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

时间:2023-08-29 16:4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

第1篇

本论文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框架定位在以下方面:企业融资方式及其效率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综合评价,以及求解企业融资效率的最优排列顺序。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种融资方式――内部融资、股票融资、债权融资,从五个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对这三种融资的方式的效率进行评价。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风险、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机制规范度。在比较之前,有必要对隶属度再做一下解释。隶属度是对模糊指标的数字描述,如:设股权融资资金利用率低的隶属度为0.6,那么可以解释为有60%的把握认为股权融资的资金利用率低,相反,股权融资资金利用率高的隶属度为0.4,则可解释为40%的把握认为股权融资的资金利用率高。

单因素模糊评价仅仅反映一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这是不够完全的。我们的目的在于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得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因此需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由表1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种融资方式的模糊关系矩阵,也即单因素评价矩阵。

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效率高的隶属度大于效率低的隶属度,由此可以评价企业融资效率是高的。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内源融资来说,效率高的隶属度0.70大于效率低的隶属度0.30,那么可以评价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效率是高的。同样,有65%的把握证明股权融资是效率低的,有53%的把握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效率较高,可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效率最高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因为有70%的把握认为内源融资的效率是高的。

2.根据模糊分布原则,各融资方式效率高的隶属度排序为70>53>35,因此可得,中小民营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中,自我积累融资效率>债券融资效率>股票融资效率。并且从中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各种融资方式的效率较高的是内源融资,股权融资效率最低。由此,我们认为应该拓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大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只有这样中小民营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资金,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根据上述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三种融资方式效率高低的顺序:内源融资的效率最高,而债权融资的效率次高,融资效率最低的是股权融资。以上情况是在各种融资途径都很便利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效率处于这样一种排序的状态。这也许应该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目标。但是,就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融资效率瓶颈问题,即融资行为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融资结构是畸形的,所导致这种排序的融资效率局面的缺失。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排除抑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绊脚石”,以达到优化的融资结构、规范的融资行为和高效的融资效率。对于一个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具体选择哪种融资方式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类型的中小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融资方式,而且还要考虑这种方式的可获得性。

内源融资由于是对企业内部挖掘潜力,是对企业闲置资产的利用,并不涉及企业资金的所有权、控制权的变更和转移,企业不必对外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还本付息,是一种低成本、高收效的融资方式,因此可以说内源融资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对于任何一家中小民营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规模的限制,其内源融资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提高其融资效率,融通到企业需要的足够资金,必须利用外源融资。

近几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旨在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银行信贷的政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极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媒介,银行信贷方式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

同时,尤其是在中小民营企业的创立之初,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主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融资,只能通过一些亲戚朋友和其它中小民营企业主、互助会和其它一些商会进行融资,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把握商机、赢取时间并挖掘“第一桶金”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民间借贷有其自身生存的基础和原因,正确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尽量拓展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

中小民营企业运用最有效的还是内部融资和借贷融资,但是同时也要充分运用权益资本融资,比如高科技企业可采用风险融资方式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瓶颈重要的是中小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因作用,从改变企业融资经营理念,强化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根据企业发展所处阶段审慎选择主要融资方式,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部门的外因作用外,发展同政府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关系资源等方面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展企业融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原因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发展的生力军。根据国家五部委局联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和60%以上,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约2.8亿劳动力,大多数也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且这些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主要地位。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品牌效应较低,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群体广大,涵盖产品和服务范围极广,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承担了社会主要的就业任务,因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能够更有效、更经常地利用地方性的资源,对量少、分散的资源能进行有效的利用。

(二)中小企业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

(三)中小企业能吸收众多劳动力就业。多数中小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据统计,同样的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多吸收4倍的人员就业。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成本高

银行本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银行一般不大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从表面上来看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慎贷和资金紧张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讲,其原因是由于贷款规模、贷款投向机制,银行的业绩考核标准和政府企业政策等问题。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惜贷限贷。国家对于贷款规模的总量有着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家抽紧银根,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由于“保大放小”是银行贷款投向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银行在贷款方面,首先是要保证国有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正常运转,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支持也是很有限度的,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难度性加大。

(二)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灵活便利的担保信用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上游环节是中小民营企业,下游环节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中间处于沟通环节的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信用担保,在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或者银行在受理中小企业贷款时,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出信用保证申请。担保机构的存在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信誉水平,降低贷款所需本钱,增加贷款数目等,对银行来说,可以增加银行对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任,降低贷款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性。

(三)民营中小企业很难从证券市场筹资

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是很困难的,证券市场为进入市场的公司设置的门槛高,所以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者一般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民营中小企业通过企业债券融资的渠道基本上被封闭了。我国发行公司债券现行的标准是追求企业已经具有的规模和投资回报,而对未来预期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规模(股份公司净资产3000万以上,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6000万以上)、产业方向、机构担保等发债资格与条件的限制,只能“望市兴叹”。

(四)政府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够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观念,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尽管这些年来国家政策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现阶段对企业实行各项优惠政策,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原因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由于中小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享受的优惠政策往往实际最终无法实现。

(三)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

1.要明晰企业的产权,建立股份合作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只有企业的产权明晰,经营者才对自己的行为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企业的信用才有可能建立起来。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加快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在改革中鼓励员工自愿入股,增强员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2.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做假帐,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财务报表的可信度。积极清偿银行的债务和应付款项,建立企业的信用制度,提高企业的信任水平。加强企业信贷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要将金融机制的有限贷款发放给A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优秀企业,大力开拓产品市场,尽快构筑信用体系。

3.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我国,除四家大商业银行外,其他银行,特别是地方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主。同时,还应创办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银行。要鼓励更多的民间企业进入金融部门,创办民间银行(民生银行是个特例),要加大民间银行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既然容许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没有理由不让我国自己的民办资本创办民间银行。那些主要或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可以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的联系和信任关系,除提供贷款外,它们还可以在市场信息、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孔署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 融资难现状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让市场竞争更加激活,市场效率迅速提高,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资本代替劳动的工业化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民营企业内在因素是造成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1)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存在融资障碍。对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其在融资方面客观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制约因素。由于自身规模小因而信用差、风险大、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融资能力普遍较低。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要求苛刻,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数据普遍存在造假行为,缺乏真实性,银行若给与其贷款风险实在太大。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等方面考虑不愿意支持其贷款,所以很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关系。因此,其发展初期也只能依赖内部融资。

(2)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意识薄弱。内部融资可以说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但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累计资金的意识淡薄,大部分还存在利润分配短期化倾向,而且部分投资者以分红为主,盈利多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完全忽略了资本的积累;有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利可分,无利可留,就更加没有积累了。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一味寻求外部的资金来源支持,而忽略了通过留存收益等自身积累来健全造血功能,企业就会陷入负债――经营――还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2.金融机构的倾向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选择倾向。众多商业银行都试图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回收力度,重点都倾向国家支持的优质大型企业。部分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贷多不贷少”的行为明显,这样的倾向,完全将中小民营企业排除在外了,哪怕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不少金融机构还是对中小民营企业存有偏见。还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严格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若是贷款收不上来,尤其是像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大的客户,信贷员迫于压力,对其避而远之。

(2)贷款标准基本相同。出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各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标准政策极其一致,总是根据世界水平和大型企业的标准安排,信贷管理比较单一。一些银行的信贷门槛直接将中小民营企业置之门外,完全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中小企业能够采用的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分析,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产生,新的表外融资方式同样在发展,表外融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外融资作为企业理财的创新,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积极地融资方式,不仅筹集到中小民营企业需要的资金,摆脱了融资难的困境,为其投资者、经营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可能使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和缺乏完整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更加失去信心,也可能造成其决策者错误的判断,也可能危害到投资者的利益。合理运用表外融资的改善措施:首先,表明立场应支持、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合理运用表外融资,勇于创新,提高市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筹资成本;其次,加大管理力度、分析相关者利益的弊端。做到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扬长避短,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保护好各方的利益。具体措施有: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我国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逐渐的向国际化会计标准靠近。但表外融资的方式不断翻新,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问题尚未完善,通过国家法规规范有关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循谨慎性原则,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将表外融资的目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对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限制其发展或纳入表内管理,增加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同时,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加速会计准则的完善,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报表的使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

2.严格要求相关的财务披露

表外融资作为中小民营企业新型的理财活动,虽然引发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义务在报表附注中应加以说明。所以应积极鼓励使用表外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对表外融资业务的披露,将表外融资的披露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有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劝告中小民营企业,表外融资可以作为应急之计,绝非长久之策。实质的负债终究是要还的,长期的隐蔽只会造成其负债以后的恶性循环,使其陷入无法自拔的财务窘境。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中小民营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在降低筹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宣传,使公众对表外融资有所了解,并能从表外融资的信息中正确掌握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汪国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中银行“惜贷”现象分析[J].经济管理,2003(06):93~96

[2]方卫东,企业表外筹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4(8):84~85

第4篇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奶水”不足,生长缺“钙”

企业出生困难,在泥土中滚打成长。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出生形成来看,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起来,或者由家族投资办厂演变过来的企业;二是由朋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资企业;三是通过组建、承包、买断乡镇或小型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首先,这几种形式所形成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家族式、粗犷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小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生产的设备较陈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较差;再次,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不规范、不严谨,有的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刻意编制多套财务报表,“假凭证、假帐簿、假表报”的三假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就造成,一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缺乏长远的规划,短期行为较为严重,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形成融资困难;二是,企业实力较弱,生产资金短缺,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偿债能力低下;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资信程度不高,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因而很难获得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此,生长缺“钙”,个头偏小,这是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最根本原因。

(二)企业融资奇招百出,边际成本太大

中小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资金有时会变成是它最大的障碍。中小民营企业要融资,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内部融资,二是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保留盈余,定额负债(包括应付工资、福利费、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形成资金的来源,通过计提折旧形成融资活动;外部融资主要途径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容易,但金额有限,外部融资存量大,但是融资门槛太高。中小民营企业为了融资就会采用各种奇招在夹缝中求发展,比如,对内常通过游说、乞求向亲戚朋友、公司员工或民间高息集资、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对外则利用自己的人际能力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关键人物拉关系,利用回扣和一些虚假财务信息骗取信任等手段来获得贷款。但不管用哪种方式,都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边际成本增加,同时也会促使民营企业去作假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发生变化或逆转时,中小民营企业就会引发难以收拾的处境。

(三)金融系统服务理念太过“实际”,门槛太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相差无几,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会优先服务于国有企业或规模大的企业,这更符合其经济效益的原则。在惯性思维模式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排序就要靠后,一般商业银行的融资,首先考虑是国有,再是“三资”,再接着才会考虑民营企业,另外,在办理融资业务操作人员的思路一般也是这样认为,因为现在商业银行都是进行负责制考核,国有、“三资”企业总有让人放心的地方,而对中小民营企业则不然,对中小民营企业放贷融资大多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数额等许多不公平等现象。其次,商业银行实行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在放贷时风险考虑较多,一般金融机构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一定的信用度和合格的抵押品,而中小民营企业的偿还贷款能力难以认定,尽管商业银行懂得要创造盈利得广开门路,敞开大门的道理,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门槛太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四)政府、金融市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主要是靠税收,而在税收中来之中小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又非常高,可是国家、地方政府、金融市场等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做得又太少。

1、融资担保机制缺位。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但是不管那种方式都要有进行担保的制度,而中小民营企业在贷款的过程中存在担保不足问题。我国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担保的中介机构很少,担保能力也很弱,使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贷款而没有合适的担保而不能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健全的担保制度,如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下组成担保中心,或金融市场引导由骨干企业组成担保集团,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组建担保中介等都能使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度过难关。

2、委托投资制度基本未形成。委托投资是一种间接的投资方式,投资者并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委托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特别是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聚集,巨大的社会财富聚集到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个人的手中,民间个人的投资意识也很强,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的不对称,民间资本就无头苍蝇到处乱碰,民间资本投资没有方向,而中小民营企业正值大力发展的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委托投资机制没有形成而造成两者对峙的局面,这时政府的引导,金融市场制度的健全此时就显得更加重要。

3、证券发行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是政策性的主导型市场,在这资本市场中往往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及产权转换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场所。尽管现在状态有所改变,中小民营企业要获取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的资格仍然是相当的困难,虽然这里面有中小民营企业自身需要改制,需要真实地、透明地公开会计信息等因素改变,但证券发行市场制度的完善、改变是中小民营企业能融到资金必不可少的前提。 4、金融市场服务品种“单亲”。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逐步完善,但却是还不发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融得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政府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开辟其他更多的金融服务品种,如融资租赁等非银行的金融业务。融资租赁是中小民营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有效方式,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动用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以现有的资产、效

益和未来的收益作保证来获得或更新机器设备,达到融资和技术更新的双重目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几种“过招”对策

(一)企业“多练内功,强身健体”,提高抗击打能力。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出生先天基础不足,条件不如“国”字号,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如产权制度创新,在保持自己家族控股的前提下,吸纳非家族投资者的资金,使中小民营企业由单一的业主制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克服“小而散,小而弱”缺陷,提高企业抵抗资金风险的能力。其次,改变理财观念,提高信用等级,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誉为企业自己担保,获得银行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时常通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各项规程制度及各种企业行为。第三,完善、健全企业财务制度,理清财务会计帐目,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方便税收等国家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审计,使投资者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第四,调动和激励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懂得融资,能为企业融资出谋划策的人才,有必要让他们参加入股,参与投资,留住人才就赢得资金。

(二)开辟溪径,建立诚信的担保制度,“联保贷款”融通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行业或者其他途径,建立几家或者十几家的诚信联保制度。金融机构拒绝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申请,大多基于风险难以掌握的思考,而“联保贷款”的方案是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加上一道“企业风险共担”的保险,其组建诚信担保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各自拿出相当于贷款额20%左右的现金建立共同的“风险基金”,联保企业中任何一家如没有及时的还贷,银行都将没收“风险基金”作为清偿。其最大的优点是打破常规,创新了融资和担保的新机制,把风险和利益与企业自己捆绑在一起,而这样的“联保”方式企业之间还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都不愿意作茧自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这种既不需要另外担保,也不用抵押的联保贷款方式,就能融到一定期限和额度的资金。

第5篇

关键字 民营企业 融资 金融支持 动产抵押

1 金融支持不力是造成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 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 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 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 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 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3.2 强调灵活性与实效性,改革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实践操作

第6篇

一、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规划,自主创新认识不足。企业自主创新不仅具有投入大,成本高,效益回收期长等特点,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就没有将自主创新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自主创新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取决于自主创新人才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自主创新仅靠自身的力量显得太过薄弱,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和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因而,其创新得不到提升。创新人才不能引进,而原有研发队伍的创新不足,影响了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差,技术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低。因此,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三,自主创新融资受限。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融资瓶颈。中小民营企业研发资金紧张,从政府获得的扶持其创新活动的资金极为有限。虽然政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方面,却没有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政府科技投入体制仍倾向于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对企业的投入很少,而投入到中小民营企业的就更微乎其微了。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受限的原因,除了中小民营企业资信等级低等原因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提升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

第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自主创新意识。首先,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并使其把握自主创新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学习企业制度和文化,形成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使自主创新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准则。

第二,重视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其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政府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创新人才队伍的突出地位,树立现代中小企业创新人才观,形成吸纳人才、重用人才、激励人才、合理评价人才,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把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作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各类中介培训机构,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需要,开发培训教材,提供灵活的培训服务;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小组,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其次,企业内部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企业应为创新人才提供舒适的研发工作场所,给与宽松自由的工作时间。企业创新人员大多时间在进行脑力劳动,因而可实行弹性工作制,让他们用自己最好的方式去工作,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去工作,而不必全部进行统一化管理,过分检查监督。更不能对创新人才的工作横加干涉,外行指挥内行,影响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扩大自主创新融资支持。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渠道很难进行自主创新。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政府要不断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政府投入机制,争取政策支持,让更多中小民营企业获得短期融资,确保企业创新发展资金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央鼓励发展社区银行的契机,推动民间资本运作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利用社区银行对社区企业信息充分了解的优势,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可以积极发展我国典当业,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使其成为正规金融融资的有效补充。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29 -03

一、引言

中小民营企业作为中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从业人员和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0%和90%以上。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大经济体,也越来越重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影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下举国关注、全民讨论的话题,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在创新创业蔚然成风的当下,苏州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配合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吴江区小额创业贷款奖息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等系列政策。为苏州市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有效扶持,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新创业时代下的进一步发展。

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八月底,全国工商联在京“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苏省共有94家民企入围,苏州占了20席,比上年增加了1家,入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然而,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限制。如:融资难问题突出,用工成本高而且竞争力弱等。因此,分析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发展中的劣势提出对策意义重大。

二、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机制灵活,生命力强,信息传递迅速,效率高,在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中,中小民营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借力苏州市的经济转型,苏州中小民营企业相较江苏省同级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产业快速扩张

苏州绝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逐渐接受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实施规模经营,开始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据苏州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8月31日,苏州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1.2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8952.72亿元,成为省内首个民企突破一百万户的城市。在2016年6月,苏州以39.28万户占全省私营企业发展数量首位,同时又以59.4万户占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数量首位,民营经济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管理结构升级

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企业内部实行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在注重经营者和员工素质培养与提高的同时,已经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公司制”管理的转变。不少公司积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聘用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内部管理电子化和通讯程序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三)经营领域拓宽

苏州民营经济发展之初仅限于“作坊式”小本经营,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不少业主已不满足“店铺式”的经营,而是面向市场,求机发展,把目光转向工业生产,通过兴办实业进一步扩张实力,向股份制、集团化方向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苏州54家中小民营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7家,有限责任公司3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家,其他形式8家,发展领域已涉及到钢铁、机械、电器、化工、轻工、纺织、服装、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领域。

(四)科技创新增强

在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中小型民营企业与时俱进,逐渐开始注重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些企业不仅有产销对路的好产品,而且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有的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近年来,苏州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意识更加浓厚,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市场机制作用更加突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科技企业发展日益成熟,对社会贡献令人瞩目。

三、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劣势分析

虽然苏州市已达到了相对较高的创新创业水平,但是与全国范围内发展城市相比较,苏州市创新创业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结合苏州市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顽疾:

(一)企业融资难

目前苏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内部资金积累,相比之下,外源融资渠道狭窄,占比较小。目前,中小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是银行,银行贷款以及金融机构贷款构成了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苏州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占比高达90%,其中75%左右来自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来,苏州4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以及贷款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苏州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27万亿元,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32.57%;银行存款4.54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20.86%;贷款总额3.67万亿元,仅占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5%。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款难题,加之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频率高,一次性量小,还款能力弱,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直接造成了苏州中小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局限性。

(二)信用体系缺失

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声誉资本的积累。据研究表明,征信体系完善的企业的融资约束比没有征信体系的企业低24%,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相应高17%,换句话说,信用体系健全的企业更容易以较少的担保取得较多的贷款。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企业信用相关法律很不完备;其次,信用数据的统计机制尚未成型,衡量各种类型企业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造成信用数据的部门、行业和区域之间壁垒深厚。信用体系建之难,毁之易,各类因素导致了苏州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缺失,声誉资本难以发挥效用。

(三)经营风险高

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来看,苏州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对项目的投资活动缺乏科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产业,认为什么行业都可以涉足,并且什么行业都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却忽视了自身的资本能力与客观条件,也无视了宏观层面上国家调控对企业生产与发展的影响。二是企业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体系,尤其是在对投资项目的规模、周期、成本的计算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金流的预测。三是博弈性质太强,当企业遇到困难时,领导者往往不会选择及时止损,而是破斧沉舟,放手一搏,此时企业就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研发投入低,而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又日益激烈,毫无悬念,抗波动能力弱的中小民营企业就会被大型企业排挤出市场,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据统计,苏州有近22.7%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两年内退出市场,有近52.7%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四年内消失。

(四)信息化程度落后

与其他企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在信息化程度明显处于弱势,而其对信息的需求较高又比较复杂,不仅需要拥有政策法律相关信息,而且需要关于技术、资金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而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条件看,其在信息需求的实现上却存在着不少障碍:管理者信息意识淡薄,不太重视信息的重要作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利用率低;管理信息人才难以招募,现有人才也难以挽留。中小民营企业在自身扩张的时候,必然需要集中各种市场信息来制定战略和方针,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商场如战场,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的多少与早晚都有着质的差别。中小民营企业经常面临着许多经营机会,但由于信息化程度落后,导致信息障碍难以排除,抓不住经营机会,中小企业只能一步步落后于市场发展,最终退出市场。

(五)用工成本高

随着政策的实施与落实,苏州中小民营企业慢慢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当企业做大做强时,必然需要升级企业内部结构来适应市场需求,原有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此时,企业亟需融合一大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扩展原有的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绝大多数生产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少、资信等级低、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忽视对人才的培训等企业内部环境的不足,导致了同样的人才对工作有较高的报酬要求。而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不足,导致了新引入的人才对企业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减弱,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但企业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人才,不得不付出较高的成本,导致其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不相一致。

四、进一步完善苏州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中心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和区域性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担保业自律性组织。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民间借贷和私募活动在一些经济较活跃的地区仍比较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必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逐步放开民间借贷市场,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另外,还有几种融资路径,如发展融资租赁业和网络借贷等。租赁融资是现代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新的发展渠道,网络借贷也是最近的潮流,可以充分重视。政府在看重外资投资企业的同时,不能轻视内资企业,出台使内资企业能享受与外资企业的同等优惠的政策,创造“外资引进来,内资不外出”的良好局面。

(二)提升员工专业素质

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不同需求,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同时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帮助企业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另外,可制定一些人才优惠政策以及人才激励政策,扩宽员工的升值空间,用优厚的待遇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一批适用人才。

(三)完善信息传导机制

一是及时为企业传递政策信息,让企业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最新动态,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信息,使政策成为企业的耳目和助手;二是建立有效的中小民营企业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注重与中小民营企业的联系与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反映和呼声,聘请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政府经济顾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定期组织企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广泛的横向交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并引导企业主加强同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支持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三是出台与省、市相配套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使区内高新企业能享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同等待遇。

(四)坚持“专精特新”发展

中小民营企业的壮大与创新,绝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更在于质的提升。重视产品的创新质量,同时完善服务,积累信誉,以“精品”为目标,以“创新”为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属于中小企业的品牌力量。苏州物阜人丰,人杰地灵,劳动成本低廉,具有做大做强中小民营企业的许多优越条件。要巩固和发展现有的中小民营企业;要因地制宜,让中小民营骨干企业指导带动新中小企业的生产力;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积极扶持市场,尽快形成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

五、总结

表面上来看,造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不良问题的是融资渠道不畅,但究其深层原因,其实是中小企业的制度存在障碍。所谓治标先治本,要想解决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得从优化中小民营企业系统机制出发。培育自身的品牌特色,坚持发展“专精特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好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中小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效进行市场定位,满足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洪德.民营企业发展的出路[J].经济论坛,2015,(02).

[2] 黄善玺.试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新现象[J].现代企业,2015,(05).

[3] ⒔.苏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配套措施研究[J].西南金融,2016,(12).

作者简介:

王惠,女,江苏扬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第8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国民经济;管理模式;企业资金;社会保障;融资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00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0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等新形势下,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多数处在艰难发展的阶段,很多企业也尝试着改革,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做以下分析与探讨。

1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1.1 持续带动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在很多欠发达的县市区域内,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占当地财政收入的50%以上,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源。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较充分的地区,其市场发育就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持续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1.2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所做的贡献巨大。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创造了超过75%的城镇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员中70%以上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机会中的80%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3 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优势

中小民营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先天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了66%的发明专利、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可充分地调动创业者创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中小民营企业已突显其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2 中小民营企业目前的处境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量的中小企业停工,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民间资金借贷问题频发,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2.1 企业家现有素质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很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对“继续教育”概念更是模糊不定,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学习力度不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等问题;对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管理及法律知识所知甚少,还未意识到知识水平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对整个企业从文化建设到企业整体素质提高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2 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较落后,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困难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化管理,管理模式较落后,在企业内部都是企业家个人说了算,缺乏商量和讨论,缺乏全局观念,考虑较多的是自身利益。企业家的这种陈旧的思想使得外来人员无法得到足够的信任,升迁的空间极小,很难实现自身价值。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家族化管理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困难,很难吸收到高素质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企业的制约日益严重。

2.3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难问题突出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从我国的金融大环境来看,真正为民营企业提供并落实的优惠政策并不多。尽管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财务信息缺乏透明性,使很多银行和投资商对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信心,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正规融资渠道不畅,非正规融资又给企业造成很重的财务负担,使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丧失了扩大再生产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4 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存在体制不健全的问题

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率普遍较低,各险种参保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民营企业家为了减少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不为或者尽可能地少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第二,大部分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相当淡薄,极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民营企业的社保参保率普遍不高,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的状况大量存在,极大地损害了民营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制约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转,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3 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信贷紧缩、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仅靠企业一己之力难以达成,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共同完成这一目标。

3.1 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策

3.1.1 改善金融环境,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应积极运用信贷政策支持企业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对符合我国行业政策发展的产业,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多方面、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银行方面还可以尽量减少繁琐的贷款手续,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3.1.2 增大税收优惠。我国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普遍存在优惠税种有限、优惠方式单一等特点,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可以对企业在费用支出中用于科研开发、引进人才方面的支出适当给予税收优惠,通过“减免税”等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企业带来直接实惠。税收优惠体现了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精神,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1.3 充分利用“新三板”政策,使企业健康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能够上市。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能够为企业带来以下好处:第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二,便利融资,企业挂牌后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第三,实现财富增值,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第四,有利于完善公司的资本结构,还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优化股权结构,促进公司规范发展。

3.1.4 推广PPP模式。PPP,即公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到2020年,与城镇化相关的融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按照新一届政府对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要应对未来几十年城镇化的资金缺口,PPP模式被委以重任,民营企业也参与到公共基础建设中。这种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1.5 改善社会保障体制。社保体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职工“参保率”低,应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借助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良好氛围;第二,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出集体谈判之优势,督促企业依据法律规定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劳资双方的社会保障意识,建立相应的激励、惩罚机制,并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机制,进而提升民营企业员工的参保率,使中小企业走向正规。

3.2 企业自身层面的对策

3.2.1 找准企业发展方向,办出企业特色。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从自身特质出发,找准定位,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办出企业特色。企业发展要有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聘请专家加以指导,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抓住市场、赢得市场。

3.2.2 提高人才意识,改善用人机制。面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革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民营企业应改变陈旧的观念,加大对人才方面的投入。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吸纳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施展环境,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应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的企业用人理念,对待企业员工要一视同仁,尊重员工的需求,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尽量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能够促使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加灵活,可以吸收和留住更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3 改善管理模式。中小民营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方面的建设。民营企业家通过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来突破传统理念的制约,在一定阶段应果断地抛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民营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改进、总结和提高,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科学管理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来自政府和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只有深度剖析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小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君娣.浅析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第9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品牌战略;创新;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46-02

1 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实施品牌战略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6.5~7年,而民营企业只有2.9年,比如沈阳飞龙集团、山东三株集团,它们一个又一个辉煌地崛起,然后又一个个悲壮地倒下。从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企业能够存活下来的只占总数的20%~30%。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一定要正确地实施品牌战略,不能仅靠打价格战,因为产品价格下调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应实施积极的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是满足消费需求、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名牌商品具有高质量、高信誉、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经常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进而围绕名牌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忠诚的消费群体。据统计,名牌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远远高于非名牌的同类商品。一个理想的结果是:中小民营企业利用品牌战略既提高了销售单价,又提高了销量,从而使企业增加利润总额、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确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施高质量的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名牌商品具有高质量、高服务和高信誉度的特征而使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知名品牌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实施品牌战略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吸引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政府的支持等,进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 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障碍

2.1 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应有的品牌战略意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他们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在品牌战略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毫无品牌意识;有些民营企业家把品牌战略简单地理解为一套形象设计和几句广告词。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还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因一时资金紧张或经营困难,就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廉价转让给外方。

2.2 缺乏资金

调查显示,中国超过60%的中小民营企业反映资金缺乏。中小民营企业除了自筹资金外,主要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这是造成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小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单一、资信能力差,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缺少抵押资产、财务状况差,获得担保难,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2.3 家族化管理特征明显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实行严格的家族化管理,管理人员中有60%以上是家族成员,而财务管理权90%以上都控制在家族成员手里。家族化管理使有才能的非家族成员进不了重要部门,而家族成员又普遍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目前中小民营企业里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术等级的人才占比都很小。人才缺乏会降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这必然会影响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

2.4 创新能力低下

从内部环境看,由于人才和资金缺乏等原因,民营企业更多倾向于模仿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名牌商品;也有些小企业干脆不要名牌,仍然沿袭原来的观念,即给国内外知名企业当“工厂”。从外部环境看,缺乏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因素都制约着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3.1 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

树立科学的品牌战略意识是正确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品牌战略是企业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诸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产品质量的提高、技术创新与开发、经营规模的扩大、广告营销的策略组合、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如太阳神、爱多等把广告作为树立名牌的唯一手段,而忽略了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售后服务等方面,最后导致品牌夭折。质量是品牌形象的根本,是品牌的生命,也是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

3.2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要通过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对外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记录,树立信用观念,提高信用意识,使真正的好企业能进入银行的视线,减少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提倡以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形式入股,推动内部员工持股,鼓励推行“私贷公用”的融资方法。“私贷公用”是指企业资金不足时可通过企业的股东或合伙人采用私人房产或私人担保物进行抵押向银行贷款,所得款项均用于企业经营使用的一种融资方式。

3.3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小民营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努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利润之源。要加大对研发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民营企业必须设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创新才能实现差异化,才能保持品牌的个性化形象,才能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3.4 要加大政府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力度

第10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32-03

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等方面。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始终是制约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一) 国家政策层面

1.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一是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运作成熟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即使有些地方建立了担保机构,但是筹集的担保基金数额小,企业申请贷款还须支付数额不小的保证金,无法有效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二是全国或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一是中小企业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不明确。二是执法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一些民营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债权人的保护能力低,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惧贷心理,使民营企业的融资难上加难。

(二)商业银行层面

1.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贷款时,考虑因素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贷款项目风险、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和信用状况,这几个方面在贷款贷出与否中所占的权数为80%以上,而我们平时谈论比较多的成份和性质问题仅占据很小的比重。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和信用状况急需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贷款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商业银行信贷权集中,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目前,民营企业现阶段在县域较为集中,一些县区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撤并后,只剩下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当前的信贷重点在小额农贷上,服务对象是分散的农户及个体专业户,对民营企业的大额贷款无法完全满足,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机构缺位现象严重。在信贷决策审批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分行收回了基层行尤其是县级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一方面造成民营企业信贷主体缺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信贷投放的审批程序和环节,不能及时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

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一是各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二是完全的商业性金融行为不能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对于自主经营,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它是否向民营企业贷款完全取决于贷款的比较利益。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大量资金进城,或将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却对广大民营企业信贷投入不足。

4.缺乏统一科学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进行准确的信用评估是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和依据,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各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而且互不承认,很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根本没有信用记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既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和难度,也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

(三)民营企业层面

1.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经营风险相对较大。资金实力弱、管理人员素质差、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加之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大多数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当然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并存的状况。

2.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道德风险相对较高。一是多数民营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少数企业甚至没有完整的会计账簿,银行考察其真实资信的难度较大。二是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避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许多民营企业对外披露信息非常谨慎,向银行提供的报表也难以达到完全真实。三是中介机构对所有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核的难度较大,金融机构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民营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在对民营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也只能凭经验、感觉,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层面

1.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与完善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国际通用的做法是政府出资或主要资助成立专业担保机构。我国担保体系属于始建阶段,政府资金应是信用担保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由于财政紧张,目前可广泛募集民间资本并积极吸收国际资金,作为受益方的各商业银行及民营企业自身也应交纳一部分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杜绝行政干预。西方国家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运作,政府对其日常业务不加以干涉,而我国特别是财政部门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受财政部、地方政府、经贸委等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影响了经营的自主性,加大了业务风险。三是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支持。美国、加拿大担保体系的担保净损失由政府财政补贴。我国担保机构应在接受政府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四是加强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可通过将银行持有的小企业担保贷款证券化的途径提高该资产的流动性,互相受益,减少风险。在探索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中,我国担保机构还应与银行合作建立好被担保企业信息库,从帮助民营企业提高信用的角度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2.积极创建专门对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性中小民营银行。在实行单一银行制的美国,为地方和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金融机构有28000家左右,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的75%。在日本,有包括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在内的2000多家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资金设立的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几十家政府金融机构共同专门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为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就必须克服银行产权一元化与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矛盾,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创设中小民营银行。目前可先考虑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吸收民间资本,创建股份合作银行,待时机成熟,允许民间资本创设新型民营银行。地区性中小民营银行具有地区信息优势,以较低成本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撤销部分基层网点后,发展地方性中小民营银行对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加快与民营企业相关的法规体系建设,从法律角度鼓励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要严格执法,既要保证民营企业的“平等求贷权”,也要注意保护债权人与担保人的利益。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借贷关系才能稳定下来,并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银行层面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给民营企业更大支持。银行应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给民营企业设立信用档案。正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使民营企业可以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担保获贷。针对不同层次的民营企业,推出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对于成熟期的优质民营企业,优先审批贷款,不设最低贷款额限制,可考虑发放长期贷款;对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应充当企业的财务顾问,规范其财务行为,为其设计内控体系和资本结构管理体制,经过一定考察期后,准予贷款并以短期贷款为主。

2.加快信贷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机制。一是改变目前的信贷管理权限体制,适当下放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增强贷款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更好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改革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方便民营企业贷款的申请和发放。三是改革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对重点客户的贷款授信逐步实施动态化管理,应容许基层机构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核发放贷款。此外,要建立合理的信贷管理奖惩机制。在逐步健全信贷责任制的同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奖励和惩罚力度,以调动基层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信贷管理的责任感。同时在信贷考核上注意区分个人工作失误和客观条件变化形成的风险,保护基层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以杜绝惜贷、恐贷行为的发生。

(三)企业层面

1.改善自身的资信状况,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民营企业首先应当积极参加信用保险担保,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二是应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统计、财务指标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逐步变原有的“家庭式”管理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形式,要明晰产权,构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资金筹资渠道才容易畅通。

2.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发行企业债券。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水平非常低,而在国外,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债券融资额通常为股票市场的3~10倍。发行企业债券将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3.重视商业票据的融资功能。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商业票据融资成本低廉,方便灵活。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使商业票据成为民营企业融通短期资金的重要渠道。在发行商业承兑票据过程中,要加强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融合,让银行信用更好地为商业信用服务,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关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6(7);

[2]程炜:“民营企业融资难状况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金融》2006(6);

[3]王庆喜,宝贡敏:“制度转型与我国民营企业成长战略取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5(3);

第11篇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流资偏多

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资金安全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放贷。同时银行大多喜欢大额贷款而忽视额度小、频率高的民营企业贷款。近年来,银行的票据承兑业务发展很快,但同样也是集中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票据承兑额度。即使商业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不愿意向民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因而民营企业最多也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很难获得长期的资金贷款。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门槛过高

中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目前,证券市场缺少适应各类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很好地连接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表明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具备:受所有制和市场规模、制度环境的限制,即使是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比较困难;二板市场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也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很难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通资金。

(三)非正式金融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较大

1.自身融资。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2.民间借贷。从亲戚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3.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互保出现了债转股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的股权抵押给担保方,一旦担保方为其承担经济责任时,所承担的款额便作为出资额,从而将对被担保方的债权转变为股权。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1.银行金融机构体系方面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导致对民营企业服务难。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担负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等作为服务重点。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反而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

2.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重点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公司经营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改革,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

3.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些制度的歧视也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拓展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还是避而远之,怕出问题受牵连。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私营企业就可能被司法机关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担心,在具体操作中就表现为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抵押率过低。此外,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这种政策性歧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拓展。

(二)内在原因

1.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1)过度包装或不包装。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融资,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甚至造假,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很容易取得融资,不愿意花时间及精力去包装企业,不知道资金方看重的不仅是企业短期的利润,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是资金方更为重视的方面。

(2)急于拿到资金,却没能做实质性工作

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只顾融资进行企业扩张,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实质性的工作,最终导致企业规模做大了,但企业却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企业集团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能力,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松散,最终不能使企业走向规范化。

(3)低估融资难度,误以为仅靠自己的小圈子就可以拿到资金

有些民营企业常常低估融资的难度,对个别资金方期望过大,往往以为靠企业主或内部管理人员的私人小圈子就可以拿到资金。(4)不愿意花钱请专业的融资顾问

民营企业即使都有很强的融资意愿,但真正理解融资的人很少,总希望打个电话投资人就把资金投入企业,把融资简单化,不愿意花钱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也有不少人认为融资只需写个商业计划书,随便找个机构或个人、甚至学生来写,只要价格低就行。其实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要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广泛的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要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

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本钱少、底子薄,规模难以扩大,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低,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对资金的需求呈现数额小、频率多、随机性大的特点,也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使各商业银行无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监管。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培育民营银行体系,实现银企双赢

现有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因此,可以参照民生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以及主办银行制等的思路考虑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从而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可以预见,在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地方性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那么,现有专为大型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结构就必须改造。只有积极发展和完善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才能建立资金有效配置和流动的机制,才能避免交易所成为高度投机的场所。

(三)强化信誉建设,平等对待企业

客观地说,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行为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完善企业信誉体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才能让金融机构有信心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同时,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应当注意避免过去动辄对某一领域加以扶持的做法,不分内资外资、国企私营一律作为企业平等对待,尽可能减少超国民待遇,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此外,风险投资制度、担保制度、市场中介人制度等和有关政策也有待于完善。

(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需要转换思想

现实表明,民营经济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要培育中介咨询机构,引导并鼓励民营企业改变原来的思维,加强自身的建设。

总之,民营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长期发展战略,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必须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考虑,从里到外营造一个资金愿意流入企业的经营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OL].金融与发展。

[3]郊鹏浩。民营企业管理难点[J].企业活力,2002,(7)。

第12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市场经济 融资难

民营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在中国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处于成长期,有待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壮大和发展。政策调整的环境及局限性和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制约了多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其中融资困难尤为突出。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意识缺乏和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困扰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现状

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在逐渐弱化

(1)信贷市场结构不合理,交易成本较高。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数量较多、投资较少、经营方式灵活、覆盖领域较广,规模相对较小,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每笔贷款数额相对较小,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同规模的资金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金融机构审核、发放、存取、代收、转账、催还等需要花费更多成本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服务很不适应。

(2)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成立的时间较短,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其财务、业务等信息透明度低且变化大,普遍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尚未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民营企业由于结构层次低、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真实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中小民营企业很难满足银行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等要求。而我国的社会中介机构多头管理、监管不足,信用度较低,导致信息本身和处理结果的可信度较差,影响了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同。另外,我国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并没有建立一个良性关系,使得银行难以掌握企业存款账户的长期资金往来情况,由此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性。

(3)因寻求担保人不易等原因制约了小额担保贷款的申请,影响了民营企业发展。要申请贷款,要么有房产、家电、设备、车辆、银行存款、股权、有价证券等容易变现的资产作抵押,要么能找到由实力较强、业绩突出、信用较好、运作规范、覆盖面广的公司作担保,然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少、知名度低,难以找到合适担保,抵押品的价值也极为有限。

2、现有体系所存在的缺陷阻碍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达到国内上市要求,投资者对民营企业价值判断能力欠缺才是最根本原因。同时,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信息、咨询、审计、人才、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费用,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也是很昂贵的。

(2)创业板虽然能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带来利益,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仍难以让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圆创业之梦。证监会对中小创业板高成长性的市场定位明确为“创新+成长”,两者缺一不可,它并不能为我国广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很好地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管理当局为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进入创业板上市申请人资格审查标准严格,手续繁杂,加上上市评估的高昂费用支出。由此,高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非正式金融缺乏制约保障机制,风险较大

(1)自身融资。利用公司经营所获得的税后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从企业职工个人筹集资金。

(2)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是从朋友或各种“地下钱庄”以较高的利率获得借款。

(3)相互担保。过去企业间相互担保十分普遍,但是由于风险很大,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借贷缺乏科学评估和有效管控,也容易出现互保链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

民营企业在我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特别是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很多中小企业都因资金紧张而濒临倒闭。因此,找出中国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无疑会对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我国金融业几乎是是国家垄断,美国有7、8千家银行,我国的市场最大份额的是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又是属于国家所有,“成份论”的阴影依旧挥之难去。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80%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担负着政府的延伸职责,其目标市场定位于国有企业,直到今日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受企业所有制性质和所属行业影响显著,贷款不主要考虑项目的前景和企业效益,而是看工程特点、建设规模、项目性质,民营企业即使效益好、信誉佳也得不到大量贷款,于是,上市公司和央企或地方国企成为银行家青睐的对象。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国有银行市场化商业化改革远未到位。

2、非金融机构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宗旨,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向民营企业开放很少。债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按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企业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公司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公司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从严控制一般加工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有少数企业才能进入主板市场,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与股票市场类似,我国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诸多民营企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的资格与条件。

3、民营中小企业的有效抵押物相对匮乏

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常规保险机制,是弥补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或是弥补信用体系之不足,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的考虑,近年来逐渐减少了信用贷款的比例,而将担保和抵押贷款作为主要贷款业务。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房屋、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在建工程、办公家具及其他固定资产,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愿意接受流动资产抵押。另外,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体系相当薄弱。企业要办理一笔资产抵押贷款需要经过资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多道关,完成全部手续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多月,整个流程往往需要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而且担保抵押物评估、审贷、登记工作中存在的评估费用高、抵押率低、登记手续繁琐等问题,随意性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抵押率较低,使得民营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

三、对策及措施

1、商业银行要重新定位,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1)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鼓励和支持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各金融机构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积极扶持信誉观念强、风险度低的民营企业走上高速度、高效益、集约化经营发展的道路。对就业型、科技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产品加工型及社会服务型等民营企业要重点支持,强化示范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民营企业向“高”、“精”、“尖”、“专”发展。

(2)改善信贷管理。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尽量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即第一个同意发放贷款人为第一责任人,由他负责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收回要与他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另外,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贷款需求档案和信誉排行榜制度,灵活运用差别利率、优惠利率支持信誉好的民营企业发展。

2、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造成民营企业信用水平极低,在这种现状下,通过规范业务操作和行业协作,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条件。首先,设立由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则分担银行贷款风险,并起监督保护作用。其次,组建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基金,基金可以来源于发行公司债券、吸收外资入股和社会捐赠,组建成立以企业骨干为主参与入股的民营企业,能够享受到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优惠。

3、挖掘内部潜力,增强自身的融资魅力

(1)增强自我积累意识。虽然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但民营企业筹资难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从银行拿贷款难度更大一直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企业只是两眼向外,不重视积累,不重视筛选、提纯、消化、吸收,涵蓄,企业就会陷入了高投入、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怪圈,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的强力反差,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应改变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对于企业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弥补亏损之后,留足自己的流动性资金,然后再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资产规模继续壮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企业,要打破家族式所有制壁垒,打通与其他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

(3)提高经营者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型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履行情况。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中小民营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元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把眼光放在银行身上,应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富国、王媛、任鑫:民营经济金融缺口与融资效率的改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