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理价值创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对财务开支情况监督不到位,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对于一些重视财务管理的企业,往往经济效益较高;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后的企业,经济效益也有明显上升。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2.企业价值来源不明确
很多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往往以价值最大化为最大目标,但在实际实行和评估过程中,却没有分析价值的来源,发展脚步停滞不前。该类企业没有明确其自身优势,找不到价值来源;想要获取真正的价值,就要使市场价值的增速快于资本投入的增速,从中获取利润,而前提是制定合理有效的企业经营模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项流程顺利开展。因此,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十分有必要。
3.企业无法将制度落实到实际生产经营中
对于规范全面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般分为三个流程:即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的控制,三个流程相互影响,联系紧密。而我国某些企业在战略制定方面,一开始投入极大的资金和饱满的情绪,但在实施阶段,由于遇到种种问题,工作的复杂和困难性使之积极性受挫,导致战略实施难以达成目标,最终冷清收场。
4.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达不到有效整合
企业各项职能战略都是为创造企业价值而制定的,而公司战略则是企业最大战略,是考虑公司全局,以确定企业业务经营活动范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职能战略是结合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结算、人事调动等相关职能部门来制定的,是企业战略具体化的体现。财务战略的制定则根据企业战略的具体情况制定,是企业战略的从属战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应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使战略实施过程将最大地整合有效资源。
二、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结合以上问题,我国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应结合企业条件,从各方面加强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管理,使财务管理模式渗透到企业生产活动的各关键环节。
1.树立科学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重视,给予企业各部门财务活动的事前引导和加强事后控制,并进一步提高监督力度;同时,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从预算到付款所有流程的财务活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支出合理规范。如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管理,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并不能只是单纯地认为对成本的缩减或节约,而是注重在企业各生产过程都要加强成本的控制,实现利用有限的成本进行最大利益的经营活动,创造更大的价值。
2.做好资金的有效管理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是生产经营顺利开展的基础,必须做好资金的有效管理。因此,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需要管理好内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现有资金从事安全可靠、获利较大的生产,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发挥自身优势,逐渐降低企业对外部贷款的需求。可凭借自身信用度,扩大股份份额及银行方面等集中可用资金,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降低成本。另外,对于高科技的使用也十分关键,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信息化生产增强,实现生产生经营一体化,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内部效益。如当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的ERP管理系统,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开支,还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效益,效果十分显著。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整体经营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的价值创造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良好运营。在制定价值创造财务管理体系时应注意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对应职责,将每个职能责任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使各部门在管理人员的直接管理下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4.明确各部门职能范围
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要得到正确处理,明确各自职能范围。往往财务活动在完成业务活动之后发生,因此,在业务开始时就应加强财务的开支和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全面支持相关的财务开支,顺利完成工作,最后得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管理质量;同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的相互联系,可以完善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以使部门之间的关系日益和谐,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公司地位也可以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可与支持,使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进一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对于企业价值创造型方向的转变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三、结语
关键词:精细化;财务管理;企业;价值创造;应用价值
创造往往是一家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长期目标,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家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和运行终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企业竞争压力巨大、收入上升空间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的大背景下,以价值创造为切入点,可加强对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建设,有效地避免价值流成本浪费的不良现象,有助于达成降本增效的发展目标。而当前我国企业在基于精细化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应用中存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日常经营活动效率较低,失去了原先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甚至出现重大的管理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创新,推进自身精益化财务管理,从根源上掌握精细化财务管理思想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新一代信息化管理思想有机融入到精益化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大幅度提升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1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
1.1资金管理问题
企业价值创造与资金流动密切相关,而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举措之一。有些企业未对资金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在事后才介入到资金核算当中,既没有在事前对风险做一个较为合理和准确的预判,也没有在事中延伸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全过程资金管理体系,缺失合理的资金支付系统性方案,造成资金支付源头和去向并不明确、盲目支付资金等情况屡次发生,久而久之,对公司资金流周转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1]。
1.2预算管理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整体预算管理水平较之前有显著的提升,大多可管控公司的各项产品和服务成本,但是依旧存在某些漏洞。部分企业采用增量预算法的预算管理方式,即默许上一年度的各项费用支出均为必要且合理的开支,这是观念是不正确的,容易将某些非必要的开支列入到预算的范围内,增添了无谓的费用开支,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准确。也有些小微型企业在资金匮乏的影响下,将追求短期利益作为预算编制的总体目标,虽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是容易延长或失去期望利益的获取,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3现金流管理问题
现金流是影响企业资产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可衡量企业的价值,因此很多企业把现金流当作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目前有些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遗漏了现金流管理,未能严格根据现金的余缺对公司价值进行客观评估,使得公司的资金收益难以稳步上升[2]。
1.4内部控制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的成效影响企业价值的创造。目前有些企业对风险管控和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或存在一定误区,往往拘泥于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未开展细致的财务管理分析工作,公司内部资源没有得到统一的调度和管理,财务内部控制欠缺监督管理和评价,员工绩效考核指标较为单一,无法充分激发员工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应用的具体建议
2.1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加强资金集中和高效管理
企业应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前提,构建和完善资金监管制度,全面借助财务会计行业资金监督管理系统,强化公司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企业管理层应当加强资金的全过程和系统化管理,尤其强化事前预测和事中管控工作,做好资金使用规划,主动研究资金收益,充分体现公司存量资金的时间价值,科学有效地评估资金核算和资金使用的风险,并且据此完善存款结构,提升公司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管理。同时,企业应当制定资金的使用标准,通过建立信用度管理机制,持续增加股权份额,有效整合可供使用的资金,促进资金的高效运转。财务管理人员可充分借助作业成本法,研究分析公司各个作业阶段消耗的资源,并且与历史资料进行逐一对比,得到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结论。除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之外,财务管理人员应从本质上认识到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机融合公司的工艺流程和作业程序,借助科学的编制方式,细化各类资金计划,精细化划分各个职能部门的资金管理职责,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评价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资金的集中度以及统一运作的水平,减少资金浪费,实现资金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2.2实行全方位预算控制,加强预算执行
全方位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有助于统一各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公司各项资源分配科学合理,提升公司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基于价值创造的精细化财务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应当实行全面预算控制,加大全面预算管控的力度,有机整合和科学分配公司内部可用资源,把项目预算、成本预估、销售预估、库存预估、财务预估、资金预估和利润预估等内容划分成相应的管理单元,将相应管理单元工作落实到各个归口管理部门和各个员工身上,使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精确、细致、合理和高效,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提升员工预算管理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优化自身预算管控体系的内部框架,持续改进优化,深入融合公司各项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涵盖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研发活动、生产活动和采购活动等活动,覆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触及产、供和销等阶段。在编制预算指标时,企业应当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充分借助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再遵循“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及时与上级和下级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换和沟通,编制准确的项目资金需求定额[4]。并且从价值链的角度来剖析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尽可能地加大增值作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力度,扩大增值作业的预算指标,而尽量减少非增值作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力度,优化公司的资金和资源结构。此外,企业应当加强预算执行工作,充分发挥预算对价值流的指导作用,引导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流程,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最优化。在编制投资预算计划时,强调器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使用频次和资金回收率等指标;在编制融资预算计划时,结合运营战略、当前资本市场风险高低等要素;在管理各个预算责任主体时,明确各个部门具体职责,畅通各部门的沟通渠道,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最大化。
2.3实施全面现金流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往往涵盖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资金运营等内容,与现金流息息相关。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掌握财务活动和资金流之间的关系,据此实施全面现金流管理。具体来说,企业中高管理层应当深入调研分析所处行业特点、竞争对手状况和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状况,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按照实际状况科学管控公司的现金流,预测分析公司各个理财决定产生的影响。在这期间,企业可借鉴学习同行优秀企业管控现金流的丰富经验,制定因地制宜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措施。倘若出现资金流断裂的现象,企业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状况,综合分析自身面临的风险以及公司目前资本结构等,积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加强市场管控力度,拟订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推动公司资本结构的合理化,有效解决现金流断裂的问题。
2.4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工作,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和引进一支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国家相关财税政策法规,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涵盖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形成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管理关系,约束员工的行为,有助于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目标,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实现财务的精细化和高效管理。企业应当基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搭建财务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定期评估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找到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据此制定财务风险应对办法,及时评价和根据情况调险应对办法执行效果,并且定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加强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管控力度,实行财务风险评价和财务风险稽查工作,实时监控财务风险的变化,确保核心领域风险管控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制定财务方面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时,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营业收入、营业支出、营业成本、费用、贡献、营业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厘清具体的来源和去向,每个月对出现的收入偏差等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举措,而在制定非财务方面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时,企业应当将质量合格率、项目计划完成率、团建情况、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作为主要的指标,促进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融合,充分考察各个部门的决策能力、服务水平和实施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5]。并且应当根据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岗位来制定个性化考核指标,包括研发岗位、生产岗位、采购岗位、销售岗位、管理岗位等,完善员工的绩效奖励和惩罚制度。具体来说,企业应当对不同岗位人员施行不同的财务绩效评价办法,由于EVA可满足集团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资本要求,从而促使公司领导层制定更加明智和科学的决策,避免出现一味拓展经营范围而减少经济增加值的情况,因此可对企业中高管理层实行EVA管理制度,通过EVA,中高管理层主动采用进取性投资方式来取得长期回报,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由于KPIS机制可通过EPR系统来监控信息数据,细分各个生产模块,得到各车间生产人员各个班次的作业效率,计算出生产制造产品的成本,确定各个生产人员的收入标准,因此可对企业车间生产人员实施KPI制度,量化各个制造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相应作业成本费用等信息。由于销售目标考核可促进销售目标的达成,因此企业可对销售人员实施目标考核方式,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业务市场的开拓、客户群体的维护、市场规模的扩大、销售回款的跟进状况等。此外,企业应当加强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价值创造类财务决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价值创造、财务精细化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整合公司日常运营活动产生的各种信息数据,为公司价值创造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所以企业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全方位整合分析资产管控、负债管控、利率定价管控、投资管控、信贷管控、融资管控、财务风险管控和资本管控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产品、服务、条线、客户等方面的核算。企业可建立专门的财务指挥小组,把公司日常运营过程中涵盖的流程通过电子化的载体汇集到一个统一的系统来管控,将其作为公司项目管理数据库,及时上传和共享重要的财务信息数据,促进有用价值的挖掘。并且企业可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来提升全体员工对财务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促使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自主学习。
3结语
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提高客户价值,规避在日常生产采购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浪费,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科学有效应用,既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又可为企业赢取更大的利润。企业应当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导向,积极推动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加强资金集中和高效管理,实行全方位预算控制,加强预算执行,实施全面现金流管理,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时剔除某些不增值和不必要的作业,强化价值流成本控制力度,显著提升资金利用率,全面增强公司的价值创造力,更好地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更灵活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永涛.精细化财务管理助力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创造的路径研究[J].商业文化,2021,(03):64-65.
[2]公岩明.在价值创造为导向下如何精益财务管理[J].当代会计,2020,(05):77-78.
[3]张利文.精细化财务管理助力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创造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2):212-213.
[4]吕碧琴.精细化财务管理助力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创造[J].智库时代,2019,(23):291+294.
关键词:价值思维 冶金企业 财务管理 管理模式
当前,财务管理的价值思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价值思维要渗透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之中,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价值创造,最大限度的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多的社会投资,并且实现企业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又可以克服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因为服务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管理,必然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顺利发展。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要重视价值思维,要把提高冶金企业的市场价值作为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一、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思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开始把价值作为重要观念纳入到研究框架,并从价值观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因此,企业的财务工作要以价值管理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反映出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思维,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为根本目标,努力增进企业的现金流,不断提升企业价值。财务管理的价值思维,要渗透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之中,其目标是为了通过价值创造,最大限度的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当高度关注企业价值。因为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多的社会投资,并且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可以克服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因为服务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管理,必然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顺利发展。
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思维,就是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为目标,根据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财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冶金产品面对着较大的市场波动,很多冶金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把价值作为重要观念纳入到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冶金企业顺利走出困境,推动冶金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当前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当前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当前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比较单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影响甚至决定着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向,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当前很多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在维护股东权益、促进企业资本升值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阶段,单单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财务目标已经暴露出其明显的狭隘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员工在创造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利益,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不利于维护冶金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确保冶金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财务资源的认识比较片面
应该说,财务资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当前很多冶金企业看来,财务管理模式中的财务资源主要指的是物质资源,涉及到对相关物质资源的获取、利用以及分配等。因此,可以说,由于受到财务资源观念的限制,当前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相关物质资源的获取及使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冶金企业中的其他资源。实际上,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冶金企业的财务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以及销售资源等。尽管在当前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加以记载人力资源等内容,但是它们却在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对财务资源的认识过于狭窄,这就造成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很难充分发挥,不利于冶金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当前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机制是对公司财务行为主体责、权、利等关系的合理划分和制度安排,有助于协调企业内外等各种财务关系,在提高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由于股东的利益是冶金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追求的主要目标,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权力集中股东手里,而企业的经营者以及普通企业员工很难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务管理机制不仅严重降低了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难以提升冶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难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当前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价过于偏重结果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企业业绩的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情况的考察。在当前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价之中,主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体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以及成长能力指标等方面。但是,由于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价具有滞后性,不能真实反映其运行过程及结果,因而具有滞后性。而由于滞后性,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指标不能完全了解企业业绩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也很难解释冶金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及其价值创造能力,更无法为冶金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三、价值思维视阈下冶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价值
在传统财务理论看来,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为了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企业往往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利益,这就容易诱发利润操纵行为,导致财务风险增加,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潜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现代财务理论重视企业价值,认为企业价值是各方利益的联结体。只有不断实现冶金企业的企业价值,才会获得客户和社会的认可,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投资,促进冶金企业健康发展。实际上,价值创造不仅有助于冶金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在克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指标相比,价值思维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冶金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我们认为,冶金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就是争取并且实现价值的过程,贯彻价值思维的冶金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冶金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要把财务预算作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控制方法
在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预算是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可以对冶金企业收支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和有效控制,这样就有助于有效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通过对企业预算完成情况以及相关费用支出情况的跟踪及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不仅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而且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同时,财务预算作为一种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可以合理地对企业相关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引导企业内部各部门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促进冶金企业健康发展。
(三)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要注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冶金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的成本竞争,因此,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工作,这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很多冶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并实施低成本战略,广泛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冶金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四)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现金流管理
在价值思维视阈下,价值创造已经成为冶金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对现金流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因此,冶金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现金流的管理。一方面,要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这是冶金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业绩考评指标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冶金企业现金流的管理要增加反映企业未来赢利潜力的战略性指标,包括企业财务、客户、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企业成长及发展等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的业绩考核所带来的弊端,而且有助于引导冶金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推动冶金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运转。
(五)冶金企业财务管理要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力推进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规范和完善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冶金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组织领导,业务部门、资产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确保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价值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观念。企业的财务工作以价值管理作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反映出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思维,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为根本目标,努力增进企业的现金流,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冶金产品的价格面对着较大的市场波动,很多冶金企业正遭受到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较大的挑战,所以必须要把价值作为重要观念纳入到冶金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以创造价值作为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把财务预算作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控制方法,注重成本控制和现金流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冶金企业顺利走出困境,推动冶金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菲.基于价值管理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赵治纲.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任立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会计,2008,(5)
摘 要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各国之内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国家而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诸多有效企业的发展;就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理论依据与指导。现行的诸多企业仍尚未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势必会制约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正常实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为防止企业出现危机,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各大企业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之上,不断深化以及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理论在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又快又好进行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 财务管理价值观 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模式 现状
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相通但又相互区别的一组概念。企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企业文化特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其长期的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综合。就形式而言,它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而就其内容而言,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是从内在上约束和激励人的价值理念。企业的价值观具有意识性,是企业文化众多层面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特指人的思想范畴。而财务管理价值观也属于人的价值理念,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人们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相通的。
但企业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制度与战略。具体表现为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等。财务管理价值观的规范作用并不是通过财务制度、权力等管理手段来实现的,而是渗透到人们的道德、习惯及作风中去,通过全体员工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实现。
另外,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管理价值观所涵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企业价值观渗透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而这里所讲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只涵盖财务管理的活动。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基于对其价值观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的。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在2002年,张德和吴剑平教授在《试论价值观管理》一著作中对其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同年,单晓红教授在《价值观:现代企业管理之魂》中,明确将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论指导与依据,并指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有效推动;在2003年,罗争玉教授在《企业文化断想》中,将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与现行的企业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之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更具有人性化,将其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构建出我国更具有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2004年,王棣华在《财务管理哲学的多维透视》中认为,每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这些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思想与灵魂在诸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在2006年,张晓军在《浅析财务管理的“价值观”》中认为,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是由多项内容相互组合有机的融为一体后的结晶,这些结晶最大限度的推动着企业高效有序的前进。
二、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企业的诸多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来说更为显著,而就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来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内,树立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对于各大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与探究现行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研究,按照企业的发展特点与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知识,树立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塑造原则
首先要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基于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特色,因而,要全面的把握企业的特点与特色以及财务和财务人员结构,为不断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构建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鉴于现行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企业应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统一,紧跟时展步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及善于创新,力求提出适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
2.打破传统的糟粕财务管理观念,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现行的企业管理观念主要有三种,即竞争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以及信息理财观念。首先是竞争观念,竞争不仅是一种威胁更一种机遇,胜利者因竞争而更加强大,失败者因竞争而更加弱小,因此,这就需要各大企业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努力将竞争提升为自身前进的动力,促使自身在竞争中长大,进而,保障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为了确保企业有限资金的最大利用率,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是全面、客观的做好经济评价,同时,立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上,进一步做出有效决策;再次是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最大限度的决定于企业项目的风险与价值,因而,企业要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障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力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最后是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信息时代中,信息越来越成为树立企业财务价值观,提升企业财务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在加上,我国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更给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确保先进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研究工作又快又好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抓住时展的机遇,勇于构建起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现阶段各大企业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企业将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转变为财务职能活动战略化,要求企业从整体角度出发,站在战略的角度之上,通过分析与探讨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力求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确保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宏伟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从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控制等五项环节为出发点,进一步推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朝着财务管理职能战略化发展,为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以上本文将针对于我国现行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现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并根据其现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知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出了三点强化树立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创造能力的措施,即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塑造原则、打破传统的糟粕财务管理观念,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以及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观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构建起一个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为确保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探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2]陆滨.论我国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知识经济.2011(13).
[3]刘纲.企业价值观要从现实需要做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0).
[4]丛培玉.试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5]曾戬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6]李兰.优化财务管理 打造优质企业.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7]姜红霞.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科技与企业.2011(07).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应用
1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1.1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的提出,源于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构成的,其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而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实现高效率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链会计”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在国外没有明确的概念,国外学者对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中。我国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源于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阎达五将价值链会计界定为“一个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信息系统,一种以实时控制为特征的管理活动”,这一概念将传统管理会计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重构。在时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到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价值链会计将原来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对象。
1.2高校财务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学的重要概念,将财务信息置于绩效管理的框架体系中,为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标,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分配财务资源过程中所进行的高效率的绩效管理工作,就成为财务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绩效指标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强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Ca-ve、Martin(1988),CameronKim、SmartJohn(1998),黄颖(2012)等学者对高校财务绩效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绩效评价、作业成本核算等方面,突出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直接经济效益,如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事业发展成绩、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但没有突出财务资源的分配结构如何影响高校发展的综合效益。对高校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2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2.1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公立高等院校虽然不直接创造利润,但由于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角度上,与企业应当是一致的。高校同样追求自身价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社会声誉的提高等等。因此,高校也是有价值可以衡量的,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教育资源投入,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上的平衡,而应当通过协调高校发展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实现高校价值增长。
2.2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组合,其中业绩是一种结果,体现组织的经营目标;效率是一种行为,体现组织的管理成熟度。高校财务绩效,即是一个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综合性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高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服务于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高校价值增值的目标。因此,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就是价值管理。
2.3价值链会计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法
我国著名学者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曾指出,“价值管理就是研究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包括对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分配的管理”,价值管理应当体现“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整个流程。显然,高校现行的货币上的财务收支结余计量难以满足价值管理中关于资源获取、价值转换、价值实现的计量需求,将目前财务系统中不完整的“资源获取—资源消耗”会计计量拓展为基于价值链的整个高校作业活动的描述,成为高校实施价值管理的迫切要求。价值链会计以组织生产经营全过程作为会计信息管理范围,强调对价值链整体资源投入产出过程的核算,为高校价值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3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路径研究
3.1以作业管理为基础,设计财务绩效管理线路
所谓作业,是指组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材料、人工、技术等资源的集合体。作业管理强调组织的生产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的集合,管理的对象是“作业过程”而非“单个产品”。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因此,可以通过作业管理方法,重新设计以价值增值为导向的高校作业流程,形成包含教学、科研、外部和内部治理等高校作业流程、资源消耗动因在内的完整“财务管理价值链”。然后在评价财务管理价值链中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增值作业、低增值作业的基础上,确定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关键作业环节,为高校财务资源的有效获取、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提供战略依据。
3.2以价值管理为基础,重构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中的实质性活动,会增加企业的基本价值;辅助活动虽然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基本活动的重要支撑。为反映高校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可以从横向、纵向、内部三个维度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横向价值链”最直接反映高校的价值创造过程,是高校最基本的价值创造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招生录取、就业、社会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是高校最直接的资源消耗动因。“纵向价值链”关注高校与学生、教职工、社会、国家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关联性,是高校价值创造的辅助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声誉、办学规模、资金筹集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是高校资源消耗的间接动因。“内部价值链”关注高校运营管理、内部治理环境的有效性,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内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环节包括: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财务管理质量控制、校园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资源规划等方面。
3.3以财务管理价值链为基础,设计具体管理指标
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中,资源投入是财务资源的获取、配置和利用,价值产出是财务管理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成果。资源投入对于价值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在设计财务绩效管理指标时,须考虑资源投入指标对价值产出指标的交互作用,具体原则如表1所示。
3.4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系统条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范畴,需要将原来分布于各价值创造单位的数据在价值链会计的理念下整合成一套相互联系的价值管理指标体系,因此,高校需要在改造作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内部信息共享,确保高校价值管理部门能够对与高校价值链有关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畅通无阻地获取。价值链会计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其会计信息处理暂不受国家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高校可以自行开发满足数据记载和方法计量需要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其中数据记载系统主要用于价值管理相关指标的录入与记载,包括高校价值链作业流程中关键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数据;方法计量系统主要用于存放不同的财务和非财务确认、计量规则以及分析模型,是对高校价值链产出信息的效益计量。
4问题及对策
4.1价值链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阻力
(1)来自管理范围的阻力。价值链会计是面向高校整体价值创造作业流程的会计信息管理,管理对象不只是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当扩展到整个高校管理范围。但财务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部门往往是财务部门,这可能会导致因为管理范围的扩展所引起的管理阻力。(2)来自会计信息计量准确性的阻力。高校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没有成本效益核算机制,而财务绩效管理就是对高校财务资源的成本效益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突破了高校现行预算会计信息计量的框架,管理指标中对价值链会计信息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水平。(3)来自管理创新的阻力。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对很多高校而言,财务绩效管理并不会成为考核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财务主管部门或学校也缺乏主动关注财务绩效的动机,致使重视财务资源投入的数量而忽视价值产出的质量这一问题长期存在。
4.2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管理合力。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是面向全校范围的价值管理,其推动实施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配合。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绩效管理实施流程、管理目标等信息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与高校财务管理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对接,最大程度减少部门间摩擦所产生的信息损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校范围的财务绩效管理合力。(2)广泛调研,制定关键指标。高校实施财务绩效管理,应以社会价值创造为核心,广泛调研,因地制度,关注高校自身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具体目标,从价值链作业管理的视角准确制定能够代表高校财务绩效水平的关键性管理指标。(3)加大执行,建立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将财务绩效评价情况作为校内资源分配、政策奖励的依据,根据财务资源产出情况确定下一轮财务资源供给,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合理引导财务资源向高价值、高效能作业环节流入。
作者:朱杰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2]黄颖.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2.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财务管理
一、价值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价值链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一系列连续价值创造的作业,认为企业内部的作业是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一般的财务管理是基于单一的企业作为主体,价值链财务管理以价值链作为联结集团内企业的一条主线,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的管理和控制,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使得财务管理的概念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和改变。
其一,价值链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传统管理的对象是单个企业的价值运动,而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价值链的价值运动。
其二,价值链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职能带来了冲击。传统的财务职能将重心放在已发生交易的处理、报告、控制等方面,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价值增值。但是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财务职能在企业战略与价值管理、企业革新与成本削减、重大的投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
其三,价值链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在价值链上传递的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之外,更根本的是增值流,所以要增加价值链的竞争力,就要求消除一切内耗,在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作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同时企业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平等。
其四,价值链视角下财务控制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二维财务管理模式只记录并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历史和现时状况,只为公司外部经济活动提供服务,但既研究过去和现在又要预测未来的三维模式价值链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也就是说,把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由简单的监管控制、财务分析和制度执行扩展至企业价值增值的预测与决策阶段。由于将财务管理模式从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价值链体系延长,公司价值链与公司上下游经济关联体的价值链相连结,从而最大可能地扩大企业财务管理绩效。
其五,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价值链各方的同力协作。价值链是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企业联盟,因此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决策都会影响其他企业的决策,一个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库存优化控制等不但要考虑本身的业务流程和所拥有的资源,更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控制。因此集团企业有必要从整体上全面对成员企业按价值链管理的思路进行财务控制和管理。
二、财务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管理思想运用到财务管理领域,便产生了财务价值链。从宏观角度看,所谓财务价值链就是将财务战略、投资管理、融资、税务、成本计划与预算、财务运作、业绩管理等多方面财务活动的集合。
图1 财务价值链模型
财务价值链中各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从微观角度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资本预算、营运资本管理和资本结构决策。企业价值创造从战略财务决策——资本预算而来;资本预算的成功离不开战术财务决策——营运资本管理;资本预算不能没有资本的支出,而筹集所需资本也是一项战略财务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因此,财务价值链中的三大环节是一个为价值创造而构筑的严密体系。
三、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我国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价值链管理要求财务管理观念有所创新,与时俱进。首先,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中心,价值链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其次,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了,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信息价值与收益成正比,与信息成本及质量风险成反比。企业只有在信息和知识共享上抢先一步,才能获得竞争的优势。再者,价值链管理理念迫切要求企业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同时,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在风险与报酬之间取得最佳结合点,使企业更好地追求创新与发展,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财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再生与财务机制再生给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地位,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搭建价值链财务预算平台
价值链赋予了财务预算管理以新的内涵,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为根本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对价值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价值链的构建为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战略基础,同时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链的实现也离不开财务预算的管理,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选择价值链条增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预算战略管理的基点和平台,决定了企业财务预算具体目标的基本取向。价值链财务预算平台要求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再造,同时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推广到整个价值链中,实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整个价值链的结合。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完善
价值链环境下的财务分析与传统的财务分析相比,无论是在分析的目的、分析的实施者、分析的对象、分析的重点,还是分析的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第一,价值链环境下的财务分析的目的:从企业内部价值链财务分析来看,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消除不增值作业。从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来看,是为了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第二,从财务分析的实施者来看,传统财务分析的实施者很广泛,价值链环境下的财务分析实施者比较单一。价值链环境下的财务分析只能由核心企业自己来实施,因为价值链分析是出于企业内部管理和长期发展的需要进行的。第三,传统财务分析的对象是核心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具体体现为企业的财务报告。价值链财务分析的范畴已经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价值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不仅要对自身的财务业绩进行分析,还要对价值链上的其它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分析。此外,在进行价值链财务分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告数据,应该将分析数据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因为其它相关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有时并不能够取得。第四,在价值链环境下,财务分析的重点有所变化。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来看,财务分析的重点应该是成本。只有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的成本,才能对各业务活动对企业的最终成果的贡献大小作出判断,从而提出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的措施。从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来看,财务分析的重点应该是成本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第五,价值链环境下,财务分析应以比较分析为主。企业在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时,应通过比较各业务活动的收益和成本来消除不增值作业。在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时,应通过比较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来找到产业链上核心竞争能力所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四)适时推进财务外包
财务外包是众多外包业务中的一种,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企业价值链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充分发挥核心业务为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按照这种思想,如果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不是最好的,且也不是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那么就应该把这种非核心业务从企业中剥离,外包给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这样有利于本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同样,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薄弱的要素决定的,企业要将每个薄弱要素都力所能及地做到最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将企业内细枝末节的弱项外包也是一种策略。总而言之,外包不仅解决的是企业薄弱环节业务,即使是企业的一般环节通过外包可以使该环节更有效率地发挥作用。总之,价值链视角下企业财务外包可以避免资本性支出以及研发失误带来的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又提高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2]汤谷良,顾黎.“管理外包”挑战财会职业[J].会计师,2004(2).
[3]彭玲玲.对价值链财务分析的探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5).
[4]管亚梅.基于价值链管理理念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5]龚凯颂,孙英杰.关注与优化企业财务价值链[J].财务与会计,2009(6).
关键词:价值管理 财务转型 财务管理
一、价值管理与财务转型概述
企业价值管理又称为企业基于价值的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管理行为引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组织的远景,企业设定符合企业文化的一系列价值信念,并且将这些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员工的工作上,对于与企业价值信念相一致的工作问题,员工可以不必请示而直接执行工作或解决问题。
而企业的财务转型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定位主要有三种:核算型、价值管理型和风险控制型。其中,核算型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记账,和企业经营活动分开,属于事后分析型,不能支持领导决策;价值管理型财务管理参与经营活动并起重要的作用,研究撑开到利润空间,属于事前事中分析,支持领导决策;而风险控制型财务管理主要是分析企业内外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主导生产经营活动、支持领导决策,并实施价值链管理。这三种财务管理定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在风险理财观念、信息理财观念和知识理财观念上有所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对外业务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在保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经营管理成本,进而获取经济收益。因而,一直以来,各个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价值的提升。
(一)观念落后,对价值管理和财务转型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许多企业都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甚至少数企业有一套运用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大部分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企业的财务从业人员本身并不是财务人员出身,没有接受过财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于财务的理解主要是以记账和财务报销为主,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企业价值管理理念,根本意识不到企业价值提升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错误经营理念,很多企业相关决策者认为企业价值提升和利润的增加主要是依赖于企业销售管理环节或企业关键技术管理,忽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传统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预测和筹划,有助于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经营的目标,需要企业全体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但是,部分企业的员工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在财务部门进行企业预算行为时不配合,妨碍了企业的预算管理。更严重的是,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缺少比较专业的预算人员,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以往经营管理活动的历史数据和指标为依据进行预测,在企业其他部门不配合的情况下,没有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使得得出的预算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缺乏客观性,致使企业财务部门在企业后期经营活动中需不断地调整财务预算,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难度和成本。
(三)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力度不足
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因素而使企业在发生财务经营活动时造成的财务状况不稳定,从而使企业遭受到损失,甚至有可能使得企业出现生存困难或破产的情况。但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或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等原因,使得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力度不足,企业的相关决策者和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缺少足够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不高,没有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应急措施,使得企业在发生财务问题时才去了解相关的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被动地去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容易错过财务风险的最佳防范时间,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信息对企业相关决策的支持力度不大
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能够清楚地体现出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风险状况和企业盈利等重要信息,为企业未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财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对于实际资产的数额把握不准确、获得真实财务数据困难,财务管理决策和分析的基础是财务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直接影响到管理决策的分析和确定,在错误的财务信息上得出的错误分析结论,难以进行决策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严重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快价值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措施
目前,部分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提升自身的价值、增加企业受益,因此,企业应将企业价值管理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联系在一起,通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为加快价值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转型的质量,特提出以下重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培训,树立以价值提升为目的的企业财务转型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业务活动的重要战略支持,不仅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动力之一。适当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企业未来战略规划依据、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价值,而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以战略的眼光来建立和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创造企业价值,而且能够支持和保持企业价值,相反地,不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严重阻碍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强对企业相关决策者和财务人员乃至整个企业员工的培训,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价值管理和财务转型意识,将财务管理由核算事务型转变为价值管理型,树立以价值提升为目的的企业财务转型理念,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
(二)重视预算管理,建立基于价值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控制方法,对于企业的价值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企业应将自身的预算管理建立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驱动因素配置企业的资源,建立基于价值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出价值创造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牵引作用。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企业做出的预算,合理地分配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安排,以市场为导向,全员参与,将价值增加作为目的,将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作为核心,对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划和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以主动效益评价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通过企业财务部门提交的各项财务报表得知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发展态势,同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行业的相关趋势等情况,预测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以便快速、准确地把握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和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引进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将传统财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事后分析状况转变为事前评价,利用现有的财务数据和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活动在财务报表中的体现,从而使得财务管理逐渐转变为以主动效益评价为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最终获得价值增值。
四、结束语
一、价值链管理与财务管理
1.价值链的概念
1985年,美国一位名叫迈克尔?波特的学者最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活动是指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与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由于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的共同作用,企业得以创造利润,这便形成了所谓的企业价值链;另一方面价值链可以说是一个由企业的许多与战略性相关的活动所组成的链条,通过以独特方式联结在一起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企业系统的整合与分解是价值链理论中的精髓,通过整合分解企业运行的流程得以优化,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随着信息化时代步伐的迈近,Jefferey F Rayport等在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名词,他们认为一个身处在信息时代的企业不仅仅存在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构成的实物价值链,同时还存在一个虚拟价值链,自然它是由信息形成的。企业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组织、选择、综合与传递等五项基本活动步骤可以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它是与实物价值链并驾齐驱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另一根链条。
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在波特?海恩斯(Peter Hines,2006)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导致了新价值链观点提出。新价值链观点强调生产过程的终点应该是对产品的要求,利润只是用来满足这一目标实现的副产品。波特?海恩斯认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进行辅助价值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价值链的增值活动之间相互交叉不应该是毫无规律的,而应沿着合理有效的流程来进行构建。
2.在财务管理中价值链思想的渗透
价值链管理思想的提出迎来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价值链管理方法通过业务层、控制层与战略层等三个层次来进行实施,其理论是企业集团在动态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因为有价值链管理思想理论的存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目标的财务管理活动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是一种非常灵活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它一方面有效借鉴了价值链理论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在内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价值增值思想的指导,得以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者集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使价值链整体的运作效率以及财务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引入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使得信息收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具有实时性,有效地对集团的财务状况进行战略性的分析与战略性的评价,使集团摒除在传统财务管理中的弊端,预期效果得以实现。可以说,在财务管理中价值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在价值链理论下将传统的财务管理进行延伸便得到了以价值链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与传统价值管理的区别在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单个企业的价值运动,而以价值链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顾名思义是价值链的价值运动。以价值链管理思想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具有全方位性与综合性,进行预测、决策与财务分析时对企业以及整个价值链的长远目标都可以充分考虑到。
(2)企业采取价值链财务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通过价值链传递的信息除了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外,最根本的是增值流的传递。因此在每一环节实现价值增值是进行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最根本目标。同时企业应该对整个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增值活动密切关注,通过一个整体网络链,对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进行控制,并且实现对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价值管理。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选择标准
1.国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许多大型的企业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来进行财务管理,即各个分、子公司对自己的财务进行核算与管理并负责,而总公司则只对其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事后的检查与监督。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会计、财务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比较大型的企业涌现出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被淘汰,于是全球大多数大型企业纷纷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集权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即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2.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完全垂直式的模式,特点是母公司掌握大部分财权,对子公司进行严格控制与统一管理。可以有效发挥母公司对资金和财务的调节功能,使资源配置得到合理的优化,降低财务与经营风险;但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模式的缺陷性,财权被集中于母公司,导致子公司缺乏独立性,这样子公司的积极性必然会降低,从而使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被抑制。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子公司自主支配公司的财权,母公司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在遇到重大财务事件时才进行支配或审批,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限重要性进行适当划分。分权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同时使母公司的融资风险被分散;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子公司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母公司整体利益的风险,将母公司的调控功能弱化了,不能对子公司进行很好的掌控。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将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的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领域不同、经济资源条件不同,采取的管理模式侧重点也不同,只有灵活变通,同时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作用,使母公司的财务调控与子公司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在价值链管理的过程中创建集团财务新模式的构想
1.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
传统的的财务管理模式以资金运动作为对象,有着其局限性,其内部价值单向流动,财务部门的职责仅仅是收集信息与记录业务流程,价值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企业集团要想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合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可以采取以财务为中心的内部价值链管理模式
内部价值链的环形结构可以紧密结合业务流与资金流,并实时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企业财务部门由旁观者的角色变为财务管理的执行人,从事后的记录变为事前的预测与事中的监督。企业的业务效率得到提高,企业财务也可以达到增值。
2.建立集团内资金融通机制实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要充分利用内部与外部资源,扮演财务公司的角色。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核心是资金的集中管理,通过设立“资金池”的机制,可以使资金归结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对集团内部存在的资金余缺进行有效的调剂。“资金池”的设立可以将各个子公司紧密结合起来,形成 “链状结构”,同时与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结合,环环相扣;财务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间要进行密切沟通与协调,并要及时的将各分公司财政状况汇总并编制资金计划,对未来几天的资金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与预测,对各个分公司资金需求情况进行总体掌握,统筹“资金池”的资金调度,保证公司各个系统的资金供需可以得到很好地对接。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扩大财务信息的采集面
从价值链理论得知,价值链上的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增值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企业财务信息流的载体是价值链,价值链上所承载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价值增值。而价值链财务管理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阎达五教授认为:价值链财务只有靠信息技术才可以实现,价值链财务要实现实时控制的核心职能。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进行价值链财务管理的工具。还是价值链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团可以适时采用ERP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企业内的信息进行统筹安排,增强企业通过多种手段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从三个层次出发构建三维的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本文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1.利润最大化。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新创造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这种观点的缺陷越来越多的暴露在人们面前:一是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未揭示资金效率;三是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
2.每股盈余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盈余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但它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和风险。
3.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通过企业财务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流量的质量差异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分析
1.管理决策因素。(1)投资项目。投资项目是决定企业报酬率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项目都有风险,区别只在于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实施科学周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许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的投资决策审批制度是十分重要的。(2)投资报酬率。企业的盈利总额并不能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企业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面临众多投资机会时,往往通过资本预算来作出长期投资决策。因此,为提高投资报酬率,企业往往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来进行投资项目评价,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质量,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3)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比例关系,如果资本结构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增加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为使企业价值最大,企业通常采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增长率、商业风险等其他各种因素,来确定其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4)风险。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企业决策时,需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做出权衡,研究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风险报酬率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通常企业可采用多元投资和多元筹资等方法来控制风险和分散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价值。(5)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指公司的盈余中多少作为股利发给股东,多少保留下来以备再投资之用,以便使未来的盈余源泉得以维持。股利政策将影响企业的融资计划和资本预算,企业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剩余股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等股利政策,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2.外部环境因素。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1)法律环境。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与企业外部发生经济关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受到法律的具体规范。财务人员要熟悉这些法律规范,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财务管理的职能,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2)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以及长短期资金相互转化的场所,它为企业的理财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和适应金融市场,使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利息率变动和市场竞争,它们对企业有极大的影响。企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波动,正确地预见和按照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考虑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提高应变能力,最大地发展自己,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各项经营和理财活动都可能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企业还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处理和协调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重要的。
1.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企业生产首先要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使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一方面是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该选择对企业立业和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分支机构多、便利、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关心本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在长期的经营中,企业日益认识到维持长期、稳定、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的命脉所在。企业要注意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尊重和关心员工,视他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培养员工的认同感。
关键词:财务金融;财务管理;学科;必要性;架构
财务管理学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奖金流动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该学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主要是从内部管理视角来解决如何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以及如何进行企业盈余的分配等问题。在企业理财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下,这样的分析视角是缺陷的,它无法完整地理解和分析企业价值的来源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发展和重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设想,以适应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和教学要求。
一、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必要性
在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已开始全面融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基本取消,进入速度大大加快,这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理论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将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用外向型的研究视角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基于这种认识构建一门新的专门研究企业财务金融活动的财务管理的学科――财务金融学,是非常必要的。
1.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开放式的研究视角
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从注重组织内部财务活动的内向型分析视角转向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外向型分析视角。诸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特质贯穿于公司的财务决策。美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罗斯在“Corporate Finance”第六版序言中集中体现了这一观点:“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教学和实践从未像今天这样富有挑战性和令人振奋。在过去十年,我们目睹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全球的金融市场也未曾像今天这样一体化。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理论和实践在快速地变化,因此教学必需与之保持同步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给公司财务这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根据最近出版的西方财务管理学教材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企业等微观金融主体获得最大化的价值成了财务管理学的主要关注焦点。这为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增强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环境的适应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在一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各样风险日益加剧,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有效的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货币化的经济,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的运行,金融活动牵引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对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交融在一起,并动态的联系在一起。从金融的角度看待公司财务,就不会关起门来,只作公司内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会把公司财务管理与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联系起来,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活动看作整个社会金融的一个细胞、一个作用点、一个基本要素;也只有将公司财务纳入到金融理论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金融学科的构建,可以改善与增强财务管理学与现代金融环境的适应性,并更符合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现实要求。
3.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学主要关注各种财务技术的完美程度,诸如财务预算技术、财务控制技术等等。在其分析框架中,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都被视为外生变量,即对财务技术的影响是唯一的,因而可以称其为一种技术主义财务管理学,它割裂了企业的金融行为与“企业”现实和“金融”现实的内在联系,导致了传统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以及学科体系的不完整,并进一步引致了财务理论与企业财务实践的脱节,财务管理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基本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建立应当在关注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在注重实际应用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当代财务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理论的重要成果,并将与企业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公司治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委托理论、投资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等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全面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使得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实践与应用。
二、财务金融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是关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是指企业从事的金融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良性互动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学科。该学科具有显著的动态性,是连续的、动态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正在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交叉学科,它的建立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从财务实践看,财务金融学科可以看成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产物。从渊源来看,财务与金融原本就是一体的,企业财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即现金流是置于金融市场中的现金流,股票、债券等概念属于财务还是金融学的范畴,并不能做出清楚的区别。在英语中,财务与金融都用同一个单词“finance”
来表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财务管理与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所提出的“财务金融”的范畴,是对财务理论的还原,重现了财务管理和金融之间的一体关系。
2.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加以阐述,前者是财务金融学的本质内涵,后者则指财务金融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界定。
首先,从内涵上来讲“财务金融学”是由“金融学”衍生而来的。黄达(2003)将金融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从其发展历程看,金融范畴的萌芽、初步形成、发展等各形态的演变历程本质上是一条“经济价值拉动型”的路径。由此,可以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价值创造的学科。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而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资产,使得企业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风险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共生互动性,也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已经偏离了共生互动性的要求。与现行财务管理学科不同,财务金融学科专门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
其次,从外延上看,财务金融学科的建设涉及到与相关学科的界限如何划分的问题。财务金融学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此主要探讨财务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的关系。财务金融学是在对传统财务管理学进行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两者在研究角度上有一些区别,但两者可相互借鉴甚至合二为一,即财务管理学作为分支学科列入财务金融学科体系。尽管学术界对于财务和会计两个学科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密切联系,仍然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侧重于通过研究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来探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而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侧重于研究核算和监督,并向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的信息。从本质上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如果说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金流量,那么它研究的是现金流量本身,而会计则研究现金流量信息,两者是有区别的。如前述及,财务金融学作为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学科,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和财务管理学是一致的,只是财务金融学的研究视角更富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财务与会计的上述区别同样可用于区分财务金融学与会计学。
3.财务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财务金融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①实证方法。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从企业金融活动的实际出发,才能把握国内外企业金融活动的现状,并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将涉及较多密切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②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会计学、投资学、证券学和市场学等方法及数学模型,对企业的金融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如企业价值分析、风险与收益的计量与分析、投资收益与融资成本等的分析、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等。③其他方法。为了财务金融学科的完善,对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演绎法和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三、财务金融学科的内容架构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在理论上应当具有完整性,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王化成(2000)指出,财务管理学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系统或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要素或元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本文所构建的是以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以财务金融目标为导向,包含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相互统一的研究要素的财务金融学理论结构。就学科内容而言,财务金融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公司治理与财务金融
公司治理理论与财务理论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财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公司治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公司治理视为外生变量,从而将制度因素排除在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之外。在将研究视角扩展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后发现,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史莱佛和韦斯尼(Shleifer&Vishny,1997)曾对公司治理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即公司治理“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便那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他们能够投资收益”。公司治理的目标,除了逻辑一致性意义上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在于推动企业形成企业竞争制胜所需的组织能力方面创造潜在的价值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一系列财务金融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
2.信息不对称与财务金融
金融市场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依赖于市场的信息处理功能。因此,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视角下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就有必要将信息条件纳入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尽管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吸收了部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全面和系统。信息不对称作为财务金融决策的约束条件,贯穿于财务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决策等。因此,充分重视信息变量对财务金融决策的影响,可比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考察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
3.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财务金融
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其中主要包括与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类型和功能;另一方面,阐述金融市场和中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这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现代企业的沿革历程看,企业价值的创造和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共生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与经济同步发展,金融活动不断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等各经济主体创造价值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成长又反过来作用于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资金融通和控制权市场等功能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4.金融视角下的企业投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投资活动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要把所取得的资金投向能创造尽可能多价值的方向和领域,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可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有效率的平台。金融体系的创造具有投资功能的金融产品的功能为企业寻求投资机会、创造企业价值提供了条件。金融市场的投资功能源自市场内生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而这种机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条件基础之上。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为了更真实地考察企业的投资活动,应着重论述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决策。
5.金融视角下的企业融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融资活动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融资活动需要持续地取得成本尽可能低的内部或外部资金来源。不同来源、不同方式的融资渠道,具有不同的财务风险特征和融资成本,并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企业构建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创造了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企业通过发行不同的证券加以融资组合,以期在融资成本和风险之间做出合理必要的权衡。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配置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财务金融学所要着重考察的。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创造
从产值最大化到利润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国内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目前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趋势。但无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李心合,2003;陈玮,2006),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袁振兴,2004),解决的都是公司治理层面的问题。就企业经营层面来讲,企业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价值创造。
一、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评析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李心合(2003)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了相关者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提出了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的并不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企业雇员等都作出了特殊的投资和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些向企业提供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应当涵盖所有向企业提供专用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公司资产的受托管理人,其职责是保持公司的资产,并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是对单纯的股东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的重大挑战。高香林(2000)提出:只有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相关者利益满足程度越大,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越好。陈玮(2006)在《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一文中提出,应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目标函数,并将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并视其影响力作用程度的大小为约束条件中各个解释变量赋予权重;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一部分需要并且可能由经理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协调,而另外的一部分则非单凭经理的努力所能企及,将主要依靠由各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所组成的系统的自身功能来实现;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问题,应当把财务目标函数和用于评价财务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区分开来,把实现财务目标的驱动因素,和财务活动实施的结果区分开来。可见,在现行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的大框架内,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显然要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更具理论上的完善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在企业这个契约集合中,缔约的各利益相关方地位是平等的,提供的投资和承担的企业风险应该和得到的利益对等,在相关者价值导向的企业目标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就应该是公正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念。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 袁振兴(2004)的《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文章从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现代企业中的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关系,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同样,由于现代企业的产权残缺,企业利益相关者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并从市场一般均衡、团队理论和共同产权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利益相关者是专用性资源的供应者,企业是专用性资源的需求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只有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达到一般均衡状态,交易才能达成,企业这个多边契约集合才可能存在。企业可以被看作因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而产生的利益均衡战略组合组织(杨瑞龙、周业安,2001),利益相关者之所以签约组成一个“生产团队”,目的是为了获得“组织租金”,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其获得的租金最大化,相互之间开始博弈,直到达到利益均衡才可能进行合作。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拥有“共同产权”,他们对企业资源的的要求权构成了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财务活动需要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处理和稳定各种财务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财务活动和成功的基本动力,企业财务活动不能仅代表某一单边(或部分)利益相关者进行,也不可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
(三)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目标评析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虽然有关股东价值导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从股东价值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演进,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李心合,2003)。”因为,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社区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他们各自在企业中都有区别于其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漠视任何一方的利益诉求都可能导致其不合作、不签约,则结果将是企业不能成立或企业解体,导致各方利益均不能实现,更不用说利益的最大化了。所以,企业的价值取向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载体,其价值或利益总合是有限的,将这个有限的利益总体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配,也必然涉及一个此多彼少的问题,即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直至各方都得到公平、满意的结果,即利益均衡。也只有达到了利益的均衡,利益相关者各方才会进行合作,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将企业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也有其道理。但同时,李心合(2003)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一文中提到:公司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公司有其独立的有别于股东利益的目标和利益,公司利益在内涵上可以理解为公司作为法人组织所享有的利益,在外延上包括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袁振兴(2004)在《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也指出:为当所有者把其资产投入企业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便获得了生命,具有了独立“人格”,也便有了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利益和企业利益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利益主体,而我们对财务目标主体的界定应该是企业。可见,两位作者都认为企业有其“独立”的目标和利益,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作者在文章中将企业“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同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目标区别开来。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企业的目标或价值取向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企业目标或价值取向是利益相关者在签订契约时相互之间进行讨价还价、进行权力和利益博弈达成的最后结果,确定企业目标或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签约的利益相关者各方进行博弈的过程,这个博弈的过程应在企业治理的范畴内完成,尽管在企业以后的生存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契约还可能进行修订,但它仍然属于企业治理层面的问题。作为企业治理调整的范围,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只是构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 (陈波,2001),将其直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是不合适的。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签订完毕,作为多边契约集合的企业就宣告成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就获得了独立的人格――法人实体,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要求。显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体的界定应该是“企业”这个主体,而不是签约的任何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签订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实现了其利益诉求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应该是在这个契约集合约束下的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早在2000年,国内著名财务学者周守华等(2000)就在《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要求。可见,文章也认为协调利益相关方利益关系是公司治理的一项任务,公司治理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外部约束条件,而企业财务管理旨在追求企业价值增长。
二、基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合理性分析
(一)内生性 这里所说的内生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追求目标的自觉性。现代企业制度下,拥有独立的市场参与主体资格和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有独立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能自觉地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只有从企业本身的利益要求出发,充分调动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才能将其转化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自觉行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很难想象,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以追求自身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点一厢情愿地将利益相关者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等同起来,模糊了财务管理主体的边界,忽视了企业在利益要求上的独立性。而且,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都是由经经营者执行的,经营者也是众多签约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期望他(们)于契约(企业治理层面)之外,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层面)中始终追求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不现实的。至于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财务管理目标,更会陷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由企业(经营者)来协调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保证经营者不会图谋私利、损害异己;况且,相当部分的利益协调是企业(经营者)力所不能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本能追求的基本目标。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对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市场评价与企业行为的未来预期,注意的焦点已经投向了企业价值(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某种程度上,生存的要求体现为企业价值的保值,发展的目标体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值。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体现企业本身内在的要求,反映了理财主体的内生动力,具有相当的内生性。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也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交集。至于能否确保经营者(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相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能否达到最大或均衡,则需要在企业治理层面,通过各方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最终签订契约来解决。
(二)明确性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非常明确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要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上述财务管理目标内生性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对主体问题有了定论,它只能代表企业自身的利益,具体内容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这两个问题明确以后,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指明努力的方向,并提供财务决策优劣的判定标准。利益相关者主体概念的宽泛性及其相联系的利益要求的不确知性,使其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决策指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体和内容都是非常明确的,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取决于两个基本方面,即企业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都要力求从增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降低企业风险两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
(三)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有能够合理地予以计量的属性。一个可以计量的目标才能据以评价其是否得以实现,进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和业绩。利益相关者主体概念具有相当的宽泛性,除了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企业职工、顾客和供货商外,还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区等。如何确定各自的利益要求和给于定量性的描述,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不能量化的东西也就无所谓最大化,进而,也无法判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达到均衡。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计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用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求得,计算公式如下:V=
其中:V是企业价值;t是企业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次;FCFt是企业未来第t期获得的现金流量;K是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尽管公式中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风险的预测和估计具有不确定性,但会计上开始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技术的应用。
(四)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在实践中能够应用,能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以明确、具体的指导。缺乏了内生性、明确性和可计量性,可操作性也会大打折扣,这些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是优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另外,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还可以把增加现金流量和降低企业风险两项提升企业价值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企业筹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等具体财务管理活动中去(下文将祥述),并用来判断财务决策的优劣和评价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在可操作性上也具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可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理而务实的,只有它才能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目标。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或者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实现,要靠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所签订的契约中安排,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力所不能及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价值创造
(一)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修正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价值创造,企业会计活动是对价值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显然,把价值创造同价值计量结合起来对评价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非常重要。实际上,会计学的研究一直在为如何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努力,从当前国内外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取代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的趋势可窥其一斑。财务学人对财务估价模型直接利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Ohlson(1995)、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在财务学中的重要地位(刘志宏,2003):V0=BV0+ρ-tE(RIt)
其中:V0代表企业价值评估时刻的企业价值;BV0是企业价值评估时刻净资产的账面价值(Book Value);E(RIt)是第t期企业剩余收益的数学期望值;ρ是1加市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剩余收益RIt(Residual Income)的计算公式是:RIt=Xt-(ρ-1)×BVt-1
其中:Xt是企业第t期的综合收益;BVt-1是企业第t-1期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剩余收益就是用企业本期的综合收益减去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资本成本总额后,企业创造的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RIV模型的意义在于,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现有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贴现值现值之和。由于直接运用RIV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未来剩余收益的预测准确度很低,因此,在BV0已知的情况下,如何将RI分解到更基本的层面,使人们根据可获得的公司会计数据进行预测,就成为RIV模型运用的关键。张人骥等(2002)论述了如何将RI分解为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未来每一期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乘积。转换过程如下:
ROE即净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上式中我们看到ROE和BVt-1就是影响RI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在RIV理论中利用会计信息预测RIt的关键因素。进而利用杜邦分析体系把上式逐步分解为:RIt=BVt-1[MOSt×ATOt×EMt-1-(ρ-1)]
式中:MOS为销售利润率(Margin On Sales)=综合收益/销售收入;ATO为资产周转率(Assets Turnover) =销售收入/资产;EM为权益乘数(Equity Multiplier)=资产/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至此,该模型似乎提供了一个根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并评估企业价值的完美的方法,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模型存在的重要缺陷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允性。
首先,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和负债通常以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成本计价,在后续的会计期间一般不再重新计价,忽略了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公式中的BV0不能代表企业现有净资产的市场价值。其次,RIt中对市场期望收益的扣除不合理。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为了使用当前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会计信息,从企业未来收益中扣除了市场平均收益。如果扣除部分的现值正好等于模型右边第一项(BV0)(即(ρ-1)BVt-1×ρ-t=BV0),则该模型无疑也是最佳的,既在估值中充分运用了现有的会计信息,又没有破坏收益法模型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但遗憾的是,(如上所述)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企业净资产(BV0)的帐面价值的信息含量极为有限,公式中的BV0并不能代表企业现有净资产的真正价值(未来收益的现值),即(ρ-1)BVt-1×ρ-t≠BV0,显然该模型武断地默认二者等同的假设条件是不成立的。公允价值会计下,资产和负债被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其实质就是在“交易假设”下,资产(或负债)在公平、活跃市场中的定价,这一定价尽可能多地包括了影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所有市场参数,反映了市场平均报酬的要求,此时企业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BV0就能够反映企业净资产真实的市场价值。第三,模型中没有考虑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企业经济学中的“真实期权(Real Option)”,是指企业现实的经营和投资活动中面临很多机会,这些机会使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享有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这类权利包括在未来进行项目投资、放弃项目投资或者改进项目投资等等,这些未来机会的选择(期权的行使)有利于长期保持企业获利能力或持续的增长能力,也会提升企业的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和真实期权的引入能够很好地修正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的这一偏差。修正后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可由三部分构成,计算公式公式如下:V0=BV0+ρ-tE(RIt)+C
其中:V0代表企业的评估价值;
BV0代表评估时点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t代表收益期;ρ代表1加市场平均期望报酬率;RIt代表第t期的剩余收益;E代表数学期望;C代表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计算见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 (Black-Scholes Model)。
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包括如下三个等式:C=s×N(d1)-E×e-txr×N(d2);
d1=;d2=。式中:C――企业期权价值;S――企业总资产的现行价格;E――期权的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σ――标的资产年回报率标准差;T――距到期日的剩余时间(年);N(dt)――标准正态分布自-∞到dt的累计概率;ln (P/E)――P/E的自然对数。需要说明的是,公式右边第二项代表报告主体现有业务区别于其他主体的超额获利能力,它和公式最后一项C一起构成了企业总体超额获利能力――企业自创商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价值创造 随着价值概念成为现代财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价值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模式(VBM)逐渐风行于西方企业界,价值创造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价值创造并不是指“人与生产要素共同对客观自然对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使其形态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过程(罗福凯2003)。”而是企业财务管理通过融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活动,创造出高于市场平均报酬的财富,从而提升企业价值的活动。借鉴上述修正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活动。(1)相对提升企业净资产的价值(BV0)。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的BV0代表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关风险的共同预期。其估价尽可能多的包括了所有相关的市场参数,计算原理是BV0=。严格地讲,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并不能改变市场的预期,亦即不能改变BV0值,但是,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资产管理水平,通过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成新率来保持资产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筹资活动安排适当的资本结构,在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债务资金的同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使其低于社会平均报酬率。进而提升特定主体的资产的价值,降低特定主体的负债的价值,使特定主体的净资产价值(即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市场预期,用特定主体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贴现的现值,特定主体净资产价值= )增加。将企业资本成本优势形成的市场预期的价值增值挤出BV0,从而相对提升BV0的价值。(2) 重点提升企业未来剩余收益的价值(ρ-tE(RIt) )。企业估价模型中的第二项ρ-tE(RIt)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升该部分的价值应着重增加企业的剩余收益(RIt)。从上述公式的分解中可知,增加企业剩余收益(RIt) 的途径在于提高下列三个比率:销售利润率(综合收益/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和权益乘数(资产/股东权益)。提高销售利润率就要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和费用,利用产品领先优势确立价格领先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提高资产周转率要求在扩大企业销售收入的同时提高资金或资产的利用效率,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和长期资产的产能;在企业综合收益率大于负债资本成本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负债资金,加大权益乘数,放大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需要强调的是,增加剩余收益的途径都必须注重长期趋势。因为,不仅当前剩余收益影响企业价值,预期未来获取剩余收益的趋势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这就需要在投资决策时尽可能选取本企业具有持久优势的项目和领域,并不断进行差别化投资,加强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确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获得持久的剩余收益。(3)努力实现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C)。真实期权价值的实现考察的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就企业经营层面来讲,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除了适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外,还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兼具的企业财务体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能力和财力把企业未来面临的各种经营和投资的选择机会变成保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或持续的增长能力的新的价值增长点。
*本文受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公允价值、企业财务预警与金融危机防范”(项目编号:110051360099)和北京优秀教学团队“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PHR200907203)资助
参考文献:
[1]陈玮:《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4]冉光圭:《企业理论演变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会通讯》2005年第4期。
[5]汪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张人骥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RIR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财经研究》2002年第7期。
关键词:EVA;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是按照我国财经法规制度,遵照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是对财务管理进行处理的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通常是指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决策时参照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业以及企业资金运筹等经济活动应当达到的最终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归宿与出发点[1]。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企业管理中,为了更好的协调相关人员的利益,促进管理人员更好的管理企业财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理财目标。EVA 最大化这一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运而生。
一、EVA概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经济学家在几个世纪前就认为"一个企业要为股东创造财富, 就必须获得比其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更高的报酬 。" 其 后 英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Alfed marshall 提出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并认为: "企业必须产生足够的利润以补偿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成本才能长期生存。"在此背景下孕育出EVA 最大化这一新的财务管理目标。
EVA 概念的雏形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美国,后逐步扩展至欧洲, 其后发展至拉美及亚洲地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最早引入 EVA 思想的,于 1922 年实施了类似 EVA 的管理体系。美国杜邦公司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使用剩余收益概念。成立于 1982 年的美国思特恩・思图尔特咨询公司于 1989 推出了 EVA 概念,将经济利润这一抽象概念提升到企业实际可操作的层面,并将其注册为商标。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柯达集团曾成功利用 EVA 达到提高企业及股东价值的目标。EVA 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的简称, 亦即经济增加值, 它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EVA 就是在扣除投资于企业的资本机会成本后所得到的纯利润, 可以说这是一个最接近真正的经济利益的计算值,也是投资者投资其它风险相同股票时最低回报要求的盈余金额。EVA的本质为经济利润,全面考虑了资本的成本,还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调整。
EVA的基本内涵是资本报酬高于资本成本的剩余收益,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指出,企业的获利在未超出其他资本成本钱,经营都是亏损的。意为只有通过回收资本成本后的EVA才是真正的利润,EVA直接与企业的价值增值相关,能够证明企业价值的来源,通过经济的增加值,能够建立起经营活动同价值的联系,以最少的资本投入得到最大的经营利润。
二、EVA的计算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在程序上可以定义为:EVA = 税后营运利润(NOPAT)- 用金额表示的税后资本成本;或,EVA = 税后营运利润(NOPAT)- 用百分比表示的税后资本成本率占用成本饫铮昂笥死?= 营运利润(含应付利息)#税率)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中,值得重视的是资金成本的确定,资金成本是经济增加值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资本及借贷成本的加权平均数;并且所有与资本有关联的资产都应包括在资金成本的计算范围内。
三、EVA理论体系
(一)业绩考核指标
业绩考核指标是EVA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企业各个管理层次和业务价值的衡量,有利于企业提出流程重组,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在对业绩进行考核时,需要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消除会计计量带来的对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扭曲,这样有利于树立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理念,从而使其与股东的利益要求一致。例如,在计算EVA时,需要调整在建工程和研发支出,还要对非经常性收益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使得对经营者的考核更加客观,而且有利于企业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保证持续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EVA是目前为止最完善最全面的一个考核指标,它以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为导向,关键在于其两大特征。
1、EVA全面考虑了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
由于能为企业提供资本的只有股东与债权人,股东投入的资本我们称之为权益资本,债权人投入的资本我们称之为债务资本,故考虑了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是指既考虑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又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债务资本成本通常以财务费用的形式反映在利润表中,强化了我们对债务资本成本的意识;而权益资本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是自利行为原则的一个应用。尽管机会成本的理念已广泛地被财务理论界所接受,但在引入 EVA 之前,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业绩评价,机会成本长期没有得到体现,引入 EVA 后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2、EVA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通常只对 EVA 有实质性影响的事项进行调整。通过会计调整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尽量使会计数据与企业的真实情况相吻合,客观地反映经营者的业绩,真实地揭示经营者究竟是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还是侵蚀了企业财富。
(二)激励机制
人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对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创造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人即员工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则要看企业的激励机制了。由于经营者和其他员工真正关心的还是与奖金挂钩的指标,或者导致提升职务的因素,故真正有效的激励制度应当是兼顾员工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全体员工持续努力、创造更多财富的文化氛围。EVA 的真正魔力就在于 EVA 是激励机制的基础。通过把 EVA 作为度量业绩的指标并且将员工的奖金与 EVA 的持续改善挂钩,这样员工将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而且增加自身利益的唯一办法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 EVA。把对员工业绩的激励和股东财富的增长紧密联系起来,也真正把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使经营者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和行动,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三)理念体系
实施 EVA不能简单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实施了 EVA 就意味着要形成价值管理的文化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简单应用 EVA与形成EVA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应用是很容易实现的,而"拥抱 EVA 文化"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努力过程。在 EVA 文化中,不仅仅是要实施业绩考核,而是要通过将价值管理方法和理念引入管理活动中,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价值管理文化,融入员工的言行中。EVA 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推行 EVA 理念仍需要一段过程。推行 EVA 理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从上到下都关注价值创造并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 EVA 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该目标能达到多方共赢。在追求价值创造最大化的文化氛围中经营者做正确的决策、员工正确地做事,目标由被动实现变成主动实现。
(四)管理体系
EVA 财务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决策都以对 EVA 的影响来加以考虑,也就是说 EVA 是企业所有财务决策的依据,这样将大大简化决策的过程,而且使用一种统一的指标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大家唯一要做的就是为提高 EVA 而共同努力。实施 EVA 管理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 EVA,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增长。只有建立起以 EVA 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且把经济增加值作为所有决策的准则与依据,企业才算真正实施了 EVA。使用EVA 指标,仍需要考虑其他业绩指标如: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资产报酬率、加权平均成本率等。
四、EVA的优势
EVA有利于将经营者利润与股东利益协调一致, 维护股东权益, EVA 最大化的实质就是权衡经营者利益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EVA 最大化更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EVA 最大化目标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EVA原理认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战略并购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因此,EVA 不 鼓 励 以 牺 牲 长 期 业 绩 的代价来夸大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经营者进行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因而 EVA 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正相关,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
(二) EVA 考虑了企业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
在"运用 EVA 以前, 由于内部留存收益筹资无需支付任何成本, 且不需与投资者签订某种协议, 也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其他限制, 内部留存收益往往被经营者视为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大加采用, 而较少地考虑这笔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另外人偏爱多保留利润会形成较多可由人自由支配的资金, 从而加大成本, EVA 则促进经营者考虑留存收益的机会成本,扭转经营者的投筹资观念, 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 促进股东的权益最大化。
(三)EVA 概念简明
同其它财务目标的指标相比,EVA 的概念并不深奥, 即使是非财务人员也能够从对该指标的简单描述中理解其含义,这使得它在企业内部推广非常方便。事实上在推出 EVA 指标的同一时期,一些学者也开发了许多以股东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指标, 如投资的现金流量收益、现金价值增量、股东价值增量、调整经济值等,这些指标在理念上与 EVA 基本一致, 但它们计算非常复杂, 从而使其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受到阻碍。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经济增加值指标。
(四) EVA 能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 他们总是期望至少能获得最低的投资机会报酬, 否则就会把资金投向别处。由于 EVA 反映了投资者投资与企业所能获得的真实报酬, 因此能够正确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 从而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五、EVA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一)EVA实用性较广,适用于各个企业
目前,将每股市价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实质上不能够得到推广,由于上市公司在全部的企业中仅仅占有少数的部分,对于一些未上市的企业来说,不可能使用每股市价最大化来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即便是上市公司,股票市价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EVA的应用性较广,政府机构与非上市公司都能够使用EVA,EVA与股票市价具有相关性,EVA的增加代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与股东财富的增长[2]。企业使用EVA来评价整体的经营活动,就能够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EVA能够降低资本投入,帮助企业确定管理目标
EVA考虑了企业投入的资本,提升了投融资的效率。企业在使用EVA之前,因为企业内部存贮的收益筹资不需要支出任何的成本,且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协议,不会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与限制,内部收益通常被经营者看做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没有考虑到资金的回报率。此外,一些人习惯保留一些利润,此时便会形成由人只有支配资金的局面,增加了的成本。EVA能够促进经营者存留收益的机会成本,转变了经营者的融资观念,提升了资金的运营效果,最大程度的维护了股东的权益。
EVA能够将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而言,采用以EVA为基础的红利激励计划,能够使经营者提升企业的资本运行管理的能力.此外,经营者也会有效的使用存留的收益,提升融资的效率[3]。对于股东以及所有者来说,EVA开发了企业的潜能,例如节省资金,减少浪费以及降低成本等,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增加了利润,还提升了资本营运管理的能力,通过对于企业资产的重组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流动资金,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EVA能调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积极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EVA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与各利益相关者相关。当将业绩考核中的核心考核指标作为目标时,该目标才与全体员工尤其是经营者相关性强,也只有这样全体员工才能发挥潜力,积极主动地探寻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之所以在实践中被大家所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利润指标与大家有很强的相关性。将 EVA的改善与员工业绩挂钩,建立一种独特的奖励制度,激发经营者和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公司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可以控制的所有工具中,对公司成败影响最大的是激励机制与报酬,它可以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方式,如果排除不可控的因素(如经济形势、竞争特点等),公司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勤奋、热情和创造性是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六、结语
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的体现了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决策与策略时,考虑到货币的风险与收益等,正确的处理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而发展。EVA最大程度地统一了企业各利益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EVA站在较高的层面上统一了各相关方之间的共同利益。EVA结束了企业使用多种指标的不协调、混乱的状态,使得企业整个系统易于协调、管理和理解,也为所有员工提供 了一种相互沟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建立一种不断寻求上进、明确授权和具有责任感的企业文化。EVA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它可以把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归结为: EVA最大化。同时,采 用EVA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为解决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因此,采 用EVA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周齐武,邓峰,马如雪.经济附加值绩效评价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潜在价值[J].南开管理评论,2009,(1).
[2]Jonathan R Peters.An Interindustry Analysis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as a Proxy for Market Value Added.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