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整治内容

高标准农田整治内容

时间:2023-08-29 16:4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整治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整治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概念界定;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12-03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HAO Zhe TIAN Ya-gu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is the artificial measures of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land use problems whi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stage.As the current hot topics and new thing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were fuzzy and indistinct defi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and its construction were defined.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farmland;concept definition;connotation;extension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

按照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1],2015年我国将建成2 6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而2020年拟建成5 3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工作重点,增强土地资源对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并提出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重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2]。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3]。

2012年6月20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4],并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但高标准农田作为新名词新事物,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还存在模糊、界定不清的问题。诸如: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等,这些问题均亟待作以深入探讨和澄清。为此,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1 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界定

对基本概念的严密定义是任何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有关高标准农田的最基本概念,给予其科学界定。

1.1 高标准农田

1.1.1 农用地、耕地和农田。

(1)农用地。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5],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可见,农用地的范围大于耕地。

(2)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6],它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3个二级地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m2左右,人均耕地0.37 hm2;而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 hm2,只占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

(3)农田。目前,对于农田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就查阅资料来看,农田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农田就是指耕地[7],中国古代有“已耕者为田”之说,因此农田应为经开垦耕种的土地;广义的农田包括各类农耕生产用地,其范畴应介于耕地和农用地之间。农田分布受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等因素制约,尤以水分的影响最大,因此农田多分布在降水量比较充沛或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50 mm地区农田较少。我国的农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即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自东北斜贯西南一线的东南部。这些地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是我国主要农作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农田可分为梯田、坝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水田、水浇地、旱地和台地等多种类型。

1.1.2 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

(1)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这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最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8]。

(2)一般农田。是指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可以用作建设和其他用地,被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类型包括:坡度大于25°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等。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为1.2亿hm2,基本农田约为1.13亿hm2左右,其他逾666.67万hm2为一般耕地;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大约占其耕地的95%左右。

1.1.3 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除了与各省市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有关外,还与其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有关。鉴于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高产性要求,高标准农田均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1.2.1 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在我国传统的土地建设项目中,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改造中低产田的手段主要为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1.2.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的综合整治,整治后田块更加平整,灌排设施更加完善,路网林网更加科学便利,田块集中连片程度提高,生产能力增强,耕地质量有所提高[9]。

土地整治历经10余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土地整治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在内容上,已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内容;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区域综合型特点更加鲜明;在外延上,已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演变为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2]。

1.2.3 高标准农田建设。

(1)历史沿革。20世纪80年代前,限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氮磷肥力不足,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已有较大改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靠增加化肥投入量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随之产生的“低、费、污”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我国耕地土壤质量的新一轮核心问题。可见,为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是死路一条,只有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2]。为解决这种现实困境与潜在隐忧,我国适时提出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提出原因。“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近年来的总趋势是:建设用地的扩张一浪高过一浪,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攀比,置资源环境问题于不顾;土地产权机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产权经济机制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参与违法供地,引起部分行业和地区发展失控。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建设用地也呈现“人减地增”的逆向发展趋势,从而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一种“双挤”局面。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地矛盾的最合理途径就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土地整治,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流量,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压力,支持城镇化进程。因此国家适时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使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前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应对当前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严峻挑战,提出的高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前期中低产田改造和传统土地整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升华和提升,是土地整治工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期着力打造的亮点。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界定

随着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开展,需要给“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定合乎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一是要求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实践,二是要求能准确地指出新时期下土地整治的发展方向。

2.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目前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理解不一,不少实际建设内容仅显露于表象,有的项目其实就是土地平整也被冠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实际土地质量根本未得到改观。因此,高标准农田的科学内涵必须予以明确。现从以下5个方面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2.1.1 动态发展过程与系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与一定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可以这样理解: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科学规划所建设的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产高效,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农田。高标准农田是科学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加先进的管理机制,综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为依托的复杂系统工程[10]。

2.1.2 核心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耕地地力提高和土壤综合质量提升,有别于以往单纯以增加耕地数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严重: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三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地区有40%耕地严重退化。因此,提升耕地综合质量,提高农用地等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

2.1.3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1.4 创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在于高标准,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保证其科技领先,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一流平台。这种创新体现在多方面:以理念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彩色;以管理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量;以技术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效益;以主体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添活力;以考评的创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保险。

2.1.5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绿化防护、土壤监测等设施完善,使用效率高,适宜机械耕作,便于集约经营,可有效抗御旱涝灾害,确保旱涝保收;二是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符合农业高产稳产的要求,支持有机肥积造,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土质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土地盐碱化和耕地退化;三是具备节能高效特征,生产成本和灌溉水用量等明显下降,不因提高复种指数而降低土地产出率,不因常年连续耕种而出现年度间的产量大幅波动;四是要能够防御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田园风光秀美,与自然和谐;五是对农田废弃物、排放物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实现跟踪监测,监控治理效果,提高耕地及水资源使用效率。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界定思想

科学的建设标准,是保证高标准农田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的关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区的高标准农田工程,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使“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1 高标准农田界定标准的复杂性。从概念上讲,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该是高等级、集中连片的农田。但这种高等级究竟是几等地,由于耕地质量等别区域间的不平衡,在保证一定面积的基础上,各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也不完全相同,这导致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成果让耕地有了全国统一、可比的标准。但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针对全国范围制订的,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统一用这个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不完全适合,必须针对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以反映出我国耕地质量区域分布不均衡、决定因素复杂等特征。例如,目前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等别最高的1~3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等7个省份,等别最低的13~15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22个省区。在这种耕地质量国情下,很难一刀切出一个全国通用、对应某个等级的“高标准”。另外,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区域、局部性的耕地资源匹配情况不同,导致耕地质量等级建设难度不同,也会影响各省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结果。

2.2.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界定的指导思想。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具有完善的排灌系统、肥沃的土壤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的田间道路、适度的农田规模、较高的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界定原则,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经过土地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至少应比整治前至少提升1个质量等别(等别划分据《TD/T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一般来讲,农田每提升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1 500~2 250 kg/hm2,生产水平低的农田,增产潜力更大。另外,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高标准农田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才属合理。

可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里的元素进行检测和评定,查明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生态地球化学背景等。将“提高1个等级”作为可测定、可考核、可检验的平均标准提出来,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该界定标准虽具可操作性,但过于笼统,具体的质量等级界定应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根据不同省、市、地区土壤特征、农用地类型等分别制定细则,并出台相应的地方行业标准。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外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就是保证土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其外延宽泛,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等层面上,论述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标准农田概念的科学外延。

2.3.1 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高标准农田建设,无论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形成的是由水利、土壤、作物、耕作、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以及小气候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综合功能的生态复合系统。该系统以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3.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用高标准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高标准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高标准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高标准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高标准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建设高标准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2.3.3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保证宏观上的有效调控、微观上的协调运作;并需要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很多,相应的科研和设计部门要全面理解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内外相关标准;施工人员也必须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才能担负起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开发任务;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2.3.4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因地制宜开展有差别化的整治活动。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出台,从国家层面对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正如“高标准”并非全国通用的绝对标准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是一种统筹区域特征的差别化土地整治活动。比如,东北平原区应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华南丘陵平原区应注重改善基本农田生态;云贵高原区应将农田整治与陡坡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结合,加强坡耕地整治;黄土高原区应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风沙防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见,“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说更是对农田建设过程的高要求,需要各地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实施符合当地特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2.3.5 高标准农田是需要切实加强后期管护,保证工程效益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设项目。以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项目实施后将土地和固定资产移交给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管护主体后,整个工程就基本结束了,之后少有问津,这无疑使发挥资金投放效益和工程效益大打折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要全面加强工程后期管护:严格界定不同工程的管护主体,做到责任明晰;明确工程产权归属,使受益人、所有人、管护人合一,充分调动群众对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重新审视当前管护经费全部由乡镇、村来承担的局面,考虑将部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跟踪工程管护实效,加强工程管护监管。

3 结语

高标准农田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生事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高标准农田及其建设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深入剖析,供相关设计与研究人员参考。

4 参考文献

[1] 地球杂志编辑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J].地球,2012(6):12-15.

[2]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7]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3-9.

[8] 钟毅,陈超,蒋夙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刊,2012(6):86-87.

第2篇

信息进农家力度

据《法制晚报》1月29日消息,2012年农业部将加大农业监测预警等信息进农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将在全国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

农业部将在今年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中,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的市场信息系统,依托“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的建设成果,利用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服务平台等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在全国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促进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据悉,今年3月,农业部还将举办“12316,信息进农家”主题活动,全国统一的12316标识,动员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大信息进农家的力度,提升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卫生部称将

清理1900项食品国标中强制执行的内容

据《北京晨报》1月31日消息,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拟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污染物、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限量、农药和兽药残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制定、修订。

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整合,解决现行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对现行1900项食品国家标准和30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

国土部称我国今年将建亿亩

高标基本农田

据《法制日报》1月31日消息,今年我国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开展耕地质量评定。

所谓高标准基本农田即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主要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保监会称农业险赔款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编制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编制中,要组织农业、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和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做到汇集民智,集思广益。规划编制方案草案出台后,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在媒体公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符合当地实际,以利于长远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第5篇

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针对项目区“田块不整、沟渠不全,遇旱难灌、遇涝难排”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清沟除杂,畅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为整;修路建桥,便捷交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建设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强化了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引进优质粳稻新品种“扬粳4227”,推广稻麦标准化施肥、常见病虫害防治和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新扩良种种植面积400亩;注重与省里下河农科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所的合作,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种植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共培训1250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三是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增产增收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万公斤,亩均增收达50元;在降本节支增收方面,通过衬砌渠道等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区节地、节工、节水、节电明显,按平均每亩20元计算,每年可节本20万元;在土地流转得益增收方面,通过推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项目区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根据我区2010年—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累计达24.8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的70%以上。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区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把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重点开发。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认真安排实施年度建设内容,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多元投入、立体开发。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三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在规划区内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二、突出建设重点

一是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针对丘陵地区水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挖塘浚库,节水灌溉,新建灌溉泵站和衬砌渠道;针对沿江、沿湖地区雨季易涝的情况,疏浚排水通道,增建排涝泵站;针对田间交通不畅的情况,新建田间道路,配套田间建筑物。二是突出土壤培肥改良。针对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的现状,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地力。三是突出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值保专业服务等形式,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四是突出合作组织建设。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为抓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区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资源开发局,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实施以及指导、检查、考核、验收等日常事务工作,统一管理调配人、财、物。各有关镇也相应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并依据区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强化考核激励,区政府每年与各项目镇签订农业综合开发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和职责,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6篇

【关键字】 生态型土地整治,灌排合一,农牧结合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注重规划统筹和生态景观保护,科学布局工程内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升生态环境及基本农田质量,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产业,为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四化”原则

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有机结合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农业,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辅以“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实现基本农田质量和生态管护能力同步提升。

美化――发展大田作物与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统筹耕地保护与农产品最低保有量,明确土地用途,规划、整理农田,合理保留生态景观,结合农业资源,发展大田作物―田园式景观和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绿化――优化半自然生境和植被结构,净化乡间空气

统筹耕地与半自然生境(如树篱、农田缓冲带、防护林)占地面积,优化植被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对粉尘、微小颗粒的吸附、滞留和过滤作用,控制并减轻气体污染物的危害,为治理PM2.5提供辅助。

硬化――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修建灌排高效、节水工程

科学规划灌排模式、设计节水工程,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为农机下田耕作提供道路基础,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耕作,保持整治效果长效性。

净化――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及涉农重大工程,采用农业生物立体共生、生物能利用工程等技术,设计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种养结合、立体共生、净化水源,实现生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应对措施

以“四化”原则为引导,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从统筹规划、合理设计、资金投入和科学指导等方面实施建设,具体以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统筹规划

紧密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农业布局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多向管控指标,保证整治后的生态格局与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向一致,合理填埋废弃坑塘、扩建河流,采取生态培育和科学种养等措施,实现水源通达、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化面积扩大的景观农业。

合理设计

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内容繁多,其中与生态景观结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田块归并,调整生态格局

通过权属调整、田块归并、边角地修葺、土地平整,将农田耕种零散化转变为集中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植冬小麦,解决冬季土壤问题,形成“田成方、地平整、力均匀、无、无撂荒、无闲置”、整齐一致的田园式景观【1】;合理保留原有树林、村落等景观要素,维持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乡村景观风貌。

(2)灌排合一,提高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

采用灌排合一,提高灌排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为统一名称,统称斗沟(渠)为斗沟、农沟(渠)为农沟。具体实施时:各灌区由水泵从河系水道中提水灌入斗沟,以斗沟节制闸控制分田灌溉,农沟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一个分水闸,内有两个直通入田的孔,分别置于田面线以上、以下,通过控制农沟水位线的高低来控制灌、排。

基于整治后实行农机规模化耕作与整治效果的长效性,均设计硬化沟,而灌排合一比灌排分离的沟渠数量少,对土壤的影响小、投资金额少,与坑塘、河流水系保持通达性,共同构建水体生态景观工程【2】。

(3)农牧结合,设计生态农业工程

项目区内规划建设大型养猪场,会排放大量高养分含量的粪液,其中包含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和有机质,这些有机肥不仅是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必需,更致力于增加土壤肥力【3】。利用这一涉农工程,由渣浆泵将沼液经暗管排入农田系统,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利于净化水体、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收、提升粮食质量。

(4)“乔-灌-草”搭配集季相变化,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

沟渠、道路、防护林等农田廊道景观,既对农田昆虫生物多样性影响明显,也是鸟类主要生境地。规划在田间道、生产路两侧种植红花酢浆草等草本,利于农田生物的迁徙与保护;河道两侧的护岸林与道路两侧的护路护沟林构成林带网络,均具有乔灌结合、多行林的林带结构特征,强化防护林功效,且树种选择具有季相变化,体现生态景观美;在沟渠―道路连接段,种植菜地以解决地表的问题。这种“乔-灌-草”综合搭配的廊道植被系统,对于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保护乡土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5)整修万福寺周边,寓历史人文景观与休闲旅游于一体

嘉定古庙――万福寺位于张泾西侧,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规划复垦其西北向已遭废弃的鱼塘时,开挖一条万福寺河,使其四面环水,古刹―碧水―金色农田,一片草长莺飞的优美景象。另修建两座万福寺桥梁,为带动万福寺周边休闲娱乐产业提供道路设施。

资金投入

本项目的预算编制严格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上海市2000系列定额进行项目成本预算,其资金来源由市级土地整治资金与区、镇两级政府统筹资金共同构成,较高的亩均投资为实施上述规划设计提供坚实保障。

科学指导

项目实施以区县政府为主导,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及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农委、水务局、绿化与市容管理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切实尊重村民意愿及诉求,重点解决当前农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保证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长期发展。为实现整治目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整治后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科学种养手册,免费发放给种植者,同时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植保防害等保护服务工作。

结论

嘉定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以田块规划创田园景观、灌排合一促增效节地、农牧结合利生态农业、“乔-灌-草”搭配建生态廊道、古刹周边修整兴休闲娱乐为要点,顺应地形起伏,维护河流水系、道路和农田边界的原始蜿蜒形态,在实现新增耕地率、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五通一平”等刚性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变革种植模式提高产出率,保留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要素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并结合项目区涉农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融入乡村生态景观,不仅有利于整治成果的长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在上海市“都市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宇振荣、郑渝、张晓彤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7篇

近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财政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大范围开展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并突出对农业大县特别是产粮大县进行扶持。到2011年,全国共有223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农牧场、团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不但已经全部纳入了开发县的范围,而且也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重点。

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几项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也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多年的生动实践表明,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走出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有人说,农业综合开发是公共财政照耀农业的一束最灿烂的阳光。二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4548.0亿元,投入资金70%以上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1亿亩,开展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433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4亿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粮食1970亿斤,棉花37亿斤,油料100亿斤,糖料560亿斤。

农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项目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提高了科技含量,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亿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这些“点面结合”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政策规定的配套资金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足额到位。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并将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同时,组织各地区按流域或灌区编制本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建设任务。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和建设标准,明确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推进资金整合和统筹。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各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各项措施的集成投入,实现连片治理、整县推进、区域衔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后的集聚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护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项目实施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管理规定,规范组织工程招投标工作。要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理,确保监理职责到位。全面准确地公示项目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

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完善工程建后管护制度,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提高工程建后管护水平。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鼓励农民用水户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方式经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保证项目监督责任和管护责任一并落实,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测量;常见问题

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性措施。近年来,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农业生产建设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国家又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掀起新一轮土地整治整治。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及时分析和解决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测量存在问题,加强工程测量成果管理,对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加强土地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测量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工程测量是规划设计的基础

要对项目区进行科学规划,需要了解项目区地类分布、地形地貌、水源情况和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分布情况,这些情况均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现状测绘,设计人员根据测绘成果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工程布局。

1.2 工程测量关系土地权属调整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整治重要内容,实施过程打乱了权属界线,做好土地平整前的权属调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记不仅关系到项目区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项目效能否发挥的关键。平整前的权属调查和平整后的重估登记需要对平整区进行精确测绘。

1.3 工程施工控制需要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较为零星,且布局分散,准确进行施工放样非常重要,同时敞开式灌溉输水沟渠等设施施工对高程控制要求高,这些均需要利用工程测量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1.4工程量复核的需要

工程竣工后,需对施工工程数量、新增耕地面积、工程质量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复核。土地整治工程一般分布边远山区,地形复杂,作业环境多变、精度要求较高,需要先进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1.5信息化建设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土资源已逐步实现“一张图”管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将纳入信息化管理。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需要GPS采集相关信息,经过处理后利用GIS技术建立、更新土地资源信息库。

2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测量主要存在问题

2.1缺少行业作业技术规范,外业信息采集不规范

土地整治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且各阶段测量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目前行业内尚未相关测量作业技术规范,作业全凭测量人员对其他行业技术规范的理解和自己工作经验积累,采集的信息达不到后续使用要求,如拟布设工程路线测量过于粗糙,图根点不足;缺少与项目区密切联系项目区范围外地物信息;居民聚居区范围用“居民点填充图案”整块填充,未测量其对内部布局情况等等。

2.2缺少行业成果检验标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测绘行业已相关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但其作为指导全国测绘行业报导性文件,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规定不够细致。土地整治行业尚未出台土地整治项目测绘方面的成果检验标准或规范。目前项目测绘单位主要是根据测绘行业的一般性标准和规定开展项目测绘业务,导致项目测绘采用标准不一致、测绘成果精度有偏差、成果质量不高。如存在图斑图形不封闭、图斑内部相互交错、图斑地类不明确、坐标面积与报告面积不一致等问题。

2.3缺乏足够重视,施工测量成“瓶颈”问题

施工测量不仅是保证土地整治工程按规划布局、按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由于施工单位缺乏足够重视,施工测量往往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如由于程施工放样问题出现移位走样工程,由于高程控制失误出现倒灌渠道、波浪路面,由于没有测绘出现竣工图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3 工程测量中的问题改进建议

3.1 加快土地整治行业测绘技术规范研究,进一步统一技术标准、细化各阶段技术要求,及时、准确为土地整治项目各阶段提供测绘资料。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陆续颁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测量技术标准。

3.2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测量图件检验。国土管理行业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规定了现状图、规划图、工程设计图、竣工图编制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快第三方复核工程测量图件技术标准研究,进一步健全测量图件标准体系;国家测绘部门了平面控制、平面控制测量等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土地整治项目测量制订成果质量检验要求,建立检验标准;同时,加强测量成果检验队伍培养,适时培育第三方检验机构。

3.3提高施工测量重要性的认识。土地整治预算定额标准在预算内包括工程测量费用,通过施工测量控制工程布局和工程质量是施工单位义务。施工单位应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测量设备装备水平、加强测量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施工测量规范运行,监管部门应通过条件设置、日常管理等措施,促使施工测量有序开展。

4 结语

工程测量是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权属调整和重估权属登记的基础,是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手段。建议通过完善测量作业技术、规范工程测量图件检验提高工程测量成果质量,同提加强施工测量管理,从而提高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更好服务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陈世权.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56-79.

[2]王 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国土资源.2010(O6):99-122.

第9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人地挂钩 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57-02

1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以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实施人地挂钩政策,推进全市城乡之间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构建耕地得到严格保护、各类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得到充分显化、农民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土地管理新格局,为皖北后发地区跨越发展探索新路。

通过人地挂钩搭建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的新平台,促进城乡空间的优化重构,奠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美好乡村建设完全合拍,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恰逢其时。

2 人地挂钩政策的内涵

人地挂钩是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把“地随人走”作为人地挂钩政策的核心内容,遵循人口迁移规律和现代城镇发展规律,以现代城镇体系聚集人口增量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现代城镇体系聚集人口增量(以前两个年度城镇化率之差,即城镇化增长率)与人口总量的乘积,扣除上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后,作为开展人地挂钩的年度规模控制指标。通过优化土地空间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园区就业、农村环境改善。

3 研究区人地挂钩潜力测算

3.1 宿州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空闲土地多,利用效率低

宿州市农村居民点面临布局分散、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局面。农村居民点是以低层、单户房为主,楼房很少,居民点建筑物密度与建筑容积率低。另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一些生产性用地,如庭院用地,存在土地利用不充分和闲置问题。

3.1.2 农村居民宅基地超标多,农民集约用地观念淡薄

宿州市一户多宅、“空心村”及闲置宅基地等问题突出,造成土地资源使用粗放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相继出现建房,由于缺乏严格管理、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农民建房一直处于随意性的自发建设状态,致使农村居民宅基地超标严重,许多新建房户并不退出旧宅,已进城务工经商并购置商品房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大多也还保留农村旧宅,于是就出现双重占地,甚至一户多宅、多重占地的现象,而老宅的弃置不用则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土地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3.1.3 农村建房无序,村容村貌较差

由于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民建房随意性很大,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农民在建新房时多选择在村庄交通方便,视野开阔,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段建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性指导,致使新建住房新房零乱无章很难达到美观及质量要求,厕所、牲畜圈等辅助设施常与新建住宅连在一起,而且生活垃圾随处乱弃,没有统一的处置措施和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秽气难闻,农村居民点生活环境状况较差。

3.2 潜力测算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现场调查统计法;(3)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4)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5)根据农村人口及人均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测算规划潜力。

本研究采用第(5)种方法,即根据农村人口及人均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测算规划潜力。主要基于由住建部规定的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占用面积标准推算得出的人均居民点用地规模标准,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理论上具备的整治潜力。

以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最高限150m2,利用宿州市现状农村人口数据和预测得出的宿州市未来农村人口规模,计算得出宿州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具体计算公式(1):

S= S现状-P规划0 (1)

式中,S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的潜力,S现状为现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P规划为目标期宿州市农村人口规模预测值。

2012年宿州全市总人口为651.6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37.8万人,城镇化率为34.8%,农村人口为350.6456 万人。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市村庄用地为180.89 万亩,人均村庄占地面积为343.59 m2/人。所有村庄全部进行集中整治后按照人均150 m2计算,需要安置用地78.90万亩,可节余土地101.99万亩,节地率高达56.38%。

4 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需要坚持的原则

4.1 坚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实现辖区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用地更集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4.2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

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保障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发展作为立足点,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理顺农民、集体和政府之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土地、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4.3 坚持依法稳妥,有序推进

坚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始终把握政策走向,制定配套政策和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土地综合整治和人地挂钩工作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开展。

5 开展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的预期目标

5.1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全面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土地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用地布局更合理、粮食安全有保障。到试验期期末,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5.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推进

通过优化土地、人口、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级特色鲜明、产城共融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产业支撑有力、人口转移有序、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发展成果共享的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5.3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初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股份化经营稳妥推进,农民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壮大,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协调发展。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宅基地管理、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制度体系,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 开展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6.1 探索资金筹措渠道

由于挂钩项目投入巨大,因此必须建立多方而的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可以每年拿出部分国土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资金等及整合涉农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村环保工程等各项涉农资金用于人地挂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另一方而,也可以出台配套政策以及管理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此项工作当中。

6.2 探索城乡统筹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城镇产业园区与乡镇结对共建美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径,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人口在新型社区集中居住、转移园区就业;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整治,在核销美好乡村建设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节余指标经批准有偿调剂用于结对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指标收益全额返还结对乡镇,专项用于拆旧区复垦、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拆旧补偿与建新补贴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促进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合理配置,逐步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良性机制。

6.3 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用途管制、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全面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规划用于除商品住房以外的建设;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流转机制,开展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宅基地、房屋交易试点等工作。

6.4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园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实现非农就业,鼓励农民由个体进城务工向家庭式迁居城镇转变,完善相关政策、推动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和待遇,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6.5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现代农业“两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加快培育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金融、科技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N].人民日报,2010-11-12.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S].

[3] 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模型的理论与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l):1-5.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县域地区 城乡规划

前言

新安县的经济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少地区因地制宜,或发展现代农业,或发展特色旅游,或依赖矿产、资源等优势建设产业集聚区。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目标下,县区的城乡规划还是要从土地规划开始,具体到县城和乡镇,还会有一些规划思路上的变化。

1、保障土地资源的高效运转,科学规划

我们新安县是个人口大县,更是个矿产大县,煤炭、铝矿石为新安县带来了义煤集团和万基铝业两大支柱企业。但这些资源优势还不足以让所有辖区人口都围绕这两样矿产展开生活。因此,还是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各项事业,这就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和利用好。

1.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首先,农村土地整治要考虑论证是否符合《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垦复整理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提供宅基地和新建住房;统一土地整理肯复;统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其次,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要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达到耕地数量质量的增加。让现代农业运营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展示出来。并且总结经验,做好推广。再次,要制定土地整治项目的专项计划,配套实施,包括制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计划,制定新建改建村庄计划,制定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计划,农民承包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计划。

1.2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新机制,尊重农民意愿

农村土地整治要实行“政府统筹,国土搭台,部门协作,镇村为主”的机制,要由国土部门“一家做”变为“大家做”。在横向面上,统筹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集中智慧。在纵向面上,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

在和谐社会和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广泛宣传,充分调动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对土地整治的积极性,要经项目区的农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体现农民意愿。二是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充分调查,听取村委会、村民代表的意见,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村庄的拆除、改建、新建,生态环境协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和调整等,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和“一言堂”,发挥农民积极性,汲取农民创新、创造的智慧。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政策标准、监督渠道等全面公开,保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农民知情权、监督权。

2、加强县乡生态环境建设

2.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联合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2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齐头并进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保护力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退耕还林也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以新安县为代表的豫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

3、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能力

3.1村镇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指导思想

村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对于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地方各级领导除了要树立规划意识外,对群众的规划意识要加以引导和保护。除此之外,要把保护环境和资源放在村镇规划的突出位置。要努力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防止对资源、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最后,还要注意做好规划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系统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建设健康发展。

3.2因地制宜,加强新时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村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一定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当在乡镇级政府中设立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的专职人员,像民政、计生人员一样,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突出村镇规划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应大力扶持区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建设。如区镇、县镇等卫星乡镇;地处相对偏远,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各区县的区域中心;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对周边村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此类乡镇在规划建设上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其快速发展。

对于近城区的郊区镇也应尽早纳入城区管理。比如新安县磁涧镇,目前虽是建制镇,但已基本与城区相连,此类乡镇不能再按建制镇来相对独立地规划建设,而应及早纳入城区,按城市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使之功能定位、配套设施与城区衔接。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第11篇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双方积极性,以提升受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帮扶工作重点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倾斜,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双方经贸合作,支持受帮扶地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能力;着力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形成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对口帮扶工作新格局,推动贵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对口帮扶工作期限初步确定为2013-2020年,由上海、大连、苏州、杭州、宁波、青岛、广州、深圳八个城市分别对口帮扶遵义、六盘水、铜仁、黔东南、黔西南、安顺、黔南、毕节。

贵州将建6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贵州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日前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按照规划,贵州将投入资金223.2亿元,选择10个项目作为示范,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到2015年建成600万亩 (40万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相关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

目前,贵州耕地质量差问题十分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上等耕地面积47.8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2.73%;中下等耕地327.91万公顷,占87.27%。6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将降低耕作面坡度,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时间,促进“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贵州生态建设。同时,还能增产粮食30万吨,解决720万人基本口粮,进一步提高贵州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贵州“三化同步”发展。

贵州新获国家审批电源项目678.6万千瓦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近日核准、批复贵州多个电源项目。其中,织金电厂2×60万千瓦级获核准,六枝电厂2×66万千瓦、华润电力毕节电厂4×66万千瓦、盘北低热值煤电厂二期扩建1×30万千瓦等项目获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25个风电项目120.6万千瓦列入国家“十二五”第三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

截至目前,贵州新获审批电源装机达678.6万千瓦。此外,国家能源局对普安、清江等其他电源项目正在审批中。据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去年12月底,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为3824.53万千瓦,去年全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531亿千瓦时。预计今年将新投电源装机400万千瓦以上,全年发电量将达1700亿千瓦时。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九项利黔措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下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通知》,出台支持贵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九项政策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与贵州建立专利审查协调和联系机制;支持国家专利技术(贵阳)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推动贵州省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等对贵州的支持;支持贵州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建立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领域专利数据库;支持贵州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及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支持贵阳、遵义、安顺开展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支持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工作以及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等。

仁怀获批筹建

“全国酱香型白酒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土方施工;方案

盐城市盐都区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全区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圩内保护耕地面积约80万亩,人口78.5万人,全区辖8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管委会,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所有河流均属淮河流域里下河水系。境内区域骨干河道13条,即沙黄河、蟒蛇河、朱沥沟、红九河、东涡河、冈沟河、盐河、皮岔河、蚌蜒河、兴盐界河、团结河、横字河、皮汊河,152.6公里;县级河道47条,502.2公里;乡级河道416条,1739.77公里;村级河道3148条,1448.87公里,是真正的水网之乡。由于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多年来中小河流几乎没有进行整治,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财政投入的加大,盐城市盐都区中小河流整治已经进入。从2011年至今,盐都区已先后实施横字河、东涡河整治,正在实施团结河、皮汊河整治,整治土方均达100万方左右,极大地提高了中小河流防洪、排涝、灌溉条件。从实施的情况看,由于土方量大,土地占用又比较难,中小河流整治的土方施工方案越来越成为制约工程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区近几年实施和正在实施的中小河流,从整治土方占地等方面,谈谈如何确定中小河流土方施工方案。

1 两侧滩面较大的横字河,疏浚土方采用机械干法开挖加高加宽青坎

横字河位于大纵湖镇,全镇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面真高仅为1.0米,与常水位0.8米,相差不大。横字河西起兴化市沙沟镇,东至蟒蛇河,长12.2公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挖的一条横贯王庄荡等湖荡中间的人工深泓,深真高-2.0米,底宽10米,坡比1:2,滩面真高0.0米左右,自然河口口宽60米多,现两侧均圈圩养殖。当时是利用旧沟槽开挖,结合加高两侧圩子,形成圈圩养殖,由于开挖后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均没有疏浚,淤积至真高-0.0米,整治土方65.3万方。

通过调研,认为通过圩区优化,横字河已经调整为内河,行洪作用已经不大,故其疏浚标准为恢复原设计标准,按青坎真高2.0米计算口宽只要26米,同时疏浚土方不需要加固圩堤。考虑河道两侧滩面较宽的实际情况,决定保证青坎真高2.0米时口宽26米的前提下,疏浚土方全部加高滩面形成真高2.0米的青坎。施工方案为:打坝排水后,先将滩面淤泥用干法机械挖掘机、推土机全部推入河槽中,并倒毛原始滩面土层,开挖滩面靠圩侧土方,填筑青坎挡土围堰,围堰顶宽2米,真高2.0米,坡比1:2,施工时必须层层压实。围堰验收合格后,再用挖掘机开挖河床土方至设计标准,淤泥经过翻晒,符合要求后,再分层填筑在围堰内,填筑形成青坎。

横字河整治只占用滩面,整治后形成20米左右宽的高标准青坎,绿化后,形成一条景观河道,达到了治理效果。

2 圩堤标准偏低的东涡河,拓浚土方采用机械干法加高加宽圩堤

东涡河是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四港”中新洋港上游蟒蛇河的一级支流,位于盐都区境内。拓浚前河道淤积量大、排水不畅;圩堤年久失修、坍塌严重、十分低矮。东涡河整治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拓浚东涡河24.6公里,加固两岸圩堤49.2公里,设计底宽15米,底高程-2.5米,坡比1:2,拓浚河道正项土方约130万方。

东涡河整治被列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后,通过调研,认为东涡河属于自然加人工河流,沿岸圩堤标准严重偏低。考虑其圩堤现状高程 2.5~3.0m,顶宽2~3m,堤高和顶宽不满足要求,需要加固修复的实际,整治必须以加固圩堤为首要目标。根据加固圩堤的要求,确定施工方案为:河道拓浚采用打坝排水后干法施工,即用推土机、挖掘机进行开挖施工,河道土方开挖全部结合填筑圩堤。

东涡河整治虽然占用圩堤及其保护用地,但经过整治,东涡河沿岸圩堤全部达标,2012年梅雨期,其沿岸圩堤发挥了防洪作用,受到沿岸群众的一致好评。

3 清淤为主的团结河,疏浚土方采用泥浆泵水法冲填沿岸沟塘

团结河位于里下河地区,西接蟒蛇河,东入东涡沟,与朱沥沟交汇。团结河是盐都区主要引、排河道,干河为东西走向,全长19.02km,流域面积222km2。团结河为人工开挖河道,设计标准底高程-2.5m,底宽10米,坡比1:2.0。团结河自开挖以来未进行疏浚,现状底高程-0.5~-1.0m,河床泥沙沉积(淤深达2米左右),已严重影响汛期河道排灌,迫切需要进行疏浚整治,疏浚土方110.2万方。

团结河整治主要为河道疏浚,恢复原设计标准,经分析比较,因清淤为主,结合沿岸为里下河湖荡地区、沟塘较多的实际情况,故团结河采用打坝排水后泥浆泵水冲进行疏浚,疏浚土方全部冲填沟塘。虽然整治土方占用了沟塘,但通过填筑,沟塘可以改造成农田,受到沿线群众一致拥护,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交通繁忙的皮汊河,拓浚土方采用挖泥船开挖、泥驳运土、泥浆泵送土填筑道路路基取土坑

皮汊河位于盐都区主城区,具有承泄上游里下河腹部地区涝水、引水灌溉、通航等功能,长10.74公里。现状皮汊河河道淤积严重,影响排水和航运。为适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皮汊河地区防洪排涝、供水能力和航运条件,进行皮汊河治理。皮汊河拓浚设计标准为:河底宽30米,河底高程-3.0米,河道边坡均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