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综合文化

综合文化

时间:2022-10-21 13:3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综合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合文化

第1篇

一、高超的制陶技术

齐家文化时期,陶器的制成过程已经具备了选土、淘洗、制坯、修整、装饰和烧造的完整工序。陶土在制作成陶器之前大部分要经过淘洗,使陶土颗粒均匀,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制作方法多为手制,有些陶器的内或外表面可以看到制作者清晰的指纹印痕。泥条盘筑是其主要的制作方法,触摸或观察其陶器内表面可以看到泥条层层叠起的千年遗痕,当然,成型之后为了消除这种制作痕迹或减少壁厚,以及出于减轻器重的目的,也会对器壁进行抹平或刮削,有的陶器在制作工程中要使用慢轮,以起到定型和修整的作用。器物表面,特别是内璧,有使用陶拍(见图一)进行打压定型的特点,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器璧密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拍打或按压在器表制造出精致的花纹。陶器定性之后和烧制之前,对素面陶器进行一定程度的打磨或涂抹泥浆做成的红色、橙色或白色的陶衣,这也是齐家文化陶器制作中常见的一种美化方法。

从烧制技术来看,齐家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方法。其进步的制作工艺在前人研究中即已提及。就其陶质而言,齐家文化陶器可分泥质与夹砂两种,泥质陶中又有红陶和灰陶之别,而以泥质红陶居多,并因陶土成分含量和烧制火候的差别,有浅红和橙黄色的区别,也见有少量的黑陶。夹砂陶中又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之分,且以夹砂红陶占多数,白陶较为少见。夹砂的陶器一般用于蒸煮,掺合的砂粒能起到增加耐热程度的作用,在烧灼时不会因为骤变的高温而导致破裂,因此这类陶器的外表面经常会发现有烟熏的痕迹,泥质陶器则一般用于盛放或饮食之用。

二、多样的造型设计

齐家文化陶器类型多种多样。安特生在其《甘肃考古记》中,已将齐家文化陶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一是,缀有席纹或压成篮纹的灰陶;二是,领及耳甚至多部满缀压成之美丽花纹的灰陶;三是,浅灰黄色陶,高领,经磨光,带大双耳的陶瓶。

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不断进展,对齐家文化陶器类型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按其功能来说,可大体分为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两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数量居多。可做饮食用具的有罐、瓶、杯、壶、豆、盘、碟、碗、盆、钵、盉等;可做蒸煮用具的有鬲、甑、甗、鼎、斝等,陶罐用支脚撑起也兼具炊具的作用;瓮、罐等器物多用于盛放谷物或饮食之用;陶罐是陶器中兼具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用具,因此,在遗址中陶罐的数量多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外,器盖也是齐家文化中常见的陶器类型,可以说明齐家文化时期,人们对饮食卫生也是相当讲究的。在以上所列诸类器物中,经过磨光的薄体大双耳罐和双耳折肩罐是齐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以上器型以平底器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圈足器。这与当时人们良好的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器物可以放置在几案或平整的地面上,而不至于倾倒。袋足器则多见于鬲、甗、斝、盉等,起蒸煮或盛放之用,不但有效的增加了器物的受热面积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有些遗址上还发现有数量不多的尖底器,这算是远古文化的依存,也是旧有生活习惯的沿留。

生产工具包括造型款式各异的纺轮,用于陶器制作加工的陶拍(垫)等,对于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等更多的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揭开其蕴涵的秘密。

另外,齐家文化陶器中,陶球或具有多种综合。匠心独具的陶塑器型(见图二),不但展示了其高超的制作技能,亦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其他,诸如响铃等具有很强玩味性质的陶器,也展现了齐家人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

三、丰富的图案纹饰

齐家文化陶器表面有丰富的图案纹饰。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在素面的陶器上拍压而成的绳纹或蓝纹,其中竖行绳纹最为常见,斜行的纹样尚属其次;第二种,多种形式的刻划纹饰,包括锥刺纹、篦纹、戳印纹、指甲纹等,多见于罐体颈部和双耳处;第三种,附加堆纹,以在罐形陶器的口沿外侧居多;第四种,多样的镂空款型;最为吸引人的还是具有多样艺术特色的彩陶,彩陶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红色次之,就彩绘施加的部位而言,多位于颈、肩和上腹部,彩色纹饰以几何纹饰居多,多采用单线条或方格及条带装纹饰组合而成,具有自然洒脱、和谐对称的艺术风格和内在的意蕴美。

齐家文化绚丽多姿的陶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4000年前齐家人多样的生活用具,也为我们透露了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信息,显示了齐家文化的深厚魅力和西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 宋涛.齐家文化的科学技术[J].丝绸之路,2000年第S1期.

[2]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 1959年03期.

[3] 安特生著.甘肃考古记[M].乐森璕译.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

[4] 钟侃等.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的齐家文化遗址[J].考古, 1964 年05期.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我们今天在此隆重举行麒麟镇计生文化综合楼落成庆典仪式,这不仅是全镇计生和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喜事,也是我镇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政府,对镇计生文化综合楼落成并正式启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抓好农村计生和文化事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计生和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去,就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去年以来,我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规范化乡镇文化站和计生服务所建设项目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规范操作,严格质量监督,把计生服务所和文化站达标工程建设列为我镇今年重点建设项目来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1078平方米,历时一年多紧张而有序的建设,现已落成并将正式启用。我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建成,标志着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镇计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对我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的条件、新的环境对所有计生和文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因为办公条件的改善,而放松思想和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淡薄自已的责任与义务。要用全新的服务理念,殷实的服务内容,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服务全镇广大群众。

当前,麒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更容不得有丝毫懈怠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决定一切,为民高于一切”的理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勤政务实的作风,更加清正廉洁的形象,做好各项工作。

同志们,麒麟镇计生文化综合楼的落成,是麒麟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麒麟前进的一个新起点,更是奏响麒麟步入辉煌的一个进军号角,让我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饱满的政治激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为麒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麒麟镇广大干部群众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谢谢!

第3篇

公司简介

本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集康养,养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发展公司,公司位于桂林市临桂区,拥有独特的农业种、养殖和园林休闲养老文化等;公司凭借项目的发展优势和自成一体的“文旅+互联网+”全产业链园区运营的独特模式,致力于不断推进“瑶乡文化”发展。同时公司以现有生态资源和桂林养生养老文为依托,投资和开发经营的“雅苑生态养老农业种植观光园”项目。项目涵盖生态养老公寓、农业采摘、亲子乐园等多种业态;是一个集休闲、文化、养老、旅游、美食、娱乐、居住、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全产业链结构打造的度假和养老的目的。

我们将乘承诚信、创新、进取的理念,与广大合作伙伴共享共赢,携手打造中国养生养老文化连锁乐园第一品牌。

企业精神:敬业、和谐、激情、创新企业宗旨:服务大眾 创造快乐企业价值观:诚信为本 追求卓越企业愿景:打造中国优质养老服务体系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发展趋势

引言:

2005年4月4日挂牌成立东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八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工作方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方法和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综合执法的概念与必要性

1、综合执法的概念

综合执法是行政综合执法的简称,综合行使包括行政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在内的权利。是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或一个行政机关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事项行使多个行政机关法定的权利的管理活动。综合执法具有综合性、长效性、简易性、有限性、独立性等特点。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的文化市场存在着很多的隐忧,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盗版盗印等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还有很多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将一些庸俗低级的产品推向市场。调查显示,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购买盗版产品的比例高达70%,并且存在着学历越高购买盗版比例越高、收入越高购买盗版比例越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二,广义上的文化市场包括娱乐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文化本身是一种内在的价值不适合商业经营,因此,文化市场本身就具有文化的非市场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碰撞要求政府对文化市场进行一定的引导,以社会效益为重。第三,文化市场因为非自然垄断、外部不经济等情况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行行政调节,提高文化市场的管理效率改革文化市场的执法模式。最后,文化市场发展的规范性呼吁综合执法,文化产品一般涉及多个部门,如音像制品的进出口属于文化部门管但是又是出版物由新闻部门管,如果各自为政就会出现执法扰民、政策打架的现象。多部门执法交叉的问题也增加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要想这一类的问题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推行文化综合执法。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分析

1.行政效率的基本理论

行政效率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展开的行政活动与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其中的效果指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效果。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扩展了效率的内涵,将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注重服务效率的考察。

行政效率主要有效益要素、经济要素、时间要素三大要素,要求行政部门要改善行政产出的质量,降低行政费用,节约行政开支,还要注重行政活动的现实尺度。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设计原则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主要遵循合理配置运转协调、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综合考虑四个原则。合理配置、运转协调原则要求行使执法权的主体层级不宜过多,省级执法主体主要负责督查工作,设置市、区两级执法机构为宜。综合的领域也不宜过多,不宜与差别较大的其他领域合并,在相近相同的领域内调整为宜。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的原则要求综合的项目不宜过多集中的幅度不宜过大,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力。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针对实际情况和需要展开执法工作。统筹安排、综合考虑的原则要求将综合行政执法与行政处罚相结合,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几种模式

(1)文化市场独立综合执法模式

独立综合执法模式主要以曾经的上海为代表,设立文化稽查总队,受文化局、新闻出版总局等行政单位的委托,对于文化市场、旅游、体育、网吧等独立承担执法巡查工作。这样的执法模式有其成功之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行政管理机构与执法机构存在着脱节现象。因为是委托执法而不是授权执法,因此执法主体与执法资格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执法过程中一旦产生问题需要行政复议,文化稽查总队执法主体资格的问题就为行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2)文化市场非独立综合执法模式

广东省深圳市在试点时期就使用的该执法模式,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四局合一,统一行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权。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几个市场进行统一的执法。实践证明,这种执法模式的效果很好,不存在执法主体资格等问题,能够有效保证行政执法的效率。

(3)文化市场大综合执法模式

大综合执法执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沈阳,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全方位的行政执法工作,包括交通、工商、城管、文化、广电、出版等。这样的执法模式将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分离,避免了部门保护主义,效率、编制、人员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是这种执法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将性质各不相同的领域简单地放在一起进行执法,会导致执法人员对于部分领域不了解,存在很多问题。

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的发展趋势

以城市为主体的综合执法,城市不仅包括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还包括发展较快的县一级城市,都要实行综合执法,一个城市只能拥有一支文化市场的执法队伍。执法市场主要是文化市场,包括网吧、娱乐场所、印刷厂、书店、报刊亭等,查处出版物的侵权盗版行为以及扫黄打非工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只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最后要处理好授权还是委托的问题,在不太成熟的地区最好采用委托的形式,在行政体系比较成熟的地区采用授权执法。

五、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选择的对策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的选择要综合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辩证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行政管理要与行政执法相互脱离,强化权力制衡的原则。推行授权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将文化执法从其他行政管理权重独立出来。最后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强化精简高效,避免交叉执法,明确各部门的权责,不断完善执法体制,做到依法治世。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世界,文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发展动力,发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但是,文化与市场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行政的力量去调节管理。本文介绍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相关概念以及我国实行文化市场执法以来所采用的一些综合执法模式,并对未来执法模式的发展方向作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武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06)

第5篇

1、基本功能

综合档案馆是文化记忆者和存储者,这是它的基本文化功能。

1.1 文化记忆功能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的文字资料,其他文献、资料等都是在利用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从源头上分析,档案是人类文化的原始记忆,是社会记忆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没有档案记载,社会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也将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档案是最忠实的文化记忆者。

1.2 文化存储功能

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人们在了解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成果的基础上,既能知晓过去,又能创造未来。档案是人类存储文化的有效手段,作为档案集中保管、存储地的综合档案馆,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域内文化存储中心。保存着档案,也就是在存储着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对档案的大力收集与精心保管。

2、延伸功能

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延伸为传播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

2.1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包括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其中,首先表现在纵向的传承,综合档案馆借助于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信息,获得前人积累在档案信息中的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对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打牢更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实现新的突破。其次,综合档案馆文化的横向传播是指,通过对档案信息开发,获得他人已取得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基点获得更大的发展。综合档案馆是文化信息的存储基地,又具备信息采集、加工、传递、交流、人才与设备基础,是当地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因此,综合档案馆是积极的文化传播者。

2.2 文化教育功能

综合档案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2.2.1 学生教育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公众档案意识的增强,为学术研究和课外兴趣而来档案馆查阅的人越来越多。档案馆拥有众多文献资料,是了解本地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档案馆查阅资料,不仅可以掌握较为常见的检索工具,还能锻炼其信息查询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组织相关资料的印证,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的分析、研究、表达、组织等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2.2 现实教育

目前,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主要是同级党委政府形成的公文,这些文件大部分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等。综合档案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网站、微博等形式向公众,通报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公开现行文件,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某一特定的方面政策文件汇编,让公众能更方便地查找并快速地了解政策变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既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又能扩大档案馆的影响,使档案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促进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1]

2.3 文化休闲功能

综合档案馆是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支持者,它能帮助人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些退休老干部来馆查阅档案,结合自身经历,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还原一段历史。档案馆实实在在的原件、原物,自然保存着的历史旧貌,可以形象地了解历史,在历史的回味中产生新的感觉,得到新的启发,明白新的道理。此外,综合档案馆举办馆藏档案展览,为社会提供在娱乐中接受教育的文化休闲活动,满足公民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望,为参观者提供娱乐享受,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和传统教育。因此,综合档案馆应积极地把自身打造为文化休闲胜地。。

3、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3.1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3.1.1 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加强民生档案建设,一方面改变以往注重政务文件,忽视多门类档案资源的做法,扩大档案收集范围,调查各阶层的档案需求,积极扩大档案门类,收集广大民众形成各类档案,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扩大民众利用档案的权限创造有利条件。综合档案馆应本着维系社会和谐、服务于民的思想,为人民保管档案和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3.1.2 非国有档案资源建设

非国有档案应该从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记忆体系,其收集、保护、体系的构架应成为综合档案馆拓展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基于非国有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国家档案局应建立分类体系,指导非国有企业进行科学的收集、管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备案登记,纳入整个档案资源体系的监管之下。

3.2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综合档案馆要将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好档案文化记忆和文化储存的功能,发挥好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功能。综合档案馆只有更加主动、更加理性、更有成效地服务于文化建设,才能使档案事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3.3 把握内外两个方面[2]

3.3.1 内提能力,外借合力

综合档案馆对内要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着力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对外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业人士的互动协作,合力打造社会需要的档案文化精品;要与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密切合作,推进档案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优势互补。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本站建筑形式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内含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科技培训室等。各活动室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窗明几净。双休日、节假日这里人气很旺,唱歌的、看报的、跳舞的、打球的,各得其乐。同时文化站建成室外活动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的院内活动场地。在配套设施上,配套了投影机、音响、象棋、乒乓球台、体育器材、多媒体设备、各种乐器、电脑、桌椅板凳、图书(1600多册)等设备,供广大农民朋友和机关干部学习娱乐。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推进。

综合文化站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免费开放文化站对推进我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根据县文广局的要求,我站迅速行动起来,就免费开放问题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研究。我站免费开放工作,实行站长负责制,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免费开放工作,为免费开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为使免费开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初步完善整合运行机制,

为使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吸引更多群众走进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站人员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结合文化站的工作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狠抓制度建设,增强责任意识。

1、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制定了《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方案》、《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内容和方式》、《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对象和开放时间》、《乡文化站免费服务项目一览表》、《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管理与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免费开放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并上墙公布。

2、强化安全保障,制订了《乡文化站文明参与群众活动须知》,加大管理力度组织全体在职员工学习防火用电安全常识,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免费开放期间组织专门人员维护正常秩序,确保进站参观群众和学员安全。

三、活动开展

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坚持做到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周周有。我们力争坚持半年一期科技培训班,既轰轰烈烈,又丰富多彩。其中每年的元宵五一晚会、六一儿童节、七一晚会、八一晚会、国庆晚会及节日的各项比赛活动等更是异彩纷呈、迭起。

在图书借阅方面,以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制订了办证须知、借阅制度、阅览规章制度,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并做好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于每周一周五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每天都有人来综合文化站看书、下棋、查找科技信息等;星期六、星期日留守小学生来综合文化站打乒乓球、看书、上网查找资料等活动。

四、规范管理

(一)、我们综合文化站建立健全了设施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维护,保障建筑物完好,各种功能齐备,提高各功能室设施的运行效率。坚持公益性质,保障所有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改变其用途。

(二)、建立财产登记保管制度。实行站长负责制、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配备的桌椅、电脑、报刊图书等所有财物要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器材,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使其功能完好,确保所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防止丢失毁坏。各种设施、财物一律不准外借,不得随意拆卸,不得占为己有。

第7篇

大红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彩虹城小区南侧,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内设会议室、图书馆、排练厅、羽毛球馆、电影厅等。服务人群面向辖区内所有居民,服务人口近10000人。

目前尚处于建设中的综合文化中心地址为:大红门街道怡和世家小区院内配套文体设施楼,面积为1390m2。 

二、服务情况

大红门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坚持走群众文化路线,始终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基调和宗旨,认真按照公共文化相关政策要求,积极热情为群众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免费开放。大红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坚持每周为群众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50小时,每天开放8小时,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图书阅览、培训讲座、远程教育、羽毛球馆等,制作了开放时间和服务项目的公示牌。

2、文化辅导。街道文化中心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短时培训会活动。主要培训对象为社区文艺骨干、机关文艺骨干、辖区企业单位文艺骨干、辖区群众文艺团队等。主要培训内容有舞蹈、健身操、唱歌、书法、朗诵、摄影等,力争为社区培育文艺人才。

3、文化活动。文化中心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文委的支持与指导下,积极发挥文化站的作用,充分把握和利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开拓创新,积极宣传便于居民参与,先后组织了多次文化活动。如:群众合唱大赛、舞蹈大赛、教育成果展示赛、老年模特风采展示赛,与集美家居市场合作开展了迎新春联欢会、职工书法大赛、书法绘画交流等活动。

4、指导文艺团队。街道文化站现有“鸿美舞蹈队”、“红韵艺术团”、“西马金润艺术团”、“建欣苑艺术团”等文艺团队,拥有歌唱、舞蹈、曲艺等文化骨干150多人,经常性开展文化交流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中心设施和功能还不够完善;

2、现有工作人员2人兼职管理,有设施无人管的现象严重,管理体制和服务人员配置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岗位职责方面的公示。

3、大红门综合文化中心尚未达到规范化管理水平,尚未达到四亮五公示要求

4、电子阅览室及书籍的管理上需要提高利用效率,以保证其价值所在。

四、整改措施

针对文化中心设施不够完善的措施是整合辖区资源,合理有效调配文化资源,达到共享。

针对管理体制上的不足,文化中心力争调配专门的工作人员,以保障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规范化管理上的问题,文教科会尽快按要求将公示牌、提示标语制作完成并落实到位。

第8篇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一、明确融合内容

学习人文知识,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在学校旁边的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飞鸟世界隶属全国首批国家级5A旅游景区,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长隆游乐园则集世界多种顶尖的机动游戏项目。这些著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汇聚大量国内外的游客。这是孩子们接触外界,培养人文精神、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窗口与平台。

了解古建筑知识,激发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番禺既有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其古建筑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教材库。目前,保存完好的宅第园林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它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另外“宝墨园”集古建筑与高水平仿古建筑一体,而大石、南村、沙湾等镇街的古村落也有不少独特色的古建筑。通过将这些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科学的情感。

树立环保意识,感受大自然风光。番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其中莲花山、滴水岩、大夫山等自然保护区仍保存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的居民就会到达这些地方休闲、聚会。从政府实施宜居城市的理念到人人都用心去爱护身处的环境,这些都是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同样也是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内涵。

二、开发特色课程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以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为主,又要有效利用了学校校园资源。学校可结合当地景点资源,通过组织“读、说、写、画、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组织歌颂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营造乡土氛围,达到丰富学生文化涵养的目的。具体框架如下: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首先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了解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分享研究成果,w验文化内涵;其次是形成对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传承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理念,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和方法;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程内容:分类整理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建设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实施: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

课程评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除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还力争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将研究资料整理归类,撰写成立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节的报告,并提交给上级有效部门。

三、融合的意义

挖掘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学生通过参观家乡特色景观,领略乡土文化的芬芳,深刻领悟乡土文化底蕴,继而激发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源的神秘向往,并在社区民情体验中,与长辈们发掘景观新内涵等,既能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运用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能使学生发现旅游资源面临的不良环境影响,通过重视和宣传做好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第9篇

(一)策划风格丰富多元化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它强调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我校就如何依托家乡地域文化,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依托地域文化,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家乡慈溪,地处东南海滨,得名始于东汉董黯“子孝母慈”的典故,有着悠久深厚的慈孝文化;慈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特产丰富。地域文化丰富的家乡慈溪,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弘扬,去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此,我们以学生需求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适合学生深入了解慈溪传统文化,传承慈溪精神的主题内容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实施。

1.《走近家乡名人》,促进学生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慈溪,名人辈出:有东汉隐士严子陵;南宋名儒黄东发;初唐书家虞世南;辛亥先烈马宗汉;教育前驱杨贤江;爱国侨商吴锦堂;申江巨子虞洽卿;一代画师陈之佛;铁骨丹心林汉达;园艺巨擘吴耕民;中科院院士路甬祥……

“一曲慈孝水,哺育千秋人。”作为“慈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慈溪,“慈孝”是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于是,我们从董黯的故事入手,延伸至慈溪名人,编制了适合三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近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让学生以“走近家乡名人”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2.《编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获得亲身体验、增强综合处理能力为目标。要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慈溪有着丰富的特产,杨梅、蜜梨、三北藕丝糖、各种工艺

品……都享誉海内外。特别是慈溪长河的工艺草帽闻名海内外,有着“草帽之乡”的美称。

我校结合劳动与技术课中的编织教材,以家乡特产为载体,巧妙地应用慈溪长河的草编艺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拓展,编写了适合五六年级学生开展的《编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编织技巧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材料来编织慈溪的名优水果以及各种日用工艺品。学生兴趣盎然,用自己的巧手和编织技巧,编出了栩栩如生的工艺品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让学生开展以“走进草帽之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指导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体验这一点,活动中,我们更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

1.创设情境,诱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孩子能量的调动者,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在走近家乡名人的主题活动中,用茜宛公园标志性雕塑“董黯汲水”为话题,通过视频展开深藏在这座雕塑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慈溪”名称的由来。然后,出示家乡名人画像和名人雕塑相片,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纷纷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有了“主动走近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探寻名人足迹”的愿望。

而在《编艺》的活动开展初,教师自己动手编织了许多有特色、栩栩如生的杨梅、葡萄、黄花梨等编织品。当学生观赏着这些编织品时,心中早已有了动手实践的强烈愿望,借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编织方法的探究,学生变得主动、自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在动力,激起了学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喜悦的学习心态,让活动的开展更是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2.确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亲身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要给学生多一点亲身体验,多一点实地调查,多一点动手动脑的机会。为此,我们在“走进家乡名人”的主题引领下,五、六年级各个班级纷纷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为研究课题,并成立以名人姓氏命名的中队,如:慈孝董黯中队,杨贤江中队,虞世南中队……各中队围绕自己选择的名人,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筛选、归类、提升,确定小组活动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引领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和活动小组,并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家乡名人的各种资料,编制名人小故事,编制手抄报。

在《编艺》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是单纯地开展编织技巧的学习,而是组织学生开展编艺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对“草帽之乡”的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从“原材料种植、采集、选择、加工”到“草帽加工工艺、编织技巧”“草帽生产的历史”“草帽种类,畅销渠道”“草帽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草编生产经营过程的实践探索。

三、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落实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过程,注重活动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和感悟,让学生把活动中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评价,在互相评价中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体验成果收获的快乐,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每当一个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结束后,教师就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成果展示的机会。

活动成果展示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静态的成果展示如活动照片展、手抄报展、作品展等,动态的成果展示如演讲会、小品、故事会、报告会等。

我们在“走近家乡名人”活动中,就让学生讲一讲名人故事,演一演名人成长的小事件,写一写学习名人的感想,学一学名人的行为。学生通过“走近家乡名人”研究方案的制订、查阅资料、实地采访、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探寻到了名人的成长足迹,了解了名人的成长事迹。研究性学习活动传承与发扬了家乡名人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而在“编艺”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来讲一讲编织的方法,秀一秀制作的过程,展一展自己动手编织的编织品。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地享受到了活动的成就感。

家乡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在让学生了解家乡,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研究探索,科学地、规范地完善校本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京剧,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国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举足轻重。在我校园内的西北角,坐落着一代京剧大师王瑶卿先生的故居。王瑶卿先生是中国京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故居”是校园环境中一处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王瑶卿”对于我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启迪上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因此,我校决定对王瑶卿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探究和运用,让更多的人通过王瑶卿去了解京剧、走近(进)京剧,也试图通过种种尝试,让王瑶卿的大师风范和他对艺术的创新精神在我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走进了故居我们便可以走进王瑶卿,走进了王瑶卿,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走近京剧,因此,以“走进京剧”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课题,王瑶卿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课题研究的源头与活水了。

一、创设情境,引入京剧:

活动前,进行相关学习和活动氛围的渲染。活动开始之际,由校园的文化景致进行推进,自然地引出王瑶卿故居,并将组织学生参观王瑶卿故居,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参观感受以及对于王瑶卿其人的了解(在课前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结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既然王瑶卿故居已成为人民小学文化景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觉得作为人民小学的一名学生,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王瑶卿。在学生了解王瑶卿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熟悉京剧、走近京剧,这也是我们将“走进京剧”这个活动课题植根于学校历史发展的前提之下,植根于学校文化特色的背景之下的一个生长点。

二、讨论交流 了解京剧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前进行的各种关于京剧知识的材料进行充分地展示,以使学生逐渐地了解京剧,认识京剧,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的“走进京剧”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京剧在我国戏剧领域中的“国粹”地位,了解认识京剧“生、旦、净、丑”的四大角色分类等等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就京剧这门艺术在唱腔、念白、(武打)动作和脸谱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京剧产生一种好奇感,进而转化为一种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下一环节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选择,分组活动

我们所开设的活动以课题为引领,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开设的活动内容有:

1.“京剧的起源”资料收集。组织学生学习京剧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近一百年中京剧各大流派的形成,使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京剧名角知多少”小调查。组织学生探究京剧名角的故事(重点研究我校特有资源“王瑶卿”的基本概况),以及京剧名角的经典名剧、京剧名角的轶事,使学生对京剧人物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3.京戏欣赏。组织学生听京戏、说京戏、评京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直接聆听,与京剧零距离接触,让国粹更快地走入学生心灵。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声有形的音像手段,用维妙维肖的视频画面,给学生以直觉上的感受与刺激,使学生对京剧的浓厚兴趣油然而生,通过巧妙的点拨、有效的概括提炼,让学生对京剧从“唱腔、念白、(打斗)动作和脸谱” 四个方面加以初步的感知。这便为学生接下来的围绕京剧的四个方面(念白、唱腔、动作、谱脸)进行充分的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接下来学生“分门别类”地学唱京剧、表演京剧、走进京剧、与“京剧交朋友”作了必要的准备。

4.京剧脸谱与脸谱知识的收集。组织学生收集京剧的各类脸谱,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了解每一种脸谱的画法都不同,以及脸谱上的每一种颜色的含义不同,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

5.京剧脸谱制作,组织学生动手绘制脸谱,并将同学们绘制的各类脸谱作品张贴到班级的板报和学校的橱窗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第12篇

一、视点诠释:文化实践的学习给养

1.在语言中增强文化认知

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课程则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在课程的实践文化情境中体验文化的内涵。

现行的“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涉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四大发明,在思想文化领域有诸子百家,在艺术欣赏层面有敦煌莫高窟,在的类别上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民族文化,等等。

“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本身就包括文化史和社会史。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离开文化的人是没有历史的,空泛地谈人类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1]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去传授历史知识,只有通过文化的解读提高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并进行深度的分析,才能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外来文化如何吸纳以及一些历史文物、遗址如何看待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文化的发展,会随着它所处的时空脉络,有所调整及改变,不是一旦发展出来之后,便永远定格定型。学习者借助课程之视窗,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2]这就意味着课程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必然要改革,这改革并不仅在于知识的更新,更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课程建构。

对照近几次课程改革,每一部教材的出版,都可以印证时代的发展史,是一部美的文化发展史。当你打开扉页时,教材精美的装帧、优美的景观、生动的文字和逼真的插图,让人感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例如,看到《深圳人开拓精神的象征――开荒牛像》时,就自然联想起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就会想到拥有“孺子牛”般创业精神的深圳人民,就会想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圳。

总之,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多元文化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在交往与交流中汲取文化养料的自觉性和能力。

2.在解读中丰富文化感受

在开放的年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教师相应地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和素养。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一定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依据学生的文化经验来设计教法,并将文化多元性的议题纳入课程教学中。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举例,要顾及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若教材中有不适合的内容应进行调整。”[3]笔者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对“哥伦布航行”的一张图片进行解读,学生发现新航路开辟时已有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在地理学方面,已有地图;在哲学方面,已有圣经;在农学方面,已有咖啡。此外,学生还联想到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呈现了两幅地图,第一幅图上大部分是黑色区域(代表人们的未知地域),小部分是当时人们已知的陆地;第二幅图恰恰相反,大部分是陆地,只有小部分是黑色区域(代表人们的未知地域)。将这两幅地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才不断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非常艰辛;有的学生认为,在当时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海洋风大浪高,能够到达美洲是命大,或者是运气;有学生强调,运气是主要因素。面对多元的答案,无论教师如何讲解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于是,笔者当堂运用网络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一段哥伦布的故事,即哥伦布在一次皇家宴席上,用他的智慧证明发现新大陆靠的并不是运气和命大。这种课堂教学不可能按预设进行,而是在动态生成资源的情境中改变教学计划,这是一种对课程的创生,也是对教材的再解读。由此可见,课程实施的实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不确定的。由此,人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4]在课程创生中,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新知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3.在探索中尝试文化建构

学生在课堂学习,学到的知识比较孤立、零散,有经验的教师懂得知识是认识发展的结果,于是课堂会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学生在知识的桥梁上探究、联想和创生,并形成知识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笔者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水资源利用》一课时,采用思维导图法让学生建构知识。由水的来源,谈到人类离不开水,并揭示水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联想: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水的赞美,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因争水发生了局部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最终落脚到如何珍惜水资源这一主题。

笔者的授课线索,即“了解水”―“亲近水”―“感悟水”―“研究水”。结果,教师主导充分凸显、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对话,实现共生共享。鼓励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和成功体验的过程。”[5]实践证明,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问题逐渐展开思维,并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背景有所发散、创生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并始终以主题为核心。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心问题及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背景资料,逐步展开层次上的逻辑递推。一定要避免脱离主题、牵强附会的联系,进而为学生营造出稳定的思维空间,奠定出稳固的思维基础,让学生依据“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探索和发现。

4.在背景中追溯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要理解知识的现代价值,往往要追溯古代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例如,每年端午节的来历和纪念。每到端午节,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家里都要准备粽子、雄黄酒、端午草和菖蒲等,此外,还有划龙舟活动。

如果教师这样设问:(1)煮粽子、蛋时为什么要加车前草、猪牙草、戚戚草、艾叶和当年的新麦穗呢?(2)有的地方还用煮蛋的汤水用来洗澡,这是什么原因?(3)端午节喝雄黄酒、门窗上挂上菖蒲,里面蕴含着什么科学知识?(4)除了上述的知识外,划龙舟还蕴含着怎样可贵的民族精神?这些问题,平日里学生并不陌生。如今,有了教师的提问,便更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上网搜索、询问家长以及邻里的长者等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途径。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类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联系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影响、作用和制约,也就不存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当学生了解到端午节的发展轨迹之后,教师就要站在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感悟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一条蹊径,即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得使人喜爱,因为“审美的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6]

终归,传承优秀文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和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在教学中,不时地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思考和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路径探索:学习者思维得到发展

1.建立知识的理解支架

知识的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的丰富、充实和改造的过程。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也就是要发生顺应。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定义为“由于经验而引起的学习者的知识变化”。可见,学生的经验储存和信息积累影响着新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对来自课外书籍、网络信息和生活经验等的信息,以图、表和文字等形式进行整理记录,并将收集记录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合,构建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和易存储的知识储备库,为自主学习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架。此外,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订详细而清楚的活动提纲,让学生按要求有步骤地行动,除了教师的规定之外,学生也许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

2.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所以,它对历史、现实和实践的影响很大。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人的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文化通过教师的解读,形成了教师文化,经过学生的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文化。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运用自己的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阐释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设计问题,这就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文化。

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度,取决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度对文本进行加工、重组和创生,从而由单一的教授课程走向开发课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教学实践和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理解。

笔者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中的《母亲河》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材对长江用“大河”,而对黄河用“长河”,两者有什么区别?想不到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老师,为什么长江不叫长河,或黄河叫长河呢?当时,笔者难以给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得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课后作业,同时,笔者提出了另外的问题:“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有哪些(长江文化有巴蜀文化、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等;黄河文化有黄土文化、古都文化等)?这个问题是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总之,在课堂上,意外生成的资源促使教师和学生自觉地参与课程创生的文化过程。

3.生成主体的学习模式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实行“三、三、六”的学习模式轰动全国教育界。在学生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实现了由“供应式”教学向“超市式”教学的转变。具体而言,即学生要从哪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拿主意,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在教师教学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启发性,实现了由“注入式”教学向“发动式”教学的转变,将课堂变成“快乐享受的地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因此,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型”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的未成熟者,他们的学习习惯与人生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要学生学会学习,不能扶,而要放,在放中引,避免走弯路,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自主地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一位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中的《挑战与回应》一课时,整个设计以“回应”为线索,条理十分清晰,每个问题设计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思辨性,把学生置于“历史的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的演进中。例如,“面对西欧国家的文明洗礼和野蛮掠夺双重挑战,亚非拉国家会有什么回应”“日本面临严重的危机,你觉得日本应该怎么办”。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引路人,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学生之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邓志伟.多元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刚.以培养多元文化教师为目标――新疆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构想[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4]任友群.论知识的建构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5]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