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

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

时间:2023-08-29 16:4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对存贷利差收入存在一定的依赖。这种盈利模式会受到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运行,商业银行需要向客户给予良好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降低外部不稳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工作人员对各种经营要素的投入和组合方式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和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和细分,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一、对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兼并重组。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小,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导致管理水平较弱,这样小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减弱。为了促使他们在市场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进行扩张和重组,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银行。这就需要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特色,只有这样中小商业银行才能在大型商业银行林立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主要的服务对象可以定位为小企业和居民,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金融手段要有所区别,特色化的经营模式,更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扩大独立董事比例,将专职监事引入其中,同时设置内部的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需要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建立市场风险机制也很必要,有助于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在做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市场的各种金融需求。

三、促使商业银行形成综合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世界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和本土银行会产生一定的业务竞争。在综合金融业务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非常突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避免自身的业务短板,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国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商业银行利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子公司。一些非银行金融业务可以在子公司开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了政策许可,在信托业,基金业和金融租赁业方面可以发展,这样市场上就产生了信托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和国外银行合资成立大型综合金融公司,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四、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

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胀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健全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可以改善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有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工作人员对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使金融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打破现阶段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促使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此外,通过投资保护制度,有助于完善投资保护制度,再加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平台,就会进一步增强社会通货水平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落实各项金融业务,推动商业银行更加持续有效的发展。

五、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

我国商业银行保持业务透明度有助于促使公众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尤其是央行要重视业务透明度,促使货币政策操更加公开化,可以定期《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同时商业银行的舆论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对通过膨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再加上社会公众的支持,货币政策会实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落实质量。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业务实践经验,在商业银行货币操作透明度提升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会大大增强有效性。这样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下一阶段取向也会更加明确,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金融决策。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克服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促使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文章主要从“明确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发展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管理层制定科学的通胀目标、通过通胀目标促使货币政策提升透明度”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状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王晓宇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6:73-85+126

[2]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01:48-52

第2篇

关键词:零售业 价格 租

一般意义上的租是指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经济租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经济权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承担风险、自然垄断、加强经营管理等。经济租在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行为主体依据经济权力获取的超过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词典中,经济租的定义为:“在经济理论中,如果一种可供使用的资源量长久的不受为使用这种资源所做的支付额的多寡的影响,这种支付被称作经济租。由于垄断或对潜在竞争的人为限制而产生的较高租金,即被保护资源的垄断租金”。那么,零售商如果拥有了垄断地位,它将获得垄断租金。如果零售商由于某种原因获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那么零售商的利润就是一种垄断租,而零售商获取利润的方式即收取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大小与其垄断地位息息相关,二者成正比。

零售商的“租”来源

《中国供应商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在零供关系判断上,80%的供应商认为零售商处于垄断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合同博弈中,有将近一半的供应商认为,在合同的修改、变通、取消上,零售商占据主要地位。对于零售商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有如下几种解释:一是消费的外部性效应。包括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前者影响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预期,后者降低了联手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零售商的买方垄断势力和谈判势力。二是零售商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拥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专用的交易技术和成熟的渠道网络。以专业化嵌入交换经济体系,从而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庄尚文、韩耀,2008)。因此,在分工深化和流通地位不断强化的条件下,零售商可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三是消费者在商店中选择商品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对于零售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供应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着双边市场的特征。双边市场就是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Armstrong,2004)。对于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它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光顾此零售企业的消费者数量;而消费者为了在购物时能有更多的比较与选择的机会,对零售企业的要求也会体现在进驻零售企业的供应商数量上。前者是销售平台的租存在的原因之一。

零售业还具有商品组合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零售商总是以各种业态而存在的,业态之间存在着即竞争又互补的特点。竞争性体现在商品组合的相似性,而互补则体现在经常处于同一商圈内,共同聚集客人。即商圈是一个双边交易的平台,而处于同一商圈的业态则以不同的商品组合来相互补充,是一种共生共聚的状态。而每一种业态在平台中的地位则形成了经济学称之为租的收入,在均衡状态下,租金是没有超额利润的收入。租金收入的方式受到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双边影响,体现在赢利模式的选择上,因此解析零售商的盈利模式,能看出零售业租金的实质。

国内零售业垄断租的分析—以超市为例

中外超市的商品构成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均以食品销售为主,但毛利却相差较大。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从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可以看出(见表1),中国的商品毛利均低于国外同类商品的毛利,同时食品的毛利率相差更多,而百货及其他商品的平均毛利差距相对较小。中外超市经营费用和经营利润比较。从中外经营的费用、毛利与利润的比较来看,平均利润率相差不大,但是平均毛利率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见表2)。超市的利润率源自于具有相应的垄断地位而收取的垄断租金,而在零售企业垄断地位获得的原因上中外超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平均利润率差距不大。中外超市在平均费用率和利润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平均毛利却差距很大,这种情况与国内超市直接收取的各种费用是相关的,即国内外超市的赢利模式有很大差异。国内超市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商品销售的毛利,而是源自垄断租,即零售商向供应商或厂商收取的实质为“租金”的各种费用。

不同业态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超市的盈利模式

总体而言,中外超市均以销售食品为主。食品类的定价倍数为1.7,销售毛利不超过20%。超市的食品毛利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食品的业态较多,另一个方面是超市本身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从各种盈利模式看,直营模式的超市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毛利最高,而联营的方式定价权部分取决于生产商,代销及专柜的定价权几乎完全取决于生产商。因此超市的毛利高低取决于各种盈利模式商品的比例。而超市中统一采购和直接采购的比例,反映了超市的渠道效率和规模效应。

(二)百货的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百货业存在自营、联营、出租柜台、代销等四种经营方式。目前,中国百货业都采用扣点联营的模式经营,百货主动品牌的现象还不多见。联营方式的好处在于零售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小,且拥有对供应商较强的控制能力。在自营、联营、出租和代销四种条件下,都可能产生一些通道费用,这是商家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通道费用,是指零售商在商品定价之外,向供应商直接收取或从应付货款中扣除其他方式要求供应商额外负担的各种费用。一般归纳为三类:一是与进场有关的费用:进店费、开户费、新品上架费、条码费等;二是与促销有关的费用:广告费、堆头费、海报费等;三是摊派费用:新店开张费、老店翻修费、店庆费、节庆费和物流费等。

除通道费用之外,零售企业还普遍通过返利、应付款、预收款的控制来增加自身的收益。年终销售返点是指零售商年末向供应商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费用,也被称为返利。应付款是指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采购商品、购买设备、接受劳务以及收银,应付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零售商通过对应付款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利息收入。预收款是指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预售顾客的购物款,延迟供货的行为,例如各种形式的购物卡。

(三)电商的盈利模式

本文暂以相对成熟的淘宝盈利模式来说明电商的利润(垄断租)来源:

店铺费用。第一是商家的竞价排名费用。商家的店铺想要出现在首页,需要通过拍卖的手段获得。由于电子商务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店铺数量,商户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对竞价排名投入很大。竞价排名费用形成了电商重要的一笔收入。第二是旺铺租金,即开设网店的常规费用。以淘宝为例,目前网店租金为:标准版30元/月,扩展版约100元/月。考虑到庞大的商家基数,淘宝的店铺租金收入相当可观。第三是店铺相关的服务性插件收费。比如会员关系管理,货到付款功能等小插件,这些软件能增加商家交易的便利性。若大量商家都购买了这类服务,那么其收益也不容忽视。

广告及展位租售收入。有资料显示,单凭广告费一项,淘宝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软件制作。这指的是电商开发的买家和卖家需要的各种软件,一般是基于电商的平台进行开发和出售,该平台是向第三方开放的,类似于职能手机上的应用商店。电商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抽成。

支付宝现金流带来的隐性收益。相比于其他收入,淘宝的支付宝体系带来的收益可能较少被关注,但却十分可观。目前,淘宝的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由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货款并非实时划拨,这笔钱一般要在支付宝上待上一段时间,其直观的利息收益已到达年均亿元级别。另外,支付宝是个信用体系,即使资金在买家和卖家间即时划转了,也不是所有参与者都会将资金从支付宝中提取出来。理论上来说,只要控制好资金的漏失率,拿出一定的漏失准备金以应对买家和卖家支取资金的需要,那么剩下的资金淘宝可以自由支配。参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体系,即使按照25%的准备金率来算,每年淘宝可支配的现金可能超过7500亿元。这些钱即使简单存银行,其利息收益就可能远超其他项目的收益。如果其进入金融信贷或投资领域,获得的收益则会更高。

盈利模式与垄断租构成

(一)市场竞争程度决定零售商的盈利模式选择

零售商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与其竞争模式有关。零售业的竞争模式从极端上看,可以分为商业平台和自营两大类。商业平台式的经营模式的代表很多,如淘宝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种商业模式主要通过构筑交易平台,聚集大量商家和买家,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追求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最大化,这是商业平台最主要的目标。其竞争模式主要是构建“低价竞争-聚集人气-平台扩大-商家增多-买家增多-平台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另一种模式则是完全自营的模式,如沃尔玛的“直接采购+低价竞争”策略模式。这种模式追求通过规模效应压低采购价格,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实现竞争优势。

平台和自营两种模式虽都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其运营思路区别很大。从宏观上看,平台类的竞争模式存在着合成谬误的效应—如果所有商家都追求都做平台,那么可能造成资源分散,大家都难做好;如果某个交易平台占据了行业的垄断地位,那么“马太效益”就会发挥作用,存在着“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效应。从整个行业看,大量同类交易平台并存的状态是难以出现的,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平台并存可能是未来电商平台的发展趋势。

完全直营模式的竞争情况则不同,竞争只是导致商家直接的利润收益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商家控制成本费用的能力),但是不存在合成谬误的问题,较多的商家长期并存、长期竞争的状态是一种常态。除此之外,超市和百货的业态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商家具体的竞争状态取决于商品组合所决定的自营与联营的比例。

(二)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

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了租值。即垄断租金的构成是由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平台类的商家是理想的交易平台,这是因为平台能够聚集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众多的消费者形成了平台的消费需求,大量消费需求的集聚使交易平台形成一定程度上对需求的垄断,从而可以收取垄断租金,而租金则由平台方向众多的商家来收取,租金的多少是通过自由的价格竞争决定。

零售商的利润是一种垄断租金,是由其垄断势力所决定的。如果零售商所有经营的产品采用自营的模式,那么其垄断租金即利润等于经营商品的批零差价与销售规模的乘积减去运营成本。如果采取联营的方式,其垄断租金除了上述部分还要加上一定的通道费用。由于目前的零售商大多采用混合的经营模式,且普遍是自营模式占比较低而联营模式占比较高,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说明垄断租的构成:

这里假设垄断租为R,则:R=(P1- P0)Q0+(P1-P0)Q1+G-C(Q0,Q1) (1)

其中(P1-P0)为主营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P1-P0)为其他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而G为各种通道费用,C为企业的经营成本,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数量的函数。这里区分主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原因在于商品销售一般是符合二八定律的,即20%的商品占零售商总销量的80%。另外,业态的区别和零售商的差异化即垄断势力的差异也跟零售商主营商品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不同业态的租值耗散对价格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收取租金的方式是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收取,就会形成租金最大化,不存在租值的损失即租值的耗散。巴泽尔在《按等候分配的理论》中分析了类似的租值消散。他指出,当价格机制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时,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排队等候就是其中的一种替代机制。排队虽然花费了时间,但不创造任何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租值消散。如果价格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排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在现实的零售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成本、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产品信息的传递成本以及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包括价格搜寻成本等),因此价格信号反应的市场广度可能会被区隔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或某个零售店内,那么此时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就是不完全的。

由于通道费的确定不是完全的市场机制,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信号。一般厂商的产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流通费用才能进入市场,而通道费用最终则会反映到厂家对于商品的定价上。因此,跟采用直营模式的商品比较,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产品的真实供求,而是包含产品供求和通道资源供求两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信息形成中,参与者众多,信息是相对公开,而通道资源价格(通道费用)的参与者则要少很多,是少数人谈判的结果,而且通道资源价格信息往往不透明,这会引起更多的幕后交易,非价格因素会隐匿其中,这些都会引起租值的耗散。从整个市场链条来看,包含了通道费用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市场的供求情况。

(一)超市的租值耗散

近年来,由于流通环节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出现大范围的“谷贱伤农”事件,买卖双方都未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其原因就是一部分价格转化为了流通商、零售商的经济租。

以超市中的生鲜为例,在生鲜品类供需平衡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生鲜品终端价格自2005年以来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其中芹菜、青椒、苹果、瘦肉等生鲜品价的格过去7年间分别上涨110%、125%、127%和92%。在生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却频发“菜贱伤农”事件。城镇生鲜终端价格快速上涨和菜贱伤农两种现象分别演绎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同走向,这实际上是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所引起的结果,是租值耗散的具体表现。从生鲜的供应渠道看,商品从产地运到了销售地的一级批发市场后,要进入终端市场,还要经过二级批发市场、社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路边摊等多重环节。经过种种流通环节,价格信号受到了的各环节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中,生鲜产品的终端零售是整个供应链中加价率最高的一环,特别是超市的通道费用是推高生鲜产品零售价的主要原因。

(二)百货店的租值耗散

对于百货业态或者购物中心而言,品牌服饰类商品是最主要的经营品类。而一般这类商品的大品牌、好品牌大多来自国外,国外厂家拥有一定的价格决定权,百货业只能接受国外品牌的联营要求,同时对国内小品牌而言,如果百货店采用买断经营的话,将会造成成本激增,因此,百货店和购物中心采取联营制为主的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从这点看,百货店及其相近业态类似于品牌平台类的经营方式,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越多的品牌聚集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更多的消费者则会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由上文分析知道,平台类的零售商具有合成谬误的特点,即从总体市场看,除非消费者的价格搜寻成本等交易成本过高,存在一个个分割的交易平台,否则不可能有大量的交易平台存在,因为大量的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是百货店租值耗散的最明显体现,即千店一面。而品牌的重复引入及雷同的经营模式所造成的无差异竞争只能使商家依靠以进场费为主的通道费用来维持收益,这也最终推高了零售价格。

(三)电商的租值耗散

相比于传统零售业态,电子商务销售的租值耗散最小或者说是最透明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人们愿意进入或退出市场交易,就可以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理论上来说,在电商系统进行交易的买家和卖家数量几乎都是无限的。

从商品的定价机制来看,电商由于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同时进行交易,因此市场特征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状态,便利的比价机制使得同样商品出现巨大价格差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由于竞争充分,价格信息得到完整传递,因此电商平台上达成的价格是最接近真实均衡价格的状态。

摆脱对租的依赖并改善商业模式

收取进场费等寻租行为曾经在零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不重视商业经营,对零售商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经营能力下降,商品趋同化,零供关系紧张,内部腐败等,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若要谋求国内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对租的依赖,以商业模式的完善实现内涵式增长,即:通过经营、业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销售和经营能力。未来商业模式的变化必将遵循商品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范围会越来越广的发展趋势,较高的交易成本形成的区隔市场将逐步消失,价格机制将具有更强的资源配置功能。考虑到各零售商的经营商品不同,盈利模式的差异,我们认为商业零售商长期表现将分化:百货联营模式将面临重大的转型风险,盈利能力将持续承压;超市生鲜商品的价格机制效应有望快速提升,商品的直采比例将从生鲜商品开始逐步增加,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将呈现业态分化:大卖场、社区超市、便利店等各种子业态进入差异化阶段;电商则必须依靠供应链的整合,脱离价格战。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

4.汤云,龙伟.电子商务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08.6

5.2010年零售百货市场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预测[R],2010.1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O2O;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B

O2O经营模式的核心在于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发展,电商企业O2O经营发展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O2O经营模式是一大历史性的革新,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优势,符合人们对于新兴消费的期待,电商企业O2O经营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O2O经营模式定义

O2O(Online to Offline)是突破线上线下渠道割裂的特色模式。简单来讲就是“线上拉客,线下消费”。始于2010年兴起的网络“团购”是我国这一模式最典型的应用。它是指通过线上的营销、线上的购买、线上的支付等一系列的环节和步骤,从而产生订单,消费者转到线下进行消费体验性,互联网则充当了传统行业里前台的角色。O2O模式的精华在于将线上与线下进行一体化,从而实现商务的发展,并可以提供给商家精准有效的数据,推送消费者更精准的消费信息,而O2O是支付模式和创造客流量的有效结合,也为消费者创造了一种新的“发现”机制。

线上牵线:用户通过在线上的信息筛选和对比,匹配自身最贴近的需求。

线上支付: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对比,最终线上用户与企业或商家搭线成功后,购买者则可以通过线上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预付从而获得享受消费的凭证。

线下消费:在获得享受消费的凭证后,便可持有凭证进入线下的服务体验环节,进而完成消费最为核心的内容。在这一环节将会实现双方最为直接而深刻的相互了解,为后续企业的数据积累,客户体验等重要策略层面的决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为后续的消费选择积累现实体验,也深刻影响到之后的消费决定和消费习惯。

二、O2O经营模式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消费习惯的不断升级,在电子商务的衍生到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经营模式。在电子商务的众多模式中,各有各自的优势,比如能够使企业间的往来交易的事务性工作流程摆脱繁多复杂的困局的模式是B2B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企业的成本缩减。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能够做到信息双向沟通,交易手段更为便捷,而且物流体系发达的模式,是能够实现广泛使用的B2C模式。还有一种大众所熟知的模式,特色在于信息和支付的独特展现方式,既能够保证推广的效果,又能保证对成本的把控。这就是C2C模式,降低了创业门槛和经营成本,能够向潜在买家推送最有价值的信息,为社会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网站结构布局。O2O模式和这两种模式的相同点,是均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在线支付,区别在于,B2C和C2C模式的客体主要是商品,消费者在完成在线支付后,所购买到的商品会通过物流配送给消费者。对于O2O模式的突出优势在于,它面向商品和服务,能够经线上与线下进行高效的融合,从而实现订单的转化与效益的产生。除此之外,O2O模式在所预期的现金流方面比B2C、C2C模式来说更可观,主要是因为这种消费是来源于用户的现实生活,具有持续性和刚性的特点,是需求弹性较小且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服务类消费。

有专家认为B2B、B2C、C2C是对传统实体经济的第一次变革,实现了“面对面”交易与“线对线”交易的转化,而O2O则是对电子商务的二次变革,它重塑了新时代的实体经济运作模式,就是将“线对线”交易重新拉回现实中。变革的最大的意义是改变了互联网平台与实体经济的竞争关系。

O2O模式由于自身的模式特色,实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搭建与融合。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共同体,只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实现共赢。线上开店或线上推广有助于实体店闲置资源的合理调动,从而实现实体店销量的增长,市场份额的拓展。在实践中逐渐价格不再是唯一的吸引点,通过完善线下服务来促进线上购买,实现使商家的营利点多元化,有效地避免了恶性价格战。O2O模式下销量的增长摆脱了以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困局,在店消费是一种轻物流模式,规模效益得以储蓄释放,使线上线下实现分享增值收益,最终成为合作共赢关系。还有,因为空间差异性、地域区别化、服务差异化等特点的存在,同类网站之间竞争小于合作,难以形成巨头垄断,利于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

三、电商企业O2O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在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演变的时代,一切经营模式都在围绕这一改变进行着不断地尝试和转变。能够与消费者新诉求实现高度匹配的O2O经营模式,应用范围和领域都十分的广泛,并且经营良好的企业收益情况也十分看好。可以说电商企业O2O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一)消费者角度的优势分析

一是信息服务完善,消费者可以便捷地搜索到全面丰富的信息,便于参考选择;二是与实体店对比,购物的选择更加丰富。网站的搜索功能极大地给予了消费者方便;三是在线咨询服务,利于提高订单转化率;四是信息真实度提高。相对比与B2C和C2C的商家商品服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而O2O网站属于第三方,其评论信息相对客观。

O2O模式也存在弊端:一是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有可能无法达到消费者的购买预期。B2C和C2C模式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二是售后问题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二)商家角度的优势分析

一是能够获得更多推广宣传的资源,扩大影响力,推动消费方式时代化的转变。该种模式的曝光度更高,性价比更高。推广效果可量化,交易数据有留存记录;数据积淀,无无效推送,站在客情关系的维护角度,进行产品或服务推送的成功需要更丰富的客户数据支持。数据可真实的反应消费心理,解释消费行为,进而商家更加占据主动地位;预定消除时间浪费节省成本;对店铺地段依赖性降低。

同时从整体的市场表现来看,对于O2O经营模式并且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具有较多的而共同点,差异化不明显,甚至是无差异经营,换句话讲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部分宣传不灵活,持续性差,不做到高效的宣传无法全方位的覆盖用户和潜在用户;用户忠诚度低,用户积淀难以维持。

(三)平台角度优势

和B2C及C2C等模式相比,O2O经营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更贴近大众生活,尤其是在情景中的消费带入感更强,参与度更高,消费意识更易被唤醒。进而更易于积淀高消费频次的用户。另一点是性价比更高的高曝光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推广资源发挥到极致,进而吸纳大批量的商家。同时具有现金流优势。盈利模式多样化。

在该模式快速地发展进程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当属诚信问题,如何破局一直是社会各个层面共同思考的问题。另一个是商家资质问题。失去原则的任意吸纳商家,不加考核和规范的商家资源,短期内可能会使自身有短暂的虚假繁荣,但从长远意义上讲既无法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可能破坏自身品牌。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短板的暴露。一拥而上盲目的模仿,畸形的竞争环境,同质化将是无核心竞争企业倒闭的核心问题。

四、电商企业O2O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今天,只有准确的把握消费新诉求,并且不断优化经营模式,进而实现与消费者最贴近最便捷,而且具有高转化率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享受的消费体验,同样才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利润。但是不过进行如何的优化和调整,依然在带来利处的同时也会衍生出诸多的问题。因而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优化措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一)O2O模式理解偏差

O2O模式经营者的天然优势是掌握大量的商家资源,O2O模式的经营者会降低对商家的资质审核标准来进一步强化优势,多家网站曾被曝出入驻商家资质存在严重问题,这种短视的行为无异于自断后路。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对O2O经营模式理解存在偏差。O2O是注重本地化经营发展的模式,强调树立本地品牌,吸引本地内的消费者重复消费,只有在固定区域内极致化,才能积累忠实的消费者。O2O取胜的关键在于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保障,而部分企业没有清晰的扩张计划或者盲目扩张,忽视了对于商品质量大关的严格把控。因而在后期因为质量问题产生诸多问题与投诉,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形象与口碑。O2O经营者理解上的误区导致经营策略的失利,进而在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收益上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诚信问题突出

O2O模式在提升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隐患与风险。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难以实现全面保护,泄露风险较大,包括线上绑定的银行卡信息等。既有来自互联网本身风险,又有商家风险,巨大的现金流的诱惑也有可能导致自身的行为不规范。这些使广大消费者的现金流时刻处于非安全状态,同时,因为法律监管不到位,大量网站被曝光各种负面新闻,出现了诸多如货品虚假描述、线下不合理限制、捆绑消费、侵占挪用客户资产或者退换货困难等一系列的诚信问题。

(三)创新能力欠缺

O2O模式的早期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相对单一,极易被复制和抄袭,所以大多造成发展模式的雷同。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团购网站。国内团购网站初期呈现出时间上扎堆出现的趋势。团购网站数量3000家的记录,在2011年3月就早已突破,但各大团购网站之间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雷同的盈利模式运作,最终造成惨烈的恶性竞争,因而经历了提前到临的团购行业的寒冬,行业进行了惨烈洗牌。

O2O经营者应当深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可止步于提供一些表层次、低技术的服务,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成功和衰败的周期都已经大幅缩短,不与时俱进就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为了良性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积极挖掘更有价值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业务。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问题,线上线下协作、价格体系建立、库存同步、整合会员体系等问题也是当下O2O模式在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五、电商企业O2O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企业管理及文化

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员工,营造企业氛围以及企业发展等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且不可置换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方法也有等级之分,最差的企业是通过监督来实现对员工的把控,中等的公司是通过制度来实现对员工的把控,而好的企业则是通过文化激励员工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的局面。但是能否抓住O2O这个新的机遇,还是要看是否具有快速的创新能力和长久维持的激情,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和改变。

(二)完善诚信体系

诚信是O2O发展立足的根本。为了整个O2O产业的能够得到良性地发展,诚信的动机和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约束意义上的促成。树立诚信经济的根本途径。强化企业的诚信意识,首先需要善用国家工商部门的督查管理之力,奖惩查处分明,处理迅速高效。同样可以第三方机构的引进,实现监管的职责,通过一定的评估机制实现诚信评级,以保证双方的利益。同时还应逐步完善企业的退出机制。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才能加速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步伐。

(三)提高创新能力

国内在O2O经营模式的应用和挖掘尚且不够深入,场景拓展面依旧较为局限。而消费者的诉求以及习惯仍在持续的升级转化中。在不断衍生的新需求中有巨大的开发和转化空间,因此社会各界都应当将创新当做一切举措的高标准要求,深入探寻和挖掘,从而实现在创新中获利,在获利中创新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经营思路上,O2O模式的经营者不必盲目锁定低价路线,从长远角度看应打开思路,强化自身的优势并借助媒体优势,开发创新特色服务,积极挖掘增值性业务。同时,需要借助各种媒介进行推广宣传,从而提高知名度,提高订单转化率,既效益的真正兑现。

(四)坚持本地化经营

大部分传统企业初期尝试O2O经营模式,出于成本、风险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通常与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相互监督意识与约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审核工作的真正有效。进行资质审核,并在经营过程中进行监督。在监督约束下,商家的行为能够更加规范。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得到更切实的保障。本地化经营更利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五)充分开发、利用移动互联网

与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基础更庞大,市场亲和度更高,消费方式也更便捷。移动互联网做O2O有着很多先天的优势,通过网站找商家肯定不如打开手机,通过地理位置的方式找商家更方便。此外,在移动商务时代,商家和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接触和赢得更多客户,把生意做到消费者的手掌上。因此,移动商务更适合O2O商业应用,它将成为推动O2O经营模式融入更广泛的商业生活的主导力量。App和LBS应用已经成为常见的形式,运营商可以与拥有巨大用户群体的手机应用提供商进行合作。

[参 考 文 献]

[1]张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5:531-554

[2]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3)

第4篇

首先,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经济扩张期,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违约率通常较低,银行倾向降低信贷准入门槛,许多企业高负债经营。但是,在新常态下,受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影响,经济扩张期的信贷风险立刻暴露。银监会年报显示,2011年三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打破2005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局面,并持续上升。今后一段时间,“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影子银行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金融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冲击。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途径的经营模式提出挑战。根据传统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利差获取营业收入,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剧,商业银行间存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将面临利差空间缩小、储蓄分流、融资成本上升等风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比如美、日等),还是发展中国家(巴西、智利等),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都经受了较大冲击,有的甚至遭受到倒闭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化过程往往对商业银行形成“脱媒”压力。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依赖度降低,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受到制约,促使其不得不加快步伐寻求新型盈利模式。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涌现出的新型金融工具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客户唯一的选择,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公司信托计划等亦备受欢迎,对银行储蓄存款一定程度上构成威胁。例如,2013年余额宝的问世就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形成了强大冲击。

再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形成颠覆性挑战。从支付结算方式上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方式传统上为社会结算,互联网金融出现后,第三方支付变得越来越重要,使客户交易信息和消费信息被隔离开来;从负债业务方面看,互联网金融吸收大规模资金,?σ?行储蓄存款形成冲击;从资产业务方面看,互联网金融的借贷平台主要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小微贷款,贷款客户主要是传统商业银行不能覆盖的客户。但这仅是业务层面,对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传统金融思维和商业模式的转换。

最后,政策和资本监管环境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制约。新常态下,国家采用“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想,更加强调政策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资本监管方面,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我国监管部门开始将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动态资本等新资本监管工具纳入监管体系,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资本成本更高。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地,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环境将越来越严峻。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走资本集约式发展模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点。

二、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带来新的增长极。经济新常态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在发展传统四大板块的同时又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广阔的合纵连横,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也将使商业银行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同时,经济新常态也将伴随新兴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可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盈利空间。

(二)个人财富快速增长及互联网金融崛起带来新机遇。随着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转变、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居民金融需求显著变化,对财富保值增值、理财规划等高层次、专业化的需求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沟通方式,无线网络和设备的普及将“信息化生活”变为现实,客户对便捷性、自助型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开发一条新型产品营销渠道、建设一支专业营销团队、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通过满足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由单一到复合,由标准向定制化的重大改变,充分抓住资产管理和零售业务中的机遇,就可以降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此外,随着年金制度的逐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速,也将带来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新需求。

(三)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带来新机遇。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强化影子银行监管,有利于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二是取消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缓解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负债成本上升压力,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病根,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释放新空间。三是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

三、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思考

(一)紧抓经济结构调整新机遇。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在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交通运输、能源矿产资源、网络建设等重大工程将陆续推出,必将蕴藏有巨大的金融需求。为对接“一带一路”方案的提出,陕西省将打造以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四市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动力和新机遇。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契机,充分捕捉公司金融发展机遇,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放到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中去。

(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和资本监管趋严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开发新型融资渠道的同时,需要转变过去高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经营观念,走低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加快零售银行建设,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目前,零售业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是一项“长青树”业务。据统计,当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约为20%-30%,而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达40%以上,部分大型国际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0%。另外,零售业务具有逆周期性,可削弱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利润稳定器”特征明显,是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和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器。中间业务则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风险敞口小、增长潜力大等特点,可有效缓解商业银行因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带来的瓶颈约束。

(三)调整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大型企业对单一银行信贷依赖性逐渐降低,而其撤资行为却对银行储蓄存款产生较大动荡,商业银行在业务往来中议价能力逐渐下降。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调整客户结构步伐,转变传统的“大户”战略,紧抓中高端零售客户,大力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近年来,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居民金融需求日趋多元化,理财投资意识日益成熟,专业、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吸引优质客户、零售客户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存款、理财、私人银行产品线,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融资顾问、资金托管等综合服务,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存款来源,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另外,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做好渠道管理、专业人才管理,建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通过综合化服务、精细化服务、差别化服务和品牌化服务,赢取良好口碑,获取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贷款定价能力,降低信用风险,扩大利润来源。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放开,仅在人民币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作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进一步市场化乃至完全放开。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目前却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因为它们是现行利率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利率管制,让银行业还维持着“开门就赚钱”的格局,没有内在动力去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不管银行欢迎与否,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进程的提速,银行能做的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利息收入,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及客户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的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0%。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并且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业务。目前“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价格垄断,银行业成为利率管制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15家上市银行共实现690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1.6%。息差收入仍然主要利润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然而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现行的盈利模式将遭受极大的冲击。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往往也是利差缩小的过程。例如,美国存贷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场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后的1.63%,中国台湾地区由之前的4%下降到不足3%。其次,由于存贷款利率的全面上浮导致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大客户倾向于直接融资,导致银行主要盈利客户流失,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利润水平将会下滑。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的利差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定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发生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可能性增大。

(二)利率风险凸显,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长期以来的金融管制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为:首先,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进行利率市场风险管理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大部分专注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利率风险管理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技术落后。由于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缺乏有效预防、规避和分散利率风险的多种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第三,具有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缺乏。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管理架构、风险意识,还是人员素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资产质量受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将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而商业银行如果单纯通过提高利率进行风险补偿,结果往往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逐渐将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贷款需求者挤出市场,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高风险借款人的占比上升,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提高。另一方面,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将驱使金融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道德风险凸显,埋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例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英国银行业曾因盲目扩张不动产业务出现过次级信贷危机,德国的部分中小银行则因从事外汇投机业务和高风险贷款导致损失。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及措施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盈利模式再造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作为未来的获利重点,逐步降低利润实现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切实改变目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经营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现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担保、信息咨询及金融期货、期权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客户要求的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新品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盈利模式,更在于要从根本上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均衡发展的战略,加快业务转型、实现综合化经营。2010年招商银行提出了“二次转型”,高调推出面向创新型成长企业投行业务的“千鹰展翼计划”,正是为了积极备战利率市场化。深圳发展银行则提出今后的发展核心将以贸易业务为中心,运用综合金融战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零售客户。

(二)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大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其次,建立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利率期货及期权、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对冲风险,由被动型利率风险管理转变为主动型利率风险管理。第三,要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切实提高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三)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金融交易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定价。在此过程中,贷款利率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定价高了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定价低了则可能使争取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目前国内的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但是运用得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怕流失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提速和深化,商业银行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独立判断风险溢价,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做好自主定价和稳定市场份额之间的利益权衡。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现有的信贷管理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精细化定价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核算内部成本,确定自身合理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本着“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行业、区域、贷款品种的风险差异,以及费用分摊、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让利幅度和由于提前还款、违约及延期导致价格调整等众多因素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定价。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一轮洗牌,谁能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摆脱对单一利差盈利的依赖,尽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谁就能在改革中赢得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新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经营影响的调查分析[N].金融时报,2011(12).

[2] 曹远征, 廖淑萍.提速利率市场化改革[J] .财经,2011(21).

第6篇

所谓商业地产,是指在开发商业性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将投资估算、开发规划、市场定位、业态组合、招商、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按一定的次序作为一个整体流程来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它包括商场(购物中心等)、娱乐场所、休闲性场所和各类消费场所的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经营。

2007年1~2月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增幅比同期房地产及办公楼投资分别低11.6和6.8个百分点;2007年第一季度,商业营业用房投资虽有所反弹,即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但增幅不仅比同期房地产投资低9.2个百分点,而且比同期办公楼及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5.3和2.3个百分点。2007年1~4月份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略有反弹的情况不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增幅与上年全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第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比2007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办公楼和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12.1、23.0和11.7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重为11.1%,比上年同期和2007年第一季度分别低1.2和0.2个百分点。

随着以美式摩尔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落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经或计划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这就为商业地产商的发展留下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商业地产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铺租赁形式、以全面融合地产业与商业为特色的地产形式,正悄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宠儿。中国商业地产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商铺地产、购物中心地产、酒店地产、写字楼、工业地产都将成为未来商业地产投资的亮点。

二、商业地产项目的特点

商业地产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受政策的影响大、协调利益的难度大、合理规划的难度高。

1、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地产项目的投资大、占地广、建设和投资回收期长,商业地产开发投资要求巨大的资金投入。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一次投资建成才能形成商业氛围,因而所有的前期投入都来自开发商的积累。据有关专家估计,按北京商场目前的装饰水平,每平方米建筑费用加上装修费用大约为2万元,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就得近10个亿,一年仅利息就要5,000多万元,加上水、电、空调、电梯等一系列费用,其运作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而在出租过程中,为了吸引主力店加盟,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前几年租期内低租金,甚至部分免租金的形式,这必然又减少了前期回报。因此,商业地产对开发商的资本实力、市场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2、受政策的影响大。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政策层面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政策、金融信贷政策、销售管理政策、工程建设政策等。首先,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报建要经多个政府部门审批。除了国土、规划、园林、消防、人防、市政等部门外,规划方案还必须向市商委报审,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才可能获得通过。有的城市由于商业设施较多,对开发大卖场和百货店甚至要召开市民听证会,如大连。其次,银行对商业地产购买的抵押贷款条件与住宅有区别,商业房地产贷款至多六成10年,而住宅贷款可以达到八成30年。

再者,商业项目的层数少,根据销售政策规定,一般要到物业结构封顶后才能预售,而高层、小高层住宅只要投资达到1/3、已经确定竣工日期就可以进行预售,因此商业地产开发要求发展商具有很强的资金实力。此外,商业项目对政府区域规划比住宅更敏感,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对商业项目的收益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商业地产与城市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制约。

3、利益协调的难度大。商业地产的目标市场面临两级客户,一是销售阶段的投资经营者;二是物业经营阶段的最终消费者。在进行商业地产策划时,不仅要考虑各投资经营者的需求特性,更要考虑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如此,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物业管理者就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其多方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开发商只有从为商业经营服务角度出发,兼顾自身开发利益的同时,考虑整个环路的其他利益者,才能维持整个环路的发展。

4、合理规划的难度高。一方面商业项目面对客户需求个性化特点更加鲜明,各种业态对商铺的要求不具有替代性。如果针对特定目标客户规划设计的商业项目招商不成功,项目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客户,从而给项目销售招商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关键的是,由于其规划难度大,因此需要多个专业顾问中介机构、各方面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这也对商业地产项目资源整合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地产的主要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多样性同样也是商业地产项目的显著特点。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住宅,住宅是一次性获利,而商业地产是靠物业增值来获得长线投资回报和长期现金流。因此,商业地产盈利模式的确定,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纵观我国目前商业地产的运营盈利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整体出售。通过店面或店铺分割的方式,将商业地产出售给各个小业主。这种方式可以使开发商尽快收回投资,减少商业风险,但不利于商业地产项目的持续经营,且小业主面临较大风险。

2、整体出租。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全部出租给商业经营者,获取租金收益。这种方式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但可以获得物业增值和持续现金流,同时还可以以此获得抵押贷款。

3、部分出售,主力出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部分出租,部分销售。项目较好的运作模式是将部分房地产出租给著名零售商,以此带来人气,提升整个商业地产的价值;同时高价出售待售物业,以获得最大经营收益。

4、整体持有。开发商自己经营商业物业。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开发商自身拥有商业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队伍,是开发商实现多种经营的途径。实践中,由于该模式容易使开发商自己误入竞争激烈的零售业陷阱中,承担商业经营风险;同时,容易出现商业经营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的缺乏,导致房地产专业指挥零售专业的情况,外行领导内行;此外,还会加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所以,这种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实施。

5、混合运作。大量商业地产的出现,使零售服务企业选址机会增大、商业物业招商难度增大。开发商可以通过与零售商合作,共同经营商业地产。具体方式有:(1)保底+营业额提成模式。开发商提供商业物业,零售商负责其余部分投资,并负责经营管理,开发商得到保底金额和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提成。一般情况下,超市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1.5~2%;百货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3.5~5%。双方约定的保底利润一般低于该项目正常出租时的租金。(2)参股经营模式。开发商为了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主力店而出资参股,该主力店设在其商业地产的分店,开发商参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分店每年按双方约定向开发商支付租金,同时向零售服务商交纳品牌使用费和人员输出管理费,约为1.0~2%营业额。该模式优点是容易吸引知名商家,产生其他正效应,可带租约销售整体物业;缺点是参股资金分红受分店经营状况限制,并因此承担经营风险。

6、产权式商铺。产权式店铺,指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分割成小商铺出售给小业主。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1)售后产权人自营。这种方式不利于物业的持续经营。(2)先分散售出产权,再集中招商。这种方式管理困难。(3)先集中招商,再出售产权。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开发商获得物业最大增值,又有利于商业物业持续经营。(4)采取售后包租。由开发商聘请专业经营者经营商业物业,并承诺一定的收益回报给小业主。这种方式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商业经营失败或开发商失信等各种原因,而使小业主难以获得承诺的回报。(5)以租代售。承租人租赁物业一定年期后获得物业产权。当前,有些开发商对农贸市场经营采取现代超市加商铺地产的模式,其实质是对农贸市场的产权式商铺运作与超市零售商的合作组合。根据分析商业地产投资的特点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投资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因此,在分析评价商业项目投资方案时,也要把风险控制考虑在内。

四、选择商业地产盈利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讲求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把握好项目的市场背景,认真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要同质化。许多烂尾楼并不都是因为资金短缺造成的,主要还是开发商对项目的市场研究不够,市场定位不准。

二是对高成本的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寸土寸金,地价昂贵,拆迁补偿费、安置费巨大,开发成本非常高。城市中心商业地产一般都是高层,建设周期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开发风险相当大。建设周期失控,会给资金供应、市场营销等带来困难。要考虑自己的投资实力,根据实力决定到底是卖,还是租,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自己实力达不到的赢利模式是无法驾驭的。

三是要有跨行业整合的能力。商业地产不同于单纯的住宅地产,具有跨行业的特点;不仅要为投资者定位,还要为经营者定位,甚至要为管理者定位。如果自己没有现代商业地产的理念,缺乏商业地产的操盘经验,而是用住宅开发的习惯性思维搞商业地产,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会把老本都赔了。

第7篇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

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第8篇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

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第9篇

【关键词】创意租赁;创新;可行性

一、背景

租赁业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对传统消费行为提出挑战的行业,也是目前我国发展最快、前景最被看好的行业之一。中国长期的短缺经济,使人们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但是却忽视了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随着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强调重复利用、环保等理念,租赁业正因为具备这样的优势,将成为未来的消费拉动引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金融租赁业委员会在2009年末提出了一份指导意见:我国要争取用3年时间,使国内融资租赁公司的数量达到1000家,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力争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每年融资租赁业务额不低于6000亿元人民币。

二、创意租赁

1.租赁物的创新。创意租赁所经营的业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实物方面的租赁,这与传统的实物租赁没有较大的差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物租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二是“创意”租赁,即创意设计与想法等,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个人设计的创意可以出租给相关企业,将其转化为商品,实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2.经营理念的转变。一般的租赁经营模式是从厂家拿货,再转租给消费者,获得利益的只是厂家和租赁公司,而且租赁的业务也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局限在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个人。而创意租赁所构建的创意租赁平台则主要针对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并提供了双向服务,让消费者也可以将自己心中的创意或者物品以租赁的形式租给厂家和其他消费者,实现共赢。

3.租赁方式的创新。创意租赁最终的目的是构建出租人与求租人之间的网络信息沟通和交易平台,是一种可以做到零库存、零货运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厂家和个人可以在此平台上出租物品(或创意)的消息,消费者有意愿租赁某物品,则经过此创意租赁平台可以取得相应的联系方式,并租赁成功。同时,租赁物由出租厂家或个人直接发送到租赁客户,厂家或个人负责运输出租后的服务或物品的回收,创意租赁平台无需经手任何实物。

4.盈利模式的创新。创意租赁的盈利模式为先成功交易后,再收费,并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在实物租赁业务方面,厂家或个人可以将实物信息放到平台上,寻找有意愿租赁的消费者,最终实现物品的对外出租;在是创意租赁业务方面,通过搭建平台让创意所有者和企业完成共赢与合作,创意所有者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信息到平台上,以寻找有意愿租赁的商家,一旦成功合作,再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图1创意租赁的基本思想构架

三、可行性分析

1.宏观政策及环境分析。近年来,我国逐渐强调科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消费的措施,租赁消费越来越被看好。然而,我国租赁需求量虽然巨大,但目前我国的租赁行业尚处于起步期,发展不够完善,租赁平台也相对较少,而且方式较为单一,这也为创意租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创意租赁倡导“以租代买”消费观,既响应了国家“低碳经济”的号召,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充分利用社会闲散人力资源。大力推进租赁业务,并逐渐实现租赁社会化,不仅可实现各分类行业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机械、物资等的利用率,而且可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租赁行业的发展将会展现一个新的面貌。

2.创意租赁的市场需求。我们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经过一年多对创意租赁市场的调查(主要是针对广东高校学生的调查,其中有效人数586人),发现其存在非常大的市场。接近87%的人有租赁的欲望,超过89%的人有出租自己创意的想法。而在企业方面的调查(有效数量为9个),也有超过87%的企业对创意租赁持支持和肯定态度。

3.“创意”出租的可行性。对于创意设计等无形商品的租赁业务情况,在我们调查的企业当中,仅有13%的企业方对此表示不接受态度,87%企业表示欢迎,其鼓励外界为其企业产品多提供意见。在一定的程度上,“创意”出租可以更好地利用大众的智慧,使得社会大众中有创意的人可以为社会、企业和自己贡献出特有的智力资源,这就会为社会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企业在应对产品的更新、技术的革新时,利用社会大众的创意比自身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显得更加有利和节约成本,使得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4.市场竞争分析。在市场竞争方面,创意租赁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的一些老牌租赁公司和租赁网站,主要的竞争对手有广州邦家租赁公司、租赁宝和中国租赁信息网,但在新概念提出方面,亦即新产品和客户定位方面,我们都跟这些公司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创意租赁推出的“创意”租赁,将市场定位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以及生产企业。而依据创意租赁平台的自身实力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我们把创意租赁定位为市场弥补者,采取市场弥补者竞争策略,利用自身提供的创意租赁业务,寻找租赁行业内还未出现的创意租赁市场并努力开拓,以自身专业化、精细化的营销与服务,实现产品高度差别化,使我们企业能够具有其他企业无法轻易效仿的特殊竞争力量,让企业牢牢把握住创意租赁细分市场的开拓者以及领导者地位,并及时关注竞争者的动向,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市场客户忠诚度,从而让其他企业无法撼动创意租赁网络平台的市场地位。

租赁本身就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对传统消费思想与行为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创意”出租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更是对传统的创意设计只能卖不能租提出一个挑战。在这里的创意租赁,不仅在租赁方式、盈利模式、经营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创新,而且在租赁物方面更是提出了无形物品出租的先河。在经过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颇受消费者,特别是企业和大学生群体的支持,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项目经营;CEM 联合出口管理;整合项目经营;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之中。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大环境下,中小外贸服务企业寻找突破口创新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背景

1.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开拓

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速从2010年的13%降至2011年的7%,据WT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至3.7%。随着货物贸易增速放缓,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寻找的贸易增长点,成为国际经济的竞争焦点和合作热点。据WTO统计,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达4191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其中服务出口居世界第四,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三。但相对于2011年中国高达36420.59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1.5%,远低于全球水平。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12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总额3458亿美元,同比增速快于贸易总量增速。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有待扩大。

2.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2012年是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各地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上下足了功夫。山西省将动用3500万元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陕西省将启动中小企业智慧云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新形态;云南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它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统一窗口和服务网络。2013年,重庆市将对市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担保贷款支持,拟安排投入3000万~5000万元资金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倾斜。

3.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经营模式单一

国际商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近乎透明,传统贸易型外贸公司靠差价赢取利润的模式难以维继。而传统服务型外贸公司主要为国内供应商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出口退税方面的工作。许多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做好国内厂商和国外客户进行交易的中间人。(郜琳,2006)外贸公司仅仅作为国内厂商或国外客户的人,提供服务,促使交易的达成。制将日益成为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的主流。(卢玉东,2007)此经营模式单一,对市场的控制程度低,将不再满足外贸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4.传统外贸服务企业市场空间日益狭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被应用于外贸服务行业,比如日前并启动的“春宇快贸通2.0平台”,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外贸业务自主研发的一站式进出口外包在线服务平台,也是国内B2B市场首个实现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在线操作和实时追踪的在线服务平台,采用以客户服务体验为标准的收费模式。还有,一达通,它是目前国内顶尖进出口服务一站式,提供包括通关、物流、金融、保险、法律等进出口所有环节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普及,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外贸出口,有了非常便利的互联网一站式的服务平台,生产企业的外贸出口流程不再依赖传统的外贸企业的服务,传统的外贸服务企业的职能将逐渐弱化,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二、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采用整合项目经营概念的理论依据

整合项目经营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外贸服务企业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为国外最终消费者提供创新的服务项目,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CEM全称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联合出口管理是指在一家或多家公司采购货物并整合货物满足现有订单或投放到国外市场。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可以形成一种整合商务、旅游、咨询、物流等多种服务贸易的经营模式。“Combination export manager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purchasing goods from a number of companies and then combining those goods to either meet existing orders or to place on the export market.”(Cooper, Cary L.1998) 这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可以结合项目经营的理念,形成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项目经营(Project Business),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为了获得目标,直接或间接通过项目完成的交易的一部分。“Project business is the part of business that relat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projects, with a purpose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a firm or several firms.”(Karlos,2005) 而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经营适用于国际化经营,在许多主要的国际商务的学术资料中,项目经营被视为或者是一种出口的模式,或者是后来发展为在获得主要流程的知识和经验之后,企业从通过出口走向多种模式出口,或者作为一种“打了就跑”的方法,比如短期内销售剩余产品。“In much of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project business is seen either as a form of export ( Bergen, 1990; Hill,2003;Vanhoucke, 2001) or as a later mode tha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xperience that enables firms to move from export via and agent to more involved modes ( Johanson and Vahlne, 1977, 1990a,b) or as a “hit-and-run” approach, i,e to get rid of excess products or to gain business on short-term bases. ”(Richard,2007)国内的学者对项目导向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比如,“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顼志芬,戚安邦,2009)。而目前对于整合项目经营策略应用于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研究甚少。整合项目经营,即是项目经营结合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作为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点。

三、整合项目经营在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适用性

1.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积极创新经营

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需大胆创新经营,不再只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企业客户,而是看准市场契机,考虑国外众多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提供创新的多样化的外贸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把整合项目经营的模式引入到外贸服务企业的经营中,为中小外贸企业开拓一个新的服务空间,符合目前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外贸服务公司的业务不再局限于提供外贸流程的专业服务,由于国内供应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外贸服务企业在熟悉行业产品知识以后,可以发展为专业的项目采购服务机构,将各种产品的最终用户定位为目标顾客,为他们量身定制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采购方案。

2.新兴客户群需要中小外贸服务企业

通过对中小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的分析发现,外贸服务企业的客户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国内供应商,主要出口流程服务;第二,国外企业客户,主要外贸采购服务;第三,国外散客,不但需要提供流程服务,而且需要提供采购业务服务。前两类客户是传统外贸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然而,随着外贸服务的多样化,第三类客户的比例不断上升。

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是以服务为主的中小外贸企业,依托珠三角成熟的产业链和较完善的外贸市场环境,为大量国外散客提供外贸服务。包括咨询、商务考察、外贸采购、报关报检、国际物流及转账支付等业务。该公司通过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的经营模式,将国外客户采购需求整合管理,并通过珠三角地区的供应商联合出口,充分体现了地区优势。与此同时,在对其客户的分析中发现,该公司的客户中,55%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45%是商业客户。商业客户是传统外贸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在中国采购的目的是买回当地再销售出去。而最终使用者的目的是直接采购自己使用的产品。该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采购的产品以家具用品、灯饰为主。接待的最终使用者国外客户中,20%是家庭,49%是酒店,15%是医院,11 %是学校,5%是其它机构(比如商场、剧院、办公场所)。

3.中小外贸服务企业选择整合项目经营

通过对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国外客户的调查发现,他们满意圣希纳的服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产品供应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国外客户希望能直接买到中国的产品。圣希纳向客户提品信息透明,遍布整个市场,客户选择空间大。第二,圣希纳公司熟悉中国供应市场,能及时准确的为国外客户提供优质实惠的产品信息。客户在享受大量选择的同时,又能接受到专业的采购意见和建议。第三,圣希纳公司提供项目化的配套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项目采购方案,使客户的中国采购之旅个性化又专业化。项目经营的理念是该公司服务与其它传统外贸公司服务的主要区别,是创新的经营理念的核心所在。第四,圣希纳公司的整合项目经营模式是采用佣金的盈利模式,减少客户中间交易成本,整合产品装运出口,节约运费,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国际采购成本。

四、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模型的构建

分析发现,广州市圣希纳贸易有限公司凭借熟悉国内市场信息及外贸出口流程专业知识,在采用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项目经营为突破口,向国外散客提供外贸咨询采购出口一条龙的专业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

借鉴该公司的经营模式,中小外贸服务企业整合项目经营的流程图可归纳如下:

中小外贸服务企业运用整合项目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以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为目标顾客,比如,家具用品,使用者一般有家庭,酒店,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这些使用者越来越发现许多产品都是源自中国,他们采购量较大的时候,都希望可以直接从中国供应商购买,可以节约大量成本。这样定位好目标顾客以后,就可以向客户宣传外贸一条龙的项目服务。第二,为客户制定外贸采购项目方案,比如,广州市圣希纳公司的最多客户是酒店,酒店的装修需要配套的家具,从床、衣柜、电视柜、电灯到浴室配件,这些产品很难由一个供应商全部生产,该公司为酒店量身定做的采购方案,并在广东顺德的家具生产基地和中山的灯饰城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第三,实施外贸采购项目,在确定了采购的要求以后,对客户所需产品进行询盘、报价、比价、考察市场、客人向国内的供应商订货。第四,配套外贸服务项目,这个过程是传统外贸的常规服务项目,从商务接待、咨询、制单、报关、报检、到装货和结汇付款,直到客户收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五、结语

整合项目经营是CEM联合出口管理模式的衍生,这种模式是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CEM联合出口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将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健康发展。采用此模式将给外贸服务企业带来哪里利与弊?采用此模式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对策?整合项目经营的前景如何?这些都是有待更多中国学者和企业去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M] Cooper, Cary L. Argyris, Chris ,Channon, Derek F. Wiley –Blackwell, 1998.

[2] Project business: a distinct mod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Richard A. Owusu; Maqsood Sandhu,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7,6:695-714.

[3] What is Project Business? [J].Karlos A. Artto; Kim Wikst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2:343-353.

[4] Influence of entry modes and relationship modes on business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J].Jean Philippe; Pierre-Yves Léo,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11,4 :643-651.

[5]顼志芬,戚安邦.项目导向的企业创新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2:38-42.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电子商务;新车销售网络;汽车后市场电商

作者:陈静(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2618)

中国汽车电子商务已经培育多年,三大汽车网站都已存在十年以上(汽车之家成立于2005年,爱卡汽车2002年创建,易车网2004年正式),经网络汽车媒体的多年培育,在近年来的繁荣经济环境、宽松政策环境与领先产业市场环境多重作用下得以加速发展,尤其在二手车交易与汽车后服务市场两方面电商发展繁荣,新车电商仍处于萌芽期。

一、繁荣经济环境、宽松政策环境与领先产业市场环境促进汽车电子商务发展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繁荣,国民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平稳,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这为汽车消费领域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生存向追求舒适转变,对交通出行的改善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向,从而推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

促进汽车市场的政策频出,助力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自2014年10月1日起,工商总局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这一政策使新车销售的垄断行为得到遏制,市场环境进一步宽松,使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更充分,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对比选择机会。2014年1月21日,商务部公布了《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此类政策扶持将进一步推动电商市场发展,为电商领域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到2014年末,我国的汽车销售总量已经实现全球六连冠,其中家用乘用车销售增长尤

其迅速。而乘用车销售结构随着汽车市场的连年走高,轿车销量比例降低,MPV、SUV等销

量比例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收入提升,人们对驾驶体验的追求在提升,在购车时更追求舒适宽敞的车型。同时随着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面临换车的人群比例不断提升。

二、新车销售网络模式成熟多家电商平台参与试水

2014年我国新车市场销量为2349万辆,其中电商渠道销量约为30万辆,新车电商销量比例为1.3%。从数据来看汽车电商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电商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一)汽车网站转型,汽车媒体尝试交易平台

汽车之家作为汽车媒体平台能够为经销商提供大量的消费者数据,但形成购买的比率仍然比较低。目前主要以部分车型的优惠和返现等形式吸引消费者线上下单。

2014年6月汽车之家推出汽车电商平台商城——车商城,定位为线上的优惠购车平台,是汽车之家从媒体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的重要兴措。“车商城”同时入驻京东商城。试运营首月共促成了3000宗汽车交易,涉及36个汽车品牌的137个车型。

2015年7月15日,汽车之家宣布:汽车之家成为双龙汽车全部5个车系、18个车型的全国唯一销售渠道。这是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首个品牌放弃传统的线下销售全部走网销,虽然双龙集团在中国的销量有限,但毕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电子商务重大创新举措,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综合电商搭建汽车电商平台,众多汽车品牌纷纷牵手合作

综合电商为各类品牌汽车提供线上交易的平台,凭借自身的强大用户流量,成熟的营销、支付、金融、数据等等服务优势开展汽车销售业务。目前主要盈利来自于店铺租金和广告收入,未来有可能将盈利模式拓展至交易佣金,汽车金融等领域。

天猫商城的汽车频道不仅销售全新整车,也提供汽车用品和汽车维修养护服务。其中销售全新整车品牌,几乎各大车企都在天猫商城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旗舰店。2010年9月奔弛携手天猫聚划算,举办“SMART秒杀”团购活动,堪称汽车电商新车团购的破冰之行。2011年4月,吉利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成为第一家入驻天猫的整车厂商。

目前线上销售汽车存在三种模式:线上专供车型(为区别于线下销售产品,避免冲突,只在线上销售的车型,传统渠道不供货销售);线上车型轻度改装(车型与线下基本相同,但在附加配置上做一些改动,避免与线下价格冲突);同款车型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线上不明确标出价格,需要消费者线下议价,厂商或电商平台对线上下单的消费者给予额外的补贴)。

(三)车企、经销商自建平台,多渠道拓展市场

车企掌握定价权,拥有线下经销网络。车企的线下门店服务能力强,能够为购车人提供诸如保险、上车牌、售后保养等各项相关的服务,车企在新车市场上拥有强势话语权,有着电商平台与汽车网站无法比拟的优势。

车企自建电商平台首开先河的是上汽集团,车享网平台于2014年3月27日正式上线。车享网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汽车市场首个OTO(即OnlineToOffline,也可写作O2O)电子商务平台。车享网推出仅半年,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主导下,包括国机汽车、广汇汽车、庞大汽车等近40家大型汽车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O2O电商交易平台汽车街。传统车企如此争先恐后的参与建设网络平台,自然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型车企资金雄厚可以独立建设,小型车企抱团组建,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洗牌不可避免。

新车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各有优劣,汽车网站累积多年客户总量大,对潜在客户分析精准到位,与各区域经销商合作多年,已有默契;综合电商平台品牌效应明显,具有强大资金实力,在支付、数据交换与金融创新方面能提供便利服务;传统车企拥有货源定价权,提供销售和售后的相关服务有着先天优势。成交量目前仍然不成规模,在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汽车后市场电商迅速繁荣各方资金涌入引致市场竞争剧烈

(一)私人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这是汽车后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私人汽车保有量基数的增长是汽车后市场发展的保证。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提供,到2014年末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亿辆,同期汽车后市场消费已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根据已有数据推测,这一市场规模仍在增长中,预计到2017年,有可能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汽车后市场利润空间巨大,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外的成熟汽车产业市场中汽车后市场利润占汽车整体产业链约2/3,汽车后市场与汽车生产销售的利润比例约为7:3。

(二)汽车后市场利润空间丰厚,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汽车后市场占汽车产业链利润份额的2/3。汽车后市场主要有三项服务:汽车金融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23%,汽车零配件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22%,汽车维修保养约占市场利润份额的18%,三项加总共计63%。而对比新车制造的利润份额16%,二手车的利润份额12%,整车销售的的利润份额5%,汽车租赁的的利润份额4%,真可谓遥遥领先。成熟的汽车市场也应当符合“微笑曲线”状态,汽车后市场与汽车制造销售环节的利润比例应达到7;3的水平。

(三)汽车后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市场竞争属性明显

与新车市场相比,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性质更强。由于品牌车企无法垄断,且单店的开业成本不高,汽车后市场的进入难度大大降低,使得这一市场的进入企业数目迅速扩张。在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的同时,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汽车后市场电商发展的基础,用户渗透率将逐步提升。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已超过6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汽车后市场电商渗透率达到2.9%,后期将继续提升。意识到这一市场空间的巨大,更多的创业者涌入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服务电商模式多种形式并存。汽车配件和用品的B2B和B2C模式、维修保养服务电商、新兴的用车服务(如代驾服务、汽车金融信贷服务)。

(四)汽车后市场竞争激烈,各细分市场兼并重组渐次出现,洗牌不可避免

洗车市场从最初的红火开场,到2015年末的关门闭户,冷热变化过于迅速。一年之间,从赶集易洗车与呱呱洗车合并,到e洗车、功夫洗车相继关闭上门洗车业务,一时间曾经被视为汽车后市场入口的上门洗车业务几处“全线阵亡”的境地。近期,又一洗车O2O“我爱洗车”也传出倒闭的消息。相比之下,之前几家洗车机构尚能够进行转型或合并,而“我爱洗车”在资金链断裂、寻求接盘无望后,悄然关门(没有声明,也没有正式的公司解散会议,CEO李东晋悄悄解散了公司QQ群,停用常用手机号,留下了200多万元债务)。终其原因,就是“我爱洗车”错过了多次的商机,无论是起步阶段——在年初快速扩张的阶段动作迟缓未铺下市场,还是在发展阶段——5月份洗车热潮过去后——已经落后的我爱洗车还在谋求独立融资而错过多家企业的收购意向,以至于最终零元转让都无人接盘。转年之后,2016年汽车后市场的洗牌仍将继续。

(五)汽车后市场匹配汽车市场的成熟度,连锁经营企业将成为发展方向

汽车后市场的特点突出:强本地服务重offline端,用户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强。养车无忧、车蚂蚁、途虎养车、麦轮胎等专注“用”环节,抓住全产业链中交易频次最高的领域发展。但目前都还只处于试水发展期,尚不能够做到全国范围内完成连锁经营,成为行业的龙头。

在当今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美国,汽车后市场连锁企业的龙头老大NAPA对汽车产业的贡献巨大,仅次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NAPA是“全国汽车配件联盟”的缩写,成立于1925年。以经营汽车配件起家的NAPA不仅是美国最大的汽车维修网络,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独立汽车配件经销商,在全国各地分布了65个汽车配件配送中心、6000家连锁配件店,常年库存的各种配件达到31万种。

NAPA的成功显示了连锁经营模式的强大优势;

1.连锁经营的规模化确保了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优势

连锁网络成功地将分散零落、规模不大的区域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用户市场,确保了巨大而稳定的经营额,从而以独立经营者所不可能具备的强大实力获得价格优势。

2.管理现代化、集约化有效地兼顾了经营成本和市场需求

经营网络的仓储配送和库存调配绝非一般独立经营企业所能企及,它利用信息系统充分调动总部、分中心和连锁店库存,科学利用仓储流动资金,有效地减少物资储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

3.品牌统一化树立了整体信誉

连锁经营将各连锁店的有限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巨大的行销投资。这种投资规模足以使连锁网络的总部集中最专业的市场策划人员负责策划工作,组织多种媒体参与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整体品牌的知名度。

连锁经营模式的明显优势,不仅NAPA在应用,在美国NAPA的主要竞争对手也都是采取同样的方式扩展业务。相信未来在中国此类业态将在汽车后市场中得到应用。

四、二手车市场极具商业价值电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二手车市场独具发展潜力与特点,迫切需要设计电商服务

得益于新车市场的不断冲高,过去五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稳定增长,平均增幅超过新车交易量,二手车与新车的交易比为1:4,而成熟市场的比例为1:0.7。可以推测未来的二手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相对成熟的海外市场,我国车源非常分散,大部分车源在个人车主手中,企业(租赁公司,品牌厂商等)手中的车源占比很小,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新车,对于二手车的购买习惯尚未全面形成;流通渠道较长且低效,行业内普遍是规模很小的商家,没有大型的拍卖或连锁零售企业;没有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为二手车提供保障;行业标准缺失,没有权威的车况和车价标准和规范。

(二)二手市场电商模式多样,更需要匹配二手车主的需求

目前我国二手车电商主要的商业模式有信息服务型(代表网站有二手车之家、人人车、淘车网、搜狐二手车、二度车网等)、交易服务型(代表网站有273二手车交易网、车唯网)、在线拍卖型(代表网站有车易拍、优信拍、平安好车、优车诚品和开新)、线上服务提供商(代表网站有精真估、公平价、车多少、车300等)。

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空间巨大。2014年二手车市场销售量为605万辆,其中二手车竞拍交易销售量约为24万辆。预计到2020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2000万辆,交易额将超过1万亿元。二手车电商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车源和商家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模式提升二手车流通效率同时降低流通交易成本,将更进一步扩大市场(围绕交易的服务如广告、信息、检测、估价、数据服务)从中受益。其中二手车的检测和数据服务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车辆的用车历史和车况、车价三项服务尤其需要服务标准化。二手车的流通交易渠道趋于扁平化,经营模式多样化,O2O协同作用更有效。

第12篇

(一)总体发展状况

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证券业诞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比较2010年与2000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名录”,国内券商的10年生存率不到50%。经过几轮治理整顿,券商从资产规模、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盈利模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图1,证券业总资产的变化更多受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2005年股市极度低迷,总资产有所下降,其后由于证券市场好转,2007年总资产达到了1.73万亿元,2008年再次因为股市的暴跌而下降,2009年达到历史高点2.03万亿,2011年回落到1.57万亿,可以看出证券业总资产的波动与股市有较大的正相关。净资产和净资本在近8年保持持续的增长,2011年相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8.4倍和6.4倍。从资产的效率看,净资产收益率(ROE)仅个别年份上升,随证券市场波动较大,最低达到-18.3%,最高达到38.1%,2011年回落到6.3%,显示出券商的营利模式的强周期性,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不高。如图2,国内证券业总体经营情况与证券市场冷热高度相关,当前仍然以提供通道性质的服务为主。2005年股市的萧条导致证券业巨亏110亿元,2007年证券市场的繁荣使证券业利润达到1307亿元,然而2011年全行业109家券商利润仅为394亿,全行业盈利能力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从业务构成来看,虽然有波动,经纪业务仍然是券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40%以上的;承销业务占比在5%与25%之间,与证券市场新股发行的频度关联密切;投资业务占比波动较大,与证券市场波动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资管业务虽然由2004年、2005年的负贡献转正,但占比不到3%。券商盈利模式过于依赖股票经纪业务和自营投资,两者的占比超过70%,在缺乏有效对冲机制的情况下,两大业务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业务系统性风险过于集中。证券业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在我国金融业内却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从总资产规模看,2011年底金融业总资产是100多万亿元,其中90%归商业银行,5%是保险公司,券商只占2%左右;从营业收入看,2010年证券业年营业收入是中国上市银行的九分之一,上市保险公司的三分之一;从净利润看,2011年商业银行业共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元,而证券业利润仅为394亿元;从行业集中度看,排名前五的机构总资产占全行业比重,银行业为52%,保险业70%以上,证券业仅为26%。此外,证券业资本使用效率低,产品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弱化。以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45家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发行总规模为778亿元,38家商业银行仅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就是其近9倍,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是其近4倍。因此,证券业亟需转型创新,实现发展壮大,确立自己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

(二)传统业务面临转型升级

券商传统商业模式是经纪、承销、自营和资管四张牌照组建的业务体系,各牌照业务之间独立运作,由于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取得任一牌照后,行业新入者和中小型券商可以不断通过让利营销来争夺原本有限的市场份额,在行政保护逐渐退出的背景下,已陷入“红海”,同质化经营,低水平竞争,造成业务集中度进一步分散,形成大者不强,小者不弱的局面,导致竞争过度和创新乏力。以始于2008年末的佣金战为例,佣金率已降到了非常低的地步,一线城市的平均佣金率降至万分之八,相比三年前下降了50%,而二三线城市的佣金率也有向一线城市靠拢的迹象。新增客户的佣金率更是降低至万分之五或者万分之三。作为券商支柱性收入的经纪业务从2008年之后就一直下滑,2011年平均佣金比率已跌至万分之八,全行业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仅670.74亿元,同比降幅达四成。此外,自营、承销保荐和资管等传统业务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依赖证券市场的波动状况,因此盈利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券商面临传统业务惨烈竞争的局面,亟需加快传统业务转型与升级,摆脱传统业务“红海”的厮杀,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三)创新业务初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在此背景下,券商面临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创新业务将成为券商业务转型的突破口,也是券商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以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IB业务、直投等创新业务先后获批开展,创新业务已在券商2011年的年报中有所体现。以中信证券为例,在直投、股指期货投资、融资融券和国际业务上全面布局,创新业务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10%。创新业务在其他上市券商如海通证券、宏源证券和广发证券等公司2011年年报中也有反映。创新业务的推出和深化将优化券商的收入结构,平滑券商业绩波动,同时增强券商的盈利能力。

1.券商直投业务。直投业务主要是指对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进行投资,投资收益通过以后企业的上市或购并时出售股权兑现,是对券商卖方业务股票承销的延伸。从国际经验看,直投业务是券商收入的重要来源,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直投业务收益甚至高于传统的证券承销业务收益。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24日,已有36家券商获批设立直投子公司,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达243.1亿元。经过4年多探索,直投业务已初具规模,部分直投业务先行者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券商已进入业务回报期。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1月底,已有42个券商直投项目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方式退出。直投业务的发展使券商金融中介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给传统业务带来了新的客户资源,拓宽了券商的收入来源。此外,与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外资、民营私募投资机构相比,直投业务受到严格监管,在制度安排、监管要求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更为得当,在业内赢得了“最阳光私募投资主体”的称谓,成为国内PE市场的重要力量。当前PE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将直投业务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券商直投业务的新模式———股权投资基金也正在积极酝酿,未来券商直投子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将突破净资本15%的约束,可以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更好地扩大投资规模,由此获得做大做强的机会。

2.融资融券业务。作为A股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融资融券的推出弥补了A股市场缺乏做空机制的缺陷,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金融服务中介商,融资融券的推出,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券商高度依赖市场状况的强周期盈利模式,将对经纪业务产生削峰填谷的效果,从而平稳业绩。推出两年多以来,融资融券业务已经成为券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券商创新业务板块中的亮点。融资融券余额从2010年3月31日到2012年3月26日,由659万元迅速扩大到475亿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25家试点券商获得了44亿元的收益,其中包括融资利息收益36.45亿元,融券收益4362万元,交易佣金7.38亿元。经过试点后,融资融券业务转为常规业务,标的股票的范围从90只股票的标的扩容至285只标的,券商参与的门槛也有所降低。此外转融通业务也在筹备之中,未来将建立证券金融公司,券商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资金或证券,可供融资的资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都将大幅增加,从而给融资融券业务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经验以及国内市场情况,融资融券业务未来三年对券商收益的贡献率将达到5%-10%。

3.股指期货和IB业务。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货改变了市场传统的单向盈利模式,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模式。股指期货可以为券商提供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一定程度上稳定券商自营、资产管理和投行等业务的收益,从而有效平滑券商业绩波动曲线,同时也有利于券商实现业务创新,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股指期货和与其密切相关的IB业务的推出加快了期货行业的整合,券商系期货公司凭借母公司的网点优势和既有证券客户资源排名不断上升,依靠商品期货的老牌期货公司保证金排名急剧下降,旧有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2011年末券商系期货公司包括子公司、参股和控股,已达到66家,总注册资本为162.48亿元,在国内160家期货公司中占比41%。期货业务已经成为当前券商的收入来源之一,例如2011年中信证券的子公司中证期货获得净利润8014.2万元,海通证券旗下期货子公司海通期货获得净利润为6600万元。

4.其他创新业务。RQFII、沪深300ETF、转融通和并购基金等都将在不久的未来推出,未来随着新三板、国际板和国债期货等业务的推出,券商面临更多的创新机会,其他如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券商的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优化大宗交易、期权模拟交易、构建基金销售和服务平台、研究备兑权证方案、股票质押式发债、现金理财计划等都将成为券商产品创新的方向。监管层政策松绑,鼓励创新,将促进行业加速从传统的通道业务向创新型买方业务转型,金融创新循序渐进成为券商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四)中美投资银行的综合比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投资银行受到了沉重打击,华尔街五大投行中,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我国券商虽然在本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并不能说明本身不存在严重问题。中美两国投资银行处于两个极端,如表1中美投资银行的综合比较,美国投行由于过度创新、杠杆过高、监管太松等原因需要约束,与之相反,中国券商经营范围太狭窄,与银行相比规模太弱小,负债杠杆太低,缺乏创新,监管环境严格,面临新兴加转轨的金融环境。因此中国券商既需要吸取美国投行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西方先进投行相比仍然差距巨大,以中国最大投行中信证券为例,2010年在全球市场股权产品承销排名为第12位,是第3位高盛的30%;债券承销排名第13位,是第5位高盛的23%;净利润排名为第92位,是第8位的高盛的19%。如表2,截止2011年底,我国证券业全行业总资产2492.1亿美元不到高盛公司923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低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利润之和。从经营模式看,美国投行已经实现了从通道服务的手续费业务为主发展到以资本中介的差价业务为主。当前中国证券业的经营模式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投行相似,2010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规模相当于美国投行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发展滞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难以满足我国实体经济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二、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对策思考

2012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闭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出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国际一流投资银行通常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衡量:其一,拥有话语权,在世界金融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二,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三,强大的研发能力,对企业、行业和宏观经济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其四,领先的经营模式,强大的盈利能力,常被行业内其他公司效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内企业走向全球,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客观上亟需提升我国证券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投行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构建券商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券商内在的一种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知识性能力或资产,是区别于其他券商从而形成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强大的战略预判和灵活转型能力是投资银行长期生存发展壮大的内在支撑力量。高盛屡屡在关键时刻展现其战略眼光,紧密把握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最终成功由传统卖方转型为符合美国投行业发展的全能型投行。国内的中信证券通过反周期收购发展壮大,成功实施业务转型,布局创新业务和拓展国际化业务,从一家中型券商成长为行业龙头,重要的根源就来自于正确战略的力量。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才、声誉和客户。人才是竞争第一要素,是投资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国际上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行发展的背后都有若干投资银行家以及优秀的员工团队。投行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性,因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金融、财务到法律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及专家组合。我国的投资银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丰富的团队,相关人才储备少,人才流动性较大。优良的员工激励机制与聚集人才的能力是未来券商制胜的关键,只有选择最拔尖的人才才能成就最拔尖的公司;维护良好的声誉,诚信至上,声誉是券商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券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客户是券商生存之本,只有锲而不舍地为客户构思更优质的服务,才能取得成功。高盛的十四条业务准则第一条就是秉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因此目标是满足客户需要,而后带来业务成功。国内券商要实现由目前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并购重组

1968—1991年美国投资银行间并购重组浪潮不断加剧,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等前十大证券商不仅资本在全行业的比重从33.2%提高到76.6%,而且其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也大幅增加。2011年底中国大陆有109家券商,以投行业务为例,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集中度仍延续下降趋势,2011年股债承销额排名前十位的券商市场份额为55.2%,低于2010年59%的水平,也大幅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同时行业内部分化依然显著,股债承销总额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相当于排名最后的50家券商的总和,行业中位数仅为54.79亿元,与发达经济体的投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实现成熟的竞争格局将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并购重组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以券商龙头中信证券为例,2004年控股万通证券成立中信万通证券;2005年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2006年收购金通证券成立了中信金通证券,正是利用反周期理论实施大规模的扩张和兼并,从一个中等券商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券商。并购行为也是实现证券业重新洗牌最为现实的路径,尤其在当前环境下上市券商与非上市券商的差距越拉越大也成了证券业并购的动力。作为证券市场上首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券商并购案:上市公司西南证券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国都证券,重组之后的新西南证券净资产将突破200亿元,经纪业务份额也将进入全国前20位,跻身国内规模一流的券商之列。并购重组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券商的海外的并购更多着眼于国际化布局。作为内地投行的第一次国际化并购,海通证券2010年通过子公司完成对大福证券(0665.HK)的收购,并在当年更名为“海通国际”,以此作为国际化计划的第一步。2007年最早尝试走向国际化的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失利后,其全资子公司在2011年6月从东方汇理银行手中收购了里昂证券及盛富证券各19.9%的股权,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业务布局。

(三)积极转型创新

从功能上,券商在传统通道服务的基础上,赋予产品创新的功能,由单一通道服务模式向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模式转型。“产品推送+投资顾问服务”就是当前传统业务创新的其中一个方向。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理财产品,比如房地产信托产品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金融产品的销售市场潜力巨大,还能带来相当可观的通道外佣金收益。面对佣金战,投资顾问高质量服务能黏住客户,使得客户流失大为减少,对艰难生存环境下的客户维护起到相当好的作用,对提高大客户的忠诚度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行业内经纪业务比较有竞争力的招商证券和国信证券,均是国内投顾业务开展最早的券商,投顾业务有效地减弱了佣金战的冲击,有的营业部手续费占市场份额甚至还出现逆市上升。从方式上,在知识中介的基础上,加以资本支持,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多元化风险管理的资本中介业务。如表3投资银行中介业务演变,著名投行高盛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瞻性地由传统卖方中介向资本中介型券商转型,成功实施全球扩张,并进一步引入资产管理和直投等业务,终于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全能性投资银行。当前国内大型券商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也在谋求向资本型中介转型,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如表4,与传统的知识型中介业务相比,资本型中介是在其基础上对资本的延伸,可以为客户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多、跨越时空的中介业务;是主动创造流动性的中介业务;是知识型中介融合资本后的业务;是拓展业务广度和深度的助推力。资本型中介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境内外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为券商提供了更多样的收入来源。如表4,与传统的知识型中介业务相比,资本型中介是在其基础上对资本的延伸,可以为客户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多、跨越时空的中介业务;是主动创造流动性的中介业务;是知识型中介融合资本后的业务;是拓展业务广度和深度的助推力。资本型中介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境内外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为券商提供了更多样的收入来源。从角色上,要求券商从“一对一”的即时交易走向“多对多”的跨时空交易;从被动的过路观察者走向主动的流动性提供者。要求券商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加积极的角色,实现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摆脱以通道为核心的单一盈利模式,而转向以客户和产品为核心的多渠道盈利模式。

(四)走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