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3-08-29 16: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UML;模型图;元模型;静态建模;动态建模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快速提高,社会企业对于内部的各种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各种企业级的管理系统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通用性的要求也随之增。企业级管理和服务系统的高要求无形之中增加了系统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简化系统开发复杂度、清晰系统设计思路的方法来完成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统一建模语言在Booch、OMT和OOSE等表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系统开发中功能强大、易于表达且适用度高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对于企业级的系统开发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UML的研究与学习对于降低企业级系统开发复杂度、提升开发效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统一建模语言

统一建模语言又称为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当前面向对象开发中的一种通用的图形化建模语言,由于其定义良好、功能强大、表达方式简单且适用度高,能够为系统开发建立各种静态模型、动态模型以及包括系统环境和组织结构的模型,从而让开发者能够使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系统的构思,所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UML语言由图和元模型构成,其中图是UML的语法,是构成UML的基础元素,而元模型则是UML的含义,是给出图的含义,所以UML是以图形的表示方法为基础,通过元模型来描述的一种建模语言。UML的元模型属于四层元模型体系,与元元模型层、模型层和用户对象三个层次通过构成了四层元模型体系结构模式,可用来定义系统开发中复杂模型的语义,从而被开发者或其他人员中对系统模型进行存储、共享或者交换等。

定义一个UML模型,需要完成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其中,UML语义描述了UML的元模型定义,是UML为开发者为了能够在语义上去的一致而进行的通用定义性的说明;UML表示法是定义UML符号的表示法,它为系统开发者使用UML的符号和语法来进行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常见的UML模型图一般包括用例图,包含类图、包图、对象图的静态图形,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的行为图形,包括顺序图、协作图的交互图形以及包括构件图、配置图的实现图形等5类10种模型。

3 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

UML是一个独立于系统开发的过程,只是完成系统建模部分,并不指导开发者一步一步完成系统开发的过程。

3.1.UML的建模流程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UML完成系统建模,首先要确定系统需求,理解系统需要的功能以及达到的设计目标,并根据需求建立UML用例模型,然后对构建的UML系统用例模型进行分析,抽取相应的类,并根据做出静态结构的类图、系统动态行为的顺序图,而在实现阶段,则需要将UML对应的类以及对象转化成程序编码,在测试股凑恶化概念在则根据UML模型进行单元测试、系统测试等,从而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建立并使用相对于的UML模型,来辅助开发者完成系统开发,进而提高系统复用性、建设代码错误率,提升系统开发的速度和效率。如图1.所示,为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基本结构图。

由图1可知,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主要包括用来描述系统功能的用例模型,包含静态模型类图或对象图用来描述系统重要的类、对象、属性以及类之间相互关系,包括动态模型的顺序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来描述对象的时间特征以及系统模块之前相互通信的机制。

图1 UML在系统开发建模结构图

3.2面向对象的UML的建模

运用UML为系统开发进行建模,要根据UML的建模流程来实施建模过程。首先要根据需求文档和与用户沟通、个人调查尽可能详细的获取用户的需求,进而获取管理系统的显示需求和隐式需求,避免由于过分追求显示需求而忽略了系统的隐式需求,从而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在阅读需求文档和与客户进行谈话对系统需求进行调研时,可参考基于UML的Rational Rose提供的用例模型以及多用例图模型联合的方法来完成UML的系统用例模型创建。然后根据系统不同权限的操作人员的的业务流程图以及系统数据流程图来分析系统中所有的用例以及角色,并根据不同角色与用例之间的关系使用UML建模工具绘制系统的用例图,并构建类图和活动图来勾画系统的概念层UML模型。根据系统用例模型和各种概念层的UML模型,要对其加以描述,从而有助于开发人员考察用例,并从中抽取类以及类与类之间的联系,完成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包括各个子系统(包)的逻辑组成部分以及包与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通信联系,而详细设计则是将子系统的内容更加详细化,对于所有抽取的类进行属性定义,并根据UML动态模型描述的类之间的实力行为来实现具体的方法。

此外,在系统开发中撰写的系统详细需求分析说明书,一般都是专业性较强,切枯燥乏味,拿需求分析说明书与客户沟通必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用户不易理解,所以通过UML建模语言的Rational Rose模型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客户,从而让客户更好地了解系统运行方式以及内部处理上的细节操作,对于开发者与客户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

4 总结

UML建模设计对于系统开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结构庞大、联系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开发来说,更能够简化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杂度,便于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大大减少了程序编码的错误率,提高了系统开发的进程。当前UML已经作为一种标准的建模语言,对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来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芳. UML语言及实际中建模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3

[2]叶亮.UML在财会管理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7(11)

[3]张立杰,陈佳斌,杜金梅.基于UML模型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06)

第2篇

【关键词】Web系统开发;岗位工作过程;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Web系统开发人才需求与日剧增,这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Web系统开发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体现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Web系统开发过程中贯穿文档的阅读判断、 事务的分析思考、 系统开发工具利用、 抽象表达、 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 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部分都开设了Web编程课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对于一个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Web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每门程序设计课程都从讲解最基本的语法开始,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基本知识的学习,真正的Web系统开发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就造成了毕业生进行软件企业,利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编程技术很难编写出令用户满意的程序。其次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在软件企业锻炼的经历,对企业的用人要求,现在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了解不充分,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系统开发人员。再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存在问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以期末笔试试卷成绩为主,在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使得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对语法的背诵上,更加抑制了学生编程能力的形成,出现了分数高的学生系统开发能力还是较弱。从以上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好Web系统开发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

2.1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和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我们对web系统开发课程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方法,按照我国软件企业的Web程序员岗位要求,广泛吸纳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生命线”、“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以解决学校某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为主要任务来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学习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即“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2.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2.2.1创新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课程知识,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侧重学生web系统开发技能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程序。

在开展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的部门是学校资产管理中心,以解决资产管理中心的物资管理为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模块,选择的实验班级对象是0441001班、0491101班学生,根据该教学程序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模块应该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任务,它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学模块设计要目标明确;其次,教学模块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难度要适中,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应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最后,教学模块设计要符合面向对象和软件开发流程的要求,要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组织案例设计,将整个课程分成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成若干个小项目。

2)学生的组织。项目模块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一个项目模块如果让一个学生去做,开发的工作量、难度过大。如果让所有人都参与,则合作、分工难度过大,因此,学生的组织应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编排,每组5人左右,分别担当项目主管、系统分析员、软件开发员、项目测试员等角色。角色设置与企业开发团队基本一致,既能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

2.2.2探索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方法

web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模块教学。在项目模块的实施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如项目参考资料、相关模块开发流程、注意事项等,由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出较好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同学们一起对方案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后由教师把关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开展项目模块实施。

2.2.3构建“专业+学校部门+企业”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全过程,形成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模块设计、项目知识点的理论分析过程,利用学校部门任务来完成项目实践,最后应用到学校部门实际中,构建了基于项目的U型逆向循环、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2.4探索培养学生web系统开发能力的途径

软件系统开发靠的是一个有力的团队,它需要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共同奋斗,缺乏领军型的人才、缺乏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在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不同的岗位工作任务,我们成立若干协同开发模式小组,5人为一组,每组一个项目组长,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开始,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开发,开发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相互沟通,一起完成一个软件开发项目。

2.2.5强化职前与职后Web系统开发能力的衔接

将以解决学校某部门工作的系统软件开发为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到最后系统测试,让学生全面了解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全面模拟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让职前的学生走出学校后,就能快速适应程序员岗位上系统开发能力的要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好网络,对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多动手去网上寻找,尝试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也要探索培养学生Web系统开发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经过自己多年的教(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24页)学工作实践,摸索出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在web课程教学中,我们用此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计算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原型法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开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大致可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目前较为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但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存在着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研究人员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程序生成工具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诞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方法(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RAD),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尽快地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原型系统,因此也把此方法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运用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初步需求进行总结,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原型系统并运行,此后,通过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的不断分析、修改和研讨,不断扩充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至符合用户要求为止。它并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原型法的上述基本思想,体现出以下特征:

1) 原型法并不要求系统开发之初完全掌握系统的所有需求。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所有需求不可能在开发之初就可以预先确定,用户只有在看到一个具体的系统时,才能对自己的需求有完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才能发现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 构造原型必须依赖快速的原型构造工具。只有在工具的支持下才能迅速建立系统原型,并方便地进行修改、扩充、变换和完善。

3) 原型构造工具必须能够提供目标系统的动态模型,才能通过运行它暴露出问题和缺陷,有利于迅速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原型的反复修改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时反映到系统中去,从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提供的信息真正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2.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原型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可描述为以下几步:

1) 用户对新系统提出开发需求。

2) 开发人员对开发需求(各种问题)进行总结

3) 利用工具开发一个系统原型。

4) 双方一起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下一步处理方式:对该原型进行分析和修改,并根据新的要求修改。

5) 反复对修改后的原型进行测试和评价,是否还有新功能需要增加。直至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

上述工作流程归纳如图所示。

原型法的运用,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软件支撑环境作后台。这个环境至少应具备:一套操作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一个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字典生成工具;一套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快速查询系统并支持复合条件查询;一套支持结构化编程、代码自动生成和维护的高级软件工具或环境。

3. 在实践过程中优缺点

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让用户在开发之初就看到系统雏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有利于用户及早参与开发过程,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启动,有利于系统今后顺利交接和运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1)使用原型开发方法有下面一些明显的优点:

1) 对于那些用户需求无法确定的项目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发方法;

2) 鼓励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系统的热情;

3) 由于用户参与到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以项目开发过程的透明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

4) 用户和管理阶层可以更快地看到可以工作的信息系统原型,也就是可以更早地得到企业的解决方案;

5) 与其他开发方法相比,可以尽快地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

6) 测试和培训相对简单,因为许多用户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参与了测试和培训;

7) 这种开发方法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开发风险,这是因为使用不断循环的技术解决方案取代了一次性提交的技术解决方案。

(2)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缺点如下:

1) 对于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没有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很难构造出原型;

2) 这种方法鼓励采用了"编码、实现、修复"的开发方式,这样可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运行支持和维护成本;

3) 这种方法失去了开发过程中选择更好的技术方案的机会,因为技术人员和用户都希望尽快地看到可以使用的原型;

4) 这种方法过于强调速度,使得许多潜在的系统质量缺陷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开发进程管理复杂,要求用户和开发人员的素质高,配合默契;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否则无法进行。应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构造原型快速;开发进程加快,周期缩短,反馈及时。一般地,快速原型方法适于开发小型的信息系统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严建渊,MIS的概念和开发[J].电子与信息化,2001.2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方法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62・5;N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98-03

0引言

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和技术工程,它的开发建设不仅需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有较长时间耗费,建设周期往往要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而,保证信息系统开发成功,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特别重要,而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达致目标的关键一环。

1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概述

信息系统工程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来源于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应用数学和信息工程。

1.1 来源于系统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因而,绝大部分系统工程方法都可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有: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直接分析建模法、状态空间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

(2)系统仿真法。

系统仿真是利用系统模型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在经济管理系统中应用较多的仿真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

(3)系统综合评价法。

系统综合评价法是建立在系统评价的前提条件、评价原则、评价步骤,以及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上的评价方法。

(4)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1962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霍尔总结了开展系统工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维结构方法体系。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5)软系统方法论。

三维结构体系适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而对于因素多而且复杂的非结构性问题就遇到了困难。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切克兰德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受到了系统工程学界的重视。切克兰德把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称为“硬系统”的方法论,而把他的方法论,称之为“软系统方法论”。[1]

1.2 来源于软件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在软件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大部分软件工程方法通过适当的改造,都能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2)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和互动,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3)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该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

(4)构件方法。

构件方法,即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原本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新方法,它是在一定构件模型的支持下,复用构件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构件,通过组合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构造应用软件的过程。近年来,构件方法被移植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之中,成为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方法。

(5)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近年来,该方法被引入信息系统开发之中。[2]

1.3 来源于应用数学的方法

(1)运筹学方法。

运筹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系统最优化问题的学科,是系统工程的主要基础理论之一。运筹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库存论等。

(2)数学建模法。

运筹学的模型都是成熟的模型,而现实问题经常与这些模型并不一定相符,因而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1.4 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

信息工程是詹姆斯・马丁创立的一门工程学科,它为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工程依据。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主要有:

(1)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该方法是最早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并使用的一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它是信息工程的基础,它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2)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该方法是詹姆斯・马丁提出的信息系统开发中极为重要的方法。该方法的要点主要有:①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②四种数据环境,即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③建设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④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软件开发。

(3)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与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它两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它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3-4]

2信息系统工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从前文可知,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集合。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以及选择哪个或哪些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这是一个甚至比方法本身还要重要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信息系统工程的一个新的子学科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2.1 什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大型、复杂问题的辩证程序的总体。通过这样的程序把问题和可用的技术联系起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论的研究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其中,“在哪里”就是现状和现有条件;“去哪里”就是问题和目标;“怎么去”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途径,及方法、工具和技术手段等。第二个问题:所谓“辩证程序”是指这个程序不能脱离问题的实际情况而事先规定好,也不是有了正确的程序就一成不变,而应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优化、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1]

2.2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概念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研究的一套程序化的工作方法和策略,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思想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工作程序或步骤。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综合应用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用于解决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复杂问题的一套工作步骤、方法、工具和技术。[1]

2.3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研究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有哪些可供选用的技术和方法,即研究技术和方法本身;而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要解决在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怎样选用、选用哪些技术和方法,选用中应遵守什么原则、使用什么方法,及怎样评估等。可以简而言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关于如何选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与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不是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是由很多工作阶段和子阶段组成,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辩证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甚至每个阶段的个别问题也需要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对于信息系统工程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把问题展开,提供给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去解决,即提出问题和给出问题的环境设定。[1]

2.4 要遵循的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一系列原则之下来选择和使用方法的。这些原则主要有:

(1)需求原则。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选择什么方法,要由工程的需求来决定,而不是由方法的好坏优劣来决定。

(2)整体性原则。

选用方法要从整体性出发,局部或分系统要服从全局、服从整体。

(3)目标优化原则。

最优化的概念贯穿于信息系统工程的始终,它是信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对于每个具体系统工程项目来讲,它的开发、设计、制作和运用,各个阶段的管理、控制和决策,都有着最优化的目标和要求。

(4)动态性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其内外部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特性,进一步,掌握变化的性质、方向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改进工作方法,调整规划和计划,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1]

3结束语

在近30年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包括各种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但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很少,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杜d、陈庆华:《系统工程方法论》[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196。

[2]张维明等:《信息系统工程(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46。

第5篇

一、系统开发中网络技术运用概述

系统开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即构思、设计和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

系统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系统开发一般要经过系统开发的准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在实际中,一个系统的开发往往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耗费资金大,协作单位多且协作关系复杂,除非运用某种计划和协调方法,否则难以了解和控制其进展,而网络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

统筹法又称网络技术,它主要包括计划评审术和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术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在大型任务中管理和控制人力、材料、设备和时间的利用,可用它来找出任务中的关键部分并对其作出必要调整,达到按期完成任务的目的,最适合于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规模开发的研究性的任务。比前者早1年问世的关键路线法是一种考虑确定因素开发、研究项目的计划和协调方法。除适用范围的所不同外,两者方法相近,都是用网络图表示一项计划的整个过程,而且都是以时间最长的路线作为关键路线来重点予以管理。

统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与开发的项目和控制过程用网络图形式地、逻辑地、连贯地构成整个计划模型。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出关键工序或关键路线,通过不断改善,调整平衡网络计划使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系统中得到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预期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统筹法应用于系统开发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有效地组织起来,指明关键所在,使开发者能对所开发项目所需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等统筹考虑,全面安排。

2.通过网络图可以反映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结构,相互关系及其进度,有利于各部分间的配合,步调一致地完成共同任务;

3.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从局部最优达到整体最优;

4.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这一有效工具,提高管理水平。

系统开发之所以能借助于网络计划技术,是基于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按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步骤的展开。同时不排除在某段时间内相互交叉,以及根据需要可同时开展不同阶段的工作,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因素也往往是不确定的,抽象出的模型与统筹法十分类似。因此,统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如有可能得到应用,将对其研制周期、耗费资金、关系的协调起到有益的作用。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软件,研制开发技术难度大,需要包括会计师,程序员和用户在内的各方面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系统开发中的准备和分析阶段是系统开发的基本工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开发的顺利完成。该阶段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将来设计和实现的效果越好,困难和波折也越少。下面仅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来具体讨论统筹法的实施。

二、系统开发中准备阶段统筹法的实施

应用网络方法编制计划时是用网络图来表示一项工程,组成工程的各道工序相互关系的,由事项、作业(工序)和路线3部分组成:

1.事项:表示作业的开始或结束,用“”表示。

2.作业:指一项工作或工序,用“”表示,工序需占用时间,在网络图中,作业时间为零的工作称为虚作业,其作用是将前后工序联接起来,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路线:指从起点开始,顺箭头方向连续不断达到终点的线路。完成一个作业可能有许多可以同时进行的路线,其中最长路线称为关键路线,其时间直接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编制网络图的基本思路是要在网络图中找出关键路线并挖掘潜力,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缩短工期、降低费用的目的。

一般网络图的绘制可分为三个步骤,即任务的分解、作图和编号。

任务的分解是将一个系统根据需要分为若干子系统。再对子系统确定各步骤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不断修改后,客观反映出任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最后将其联系制成作业关系分析表。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根据用户所提出的要求,确定新系统的目标,找出原有系统的问题,同时,对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审核,根据上述分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可大致表述为表1所示内容。

其中,初步调查可同时从三方面展开:由用户提出现行系统问题,会计师和用户共同调查企业内部状况及外部环境,由程序员提出新系统所需资源及新系统设想,分别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共同以新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交有关部门审核。

作图是按作业关系分析表所标明的各作业先后顺序,将事件和作业用直线连接。表1可相应表述为图1所示网络结构

图1中各作业标号含义见表1,其中虚线表示虚工序,表明作业C、D、E、F完工后,H才能开工,虚工序的作业时间为0。

为便于管理、控制和计算,网络图中各事件均应编号,一般原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画出网络图仅仅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始,网络图中参数是对计划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和控制的重要依据,是定量分析的基础。下面着重讨论事件时间参数的计算。

1.事件最早开始时间的计算-TE。事件最早开始时间指事件开始的各作业最可能开始工作的时刻。为任务的最初事件开始到本事件完成时的最长时间之和,计算从网络的始点开始,自左至右逐一进行计算,分两种情况:

A.当一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⑨,即ij则TE(j)=TE+T(i,j)

B.当多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⑥,则TE(j)=max{TE(i)+T(i,j)}

2.事件最迟结束时间的计算—TL。事件最迟结束时间表示该事件结束时的各作业最迟必须完工的时刻,在此时刻若完不成则会影响后续作业的按时开工,计算应从网络图的始点开始,自右至左,直到始点。相应也分两种情况。

A.当一个事件引出一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②,TL(i)=TL(j)-T(i,j)};

B.当一个事件引出多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③,TL(i)=min{TL(j)-T(i,j)}

3.事件的时差。R(i)=TL(i)-TE(i),亦称为松弛时间,其值若为正,表示按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为负表示超过计划完成的时间。时差越大则挖掘时间的潜力也越大。

4.关键路线的确定。关键路线即可行路线中时间最长的路线,其时差为0,它将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因此网络计划管理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在关键路线上抢时间,争取缩短任务完成的周期。

三、关键路线的计算

下面通过计算找出关键路线,图2中箭头位置下方所标数字为各作业所耗时间。

解题步骤:

1.从始点开始按顺序计算出各事件的最早开始时间,直至终点,其结果用“”标明。

2.从终点开始往始点方向计算各事项的最迟完成时间,直至始点,其结果用“”标明。

图2中各事项的最早开始时间计算如下:

由此得事件分析表如表2

其中松弛时间为0的事件(事件4因不能构成关键路线除外)所构成的路线为关键路线(在图2中用粗线标出),即关键路线为:①②③⑥⑧⑨⑩

表2中事件的最早可能实现时表示该事件开始的各工序最早什么时间能够开始,此时前面各工序都已结束,而事件的最迟必须实现时表示这个时间里此事件还不完成,就要影响它紧后的各工序的按时开工,因此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时间是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而在非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配合存在提前或拖后的可能性,可机动灵活地利用时间,在保证整个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将多余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关键路线的各道工序,以保障整个计划的顺利完成。

实际中,以上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完成。

第6篇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开发;C语言;课程改革

0.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基础课程,是各高校理工科专业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普遍选择。作为一门理工科通识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C语言中各种语言成分的学习,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设计及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作为通识类课程,目前各院校通常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在一年级,每周3-4学时(含实验),讲授内容主要包含C语言的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程序结构、函数、指针、链表、文件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时限制或学生接受程度等原因,常常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如多级指针、文件操作、位操作等)进行削减,无形中降低了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作为通识类课程,这样的削减影响不太大。而对于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而言,仅掌握通识教育中所讲授的部分是远远不够的。

嵌入式系统开发是信息类专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融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及各行业领域具体应用的嵌入式系统,已在工业控制、交通管理、信息家电、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电子商务、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般说来,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剪裁,适用于心用领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由于在成本、功耗、体积等方面的限制,对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嵌入式软件开发是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进行,需要使用具有较强硬件操作能力的编程语言。由于C语言是具备了这一特质的高级语言,成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最佳选择。

调查显示,在信息类专业中,电子类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与嵌入式系统教学要求相脱节,电子类本科学生的软件基础也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1.嵌入式软件开发对C语言的需求

在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3类主要语言中,C语言占有超过70%的份额。开发嵌入式软件,除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指针。

指针作为C语言的主要特点,其使用十分灵活,因而也很难完全掌握。它可用于指向不同类型的普通变量、数组、字符串,甚至函数。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中对各类不同指针(数组指针、指针数组、指向结构体的指针、多级指针)的使用十分普遍。因此,指针相关内容的教学必须足够深入。

2)位操作。

C语言有别于其他高级语言的一个特点是可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指针和位操作是这一特点得以实现的工具。通过6种位操作符,可直接对内存、寄存器或I/O端口的字节进行测试、置换或移位处理。熟练掌握位操作符的使用,是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一些国内高校普遍选用的经典C语言教材(如文献[4])中,由于定位于普适教育,并未包含位操作部分的内容。

3)文件读写。

嵌入式系统中“一切皆文件”,系统的运行以文件读/写方式进行操作。理解文件系统的构成、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方法也是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必须掌握的技能。

4)宏定义。

在嵌入式软件中使用宏定义,不仅可防止代码出错,提高可移植性、可读性,而且是产生内嵌代码的唯一方法,可用于替代函数调用,从而达到嵌入式系统性能要求。

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在通识型的C语言课程中,由于课时和学生程度等原因,都不能进行针对性的特别训练。学生在进入嵌入式系统开发阶段后,显然会成为程序设计知识方面的短板。

2.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上一节的认识,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下面的调整思路。

2.1课程设置

作为通识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通常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完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进入嵌入式系统开发相关课程时,不可避免地对已学过的C语言的知识会有一定程度的遗忘。

针对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要求,考虑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划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每周3学时,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第2阶段为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每周2学时,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方向的选修课,可在大学三年级上与其他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如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起开设。这样设置一方面满足了在低年级完成程序设计类通识课程的要求,使学生不必过早接触C语言中较为深入、复杂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将与嵌入式软件开发密切相关的知识适当推后,确保了嵌入式系统开发各门课程问的知识联系。

2.2教学内容的划分

由于将课程划分为基础部分和面向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提高部分,则可将C语言的一般基础(基本语句、控制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划人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基本的编程技能,达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通识教育水平。

对于与嵌入式开发密切相关的知识,将在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讲授,主要包括:宏定义、位操作、文件操作和复杂指针运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围绕嵌入式软件开发实例展开,深入讲解各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C语言的精华思想,同时具备基于嵌入式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2.3实验内容

任何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实验是学习C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前面对课程的划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可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实验1在学习了C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和输入/输出之后进行,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C语言的编译环境,逐步认识C语言语句的基本构成。实验2涵盖了程序的3种基本结构,便于学生统一认识关系、逻辑运算和程序结构。实验3-6分别对应于数组、函数、指针和结构体各章节的内容,重点掌握这些语言成分的定义及使用方法。实验7将综合运用本课程中的知识,完成一个较小的、具备一定功能的小型软件的开发。

嵌入式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内容则围绕一个嵌入式软件开发实例展开,实例由任课教师选定。根据所选实例,实验内容可包含以下项目(如表2所示)。

实验1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主要介绍嵌入式Linux下的c语言编译工具。实验2-5则根据所选实例,选取特定的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文件操作、宏定义、位运算及复杂指针运用方面的练习。

2.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调整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学风怠惰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下。如何提升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是每一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接到学生的反馈意见最多的是“上课听得懂,下来不会自己编程”。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两种:一是学生尽管在课堂上听了课,课下并未及时回顾整理并主动思考;二是在理论课堂上一讲到底,学生要等到实验课时才真正动手体会讲过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动手练习,进而影响消化吸收。针对第一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每一堂课以提问开始的方式,提问内容主要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回顾和脉络梳理,同时还留出了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及时复习的作用,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对于第二种原因,可尝试采取将理论课堂搬至机房的方式,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后布置即时练习,让学生能及时体验和理解。但当机房容量有限而班级较大时,并不适用,这样的情形如何处理?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数据库应用系统;Visual Basic;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72-02

Development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U Bin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completely the way of thinking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 course of our computer software development's related specialitie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s of project chooses and technique introduce, the implement and effect of the project cours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course; project teaching;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Visual Basic;SQL Server

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以分立的前导专业基础课程、短期阶段性的综合课程设计或项目实训构成。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软件开发工具不断产生,课程体系中课程的数量不断膨胀,课程课时受学制等条件的限制不断压缩,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综合课程设计或项目实训的教学均难以深入,课程犹如蜻蜓点水,难以给学生形成一个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完整思路,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特别是编程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影响高职高专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效果。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开发软件开发专业课程,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核心能力,是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课程开发思路

按照国家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思路和要求,我们对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大量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发展经历的研究表明,精通一个系列软件系统开发,很容易迁移到其它平台。为此,我们确立了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一套工具、一项技术、一条主线、一个完整实际系统”,课程设置坚持少而精,用3~4门核心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在有限课时内,采用有限开发工具,使学生在毕业前精通一套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开发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软件开发涉及面广,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软件开发的重要方面。VB+SQL Server,ASP+SQL Server是C/S、B/S数据库应用开发的典型工具,具有代表性。可以通过3~4门课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核心能力。可以构建以VB、ASP、SQL Server为前导专业基础课,数据库应用开发(VB+SQL Server或ASP+SQL Server)为综合性开发实践类专业课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核心能力。其中,VB、ASP、SQL Server前导专业基础课采用案例以一体化教学形式教学,数据库应用开发采用项目以一体化教学形式开展教学。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VB+SQL Server)项目课程开发思路:以实际开发所使用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数据库操作技术贯穿整个课程,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以一个专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使学生能够使用Visual Basic、SQL Server开发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课程开发实践

2.1 课程开发团队的组建

我院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课程的开发始终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专业人员担任专业任课教师,专业教师负责、参加企业软件项目开发为本课程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引进2位具有多年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员与学院教师、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本课程的开发组,确保项目课程开发的质量。

2.2 课程项目的选择

课程项目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能涵盖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课程项目专业、真实、实用才能确保课程符合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实际需要,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次,过于生僻的项目将影响学生对其业务流程的理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课程所选择项目的业务流程应当尽量为学生熟知、熟悉。此外,课程项目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完整和完全覆盖,而应将重点放在能充分体现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常用技术方面。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最终选定学生熟悉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易于理解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为课程的项目。其中,《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课程的主线项目,《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课程的同步实训项目。

2.3 主线技术的选择

数据库技术纷繁复杂,如果不加选择地引入课程,影响学生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重视主线技术的选择、力求简洁、高效、主线清晰、便于快速入门是课程主线技术选择的原则。

1)课程使用ADO对象数据库访问技术贯穿整个项目,技术简洁、高效、主线清晰。

2)课程放弃在实际开发中已较少使用、复杂的DAO技术以及效率低下、系统资源消耗大的其它数据控件技术。

3)课程通过4~6学时ADO对象技术学习后、即可编制代码访问数据库、进行简单操作、学生能尽快入门。同时,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能使学生立即实现相应模块的功能、使学生尽早体验成功喜悦。

2.4 实用技术的引入

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包含很多常用、实用的技术和组件,这些技术与组件可以使得设计的系统更加真实和专业。由于实用技术内容较多,实用技术的引入策略非常重要。根据项目模块开发的需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适时、渐进引入合适的技术与专业的组件,每个模块引入1~2项实用技术,在确保系统的真实性、专业性的同时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例如:

1)系统框架模块为显示系统主界面引入ToolBar、StausBar控件。

2)班级管理模块以树结构管理班级,引入TreeView、ImageList控件。

3)学生管理模块为展示班级学生列表引入ListView、DTPicker控件,为分类显示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引入SSTab控件。

4)学生照片处理、班级档案管理模块,引入数据库图像、二进制数据处理技术。

5)学生奖励模块为展示学生奖励信息引入DataGrid等控件。

6)综合查询模块中实现数据库数据与Excel数据的交换。

7)登录身份验证模块使用静态变量统计非法登录次数。

8)在完成系统功能的主线下,体现系统效率的优化。如数据表增加记录,采用“select top 0 * from ...”语句取出该表的表结构而非返回整个记录集进行记录添加;使用较小开销的查询等技术减少大量数据的网络传输;照片显示算法分块处理图像数据,占用内存少,效率高。

9)项目逐步对各种可能的错误提供了有效处理,确保代码严谨、健壮。

2.5 课程的实施

针对不同的专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课程的实施可以安排在前导Visual Basic、SQL Server课程之后,按照单独的课程进行教学,典型的教学安排如表1;也可以将Visual Basic、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3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教学,此时,课程计划分为3个阶段(Visual Basic基础、SQL Server基础、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典型的教学安排如表2。

项目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项目开发能力,贯穿整个课程项目《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安排了同步实训项目《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供学生开发实践。课程的考核以项目设计为主,重点考核学生项目开发能力。此外,课程还建立了由6个实用项目构成的项目库供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完成系统的开发。

3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院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作为软件开发主要方向。《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自2004年起列入我院计算机系04/05/06/07级人才培养方案,从软件公司引进具有多年软件开发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强课程建设的力量,组建了本课程的开发组,2005、2006年分别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院内讲义第1、2版。《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课程自2005年在我院开设以来,先后完成了20余个班的教学,课程讲义在较短时间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库开发技术,尽快体会成功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都高,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教材建设列入学院2007年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获得学院经费支持并公开出版,得到多所院校应用。

项目教学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热情,学生学习软件技术热情高,2005~2007年连续三年我院学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考试报考率、通过率均位居常州所有高校第一,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工作后的开发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增强。此外,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对青年教师培养起到明显效果,许多青年教师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软件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培养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安东,李飞,邢晓怡.Visual Basic数据库应用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晓黎,张巍.Visual Basic+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李长林,张丽华,王红.Visual Basic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启明工作室.MIS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第8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电话交换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中山海粤(集团)公司信息产业开发部为公司内部管理开发的项目。主要目标是对电话交换机记录自动记录统计,并提供网络中客户端的浏览查询。

本文着重针对自动化程序的编程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作用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此系统是运用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设计开发的,不但严格按照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评价,而且也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要求:连续性、先进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电话管理,重用技术

:11000多字 有目录,中、英文摘要,源程序及参考文献

2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贴于

注:。

提示:点击此处 查看付款方式

第9篇

关键词:结构;人事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管理系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且被投入使用着,这也就为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利保证。治金行业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化应用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结构系统也从以往的单机应用软件发展成为了多层应用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改革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信息量和信息类型方面的需求也变的越来越大,工作流程自然也需要越来越流畅清晰,原来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事管理的需求了。

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变的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存在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就是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运筹学都有涉及。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设备,将有用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进行加工分析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1.1 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奥问我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解释起来一定离不开的几个关键要素无非就是人,计算机以及数据了。人通常指的就是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或者是技术人员,这些管理人员通常是为了做决策而存在,当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工程来进行时,单单依靠着计算机开发人员是很难完成的通常这些技术人员可以给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却无法替代管理人员来进行决策。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界面特点。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人机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界面设计一定都是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的:

(1)核心价值。关于计算机界面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如何让使用者可以喝计算机进行准确的信息交流。使用者需要依靠计算机传达一些信息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采用一些自认的方式,当然前提必须是计算机向使用者传达的信息一定要是准确的,不会产生不必要误解的,以免导致使用者和计算机之间相互干扰。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每一个功能都需要按照“I-P-O”的模块化思想,这样可以保证输入,输出条条分明,充分的展现人机界面的通信功能,而且这样设计系统也不容易出现错误,便于维护。

(2)界面必须始终保持一致。始终保持一致的界面不会增加用户的使用负担,操作起来非常的方面快捷。例如,系统中始终保持着X来表示关闭界面,那么无论页面如何变化,想要退出大家只需去寻找X就可以了,还有就是用磁盘图标来表示存盘等等都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

(3)必须可以给使用者提高帮助。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该不会给使用者带来难题,即便是使用者出现疑惑的时候,也是可以再固定的区域寻找到向导的,只有满足了这样条件的系统软件,才可以给用户带来真正的方便快捷,例如我们在多媒体环境下,如果存在了疑惑,就可以词用语音提示的方式来作为引导,在不干扰屏幕正常运行的同时,又可以解决问题,何乐不为呢?

(4)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一般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输入的量都是非常大的,为了使操作变得更为简化对于一些固定的数据,其实完全没不必要让反反复复的去输入,让设计更为人性化一点,例如,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性别”,无非就是“男”或者“女”这样固定的数据,所以在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软件之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在需要进行填写的位置弹出列表框供用户选择。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1 一般方式。一般情况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直都是一个繁琐枯燥的过程,在涉及面上也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还是管理知识都需要涉及,就是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任何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一般情况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都需要做到明确下面的问题:

系统开发之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应该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组织管理和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面对企业提出的一些新的管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又是否需要全部满足?又该怎样去满足?

系统开发之前可行性方案的研究:首先必须要找准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们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其次是需要通过对企业状况的初步调研得出现现状分析的结果,然后找寻出合适的,可行性方案并且进行论证。系统可行性的研究包括目标和方案可行新,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方面的可行性以及社会影响方面的可行性。

准备工作:无论是开发部人员还是管理部门人员都需要做好相信的准备。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开发计划的制定:针对以及确定好了的开发策略来确定相应的开发方案,开发计划的制定需要明确系统的开发的工作计划,投资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和资源利用计划。

2.2 选择怎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开发方法。

(1)结构化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这是就目前而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采用的是结构化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来进行,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要以用户的想法为最高目标为原则,将用户的想法结构化,模板化的对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好设计。当然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还是需要我们严格将开发阶段区分开,避免出现混乱的状态。

(2)原型制造法。原型制造现在也被广大的用户给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方法首先就让系统开发人员充分的对用户需求进行了理解,系统开发人员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构造出一个实在的系统原型,这样的模型及时不能做到百分百符合期望但是至少可以先让用户有了大概认识,以后我们在利用这些原型和用户进行协商,进行反复的修改,很快就能使用户满意。这些制造出来的原因可以让我们对用户的需求逐进的进行人事,从而使系统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大大的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3)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式,是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是将一些客观的时间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再根据这些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相应的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成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结构模型和进行。

3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概要。系统设计一定要在充分的理解了需求,分析了需求之后才能进行搭建。

充分理解需求是在最终解决方案构建之间的第一步,开发者只有充分的理解了客户需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系统,否则一些的定性都是无用功,最后还是要进行大量返工的。

分析需求是要先从客户的需求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以此来帮助开发者解决业务问题,然后通过这些对用户业务问题的分析,规划处系统的功能模块。

3.2 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要注意字段、字段类型、是否主键等属性,特别注意每个字段的字符类型与长度范围。如:用户字段名:Username,字段类型nvarchar(50),非主键,用来定义用户姓名。

4 结语

在对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它的魅力,认识到在网络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掌握这一一门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并且能够将它运用到力所能及的应用程序开发中去是多么的重要,具有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适度仿真低成本化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的沉浸式交互技术,也就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人为产生的可以综合感知以模拟特定环境的虚拟交互技术。用户可以借助相应的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对象进行交互影响,从而产生类似真实环境的体验。

一、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

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开发须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等多个学科,一般来说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传感器模块:是用户与虚拟环境的接口,一方面接受用户的操作并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将操作结果以综合形式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形成对虚拟环境的感知。

2.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分析由传感器模块接收到的用户操作,并将其转换为系统操作指令传输给控制模块操控虚拟环境。

控制模块:是仿真系统的核心部分,既可以仿真控制虚拟环境以应对用户操作,又可以将虚拟环境的反馈通过反馈模块控制传感器使用户获得仿真体验。

3.反馈模块:接收来自控制模块的处理信息为用户提供实时反馈。

4.建模模块:获得现实世界的三维表示,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

二、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及成本构成

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及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三维数据的获取可以采用CAD技术(有规则的环境),而更多的环境则需要采用非接触式的视觉建模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这里的开发成本主要表现为环境三维模型和贴图带来的系统空间及时间占用,如果不能较好的优化模型和贴图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视觉效果及运行速度,大量浪费计算机系统资源,甚至导致复杂场景环境无法实现。

2.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其关键是如何实现“实时”生成。为了达到实时的目的,至少要保证图形的刷新率不低于15桢/秒,最好是高于30桢/秒。在不降低图形的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刷新频率将是该技术的研究内容。随着新一代高性能图形处理器三维渲染技术的实用化,经过适当优化模型贴图的虚拟环境实时生成已不再是系统设计的成本瓶颈了—大多数主流图形处理器已可以轻松胜任此项任务,不必再增加额外的开发成本。

3.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传感器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例如,数据手套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点;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也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三维显示技术。由此可见,现有的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高仿真度虚拟环境的构建要求,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性还极大的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本。据统计系统开发成本的40%以上将消耗在该方面,因此是低成本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

3.仿真控制技术:自然环境中的各物体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简单的说就是各种力场的存在特性。几乎所有的运动和交互动作都要涉及到约束力学,这意味着仿真环境及身处其中的用户应该在合理的作用力影响下活动。因此虚拟现实系统需要模拟环境中出现的大量物体的材料及物理力学特性,单从需要仿真的数量及类型上看就会极大地增加系统实际的工作量及成本,更何况虚拟环境中物体之间纷繁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了。事实上针对这些问题现代工程物理学也没有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故而要想找到合理简单的数学模型并最终形成算法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仿真度要求越高算法的实现就越困难,系统开发成本就越巨大。

4.系统集成技术:由于虚拟现实中包括大量的感知信息和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等等。目前的虚拟现实系统开发通常都是单独开发相关的部分,致使系统存在开发难度及工作量巨大、可重复利用率低、通用性差等缺陷,这也是系统开发中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低成本化虚拟现实系统解决方案分析

使虚拟现实系统在工业产品设计生产方面无法大规模应用的高昂开发成本,主要来源于高精度三维环境模拟,高度真实的动力学仿真设计及高度沉浸感的交互式感觉器及三维显示技术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虚拟现实系统对虚拟环境及虚拟交互的仿真度要求越高则系统的开发成本就越大,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度仿真的概念,以解决当前高成本阻碍应用的问题,至于完善的问题尽可以在应用扩展的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解决。

首先,合理的选择虚拟三维环境模型的建模方式和优化方法就可以大大节省对系统资源的消耗,如手工建模方式中的可编辑多边形建模,就可以在环境或物体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以少量的多边形网格和极少的代价获得非常精致的视觉效果,而使用有效的优化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网格的效率。同时选择通用化成熟的商品建模工具也可以大大提高建模的效率,使原来用编辑手段实现的效果开发变得简单、快捷,这就大大降低了相应的成本消耗。

其次,在工业产品的大多数虚拟现实应用中,降低对传感器及立体显示的似真度要求也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保持相对较好的环境沉浸感,比如,技术比较成熟的环幕显示技术,虚拟洞穴显示技术虽然还不是立体显示技术,但其视觉效果已可以满足大多数的沉浸交互应用了,而使用传统的鼠标指点设备代替复杂的数据手套等高技术传感器,虽然对用户的沉浸体验有很大的影响,但依然可以满足大多数的低成本系统的要求,而开发成本却可以极大下降。

第11篇

1.1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和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同时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直观性较强,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环境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1.2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内容广泛、地理分布广阔、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且花费大。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1.3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传统会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发挥功能的土壤。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1.4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逐渐完善对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型会计软件较之传统核算型会计软件具有灵活性及自由度较大、个性突出的特点,而限于电算化及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在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业务的多样化,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考虑和制定上,总会存在没有涉及的地方。这使得内部控制存在没有触及的真空,减弱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

1.5网络财务是电算化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网络财务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不同的关键在于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要加强组织控制。从组织机构上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专职部门: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承担系统的研制和维护工作,系统应用部门负责软件的日常应用,这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应当分离,以保证系统内不相容职责的相互分离以及信息处理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以有效减少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特殊行业和单位一般无须另外配备专门人员,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如系统管理员可以由会计主管兼任,系统操作员可以由除了出纳岗位以外的其他各岗位会计人员兼任等。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2.1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无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其内部控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只是在电算化环境下,控制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控制的内容更加广泛。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看,内控制度具体包括:①组织控制,即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②授权控制,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③职责分工控制,是规定同一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④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⑤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⑥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即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⑦运行控制,即应用控制,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2.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以上是从控制方式和系统构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内容的认识,下面将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探讨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2.2.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普通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实施组织控制,部门内部实施岗位分工控制,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但可以兼任系统开发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

2.2.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是为了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不同于一般控制,它是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硬件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本身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般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进行设置。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方法为检查输出数据是否准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的表示方式等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2.2.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了防止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和偏差以保证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审查线索,使系统设计合理、正确。系统开发控制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的控制和系统设计阶段的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实施的控制,在系统准备、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系统进行有效维护等所应制定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只有搞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或维护的系统能合规、合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及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对于直接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2.2.4系统的安全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如何采取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

3小结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无缝,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实时多任务;单片机;系统开发

引言

单片机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其难点在于软件编程。传统的单片机程序为单任务系统,虽然近年来单片机C语言编程已取代了汇编语言,程序结构更易于理解,但是其逻辑框架还是单任务,主函数作为整个程序的入口,由一个大的死循环构成,循环中间调用函数执行分时独立的动作,一些时间较短的任务采用定时中断完成。此种程序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在一般的单片机系统开发中多采用此种方式。

随着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单片机系统开发不断提高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程序单任务机制,可以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程序子任务模块,并引进多任务机制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套新的程序结构。近年来兴起的一套操作系统----RTX-51,是一种小型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它允许多任务轮转切换,支持并行利用中断,RAM需求量不大,采用多任务并发机制,在应用于51单片机系统开发中时,被证明效果良好,也适合于解决比较复杂的单片机技能大赛系统开发任务。

1 RTX-51简介

RTX-51是德国Keil公司开发的适用于MCS-51单片机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循环任务切换与信号传递, 还能并行的利用中断功能,不提供抢先的任务切换。在RTX-51 系统中就是一个C51 函数一个任务,该函数没有返回值,也没有参数。该函数体必须是一个无限的循环,以保证该函数不能返回。RTX-51系统中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下面的格式定义:

void taskname(void) _task_ num

num 是任务号,取值为0-15。taskname 是任务的名称。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任务定义。

void init(void) _task_ 0{

while(){

/* 具体的操作语句*/

}}

2 RTX-51在51单片机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RTX-51建立在单片机硬件系统之上,用户的一切开发工作都进行于其上,因此它可以称作是一个平台。采用RTX-51的用户不必花大量时间学习硬件,与直接开发相比起点更高。RTX-51还是一个标准化的平台,它定义了每个应用任务和内核的接口,也促进了应用程序的标准化。应用程序标准化后便于软件的存档、交流、修改和扩展,为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创造了条件,减少开发管理工作量。嵌入式软件标准化推广到社会后,可以促进软件开发的分工,减少重复劳动,近来出现的建立于RTX-51上的文件和通信协议库函数产品等就是实例。

3 案例分析

通过RTX-51 系统进行编程实现的带温度显示的万年历系统。

3.1 硬件结构

硬件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带单片机控制万年历硬件示意图

3.2 软件结构

将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分解成5个子任务。init()任务用于创建其它的任务,它是第一个被系统执行的任务;lcd()任务用来处理在液晶屏1602上显示信息gettemper ()任务用来从DS18b20 传感器读取温度值;getclock()任务用来从DS1302芯片中读出时间信息;key()任务用于处理按键操作。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单片机控制万年历系统RTX-51软件系统示意图

4 结束语

将现代操作系统的多任务思想引入单片机系统开发,是一种新型的程序结构和开发模式。这种结构模块清晰,调度灵活,尤其适用于定时要求复杂、需动态改变执行结构的程序设计。在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蕴璞, 周文泳, 徐鸣谦 高校单片机教学实验设备与方式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