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

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

时间:2023-08-29 16:4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措施;意义

一、国有企业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工作的发展,有助于维护资产的安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国企固定资产管理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财务政策进行管理,国企的发展是不断积累的过程,维护国企的固定资产管理安全措施,重视内控机制的建设,能够合理的避免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多,掌握固定资产的情况也有利于准确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帮助进行资产合理管理和分配,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可以避免资金浪费和腐败问题的发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工作能够有利于国企增强对固定资产的控制以及防范和规避风险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登记,罗列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的内控机制建设就是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后续处理等环节进行规范的管理,有制度,有工作流程,这样能够增强国企对固定资产的控制,有效的节约资源,避免占用资源消耗带来的风险,有制度建设就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有效的规避国企固定资产的风险。

(三)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加强国企的盈利能力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的完整是国企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内容,制定一份完整的工作制度,可以对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国企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缩减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国企的盈利能力。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企相关的固定资产处置流程不严谨,缺少完善的固定资产购买,使用和处置的制度,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楚,管理制度有缺陷。在购买固定资产之前,固定资产采购没有统一的标准,国企有盲目采购的问题,没有结合国企的经营特点进行采购规划,忽视了固定资产采购过程的探究和考量。

(二)国企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国企缺少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账目,这是非常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的。固定资产在购置以后不能做及时的登记入账,固定资产就会被随意的使用和处置,随着时间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账目不真实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记录不严,接下来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影响固定资产的损坏和折旧工作,影响账务的处理,造成财务问题。国企的人员在记录账目的时候记录的不准确,计提折旧方法有误,资产管理年限不固定等工作失误的存在,使国企的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固定资产的数据,这不仅增加了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难题,也会存在一些固定资产被私自占用等违纪行为和安全隐患。

(三)固定资产内控机制的信息化水平落后新时代的国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的工作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固定资产内控机制建设,利用大数据重视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提高国企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国企固定资产涉及的部门多,存在多个主体,在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系统之间相互连接不完整,发挥不了数据资源共享的作用,影响信息系统的使用率和固定资产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少风险意识国企的固定资产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主要由于国企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缺少主动性,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到位,导致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风险。由于国企的风险意识弱,国企的固定资产风险预警机制有缺陷,不利于国企做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流程管理人员都处于被动的记账及报表递送状态,在固定资产的配置及使用环节缺乏原始的财务数据支撑,后期对账容易出现纰漏等工作方式都会有风险的存在,任何一个风险的存在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会成为影响固定资产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构建过程问题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国企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条件,标准以及管理的流程。改变现有的国企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和方法,逐步完善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报废处置,审核以及监管等工作的管理制度,便于规范管理国企的固定资产。国企要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按照实际的要求,征集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意见,为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做准备。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要按需进行,对采购员要做岗前培训,采购的商家要做评估工作,才能选择恰当的固定资产管理采购人员。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要对相关人员做好培训,防止出现浪费等现象。固定资产的报废等环节要做好申请和审批的规定,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报废标准和流程,按照程序开展工作。最终明确固定资产的相关责任,遇到问题的时候便于及时解决问题和追责。

(二)促进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工作原则国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标准,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比较长,所以固定资产在购置过程开始就要做好登记,以便后续开展资产的处置和折旧工作。国企改变现有的账实不符问题,做账目的管理,这是从源头改变固定资产账目不符问题。派专人负责账目登记问题,定期对账目进行审核,防止出现账目记录不真实,记录失误的问题。国企也要重视对员工做好培训,重点培训工作职责,以便固定资产数据完整,真实,有效,为国企管理者需要固定资产数据的时候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解决现阶段国企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工作难题。

(三)加强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国企固定资产内控机制需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是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国企发展要求的,固定资产需要依托财务系统,建设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派专人负责系统的管理和信息录入工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国企做固定资产的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各个数据之间要做到共享,减少重复工作的问题,做好工作的交接,避免固定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无人管理。国企可以制定自己的小程序或者二维码,建立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固定资产,提供针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可以使国企更有效、更全面的管理资产和设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为国企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提高风险意识,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国企固定资产内控机制构建工作需要重视风险意识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首先对国企发展的内外环境做细致分析,尤其是国企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然后从企业管理者开始带头,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到风险因素分析工作中。企业内部增加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因素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内控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也是动态的,随时依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国企固定资产内控机制建设中的风险预警机制内容的完善,合理规避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内控改进

一、引言

固定资产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较大,如果固定资产损失就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无法弥补。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规范,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又有多少企业能完全按照该控制规范来执行呢?这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实际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怎样?根据美国注册会师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内部控制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现,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而进行控制活动。根据该准则,内部控制的五种要素分析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因此,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内控执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评估内控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规划内控活动时有意识规避风险;应保证信息沟通畅通,加强相关信息的沟通;应对内控制度和执行效果加以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诸要素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前提,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力的资源,结合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因此应明确划分工作职责、权限,保证员工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匹配,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同时,对有能力管理、维护固定资产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培训,这是加强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效果前提下,追求控制成本的降低,并在经济效益和内控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二)风险评估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果缺乏风险评估,企业则可能无法规避可预测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无法通过未来的努力而消除。因此,企业在加强内控时应足够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价风险的重要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规范风险。

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某种风险,首先应分析该项风险的大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是否为不可规避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后续控制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提高后续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

(三)控制活动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将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选择的加以适用,或者将各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1)对相关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首先要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划分,不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更应划分责任,应实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2)加强实物控制。应加强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账实核对,对于相关数据资料的记录应进行分级授权,确保固定资产账面资料与实物一致。

(3)加强内控业绩评价。即将本期固定资产内控业绩与企业前期情况进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完整性、安全性、生产能力、使用效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将这些指标完成情况与前期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四)信息和沟通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要提高控制活动的效果,必须保证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企业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日常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文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保管、记录、处置的具体职责;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上下级信息沟通渠道以及纵横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相关岗位均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保证内控执行效果,并帮助管理层获得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相应信息,为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

(五)监督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应以固定资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监督重点。若企业存在相关问题,除立即纠正问题外,企业还应审查是否是由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该结果,若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应及时完善内控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财务情况不清楚

部分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仅对于银行存款变动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长期为“账外”资产,固定资产账务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或者处置时,未经过正常的审批和报废流程,甚至在处置后也未及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收入不入账,将收入计入小金库,甚至被个别人贪污等舞弊现象;部分企业对于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在资产发生贬值时未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式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不明确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的,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四)缩减内部控制成本所造成的弊端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四、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改进

(一)从管理层的角度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从监督的角度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占很高的比重,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内控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否完善与企业是否能够的赢利及持续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抚州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素珍,张杰.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45~46.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产管理 风险 对策分析

一、引言

在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这也使得我国的集团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以及挑战。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等带来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以及发展模式,对我国企业集团造成了重大的冲击,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正经受着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集团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竞争中提升、完善自我,是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集团企业是基于资产的联合产生的,因此资产对于集团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是集团企业开展业务的基础。换句话说,资产同时也是集团企业的重要资源,是集团企业发挥其优势的纽带。但就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而言,其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集团企业内缺乏一定的资产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机制残缺,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核算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善,使得集团企业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管理。对集团企业来讲,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必须要受到企业的关注。

二、资产管理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就资产管理的定义而言,它是指机构投资者将其所筹集的资金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过程。在此,我们主要讨论资产管理中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资产管理以及价值管理问题。对于一些制造业之类的行业,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大部分份额,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当重要。所谓固定资产管理是通过准确的核算,管理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维护、出售以及报废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众多的风险,导致企业的资产质量下降,加速了风险资产的产生。所谓风险资产,是指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可能招致损失的资产,包括各种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资产价值管理是通过资本运营对企业价值以及投资收益的经营管理,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够使企业的投资者趋向于多元化,通过投资主体的合理组合,保障企业资金的来源,既能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企业的经营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区域,收购、兼并等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资产管理使得企业的经营愈来愈多元化,是企业扩大规模,提供竞争力的需要。集团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分离,加强资产管理可以使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以及评价。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

风险资产出现原因比较复杂,其存在于企业业务活动之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但在资产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的机构,使得资产管理活动缺乏科学、专业、合理性,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利益相关性,信息传递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导致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再次,风险资产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要求管理范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的宽泛性与复杂性加大了风险资产的难度;最后,风险资产的隐蔽性,使得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资产风险管理意识,管理层与基层人员缺乏对风险资产的认识,使得风险系数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集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对我国企业来说,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基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交易、折旧等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及监管,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不善来源于企业认识的局面性,缺乏重视度,其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次,企业的投资存在着短期行为,企业经营的考核标准只是简单的以利润指数为目标,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损耗等没有被纳入考核之中,导致企业为了牟利,超负荷使用固定资产,其使用寿命被快速缩短;最后,企业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不到位,固定资产的闲置或超负荷使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固定资产的管理的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其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控缺乏价值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投资、经营,以求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却忽视产生的效益;一些投资只关注诸如机器设备的实物,却缺少对其价值的核算,这使得企业在账面上拥有的资产数量巨大,但是实物的损害、报废等问题导致丧失了交易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的资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仍然抱着守旧的心态,认为其价值仍然是资产历史成本价值,没有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市场价值进行折现。还有部分企业仅仅对企业资产做传统会计式的核算以及记账等,这些活动与价值管理相差甚远。

四、改善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管理

在当代竞争不断加剧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不依靠投资、科研等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资产面临的风险,导致企业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产生一定数量的风险资产,为我国企业的健康经营埋下了隐患。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其风险资产管理。首先,为了使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科学、专业、合理性,企业应该加快风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完善,由管理机构全面地对企业集团进行风险资产管控,通过采取全过程管理即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管控以及事后的处置及反馈对风险资产进行系统的核实与控制;再次,要尽量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该交流平台上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集成使各部门形成一种合力,切实保障风险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最后,要在企业内普及风险资产管理意识,对管理层以及基层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高其风险资产管理意识,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提高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更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以及发展模式的粗放性,使得企业往往重发展、轻管控。对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加强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改善管理现状,极为迫切。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的认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审核、分析,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在日常经营中,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领导层以及资产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统一行动,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性、及时性。再次,要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包括固定资产的购买审批、折旧、维修以及转让,其管理岗位要做到人职、人责匹配,通过岗位责任制切实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集团企业在资产管理时应当重视价值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一系列进展,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利率、货币政策等因素不断对企业的经营构成挑战。因此,集团企业为了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须通过价值管理来加强资产管控。对集团企业来说,应当改变企业重投资、忽视效益的状况,并且对老旧的设备进行合理折旧、记账等,避免资产价值的虚增。要进行价值管理就必须变革资产管理思想,价值的管理是针对企业资产能够带来的收益,并且根据资产当前以及未来的价值进行折现,以此来防止企业的价值计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企业价值管理对战略管理要加强重视,通过对其生产要素、客户以及当前以及潜在竞争者进行分析和研究,准确评价、计量集团企业的资产价值。战略管理理念能够使集团企业从动态、整体、全局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资产价值的要素组合,进而发挥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保证全过程地参与集团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结束语

综上,集团企业要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经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资产管理,保证其良好运作。

参考文献

[1]陈宏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审计;影响

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本土市场同国际市场联系愈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如何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内部管理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很多企业成员风险意识不足,未能有效辨别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比较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固定资产管理十分关键,有助于提升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

1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

以某专业化铸造企业为例,公司拥有五条专业的铸造生产线,配备2台12吨树脂砂混砂机和1套再生系统,12台国产和进口压铸机,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经过固定资产检查和确认,可以了解到公司的固定资产范围主要包括机械、建筑物、房屋、运输工具以及其他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工具等。对于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均可以归结为公司的固定资产范畴[1]。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风险认知和评估不充分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升经营管理成效,首先需要对风险评估流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的应对、改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未能严格遵循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开展工作,工作局限性较大。由于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划分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畴中,并非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而是由监事会代为管理。但是审计部门由于人员配置不足,所以审计监控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改善[2]。与此同时,财务审计和审计管理工作执行中敷衍了事,未能充分发挥原有作用,岗位设置不合理,同原有的职能定位不相符合。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人员更多的是兼任着多项审计工作内容,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审计管理功能均无法有效发挥。

2.2职责模糊,权限不明朗

现代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在明确各个岗位职权基础上实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就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着岗位权责模糊的现象,尽管制定了相配套的制度,针对权限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但是存在较大局限性,只有在明确岗位权限、职责基础上和部门功能定位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的落实责任制度。企业当前的管理制度缺乏对权限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固定资产报废和权限审批缺乏规范化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仍然以计划发展部门为主[3]。

2.3制度内容落实不到位

关于专项内容的审批和管理活动,主要是由计划发展部门负责,但是具体工作开展中,请款明细表仅仅由计划发展部门审核通过,缺乏财务部门的有效审核,可能存在现象。对于这一问题,并不符合权责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请款申请和审核不可以由同一个部门承担,需要不同部门分别承担和开展工作。结合相关规章制度要求可以了解到,请款申请主要是由企业的归口部门负责,请款审核则是由企业内部财务部门承担[4]。从实际角度来分析,由于这一部分的资产同样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当,账目内容不相符合,或是存在资产流失的现象,不利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管理有序开展。

2.4会计内部控制力度不足

企业在资产管理中,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管理标准,致使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合理有序开展[5]。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部分,项目核算不全面,部分设备养护成本经费并非计入其中,此部分资产同样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范畴,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固定资产流失,设备管理不当,影响到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效。

2.5审批授权制度不完善

对于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具备明确审批权限,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严格遵循采购计划有针对性开展项目采购活动。在企业设备更新换代中,对于报废的机械设备并未递交相关申请,缺乏专门的负责人审批,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明确企业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企业财务账目处理不当,账目和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应该建立相对应档案,做好资产编号。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缺乏专门的制度支持,固定资产的信息未能定期更新和完善,所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握不充分,无法指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流失[6]。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对策

3.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成效,加强内部控制的首要前提是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7]。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后续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切实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有效予以完善,并将员工工作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同薪酬待遇挂钩。与此同时,提升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寻求合理有效措施提升管理成效,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考核,调动人员工作意识。同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促使员工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成效。此外,还应该合理划分团队成员职责,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责,相互监督和管理,切实提升工作成效。

3.2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风险判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要求,确保各项业务能够规范化开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成效,尽可能避免为企业带来不必要损失,诸如,企业切身利益或是整体形象受到严重损失。其次,还要规避经营风险,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如果管理人员意识不足,未能严格遵循管理标准开展工作,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问题出现,无法反馈出更加真实、全面的固定资产信息,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管理和决策,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当,影响到资产利用效率[8]。故此,应该尽可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控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最后,应该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盘点不及时、折旧不及时,可能导致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注重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全方位判断信息可靠性和真实性。

3.3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成效,应该推动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开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落实责任制度,实现权责统一,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至少有两名人员相互监督,避免现象出现。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比较大,通过强化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新根.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探析——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价值工程,2016,29(34).

[2]谢慕廷.关于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及合理配置研究[J].企业导报,2014,12(10).

[3]刘以乔.CZ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微观探究[J].经济视野,2013,21(1).

[4]蔡明亮.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研究——A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案例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4.

[5]马新勇.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难点及对策[J].大众科技,2015,31(9).

[6]钟璟毅.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电业,2015,11(9).

[7]刘红.ZL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5.

第5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78),内部控制定义为 “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准则概念,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于固定资产这一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而言,其管理水平,使用效率对企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合理使用,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析,企业应找出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加以改进,才能实现内部控制关于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内部控制要素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联系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必须具有好的管理制度,约束固定资产从购置到使用、处置的全过程。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以上所述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风险评估中发现问题,就要采取控制活动,消除预知的风险。控制活动的手段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无论是在整个财务控制方面还是固定资产管理,上述三种控制手段都可以加强内控管理。实物控制的活动包括实物安全控制、对数据资料的记录予以授权、定期盘点,以及将固定资产数据与实物对比。保证实物与数据资料相符。信息与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的主线,为管理层对资产的监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企业根据需要来制定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管理文件,对于管理资产的管理,可以制定描述固定资产授权、采购、保管、处置、记录的具体职责。在监督固定资产时,首先审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固定资产这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审查是否因为固定资产内控的缺陷而造成的错误。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控制环境。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长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松懈,企业往往确保实体的完整性,对于损毁风险、技术进步等带来的风险疏于管理与评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管理层,如果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专用设备生产能力变弱;(2)组织结构,企业各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造成管理混乱;(3)人事政策,管理专用设备的的人员没有专业水平,需要有专业人员参与管理并给予培训;(4)授权与分配,没有明确的责任授权,工作分配不明确,可能造成同一人担任了两个不相容的职务,容易发生舞弊现象。

(四)缺乏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把握。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为之,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五)缺乏对固定资产完整准确的监督。

对于固定资产没有完整准确的监督机制,如对于新购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造成盘盈,形成账外资产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固定资产的报废、出售等处置控制意识薄弱,未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处理后也未及时通知会计部门入账,造成账存实亡;或者处置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收入,给贪污舞弊带来可乘之机;对于折旧和减值,长期不需用的资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按可回收净值计提减值准备,以上这些做法都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

四、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改进思路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活动。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注重相关信息与沟通。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监督检查。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控制环境出现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分析;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信息与沟通;最后,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受到有效地监督。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内部控制五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不善的问题。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 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需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成都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师, 毕业于重庆(大学经济及贸易法律学院,大学文化。长期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贺政辉. 略论建立企业有效内控制度的举措.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9).

[2]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指医院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医院进行医疗服务活动,开展科研项目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

1.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降低医务成本

以往,由于经营成本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导致盲目购置设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随着市场准入的多元化,各类医疗服务机构间的竞争加剧,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医院生存并永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做到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效能,将会有助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降低医务成本最终也必然惠及社会大众。

2.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平衡固定资产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各种非理性因素造成的资产盲目购置是形成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科学的效费评价可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确保固定资产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经济合理有效。

3.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通过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的实施,进而在包括在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报废核销处置等环节上的全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可以确保其充分完整地发挥最大效能,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医院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医院各级领导要加强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保持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制度建设滞后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有漏洞,没有宏观调控,管理职责不到位,重采购、轻管理,多头管理,该管的没有管到位。固定资产分配到使用部门,机构设置变迁和科室负责人的频繁变动,未对固定资产进行交接处置,确乏沟通和相互配合,造成管理失控。尤其是普遍缺少一整套完整的相互制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法从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和盘点清查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2.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审批监督机制缺失

某些公里医院的重大资产审批监督权、内部授权审批监督机制缺失,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审核审批不严。容易出现盲目购置设备,导致资金浪费,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3.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不到位

在目前的医院实际管理中,由于缺乏风险意识,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规模的无序膨胀,存在资源浪费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对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处置收入流失,造成资产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存在舞弊风险。医院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地审批和处置定价,严格防范资产流失。

4.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力度不够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工作不足,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很多医院购置大型专用设备未经使用部门专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没有进行效益分析,缺少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导致使用效率低下。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购置。

5.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理念和方法落后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够完善,账面价值失真。旧制度按固定资产的原值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计入当期费用,因为计提的修购基金未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抵减固定资产的价值,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原值列示,存在虚增不真实。日常业务处理中存在产权不清无法入账,因挂账未结转而未入固定资产账,分类错误,列入支出,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息,账实不符。

6.固定资产处置程序不健全

在现有的医院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毁损处置或管理不善丢失,清查盘点没有科学有效的相关流程管理。导致未及时按有关程序报批,并及时做账务处理。 医疗科室为了科室的经济效益,不及时报废已过使用期限的设备,还有已报废的设备继续使用,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目不清。

三、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分级管理架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并落实责任,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严格执行大型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消除安全隐患,认真做好维修保养记录。强化专用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做好岗前培训。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通过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努力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夯实管理基础,规范管理流程,实现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资产配备标准,严禁超标配置资产。

3.加强固定资产风险评估

依据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固定资产,防范资源闲置浪费,开展风险评估,准确分析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承受度,综合运用应对策略采取控制措施,实现有效控制风险。加强固定资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妥善保管固定资产档案,定期清查核实,对大型专用设备限制非专业人员接近,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4.加强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制度

大型医疗专用设备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组织使用部门的专家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通过专家们对拟购置的医疗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环保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市场占有率、维修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医院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购置使用部门、管理部门、邀请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参与设备购置论证,集体研究联签的决策制度,建立规范的决策结构论证程序。为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科学的采购制度保障。在提高医院诊断率的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医院技术档次,保障医院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重复购置,低水平投资。

5.完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

完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及时核算在建工程投资项目成本,将相应的投资转入医院固定资产,使医院建设项目尽早投入使用,发挥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对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对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及时验收入账或暂估入账。全面清理查清账面价值,健全实物账卡,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6.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开展医院固定资产盘点清理,对医院的专用设备、汽车、房屋建筑物及图书等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验收、调拨、转让及报损、报废的核查与审批管理制度,加强资产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和监督。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认真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应当制定严格的程序来处置固定资产,在未经审批前不得擅自处理。对达到使用年限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对未满使用年限、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稳定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各项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充分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医院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单位比较分散,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同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的处理和审批工作效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的诸多风险,直接影响到医院内部各项医疗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会造成相应的经济风险问题。因此,医院内部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的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全面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风险问题分析

1.管理单位比较分散,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工作方法主要实施的是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工作机制,造成了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医院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医学设备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等负责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以及各种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由于医院内部各管理工作单位分散程度相对较高,经常会出现各种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医院内部的账目和实物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物资采购与资金核算工作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很多财务信息失真等情况。2.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固定资产对医院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性。在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由于很多医院单位内部普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意识程度不足,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自身的思想认知程度不足、责任心较低,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和自身的利益无关的不良思想。同时各资产使用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员通常情况下会忙于医院内部的各项医疗事务和工作,经常会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医院单位内部很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医院的发展效益,因此受到各级管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3.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批处置工作效率偏低。当前在我国一些医院内部,由于受到传统市场管理工作理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仍然延续使用比较传统的资产管理方法。由于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医院内部审核单位较多等因素影响,造成资产处置工作运转效率严重偏低,针对一些大型或特种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还需要上报到医院的职能单位内部,并且通过领导办公会、上级主管、卫健委备案审批等各项工作流程,整个审批程序比较繁琐,所需要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复杂,因此,经常会出现审批手续不健全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处置无法获得审批。由于需要不断补充各种材料,延长了审批工作时间,进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审批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策略

医院单位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有效建立起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配备了更加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有效强化各工作单位的职责分工,将每一项管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头上,有效防止出现多头管理以及相互推卸责任等现象,全面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效果。1.建立起固定资产分层管理工作体系。在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固定资产归口和分类管理工作模式,有效采取分级管理工作方法,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医院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对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且成立起医院固定资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总会计工作人员、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责任人所构成,对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来进行处理。根据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不同构成形式,通过对应专业归口管理单位实施二级分类管理,根据医院内部的各种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设备等专业归口管理工作,有效负责资产的安装验收、入库管理、资产维修以及各项信息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通过分级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专业化,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效保证医院内部各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2.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宣传以及组织培训工作。由于我国很多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认知程度不足,同时在相关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上有所不足,造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因此,医院方面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效落实宣传教育、医院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内容,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融入和深化,全面改善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环境。通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专职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日常工作当中需要充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或培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培训工作模式,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建立起更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全面提高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机制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等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保证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科学性与合理性。3.全面优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流程。(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在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方面,必须要保证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尤其是针对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内容以及管理工作环节进行合理表述,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以及对应的管理责任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可行性和可问责性。在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要保证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更加精细化,要解决固定资产在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丢失、损毁以及违规处置等各种问题,通过常态化管理工作方法,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单位内部针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工作,需要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同时对固定资产使用出现盘亏的具体原因进行查明,要有效明确固定资产盘亏的具体责任,同时要做好针对性处理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规范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流程固定资产使用科室内部,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消耗情况提交必要的处置申请工作,专业管理工作人员和组织技术人员需要提出相关的鉴定工作意见,资产管理工作单位根据资产的处置工作要求,将鉴定意见和处置申请直接提交到医院管理单位和主管单位内部。通过逐级审批之后,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整个处理工作流程包含了组织鉴定、处置审批、处置账务等几个重要工作环节。在处置鉴定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医院各科室出具详细的设备以及医疗物资材料废弃的理由和原因,相关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科室申报报废设备进行进一步技术鉴定,做好相关鉴定工作报告。对于价值较高的医疗器械或者设备,需要三名或者三名以上的基础工作人员同步进行鉴定,并且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条件需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在固定资产的鉴定和处置过程中,出现较强的盲目性和利益性问题,拒绝各种固定资产的浪费问题。处置审批工作环节中,资产管理工作单位需要有效落实实地勘察工作,同时核实固定资产的具体处置工作状况,大型或特种设备报废处置工作需要直接上报到医院,办公会内部通过管理工作人员集体讨论研究之后来进行决定,可以有效防止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中饱私囊以及违规违纪等问题的出现,有效减少医院内部各项资产的流失量,提高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工作环节当中,需要根据批准文件要求,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将处置实物移交到专业的管理部门来进行鉴定,然后可以通过公开回收或者拍卖的方法来进行处置。医院部门内部统一收缴处置资产的相关收益,同时将其纳入到医院预算当中来进行统一安排,有效防止出现等违规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加以明确,有效落实创新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加以完善,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效果,防止医院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推动医院不断朝着更高方向上发展,为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颜春蓉,杨海虹,廖宇升.运用PDCA循环构建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2):102-105.

[2]刘伟,崔志鹏,万雁雁.我院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0):108-112.

[3]许峰,骆希青,殷鹏宇.基于内部控制的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风险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08):115-119.

第8篇

摘 要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其开展医疗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医院当前的医疗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潜力。医院固定资产相比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对其管理也不同于其它固定资产。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均为公办,如何管理好医院的固定资产不仅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找出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对医院管理固定资产提供务实的参考。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医院 管理 国有资产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由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单位三方负责。三方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出事后相互推诿扯皮,难以追责,导致医院固定资产难以保值。在资产分类上标准不一,有些资产被反复归类,在固定资产账目和低值易耗品账目之间划来划去,造成固定资产价值和数目不实,难以准确核算。

2,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薄弱:医院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先机,往往不经可行性分析就做起大项目,引进新机器,随后又因应用价值不高而将其废弃,重投入、轻管理,占用了医院大量资源。设备作何用、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管理上也没有做出详细规划。由于缺乏相关追责制度,设备往往存放至报废也不会被处置。

3,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准确:一些固定资产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在核算资产价值时往往单纯的按照购入价计算,不考虑资产动态价值,使得部分固定资产价值的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不便于经济管理者作出决策。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而是计入维修基金,模糊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

4,医院处置固定资产不规范:医院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使用规划,处置时也无必要的报告解释,有时候仅仅是通过后勤部门的维修结论就把资产处置掉了。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这样的风险:使用部门在设备没有坏的情况下,想换新的设备;后勤部门为了不得罪人签字了事;财务部门为了购进新设备不理不问。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则上这样的风险都无法规避【1】。

5,医院的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各科室的了解有限,加上并无规则约束,导致一些科室超标准的配备不需要的设备,使得大量固定资产处于长期的闲置中。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能被及时的处置掉,持续折旧直到报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二、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明确固定资产的权利责任关系:固定资产在进入应用后,财务部门应当及时了解其价值变化,后勤部门应当定期记录其真实情况,使用单位实行登记使用,如此一来固定资产的权责关系即可明确,在发生事故后可追责。这样做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保护意识,避免人为的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贬损。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目前大多医院的财产管理都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如房产、家具归总务部门管理,医疗设备归设备科管理。而财产的购入和维修一般由这些部门承担,不符合相互制约的原则。这些部门的管理重点与财务管理不同,人员不受财务部门调控,造成入账标准不同,这是医院固定资产账账不符的主要原因。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基础。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出现问题后可追责,处置资产时可执行。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价值差别大、使用部门散。我们在制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从充分注意到医疗服务工作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要重点关注。医院的机器设备要根据真实的成本核算确定是否采购、何时采购、如何采购。对于医院按照预算采购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规定看管,各部门要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在固定资产的领取和使用的全程都需要有明确的管理责任人。医院在处置固定资产时,要完整总结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使用单位三方的报告,对资产减值部分作出准确估量,是正常折旧还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减损。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频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保证。因此,医院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和保护好这支队伍的潜能,合理安排这部分人员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这部分人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部分人在工作、生活、职称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担负起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5,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科室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必须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科室经济核算员负责资产卡片、执行物质管理核算制度。由设备科负责考核使用情况及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协助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并定期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以科室顺序依次排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考核强化科室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

三、结论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基础,处理好固定资产对医院持续的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探究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问题,给出了一套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操作上可行的对策。医院要想充分的使用固定资产,必须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利益关系,明晰权利义务,走一条合理投资、高效利用、准确核算的健康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需要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单位三方相互制约,将责任与每一个固定资产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增值及其原因进行登记,汇总成动态信息并分别形成报表,这样才能在固定资产处置中有理可依的规避风险。最后,医院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管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02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02

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对事业单位已有的资产进行合理管理,还要进行资产评估及采购等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不断投入,这虽然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使其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我国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作出调整,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1 事业单位资产概念及构成

根据财政部2012年12月5日修订通过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根据资产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而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之外的资产。

按照价值形态进行划分可将事业单位资产分别划分为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

2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个别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理解不够清楚,以至于出现责任模糊、管理不严谨等其他许多问题。其中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其单位价值高于所规定的要求,且在行使的环节当中仍然保持原有形式的物质资产,包括住房和建筑、特种设备、一般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如下。

第一,固定资产配置风险。初步调查采购时内控制度不健全、预算资金和实际不相符、投资决策不当以及对可行性分析不到位所产生的舞弊风险;配置的情况与实际当中规定的要求不一致导致项目暂停或丢弃的风险;验收程序不合理不系统,因人为的原因导致购买建设的固定资产在接收时没有按照所签署协议所规定的质量及规格来完成正常的审查和验收,导致出现部分内容规格信息不对称、滥竽充数等现象,或者是质量不符合要求等,最终造成资产损失或者是账实不符、会计核算不规范及资产信息失真的风险。

第二,固定资产使用维护环节的风险。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对维保不够重视,从而大大缩短了固定资产的物理寿命;在使用有些资产时没有考虑经济效益,资产周转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资产的长期闲置会导致实物损耗以及相应价值的损耗;出租和出借没有形成流转记录,常用的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使用存在购置私有化的现象;在调拨环节没有履行相应的调拨流程以及保留相关责任人的签收记录;在保管环节对固定资产的出入库的签收手续以及责任人的制度没有严格予以执行。

第三,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风险。其主要包括资产处置方式不规范、价值不准确、资产评估不规范、审批不规范及超范围超权限处理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2.2 无形资产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具体的实际物体为参照依托却仍旧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属于事业单位资产的一个构成部分。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及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没有实物形态,具有排他性及独占性,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甚至是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无严谨思想态度。而实际上,事业单位大都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审查和记录,对无形资产的关注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存在管理薄弱、不合理现象,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更稀少,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除此之外,资产管理的各类相关规章制度尚未完善,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对应的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导致无形资产面临制度缺乏、管理不到位、漏洞百出的危险形态。

2.3 长期投资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根据合法单位机构获取的,且年限高出1年(不含1年)的各个类型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为长期投资。目前,还有很多事业单位中有一人担任多个职务的情况,而非专业人士又缺乏相关知识以及经验,导致出现管理者又是监督者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投资的效率。具体表现为有些事业单位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然而在“非转经”收入的管理上却没有予以强化,甚至还出现不收,而是通过以支抵收和报销相关费用等来解决的现象。

2.4 流动资产管理风险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皆为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管理不善,最终导致资金流失严重。部分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较少,所以没有设置专业的资产管理岗位,而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很可能对资产管理不熟悉或者是因为不是本职工作而忽视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管理制度造成对资产监督力度不够,从而使管理工作很难真正落实。另外,因没有清晰明确的对资金实施崔收、回收和具体详情呈告等相关责任牵制的规章制度,导致各个部门的职员之间的职责权利永远是无法分清的模糊状态,这明显对那些已经形成的清理催收极其不利,特别是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做调动时,手上的业务没有很好地完成交接,导致业务中断、暂停或丢失。

3 事业单位资产的管控措施

上文已经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在此笔者针对以上风险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以期促进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

3.1 固定资产管控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控。

第一,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配置制度,从根本上进行严控。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遵循“决策和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在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对应的预算编制之间做到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根据政府集中采购及招投标的有关准则对授权审批进行改进、加强、完善,且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划分岗位人员,落实具体工作,全面预防,避免出现不正常、不健康风险;要在固定资产实施投资决策的环节贯彻“全面调查,集体学习,专家示范”的原则,避免各类风险,例如:决策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发生;在固定资产检查、接收的环节需要将重点放在严格验收标准及规范验收程序上,以防内容不符及质次价高现象的出现。

第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行使维修系统,对“使用”h节进行严格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其使用和维护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如果固定资产被正确使用和维护的话,就会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并可以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从而使固定资产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在使用资产时需进行归口管理,进一步确定用户和相关托管人,并设置相应的岗位职责制度,且将其落实,以加强对岗位的培训。

第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严谨把关“出口”。技术上的突破和实物损失,导致固定资产无法正常运转或无法达到所规定的使用要求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鉴于此,对于处置过程中的固定资产需要格外重视其审核批准和评判预估两方面,以防止行使的固定资产被弃置、作废或以低廉的价格出售,最终变为私有财产私下处置的情况发生。

3.2 无形资产管控

针对事业单位设立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匹配相关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实施对无形资产系统规范的监管。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相互协调,合理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和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此外,还包括无形资产财务、审计监督、成果考核、投资、转让及收益分配等制度管理体系,使单位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将管理真真切切落到实处,提高调动的主动积极性,高效预防无形资产损失,充分保障其安全性。对财务方面要严格把关监控,做到有问题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完善,保证其管理的有效性。建立无形资产核销审批制度,无形资产的核销、转让、转出,应当依照有关资产管理的规定,提交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批准,并由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注销。

3.3 长期投资管控

长期投资的管控需要遵守市场规律,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同时根据“非转经”资产的特点对“非转经”资产进行统一运营,进一步加强资产的分类管理工作,从而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对于国家相关规定制度要严格执行,对于闲置资产要通过拍卖及挂牌等公开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提高闲置资产处置的公平性及透明度,从而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益。

此外,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长期投资业务责任制,确定有关职能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权力,以保证那些办理长期投资业务的不兼容岗位之间相互独立、牵制和监控。而长期投资不相容岗位当包括:长期投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长期投资决策和实施、长期投资审批和实施处置、长期投资业绩评价与实施。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长期投资类型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明确长期投资中主要业务环节的责任人员、风险点和控制措施等。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审批文件、投资方案书、长期投资处理决议及其他文件和材料管理,确定各种文件的信息获取、存档、保管及查阅等方面的管理规则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3.4 流动资产管控

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除了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要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对于货币资金的管理,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实行相应的分工管理制度,从组织结构上保障资金活期的安全性。建立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将资金管理不相容的职责分开,实施一套合理的财务执行相关计划,明确责任,相互克制,充分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会计出纳之间不能兼职,不能由一个人处理货币资金流通的整个流程。会计主要负责分类账的登记、原始凭证的汇总、登记。出纳人员则负责现金收取和托管、原始凭单的储存、收据和支付记录的保存、银行发票收据的签发和流水账的登记。审计员负责定期审计收据、付款和账目,并审核定期现金支票和银行支票。会计师负责对一切收支项目的查审、核实,以及各个保管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印章的保管。单位负责人专门负责审批一切的收入、支出预算、决策和各项费用。对于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提坏账准备,需要严格控制并及时结算;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等所有公款都不准用于职工借支;各项托管货币,临时存款,应及时清算或退回,并寄往代管处,以便及时报告处理;预付单位和个别买方的储备基金,有必要考虑实际需求及压缩量,定期报告,年底所有的储备资金应当统一清算收回,下年另行拨付或借用。要做到及时催收欠款、及时入账,从而避免长期挂账,避免不能及时收回欠款而造成资金损失。

4 结 语

事业单位若想要获得比较稳定的发展,切实发挥其服务性、公益性,就需要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认清资产种类,充分分析各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规范化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另外,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惩处的力度,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盟.关于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 (12).

[2]林婉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

[3]于公.对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

[4]童晓燕.试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消费导刊,2015(1).

第10篇

内部控制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安全卫士,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可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有助于财务部门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推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日常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高校内部控制,要从岗位设置、相互控制、设置防线等方面入手。高校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全面性就是内部控制要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制衡性要求岗位的设置、业务流程的设置要形成互相制约机制,适应性要求制度的设计要与单位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重要性要求对于重点环节要重点防范,成本效益性要求内部控制要以高校的正常教学为前提,不能因为内部控制而扰乱正常的教学工作。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高等院校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控制点:

一是债务规模控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新建校区,采购实验设备,债务规模不断增加,资金周转困难,极易造成债务违约风险。

二是现金管理控制。高等院校涉及的财政补贴资金较多,科研经费数额较大,要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控制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流程,严格审核原始凭证。

三是资产管理控制。高校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及时盘点固定资产。四是设置内控部门。配备内控人员,设置主要负责人;内控部门人员要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熟悉;高校要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契机,实行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建设风险数据库。

二、经费的日常管理和使用问题

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是创新的主体,国家对高校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面对大量的日常经费,如何使用和管理好,如何在保障教学科研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面临的直接问题。在日常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经费管理和使用制度建设较为欠缺,与发达国家高校的经费管理制度化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预算执行不严,科研经费不能够按照计划审批书上的预算执行,经费的结余使用不合理;三是经费使用过程中重复购置资产,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四是对经费的使用缺少科学性的评价。研究制定新的日常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加强日常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一是要加强经费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水平,通过预算控制监督日常经费的使用,积极报销人员规范填写预算审批表和经费使用明细表,及时为报销人员提供预算编制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是对日常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对与预算不符的资金使用,要经财务部门和分管领导一致同意后方可调整预算,报销相关费用。

三是要加强账务处理,完善会计核算。拨付的资金要及时分类记账,拨出资金和报销费用要及时兑付,及时编制相关财务报表,详细列示经费预算与使用情况、实际到账情况和审批批复情况。四是建立日常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从绩效评价的原则、指标选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入手,建立基于项目质量的日常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是相对于会计分散核算和支付而言的,它指的是通过专门设置会计核算中心,逐步取消原先的会计、出纳等会计核算岗位,依靠会计记账的方式,实现对会计的集中核算和支付,这种会计核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服务的一体化。确切地说,就是设置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支付中心,各二级学院不再单独分散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实现单位财务会计业务的统一集中处理。高校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二级学院的会计工作都交由会计集中核算支付中心来完成,这常会造成会计核算支付中心一人来负责多个二级学院的日常会计工作,这样一种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就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职能分离,也就失去了原先预想的对整个高校会计实现实时监督的作用。当前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已经全面铺开,但是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使用制度尚不完善,管理上也不够规范,公务卡以个人名义办理,信用由个人负担,设计上不合理,这极大限制了高校公务卡的推广使用。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的相关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和支付的管理制度,要界定好岗位职责,明确人员分工,加强内部控制,实行稽核与资金管理相分离,保障核算支付中心廉洁、高效,为各部门、学院服务好。

二是加强报账员的管理。报账员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后,负责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管理和备用金管理,发挥着联系中心和二级学院的桥梁作用。

三是完善监督制度,确保资产安全。报账员要及时做好相关账务处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起实物盘点制度,定期与核算支付中心核对相关账目。四是实施公务卡结算。推广使用公务卡,减少现金支出,可以有效监督资金使用的去向,保证单位资金被科学规范地使用。实行单位卡与个人卡主副卡的关系,持卡人消费不得从事与公务活动无关的事项,创新公务卡还款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卡使用规定。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能够在使用中保持原状的资产。高校的固定资产界定,一般是指单位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账实不相符,账外资产现象普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有的有账无资产,有的资产不入账,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存量不清,产权混乱,部分高校未进行资产清查,账实严重不符。

(2)在固定资产交接管理过程中,交接混乱,无交接单据。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随意处置,有的处置后再报批,有的报批后不及时处置,长期挂账现象严重。

(3)固定资产管理松散、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仍有部分高校重采购、轻管理,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教学、实验设备短缺,教师办公和学生宿舍条件较差。

(4)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是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对于高校固定资产设置帐外账、不入账等现象,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及时发现问题。

二是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高校要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设置固定资产分类账,确定专人对固定资产管理。要盘活高校固定资产,提高高校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激活使用效能。实行市场化操作,提高高校资产利用率,实现集约化、市场化运营。逐步健全采购、保管、领用、维修、报废制度,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对调出、出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程序处理,对入账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明确责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转变部门职能,认真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

三是强化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但其维修金额不得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其他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核算。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租、抵押、报损、报废等,严格按照财务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四是加强对二级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随着高校机制的创新,固定资产的管理一般都在资产处或后勤管理处,二级学院作为高校资产管理的具体使用者和直接责任主体,下一步要下放资产管理权,二级学院的资产由二级学院统一申报,批复后用各学院办公经费和科研经费购买,管理权在二级学院。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是负责监督资产和使用,做好统计和采购工作,实现集中采购。高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二级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加强培训和指导。

五、高校债务管理问题

高校债务问题是目前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高校债务危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而形成的。根据负债的定义,高校债务是指因过去的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高校资源的流出。目前,部分高校处于“破产”的边缘,亏损运行。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高校债务管理,有效化解债务性风险,发挥有效杠杆作用,已成为高校和财政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危机并不可怕,要寻找解决途径,不断化解高校债务危机。为进一步规范和整治高校债务问题,高校主管部门都加强了对高校的债务管理,着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有的建立了归口管理制度,有的及时帮助高校化解债务,有的建立了备用金制度。

一是要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化解高校债务问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要加强债务管理,成立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定期召集财务、总务、资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分析财务运行状况,将风险化解在萌芽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要一月一调度,及时解决资金问题。

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及时帮学校化解部分债务,释放部分风险。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财政资金,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设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债务摸底排查,摸清总量和结构,及时化解存量风险。建立健全担保机制,建立分级担保、反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减少债务违约风险。设立预警机制,合理确定监控指标,及时更新预警系统,随时判断风险大小,出现风险随时应对。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代管理;资产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96-03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

1.房屋陈旧。企业医院的病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国家投资构建的,至今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虽然后期陆续进行过装修改造,但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又疏于管理等原因,房屋及配套设备已陈旧过时,有的房屋已无使用价值,甚至成为隐患。陈旧的病房,电线线路老化,走廊过道、门窗窄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些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不仅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而且危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2.过时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贻误病情、危及生命、造成医患纠纷、医疗事故。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及早、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疾病争取时间和条件。

3.落后的车辆。用于医疗的车辆,也已陆续到了报废期。医院由于资金紧张,购买功能全、质量好的救护车辆也很困难。急救病人如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将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甚至危及生命,给病人及家属造成终生遗憾。

二、企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采购的随意性较强,固定资产采购前没有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采购,形成了某些资产短缺与某些资产闲置过剩并存的现象。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按程序办理入出库、调拨固定资产,不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就任意处置和报废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化,有的固定资产甚至出现严重的损毁和流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

3.缺少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责任不明、管理职责不到位。绝大部分医院实行多头管理,财务科管总账、管金额;总务科管房屋、工具用具;设备科管医疗设备。各部门没有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健全,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只派人兼管,没有收发、维修、报废记录。固定资产不进行清查,造成了账卡、账账、账实不符。

4.利用率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合理分配资金。企业医院效益不好,企业集团效益也不太景气。只靠企业集团投资解决资金紧张短缺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要从医院内部出发,节约资金,压缩开支,合理分配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医疗对固定资产的需要。如:可以采取适当延长应付账款的时间等来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

2.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需求计划。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降低了医院再投资的能力,也增加了医院的经营成本、医院的资产负债。医院在医疗活动中,环境的复杂性有时是难以预料的,如果在风险发生前医院没有风险意识,毫无准备,必然会造成医院资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医院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根据医院的医疗规模、资金多少正确测定固定资产的需要量,从医院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投资,重复投资。

3.严把固定资产采购关。一般固定资产,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购买前各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测算,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与有关方面的医学与工程专家进行认真研究、讨论,从实用和功能、价格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杜绝盲目采购。确保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先进、经济和实用。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入出库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保管账,根据入出库单及时在保管账中登记,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要严格入出库单制,购置、调入的固定资产,及时登记在入库单上;调出、借用、领用的固定资产,应由医院领导审批,凭出库单领取,对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和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浪费。

5.加强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维护制度。领用部门不仅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更是固定资产重要的日常保养、维护部门。日常维护不仅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节约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日常使用保养不当,不仅浪费资金、损坏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6.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卡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报主管部门及主管院长审批后,有关部门才能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7.严格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列出清单,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经院领导会议讨论后,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核销。

四、加强成本核算,正确进行成本核算

医院应积极推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加强成本费用意识,强化经济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维护、更新。通过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缴费的成本意识,对闲置和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调拨和处理,用经济杠杆调节医院资金的投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五、加强内部控制

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要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清查和清理进行监督,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效益分析,使固定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等问题,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起到“增值保值服务”的作用。

六、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利用网络把病房护士站、药房、收款中心及各职能管理部门链接起来,通过网络管理固定资产,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及时准确地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七、加强考核,建立固定资产考核指标

医院要对固定资产建立考核指标,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科室必须按制度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科室专人负责固定资产卡片、实行固定资产核算制度;由设备科负责考核使用情况及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协助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财务科将科室资产占用、维修、毁损等情况量化成数据,进行奖惩。对各科的设备管理、使用和保养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责任惩罚。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通过考核强化科室保值、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

1.固定资产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越大越好(但≤1),说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好。

2.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保值增值率≥1,说明该固定资产增值或保值;保值增值率

3.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医疗收入÷固定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越大越好,说明该固定资产创造的效益高;相反,说明该固定资产的购买和使用存在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现代化的医院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先进的医疗设备,还需要懂管理的现代化人才,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医院竞争能力。通过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严格管理,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保证医院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促进医院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配置;研究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施工企业普遍面临着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差的问题。这些问题,本人通过搜索相关文献,实地考查,总结如下:(1)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超过了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每个施工企业基本上制定了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固定资产合理规范使用操作手册。同时,也列明了有关固定资产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按预测规划行事,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产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2)固定资产操作流程不完善造成账实不符、折旧计提以及摊销计量不准确。施工企业的财务部与项目部中的财务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计量可靠性与准确性问题,并且易造成整个企业费用的增加,影响企业的收益。其中,对造成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信息不对称,账实不符等问题,会使得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存在费用化与资本化界限不清等后果,致使期末账实核对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容易出现财务错报风险;对部门使用管理不明确造成的问题,容易使折旧计提、摊销的核算不准确,进一步会影响审计程序,对审计部门期末实行实质性审计程序带来了阻力,容易引起审计部门关于错报的怀疑。(3)总公司、分公司与项目部对固定资产使用权限的规定不清,总公司对固定资产所有权拥有概念不清晰。目前,总公司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对分公司和项目部进行了放权,下放权限的同时相应的管理措施却并没有跟上,这将使得有些项目部将一些固定资产作为流动资产管理,甚至在项目结束后,出售部分尚可使用的资产给外单位进行变现,进行了不适当的报废或者变卖,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对企业当期损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合理配置研究

施工企业应针对上述现象施行相应的管理,对固定资产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本人创造性地提出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模型,从三维角度表述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该图分析本企业三维角度下固定资产使用是否达标,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权限部门:“三权明确”,分清所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部门,并将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转、保管和维修等工作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同时,将内部控制制度中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操作权限以及管理规范详细说明。这一维度旨在辨析固定资产归属以及管理性质问题,对生产作业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将有很好指导作用。周转率:指固定资产周转率;辨析出使用价值高的固定资产与使用价值有待改进的固定资产。这一维度旨在将很好的对使用价值高的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不易造成重要的固定资产的流失。账实审计:管理部门应在作业的各个期间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与实际价值进行账实核对,并在期末审计时进行流程细节测试,发现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这一维度将对企业账实价值进行全面核对,并对审计流程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

三、总结

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的实况,对固定资产的购入实行集体决策,同时利用电算化会计中的操作模块或者ERP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已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使用、折旧计提,调配手续等进行数据管理;对重要的固定资产每月一次抽查,若发现问题,及时提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项目部在使用设备时,需与分公司或者总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化的登记说明,并且记录使用期限与使用范围,同时对于使用周期长且不拥有固定资产所有权的项目部应当提交资产折旧金额,避免造成资产折旧额的重复计算;对于项目部与分公司之间分开核算的,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抵消相应的金额。施工企业只有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及合理配置,才能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有效作业,从而加快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进一步促进现代化施工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东梅.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周刊理论研究.2010(8)

[2]肖刚.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J].经营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