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多方有效阅读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后大量的多方有效阅读。这种大量的多种方式的阅读不止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学习素材,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里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还可以不断建构扩充学生古代文学的知识架构与储备,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趣。而且,课外的大量多方阅读,又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扩充和有效延伸。这种课外阅读大致分两部分:一是没有被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但却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作品或学习资料;二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巩固学习内容,进行发散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这两部分阅读内容,前者是在课前学习掌握的,后者是在课后学习研究的,它们都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以阅读书目或参考书目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为了能够有效监控学生的阅读情况,往往采取下列措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抽查提问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部分知识;在课余,有针对性地同学生沟通交流有关阅读的内容;要求学生适当的写一些读后感或做一些读书笔记,并不定期的上缴检查。概括来说,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与资料数量和难度要能够与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能力相匹配,否则,便会大而无当,反倒不能收获到预期效果了。如“唐宋文学”这门课程,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书目首先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作品集:[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唐圭璋等选注《唐宋词选注》,沈德潜选宋晶如注《唐宋家古文》,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吴鹭山、夏承焘等合编《苏轼诗选注》,游国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吴则虞选注《辛弃疾选集》等。其次,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书目是若于部编写精要简明,并能及时吸纳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文学现象,总结文学规律,激发学习兴趣的文学史著作。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乔象钟等著《唐代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选编《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等。再次,布置给学生的阅读书目是一些在学术上高瞻远瞩,颇有治学心得和研究价值并能给学生一定启示且使之兴味盎然的研究论著: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刘开扬著《唐诗通论》,乔惟德、尚永亮著《唐代诗学》,葛晓音著《诗国与盛唐文化》,李浩著《唐诗美学》,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罗宗强著《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张宏生著《宋诗融通与开拓》等。
二、立体多维思考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求异思维等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将其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呢?首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各种问题,并大胆质疑,甚至对教科书上的专家权威提出挑战;同时还要能够勇于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与老师和同学展开积极讨论。要不断告诫学生,对于启己的观点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认真仔细读书思考,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问题产生,而这些问题必将一环扣一环地将他引领到更深更广的知识世界中,使之获得丰厚的学识与素养。一旦停止了思考,就会失去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积累便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无法深入下去。因而,“欲穷千里目”,则必须“更上一层楼”,始终保持提问的勇气与热情。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把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多提问题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的设计若干问题,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逆向求异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如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一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围绕《窦娥冤》戏曲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思考窦娥的悲剧与元代社会黑暗腐败的关系、窦娥悲剧之所以会感天动地的原因、如何评价窦天章这个人物等等;针对《西厢记》的爱情主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其爱情主题的积极进步意义以及与当代人婚恋观念的异同,而且还可以将它与同类题材的戏曲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它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学习《牡丹亭》时,要竭力使学生思考和认识杜丽娘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与人性寻求解放和自由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三国演义》则要思考其多重主题形成韵原因、艺术上实与虚的关系等;欣赏《水浒传》则要思考其中渗透的江湖流民意识、正确看待其中的血腥暴力描写、感受其浓郁的悲剧意识与传奇色彩等等。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便是在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立体多维的思考习惯。
三、多种模式训练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其《进学解》中认为:“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说,要想学业修养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明确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同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训相结合,引导学生勤学苦练,这样才能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可以展现自己能力的场地,提供一个试用、检验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亲自实践,动手练习的科目。首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背诵、熟读古诗文的经典篇目,并采用课堂抽查,课外的学术讲座,以及组织诗词鉴赏、诗歌朗诵等活动,促进和强化学生的诵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将这种练习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结合起来,将文本的积累同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品艺术的美学分析结合起来,在不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情况下,也加深了对文学内在规律以及文学现象的认识能力。其次,不断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练习写作古典诗文,二是练习写作研究古代文学的小论文。练习写作古典诗文,不但能锻炼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从自己写作的冥思苦想中发现古人的独创艺才,那些过去自认为很平常的古代作品,只有在他们动手写作之后,才能感受到它的精彩之处;这样,就可以在他们练习写作的时候贴近古代文学、喜爱古代文学。练习写作小论文,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可以锻炼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加以充实,还可以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而把学习引向深入。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积极引导学生创建文学社团,或文学研究兴趣小组等,进行文学美文的创作编辑,修改润色,以及一些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等工作,深化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文学视野。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必须打通课内课外,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督促等多方面作用。具体来说,督促重在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和多背,引导重在开导学生多思、多写和多用。当学生在教师的督促和引导下由多看、多读、多背上升到多思、多写、多用时,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有所创造。
作者:窦春蕾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
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潜心在那三尺讲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引领全校,辐射全镇,打造信息技术教育的光环!
有这样一位学生们心中的良师益友,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精湛的指导,构建出课堂的和谐,令学生敬佩、感动并受益!
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共青团员,深爱自己的事业胜过一切,默默无闻地倾情于团堡这片热土,让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在基础教育的最前线熊熊燃烧!
他就是xx——一个普通的共青团员,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xx,出生于1982年9月3日,现年25岁,201x年7月毕业于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x年8月参加××ד农村资教行动”,经双向选择自愿到xx工作,被分配xx小学,任信息技术课教师。从教以来,xx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树立起了师德风尚的榜样,成为其他教师的表率。
201x年秋,他刚刚走上讲台,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素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纯熟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和学生们的认可。自工作以来,他把“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美好与和谐,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校的办学宗旨严格规范自己的从教言行,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良好风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
他常说:“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他更是这样做的。自参加工作以来,xx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先后自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西方哲学史》,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不仅如此,xx对待教学工作更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备、教、批、辅、查的教学五环上,从严要求,精心备课,虚心请教教学能手和同行。
山区条件滞后,信息技术课根本无法让学生们上机操作,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他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小学信息技术课在一般人的眼里认为是不测试的学科,教好教坏无关紧要。可他不那么想,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探究无穷宇宙的奥秘的兴趣,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他创设的“激趣—释疑—验证”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所谓激趣,就是在上每一节课时,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要点用故事、游戏、魔术等方法向学生进行悬念式的推介,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只知其外不知其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神秘感及渴求解决迷的欲望。所谓释疑,就是对知识要点对学生进行科学阐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从师范毕业后,xx一直不断的坚持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涉猎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注重思考、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他认为教师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通过自学、进修和实践锻炼,使自己能够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知识的前沿、实践的前沿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指综合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储备能力、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敏锐地感知并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将汉语言文学各学科所涉及领域内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或指导实践发展的能力,也包括学科毕业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水平。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及实训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实践。
一、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在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地位以保障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增设并强化部分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作用较大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包括文学类、语言类两大课程群。为保证专业基础课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写作在我院继续开设。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几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相关课程,形成课内教学指导与课外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性文体的写作。叶圣陶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为此,我们压缩了写作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了应用写作、新闻与采访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尤其是应用性文体的写作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写作基础,对文章字数不作过多要求。创建文学社,积极鼓励学生投稿。主讲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站上创建“雏鹰习作”平台,发表优秀的学生作品,并以作品发表的数量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据。具体实施方案及考核要求由课程主讲教师完成。同时,文学史及文学理论主干课程,结合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大一的学生能够完成“读书笔记”;大二的学生能够完成“热点评述”、“问题综述”;大三的学生能够进行“读书报告”及“学科论文”的写作。具体实施过程及考评措施由相关主讲教师负责。围绕口语表达能力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语音部分,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规范及表达能力的训练。《演讲与口才》课程突出课堂实训,并采用精讲精练的方式,考核方式以口试为主。同时定期举办诵诗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围绕文章阅读解读能力的培养,开设《先秦文史哲精读》、《论语研读》、《外国文学名著经典精读》等经典文本解读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赏析方法。文学类课程除了基本的文学思潮及知识点外,要求教师用主要精力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作品,以培养学生阅读元典的能力。
定期开展读书报告等活动,强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其次,分设专业方向,开设系列专业技能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此部分课程主要根据市场“出口”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工作接轨。目前针对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就业需要,开设了教育教学方向、新闻传播方向、文秘文员三个基本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选修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以适应学生就业流向多元化的趋势。再次,加强开设专业拓展类课程,如中国文化史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社会工作适应性。同时适当压缩专业深化类课程,保留一些对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和系内特色课程,如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等。增加选修课门数,扩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整体课程体系突出“开放式”和“动态型”。开放式指课程向就业所需课程辐射;动态型指除决定专业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系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部分课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趋势以及学生选择意愿适时调配。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保障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强、适应面宽等多方面优势,但在以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经济指标为价值尺度的现代社会,却凸显劣势。尤其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本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之生源素质的差异,培养的学生很难与一本、二本院校的同类专业学生相抗衡。因此,只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错位竞争”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形成除了基本课程的调整外,还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来保障。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切实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内容主要为学院统一规定的课内实训、毕业见习、毕业实习。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面较宽,很难进行统一的实习,大多采用分散实习方式,指导教师很难进行跟踪指导。因此我们将实践课与活动课列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变过去积极分子个别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普及式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性环节中受到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竞争力。
三、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堂听课状态及课堂纪律都与其他本科类院校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讲什么、讲多少不是首要问题,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基于此情况,我们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运用“系统讲授法”,建立学科知识结构大学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入学分数较低、知识面较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整体认识。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为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可以设计讨论等环节。
2.倡导“学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这一方法主要在高年级实施。随着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过渡到以“学导式”学习方法为主。所谓“学导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学在导前,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课程内容,尽量让其主动完成,教师主要进行过程指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组织和服务上。师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下讨论交流,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也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