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时间:2023-08-29 16:4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第1篇

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将土地环保政策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升土地整体生态环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不仅仅需要规划,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尽可能改变或提高现有农业生产力,改变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农业生产现状。三是宣传和激励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提高粮食产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农业思想。奖励使用最小剂量的化肥农药,科学管理土壤施肥,改变传统养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态有机肥料,奖励秸秆还田,推广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种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业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发展。高污染工业将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灭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土壤保护成本∶土地可持续管理成本∶场地修复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关系。目前土地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这几个省的有色金属矿山较多,再生金属加工企业园区建设相对发达。调查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这就意味着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加工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监管,督促其进行环境治理达标,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补偿修复资金,做到“谁污染,谁治理”。根据不同农区耕地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标准化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推进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另外,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说,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态代价,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且高达65%的化肥使用不当,河流和农田成为长期滞留有毒物质的场所。

土地环保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键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职尽责。因为中央只是指导和督促,真正还需要地方政府放弃GDP挂帅的思想,为自己负责,为百姓负责,为后人负责。敢于对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说“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占补平衡”中要更加关注“占补”质量平衡。土地环境保护政策能否落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门。记得在鄂州市调研时说过: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就需要对土壤污染,国家层面加强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地方政府加强标准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形成一个上下统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环境保护体系。

二、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筹资渠道和具体措施

建设八亿亩高标准农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将环保部门征收的污染税和相关罚款纳入高标准农田投入序列。进一步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社区和居民集资、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目前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基本上靠政府投资。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筹资渠道必将打开。

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它集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于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相关制度的推动,只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然这就需要有相关制度做铺垫,比如在国家进行补贴和奖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筹资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民承包地的流转以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以联合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产业;补助农田承包专业大户,补助农民兴办家庭农场;允许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出让收入较多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较少的、耕地面积较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个全国的“合力”,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按时、足量到位。当然,不能忽视审计在资金筹措中的监督作用,没有良好的审计,很可能即使筹措到了建设资金,也可能成为寻租的机会。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

城镇化仍然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优质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很可能成为城镇化的土地征收对象。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不仅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资本的白白浪费。

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污染,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在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闭,造成土壤“呼吸系统”的堵塞,而基本农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发生也并非个案。在城市边缘地带,城市扩张带来了更多的工业、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农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直接威胁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目前还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益难以真正得以体现。

第2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现代技术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安全,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区2012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推广项目目标任务:

购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225台(盏),全部安排在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内实施,示范覆盖农田面积4000亩。

区2012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培训项目目标任务:

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以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人次280人,印发科普资料280份。

三、投资概算

项目计划总投资19.8万元,其中:示范推广项目9万元,科技培训10.8万元。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示范推广项目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审计局、农业开发办、项目乡镇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示范推广杀虫灯灭虫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区农业开发办抓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

五、实施安排

区2012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推广项目:

(一)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入乡进村向项目区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杀虫灯灭虫等绿色植保技术的好处,积极引导种植、养殖、农业生产企业开展杀虫灯灭虫的技术推广,充分调动项目区广大农民推广杀虫灯灭虫等绿色植保技术的积极性。

(二)规划布局阶段

区农业开发办要按照杀虫灯灭虫范围的有效覆盖要求,严格技术标准,深入田间地头踏勘,征得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科学合理完成规划布线任务。

(三)采购安装阶段

在12月前采用政府采购所有杀虫灯,确立杀虫灯经销商,订立供货合同,全部安排在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四)交付使用阶段

示范推广项目经区领导工作小组验收合格后,为确保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及时将项目工程移交到项目区的村委会运行管护。要求接受方明确管护主体职责,安排好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与义务;要求接受方应做好示范推广项目工程管护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区2012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培训项目:

(一)为了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升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科技素质,实现我区农业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着力培养性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我办联合区科协、农函大分别在富田、东固两地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①培训时间:2012年4月16日—19日。②、培训内容:a、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田间指导;b、果树(甜柚)栽种技术以及贮藏管理和实地指导;c、油茶林更新改造技术;b、油茶林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③、培训对象:a、农函大党员;b、果业、水稻、油茶种植大户、专业户;c、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村干部;d、热心果业、油茶种植的广大干部群众。④授课老师:高级农艺师周吉兆、市林业局林业总工程师曾昭汉。

(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策应我区实施“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群众科技致富水平,增强农民致富奔小康能力,我办联合区科协在鸿远大酒店举办一期《农业种养新技术培训班》。①培训时间:2012年5月12日—13日。②、培训内容:a、无公害大棚蔬菜栽培与育苗管理技术;b、西红柿、辣椒、茄子、冬瓜、苦瓜栽培管理技术;c、良种繁育新技术;b、瘦肉型猪饲养与管理。③、培训对象:a、历届学蔬菜、养猪专业的农函大学员;b、值夏镇项目区种菜养猪专业户;c、热心种菜、养猪新技术的部分党员干部、群众。④授课老师:市蔬菜所高级农艺师肖火根、养猪大户刘精山。

六、项目预计效益

第3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在政策支持上有新突破,在组织发动上有新举措,在资金投入上有新增长,在综合效益上有新提高,在惠及民生上有新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社会的稳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农田基础建设之一,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2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增加,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同时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对灌溉的依赖性愈来愈更强,而原有的技术和条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国农业关乎着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在工程立项时常常忽略可行性研究,常常在立项后才发现诸多问题,在迫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形势下,常常追求急功近利,甚至有时不顾技术规范,违背自然规律,在工程立项问题上搞政绩项目。

2.2立项不规范,对工程了解不周全,致使有些工程今年建,明年坏,后年废,达不到应有的设计使用周期。某些工程设计,对项目的远景发展分析不够充分,在项目方案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上,项目方案所适应的整体条件和个别条件区分不够严密,常造成顾此失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大大减低。

2.3在投资上对项目实行强挤、硬压,明知某些费用严重不足,却要强行开工建设,常常对工程项目缺乏技术经济分析或不搞技术经济分析。在某些设计方案上采用生搬硬套的办法,造价能够节省的方案没被采用,所以,一些工程项目在进行实施建设之前,其方案预算成本就已经失控了。

2.4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相关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

2.5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至今已运行四、五十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

3.1实事求是。在设计建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3.2申报和建设,要讲实际,权轻重。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利于环保”等原则,申报建设项目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一窝蜂的上,以免给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3.3认真做好农民群众的动员工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3.4坚持筹资筹劳的多样性。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通过国家投资、地方积极筹资、社会广泛集资、银行贷款融资等方式,积极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时,必须坚持自愿、公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不可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4 科学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从整体、长远角度重点加强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支持灌溉、储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扩、新建项目,做到主支衔接、因地制宜,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进。做到水库、塘坝、水窖等相互补充,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

4.2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要根据当地水利设施现状,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及涵闸泵站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县域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同时,进一步增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做到完成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积极推进大中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加强重点涝区治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和完好率。

4.3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通过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和节水型经济发展与运行体系,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4.4技术标准执行要灵活。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但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标准,不能教条地应用技术指标,可在现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或建立地方性技术标准。

4.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安案制定要严格。工程施工要严格按施工方案和基建程序运作,项目实施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招标、施工和监理,建设过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按“四制”要求管理。要求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要有“一照、三证”,施工队伍要严格按招投标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落实分级管理负责制,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项目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交付管理。使用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管理责任。

5 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确保建设优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规划设计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文件选编[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席家治.农田水利建设[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第4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建设成效 经验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37-01

高密市是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对境内南部缓丘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对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持水善生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小农水项目建设基本成效

高密市小农水项目覆盖密水街道、柴沟镇和井沟镇3处镇街,受益村61个,受益人口3.54万人。项目包括马旺水库、拒城河水库、王吴水库、李家庄水库灌区和红旗扬水站灌区工程,建设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75%,相应的防洪设计标准10年一遇,地震基本烈度按7度设防。水利设施配套延伸到田间地头,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有利于农田旱涝保丰收。基本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小农水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供水能力1330万立方米,建设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贫水枯水的状况,即使在大旱情况下也能保证增产增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90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干旱缺水是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受其影响,当地种植结构单一,且旱作低产。小农水项目建成后,解决了项目区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种植经济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新增土豆、花生、绿化苗木等各类经济作物2.7万亩,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343万元,项目区逐步向高效、多元的种植模式转变,促进了“两高一优”现代农业发展。

节水和水土保持效果明显。通过工程建设,供水渠道由传统土渠改造为混凝土防渗渠道或PVC灌溉管道,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根本改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817,年节水975万立方米。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水漫灌对土地的冲刷,有利于水土保持。

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田水利建设是功在当代、立在长远的民心工程。小农水项目的建成既促进了农田林网、道路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又美化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区的农民一致认为这是党和政府为贫水区办的一件实事好事,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加快发展发家致富上来,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小农水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

小农水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高密市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方面各司其职。2010年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高密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局”为项目建设法人,对工程负总责。工程建设局委托山东海逸恒安招标有限公司进行了工程施工和监理招标工作,经评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效地组织了工程建设。

科学规划,规划先行。项目立项前,我们依据上级关于小农水建设的要求,结合高密市水土资源条件、水利工程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改造区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有效地防止工程盲目上马和建设走样。坚持集中资金投入、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重点解决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选择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矛盾最突出的镇、村实施建设,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注重规划的长远性和连续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后续扩大建设规模奠定了基础和有益探索。

积极筹措,多元投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和用好用活上级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该项目总投资8400多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550万元,潍坊市级配套1170万元,县级配套1200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受益村投劳折资的积极性,三年共投劳折资800万元。

严抓质量,高标准建设。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细则》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建设要求设置质量控制点,严格保证各工序质量。严格检验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和施工设备,全程检查施工现场、工程验收记录、技术指标、水电以及信息化监控量测设备安装等建设环节,确保材料、设备、技术标准完全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积极采用全自动变频供水技术,配备信息化测水量水系统、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电磁流量计及低水位报警系统等,保证了小农水建设的高标准。

强化配套,重建重管。成立了王吴水库、马旺水库、拒城河水库、李家庄水库和红旗扬水站五处灌区用水户协会,落实了办公场所,健全了机构设置,工程完成后全部交由灌区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制定完善水价改革方案,合理确定终端用水价格,推行“按方收费”和“超计划用水加价”、“水价、水量、水费征收”公示制度。水利局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对用水户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更好地管护水利设施。

三、进一步推进小农水建设的建议

尽力争取新一轮建设立项。高密市水资源相对缺乏,继续进行小农水改造建设对提升全市农业非常必要。除已改造的少部分外,尚有一大批农田需要加快改造建设,下一步的改造任务依然艰巨。从今年开始,国家新一轮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要开始建设,目前我局正在编制规划,争取项目立项,新一轮建设规划含盖姜庄、柴沟和井沟三处镇街约8.15万亩农田。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高密市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农水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近年来,高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小农水建设要紧密配合产业变化的实际,既要考虑眼前,又要注重长远发展趋势,确保工程效益更大,使用期限更长,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更强。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长期规划,使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连续性;强调切实高效,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际收益的改变;更具市场开拓性,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方向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普及。

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并不断普及管道恒压控制等新技术,U型砼渠道衬砌机等新设备,强调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使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密切结合,使工程建设达到高效性和生态性的统一。

加强工程管理与维护。完善工程管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管护人员的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成立管护组织,使管护工作系统化、完整化;进一步明确制度,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使利益更加直接;深化完善制度,使管护工作有章可循;行政执法常态化,强化对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达到工程项目有人建、有人管、共赢发展的良好状态。

第5篇

以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为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深入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生产体系、防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无残留、无超标,着力打造农业土壤无污染生态高地,走出一条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为全市最终建设成为中国绿色有机谷•长森林食药城提供力量。

二、主要目标

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开展“三提升一示范”,即: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项攻坚行动,培育百村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到2023年,配合全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我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农业土壤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市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2.1g/kg,达到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一2016第一级标准。全县规模化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以上标准;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2023年,全县共建设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

农产品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县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蓝莓、山野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品种全部建立地方标准,粮经菜比例稳定在5:4:1,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生产的农特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全部推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全县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目标:到2023年,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乡镇辖区内绿色有机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集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农业托管服务、农机推广、土地流转、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和主要农产品产地质量监测为一体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于绿色有机产业发展的市场预测、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建立农业土壤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市里统一部署,结合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建立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组织开展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指标和点位设定,具体负责组织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指导镇、村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2021年底前,全县建设8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经费2万元,所需资金16万元由县财政列支。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第一期数据,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年度监测任务,对耕地质量变化做出评价总结,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报告,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档案,数据汇总并上报。(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首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技术的入户、到田率,保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效果;其次结合本县实际,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在巩固和深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探索蓝莓、人参、平贝母、五味子等特色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试验数据及采样测试结果,科学设定测土配方监测点,建立测土配方数据库。制定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农家肥”配方技术,通过试验对比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每亩补贴50元,引导农民转型施肥模式。(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应用。长期单纯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因地制宜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料,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形式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应用。增施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有机肥(国家农业部NY525-2012)、生物菌肥(NY/T798-2015)的,使用1吨以上(含1吨)的生产者享受300元/吨的补贴。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制定的配方肥配合使用,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施肥成效,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配合使用,每年推广面积10万亩,三年推广30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控等新型技术应用。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控技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生物农药、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虫剂使用操作规范,监督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禁使用违禁、高毒农药,严管过量用药。鼓励生产者使用喷雾器更换高精量喷头,提高农药利用率。每个喷头补贴15元。推广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每亩补贴分别为6元和15元。推广使用玉米2:2空休闲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补贴150元。鼓励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贴100元,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要求,大力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统筹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明确农田建设区域布局,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把“两区”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1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所需资金约3500万元,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列支。到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14万亩以上,达到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全县各行政村原则上选配1名农用物资安全员,报县政府备案。主粮作物按照40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特色经济作物按照4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要严格把关各村作物种植面积,并要求各村生产者根据农药使用具体情况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用物资安全员负责本行政村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保管和登记并建立台账,回收时应对照各生产者种植面积回收相应数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每村耕地种植品种测算出基本回收标准数量,农用物资安全员全年补贴1000至2500元,各乡镇党委政府按工作量确定补贴额度,在各行政村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农用物资安全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考核,不胜任工作的予以调换,不发补贴。各村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统一归集,明确回收范围,科学设置回收点,各乡镇政府负责将本辖区内各村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地点选择地远离住户,远离河道区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将库存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到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参照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置,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每年所需资金23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列支。到2023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全部回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7.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限烧有关规定,深入推进秸秆五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重点推广无抗畜禽养殖技术应用,通过研发推广应用中药制剂替代抗生素,实现源头无抗、过程无抗、结果无抗。同时为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原材料。(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兽医总站、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开展农产品质量三年提升行动。

8、建立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体系。重点围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浆果坚果、山野菜等优势品种,制定地方和团体生产标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品种优化、纯化、扩繁和示范推广,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推广一批具有特色、绿色有机品牌效应的优良种苗,提升种植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每年需要资金10万元,由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力度,合理实施轮作、防止土壤退化。大力推广玉米2:2空、玉米留茬少免耕、玉米秸杆还田等技术,扩大经济作物灰苏子、红小豆的栽培面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进蓝莓、五味子、平贝母、蒲公英、农田改造栽参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加工业、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的目的。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经菜种植比例稳定在5:4:1。(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落实“四个最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按照《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靖政办函发[2020]13号)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方案》(靖政办发[2020]9号)。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工作能力,达到能够为全县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每年所需经费30万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工作。每个站建设费用10万元,每年工作经费3万元。以上所需资金134万元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管理总站、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

11.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定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奖补政策,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工作,全县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到2023年,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5个。每年开展认证工作费用5万元,所需要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建设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特色板块,在“50个百亩绿色基地”的基础上,沿袭“一谷一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做法,打造一批农业绿色有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2021年全县建设1个100亩以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到2023年,全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亩。每年所需经费50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解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3.强化完善服务要素体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建设大型保鲜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项目情况。一是政策依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依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项目采用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形成“大主体”带动多个“小主体”发展产业、“小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局面,不仅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同时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二是建设主体。由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泰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前期联合21户农民合作示范社、15户家庭示范农场,同时吸纳100户农民合作社组成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三是投资方式。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其中:裕泰特产投资1.1亿元,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示范农场、农民合作社融资0.5亿元,银行贷款2.2亿元。项目建成后,裕泰特产负责运营并偿还银行贷款和农户融资的0.5亿元本金。同时,联合体争取到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冷链设施建设固投总额30%的1.14亿元项目补贴,作为农户的股份按比例分红,设置保底红利。四是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地点在国道504和国道222交汇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拟建设仓储库库容31万立方米,其中:贮藏窖9万立方米,通风库16万立方米,节能型机械冷库6万立方米,具备加工、储存、冷冻、冷藏、检测、包装、打包、集包农特产品和物流快递配送上下行物品等功能,打造集加工保鲜、配送服务、冷链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长物农特产品公共服务中心。五是运营思路。本项目采用以冷链仓储物流为主体功能的运营模式,逐渐向绿色有机订单农业、农特产品保鲜、加工、检测、销售等多元化融合发展,附带粮仓功能,打造“绿色冷链、数字冷链、智能冷链”的物流体系,逐步建立长地区最大的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仓储物流集散配送联合体,带动农户分红、就业,辐射周边县区,做到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订单农业带动农户种植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探索智能生产、平台经济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检测中心认证农户生产的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后,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东北、华北等地区,解决农特产品滞销问题。二是通过保鲜延长农特产品生命周期,错峰出售将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可以集中批量仓储粮食、蔬菜,缓解“米袋子”和“菜篮子”压力,稳定市场物价。四是整合县内物流快递资源,彻底消除在城区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发挥仓储、加工、配送等一体化的资源优势,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农用物资等消费品集中采购配送到村,保证品质,降低农户生产、生活成本。

为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业,解决绿色有机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县将组建绿色有机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根据吉政办发[2019]8号和吉金局文[2020]208号文件和公司法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亿元,县政府出资不低于34%、3400万元,否则无一票否决权,注册资本金今年年底缴齐,分两次出资,年初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000万元,年末县政府出资14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600万元,通过发挥财政担保和金融服务优势,创新银行贷款模式,重点解决企业融资、科研支持、农民贷款等方面的融资短板。搭建托管服务平台,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从土地托管和农业规模化服务入手,探索“村委会+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农户”以及“垫资托管+信用保障+收入保底+约定分成经营管理”分配模式,建立一条连接农民、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企业的纽带。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针对作物品种与保险公司制定个性化保险担保政策,凡是做绿色基地和有机认证的地块,其上种植的任何作物全部纳入保险品种,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在做好成本保险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收益保险的开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4.强化技术服务。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入户率达到100%。鼓励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发展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5.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市绿色有机产业研究院”的建立,依托“政、院、企”合作服务平台,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防控等领域的专家团队,根据市研发提供符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结合职业农民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等,科学制订农业绿色有机产业培训计划。重点抓好农村安全员、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培训工作,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绿色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引领农业绿色有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政府)

16.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全面推进放心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畅通经营主渠道。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县域内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镇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取缔无证无照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政府)

(四)开展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创建行动。

17.完善示范村标准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打造一批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建立健全政策引导、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保险兜底、加工销售等一整套落实保障机制,从2021年-2023年,每年按照20%、40%、40%的比例,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发展示范村,到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绿色有机示范村标准,绿色有机示范村内全部实现农药化肥使用无超标、无残留,土壤无污染。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4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8.创新示范村发展模式。围绕“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村庄”的绿色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即:一村一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网。一村一社:依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打造一个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合作社,合作社要具备与本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具备初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产加销融合体系;一村一业:依托中药材、食用菌、果蔬和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发展订单农业,确定优势品种形成规模,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示范基地,每个示范村集中连片发展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示范村内耕地达到无残留、无超标和无污染;一村一品:积极借鉴大北山“老农夫”品牌经营模式,通过村村联合、村企合作等方式,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至少培育一个优势产品品牌,示范村整体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一村一景:绿色有机示范村全部达到宜居示范村标准。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村屯主要区域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农户庭院整洁化;柴草垛定点堆放,畜禽圈养,有景观点和休闲广场,具备一定的乡土风情特色。按照串珠成链,串线成面的发展思路,实施休闲农业星级村百村创建行动,联动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打造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实现村美宜居、村游富民,遍地开花的新局面。一村一网:依托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网红经济。通过发挥市绿色有机产业联合会、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等电商服务平台优势,采取一对一帮扶合作、第一书记代言、网红主播代言等形式,形成网上销售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补贴程序

(一)申报

1.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生产者向耕地所在地村委会申报数量并提供购买新型肥料登记证、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据实申报施用地块。

2.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的“以奖代补”“因户施策”补贴政策,也可以享受本方案的补贴政策,但不能重复享受。

(二)确认

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负责对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

(三)公示

村委会、包村干部负责逐户、逐地块登记,要对进行使用新型肥料分类统计。在本村公示无异议后由生产者和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共同签字盖章报乡镇政府审核验收。

(四)审核验收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负责对生产者申报使用新型肥料进行认真核实,要做到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要组织乡村干部细化验收程序,严把审核验收关,确保申报数据真实,无虚报冒领。

(五)资金发放

县财政局及时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各乡镇政府,由各乡镇政府组织力量迅速将资金发放到生产者手中。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在全县“一谷一城”建设组织领导框架下,成立县农业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县政府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强力推动,要按照县级领导机制,成立本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按照《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制定保障性补贴政策。重点针对有机肥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整村绿色有机试点建设,制定奖补政策,引导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确保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达到农作物产品绿色有机标准,实现增产增效。

(三)强化技术指导。成立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组,全程为辖区内发展绿色有机产业进行指导服务。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指导、监督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客观真实反映出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进程,为下一步整县推进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1 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原则

农村水利建设要始终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协作,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

1.1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水利综合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1.2 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建设管理与改革同步

根据县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全县农村水利全面发展。

1.3 量力而行,通力协作,稳步发展

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稳步推进,使农村水利建设成为全县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面实现农村水利建设目标,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切实保障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能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2 农村水利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2.1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 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3 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2.4 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2.5 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3 农村水利管理措施

3.1 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2 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 结束语

农村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的农村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 管理 问题 策略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二、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

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4、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三、对农村水利管理的主要措施

1、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2、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烟叶 标准化生产 上水平

烟叶标准化对烟叶生产工作至关重要,烟叶生产标准化是烟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烟草农业的主要标志。实施烟叶生产标准化,可以稳定和提高烟叶品质,提高烟叶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提高烟叶生产经营效益,增加烟农收入,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烟叶标准化建设对烟叶生产、烟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和实施标准体系,全市烟叶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烟叶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增产提质、节本降耗、特色影显、持续发展的目标。

1、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通过实施烟叶标准化生产,基层干部、烟技员和烟农的科技兴烟意识进一步增强,改变过去烟叶生产粗放经营的陋习,一系列规范化种植技术较好的得到落实。以烟为主耕作制度、稻草还田、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机械化深耕、漂浮育苗、平衡施肥、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化学抑芽、病虫害统防统治、成熟采收、三段式烘烤等实用技术落实率100%,大田烟株生长整齐度和营养均衡性得以提高,提高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2、烟叶收购和工商交接质量较好。通过标准化生产,近几年烟叶收购及工商交接质量控制,收购等级合格率均在80%以上,备货等级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行业上级和工业比较满意。烟叶收购公平公正、效率高、进度快、秩序好、服务到位,烟农满意率高。同时还积极探索了工业企业深度介入的烟叶农工商一体化交验的新模式,积极试点推广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承办了全国散叶收购现场会。

3、基层烟叶站管理进一步规范。通过对贯标工作的宣贯和执行力的不断加强,基层烟叶站工作谋划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合理、及时,生产信息及时准确,督查考核进一步加强有力,促进了烟叶生产经营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4、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创新。烟农合作社是近年烟叶生产发展的新生事物,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合作社的成立过程中,我们将贯标工作融入其中,贯彻“满意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的质量方针,通过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和严格的绩效管理是体系建设的构架和目标,做到依法依规办社,规范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

5、烟农收入和社会效益得到提高。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带来了烟农增收和财政增税,近三年(2009-2011年),烟农亩均产量达到3.24担、亩均收入达到2566元,户均收入达到3.42万元,烟叶特产税年均达到7233万元,烟叶产值、烟农收入和财政税收得到了稳步提升。

二、长沙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坚持把标准化作为烟叶生产的一项基础性、持续性工作抓紧抓实。坚持将烟叶标准化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色烟叶开发、品牌导向型基地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科技先导,优化技术标准,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是标准的基础,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载体。我们始终秉持科技兴烟战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使技术标准始终保持先进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立足科技前沿。我们与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郑州烟草研究院、中国烟草中南试验站、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以及地方质监、气象、农业部门等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取得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聘请专家为技术顾问,直接深入烟区指导培训,使烟叶生产的理念和技术始终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及时转化标准。在参与重大项目的同时,我们也立足长沙实际,自主开展科技创新,已获得7项科技成果。“密集烤房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空气源电烤房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省烟草局科技成果鉴定,“寸三皮”烟叶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烟区基础设施,为标准化生产提供良好设施条件

标准化生产必须有一定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做保障。烟区水利工程、机耕道路、农业机械、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是烟叶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烟叶质量的稳定性和优质性以及烟叶生产的劳动强度和抗风险能力,直接影响着标准的落实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为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中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加强生态保护。针对烟基建设可能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挤占农田等问题,在规划时坚持两型理念,充分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制定应对措施,维护生态环境。所有新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后才能进行开工建设。

3、创新组织形式,推进烟叶生产方式变革,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烟叶生产技术性强、工序多,传统的一家一户小面积种植、从生产开始到结束单打独干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标准化生产,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我们一直致力于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积极探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制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模式。

4、坚持工业主导,建设紧密的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价值的体现最终由市场决定,烟叶生产必须按照卷烟工业企业对烟叶原料“特色优质、生态安全、稳定批量”要求开展标准化生产。我们坚持工业主导方针,以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积极配合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建设紧密的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

5、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提高标准执行能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队伍建设始终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我们坚持以“精于此道,以此为生”的理念加强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烟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标准执行能力,为烟叶标准化生产保驾护航。

6、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组织实施体系,强化标准化宣贯

围绕“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的总体要求,按照产前、产中、产后实现综合标准化,使烟叶生产整个过程都严格置于标准的规范和控制之中的原则,在充分采用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转化现有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企业标准,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核心,技术、管理、服务标准为支撑的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并积极将ISO9000、GAP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融入标准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以后的贯标工作中,我们将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为主线,以生产组织形式创新为重点,以提高烟叶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基础管理为保障,坚持“稳规模、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强特色、转方式、上水平“的烟叶工作方针,继续不断加大标准化宣贯实施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方烟叶生产标准,并建立有效的实施配套措施,保证标准传递渠道畅通、标准落实到位、标准执行到位,更好地推进烟叶生产的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生产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长沙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领导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作为重点工作,健全由政府部门参加的烟叶标准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烟叶标准化技术与管理机构、物资采供保障、标准宣贯推广及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监测等工作小组,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到人,分工协作。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不断完善烤烟标准体系

在以后的贯标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烟叶标准化工作经验和不足,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集成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措施;加强与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信息沟通,收集他们的技术资料;抢抓现化烟草农业建设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机遇。

3、加大标准化生产宣贯和培训力度

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体,培养学标准、会用标准的新型农民,提高烟农的整体素质。依据现代的宣传媒体,采取集中培训、分阶段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烟农的标准化生产的培训力度,改变他们传统的“经验型种植”的观念,不断提高他们贯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9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管理;形势

中图分类号:TV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59-1

1农业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1农业水利在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中逐步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随之而变,过去以产量为追求目标,基本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也逐渐成为主要种植对象,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就要求农业水利也要随之变化,因为原有的农业水利建设标准也已经不能满足新型产业结构对作物灌溉、降渍和抗旱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生产模式仍是一家一户承包责任制,在规划、建设、调整等方面都缺少统一的管理,这为农业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不小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也上升了一个新台阶,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关注程度及需求也与日剧增,对于农业水质的好坏要求更要严格。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水源如果受到污染,水质遭到破坏,会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发展,水质问题的矛盾日益突显。

1.3农业水利建设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前农业水利建设的投资环境及政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需要什么样的建设、需要什么水平的水利条件,都会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2提高农业水利管理的主要对策

2.1提高对农业水利的认识

水利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业的命脉,没有良好的水利基础,农业的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是无法保证的,没有基础的防洪防涝设施,农业的稳产、增收增效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农业基础如果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农业水利是多么重要。虽然农业水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在具体的操作和落实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待解决,要从上到下重视起来,国家的制度层面对农业水利建设给予保障,切实提高对农业水利的认识,保证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强农业水利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来建设农业水利,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加强农业水利队伍的建设

水利队伍是水利发展的承担者,良好的农业水利队伍对于水利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不断加强队伍的建设,引用现代的科技人才,将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高科技人才充实到水利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切实提高建设管理的水平。在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务资源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是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相对不足,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早期的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当时的经济及技术条件,一些基础设相对简陋,技术条件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水利发展的需要,加上有些设施年久失修,在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情况,所以要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更新设备设施,实行节水灌溉,加大节水力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水灌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革命性变革,要加大节水设施的更新及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作,对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2.4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5加大农业水环境治理力度

第10篇

基本思路:按照“两型园区”标准,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科学的理念抓规划、现代的理念抓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全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任务:全区集中力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在曹庵镇合、蚌高速两侧,依托王郢米厂、兴杨公司、益农公司、宋庄林场等龙头企业,拓展提升农产品加工、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标准化养殖、农业观光等产业,建设2万亩精品特色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在史院乡全乡规划、全乡建园,以联合湖万亩高产攻关田为起步区,逐步建设高水平优质粮食基地、蔬菜草莓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畜禽水产基地、农业旅游基地。

按照“一年拉出框架、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要求,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示范园建设。

具体要求:园区建设要达到“五化”标准:一是布局科学化。合理确定园区内的布局,充分展示园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努力使观光、休闲、科普、体验、购物于一体。二是园区生态化。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多次增值,建立起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展现舒适优美的田园风光,建设一流的农业休闲旅游基地。三是经营规模化。以农业企业和大户经营为主体,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生产标准化。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土壤、水、气等环境要素达到安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五是农民知识化。对园区内农民和服务组织人员进行多层次、经常性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培训,培育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二、工作重点

1、突出抓好规划布局,科学引导园区发展。坚持“四个结合”,即与村镇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功能科学划定农田保护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土地整理和农民集中居住;与产业规划相结合,做到农业种植养殖与加工、流通有机融合;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整体水平,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等现代农业特征。把握“三个集中”,即土地向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居住、服务配套。规划设计经科学论证,报区政府同意后送经市城乡规划局审查、规委会审批。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于2012年5月底前完成。

2、突出抓好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合并转向、企业租赁、反租倒包、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园区内要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委托协议,做好流转的基础工作,同时统一对外发包;对不愿意流转的农户要采取积极委托的措施将其土地进行置换,不能影响园区发展大局。采取GPS定位测量、建立农村土地信息库等先进手段,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确权登记,明确权属,让农民放心流转。建立区、乡镇土地流转中心,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委托、双方洽谈、合同签订、签证备案、价格指导等服务。切实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积极协调由土地流转形成的多方利益关系,稳妥化解矛盾和问题,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组织,负责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见证与档案管理;区成立由法制、农业、国土、司法、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

3、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培育园区经营主体。以工业园区的理念和形式来运作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做好园区内耕地保护和林地保护,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灌、排污、电信、电视管线和土地平整“八通一平”,为对外招商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区、乡镇根据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引进各类项目,着力引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项目,以项目实施促进园区建设,以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档次;以优良服务为手段,推行投资绿色通道和行政审批代办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为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4、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增强园区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市场引领下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营销组织等共同组建的产销协会。根据园区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园中园”,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园区以外的松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内集中,到2015年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度达到90%。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率达到100%,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率达30%以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稳步提升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产业优势,整合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草莓采摘游、休闲垂钓、开心农场等乡村旅游,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等功能。

5、突出抓好集中居住区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统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抓住农房建设和改造的政策机遇,大力开展园区内农民集中搬迁安置。统筹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子女上学、就医等因素,认真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区和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负责;坚持自愿的原则,采取统建、自建等不同方式,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制定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的“双置换”政策,鼓励园区内长期在外务工、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向城市、中心镇转移。

6、突出抓好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产供销服务。加快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在园区所在乡镇规划建设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资供应网点,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农产品专营市场,建立物流、连锁、配送等新型农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市场信息服务设施,建立覆盖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引进物联网技术,推行农业生产各种要素全程监控,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由所在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园区管委会主任,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由区农林水利局牵头成立综合指导组,由区城乡建设委牵头成立规划建设指导组,由区发改委牵头成立招商引资指导组,由区科技局牵头成立专家技术服务组,由区考核办牵头成立园区工作考核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明确工作责任。乡镇政府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区发改委负责将园区创建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负责提供园区建设资金保障;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园区规划的指导、审查,协调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农林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土地流转,加强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园区内林网和村庄绿化,优先扶持园区内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落实园区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科技部门负责支持园区建设的科技开发。

3、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对园区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的奖补标准,凡是入驻示范园的经营主体,集中流转面积5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在市财政按每亩400元一次性补助的基础上,区财政按1:1配套补助。区财政出资建立园区所在乡镇、村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库、配备GPS等测量工具。园区乡镇、村完成当年土地流转指标的,区财政分别补助5万元、2万元工作经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区财政对乡镇实行以奖代补。同时,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55号)精神,允许流转企业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建设必要的生产管理设施,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园区内通过村庄集中搬迁、土地整理增加的土地指标主要用于发展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园区经营主体按照国家农业政策导向编制申报扶持政策,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管委会和农业主管部门引进一批农业高端人才,对园区产学研合作项目、聘请高级人才给予支持。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田;节约型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直接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是必要的,缺少水的供应,农业将无从发展。在近些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全新的水利发展战略,并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覆盖面较广、含金量较高的水利改革措施。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抓。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1、改良农田水质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这也是农民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坚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

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追求的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只有这二者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才可以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如果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遇到了干旱的天气,这时就需要强有力的水资源对其进行灌溉,如果缺乏水源的供应,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更谈不上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来讲,农作物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要充分的保证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兴建水利工程,可以为农田提供灌溉,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及时的供应农业用水,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对于农民的经济利益有了保障。所以说在农业发展中,水利工程的兴建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农民的经济利益保驾护航。

3、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

水利工程的作用有很多,对于农业生产来讲,不仅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灌溉用水,同时还可以蓄积多余的水资源,在水缺乏的时候再利用,可以将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全球都面临水资源缺乏的背景下,要对水资源合理的利用,节约用水在我国已经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同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各项新技术新设备都应用到了农业发展中,在节水灌溉方面,滴灌、喷灌等各项节水灌溉已经得到了实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生产要在生产结构很生产方式上进行调整,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必然趋势。

4、减少农田水土流失

大涝天气会引起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这给水土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地里的肥料也被水给冲走了,上层好的土层也被谁给冲跑了,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可以兴修渠道,引水入海,不仅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还节约了水资源。

5、排除了农田大涝灾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避免了大涝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在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田水利是其核心环节,在农业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和忽视的作用与意义。尤其是在近年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同时更是有着加强农业自然灾害抵抗力和提高粮食产量的优势。但是由于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不科学、施工理念不完善和施工认识不合理而引起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总结和研究。

在目前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合理,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各方为了利益争权夺利,从而使得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了种种问题与缺陷,也是的工程的规划无需、施工物质和管理不够科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隐患,这就造成了诸多工程项目和环节存在着严重的质量缺陷与问题。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随意性,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设计规划意识差,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缺少设计和规划标准,导致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技术选择、开发、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与缺陷,不但造成了工程在竣工之后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而且严重的影响着人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

四、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途径分析

1、建设水利工程前期,树立节约意识

要想修建一个农田水利工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投资量也比较大。在建成以后,水利工程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我们在决定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之前必须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考察,要认真分析国家颁布的各种政策和文件,在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的主动,也会节约大量资源,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我们必须要保证工程项目与农民的利益相一致,要选择农民利益与国家政策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精打细算,要做好项目的预算工作,在预算中要对项目涉及的各方面内容都进行明确规定,包括机械设备的价格、材料的价格、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等等。要确保工程建设实事求是,将那些面子工程尽可能的去掉,要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这样有限的资金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才能将资金真正运用到利民工程上来。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工程预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

2、建设水利工程中做好节约环保

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需要的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工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就要求我们水利工作者在工程建设中做到:首先要坚持高效的原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充分调动工程建设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的动工之前,细致的做好计划安排,做好人工使用和机械施工的合理搭配,计算好人工和机械施工哪种方式最省钱,提倡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用机械施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能一天完成的工作决不拖到第二天,做到人、财、物的合理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的次序,要充分考虑农时和季节对工程的影响,对于农民急需的工程,要考虑先建设,例如地下管道工程和机电井工程等。在安排工程的时候,要合理搭配施工的次序,如先安排农电工程、再安排机电井工程,这样便于为机电井工程施工打好基础。各项工程要尽可能安排在农闲季节施工,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对农作物的破坏,降低施工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3、做好项目工程管理

建好项目工程是基础,管好项目工程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节约维修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管护不好项目工程就不能使其长久发挥效益,会造成资产闲置、流失、资金浪费,农民埋怨。管理好工程也是搞好能源节约、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这种思想要贯穿于项目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应让农民明白:管理好每项工程也就是在节约资源,也为他们增收节支创造了条件。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我国的人口众多,所以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农业发展中,水是重要的因素,没有水的灌溉农业将无法运行,所以水是保证粮食丰收的基础要素。在全球都面临水资源危机的形势下,水利工程的建设既要保证农业的发展,又要节省水资源,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必要性。总之,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但要在设计规划阶段树立节约意识,还要在工程建设中力求节约,在后期的维护保养中坚持节约,节约型农田水利建设要贯彻在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实现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发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效益、使得农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保证,也使得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得以保障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郑发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

第12篇

关键词:乡镇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计,加强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水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 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就不可能稳定持续地发展,农民生活就不可能稳步地提高。因此, 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1、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作用, 已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 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再次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干劲十足,热切希望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 农民负担减轻,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上来,促使农村水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表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大有作为, 而且前景广阔。当前,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 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 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

3)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不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家一户办不好的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应该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进行解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 可以根据工程类型、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灵活掌握, 还可以由水利站直接管理,也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 还可以采用经营管理权承包、租赁或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在目前情况下, 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 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 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制订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镇村应该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应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规费。更好的作用。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是搞好农建工作的前提, 也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乡镇、村都应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 乡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使之更加贴近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规划制定之后,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农建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

2)要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今后“两工”将被取消, 必须构建新的投入机制来支持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 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重点解决好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建设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民营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农建投入政策、奖励政策。通过制定政策,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协调使用各种资金,形成合力。三是建立分级负责的农建投资责任制,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投入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金。四是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只有把群众真正地发动起来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真正搞得起来, 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组织工作组深入村镇农户,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清道理, 循循善诱。要让农民真正明白,兴修水利始终是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滑坡;只能发展,不能停滞。要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农村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就会滑坡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流通服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引导农民自愿兴修水利。

3)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要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 WTO 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