luck Club)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改编而成,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之间的故事。四个母亲都是在旧中国饱受磨难,最后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她们的女儿都出生在美国,受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母女之间冲突和相互对立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四位母亲之一的吴素云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由于她们都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旧社会,为了忘却痛苦,寻找快乐和福气,她们把这个聚会叫做喜福会。
二、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A.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美不同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一般认为美国属于“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文化是“讲话人沿着某一固定线路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因而直线四位文化的人讲话直截了当。螺旋型思维却是拐弯抹角,讲话不直率,中国文化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导致了价值观、传统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一)价值观的不同
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胡文仲,165)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孝”要求服从父母,孝敬父母,家长是绝对的权你们威,子女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国家,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关系,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所以对于生长在美国,从小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来说,母亲们中国式的严格管束对她们是一种束缚,是一种对她们个人发展的压抑和限制。当母亲以忠孝观念要求女儿时,女儿当然觉得不可理解,反而认为母亲是她们成长路上的阻碍,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个性张扬。在影片中,母亲吴素云坚信女儿吴精美是个天才,她开始想把精美塑造成童星,失败后又从杂志上剪下各种智力测试题,希望女儿能成为神童,结果又以失败告终。但是她仍不气馁,又开始逼着女儿天天练琴,并靠帮别人打扫房间干杂活换取女儿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和一架每天可以练习的钢琴。可是女儿一点也不理解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还说“我再也不听母亲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为了打击母亲“愚蠢的傲气”,她故意在钢琴演奏会上出丑,让母亲难堪。因为她想要自由,不愿意受母亲的支配,而母亲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身上,使她显得更加叛逆,她觉得母亲的专制剥夺了她自由发展的权利。
(二)群体观念与个体观念的冲突
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人重视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群体观念和相互依存的意识,即集体的力量,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个道理,而美国人崇尚自由,强调自我和独立精神,强调个人奋斗。影片中,母亲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女儿的成功会给家人带来荣誉,而女儿则深信“我就是我自己”。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于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观念就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体观念发生了冲突。在薇弗莱成功的道路上,母亲虽然对下棋一窍不通,但硬要参与其中,练棋的时候,母亲就站在她的身后出谋划策,比赛时,母亲就充当保护同盟,以参谋长自居,“是我提醒女儿将马抄到对方后边去的,这不,她又赢了。”女儿成功了母亲也跟着出名,母亲还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女儿,“母亲喜欢将我本人也作为奖品一样向众人炫耀卖弄,就像炫耀我那些她擦得铮亮的奖杯。”“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刻反映。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说话讲究委婉含蓄,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西方人总觉得中国人说话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话语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美国人讲话直接,也就是直线型的,他们不理解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的委婉和含蓄,所以容易造成交际上的障碍。影片中,薇弗莱的男朋友里奇初次到她家做客,母亲龚琳达端上她拿手的清蒸排骨和腌菜,这本来是她精心准备的食物,但是尝了一口后,她故意抱怨说菜淡而无味,无法入口,因为龚家的惯例就是先吃上一口然后赞美一番母亲的手艺。但这次没等大家开口,里奇便说:“它所需要的就是加点酱油。”可见里奇完全没有听出这位母亲的言外之意,所以也就没有恭维,而是真实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直线型思维”和“螺旋型思维”差异所导致的表达上的不同,从而影响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B.中国人的面子观
面子,何谓面子。西方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礼貌原则、礼貌策略或者相类似的某种现象。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面子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了,这就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的一个古老的概念。中国的历史有多长,面子的历史就有多长。面子出现的初期,由一句古话“人要皮,树要脸”可知,就是每个人都希望在人前能被“尊重”。然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的中西方对面子的敏感度不同,中国人讲求顾全面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但是西方人则很难理解中国人所谓的面子,他们的“直线型思维”决定了他们的言语,所以通常都是直言不讳,而中国人则是委婉含蓄,即所谓保全面子。在影片中,女儿们不顾母亲的面子,如吴精美故意在钢琴演奏会上出丑,让母亲难堪,丢面子。薇弗莱指责母亲,“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可见,女儿们并没有面子的概念,而是让母亲失去面子,很难下台。所以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这就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刻反映。
C.文化身份转变和价值观念的适应
文化身份指的是人们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形成的所属文化群体的特性,包括世界观、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交际准则。影片中,母亲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女儿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母亲们标榜中国文化,她们身穿中国服装,共享中国菜肴,玩中国麻将,讲中国故事,用中文聊天,并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子女。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视美国为自己真正的家园,她们崇尚和赞美美国文化,认为华人的语言、习俗、宗教、文化、情感等都是落后的。母亲希望女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又不忘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她们的女儿则是完全的“香蕉人”。母女间的文化冲突正是由文化身份的碰撞所致。
文化适应不是文化身份的完全改变,不是抛弃自己的母语文化而安全融入居住国的文化当中,而要求文化理解,对于移民来说,则要既熟悉中国文化,又能融入西方文化,这样才能避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观念、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冲突。当然这种文化碰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使得中国移民一开始便处于异域文化中的难民,以致失语的地位。而美国仰仗自己的经济实力,作为主流文化,对东方文化采取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政策,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一味排斥、歧视,所以华人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遭受歧视、虐待和排外。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也以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建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互动,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从电影《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的对立关系的转变就可以看出。
(一)美国文化对母亲们的影响
在电影中,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长袍,穿美式衬衫和长裤,说着蹩脚的中式英语,而且每周都会参加周末的美国宗教活动。例如:龚琳达开始因为女儿和里奇私奔,愤怒之下脱下鞋子打他们,而后来她接受了女儿的男朋友里奇,并叫里奇如何吃螃蟹。虽然里奇到龚琳达家中做客时做出了许多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行为,如送昂贵的葡萄酒,不会熟练的使用筷子而将汤洒到了白衬衫上,对龚琳达看是谦虚其实是等待别人夸赞的话语的误解,还有告别时对薇弗莱父母的直呼其名等,这些都深刻的反映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行为表现。龚琳达能抛开偏见、也就是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宽容和理解。
(二)女儿们对母亲的态度转变
经历了事业、婚姻和家庭的挫折,原本在心里只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逐渐对自己的文化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变得成熟起来,她们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她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她们的领悟也使母女关系变的缓和。影片中,吴精美在母亲去世后感到无形的失落和内疚,母亲在女儿30岁生日时将那架象征母女矛盾的钢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我想,这是一种原谅的表示,那长年压着我的负疚感终于释放。”当她弹起曾在联谊会上让母亲丢脸、让自己出丑的那首曲子,竟很惊讶的发现自己会这么快记住乐谱“两首曲子,其实是同一个主题的变奏。”后来,她代替母亲上了“喜福会”的麻将桌,并回到中国看望她的两个孪生姐姐。当父亲告诉吴精美,她的母亲是怎样被迫把她的两个孪生姐姐遗弃在从桂林到重庆逃难的路上,后来多方查找而无结果所经受的精神折磨以及母亲名字和她名字的美好含义时,她才真正的了解了母亲以及母亲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当她与两个孪生姐姐在机场拥抱时,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现在我也看到了我身上那一部分是中国的,它是如此明显。它是我的家庭,它在我的血液里,经过这些年,它终于奔放出来了。”这时候中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而她对母亲的理解也使中西文化的隔膜逐渐消失。就这样两代人从对立走向沟通和理解,中西方文化业从冲突走向交融。
当然文化冲突时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即便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的价值观,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也会在社会发生突变或巨变的情况下,随之变动。况且文化无国界,无进步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精华所在,值得尊重和理解。所以在对待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上,要用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取长补短,不断地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部电影通过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到理解,其实反应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文化冲突说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而文化的交融则说明文化无进步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精华所在,值得尊重和包容,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共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苗永敏,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思维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模式。高中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思维方式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注重于学习书本知识迎接考试,却忽略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涉及文化思维方式时,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语法较为复杂。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表达简洁。举个简单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I sat in the den,while listening to music,enjoy the love story,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keep tits.用中文表达就是: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坐在书房,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爱情小说,突然听到玻璃窗上发出声音,接着一只小鸟站在我的窗沿上,后边跟着两只可爱的鸟宝宝,不停地欢叫。英语的时态运用也比较灵活。如汉语需要用某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英文中只需要变化时态就可以解决。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较下来,中西方在思维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习惯迂回,曲线思维,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中国人习惯比喻,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就喜欢下定义,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侧重综合考虑,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重视逐步分析,凡事一分为二。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注意逻辑性,先详细解说某件事的原因,讲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会有个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他要表达的目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喜欢直攻主题,先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说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在表达意义上让人觉得不是在解释这件事,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不会像中国人表达“因为……所以……”一样,“Because、so”这些因果词语反而不经常放在一起,在分析一件事上,他们会将general转化成specific,然后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中西方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比如用中文表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而来世只是一种虚无的寄托,一种放弃的借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分每秒,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用英文表达,它的表达方式则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鼓励学生学好祖国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鼓励学生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国国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才能体会到中西的差异,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独立思考,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2.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要想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方面有所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将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英语思维。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创造能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首先应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掌握正确的英语思维方法。此外,语言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课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争取主动发言;在课下,组织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面文字,用写作的形式进行锻炼,或者到“英语角”去练口语。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对英汉语言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深度重视,培养学生多思维考虑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本国文化,还要学习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开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DB/OL].中国教育人才招聘网,2008.
[2]侯莹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东农业教育,2006,(3).
[3]关于中英文思维之差异[DB/OL]..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西文化;问题;思维方式;情感;差异性;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它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随着中国入世,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家对茶文化的教育培育与宣传也更加重视,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艺翻译逐渐兴盛,使得中国茶艺文化为更多人所关注。
1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从茶艺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表现就更为突出,它对茶艺英语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1.1生活观念差异
语言源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观念,他们对于语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迥异的生活观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异,茶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茶艺源于东方社会,而它与英语的融合即是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会带来诸多差异性。从生活及东西方人性格习惯来看,东方人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略显拘束,所以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译。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热烈,对东方茶文化永远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艺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举例来说,中国人会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儿倒不出”,它用来讽刺那些口齿不灵,反应木纳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语为母语语言的英国属于岛屿国家,地处偏僻但商业文明发达,语言文化历史深厚,所以它在表达茶文化语言环境时则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专门用来讽刺某些在舞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公共社交场合中公开对女士大献殷勤的花花公子。这其中英国人直接用到了“hound”(猎犬)这个词,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断侵扰他人的人,可见英语对茶艺英语的表达非常直截了当。
1.2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们不但饮茶,还会研究茶文化和一切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传奇历史典故,常常人们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远历史之中,回味无穷。就比如说“西湖龙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间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称为“贡茶”,从此名扬天下。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让茶艺英语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茗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他们的翻译可能就难以形神兼备。在英语国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纪的英国皇室,下午茶文化传遍欧洲,它还衍生了“teabreak”等等习惯用语,这些茶艺英语历史典故让人们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使茶艺英语翻译文化发展更加兴盛。
1.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与语言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礼仪、风尚与习俗,它们也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的,且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产生了一种约束力,促成集体习惯的最终形成。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多将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衔接,讲究静心养性,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品茗清茶,中国人也愿意在品茶、闲谈交流之余来增进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饭后”这一成语。相比于中国饮茶语言文化的悠闲,英国饮茶语言文化则更趋向于精致细腻,例如teacaddy(茶叶罐)、teatray(茶盘)、teaparty(茶话会)等等。而在英语中更有teawagon(用茶车)这一名词,它是指那种可以推到客厅或户外,供客人集体享用的移动茶几,这也体现出了茶艺英语在西方地域中所体现出的小资文化情调。
1.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言源的发展进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此,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方面也存在思维方式角度差异,这种思维方式角度不同来自于地域差异,也来自于文化背景差异。在茶艺英语中,单词与字符能够根据语言的思维习惯来或自由、或固定组合起来,形成人们常见的语言语态形式,就这一点来看,中文与英语在茶艺语言表现方面就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表达形式上。比如说,我国就非常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中文习惯来确定整体句法结构展开细节局部处理,再根据西方英语思维中所奉行的个体主义来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来将茶艺英语翻译出来。它的翻译流程主要从点着手,再逐渐延伸到整体,实现茶艺英语的整体翻译过程。可以见得,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都是镜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为茶艺英语翻译带来不同影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1]。
2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茶艺英语属于专业术语翻译范畴,它的翻译不仅仅要体现多种语言的规范性,也要注重翻译的有效性。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实影响,现实茶艺英语翻译是存在许多阻碍的,例如以意译变形为主的茶艺专业术语信息缺失问题,也存在某些翻译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些都极大影响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与茶艺领域的传播过程。
2.1茶艺专业术语严重缺失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许多茶叶的命名都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与典故,极具底蕴。不过在英语茶艺翻译过程中,就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过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语翻译术语的严重缺失感,许多茗茶名称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龙井茶就被翻译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译为“Pu‘erTea”。这种翻译完全不能体现出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达上相当欠火候,不能词情达意。
2.2东方意蕴表达困难
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过程中,就有投茶环节,它在中文中被称之为“乌龙入宫”(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它的英语茶艺翻译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铁观音在其泡茶表演过程中被称之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壶高处冲水,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精湛;春风拂面则是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让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语茶艺翻译中,它被翻译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从上述两句中英文茶艺翻译对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种在意蕴表达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调,显然英语在翻译方面缺乏凝练,无法体现茶道中那种清新高雅的意蕴[2]。
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客观讲,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更多技术表现及情感表达元素的发挥,用它们来弥补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实现中西方之于茶艺文化的顺畅交流。
3.1基于技术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3.1.1强调对专业术语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对一切茶文化用语的有效规范,应该从茶叶的名称方面来细致划分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从翻译皮毛来理解并运用茶艺英语,就很可能失去对文化传播的初衷。还以普洱茶为例,我国普洱茶分为“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加以区分,例如“普通陈年普洱”就要翻译成“AgedPu’erTea”,而“31年陈年普洱”则要翻译为“31-YearPu’erTea”。再比如说针对台湾阿里山的普通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在英语中它们都被统译为“OolongTea”,但是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它就应该被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为合理。3.1.2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衔接考虑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无法达到精准无误,体现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就存在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问题,即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干扰。为了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可以将“明前茶”意译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这就表明“明前茶”必须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气候条件影响对所采摘茶叶的品质影响相当巨大。另外,茶艺英语翻译中也应该意译的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而并非“red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深为深红色,趋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称之为“blacktea”。综上所述,英语茶艺翻译中应当将意译与直译融合起来,根据茶叶的文化历史来形成有效翻译衔接,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情达意,让东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对茶艺英语翻译的策略释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现来阐述,比如说在茶艺表演语言翻译中,形容茶的味道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丰富感情与韵味的词汇。举例说,在形容茶汤味道浓厚时要用的词汇应该是body,而形容茶汤明亮时所要运用到的词汇就应该为bright,形容茶汤爽口时可以用到point,这些词汇虽然普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却拥有它们异于表面的其它层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语表面直译意味中,它就表示“点”,但它在英语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说它可以形容茶为“afewpoint”,表示这茶喝起来有些爽口。通过这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茶艺英语翻译文化中对情感及韵味的细腻独到表现[3]。
4结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但茶艺文化翻译却要尽量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相互之间的流畅文化交流沟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它可能基于翻译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搭起了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直译与意译的桥梁,让茶文化知识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陈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较[J].福建茶叶,2016(8):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