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商风险管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招投标;风险管理;工程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bidding of risk management has been the importance of come out, this paper aiming at this issue, bidding for risk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bidding; Risk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采购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因此,本文对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策略分析以及招投标过程,进行了精确的风险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 招标方式
根据工程项目设备的特点和需求分类,当前的招标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公开招标,亦称非限制性招标,通常是由招标单位,在国内外的网站、报社招标信息,有意向的投标单位根据的招标信息,主动与招标公司联系,招标单位根据竞标单位的规模、技术力量、过往的信誉度等条件来判断投标单位的综合质量,从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单位的一种招标方式。其中包括国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竞争性招标两种。国际竞争性招标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一种主要招标方式,该方式的最基本特点是世界银行提出的“3E”原则,即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公平(Equity)。而国内竞争性招标只向本国企业进行招标,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规模小,本地企业就能满足招标方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制造业的本地化,保护国内企业,振兴民族工业。2.邀请招标,也称有限竞争性招标,这个招标的范围比较小,招标单位根据该项目的技术要求等因素,选取适合技术要求的投标商进行投标邀请,然后,根据投标商给出的价格等因素,择优选取最合适的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对招标者来说,邀请有经验、有业绩和资信可靠的投标者来投标,这样能够保证将来合同的顺利执行,同时也减小了报价上的竞争压力。3.议标或谈判招标,很多项目在技术要求上十分苛刻,能够承担此项目的投标商少已有少,基本上不超过三家单位,那么则采用议标或谈判招标的形式,直接与投标商联系,通过双方谈判方式签定设备供货合同。对企业招标单位来说,投标商少有利于节约招标时间和费用,但在价格竞争上不利于招标方
二、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
在工程项目设备招标过程中,基于某些设备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能交给一些投标商共同完成,每个投标商只是承担设备的一部分,因此,导致每个投标商在合同中所处的关系和地位有所不同,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主要包括四种。1.总包,是一个有实力的供应商承担某个设备供应合同的全部责任。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这个总包的供应商可以将其中的部分设备分包给其他供应商去制造。签约的供应商全面负责合同的执行,统一协调和监督其分包商的工作。在合同执行期间,业主只与签约供应商联系,不和其分供应商联系。总包成套方式对主供应商的制造能力、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相应来说,主供应商的利润也很大。2.分包,是相对总包而言的。即有些供应商不直接与业主签定合同,而是从总包供应商分包某一部分设备。一般分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业主指定分包供应商,总包供应商与分包供应商签定分包合同;另一种是总包供应商自行选择分包供应商,经业主认可后,签定分包合同。3.直接承包,在整个工程项目设备招标项目上,招标单位事先根据系统、设备性能要求、用途等划分为若干个采购包,然后向不同的投标商发标,最后各个投标商分别直接与业主签定合同,各自直接履行自己所签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各供应商之间关系平等,不存在总分包关系,业主自己管理每个分供应商。4.联合体,联合体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实体来投标某项设备的招标,项目结束后,实体解散。联合体的各个成员都是各自独立经营的企业,在签定合同后,根据预先达成的协议,承担各自的义务和分享各自的权利。
三、项目风险辨别
项目风险辨别包括:找出影响项目的风险的因素,并收集项目风险事件的特点。综合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情况,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在招投标执行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经济风险。资金筹集模式不规范、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财务危机、汇率不稳、通货膨胀、资源费用上涨、劳动力缺乏导致的成本过高,材料价格上浮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经济风险的出现。2.技术风险。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设计缺陷,技术方案的不规范,出现错误或者遗漏等现象。投标商按照这样的技术设计方案进行施工,造成技术问题是必然的。3.人员风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人员的变动速度也是直线上升,关键技术人员的突然离岗,势必会导致技术力量不足,另外,招评标人员因失职或失误也会造成人员风险;管理机制不合理,决策或判断失误、合同条款不严谨、表达不清楚、承包模式有误、应进行保险的未进行足够的保险、工程计划不合理引起工期延期,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人员风险。4.自然环境风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是很难避免的,设备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天气变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招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进去,因此产生的风险被称作自然环境风险。
四、风险估计、规划、控制
项目风险管理包括对项目风险和风险的相互作用的管理,用来对可能的项目结果的风险进行管理。它主要与确定哪些风险事件需要响应有关。需要对各种风险源以及风险事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处于关键路径的设备的交货延期或质量不合格,可引起其下游路径上所有设备的安装进度,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进度的延期,使业主遭受巨大的损失。
项目风险控制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立项目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安排负责项目风险管理的项目经理。项目风险管理部门按照制定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对项目进行风险监控,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做出响应。当出现新的的风险事件或与原来估计有差别时,动态地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规划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收益;延迟风险;风险偏好;最优购货组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2
1 引言
在货物供应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制造延迟、物流延迟或地域延迟等。制造延迟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使货物不能在规定日期内生产出来,从而使购货商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货物,给购货商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这促使购货商在作决策时往往考虑其中的风险因素以享有最大的收益。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风险和收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杨德礼、郭琼在供应商和零售商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前提下,对供应链的协作方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供应链协作模型,并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供应链协作方式。叶飞和李怡娜考虑了有规避风险特征的零售商,研究了它的供应链回购契约,最后发现这类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通常小于风险偏好中性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葛娜、汪传旭等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了一些研究,考虑零售商在风险偏好、中性和厌恶3种情况下,构建了订单决策模型,满足零售商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马军、董琼等研究了风险管理下动态供应链的超网络均衡模型,该模型对供应链超网络节点厂商在动态环境下优化其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降低风险,并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图1为收益-风险图像,图2为曲率-风险图像。由于曲率越大,该曲线的变化程度也就越大。本文通过找到曲率大的点从而确定出风险与收益关系中的拐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a=0.005和a=0.024时,曲率的变换比较显著,即风险与收益关系中的拐点。
结果分析:
(1)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2)购货商的购货组合越分散承担的延迟风险也就越小,符合题意。即:冒险的购货商会出现集中购货的情况,保守的购货商则尽可能的分散购货。
(3)收益-风险图像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延迟风险下的最大可能利润和该利润对应的最小延迟风险。对于购货商的不同延迟风险的承担能力,选择该延迟风险下的最优购货组合。
(4)在a=0.005附近有一个拐点,拐点的左边,延迟风险增长很慢,而利润却增加很多。在拐点的右边,延迟风险增长的很快,利润却增加很少,因此对风险和收益没有特殊喜好的购货商,应当选取该点作为最优购货组合,即a=0.005,Q=1521.1,
所对应投资方案为:x0=3265.5;x1=1600;x2=2666.7;x3=727.2727;x4=1538.5。
(5)在a=0.024附近也有一个拐点,该点的左边延迟风险增长很快时,收益却增加很少,该点的右边延迟风险增长很快时,收益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对于对风险和收益有特殊喜好的购货商,应当选取该点作为最优购货组合,达到最大收益,即a=0.024,Q=2615.9,所对应投资方案为:x0=0;x1=9400;x2=694.1176;x3=0;x4=0。
6 总结
在货物供应过程中,由于购货商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在购货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购货组合方案。文章分析了购货商的不同投资购货方案,建立了不同延迟风险下的最优收益模型。并绘制了风险-收益图像,图像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延迟风险下的最大可能利润和该利润要求的最小延迟风险。研究表明,购货商的延迟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购货越分散购货商所承受的延迟风险也就越小。对于购货商的不同风险偏好,选择该风险下的最优购货组合方案。针对风险和收益没有特殊偏好的购货商和有特殊偏好的购货商,分别求出了其最优购货组合。
当然这里只考虑了购货商的风险态度,当供货商也持有不同的风险态度时,供货商的订货策略和供货商的定价策略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冬,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64-66.
[2]张雁,唐立新.关于延迟制造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6):46-47.
[3]杨德礼,郭琼.基于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供应链协作方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5):7-10.
[4]叶飞,李怡娜.具有风险规避者加盟的供应链协作回购契约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2):1-4.
企业的各种行为都受到全球采购障碍的影响,同时这些障碍也增加了订单交付的风险
全球采购使零售供应链变得复杂化,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作出管控,以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为了使供应链风险最小化,企业必须利用现代化技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与供应链贸易伙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今,全球供应链变得愈加复杂化,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包括诸多因素,例如劳工纠纷、海关延误、自然灾害及其他因素等。而降低这些供应链风险要通过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供应链程序的改变。建立合作型的供应链软件平台能够缓解运营风险。
全球采购增加了供应链风险
传统零售供应链较为简单,面临的风险也小。过去,零售商通常通过民族品牌战略使合适的产品进入合适的市场。然而如今,如果你还依赖民族品牌战略,你就要确保你的产品流不会遭遇风险和破坏。如今,自有品牌的概念已经成熟,同时全球零售业态中存在各种销售渠道也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自有品牌、店铺品牌和民族品牌的同时存在导致了更大的潜在风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受到全球采购障碍的影响,同时这些障碍也增加了订单交付的风险。
识别全球采购风险
当涉及到管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供应链风险时,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在整个全球供应链中都存在着风险,因此在风险骤增之前降低风险量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谈论“风险”时,通常所指代的是“破坏”,这些“破坏”可能是由于政治动荡、恶劣天气甚至是团队沟通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而沟通障碍很可能源于语言、地理位置以及供应链中角色的不同。
你不可能对每一个偶然事件都有所计划,因此必须要识别主要的风险。第一步就是仔细观察供应链的每一环节并找出弱点。尽管各企业和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有所不同,但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风险——这些风险通常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有关,包括火灾、生产中断等;组织风险——通常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风险来自于外界压力,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改变。这些风险会对企业目标的实现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记住的是,外部风险涉及所有的贸易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内部风险源于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70%的执行者都缺乏他们所需的有效信息来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员工会因为个人利益而隐瞒重要信息。这就是基于信息管理的风险。
网络相关风险——随着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兴起,世界变得愈加“扁平化”。各国家、企业和个人间贸易往来变得愈加全球化以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而相对来说,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了。这随之带来了技术革命,人们需要建立更庞大的网络来使业务更有效的运行。反过来,变得更大更庞杂的网络又导致了风险的增加。
当把以上这些风险类型放置于零售供应链中时,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能产生破坏的问题所在。从各国零售商和品牌的数量以及产品生产地点和销售地点的距离考虑,整个业态系统内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全球贸易涉及到多层面的人员和技术网络,这无疑增加了情况的复杂程度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
规避风险
尽管风险因素在增加,许多零售商仍然选择忽略这些风险,期待着不会有太糟糕的事情发生。根据2014年福布斯风险评估报告,在接受调查的300个执行者中,有39%认为其公司的风险已超出了平均值。但是,几乎没有多少管理者针对供应链风险作出预防和解决措施。为了保持公司声誉并使供应链绩效最大化,管理者们需要降低供应链风险并转变过去的运营模式。
在降低供应链风险的问题上,相关业内专家已经作出了诸多分析。一份现在仍在应用的报告总结了四种不同的应对供应链风险的方式:
规避——这是一种反应式的策略,被用作一种应对正面风险的替代策略。在零售业态中。通过规避方法,企业可以取消那些存在风险的各别地区、个别类目以及个别供应商的产品的生产,以使潜在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控制——这种方式是零售商使用的主要手段来使供应链风险最小化。通过这种方式,零售商可以控制各种不同的风险事件(法规、质量问题、海关延误、港口罢工等)以降低事态严重性或消除其对供应链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把各层面的贸易商和零售商联系在一起。这就等同于为零售商建立了前期预警机制以预见低成本的解决潜在问题。其次,作为一种确保产品及时交付的手段,库存水平评估应加以重视。最后,对过剩产品的管理以及对运输过程的管理都可以降低供应链风险。
合作——这是一种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并且是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风险管理方式。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增强供应链可视性和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同时,他也能使风险在各贸易网络中分散化,以使参与者能在各自的领域和供应链环节管控各自风险。
敏捷控制系统——若将这种方式与合作方式融合在一起,零售商便能增加供应链系统的敏捷性。延迟生产、多采购渠道以及供应商的差异化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做出选择以降低供应链风险。
以上的这些风险管理方法在不同情境下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例如,合作和敏捷控制系统能增加零售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性,然而,这两种方法必须将各个供应商纳入其中。过去,由于缺乏信任,许多企业并没有深入研究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的合作方式,这种信任的缺乏阻碍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并且容易造成冲突。随着共享数据和合作的透明化,零售商与供应商合作共享的意愿增强。信任因素不再是建立合作关系的障碍,并且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已开始打消了这种顾虑。
通过合作获益
以下是一些通过合作降低风险的例子:
产品设计和研发——许多零售商认为在产品研发上进行合作通常发生在企业内部,与供应商和服务商并无多大关联。然而,在产品研发早期与工厂交流互动能增加可视性和预期效果;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分析共享数据能够大大降低风险;物流——全球物流动态会对需求变化和未知问题作出反应,物流数据共享能增加供应链快速响应性。
在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又从属于项目风险管理范畴,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管理与项目风险管理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认为在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工作中,可将项目采购管理与项目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统称为采购风险管理,抓好这项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政府采购经济性,也可以称为经济政府采购,是指在满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正常行使公共管理职能需要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实现政府项目的采购,达到节约财政性资金,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目的。强化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树立成本意识,强化采购管理,有利于及时采购到质优价廉、符合项目要求的材料设备,从而能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的经济性。
(二)营造安全的工程类项目管理环境。项目和项目管理是在一个远大于项目本身的管理环境中实施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明白这个大的环境,安全的项目管理环境对于工程项目的最终成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强化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在进行采购管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可以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消除项目管理的后顾之忧,营造工程项目安全的项目管理环境。
(三)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就是项目为对象,由项目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的确定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关键,最终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高效、可靠、最佳的实现。
(四)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工程类项目中材料设备政府采购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建设管理工作中非常敏感的一项内容。各环节工作管理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根据《政府采购法》和国家有关法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适时总结,不断的深化和完善采购工程类项目中材料设备采购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的相关定义和分类:
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就是由于政府采购运作过程中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以及外部事件冲击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采购失败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具有隐藏性、突发性和连锁性等特点,是处于体制变迁中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主要分为七种:
(一)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采购主体内部控制结构、外部因素的前提下,采购某一项目而造成采购失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主要指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采购失败而形成的风险。虽然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完全保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实现预期目的。
(二)采购计划风险。请购单位提出的采购计划不准确或不科学,直接导致采购过程中的计划风险,即采购数量、技术要求、交货期、质量等与采购预期目标发生较大偏离,这既不利于采购与合同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三)采购围标、串标风险。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单位在其中某一投标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投同一个标,并确定谁投高标,谁投低标,确定谁中标;或者多个投标单位自行组织投标,协商谁投低标,谁投高标,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但暗中协商投标,并暗中联合。即不管谁中标,都联合完成本合同任务,投入和利益共同分成。围标、串标不仅严重损害了采购人的利益,还扰乱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
(四)采购合同履约风险。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供应商的延迟交货、质量不满足合同约定、规格型号上货不对路等违约行为,虽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了具体违约罚则,但还是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内控风险。主要指采购主体未建立起有效的政府采购控制制度,一方面请购、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没有交易授权,没有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另一方面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等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以致于为一些弊端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六)道德素质风险。缺乏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廉政教育和培训,在进行政府采购过程中,滋生部分政府采购人员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引发采购风险。
(七)监管风险。由于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缺乏法规和制度规定,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办事,实施监管落空。
如何做好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这项工作,科学、合理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实现采购预期目标,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是防范化解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的基础。首先,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随着政府采购规模、范围和领域的延伸,政府采购需要大量的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又懂机电、建筑材料设备等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形成一种诚信、公正、公平的环境,通过道德的力量约束每个人,使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动机和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树立政府采购良好形象。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控职能,是防范化解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的核心。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一方面请购计划、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应有交易授权,有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另一方面请购计划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应适当分离,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完善政府采购。
(三)加强采购信息管理,是搞好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在采购领域当中,信息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重政府采购业务操作,轻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政府采购事业的推广与发展,直接影响到采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可以打破信息的局限性、地域性、不对称性等不公开因素,让更多的对采购感兴趣、满足采购要求的供应商参与到采购工作中来,也给采购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四)完善采购文件的编制,做好采购准备工作。由于工程用材料设备的采购时间一般都要求的十分紧张,在编制文件上有可能存在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有偏差、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在编制采购文件时与监理公司、设计院、使用单位等有关单位共同商定相关条款;二是由技术主管部门对采购文件认真审核,对于特殊复杂的材料设备,可以组织必要技术交流会、产品推介会、专家论证会等活动,增加对产品及供应商的了解和认识。
(五)对拟采购材料设备和潜在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和筛选。在采购前对不了解的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考察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了解,便于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定位和技术要求,让质量、档次基本处于一个水平线的供应商参加投标;一方面可以货比三家,在采购工作中占据主动,避免被一时的虚假现象所蒙蔽,掉进“远期陷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采购风险。
(六)选择好采购方式,做到事半功倍。采购方式原则上应该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但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工期比较紧张、价格难以确定、编制的采购文件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又暂时无法明确的等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比较灵活,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我们的具体要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弥补招标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解决因材料设备品目的繁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的紧急采购需求,满足采购人不同的采购要求,提高采购工作效率,规避采购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做好评审专家的抽取和保密工作。为了圆满地完成各项采购工作,评审专家的抽取和保密非常重要,评审专家应该是在某专项采购领域中有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在评审专家的抽取上,还要注意评审专家小组的组成结构,最好是由科研、设计、应用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信息的保密也十分重要,如果忽视了评审专家的保密,有可能出现投标人和评审专家联手操纵采购结果、增加采购成本的现象。
(八)加强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采购过程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评审专家针对采购文件中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二是参加采购的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三是在采购文件中遗漏和忽视的问题。通过细心的收集和整理上述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采购要求,重新发给各投标人,以实现采购到性价比最优产品的目的。
(九)把住“三关”,做好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把住“三关”,即技术方案审核关、履约过程监督关、竣工验收关,这是强化采购合同监督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在采购前技术主管部门应对采购文件中材料设备的质量标准、技术参数及规格型号等进行量化、细化审核,确保采购工作完成并签订合同后没有或者只有微小的变动因素。其次,加强合同执行中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违约、违规等问题,各相关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行严肃处理。涉及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第三,搞好安装调试完毕验收工作。材料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是一项综合性的验收工作,必须对照采购合同逐项逐条验收,严格把关。大型特殊的材料或设备需要邀请国家、省市质量监督部门的专家,请专家帮助把关。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必须限期整改;凡有违背合同规定的,必须及时查明原因,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是强化合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牢牢把握。
(十)严格控制合同变更。材料设备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变更控制涉及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监理公司、设计部门和供应商各方的利益。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采购合同执行中,若遇到必须调整的项目,项目现场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经技术主管部门、造价控制等有关部门现场核实后重新采购或与原供应商签订合同(补充合同),这是强化采购合同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
(十一)与供应商建立和谐的关系。在采购活动中离不开供应商的参与,正确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对于做好采购风险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握好原则和服务两个问题。原则是: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和廉洁自律。服务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供应商搞好服务。要为前来进行推介的供应商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要把采购工作的各种办法、制度、程序、内容向供应商公开,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对供应商提出的问题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做好答复,始终保持政府采购人员的良好形象。
(十二)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采购过程,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在整个采购过程中,邀请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纪检监察、供应商、财政、计委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得到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采购工作少留遗憾,使工作人员不犯错误,完善工程的使用功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各参与单位和部门的满意度。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关键词:省级电网企业;物资集中管理;财务风险;风险分析;改进建议
一、引言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单位,肩负着保障供用电的重任。江苏电网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企业,实行物资集中管理体系多年(“四集中”包括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仓储和集中配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四集中”管理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成为新的风险的产生点,有必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当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本文立足江苏电网的物资供应公司,以其负责的物资管理全过程为分析对象,明确了前端各环节中可能引发后端财务风险的事项,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二、从财务视角审视全流程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江苏电力系统的物资集中管理一直是国网系统内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多年,各个专业均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多次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等工作,其显著的特征是针对性强、贴近公司的实际业务,对众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但内容的体系性和框架的完整性有待提升。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各个专业自身的领域范围之内,各个部门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结果等均用不同的专业语言表达,无法整合成公司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整体举措。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梳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总体流程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非财务性因素和前端业务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不足。因此,采用财务视角,对全公司物资集中管理模式的整体进行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并设定应对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措施设计
当前省级电网企业典型的物资管理流程,将物资管理专业本身的管理标准和物资财务管理标准等进行比较综合,确定了5个主要流程环节,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供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等。
(一)物资需求计划
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环节主要的风险为:一是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储备质量不高,影响物资需求的准确性,而物资需求计划是整个物资管理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后续物资采购、配送及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电力行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下,项目物资需求申报以保障安全可靠用电等生产技术方面的考量为重点,对经济效益考虑相对较少,影响了项目储备及物资需求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准确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物资采购模式下,招投标和配送周期较长,使得物资需求单位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往往倾向于多报、早报。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是借鉴其他行业公司的物资管理模式,降低物资管理集中程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与实际的采购行动间的衔接和对应关系。二是清仓利库和废旧物资使用的进一步深化,重要前提是对仓库中既有的积压物资的物理状态、技术水平、存放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由专业人员评估其可用性并形成专门的记录,以便于物资需求提报时进行细节审查,确定是否使用。
(二)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
采购与招标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在采购方式的确定上,对于不同类型采购金额的物资,确定了清晰采购方式区分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实际业务的分析不足,形式性控制完善而实质性控制有待提升。二是物资公司仅负责组织开展招标工作,尚未开展评标工作质量的实质性审核和事后分析,反馈优化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招标部门平时应对违约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供应商进行持续分析,提炼其特征供评标环节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意见。二是根据历史上的招标结果及后续的合同执行情况分析评标工作质量,反馈后调整专家抽取规则,适时调整专家构成。
(三)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当前物资公司侧重按流程签订合同,合同文本以总部确定的标准格式为准,对合同的实质性和内容性审核参与较少。二是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物资公司对产生财务风险的条款的调整权限有限,可控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应提高对财务性条款制定的参与程度,同时适当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提前防控财务风险。二是具体措施上,重点是降低预付款比例,提高履约保函比例,消灭风险敞口。同时,要提高对保函真实性和可追索性的控制。
(四)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物资配送过程中出现较多延迟等问题,影响后续的工程施工、财务结算和物资款支付。二是逾期和延迟交货问题较为严重,伴之以物资接收单位和货款支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商凭其开具的发票到物资公司结算过程中,影响财务结算及时性和货款支付的安全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逐步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计划和交货计划,并与其实际交货时间进行比对,由实际的收货单位进行评价,纳入供应商评价范围内,提高配送准确率。二是可考虑在招标过程中要开发“供应商产能评价工具”,及时对比其招标结果和供应能力,防止同一供应商集中中标而无法及时生产和交货的情况。
(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
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预付款方面:目前预付款已大量减少且在系统中将保函提交作为前置条件,风险大大降低,但个别情况下仍然存在保函无法覆盖预付款的风险;保函的真实性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各节点款项支付方面,在物资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业务流程较长、各主体信息沟通不畅,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与实际可能存在不一致,影响了财务的结算,有潜在的资金风险。三是保函的期限风险,尤其是项目延迟时间较长后供应商履约保函到期,而一般情况下供应商不愿意再继续提供履约保函。四是项目执行后,对供应商的违约金和罚款可能超过其履约保函,导致罚金无法收回。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通过增强对保函真实性的审查和增加限制性条件(如只接收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具的保函),提高保函可追索能力,防范财务风险。二是对于可能产生的错误支付,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加大舞弊后的处罚力度等手段,同时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前发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理,避免物资款项支付完成后才发现物资或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无法落实处罚的情况。
四、强化物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改进措施设计
在对物资管理全过程按照流程解构法进行详细风险识别、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从整体的物资管理体系着眼,实施整体性的改进方案。从江苏电力的实际来看,当前的物资采购权限高度集中,所有物资都需要在总部或省级公司层面进行集中采购。建议可以对所有物资进行进一步分类,确定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对于重要的输配电设备和物资,将其作为战略性物资,由于专用性强,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厂商相对固定,因此可以依旧沿用当前的管理模式,由国网公司统一采购;对于重要物资,如配网相关物资,可依旧采用框架物资等形式采购。但可将此类物资改为多次分批采购,同时允许项目单位对金具、普通的钢材等物资自行从市场采购,以提高灵活性,保障项目实施。对于一般物资,尤其是与电网无关的日常耗用品,可以考虑不再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有些物资(典型的如办公用品)可以由各公司自行在目前已经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上进行采购,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COSO,2013,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Framework)
一、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通过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的价值,良好的景观效果是促进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就需要做好景观效果设计工作。同时在进行设计时需要经过详细的审核,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监理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正,还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工程进行质量评估,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展开,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安全性和质量。
2、提高工程进度,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按时完工
企业在展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之前会对工程进行一些相关的规划,制定一定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施工要求合理配比成本。通过内部控制能够确保工程进度和成本投入,并根据工程的实际规模、工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严格控制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及时完工,降低工期延误发生的几率,增加园林绿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3、严格控制会计记录,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对资本的运动进行量化与详细的描述,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收集。通过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加强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降低舞弊、造假等情况的发生。并建立相关的责任制,一旦发生问题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落实到相关负责人。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加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园林绿化工程企业风险管理不够强
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对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行决策的过程,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主要的风险有:供应商风险、结算风险、施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
供应商风险是园林绿化工程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风险,供应商风险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园林绿化苗木的来源,供应商风险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关键信息外泄、信任与协调问题等引起的,进而导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物流风险的产生。
结算风险是园林绿化企业风险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风险类型之一,结算风险主要是指园林绿化企业在进行资金清算中存在的风险,它严重影响园林绿化企业经济效益。尽管现阶段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已经展开风险管理,但风险管理仍不够强,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还不够。
2、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会计处理成本控制存在缺陷
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在会计处理上都缺少对苗木的收发存制度,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会给虚假采购苗木带来空间,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给企业带来苗木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企业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时,园林绿化使用的只是一部分苗木,其余苗木暂存在苗圃中,而这样的情况会使企业园林绿化工程成本增加,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报表亏损情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在企业成本控制时,成本控制不够全面,仅仅将成本控制局限于企业内部,没有将供应商和客户的情况纳入到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同时在成本控制中没能实现全员成本控制,在施工中会发生材料浪费和工程质量低下的情况,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进行。
3、内部控制中没有涉及园林绿化养护工作
现阶段,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认识存在误区,没有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纳入到内部控制中,使得养护工作不够到位,园林绿化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园林绿化工作不但要对城市进行绿化建设,而且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给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但由于内部控制没有涉及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使得园林绿化工程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园林绿化工程企业还缺乏相关的养护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内部控制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涉足不够,控制手法单一,缺乏相应的技术,这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相关管理部门的风险识别能力,发现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处理办法,规避企业的风险因素,确保园林绿化企业的经济效益。避免供应商风险,需要确定经济状况良好、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对供应商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需要处理好双方的信誉情况,确保双方信息交流对称,还要确保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相关信息不会被供应商企业泄漏,以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算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将结算结果与相关结算人员的薪资挂钩,一旦出现结算结果失误的情况,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能够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流失,还能减少园林绿化企业不合理消费的产生。财务核对制度,是园林绿化企业降低结算风险的重要手段,不定时、适时的对园林绿化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核对,从而降低结算的风险,促进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健康发展。
施工管理风险需要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进而做好施工中的风险控制,并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提出警告。施工风险管理时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和施工质量,从而降低企业不必要的风险投入。
在财务风险管理时,需要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内部审批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加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重视企业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
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是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工作,采取先进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以先进的技术,实现园林绿化工程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园林绿化建设效率。同时企业内部要改变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将供应商和客户的情况纳入到成本控制的体系中,实现成本与进度的同步控制,杜绝施工中材料浪费情况,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重视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注重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加强人才培训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点工作。因此,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纳入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去,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使园林绿化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由于企业在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所以应当引进相关的先进的技术性人才,以促进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发挥员工的才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加强对内控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并联合相关部门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业绩考核,促进内部控制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园林绿化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其次,企业内部控制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决策的执行力度,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增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挥内部控制部门的重要性。
关键词:省级电网企业;物资集中管理;财务风险;风险分析;改进;建议
一、引言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单位,肩负着保障供用电的重任。江苏电网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企业,实行物资集中管理体系多年(“四集中”包括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仓储和集中配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四集中”管理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成为新的风险的产生点,有必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当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范。本文立足江苏电网的物资供应公司,以其负责的物资管理全过程为分析对象,明确了前端各环节中可能引发后端财务风险的事项,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二、从财务视角审视全流程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江苏电力系统的物资集中管理一直是国网系统内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多年,各个专业均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多次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措施的制定等工作,其显著的特征是针对性强、贴近公司的实际业务,对众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但内容的体系性和框架的完整性有待提升。这些工作往往局限于各个专业自身的领域范围之内,各个部门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结果等均用不同的专业语言表达,无法整合成公司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整体举措。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梳理过程中,对物资管理总体流程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非财务性因素和前端业务中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不足。因此,采用财务视角,对全公司物资集中管理模式的整体进行分析,明确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并设定应对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措施设计
当前省级电网企业典型的物资管理流程,将物资管理专业本身的管理标准和物资财务管理标准等进行比较综合,确定了5个主要流程环节,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合同管理、物资供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等。
(一)物资需求计划
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环节主要的风险为:一是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储备质量不高,影响物资需求的准确性,而物资需求计划是整个物资管理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后续物资采购、配送及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电力行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下,项目物资需求申报以保障安全可靠用电等生产技术方面的考量为重点,对经济效益考虑相对较少,影响了项目储备及物资需求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物资需求计划不够准确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物资采购模式下,招投标和配送周期较长,使得物资需求单位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往往倾向于多报、早报。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是借鉴其他行业公司的物资管理模式,降低物资管理集中程度,提高物资需求计划与实际的采购行动间的衔接和对应关系。二是清仓利库和废旧物资使用的进一步深化,重要前提是对仓库中既有的积压物资的物理状态、技术水平、存放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由专业人员评估其可用性并形成专门的记录,以便于物资需求提报时进行细节审查,确定是否使用。
(二)采购管理与招标管理
采购与招标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在采购方式的确定上,对于不同类型采购金额的物资,确定了清晰采购方式区分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实际业务的分析不足,形式性控制完善而实质性控制有待提升。二是物资公司仅负责组织开展招标工作,尚未开展评标工作质量的实质性审核和事后分析,反馈优化的循环机制尚未建立。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招标部门平时应对违约或陷入财务困境的供应商进行持续分析,提炼其特征供评标环节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意见。二是根据历史上的招标结果及后续的合同执行情况分析评标工作质量,反馈后调整专家抽取规则,适时调整专家构成。
(三)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当前物资公司侧重按流程签订合同,合同文本以总部确定的标准格式为准,对合同的实质性和内容性审核参与较少。二是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物资公司对产生财务风险的条款的调整权限有限,可控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总体而言,应提高对财务性条款制定的参与程度,同时适当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提前防控财务风险。二是具体措施上,重点是降低预付款比例,提高履约保函比例,消灭风险敞口。同时,要提高对保函真实性和可追索性的控制。
(四)物资供应
物资供应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物资配送过程中出现较多延迟等问题,影响后续的工程施工、财务结算和物资款支付。二是逾期和延迟交货问题较为严重,伴之以物资接收单位和货款支付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供应商凭其开具的发票到物资公司结算过程中,影响财务结算及时性和货款支付的安全性。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逐步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计划和交货计划,并与其实际交货时间进行比对,由实际的收货单位进行评价,纳入供应商评价范围内,提高配送准确率。二是可考虑在招标过程中要开发“供应商产能评价工具”,及时对比其招标结果和供应能力,防止同一供应商集中中标而无法及时生产和交货的情况。
(五)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
物资结算与款项支付环节主要的风险如下:一是预付款方面:目前预付款已大量减少且在系统中将保函提交作为前置条件,风险大大降低,但个别情况下仍然存在保函无法覆盖预付款的风险;保函的真实性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二是各节点款项支付方面,在物资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业务流程较长、各主体信息沟通不畅,业务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与实际可能存在不一致,影响了财务的结算,有潜在的资金风险。三是保函的期限风险,尤其是项目延迟时间较长后供应商履约保函到期,而一般情况下供应商不愿意再继续提供履约保函。四是项目执行后,对供应商的违约金和罚款可能超过其履约保函,导致罚金无法收回。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如下:一是通过增强对保函真实性的审查和增加限制性条件(如只接收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具的保函),提高保函可追索能力,防范财务风险。二是对于可能产生的错误支付,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加大舞弊后的处罚力度等手段,同时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前发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理,避免物资款项支付完成后才发现物资或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无法落实处罚的情况。
四、强化物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改进措施设计
【关键词】项目投资 风险分析 应对措施
1工程项目投资概述
工程项目投资,指某项工程从筹建开始到全部竣工交付使用为止所发生的全部资金投入。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非生产性建设工程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
2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2.1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目标
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目标:实现项目预期的投资效益,即在业主规定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目标指导下,合理运用各种资源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
2.2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1.设计阶段重点控制: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大。
2.主动控制:主动地控制项目投资,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
3.令人满意原则:工程工期、投资和质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3工程项目投资风险概念
因不确定因素使项目投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的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即投资者直接或间接的损失。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数学模型:
式中:R-工程项目投资风险;P-风险损失概率;C-风险损失的范围或幅度
4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4.1投资决策阶段风险
4.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由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
1.政治环境变化风险
(1)政策变动风险 ;(2)政局动荡风险 ;(3)第三方干预风险
2.经济体制改革风险
3.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4.金融政策变化风险
(1)通货膨胀 ;(2) 汇率变动 ;(3)市场动荡 ;(4)资金短缺风险
5.环保政策变化风险
4.1.2投资时机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开发活动往往开发周期长,受到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性和波动性的影响很大,从而导致供求及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也相应受到影响。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国家未来几年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形势、国民收入水平、消费心理等风险因素进行预测,以选择恰当的开发时机,避免因投资时机选择不当而带来风险。
4.1.3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承担风险的大小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如果投资者选择独立承担开发风险并独享利益的可采取独立开发的投资方式;如果投资者与一方或多方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合作开发的可采取联合开发的投资方式。
4.1.4投资可行性研究风险。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项目的背景和概况、环境状况和需求预测、方案选择、开发期限、投资费用估算、投资与融资计划、盈利预测、财务报表、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和结论。
4.1.6应对措施:
1.收集整理资料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重视工程造价投资决策并选择最优方案正确决策;
3.认真编制投资估算并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4.重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4.2投资前期阶段风险
4.2.1置地风险
置地方式与时机的风险
4.2.2融资风险
1.银行信贷融资风险
主要是指一定时期银行的利率、汇率及财务风险。
2.债券融资风险
债券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高,且相对固定。如果债券利率设置过高,这将增加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如果债券利率设置过低,又会影响债券的销售,不能达到筹资的目的。
3.股票融资风险
在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过程中,可能由于股票发行的多少、价格以及发行时机的不恰当,以致投资者发行股票困难,或者融资成本过高而带来损失的风险。
4.2.3勘察设计风险
1.勘察风险
勘探点分布是否合理、钻孔的深度及勘探方法不当等都能引起勘探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建设用地的分析错误,使得基本的选择和设计的错误。
2.设计风险
如果各专业(建筑、结构、装饰、给排水、电气和通风空调等)方案的设计方案出现有不合理的的地方,都会使工程不能达到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工程目标。
4.2.4工程招标风险
1.公开招标风险
投资者由于在资格预审、评标过程中有较大的工作量,耗费耗时较多,同时对中标者信息不完全了解,从而提高了今后与承包商协调的风险和承包商违约的风险可能性。
2.邀请招标风险
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于竞争范围的受限,使投资者失去了获得更低报价,以及在技术和管理上更专业的承包商的机会。
4.2.5合同风险
1.总价合同风险
①不可调值总价合同:承发包双方除设计、设施和工程范围有变更外,不能因为其他理由,如工程量、设备和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变动和地况变化、恶劣气候等,要求调整合同总价。
②可调值总价合同:主要是当材料、设备、人工等成本增幅超过某一限度时,投资方给予补偿,即由承包商承担小额风险,大额风险转移至双方或完全由投资者承担。
2.单价合同风险
①估算工程量单价合同:由业主方给出总工程量概算表,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承包方填报单价,按最终实际完成工程量计算工程总价。
②纯单价合同:常因工程量和单价不合理易引起成本风险,不利于投资者控制工程成本。
3.成本加酬金合同风险
常用于紧急工程或技术经济指标难以确定的项目,如救灾修复项目。
4.2.6应对措施:
1.控制前期投资的风险
在项目建设前期,风险管理人员应熟知工程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能更好的依法办事,有效地依法控制工程前期投资风险。
2.规避前期投资风险
在工程项目前期,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提前做好规避方案,做好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损失程度,还需正确全面理解与审核招标文件、图纸以及工程量清单,降低签订合同以后的风险,同时应随时掌握市场的价格动态,及时调整合同价格减少成本方面的风险。
3.转移前期投资风险
可推行索赔制度、担保制度以及工程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以应对项目建设前期中不可预测的某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项目上的经济损失、工期的延误,确保工程投资的顺利进行。
4.保留前期投资风险
对于不能避免的、自己有能力承担的风险由业主方承担风险。当风险已发生或对风险缺乏认知时,可以设立风险基金,用基金去弥补损失。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往往施工前期的风险不可预测,因而需做到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风险保留工作,降低损失,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工。
4.3建设阶段风险
4.3.1工期风险
在工程建设阶段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问题。最容易出现时间损失,导致工期延误,影响市场发生较大变化,错过最佳运营时机,进一步增加投资者的资金利息支出,导致资金积压,开发成本增加、投资利润下降。
4.3.2成本风险
1.设计变更风险
由于工程前期设计考虑不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而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2.施工条件变更风险
正式施工中,由于天气变化、地质勘探深度不够等因素引起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工程风险增大。
3.价格变更风险
因为市场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影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而给工程带来相应的风险。
4.3.3质量风险
1.人员素质造成的质量风险 ;
2.材料质量造成的质量风险;
3.机械设备质量造成的质量风险;
4.方法造成的质量风险;
5.环境造成的质量风险。
4.3.4技术风险
1.施工方法风险;
2.新材料风险;
3.新技术风险;
4.新工艺风险。
4.3.5安全风险
1.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风险;
2.控制物不安全状态风险;
3.作业环境不安全风险。
4.3.6应对措施:
1.风险分散。为了降低风险,可以把主要的大风险分散为若干个小风险加以控制。比如在材料采购上可以采取由单一供应商变为多个供应商,即分散供应商,这样就会避免由于单一供应商带来的供货不及时的风险;再比如在选择劳务发包时可以采取分标段、分工程招标,从而达到避免相应风险的目的。
2.风险转移。一是采取签订上下差合同的办法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或其下家;二是还可以采取工程投保来转移设备、工程风险等。
3.风险回避。回避风险是减少风险的最好办法。具体做法:一方面选择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和明确责任制度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回避。
4.风险保留
具体做法:既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建立风险预留基金,(若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大)又可以安排风险预留基金补偿资金或资源损失。
4.4建设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应对措施
1.风险回避;
2.风险抑制 ;
3.风险转移;
4.风险自留;
5.风险组合。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使风险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及其特点,全面识别和衡量工程项目潜在的风险,加强工程项目各环节的管理,制定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体系,减少人为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项目风险。
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最优资源的分配组合,这不仅仅有利于项目各参与方的正常经营运转、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和谐、稳定发展,也对提高我国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云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2004:63-69
[2]王鹏.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讲.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42-45
[3]钟宁,李静.目的风险管理及防范.咨询导报.2007:113
Abstract: As the suppliers are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ply chain, it's a vital issue for the core enterprise to choose the suppliers.In the modern market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low cost, the credit risk is another ele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nsider. The bi-level model which based on multi-objects can be introduced to the supplier's selection, stablishing an upper model to aim at minimizing the aggregated cost and, in the lower model, targeting at the suppliers' minimum financial risks. The AHP is also introduced into the lower model to obtain the integrated credit index which indic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The upper model is used to restrain until we get the optimum.
关键词: 供应商选择;双层模型;金融风险;AHP法
Key words: supplier selection;bi-level model;financial risk;AHP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15-03
1 问题提出及相关文献
上游供应商为核心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其成本高低、质量优劣是制约供应链最终产品质量以及盈利水平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将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保证供应链核心竞争优势,达到“双赢”的效果。鉴于供应商在供应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供应商的选择对于核心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相关文献。Dickson G.W[1]于1966年提出了23项供应商选择准则,之后Weber[2]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在Dickson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价格、质量以及交货期等为主的评价准则;国内的马士华[3]等也提出了供应商选择的评价体系。供应商选择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依据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其耗时短,过程简单,但对于多对象的供应商选择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现在供应商选择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法、层次分析法(AHP)[4]、成本估算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EA)[5]等,数据挖掘[6]以及BP神经网络等方法也被运用到了供应商选择中。这些方法的优点是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但其局限性在于大多数方法只偏重于单一目标或单一供应商的选择。在实际供应链运作时,由于各个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考虑到供应商议价能力、质量以及风险等因素,核心企业通常会选择若干个供应商合作。
2008年金融危机后保险与风险规避成为了企业重视的焦点。因此识别供应商风险,将信用风险纳入供应商选择范畴,降低供应链风险,可以更好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双重目标的双层模型,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优化。
2 构建双层优化模型
双层模型是一类具有主从递阶关系的数学模型,它是将优化问题作为约束条件的极值问题[7]。本文提出的双层模型其上层模型(U)以成本最低为目标,下层模型(L)以供应商的信用风险为标准进行筛选,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得到供应商综合信用指数。再将上层选择出的供应商进行重新选择,从而确定供应商及采购数量。
2.1 上层模型(U)的建立 假设同一种商品有n个供应商,采购费用包括采购人员费用、购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由于核心企业采取较为严谨先进的供应商选择模式,采购人员工资和差旅费逐年降低,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将其列为管理成本中,因此本文考虑的总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首先以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上层模型(U):
(U)minF1=■?浊ixiai+■?浊ixikili(1)
s.t.x1,x2,…,xn?叟0(2)
■xi=V(3) ■?浊i?叟1(4) ?浊i(1-?浊i)=0(5)
xi是上层模型的决策变量,表示企业在第i个供应商的采购量;?浊i为0-1变量,(4)式表示核心企业至少选择一个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ai是第i个供应商的单位采购价格,即单价;ki是第i个供应商的单位运费;li表示第i个供应商的运输距离。V表示核心企业对该产品的总需求量。(1)式中第一项为核心企业选择在第i供应商购进xi产品的采购成本,第二项为核心企业选择在第i供应商购进xi产品的运输成本;(2)式表示核心企业至少要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合作;(3)式表示采购量总和要与核心企业总需求量相等。
2.2 下层模型(L)的建立 下层模型考虑供应商的综合信用风险指数。现在主要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现在世界上公认的信用评级公司有穆迪、标准普尔以及惠誉国际,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参考其评价指标本文采用以下因素进行信用风险评价:企业注册资本B1、企业盈利能力B2、银行资信等级B3以及现金流机动性B4。得到第i个供应商的综合信用评价指数?棕i作为供应商风险权重,且?棕i与xi正相关。本文参考文献[8]的思路,利用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8]计算供应商信用指数建立下层模型。
(L)maxF2(?棕i)=1-■[1-?棕i](6)
?棕i为决策变量,表示第i个供应商的综合信用评价指数;F2(?棕i)表示系统整体信用评价指数。(6)式是以供应链稳定性最高建立的函数。
2.3 综合信用评价指数的计算 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时通常采用的模型有KMV模型[9],Credit Risk+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以及Credit Metrics模型等。其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以及较长的过程,并不适合核心企业供应商选择时使用。本文采用层析分析法(AHP)计算综合信用评价指数。AHP是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AHP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等,各层因素之间、上下层之间相互比较,从而得到每个方案相应权重。
双层模型求解具有非凸性,属于一类强NP-hard问题,解决起来相当复杂,尤其是当涉及变量个数较多时,求解其全局最优解更为困难。BEN-AYED和BLAIRE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指出:即使是很简单的双层线性规划问题也是NP-hard问题,不存在多项式求解算法[10]。双层模型的非凸性使得其不仅求解十分困难,并且其求得的最优解也只是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11]。现在双层模型的计算常以计算软件进行,本文采用Matlab R2010B进行求解。
3 算例分析
假设某汽车生产商同一零件的三个供应商C1、C2、C3。其数据如表2所示,且企业对该种货物需求量为110。
核心企业建立双层模型选择供应商。首先计算下层中的供应商综合信用评价指数。利用AHP计算主要是根据Saaty的1-9比例标度法(表3)建立对比矩阵进行。
对于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企业注册资本B1、企业盈利能力B2、银行资信等级B3以及现金流机动性B4建立两两比较的对比矩阵,如表4。
得最大特征值?姿max(A)=4.1170,CI=■=0.0390,RI=0.90。
则CR=■=■=0.0433?刍0.1,则对比矩阵一致性成立。
此时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B1、B2、B3、B4的权重为,U=(0.0869,0.8880,0.1847,0.4121)。其权重与重要程度成正比。构建候选供应商C1、C2、C3与B1、B2、B3、B4的对比矩阵,如表5。
得?姿max(B1)=3.0183,CI=■=0.0092,RI=0.58。CR=■=■=0.0158?刍0.1。对应的特征向量为?滋1=(0.8527,0.4881,0.1862)。同理可得候选供应商对于其他准则的对比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为?滋2=(0.9225,0.2803,0.2547);?滋3=(0.2468,0.3350,0.9093);?滋4=(0.2184,0.5201,0.8257),可得供应商综合信用评价指数?棕1=1.0315,?棕2=0.5675,?棕3=0.7506。?棕1?酆?棕2?酆?棕3,即供应商C1的风险最小,C3风险最高。将?棕1、?棕2、?棕3带入(6)式进行供应链可靠性分析,可得评价矩阵。将供应商数据代入上层模型,为?浊i赋值,求解xi、F1如表6所示。
综合考虑成本以及供应链风险最小应选择方案5,即选择供应商C1、C3作为合作伙伴。在现实生活中,核心企业常常会选择若干个供应商进行合作以综合竞争优势、分担风险,但是不会选择过于分散或过多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免加大供应链管理难度,增加供应链风险。本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经验相符。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将供应商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数引入到下层模型,建立了基于成本最低以及供应链整体风险最小为双重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试图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并联系统可靠性计算模型计算供应链风险指数,以确定最终最优方案。模型充分考虑了传统意义上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成本最小、利润最高,同时也考虑了在当代经济背景下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ickson 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 Journal of purchasing,1966,(5):5-17.
[2]Weber C A,Current J R,Benton W 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 Europe Oper Res,1991,50:2-18.
[3]马士华,王许斌.确定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6):5-8.
[4]戴海容,王丽萍,邱飞岳.一种基于AHP/线性规划的供应商伙伴选择算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32(5):509-515.
[5]陈畴镛,陆锦洪.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浙江学刊,2005(1):221-224.
[6]史成东,陈菊红,张雅琪.基于BP神经网络和DEA的物流供应商选择[J].工业工程,2010,13(4):112-116.
[7]赵志刚,苏一丹.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双层规划模型[J].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2006.
[8]刘嘉,吴志军,郁鼎文,孙国梓,张玉峰.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5(5):99-102.
[9]BEN-AYED.Ageneral bi-level linear programming formulation of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1988,22(B):311-318.
[10]孙会君,高自友.考虑路线安排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双层规划模型及求解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4).
[11]Campelo M,Seheimberg S.A Study of Local Solutions in Linear Bi-level Programming[J].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5,125(l):63-84.
[12]周爱民,谭春桥.双层规划模型及其算法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2):133-137.
[13]B Liu.A survey of credibility theory[J].Fuzzy Optimize&Decision Making,2006,5(4):387-408.
【论文摘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的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这项金融业务能有效破解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银行针对不同融资方案加强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管理。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渠道中,一方面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具有同质性,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陷入贷款难的境地,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基于供应链角度的金融创新——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既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从全新视角破解优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产生背景
所谓供应链就是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概念,是指从商品的原料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不同类型的企业,如能源性企业、制造型企业、流通性企业都有各自的商业形态、供应商和分销办法,都有各自的供应链解决办法。在整个供应链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难以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还受到核心企业的制约,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衡,这种失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中小企业,从长期看也势必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将其描述为“1+N”的模式: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分工背景,到目前为止,从人类社会生产分工看,先后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过程。自上个世纪80以来,产品内分工成为分工的新趋势,产品内分工也叫工序分工。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域跨国别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在这样国际分工的新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生产活动中,在产业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目前,国际上的一些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提前支付融资。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另一类是库存所有权融资,这种方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最初库存所有权融资是银行与供应链之中的库存质押对供货企业进行贷款,使得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运营资本,以持有库存。
2 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商业银行改变了对企业信用评级的视角,银行传统金融产品提供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企业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进行评级和授信,而单独从个体角度看中小企业的确存在自身发展时间短,财务状况不好,而导致信用评级较低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难在缺乏信用,难在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体现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如果按照传统的审贷标准,凭抵押担保或靠报表分析,中小企业确实很难进入银行的放贷视野。
如果把中小企业放在产业链条上考察,情况会有所改变。供应链金融创新亮点在于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这种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供应链金融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即银行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评估方式要高;二是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而该授信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
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陆续完成以及我国以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银行业竞争业务日益加剧,每家银行都在寻求自己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未来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将呈现以下的趋势:外资银行占领高端市场,存款客户是大客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存款者收取一定管理费用,贷款客户多是知名的跨国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金融产品的百货公司,产品种类繁多,目标市场人群从低端覆盖到高端;而一些中小股份制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最优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的专卖店,在某些创新金融产品上做出特色和具有竞争力。金融产品的创新源于对市场需求敏锐洞察力与深入的调查,目前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于2005年正式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国内领先的贸易融资专业服务银行,打造国内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具有吸引力。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核心企业往往是大企业,信用等级高、容易融资,且融资成本低;而配套企业则往往是中小企业,信用差、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强势核心企业,更需要贷款和金融支持,尤其是流动资金上的支持。按照传统信贷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门槛,而现阶段,国内缺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这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果看,获益最广、最多、最显著的要数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也是该种融资方案的受益者。如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不融资、小企业融资,那么必然造成供应链整体的融资困难和高成本运行,最终必然体现为终端产品高价格和难以及时供应。这样,核心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技术管理供应链,做好整体供应链的融资规划,就能大大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巩固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切实培育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已开始尝试操作供应链金融产品,如提前支付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与传统应收账款融资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提前支付融资是由供应链的大企业(购买者),像沃尔玛、戴尔这样的公司牵头安排的,这就比较容易。通过这样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获得了运营资本融资,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而大企业则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4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管理对策
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首先,国内物流经济发展迅猛。入世以来中国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供应链融资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其次,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在诚信机制的不完善但融资供需双方两旺等因素作用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将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导向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市场细分和安全性等考虑,会有不同的融资方案被创新出来。第四,我国参与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推动供应链融资的良性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融资方案中的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殛待解决的问题。①加强行业研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供应链融资中的市场风险是指大型国际企业购买中小企业商品后,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不能按计划销售货物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导致的银行贷款无法及时收回或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要围绕跨国公司及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了解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市场地位,履约情况和产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仔细研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银行必须对各大类商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宏观政策,还要及早介入供应商的谈判,了解买卖双方的有关情况。
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文件,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科技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和声誉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存在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2B industry and trading process, paper uses FMEA method help enterprise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risks in e-commerce operation, from the view of platform operation, we can identify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its severity sort,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inall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 market and society.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response strategy,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actual results and the expected objectiv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project.
【P键词】FMEA;B2B;风险管理
【Keywords】FMEA;B2B;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713.3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59-02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B2B已占据电子商务市场的70%,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B2B运营商平台营收规模为16.2万亿元,增长率为14.6%,众所周知,B2B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包括客户管理、在线交易、第三方支付、物流仓储等,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风险才能衡量和评价风险和选择应对风险的办法。2015年,e租宝被调查事件,再一次将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仅11月全国共爆出79家问题平台。风险的集中爆发使我们意识到电子商务平台甚至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中系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 B2B平台风险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等,实现商务或买卖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B2B电子商务为企业间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易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间交易过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平台交易还存在诸多风险,例如客户管理风险、在线交易风险、第三方支付风险、物流仓储风险等,只有全面准确的识别风险才能衡量并评价风险和选择应对风险的办法。
3 风险识别
通过对公司存在的显性和潜在的风险。通过鱼骨图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公司运营的整体风险进行识别,并列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该方法较为系统,侧重于宏观分析。同时对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的流程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公司的电子商务流程较为稳定,电子商务模式比较成熟,实践性比较强,两种方法的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能够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较为全面与彻底的识别。
通过对平台会员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系统风险识别,共分析出以下风险点:
①供应商所提供的基本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付款能力等。
②供应商询源过程不够充分、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③擅自采用外来合同文本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④未经审批越权或擅自签订合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⑤与未经授信供应商和用户签订不同结算方式,造成公司的资金风险。
⑥应收未收、不及时催账、代收代付、红冲调账。
⑦付款依据不充分。
⑧保管不善导致被挪用的风险。
⑨客户信息外泄和公司价值资源流失。
⑩竞价交易的信息与实际不相符的风险,为公司带来不良影响或者损失。
11平台管理人员泄漏后台信息,篡改交易信息等。
12对不满足会员条件的故意放低要求或添加恶意会员,后续管理和交易带来风险。
13项目人员未作全面的可行性分析给公司带来风险隐患。
14项目科研不充分增加公司支出。
15外包供应商选择不当为公司带来损失。
16验收项目时,有选择性地进行功能检测,或者放宽检测标准。
4 风险分类与分级
公司风险按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
重大风险指对公司经营目标影响程度非常巨大,需公司层面进行重点管理的风险。
重要风险指对各单位经营目标影响程度相对较大,需部门层面进行重点管理的风险。
一般风险指除重大、重要风险外的其他风险。
在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体系运作中,虽然都会去编制一份有关“预防措施”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但真正可以达到预见性地发现较全面的潜在问题通常存在较大难度。为了使得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无法实现而有效的实施“预防措施”,需要一个从问题识别到潜在问题控制的管理系统,这里主要介绍一种行之有效并且便于操作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的方法,即“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FMEA)方法。
风险优先数(RPN)=严重程度(S)×发生度(Sf)×难检度(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