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新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往,企业家以微观为主,只关注商业模式,对中观和宏观把握的比较少;但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家不仅要重视微观的商业模式,也要关注中观产业的运动变化和宏观的经济形势。但还是应该以微观的商业模式为主,因为这是企业的根本。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商业模式。传统经济是在劣势和威胁中做文章,让企业补足短板,是内部思维;而新经济则是看优势和机会,是找出企业的长板,是外部思维。在新经济中,任何短板都可以外包去做,只需要去发挥自己的长板,外部大于内部,长板大于短板。对外部的机会把握越敏锐,企业就会发展得越好。
传统经济下,很多企业家靠着单一的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经济下,企业家要靠着“新”在市场中取胜。商业模式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也做出了一个“商业模式四视角”的模型:第一是找长板。怎么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把自己的长板做长。在找长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头脑风暴,更要有丰富经验的投资商。
第二是眼睛向外。首先要看基准。就是从最新IPO的企业中去找最新的商业模式。其次要看瞪羚,就是去看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那些商业模式。再次要看行业的演变趋势。最后要看创新高地,这是为了去对接最新、最高端的资源,进行合作,建立人脉关系。
第三是挖掘卖点。从大视角看,人类有四个阶段:买卖阶段――研发阶段――定制阶段――买卖嵌入生活方式。现在就是第四个阶段,新的买卖就是要嵌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去。商业模式越超前,就越会出现买卖方式上的创新。
第四是创新无处不在。所谓的创新无处不在,就是要做最新最好的事。
商业模式创新必然会引起产业业态的变化。现在中国取得的成绩都与产业运动有关。产业有三大运动,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出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好地把握到了产业价值链的分解。首先从制造业开始分解,国际上大的制造业企业往中国转移,这就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其次是产业模块化,一开始,中国对计算机的研发管理是以发牌照来进行的,现在又在发汽车牌照,我认为今后也会发飞机牌照。
面对越来越具体的需求,涌现出解决方案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特点就是做产业融合。分解、融合都可以看作是业态创新,新业态则是业态创新中最新的领域。新业态中的很多产业形式和产品,既是一个创业的领域,又是一个生活的领域。
自从硅谷喊出“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这个口号以后,硅谷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引领变革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运行方式等方面改变着世界。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特征
1引言
人力资源开发一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其一出现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人事”一词也逐渐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取代。自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为新时代的标志,开始了它的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它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快速传播,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静态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战略制胜”的时代要求,需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战略高度,来完成企业发展战略赋予的重任。
2新经济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
2.1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加大
新经济时代讲究的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造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另外,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管理等也都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来进行创新。
2.2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完善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已经逐渐取代企业竞争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力量。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要不断地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取新型的管理方式来引入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优化企业的人才团队[1]。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组成机构,在人才培养和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培养人才的业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方面的能力,还要使人才的力量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企业还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在以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地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3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地位
新经济时代是在改变了传统的以货币和设备等为主导资源的时代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作为主导资源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当前人们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知识逐渐成为引领社会不断发展的主要组成力量。由于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因此其具有信息化、系统化、全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首先,信息化指的是企业要掌握充足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等对企业有利的决策信息。企业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决策正确才能为企业的未来指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次,系统化指的是企业协调发展的需求,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不再提倡单打独斗,而是强调协调发展,只有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才能推进企业的全方位战略发展[2]。然后,全球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新惠普公司的成立、海尔品牌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兼并企业的发展等都说明当今社会正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最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企业要有远见卓识,要对企业的未来敢于预测,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而战略思维又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新经济的要求下如果想完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来发挥作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中已不再是服务者,而是战略指导者,是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的指导者。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新经济中的战略特征
4.1由服务者逐渐转变为战略引导者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转变以往的服务功能才能满足战略制胜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还未进入新经济时代时,人力资源是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性质,它只需要按照各部门提出的人才要求进行人才招聘即可。这种服务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才组织功能的发挥,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只重视自身的利益,无法使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企业的整体人才实力无法提升,企业的人才战略攻势也无法发挥效用。而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还不能转变服务职能将无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甚至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后果,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面对以人才竞争为主的新经济战略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肩负起履行战略规划和组织功能的重任,必须将战略思维有效应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
4.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功能
新经济中的信息化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有人才信息的搜集、分析和预测,是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人才的合理组织和协调对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在战略思维的指导下要重视人才信息化。信息在这里不仅指企业内外部的人才信息,还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相关经营、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3]。只有掌握了人才和与之有关的所有信息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发展战略。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特征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人才的全面信息都要了解并掌握,以便为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提供基础保障。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已经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借助信息化的功能实现了战略发展,并借助信息化的功能建立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软件系统。
4.3全球化人才战略的观念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就是通过创新型人才来为企业提供创造力。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促使知识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区域人才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需求。在知识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知识量的多少和知识质的引领性才是定义人才的标准[4]。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如果企业人才的知识掌握情况缺乏全球性、领先性,这样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被企业人才知识具备全球性、领先性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所打败。企业要想拥有具有全球范围内领先性的人才,就必须制定全球化的人才战略目标,时刻关注全球人才的最新状况。
4.4以学习型企业为建设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学习型企业为建设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这样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要有远见卓识,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既要保证人才的增值作用,又要保证人才在动态市场中的供求平衡,保证人才发展始终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在一个高度上,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生态系统。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将人力资源定位放到了企业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不仅制定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对策,还提出了保证人才增值的有效路径,同时还树立了人才战略思想,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促进人才相互学习,加快信息传递速度,通常会构建灵活的管理体系,为企业员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企业文化,增添了企业的创造精神,也创新了管理者的思维观念。
5结语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会计人才教育;教育改革
1 新常态下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
1.1 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新常态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由过去的单一记账型转变为要求会计人员懂管理、会分析、了解市场形势、能够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战略提供指导性意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能够解决新环境下企业发展遇到新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能够设计适合环境的新会计策略和应对新的突况的能力。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下,会计工作者需要打破这种传统壁垒,加强数据交流与融合,将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会计工作之中。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会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对于互联网的了解与应用也要有所提升,具备信息处理和整合能力,将会计工作与互联网平台有机结合,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
1.2 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新常态下国家也在强调将产业结构向创新型转变,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这种环境下社会经济中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人员也要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实现工作上的创新。会计工作的创新,体现在会计制度、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等多个方面。我国的会计制度应根据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做出了适当调整,对会计工作中的很多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与定义。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引入了很多新的因素,如会计工作网络平台的搭建使许多审批流程转向线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简化了工作流程,方便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管。许多企业开始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和账务共享中心,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处理,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对于资金的统一调配和使用,也有效避免了各层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这些都是新常态下会计工作中创新的表现。
1.3 由封闭化向国际化转变
新常态下国家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由劳务输出、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转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按照国际规范和自身国际化经营要求,对人才体制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境内外人才交流和国际化人才培训力度,多措并举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涉外企业数量增多,要求会计人员开拓眼界,将目光投向全世界,了解国外的会计和经济制度,能够妥善处理好涉外经济业务,具有跨文化商务运作能力、经营与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能够阅读国外的财务资料,能够与国外人员流畅的沟通,保证跨国工作的顺畅。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有敏锐的国际经济嗅觉,善于收集信息,了解各国形势,结合非财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环境的变化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国际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2 新常态下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虽然高校在会计人员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课程的完善和细化,但却忽视了课程的内容,部分学科内容存在交叉,导致时间的浪费。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处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单纯地沿用“讲解―听讲”的教育方法只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无法迅速、有效地向会计工作者传递最新的会计知识,也无法行之有效地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使得会计工作者在接受教育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造成了一种双向的浪费。在时间安排上,高校会计教育的学时安排与课程计划过于固定,往往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将其本科期间的课程学时安排好,只是在科目上略有调整。这种提前制定、固定实施的模式虽然保证了会计人才知识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但是存在对社会新变化反应不及时的缺点,不利于会计人才根据社会新热点新情况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方向。
2.2 高等教育缺乏实践性
虽然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加入了实践内容,但是学生的实践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时间往往集中在大四后期,内容大多都是账务操作,对于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税务管理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部分高校成立的会计专业相关实验室,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等先进实践场所使用频率低,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甚至存在仅仅挂牌却从不对外开放的情况,这些都无法满足会计人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需求,造成了理论缺少实践支撑,在工作中往往似会非会、似是而非,不能够顺利完成会计工作。此外,许多高校师资队伍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高校不允许教师校外兼职,这导致很多教师对于会计工作的变化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指导,面对复杂环境和问题缺少对策,反应不及时,不能够达到实践预期的目的。
2.3 社会教育机构培育机制不健全
虽然不同的经济形态和不同的企业对于会计工作者的需求有所不同,但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则更多地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在这种条件下,会计人员教育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受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巨大需求影响,社会上很多教育机构推出了相应的会计教育培训,但是此类教育机构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质不足的情况,对于会计人才的培训质量差,体系不健全,甚至一些会计教育机构提供收费办证服务,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有从业证书但是根本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会计人员,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行业素质,这种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3 新常态下会计教育改革的措施
3.1 明确目标,改变教育模式
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新经济发展形势的跟进,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会计领域内的新变化,了解中国新经济形势下会计领域工作方法的改进。同时注重对学生新经济常态意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对于经济形势变化的敏感程度,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测对自身工作领域的影响,在工作中具有前瞻性,能够根据种种信息对未来行业形势进行预判。另一方面做到“专”与“博”相结合,在专业知识上“专”,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其他知识上“博”,通过经济、税务、金融、法律等领域知识与会计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时刻紧跟社会经济热点,提升自身竞争力,拥有良好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3.2 增加实践,拒绝填鸭式教学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的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模式。摈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与高科技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系统、积极开发会计教学软件、拓展网络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参与感。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解答,保证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在学生方面,高校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方式,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双管齐下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2.3 重拳出击,整治社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上现存的会计教育机构的整治力度,设立起完善的审核标准,对于提供会计教育的机构严格审批,从根本上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员混入会计行业的情况。对于各种不符合规定的会计教育机构坚决取缔,严格会计教育机构的准入制度,定期对教育机构的授课内容和师资队伍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检查,发现问题的严格惩处,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加大对违规教育机构的威慑力,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广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适应新常态的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2]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3]丁士勇.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4]李震.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会计之友,2011(6).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财务管理;大数据;创新
一、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中财会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理念较为先进当前阶段,我国逐渐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可是,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网络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模式,不敢尝试先进的技术理念,然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财会管理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财务工作转型,同时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改善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多样化的管理对象企业财会管理在传统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财会管理对象很单一。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了重大改变,因此企业财会管理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改善财务管理,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全面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动态,有利于企业可以预测市场经济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新经济背景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一)财会管理主体的变化新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中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在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出企业的盈利热情。针对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传统意义上很多政府部门占据主导控制地位。主要包含企业产品数量和价格等各项竞争因素。当前并不是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可以自主决定自身发展目标以及经营模式和重要决策,从而确保企业赚取利润,获得更好的财会处理模式。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利益并存,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重视财会管理工作,通过科学预算,尽可能的防止市场竞争中带来的风险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全球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有利也有害,各国需要采取积极态度应对。我国企业要正确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同时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资金流动模式和金融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先进产品和设备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我国传统企业生产发展经验状况。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对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重新考虑如果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渐取代传统财会管理方式,从而创新财会管理,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确保我国企业根本利益。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近十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贸易活动逐渐频繁,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科学设计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商务交流方式。作为常用的沟通工具,电子商务技术被普遍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针对网络购买和交易行为等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针对性的管理网上支付和网上交易等活动,从而确保支付的安全性。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理念创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要通过逐渐完善和传统财会管理理念,积极运用高效的管理思路;首先,企业要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和客户之间构建完善的双赢合作关系;其次,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基础上要保障整体工作质量;最后,面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重视抢占第一手资料确保企业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信息意识,更加有效的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与此同时,要详细整合这些财务信息,挑选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经济决策和发展目标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网络财务技术(1)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从而充分实现财务数据的自动录入、清洗、挖掘和可视化建设。应用自动录入功能可以更加广泛的开展数据收集工作,更加方便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财务数据上传到系统中央服务器中,从而减少了人工输入引起的财务数据错误问题或者数据收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自动清洗和自动挖掘技术,可以除去财务数据中存在的多余部分,防止终端服务器中的收集到一些无效信息,对自动分析产生不利于影响。(2)企业运营以移动通讯技术,建立自动化的办公网络,方便员工高效开展工作,特别是销售人员通过远程办公可以将业务数据传送到财务终端系统。利用远程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特别是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移动物联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从而有效的升级销售网络和创新管理方式。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检修过程中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提升数据管控的严谨性。
(三)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水平与素质企业财会管理范围主要扩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量随着增多,在企业财务工作难度变得复杂,需要通过积极的创新和优化措施,逐渐简化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确保财会管理人员快速处理财会管理工作,提高财会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人员要重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确保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财会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同时有利于企业开展财务预算和成本核对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业财会数据的准确性。企业加强人才管理可以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将企业发展和财务人员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财会人员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论文摘要】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清偿等业务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随着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及我国西医改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如何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从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实施全面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发展,才能使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新医改方案的确立,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日渐显露,如何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医院财务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一探讨。
1 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财务管理观念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模式僵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是公立医院.以体现社会福利为主投人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意识较差,市场意识不强,有些医院基于自身的种种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其次.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同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企业专门设置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这一管理岗位,由高素质的经济人才全面负责经济管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医院由医学专家即院领导兼职财务管理医院领导大部分是医疗部门的学科带头人或医学专家,在专业技术方面他们是强者,但在经济管理方面他们的了解就近乎零,如对财政补偿机制、税收调控、融资等并不熟悉。让这些医学专家来负责医院经济管理,其弊端非常突出,难以形成内部制约和牵制,直接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最后.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实行差额预算管理。资产单纯国有化。这种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求。长此下去,医院宏观控制能力就会失调.不利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1.2 医院资金管理不科学
首先,融资渠道单一,缺乏风险意识。目前,医院作为公益性的医疗卫生位,尚未建立独立的、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融资渠道单一,且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有的医院在融资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对资金结构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其次,投资管理存在盲目性。投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投资存在盲目性,医院采购部门未曾分析设备的服务需求和医院的实际资金支付能力以及设备的投资回报率,而盲目购进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有的医院在基建、设备投资等大型投资活动中.缺乏项目可行性研究.缺乏风险与报酬的衡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1.3 医院财务控制薄弱
医院的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有的医院在资金使用上缺乏计划性,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使财务陷入困境。二是存货控制薄弱。有的医院存货不能准确计量,造成月末占用资金与其营业额不成比例。三是固定资产家底不清。由于多年来医院实行差额预算管理,每年除正常的国家财政补助经费外.还可以从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一些资金,造成医院经营无压力,浪费严重。
1.4 医院财务人员素质低
部分医院的领导财务管理意识并不强.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时候,只重视医疗业务管理,忽视了医院的价值管理,这样容易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使医院的运行成本过高。医院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工作量大,因此。需要素质较高的财务人才,但医院普遍注重对医疗人员的培养.并不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这就使部分医院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以至于不能发现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竞争水平的提高。
2 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理财观念。转变财务工作重心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首先.医院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加强财务管理是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直接关系到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问题。加强和更新理财观念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石。所以要将理财融合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全体职工自觉主动参与到医院成本控制等理财活动中来。医院财务工作重心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移.使财务工作从原来独立、封闭状态发展到完全融人医院管理整体之中。医院要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医院应进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一种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预算控制和全面业绩评价。一是各科室根据需要.编制本科室本年度支出计划.制成表格上报医院财务部门;二是由医院财务部门汇总上报领导.根据现金的流人量来安排现金的流出量,压缩一些不合理开支;三是,由财务部门汇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年度收支综合平衡,较好地保障和促进医院各项任务的完成。
2.2 加强经济核算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医院应高效率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高效、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
2.2.1在筹资管理方面。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竞争更加激烈,医院对资金的需求很大。目前医院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的财政补助,二是药品的差价收人。三是医疗服务收入。随着国家财政状况和医院分配关系的变化,医院资金的三个来源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财政对医院的补助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也随着药品价格的改革大幅度降价而萎缩;政府出于对医院的定性.医疗服务收入被控制在成本以内。以上三个方面情况使医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合理筹措医院建设发展资金已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卫生改革与医院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下医院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筹资渠道,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多形式、多渠道去筹措资金,解决医院资金短缺的问题。
2.2.2在投资管理方面。市场经济下,医院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财务人员要履行监督、检查医院经济活动的职责,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参与医院大型项目、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切实保障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财务人员通过综合的运算方法,对项目投资科学地加以分析评判,为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提供经济分析结果,参与经济决策做好参谋,向决策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医院投资的内容主要有购置医疗设备、基本建设以及并购其他医院等。现在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一般由领导或使用部门提出。对医院购置和更新设备特别是大中型设备前.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对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回报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作出可行性研究分析,以免盲目购置,造成资金浪费。
2.3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充分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实现对资金流量的严格控制。在执行财务预算中,实行“一支笔、两条线”相结合的办法来管理医院资金。“一支笔”是指医院的资金在全面预算的前提下.只能有一位院领导负责统筹安排。“两条线”是指医院要严格控制收支两条线.实行财务统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即医院各部门、各渠道的资金收人全部纳入财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不允许任何部门保留“小金库”自收自支。
2.4 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实行医疗成本核算。要搞好医疗成本核算类型,借鉴企业、商业成本核算经验,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及其方法。打破了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一整套旧的管理体制,由管理型变为经营型,强化财务平衡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也必须和企业一样,把管理作为主要一项来抓,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适应科室核算向成本核算的深化。适应商品经济的管理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内部管理、减员增效、降低成本、健全财务审计制度。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才能在未来竞争中领先。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关键词】国际经济 全球宏观 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宏观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较上年显著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报告中显示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仅为1.8%,欧元区为1.1%,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2%。整体上看全球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处于疲软状态,尤其是两大发达经济体,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两大经济体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
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从2007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率依次为0.1%、1.6%、1.5%、3.0%;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2%、0.3%、1.7%、2.8%;新经济体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7.6%、6.2%、7.4%、6.1%,由数字可知,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仍旧整体高于发达国家,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的新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各国物价平均水平上涨,企业成本趋高,人均购买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大宗商品通常划分为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和贵金属四大类。能源类大宗商品主要有原油、煤炭等,基础原材料主要有矿石、一般金属等,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贵金属主要有金、银等。以其中最要的石油为例,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从虚拟的金融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各行工厂都没资金继续运作机器生产了,因此对原油的需求量自然大量减少,国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油价因此出现一波持续下跌行情。2009年实施刺激经济,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2009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强劲反弹,2010年全面走强。2011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普遍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原油价格一度持续攀升,之后又高位波动持续到现在。估计2013年~2014年大致在100~110美元之间,油价不光是一个经济产品,也是一个政治产品,取决于很多因素。
三、全球失业水平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各国的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更多企业陷入不景气,最终呈现出失业水平继续升高的恶性循环,从的《世界经济展望》可以得知从2007年~2011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依次为5.9、6.1、6.6、6.5、6.1;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依次为7.2、8.0、10.9、10.1、10.3;同时美国的平均失业率为4.6、5.8、9.5、10.1、9.1。因此2009年各国失业率是近年来几乎最高点。2010年随着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才得以有所下降,2011年在全经济正温和复苏之下欧元区引发了债务危机,随后美国也出现了债务危机,相比2007年发达国家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在这短短五年内的两次危机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相反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时间里,如何破解就业困局成为各国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
四、全球金融市场
2011年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2011年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现抛盘,8月前两周,全球股市市值缩水约4万亿美元。9月5日,意大利、西班牙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升高,引发全球股市再次暴跌。截至9月15日,与年初相比,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法国CAC股指下跌22%,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股市的大幅缩水,那么资金都流向了哪里?观察近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发现:9初金价攀升至每盎司1895美元的纪录高点,由此可见其中一些资金纷纷涌入了黄金寻求避险,说明投资者们的信心不足,对市场前景不乐观。
五、全球宏观政策
总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5%不变,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0.5%的纪录低位,同时将定量宽松计划下的债券购买规模维持在2000亿英镑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新兴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放慢。土耳其央行去年8月初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也于8月31日突然将利率从12.5%下调至12%,结束了始于年初的最新一轮加息周期;俄罗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均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只有印度央行于9月中旬再次加息。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
六、结论
(美)杰里米・里夫金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10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出一个观点,较之通信/化石能源掀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当前的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性、扁平化和接近零边际成本的鲜明特点,为社会协同共享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普及,通信互联网产业的资源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向零边际成本迈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步。今天,以免费的风和太阳光作为资源的可再生能源正在欧洲、北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勃然兴起,这些国家和地区诞生了数以千计的以个人和家庭为投资和消费主体的微智能电网合作社,在满足自需的同时并网分享。根据预测,世界将在2028年全面进入太阳能时代,也就是能源的边际成本逐渐为零的时代。
近乎免费的通信互联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人类的即时协同提供了可能,近乎免费的能源互联网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为人类社会化生产的动力源提供了无尽的共享空间。如今在美国,年轻人共享汽车正在成为时尚;在世界各地,利用开源编码协同开发软件、基于众包模式的产品协同设计正在大行其道;在互联网上,协同生产和共享消费的维基百科、谷歌翻译和慕课正在让专家和学者们渐渐失去往日的身价。可以说,协同共享让知识产权的概念变得更加开放,让“你的”、“我的”和“他的”不再泾渭分明,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
“随时使用,何必拥有”的价值观正被世人接受。纽约街头每增加一辆共享汽车,上路行驶的汽车就会减少15辆;由于人类基因工作组实现了开放式的协同研究模式,世界基因测序的边际成本便在10年内降至原有的百万分之一,生物制药企业的垄断利润在未来将风光不再。
未来,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了竞争,市场中的部分“交换价值”被协同共享中的“共享价值”取代。
然而,零边际成本社会依然面临障碍。在美国,大的电信运营商正在极力阻挠国会通过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免费WiFi的议案;在德国,大的电网集团还在以安全为由给合作社生产的绿色电能并网分享设置障碍。
《统治史》
(英)塞缪尔・芬纳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本书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以来详细研究古今中外国家建制的史书,关注了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展开。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本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新版新增了对最新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金融的哲学》
周洛华 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建行私人银行联合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了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1,900多名,对他们的特征、需求以及新经济形势下的投资选择进行了系统分析,于12月20日最新报告。
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截至2012年底,预计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上年有17%的增长,相对于2009-2011年38%的复合增长率,增速有较大放缓。
从个人可投资资产结构角度看,2009-2011年三年间,基金和股票净值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下滑7%和5%,而居民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飞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和60%。
高净值家庭普遍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总量都在10万户以上,安徽和甘肃等内陆省份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较快,超过了30%。
接受调研的私人银行客户中企业主占比最大,约占调研总量56%,其中有六成客户表示自己的企业已处于成熟稳定的阶段。另外,占比较高的是职业经理人(14%)、全职太太(7%)以及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5%)和专业投资人士(5%)。
私行客户财富主要来源于创办实业公司(达59%),投资房地产获利对财富积累的作用明显下降。
资产缩水人群与资产增值人群相比,50-59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明显较多(31%:19%),其企业竞争更激烈,面临转型压力,贷款需求较大。
调研同时发现,在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下,私人银行客户较去年更为保守,以保值为主的客户从2011年占比30%增加到2012年的36%,低风险产品配置占比从40%提升到47%。
投资产品方面,私行客户对固定收益和信托等产品兴趣上升(2011年和2012年感兴趣投资产品占比分别从57%提高到65%和从53%提高到61%),对房地产和股票兴趣下降明显(36%到24%和34%到17%)。
其他金融产品方面,2012年私人银行客户除了专属交易方式外,对通过信用卡、个人或公司形式获得授信更为关注。
非金融增值服务方面,与2011年一样,私人银行客户较为看重高端医疗、旅游和子女教育 。
在渠道选择上,48%的客户倾向使用客户经理,20%使用私人银行中心,另外有14%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和银行零售分支网络。
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忠诚度较低,24%的私行客户在过去一年中转换过私人银行主办行,而且转换主办行的客户比例随AUM的增加而提升。
2012年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继续发展,中国私行客户的海外资产中60%左右集中在香港、美国和加拿大 。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效,不仅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去,还成为了国际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机遇下,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使得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新时期的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以寻找最有效的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新途径。
(一)企业经济管理现状。本文所说的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企业为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采取一些前期规划以及指挥、监管等措施的管理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
首先体现在生产的全球化方面。生产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的分工由国际垂直分工转向国际水平分工,这种分工形势越来越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一方面它可以为每一个参与分工的国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求竞争的国家必须有足够的优势才能不被淘汰。因此,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条件的节奏,使生产力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优势,才能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是贸易全球化方面。贸易全球化意味着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越来越多,而国际贸易也因此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的流转速度让人们意想不到,这也就说明,国际贸易正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飞速发展,贸易的节奏正在不断加快。因此,我国必须加强企业的贸易实力,才能把握住国际贸易这一机遇,壮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第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在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基础上,国际的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这就也是说,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向连片式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运作方式和交易方式上保持着总体一致(例如欧元众国)。因此国际上的投资可以在24小时内随时进行交易,这大大加快了国际投资的节奏。最后是企业的全球化。随着生产力和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发展,为了实现最大的利益,不少企业开始了全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最小的生产成本开拓最大的贸易市场。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带走了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国外的企业进军国内,与国内企业在国内的生产成本、销售范围都基本处于同一地位,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国内的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在国际上建立更有优势的生产和销售基地。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贸易,甚至金融投资方面,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社会上定位,必须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策略,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众多企业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管理方面,例如不少企业并不能与时俱进改变管理观念,依旧运用着陈旧的管理观念;也有不少企业并没有专业的、科学的管理体制;还有不少企业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管理混乱,企业落后于国际企业,造成企业总体发展滞后。这实质上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创新,才能更好地在新时期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意义。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企业发展的空间性和区域性方面大大扩大了范围,因此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断深化;因为人权的重要性和知识的魅力,知识经济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更是在逐渐形成,并且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契机。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网络经济三者的推动下,企业有了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了。这也就说明,在新时期的经济环境里,企业的变革是必须的。而变革中最基本的就是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只有引进新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尽管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同,但是其管理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大概就表现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等方面上。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必须的,而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企业经济管理的弊端,本文主要提出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战略以及管理制度与监督等方面的创新的途径。
(一)创新管理观念。一个企业的管理灵魂,就是管理的观念。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企业,就需要先从改变企业的观念入手。目前,部分企业固守己见,仍旧坚持着“吹起响亮的口号”的原则,把改革的工作唱响却没有把行动落实到实际中去。
为了解决企业经济管理观念滞后的问题,企业必须扩大宣传力度,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去。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企业要转变利益至上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长效发展,要以长远的利益为出发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提高创新管理意识,把危机战略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危机管理理念为例,危机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合理地结合实际来调整危机管理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占的地位是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的。想要合理地规划危机管理理念,不仅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中随时更新管理理念,用最新的管理理念来完成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定完整的危机、风险管理策略,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员工都积极地汲取先进的思想,使得企业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
(二)创新管理战略。良好的企业管理战略可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而本文的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战略创新指的是企业能在新时期中把握全球化的竞争趋势,以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制定战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而及时地抓住机遇。在知识科技经济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企业的激烈竞争更多的是围绕着如何培育与壮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两个因素,因为企业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立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可促进企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贸易实力,以更强的实力面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企业的战略创新则可从科学技术的研发、市场营销力度的加强、品牌价值的培养等方面入手。例如品牌价值的培养,打造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是企业销售的剂,品牌效应无形之中能给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可忽视的效果,因此打造产品的品牌效应战略是创新管理战略的一大模式。
(三)创新管理与监督制度。制度是一个企业运行的规范标准,想要创新经济管理机制,除了要改变管理观念,制定创新战略之外,还需要优化经济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加强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能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配置问题。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管理制度贯穿于每一个运行环节,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能实现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凝聚起企业的集体力量,形成一股应对挑战的强大力量。为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可实施的、与企业相适应的、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例如站在员工的角度完善员工薪酬制度以及奖惩、考核制度,完善员工的相关福利制度;完善用人制度,加大对人力资源考核的关注度,给予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完善决策机制,坚持民主,使员工能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与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做最大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监督机制是每一个企业保证制度规范运行的外部力量。因此,想要保证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就需要加强企业的监督机制,例如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成立监管会,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完善企业外部监督,拓宽民众对企业的监督范围,一方面在民众监督的过程中足够的监督权能让民众信任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外部的监督能完善企业的公关能力,加强企业综合实力。
一、两对易混淆概念的区别
1.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概念。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信息内容不同。会计信息主要指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财务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运用财务管理方法生成的信息,后者如财务指标、债券和股票定价、风险和收益预测,以及投融资和并购等的财务策略。②信息时态不同。会计信息按历史成本提供,绝大部分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管理方法中有多种预测手段,可以提供反映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和投资安全性变化的“动态信息”。③信息形式不同,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计量的数字形式,财务信息中财务计划、财务策略、财务评价等内容,多辅以文字形式呈报。第四,信息作用不同,这是产生上述区别的根本原因。会计信息旨在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中量的变化。财务信息反映量的变化的同时,更多地评价经济活动的质,作为下一步决策的依据。
二者的联系主要是:①会计信息是主要的、基本的财务信息。②会计信息的逻辑组合可以派生出财务信息。如对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和指标分析。应该注意,并非所有的财务信息都是会计信息或由会计信息生成,还有许多财务信息需要利用外部信息或其他管理信息,依托专门的财务管理方法而得到,这解释了为什么会计核算不能代替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不能代替财务信息管理。
2.财务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管理是对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
财务管理信息化指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财务管理领域,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自然包括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网络的开放性来辅助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反馈等。
二、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创新的目的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用户不断产生的新需求。
财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与决策的“相关性”是它最高层次的特征,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特征:第一,预测价值,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可能事项及其结果。第二,反馈价值,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证实过去事项,评价和修正过去决策。第三,及时性,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尽快获知情况变化并作出反应。
我们过去的实务,往往以会计核算代替财务管理,突出强调信息是否客观、可靠,应用最广泛的财务分析,偏重事后评价,仅具有反馈价值。随着竞争范围的拓展和程度的日益激烈,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决策者总是希望第一个作出决定并随时调整策略,对财务信息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
(二)创新的内容
1.与业务同步的信息生成方式。
传统的财务信息,是在业务发生后,经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加工,经历一个较长周期而得到的。现在,企业的所有业务被整合于一个管理系统,并与外部系统如供应商报价系统、消费者需求系统、政府税务系统等连接。这样,一方面可直接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外部环境收集信息,将一些非财务信息也纳入财务信息管理,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渠道,丰富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被立刻反映出来并被加工成为最新的财务信息,传统的静态财务报告被可以实时更新的动态财务报告代替。财务信息与业务同步生成也使预算控制、财务预警等财务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时限缩短,控制、防范的功能更强。
2.多时态、多形式的信息报告方式。
随着以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信息用户除了要求继续提供有形资产信息外,还要求提供无形资产信息,乃至企业生产经营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的信息,而且注重关心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因此,财务信息在时态上必须跳出历史成本的限制,按需使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在投资决策中使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在债券和股票定价中使用类似证券的市场价值,在资产置换中使用重置成本,在并购中使用清算价值。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这种创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计量模式,以及核算和披露方法,尽快制定出相关的准则和制度。在新经济形势下,只有以货币计量的数字信息形式还远远不够,还要求采用文字、图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形式。在反映存货、专利技术、市场份额等的情况时,还可能采用件、项、百分比等单位。
3.人性化的信息表达方式。
作为专业人员,财务人员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专业术语和数字,但要让信息用户产生信任并采用自己提供的信息,从而真正在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就需要人性化地表达信息,帮助信息用户充分理解信息内涵。人性化表达的要点有:第一,尽可能把专业术语和数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二,简明、醒目地陈述结论,提供原因但不提供太多,相关佐证只在需要时提供;第三,从不同信息用户的角度提炼要点,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投资人关心企业的赢利能力,如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等;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供应商关心如果企业产品结构变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原材料,需要多少;政府关心企业是否如实按时上缴各种税金;社会公众则关心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管理创新的支持
勿庸置疑,财务管理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使创新得以实现,这种支持具体表现在:
论文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机遇与挑战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依靠超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成功实现保增长任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未来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启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广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主要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两部分。本文所谈非公有制经济是狭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即民营经济,不包括外资经济。
一、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二是我国企业发展经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目前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三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将根据国情和世界经济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希望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率先走向繁荣。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表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0年7月对世界经济预测作出上调,预计2010年全球实际GDP将较上年增长4.6%,同4月的预测数据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亚洲等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活动好于预期。
二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将长期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升,并拉动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电力、水、气等价格大幅上升。而国内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上涨情形,加上房租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将继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继续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带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将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哥本哈根会议后毕业论文提纲,“低碳经济”理念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技术经济所替代。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风险,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经济风险还在增加。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一是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二是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种种因素都增加了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贷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但也对2010年宏观政策调控带来了困难。通胀通缩的风险并存,如果宏观政策手段和时机选择策略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
市场波动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导致风险溢价的上升,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虽然国家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因受信贷终身追究制的影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资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发,加上非公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权质押和信誉担保贷款几乎为零、贷款手续复杂和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非公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以工业型投资为例,2010年工业型投入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依然缺乏较高的增长,反映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和投资回报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产要素价格短期内难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累计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上升水平快,企业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制约因素也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房租等价格攀升。三是企业劳动用工紧张,劳动力价格提高。据调查,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无法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调结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后,国家先后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发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仍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转变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贸易“贴牌”企业居多,同时又是就业容量巨大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的形势下,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低,环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调整能力不足,产品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五)自身实力不强,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弱。在我国,有关企业生存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民营企业是暴起暴跌,辉煌短暂。国内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队伍等整体上的落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非公经济在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变落后现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毕业论文提纲,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国际、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展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部分邻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结束。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市场低迷、资金短缺等窘境,这为我国规模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掌握国际战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企业的国际竞争更重要的体现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可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或市场,或通过海外并购打开营销渠道,或借助并购利用国际上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有许多成功的。
(二)来自国家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我国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把6大行业准入细化到18个行业,并对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7月26日,国务院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通知》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每项具体任务多则有9个部门负责。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三)来自地方政府的发展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各地政府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北京市2009年对民间投资的壁垒进行了清理,并决定从2010年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开展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在高端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等领域重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纳民间投资。山西出台了让民间资本进入农电改造领域的政策。贵州也于2009年出台相关意见,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地方政府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新领域投资,除引导资金外,还在税收优惠、房租减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来自行业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逐步放宽准入,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诞生的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国家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主动吸收民间投资介入。二是在基础设施、市政实施等垄断行业逐步放开市场准入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是近期国家旅游局也出台相关意见,放宽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今后,将有更多行业为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提供机会。
(五)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我国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和实施的产业转移战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企业积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业则响应国家的号召向江西、安徽内陆省份和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相对沿海地区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区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四、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贯彻落实“新36条”,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非公经济开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格局
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民营经济投资从传统低层次加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发挥区域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根据各区域及省区市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筹资能力实施差别化的资本金吸引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民间投资主体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毕业论文提纲,同时增加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配置资源的市场空间。
(三)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将BOT、BT、TOT,PPP等投融资模式与代建制有机结合起来,落实BT融资代建制,让社会资本有利可图,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二是建立以政府产业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以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推动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
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尽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障碍,以确保充分竞争,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
(六)改善对民营经济的的管理和服务,改善投资条件
关键词: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原因;机制
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再树辉煌形象包括的内容
二次创业是对较早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而言的,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如何向更高层次过渡,再树辉煌形象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
(一)品牌和信誉
民营企业在急剧扩展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仿的问题,对品牌、商誉等问题重视不够,这是情有可原的。然而事情发展到今天,塑造自己的品牌和商誉已经刻不容缓--因为知名品牌意味着市场占有率,意味着同样的产品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品牌本身就是商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商誉通常还包括信誉,良好的信誉可以带来融资的方便。
(二)规模经济问题
经济学上所讲的规模经济,是适度规模,太大不行,太小不好(成本太大,超乎自己的管理能力)。从规模经济出发审视民营经济,一方面存在盲目扩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企业规模太小,成本高,技术含量低,以及过度竞争的问题。在二次创业中,可以通过适当的联合,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三)管理规范
限于当时的企业规模,相当多数的民营企业家就他们的能力而言,只适合管理小型的企业。今天,企业的规模已经急剧扩大,昔日的管理小企业的甚至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已经很不适应。基于此,在二次创业中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运行规则,通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素质。
(四)制度变革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基本上还是家族化管理,这在民营企业创业的最初阶段,由于家族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其有着存在的天然合理性。然而家族式企业又天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科学的管理往往受亲情的羁绊。这种哥们弟兄打江山的发展到后来肯定内部摩擦不断,甚至由于内讧而分裂。
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原因
民营经济的二次创业,实质上是进一步提高层次的问题,是对早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而言的。其特点是:
1.中国经济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告别了短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过剩,“卖”的问题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导方面。
2.改革使国有企业增强了竞争意识。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相当多数的国有企业还没有“醒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革,直面市场经济,且由于先天的技术、组织、人才优势,其竞争力大大增强,从而增强了对民营经济的竞争力。
3.民营高科技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在最初发展时期,从事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现在的形势是一些更高层次的人直接进入民营高科技,从事民营经济。他们一旦进入,就显示了不凡手段。
4.知识经济的冲击。在民营经济的最初发展时期,知识经济正在孕育和形成,尚未形成世纪性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波。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中期,知识经济的强劲影响日益显现,这种被称为"新经济"的知识经济,对于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早期的民营经济几乎全部停留在传统产业领域。总之,当前形势的这些特点说明民营经济如果不二次创业,提高档次,将很难生存。
当前形势的这些特点说明民营经济如果不二次创业,提高档次,将很难生存。
除了经济形势外,在意识形态的层面,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不断传来好消息。如最新修改的宪法关于保护个体、私营经济利益的条文,以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调整,最后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展示的贡献,使得各级领导更为重视。
三、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目的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二次创业很有可能需要注入新的资金,股东权益分配的调整成为必然。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当二次创业时,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都将被民营企业提上议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权充分、减少独断专行。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通过充分授权,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机制
1.在组织结构上,从“非管理分工”简单型组织向“管理分工合作”现代型组织转变。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出于降低人力成本考虑,往往实行“一人多职”,缺乏专业分工,造成部分管理职能的缺位。当需要二次创业时,管理的复杂度和协调的工作量决定了必须向管理职能化演变。
2.在工作任务性质上,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筑企业内部的合作协同关系。民营企业创立初期,企业是由股东共同发起的,以管理和技术入股的情况普遍存在,对产权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企业的壮大,产权问题就越来越尖锐。因此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企业必须首先明晰产权,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三者监衡机制。
3.在工作任务机制上,必须建立科学的授权机制和决策机制。二次创业中首先应做好合理的制度分权与工作中授权。其次,要保证改革后的决策机制合理有效。
4.在人的层面上,要重视员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应重视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弘扬以员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
五、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就是要实现内在质的提升,如何解决实现质的提升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可以使企业迅速的适应激励的市场竞争,赢得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未来市场中获得胜利,就必须提高原有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拥有知识的人,不重视知识的创新,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国荣.民营企业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山水.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