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本运作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国联”)成立于1999年5月,是无锡市人民政府出资设立并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注册资本80亿元,从事资本、资产经营,投资、投资咨询及投资服务。
自2006年担任无锡国联副总裁(分管财务)以来,杨静月运用自己近30年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制订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运用金融平台和衍生产品,加强对集团公司所属子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服务集团子企业的资金需求;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并且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
2010年,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杨静月果断决策,带领财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增强了无锡国联对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集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控制风险。杨静月坚信企业需要苦练“内功”,依靠制度“治家”。“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财务工作上,只有始终不渝、不断健全内部制度,不断强化规范运作,才保证了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她的指导下,集团财务部制订了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费用开支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制度、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时间、质量暂行规定、筹资业务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办法、经济担保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业务风险报告制度、会计人员工作交接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工作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财务经理委派,集中管理,有效监督。为了加强集团整体的财务会计管理、监督,强化集团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提高集团整体财务工作水平和经济效益,杨静月根据集团公司的需要,对全资、控股子企业的财务机构委派有关财务人员(含财务总监、财务部负责人、财务人员)。被委派财务总监及经理按照被委派单位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开展工作,并对集团公司和被委派单位负双重责任,实行定期工作报告制度。集团公司财务部定期召开委派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例会,了解掌握委派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的内部培养与人才引进,目前无锡国联的委派财务经理队伍达到了20多人,实现了集团对全资、控股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3 成立财务公司,节约财务成本,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国联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自2008年9月16日成立以来,合理定位,充分发挥“服务与监督”两项功能,努力提高资金归集率,全面开展各项业务,同时,注意金融风险防范,切实完善内控机制,努力培养后备人才干部,深入推进企业文化,注重开拓创新业务。2009年底,杨静月在第一时间洞察到电子商业汇票市场机会,经过董事会讨论决定以直联方式加入人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于2010年初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全国299家第二批上线机构之一。公司于2010年6月28日,顺利完成人民银行的验收工作,并开具了本次上线机构中江苏省第一张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这标志着国联财务公司信用上升为银行信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财务公司利用电子汇票服务于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财务公司与同业之间的票据业务也将更加便捷,确保财务公司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作为财务公司董事长,杨静月率领全体员工,通过两年多来的运转,使财务公司一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的功能,有效归集资金,两年多为集团节约近一亿元财务成本;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力度与深度,为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4 发行企业债券,降低资金成本。除多年经营积累和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外,杨静月不断尝试多种直接融资方式,曾于2006年3月成功发行11亿短期融资券,2007年6月成功发行2007年第1期8亿短期融资券,2007年11月成功发行2007年第2期7亿短期融资券,2009年3月成功发行10亿元6年期企业债券,并于2009年8月目前成功注册30亿元中期票据,首期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是央行继短期融资券后推出的又一债务融资工具。直接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调整了债务结构,扩大了公司市场影响力。
5 加财务管理的强软、硬件建设。杨静月积极推进整个集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以财务为核心的ERP信息管理体系,为无锡国联建立了一个灵活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实现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无锡国联财务核算、预决算工作走在无锡国资队伍的前列。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在企业发展中参谋、助手的作用,杨静月将财务人员充实到重大资本运作项目的项目组中去,成为项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前期介入来发挥作用。近年,财务人员参与了多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收购,PE、VC等资本运作项目,实现了化解企业经营困难、产业调整提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形成了无锡国联以资本运作能力、投资盈利能力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杨静月始终注重财务人才的培养,注重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锻炼,并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通过多年的培养,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理念一致、忠减企业的财务人员队伍。
透过10月22日午间公告,天晟新材筹谋许久的重大事项揭开一角,整个资本运作架构相当大胆和新颖:通过定向出让股份及委托投票权的方式,天晟新材四大高管将公司控股权让渡给PE机构,后者将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改组,全面主导后续资产整合进程。
该份公告显示,天晟新材控股股东取消委托投票权。天晟新材在10月22日披露报告称,公司股东吕泽伟、孙剑、吴海宙、徐奕签署协议,将合计23.81%的股份对应的股东投票权及相关权利委托给杭州顺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杭州顺成”)行使,后者将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赵兵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
从本质而言,天晟新材这般运作可看做是PE创设重组的升级版,杭州顺成在公司内扮演的角色由之前的“参谋”,进一步升格至上市公司的“当家人”,话语权与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委托期内,PE机构将统揽资本运作全局,相当于短暂“租用”了天晟新材这一壳资源来实施资本运作,其模式、手法十分罕见。
但随后,由于深交所在事后审查中关注到该事项,已就事项涉及的交易目的、合法合规性、对上市公司影响、存在的风险等方面向公司及相关方发来问询函件,并约谈了相关人士。
天晟新材无奈在10月27日公告称,协议双方已充分理解委托股东投票权可能涉及的风险,一致同意取消协议,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将不会发生变化。
“从天晟新材‘租壳’模式被叫停,到重组办法修订,已表明国内监管机构对借壳上市的资质要求会严格执行甚至有所增强。”有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些打球规避借壳的方案,会被课以更严格的监管。”
“租壳”运作模式
PE买下少量股权,同时获得控股股东让渡的投票权,进而主导后续资本运作,事成之后赚取二级市场溢价退出―――天晟新材试图以“租壳”运作模式在A股登场。
天晟新材于2011年1月25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发泡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根据天晟新材10月22日午间所发公告,公司四位主要股东吕泽伟、孙剑、吴海宙、徐奕日前与杭州顺成签署协议,四人将以7.89元/股的价格将合计持有的天晟新材20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14%)转让给对方;与此同时,四人还决定将合计所持上市公司23.81%股权所对应的股东投票权及相关权利委托给杭州顺成行使。交易完成后,杭州顺成享有天晟新材权益股份将达到总股本的29.95%,由此成为控股股东,天晟新材实际控制人亦变更为杭州顺成的掌门人赵兵。
此番出让股权及股份投票权的四位自然人皆为天晟新材核心高管,其中,吕泽伟为公司董事长、徐奕为总裁;而吕泽伟、孙剑、吴海宙目前又是天晟新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据四人表述,本次交易的出发点是为与杭州顺成展开战略性合作,目的则是将天晟新材打造成主体业务突出、业绩优秀、可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并为股东不断创造高额回报的上市公司。天晟新材9月9日起停牌,停牌前一日股价为12元。
可见,杭州顺成入主天晟新材乃是为后续资本运作铺路。而参照天晟新材披露的初步框架,整体运作过程中将涉及实际控制人变更、资产收购、资产置出等诸多环节,但上市公司最终通过针对性的设计,避免了触碰“创业板公司不允许借壳上市”的红线。
据披露,杭州顺成在相关股份过户后拟对天晟新材的董、监事会实施改组,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根据实际情况向上市公司提出主营业务优化或整合方案,为上市公司引入资产。基于此,天晟新材后续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向非公开发行对象以外的主体收购资产或股权,预计收购涉及的总资产规模不超过15亿元,这一规模不超过公司2013年末总资产的72%。杭州顺成的赵兵还特别承诺,本次权益变动及后续资产引入计划将不构成借壳上市。
细究上述方案,定向受让持股、再以此为桥梁介入上市公司资产整合,杭州顺成的核心运作套路与“硅谷天堂模式”颇为相似。
2013年以来,硅谷天堂通过举牌或股份受让的方式获取了通威股份、精伦电子等多家上市公司股权,与上市公司股东形成了利益捆绑,并将在项目并购、产业整合等方面为上市公司提供针对或合作。
回看杭州顺成,其自身也是从天晟新材控股股东处受让了6.14%股权,并明确表示将主导后续资产整合。但它与硅谷天堂的最大区别是,硅谷天堂在资产整合过程中相当于一个“参谋”的角色,其主要是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向上市公司推荐项目,而最终定夺权在上市公司管理层。反观杭州顺成则通过受让股东投票权的方式,实现了对天晟新材的全面掌控,在资产整合方案选择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原有管理层完全被“架空”。
无论是让权还是“租壳”,天晟新材实际控股股东与杭州顺成的最终目标十分一致,就是竭力实施完成资产整合,待股价上涨后,杭州顺成则回归其PE属性减持退出,天晟新材实际控股股东亦可谋求高位套现。
监管层的顾虑
据了解,天晟新材的易主方案之所以备受质疑,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根据协议,天晟新材四位主要股东吕泽伟、孙剑、吴海宙、徐奕拟将合计所持公司23.81%股权所对应的股东投票权及相关权利委托给杭州顺成行使。交易完成后,加上受让的部分股份,杭州顺成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全面主导后续资产整合进程。
据天晟新材公告,上市公司取消的正是上述协议中有关股东投票权委托的所有条款,即公司控股股东将维持不变。
不过,在投行圈看来,深交所官方微博就天晟新材方案叫停所的一句话更加耐人寻味:“本所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求上市公司严格执行‘不得在创业板借壳上市’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减停之时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10月24日,证监会修订后的重组管理办法,拟于今年11月23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在明确了借壳上市定义及要求的同时,指出“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得实施前款规定的交易行为”,意即创业板公司不允许借壳上市。
不少投行人士对此表示费解。“天晟新材的方案说得很清楚,后续会通过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再去收购资产或者股权,且严格框定了资产规模,意思是表个姿态,肯定不会构成借壳。”有投行人士说,其实,规避借壳不是目的,只是方式选择的问题,“与其说该方案是规避借壳,不如说是‘此路不通’情况下的迂回突围。”
但也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天晟新材这样设计本质上是为了规避借壳监管,如获放行,其他公司会群起仿效,监管层关于禁止借壳的禁令就会变为一纸空文。深交所的表态,是对创业板公司的集体警示,也意味着监管层对借壳上市的审核会更严格。
“钻空子”行不通
作为重大资产重组的一种极端形式,借壳上市在审核上一直遭受“特别对待”。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化趋势下,监管层对借壳上市的审核却越卡越紧,这也导致在实务操作中,不少公司动脑筋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方案来规避有关方面对借壳上市的监管。
简单而言,构成借壳上市须同时满足两大硬指标:一是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变更;二是置入资产超过上市公司资产规模(100%)。这意味着,只要化解其中一条,便可逃脱借壳上市的严苛监管。
在此前顺荣股份收购三七玩的方案中,顺荣股份就通过层层设计,保住了三七玩实际控制人吴氏家族对公司的控股权。赛为智能收购金宏威的案例中,由于精准控制标的资产估值,该次交易对价稍稍低于上市公司100%的资产规模。更流行的手法是,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收购资产”的两步走模式,不少公司完全绕开了资产重组的通道,更遑论借壳了。
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是,10月24日,证监会的有关重组管理办法修改情况说明中,提及了各界对于借壳上市界定完善问题。“既有建议在一定程度放宽个别标准的,也有建议要防范规避借壳的。鉴于借壳上市的定义是否需要调整还存在不同认识、还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因此保留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表述。”重要的是,证监会表态:“同时,我们会加强对个别规避借壳行为的监管,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这是个很明确的信号,一些通过花哨手法规避借壳的模式或已难以为继。”某资深投行人士称。
关键词:报刊产业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报刊的种数、发行总量、广告收入等大幅攀升,报刊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报刊产业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不过,报刊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报刊产业的发展应更重视战略规划,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报刊产业无可替代的地位
当世界上第一台电视问世时,有人曾悲观地预测报刊时代即将终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但事实上,即便现在网络都已普及,报刊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10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在多媒体时代“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偏爱报纸”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针对报纸在报道中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进行了调查,结果78%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报刊产业数据资料来看,办刊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年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报纸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零售额仍上升5%,每天有超过10亿读者阅读报纸。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曾发表的《2001-2005年世界娱乐业及传媒业展望报告》认为,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报刊市场将年平均增长4.9%。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美洲报业对传统的报业战略进行调整,发行量和赢利持续增长。
从我国报刊产业的主要指标看,报刊产业的发展也处于上升阶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 200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达1969.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为351.72亿元。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为202.35亿元。报纸和期刊的定价总金额相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0.62%和7.96%。据统计,2010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达381.5亿元,同比增长2.98%;期刊广告收入达32.2亿元,同比增长6%;报刊广告总计达413.7亿元,在全国广告营业额2340.5亿元的总份额中占17.68%。可见,我国大多数受众仍然非常重视报刊媒体,把阅读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报刊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报刊产业体制改革较慢
随着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和竞争环境的改变,报刊产业管理体制对于报刊产业市场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行政的过多参与,导致报刊主体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大打折扣。报刊产业市场至今仍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痕迹,对报刊产业的刊号、编制、投资、购并等方面控制过严,政府的审批和管理政策不够明晰,造成我国很多报刊缺乏创造力,从内容到形式,同质化都极其严重,而很多社会资本无法大举进入报刊产业。
(二)报刊产业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
我国报刊产业进入到了竞争环境,但竞争并不规范,出现了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竞争过度在报刊产业竞争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打价格战。同时,报刊产业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无序。如虚报发行量问题,有的报刊发行量虚报数倍。因为缺乏权威的数据调查机构,有些报刊还以国外一些社会组织评审的并不真实的名次来招揽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也无法准确判断广告效果。另外,报刊市场存在着很多没有刊号而发行的期刊以及很多鱼目混珠打球的报刊。
(三)报刊同质化严重,定位趋同
报刊内容的同质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杭州等地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多数报刊版面趋同,风格类似。对相同题材的报道趋同率高达40%以上,定位趋同问题也非常明显。尤其是都市报,读者定位都是市民,如北京的《北京晨报》、《北京晚报》,西安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今早报》,杭州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定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很多报刊清楚自己的广告主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更没有明晰而准确的报刊定位。
(四)报刊企业规模不大,实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后,各地都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与全球知名传媒集团巨额的广告收入和现金流相比,我国的报刊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单薄。与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相比,该集团期刊广告年收入远高于于我国所有期刊广告收入的总和。与日本相比较,日本期刊总印量在30亿册,但按人均计算是我国人均期刊拥有量的10倍。日本讲谈社期刊年广告收入约为300亿日元,是我国期刊广告收入的1.4倍。除了规模不大,由于外部体制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报刊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报刊企业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佳。
(五)广告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资本运作能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的广告收入所占比例要大于西方报刊产业,而一些报刊衍生产品、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要低于西方传媒。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增值业务少,导致报刊产业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报刊产业在广告产品提供方面也缺乏有创意的广告计划,在价格、渠道、市场推广、商业合作方面的谈判能力不强。
三、报刊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说报刊产业第一轮的发展是靠政府洗牌的话,新一轮的发展将更多地靠市场推动。我国报刊产业需要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构筑适应市场的运营机制,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促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报刊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在报刊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我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公益性报刊和商业性报刊的管理办法,落实报刊组织的退出机制。推进报刊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传媒市场主体。
(二)运用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规模扩张
全球传媒产业已开始迈进一个全新的资本时代。通过适度的资本运作,不仅能够为报刊产业带来低成本外部融资,满足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报刊产业资本的低成本扩张与增值,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借助资本运作,很多报刊实现了规模扩张。由于当前报刊产业竞争具有很强的商战性质,更加表现为实力的较量。报刊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报刊产业要逐步摆脱以往对自有利润和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打破单一渠道融资格局,广泛拓展上市融资、引进境内外基金、信托融资、合作开发融资等多种渠道。
(三)运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实力
美国品牌研究专家大卫・艾克认为:“什么样的信息最能体现差异化,就最吸引目标市场。”差异化能让受众产生有效的认知,进而产生阅读偏好。核心竞争力是报刊品牌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有助于实现受众所看重的品牌核心价值。从长期来看,报刊组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立足于在追求受众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受众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受众所看重的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差异化优势由于体现了受众价值导向,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四)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改善收入结构
多角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报刊组织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产业的一种成长方式。报刊组织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改善报刊产业广告收入比重过重的问题,更有利于其向前景好的新兴传媒行业或相关产业转移。以经营理念为指导,实现办报、发行、广告、拓展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不少行业有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多角化经营,往往可以达到促进报刊产业务发展的作用。位居日本印刷出版业首位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在经营主业印刷业的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包揽国际体育会议筹备、承办全国性产品展览、代客市场调查、情报服务等方面。这些新业务离不开印刷。这些新业务,不仅提供了年递增率10%―20%的收入,而且使公司原需补贴的一些印刷部门扭亏为盈。
(五 )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增强企业实力
我国报刊产业的资金和资本实力还不大,仅靠自身自我积累式发展,所需时间较长,难度很大。报刊产业的发展必须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垄断,打造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集团。通过“三跨”发展,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增强企业实力,最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报刊产业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参与全球传媒竞争。当前可以鼓励质量高、实力强的品牌报刊出版更多的子报子刊,或者兼并其他传媒,形成传媒梯队、传媒群体。鼓励有实力的报刊企业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发展与经营,减少上市的人为壁垒。通过将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聚合在一起,形成综合传媒集团。通过形成一些报刊产业巨擘,可以有效进入国际竞争,提升我国传媒的话语权。
总之,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报刊产业必须抓住战略转型的机遇,以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创新的理念和规范的管理,推动和提升报刊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关于报业未来
走势的若干预测[J].中国报业,2005(11).
[2]孙秀萍.日本人认为报纸最值得信赖[EB/OL]. news.省略/o/2006-10-18/000210258100s.shtml/2006-
10-18.
[3]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gapp.省略/cms/html/21/493/201009/702538.
html/2010-09-07.
[4]新闻出版总署.去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达381.5亿元[EB/OL].
gapp.省略/cms/html/21/374/201103/714139.
2003年12月上旬,北京市政府的一个代表团到美国推销汽车金融,受到了华尔街的热情关注。这种反应并没有让代表团的感到意外。从2002年末开始,中国人的买车狂热显山露水,汽车金融也开始变得旺热,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
但是贾新光说:且慢!这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认为,至少就目前而言,汽车信贷不是利润丰厚的领域,如果把其他费用加上去,整个倒贴钱!
贾说此话的背景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他认为管理办法管制太严,整体印象就是三个字:没法做,“至于以后是否真的放宽,还不好说。”
厂商的沉默
中国银监会2003年10月和11月相继出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后,对于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一度跃跃欲试的海内外汽车金融公司和车商沉默了。
仔细研究《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就会发现,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大大缩水。《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了汽车金融公司可从事的业务,实际上仅仅准许汽车金融公司提供信贷和担保业务。《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其实不过是对汽车消费信贷机构的管理办法,而汽车金融和汽车消费信贷不是一个概念。
汽车消费信贷是汽车金融的一种服务产品,汽车金融除了消费信贷,还包括票据贴现、融资、保险、租赁、抵押、担保等等。《细则》将跨国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最赚钱的业务环节――如汽车租赁(平均利润30%以上)等排除掉了。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这样实际上就是只让坐在家里卖汽车。贾新光分析说,这实际上是只允许汽车生产厂家搞汽车消费信贷。而之所以只把汽车消费信贷的权利放在汽车厂家手里,又是因为汽车厂家没那么多钱,反正搞不大,这样不会带来大的金融风险。像德隆那种资本大鳄,银监会坚决不会放进来,这实际上是为了保护银行。
风险,风险!
一直把汽车信贷看作一块肥肉的银行业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自己面对的不是肥肉,而是鸡肋。
1998年全国金融机构发放汽车贷款仅仅4亿元人民币,1999年为25亿元, 2002年为716元。但是到2003年7月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409亿元。各家银行不管自己有没有“金刚钻”,全都去揽汽车金融服务的“瓷器活”。中国人民银行信用管理局局长戴根有介绍,2003年汽车信贷市场估计将突破2000个亿。
这个时候,风险出现了。
自2003年以来,由于车价持续下降,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私车贷款已经有30%出现了还款违约,少数地区高达50%。2005年,中国汽车关税要降到25%,汽车价格肯定还要继续下降,随着汽车消费信贷交易量的进一步增加,汽车金融公司的坏账风险将会继续攀升。
上海长行汽车公司董事长方昶行表示,在汽车信贷实践中,30%以上的客户不具备消费能力也申请贷款,相当一部分客户高估自己的消费能力,申请贷款超过自己的还贷能力范围。上海长行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出现的汽车信用消费服务公司。
目前国内的信用环境对于个人还款违约缺乏有效约束。一家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中国谈合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中国很缺一个记录个人消费者信用情况的信息系统。所以做与汽车有关的服务只能短期内和企业做,而不能和个人做。
据悉,汽车金融在韩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7个人当中仍然有1个人不还款,不还款比例高达15%。国内市场上现在车型多而杂,很多车型缺乏持续竞争力,贬值空间大,难于在二手车市场变现,很不适合做信贷,但是国内的商业银行不管什么车型都做,这进一步加大了风险。
不仅有来自消费者的风险,汽车金融机构来自要素提供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前的“征求意见稿”中,曾有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向社会发行公司债券及商业票据”的条款,但这些条款在最终公布的“管理办法”中完全看不到了。正式的“管理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
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依靠银行来获得资金,从银行借钱大部分是短期,而零售服务则是中长期,这样,汽车金融公司的要正常运转,就必然带有很大的风险。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汽车金融应该发债,这条路必须打通。
福特汽车信贷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詹国栋表示,金融机构是必须盈利的,但在信息不健全、利率受管制的环境中,金融机构获利空间不大。入世谈判时,在汽车金融问题上通过美方谈判代表给中方施压最大的就是福特信贷,现在福特信贷却一直没有向银监会提出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申请。
规模效益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再祥看来,汽车金融这块也许是不赚钱,但是福特、通用这些大公司通过汽车金融对庞大的现金流进行整合,在汽车市场之外的资本市场获得回报,反馈给汽车公司。汽车金融就是以资本运作为主,以现金流控制为手段,获得利差。
尽管在通用,汽车金融占到利润的55%,但是贾新光认为通用的汽车金融不仅仅是汽车信贷,还有其他产品。汽车金融公司通过银行融资再贷出去,其间的利差不会超过1-2点,有时会更少,如果利差大了,消费者就不找汽车金融机构做了。目前国外汽车金融机构主要靠规模来获得效益,大公司每年要做几百万辆的业务,才会有可观的盈利。
Abstract: The important issue to promo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The paper propose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lement financial talents cultivation project through standardizing accounting basis work, strengthening fund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ope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st control.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工作;成本费用控制;财务人才工程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st control; financial talents project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19-01
1规范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充分发挥财务职能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督促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企业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指导,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本要求,督促指导企业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会计档案的保管和会计人员工作交接,要加强完善会计稽核机制,制定监督措施。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确保经营考核目标的实现
财务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控制机制,企业应认真制定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做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2.1 认真做好企业年度财务管理指标预算企业应制定财务预算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并将财务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2.2 严格界定企业的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合理调整企业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正、公平、透明。对项目支出进行分类排序和严格审核,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实现项目预算安排与部门事业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
2.3 严格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及时反馈财务预算执行信息财务部门要依据预算指标严格履行经费开支审批手续,对各类业务事项要做到全过程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2.4 建立健全财务预算考核体系企业应按照各级责任层次,划分财务预算管理责任,做到权责明确、管理到位。同时,还要成立财务预算考核体系,制定可操作的奖惩办法。
3加强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应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企业应制定和完善资金拨付审批制度和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在资金投放和使用上,本着安全、有效、合理、合法和保值增值的原则,从而保证资金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按照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除应按年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外,还将编制月度和日资金使用预算,坚决杜绝大额资金付现。严格按照资金预算管理和使用资金,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优化,提高资金运营效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筹资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余缺,充分利用企业内的闲置资金,另外,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
4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要考虑经济效益,要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控制生产成本,应把降低成本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严控制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融资成本。
4.1 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4.2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制定成本费用标准要求各部门在材料采购、设备修理等方面发生的成本费用必须控制在预算内,确保资产经营目标实现。
4.3 建立重大项目财务评价体系,防范投资成本风险企业应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包括基建、技改、大修等)评价制度,包括建设前的财务预评估制度与项目投产后的评价制度,提高项目投资效益,防范投资损失风险。
4.4 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完善资金流动计划管理,提高项目融资计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5加强制度化建设,实施财务人才工程,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优秀的财务人员,不但应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学习和掌握金融、税务、审计以及经济法、计算机和其他方面的基础文化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企业要为财务人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积极实施财务人才工程,选拔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5.1 统一组织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5.2 建立内部财会人才竞争机制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公平合理的内部竞聘进入企业高层财会队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5.3 实行分层管理将在岗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并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从整体上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
6加强企业风险评估,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一、报刊产业无可替代的地位
当世界上第一台电视问世时,有人曾悲观地预测报刊时代即将终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但事实上,即便现在网络都已普及,报刊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10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在多媒体时代“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偏爱报纸”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针对报纸在报道中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进行了调查,结果78%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报刊产业数据资料来看,办刊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年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报纸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零售额仍上升5%,每天有超过10亿读者阅读报纸。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曾发表的《2001-2005年世界娱乐业及传媒业展望报告》认为,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报刊市场将年平均增长4.9%。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美洲报业对传统的报业战略进行调整,发行量和赢利持续增长。
从我国报刊产业的主要指标看,报刊产业的发展也处于上升阶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达1969.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为351.72亿元。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为202.35亿元。报纸和期刊的定价总金额相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0.62%和7.96%。据统计,2010年,我国报纸广告收入达381.5亿元,同比增长2.98%;期刊广告收入达32.2亿元,同比增长6%;报刊广告总计达413.7亿元,在全国广告营业额2340.5亿元的总份额中占17.68%。可见,我国大多数受众仍然非常重视报刊媒体,把阅读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报刊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报刊产业体制改革较慢
随着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和竞争环境的改变,报刊产业管理体制对于报刊产业市场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行政的过多参与,导致报刊主体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大打折扣。报刊产业市场至今仍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痕迹,对报刊产业的刊号、编制、投资、购并等方面控制过严,政府的审批和管理政策不够明晰,造成我国很多报刊缺乏创造力,从内容到形式,同质化都极其严重,而很多社会资本无法大举进入报刊产业。
(二)报刊产业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
我国报刊产业进入到了竞争环境,但竞争并不规范,出现了竞争过度与无序竞争。竞争过度在报刊产业竞争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打价格战。同时,报刊产业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无序。如虚报发行量问题,有的报刊发行量虚报数倍。因为缺乏权威的数据调查机构,有些报刊还以国外一些社会组织评审的并不真实的名次来招揽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也无法准确判断广告效果。另外,报刊市场存在着很多没有刊号而发行的期刊以及很多鱼目混珠打球的报刊。
(三)报刊同质化严重,定位趋同
报刊内容的同质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杭州等地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多数报刊版面趋同,风格类似。对相同题材的报道趋同率高达40%以上,定位趋同问题也非常明显。尤其是都市报,读者定位都是市民,如北京的《北京晨报》、《北京晚报》,西安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今早报》,杭州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定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很多报刊清楚自己的广告主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更没有明晰而准确的报刊定位。
(四)报刊企业规模不大,实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市场化运作后,各地都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与全球知名传媒集团巨额的广告收入和现金流相比,我国的报刊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单薄。与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相比,该集团期刊广告年收入远高于于我国所有期刊广告收入的总和。与日本相比较,日本期刊总印量在30亿册,但按人均计算是我国人均期刊拥有量的10倍。日本讲谈社期刊年广告收入约为300亿日元,是我国期刊广告收入的1.4倍。除了规模不大,由于外部体制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报刊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报刊企业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佳。
(五)广告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资本运作能力较弱
我国报刊产业的广告收入所占比例要大于西方报刊产业,而一些报刊衍生产品、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要低于西方传媒。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增值业务少,导致报刊产业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报刊产业在广告产品提供方面也缺乏有创意的广告计划,在价格、渠道、市场推广、商业合作方面的谈判能力不强。
三、报刊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说报刊产业第一轮的发展是靠政府洗牌的话,新一轮的发展将更多地靠市场推动。我国报刊产业需要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构筑适应市场的运营机制,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促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报刊组织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在报刊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我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公益性报刊和商业性报刊的管理办法,落实报刊组织的退出机制。推进报刊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传媒市场主体。
(二)运用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规模扩张
全球传媒产业已开始迈进一个全新的资本时代。通过适度的资本运作,不仅能够为报刊产业带来低成本外部融资,满足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报刊产业资本的低成本扩张与增值,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借助资本运作,很多报刊实现了规模扩张。由于当前报刊产业竞争具有很强的商战性质,更加表现为实力的较量。报刊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胆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报刊产业要逐步摆脱以往对自有利润和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打破单一渠道融资格局,广泛拓展上市融资、引进境内外基金、信托融资、合作开发融资等多种渠道。
(三)运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实力
美国品牌研究专家大卫·艾克认为:“什么样的信息最能体现差异化,就最吸引目标市场。”差异化能让受众产生有效的认知,进而产生阅读偏好。核心竞争力是报刊品牌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有助于实现受众所看重的品牌核心价值。从长期来看,报刊组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应立足于在追求受众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受众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受众所看重的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差异化优势由于体现了受众价值导向,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四)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改善收入结构多角化
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报刊组织在现有经营状态下增加市场或行业差异性的产品或产业的一种成长方式。报刊组织运用多角化经营战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改善报刊产业广告收入比重过重的问题,更有利于其向前景好的新兴传媒行业或相关产业转移。以经营理念为指导,实现办报、发行、广告、拓展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不少行业有互相促进的作用,通过多角化经营,往往可以达到促进报刊产业务发展的作用。位居日本印刷出版业首位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在经营主业印刷业的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包揽国际体育会议筹备、承办全国性产品展览、代客市场调查、情报服务等方面。这些新业务离不开印刷。这些新业务,不仅提供了年递增率10%—20%的收入,而且使公司原需补贴的一些印刷部门扭亏为盈。
(五)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增强企业实力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里曾有三十九篇描写淇河,其美妙令人神往,淇河最秀丽的河段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境内,这条蜿蜒流淌的“母亲河”哺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滋润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鹤煤集团)就坐落在这座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于1957年,其前身是鹤壁矿务局,1999年改制为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鹤煤集团与永煤集团、焦作煤业集团、中原大化集团和河南省煤气化公司通过战略重组,组建了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煤化航母”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煤化集团),目前拥有河南鹤壁、荥巩、济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富县五个矿区共31对矿井,煤炭地质储量达80多亿吨。
由于煤炭产能过剩引起的煤炭价格持续走低,使煤炭行业在2013年也受到了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在新的形势下煤企如何走出阴霾,积极调整和提升自身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从而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已成为大多数煤炭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鹤煤集团作为煤炭行业的老牌国有企业,也深深地意识到目前的经济和行业形势,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及河南煤化集团提出的“两调整、两提高,两创新、两带动”重要战略举措,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放松,以安全生产为重点,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实施转变作风、强化管理、深挖内潜、创新增效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努力实现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稳重求进的整体目标。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鹤煤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积极配合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持续提升、稳重求进”的总体方针和部署,切实做好“四加强、五统一”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鹤煤集团“四加强、五统一”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一)加强预算管理,保障经营目标实现
1.认真按照集团公司全年预算管理工作安排,以完成鹤壁煤业公司2013年整体经营目标为宗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统筹利用各种财务资源,科学预算,分解经营目标及成本费用控制目标。
2.加强财务预算指标的落实工作,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进一步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制定鹤壁煤业公司目标成本管理办法,实行预算目标动态考核。
3.在预算中突出对重点矿井、化工企业的管理,以重大事项管理和现金管理作为主要抓手,提升各级财务部门的控制力。
(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管理,重新修订完善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办法,规范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办法、分配方案、审批程序,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的力度,严禁超预算支付和预算串项情况的发生,切实维护预算制度的刚性和权威性。
2.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规定,强化对公司所属单位的资金监管,加大对公司所属单位在外部银行账户的清理,严防资金体外循环。
3.加强融资管理,保障鹤煤集团各项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加大融资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以低成本债务置换高成本债务,提高存量资金收益,同时统筹归还当年到期的银行贷款,化解公司还贷风险,确保公司资金链的安全。
4.加强银行承兑汇票的精细化管理,防范公司在银行承兑汇票的收取、认证、保管、支付等环节的风险,确保票据安全,全力做好票据的调剂、贴现、拆分工作。
(三)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运营质量
1.深入贯彻集团公司成本管理理念,健全和落实目标成本责任制,组织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加大成本费用的目标控制与考核激励力度,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水平,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鹤壁煤业公司目标成本管理办法》,具体成本指标分口分专业按控制层次分解并责任到人。
2.以全价值链为着眼点,推进全员、全过程成本管理。强化部门间的协同,形成合力降成本,按照“单项要素系统控制、成本费用总额动态考核”的原则,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成本分解和管理考核体系。
3.严格成本费用预算控制与考核。进一步健全成本费用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节支降耗活动,加强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的分解和落实,严格与薪酬挂钩,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确保实现非生产性支出降低10%、材料费用降低8%的目标。
4.积极开展“成本对标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成本管理氛围,寻找降成本增效益的空间,提升企业效益水平。
(四)加强风险管控,保障企业高效运营
1.加强债务风险管控。客观评估销售回款、筹融资和财务支付能力,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实施稳健的财务战略。加强对所属债务负担重、营业资金紧张、资金链脆弱的子企业的监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2.要加强资产减值风险管控。加大对投资预期效益,应收款项账龄和结构,存货质量、构成及变动趋势,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等分析,全面进行资产清查,盘点闲置资产,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摸清库存和积压物资情况,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产减值损失。
3.加强重大财务事项管理。要严格执行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统一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对投融资、担保、抵押、大额资金支付、利润分配、对外捐赠、资产处置等重大财务事项的集中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防范财务决策风险。
4.加强财务事项决策管理。要严格执行母子公司管理制度,履行公司内部联签联审程序,同时也要按照公司章程以及“三重一大”要求等,完善本单位财务决策程序。
(五)统一税务管理,拓展企业盈利空间
1.根据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工作安排,积极配合编制《税务会计操作手册》,夯实税务基础管理,规范税务会计核算,规避税务风险,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合法合理处理税务问题,做到税务风险可管可控。
2.加强《河南煤化税务风险管控标准》的执行和落实,规范税务管理,严禁缴纳“过头税”、“关系税”,积极有效防范税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成本和风险。
3.继续做好纳税筹划,充分利用现行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在资源综合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性搬迁、技术转让、医疗卫生、资本运作、资产购置、土地使用、合并纳税等方面认真研究、细致谋划,以降低公司总体税赋,拓展企业盈利空间。
(六)统一资产产权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按照“依法合规、市场机制”的工作理念,与资本运作、资产处置相结合,提高产权转让、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运作比重,并强化资产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规范,紧紧围绕公司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配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稳步提高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提供资产价值参考依据。加强对已完成交易的资产评估项目的跟踪分析,做好资产评估年度检查与项目抽查,加强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管力度。
3.按照新的产权登记办法,落实产权管理相关规定,实现产权登记业务的在线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产权登记的功能与作用。按照新的产权登记规则,全面梳理产权架构,分析产权在级次、行业、主辅业、区域以及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为企业理清产权关系,优化布局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4.认真做好兼并重组小煤矿资产处置、清算关闭等后续财务管理工作。
(七)统一基础工作管理,夯实企业管理根基
1.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流程优化为基础,按照“体系完整、内容合规、流程优化、控制有力”的原则,通过梳理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明确职责,强化控制,提升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
2.深化财会升级创优工作。以开展河南省工信厅主导的财会升级创优工作为契机,注意发现和解决以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3.推进基础工作模板化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前期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模板化的基础上,推进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模板化和财务工具模板化,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4.加大内部财务稽查的力度。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基础、财务风险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稽核,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八)统一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高服务决策支持能力
1.细致做好财务决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详实、可靠,为公司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2.严格执行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配合集团公司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减少核算层次,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会计信息集成效率。落实会计科目责任制,实现应收账款、存货、期间费用和制造成本等主要科目规范化和精细化,为科学决策与公平考核提供依据。
3.强化财务分析,完善财务分析预警机制,深入剖析财务数据,揭示存在的问题,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相结合,提升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绩效评价的水平。
4.切实加强对以前年度监督检查问题的整改力度,并引以为戒,防止重复出现类似问题。要以问题整改为契机,认真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短板,由被动接受检查转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九)统一财会队伍建设,加快财会职能转型
1.全面落实会计委派制度,加大对副科级以上委派人员的考核力度,继续推行财务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会计人员详细档案,加强财务人员管控,统一调配财务资源。
2.积极推动财务人员业务考试系统上线工作,并结合各专业工作和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暴露出的问题,配合河南煤化集团加大全面预算、EVA考核、金融、税务筹划、信息化建设、企业会计准则等培训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会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履职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各单位积极参加2013年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煤炭行业会计学会会计课题等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内部市场化管理,充分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加大管理会计方面的课题研究。
4.结合近两年财务信息化比赛的经验,配合集团公司探索适合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培训的新模式,并为下届全国煤炭行业信息化会计竞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鹤煤集团的财务管理经验及取得的成效
在新形势下,鹤煤集团通过提高全员的思想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公司生产运营的成本,保障了公司各项工作有序的开展和进行。
(一)合理测算各项指标,重点落实考核兑现
根据河南煤化集团下达的生产经营目标,结合鹤煤集团的发展实际,从增加产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商品煤和精煤产率、降低材料成本、压减各项非生产性支出等方面入手,合理测算,经公司班子讨论,确定并下达收入、成本等经营指标;同时制定了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办法、应收款项考核办法、非生产性支出考核办法等,并实行成本费用支出实时监控,按月度、季度目标严格考核兑现,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偏,鹤煤集团2013年上半年除因煤炭价格下滑利润指标未完成外,其他指标均圆满完成河南煤化集团下达的控制目标任务。
(二)实行目标成本动态考核,优化责任共担体系
面对2013年煤炭市场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鹤煤集团实行了经营目标动态考核,并建立了目标成本责任制度,细化和量化了成本构成。认真测算公司各项生产成本,加强成本预算的编制、分解与分析,提高公司业务部门“管业务也管经营”的意识,按照“单项要素系统控制、费用总额动态考核”的原则,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成本分解和管理体系,制定下发《鹤煤集团目标成本管理办法》和《鹤煤集团2013年非生产性支出考核办法》管理办法,促成经营部门经营指标责任共担体系。深入开展内部挖潜,实行动态考核,压减成本费用,促使生产性支出大幅下降,使各项指标得到了合理控制。
(三)清查闲置资产,盘活存量资源
按照资产管理“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调剂余量”总体要求,为盘活公司闲置资源,加快资产周转,降低资金占用,2013年3月下发《关于开展闲置资产清查的通知》,组织相关部门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闲置资产清查,分别对闲置土地、房屋、设备和材(下转第33页)(上接第30页)料进行了彻底清查盘点。结合资产实际情况制定了盘活方案,并于2013年6月制定下发了《鹤煤集团闲置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要求各责任部门按时间节点落实闲置土地、房屋、设备和材料盘活方案,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减少闲置资产,降低资金占用,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四)切实保证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平稳
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的一项根本制度。近年来,鹤煤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费用政策,严格按照河南煤化集团下发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充分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提高装备水平,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一批落后装备被淘汰更新,逐步弥补了安全生产欠账。目前,鹤煤集团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标准为突出矿井50~70元/吨,远高于国家安监总局规定的“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吨煤30元”的标准。
摘 要 重庆市从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很大的成就,然而,还存在很多问题。重庆市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发展重庆创业投资仍然十分紧迫。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创业投资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重庆市 创业投资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创业投资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创业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高技术产业和加速知识经济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纽带,为寻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重庆市1997直辖,在直辖之前的1992年重庆市第一家创司――重庆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300万元。1998年,重庆市又先后在“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技兴渝”等战略决定和政策措施中提出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的意见。2000年8月,重庆市政府增拨1 亿元,联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清华控股,对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资本金增至2. 26亿元。2004 年以来,重庆市相继出台了《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化若干规定》、《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草案)》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并设立了高新产业贷款风险担保资金和重大高新产业创业投资资金。2005年3月,《重庆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成立了重庆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每年投入1.2亿元资金用于引导、扶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创业和发展。截至2006年8月,重庆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已向重庆神州龙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前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重邮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进行了创业投资,合计投资2.28亿元。目前,重庆市创业投资资金总规模近8亿元,投资项目5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6个多亿,创利税3000多万元。
二、重庆市创业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重庆市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与重庆市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是必不可分的。2008年,国家发改委数据表明,1-9月,重庆高技术制造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额仅低于四川省和陕西省,处于第三位。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35.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3亿元(见表1)。
2008年1-9月,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8296万美元,同比增速25.7%。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能从侧面看到重庆市创业投资的贡献。
然而,虽然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创业投资备受重视,但是,2008年1-9月,重庆市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同比增幅低于四川省、陕西省和广西自治区,不仅如此,重庆市的创业投资行业还存在着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税收方面的鼓励与优惠
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都制定了税收或行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但重庆还没有专门针对创业风险投资业的鼓励与优惠。重庆的创投机构存在着税赋过重、双重征税、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现行财务制度不允许创司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投资性亏损等问题。
2.创业投资资金中,政府供给资金比例较大,行业限制较多
重庆市的创业投资公司中,政府投资占65%,民间占8%,非上市国有企业占8%,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占6%,银行等金融机构占5%,高校占4%,证券公司占2%,上市公司占2%。可以看出创业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目前,重庆的创业风险投资只能以入股方式进行单一的股权投资,国际惯用、国内一些地方已采用的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投资方式还不能进行。
3.创业投资制度不完善
创业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活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调整和规范。但重庆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目前重庆的创业资金投入仍然沿袭主要靠政府拨款的机制,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下,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2)创业投资资本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归结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类,即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公司制。这三种制度中,效率最高的是合伙制,其次是信托基金制,再次是公司制。而重庆的创业投资机构目前还是清一色的公司制,未能通过移植采用高效率的合伙制、较高效率的信托基金制来加快创业投资发展。
(3)得到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往往是没有任何业绩的新创企业,而且投资取得的股权缺乏流动性。在投资回收以前,投资者往往还必须持续不断地增资。
4.创业投资退出难
创业投资本身就是资本运作,它的最大特点是循环投资: 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一个顺畅的退出途径的意义表现在实现收益和资本增值、完成资本循环、吸引社会资本加入风险投资行列。投资家只有明晰的看到资本运动的出口,才会积极的将资金投入风险企业。而重庆的创业投资退出不顺畅,尤其是创业投资的非上市退出渠道严重滞后。如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年就囤积了大量项目,几十个投资项目中,仅通过转让、回购方式退出了5、6个。在投资项目中,持股年限5-8年的占29%,8年以上占45%,还有些项目持股年限已有10年以上,远远高于目前全国同行85%的项目持股时间不超过5年的平均水平。
5.专业人才缺乏
国内外的经验和实践证明,人才是决定创业投资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重庆不仅创投机构太少,而且非常缺乏既了解国情、市情,又有科技、金融运作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独具特色的创投人才,这已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发展。
三、推动重庆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1.在政策上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激励与扶持
世界各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经验都表明:有效的政府政策激励机制能促进资本向高技术企业流动,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在制约重庆创业投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税收政策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重庆应建立主要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有效引导并扶植创业投资的政府调控机制,尽可能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激励与扶持。根据自身的实际,加紧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可考虑在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如果其投资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对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则由企业申请,经高新区管委会审核认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允许创业投资机构按其投资额提取不超过3%的风险准备金,用于补偿投资性亏损。同时,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如利用政府资金为重庆市的创业投资公司提供担保;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重庆市单位购买市内高新技术产品。
2.积极引进国外创业资本
引进外国资金,促进海外资本跟进,有利于创业资本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应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伙伴,加入国际创业投资协会等国际组织,学习国际上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第一,可与海外投资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互通信息、培训、参加国际会议等加强相互间的沟通;第二,与海外交流建立国际上的姊妹园区关系,聘请国外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人员或者有关专业人员担任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可将我们的管理人员送到那里参与管理学习;第三,合资或者独资建设海外扶助基地。
3.建立多元化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在目前我国退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重庆创投业应灵活多变,打破成规,结合国情和市情,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
(1) 调整并购、出售政策。从风险资本的购买和出售两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购买方来说,可考虑是否允许并购高技术企业的并购支出相应抵减所得税征税额,投资于高科技企业股权所获得的股权收益是否可以适当降低税率等。从出售方来看,可考虑增设特种财产转移税取代营业税,提高创业投资机构提取风险准备金比率,采用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计算方法等。
(2) 鼓励海外创业板上市。放宽对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各项审批条件和有关限制性规定,证监会和有关部门应对境外上市企业按国际通行的准则去引导和监督创业企业,实行严格审查和鼓励相结合的方式。
(3) 简化企业破产清算程序。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有关清算运作的程序和管理办法,但企业清算除了需要合作双方在利益(损失) 的分配上进行谈判协调外,还牵涉到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费时的工作。所以应改善清算条件,简化清算手续,加快企业的破产清查工作,以利于创投企业尽快收回投资资金。
4.加强创业投资人才培养,建立人才交流平台
创业投资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此要抓紧制定重庆市创业投资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及有关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人才,要努力营造能够充分体现人才自身价值的环境,吸引包括出国留学人员和国外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精英,来从事创业投资事业。结合创业投资中介市场的创办,建立一个专门推介创业投资人才的创业投资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优惠政策,招聘国内创业投资发展比较早的地区富裕的创业投资专业人才来重庆工作。加强重庆创业投资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现有复合型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要有计划地对一批技术专家进行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金融投资方面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能够达到创业投资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付剑峰.对中国风险投资业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2.
[2]郝宁,王婧.哈尔滨创业投资发展思考.地方经贸.2007.2.
[3]梁伟.完善重庆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构想.重庆大学学报.2006.12.
[4]张淑慧,章新蓉.发展西部创业风险投资的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6.
[5]王宗萍,邹湘江.重庆创业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8(4).
[6]吴丹,陈茹冰.重庆市创业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1.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问题;管理创新
1.现代企事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现有产权制度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市场经济中创造接收利用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务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利益分配上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剩余所取权,排斥智力劳动者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剩余分配权,从而加剧了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1.2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经济知识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厂、机算机软件、人材素质、产品创新及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以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3风险管理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业面临的更多的风险。
(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信息不畅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由于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适应将进一步加大企业风险;
(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的周期不再缩短,从而加大了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
(4)由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和电子业务的发展,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进,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发展是财力管理的重要方面。
1.4现有财务机构设置以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道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环节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度的特征,在我国现在企业财务机构中,大多数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2.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发展。
2.2融资管理的创新。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由于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
2.3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不同资本形式,不同资本主体,不同时间长度及不同层次各种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政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使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以确定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通过融资和投资管理,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知识占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2.险管理方法的创新。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高风险性和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一是知识产品价格中物质材料成本比重很小,而开发的固定成本急剧上升,使经营风险多倍扩大;二是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三是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扩大了投资风险,为此,应创新风险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量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2.5财务分析内容的创新。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了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评估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方面的变化和投资受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并建立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创新指标、效益指标、市价指标及稳定指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3.1转变企业理财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因素,由物质及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就不能只盯住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观念意识,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二是要承认知识资本,三是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
3.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财务人员既要有宽阔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其次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第三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等。
(一)在企业借贷负债中运用统计相关回归模型
为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够顺利进行,企业通常会借入不同种类的借款,产生借贷负债。但不管借款的方式如何,都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基于此,在发生借款时,要对企业的未来收入进行预估。在借款后,如借入资金带来的收益大于支付的利息,企业便会赢利;反之,企业负债额度就会扩大,现金流出量增多。如借款过程中,市场环境突变或是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适度负债就会变成沉重的财务包袱,严重的情况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由此可知,企业在借贷时,应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市场风险、产品更新等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预估,对存在变化和不会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借助统计分析各因素变动的可能性大小,对自变量每发生一单位的变化时资金流量的变动量进行计算,以提升预估的准确程度,对管理者提供作出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在我国,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内部信息,具有无法公开的特点。而在国外,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查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的日益规范,我国可以对国外的这种信息管理办法进行借鉴,构建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有别于企业统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对会计信息进行专门、专业的采集、分析,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对各类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软件在开发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衔接,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分析成为一套操作简单的系统工作。
2.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的切合度.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指标进行统计、计算,财务管理的分析对象为财务信息,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在各自的领域内并无交叉,这种工作内容类似,但工作内容无交叉的情况,有助于企业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如若两者内容出现交叉,则易出现分析结果不同的现象。尤其是统计分析工作中的价值指标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为会计核算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是其他核算方法无法比肩的,同时,从会计信息中取得指标信息的工作成本也最低。因此,要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对财务预测、收益风险等指标进行披露,切实有效地把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管理中。
二、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路——基于统计角度
(一)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偏向于物质资本运作的管理,如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回收、分配,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放眼未来,知识资本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新对象,财务管理的内容应更多地关注知识资本。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创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也正经历由“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保值增值最大化”的发展变化。
1、提升企业价值。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物质资本仍占据很大比重,但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现代企业实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已不是传统认识当中的股东目标,企业财富更多地表现在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中。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投资转向无形资本,如人才、企业文化、产品创新等等。现代财务管理应注重在这些方面提升企业价值,使无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战略资源,为新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夯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我市创业投资领域,壮大创业投资资本规模,完善投资市场体系,规范创业投资行为,促进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的高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力争在3年内,全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5个以上,每县至少设立1家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规模5亿元以上,完成项目投资15个,培育3~5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基本形成支持政策配套、金融服务完善、创新气氛浓厚、科技优势有效发挥、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的创新格局。
二、广泛吸引社会各类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国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自然人等投资者以独资、合资或其他形式在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积极支持我市民营企业集团、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通过新设企业、变更登记、增资注册等形式设立创业投资企业。
(二)组织形式及注册标准。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采取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在我市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或首期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承诺在登记注册后3年内实收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备案,并享受有关扶持政策。所有投资者均以货币形式出资。
(三)防范和控制风险。积极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开展创业投资业务,规范和控制其他投资行为,降低投资风险。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全额资产向多个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但对单个企业的投资不得超过创业投资企业总资产的20%。创业投资企业不得从事担保业务和房地产业务(购买自用房地产除外),创业投资企业暂时未投项目的闲置资金可通过存放银行、购买国债或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获取收益。
三、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扶持
(一)落实创业投资税收扶持政策。允许经过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扶持政策: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24月)以上的,可以按照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二)制定创业投资相关配套政策。允许创业投资企业按不高于总收益10%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再给予一定比例的匹配资金,用于投资风险补偿。创业投资企业通过创业投资业务获得的年度收益,自获利年度起5年内,对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5年期满后,创业投资企业的退出收益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我市企业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并在其所投资的企业境内外上市后退出收益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由同级财政奖励给企业。
(三)优先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市注册的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余额超过净资产50%的,且其他投资资金余额未超过净资产30%的创业投资企业,可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对创业投资企业参股投资的经国家认定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高层次科研人员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进入市场创办的科技项目,市有关科技计划积极予以扶持。
(四)加强创业投资引导。设立市级(包括区、区、经济开发区、示范区、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为1亿元,主要用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以及成长型中小企业。
1.引导基金的支持方式。引导基金以参股形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参股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该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的20%,并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参股部分作为优先股按照同期国债利率取得股息收益,其余超额收益由其他股东分享。
以跟进投资形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投资方向。跟进投资仅限于当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创业早期企业或需要政府重点扶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时,引导基金可以按适当股权比例向该创业企业投资。
2.引导基金的支持条件。引导基金支持的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首期出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承诺在登记注册后3年内总出资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有明确的投资领域;管理和运作规范。
3.引导基金的管理运作。引导基金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期限,最短期限为3年,最长期限为7年。引导基金委托市国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行使引导基金出资人权利。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四、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加强对创业投资工作的领导。建立市创业投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金融办牵头,市发改委、财政、经贸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研究协调创业投资中的有关问题。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密切配合,加快制定完善我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配套政策。
(二)营造创业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于引进市外投资者来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对引进部门,视同引进工业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兑现,强化创业投资服务,积极推进资本、项目和人才的有效对接,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各项创业投资业务。积极协助解决创业投资企业所投项目在推进上市、并购重组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大创业投资的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创业投资者的信心,切实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取创业投资企业备案。根据国家和省对创业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须通过省或国家发改委备案登记,方可享受相关政策。市发改委要认真做好我市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受理工作,指导帮助其通过上级备案登记管理,并协调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
依法构建和规范地勘单位的事企分开管理模式,是地勘单位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地勘单位实现科学发展、走向现代地勘企业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结合河南地勘单位的整体现状,从微观管理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事企分离,搭建分体运行平台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2011〕37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61号)等对地勘单位提出了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总要求。因此,当前地勘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事企分离,即把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成立相应的地勘企业,搭建事企分体运行平台。
1.1企业形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梦寐以求的管理模式,因此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是择优考虑的组织形式。从长远看,股份公司更符合“地勘技术先行、社会资金助推”的战略发展目标。那些由综合实力强、地勘主业发达的地勘单位或多家地勘单位全方位整合、重组设立的地勘企业宜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反之则宜采用有限公司形式。
1.2出资形式货币资金可直接作为出资性资产,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依法评估后可作为出资性资产,专有技术和人才虽不能作为出资性资产直接投资,却可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经出资各方同意后,收益分配可不按实际出资额计算而调增给专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的出资人,写入《公司章程》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合法性。1.3设立程序以货币出资程序简单,经上级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审批后就可依法办理出资手续,如以非货币资产出资,程序复杂,设立成本高:(1)以实物资产出资应履行可行性论证资产评估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财政部门审批,根据审批结果确定出资额。(2)以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出资应履行可行性论证土地使用权评估或矿业权评估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省财政部门审批,根据审批结果确定出资额。尽管以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作价入股合法合规,但受政府各部门对法规的理解程度不同、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协调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2理清事企主线,分体运行管理
2.1理清事企主线,明确职能定位要彻底纠正过去那种把地勘企业看作地勘单位二级机构或经济实体的错误做法,将其真正视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与地勘单位在行政管理上不存在隶属关系。经理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相应的自。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之间只能是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地勘单位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应以资本为纽带,按《公司法》赋予的职责权限,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控与指导下对地勘企业占用的国有资产履行监管责任,代行出资人职责,可委派董事、监事,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行使决策权和监管权。对地勘单位已有的队(院)属企业、相关企业,要遵循“公益性公共服务由地勘单位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由地勘企业负责”的基本原则规范改造,将其重组到地勘企业麾下,使地勘企业与其形成母子或总分公司关系。
2.2各自独立运行,分开管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要按照各自的属性和宗旨,设置相应的独立运行机构,划清各类资源要素,明确双方关系及其处理方式,依法依规分体运行、分开管理。
2.2.1机构设置
2.2.1.1地勘单位的机构设置地勘单位以“科学、规范、高效、适用”为原则,结合事业单位属性设置相应的机关管理部门,以“强化后勤保障,搞好后方服务,保持和谐稳定”为宗旨,设置老基地管理机构和其他后勤服务机构。按照“两精干——一过渡”要求整合内部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高的精干人员、精良装备组建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非法人二级实体。2.2.1.2地勘企业的机构设置地勘企业应按《公司法》规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并根据经营规模、发展需要,科学有效地设置管理机构和分支机构。(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权力机构:地勘单位是地勘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控与指导下通过履行相应的程序代行出资人的职责。决策机构:由地勘单位队(院)领导组成董事会,其中:队(院)长任董事长。监督机构:由地勘单位委派财务、内审、纪检、工会等部门人员组成监事会。经理层: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若干。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同意,报地勘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备案。(2)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按地勘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矿产资源投资为主,靠资本运作获取资本收益的投资型企业,二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获取经营利润的实体型企业,三是既从事矿产资源投资又从事生产经营的混合型企业。无论归属哪种类型,都要以“权责清晰、精简高效、因时制宜”为指导思想设置职能部门和二级分支机构。投资型企业机构比较精简,但对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外,更需要经济、法律、金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人才,而实体型企业队伍规模大,员工人数多,经营管理机构相对臃肿。混合型企业要综合和兼顾投资型和实体型企业的基本特点,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机构的设置问题。但核心职能不可少,如行政管理、财务会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绩考核等,而分支机构的设置则视其业务发展需要而定。
2.2.1.3关联企业的机构设置本文所说的关联企业是地勘企业对该对象在资金、经营、交易等方面能直接或间接施加重大影响的子公司,是地勘企业控制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地勘企业。地勘单位不直接操控关联企业,关联企业与地勘企业也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自身拥有独立的、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构、分支机构。权力机构:地勘企业是关联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直接人,在地勘单位的监控与指导下通过相应程序行使出资人职责。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由地勘企业委派人员,设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和监事会(或监事),报地勘单位批准、备案。经理层:设经理1人,副经理干。其中: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副经理由经理提名、董事会同意,报地勘单位批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彼此之间相互独立,除董事、监事外,工作人员必须分开,不相互兼职,不交叉授权,都有各自的管理层级、审批人员和审批流程。
2.2.2人事干部管理
2.2.2.1地勘单位的人事干部管理事企分体运行后,地勘单位保留必要的机关管理人员、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人员、基地管理服务人员和待岗、病假、长休等其他人员,其中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人员和机关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编,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部分在职人员借调到地勘及其关联企业工作,仍保留事业身份,如不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经本人与借调单位协商可解除借调关系回归地勘单位,地勘单位根据岗位情况决定是否聘任上岗;达到退休年龄,则按地勘单位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干部管理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执行。离退休人员现按原渠道管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彻底到位、地勘单位完全企业化时,则按省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划转、处置各类在编人员。
2.2.2.2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的人事干部管理(1)人事管理地勘及其关联企业均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对规模较小的关联企业,人事管理权可统一划归地勘企业;对规模较大的关联企业,可赋予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但岗位设置方案和员工招聘计划应经地勘企业批准,在地勘单位备案。地勘企业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员工招聘计划应经董事会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人员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从地勘单位借调的事业身份人员;二是按需自主招聘人员;三是劳务公司派遣的临时工作人员。对第一类人员,由使用企业和地勘单位签订借调协议;对第二类人员,按《劳动法》和企业管理要求办理聘用手续;对第三类人员,依法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有效规避用工风险。(2)干部管理地勘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选拔任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关联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由地勘企业董事会按《公司法》委派或聘任。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由经理层按《公司法》自主聘用、管理与考核。
2.2.3资产管理
2.2.3.1事企资产的划分与监管新建地勘企业不存在事企资产的划分问题,改建地勘企业应按资产来源划清事业、企业的各类资产。原则是已按合法程序划给相应企业,并已在账面上规范反映且为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各类资产归属该企业,地勘企业及其关联企业不需要和已反映在地勘单位账上的各类资产归属地勘单位。地勘单位资产由上级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分别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定履行监管职责。地勘及其关联企业资产由各出资人依照《公司法》监管。
2.2.3.2事企资产的互用与核算地勘单位、地勘企业及其各关联企业之间互用资产时按市场价格有偿使用,依法签约、交易、结算和收费。
2.2.4财务管理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分别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机构(规模较小的关联企业分设出纳岗、会计岗),资金不交叉使用,经济与业务往来依法依规交易、核算,相互之间拆借资金,各方履行决策程序、形成会议记录(纪要)、签订相关合同、完善相关手续,并按银行同期同类借款利率计付利息。建立和完善各自的财务会计办法,并按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相应的监管机构审批、备案。
2.2.5薪酬管理
2.2.5.1地勘单位的薪酬管理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就决定其必须执行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按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执行。津贴补贴主要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6号)和《关于调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艰苦边远地区地区津贴类别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68号)规定执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野外津贴、国外津贴、其他津贴补贴(如接触尘、毒危害与高温作业人员的保健费、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补贴、御寒取暖补贴等)。野外津贴按原地矿部人事司《关于调整地质勘探单位职工野外津贴标准的通知》(地人发〔1997〕45号)精神、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规定执行。出国工作人员可参照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援外出国人员生活待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第336号)规定执行国外津贴与艰苦地区补贴政策,出国出差人员可按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73号)规定执行国外差旅费补助政策。但部分津贴补贴政策因过时而标准偏低,亟需提高。对绩效工资,地勘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以人事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地质勘探事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125号)为基本依据,要求各地勘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拟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财政部门批准。
2.2.5.2地勘企业及关联企业的薪酬管理地勘及其关联企业经理层的薪酬管理办法由其董事会制订,前者报地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后者报地勘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审批、备案;员工薪酬管理办法由经理层制定,报地勘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