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时间:2023-08-29 16:4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坡度要求

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生态位适宜度

中图分类号:F3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在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合理的分区,旨在为有序引导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使工程设计更有针对性,编制更适合实际的工程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县域耕地等别。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区,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总面积955.82 km2。依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2011年卢龙县基本农田控制面积为37 297.04 hm2,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9.02%,占农用地面积的51.43%。卢龙县是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近年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模8 474.80 hm2,占基本农田总规模的22.72%。通过整理,区域内基础设置得到极大完善,基本农田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的数据包括卢龙县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卢龙县DEM高程数据、地形图、土壤图、基本农田划定外业调查数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和农开办农业水利项目等资料。

1.3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

1.3.1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生态位适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作物的现实资源位与其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对其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1,2]。运用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可以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以各种资源条件为支撑和基础,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多维的资源条件空间[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因子构成最适资源生态位空间,耕地的现实资源构成对应的现实资源生态位空间。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反映了区域耕地现状资源条件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适宜性程度[4]。当现实资源位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显示生态位适宜度为1;当现实资源位完全不能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可见生态位适宜度能够反映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源需求与现状资源生态因子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2]。通常情况下,作物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可分为如下3类:

对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计算公式为:

xi= 0 si

对于负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的现状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计算公式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对于最适值在某一区间,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好的指标因子,如路网密度,计算公式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为第i种资源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Si为资源现状的测度,Di为对资源要求测度,Dimin为资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为资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为资源的理想要求值,Ri为资源的保证率。

1.3.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定义,即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高标准农田持续利用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在考虑卢龙县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实地调研与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与施工条件和立地条件3方面选取12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表1)。

1.3.3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和量纲往往不一致,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要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5]。根据因素指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根据因素指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将评价指标分为阈值型因子和数值型因子。对于阈值型指标按照表2进行分级打分,对于数值型指标,可按相关公式计算[6-8]。

1.3.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根据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通常由隶属度最小的因子决定,当某些因素在数量或质量上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接近某一临界值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式(4)]行指标量化分布的空间叠加,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综合生态位适宜度,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xi为某一评价单元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值,wsi为第项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

2结果与分析

卢龙县基本保护区内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过上述评价可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即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稍加改造区(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区(Ⅲ)。由图1可知: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 面积为11 306.24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9.23%。该区域属于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卢龙县南部的平原地区和县城北部潘庄镇、刘家营乡、燕河营镇和陈官屯乡的平原地区。近期建设的区域面积较大,该地区的基础条件较好,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较高,只需进行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区(Ⅱ)面积为6 468.57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乡、双望镇、印庄乡和潘庄镇,分布与近期建设区相邻,反映其建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以及连片推进性,该地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稍加改造区域。区域内灌溉排水设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农田质量有待提高,应针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项目设计与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区(Ⅲ)面积为1 1047.43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8.33%。主要分布在卢龙县的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半丘陵地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的地区。该地区基本农田坡度影响较大,同时基本农田的自然禀赋较差,基础设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损等严重的情况,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连片性以及区位条件都较差,施工难度较大且所需资金较多,因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远期建设区域。该区域的基本农田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工程应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加强基本农田的质量。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GIS技术为支撑,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研究,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分为3大潜力区。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性,由平原区向丘陵区、半山区依次过渡分布,结果表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能够有效划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

本研究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的是专家打分法,主观性较大,可能造成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确定一个客观评价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的自然属性因素,实际工作中还应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聂艳,喻婧,崔灿.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鹏,赵同谦,张安录,等.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 生态学报,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l):123-134.

[5] 钱辉,张大亮.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演化机理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20-26.

[6]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科学,2013,33(1):36-44.

[7] 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8] 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12,14(3):189-193.

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1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普遍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高标准农田比重仍然偏低,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土地平整,或支持渠道防渗衬砌及水渠建设。技术上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个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必须改变和进一步提高改造水平。

1 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

1.1 自灌区低压管道配水系统设计

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是利用低压水管完成的,作为替代明渠输水的技术。主要应用如下: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水直接进入;出口管道将水输送到灌溉沟或其他形式的灌溉田中。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出口流量大,既保证水的利用,同时也能节约用水;此外,低压管道出口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因此,管道可以选择一般的,以此节约成本。这种灌溉系统的设计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节约型社会建设,应先节约用水,关键在于良好的水利建设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低压管道灌区配水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方法,提供了相应的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改造思想,大大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只能由田水单边主义的做法,因此非常经济实用的,它的前景非常好,这是国家的研究人员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更适合在自流灌溉中使用。正常情况下,自流灌溉比横截面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选择明渠输出水方式,然后横向贯通河流和农业排水流通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重力灌溉更多依靠通道数量,水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采取更复杂的的方法来配水,这个问题是低压管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除了具体设计的灌溉面积,它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然后除去水流量和设计成本。在设计上,可以多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好的设计。

1.2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设计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留在现场的地表水,以免作物被淹,因此系统设计要考虑到降雨的程度,并用作设计地下管道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田间排水工程以农业排水沟为主,其工作是提高耕地径流排水效率,从而起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如果稻麦轮换,是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因此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不仅要实现排水的目的,也应该实现降渍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排水沟降渍设计或选择使用沟渠、地下管线相互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排水降渍。为了真正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污渍要求,挖沟渠,使其保持适当的坡度,不能太陡,否则会影响渠道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施工问题,为了确保施工方便,挖坑道,底部宽度不宜过小,但要实现上述所有要求,需要很高的成本,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排水沟渠,配合地下管道。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很多沟渠,但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虽然勉强克服沟渠太多的缺点,即仍占用一些耕地,并需要频繁的维护和管理。

2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

2.1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持通道蜿蜒,这样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与直线通道相比,蜿蜒的通道有一个更复杂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为了丰富物种类型,排水沟不要建立一个直路沟渠,可适当增加其曲折性。同时允许剖面多样形式,断面采用梯形截面,可以使用较大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各种生活环境。因为土壤问题,混凝土护坡必须使用,但不能全部使用,可以衬砌斜坡的两侧,水道下方可以不用,这样的水道和地下水也可以交换。或使用植物型防渗块,从而避免了“三面光”。植物型块可以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块和植物生长组成,在斜坡或底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而且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的水体废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生态型排水沟断面设计方法

排水沟的设计要求“模仿自然。”主要特点是异质性,形态的异质性主要是指不规则性,横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轮廓曲折性,具有水池和浅滩交替的特点,构成材料的异质性是指由砂,砾石,石头,木桩,水生植物和其他物质构成水道。该水道要求流速,流量,深度,水温,水质,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以便形成形态不同的异构生态因子,从而创造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以便形成丰富的渠道生物多样性。设计的通道形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分水岭通道形态多样性原则,参考自然流域多样化,为构成复杂的渠道规划和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总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具有高标准的农田产生很好的效果,良好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农田的具体需求,而且还应考虑设计成本、质量,这样我们才可以设计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经验,以供参考。

第3篇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布局调整;工作建议

1.前言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基本农田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生产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的好坏,与此同时还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并没有准确定义,结合基本农田的基本特性,可将永久基本农田定义为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划定出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土壤肥沃、地力上等、抗灾能力强的一部分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用于保障一定时期商品粮供应和辖区内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农田用途管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壤地力实施综合保护。一经划定,长期不变[1]。

2014年10月18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并下发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106个重点城市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了详细说明。2015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了106个重点城市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初步任务,并细化、明确了推进划定工作的具体要求。据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正式启动。

2.存在问题

从1988年湖北荆州最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994年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正式建立以来,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经历了保护区全面划定、调整划定到全面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保护的内涵也从数量保护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保护转变[2]。

在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基本农田保护刚性不足是首要问题,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与优质耕地的重叠度较高,城市发展占用优质耕地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对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不够;其次,基本农田的质量逐渐下降,对基本农田的补充过程中“划劣不划优”的做法还依然存在,城市周边还大量优质耕地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再次,地方的政府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态度不坚决、不积极,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的保护;最后,也是较为重要的是,农民对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比较单薄,并没有意识到基本农田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对基本农田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势在必行。

3.布局调整

本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与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充分结合,依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基本农田布局的划出划入调整应遵循以下思路:

1) 坡度大于25度且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严重损毁且不能恢复耕种的耕地;经合法认定程序确认的严重污染的基本农田以及零星分散、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低等别耕地均应划出基本农田。

2) 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计划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应划出基本农田。

3) 现状基本农田中,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其他农用地,应该划出基本农田。

4) 城镇周边及交通沿线尚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等别和地力等级达到本市(县)平均水平以上的现有耕地应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5) 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尚未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6) 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时不允许把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拆分成零散的小块基本农田。

4.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议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同时,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城市周边未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图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行开展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随着工作的局部开展,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几点建议。

1)优先考虑生态安全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求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协同开展,考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耕地的生态功能,耕地生态系统是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其存在生产力价值、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自然美学等。在进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时,建议以生态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在保持耕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耕地的生态安全,确保水系、生物廊道的完整性,构建生态屏障网络,全面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基本农田划定后,要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在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2)优化布局建设用地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求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协同开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无序扩张具有刚性约束作用,对城市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确定后,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是保障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一方面要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此类建设用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无法避免的,要以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原则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提高建设用地利用集约水平,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另外,带有污染物排放的产业用地,应远离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保障农产品安全。

3)认真研究界定标准

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过程中,对有关标准如何界定,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制定。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要求,对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定基本农田,城镇周边范围如何确定,交通沿线以两侧多远距离为标准,以及集中连片如何界定,均需要以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研究界定相关标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黄建平,柳建军. 彰显保护的刚性―划定与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3:54-56.

第4篇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示范 省工 增密 增产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13-01

今年,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县农牧业局安排在代寺镇李子村八、九、十组的高标准农田中实施机插秧示范项目,实施面积100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于后:

1 工作措施

1.1 作好宣传动员,组织落实工作

首先由代寺镇人民政府动员村、组干部,再由村组干部动员农户,规划田块,落实种子,集中育机插秧。

1.2 明确责任,专人负责,确保机插秧质量

一是由县农技站负责育秧技术和生产管理等技术。主要负责人有总农艺师钟顺清、县农技站站长黄恩齐,县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张义团具体负责技术指导,琵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蔡英协助项目实施。

二是由县农机站负责机插秧田间操作技术指导,具体由县农机站站长冷学锋负责。

三是由代寺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组织落实和协调等工作,具体由副镇长赵家全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聂臣友负责。

2 技术措施

2.1 育秧

2.1.1营养土的选择及培肥

主要选择肥沃、带沙、团粒结构好的菜园地作营养土,按100亩需2000张秧盘,每张秧盘装3.5公斤细土,共需7000公斤细土,选地约40平方米,将地土表铲除,去掉杂草和杂草种子。用旋耕机将土旋碎,拨施腐熟的人畜粪水1200公斤,待收汗后用旋耕机反复旋打细碎,人工过筛后即可装盘育秧。

2.1.2秧地选择培肥及作厢

主要选择水源方便及平坦的水田1 亩。播种前3天将水放浅,保持2cm水层,亩施40%养分含量的复合肥80公斤,将田用旋耕机反复旋耙平,使肥与泥充分混匀,待泥沉紧后,即可作厢,按2米开沟做厢,厢面宽1.4米,厢沟宽0.6米,沟深25cm,将厢面用沙板抹实、抹平、抹光,待收汗后即可播种。

2.1.3播种

①播种期:分3月4日、8日、12日三期播种。

②选择秧盘:用长57.5cm,宽27.5cm,高2.5cm的机插秧专用塑料软盘。

③秧盘用量:每亩本田用软盘20张。

④种子用量:每张软盘播种75克,亩用种子1.5公斤。

⑤秧盘摆放及装营养土数量与消毒:用塑料绳拉线整齐摆放软盘,每张软盘装入过筛营养土2.5公斤,施足水分及消毒,用敌克松消毒剂按10克兑水100公斤,装入洒水壶洒施在软盘内,将营养土全层湿透即可播种。

⑥种子处理及播种量:种子浸泡2天后滤干收汗,按每公斤种子拌350克旱育保姆,每张软盘按处理后的哑谷种子100克均匀撒播。

⑦盖种:每张软盘用过筛细土1.5公斤盖种,作到谷不现天为宜。

⑧喷施除草剂:盖种后,用水稻旱秧专用除草剂――36%丁草胺・口恶草酮乳油兑水防除一年生杂草种子。

⑨盖膜保温:最后用竹片供架,地膜覆盖保温。

2.1.4 苗床管理

①防鼠:播种盖膜后,秧田周围撒毒鼠药,以防山鼠为害。

②水分:一叶一心前保持满沟水,一叶一心后放干沟内水。

③温度:出苗前秧床严格密封保温,出苗后以防高温烧苗,用竹筒打孔,在拱膜顶部每隔一米打一个直径为3cm的圆孔。

④追肥:一叶一心及时施追肥,按亩施尿素8公斤兑水1200公斤,用洒水壶均匀洒施。

⑤炼苗:二叶一心时揭膜炼苗,三叶左右苗高15cm以上及时移栽。

2.2 移栽

2.2.1严格整田质量,做到肥足、田平、水浅:机插秧前,要求亩施40%的养分含量水稻专用复合肥50公斤,必须做到田平水浅,只需3-5cm的浅水层。

2.2.2起苗运输:在秧床内,将软盘带秧取出后把秧苗卷筒,以便运输。

2.2.3秧苗装机:秧苗装机时,严格注意接头要紧密,不留间隙,否则栽秧时缺窝多。

2.2.4栽插规格:栽秧前,将插秧机行窝距调为30cm×20cm,每窝栽2苗左右,亩植11000窝以上,亩基本苗2万株左右。

2.2.5查苗补缺:机插秧后,及时查苗补缺窝,特别是田边田角插秧机栽不到的地方,需用人工补栽,作到满栽满插。

2.3 田间管理

2.3.1浅水分~够苗晒田:机插秧后15-20天,田间保持浅水层,亩苗数达12万以上时,及时排水晒田30天左右,以调节田间水、气、热状况,创造水稻生长发育良好条件。

2.3.2早施追肥,促早分叶,停滞期施肥促大穗:机插秧后5-7天,亩施尿素8-10公斤作分~肥,水稻停滞期(约5月25-6月5日)看苗酌情撒素2-3公斤作穗肥。

2.3.3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水稻健壮生长:一是根据县植保情报要求及时防治一代螟虫、二代螟虫、稻飞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二是在水稻秧苗封林时(约6月15-20日)和孕穗破口期喷施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

3 机插秧示范成效

3.1 精心培育出良好的秧苗素质

3.1.1采用四项创新技术:

一是营养土的培肥重施了腐熟有机肥,未施化学肥,秧田底肥重施N、P、K复合肥,这是育机插秧的技术创新。

二是用洒水壶带药洒水湿润营养土结合消毒,这也是育机插秧的技术创新。

三是用旱育保姆哑谷拌种,促苗矮健防病,这还是育机插秧技术创新。

四是在拱膜顶部打孔,避免了高温烧苗或揭膜降温受冻害的风险,而且还节省了揭盖膜的管理人工,使秧苗平衡整齐生长,这都是育机插秧技术创新。

这些创新技术,使秧苗生长十分健壮、整齐,秧苗素质特别好。

3.2 田泥作营养土的技术探索

在采用旱地带沙土作营养土育秧的同时,利用了水田泥作营养土的对比探索试验,共设置了四个处理:A.用田泥装盘踏谷入泥。B.用田泥装盘,旱地沙土盖种。C.旱地沙土装盘和盖种为对照。D.未装营养土,种子直播盘底后用旱地沙土盖种。其结果是:B处理与对照C处理,在出苗时间、生长速度、秧苗素质均无明显差异。A处理的出苗时间比对照C处理迟1天,移栽时的秧苗素质明显弱于对照。D处理的各种状况表现为最差。该试验说明了培育机插秧苗旱地沙土作营养土选择难的情况下,可以选用水田泥作营养土,这也是育机插秧的创新技术。

4 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1 田块小坡度大,机插秧操作难

富顺属丘陵地区,多数田块小,不规则,坡坎大,机插秧操作十分不便。建议大面积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改大田,修机耕道,千方百计向农业机械化发展。

4.2 泥脚深浅不平衡

富顺的稻田占85%属冬水田,泥脚深浅不一,机插秧操作难度大。建议逐年实行免耕不犁不耙,只把稻桩齐泥割,泥脚才能逐年变浅。

4.3 水源受限

机插秧要求田平水浅,很多地区特别是旱片死角不能放水搞机插秧。建议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田用水管道网。

参考文献

[1]李杰,杨洪建,邓建平等.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14,20(1):32-35.

[2]陈聪,曹光乔,张萌等.中国水稻机插秧发展趋势预测与装备需求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0(2):289-293.

第5篇

[关键词]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要求,建设标准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96-01

前言

在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的许多环节,我们都要注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才能够在整体上有所进步,提出更好的沼气工程设计方案。

1、规模化养猪场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的生猪养殖已经由传统的散养模式向规模养殖模式转变,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大量粪污和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养猪场的污水是高浓度的有机污水,不能按照常规办法进行处理。常规处理的投资额较大,处理工艺复杂,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并且运行过程中对动力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养猪场污水处理成本太高。要实现养猪场粪污的有效处理,必须改进处理工艺,降低处理费用,简化处理流程。笔者通过调研得知,养猪场粪污对农村生活环境与水源质量有很大影响,是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并且,养猪场粪污处理不及时,对人畜健康带来威胁,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养猪场粪污处理的有效性,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采用的养猪场粪污处理方式是厌氧发酵,但是因为发酵器的保温效果和密闭性较差,运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得不到保障。有些养猪场采用干稀分离的方式处理粪污,干粪直接打包售卖,废水、尿液以及雨水结果简单处理后直接向外排放。这种方式的处理效果差,并没有达到环保标准。

2、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要求

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cr、氨氮和病原体等污染物,对水体、大气环境、农田及作物等易造成严重污染。而发展沼气工程建设是解决生猪养殖污染,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

2.1 总体要求

2.1.1 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设计前应确定科学的建设目的

总体目标是:促进养猪粪污等有机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目的是: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建设,应以生产沼气、沼肥,兼顾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为主要目的。

2.1.2 其他要求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当地总体规划,与当地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沼气工程的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吸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3)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应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应首先考虑养猪场改进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4)规模养猪场污染物的特性及其技术参数,以实际测定数据为准。

5)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原料应是养猪场的污水和粪便,应有充足和稳定的来源,严禁混入其它有毒、有害污水或污泥。

2.2 工程选址和总体布置

2.2.1 工程选址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选址应符合养猪场整个生产系统的规划和要求,并应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在畜禽养猪场和附近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在畜禽养猪场的标高较低处;

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4)满足防疫要求;

5)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供水供电条件。

2.2.2 总体布置

1)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总体布置应考虑到养猪场远期生产规模扩展的可能性,如必要,应依此作出分期建设方案。

2)总体布置应满足沼气工程工艺的要求,布置紧凑,便于施工、运行和管理。应结合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3)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并达到排水畅通、降低能耗、土方平衡的要求。

4)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应满足施工、设备安装与维护、安全的要求。

3、建设标准

3.1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达到设计的建设目的

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产出能源、又产出无害化的有机肥料;既节省能源、肥料等费用,又创新的增值的经济效益;既能解决畜禽养猪场的环境卫生问题,又有效解决和减少畜禽养猪场粪污造成了对农田、大气、水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既能为资源综合利用做出贡献,又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做出贡献。

3.2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

主要是国家有关建设的法律法规,执行国家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消防安全等政策。

3.3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统筹规划

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规模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协调,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证周围有足够消纳沼渣、沼液的农田土地容量和能力;并配套建设沼渣、沼液处理、排放、消纳和利用的设施。

3.4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因地制宜、规范可靠

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管理规范。

3.5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应能保证建成后,通过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正常运行,不直接排放沼气、沼渣、沼液,沼渣沼液处理利用设施应首选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农田施用或其他综合利用。少量利用不尽的沼渣沼液,应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有效处理,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设计要求是越来越严格,而且在建设标准方面,也会有越来越高的标准,所以在今后沼气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篇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哈东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普及、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覆盖,植树造林与保护森林植被并举,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区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建设原则

1、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

2、坚持绿化、彩化、美化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统一规划,各单位、各部门的分工负责的原则;

4、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先重点后一般,分步实施的原则;

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的原则;

6、坚持各单位、各村集体、个人及社会各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我区农村生态建设总体目标是20*年全区2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生态村建设标准,即:

(一)村屯绿化标准:

1、村屯绿化覆盖率标准:每个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15%;

2、护村林建设标准:所有村屯四周要有护村林,护村林不得低于2行,树种要以栽植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树种,形成多景观的护村林带;

3、屯街道绿化标准:屯内街道全部实现绿化,屯内街道树木达到1行以上,林台要平整,做到乔、灌、花、草结合,达到绿化、美化、香花、彩化的园林效果;

4、庭院绿化标准:庭院绿化,每户房前屋后要有花、果树3—5株;

5、学校绿化标准:有2行以上的护院林,校内路要有绿化带,教室、办公室有3—5盆栽花。

(二)道路绿化标准:村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国、省、县、乡级公路全部实现绿化,国、省道绿化宽度每侧不低于5—10米,县、乡街道宽度每侧不低于3—5米;

(三)江河渠系绿化标准:村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江、河、渠系两侧全部实现绿化;

(四)沟壑治理标准:村区域范围内的侵蚀沟要采取削坡或其他有效方式造林,坡度以不造成水土流失为宜,做到适地适树,治理效果明显;

(五)农田林网标准:要按照三北四期工程规划,将现有的林网进行完善、补植。

(六)环城林带标准:环城林带面积2191亩,涉及9个村,要全面完善,补足面积,提档升级。

(七)森林覆盖率标准:平原村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5%以上。

建设分工:

区农林局负责总体规划、技术指导。

团结镇、民主乡负责村屯绿化、农田林网完善、环城林带补植的实施。

区水务局负责江河渠系绿化、沟壑治理的实施。

区交通局负责道路绿化的实施。

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绿化的实施。

四、建设资金投入方式

1、建设实施单位投资为主。团结镇、民主乡负责村屯绿化、农田林网完善、环城林带补植的的建设资金。区水务局负责江河渠系绿化、沟壑治理的建设资金。区交通局负责道路绿化的建设资金。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绿化的建设资金。

2、“包帮扶”单位强化帮扶作用。根据*区“包帮扶”工作的原则,20个行政村的“包帮扶”单位切实履行责任,帮助各村解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加大帮扶力度,推进“哈东开发”战略的实施。

3、鼓励、扶持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中。特别提倡驻乡(镇)、驻村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投劳,参与建设。

五、推进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要把本次建设任务提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哈东开发”战略目标的高度上来,要切实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特别是要形成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涉及各委办局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政府行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

*区农村的生态建设不单纯是一个部门、一个乡镇所能做到的,要成立广泛的组织机构,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农林局、水务局、交通局、教育局、团结镇、民主乡等部门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还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工作协调开展。

(三)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工程开展的快与慢、建设质量的高与低、建设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建设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准确、足额的到位。涉及投资建设的各单位要切实将建设资金筹集到位,20个行政村的“包帮扶”单位要切实解决各村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履行“包帮扶”的工作职责,确保生态建设工作的高效运转。

(四)完善和落实政策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协力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放宽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用好用足林业政策,并保证落实到位。要坚持谁投资造林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投劳,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搞生态建设工程。

(五)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化以法治林,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负起森林资源保护的责任,要坚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保护的方针,依据林业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伐、滥砍乱伐、毁林开荒、林地放牧等违法行为,加强村屯执法队伍建设,发放林权证,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60-1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是我国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一部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耕地减少,特别是在高质量的耕地资源,几乎到了危机,威胁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达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国的粮食的产量,维持耕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粮食不断的增产,土地整理的有效方法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我国目前面临着土壤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因此对我们正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必须进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估。

1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概括总结为环境评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选择正确的指标体系,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进行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现状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实现有效的评价,为环境前期规划和后期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人类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影响程度的评估,此过程会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减少或改善生态环境破坏手段和措施。比如对环境生态系统中后期服务的分析,分析关键项目的环境问题,并且预测一些开发和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内容都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即使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估。然而,一般的强调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环境的污染源,污染环境的主体对象,环境每种污染物的组成,以及参考相关的标准来评价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内容需要全面,且一定的深度,从许多方面考虑,使评估更加准确。

本文通过使用土地开发整理的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发展和巩固各项活动,评估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种因素,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出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的策略和措施。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程序

2.1确定评价整体框架

确定评价整体框架,即前期准备工作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进行初步信息收集和现场踏勘,识别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问题,确定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范围,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工作的整体框架。

2.2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划分为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每个亚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这些组分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生态调查需了解现状和历史变迁过程。

2.3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是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分析生态环境、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等级、识别评价因子、影响预测等内容。

2.4提出生态环境改善及保护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的提出应从满足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着眼,重点放在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整个生态环境系统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同时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3以娄邵盆地为例,研究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项目概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583646.80ha,实施后可新增耕地14348.19ha,新增耕地率为7.07%,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177208.56ha,改善灌溉面积159487.70ha,新增灌溉面积48154.37ha,新增排涝面积6502.85ha,新增粮食产能85.35万吨。

3.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2.1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项目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区目前存在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和低效利用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项目区部分区域因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长期干旱,成为荒草地,该部分土地经过开发整理,配套灌排设施,可以成为优质耕地;项目区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废弃茶园、果园,该部分土地成土母质好,土层深厚,具备开发成耕地的潜力。

3.2.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从灌溉排水设施来看,项目区内骨干灌溉设施基本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但田间灌排配套体系尚不健全,串灌串排现象较为普遍,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现有灌溉渠道大部分为土质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已有硬化渠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损毁;由于管理维护落后,现有排水沟大部分淤塞严重,沟道杂草丛生,水流不畅,易引发渍涝灾害。

3.2.3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较高

项目区属衡邵干旱走廊,因山地丘陵地形地质条件特殊,部分区域土壤质地松散,含沙多,粘结力差,蓄水能力差;同时,该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4-6月,7-9月降雨稀少,易形成夏秋连旱;另外,该区域现有田间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蓄能力不强,易发生季节性旱灾。

3.2.4局部区域水土流失较严重

项目区属丘岗盆地,局部区域地面坡度较大。在暴雨多发季节,溪沟及河流对耕地造成冲涮,存在水土流失,耕地灾毁的情况;同时在岗地区域,部分耕地由于表土,在雨季存在水土流失的情况。

3.3评价方法

在评价中首先列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敏感区,从项目选址方面提出规避措施,绕开禁止开发的红线要求,其次选择开发活动、环境资源二大因素作为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则层,选择了17个评价指标作为该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并综合分析影响,提出对应环保措施。

4结论

总之,在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中,首先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指标体系,建立目标,通过目标指引,增加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同时,在影响评估方法过程中要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从而得到定量的目标,研究更加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12,(2).

第8篇

关键词:山岭重丘区 二级公路 选线 技术标准运用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国6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的历程,对比世界各国公路的发展趋势,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全国等级公路里程360.96万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85.2%,其中二级及以上的公路里程50.1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

云南属于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多变、地质复杂;河流水位变化大,属高山立体垂直气候,在公路选线中存在较大难度。修建一条技术标准合理、行车安全、舒顺环保、节约造价、运营和养护费用低的公路,必须认真考虑建设项目区域内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公路的综合影响,因地制宜地采取穿越、避让等方法,对地形、地物、地质、水文上的各种障碍加以克服,才能达到选择最佳的公路线形。公路选线成为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灵魂,它是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运营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

1、 要选好山区公路路线,首先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满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等相关条文规定,特别是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有关规定;

(2)、结合本段公路的地形、地质、水文、集镇特点及城镇中长期规划进行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当地政府部门的建设的要求,借鉴已建公路的经验,反复斟酌,贯彻“标准选线、安全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生态环保选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选线和经济选线” 的设计理念,在线位选择和技术指标选用中,把山岭重丘区路线走廊带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3)、建设标准与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公路服务对象相协调的原则;

(4)、正确运用技术标准,在均衡协调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较高的指标,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5)、根据沿线已有道路交通设置状况、建筑状况、用地状况,在坚持设计标准的条件下,因地制宜,近远期工程结合,节省投资,减少拆迁、土地占用和管线拆迁,注重环保,达到工程建设效果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6)、工程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相结合,提高环境设计水平,使公路建设带来新的景观效应;

(7)、“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做到设计结合自然,达到创作设计、宽容设计、灵活设计的总体思路;

(8)、遵循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社会、尊重地区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据路线总方向、公路等级和路网关系,结合运输条件、城镇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社会发展需求、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计划、环境影响及水文、气候、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在各个可行方案中进行分析、比选、论证;

(9)、防止后遗病害,使设计的路线既经济又顺畅,既好修又好养。

2、选线工作

在公路选线前,结合已批准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标准、路线走廊带、工程造价等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深刻理解设计意图,在以批复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开展选线工作,选线时注意与总体设计相协调。

公路选线分为实地定线、纸上定线及电子计算机辅助选线等诸种选线方法。结合地形确定控制线位,考虑线形标准,最后拟定曲线及直线位置,确定交角位置及路线的具置。对山区复杂路段及重要路线,可利用实测1:500~1:2000比例的地形图先在纸上定线,最后实地现场布线。纸上定线时,先按工可报告中的路线走廊带,进行路线平均纵坡拟定导向线,再拟定交角点及曲线半径,具体布设路线。同时绘出导线的纵坡线,比较研究有价值的方案,最后确定路线方案。利用电子计算机以数字地面模型储存的数据,可进行全套的路线自动化设计。

要选好公路路线,达到预期目的,除了要坚持多跑、多看、多问、多比较地做好踏勘工作,全面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综合研究分析,还要分清路线的类型,才能具体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云南山区公路,按照线路行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有坝区线、越岭线、沿河(溪)线和山脊线四类。

2.1、坝区线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坝区,路线的平纵横都比较容易达到技术标准,不需要展线。如昭通至巧家(金塘)二级公路昭鲁坝区连接了昭通的昭阳区和鲁甸县,两点线长19.5公里,高差约20米左右,路线所经区域均为水田及鱼塘,选线过程中重点考虑国家农田保护政策,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并考虑路基、路面排水与农田灌溉的衔接、软土路基处置及避让较大的鱼塘片区,同时为服从和配合地方城市建设,公路路线选择时线位与城市走廊相同,有效的避免了资金的重复投资、有效的保护耕地;

2.2、越岭线

到达目的地必须翻越山梁的路线为越岭线。如昭通至巧家(金塘)二级公路西门垭口段,为通过西门垭口,工可阶段推荐为1-800米隧道方案,两阶段初步设计时分别进行隧道和明槽方案比较,经过平纵面指标、工程造价、后期养护成本等综合比选,考虑地方财政困难,后期隧道内的通风、照明、机电等养护费用较高,最终采用明槽方案。越岭布线应特别考虑垭口位置、过岭标高及展线方法的选择。

2.2.1、垭口位置

应选择标高较低的、降坡后能直接衔接下面控制点的、两边坡面地质良好、地形平缓的垭口,以缩短路线里程,获得较高指标的路线。

2.2.2过岭标高

过岭标高可决定路线的长短,要获得路线里程短,技术标准高的路线可采用隧道穿越,虽投资较大,可在运营后得到补偿。通过在已建公路中运营安全、后期养护、维护、事故处理等方面综合研究的结论,常规认为路线长度与隧道长度之比小于2的,特别是中长隧道,尽量采用明线方案,以降低隧道后期的运营养护费用;

2.2.3展线方法

垭口两侧的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自然地形绕山咀布线,转箐沟展延距离,克服高差直接到达。不得已时,采用回头展线的方法取得距离,克服高差。展线时,尽量不出现反坡现象,以免高差损失,增加路线长度,加大工程量。

云南山区的越岭路线,多采用回头曲线展线。回头曲线位置应通过已有的地形图结合实地踏勘大概定出,再实地放样测量进行调整。平缓的山坡、山梁及山包是回头曲线的最佳地形,尽量充分利用,既能减少工程量,又使上、下线间有较大距离保证路基的稳定。回头曲线为不良线形,应尽量拉长回头曲线间的距离,减少回头个数,避免一个坡面上路线的多次重叠,以减轻施工、行车和养护的相互影响。

回头曲线的实地布设,一般为上挖下填。在较平缓的山坡上和利用较大山包布设回头曲线不困难,而在有一定横坡的山坡和山梁上布设时,需设大头回头曲线。为了充分利用选定的有利地形,应以端部恰好挖够路基所需的宽度,下线能绝对保证稳定的填筑和上线挖方的可能控制回头曲线位置;在颈部应充分考虑上、下线的路基能分开,并注意尽量缩短上线挖方和下线填筑路堤的长度,以减少挖方和挡土墙防护工程数量。

2.3、沿河(溪)线

沿河流或溪沟能直接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为沿河线,如昭通至巧家(金塘)二级公路路线所经过小寨河、牛栏江段均属于沿河线。选沿河线主要考虑:路线走哪一岸;路线线位应放多高;在什么地方跨河合适三个方面。

2.3.1河岸的选择

经过实地踏勘,根据全面掌握的情况,路线选择在地形比较宽阔、有台地可利用、箐沟少和水文地质良好的一岸,避开大中型滑坡等地质水文条件差的一岸,以减少土石方和构造物工程量,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在积雪和冰冻的高寒地区应选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以减少冬季行车的危害;在村镇路段,应选在村镇多、居民点集中的一岸,但应本着“近城而不进城”的原则,以更好的发挥二级公路的作用。

2.3.2线位高度

在了解水文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除了有台地可利用外,应置路线于不受设计洪水位影响的安全高度以上。但不能过高,以便使路线平、纵面线形顺直、平缓,获得较高标准,同时土石方工程也较省,有利于在沟口直跨箐沟或主河道。并且防护工程不会很高及复杂,一旦路基有损坏,也易于抢修。但要加强防护,尽量杜绝洪水威胁,可采用工程措施减缓水流速度,如设置拦河坝、顺水墙等,保证路基稳定,要少占耕地,并做好废方处理。

2.3.3桥位选择

路线受地形、地质的限制需设桥换岸时,桥位应选在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滩较窄的河段上,充分考虑桥位及桥头路线的布设问题,以免造成与环境不协调、线形差、标准低或增加桥梁工程量,影响整个路线的布局。

在开阔河谷地段,应紧靠山脚布线,尽量少占耕地,确保路基稳定;可沿河岸布线,便于提高路线标准;也可利用旧路或田间大道直穿田坝,减少工程量。在弯曲河段,可沿河岸自然地形转山咀,绕河弯布线减少山体破坏,融自然景观于一体;当技术标准要求高时,可以适当长度的深挖明槽或隧道穿越山梁,也可跨河换岸或改移河道,取直路线;在悬岩峭壁河段,可早提坡从崖顶或崖脚通过,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不能绕时,可直穿崖壁,或全开路基,或半填半挖。为了不阻塞河道,要充分考虑废方的处理,利用开出的土石料用于附近的路段,尽可能达到填挖平衡。

在河床比降大的河段,尤其是有急流、跌坝的河段,应首选考虑技术标准范围内的急速降坡,克服短距离的高差,避免过多的山腰线;还可利用下游的箐沟或平缓山坡设回头展线,克服较大高差。

2.4、山脊线

沿山脊布设的线路称之为山脊线。山脊线一般具有土石方工程量小,水文、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少等优点。但存在线位较高,远离居住地,工程材料和水源缺乏等缺点。但是否采用山脊线方案,主要应考虑以下条件决定:

1、分水岭的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

2、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间的高差不要悬殊过大;

3、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零乱;

4、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过渡利用。

通常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的分水岭不多,所以长距离的山脊线一般不多见。往往是作为沿河线或山腰线的局部比较线及越岭线的两侧路线的连接而出现。当决定采用山脊线方案后,剩下要解决的是山脊线的布设问题。由于山脊线基本沿分水岭而走,大的走向已经明确,布线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定控制垭口,二是在控制垭口间路线走分水岭的哪一侧,三是路线中间点的具体控制。三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紧密联系。

3、技术指标的运用

3.1平面设计指标的确定

3.1.1平面设计的原则

①平面线形应连续、均衡、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②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③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突变;

④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满足规范要求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⑤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视觉过短会使驾驶操作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的最小长度。

3.1.2直线

(1)直线的适用条件

①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原区或山区的坝区;

②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造有利的引道条件;

③平面交叉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

④双车道公路在适当间隔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较好的超车路段;

(2)直线的最大长度

各省对长直线的运用存在不同的看法,也确有直线长度远远超过20v的事例,但直线本身并无优劣之说,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地形恰当地运用。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避免司机视觉疲劳、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规范规定,“直线长度不宜过长”山区二级公路一般不超过20v,如昭通至巧家(金塘)二级公路昭鲁坝区段,设计速度为60km/h,设计中实际运用直线最大长度为967.192m,为16.1v。

(3)直线的最小长度

两圆曲线之间可以采用直线连接,但直线长度不宜过短,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同向圆曲线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以m计),反向圆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以m计),但鉴于云南地形的复杂性,若按规范要求执行,会造成工程量巨大,工程造价较高,根据区域特点同向极限采用2倍设计车速、反向采用1.5倍设计车速执行,条件允许的地段,尽量采用规范值。

3.1.3圆曲线

圆曲线是平面线形设计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加宽值。

(1)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

(2)平曲线的选用

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不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长度不应短于9s的行驶距离,由于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内的行驶距离,所以《规范》规定了平曲线的最小长度。

当路线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度规定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表7.8.2之规定。

3.1.4缓和曲线的选用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

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

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

④符合视觉要求

因此,《规范》规定:山区二级公路40km/h时,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除此之外都必须设置缓和曲线。

3.2纵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

3.2.1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①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驶安全;

②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度适当、以及填挖平衡;

③视觉上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④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段内,即“平包竖”;

⑤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⑥合成坡度组合要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3.2.2纵坡设计

纵坡的大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行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纵坡坡度、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

(1)最大纵坡

汽车沿纵坡向上行驶时,升坡阻力及其它阻力增加,必然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一般坡度越大,车速降低越大,这样在较长的陡坡上,将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气阻、熄火等现象,导致行车条件恶化,汽车沿陡坡下行时,司机频繁刹车,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容易升温发热导致失效,驾驶员心理紧张、操作频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尤其当遇到冰冻、大雾条件更加严重。因此,应对最大纵坡进行限制。

最大纵坡值应从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在纵坡上行驶的安全、公路等级、自然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规范》对二级公路最大纵坡规定如下:

山岭重丘二级公路,40km/h速度最大纵坡为7%,60km/h速度最大纵坡为6%。

(2)最小纵坡

各级公路的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顺利,防止水浸入路基,规范规定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或小于0.3%的坡度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

(3)最小坡长

如果坡长过短,变坡点增多,形成“锯齿形”的路段,容易造成行车起伏频繁,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减少公路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公路的平顺性,应减少纵坡上的变坡点;两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间的间距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同时也应保证在换挡行驶时司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换挡时间。

(4)最大坡长

汽车沿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因需长时间低档行驶,易引起发动机效率降低。下坡时,由于频繁刹车将缩短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一般汽车爬坡能力以末速度约降低至设计车速的一半考虑,对坡度的最大坡长应加以限制。公路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大于3%。《规范》对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最大纵长做了相应的规定。

(5)平均坡度

二级公路越岭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6)桥隧纵坡的选用

①桥梁: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均不得大于3%。但考虑到云南山高坡陡的地形,在无条件展线路段,必须修建桥梁的时,中小桥梁最大纵坡可采用5%。但应设置相应的安保设施,如警告标志、减速带等。

②隧道:隧道内的纵坡应小于3%,但短于100的隧道不受此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的中短隧道,当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隧道内的纵坡应大于0.3%。为解决隧道内的排水问题,长隧道、特长隧道设计时均应考虑采用双面坡,以保证排水顺畅。

3.2.3竖曲线

为保证行车舒适平顺、安全、视距良好及满足平、纵曲线组合的要求,在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1)竖曲线最小半径

①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考虑:限制离心力不过大、汽车在跨线桥下行驶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驶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车前灯照射范围内的视距保证等三个方面。

《规范》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40km/h时速,凹曲线半径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

②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确定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主要考虑保证汽车行驶视距和汽车能够安全行驶通过曲线段。通常当汽车行驶在凸显竖曲线变坡点附近时,由于变坡角的影响在司机的视线范围内将产生盲区。此时司机的视距与变坡角的大小及视线高度有密切关系。当变坡角较小时,不设竖曲线也能保证视距,但变坡角较大时,必须设竖曲线以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

《规范》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40km/h时速,凸曲线半径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

竖曲线最小长度35m。

当然通常采用大于或等于上述一般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及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上述极限最小半径值。

4、结论

总之,在云南山区选择公路路线,必须对实地进行充分调查,坚持跑到、看到、问到、认真研究,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选,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清主次,全面衡量,切实做到需要与实际的统一,才能选出一条比较佳的路线。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第9篇

一、明确工作任务

(一)目标任务

全县今冬明春林业工程项目造林任务3.4万亩,其中:高产油茶基地项目1.2万亩,年度血防林项目0.5万亩、2009年度的血防林和长防林尾欠项目1.1万亩,年度退耕还林封山项目0.6万亩。

(二)工作安排

各乡(镇、场)要按照目标任务的安排,在年元月底前完成整地任务,3月15日前完成全部造林任务。特别是油茶造林山场,要早动手、早安排,现在就要落实整地,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迅速掀起整地,在冬末春初新芽未萌动前(春节前)实施造林。

二、实施范围和内容

血防林项目重点安排在通道两侧、路沟渠堤和自然村及周边待绿化地,要求在血防疫区规划范围内实施;油茶主要安排在荒山荒地、迹地造林,要求尽量选择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微酸性壤土、缓坡或坡度25度以下的向阳坡面;封山育林重点安排在主要通道两侧的待封育地块;长防林尾欠按照原设计,重点安排在昌九高速公路两侧的乡(镇、区)。

各地要结合林业项目造林,打造山上山下各种绿化类型的精品和亮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项目造林:

(一)通道绿化。全县范围内的高速、铁路、国省道、县乡道、村道等通道两侧的绿化带、可视范围内的农田林网和荒山荒地要全面绿化,现有的绿化带要全面提高和完善,增加大规格的绿化苗木造林,做到有花有树,乔灌相结合,打造既美观又有特色的绿化亮点。

(二)城镇绿化。城区按照森林城市的绿化标准,大量引进樟树、杜英、桂花、银杏等大苗,栽大树、种花木,形成立体化、园林化、森林化,打造城区绿化精品。工业园区内主攻赤湖产业区及沙城工业园区的道路和厂区内绿化,栽植高档绿化苗木,配置花灌,确保园区内“黄土不露天,杂草不着地”,绿化率达50%以上。

(三)乡村绿化。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绿化,以全面改善乡镇绿化状况和人居环境为目标,年底,各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20%。农村自然村及周边绿化,以提升新农村建设点水平,建设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优美村庄为目标,重点发展以油茶、桔柑、水梨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和以杨树、泡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四)山上造林。各地要充分利用好宜林荒山、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和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打造高标准、高效益油茶生产示范基地和杨树、泡桐、桤木、松、杉、毛竹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领导是搞好林业开发工作的关键。各乡(镇、场)从现在起,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益的高度出发,把秋冬林业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深入一线,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工作分解到村组和山头地块,明确造林主体,抓住冬闲的有利时机,广泛组织劳力上山,加快劈草、清杂、挖穴等林地准备。

(二)加强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体标语、横幅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在秋冬季林业开发上的有关政策措施,让农民了解、掌握政策,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发展秋冬林业开发的氛围;要组织乡村干部及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入村组,上门入户,宣传指导,为林农发展林业生产提供良好服务。

(三)提高造林质量。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按照项目造林作业设计要求,确定造林树种、造林方式、配置结构和合理的造林密度,同时认真做好造林所需苗木的准备工作,确保有足够的良种壮苗投入造林。今年的油茶苗木必须在省定点的圃地调苗,否则不予验收,各地要抓紧上报油茶需苗量,并及时交纳定金(0.5元/株)。

(四)落实造林政策。项目造林必须由造林主体向县项目办提出项目书面申请,经林业局技术员对造林小班搞好作业设计后,纳入项目管理。项目造林要求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并报省、市验收合格后,兑现造林补助,其中油茶项目造林按270元/亩兑现补助。

(五)加强机制创新。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为林业工作提供支撑。在投入上,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入。在开发运作机制上,要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同时抓好特色经营大户和科技示范大户的培植,以大户带动农户参与林业开发。在流转机制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逐步向造林大户集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

第10篇

关键词: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生物林草;荆作;

Abstract: How effectively control soil erosion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scientists.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creates many characteristic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grass measures. Such a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and.

Keywords: soil eros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biology; Jing;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壤侵蚀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的持续发生,不仅会造成当地土壤退化乃至土地资源彻底遭到破坏,而且还会引起下游河道与湖泊的於积、加剧洪水灾害的威胁。同时,土壤侵蚀引起的面源污染还会破坏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水危机、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我国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3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荒漠化、沙漠化面积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

水土流失引发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前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治理实践中,产生了一批确有实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我国习惯将水土保持措施分为3大类,即:生物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给出各种措施对于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的效果。

1. 1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保护地表土壤免遭雨滴直接打击;拦蓄径流,涵养水源,调节河川、湖泊和水库的水文状况;增加土壤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防止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此目的而采取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中国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历史悠久。林草措施对减少径流泥沙的正面效应已为大家公认,它主要是通过林冠截流、林下草灌和枯枝落叶层的拦蓄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肥力。

依照定义, 农作物种植也算作生物林草措施, 因为农作物首先是一种生物; 其次增加了地表覆盖, 能拦蓄一定量的降雨径流泥沙, 故而不同种植方式如轮作、间作等的作物也算作生物林草措施。常见的作物种植方式有:

1) 轮作( 倒茬):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时间先后顺序地种植不同作物的一种生产方式。按照生产任务和种植对象,通常将轮作分为大田轮作和草田轮作。大田轮作以生产粮食或工业原料为主,它包括为了满足专门的生产要求而建立的专业轮作,为了能多方面满足国家对农产品需求而建立的水旱轮作,以及为后茬作物提供较好水肥条件的休闲轮作。草田轮作以生产粮食作物和牧草并重,它包括利用空闲季节或作物行间隙地的粮肥轮作和绿肥轮作,以及以生产饲料为主,同时也种植粮食作物或蔬菜作物的饲料轮作。

2) 间作、套种和混播: 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法,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种作物未收获时,就把后作播种在前作的行间,如小麦与黑豆套种等;混播指在同一块地上,两种作物均匀撒播或混合播种在同一播种行内,或在同一播种行内进行间隔种植,如小麦与豌豆混播等。

1. 2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农业生产为宗旨,以犁、锄、耙等为耕( 整) 地农具所采取的改变局部微地形或地表结构的措施。

现代常用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有:

1) 等高耕作( 横坡耕作):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度走向进行的横向耕作。是坡耕地实施其它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沿等高线进行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形成许多蓄水沟,能有效拦蓄地表径流,提高水分入渗时间,减少水土流失,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增产之目的。

2) 垄作区田:在坡耕地上犁成水平沟垄,作物种在垄的半坡上,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作一土挡,以蓄水保肥并防止横向( 沿垄沟方向) 径流的发生,区田拦截降雨,垄上种植作物。

3) 套犁沟播( 套二犁):沿等高线自坡耕地的上方开始,逐步向下,每耕一犁后, 再在原犁沟内再套耕一犁,以加深犁沟,加大其拦蓄径流量。

水平沟一般用于治理荒坡的造林整地,可拦蓄一定的径流泥沙。水平沟耕作是20 世纪70 年代末旱地农业技术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目前黄土高原坡耕地上应用

比较有效且面积较大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4) 少耕免耕:少耕免耕技术是指在上茬作物收获后,后续作物种植时只做极有限的土地耕整或不进行耕整而直接种植后茬作物。经过较长时间的免耕,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土壤结构持续改善,土壤的容水能力和入渗性能极大提高,从而达到涵养水源、提高地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

所有上述耕作方式统称为( 水土资源) 保护性耕作措施。

1.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 有限尺度)小地形( 如坡改梯等平整土地的措施),拦蓄地表径流, 增加土壤降雨入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分为:山坡防护工程; 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其中防止坡地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指山坡防护工程,主要有:

1) 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我国年代久远的水土保持方法,最早起源于稻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如北非、法国、中美洲及亚洲、日本、印度、韩国及东南亚等地。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各块梯田将坡面分割成整齐的台阶,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适宜种植水稻和其他旱作作物、果树等。

2) 反坡梯田( 水平阶):适用于15°~25°的陡坡,阶面宽约1.0~1.5m,外高内低, 具有3°~5°的反坡,阶面可容纳一定的降水径流。要求暴雨时各台水平阶间斜坡径流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纳入渗,树苗栽种在距阶边0.3~0.5m 处, 适宜种植旱作和果树。

3) 坡式梯田: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依靠逐年翻耕、径流冲淤加高地埂,使田面坡度逐渐减缓,最后成为水平梯田。其实是一种渐变形式的梯田。它采用筑地埂,截短坡长,通过地埂的逐年加高,坡耕地在多次农事活动中定向( 向坡下)深翻,土壤在重力作用下逐年下移,并由于坡面径流的冲刷作用, 逐渐变为水平梯田,也称大埂梯田或长埂梯田。具有投入少、进度快, 既能保水保肥又能稳定增产的特点。20世纪50 年代曾在黄土高原普遍推广,但由于对建设坡式梯田的技术和效益研究不够,实施中埂地间距太宽,地埂质量差等原因,影响了坡式梯田的应用,而被一次性整平的水平梯田所代替。

结语

1) 水土保持的措施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手段,定量计算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值可为小流域进行土壤侵蚀预报、水土保持措施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提供参考。

2) 比较各种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的减水减沙可以看出,农作物减水减沙( 或保水、保土)作用最小,说明陡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场所。生物措施由于过滤泥沙或固土作用,减沙效益显著, 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是解决水土流失、恢复山川秀美的必由之路。

3) 耕作措施对土壤的扰动, 加剧了土壤侵蚀。但耕作措施中采用适宜的减水措施会取得很好的减沙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宗凡,苏敏.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述评[ J] .水土保持通报,1983, 3( 6) : 86- 93.

第11篇

关键词“长治”工程;成效;经验;贵州织金

1988年贵州省毕节地区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97年9月毕节地区织金县被列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县,1997年11月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自1997年以来,织金县先后开展了“长治”4期小流域、“长治”6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长治”7期小流域等工程。

1工程开展情况

1.1完成情况

截至2008年,20年来,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8.93 km2。其中:坡改梯1 665.85 hm2、经果林2 361.89 hm2、水保林5 193.43 hm2、保土耕作6 074.10 hm2、封禁治理12 178.19 hm2、人工种草490.61 hm2、小型水利水保471处。共完成投资2 047.6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 356.1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91.49万元[1]。

1.2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内容是建设管理、技术支持培训、勘察设计、咨询技术服务、工程质量监理、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包括对示范户的培训,委托具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在调查和与当地政府及农户协商的基础上按《参与式设计手册》所规定的内容,编写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对项目投入与产出质量和数量上作了解,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监测各项措施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2工程建设成效

2.1综合建设结硕果

据验收资料统计,到2008年止,全县土壤侵蚀量减少55%,侵蚀模数由6 246 t/(km2·a)下降至2 000 t/(km2·a)。20年内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 193.43 hm2、经果林2 361.89 hm2,并对疏幼林和覆盖度较低的有林地实施封禁治理,全县森林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12.8%增加到42.2%,比治理前提高29.4个百分点。

2.2多措并举显效益

(1)全县水土流失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环境开始转入良性循环。全县“长治”始终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并配套坡面水系排、引、灌水利工程设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使坡改梯成为高产、稳产的当家田,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奠定了基础。

(2)防治区内兴修的大量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了大量泥沙,使农田抗旱、防洪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提高了抗灾减灾能力。经过20年综合治理,改造的坡耕地单产比原坡耕地增产825 kg/hm2,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大量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得到解放,投身于多种经营,激活了地方经济,活跃了市场,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小流域在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同时,从发展山区大农业着眼,对陡坡耕地和荒山荒坡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果木林,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与20年前相比,治理区内农业用地在1 256.67 km2的基础上下降了7.0%;林业用地在367.27 km2基础上上升了66.0%;荒山荒坡下降70.0%,土地利用率较治理前明显提高。

(3)各小流域在治理中,充分利用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市场需要的多种经济林果。几年来重点治理小流域内共栽植经果林2 300 hm2,人均经果林面积由治理前的6.67 m2上升到33.3 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年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使治理区内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品趋向商品化,农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较治理前增长40%。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已经为全县山区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全县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实行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为突破口,狠抓经济效益的治理方针,群众从治理中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治理区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138 kg增加到168 kg,增加21.7%;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000元增加到1 261元,增长26.1%,据收集资料统计,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36元,人均产粮374 kg。通过“长治”工程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群众安居乐业。

3主要做法和经验

3.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长治”工程生态建设

全县自列入全国“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为确保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顺利实施,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织金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以书记或乡(镇)长为指挥长的实施机构,县政府办行文任命各乡(镇)1~2名水土保持监督员,水利局行文任命各乡(镇)村水土保持管护员,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治”工程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

3.2指导思想明确,为“长治”工程实施指明方向

围绕全县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实现稳定发展粮食、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理与开发并重,近期与远期并重”的原则,推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物质投入与技术投入相结合的技术路子,及“技、干、群三结合”的工作路子,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以绿化荒山,改土治水,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3]。

3.3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技术指导

为保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长治”工程上水平、成示范,在规划和治理中,打破户界(或乡、镇、村、组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完工时间[4]。对坡改梯,要求交通方便,集中连片,土地肥沃,坡度缓的地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石坎线要等高水平,做到大弯随弯、小弯取直、地面平整,配套排灌沟渠、沉沙凼、蓄水池和耕作道路。对水保林要求乔、灌、草结合,增加覆盖;对经果林要求大穴种植,并施足底肥;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和耕作道路,所有植物措施,要求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整地种植。小流域的规划设计,坚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土不下山、水不乱流,蓄水、灌溉、排洪结合,形成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5]。

3.4严格资金管理,注重技术服务

全县严格按照国家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规定,合理、合法安排使用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严格规定经费的使用范围,定额标准、审批程序、财经纪律,做到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人专帐。财会人员做到“手续齐备,帐目清楚,日清月结”,工程资金严格按各条流域的施工进度,分期下拨[6]。

3.5大胆改革,稳步推进,加快水保产业化进程

全县在流域治理中进行大胆改革,突出抓好3个结合,一是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相结合,二是和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三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建设一批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优质高效小流域,使其成为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4参考文献

[1] 郭平.织金县“长治”工程生态建设成效及设想[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4):18-20.

[2] 鄂竟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3.

[3] 陈法扬.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探讨——以“长治”四期项目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2(4):6-7.

[4] 李昌志,刘兴年.四川水力资源开发和长江上游水地保持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2):117-122.

第12篇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临朐县

中图分类号:$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21-01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尤其是在我国,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壤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kg,而且全国还有610万hm2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由于长期耕作导致我国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临朐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选取临朐县柳山镇孟津河流域:东经118°46′15.1″至118°48′14.2″,北纬36°24′29.9″至36°25′50.6″。项目区为柳山镇,包括七个行政村。

1.项目区概概况

项目区地貌类型属花岗岩丘陵区。工程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91d,多年均日照时数2587h,≥0℃的活动积温4740.8℃,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多年平均降水量705.4mm。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干旱和霜冻。土壤以棕壤为主,为中性土壤.现有总耕地面积1067.60hm2,水浇地306.46hm2,旱地61.24hm2,坡耕地面积为700hm2,其中有3°~5°坡耕地面积115hm2,5°~8°坡耕地面积326.53hm2,8°~15°坡耕地面积258.46hm2。

2.建设目标

2.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在坡耕地开展坡改梯,配置蓄水池、排水沟、沉沙函、田间道路等工程,坡面与沟道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减少径流的泥沙的下泄,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建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保水、保土效益,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2.2 发展社会经济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设计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植被防护等措施,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深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平台,如通过坡改梯工程,发展坡地温室大棚种植高效瓜果蔬菜等,使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项目区增产增收、生态环境良好,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效果。

3 工程设计

总体布置.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坡耕地治理技术等要求,做到“梯―沟―池―函―路”等合理配置。

3.1 坡改梯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项目规划进行坡改梯工程修建梯田640.33hm2,其中六角砖护坎梯田148.69hm2,灌木护坎梯田293.01hm2,土坎梯田198.63hm2。六角砖护坎梯田效果图见LQPZ-4。

3.2 扬水站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结合项目区内原有的机井,在机井附近修建扬水站5座,为修建的蓄水池供水,用于农林灌溉。扬水站修建应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有利于工程布置的地点。

3.3 排水沟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排水沟367.78km,排水沟措施的布局原则:排水沟根据设计区域的需要合理布设,达到能排能灌的要求。排水沟应与坡改梯、道路、沉沙函、蓄水工程等综合设计,建成排水沟、灌溉用水沟、沉沙函、蓄水池等的系统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

3.4 沉沙函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沉沙函554座,沉沙函措施的布局原则:一般选择在地头、地边、地块连接处和排水沟的内部,进入蓄水池前或陡槽末端、跌水上方、沟渠拐弯处。

3.5 道路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项目规划建生产路22.48km,田间道路4.391km,过路(水)涵管2069个。田间道路措施的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与坡面水系、排水沟渠耕作等有机结合,统一规划设计,防止冲刷,保证道路完整、畅通。(2)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耕作和运输,提高劳动生产率。(3)占地少节约用地,便于与外界联系。(4)路沟交汇、路地相连处铺设涵管。

3.6 植物措施的数量和布局原则

根据本方案各图斑工程措施推工程措施总量计算,道路防护林28253株。植物措施布局原则:防护林随道路、排水沟一同布设,栽植生长速度快、见效快的乔木物种。

4 施工组织设计

为确保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主要采取公开招标竞选专业施工队的施工组织方式。对土坎工程中施工技术简单、防护林等植物措施部分,采取积极鼓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工程建设。

5 效益分析

5.1 基础效益

5.2 生态效益

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较好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5.9%,坡耕地治理度达到95.8%。将很好地控制和疏导项目区洪水径流的侵蚀,坡耕地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大大增强了项目区坡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得到很好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会有所提高,矿质营养循环趋于平衡,土壤含水率相对提高,土壤团粒结构趋于良好。下垫面条件可得到较大改善,地表径流拦蓄量明显增加,可有效地遏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根本改善。通过综合治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将更趋合理,随着治理力度的逐步加强,生态效益将会日益明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对建设秀美山川、秀美农村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必将大大推动人与水系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5.3 社会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1)有效减少项目区产沙量及河川水库泥沙含量。由于试点工程对土壤侵蚀采取了层层设防手段,通过以整修高标准梯田为主体的基本农田建设、坡面水系、沟道拦蓄等工程建设,可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泥沙入河量,从而减轻了泥沙淤积河道、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的危害,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蓄水保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水分储存,增加植被面积(含作物面积)和生物产量,变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减轻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土保持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通过多层拦截涵蓄,阻止或延缓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洪峰流量,从而减轻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保护村屯、道路、农田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实施,人均新增基本农田0.87亩,将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缓解林粮争地矛盾,实现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5.4 经济效益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的有关规定进行。此次计算,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确定水保措施经济使用年限为20年,价格水平采用2012年第三季度综合价格,工程治理期为1年。

新增梯田效益:工程实施后,增加梯田面积640.33hm2,年增经济效益为870.70万元,其中小麦玉米新增经济效益813.22万元,灌木坎梯田金银花的经济效益为57.48万元。

至各项措施效益发挥年,每年可产经济效益共870.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