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专业的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004. 8.9.
1高职会计教学中“做教合一”模式的发展概况
1.1确立“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当今时代,进一步实现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及树立会计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是我国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它是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前提与重要组成,它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他专业部分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由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室等组成。会计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利用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是简单的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会计工作。以此为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均以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使得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从根本上体现会计专业的“做教合一”。因此,学生在该错误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下,无法了解会计信息的关键价值,理解会计信息的具体意义,使学生仅仅停留在关注会计信息如何产生的肤浅层面上,对会计这门学科缺乏深刻的思考,无法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1.2扩大会计专业“做教合一”的实践内容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仅仅围绕会计的实践流程进行简单的基础操作训练,仅仅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学基础”等科目中增加了必要的实验操作项目。然而,“会计学基础”主要的内容是单项实践,这种实践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将核算方法运用作为实践内容的核心,实施简单的记账训练。而“中级财务会计学”是一种综合实践,是采用固定模式与固定流程的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实践操作教程。
2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纵观当前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在会计实训教学的模式建设方面,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仍旧占据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核心,模拟实训教学的体系难以真正落实。其二,会计实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课堂教学时常处于被动地位。其三,在教学特色方面,当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从职业特色方面突出实训教学的实践性,无论是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还是实训能力的提升都远远不够。其四,教师资源方面,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方面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补充,这就造成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很难真正提升会计“做教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针对当前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提升对策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2.1注重实践特色在高职会计基本教学模式中的体现实训课程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自身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特色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体现。实践特色不仅是学校会计专业有效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也极为有利。2.2重视会计实践课程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统一市场需求是高职实践性会计课程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对于会计专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会计实训课程开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意识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课程实用性特征的有效途径。2.3突出“做教合一”过程中互动性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体现也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训课程的开展是一种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让自身融入职业角色当中,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一切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有效指导显然是不可缺少的。2.4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关于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实训教学的实施效果,对于教学工作的有序执行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原则下,高职应注重自身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关于高职会计教学课程的开展,其实践性特征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改革与创新。在“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指导下,高职会计教学更加注重人才综合思维的拓展,同时这也符合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建立始终以学生的实用技能发展为主线,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目的的共同指导下实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革新。
作者:孙铁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一、会计专业学生择业特点
(一)普遍要求专业对口或者相关专业。
从历年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的第一要件是,专业必须对口。这是因为会计专业的本身特点决定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提升与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所以,大多数学生认为认为毕业后必须从事会计相关工作,这样才不至于专业丢失,否则这么多年的学习就业无用功了。
(二)要有一定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观普遍趋于理性,就业单位是否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学生就业关口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所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普遍过于挑剔。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优劣分析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会计行业已经开始和其它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这也为以后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会计作为一种语言,正在受人们广泛追捧。现阶段,由于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也悄悄发生着改变。
(一)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优势分析
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会计专业就业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也可经进一步培养,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会计工作还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职业,从业时间越长,在本行业就越具有竞争力。若取得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四大证书之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地位高,等等。一旦拥有CPA证书,既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会计工作甚至可以扩大交友面,让我们获得宝贵的人脉资源。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劣势分析
由于会计职位的特殊性,以及会计最几年炙热的原因。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学生就业劣势更加明显。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而会计岗位的需求却要求工作的年限和经历。会计类毕业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因此,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社会上各种短期培训班的加剧,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变化,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把会计专业的学生推向精尖化的发展趋势。等等。
三、对会计类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几点建议
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下图结果显示,是我们2013针对毕业生的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1、毕业生基数大。2、专业技能弱。3、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
随着“会计热”的到来,会计专业学生每年的招生数量急剧上升,但会计职位的用人的特殊性存在,摆在会计人面前的就业问题凸显出来,那么结合调查结果和会计职位的需求现状,针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从学校迈向社会以后,会有一个灰色期,或者是过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以“关注职业发展,加快个人成长,培育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该课程开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抉择,然后通过努力使自己各阶段的目标变为现实。该课程的开放,能够让学生提前关注并了解会计专业的就业特色,更能加大学生应对毕业后过度期的恐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
(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市场及单位的特点进行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得到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增强工作经验。也要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证和会计资格证书的考试,为学生的就业之路增添一块敲门砖。另外,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还要加强在工作中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三)开设学生就业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心理咨询。
为了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学校要组建学生就业社团开展各类职业拓展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实现“认识,发展,实现自我”的目的。并且加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机会和场合让大家分享就业中的各种状况,排除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用健康的心理去应对就业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四)尽量多掌握一些其他技能。
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集中在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所以,只有提升自己综合实力,比如,英语的水平提高,或者能通过CBRA或ACCA考试的几门课程,也能增加一些砝码。这样的话,就业的范围和质量就会有所提升。
(五)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是,鼓励大学生创业来带动就业。那么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就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案例分享,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信心和勇气。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炉炉. 会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现代企业文化.2010.(20).
1中职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论持续创新,才能适应教育的客观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对中职院校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忽视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就不能据此调整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被师生所淘汰,不能支持培养中职院校专业会计人才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改善师生的教学关系。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来改善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还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根源在于要激发师生教学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意识。这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式,必然造成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脱离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其次,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比较偏重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由于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会计岗位工作经验,对企业案例分析不透彻,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累积实践经验,也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不能胜任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教学模式不能落后于教育教学环境的需要,在忽视了对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下,必然失去了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特色和就业竞争力。最后,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操作教学形式化。由于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定位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突出办学特色。但是,一些教师对如何实施实践操作教学还不清楚,往往造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操作教学的形式化。这样就影响了中职院校会计教学质量,其具体表现包括:师生对会计实践认知比较弱,忽视了会计实践作用和意义;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面,缺乏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与系统性。一些办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会计专业缺乏模拟或仿真实验室。
2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
首先,完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采取分阶段培养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让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加强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辅以会计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基础技能,鼓励学生进行会计初级岗位体验,开展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如收银、出纳等。这样形成从会计知识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再到会计理论学习的教学循环模式。第二阶段就是要加强会计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实践,掌握会计核算、编制报表、财务软件应用等操作技能。第三阶段就是会计专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模拟实训、定岗实习形成有机整体,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其次,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能够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训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与综合素质,对会计业务进行模拟,全程体验会计核算等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业务处理。原材料和现金在工作中都可作为独立工作岗位。例如:领用或出售原材料的会计处理:领用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的:借生产成本贷原材料;生产车间领用用于生产车间的:借制造费用贷原材料;销售部门领用:借销售费用贷原材料。最后,要能够优化中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实践环节。通过《基础会计》、《经济法基础》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收银员等类似岗位的技能。同时,进行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会计账簿书写、点钞等)的学习和训练,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从事出纳和会计工作奠定基础。教师要对学生从理念上强化对实践的认知,重视会计实践的意义,真正落实好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进行有效互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案例的探讨,掌握和模拟会计实践操作。教师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造会计实践的途径。
3结论
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经验的累积。中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教学合作,共同实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技能对接。会计专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的情况,要创设会计职场情境,积极开展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和定岗实习,这样丰富了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职院校人才。
作者:邵林春单位: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
自从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若干条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对此,笔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高职的会计专业中尝试了“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属于一种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如果想办出会计专业的特色,那么关键便是实践教学。而“以赛促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组织学生去参加相对应的会计竞赛,进而开展与会计专业高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操作训练等等,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会计专业其各项知识,提升学生良好实践能力和设计的思维方式,培养出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则
1.渗透性原则: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两者相结合。高职会计专业所有的课程体系都是依据其高职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整合,这些课程能够组成一个良好的有机体,进而完成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成本会计、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这几项课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培养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处理能力与会计的流程操作。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其实践教学的体系并不是独立的,他与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之间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2.渐进性原则: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学习链为主,实现分层式的架构。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习,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与多门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高职会计专业所有的课程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一个渐渐递进的关系。学校在安排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首先需要理清专业课学习的链路,在此条学习链上,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再以能力的递进方式作阶段式的排列。
3.开放性原则:跨越时空进行新型的“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里,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都是有一定的限制,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却完全是没有限制的。因此,怎样解决好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有限性和学生其学习时间的无限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包括网上的虚拟来模仿实训,因此要构建一个高职会计的实践教学的体系,网上的实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承担着为我们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与实用型的人才,而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出一个未来能够在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可以说尤为的重要。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到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依据当前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目前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比较缺乏,与此同时,既能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素质,又具有熟练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缺乏。当前年轻教师很多,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因为其教学任务繁重,因此也就很难会抽出时间进行较多的社会实践。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让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就会随之造成年轻老师脱离实际,随之会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在实践教材上比较落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入,随之而来新的经济法规也在更新,包括会计制度与会计理论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高职院校会计教材也在不断的修订,然而却远远的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材。过去的教材错处比较多,教材的质量也不是很好,更与会计实践业务相脱离。这些已经远远不能与培养会计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相适应,也会直接对会计的实践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3.教学方法相对陈旧。过去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最开始是由老师向学生讲授最基本的理论与基本的方法,然后再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操作。学生只需要按照其既定的方法与程序进行操作即可,而至于真正的操作技能则是由实习单位其财务人员进行言传身教,包括给学生讲授其会计专业业务的程序处理与方法。学生则会在企业财务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学会处理各种实际会计业务。此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这一思想,但是已经与当前的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不相符合。因此,需要对会计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创新与改革。
四、“以赛促建”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质量是教育主要的生命线,因此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但是立足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主要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而且也是国际目前和未来发展潮流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怎样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提升学生会计实践技术进而达到各个公司的要求,这也是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赛促建”改革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调动学生对会计课程与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精神和专业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与职业技能都有很好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任何东西的学习,都需要有极大的兴趣,会计专业的学习也不例外,可以说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关键问题便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比赛竞技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由过去的“要我学”到“我要学”;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找到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进而提升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高职会计专业进行“以赛促建”的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组织各种会计专业的竞赛,为会计专业的各人士,特别是各大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操作能力与个人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赛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灵感。促进各个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模式上的改革。与此同时,对于课程的设计、学生策划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都展现出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师生应该充分利用组织竞技活动这一平台与资源,将这些竞技活动恰当的引入到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科学合理组织学生参赛。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不但能够为学校学院争得荣誉,还能够更好促进此院校与其他院校专业的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最终形成一个“教、产、研”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此创立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未来的发展都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高职会计专业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注重“以赛促建”实践的教学方法,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把握住公司在财务会计上的动态,立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积极参赛,活动虽然是以学生的竞赛为目的,但是却是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各种不同的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都是以学生自身最真实的训练为基础。这些比赛项目促使会计专业的教学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可知,现在的学生都是敢想敢做,没那些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过去的学生还是有很大不同。通过选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可以跨专业,自由组成参赛小组来参加学校,省市以及国内外各种会计竞赛活动,最终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一个全新有机联系整体的教学体系。“以赛促建”的教学方法不但具有其自身的教学特色,而且又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的兼容,这样就能够保证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另外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高职会计专业“以赛促建”实践教学方式的改变
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当前的实践教学方式由过去的单一顺序法和障碍法逐渐转变成“4+1”的“以赛促建”教学方式的转变。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以顺序法为主,也就是依据课程安排的内容,慢慢的向前推进,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此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即能够让学生掌握住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仍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本质。若顺序法教学方法能够与“以赛促建”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便能充分展现两者优越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赛促建”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从相关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求的,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前景
课题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03046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0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就河北省来说,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很多专业生源萎缩,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迅猛发展,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显得异常火暴。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于本科来说,入学门槛低,相对中职院来说,学历层次较高,这是导致相当一部分生源流入高职院校的原因;二是对社会公众而言,相对于烹饪以及车间技术工人等职业来说,会计这个职业类似于管理岗位,好像更体面;三是相对于一些冷门专业以及一些管理类专业来说,会计是一个传统职业,作为一门行业技术,为公众所熟知和认可。因此,高考生源虽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却依然蓬勃发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连续多年高职院校招生的火暴,致使每年都有大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这些毕业生由于学历、职称以及经验所限,只能从事出纳、会计员及会计师助理等低端会计工作;虽然各行各业均需要会计,但需求量毕竟有限,低端会计的供给已远远大于需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还不到50%,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选择其他的职业、自主创业或待业。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务,致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基本技能方面不如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会计专业理论方面又比不过本科生,使会计专业的高职生处于尴尬境地,无法实现和会计实务工作零对接。
(四)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并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低端会计过剩,毕业生薪酬待遇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师等高端会计紧缺,低端会计过剩与高端会计紧缺的矛盾,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无法与经济发展匹配的现状亟待改进。
(五)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形成挤压。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生源充足、就业渠道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21世纪初,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教育迅速萎缩,生源下降、就业不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教育的职能很大一部分被高职教育所取代,且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相比,还具有学历上的优势。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应用型本科的出现,尤其是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的出现,必将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形成挤压之势。如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在招生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途径方面做出调整,极有可能像高职院校取代中职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终将被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所取代。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前景探究
(一)正确引导,理性报考。教育及相关部门应对广大考生及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不要一窝蜂的涌向会计专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低端会计的饱和及过剩,使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家长及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结合学生兴趣,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理性报考。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也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一味扩大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就业前景,合理确定招生编制,量力而行,保证教学质量,打造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使本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及技能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实力,从而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明确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基本目标,该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高职院校设置的基本目标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综合素质的毕业生。
2、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1)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点钞、小键盘(或算盘)以及会计书写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技能;(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真正的实践课程或许还不到30%,理论课在70%左右,重理论、轻实务的后果便是学生应用能力差,遇到真实的会计业务便六神无主、乱了分寸。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比重,就职业院校而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最好为3∶7;(3)在高职院校中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是会计专业的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由于对会计课程的偏爱及教师课时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选修课大部分为会计类课程,综合性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越来越少,甚至没有,由于教学计划制定者的偏好心理及视野局限性,导致了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灵活性差,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重视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务操作技能
(1)提升教师的实务水平,为学生配备师傅型老师。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也必须是师傅型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以及专职在学校教课的老师,真正有一线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不多,没有实务经历或实务经验的老师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课,无法深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而若想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首先必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的实务水平。就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而言,有很多种方法和渠道,比如选送相关教师参加政府主导的、行业企业承办的顶岗实习国培班,为老师提供实务实习的机会,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或把教师的会计实务工作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部分,允许教师授课之余,在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兼职,使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教育培训学生;另一方面又服务于周边经济,回馈社会。
(2)会计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业务基本处理流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会计职业的保密性、谨慎性,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由于缺乏实务经验,技能不熟练,很难马上胜任会计工作,也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校内的仿真实训,在做好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实训力度,并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于当前会计工作实际。
(3)拓展实习渠道,引入记账公司。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又很难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积极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创设实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协商、合作,实现部分学生的轮岗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将记账公司引入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生产力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周边企业。当然,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校办记账公司,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院校管理者以及专业老师的努力。
(三)彰显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已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财务顾问式的高端会计人员。据统计,中国会计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而其中大多数是低端会计人员。就会计的需求现状来看,低端会计已供过于求,而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高端会计人员则相对紧缺。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制短、学时少,毕业生也仅具备了会计基本从业技能,处于低端会计人员的行列,且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重点为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管理专业,向社会输送的会计人才趋于同质化,因而使低端会计人员就业、从业形势更加严峻。
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专业设置同一性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如一些新兴的专业会计与审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以及税务会计等,打造本学校的品牌专业,为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增强就业优势。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高端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起点低、缺乏实务经验、专业素质不高,为了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学生在做好基础会计工作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尽快完成从低端会计人员到高端会计人员的转变。
3、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就业渠道。国外的职业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并行式,即全日制注册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二是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这两种形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而且由于校企合作的特殊体制,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容易就被实习工作的单位录取,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相对顺利。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政府机关应当制定配套的政策及制度,鼓励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便利的渠道;而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在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方面,除了依靠合作企业,还应另辟蹊径,如把专业知识就地转化为生产力,依托自身专业,建立校办企业,既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又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途径和经验,还为学校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服务了地区经济,一举多得。另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会计课程的同时,也应选修相应的综合类课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当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时,应先就业后择业,或选择自主创业,转入与会计相关的职业,以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石,成为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佼佼者。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从招生、培养模式、实习以及就业,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挤压之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亟待改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继续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华道清.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A].职教通讯,2006.11.
[2]夏洪秀,付韶会,谌斌.会计培训市场健康发展浅析[A].财会通讯,2012.12.
1完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在理论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实践两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仍然很少,但是需求却非常大,因此,当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完善。
a.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主管或者是会计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或者是聘请其为学校的教师,带给学生以及老师当前会计事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b.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如远程教育、模拟操作等等,另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培训单位进行实训,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将理论更加良好地结合到实际中,传授技能给学生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针对性。
2加大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的资金投入
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技能得到锻炼,提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的主要场所包括会计模拟试验室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等。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方面的投入就不能少。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很难达到实习资金投入放入充足,因此,加强校企结合、注重产学互补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迫切的任务。此阶段,学校可以加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安排学生定期加入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生存中的竞争力。
3改革实训、实践教材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实训、实践的教材是否和实际情况联系紧密,是否达到了质量上高水准的要求,所以,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实践教材的改革就成为了当前实践性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在进行教材的改进时,要注意业务案例的类型选择要尽量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能够反应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思考,从而建立起印象较深刻的专业理解架构。
4增加实践性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精神、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将两者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创业中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又能利用创业的驱动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职位竞争激烈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都有报考会计专业的意愿,很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竞争十分激烈。财经类院校以及其他综合性质的院校都不断增加会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加剧了财务类学生毕业后的职位竞争。高职院校相较于一般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高职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以重视考证、应试教育为主的方式,将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尽快做好就业准备,并且鼓励学生突破就业限制,自主创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二)创业教育的优越性
创业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其教育贯穿于学习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将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会计等其他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实际上还是专业教育,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充斥其中,对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优势。但是,学生所选择的学科专业以及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对其创业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创业初期。因此,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发挥出专业的优势,也可以满足创业需求。高职院校将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促使创业理论知识与实际专业技能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和高等院校逐渐提高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层次,在必修课中增大创业教育的比重。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具有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因为会计专业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创业与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必备技能,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比如,会计专业中涉及到资金筹措与资本积累的有关知识,像打开市场销路与成本核算的方式、核算账款、盘点货物、核算利润等,都是创业中必需的知识技能。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主体,其创新意识与知识结构对这两者是否能够顺利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今后应该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转变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核心,从而挖掘出会计专业教育中与创业有关的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创业知识为基础,找出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另外,可以采取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深入实际,在创业企业的一线进行学习,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会计专业不断提高的要求了然于胸,帮助教师找出上课重点内容与针对性内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活动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经验。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职业迁徙能力等。
(二)在创业情境下构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很多,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因此,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开创多元化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在创业情境下构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项目作为主体,学生的实际创业需要作为动力,构建专业课程,促使学生将创业与专业结合到一起,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与创业创新的能力,培养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是由于创业是人类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财富的追求所产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驱动性。有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欲望以及学习能力,这种心理倾向十分值得信赖,并且在受到激励或者其他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倾向与能力就会释放出来。因此,在学习内容与自身的实际需要相契合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进行学习。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决定个体行为,所以,创业作为驱动力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根据创业项目的需要设置课程
将创业需要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驱动力,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将创业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例如,将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作为必修课程,增开一些与创业息息相关的《市场学》、《小企业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环境,将创业的知识、所需技能融入到会计专业课堂之中。
(四)在会计专业课教育中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在创业情境下,传统教学模式所起到的作用距离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由于这些教学依然沿用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实质上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在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下,应当将具体的创业项目作为载体,将教学模块与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创业全过程作为主线,将主线之中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串联;将课程学习转化为分析创业项目的过程。在完成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导入,将知识转化为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具。例如,在《财务管理》课中,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教材安排进行逐章讲解,先是投资,再是财务预算与分析,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创业情境下,应该以具体的创业项目为核心,采用分组或者学生自由结合的方式,以小团体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将创业项目的运营过程作为主线,对整个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全面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指导而不是主导的角色。例如,可以创设具体的创业项目,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个文具店,也可以是小吃店。学生可以想象自己为创业者,根据创业中的实际活动将教材与之相关的章节进行串联,如将筹资管理导入资金筹集阶段,将项目投资分析导入固定与无形资产投资阶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财务管理》教材转化为趣味性、实践性的创业知识。这样学习既能够学到教材内容,还能够完成完整的项目财务分析,增强教学效果。
(五)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开设实训课程
当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课程实训的方式:会计专业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前者的方式一般为教师设计一些会计题目或者会计案例,要求学生将填制原始凭证到做报表这一完整流程亲自操作一遍,而后者只是将前者的手工操作替换为计算机操作而已。这些实训方式虽然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一些复习与巩固,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为实现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应该将创业项目与会计实训课程结合起来;用创业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提高创业能力。
(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
学校与企业联合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增强对创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器与实践基地,促使学生迈开创业的第一步。围绕会计专业开办创业讲座,邀请会计专业的已经取得创业成功的人才来校讲课,分享成功道路上的经验与走过的弯路。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促进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更深层次融合。
(七)开发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
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将两者融合起来。平台的主菜单设计要将两者的内容与需要结合起来,如会计专业标准库、创新创业指导等。栏目的设计应该将两者的特色融合起来,扩充平台信息量,设计美观的网页。另外,该网络平台要为教师提供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的资源,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创业的平台,同时能够满足会计专业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完善平台建设,还需要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家与创业先锋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与建设性的意见。优秀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推动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还能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结语
创业教育是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符合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应国家的号召,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实践型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探讨[J].中国市场,2014,(1):113-114.
[2]陈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探索[J].青年时代,2016,(13):164.
[3]崔艳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21-24.
[4]姜庆.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J].商业经济,2016,(4):158-159.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思路
近年来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想是“能力本位教育”(Capability-basedEducation),这种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结合企业的需要,立足实践,真正使得课堂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我国目前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观念理解与评价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课程改革深入方面尚处于论证和徘徊阶段。相对于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还基本上是在对以往的学科体系进行沿袭,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基于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一、能力本位视角下会计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实践课程方案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
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实训提升与岗位实践技能脱节
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三)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评价对象上,比较单一,不完整、不全面、不客观,主要是学生评价,未把专业、课程、教师纳入评价对象,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整体的办学平。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考核方法单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缺失。不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成长。
(四)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专业的教师也是如此,从“学校”到“学校”导致从事高职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机会从事实践工作。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师资数量不足等自身的条件限制,没有提出鼓励教师实践学习的激励措施,在工作考核中也鲜有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办法,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实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对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介绍少之又少。即使有很多教师考取了“会计师”等证书,具有“双师”名誉,但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却很少。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一)构建三级递进的课程计划
1.大一认知实践
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和会计机构,了解生产经营过程和组织情况,感性认知会计资料,使学生热爱所学的会计专业。
2.大二综合实训
在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领域后,可组织学生对全部学习领域按照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做综合领域实训。在实训时,运用会计岗位模拟方式,通过模拟企业业务,让学生分岗位操作企业核算全过程,使实训过程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让学生熟悉各岗位之间的程序、凭证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关系。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起调控引导的作用。
3.大三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进行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实习期间,企业相关人员可充当教师的角色,指导、督促学生实习,保障实习的效果。在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实习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学校给出成绩。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水平
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会计专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对于教师本身来说,双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际的表现就是既要具有讲师及以上的职称,还要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技术职称;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来说,双师结构要求学校既要有专职教师,又要有兼职教师,既要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鼓励专职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参加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等考试,获得双师证书;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将会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到工作单位挂职锻炼,使教师掌握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聘任和待遇上给予照顾。
(三)稳固校外实训单位,完善校内实训条件
实训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实际训练的简称。是在学校的能够控制的状态下,按照高职人才培B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单项、综合训练以及职业岗位实践训练的教学过程,是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实训不同于实验和实习,既有实验的“能控”特色,又有实习的“职业”特色。通过实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各项职业能力。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硬件保证。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中央财政补贴和奖励,用以充足教学设备,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按照企业要求采用订单式培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但毕竟会计专业的学生全部去企业实训不现实,学校更多地是要在校内实训室上下功夫,要克服校内实训的种种不足,完善校内实训的实训条件。
(四)建立技能竞赛和能力提升的互促机制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成全.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9(7)
[2]杨晓华.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引领设置课程―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对该课程不重视
虽然各院校经管类、建筑工程管理类本科及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都会开设会计课程,但人们对其重视度远远不够。首先,非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会计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缺乏认识,进而不予重视。比如有的专业将其设为考查课,有的专业安排的课时仅1周2-3节,课时太少。其次,学生在学习课程前常会问“我们专业为什么要学会计?”,可见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十分茫然,不知道会计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很多学生只是将会计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对其很不重视,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会计课程中,其教学目标也应存在区别。但在很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它们两者的教学目的基本无区别。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是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熟练进行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比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目的是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着重在于掌握记帐、算帐、报账的核算方法。而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应当了解会计的职能、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领域特有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财务资料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懂得如何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运用会计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即主要是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制造会计信息。比如,能够看懂会计报表,能找出管理工作所需信息。两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应有所区别。
另外,目前非专业会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仍然很严重,教学理念亟待更新。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再加上会计学科较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非会计专业的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非专业会计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比如可以把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环节的课堂教学安排在学校的会计实训室当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该提出让非专业学生考取适合的会计职业证书,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同时以此拓宽以后的就业面。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很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通过《基础会计》一门课程来实现,顶多再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不像会计专业学生还要学习会计后续大量课程,因此,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都将由《基础会计》一门课程承担。目前的教学内容要么是专业《基础会计》的翻版,要么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的简单合成版。另外,很多教师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两者仍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无差别,根本体现不了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学到最后也不知道会计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
(四)教材不能适应教学要求
目前出版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数量不少,但其内容与会计专业教材大同小异。并且,所编教材过分强调兼容性及通用性,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如此不分专业的统一采用一个版本既增加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会计很难,自己很笨。
(五)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缺乏研究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传统入门课程,对其教学的研究成果也颇丰,但对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高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则更是研究甚少。一方面,缺乏一支专门从事非专业会计教学研究的专业队伍,因为非专业的会计教学大部分由会计专业教师担任。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基本忙于自己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没有时间去做非专业的研究。另一方面,教学改革基本都是以专业为单位,非专业会计老师属于会计专业,与其他非专业教师较少交流,更不要说一起做教研。因此,非专业会计教学要求与各专业结合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大非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视
第一,非专业教师也应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基础会计课程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周课时,并在专业介绍时便告知学生,使学生对该课程引起重视;第二,任课老师在上第一堂课前应介绍本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并凸显其重要性,以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观念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需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会计教师与所教非专业教师一起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剖析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素,论证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非会计专业应具备的会计方面的能力素质,进而改变过去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目标。高职高专非专业会计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不必刻意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结合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选用各专业应必备的财务知识,弱化核算内容,强化会计与管理相结合的内容。尤其应结合所学专业,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特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结合旅行社、酒店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物流管理专业应结合物流公司业务的核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公司业务的核算。总之,应该注重运用会计信息,即能看懂财务报表,能做简单分析,以帮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四)加强教材建设
非会计专业选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应体现教学目标,重在“用帐”,而不是“做帐”。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讲书本知识。可以删掉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如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可以改变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先讲实务,再讲理论。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应安排实训项目的内容。教师可以选用一本适合非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但必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备课。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如此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考虑与相关专业教师一起自编教材。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安排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的训练,并使学生掌握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中外合作 会计 实践性
最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越来越国际化的特点,开展合作办学比较流行,主要培养掌握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技巧及分析与解决财务和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学、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实务、预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由于是和国外高校联合办学,课程学分互认,学生可以在二年或三年后进入国外学习。因此,会计学专业合作办学课程既要满足国内高校的学分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合作外方对学分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高职学生日渐重要的实践性课程相对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在学生自由择业的前提下,有必要对会计专业的课程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一、我院中外合作会计专业项目的背景和总体教学安排
从2009年开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奇杰斯特学院开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0年开设了中英会计合作项目,按照英国奇杰斯特学院教学认证体系标准,引进英国奇杰斯特学院英文教材,采用我院教师和合作外方派遣教师联合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英语能力。
中英会计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范围包括非艺术类高中毕业生,扩大了招生范围、减少了招生类别限制,实现了考生不分专业自由报考的机制,同时带来的问题是生源的质量相对较差,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制为三年,同时又要安排至少一个学期的“定岗双元”实习,所以对授课学时带来了制约。“定岗双元”制度是我院的一项重要特色,该项教学实践活动获江苏省2011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既要实践我院教学特色,又要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所以对授课学时的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学生在入校后,从第一学期开始语言类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采用同时推进的方式,其中的语言类教学由合作外方派遣的外教授课,而专业课教学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业课由本院会计专业教师采用汉语教学,这部分教学占整个专业课教学的70%左右,另一部分专业课教学由外教采用全英文教学,具体课程由外方选定,时间安排在在校的最后两个学期。总体而言,外方负责语言类教学,中方负责专业类教学。这样安排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因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国内就业的。由此可见,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比同类高职会计的教学任务要繁重。
二、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开发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专业设置强调职业性、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高职会计专业是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该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实际应变能力。因此,作为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如何组织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采取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手段来实施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是每一个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都无从谈起。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
(二)我院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概况
开发思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总体分为两大模块: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1、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发
(1)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由示教桌、学生实训桌、会计工作流程图、教学实训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分岗位(会计主管、会计、出纳)手工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通过手工账务处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与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会计手工实训室主要完成三个实训模块:会计单项模拟操作、会计综合模拟操作和成本会计模拟操作,这三大实训模块构成了会计校内实训的主要内容。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财务应用软件等设施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按照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流程的要求,通过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和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完成账套的新建、账簿的启用、初始化设置以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到过账、结账、生成报表,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在这一实训模块中,学生除了完成电算化模拟实训的全过程之外,还要参加由用友软件公司组织的考证,取得该公司颁发的“用友财务软件操作证”,作为毕业的证书要求之一。
(3)ERP沙盘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主要由ERP沙盘模拟训练课程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设施、教具等设施组成。在企业ERP模拟实训室,针对生产企业,将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质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划,由学生组合形成几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6-8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科学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发
校外实习课程包括两个模块:认识实习和毕业定岗实习
(1)认识实习
会计专业认识实习是会计专业基础课阶段的观摩环节,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的领域主要设定在生产加工企业,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了解和掌握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建立产品生产流程概念,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并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和分析理解产品加工生产及对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的有关资料,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财务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必要基础。
认识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参观、查阅资料和撰写实习报告三个步骤完成的,具体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学院统一安排相结合,由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个部分构成。
(2)毕业定岗实习
会计专业的毕业定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之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记账、报表编制、成本计算、纳税申报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综合专业实习,以收集毕业设计所需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调查和定岗实习为主要工作内容。一方面其内容广泛,涉及会计、工商、税务中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它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其认真、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同时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模拟实验外,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这类基地可采取与企业签订合同,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情况进行了解,并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顶岗学习。通过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提高会计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会计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措施加强校企合作。
三、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针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课时紧、语言类课程较多的具体特点,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安排的教学思路,作了特殊安排。
(一)实训内容有删减
针对中外合作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发展的方向,校内实训删掉了成本会计单独实训模块,改为在《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成本会计实训内容融入进课程教学中,既完成课程教学,又达到实训要求。
(二)实训模块有合并
这主要是将第二学期的《会计单项模拟操作》和第四学期的《会计综合模拟操作》两个模块合并为一个模块进行,因为这两个实训模块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在课时较紧的情况下可以合并,同时实训要求适当降低,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该实训内容。
(三)实训时间有缩短
这主要是指最后的校外定岗实习,普通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定岗实习是要在两个学期内完成,即30周共计480学时,而中外合作班则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即15周共计240学时,但实训的要求则相同,仅仅只是减少时间而已。
四、结论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而对于中外合作高职会计专业同样重要,对此的课程开发也应作为我们会计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庆春.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构想.经济师,2008年6期
[2]周济.2006年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3]牛瑞新.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广西轻工业.2009年9期
[4]藤建林. 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6期
[5]马占成. 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会计之友.200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