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与市场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的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
关键词: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 国民经济 导向作用
政府在国家经济波动方面的影响,通常可以通过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三个主要的方向来实现,而通过与相关原理和公式的应用,就可以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运用来实现对国家经济的调节作用,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将我国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
一、宏观调控概述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显著的阶段,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的变动,通过市场来是实现对一切经济活动的解决。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说,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发展的最好状态,通过市场来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守夜人。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缺陷,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产生,更是使得自由市场的理论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当市场机制发生特殊状况时,就充分体现出政府的作用,也就是宏观调控。根据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国家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时,通过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衡性,当经济受到影响而发生衰退或者是膨胀时,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或者是紧缩性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平衡。
二、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1.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相应的经验。
如今的国际市场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且日渐明显,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在2008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这次危机也充分说明,通过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控制,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迅速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坚持保增长、调结构的基本政策思想,有效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回升。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在短时内通过政府快速、大规模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引导,从而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所产生的经济趋缓的局势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也增强了国民恢复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从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出发,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来适应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此来促进经济拉动力的增强。
2.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推动力。
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市场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为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在通过政府宏观调整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宏观调控的手段的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局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是组织措施的有效执行,才能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转化为现实的政策与措施。综合的说,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发挥,既要保证全局的利益,又要能够兼顾局部的利益,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宏观调控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促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模式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为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的保障,以此促进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规范化。
2.通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有关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广泛听取其他派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建议,重视党外人员发出的声音,只有民主决策,群策群力,才会使我国宏观调控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操作上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及时迅速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方向,更好地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
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配合
我国在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须要保证其与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相适应,对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发展进行适当的鼓励或者是限制,以此促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也需要制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相适应的措施促进信贷结构的完善,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而商业银行也需要按照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贷款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构建也需要向着市场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其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优化,才能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产业的优化应寻找最有效的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的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盈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事实表明民营经济具有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没向国有企业那样被得到特殊的照顾,完全凭着自身在夹缝中,在边缘处生长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看民营经济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取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它自身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二者缺一不可。只在国民经济占主要地位而没有合理的结构与自身结构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不起主要作用,都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恰恰二者兼具,因此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带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决定其正向推动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其结构要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业人员的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从产值构成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民营经济对产业的贡献及发展潜力看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此对民营经济分布较广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1.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表3所示。
表3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3中的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关键词:宏观调控 能力建设 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03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05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中间产业 波动态势 国民经济
一、引言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商品市场环境中,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逐渐从资源约束向市场需求约束转变,带动市场需求的理念逐渐取代过去以生产为经济中心的市场理念。市场需求经济地位的提升促使商贸流通业在产品产业链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作用,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商贸流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商贸流通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更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开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以及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其他中间投入和需求产业的影响,表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波动影响。之后对商贸流通业典型代表行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对解决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波动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不断加快,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额为56284.1亿元,同比增加12.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10228.3亿元,同比增加7.3%。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方式发展取得较明显的成效,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成为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动力,以大型综合性超市、专卖店和购物中心等的现代流通方式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平台;二是商贸流通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初步实现,2013年综合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为12569.13亿元,连锁零售专业店总数为104054个,同比增长16.6%,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2万亿;三是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也基本上建立起来,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进入城市流通市场的双向商贸流通渠道已经初步在我国城乡区域内建立。
商贸流通业与生产和消费的联系紧密,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工。商贸流通业有利于经济发展中生产技术、流通技术的发展,增加的商贸流通中间环节会提升产品产业链的持续增长,最终促使我国产业的关联式集群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业在拉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对优化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图1描述了商贸流通业和第一第二产业同比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波动曲线,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表示商贸流通业产值,从而可以看出GDP和一二产业与商贸流通业各自的波动态势。由图1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第一二产业增长率趋势基本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基本吻合,商贸流通业是促进消费的主导性产业,从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图中关系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引导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
三、商贸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机制
商贸流通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国民经济经济中具有中介作用,商贸零售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住宿餐饮业由于外资企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贸流通业中批发零售产业和住宿餐饮业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变化,在引导商品生产、促进消费和扩大流通市场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扩大城乡商品市场需求,促进去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第二产业的作用分析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不断促进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为此,我们研究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而不断深入探讨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作用机制。
本文采用的是利用回归模型对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作用进行分析,构建商贸流通业与第二产业的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lnY=?琢1+?茁1lnX1 模型2:lnY=?琢2+?茁2lnX2
其中,Y表示我国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这里采用我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来代表;由于我国商贸流通业包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部门,因此需要逐个尽行分析,X1表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X2表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本文选取1995―2013年我国年度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通过回归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Y=2.359+0.933lnX1 lnY=1.236+1.100lnX2
由回归结果分析表格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95%,这表明第二产业增长与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部门之间存在联系,由两个模型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每变动一个单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动0.9个单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每变动一个单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动1.1个单位。因此,商贸流通业增长对我国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拉动和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促进效应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够推动我国第二产业崔默升级,从我国商贸流通发展规律来看,商贸流通业能够大规模地、集中化地为产业提供媒介式商品流通服务,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区域内商贸流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最终引致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
2、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促进效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逐渐完善商贸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引进外商资本、高新技术和人才等促使商贸流通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商贸流通业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密切相关,现代商贸流通业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的商业经济影响全国范围内产业的发展,通过连锁、大型超市、专业化市场等流通方式影响区域内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区域和全国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间接和直接双向的影响,但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促进作用大于直接效应,通过商贸流通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促进效应体现在对居民消费的拉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就业率的提高和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伴随商贸流通业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整体发展,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和各区域、各产业结构的提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第一,对区域内生产企业的具有引导促进作用。商贸流通业对区域内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数量具有引导作用,影响区域内企业生产决策和销售决策的制定,带动区域内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的发展。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的在市场上的交换和流通处于附属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商品流通的因素是商品市场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的生产是生产企业部门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以市场为中心是产业生产的主导理念,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逐渐显现出生产企业围绕商贸流通市场需求来决定企业生产决策,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决策,这使得处于交易活动末端环节的商贸流通业成为控制整个产品销售链。
第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贸流通市场将产品生产领域和商品的消费领域连接起来,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商贸流通市场影响居民消费商品的种类和价格。当商贸流通业规模较小时,产品市场需求较小,不能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降低产品的流通效率,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商贸流通产业链企业的发展。在新型经济发展背景下,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消费全国范围内的产品,实现产品的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双链结合发展,扩大产品市场的需求,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商贸流通专业市场通过将购物、娱乐和商务等集为一体,为全国范围内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促进消费需求。商贸流通中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融合发展催生批发零售业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减少商贸流通中产品销售的环节,提高了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带动产业组织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商贸流通业促进产品生产过程的社会分工,有利于生产和消费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增加商贸流通的中间环节会促进整体产业链的持续增长。结合区域内资源优势,利用商贸流通业将资源和产业特色优势转移到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带动产业的整体平衡式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首先,商贸流通业会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企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技能,联系涉及原材料和中间产业在内的各行业,激活整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其次,商贸流通业发展增强产业链,带动区域内产品生产效率,深化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分工。再次,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形成特色专业化市场。
四、结语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引导性地位,能够促进生产和消费,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现代化商贸流通方式下,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更能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通过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区域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商贸流通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经济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产业互动发展的战略,为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和新的上升空间。首先,以我国区域内产业链为基础,加强产业间的互动和联系,在农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努力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推动商贸流通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其次,适时的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商贸流通业的媒介作用,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提升区域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实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最后,整合区域内经济资源,合理分配资源,重点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利用流通业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中介作用,促进区域内空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2] 王少斌:商贸流通业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1(5).
[3] 颜萍: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11.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一体化
一、虚实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敏感的神经,因此,现代经济学需要高度重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高度重视和积极展开现代市场经济的虚实一体化研究。
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不论是由股票的交易拉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还是说哪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那要看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因而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到实体经济领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就只是治理试题经济领域的价格,那是比较片面的,而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前言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在21世纪,关于国民经济运行的研究,不论是关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还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都必须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因为在现实中这两大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二、股票市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是自然人和法人(买方、卖方,以及中介方),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股票的交易。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按照这一理论,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实体经济变量未来价值的理性预期,也就是说一种股票的价值应当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能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 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来自其本身的虚拟性,虚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增强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例如购买某种股票的人越多,就会促使更多的人购买这种股票。人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正反馈作用,它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股票的价格大起大落。
三、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股票市场的研究就是虚实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在现代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虚拟经济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虚拟经济的运行中,股票市场的运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运行不仅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股票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消费,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财富的变化及预期的变化对推动消费支出的影响;其次,股票价格影响投资。股票价格通过改变资金成本;影响信贷渠道;影响固定投资等渠道间接作用于投资。
股市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股市的上升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并且由于“财富效应”而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股市泡沫破灭时,人们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因心理恐慌而争相抛售各种金融资产,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质上寻找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物及其运行规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经济变量相互作用。
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内价格,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利率下降就相当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它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购买力的“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以及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汇率传导机制。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作为开放经济中的重要变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本币升值为例,本币升值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进而导致产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再者,本币升值引起进口物价下降,若国内物价水平不变,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等。
第三,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股票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率提高,则会引导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体,实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第四,金融衍生品,实物金融产品等投资收益率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类似于股票收益率传导机制。
五、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由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致全球,表明虚拟经济和试题经济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连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还需要认真探索在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的问题。
现代经济是高度虚拟化的,如果宏观调控知识调控实体经济,那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不涉及股票市场,不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早晚是要出现大问题的。自由的股票市场应该终结了,自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该终结了,而应当建立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个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长期规划研究;第二个层次是财政政策运作;第三个层次是货币政策运作;第四个层次是加强各国的协调合作。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化已成为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染和溢出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使全球经济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于民营企业的转型改革,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我国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和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以下分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1.1 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相关材料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提高,这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成本的日益增长。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物价的不断上涨为许多的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的同时,原有的原材料成本预算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价格增长,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民营企业的成本资金压力,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健康发展。[1]
1.2 资源环境的约束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意识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浪费问题,资源的逐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污染不仅限制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发展产生了阻碍。为此,我国提出了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观战略的要求和引导下,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模式,从而进一步的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需要。
1.3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和水平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综合发展。[2]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成本较低,无法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造成企业的经济发展缓慢,为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经济水平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必须实现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加快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提升其综合的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以提升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2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经济的压力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使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一些先进化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政策都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综合经济的建设,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提出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改革。[3]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压力导致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加,使得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制约。
2.2 资金的短缺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改革,而资金的短缺也成为影响企业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通常都是中小企业,流动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对于实现改革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同时由于政府的相关支持力度较低,也无法实现企业的大资金贷款等措施;另一方面,国家政府部门在积极支持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改革资金无法成功下发到民营企业当中的不良社会现象,这是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之一。
2.3 融资体系的不完善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成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融资体系的合理建立,将有效地缓解企业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的融资体系都不够完善,许多的相关制度建立都缺乏合理化和先进化,从而导致融资困难造成的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改革。[4]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全面,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也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3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
3.1 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发展中,许多政策和法规对于民营企业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弱,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市场经济压力,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国家必须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大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应当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放宽政策,加强对于部分民营企业的管制,促进非公有制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实现对于民营企业资金合理利用的有效监督,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也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放宽民营企业的要求标准,扩大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加强对于银行的保证,使银行可以建立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政策优惠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问题的同时,具备更多的流动资金对企业内部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改革,加快民营企业的综合水平提升。[5]
3.3 建立健全的融资体系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应当在企业内部制定符合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融资体系,使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充分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企业可以在良好的资金环境下进行转型和升级。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加强大中型金融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积极扶持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通过资金的稳定保障,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加速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有助于产品的市场实现
由于商业的产生,专门从事商品的交换活动,解决了同一生产者既要参与商品生产,又要进行商品交换的矛盾。“一个商人(在这里只是看作商品的形式转化的当事人,看作买者和卖者)可以通过其活动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能减少力的无益消耗,或有助于腾出生产时间。”(《资本论》第3卷第364页)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的分离,不仅可以节省劳动者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投入生产,实现社会的合理分工;而且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缩短了流通时间,加速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进程。
二、节约社会劳动,有助于社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
商业的存在是社会劳动的节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的统一。由于流通领域资金的增加,意味着用于直接生产资金的减少。如果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要自营商品买卖业务,势必需要在流通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整个社会用于生产的资金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商业的存在,专门组织商品流通,可以代替众多企业在流通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约社会资金,降低流通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减少流通资金占用,从而增加生产的投入,有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
三、有助于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资源在不同行业、部门及区域的流转及配置,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一方面,交换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也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不能通过交换来补偿要素资源,再生产也无从进行。同时,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不断扩大,市场也会获得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运行必然发生成本代价。交换须以一定的资源支出为代价,因而产生交易成本。加上市场不确定性(价格、质量、品种等)、交易对手数量等因素以及人的因素(有限理性的机会)等等,增大了市场交易的难度和交易的风险系数。显然,商品交换,运用市场机制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也是不低的。完善的市场,高效的流通,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再生产与促进论
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流通是与交换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组成,“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91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在这个统一体内,生产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不仅影响生产,还通过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间接地反作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
从总体上看,交换是受生产所决定的。生产决定交换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生产为交换提供物质对象。第二,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交换是在生产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分工才有交换,社会分工越深入、越细致,交换就越发达、越精细。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方式的性质变了,交换关系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第四,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第五,生产为交换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交换虽然被生产所决定,但交换也可直接影响生产,对生产起反作用。第一,交换使社会再生产最终得到实现。一方面,没有交换,产品就不能进入消费领域;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资料的取得也不能最终实现。第二,交换能促进生产的分工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交换能促使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第三,交换的发展会促使生产性质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商品交换曾促使原始社会瓦解,商业曾分别促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两种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第四,商品交换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商品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商品生产是以商品交换为前提条件,当市场扩大,交换范围扩大,产品有了销路,便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流通速度越快,流通的时间越短,同一资本能够重复生产过程的次数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31页)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就越大。第五,交换还能够缓解或激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促进或缓解生产的发展。
市场经济与后重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着社会再生产过程,流通仍是生产、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从经济运行的层次看,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中,生产与流通关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中买方市场形势成为一般现象,流通在经济运行中对生产、分配和消费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既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中介地位,又处于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枢纽地位。
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完全建立在流通基础上的,流通成为生产是继续进行和进一步扩大的关键。首先,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能否实现“惊险的一跳”,即能否完成流通过程所决定。其次,维持再生产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部分要通过市场即流通过程取得,各种生产要素能否在流通过程中高质量地获得,就成为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第三,生产的规模是由商品销售规模决定的,而商品销售是依靠流通过程进行的。因而,流通过程是否畅通,决定着生产采取中断、简单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流通业本身作为一种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本身虽不创造价值,但却决定价值的实现,促进价值的增值,加速社会财富的膨胀。它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甚至超过第一二产业。下面是几个验证“流通后重地位”的实例。
从发达国家来看,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制造业吸引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在20世纪,流通革命使流通业吸纳了从制造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过剩人口。目前,美国3/4的劳动人口与日本2/3的劳动人口都是从事流通业。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也在50%左右。
在我国,就业人数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1994年为54.3:22.7:23,预计2010年将是38:24:38。三类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八五”期间为20.7:47:32.3,预计2010年为8.5:54.7:36.8。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比值较低,但其增长趋势是不容忽视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流通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流通对国民经济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就越明显。根据联合国1996年统计年报数字,1973年―1993年,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德国(1970―1993年)、法国(1980―1991年)6国的商业增加值每增加1%,则会分别拉动各国GDP增长0.1525%、0.1378%、0.1381%、0.1281%、0.1063%和0.1472%。上述6国商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仅次于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居第4位,其中英国和韩国位于服务业之前,居第3位。可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重要依赖因素。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存在问题发展政策
一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其他行业更大,更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已经超过10%,甚至高达20%以上,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所具有的价值大、需要刚性、附加值高,并能随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升值的趋势特点,使房地产业有极强的投资吸引力.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吸引的外国投资额中,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25%左右,通过房地产业带动吸收投资的项目占到40%,而房地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利用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既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积累,又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⑴以供给决定需求,城市化规划脱离市场化进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南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风”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⑵片面追求高层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脱离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或者是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⑶地产市场不成熟,导致盲目的高地价和低地价。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⑷房地产经济泡洙与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未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向
⑴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⑵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信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⑷如何防范房地产泡沫。①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预防限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建立健全城市基准地价与地价公示制度以供市场交易参考,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评估制度、商品房出售网上申报制度,监视土地交易价格、调查地价与土地交易情况,对取得优惠政策受让的土地再交易进行严格限制,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测与调控.②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③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设立符合当地房地产市场规律的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的量化区间,有计划地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点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防范房地产泡沫.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灰色度关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一直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部分,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在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有着显著成绩,同时也招致了许多的争议。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表现在许多的方面,商品房等的大规模建设、房价的跌宕起伏、商品房销售额的不断上升等均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广大。在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的环境中,房地产行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并在以后的市场完善与经济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
无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市场的广大,都离不开房地产市场巨大需求的刺激和诱惑,众多的需求因素推动房地产行业始终向前发展并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房地产行业涉及多个经济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联系多个生产行业的关键,正因为它的复杂性,也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许多的刺激因素,间接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价格、人均收入等因素在对房地产的需求上均起着显著作用,但不同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大小又有所不同。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度,对不同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将对各个需求因素的作用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与把握。同时,也为规范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合理的调整依据,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
1、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的确定与分析
直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因素有多种,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作用,成为经济效益与争议的来源。
1.1 房地产价格对于市场需求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商品的价格始终是交易的首要考虑对象,合理的交易价格将有效促成消费,并实现贸易的繁荣甚至一度膨胀。价格也因此成为调节市场、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房地产价格的一丝波动都广受关注,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关注与重视,反映了它对于消费需求的重要影响。商品房的价格近年来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然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也有些持续走稳的趋势,但无论如何,广大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并与商品房价格紧密相连。房地产价格因不同城市、不同地域而异,但都能反映本地区的需求状况。在商品房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房产的巨大需求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纷纷抓住时机大量购房,造成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并直接刺激房地产行业的再度发展。相反,如果房地产价格在某一阶段过高,则房地产市场就显得较为低迷,人们也普遍选择观望态度,消费需求也逐渐被过高的房价所遏制。因而,房地产价格成为直接影响房地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2 城镇居民收入成为房地产消费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
交易行为的促成是在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不仅实现了整体经济的良好发展,也给国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可观的改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升,这就给了居民比较强的购买力,从而也刺激了居民的需求。
房地产的购买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农村住房多为自建房,因而,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制约房地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多个行业的持续繁荣,经济的长足进步给居民带来了收入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居民更加有意愿去购买商品房。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支撑起购房的需求。
1.3 人口数量也成为影响房地产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国家人口政策与社会进步的推动,我国的人口状况也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征,家庭人口直接刺激了住房需求。另外,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城镇地区,往往人口密集,外来人口的集中使住房需求大大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大,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多,从而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人口纷纷流向城市地区,定居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住房需求也不断加大。
1.4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房地产需求的重大影响方面
房地产行业关联度高,行业交叉性强。因而,它的持久繁荣以及需求旺盛都需要国民经济整体的良好态势。必须以整体的经济繁荣做后盾,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依靠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各行各业的繁荣带动的不仅是房地产的发展更有居民的物质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因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的消费需求。
1.5 政策法规成为房地产需求的客观影响因素
房地产行业因其特有的复杂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因此,它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故而,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各项政策法规的颁布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法规,而这对房地产市场均有着重大的影响。政策的稳定以及政策对于房价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房地产的需求状况。
2、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简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项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通过具体的曲线接近具象地分析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它对于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的客观描述也极为科学和有效。
关键词:经济转型 区域经济 结构调整 路径
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转型视角下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发展的结构布局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所谓的经济转型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基本发展要素,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方面也有严格规定,从而有力保证了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从基本国情来看,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经济转型问题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然而,从当前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其效果收效甚微,整体发展格局建设依旧任重道远。面对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改革的基本任务
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转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无疑是一次契机,在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从经济转型的内容来看,其发展要求不仅包括了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品结构和区域分配上也有着严格规定。作为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面对金融危机与周期性经济增长的问题,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能够积极找寻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对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制度革新影响深远,在结构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运转。
关于经济转型背景下区域经济改革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促进意义。经济转型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契机和机遇,区域经济理应牢牢抓住这一产业发展优势,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角度实现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其二,从职能定位角度促进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与国有企业的结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积极做好自身的战略调整,促进市场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其三,从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角度促进区域经济变革的有效实施。国民经济素质也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休戚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经济能够经济获取市场与科技的发展因素,依靠自身的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革新。
二、经济转型视角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急速变革时期,这同时也使得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转折性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方面,在经济体制的创新驱动方面也具备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这对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升级大有裨益。从自主创新角度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角度夯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经济转型视角下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出发,侧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突出市场优势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体现。此外,外部资本的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尤为重要,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有裨益。
(二)从市场经济产业机制建设的角度体现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的产业机制创建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这就需要区域经济需要根据市场准入机制积极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以公平竞争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模式当中,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从市场、企业等多方面突出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的指导作用
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经济转型背景下区域经济更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积极利用政府、企业等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突出市场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作用。此外,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还依赖于特色产业的建设,这也使得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三、结束语
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经济制度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这样的宏观发展环境无疑为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经济转型的基本模式之下,完成从市场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成功升级。然而,当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明确其本身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中突出区域经济转型的基本要义,积极拓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专业素质与智能定位的双重角度实现对市场管控机制的有效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改革中的制度缺位问题,凸显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世锦.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何在[J].望.新闻周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