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行业标准

会计行业标准

时间:2023-08-29 16:42:24

会计行业标准

第1篇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特点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对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标准。相比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资产和负债按其金融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按持有的意图和能力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对金融负债也按持有的意图不同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过去的价值。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需要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即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抵消结果记入当期损益。可以认为,套期会计也是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的。

3.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未来性质的特点,其初始投资为零或者很少,几乎无历史成本;又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因此,按照传统会计所遵循的“历史性”原则,难以在表内确认。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表内核算。可以认为,企业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是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内容。

4.改变了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在银监会要求的信贷和非信贷五级分类拨备比率基础之上,部分考虑资产未来可收回金额(未贴现)作为计提资产减值的依据。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采用个案基准和组合基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转回。

5.强调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旧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在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而且相关规定很少。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金融工具披露更加全面、详细。新准则规定的金融工具披露不仅是对表内列报的补充,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与银行业务息息相关的风险数据披露(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重要会计政策、套期关系和风险管理策略、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与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关的公允价值,不同类别金融资产重分类等信息。

二、银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能够期望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境界。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

目前,理论界对银行会计目标主要持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应该为资源的所有者,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会计目标在于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要求客观性,在会计确认时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实,从而在会计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以反映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国家是唯一的所有者,银行的所有权结构长期保持稳定,银行的考核机制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就决定了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只要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有用,受托经管的责任也就被可靠地反映,银行会计的目标就得以实现。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如监管者等)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决策。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确立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在会计确认方面不仅需要确认那些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事项,因此在会计计量上不仅采用历史成本,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比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为数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必须更大程度地将会计目标定位在决策有用性上。

目前,我国银行已全面对外开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定位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银行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银行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注重经济决策有用的同时兼顾反映受托经管责任。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出台反映了会计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工具准则如何体现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金融工具准则从以下方面体现了商业银行会计目标:

1.资产和负债分类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能力,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状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比如,银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在保持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追逐更高的盈利性,而交易性金融负债是适应银行主动性负债管理的需要。二者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所引起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计入银行当期损益。又如,银行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其持有意图是为了在到期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由于其存续期间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最终将在到期日实现,为避免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导致的存续期间收益或权益的非代表性波动,应对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按实际利率法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而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但两次计量的差异计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可以认为,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数量的前提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权益变化的结果。同时,商业银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使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

2.金融工具准则之所以在金融工具中能大胆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因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业务大量出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些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公允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所达成的共识,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了利率、风险因素后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投资等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将银行潜在的损益予以显化,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还有利于将金融衍生工具从表外移入表内核算,更客观地反映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以及对银行损益的影响。

3.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即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收回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贴现确定,并考虑了相关担保物的价值。相对于五级分类的比例法,这种科学、客观的减值测试方法,不仅可约束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非理性扩张,而且更能反映银行贷款等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利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更好地揭示银行受托资源的使用情况。

4.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与表外披露一样重要。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要求企业对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披露更加全面、详细。而且还要求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将金融衍生工具区分为交易类和套期工具类,充分揭示衍生工具的性质、合同金额或名义金额;衍生工具的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执行日;衍生工具的期末公允价值等信息。这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及时、充分反映银行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各种风险,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进而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金融工具准则能够提供增进理解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金融工具对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重要性信息,帮助评价与这些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可能面临的风险,使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在偏重经济决策的有用性的同时,也能反映管理当局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例如,收款,工资、信息咨询等。

二、我国银行表外业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缘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和经济不发达,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二)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规范开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表外业务的两大动力是规避资本充足的限制和国际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没有资本充足要求,目前虽有这样的要求,但由于体制原因,国有银行在落实这项监管要求往往不够严格,加上我国还没有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受到来自资本充足方面的监管压力并不大,银行不必像外资银行那样尽力去开展表外业务。此外,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人民银行对利率、资本市场的管理远没有展开,客户对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需求不明显,银行自然对提供风险管理类表外业务持消极态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2.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3.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第2篇

一、前言

企业会计标准化主要是指企业要从现实所潜在的会计问题出发来制定、以及实施各种条款的各项活动,从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达到最佳的秩序。在这一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来不断变化,这就使得标准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现实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时企业要不断改进以及完善会计标准,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标准化的内容

企业会计标准化的内容就是通过利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这一活动。从中可以发现,企业会计标准化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其中包括了物资、人力资源等。与此同时会计标准化活动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会计标准化活动所取得的效果超过了耗费,此时可以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额看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标准化活动所产生的增值。由于企业会计标准化活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也就是从输入一直到输出所需要的时间,如果这一过程的周期较短,那么说明这一过程周转速度较快,并且所取得的会计标准化效果也就是非常好的。

为了能够保证会计标准化取得预期的效果,让这一过程成为增值转化的过程,并且促使这一过程获得很好的效果,此时企业要对这一过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企业管理会计标准化的内涵就是指通过合理利用相关的资源,并且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将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责任权利划分开来,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管理会计标准化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促使会计标准化过程中的顺利开展,最终使得会计标准化的成本得以降低,获得较好的会计标准化效果。

三、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原则

企业在管理会计标准化的时候,应该按照以下的原则来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前预防的原则

超前预防的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在管理会计标准化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活动中出现的重复性的问题,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对一些潜在的问题进行超前管理。企业通过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会计问题的复杂化,而且可以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系统优化原则

系统优化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在管理会计标准化的时候应该从所能获得最大效益的问题出发,并且要充分考虑到标准化效益,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对象自身的局部效益,这样做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益。

(三)协商一致原则

协商一致原则主要是指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效果要想得到公众的认可、接受以及执行,这就要求企业要协商好与会计标准化管理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从而可以促使会计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做不仅使得会计标准的制定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而且可以为会计标准化管理创造前提条件。

(四)动变有序原则

动变有序原则主要是指企业在管理会计标准化的时候,要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来制定会计标准,并且要按照所规定的程序来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及完善,从而可以保证会计标准具有先进性以及适用性。在改进会计标准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与此同时在管理企业会计标准化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以及程序来进行改进以及完善,从而可以确保会计标准化管理的正常进行。

(五)阶梯发展原则

从阶梯发展原则中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这一过程包括了制度会计标准、实施会计标准、监督检查会计标准、评价会计标准以及改进会计标准这一呈阶梯状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会计标准都在不断提升,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会计标准化管理形象的反映出来,最终提高了会计活动标准水平。

(六)全过程管理原则

在企业会计标准化活动的全过程中要以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并且不能局限于制定会计标准以及实施活动。通过有效管理会计标准化的全过程,从而可以促使会计标准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最终使得这一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增值。

(七)全员管理原则

企业会计标准化这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企业会计部门的其他部门,比如:供应部门、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等,所以为了有效运行以及管理企业会计标准化过程,这就要调动其每一个部门的员工来管理会计标准化活动,并且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会计标准来开展会计工作。

四、会计标准化管理的程序

企业会计标准化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活动,所以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程序包括了对过程输入的阶段、进行阶段以及输出阶段。

(一)管理过程输入阶段

过程输入阶段主要是指利用资源来进行管理,并且要将输入转换为输出。在过程输入这一阶段,企业会计标准化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了物资、信息、人力以及环境资源等,企业在这一阶段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通过设立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机构。第二,对企业会计标准化进行合理的培训。为了能够实现会计标准化管理战略目标,这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标准化人才队伍。第三,要制定科学的企业会计标准化工作的规划。企业要安排好会计标准化工作的长期规划,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第四,做好收集、整理会计资料工作。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标准化水平,掌握相关的会计标准资料,从而可以为制定会计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

(二)管理过程进行阶段

企业会计标准化过程进行阶段包括制定、实施、评价以及改进等多项活动。企业要根据自身外部条件的变化来不断改进企业会计标准化这一过程。

(三)管理过程输出阶段

企业会计标准化过程的输出主要是指会计标准化活动所取得的效果。管理过程输出这一阶段主要是管理会计标准信息以及会计标准化效果。

五、结束语

现代企业会计标准系统就是指企业会计组织标准,其中包括了会计岗位设置的标准、会计人员的配置标准、会计业务流程标准等相关标准制度,通过这些标准制度从而可以更好的管理企业会计活动,确保企业会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汪皆斌.企业会计标准化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9):90-92.

[2]张佳璐,尚洪涛.对现代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探讨[J].机械工业化与质量,2010( 9):56-57.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判断;引导

1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机制基础

1.1 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概念

会计标准是指各种成文的规范安排。所谓执行机制,即为落实执行、实现完成某项事物(或编制计划)的机理与制度,而这种机理与制度是与所要完成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会计标准执行机制是根据会计标准的性质、结构、特点而制定的,为确保会计标准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体现在对上述会计标准的执行应用及其判例上。

1.2 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

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只是强调会计标准的强制执行,而且强制执行的刚性不够,有效性差;忽视了会计标准自我执行机制的建设。

2 我国现有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分析

当前我国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成形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现有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只是散落于《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中。

2.1 会计标准缺乏自我执行机制以及引导会计标准自我执行的导引体系

在财务报告的编制环节,建立一套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促使企业自觉遵守会计标准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对内部监督制度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重视也不够。有的企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实践中,或领导自身不注重遵守有关控制规定,或对员工的违规情况缺乏适当的惩罚措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下降,导致控制制度失效。

另外,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经营管理层,其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监管不严

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主体林立,但主体间缺乏同一性,矛盾重重,相互指责,各自为政,缺乏权威的会计监管机构,没有能很好的发挥会计监管方面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监管合力。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仅对 CPA 监督协调、行业管理,监控力度令人置疑;中国审计署只是事后财政、财务法规审计,而且注重事后审计,是一种被动的审计;监查的覆盖面不广,执法监查力量过为薄弱。

另外,我国尚未形成会计监查的公开公告制度。虽然财政部在有关媒体上公开了会计法执法检查结果和七次会计信息抽查公告,但上述公告只是对检查范围、违规情况和处罚的总体描述。对于违法个案的审理公告,特别是典型案例的调查、听证、审理和处罚情况没有以固定刊物和特定公告制度形式对外。公众对其执法过程和结果的认识尚且模糊。

2.3 处罚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违法的处罚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处罚,包括诸如吊销资格证书、责令停业或关闭、没收违法所得等具体形式,二是刑事处罚。但处罚力度明显偏弱,对单位处罚最低三千元,最高不超过十万元;对责任罚金最低两千元,最高不超过五万元;最高刑事处罚只有三年。造假成本与造假者获得的暴利相比,并不能引起会计造假者的警惕。

3 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对策

3.1 会计职业判断的定义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日常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最终的财务报表编制所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3.2 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的建立

从业务导引和人性导引两方面来构建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业务导引主要为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中及时的解释和应用指南提供引导,人性引导主要为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引导,使会计标准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

3.2.1 为会计标准执行提供业务导引

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中的业务引导从内容上说是为了解释和规范会计职业判断在具体事务中的运用,笔者 将业务导引分为两类:

(1)“有规可循”的业务导引。

所谓“有规可循”是指对会计执业者面对的经济业务事项存在相应会计标准的规定。

①权威性导引。

权威性的导引主要包括会计标准制定机构针对会计标准及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的实施指南、问题解答及行业实务等,也包括对有关会计理论、一般会计原则应用的有关解释,和对特殊交易、事项的公告。

权威性导引的制定和实施机构是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在我国,会计标准制定机构是财政部,所以权威性导引的制定与实施主体也应该是财政部。权威性导引的制定机构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权威性导引的内容按层次划分包括:根据会计标准制定的实施指南;根据实务中新出现的但具有普遍性问题,经过谨慎研究和意见征求而的公告。

②非权威性导引。

非权威性导引主要包括行业团体、职业组织和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制定的会计规定、办法、意见等。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中,权威性导引数量被限制,但会计职业人士对会计导引体系的需求不可能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对非权威性导引需求的增多。这种非权威性的导引主要来源于:行业团体根据其行业特点以及职业组织根据其职业特性制定的,仅限适用于行业内部的规定和办法;会计组织机构健全的大型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会计判断程序;大型会计公司针对其全部客户制定的解释和办法;学术界对某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和成果等等。

笔者认为对非权威性导引的允许不会将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原则导向回归到规则导向,相反非权威性导引是作为权威性导引的有益补充。

(2)“无规可循”的业务引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经济业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会计标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业务。而且在客观现实中,总是先有业务而后才有会计标准,会计标准都是根据具体的经济业务制定的。因此,对于那些“无规可循”的业务,我们只能是理论、目标与原则导引,可以采用理论“解释”或原则“解释”的形式。由于这些会计理论、目标和原则也是财政部规定的,因此,对于这些现在不能预见的未来出现的新业务,由财政部颁布的理论“解释”或原则“解释”来引导。

3.2.2 为会计标准执行提供人性导引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更是整个会计界的立业之本。会计职业道德构建问题已成为当前会计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

(1)构建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中人性引导体系。

①职业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

在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的宣传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必须结合特定时期的具体条件、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外界的灌输,文化的熏陶,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最后转化为以自律形式为主的内在制约力量。要强化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不仅要给会计专业学生安排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技能;应同时注重会计素质教育。

其次,注重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执业者的继续教育。对即将进入会计行业的职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是很重要的,帮助他们将己有的良好专业知识和道德价值观转化到现实的工作中,抵制今后工作中外部环境和利益的诱惑,做到敬业、诚实、正直、客观、公平、公共利益。

②表达形式要具体、灵活、多样。

会计职业界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从本行业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出发,适应于会计活动的客观环境及具体条件。因此,它不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在表达方式上,为了是会计人员容易接受,往往采取诸如制度、章程、守则、须知、保证、条例等简洁明快形式。

(2)人性引导体系中要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评优和表彰制度,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另一方面对查出的违背道德操守的职业者要毫不留情,轻者给与批评、降职,重者取消从业资格,名誉扫地,使违背职业道德的风险、责任大大超过预期报酬,从根本上遏制从业人员的投机想法。

3.2.3 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框架图

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层次划分对导引体系作用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由业务导引体系和人性引导体系两大体系组成的。业务引导体系是为了解释和规范会计职业判断在具体事务中的运用,对于有规可循的业务,根据发行主体和权威性,分别用权威性导引体系和非权威性导引体系进行引导;对于无规可循的业务,只能用会计理论、原则、目标进行引导。

3.3 加强对会计标准执行的监管

首先,在财政部(或证监会)下设一个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独立于会计标准制定和财政监督,由会计理论和实物界专家组成,对企业在编报财务报告过程中执行会计标准的情况进行审核,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谈话和讨论的方式督促企业自愿更正,在自愿更正不成的情况下,再移交法院,从而保证了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而且审核中所涉及的会计问题以及处理结果必须公告,从而对于会计标准的强制执行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进行的,应修订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加强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遏制审计造假行为;

最后,要加强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公众和媒体的舆论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意识、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会计执业者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具有的内在的威慑性。

3.4 建立有效的惩处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针对《会计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的情况,尽快制定和颁布《(会计法)实施细则》,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完善关于打击会计犯罪的条款,制定《财务监督法》,使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和对会计违法的处罚有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增强会计执业者的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必依;

再次,加重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民事索赔制度,做到违法必究。《刑法》应尽快增设打击会计违法性的相关条款,从严惩罚。使违背职业道德的风险、责任大大超过预期报酬,从根本上遏制从业人员的投机想法。

最后,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正确执行会计标准,出具真实会计信息的执业者,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英兵.论会计标准的实施于激励性管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9).

[2]张世兴.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体系及其内容构成[J]. 财会通讯,2004,(7).

[3]谷祺.会计标准的实施:一个制度框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1).

第4篇

会计标准化是在会计技术和管理等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标准,要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经济效益。在现代企业当中建立统一标准的会计活动能够在企业当中建立最佳秩序,能够提高企业会计的活动效率,还更能够科学管理会计活动。

二、会计标准化的内容

会计标准化,以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所不断重复进行的反映和监督手段为对象,其基本内容是通过会计记录,计算,分粪、汇总、分析和总结,为人们反映、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和完整系统的数据资料。会计概念标准化。是指对会计范畴,包括性质、职能、原则、方法、核算程序等专门名词术语,确定标准统一的含义和应用规则;会计方法标准化,指会计核算,会计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方法,制定系绕的科学可行的方法,并颁布实施;会计凭证标准化是指企业、事业等单位记帐的依据是发生经济业务而产生的各种会计凭证,这些会计凭证的规格、内容、联数和传递程序等,要统一和合理;会计帐户标准化是根据记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需要,把会计的对象按其经济内容划分成不同类别,每一类别分别给予一个含义明确。概念清楚、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名称、即会计科目,并设置记录结构,规定记录,核算和结算注意事项;会计帐簿标准化是指各个会计主体设置的帐簿的种累,数量、帐簿的结构及帐页格式,内容要一致地体现设置帐户这一方法的共同要求;会计报表标准化指对各种会计报表、附表等,因行业确定,按统一的内容,结构、种类和编制方法、报送范围等进行编报;会计控制标准化是会计的职能之一,其标准化,是指制定会计制度,编制财务计划,预测经济前景、监督经济活动等按照统一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标准化要求进行;会计档案标准化即对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以及文件资料等,执行统一的分类要求和保存期限,并装订整齐、分类存放、妥善保管。

三、会计标准化的原则

实现会计标准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技术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严肃性原则。实行会计标准化,关键是要对现有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加以分折、比较,综合和选择,选出具有最佳技术性能、工作效益和实用性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使会计工作更有利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提高效率,而社会经济活动是不断变化着的发展过程,与之相适应,会计工作在反复的实践中需加以完善和改进;标准就是技术工作的技术法规,是从事各项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等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一经建立,就要严肃认真地贳彻执行,井严格按标准化要求开展工作。

四、有关企业会计标准系统的构建

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因此其会计标准系统的内容就应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工作组织;但有的人则认为会计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管理,因此其企业会计标准系统的内容自然就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及会计组织标准。由于企业会计核算标准系统作为企业会计标准系统的一个分支,在总系统当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会计核算标准系统规范化。一是在形成相应的会计信息的各个环节当中将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二是在会计核算具体的程序当中制定相应的标准。由于会计信息各个环节的程序都是复杂的,有可能会出错,因此就必须要明确得规定相应的标准,以防遗漏重要的信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进行企业会计的核算时,所用到的会计信息必须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建立与会计管理及管理程序的标准密不可分。严格的管理程序及高质量的管理水平都能够有利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建立,其管理内容主要是在筹资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比如,要合理控制其成本,对于所需要的材料等进行仔细的核查,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而其管理程序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在会计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应建立在会计管理程序的基础之上。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标准作为企业会计管理的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环节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企业管理基本任务及其标准属于企业会计管理标准的第一层面,则其余的会计管理标准属于第二层面。企业会计组织标准作为一重要的组织体系,在企业会计标准系统的构建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组织机构设置的标准、会计岗位设置的标准、会计人员的分配标准及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标准等。在各个环节当中都应设立相应的参照标准,以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五、会计标准化的流程管理

由于会计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的过程,在其过程当中就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过程完成之后就会得到一定的结果,若企业在进行标准化过程当中的消耗少于最终得到的结果,那么就可称企业进行的标准化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当然进行这项活动的耗费时间越短,则取得的效果就会越有效率。因此,就必须要适当控制企业在进行标准化活动当中的消费。

1.会计标准化流程管理的程序。现代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过程输入阶段、中间阶段和输出阶段。任何工业活动或企业的作业活动都会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有关的环境条件等。这些都属于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程序的输入阶段。在此阶段企业所要考虑的应当是对资源消耗的管理,即应当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短的时间消耗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企业要注意会计的基础工作,如在进行企业会计标准资料的收集时,应当注意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制定一个良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等。在企业实施标准化工作的阶段即为中间阶段,比如制定、实施和评价会计标准等等。企业应当严格认真制定各种活动的工作方式和原则方案等。企业应当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高效的实施方案,加速各项活动的发展过程。企业会计标准化流程的输出阶段即为相应的输出阶段,包括相应的会计标准信息及会计标准化活动的效果等。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产出的信息进行整理、立档、传递等,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以便进行信息的处理。企业可根据会计标准化取得的效果设立有关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及责任感。

第5篇

为了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要构建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构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如何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信息化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是现阶段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选择。

1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概述

1.1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定义

会计信息化是在传统会计行业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归纳,构建出全新的会计模型,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1]。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使会计行业可以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会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归纳,随后利用相应的技术和信息,制定出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其作为整个行业的标准,为会计信息的存储、应用以及交流和共享做出明确规定,以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1.2影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要素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发展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最为主要的包括:比较好的信息化环境、会计信息化的综合控制、会计信息化有效性的评价等[2]。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化的水平。

1.3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原则

(1)整体性原则,指的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标准体系中,各个会计信息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制约,因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发挥其整体性优势,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2)规律性,具体是指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会计信息的分布和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结构性,为了更便于会计信息的总结和分析,要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一原则,对会计信息进行应用。(3)按标准分类原则,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标收稿日期:2016-10-12作者简介:杨东洁(1987-),女,广东茂名人,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讲师,现在广东科技学院任教。准体系中根据会计信息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会计信息的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程序,提升信息应用的效率。

2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1缺乏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当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不能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准依据,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受到一定的阻碍。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使得会计行业的信息比较无序和混乱,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不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2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没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会计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大部分企业以及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作用,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会计手段,使得会计信息出现披露不完整的现象,对企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2.3会计信息化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由于受到区域发展的限制,大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披露,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没有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有机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消除由地区差距所造成的差别。

2.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

随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可以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不仅要求在技术方面有着较高的素质,而且对于道德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标准。但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的操作只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措施

3.1强化立法制度建设

精准的定位是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完善目标,是实现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必要前提和选择。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之下,从审计、统计、税务、财政等方面进行强化。在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对会计的信息化合理定位,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减少网络犯罪的情况。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整合工作,避免出现财务信息的篡改、遗漏或丢失,保证享有者的合法权益。

3.2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观念是财务管理优化的重要内容。首先通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传统会计职能,构建与信息化时代相符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同时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转变任务;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较多,需要在预算、核算、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的标准模式,对相关财务活动的流程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科学完善系统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适应新时期的信息发展需求。

3.3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平台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保证财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需求。新时代背景之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完善的专业平台集成和整合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会计信息水平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通过会计信息标准化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实现高效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在采用分级管理系统之后,确保相关内部控制符合标准化管理的需求,确保各子系统的有机配合。

3.4培养专业的标准化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要求下,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支撑。要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各部门充分认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的专业课程,强化对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工作,从而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复合型新式人才。

4结语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完善的会计数据能够提供科学的经济决策依据。因此,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对促进会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作者:杨东洁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作为卷烟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烟叶复烤加工企业近年来加快了整合重组的步伐,集团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为了保证企业在该模式下能够稳定发展,需要深入和细化核算标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前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执行更有针对性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又加入了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在内的部分要点。随着会计核算软件的实施,烟叶复烤企业必须制定新的核算标准,才能更好的适应政策统一和集中管理的要求。国家烟草专卖局出台的《烟草行业复烤加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各个企业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方向。但是受到企业生产现状的不同以及衔接过渡中存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中去,在这种情况下,烟叶复烤企业需要推行符合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以及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二、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标准、记录标准、报告标准。其中,前两个标准是其它核算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对会计核算标准化在烟叶复烤企业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一,会计核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了实用性且针对性操作准则,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第二,会计核算是企业执行预算编制的基础,核算标准化的实现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并提高预算编制的可行性以及实际的执行力度。同时,为企业核算、预算以及资金结算实现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提高财务执行的全面性,促使其向管理型财务模式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三、烟叶复烤企业中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应用

1.成立标准化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财务方面的专家以及各个加工店的财务核算人员,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核算范围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工作地点、工作方法以及具体的工作流程。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在财务专家的指导下详细明确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及法规体系、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体系标准的内容。根据小组成员的会计专业技能以及对会计标准核算化的认知情况,可以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后期工作开展的顺利性。

2.整理制度,确定重点,规范业务流程

要理清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可以分三个层面一一明确,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律法律、烟草行业的会计规章制度以及烟叶复烤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对比当前的核算办法与会计准则,并找出两者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分析目前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详细的调查,找出问题的影响因素,然后确定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规范成本、货币资金、存货、规定资产等各个模块的核算业务流程。

3.会计核算体系的标准化

根据预算管理措施,详细的列出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并明确业务开展以及管理流程,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之相应的会计核算流程。下面以委托加工主营收入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确认收入具体的核算范围

烟叶复烤企业的复烤加工主要包括以下10个收费项目:分级选片费用、分级选把费用、回潮费用、烤梗费用、烤末费用、理化检测费用、叶片包装费用、梗条包装费用。

第二,初始收入的计算方法

以委托加工合同为依据进行委托加工业务费用的核算,等到所有的烟叶加工完成之后,需要经过对方的验收,确定是否为当期的收入。所有收费项目需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的标准进行收费,具体流程为:生产加工―生产日报表―委托加工方验收确认―结算表―确认收入。

第三,账务核算清单

清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摘要。明确客户的名字以及具体的销售收入费用;第二,分录。借,包括应收账款以及烟叶加工费,还有税费和增值税。贷,包括主要营业收入。在核算过程中,需要经客商合作,保证核算的精确性。

4.撰写会计标准化工作指南

整理前期的资料信息,运用当前比较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会计信息平台,能够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从而构建完整、详细的会计政策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会计核算标准化指南。

第7篇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自律系统

一个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系统应由有效的道德认知系统、良好的道德环境系统、科学有效的道德自律指标系统、行之有效的约束系统和自律效应反馈评价系统等内容构成。其中,认知是起点,环境是基础,标准是前提,约束是根本,评价是关键。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认知系统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认知系统,是指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学习、认知、接受和运用的过程,包括对会计之道、会计之德的学习,接受以及如何学习接受等方面的内容。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一个人不能事事处处亲身实践,职业上的很多道德知识、道德习惯、道德标准都不可能是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只有通过对道德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才可以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道德关系,并以此为参照,逐步形成与会计职业实践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规则和道德理想。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前人的经验,他人的体会,都可作为会计人员自律的借鉴。学好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理论上明白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地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修养。明道德可以固本,重修养可以强魂,懂廉耻可以净化心灵。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就是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会计人员应按照会计职业规律和会计业务技术的要求,坚持准则、诚信为本、重视操守、不做假账,以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谋求利润。“道”就是业务技术。业务不熟,技术不精,其“德”则难以表现,其职业之“德”也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自律,首先必须加强会计业务技术的学习。只有娴熟的技术与高尚的品德相结合,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得以体现。技术拙劣,再高尚的个人品德,其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可能得到完美的体现,业务技术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会计人员不是生来就懂会计职业道德的,他对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意志等有一个接受过程,这就是学习和受教育。首先,注重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准会计人员是指那些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他们未接触会计实践和具体会计工作前,就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珍惜会计职业荣誉的思想,激起强烈的学习会计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欲望。其次,加强会计人员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是指在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前的学习和考试中所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各等级会计职称前的会计教育和考试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再次,强化会计人员后续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教育、警示教育、职称考试等多种教育方式,启发或激励在职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自觉进行的职业道德修养。立足于教育,防范于前,惩戒于后。让会计人员全方位、全寿命地接受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不断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水平。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环境系统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环境是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严、企业领导的道德素质欠佳、会计法规不健全、会计人员水平低下、监督不力以及客观环境所迫等。尽管这些因素不是会计人员自己所能左右且与自律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自律性的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系统的基础和不可回避的要素。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具体领导下进行工作,单位领导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发挥。美国会计界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进展与经理职业道德的强化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中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状况也是如此。提高领导的道德修养,既可以带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还可减少领导对会计道德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可以为建设高品质的职业道德提供肥沃的土壤,可以预防发生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但预防不等于杜绝。对于那些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道德自律性不强的会计人员、领导人员,还必须营造一个硬环境,即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用法律的手段约束、制约其不道德行为。充分发挥法律威慑作用,不仅可以遏制和减少会计人员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还可以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调查资料表明,由于“会计法规不健全”、“惩罚过轻”而产生的会计人员偏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比例分别为40.3%和29.9%,占第六位和八位。严密的企业内部监督,能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即使有一些不良动机,其行为也无法实现。从会计人员经济犯罪案例中可以看出,贪污、挪用公款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作案都没有被发现。这本身就是内部监督机制的一个漏洞,是产生不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犯罪的土壤。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感化、熏陶会计人员的思想,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强制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自律;领导干部的良好道德修养可以优化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杜绝或减少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指标系统

首先应有一个预置的道德标准系统,供其自我选择,参照自评。这些标准可以是具体的条款,也可以是原则的客观判断。根据自律者评价角度不同,本文将其划分为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两个层次。外在标准,是指社会或行业制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原则、准则,或约定俗成的一些道德标准,其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中外很多学者和会计职业界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些规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会计人员的道德标准分为愿望行为标准和具体行为规则。愿望行为标准是一种职业道德概念,是不可具体实施的,也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构成了行为规则的理论基础。具体行为规则是对会计人员最低水准行为的规定,具有强制性,通常以“责任和义务”的形式出现。我国目前还没有成文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不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并散见于一些法规和文献之中。内在标准是自律者根据自己自律能力和修养程度主动提出的理想标准,通常比较抽象,不具体。因自律者的修养不同,内在标准及其内涵的意义和层次也就不相同。如“尽职尽责”,“服务献身”等。“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中的“愿望标准”不完全相同,尽管它们都具有操作上不具体性,但在自律的性质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不具体性”的程度也有差别。“外在标准”中的“愿望标准”是自律者以外的人或组织提出来,希望人们“如何”,而由自律者主动将它“拿来”作为其自律的标准。对自律者而言,这需要一个认识、理解、体悟、约束、对照、再体悟、再约束的过程。“内在标准”是由自律者根据自己对职业道德的修养和自律性程度,主动“提出”的,作为自己进一步修养和自律的标准。由于自律者的自律性和修养程度不同,其提出的“内在标准”及其内涵也不相同。内在标准是具有一定道德自律能力的会计人员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而选定的自我评价、自我对照的理性标准。通过对照理想标准来不断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得道德境界的进一步升华。随着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其内在标准的内含意义也在不断在丰富和升华。内在标准也会逐渐成为外在标准。

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约束系统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心”、在“欲”,而职业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则在于“制欲”、“养心”。“心不修养没有德,树不修剪难成木”。如何制欲养心?它一方面取决于外界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取决于自己的道德修养或道德自律。而道德修养或道德自律的根本方法是“约束”,“约束系统”是自律系统的核心。自律者只有按自律标准和范畴时时进行自我约束,行所必行,止所必止,才能最终达到“制欲”、“养心”的目的。“持戒”、自我约束是道德自律的根本方法,是约束系统的核心。自律就是会计人员自我斗争、自我选择的集中体现,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是会计人员自觉进行思想斗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的过程。这种自我斗争、自我选择是靠人们的道德信念、意志和习惯自觉自愿进行的,而不是全靠外力强制。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约束系统”,应由“他律”约束系统、“外律”约束系统和“内律”约束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他律约束系统”是自律约束系统中的基础,适用于初次进行道德自律者,当自律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弱的时候,必须启动“他律约束系统”,帮助或强制其按会计制度、准则、社会道德规范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当自律者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律者会主动启动“外律约束系统”,将自己的言行与“外律指标”进行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当自律者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达到相当程度时,自律者会自觉启动“内律约束系统”,运用“内律指标”,自觉地自我对照、自我约束。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效应评价系统

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时时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照社会道德标准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时时进行自我(包括会计职业的个人和会计职业的群体或组织,以下同)评价、自我解剖、自我批评,及时纠正行为偏差,以达到“扬善抑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目的。这是道德自律系统中的关键。经过对道德及自律的认知和对言行的约束,其道德效果如何,就要通过“评价系统”来评价检验,以便纠正偏差。效应评价系统由会计个人对照“自我评价”的系统、会计行业“对照的自我评价”系统、社会公众对会计人员自律效应的“反馈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或标准)的修正更新”系统等有机构成。会计个人“对照自我评价”系统,是会计人员运用评价指标对其个人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约束能力及程度等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以不断修正其行为偏差。会计个人要每天对自己一天的会计行为和思想自觉地对照会计准则、职业守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是否是凭良心、按原则进行处理,有无人情行为?有无迁就领导的行为?有无行为过失?等等。会计行业“对照自我评价”系统不针对某具体的会计个人。它通常是由会计职业组织或政府管理部门来组织运行,其对照评价的指标及自律程度也是对整个行业而言。如会计职业水平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职业队伍中有无不良从业者?会计职业在社会上职业形象是否在不断地提高或受到影响?会计职业在公众中的权威性和责任感是否得到加强?会计从业人员是否按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按法律法规办事、按德办事?等等。

第8篇

一、美国的会计标准体系

在美国,和会计事务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三大类:行业标准、资格标准以及行为标准。

(一)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或叫业务标准,是处理会计业务时应遵循的规范。财务会计采用的标准统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类似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类似的需要。相应地,实施审计的方法统称“公认审计标准”(gaas)。作为行业标准,“公认会计原则”和“公认审计标准”的首要目的是为各该职业的从业者提供业务指南。同时,这些原则和标准也为会计报告使用人提供所获信息的质量保障。如果编制者所采用的政策和方法与“公认会计原则”相矛盾,决策人将会追究编制者因他做出的选择所带来危害的责任。

(二)资格标准

除对会计师们的业务进行管理之外,美国社会还对会计师个人的能力提出要求。通过区别称职与不称职,并赋予称职者承担主要工作,便会使有用的会计信息更容易传递给市场。和会计职业有关的资格证明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内部审计师。

1、注册会计师:在美国,最通常的鉴别会计师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的行业执照(cpa)。此执照由各州和其他地方政府机构(如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称之为“州会计委员会”的机构颁发。由于一个会计师可以在几个州里申请执照,因此很难确立全美注册会计师的确切人数。2000年的估计数字在35万~40万之间。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令不尽相同。在各州之间,有些对等承认行业执照,有然则不然。在全美所有五十多个州和地区中,最难取得行业执照的当数佛罗里达州。

2、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管理会计师的资格证明是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授予的,该组织是会计师全国协会的会员单位。虽然注册管理会计师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并应具备管理会计的经验,但此头衔并没有赋予他们任何超越于普通公民的特权和执照行事。在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一个为人所追求和尊重的资格。注册管理会计师要求完成继续职业教育以保持专业水平。

3、注册内部审计师

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明类似于注册管理会计师,由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授予。此头衔不赋予具备资格者任何特权和责任。但它在职业审计师职务晋升时是一个重要的资历。

(三)行为准则

除行业与资格标准外,会计师还需要遵守行为标准,一般称为道德准则或行为准则。该标准用于划分会计师的品行优劣。为了使其更有效用,该准则对会计师的要求超过其他法律和道德标准对非会计人员的要求。

在美国,各个州的会计法令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含一套职业道德标准。如果州政府当局判定一个注册会计师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吊销其执照和暂停其执业。在其他情况下(一般只涉及技术错误),政府仅要求改正教育。

各会计专业机构对其成员也建立起一些道德准则,这些成员的业务标准比无道德准则人员的要高。并且,成员要受到监督。这种机构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学会也处罚不道德的管理会计师。在州一级也有类似的专业团体。

二、美国的会计管理机构与组织

会计从业与行为的标准和准则是由各种机构和组织来订立并加以实施的,其中一些前面已提到。这些机构可以分为三类:政府机构、标准订立机构以及专业组织。

(一)政府机构

从法律的观点看,对会计拥有最大管理权力的机构是有关政府机构,它们是通过立法成立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这些机构主要是:联邦政府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会计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是通过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案而成立的,被国会授权订立会计与审计标准以及其它权力,处罚违反这些标准或其他从业标准的会计师(包括会计报告编制者和审计者)。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限仅限于证券在委员会登记的公司的管理人员、会计师和其他人员。从1938年初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会计系列公告第4号放权给会计行业建立公认会计原则至今,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不亲自制定会计准则,虽然它拥有会计准则的最终决定权。另一个对会计有影响的政府机构是全美54个州和地区的州会计委员会,它的资金来源于州总预算拨款。在会计管理方面,它们主要有三项管理职责:为注册会计师发放执照;通过继续教育来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纪律处罚业务水平降低以及违反职业道德的有照会计师。大多数州的会计委员会通过解释权威性的条例来颁布道德准则;有些州直接将道德准则写入法令。大体上,各州里的道德准则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为准则基本一致。

(二)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

1、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历经演变的以负责保护公众利益为已任的民间组织,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定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因此,它在决定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可接受方面具有权威性。在从1973年成立到2001年年底的28年间,它共制定、修订、了130多号会计准则公告,构成了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主体。对于不上市的小公司来说,这些标准又过于复杂,因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授命于州会计委员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非上市公司使用的通用会计原则。

为了保持独立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除了刊物销售外,大部分来自于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和审计师的捐款。但事实上它从来没有从财务报告使用人那里接受过捐款。这种不平衡,使委员会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把报告编制者与审计师的利益置在使用者和公众利益之上。

2、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84年,它主要是为州和地方政府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制定标准。由于没有一个类似于证券交易委员会那样的委员会有权力来管理政府单位,因此,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象证券交易委员会那样的会计管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重叠。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同的是,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费除了依靠销售版物和捐款外,还从政府部门获得拨款。

(三)专业组织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它是几个专业会计组织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每个会员须由州政府机构颁发执照,但并不一定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事实上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在企业、政府或教育部门工作。协会的工作主要包括:每三年一次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互检;制定公认审计标准;根据与每个州会计委员会所订立的合同,为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出题、主持并评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还为委员和公众提供其它服务,如开展继续教育、出版发行各种刊物等。

2、会计师全国协会:这个组织的大多数成员来自于管理会计师。该协会的主要单位是地方分会。它建立了一套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准则,每年主持两次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

3、美国会计学会:作为会计教育机构的主要组织,它对财务及其它会计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该协会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是推广宣传会计与财务方面的研究,出版三个杂志《会计评论》、《会计纵横》、《会计教育问题》。

4、财务管理人员协会:该协会要比会计师全国协会小,因为只有在公司的会计事务中负有重要责任的会计师才能加入其协会。但它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作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办单位,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中安影响尤其重要。以上其他专业组织也都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办单位。

另外,所有州也有各自的会计行业组织,主要作为全美组织的补充。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由州一级组织进行,同时提供继续教育、出版通讯杂志、为成员提供就业和领导地位的机会等。近十年来,州行业组织在立法事务中代表行业利益,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三、不足和启示

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又有多家大型公司宣布破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美国会计管制模式的多方位思考。从本文以上的介绍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其所固有的制度缺陷:

1、政府作为公选的纳税人利益的代表在会计管制中的作用甚微。如文中所述,证券交易委员会并不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且它所管理的企业仅限于上市公司。各州会计委员会则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2、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主要由各专业组织构成。经济是基础,以其经费来源看,至少在形式上它不是一个能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我们知道,会计准则是具有财富分配的固有功能的。因此,有理由认为,颁布的会计准则会向某些利益相关者倾斜。

第9篇

一、企业会计管理标准系统的内涵

企业会计管理标准系统一般包括内容标准系统和程序标准系统。因为从内容性质上看,企业会计管理包括资金、成本、销售和利润四种管理,所以企业会计管理在内容标准方面主要是针对上述四种管理制定标准进行规范;企业会计管理的程序标准主要包括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和分析。另外,企业会计管理标准还必须包括企业进行会计管理所要坚持的基本任务和具体的要求标准,它们与内容和程序标准一起形成了企业会计管理标准系统。其中,基本任务和具体的要求标准指导和制约其他的会计管理标准,所以其属于企业会计管理标准系统的第一层次,其余的属于第二层次。

二、企业会计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包括各种活动的一个典型的过程。具体包括制定、会计标准,以及对会计标准的监督、评价和改进等一系列活动。

1.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

企业会计标准化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输入、中间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其中,输入端口需要耗费相关的物质、信息和人力等资源,以及需要满足相关的环境条件。在输入阶段,实质上是管理资源耗费,以期通过最短的投入期间,利用最低的资源消耗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基于此,企业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相关的培训、制定计划、收集、整理、选用和推荐相关的会计标准资料。中间过程阶段主要是开展与标准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最终实现投入资源的增值转换。主要包括会计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改进等工作。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根据会计标准化各项活动的目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控制方法,确定开展活动的原则、方式、程序和具体的要求,同时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促进各项活动的循环发展。输出阶段主要是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活动成果的产出,自此阶段,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会计标准信息和标准化效果的管理。管理会计标准信息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会计活动对所需要的相关的会计标准,并通过立档、保管、共享等有效措施,及时把信息推荐、传递给有关的使用部门。管理会计标准化效果,主要是评价和计算会计标准化的经济效果,并依照评价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

2.对企业会计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的模式

企业会计标准化的过程是由很多的相关活动组成的,而且这个过程动态循环的,不同的活动过程相互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标准化最终能够实现其目标,企业需要对其本身和其各项内部活动的过程进行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从而通过企业会计标准化的过程带动会计标准化各个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大循环带动小循环,实现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持续的改进与提高,这一模式就是业内人士所谓的"PDCA"管理模式。

作者:董国政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10篇

一、《征求意见稿》中小企业认定条件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该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企业(即小企业):(1)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本准则所称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企业的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如上市公司和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准备上市的公司和准备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二是受托持有和管理财务资源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如非上市金融机构、具有金融性质的基金等其他企业(或主体)。(2)经营规模较小。本准则所称经营规模较小,指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或微型企业标准。(3)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均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小企业认定条件的解读

就小企业认定的三个标准(或者条件)来说,第一条“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这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之一,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英国皇家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等对中小企业的认定中都有类似的表述。

第二条“经营规模较小”,这个标准引用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即“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或微型企业标准”,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有关方面统一认定小企业的范围,但是这里并没有给出“经营规模较小”的具体判定标准,对于将来是否采用比如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的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没有明确。可以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采用的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来对新的“划型标准”进行展望。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200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对中小企业的判定主要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分为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可以看出其问题在于:一是没有列出金融业、房地产业、电信业等服务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这使得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往往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属哪一类企业。二是排除了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三是分别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但是这三个指标运用起来显得过于复杂,在企业性质的判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企业被划入不同类型的情况。

第三条“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因为与大中型企业不同,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银行、税务、财政等,而不是投资人。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是母公司了,能够控制其它企业,那么就需要编制合并报表,其股东就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对该企业从高要求,应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如果一家企业是某家企业的子公司,一般而言,子公司的母公司往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统一会计政策,子公司也会要求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强调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或“子公司”。

三、小企业认定条件的完善

针对上述解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应该把涵盖的行业范围扩大,把金融业、房地产业、电信业等行业都列入划分标准。第二,划分中小企业的三大指标(从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可以减少,譬如只采用从业人员数、销售额。第三,对于非公司制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广义上也属于小企业的范畴,因此,只要符合小企业量化标准的,应不区分所有制及企业性质,都应纳入本准则之小企业范围。第四,可以考虑从小企业中划出微型企业。

可以预期,未来纳入《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范围的企业肯定都是“小企业”,今后也不会再有“中小企业”的提法,取而代之的将是“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而前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者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吴亚东:《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与实证分析》,江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分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9―063―03

一、研究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方法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新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文化创意、物流、会展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各种相关统计标准缺乏内在统一性。国内的制定和管理方面比较滞后。在缺少统一规范的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情况下,各地纷纷自行制定新兴产业统计办法,在分类原则和方法上随意性较大,导致地区内、地区间数据缺乏可比性,对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探索新兴产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加强标准制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对推进新产业统计理论研究,促进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产业分类及新兴产业理论研究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三次产业理论。联合国统计司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各种统计分类划分中,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影响最大。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分类由九部委联合制发“关于劳动计划、统计中的范围、指标、分类和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草案),改革开放后了第一部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84)》,后经历了两次修改,形成目前的国标2002版。

而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孕育而生,并具有科技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成长性、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模糊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产业边界模糊是随着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的产业融合而出现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交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间边界模糊和消失的情况。

三、北京市在新产业统计标准研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近年来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及其作用

北京经济正处于由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时期,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为此,2005年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已被各级统计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广泛应用,成为开展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评价的重要工具。

(二)北京市研制应用新产业标准的分类方法与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应用产业价值链方法,着眼于产业运作的全过程,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82个行业小类、6个行业中类和1个行业大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容跨越第二、三产业。

2.文化产业: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九个大类的主导行业归入核心层,为之配套服务的行业归入层,将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活动归入相关层。

3.会展业:2006年,北京市制定了会展及相关产业统计办法,按会展业务活动的主体进行了范围界定。包括大型展览场馆、会展活动举办单位、宾馆饭店四大会展活动主体及为会展提供各类服务的会展服务单位。

4.旅游业:

《旅游(附属)卫星账户》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认可的国际标准,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在国民账户之外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制定特征产品目录,用账户的方法进行测算。

5.物流业:物流业分类标准是将与物品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有关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活动有机结合。

6.生产业:2008年,北京市研制了《生产业分类标准》。根据服务的功能属性,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全部47个行业大类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对服务功能特征明显的行业直接进行界定;对既提供生产,又提供消费的行业,按照该行业中间需求率数据进行归类。

(三)新产业标准的分类维度

1.依据行业的功能进行分类

打破行业门类的界限,按功能将生产业划分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中间投入需求的服务;消费业为满足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公共服务业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

2.依据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进行分类

现代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诞生体现了产业技术高级化的方向和向高附加值演变的特性。

3.依据产业活动内容进行分类

全球产业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经济活动分工细化,分离出会展业、物流业等具有新的活动内容的产业。

4.依据产业价值链进行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分类以某些领域或活动为核心,辐射与其相关联的上、中、下游行业或活动,反映产品或服务形成的全过程。

(四)新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原则、方法不同,统计结果缺乏一致性

2.产业标准边界不清,范围相互交叉

3.“相关产业”数据测算难度大,精度不够

4.制定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服务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

四、对新兴产业标准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用明晰层次方法,解决产业边界不清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同质性程度分层归类和《文化产业统计分类》层次划分的启示:选择层次分类处理办法解决新产业特有的边界不清、行业交叉问题。核心层行业是最具产业特征的,能够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层是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潜力行业,也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层和层各标准不能有交叉。各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区域为相关层,可以有交叉,但各产业所交叉的行业内容不同,交叉部分比重相加不得超过100%。数据应用时,企业排名和产业政策扶持应限定在产业的核心部分,即核心层和层。相关层只能代表产业链条的延伸。

(二)运用产业链理论确定新兴产业范围

按照产业链条向前、向后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科学的定义和界定,确定产业统计范围。

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了设计研究、创意创造,到制作和出品规模生产,到版权交易、传播及配套支持的过程。

(三)

“相关产业”的量化方法

对“相关产业”系数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全面调查的方法,由调查获得计算相关比重的系

数。当多个新兴产业包含同一“相关产业”时,各产业的“相关产业”部分相加不应超过100%。新兴产业之间若出现重合,应明确产业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根据调查情况对系数进行更新。

(四)建立分类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提高统计分类标准操作性和应用性

建立产业名录库和数据库有利于提高数据计算效率,规范各类产业增加值核算,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建立单位名录库的方法:企业的活动完全属于产业范畴,则纳入名录库;企业的活动不属于产业范畴,则予以剔除;企业的部分活动(或某产品)属于某产业,则通过调查对这类企业计算附加比例系数。

新产业分类核算库包括原始数据库、增加值初步核算库、数据查询库。将产业分类核算库与产业分类名录库关联,使名录库中所有属性指标满足各类分组加工需要。

五、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

(一)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根本依据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国际标准相衔接。该标准也是政府统计进行GDP总量核算和结构分类使用的标准。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一部分,其行业范围应在其框架下进行,这将有利于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客观地衡量新兴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

(二)标准的制定要充分研究新兴产业特征,标准之间关系协调

制定标准要充分研究新产业的复杂特性和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关系。对新标准与其他标准的不相关关系、完全包含关系、部分包含关系加以描述,使得标准之间没有冲突,标准内部层次明晰。

(三)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内在统一性,避免标准多、乱问题

应遵循同类标准具有统一性,地方标准服从于国家标准,有国家标准的,不再重复制定地方标准,而由地方申请外级为国家标准。标准要明确制定级别和适用范围。

(四)标准制定要考虑兼容性和可比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新兴产业分类应关注国际分类方法,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分类大体相近,力求与国际有关分类标准接轨。如有不同,要附加转换代码与之衔接。

(五)标准的制定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标准的制定要具有易于操作、数据加]二方便快捷特点,便于各级管理部门使用统计数据。

六、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工作模式

(一)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三种类型

1.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市场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按照活动的服务对象进行产业划分。如旅游产业。

2.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生产者的角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依据,按产业活动特征选出产业涉及的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

3.体系化的产业分类标准

这类标准内容是以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形成体系化的架构。如生产业。

(二)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工作模式

为理清标准制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以下三种标准制定工作模式。

1.卫星账户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产业范围的新兴产业。可以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模式做范本,测算旅游者消费占旅游特征产业总消费的比例,以此为系数计算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这种模式汁算范围全面,但调查工作量大,核算复杂,时效性不强。

2.内容分类模式

内容分类法模式适用于以特定活动、特定对象为主体的产业分类。采用物流业标准编制方法为模板,分为物流业和物流相关行业两部分。物流业按各环节的活动物流形式直接取自国民经济行业,对批发零售业中的物流活动,则用物流费及调查系数测算属于物流业的部分。

3.产业链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产业链模式是一种适应新兴产业特点,应用性强的分类制定方法。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新必产业所提供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突出产业特色。

第二步:研究各个领域产业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步:对新兴产业划分核心层、层、相关层等不同的层次。

第四步:测算核心层及相关产业的比例系数。

第五步:按照所界定的行业范围建立产业分类目录,并做列示行业小类目录解释说明。

第六步:建立单位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

第12篇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等组成,能够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检索和输出,并提供反馈机制。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简称AIS)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能够反映并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且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信息。

(二)基于XBRL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优化,而且有利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运行成本的降低。XBRL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进一步发挥系统优势的必经之路。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理念为指导,会计信息系统应将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出发点。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XBRL不仅能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而且能够为财务报告的输出提供技术支持。由XBRL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内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实现快速和精确的会计信息检索,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有效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平台、不同语言构建的,其功能及数据是独立的,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部门壁垒等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将XBRL技术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XBRL系统的技术优势,输出多种格式、多种语言的财务报告,有效解决不同格式需求下资料的重复输入问题。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孤立、分散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弥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通过系统间的整合实现实时控制和资源共享,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XBRL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可行性

1.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现。XBRL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的有效存取、交换及分析,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实现了“一次输入、资源共享”,提高了会计信息检索或数据挖掘速度。

2.提高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基于XBRL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全球互联的实时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标准化既不违背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也不影响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依托网络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一次输入、多方共享”,提高信息从生产、传递、披露到最终使用等各环节的效率,不仅符合信息实时性的要求,而且实现了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和机会,及时了解经营状况,准确做出决策;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实时信息;审计人员能够对信息进行监控和追踪;贷款人和信用担保人能够间接监控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在该系统中,企业的会计报告和分析报告均以电子化的方式出现,会计报告具有多样性和交互性,不再是传统单一的通用财务报告。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信息系统在XBRL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对数量化的会计信息进行自动分类、汇总、检索、传递和列示,只要输入一次数据,以后提取和转换数据就很方便,数据的采集成本大大降低,数据输入错误也会减少。因此,使用XBRL之后,信息集成者、中介人等传统角色很可能会消失。应用XBRL还能降低会计信息的边际成本,只要将按照XBRL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输入,以后就不再发生任何成本。此外,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掺杂的大量会计职业判断(如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决策的制定,要求决策者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将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

4.有利于不同国家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将XBRL运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中,便可生成财务报告。如果财务报告是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之间的转换就可由专门的转换软件自动完成,投资者不必进行财务报告的转换,使用也更加便利。将XBRL与会计信息系统相融合,能够使网上系统与实际工作实现无缝对接,缩短公司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增强报告的持续性、时效性。

5.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和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率。财务报告通过XBRL进行标记,可以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这些财务数据不仅可以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内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在多个企业、多个行业之间进行横向分析。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财务数据,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XBRL的运用提高了管理者对财务数据的关注度,也为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XBRL使企业财务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真正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高效率。

6.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XBRL的运用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BRL技术可以对原始的业务数据进行标记和追踪,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证据。可扩展性是XBRL的灵魂,管理者可以扩展既定的分类标准,自行增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元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XBRL系统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

认识不足有些管理者将会计电算化当作会计信息化,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XBRL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很短,企业经营管理者对XBRL的认识不足或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了解XBRL的作用及带来的经济利益。有些管理者甚至不愿意应用XBRL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害怕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暴露出来,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二)制定XBRL

标准的国内专家很少国内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精通XBRL标准的专家较少,很多研究者只是在理论上对XBRL标准进行研究,不能将标准真正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国内第一个实际应用XBRL标准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标准化报送系统。

(三)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

标准不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自2011年颁布以来陆续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实施,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标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仅仅给出了工业企业会计报表的相关会计科目,而对其他行业没有给出适用的会计报表科目。

(四)XBRL系统软件研发技术落后

资金支持不足要想使XBRL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有成熟的财务软件与之配套。但国内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软件,现有的ERP软件不能很好地兼容XBRL,不能保证XBRL在稳定的系统中应用。此外,软件企业缺乏政策的扶持,其投入到XBRL的资金较少,很难开发出适应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五)缺乏研究XBRL系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XBRL项目开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而且精通计算机技术,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低层次财会人员的过剩及精通XBRL技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六)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是会计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会计信息化平台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软件也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但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的保证。

三、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

的认识水平XBRL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以互联网联结为基础,运用XBRL分类标准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实时、准确、高效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数据交换,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及整个商业活动形成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理解和支持会计信息化,而且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会计信息化工作,为建立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时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利、物畅其流,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成立XBRL分类标准研究机构政府要尽快成立研发

XBRL分类标准的机构,加强对XBRL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了解和学习XBRL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组织和参与制定的,所以最好由财政部带头研究XBRL分类标准,以建立国内XBRL分类标准中关于标准化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使会计科目、报表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表达,便于公司之间数据的转换。此外,财政部还应组织制定XBRL分类文档翻译计划。XBRL仅是一个电子财务报告文件的标准格式,不会改变会计准则,也不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以外的财务信息。因此,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牵头,以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出中文架构下的XBRL分类标准。我国还应关注其他国家研究XBRL的最新动向,积极参与制定国际XBRL分类标准,争取在国际标准上拥有话语权。同时,我们要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动向和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和时间浪费。要积极表达我们对XBRL分类标准的看法,以减少不同国家XBRL分类标准之间的差异。

(三)健全XBRL分类标准相关体系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首先,应根据国家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的进展情况,选择有利时机修订XBRL通用分类标准,推出与国际标准趋同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其次,应加快制定各个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再次,应尽快开发出能够与XBRL相融合的财务软件,并确定接口标准。

(四)加大XBRL技术研发力度

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或者聘请专家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合作开发适用于企业需要的XBRL,解决XBRL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充足的资金投入是XBRL快速发展和技术完善的保障,在目前多数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企业经济支持,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培养符合XBRL技术要求的复合型

财会人才XBRL标准的制定需要用到会计理论、计算机、编程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必须重视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改善XBRL人才缺乏的状况。国家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大XBRL方面的教育投资,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XBRL人才。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