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行业标准

会计行业标准

时间:2023-08-29 16:4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行业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行业标准

第1篇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12-01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事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内部管理水平。但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还存在一些模糊、片面的认识。笔者欲就企业事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避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人为简单化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对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基本都实现了办公的计算机管理,特别是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传统手工记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离预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标还差很远,根本无所谓“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是,单位出纳、工资和固定资产等资金流的管理以及凭证填制、过账、报表等工作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会计核算,是一种无缝链接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运行。能否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否联网运行,是区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只是简单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就说是在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未免有强词夺理之嫌,由于人为的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简单化,导致单位会计信息数据还只是一个“孤岛”,还没有真正实现联网数据共享。

二、明确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导向作用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理论的导向指引。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多是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一些零散不系统的阐释。要想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弄清楚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有其内涵很重要,如果这种基础性的理论都不搞清楚,那也就无所谓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由于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偏差,导致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特定的财务软件为基本工具,对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进行科学管理、核算的信息系统。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特别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系统除了能很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功能与工作外,最重要的是能优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务管理。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是采用原始单据流管理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企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程,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从行业上予以管理和规范运作。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上,仅有少数的几个会计电算化规范性文件参考,还没有真正的会计信息系统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可供建设,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多是国外设计理念,以及凭经验依据客户的简单需求来开发财务软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相对著名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但他们也只是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开发的软件系统组成和功能结构等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更缺乏兼容性,非常不利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行业标准与技术规程层面分析、解决,有必要制定与规范相应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四、科学与合理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模块构成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等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块构成不够科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至少要由财务会计、业务管理和信息分析三个无缝链接的计算机联网系统构成,才能称为是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设计。财务会计系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会计电算化”,它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会计报表和往来管理几个子系统,侧重于企事业单位资金流的管理。业务管理系统;就不同会事业单位来说其业务管理系统的具体组成可能不同,但其都包括业务循环、业务核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循环子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内部原始单据为手段,对各项业务的付款循环、收款循环或得仓储物流循环等进行管理。业务核算子系统,主要功能是核算业务循环子系统中的原始单据,以及生成相应记账凭证后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供财务管理人员使用,实现了单位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单位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支出预算、以及具体业务分析等子系统,功能在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查询、分析、加工等信息与决策支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84-02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接触了数家国际知名大型石油公司(雪佛龙、英国石油、康菲、道达尔、阿纳达科、英国天然气等)的全球成本分摊流程,了解和熟悉这些流程有助于理解和管控各种跨国公司全球分摊的成本,也有助于规范中国海外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

一、跨国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的现状

全球成本分摊是指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根据一定标准将企业共同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归集、计算并分配的过程。跨国石油公司分摊至资源国的成本,由于可随其勘探、开发和生产投入一起在产出的石油产品中进行回收,直接影响到资源国的产品和投资回报,同时,由于该部分成本难以公正计量,调节空间大,因此,资源国和合作者往往都很重视对其管理和控制。

1.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的成本类型。跨国石油公司参与全球分摊的成本主要类型有三种:(1)管理服务成本。主要是母公司或区域总部提供的跨国行政管理服务成本,如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税务、法律/合同审查、健康环保、质量安全的指导,人力资源管理、融资管理等。(2)基础成本。主要是提供跨国性的基础、后勤支持服务。如IT支持、员工后勤(住宿、健身、基地服务等)、IT许可费(SAP等)、邮件端口费等。(3)技术支持成本。主要提供的纯技术性支持服务,如储量评价、地质模型、技术研究、岩芯存储、经济评测等。

2.跨国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的方法。各家跨国石油公司的全球成本分摊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常见的方法有:(1)固定费率法:通过石油合同或投资协议,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或者其他标准收取上级管理费,主要适用于财务、法律、人事、安全等一般管理。(2)写时法:将特定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分类归总,乘以相应的人员费率,得到应向成本中心分摊的数额(公式1),主要适用技术支持服务。(3)要素分摊法:根据服务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分摊要素(Allocation Key),如:1)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消耗类:如投入外派员工数量、机器工时、投资额等;3)定额类:如IT端口数、SAP账号数等。

公式1 石油行业写时成本计算公式

二、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的管理问题

由于中国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分别代表国家政府履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职责。对部分监管内容和标准还缺少统一协调,管理和控制跨国石油公司这些全球分摊来的成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理论研究及行业标准滞后。中国目前除《会计准则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外,指导对外合作石油天然气作业核算的主要是各石油合同的会计程序。会计准则多为原则性规定,而石油合同会计程序由于国内资源合作开发进程的减缓也止步不前,如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石油开发合同1992年第四版的石油合同,使用二十年无重大修订。会计、石油理论学界对石油工业的核算、报告、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知识缺少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滞后,行业标准缺失,无全球可分摊成本的合理性基础理论研究结果,导致了具体操作时对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要素的合理性认定理论基础不足,及对其成本分配依据( Allocation Key)及分摊方法缺少行业标准。

2.管理控制力度不足。中国目前对跨国石油企业全球分摊成本的管控手段主要有,一是通过联合管理委员审查其年度预算;二是通过联合账簿审计抽查分摊后的成本,抽样过程和样本数量时常受到作业者的种种干预;三是约定由独立的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成本池进行审计并出具鉴证报告。上述办法中,预算审查无法控制实际入账费用与预算的差异,联合账簿审计无法全面审查整体成本池的合理性,独立第三方审计又往往由跨国石油公司自己委托第三方,鉴证报告受跨国石油公司意志的干扰,并且,独立的第三方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依据完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石油行业的实务惯例并不加以特别关注,如石油行业一般认为母公司技术服务费写时小时数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天,但公认会计准则却并无此规定。

3.宣贯奖惩机制缺位。由于不透明及控制力度不足,跨国石油公司往往对其全球成本分摊松散管理以多回收成本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往资源国多分摊成本,如分摊无关成本,分摊比例偏大等,这些问题,可能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主观为之,有的则是对石油合同或中国现行制度理解偏差而无意中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管理政策宣贯不到位,缺少对石油合同执行效果的评判机制,无法调动其加强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事实。

三、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的管理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全球成本分摊已成为不争的潮流。作为东道国和资源国,如何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依法、合规、有效地监督、管理和控制这些成本,保证分摊成本公平、合理、透明、准确,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3篇

《标准》对信用增进的内涵、信用增进的基本方式、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在提高债项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水平之外,还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机制安排。

应该说,《标准》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信用增进行业的直接管理,促进增信业务的规范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也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行业标准的诞生有利于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有序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比较和判断信用增进公司的风险和实力。

近年来,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为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然而,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的困扰,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债券增信作为提高债券信用等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但是,考虑到我国信用增进行业仍属于发展初期,我们认为《标准》在实际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判断公司风险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风险准备金,尽管《标准》要求“信用增进机构应根据业务风险特点,及时、足额地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信用增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设定差异化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和计提标准”,但具体的监控效果将取决于计提比例、调整周期,以及金融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鉴于我国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期待《标准》在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细节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作为新兴行业,信用增进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与其他金融行业监管日趋规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的现状相比,由于缺乏适用的法律依据、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税收等关键性外部政策也比较模糊,整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论是业务的规范开展、服务质量的保证,还是经营风险的控制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也制约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出台信用增进行业标准的意义重大,因此更需力求完善。

延伸阅读

什么是信用增进:简单地说,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等级,以便能从金融活动中顺利筹取资金。比如,通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来进行外部信用增进。

第4篇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虚假财务报表就束手无策。首先,尽管建立在内控信任和抽样为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失效,但在审计风险评价阶段的分析性复核的审计程序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表做假方面仍然是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一般来说,经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投资和融资活动,从期初的状态转换为期末状态,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勾稽关系、均衡和惯性。一旦企业做假,这种均衡状态将被打破,可能就会在一组或几组财务指标之间出现异常或矛盾。如果这种异常和矛盾无法解释,则预示着会计做假的可能。分析性复核就是用来调查财务指标之间是否异常变动的审计程序。其次,尽管做假公司采用不同的做假手段,有着不同的做假动机,但对上市公司而言,做假行为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都是虚增资产,隐藏负债,虚构利润。因此,虚假财务报表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与真实报表不同的特征。另外,从犯罪心理学可知,做假公司的做假行为往往是由同一群人在操纵和实施,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动用的资源和经验是有限的,这就必然在做假手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反复性和模仿性。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就可能通过财务报表发现冰山的一角。

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研究在国外已得到一定的应用。这些研究尽管所选择的识别变量不同,数据挖掘的技术不同,所使用的软件也不同,但大都能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识别工具。

一、数据挖掘技术弥补财务报表审计局限

数据挖掘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方面具有很独特的优点。相对于专业人士的经验判断,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面对海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在缩短反应时间、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主观和随意判断及提高判断准确率上都有其独有的优势。这对于监管层加强打击力度,提高监管效率;投资者减少投资损失;审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减少法律诉讼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监管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有建立仔细分析、明智决策、衡量成本和产出的新型情报侦察系统,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的虚假财务报表识别模型在这方面用处很大,它可以自动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等财务数据中提取识别指标变量,计算每家公司财务报表做假的概率。监管人员设定一个对虚假财务报表的容忍率,就可得到做假概率大于容忍率的所有上市公司的列表。这些公司可初步判断为高风险公司,是监管层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通过专家分析等侦查手段在掌握了初步证据后可对这些公司实地调查。同样,监管层根据公司做假概率和容忍率将上市公司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侦查手段和分配不同的资源和时间,这样监管层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调查中就掌握了主动权。如果监管层、投资者和审计师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及时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必将改变造假者的预期,使其造假时心有余悸,从而减少做假行为的发生。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增强对做假行为的识别能力,使潜在的做假者时刻存在危机感,从而防范做假行为的发生。

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模型

(一)样本选择 虚假财务报表呈现多种途径,如资产评估、非经常损益和主业增长等,由于前两种在短期内都会明显改变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很难从财务指标异动中区分欺诈公司和正常公司。而对于主业增长型企业,自然增长企业的财务结构理应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其指标异动往往蕴涵了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不同类型会计欺诈的识别指标迥异,将其归为一类会弱化指标的识别作用,因此本文对会计信息欺诈的识别模型定为主业增长型利润操纵。基于此,笔者选择了41家财务欺诈公司中单纯涉及营业利润操纵的25家作为欺诈公司的样本,参照公司则在深沪两市历史上无虚假陈述现象,历年被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了与上述欺诈公司行业、资产规模、会计期间均匹配的25家公司。在选择样本时,为尽量统一标准,同时减少缺省值,做假的财务报表都是年度报表或基本报表,中报做假的公司不予考虑。为消除时间对指标值的系统性影响,尽量使真实财务报表样本公司的财务报表所属年度与做假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年度分布保持一致。

(二)数据处理(行业标准值的选择) 分析性复核是调查各项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显然,要确认是否异常关键是找到正常或标准值。行业标准值选择不当,可能会对分析产生误导。行业标准值的选择可以针对每一家样本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去寻找与其处于同一行业和规模的公司,计算这些公司的各项指标,取其均值或中位数作为行业标准值。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做假样本做假年度大多集中在1996、1997、1998三年,而在2001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极为混乱,在已有系统下,难以找到满意的计算行业标准的公司。2002年财政部统计司出版的《2002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在国民经济十大门类的基础上共划分了160个行业,揽括了做假公司所在的行业,本文将其作为行业标准值的来源。考虑到上市公司大多是业绩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以取值时以大型企业的良好值为基础(对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由于未划分规模,则取全行业的良好值)。同时,考虑到指标计算时本身会剔除前期的影响,因此忽略不同时间年度对标准值的影响。

(三)指标体系设置 本文的目的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而不是作为财务预警或分析做假公司做假的原因,所以识别变量的选择大都是针对采用做假手段后对财务报表的异常影响和经过掩饰后的虚假报表,而不是针对做假前做假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异常和经过还原后的真实报表。在分析前,事先并不知道哪个指标在做假中出现最频繁,表现最突出,因此将利润类、资产负债类、现金流量类的主要指标列示如下:(1)利润类指标有: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主营业务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净利润。(2)资产负债类指标有:资产类,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包括现

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负债类指标,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预提费用等;所有者权益类指标,是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包括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外商投资等。(3)现金流量类指标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本期现金净增加(净减少);期初现金余额;期末现金余额等。(4)由于本文总的样本数只有25个(其中17个用于训练,8个用于模型评价),所以可能的识别变量就只有20个。因此,本文结果中的指标变量只有10个左右。

(四)识别模型建立 本文的目的是从众多的财务报表中识别虚假财务报表,也即数据分类。第一步是学习,用分类的算法分析训练数据,学习模型或分类法以分类规则形式提供,由于本文提供了每个训练样本的类标号(虚假或真实),因此本文模型的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第二步是分类,用测试数据评估分类规则的准确率,如果准确率可以接受,则规则可用于新的数据的分类。本文采用SAS软件EM模块提供的分类方法来建立识别模型。EM中的数据分类模型主要有logistic回归法、近邻法、决策树、神经元网络、二阶段、主成分神经模型等。SAS分类功能的完成还需要通过数据集的确定(包括数据集中样本选择和指标变量的确定)、抽样等准备,另外还需要对模型的反复探索、修改、再建模等过程,通过一定方法评估出一个相对成功的记分代码,最后保留该记分代码,应用到新的数据中去。EM中可将分类处理过程用图形化模块组成一个处理流程图,并依此来组织整个审计的分类过程。分类识别方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近邻算法以及规则推导等,本文主要以数据挖掘的分类识别其中又以神经网络算法为主。一是数据的输入。将是否为虚假报表(0-1变量,1表示样本是虚假报表)作为分类的目标变量。二是数据的分割。以是否为虚假报表为分层变量,将数据集中60%作为训练集(Train),用于学习最优的连接的权;20%作为确认集(Validation),用于不同神经网络结构的选择和模型评价;20%作为测试集(Test),用于获得对总体错误的最终无偏估计。三是变量的选择。由于总样本数只有25个(其中17个用于训练,8个用于模型评价),根据历史资料和以往研究者的成果,再参考点击(右键)Neural network的result的分析结果,本文最终确定的识别变量为(相对于行业标准值的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

三、主要结论

(一)模型结果 为加快学习过程,笔者对训练样本中输入层的每个输入单元的值进行规范化,使其落入0和1之间。规范化采用标准离差的方法。模型的优劣利用Profit/loss矩阵来判断,具体方法是在Input Data Source中编辑目标轮廓(Edit target profile)中的利润矩阵(Profitmatrix)。最后通过EM模块的分类分析(分析全部数据,包括预测和训练数据),各分类工具的第一类错误频数α和第二类错误频数p的值分别如表1所示。表1证实了上述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发现并证实了Neural network是相对最优的分类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在神经元模块的隐藏层中,设置连接函数为线性函数;激活函数为Hyperbolic Tangent函数;允许偏差。在输出层,设置连接函数为线性函数;激活函数为Hyperbolic Tangent函数;错误函数为Bernoulli函数(针对0-1变量)。神经网络建立的识别模型对真实财务报表识别的正确率为83.33%,对虚假财务报表识别的正确率为71.43%。从另一角度看,当用该模型识别财务报表时,如果模型判断为真实财务报表,则正确率为88.24%;如果模型判断为虚假财务报表,则正确率为62.5%。比较发现,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正确率比LOGIT和NAIVE模型(指不采用任何手段协助,全凭主观猜测,如认为所有财务报表均为真实财务报表)高。这证明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性复核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同时,由于识别变量是财务指标,其相关性较强,当使用Stepwise Logit模型时,最后只剩下一个识别变量,因此单变量的分类模型不是好的分类方法。这表明用基于线性的模型来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是不恰当的。

第5篇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第6篇

[关键词]服务创新;标准化;定制化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9―0044―04

随着全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服务业的标准化将成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世界各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但是服务产品本身的基本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服务业各行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同时,服务业各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中都面临着不同的行业标准化和客户定制化发展趋势。中国服务业从198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研究服务创新对于促进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进而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结构转变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

一、服务业标准化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并行的标准化形式,包括ISO 9000系列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和ISO14000族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其中ISO 9000标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服务业产品和体系市场标准要求,制定了医疗、零售、金融、保健和一般服务业专门的标准或规范,将ISO 9000所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扩展到服务行业,以期满足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趋势的需求。

服务标准化是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服务的过程。服务的标准化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统一”和一致性,而是结合了顾客期望、企业服务能力以及一定的定量和定性调查因素。广义的标准化具有抽象性、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约束性和政策性等基本特性。

根据服务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基于服务业创新定制化与标准化特征分析的服务企业生产方式可以分为“标准化”、“模块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根据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差异,服务业可以分为完全标准化服务、全部收人来源于标准化服务、高度标准化服务、2/3收入来源于标准化服务、高度定制化服务、1/3收入来源于标准化服务、完全定制化等。

服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服务基础标准、服务技术标准、服务提供范围和服务规范等四个主要方面。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技术因素和劳动力密集程度因素,可以按照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标准化、定制化四个维度对服务进行类别划分(见图1)。

服务行业及其产品的特征与制造业不同,很难实行全行业综合性的服务标准化,而是进行分行业的标准化。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传媒提供标准信息化服务是发达国家标准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英国标准协会(BSI)和德国标准化协会(DIN)等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已经实行国际服务标准化的行业主要包括运输仓储业、金融保险服务、邮政服务、以及部分工业、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正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电子采购等)、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

国际上关于服务标准化制定的研究主要来自于ISO、BSI和DIN等。为了综合全面地衡量服务业各行业标准化程度,本研究将标准化度数(sD)定义为ISO、BSI和DIN对各行业标准化项数的均方根平均值(方程1),统计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行业规范是标准的基础,企业可以依据行业规范对内部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这对服务业尤其重要。国际标准化组织近年一直致力于将服务行业越来越多的行业规范纳入有关的服务标准中,如社会保障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虽然没有实行国际标准化,但各个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行业标准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服务标准,如国际电信联盟标准、美国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服务标准、美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标准、中国教育行业标准等(见表2)。这些行业的行业规范大多数是关于质量体系的,其标准化度数取值为各行业标准化度数的均方根平均值(4.60)。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虽然缺少较强的行业服务标准,但国家一般对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其标准化度数介于1.10(SD最小值)和4.60之,间。其他行业标准化度数取值为1.10。标准化程度的中间值取值为最大值二分之一的近似值,约为4(8.79/2≈4)。根据美国联邦统计局的服务业划分标准,以下研究中采用信息服务业代替邮政服务业。

二、基于标准化的服务业“无形性一标准化”二维分布研究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而呈现本来的规律,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根据表1,设8个行业标准化序列为(见表3):

分析结果表明,在关联度为0.6的水平上。运输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业,以及运输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的标准化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关联度为0.5的水平以上,企业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关联性。其中,信息服务业(信息与软件服务)、运输服务业(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业(资金流服务)是贯穿制造业生产全过程的行业。企业服务业主要包括管理服务业、软件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管理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如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设计等属于传统型知识密集服务。软件服务业,如lT服务、电子商务等属于技术型知识密集服务。

服务业标准化的关联度与其行业间的生产合作具有一定的关系,在集群创新系统中,软件服务业、管理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知识载体、交换器、生产者以及创新桥梁等功能和作用。而在服务业内部,信息服务业则成为了部分行业的信息载体、交换器、生产者以及创新桥梁。但是,服务业参与的合作更多的是项目导向性质的,只有少部分服务行业内才存在着长期服务合作。同时,金融服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脱离技术供应商而发生。因此。服务业行业间的标准化关联性基本都较弱,消费者服务业、工业服务业、娱乐旅游和其他服务业则不具有明显的标准化关联性。

在服务业各行业标准化灰色系统聚类研究基础上,以肖斯塔克(shostack)提出的具体产品有形性谱图为参考依据和基础,按照美国联邦统计局服务业行业划分标准,对服务业各行业进行纵轴排序。同时,以服务业各行业现有的标准化程

度SD值为横轴排序,绘制服务业“无形性一标准化”行业二维分布图(见图2)。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标准化程度强依次降低,与基于中国GB/4754―2002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的标准化程度相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包括社会保障业、教育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和运输仓储业,其中,金融保险业、运输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之间有一定的标准化关联性。标准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包括艺术娱乐业、咨询服务业、管理服务业、软件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中,咨询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等企业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标准化有一定的弱关联性。

服务业“无形性一标准化”行业二维分布图表明了服务业各行业产品无形性和标准化程度的特征情况。实现了服务业具有显著相似特征的行业层面聚类和分析,将服务业各行业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无形性较强且标准化程度较低的服务行业有艺术娱乐业、咨询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无形性较强且标准化程度较强的服务行业包括社会保障业、教育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无形性较弱且标准化程度也较弱的服务行业包括软件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无形性较弱且标准化程度较强的服务行业包括运输仓储业。

三、基于标准化的服务创新

标准化是发展创新的基础,是服务业R&D活动、生产、传递、消费四者之间的桥梁,有利于提高发展创新的效率。标准化为创新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保障创新有序发展。基于新技术选择的新的服务传输系统和客户界面是标准化服务创新模式的主要创新维度。客户是服务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生产过程直接受到服务传递过程中客户需求的全面影响,这也是服务生产相对完全开放,客户参与服务创新的重要原因。标准化服务创新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R&D投入和人力资本作为主要创新投入要素,其创新产出在行业标准平台和环境下能够在行业内普遍应用,创新的规模效益较高,实现了创新投入要素的集约化优势。标准化服务创新模式主要针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如信息服务业、运输仓储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

基于标准化的服务创新成果能迅速有效的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创新效益,促进服务创新和服务经济发展,保障各服务生产部门活动在一定标准上保持适度统一和协调。但是,由于缺少产品选择性,很难最大程度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而且不能够普遍适用于标准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或者服务部门,同时由于标准化创新模式需要创新和研发部门之间及其与员工和ICT部门的配合,往往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因此,应根据行业市场需求适当发展定制化服务,进行定制化服务创新。

定制化服务也称个性化服务,是按照顾客的需要提供特定的服务。定制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商业方法的回归,消费者再次成为消费的主导者,更多的参与商品本身。其中,传统服务业中的住宿餐饮业、软件服务业、管理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这一特征。在软件服务业,这一特征更加显著,软件产品的很多新理念来源于软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而且。软件和半导体企业已经开始向用户提供工具,从而为其创新提供帮助。

根据服务业各行业标准化现状,其主导创新模式可以划分为标准化服务创新模式与定制化服务创新模式。但是,目前咨询服务业、管理服务业和软件服务业等也呈现出服务供应标准化的趋势,即使是那些个性化服务企业,也在将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系统应用到日常办公活动中,以提高服务效率。因此,标准化服务创新模式与定制化服务创新模式并不是基于行业划分的绝对创新模式,而是基于行业标准化发展而动态适用于各行业的创新模式。随着行业标准化与定制化发展,其适用的主导创新模式也将会在定制化与标准化之间发生转变。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目标导向;智能审计;信息技术;方法;路径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使得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入。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失误率,而且解决了日常繁琐的工作问题。鉴于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中应用的优点,智能审计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审计工作是会计行业的重要环节,与企业各项资产资金密切相关。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得到应用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审计工作也开始出现。所谓智能审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处理审计工作中的一些繁琐的问题,提高传统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因为人为的原因而带来的失误。本文,在以目标导向为前提下,为设计出合理的智能审计提供相应的办法和措施进行了研究。

二、智能审计的发展

1.智能审计发展的需要

审计工作简单来说,是审计人员通过采集企业相关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对企业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资产上的核实审计的工作。因此,资料和相关数据的收集将直接影响着审计的结果。而审计的结果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审计工作的效率期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因此,智能审计的出现显得越来越必要。

2.智能审计的优点

智能审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工作的中的不足进行弥补的新型审计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审计进行优化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智能审计利用计算机处理传统审计工作中的繁琐问题,提高了审计的效率。第二,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方法进行优化,在风险预测上提高了准确性。第三,降低了人为审计过程中对数字处理出现的失误率。这些优点促使了智能审计越来越成为审计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目标导向下智能审计的实现路径

1.以目标导向的审计

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工作是指以检验被审计方是否完成职责,达到预定目标为目的而开展的审计工作。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工作是现代审计类型的一种,其最终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委托人了解被审计者的相关情况,分析其风险。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风起云涌,不断变化是人们不能准确预测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任何经济活动时都必须谨慎,把握其风险。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能更加明确的对企业将进行的投资给予风险评估和预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

2.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的实现

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在设计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以目标为导向,要求智能审计在设计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投资建设提供风险评估指导,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要以检验被审计方是否能完成预定目标为依据进行审计工作。第二,智能审计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在各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确性。具体实现路径需要以下几点。

(1)智能化审计流程

实现智能审计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为的繁琐工作,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审计流程是审计工作路径实现的基础。计算机与人不同,计算机只能进行刻板的工作。因此,在智能审计的设计过程中,智能审计流程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可以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根据审计的对象、类型的不同自行选择相应的审计过程和方法。尽管审计的对象和类型可能不同,但是在智能化审计流程的设计中,总体需要把握三点。分别是: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和经济责任分析。

(2)数据搜集的智能化

数据是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依据,是保证审计结果正确性的前提。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传统的审计软件中数据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划分整理,忽略了数据间联系性的必要性。而智能审计就需要在数集处理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联系,应用自动化技术处理各种数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为下次数据的调用提供依据。

(3)数据标准的智能化

数据搜集只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数据的处理才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数据的比对和处理,分析出问题。这就需要给数据定一个标准。在智能审计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各种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提取和更新。在数据标准的智能化要求中,主要需要以下四种数据的标准建立。

①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是指在之前的审计中留下的数据。历史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审计的参考标准。

②企业自身数据。审计过程中涉及的不同企业的自身数据也是作为审计的参考值之一,这种数据更加结合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行业标准。审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各行业间的数据在本行业之内是具有可比性的。行业标准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值进行分析。

④审计结果检验的智能化

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与企业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审计工作的最后环节就是结果的检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审计结果检验的过程中,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据相应的数据进行检验。

四、总结

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是现代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智能审计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发展的简述,结合信息技术为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提供方法。提出了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就目前的会计科目设置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缺乏合理性。因为从会计核算制度以及新的会计核算准则来看,其中涉及到很多会计核算标准,但是没有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准则。这个问题将会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标准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房地产企业只能按照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会计核算标准。所以,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缺乏统一性。此外,房地产行业的结算周期也比较长,这对于未来的项目分析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

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般就是指,在房地产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使房地产企业的前期投入以及盈利等无法收回的情况。事实上,房地产企业在发展和运作当中会面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于政策变化方面,有的则来自于市场和土地等方面,所以,要确保准确的会计核算,房地产企业就要针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风险披露,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如果房地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能够对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且没有适时地将所面临的风险对会计核算的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共享,增加其透明度,那么最终的会计核算结果就会因此大打折扣,失去其应有的准确性和实际价值。

(三)成本与售价不匹配

房地产行业在运作过程中会面临开发周期长,结算时间晚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企业在完成预售时也无法确认收入。而依照收入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不能有效推进。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整个项目来说,其成本一般就是指建设的总投入。但是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售价会依照不同的结构户型,以及不同的楼层执行不同的售价规则。这样就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售价无法真正实现良好的配比。

二、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房地产企业可以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设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会计科目。比如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就属于开发成本费用;还有间接费用,这些费用就是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消耗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最终的产品建设及销售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也是不容忽略的,必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总体来说,虽然没有统一的关于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准则,但是房地产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主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项目开发程度,再结合相关的会计核算准则来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尽可能设置出符合项目实际的会计核算科目。

(二)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较长,在此过程中面临诸多变数,因此也存在很多风险。为使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准确进行,房地产企业应当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针对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信息对会计核算部门及相关负责人进行适时披露。以增加会计核算的准确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指导。如土地的储备情况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土地的储备信息也应当对会计核算保持透明。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披露,资金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收支平衡以及企业的运作情况,因此,企业应当对会计核算提供企业的资金流动信息。企业还要将其面临的运作风险对会计核算保持相应的透明度,这样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收入确认

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当中需要对收入进行详细确认,而房地产企业收入必须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标准。如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果以出让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是却没有按照约定支付土地出让金,且没有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的企业就没有销售房地产商品的资格。在实际的房地产销售当中,其销售模式比较复杂,遵循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在进行房地产商品的销售当中,如果只是签订了预售合同则并不能认定是取得了收入的依据,只有签订了正式的销售合同才具有了法律效力,这样才能作为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标准。所以,在确认房地产企业收入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具备法律效力的相关合同或证书的具体内容来确认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情况,并基于此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第9篇

关键词:我国;会计电算化;制约因素;对策

一、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提高会计核算效率,降低财会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能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标准化数据,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国内会计行业普遍缺乏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会计管理部门并没有将会计电算化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且财政部门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单位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行业的技术革命,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记账管理的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报账、记账、算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市场分析、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缺乏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二)缺乏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基础

会计电算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操作和维护难度,这就给会计人员和操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作为支撑才能够发挥相应的优势;但是我国并没有对会计软件的使用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许多单位甚至没有制定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我国会计电算化还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导致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三)财会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行业的一种新兴产物,需要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国内财会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却长期习惯于手工会计核算工作,并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财务软件,对财务软件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当财务软件出现问题或者故障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高效的运行,给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理论研究落后于技术发展

国内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比较落后,近年来虽然许多企业逐渐引进和实施会计电算化,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导致会计电算化的落地实施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出现了一些单位放弃会计电算化、重新采用传统手工核算的现象。我国会计电算化建设过程中,很少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过分重视技术研究,并不重视对会计部门、流程、岗位以及人员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导致会计电算化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强调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相对较晚,许多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从思想观念方面加强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展全国性的宣传活动,强调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为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企事业单位领导层、管理层和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其二,财务软件商家应该推出财务软件应用教学或者售前交流服务,帮助会计人员了解财务软件,消除会计电算化的神秘感;其三,财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宏观管理的职能,制定会计人员聘用、考核新标准,例如,必须是经过会计电算化培训,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才允许录用等。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基础

首先,应该立即健全会计电算化配套的法律、法规,保证会计电算化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和违章必究。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的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工作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对于违反相关法律和规范的财会人员和财务软件商家等给予相应的处罚,能够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促进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其次,各个地区、部门应该做好会计电算化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规划,紧抓财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传统手工会计操作向会计电算化的过度和发展。第三,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内部防范原则、保密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相互制约原则以及权限分离原则等。

(三)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还要求其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财会软件等。为培养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其一,多种渠道、多个层次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各地财政局应该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必须切合实际,保证学了就能用得上;针对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会计人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进行培训;其二,各高校应该设置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其三,严把选聘关,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应该选聘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对于这些会计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这对于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规范财务软件管理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采用的财务软件类型众多,性能良莠不齐,导致会计电算化市场环境比较混乱。因此,应该规范财务软件行业标准,基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综合分析会计电算化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出现的故障,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使财务软件更加成熟、更加实用和更加完善,更好的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服务,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更加安全、高效、规范的发展。具体来说,财务软件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防止非法人员入侵,应该使用数据库加密技术,防止财务信息在传输、储存的过程中被窃取、篡改或者损坏等,同时还应该增加自动备份功能,尤其是对重要数据的备份;其二,联合各大财务软件商,制定规范化的行业标准,这样既能够实现财务软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又能够实现各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其三,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研究、开发和应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其四,创造良性、公平竞争的财务软件市场环境,防止恶性竞争影响财务软件质量和会计电算化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会计电算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和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国家、政府、财务部门、软件商家以及财会人员等应该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积极探索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效对策,充分发挥出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整个会计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夫,陈永梅.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对策分析[J].工作研究,2014,(2):69-70

[2]向云,张明韬.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12):198-199

[3]赵敏.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向导,2013,(8):316

[4]张兰卿.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09

第10篇

一、对独立审计准则法律地位认识的分歧

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指出: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目标是要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审计准则诞生于美国。它对其他国家制定本国准则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虽不是强制的法令,但由于美国采用的是判例法,其现行审计准则中包含很多法院判例和立法规定的内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应该如何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2002年1月和2003年1月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的有关通知》、《关于审计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给使用者造成损失时需要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虚假的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确定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问题。如果独立审计准则具有法律地位,注册会计师在被提讼时能证明自己的审计是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则可以免责;如果独立审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地位,即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证明自己遵守了审计程序、审计报告是在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前提下出具的,则也不能免除审计责任。对于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我国法律界和会计(审计)界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1.法律界的认识。法律界认为:①独立审计准则是纯粹的行业标准、内部自律性规则,不足以成为注册会计师的辩护依据。因为它毕竟是一个行业规则,不免带有行业保护主义的色彩。如果遵循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己制定的执业标准就可以免责的话,那么每个行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执业标准来逃避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独立审计准则作为一个内部规则,它调整的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和效力有范围限制,不能用来调整组织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②独立审计准则诞生之初是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声誉与信用,所以不应该具有法律效力。③注册会计师作为财务报表审核者,其工作成果(而非工作过程)与社会公众的经济决策高度相关;而社会公众经济决策的依据几乎都来源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公众来说都不重要,他们注重的是审计结果而非审计过程。

2.会计(审计)界的认识。会计(审计)界认为,独立审计准则是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并且保持了应有的执业谨慎性,就不应当承担审计失败责任;如果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审计)界认为,该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制定,经财政部批准实施,属于行政法规范畴,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如果注册会计师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仅仅因为审计结论在客观上与实际不符,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并不是一种担保,现有的专业标准只不过是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程序,并非绝对保证。对于那些内外勾结、精心伪造的舞弊,注册会计师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会计(审计)界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应该具有法律地位,应成为我国司法界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二、独立审计准则在我国应有的地位

经过对比分析法律界与会计(审计)界对独立审计准则的对立意见,笔者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可以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尽其义务的标准,具有法律地位。理由如下:从审计行业产生的背景来看,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最初是基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它与股东之间是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所以其产生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只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并不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无能,而是因为在特定审计成本下发现和纠正重大错弊,对股东来说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注册会计师在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并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条件下就应该可以免责。现代审计的性质决定它只能是一种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主要承担的是检查风险,而重大错报漏报风险需要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共同承担,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重大错报风险降低,但是如果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段十分高明,注册会计师也没有办法。所以注册会计师即使完全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也不可能将所有错误与舞弊揭发出来。如果对注册会计师承担义务的要求超出独立审计准则水准(达到绝对保证的标准),会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无限制地扩大,这对注册会计师有失公平,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独立审计准则由财政部,属于部门规章,对人民法院具有参照作用。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认定注册会计师的过错时应当参照独立审计准则,因为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与国际审计准则逐步接轨,可以说,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广义上的法律,具有一定法律的权威性。其他相关法律也支持独立审计准则具有法律地位。我国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审理涉及中介机构民事责任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2条规定:如果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已经严格遵守执业准则、勤勉尽责也无法发现虚假成分的,中介机构不承担民事责任。事实上,我国现有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认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审计准则为依据的。注重结果的社会公众与注重程序的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期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是基于对审计职能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只要这种期望差异不消除,社会公众以及法律界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关于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的争论就不会停息。在这种情况下,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应当不断提高审计准则质量,适时修改审计准则以适应审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加强与法律界和公众的沟通,使公众理解审计仅仅是一种合理的保证,它不能发现所有的差错和舞弊,从而避免公众对审计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第11篇

摘 要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本文从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力求寻找到更好的途径来解决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确的运用职业判断方法、完善会计职业的考核标准、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进行讨论。

关键词 会计职业判断 存在问题 影响因素 会计人员

一、什么是职业会计判断

职业会计判断是会计人员的行业准则、行为规范,通过企业市场的经济环境和盈利要求,根据会计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经验、程序等多个内容进行判断和工作的一系列过程。通常影响职业会计判断的因素包括会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由基础会计知识和专业判断任务构成。判断的动机和需求都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内在工作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业中同样也呈现了行业中许多新鲜事物,由于很多都没有指定的行业行为准则,所以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力。

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同一专业领域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会计职业判断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使会计人员在处理多种经济业务中发挥实际作用,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对于会计职业判断最终结果起着直接的影响。根据会计人员对于本行的总结情况看,能够正确熟悉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知识,去从事会计事项选择和评估的人员并不多见,大多数会计人员都缺乏职业判断的专业性,会计职业素质等因素较为欠缺。

根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我国2006年从事会计人员就有980万人,其中高级会计师占到了十分之一,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占到了五分之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仅不足百分之一。由此可见,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学历结构和业务技能都呈现较低的水平。虽然我国的会计行业经过了很多年发展,但是仍然有着欠缺的方面。例如: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中级职称获得人员都偏少,虽然从事会计的人员数量庞大,但是学历职称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专业知识水平仍然较低。

(二)企业中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空间过大

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执行标准、国家会计制度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对企业会计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时也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政策面前,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会计人员的执行空间变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像企业、国家和个人提供虚假的信息,而是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于制定的业务项目就要按照规定去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面临多种会计政策时,就要依靠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去执行。企业会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做出合理的需求判断,同样也有可能投机边缘政策。这种行为会影响会计对其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体系的整体发展不全面

会计体系在整体发展中遇到到了较多的问题。会计规范体系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大体的行业标准。在财政部最新下发的文件里,标志出了我国会计体系准则的初步建立已经完成,会计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会计审计体系的初步建立也对会计职业判断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审计体系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公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许多特殊行业准则。这些准则多数是根据国际财务内容而设立的。

三、改善会计运用职业判断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

科学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不仅能够防范会计人员利用职务制造虚假信息,还可阻止会计职务犯罪率的上升。在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修改和建立,制定相应的会计保障实施制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治。对于会计工作和准则的执行都要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监管,定期合理的进行监督和汇报,保证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二)加快提升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

当各种会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标准的时候,提升会计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使会计从业人员自觉的抵制各种诱惑,使自己的意识不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正确的执行会计职业判断工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可建立起完整的社会舆论机制,这就对社会的舆论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再有就是形成了良好的诚信档案制度为社会评价取得更好的口碑。这种方式存在着无形的威慑性,可最终促成会计人员自觉的遵守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依靠学习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首先必须重视会计理论的基础知识学习,从基础的理论下手去开拓新的会计人员判断能力。将会计人员金融、法律、计算机等多种知识与会计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专业的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会计人员只有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做好职业的判断工作,这种工作都是在会计人员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起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并进行不断的积累,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任务也非常紧迫,只有解决了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今后的会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丽敏.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经济研究导刊.2008(3).

[2]文运英.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职业判断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5).

[3]孟元清.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之友.2008(6).

[4]于长春,孙海凤.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2).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 具体应用; 局限性

一、概念与程序介绍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进行财务分析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确定分析目标。

财务分析的范围广泛,不同的相关者对财务分析内容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明确分析的目标,以免在分析中头绪纷繁,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制定分析方案。

分析目标确定后,要根据分析问题的难度、分析量的大小制定出具体的分析方案。

3.搜集资料进行财务分析。

首先应掌握大量资料,以保证分析的质量。相关资料一般包括企业的报表,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方面的资料以及预算资料,同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料等。

4.运用特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在掌握充分的财务资料之后,即可运用特定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以反映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详述

财务分析按计算指标的性质或所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分为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分析、趋势比例分析、结构比例分析和比率分析。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一)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金额的变动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距,例如,本年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1O万元。而变动百分比的计算,是将不同年度间金额的变动额除以基准年度的金额所得的百分比。这种方法具体是:把上一个时期的数字定为基数,后一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依次进行环比。例如假设某公司1991、1992、1993三个年度的总资产分别为10000元,15000元和20000元。在这种方法下,先以1991年的10000元为基数,1992年比1991年总资产增长50% ,再以1992年的15000元为基数,1993年比1992年总资产增长33%。计算变动百分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变动百分比的计算受到基数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当基期的金额为负数或零时,变动百分比将无法计算。例如:如果在计算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时,某一期因发生亏损,金额为负值,则计算下一期与该期的变动百分比时就没有意义。

2.在前后几期的增长绝对额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各自比较的基数不同,因此计算的各期变动百分比也不一样。如上例中,虽然资产数额1993年和1992年都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5 000元,但因基期由1992年变成1991年,致使两年的变动百分比不同。

3.当用作基数的金额很小时,则计算的变动百分比可能会引起误解,例如假定某企业第一年的利润是100 000元,第二年降为10 000元。而第三年其利润又恢复到100000元的水平,则第三年的利润比第二年增加了90 000元,比上期增加了900%,实际上,第三年增加的900%只是正好抵消了第二年下降的90%。

(二)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法是以基期的数据作为100%,将以后各期的数据分别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

首先,选择基期,并给基期的报表数额赋予10O%的权数。

其次,将以后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成为基期相同项目的百分比。现举例如下:

假定某企业以2002年作为基期。其销售收入为60 000元,净利润为3 000元,从2003年到2007年的销售收入分别是62 400元、64 000元、66 000元、72 000元、90 000元,相对应的年利润分别为3 12O元,3 840元,4 290元,2 91O元,4 590元。要计算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销售收入分别除以60 000元, 求出销售收入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O4%、1O7%、1 1O%、120%、150%。要计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就是将基期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分别除以基期利润3 000元.得净利润的趋势比例分别为104% 、128% 、143% 、97% 、153% 。由上例所计算的趋势比例表明,该公司在前几年销售收入稳定增长,而2006年与2007年增长迅速。除2006年外,净利润也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因为趋势比例的基数固定,使各个期问的数据可比。从而克服了前述变动百分比受基数制约的局限性。

(三)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占总额的相对大小。例如,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个项目都可表示为该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比例法可以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反映企业从债权人

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另外通过计算连续几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还可以发现企业的某些项目变动重要性。计算结构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利润表。在利润表上,既可以反映出若干年的绝对金额,也可列示各项目的比例,例如。某企业2002年取得销售收入300 00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180 000元,由此计算毛利为120 000元,扣除当年费用75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45000元。该企业2003年取得销售收入5OOOD0元。当年销售成本为350000元。由此计算当年毛利为150000元,扣除当年费用1O0 000元后得本年利润额50000元。要计算利润表2002年的结构比例。就是要以利润表所有的科目分别去除2O02年的销售收入,从而求得毛利率为40% ,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5% ,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 5%。计算2003年利润表的结构比例可得毛利率为30%,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20% ,净利率占销售收入的10%。观察上例。可以发现2003年与2002年相比毛利率从40%降到3O% ,由于费用对销售收入的比率减少,因而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由15%降至10%。但从绝对额可知,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比上年增加。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大。如果仅仅从组成百分比看,就无法了解第二年利润增加的事实,这也体现了结构比例法的局限性。

(四)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中重要的方法。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将彼此相关但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对比,求其比率。同时还可以通过编制比较财务比率报表,作出不同时期的比较,从而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财务分析的不同内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

1.偿债能力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一般通过考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的大小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2.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通过考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营业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

3.获利能力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通过考察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利润、每股现金流量、市盈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必须要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才能真正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又包括三类:

1.行业标准,即本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或者本企业与同行业公认的标准进行对比。

2.历史标准,这是对企业本身但不同时期的比率进行对比,如期初期末的对比、本期与历史同期对比等。

3.目标标准,主要是指企业的实际。状况与预算的比较。以流动比率举例如下,某企业2002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 845 600元,同年流动负债总额2 528 800元;2003年的流动资产总额为2625317元,同年流动负债为2054062元。用流动资产分别去除流动负债的总额,计算得两年的流动比率值为1.13和1.28。一般情况下,通常认为企业的流动比率等于或者大于2是理想水平,与该企业的流动比率相比,该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从而得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三、现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改进意见

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处理方法对可比性的影响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相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有可能对同种项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可靠性的影响数据资料的不真实和不可靠将导致财务分析没有实际价值,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主观方面。会计报表中有些数据是通过估算得来的,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而且企业有可能为了使报表显示出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采取手段来调整财务报表。其次是客观方面。由于财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关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比较基础的局限性

首先,趋势分析是以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今年比上一年比率有所提高,这并不一定说明企业的管理就有了进步。其次,使用同行业标准与企业的比率进行对比时,同行业的标准只是起到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并不一定有代表性,例如将同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放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根据以上总结的局限性,现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如下:

1.明确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弹性区间。在比较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时。应选择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的差异缩小。在比较同一企业不同的会计期间的数据时应考虑去除政策变更的影响。例如,当对不同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时,要选择一种相同的计价方法,就可以减少差异,从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及一致性。

2.改善财务分析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首先,应避免会计准则应用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的出入。其次,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要在报表以外采用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除此之外,要应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按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尽量降低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