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

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3-08-29 16:4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1篇

提高教学质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度工作会上所指出的:“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规模和数量扩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1]对中文系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教学仍是保障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主要途径以及当前推进大学教学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状况与教学效益值得反思。其中,改革课程实施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比较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对于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效益意义显著。

一、课程实施方案关联“教什么”的问题,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关联“怎样教”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在明确认识课程定位与要求、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的基础上,精心准备课程实施方案;要确定以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符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并兼及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对内容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重、难点,变传统的知识性教案为知识与教法设计并重、尽可能较好体现高教性、专业性及应用性的教案。笔者在准备古代文学史课程实施方案时,既突出了课程定位、课程沿革、国内代表性教材优劣分析以及各章节重难点知识的梳理与完善,也突出了前沿知识介绍,重难点如何突破的设计,力求既备课程,更备学生,使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切近时代和学生接受的实际,教学效果比以前明显提高。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该课程沿革、定位时,笔者表述如下:“自我国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即在中文专业开设此课程。该课程也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核心、教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目前高校教学受商业文化、实用思想冲击的情况下,该课程坚持以‘立人’为本,既着眼于本科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以及与中文有关的社会工作所需,也注重突出文学是人学的理念。在学习中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去思考一代代前贤的心路历程,并由此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生抱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保证我们精神世界的平衡性、完整性与丰富性……”。学生听后对此课程的性质、意义的认识比以前更为全面。

又如在学习《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时,我先通过问卷和个别交谈的方式了解学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宋代文学、文化如同其衰弱的国势、外交一样,也很衰弱。于是,我就课前推荐阅读书目:张毅的《宋代文学思想史》、赵仁奎的《宋诗纵横》、沈祖棻的《宋词赏析》、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学术著作,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摘要,课上交流。结果,学生普遍感到“惊讶与欣喜”:原来宋代文学、文化如此“炫目夺人”并初步形成以下共识:“尽管在版图、国力和事功方面,宋代远不及汉唐盛世,但在文化与学术方面,却呈现出承前启后、宏通广博的繁盛景象。论学术思想,宋学向来与汉学并称。讲文学艺术,且不说入宋后大放异彩的宋词,就传统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有‘唐音宋调’,文有‘唐宋家’之说。言及书画艺术和话本戏曲等通俗市民文艺,则又是宋元同列。……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宋代都是一个文化发达而文学昌盛的时代,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特别强调儒家道统文统而鼓吹文学的政治伦理功用价值与追求表情写意并行,维系社会政治次序而自觉产生的普遍深广的忧患意识与人生悲凉所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珍视巧妙结合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使得宋代士人普遍具有一种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不过于热衷社会政治而趋于激进,亦不因淡泊名利而坠入空寂,无论穷达进退,都能在内心精神领域保持主体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士大夫文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砍材不费磨刀功”,以上准备活动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与需要,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宋代文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与氛围。

1.完成了“教什么”的问题后,教学方法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改革教法有许多途径,本文主要就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加以阐述。课堂的主体是由师生共同构成,师生课堂关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关联课堂教学的效益。但大学教学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实用轻人文的总体倾向直接导致大学课堂教学时至今日,师生课堂关系仍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记、背、练、考为主,师生双方处于彼此割裂孤立的状态。就《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言,上述问题仍然存在,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一般认为大学课堂只要老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即可,即使有学生讨论、发言等环节,也是给予学生的时间与机会很少并缺乏系统性,这实际上还是传统“教师中心主义教学观”的反映。事实上,大学老师教学的成功与最高价值不仅在于你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与提高,更在于你的学生在你的“导与讲”中逐渐“爱学”、“会学”、在于你的学生在你的“导与讲”中完善知识完善人格。

如此,学生就有课堂“主人翁”的感觉,就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师生的课堂关系也就会逐渐实现由“教师以讲为主”的单向方式到“师生共同学习”的双向和谐关系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老师也要研究每一届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情,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和便于学生“接受与提高”的教学方法。比如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精心设计有序有效的提问,适时点拨启发,展开讨论,让学生多读、多说、多讲、多提问,教师适时调控学生发言、讨论的方向、深度。而这又意味着作为古代文学科任教师要在保证“专”的前提下努力成为“杂家”。广泛阅读,不止文史哲史地生,乃至音乐、艺术都要涉猎,并要批判性地阅读,有识见有眼光有继承也有创新的阅读。同时,要让课堂富有知性与诗意的美好,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素养、有情趣的人,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不喜欢不认同,不学习不研究,不阅读不思考,没有良好人格与优雅情趣的古代文学史教师,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一个认同和喜欢古代文学,进而体认和喜欢传统文化,对历史和现实生活抱有积极情感、有思想有情趣有素养的学生来。所以,在日益物质化的当下,做一名古代文学授课教师是艰辛的,做一名真正地、优秀的古代文学老师更为艰辛。首先,这意味着你要在物质化、商业化的大氛围与人文性、精神性的大趋势所构成的巨大矛盾与阵痛中努力去平衡和坚守,使在围困与迷茫中,你也不能逃避,只能在讲台上担当。因为你首先是一名师者!“师者,孔子誉为‘万世之表’;韩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前贤都认为师者是能够在尘世中也‘仰望星空’的一类人。”[2]#p#分页标题#e#

2.作为《古代文学史》教师尚要注意细节、以及对细节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每个章节后的注释要加以关注,每个章节中所选作品的注释、评析以及如何发挥袁版教材信息量大、学术性强、语言表述饱含深情等优点的问题。但又要思考如何克服袁版教材零散不系统,与学生中文功底相距甚远的问题?又比如教师要熟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章培垣《中国文学史》、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代表性教材的异同,并在教学中相互参证、补充,必定为教学增色不少。

3.作为《古代文学史》教师还要有针对不同学情及时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文学史与实践性教学关系的能力。“目前的大学中文系普遍压缩古代文学课时,比如文学史由传统的每周6—8节变为每周4节。这使得知识量宏大的古代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许多老师往往赶进度且略讲宋元以后的文学史,作品赏析与研读就更是浮光掠影。”[3]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增加了从理论角度的理性认识,减少了从作品角度的感性积淀。这种失衡的知能结构既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深造学习和研究,也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因此,加强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背记、品评、讨论、改编、创作、表演以及板书等直接关联学生习得,关联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提升与情趣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很关键了。

二、课堂的主体是由师生共同构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与教师直接有关,也与学生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目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多是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分专业、分年级的具体学习要求与评价尚不系统、不深入,多为专业点或科任教师个人制定要求,进行督促,尚缺乏普遍的约束力和科学的导向性。具体到学生和古代文学的课程学习,有以下问题需要学生关注,以求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并最终实现古代文学教学艺术的构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学生要逐渐、也要尽快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中逐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阅读资料、筛选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成就感,尽快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中学语文学习状态向大学中文专业学习状态的转变。《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大,知识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在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同学们走在老师的前面,提前预习相关章节及相应的作品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预习包括小到字词的读音释义,概念的辨析界定;大到前后知识的衔接比较,相关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社团的基本情况等等。这样的预习可以是个人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完成,然后将归纳、整理的结果或者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述或者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归纳,如此将会有机统一课内外并大大提高《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要逐渐、也要尽快养成课余重视古代文学经典原著的阅读,牢牢树立广泛阅读、及时点评、及时笔记的意识。有量变才会有质变,中文学习需要广泛阅读。但大学时代的绝对时间相当有限,这意味着大家要精读、细读、慢读,更要泛读、略读、速读。对代表性的作品或者经典作品一定要细读,有感想要及时记录,并要注意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特别是学术史、思想史、文学批评方面的信息。如此,我们方可埋头读书,也可抬头看路,不至于“走进去”而无法“走出来”。比如“十三经”,“四书五经”,教育部曾推荐的中文专业必读书目,傅璇琮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系列、罗宗强所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系列、李泽厚《美的历程》、朱青生所著的《读书十九札》以及王国维、、鲁迅、朱自清、季羡林、陈寅恪、钱钟书、程千帆等人的论著,包括他(她)们的传记及其人生历程、治学得失了解、熟悉得越多越好!

第2篇

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弗兰西斯o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

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

处事应变能力。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历史对于

人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教学改革提了那么多年,但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基本上还是传统的

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历史科被打入冷宫--视作副科,以至于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本应充满活力

的历史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因此我认为历史课革势在必行。那历史课为什么要改,怎样改,本人就自己

几年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电教器材,例如,收录机、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由于他

们视听并举、图文并茂,传播的信息形象逼真,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

增进教学过程的娱乐色彩,这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

,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给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提供新的条件。[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

倾听教师精彩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智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

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

面;日本首相声嘶力竭地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

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

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

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形象

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第二,创设综合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它对创设综合性的课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无处不在无

所不包,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此同时也给历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文学与史学交叉使用,品位艺术高境界。

在历史课中的文化部分,特别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诗歌,常用来吟咏王朝兴衰,世迁,因而其中蕴

藏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的途径是学生通过对文

学作品的学习来感受其艺术内涵,品位其艺术境界。其次,语文课中的成语也可以与历史教学结合在一

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历史活动--成语故事竞赛。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布置历史小论文,用以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和增强其历史想象能力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留了一个开放性作业--假如你是二战

中的一名德国士兵,谈一谈你的感受。象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

2、注意历史与政治的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现象都需要运用哲学原理做出解释.由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介绍过

于贫乏,基本上只偏重于具体事件的描述,再加上初中还未开设哲学课程,所以在讲授历史

课时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授给学生,但是,要试着把难以

理解的地方通俗化,变成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的交互运用,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历史就是记载人物、时间、地点与事件的学科其人物活动与事件的发生都与地理方位有着很大关系.例如

:在讲授中国经济特点时南方与北方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联一再要求英国出兵,开辟第二战场然而英国却以兵力不足与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

一再推迟开辟时间.这与英吉利海峡常年受哪种 风带控制有关,再教学中巧妙运用地理知识也会出现意

想不到的效果。

4、历史教学要学会容会贯通、古今联系。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

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历史这门学科连贯性很强,它的知识面

从古到今、从国内历史到国外历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2]这就要求教师

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能把自己的知识表达出来的能力。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不像科研

人员,科研人员只要有足够的"内才"就行了,而教师不一样,渊博的知识,但没有表达的能力,你就无

法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中学历史不

第3篇

关键词:关东; 民间谜语; 起源 ; 艺术特征 

一、关东民间谜语产生的环境 

为你打我,

为我打你,

打得你皮开,

打得我出血。 (蚊子) ①

身穿绿袍头戴花,

我跳黄河无人拉,

只要有人拉一把,

一身绿袍脱给他。 (沤麻)②

猜谜是一项雅俗共赏、养性怡情、轻松愉快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在关东民间,这种益 智增趣的猜谜活动非常盛行,俗称“破闷儿”,学名民间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的一种口头 艺术的特殊形式。深受关东人民所喜爱,历经百代而不衰。今天它仍然是一种活在人民生活 中的艺术手段。

谜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融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 一种游戏。民间谜语多为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它是表现人民智慧、培养和 测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

谜,“从言、迷”(《说文解字》),③它是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主要特征是 :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们根据暗示提供的线索,经过思 考猜出这个事物。结构上由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谜语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提出的问题;谜底又叫文本,是谜语的题旨,问题的答案。底面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 联系。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就是以“花生”为谜底的民间谜语。它把 花生的几个部分分解开来,用与它形状,色彩相像的物体作比,把底面联系起来。

关东民间谜语是指产生于关东民间、流传于关东民间的谜语。

关东,就地域而言,泛指山海关以外;就方位而言,通称我国东北。关东地区是个多民 族地区。远古称这些民族为东北夷。“夷”,《说文解字》说其从大从弓,是个古代猎人的 形象。华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肃慎、挹娄、勿吉、夫余、高句丽、东胡、鲜卑、契丹、女真、室韦、蒙古、满洲……都曾在这里创造过关东文明。汉族,多由中国内地北部迁移而 来。其迁移的时代,从周武、从秦汉、从盛唐、从明清皆有不停流入的人群。清初,“招徕 流民”;雍正,“借地养民”;乾隆,边门松动;④(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嘉庆四年(1 79 9)边门松动,前郭尔罗斯辅国公恭格喇布坦私下放垦土地26万亩,招收垦户2330户。)光绪 ,“移民实边”形成了大规模的开发关东。关东,是关东各族人民的关东,关东文化是关东 各族人民长期融合形成的文化。清中后期,关内连年荒旱,民不聊生,“逃荒”(关东语音 “讨荒”)成了不可阻挡的人流。逃荒人群中有单身闯关东和挑着幼小儿女,领着妻子全家 逃荒两种。单身闯关东人群,或挖煤,或淘金,或放排,或垦荒,多宿于大伙房,长工屋。 全家逃荒来关东的自耕农是很少的。因为他们没土地,特别是连起码的牲畜农具也没有。所 以大多数逃荒者仍是给地主当长工。无疑,他们也得居于大伙房、长工屋。关东,多处在北 纬40度到50度之间,冬天气温多半在30度以下。山南海北的人居于一处,白天劳动一天,夜 间闷坐无聊,又无灯烛,漫漫冬夜,昼短夜长,最有趣的消遣方式莫过于斗智猜谜。久而久 之,便成了风习。这也是关东猜谜活动称为“破闷儿”的缘由。

这当是关东民间谜语产生的环境。

二、关东民间谜语的文学特征

民间谜语既然是民间的,它就必须具备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当是它的集体性。指 其产生、完善、变异、流传的集体性。诚然某一个谜语,可能出自某个人之手,然而对包括 它在内的整个民间谜语来说,它的产生、流传、修改、完善绝离不开集体。其二是它的口头 性。这不仅涉及它的产生来源、流传途径,还涉及它的存在形式,发展方式。其三是它的流 传性。一切民间谜语都要经过流传的考验,这是一个承认过程。一切民间谜语只有经过流传 的检验、完善、发展(也包括淘汰),才能被群众接受,并长期流传。无可讳言,民间口头文 学和文人书面文学也会有某种程度上交融。不过它依然要过经过口头的传播和流传的修磨。

只有如此,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民间谜语有别于其它谜语的基本特征。

关东民间谜语除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由于解放前,关东民间谜语 多产生于乡村,产生于长工棚、大伙房,所以与文人灯谜有明显差别。具有粗犷、风趣的特 点。谜面普遍句式整齐,和谐上韵,生动形象,好记易传。并且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表现 了关东风情,展示了关东独特的社会风貌,生活生产和风俗习惯。随着关东的开发,中原地 区的农民大量涌入关东,促进了关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就形成了关东民间谜语的广 泛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题材的广泛性

关东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或现象,在谜语中都 有相应的反映。如:

关于社会生活的:

吃阳间饭,

干阴间活。(矿工) ⑤

关于家庭生活的:

一间房,

两家住,

一家开粉房,

一家开面铺。

(妇女做针线活用的“粉线口袋)⑥

关于人的动作行为的事谜:

忽忽悠悠象驾云,

出门千里未动身,

看见美景未睁眼,

吃了美味未沾唇。(作梦)⑦

关于宇宙、动物、植物、矿物、人体器官、各种职业都有物谜,或者说凡自然、社会与 生活所及,无不制成谜语。

2、鲜明的人民性

谜语中很多谜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和阶 级特色。如:

黑船装白米, 

送进衙门来, 

衙门八字开, 

空船转回来。(吃瓜子) ⑧

这是用比喻手法讽刺旧社会衙门的搜刮和掠夺。又如:

在娘家青枝绿叶,

到婆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

一提起泪洒江河。(竹船篙)⑨

这首短谣不正是旧社会妇女命运的生动写照吗?在封建家长制的统治下,妇女出嫁以后 就成为家庭奴隶,受尽旧礼教的压迫和摧残,生活痛苦不堪。谜面文义如同一个童养媳的控 诉。有的谜语还表现了某些反抗的情绪,如:

两耳尖尖嘴更长,

青钢一片口中藏,

世间多少不平事,

请得它来尽扫光。(刨子)⑩

还有带更强烈的政治性的:如:

上山息息索索,

下山捣乱江河,

文武百官捉我不到,

皇帝老儿奈我如何?(风)b11

这些谜语的形象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旧社会官府压榨人、穷苦人的遭遇、妇女的悲惨命运 等社会生活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愁苦生活和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与反 抗,反映了人民斗争的智慧。

人民性不仅反映在阶级性上,还反映在人生观、道德观、善恶观等方面上。如: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b12

嘴尖身细白如银,

体轻不值半毫分,

眼睛长在头顶上,

只认衣裳不认人。(针) b13

这里表现了劳动人民多么深刻的人性。有些可以说是以谜为载体的情感强烈的短诗。

3、丰富多彩的民俗性

很多谜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关东风情,展示了关东独特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和风俗习 惯。如:

姐俩一般胖,

总也不上炕,

上炕就顶嘴,

顶嘴就打仗。(棒槌)b14

它反映了北方的生活民俗。东北冬季长,天冷,不便洗濯晾晒。为使长时间不洗的被里 被面拆时好洗,多在洗后用淀粉浆好,然后放在捶布石上用特制的棒槌捶平。每到入秋,到 处都可以听到叮咚叮咚的捶布声。

小玩意不大,

房笆上挂,

冬闲一冬,

夏忙一夏。(窗户钩)b15

关东农村过去的窗户多为上下扇对折。春夏秋季,上扇窗户白天多用窗钩吊起。

一物生来平松,

洼地尽显英雄,

虽然不是忠良将,

力保四方定太平。

(垫炕桌的“木楔”)b16

东北习惯住火炕,吃饭用炕桌。炕面不平,所以多在桌腿上挂一块木楔,用来垫桌腿。 住过火炕的会感到特别亲切。

一个老头黄不老,

张开大嘴要吃草,

满脸是皱纹,

耳朵不老少,

松开靠边站,

梆上它就跑。〖fjf〗蚡〖fj〗〖fjf〗鍶〖fj〗b17

东北农民喜欢穿的“〖fjf〗蚡〖fj〗〖fjf〗鍶〖fj〗”,用整块皮子(牛皮或猪皮)兜帮拿 褶制成,上有六个 “耳子”备穿绳系用,絮鞋用的草叫乌拉草,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

关东人民在这里多么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民俗的方方面面。

4、启迪智慧的教育性

猜谜是一种有趣、有益的活动,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智力、活 跃思维、丰富精神生活。由于谜语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所以它的思想教育和认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谜语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 锻炼人们的思考,并提供各种知识。今天,谜语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民间谜语集民 间普遍流传的谜语,以其常具新鲜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联想,滑稽的情调,引起儿 童的思考。对于启迪儿童智慧,增长儿童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发展儿童的思考力和想 象力,帮助他们认识事物,认识生活,同时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艺术陶冶作用,培养孩子 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热爱的思想感情。

孔明借东风,

周瑜用火攻,

八戒哈哈笑,

曹操怒气冲。(蒸馒头)b18

谜面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喻体,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知识性。

5、独具特色的文学性

民间谜语语言精炼、流畅、诙谐而有意境,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并善于用文学表现手法 。谜面多用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事物的特征,通常都用精炼而富于 形象的口头诗歌的语言构成,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句式有两句、三句、四句不等,最长 见的是四句式。多数押韵,所有的谜面语言总是异常顺口、节奏鲜明。如:

一棵小树不大高,

小孩爬在半山腰,

身穿小红袄,

头戴红缨帽。(玉米)b19

谜语画面清新,又有生动的形象,合辙押韵,读起来上口,引人思考和联想。

谜语的文学艺术性质是不容抹杀或忽视的。虽然不把它作为咏物诗,但我们却认为, 谜语有许多作品不仅表现了人民的智慧,也通过谜面的艺术形象往往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态度 或社会特点。

弯腰树、弯腰台,

弯腰树上挂银牌,

谁要猜着我的谜,

我把世界翻过来。(犁)b20

谜面最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暗示犁的特殊功能,同时在自豪的口吻中也流露出人民改造 世界的英雄气概。

一人送我到孤州,

我到孤州昼夜愁,

三餐茶饭无人送,

风吹日晒雨淋头。(稻草人)b21

关东农民为防雀类啄粮,常扎个“稻草人”插在地里。人民把它编成谜,谜面语言却从 另一方面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官府压榨百姓,给百姓带来悲惨生活遭遇的社会现实问题 。关东少数民族谜语中,古朴的咏物诗式的谜语,更具拟人化的特点,如蒙古族谜语:

无喉却有声,

有耳不能听,

有眼看不见,

无箭却有弓。(马头琴)b22

再看:

水的形体,

火的性格,

聪明人用了它更聪明,

糊涂人用了它更糊涂。(酒)b23

其刻画可谓淋漓尽致。

蹲在房门旁,

生人休向前,

若要见主人,

倏然躲一边。(锁头)b24

它以看门狗做暗喻,隐讳地描绘出锁头的特殊作用。可见制谜人的匠心。

6、诙谐幽默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民间谜语得以广泛流传的生命所在。首先是有趣,能让人解闷,然后人们才去 口耳相传,逐渐的流传下来。很多谜面形象生动,隐喻巧妙,语言诙谐,结构多变,情节新 奇。

如:

石头层层不见山,

路程短短走不完,

雷声隆隆不下雨,

大雪飘飘不觉寒。(推磨)b25

通过富有诗意的描写,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把推磨的劳动描写得很有情趣,耐人寻味。又 如:

从南来个黑大汉,

腰里插着两把扇,

走一步,扇一扇,

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b26

这个谜语把扇翅飞行的乌鸦比作黑脸大汉,形象生动活泼,底面扣合贴切。最后一句由 第三句引出,幽默诙谐,更起到迷惑人的作用。

关东民间还有一部分产生在长工屋、大 伙房的“荤破素猜”或“素破荤猜”的谜语,虽大部分有失风雅,不宜传播,但有些还不为 过,颇有粗犷风趣的特点。如:

一捆秫秸不一般高,

大伯子搂着兄弟媳妇腰,

老公公上前亲个嘴,

惹得全家直吵吵。

(打一乐器:笙)b27

品味起来,形象生动,别有一番风趣。

不难看出,人们在猜谜的活动中不但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而且还能得到美的启迪和精 神的享受。谜语一旦猜中,会顿觉心胸开朗,为之陶醉,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历史悠久的 关东民间谜语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谜语的优良传统,它象一面镜子,反映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真实地表现了关东人民的思想面貌、生产生活、社会风情和民间习俗,也反映了关东人民丰 富的知识修养和聪明的智慧情操,再现了广大人民高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今天,不断前进的社会,日益丰富的生活,象一道永不枯竭的清泉,为新时期民间谜语 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厚的素材。内容更丰富,格调更清新,题材更广泛的谜语已日益在广大人 民群众中流传开来。新的谜语的不断产生,不仅为关东民间谜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对 促进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也将进一步丰富民间文学的知识宝库。注 释:

①② 伟宏编.中国谜语大观[z].海风出版社,20__.

③b18b20

钟敬文. 民间谜语的起源 、种类[a].民间文学概论[c].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84:327,337.

④大清会典·事例卷[z].第158页.

⑩b11b25段宝林. 谜语的历史[a] .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c].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81: 209,210,212,213,214,217.

⑤⑥b12b13b14b15b16b17b22b24b26b27 (中国谜语大观)伟宏编 海风出版社20__年第一版

⑦⑧⑨(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乌丙安 民间谜语及其艺术特点236)

第4篇

摘要:本文依据维吾尔木卡姆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成果,论述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中不能忽视的四个环节:版本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的客观依据;建立维吾尔音乐理论体系,并以此研究与探索木卡姆的根本特征;注重不同风格木卡姆的共性与源流;采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木卡姆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维吾尔族音乐理论体系 木卡姆研究 共性与源流

一、版本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的客观依据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的传统音乐、诗词、舞蹈的组合体。它具有严谨规范的结构,个性化的鲜明特点与精密的科学性。《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迄今已出版了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记谱整理,1960年由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第二个版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1993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个版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典文学研究会编,1997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第一个版本的乐曲数为245首;第二个版本增至320首(增添了75首);第三个版本又在第二个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阿比倩希曼》、《穆斯台扎特》和《依希热提恩格兹木卡姆》等三个部分。就传统音乐研究而言,版本的原始性与准确性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客观依据。现今创作或其他形式增补后的木卡姆在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上与第一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民间遗存的乐曲外,人为的弥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不符合学术研究对资料的要求,是不可取的。遗存的十二木卡姆曲调可以增补,但应当说明增补乐曲的出处。最近,有些海外学者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三个版本作出评价,“他们认为第二、第三种版本的学术价值远不如第一版本,因此他们在研究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时只使用第一种版本。其理由之一是第一种版本是由民间艺人演唱、演奏的原始材料,是民族音乐学家田野工作的成果,而第二、三种版本是由专业演员演唱、演奏的音乐,不是采自于民间音乐生活,不具有真正传统音乐的性质;理由之二是第二、第三种版本在原套曲中增添了不少新曲目,又未加详尽说明。这些新加曲目并非来自民间传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两个概念,不能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会给这块世界罕见的瑰宝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本着尊重历史、展示传统音乐原貌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学风开展民族传统音乐整理工作。我们应准确把握作为民族历史精神财富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的原始风貌,否则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及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播不利。

二、从维吾尔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人手开展研究工作

维吾尔音乐尤其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能够体现出乐制的多样性。乐制包括音乐和律制的音乐体系概念。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大体可分为三种体系,“五声体系”即中国主体体系、“七声体系”和“四分之三音体系”。这一理论最初由奥地利音乐学家霍恩博斯特尔(Eirch Von Hormboste1,1877-1935)提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中最早以国文刊出该理论,理论名称略有改动。五声体系(即五声音阶体系)流行地区极广,亚洲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吉尔吉斯以及俄罗斯接近亚洲地区的靴靶、马里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原巴什基尔)等地;并流行于非洲地区,美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七声体系(即七声大小音阶体系)几乎流行于整个欧洲,并及于美洲。这个体系与古代希腊乐制有密切联系。四分之三音体系就是在音阶中相邻两音之音存在着“四分之三音”(即“半音”加“半音之半”的音程的一种乐制)。这种四分之三音是阿拉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流行于阿位伯和伊朗,亦见于西亚和北非地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的诸国,如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以及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三种体系互有影响,在同一体系内,不同民族其乐制又各有特点。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是三大音乐体系均存在的复杂音乐主体,它的复杂结构形态和维吾尔民族这个音乐客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音乐心理密切相联。三类心理状态又与维吾尔民族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丝绸之路要冲,各种古老文明交汇于此。受惠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条件,维吾尔民族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从古老的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古希腊文化中汲取营养。

音乐作品要获得认可就必须考虑听众音乐认知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或多或少地保持在对象认知结构之内,使之或多或少地引起对象的期待,并使作品与听众期待的实现之间完成一种平衡:既不使听众期待立即实现,又不至于离开得太远。音乐心理学家迈耶尔(L.Meyer)指出:“一种音乐风格的出现,有赖于文化和个体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体现在不断向前看的意愿,及在一定程度上舍弃现实满足而追求长远的理想。这样,人为地设置期待的抑制,情愿承受不确定性,就成为实现这种理想所必备的条件。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的规范属性与科学程式正是维吾尔民族本位音乐成熟的重要标志。现今的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研究只是立足于欧洲音乐理论体系的框架内,从记谱工作到理论阐述均用着十二平均律的耳朵与欧洲影响下的固定节拍、节奏模式。如果音高、节奏型问题出了“偏差”,就设计出一些本位与客位都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新符号、新注解,而忽视了局内人的说法与表现。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律制与十二平均律的律制,难道可以简单地认为是音程关系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吗,节奏型的规范、节拍的强弱关系能用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说明吗,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应当从音乐形态学方面入手,系统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乐制,从理论上健全维吾尔音乐体系,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三大体系的音阶、律制、节奏型、节拍等音乐根本要素进行分析,对应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本身,找出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理论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规律。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形态特征不能用某一音乐体系来审视其乐制,而应该逐步认识维吾尔音乐自身的规律。总之,解决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问题,必须建立维吾尔民族音乐体系并以此对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进行科学分析。

三、木卡姆的共性与源流

在维吾尔木卡姆同一乐制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应看到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各自的不同风格。应当明确没有“木凯迪曼”(散板序唱)部分,即失去了称之为“木卡姆”的共性。每部木卡姆“木凯迪曼”(散板序唱)音乐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它对建立维吾尔乐制理论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音乐中的“拉格”(旋律法)是一个旋律框架,每一种拉格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片段,并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拉格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要素。拉格中对七个音的使用有一定的规范。例如:有些音出现时,是从下一音以滑进方式到达该音;有的音并不是静止的,而必须具有摇动感;有的音必须用延长音的形式。各种各样的拉格有各自不同的规范,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来进行旋律的编创。印度音乐中“拉格”的作用在维吾尔木卡姆音乐中是否存在呢,存在的话,是如何存在的呢,“木凯迪曼”的功能是什么呢,这些实质性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