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科学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熟练阅读英语资料是时展的需要。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让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阅读不符合客观实际,但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提高小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莫大的帮助,同时为学生学习更高程度英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的基础。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最好的老师,兴趣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动力。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精选阅读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并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材料,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阅读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阅读,乐于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阅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达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综上可知,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习惯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
要原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建立一定的语感,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
方法之一,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来说有重要意义,英语更是如此。要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尤其是英语阅读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升学习英语、阅读英语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阅读英语,丰富知识,提升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办英语板报,张贴一些英语漫画或英语小知识、小典故等丰富学生英语阅读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筹建班级英文图书馆、图书角等,放置一些简单的英语阅读材料如英语童话、英语故事等书籍供同学们借阅。通过这样的环境营造,整个班级的英语阅读氛围就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需要。本研究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为出发点,提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冰.试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2):90-91.
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这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河南省民权县伯党回族乡伯西回族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反复诵读
语感,即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因为诵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情感沉淀。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文中字句的语调、节奏,根据文章提供的语感环境,仔细琢磨文中表达丰富的语段,特别是一些文中意境较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更要多读、多想,入情入境,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进而生出强烈的语感。例如,在教授《手指》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文中关键字词之后,结合是个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的句式,指导学生朗读,组织同桌互读,男女互读,全班同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深化情感体验,培养语感。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字、词都是作者通过无数次的做琢磨、推敲和选择,拥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那些表现力较为丰富的字词句要与稍加、减少、增添、替换、变序等等,学生通过对改动前后的字词句的比较诵读,就更容易感受到原文的精练、形象和细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性的阅读语感,而且还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达意的准确。例如,我在讲授《井》一课时,作者是这样描写井水的清澈的“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将句中,“痴痴地”“一颗一颗的”和“闪亮的”去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阅读,途中我加以提示和点拨,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表现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感的敏锐度。
三、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当然文章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字和现实生活进行链接,赋予文字真是的重量,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从而诱发阅读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四、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的思想和情感都是在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不断地深化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有计划、有意识地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引导,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入情入境、感受形象、领悟情感、提高语感。
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并不是只有读就可以,还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会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刺激学生的眼、耳、口、脑多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应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地加强和提高阅读语感。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喜碧.浅谈语文语感教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一、从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
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以身作则。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或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选读、精读、速读三种读法。(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选读或速读,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为各种植物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农村新貌、校园生活、环保教育、国家大事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百年奥运梦》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提及阅读大家都会将其与语文阅读相联系,实际上,阅读在数学的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分析现有社会、观察生活来解决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增加其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要让学生对数学具有阅读、分析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一些数学阅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出发,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方面的教育,所以是无法脱离阅读而单独存在的。高效积极的数学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获得信息和学习知识及数学语言、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
1.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学习的内在原动力。只要拥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对学习进行主动的探究。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阅读,学生可以从机械阅读转向有意义的阅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以语言训练为目的,创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并掌握好阅读的方法
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但是,因为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号性、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思考、读与写相结合。阅读的时候不能只靠眼睛来看,而是应该眼、脑、手并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阅读,而学习数学理应如此。只要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学习提得起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好数学,并让学生终身获益。虽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就可以构建的,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力,时常进行训练,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并会阅读数学。
参考文献:
[1]吴雪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0(12).
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再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一)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二)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小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总结自身的英语学习经历和教学心得从三个方面浅议中小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即立足教材注重课内教学,培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和强化训练促进能力提升。
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体现。从现实层面的考试来讲,阅读理解以其高分值高难度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英语考试成败在阅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英语阅读能力作为一项伴随终身的语言技能,对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恐怕很难说是无足轻重的,尤其是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语言环境之下。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英语阅读能力之重要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问题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牵涉到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非朝夕之功可成。总结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和些许教学心得,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的教与学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对部分尚在思考之中的师生有所启发。
1. 立足教材,注重课内教学
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中小学,学习的系统性至关重要,语言学习尤其如此。而教材的编写必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要师生利用好教材,切实开展和落实好教与学,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实现教材编写者设定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对于教材内容,教师要讲明讲透,同时要提醒学生及时巩固,反复练习。比如,对于具体的n文,教师可以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要求,课文要读熟,相关的意思和语法项目要了解,更高一些的要求比如能跟上录音听懂甚至听写。在这里要跟学生强调一个“勤”字,只有勤奋才能熟练,英语学习最是如此。在笔者看来,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熟练,达到“脱口而出,一目了然”。另外,近年来,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思维是进步的,但不能走极端,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材是基础,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的做法极有可能因为把握不好而让英语学习成为空中楼阁,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无从谈起。
2. 培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在汉语当中,进入学校学习被称为“读书”或“念书”,可见“书”几乎是学习的代名词,这种理解非常朴实然而却一语中的。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广泛阅读。教材内容再精彩丰富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作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学生连最基本的课文内容都消化不了,哪有能力进行课外的尝试。但也许情况是这样:学生对课外的东西更感兴趣因而产生课外阅读意愿,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甚至加深理解;或者学生为了更顺畅地开展课外阅读而对课内学习增强了积极性。还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疑问,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事实证明,人都会对故事产生兴趣。因此,不妨先从简单的英语故事类读物入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类似《书虫》系列的英语读物。在引导学生选择读物时要注意读物的语言要地道,难度要适中,内容要适合学生各自的喜好,最好还要有译文和注释。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英语故事读物的好处。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即能读懂英语的成就感和因读懂故事而产生的愉悦感。这些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一个连贯的故事当中,生词会经常性重现,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扩大了词汇量,这种效果是机械性记忆难以企及的。当然,知易行难,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困惑,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耐心指导,逐步让学生走上独立自主的阅读之路。
3. 强化训练,促进能力提升
虽然说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考试,但不可否认的是,考试确实促进了英语学习。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靠什么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内容呢?很好的方式就是做题目。在考试中,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会动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来进行阅读。在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关阅读各方面的能力都会被调用进而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学生各方面的问题也会在练习中暴露出来,有的是主旨分析能力不足,有的是细节捕捉能力不足,有的是生词理解方面的问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综合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以练习促提高。
正如笔者在本文开头所言,中小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兹事体大,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本文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英语阅读教学有所裨益,也恳请得到指正。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民族中心小学)
一、数学阅读习惯须从低年级抓起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最初由老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无可非议。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应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慢慢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如: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地读题目。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让其余学生看书并指着题目听别人读。学生评价同伴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老师点评时要用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劲儿,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读题、仔细读题的习惯。读题前交给学生阅读任务,如:“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来完成题目?”读题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读,可以和同桌比赛等。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做到“眼”“口”“手”“想”一致,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学生读完题目后,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数学阅读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1.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学会动手”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标明底和高,再想办法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变化。通过剪、移、拼的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得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比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导他们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不同的是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表示一个实际的数也表示分率。
3.让学生学会置疑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时,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笔算验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自觉探索新知。
三、以活动作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如果以活动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谜语等活动。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安排两个小组在固定的“数学故事会”上汇报交流,学生自主量化评比,每月表彰一次。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数学王国”栏目,让学生自主办刊,要求每两天一期“数学趣味题”,全班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各小组汇报,最后由主办方负责给出谜底并汇报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还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数学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情况给所有学生授予称号,获每个称号5次晋级一次。如:数学之星数学明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家……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学会学习数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思维; 能力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追求有质量的课,以实现高效的目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总是顾此失彼,重视了课堂的繁荣表象,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思考;重视了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却忽视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经常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益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我渐渐地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智慧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儿童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而我们还应让学生逐渐懂得“数学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因此我想起了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可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1激活思维,自主预习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在预习时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本的方法。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新课内容常识做几道习题,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什么地方自己不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有些内容的预习可以出一些归纳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有条理地阅读思考。如预习“方程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下列阅读思考题:(1)什么是等式?什么叫方程?两者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是一回事?
2激发兴趣,促进思维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长方体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变成了平面图形,就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看课本上是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同学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3注重引导,训练思维
课堂中,教师主导更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进行自学,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使全体学生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教“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出了三道思考题:(1)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2)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表达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深刻理解了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正确列出了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4选择重点,拓展思维
在阅读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知道学生认真阅读有关意义,法则、性质的文字,理解概念含义,计算题的运算法则,掌握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及解题思路等。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材在异出性质前有这样一段话:1/2=2/4=3/6,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他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1)、从左往右看,原来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如果把分的分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2/4。(2)、反过来看,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2份。如果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分数都除以2,就得到1/2,想一想: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我让学生填充后阅读课本,并进行比较。组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抓住了重点,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印象。如学生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阅读性质并进行判断练习。当学生练习有障碍时,再重新阅读,通过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同时”“乘以”“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等关键词语。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人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5巩固练习,强化思维
目前,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更不用谈数学课外读物了。②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③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④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⑤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三种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倡导数学阅读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可是,一提起读书,多半的学生会皱眉头。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1.让学生爱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刚开始接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尽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为了营造氛围,可开展了“数学阅读沙龙”,规定每天午餐后的二十分钟时间是数学阅读时间,让学生带一些好的数学杂志(如学习指导报、小学数学报等)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交换阅读。刚开始时,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听完以后再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考考他们,答对了就奖励一颗“智慧星”。过段时间,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讲给其他同学听,进而到介绍一道新颖题、介绍一种解题的好方法、讲述一位数学家的感人故事……从而让他们爱上课外阅读。久而久之,班上就有了读书的气氛。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上数学课的热情高涨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2.向学生介绍好书。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时,必须注意书籍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是否相结合,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他们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童话、寓言较感兴趣。可向他们推荐《寓言与数学》、《创意数学游戏书》、《我+数学=聪明》等;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可以向他们推荐《少儿数学智多星》、《100个数学故事》、《趣味数学》等。另外,在推荐图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考虑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和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向他们推荐如《十万个为什么》、《太空博览》等科普读物,以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3.用激励评价的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言行将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引导性的或富有激励的评价语言将显著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如“你读得真仔细!你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再仔细阅读,从下往上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呢?”等等。
(二)变化阅读方式,倡导阅读交流
数学阅读的方式是多元的。阅读的过程是对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理解的过程,是开阔视野的过程,是改变学生数学态度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数学阅读的实际基础,数学阅读应采取集中和分散、听读和自读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生活,同时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可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和心得,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将会大有裨益。一般来说,班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阅读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交流环境。
(三)积极鼓励创新,倡导阅读实践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充分说明了读能促进理解,所以从低年级起,就要强抓阅读,培养兴趣。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阅读场景,引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善于借助教学辅助材料,激发学生爱读;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想读。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42-01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一、设置阅读场景,引发阅读兴趣
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等。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动画世界》《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二、借助教学图片,实物等,激发学生爱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文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得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出示图片:牛尾巴、兔子尾巴,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诱导学生想读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三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 总之,在阅读实践中,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享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精辟而具体、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时,可以这样设计:“今天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是不是2、5的倍数。”学生纷纷报数,老师马上回答能与不能。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不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我们的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你们每个人都会发现的。”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二、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方法指导,让掌握他们技巧,形成技能
学生的阅读经验在不断积累,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自己的阅读技能来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自己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数学常用阅读符号。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规定条件用“――”勾,问题用“ ”标,名词概念或关键句用“ ”加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等,并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2、让学生学会运用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对表述它们的语句进行多种方式的重点读,做好反复推敲之功,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项要素,准确把握其内涵。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里就要好好辨析“只有”和“有”所区别,“只有”是唯一的,如果说“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那有两组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算是梯形了,这显然是不对的。
3、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类推比较法。运用类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类推比较法主要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法。它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明白,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但是很多问题有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联系。
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相互进行质疑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具有针对性。质疑交流使学生观察会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会越来越周密深刻。
5、知道学生会做数学阅读笔记。数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2)感触性笔记。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都应即时记录积累。(3)梳理性笔记。就是把教材划分成若干个知识单元,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
三、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