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3-08-29 16:4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共享单车 商业模式 发展现状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

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三方网络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供给方通过提供一定存量资产的使用权给予需求方而得到一定的收入。需求方由于得到一定时间范围内供给方资产的使用权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是两者之间的连接者,收取成功交易双方的交易额的一定比例为佣金。

共享经济主要分为六大类:住宿共享、交通共享、物流共享、个人服务共享、闲置物品共享、社区商超共享。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当中的交通共享,同时本文讨论的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和供给方是属同一主体。

二、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

(一)征收押金

如果你想使用共享单车,首先你需要在其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注册,交付押金后方可使用。当你使用完毕后,可选择退回押金。但是,退回押金后就不能再次使用,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则需重新缴纳押金。当然,你也可以一直将押金存放在共享单车的账号中,以后使用则只需交纳当次的使用费用即可。据了解,摩拜的押金是299元,ofo的押金是99元。为什么摩拜单车的押金比ofo高出整整两倍呢?

实际上,高额押金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之一。而摩拜单车的商业模式尤为注重押金缴纳的环节。根据摩拜官方的说法,2016年摩拜推出的轻骑版“mobike lite”每辆造价达1000元。可见,相对于市场上普通的自行车的三四百元,摩拜的造价较高。另外,共享单车为了扩大市场,必须大规模地投入自行车,如果某个品牌的共享单车的数量不够多,消费者不能随时随地使用,那么它最终肯定会被其它竞争对手所取代。而摩拜单车就巧妙地运用了高额的押金来扩大规模。首先聚集一定的资金,在中关村投入几百辆自行车。投放自行车后,收取消费者的押金,占用押金的时间价值,继续投资更多的自行车,扩大规模(投入的数量和范围),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自行车的单位造价,也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当然,这其中也运用了融资部分的资金。

不仅仅是摩拜,其它的共享单车也会或多或少地占用消费者的现金,使得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发生r间趋于一致,以便进一步地发展。只是由于摩拜的造价较其他共享单车高,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所以其征收的押金比其它共享单车要高。

(二)前期推广,免费使用,以便形成消费者黏性

ofo面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校师生。ofo共享计划从2015年6月在北大推出后一直向外扩张,现已覆盖全国43个城市,累计用户高达3000万。它的成功和前期的推广关系密切。ofo每在一个城市扩张,前期推广的时候是免费或低价使用,当形成消费者黏性的时候,再逐步提价。就拿广东广州的投放而言,ofo前期推广,消费者注册即可第一次免费使用以及拿到一个5元的自行车使用红包,且其前期的计价方式与使用路程和时间相关。对于高校师生而言,使用ofo一般是上下学的时候,路程和时间较短,即使付费也不过是一两毛钱。同时,使用后可以分享获得红包,红包是不同程度的折扣券。如此低价的方式,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注册使用。当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黏性后,ofo开始悄悄地以改变计价方式来提价。由原来0.01元/分钟加上0.04元/公里的计价方式改为0.5元/时。咋一看好像变化不大,但是对于高校师生上下学的短途短时间使用而言,其由原来的一两毛升至5毛。由于习惯了该种消费模式,且升价后价格仍然不高,故ofo并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由此形成顾客黏性。

(三)扫码解锁+支付+上锁

共享单车使用方式是:扫码或者输入车牌号后获得密码,利用密码解锁,使用后在APP或者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后支付费用,上锁后便可离开。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共享单车的使用操作是极其便利的,不存在操作困难等问题。同时,随用随停的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提高了自行车的流通率,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在一席中演讲曾说到,摩拜用15天的时间点亮了一座城市。共享单车就是通过高速的流通率来获得利润。

三、现阶段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是,现阶段社会制度不完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等的问题在约束着共享单车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商业模式 优选匹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城市管理、城市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全面规划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做指引,还需要有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做支撑。

1 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和实验的地区中,欧洲和亚洲是较为积极的。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已经有超过30个大中城市相继推出“智慧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如何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特点,合理选择投资方、建设方、运维管理方,以及提出合理的盈利来源,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共有七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各种模式的优劣势分析见表1。

前四种模式有一个共性特征——政府主导或参与,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商业模式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多种商业模式并存,并呈现出以其中一种或两种模式为主、其他几种模式为辅的多元化运作形式。智慧城市的项目类型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项目实践,本文认为项目属性、性、投资规模、专业跨度、共享性和专业难易等六个方面是影响商业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其中:公益型的项目、型的项目、政务类的项目需要政府主导和投资,倾向于前四种商业模式;投资规模大、专业跨度大、共享性要求高、专业涉及类别多的项目适合采用联合建设的模式,不适合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和运营商第三方独立建设运营。

3 商业模式优选匹配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分析及决策标准,本文对当前典型的智慧城市业务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估,典型项目商业模式建议如表2所示。

第3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概念和产业链结构,从产业的角度提出了有效商业模式应具备的要素,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尚未形

>>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探讨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分析 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试论我国低碳商业模式的构建 我国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 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思考 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联网未来商业模式探析 我国电子图书商业模式构建对策探析 我国婚恋网站商业模式SWOT分析 我国养老地产商业模式研究 我国020商业模式研究 我国团购网站商业模式及其创新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我国B2B医药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B2C医药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研究 论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构建 共享模式,将会是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王亚唯.物联网发展综述[J].科技信息2010(03):37.

[4]张其翔吕廷杰.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2006(30):14-15.

[5]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04):?7-1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研究(2010JDXM035)”;江苏软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态势及引导政策研究(BR2011064)”。

作者简介:

赖有水(1955―),男,江西瑞金人,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多媒体教学、网络通信等方面的研究。

林桂珠(1982―),女,福建漳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邮电经营分析与决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

范鹏飞(1950―),男,江西高安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网络管理和通信工程的研究。

第4篇

这个平台在唐晓欣所居住的斯图加特提供了500辆电动版Smart汽车,供用户租赁。此后,当她有出行需求的时候,就先在App上找寻身边的car2go汽车,查看这些车的带电量,并在手机上对最方便的汽车下订单。此刻,手机信号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控制位于这辆车挡风玻璃后的传感器,这辆车便被晓欣预定。等晓欣走到车前,她可以通过car2go的App操作,将车门打开,如果手机没信号的时候,也可以将身份感应卡贴在传感器上开车门。

等她进入车后,在车内控制盘上输入自己的密码,即可对车进行解锁和驾驶。等将车开到目的地后,她只需把车停在任何的路面车位即可,车门会自动上锁,她也不需要再另付停车费。而租车费用则是根据她使用的实际分钟数,以每分钟0.29欧元进行结算(小时和天则有其他的计价标准)。如果晓欣在行车过程中把车拿去充电,不仅无需交充电费,她还可以获得免费15分钟的租赁时间。

“如果最近的车离我走路不到5分钟的话,我就会租。9公里的路程,开车大约15分钟到20分钟,一共5欧元左右。我跟老公两个人一起用就比较划算。”唐晓欣对《财经》记者说。而在斯图加特,类似距离的公共交通却要2.80欧元到4欧元一个人,而打车却需要13欧元左右。

唐晓欣租车行为的终点,便可以成为下一个租客的起点,而这辆车便重新开启一段新的租赁旅程。这种按分钟计价,没有固定取车、还车点的浮动租赁商业模式被称为共享汽车。它与专车模式,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的顺风车模式共同被称为移动出行的共享经济。

在这些新商业模式下,消费者不需要拥有自己的汽车,就可以共同享用汽车所带来的服务,从而灵活方便地满足自己的移动出行需求。 变现闲置资产

共享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纸币出现以前,人类就开始交换和共享彼此的物品。当人决定是否要借出或共用物品时,往往会考量对方的信誉度,这种风险使得交换和共享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熟人间的小范围。

但是,随着通讯技术、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大量的用户和物品可以进行实时共享的时候,革命性的改变便发生了。

用户所形成的社区,便形成一个信誉的评估体系,从而大大降低交易风险。由此,用户开始重新思考他们对物品需求的实质:有些用户在想,自己到底是需要一个电钻,还是仅仅需要使用电钻5分钟,在自家墙上打几个用来挂画的钉子眼;而另一些用户则是在想自己是否应该买一个电钻,从而可以随时把它租赁出去,进而在电钻的生命周期中,获得持续性的营收。

这种购买使用权,而非购买所有权的思维模式转变,促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推动这种现象的,并不是人的利他主义思想,而是基于提高资产变现率的基本经济动力。因此,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在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从消费电子和零售领域,蔓延到资产闲置率较高的居住和移动出行领域,因为家中总有闲置的房间,而汽车也平均每天有23个小时趴在各种形式的停车场。

根据普华永道2015年共享经济研究报告:Airbnb每天晚上为42.5万用户提供服务,每年达到1.55亿人次,比希尔顿酒店全年1.27亿的住客量还多22%;即时用车平台优步(Uber)推出五年后,截至2015年2月便达到412亿美元的估值,超过达美航空、美国航空和联合大陆航空三家航空公司的股票市值。这一惊人的数据震撼了传统产业和投资人。

而在诸多受共享经济所渗透的领域里,移动出行行业显得最为特殊。考虑到汽车的所有权、使用模式和出行模式的差异,它不但催生出纷繁多样的商业模式和高增长的初创型企业,而且还引得行业内成熟企业,纷纷涉足这一似乎与它们传统核心业务背道而驰的新商业模式。

不仅在短途出行上有B2B、B2C和P2P(个人之间)的按小时租赁模式,还有满足中短途出行的专车模式和顺风车模式、私人车位的按小时租赁模式。其中包括实时用车平台Uber和Lyft、实时顺风车平台Carma和Zimride,以及共享汽车公司Zipcar和car2go。

甚至,在这些基础上,出现了平台之间的战略联合,例如满足长途顺风车需求的网站和满足短途出行的优步(Uber)合作,以及共享汽车公司DriveNow和德国长途客车运输公司Flixbus的合作,从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根据罗兰贝格2014年共享移动出行报告,不但共享移动出行市场本身将呈30%的年增长率,而且这些创新型公司往往会在早期锁定一个目标市场,然后在混合型市场急速攀升。

而汽车行业内的成熟企业则以不同的方式切入这一市场。与移动出行的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些成熟企业拥有汽车这项资产,因此它们选择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汽车进行实时控制,从而可以实现按分钟、无固定还取车点的浮动租赁模式,实现新的资产变现商业。

最早是戴姆勒在2008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car2go,迄今在欧洲和北美31个城市运行了1.3万辆或电动或内燃机Smart汽车,并获得100万用户。随后便是宝马和租车公司Sixt在2011年成立合资公司DriveNow,提供与car2go类似的浮动租赁服务,迄今共投入3970辆汽车,获得58万用户。就在2016年1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宣布推出个人共享出行平台Maven。 这是笔划算的生意

车企喜欢做大趋势研究。经历过咆哮的20世纪20年代、战后的经济腾飞、60年代的个人主义、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80年代后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通讯电子与生命技术时代,车企们清楚地知道每个时代的灵魂在自己身上的烙印。而它们每个时代的技术与市场导向,亦无不与之暗合。

这个时代对于车企来说便是数字化、个性化以及城市化。特别是创立于2004年的Facebook在2010年就已经拥有5亿用户,以及让大城市持续头疼的交通阻塞问题,让车企意识到它们需要向电动汽车、移动互联和自动驾驶方向发展。否则,它们既抓不住用户,也失掉了移动出行。

于是,共享汽车就成为车企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能同时满足数字化、个性化、城市化的需求。有趣的是,在《财经》记者采访戴姆勒集团的car2go,以及宝马集团的合资公司DriveNow时,双方都表示自己不是集团的形象工程,而是一个背负盈利和增长要求的公司,同时,自己最大的财富是运营浮动车队的经验。

2007年,戴姆勒成立了一个部门,专门商讨创新商业模式,car2go正是一个内部创业的产物。

创始团队跟其他初创型企业一样,需要给戴姆勒这个唯一的投资人递交商业计划书。DriveNow则稍有不同,宝马擅长的是与汽车相关的技术,但并不擅长车队运营,而这则是Sixt的强项,合作一拍即合。两边从持股比例到初始团队构成,甚至连联合总裁设置上都是对半。

除了IT构架和后台数据计算这些技术活外,它们需要搞定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市政当局。由于它们的商业模式不需要固定的还车点和取车点,用户除了按分钟计价的车费外,不需要付停车费,这部分费用则是由car2go或DriveNow统一跟相关部门结算。而在一些停车分区管理的城市,它们的汽车则是在停泊后,自动通过GPS发送停车信号,直到车下次移动时再发送信号,从而通过后台进行结算。

不过,大部分城市的市政交通部门都对于这些共享汽车项目保持友好的态度,毕竟它有助于降低个人汽车拥有量,减缓公共停车和公共交通的压力。慕尼黑地方政府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对DriveNow一项跟踪五年的联合研究显示,每一辆共享汽车可以减少3辆到6辆私人汽车。DriveNow的公关总监费舍尔(Michael Fischer)对《财经》记者说,“你等比例放大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推出1000辆共享汽车,就可以减少6000辆私人汽车,它的效果就很明显了。”

理解每个城市特殊的出行模式非常重要。“每个城市都是一个活着的器官,”car2go中国公司总裁贝克尔(Rainer Becker)对《财经》记者说,“它们有着不同的移动出行特征模式。”对于这两家有盈利压力的公司来说,铺设物联网系统并不难,难在如何分析城市出行模式,从而将适量的车投入市场。如果车太少,用户总找不到车,会极大损伤用户体验;而如果车太多,则会大大增加自己的运营费用。

两家公司都是在自己经营的城市划定一个商业区,或者在城市的机场、大型居民点甚至滑雪场等地,划定热点地区,用户可以在这些区域的公共停车场随意停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共享汽车的密度。但是,考虑到这两家公司都需要对车进行充电、加油、清洁乃至拖车等工作,这就意味着它们花在外包的养护公司上的费用会相当高。因此,运营经验就成了共享汽车公司最大的财富和商业秘密。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变革;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38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81- 05

0 引 言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广泛。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变革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技术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并推动管理变革和模式创新的使能器。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信息共享的根本保障,是企业资源集成与管理变革的基石;互联网技术是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推动者,是企业变革管理机制、重塑管理体系、创新商业模式的利器。本文基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阐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发展状况,总结和研究企业管理变革的特征和管理创新的呈现模式,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变革与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1 信息系统: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

1951年,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并被美国人口部门采纳,从此信息技术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20世纪60年代起,企业信息系统应用蓬勃发展,业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 System,TP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群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逐渐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并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TPS应用于低层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将基层管理人员从大量烦琐而重复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60年代中后期MIS出现,它可以从企业层面开展信息管理,收集数据并在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传递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统计和报告功能,并可针对某个确定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MIS发展迅速,但早期的MIS对组织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缺乏深入支持,忽视了决策过程中管理者的有效作用。70年代,DSS和GDSS为中高层的管理者的决策任务提供交互式动态支持,可以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80年代中后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从而为知识获取与学习开辟了新途径,EIS、ES与DSS有效结合,充分利用ES定性分析与DSS定量分析的优势,形成了IDSS,提高了DSS支持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发展,EIS和ES开始服务于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复杂的决策过程,帮助高层领导解决一些宏观战略方面的问题,并且在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面起作用。

概括而言,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面向企业操作层的管理活动,对企业日常运作所产生的事务信息进行处理;第二个阶段是面向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活动,以报告和联机的方式向管理者提供当前工作状况或历史记录信息,善于进行企业基本活动的总结性报告,可用于针对某个确定的决策问题分析数据;第三个阶段是面向企业战略层的管理活动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如表1所示。

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投资,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提升,提高了企业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质量和决策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2 计算机网络:资源集成与管理变革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网络成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平台,基于网络的软件和商业应用不断涌现并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基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成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突出代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总结与失败教训反思的理论成果,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深度变革。

2.1 企业资源集成的高度实现

从计算机网络的视角看企业,它面对的是三张“网”,即企业的内联网(Intranet)、供应链的内联网(Extranet)和社会化的大联网(Internet)。可以说,企业网络的演化和发展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推动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企业网络演化和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

8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企业内联网的发展,企业组织内部实现了大规模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基于网络,建立和完善企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协同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员工更能明确工作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客户/服务器(C/S)结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增强数据的通用性和标准化,提高了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性与共享度,有利于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锁定流程,使得销售、服务、采购等诸多流程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实施,管理体系得以固化下来。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系统的各子系统获得统一和发展,采购、库存、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一体化,即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又称MRPⅡ系统。MRPⅡ实现了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降低库存和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效率,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的管理层次。MRPⅡ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从而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90年代,随着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基于全面计划管理,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思想逐渐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便随之产生,并推动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发展和应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和客户等合作伙伴共同构成完整的网链结构模式,信息高度共享,形成具有强竞争力协同化环境的供应链“竞合”战略联盟,即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以集团为个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即联盟集团之间的竞争态势。

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Internet)获得了蓬勃发展。互联网具有无界限、全民化、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快四大特征。就商业而言,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快速聚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球在线订货,完成世界性商业活动。可以说,互联网促成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大范围高度集成,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得以实现。

2.2 企业管理变革的深层推进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企业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应运而生,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实现。

2.2.1 企业流程再造与扁平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分工思想,即注重流程分解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组织内的部门间因流程分割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加、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反应滞后、机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对信息化建设形成障碍甚至导致失败。1993年,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钱皮(James Champy)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思想,认为企业不应该将传统的流程嵌入计算机系统,而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抛弃旧流程,设计新流程,显著提高企业绩效。BPR思想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企业通过再造实现了流程的整合化、简单化,组织的扁平化,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效率。ERP系统注重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符合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化经营的企业管理要求。

概括而言,传统的业务流程复杂、价值链条长、价值链增值减小;网络时代,业务流程简单化、价值链条变短、值链增值最大化;传统企业遵循的是金字塔状的层级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慢、共享程度低,企业效率低;网络时代,企业遵循扁平状的层级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快、共享程度高,企业效率高。

2.2.2 以客户为中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造商基于资源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将4C(客户、成本、方便、沟通)作为营销管理框架,弥补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不足,以消费者为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追求差异化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企业以客户为中心,追求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企业内部社区化,企业之间实现价值网协同。

3 互联网技术:企业管理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利器

21世纪初以来,以移动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网络互联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横向渗透融合至制造、金融等行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从产品技术转向服务技术。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3.1 “互联网+”: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理念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与应用过程。可以说,“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战略层面来看“互联网+”,它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战略,即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领域,创造新生态,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加传统行业产生互联网新行业,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产生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产生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商场产生京东,互联网+传统交通产生滴滴打车,互联网+传统红娘产生世纪佳缘。

从商业思维来看“互联网+”,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思想,是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社会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产品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主;②从满足大多数用户转向服务与目标用户;③从精英决策转向由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④从完整生命周期思维到迭代思维;⑤从产品推广转向消费方式引导。

综上,就企业而言,“互联网+”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实现传统行业升级,产生新的行业生态,改变旧的经营方式,拓宽企业发展渠道。企业通过建设互联网生态圈,能有效解决企业的互联网问题,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3.2 生态圈: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James Moore)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人。他认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可以以共生、互生、再生的方式,与其他组织共同演化、共同进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则将这种人造系统称为活系统,并认为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自然界的生物逻辑中找到管理这种活系统的方法。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企业生态圈则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计算模式下,生态圈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应用(或工具)+内容+终端(或渠道)”+(云)平台=最简单的生态圈。这种生态圈由用户、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组成,因为互联网时代零距离与网络化的特征需要聚合为一体。

生态圈的特征和要素可以归纳为:①开放性:开放生态圈具有生命力的首要条件,是打破边界、让资源无障碍流通或整合的理念保障。②网络化:网络颠覆并重塑商业规则,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一切业务在线化、数据化,让沟通和交易主体间信息的交互与分享零距离。③平台化:平台是交易场所和信息共享的媒介,能快速聚集、整合各种资源,承载供应链各环节与用户的交互。④动态交互性:交互促使生态圈有生机,具有持续和旺盛的生命力。⑤共赢:共赢是共生最好的合作和相处方式,能寻求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是生态圈可持续的规则保证。⑥扁平化:要求打破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实现扁平状的层级结构,是生态圈建设的组织保证。⑦协同:协同能有效打破扁平化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研发、制造、营销等流程的协同,共同面对用户和市场。⑧自循环:生态圈聚集着多方商业资源,需要建立在各方自循环之上的生态系统才能得以有效运作。⑨追求速度:网络信息时代只有速度才能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建立和营造基于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谋求竞争力。

3.3 商业模式:现代企业致胜的法宝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竞争。互联网技术催生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B2B(如海商、Directindustry、百万、阿里巴巴、慧聪、商机)、B2C(如当当、卓越、优凯特,小米手机,海尔集团)、C2C(如易趣、淘宝)、P2P(如有利网、开鑫贷、拍拍、人人贷、365易贷)、O2O(如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C2M(如爱优会、红领酷特智能)等商业模式,不断渗入和颠覆各种相邻产业。

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演进,前沿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信息技术价值最大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淘宝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形成。商业和技术的融合造就了谷歌的成功。小米的兴起离不开营销模式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从要素角度看,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要素:①社群:社群逻辑就如顾客主导的C2B商业形态。②平台:平台强化了在信息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下商业模式的安排能力。③跨界:跨越行业、领域进行合作,又被称为跨界协作。④资源聚合和产品设计: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时代,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只有时代的商业模式。企业必须跟上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4 总结与建议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深度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机、物三元世界不断融合,并共存演化。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必须要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①企业要根据时代背景、自身组织特征、业务特性和管理需要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并通过不断优化使得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②企业要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快速高效地聚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能力。③企业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的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强大能量的生态圈,并不停地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自我变革管理和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现代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企业要关注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实现自我变革和转型的重大机遇,才能发展致胜。

主要参考文献

[1]Shaikh A A,Karjaluoto H. Making the Mos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ystems Usage:A Literature Review,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9(8):541-566.

[2]Olson D L,Johansson B,Carvalho RAD. Open Source ERP Business Model Framework[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15(9).

[3]Marinagi C, Trivellas P, Sakas D P.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7(8):586-591.

[4]赵长明. 我国二手房地产交易价格风险的核算[J]. 统计与决策,2014(1):109-113.

[5]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6]赵长明.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3(24):90-91.

[7]苏迎斌. 组织扁平化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6):12-13.

[8]严海宁,程玉桂.基于互联网和创新产品的“4H”营销组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5(3):125-129.

[9]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10]郑晓丹.“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J].人民论坛, 2015(35):95-97.

[11]宁家骏.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 电子政务,2015(6):32-38.

[12]赵振. “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146-160.

[13][美]凯文・凯利. KK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4]资武成. “大数据”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建构[J].社会科学, 2013(12):55-62.

[15]李志强, 赵卫军.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10):117-124.

第6篇

一、引言

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十分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一枝独秀。因此为了使企业不被社会发展的潮流冲击,必须使得其商业模式与时俱进。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经济层面,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经济层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上,重点诠释企业的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即企业的价值链。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企业战略的总体考核涉及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分析、关键流程等多个方面。

(二)商业模式特征。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把企业的各个价值模块连接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其次,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独特性。再者,优秀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盈利结果。不仅对企业内部而言,对于企业外部也能做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可更新性,考虑到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以及随着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可以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进行应对。

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一)传统的商业模式。店铺模式,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经营者根据经验和分析,把店铺开在潜力消费人群较大的位置。其供应链就是商品从厂商―商―零售商―客户。赚取中间各层级差价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直销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缩减中间环节,减少层级结构,使得生产商和客户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关系。

(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生后使得整个商业模式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经济的平台进行不断创新,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正在进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工具+社群+商业模式,首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然后基于社交平台产品内容这些内容在海量的客户群之间通过信息的渗透,强大的社群关系使得这种渗透性裂变性的扩散。最后通过支付手段使得产品变现。长尾型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出售少数的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通过C2B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跨界商业模式,凯文・凯利表示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行业之外。该模型的实质既是利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核心要素再分配。

(三)数据驱动下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

四、几个主要类型商业模式综述

(一)一体化战略商业模式。指出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由此削弱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经营,关注和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进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纵向一体化过于关注顾客的总体需求,拉长了企业的价值运作系统,使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变化反应过慢,并且在企业不擅长的部位浪费过多的投入,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二)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作者提出构建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立足于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问题,以战略为出发点设定符合其实施的商业模式。以战略为指导,延长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配衬理论最早由Porter(2004)提出战略不仅在于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因为建立在经营领域选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将企业体系营运活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为其所选择的经营领域提供特别价值的系统。而这种可以实现各项活动间相互协调的机制称为配衬。

(三)基于模块化的商业模式。童清华(2012)提出了模块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生产网络,企业价值模块在重新组合时,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模块化价值链的企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具有模块化价值链特点的价值族群,进而演变成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互补者等各种产业角色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四)基于价值网理念的商业模型。价值网络包括一系列承担不同专业分工的不同组织,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更为灵活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价值体系,且这种连接是基于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分解后的核心能力要素,不同企业把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同其他价值链进行竞争,是模块化重构的一部分。构成价值网商业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块价值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和客户价值。

五、小结

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为了适应自身战略结构等。依靠一种理论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融合不同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的优势和特点,建立适合商业模式并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王琴.董静.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第7篇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共享经济产权层面的特点是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租赁经济,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没有形成气候。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文以“云大物移”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统称)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共享经济从理想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体之间进行这种直接的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能够快速进行匹配。同时,互联网平台上的支付手段、评价体系日趋成熟,交易双方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加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会从哪些方面影响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哪些行业最容易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共享经济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大大减少了微观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大幅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搜寻、谈判、监督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伴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也即完成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或者说是“破坏式创新”。从供应方来看,个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强势回归,从消费方来看,则从以买为主变为以租为主。这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供应方:个体经济强势回归

我们知道,传统企业的形成跟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在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看来,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有成本。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但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也随规模扩大而增长,而且企业越大,管理成本可能越大。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增加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即企业的边界所在。

而共享经济的一个颠覆性影响,体现在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传统企业边界收缩。互联网提升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效率,提高了匹配需求与供给的效率。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完善信用记录,增强市场自身的信用约束。而社交网络的快速扩展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在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科斯的理论,传统的企业边界存在被市场挤压的倾向。随着传统企业边界收缩,“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完成了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坏式创新。

一个具体表现是个体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强势“回归”。以出租车市场为例,在出租车公司尚未形成、私家车开始普及的阶段,居民对出租车服务的需求只能通过非正规的出租车个体户来满足。然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这种由出租车个体户构成的市场一直难以扩大。出租车公司的出现带来了标准化、正规化的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激活了市场的需求,出租车公司取代出租车个体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然而,滴滴、Uber等共享平台填平了阻碍原始个体经济发展的“信息鸿沟”,信息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减少使得市场型交易成本开始低于企业型交易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相比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服务而言,机会成本具有天然优势的专车、顺风车等出租车个体户能够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更高效响应、更优质服务,最终促进出租车个体户强势回归出租车市场。简而言之,在共享经济的颠覆性作用下,个体经济借助于云大物移技术强势回归。

相应地,共享经济的颠覆性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的方式提出的产业中。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企业模式,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资本分割性较强,存在单个劳动者用一小部分、甚至无需资本就可以单独提出的可能性,也就是具备“个体经济”的技术可能性。例如,有一辆车就可以成为Uber或者滴滴司机,有一栋房子就可以成为Airbnb或者小猪房东,甚至没有什么实物资本也一样可以成为共享平台上的兼职厨师或者理发师,只要你的手艺过关。在目前的状态下,难以想象在炼钢这种资本分割性较差或者说不可分割的产业,一个劳动者单独用某个熔炉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钢铁产出。由于第二产业中企业的资本通常存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而服务业或者说第三产业的资本可分割性较强,因此,共享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

即便是在资本分割性较强的服务业内部,共享经济对不同企业模式的颠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部分取决于现存的企业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是政府在判断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孰高孰低之后形成的?还是市场在比较这两类交易费用后形成的?如果是前者,这意味着企业模式刚性较强,难以及时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难以及时消化吸收相关冲击。而通过后者形成的企业模式灵活性很强,能够及时消化吸收共享经济造成的冲击,扬弃旧模式,演化成适应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比方说,特许经营制度形成的出租车公司,实际上长期依靠行政垄断生存,制度刚性强、市场意识差,面对滴滴、Uber等共享经济的冲击,并没有及时做运营形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与滴滴、Uber等平台和司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直接冲突。

而一个正面的例子来自于网络电商与实体卖场之间从冲突到合作。与共享经济一样,网络电商也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一度是以实体卖场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但是实体卖场作为市场自发形成的企业组织,灵活性强,能够及时响应新形势的挑战,迅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充足的线下渠道这一比较优势,从而使得网络电商非但没有革实体卖场的命,而是如马云所讲,形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未来30年一定在线下,而传统企业的希望一定是在线上”的共识,并出现了京东与永辉、阿里与苏宁各自联手打造成O2O的新业态。中信证券研究部行业分析师近期了系列报告,对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和展望。

需求方:从以买为主到以租为主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使用”通常是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目的。对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显然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所有权所涵盖的权利要大于使用权,因此通常而言,为“购买所有权”(下称“购买”)所要付出的成本通常要大于为“购买使用权”(下称“租赁”)所付出的成本。以日常代步为例,购买汽车通常意味着要花十几万的购买费用、每月数千元的养护费用等,但是通常每月几千元的养护费就已经足够每个月的打车支出。

既然如此,为什么消费者依然普遍选择购买而不是租赁呢?一个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阻碍了租赁交易的高效实现。消费者对车辆的使用需求通常具有随机性,即便是日常上下班代步,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做到每天同一时间出门上班或者下班回家。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存在难以逾越的信息鸿沟,交易成本高昂,打车这种租赁模式难以做到及时匹配消费者的随机需求。一旦租赁的交易成本超过了购买的交易成本,那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即是买而不是租,在确保了使用需求及时有效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占有、收益等效用。这种消费者偏好造就了汽车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即汽车市场以买为主而非以租为主。

共享经济正在对这种以买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造成颠覆性影响,以买为主正在向以租为主转变,同时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云大物移技术大大降低了汽车租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使得共享平台能够低廉、有效、及时地实现汽车租赁供求匹配。相比于购买而言,共享经济的网络效应,使得租赁的交易成本伴随着参与人数增多而不断下降,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尤其如此。共享经济使得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满足“使用”的需求而去购买商品,只需支付少量成本租赁即可。共享经济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是因为它的“闲置资源、闲置时间”模式,决定了它的生产要素机会成本较低,所要求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费用要比传统模式中支付的费用低,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要小于他原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消费者意愿支付的最高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两者之差就形成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正在改变制造商的观念。比如,汽车生产商正在从单纯的销售汽车向出租汽车拓展。例如,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已于2009年开始探索汽车租赁的共享经济模式,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作为奔驰smart车型的汽车共享平台,这一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car2go。根据里夫金的研究,“汽车共享的成本只是私家车成本的20%,却可以使总体福利水平最大化。尽管这样一来汽车的产量和销量有可能减少80%,但依然非常值得推广”,而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对从私家车向协同共享汽车的转变抱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支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服务会使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急剧减少”。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大城市限号限行等造成的汽车所有权“打折”,未来中国汽车租赁对汽车购买造成的颠覆影响可能更大。

“自由人”的联合:共享经济意义深远

除了对传统企业模式造成“破坏式创新”之外,共享经济对社会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以致大家对共享经济还褒贬不一。那么,共享经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共享经济在高度机械化、纪律化、标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之外,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选择、更自由供给、更个性定制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共享经济具有了“自由人”的联合意味。共享经济这种“自由人”的联合形式,有助于供求双方跨越信用缺失障碍,更自由地达成交易;共享经济使得个人更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有助于缓解人的“异化”问题;有助于推动不合理制度的优化,推动经济更自由的发展。

共享经济有利于解决信用缺失问题,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共享经济是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没有信用,难以想象一个消费者会放心地去乘坐陌生人的车或者住到陌生人的家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一次性博弈难以淘汰信用缺失的玩家,只有无限重复博弈才能暴露每个参与者的信用度,进而激励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在云大物移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这种理想的重复博弈方式难以实现,而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普通消费者(供给者)可以便捷低廉地观察到潜在供给者(需求者)的信用度,从而做出理性的抉择。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作为互联网节点的个人时刻处于无限重复博弈的交易环境下,珍惜并提高自己的信用度成为理性抉择,最终导致一次博弈下互相不诚信的“囚徒困境”被打破。共享经济这种“提高诚信、有利自己”的正向激励特点,将会通过在个体之间重建、新建信用关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意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平滑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摩擦,最终促进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第8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联盟网络;客户价值

中图分类号:F406.11 文献标识码:B

技术进步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由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带来的新技术经济范式正逐渐侵蚀着传统的产业链,使原来隐藏在业务流程背后的“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成为企业抵御风险、提高收益、竞争制胜的法宝。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为许多企业创造了神话,新一代信息技术更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借助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机,深入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杠杆,选择适宜的商业模式,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构筑竞争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机理

能够引致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网络和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态,获取竞争优势。

(一)商业模式的特点

商业模式是企业面向特定市场的一种配置,用以保证企业创造价值并获取收益;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Magretta(2002)从顾客、顾客价值两方面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奥斯瓦尔德(osterwalder,2004)在综合了各种概念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描述了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的价值主张,以成本结构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其中成本、利润指标是商业模式的表象,价值创造过程才是商业模式的实质。商业模式把基于市场的“资源交易”的各环节内化于一个联盟结构中,转变市场交易关系为联盟成员间的契约关系,其中,产品或服务是客户与企业价值交换的载体,厂商企业及合作伙伴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他们创造并传递价值,每个结点所创造的价值沿着特定的路径传递,最终送达客户,即实现了客户价值。客户是商业模式价值的最终评判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联盟成员所创造的总价值只有与客户价值相匹配,并实现了价值交换,商业模式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商业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客户需求是商业模式的利润源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通过联盟成员间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商业模式可以将整合的资源输入并转换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价值增值过程;(2)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基本支撑点,客户价值是企业实际提供给客户的特定利益组合,这些利益的载体就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当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原有的产业结构将受到强烈冲击,新的竞争规则逐渐形成,资源要素的价值、产品与服务的内涵均会被市场重新定义[1],即引起商业模式的创新;(3)联盟网络结构是商业模式竞争力的内在根源,当竞争环境动荡时,企业要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在价值,必须加强与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合理利用对方的渠道、关系、技术等资源探寻新的业务方式。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产品或服务的创新

产品或服务是商业模式的支撑点,是厂商企业与客户价值交换的载体,当产品或服务越能满足客户需求时,联盟企业就越盈利。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网络,可使企业实时与客户接触,便于企业收集客户的相关数据,经标准化后整合到联盟内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再利用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客户的规模及市场的竞争情况,组织协调联盟成员共同确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水平;在外部需求变动的情况下,企业利用云计算的预测分析功能挖掘客户的多样化的扩展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的联盟价值网络结点越多,资源的组合越多样化,由于信息产品或自助服务的边际成本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所以企业可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或增值产品以获得收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有形的产品不再是实现价值的唯一载体,信息、知识等虚拟性产品及其组合可形成完美的客户解决方案,降低了厂商企业向客户交付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满足客户潜在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厂商企业关注客户的购买情境,在经营中发掘客户行为模式,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潜在客户群,预测客户行为模式,以获得丰富的客户知识,通过对客户知识的运用预测深度的业务发展趋势,可以开发出引领客户需求的新颖的产品或新型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形成持久的竞争。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致的联盟网络创新

联盟网络是商业模式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和分配价值的逻辑框架,联盟网络的创新可以产生有价值、难于模仿的异质资源,通过构建适宜的网络结构和提高联盟运作的效率可增强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以获得超额的客户价值。

第9篇

具备旁观者的观察视角也是管理者的一个基本素养。

记得看过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的一本回忆录《旁观者》,他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的旁观者,从这个视角来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观察20世纪不断变化的组织或社会,借助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他那难以想象的管理精髓和深邃神韵。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的、理性的、真正的旁观者——德鲁克,他的这个思考习惯无疑对他的管理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我国许多古代思想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社会的,诸如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孔子和司马迁也是当时社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人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往往身在其中,难免迷惑,社会如此,其实做企业也是如此。我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平时忙于企业的内部各项事务,不断寻找各部门效率提高的办法,有意思的是,分工明确、职能清晰、流程到位、考核严密并不一定组织就有效率。于是常常不得其解,偶尔和朋友或业界同仁在一起,间或的一句话,突然间犹如空中惊雷,惊醒梦中人。所谓旁观者清,一个基本的道理,却在苦苦的忙碌中被忽视。

最近国内开始流行商业模式研究,各种培训、理论探讨风盛,尤以北京大学汇丰学院最为代表。商业模式研究的方法、理论尽管尚有分歧,却提供了一个观察企业的新视角。

传统研究企业的方法或重点大多着重于企业内部,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各种业绩指标,诸如收入、利润、资产回报率、投资回报率等。可见,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发挥企业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传统管理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许受传统管理科学的影响,大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企业内部,如推动提高生产效率的精益生产,调动人员积极性的KPI考核,提高企业管控的全面预算管理,关注企业发展路径的战略或策略,优化战略和资源配置的平衡积分卡等。

而管理者对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交易模式、赢利模式、价值链上的定位、体现等的关注却不够。商业模式的研究重点就在企业和外部关系,正如魏炜教授所说:其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重点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显然这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这种视角拓宽了企业研究的思路,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企业的价值来源和价值传递路径,从而拓宽商业模式创新的思维。第二,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微观视角更好地解剖企业,达到改造企业、重构企业的微观手术效果。第三,以往对比不同企业的业绩,一般将他们置于相同行业或产业的背景中,进行对标比较。然而如果商业模式不同,将很难直接比较,有了商业模式的研究则为同一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从而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

这里说的是企业研究,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旁观者的视角也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比如作为管理者应该也有必要跳出企业来看看自己的企业,看看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尤其是与外部利益关联者的交易方式、交易结构、现金流模式、核心资源、价值链上的定位及价值创造、传递过程等。由此一来,管理者会发现新的机会,新的工作重点,会发现作为管理者须是内部利益共生体活力的牵引者,还须是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者,这才是管理者的最高工作境界。

举例来说,“共赢”是创维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以往在落实这个价值观过程中过于关注其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如建立企业与核心管理团队利润分享机制,共担风险或共享发展的内部股份机制等,而很少关注企业与外部利益共生体“共赢”价值观的落地。若从外部来看,就必须建立与供应商、消费者、零售商的共赢机制,如设计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联合实验室,进行技术突破,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从而共同成长。又如设计企业与消费者的开发机制犹如苹果的APP STORE一样,当外部开发者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有利益时实行共享的利益机制,以此调动消费者或外部开发者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须有时或者常常把自己变成一个理性的旁观者。从外部观察企业的价值,发现企业内部利益共生体及其运行机制,设计企业与外部利益关联者的利益共生体及其运行规律。

第10篇

Show

■ 公司介绍:及时特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为天心天思软件集团子公司。其利用多年来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开发出一套模板化的ERP应用开发平台—Just Design开发平台。

 

■ 商业模式:基于Just Design基础软件平台,天心天思软件集团推出了“版权共享,收益分成”的创新商业模式。

■ 创新点:首先,实现了行业内众多ISV和SI想有一套自己拥有版权的管理软件产品的梦想;其二,其开源的模式和力度远超其他管理软件厂商;第三,Just Design平台只租不卖。

 

Questions

一、Just Design开发平台是在何种形势下被开发出来的?

Just Design取意及时设计,及时应用的意思,其采用B/S架构、无代码设计、无须编译、所见即所得的应用模式,是能够确保软件设计完成即可应用的一种及时服务。

 

及时特软件(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文卿介绍道:“2012年,国内的主流管理软件公司接连曝出亏损。表面上看,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恶化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其实质因素是传统管理软件行业多年来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主要原因包括:因为软件基础架构的因素,现有大部分软件不能支撑和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原有的作坊式的研发带来的高成本,使研发成本成为不可负担之重;管理软件开发和二次开发的门槛之高,因研发高门槛导致的作坊式研发带来的延期交付、无法交付,已经对客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管理软件行业正酝酿着一场变革。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也为该平台的研发创造了机遇和基础,SOA架构、无代码、低门槛、开源性、平台化将成为管理软件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Just Design基础软件平台应运而生。

 

二、Just Design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天心天思软件集团基于Just Design基础软件平台,推出了“版权共享,收益分成”的创新商业模式。

目前,作为Just Design平台通用版的开源性ERP(OEM版)已研发成功,通过获取技术授权费用的方式获利。此外,Just Design平台面对的是终端客户,每个客户都需交付北京及时特软件有限公司平台授权费用。

 

三、Just Design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基于SOA架构的开源软件基础平台,应用层面向全体租用平台的客户开放,是Just Design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图1)。

学习速度快。传统模式下,培养一个开发者需要数年时间。而Just Design对于有经验的顾问人员来说:十分钟入门、一周上手、三个月成为专家,已经在天心天思软件集团的体系内得到验证。

 

与定位为开发者的软件平台不同,Just Design是面向实施顾问人员的软件开发平台。应用的群体更为广泛,其开发理念与架构,已经超越了市面上的主流产品。

应用Just Design,客户的软件研发费用会下降约五分之一,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实施速度约提升4倍,并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Challenge

第11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互联网;平台构建

商业模式分享经济概述

(一)分享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分享经济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全新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下,对闲置的资源进行共享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分享经济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闲置资源的使用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分享经济具有以下特点:剩余资源最大化应用。分享经济能够使剩余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因此按照剩余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对使用权剩余的分享、对时间剩余的分享和对所有权剩余的分享三大类。倡导“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和“协调消费”理念。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分享经济有着独特的经济理念。首先,在分享经济中,使用权与所有权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享过程中分享的是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因此,闲置资源与其所有者之间的所有关系自然就转变为使用关系。其次,在分享经济中,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扮演着两个角色,即在对私有资源进行分享的同时,为闲置价值进行付费,同时存在对闲置资源的使用权需求以及让渡使用权,让渡使用权即指获得物品的使用权,而物品的所有权没有改变。分享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础。分享经济的重点是将闲置资源隐藏的价值进行挖掘后,再将其重新利用,因此,分享经济能够让闲置资源实现其潜在的价值。互联网是构建闲置资源分享平台的基础,通过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平衡,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互联网能够让闲置资源的分享更加简便快捷,另一方面,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能够让闲置资源分享更加精准。并且,信任机制能够提高人们的分享积极性,类似于Airbnb等分享平台运用信息技术重新创造信任机制,能够使消费者更加准确地判断对方的信任程度,进而消除交易时的顾虑。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加入,共享经济的“网络效应”也不断增强,这样一来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交易成本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而减少。在分享经济的发展方面,我国有着巨大的优势,据统计,我国近十年的网络发展迅速,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分享经济产生的影响

分享经济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够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其主要影响如下:推动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首先,分享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分享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下,人们能够快捷地获取产品以及服务,并且能够获得低成本的消费以及高质量的消费环境,这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其次,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分享平台可以按照平台用户的期望,对闲置资源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进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在分享经济模式下,更多的资源能够被分享,因此,分享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分享经济模式下更好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纷纷加入到分享经济的队伍中来,除了传统的衣、食、住、行以及金融等行业外,制造、教育甚至健身等行业也加入到分享经济行列中来。分享平台上的参与者们都能够通过分享来实现产品的增值,因此,多样性的、大规模参与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力,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思维下社区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简析

(一)商业模式分析

微博模式。不同地区的用户能够通过微博相互联系起来,因此,微博里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也是依靠用户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微博的各个用户通过客户端来实现微博分享社区的组建,并且通过“私信”来完成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利用“关注”来进行点对面的信息传递。因此,微博模式不仅具有实效性,能够将资源及时的分享,而且还能够充分的调动用户参与到分享活动中来。社交模式。在该模式下,社交平台与朋友圈实现完美的结合。该模式以用户之间的互动为基础,以社交平台为工具,以建立用户间的关系网络为出发点,实现线下产品与社交互动的灵活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口碑营销”,然后再通过社交平台上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将产品进行扩散式的推广,从而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值。攻略模式。在该模式下,用户通过特定的平台将自己的生活履历、旅游经验等进行分享,当前比较流行的攻略模式有Pinterest、蘑菇街等。资源模式。滴滴打车是国内用户普遍使用的叫车平台,其除了提供叫车服务之外,还提倡“共享经济”,即平台的顺风车功能,顺风车是将闲置车辆进行共享,用户与车主通过平台实现车辆的共享。混合模式。该模式集合了攻略模式与资源模式的优点,在该模式下,用户能够通过特定的平台将自己的生活履历、旅游经验等进行分享,消费者也能够在平台上得到需要的服务。

(二)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带来的变革

商业变革—用户是商业实现和成功的前提。发展的需求能够推动商业的发展,而这种需求来自于用户的市场需求。因此,对于分享经济的核心企业—互联网企业而言,首先要对客户进行定位,然后考虑企业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最后应当考虑价值创造可能遭遇哪些瓶颈。而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应当加强广告的宣传、增值业务的提供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获得更多的客流量,才能在分享经济这一新模式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服务变革—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和服务。分享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变革,但是要想使分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使分享经济在服务变革上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在推广分享经济时,注重对消费者习惯的培养。虽然分享经济依靠需求来拉动,但是如果只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才启动闲置资源,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就无法在客户之间传播分享经济。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和服务,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技术变革—需求为本,技术驱动。分享经济重在了解用户的需求,但是先进的技术同样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分享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未来,相信分享经济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下的社区“分享经济”平台构建要素

(一)监管与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分享经济的监管与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应当从监管体系以及信用体系上来完善共享平台的构建。应当完善与分享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分享经济的立法建设,明确分享经济行业性质,对闲置资源提供者所承担的责任进行界定。与此同时,完善分享经济相关行业的监管与税收制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使分享经济标准化,实现分享经济模式与其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以消除消费者交易时的顾虑。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将个人的身份信息、信用卡还款记录等录入到平台中,完善个人的信用评价。

(二)积极健康的分享理念

首先,作为一种新的产权观,分享经济呈现出双层结构模式:第一层为支配权,即消费者对于财产的所有权;第二层为使用权,即消费者对于财产的利用权。因此,分享理念为“使用所有权”,“不使用即浪费”。其次,分享经济理念的深刻性,已经涉及到了财产制度的核心问题。闲置资源本身的利用率能够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使人们无需拥有产权就能够享受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三)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在差异化的分享经济模式下,分享经济的领域逐渐扩大,由之前的个人闲置资源分享阶段,进入到企业闲置资源分享阶段,再进入到公共闲置资源分享领域,最后进入到城市闲置资源分享领域。

(四)把握用户需求

一方面,平台要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挖掘用户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是走访的方式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真实的了解,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平台的构建,平台的设计也应当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打造平台的社交功能。用户能够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喜爱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产品,便成就了分享经济,因此分享经济平台也应当积极的构建完善的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此外,平台应当注重技术领域上持续创新,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

参考文献:

1.张孝德,牟维勇.分享经济: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2)

2.杨书培.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5(13)

3.吕福玉.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29)

4.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

5.李文明,吕福玉.分享经济起源与实态考证[J].改革,2015(12)

6.姜奇平.《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发展理念[J].互联网周刊,2016(3)

第12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传统企业;模式转型

一、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

共享经济是借助分享的平台对闲置资源的稀缺性进行价值的发现、交易和再造的经济创新模式。在现有的资源水平下,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闲置资源的“价值开发”,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带来的产能盲目扩张使得很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增加对生产资料新的需求,而是挖掘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为共享经济创造了资源条件;从占有式消费到体验式消费观念的变革,让“轻资产”的生活状态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减少过度消费,培育消费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经济的交易提供了平台,在提高信息匹配率的同时,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奠定了共享经济的技术条件。

二、共享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新机遇

共享经济催生了一种新的产权观,将所有权划分为归属权和使用权。在共享的过程中,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而归属权不变,由此产生的可持续可循环的交易机制,可以在实现交易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的情况下,不断为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利用共享平台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共享经济形成了一个外延性很强的生态机制,由于需求的变化和消费关系的转变,每个市场主体都可能成为闲置资源的提供者,也可能成为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由此产生的新型交易方式、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途径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创新活力,也吸引着一批批传统企业投入到共享经济模式的开发中,用共享思维助力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传统企业参与共享经济的创新途径

对于共享型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业务模式、交易机制和市场反馈是完全基于共享思维搭建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闲置资源的创新开发,通过对空间、资金、交通方式等闲置资源的价值发现,形成了如Airbnb、京东众筹和滴滴打车等类型的共享平台。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方式和主营业务,单单为了参与共享经济而放弃自己的优势并不可行,因此他们通常采用利用共享资源转型、应用共享平台融资和借助共享思维业务拓展的创新途径积极参与共享经济。

(一)转型

应用共享资源转型,扩大商品和服务通过共享辐射的人群,实现企业潜在市场消费者的发掘,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增加优势业务的盈利水平。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汽车租赁的共享经济模式,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将其开发为奔驰smart车型的汽车共享平台,开展基于共享模式的“以租代售”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获得不同的乘驾体验,这一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

(二)融资

传统企业利用共享经济平台,根据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求设计产品方案并以众筹的方式获得对此产品及服务有需求的消费者的资金支持,分享自己的生产能力,创造新型的共享商业模式。京东众筹通过开放共享平台的企业入口,帮助企业完善众筹方案的设计,匹配目标的消费群体。传统企业通过众筹完成的融资,不仅保证了资金成本的经济性,同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产品需求,更好的支持企业完成自身业务的发展。

(三)业务拓展

借助共享经济思维,传统企业在原有业务模式的水平下构建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实现企业的业务创新。2010年,家居企业宜家在瑞典启动了一个在线平台,供顾客出售使用过的宜家产品。瑞典的宜家会员可以免费和出售自己的二手宜家商品,而且宜家会员没有会员费。一些人认为这样的销售策略会长期影响宜家自身的销售,但实际上,二手家具交易市场却通过消费者对旧家具的替代,增加了对新家具的需求,而环保型的理念也深得环保主义者和社会的认可。

传统企业通过以上三种创新途径在不改变现有业务结构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参与共享经济开发更大的市场潜力、获得低风险的资金保障并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传统企业进行的共享经济改革,以多连接的方式接触消费者,低成本的资金开发产品服务,可持续的模式完成业务拓展,获得了“共享经济红利”。

参考文献:

[1]汤天波,吴晓隽. 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 科学发展,2015,12:78-84.

[2]郑志来. 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03:32-36.

[3]吕本富,周军兰.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7:88-95.

[4]杨帅. 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 产业经济评论,2016,02:35-45.

[5]齐永智,张梦霞. 共享经济与零售企业:演进、影响与启示[J]. 中国流通经济,2016,07: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