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30 16:4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投资问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投资;金融资产;会计

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技术规范,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具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以下主要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资产和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企业购买基金进行间接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由两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具体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二、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股票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若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考虑归属问题时,看其是否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若没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仍归属为长期股权投资;若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归属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若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作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若股票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股票投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股票形成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其会计处理的过程比较分析如表1。(见下页)

案例1,乙公司2007年7月13日从二级市场购入丙公司普通股100 000股,每股市价15元,手续费3 000元;乙公司至2007年12月31日仍持有该股票,该股票当时的市价为每股16元。2008年2月1日,乙公司将该股票出售,售价为每股1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 3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其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取得: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 500 000

投资收益 3 000

贷:银行存款 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 5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00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 000

贷:投资收益100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初始确认时,乙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7月13日,购入丙公司的股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贷:银行存款1 503 000

2.2007年12月31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7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3.2008年2月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1 298 700

投资收益 301 3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 503 000

――公允价值变动97 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7 000

贷:投资收益97 000

从股票的买进,到股票出售共发生投资损失204 300元。

企业购买股票,不论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还是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对企业利润的总体影响相同,只是在持有期间内,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会影响企业各期的损益,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价格变动,除非发生减值损失,不会影响企业各期损益,会影响各期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会计问题

(一)企业投资债券形成金融资产的归属问题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可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若企业购买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从主观上讲,企业有明确意图将其持有至到期,并且从客观上来讲,企业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归属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管理和核算,若不具备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考虑归属问题时,若债券价格的变动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券价格的变动不可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时,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

企业购买债券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在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开拓了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了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了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使会计工作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新准则的实施任务艰巨,本文仅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其应用指南规范的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会计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小镭, 薛祖云.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精华讲师团.中级会计实物.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3] 编写组. 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第2篇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流动无序是困扰区域经济成功转型的主要问题,而创业投资是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然而,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在制度、技术和机制等方面受到限制。本文受到东南沿海部分城市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启示,对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对策。期望为政府提供引导和规范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决策参考依据,对于改善民间资金无序流动现状、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投资民间资金中小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向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门槛高、手续繁琐,而民间借贷门槛低、灵活性强。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借贷结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扩张,加之宏观调控、流动性收紧的政策背景,民间借贷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以温州市为例:民间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月利息达到2分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0.15元,年利率高达180%。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年毛利润率在10%以下,一般在3~5%之间。高利贷收益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而从实体经济投入借贷行业。而高利贷规模越大,高利贷崩盘越快,坚守实体经济的企业倒闭也就越快,形成了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投资、加快发展、创造就业以及拉动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小企业债务危机救助是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担负的行政责任。因此,问题的核心不是“是否救助”的问题,而是“如何救助的问题”。 政府在很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比如:加大资金保障和税收减免力度、做好企业帮扶、司法调解、风险预警和倒闭企业的善后处置工作。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在两者之间通过制度、技术和机制架起一道桥梁,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无序流动的问题。

二、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创业投资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内诞生的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1]。从世界各国创业投资发展经验来看,创业投资以创新而坚实的脚步领跑于新经济的投资大潮,为各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萌芽、成长、成熟的机会和养分。美国在二战后从法规制度着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得美国的创业投资环境呈现出良好的形成态势并开始积极地运作[2];英国采取的实用型措施很快在1984-1996年获得显著成效,该期间英国的创业资本的海外投资总额有了97.52倍的高速增长;日本在1972-1973年进入了创业投资的,于1975年专门建立了风险企业中心,以对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初期培养。纵观世界各国创业投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创业投资在创造劳动就业、刺激GDP增长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创业投资也凭借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找到稳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繁荣背后,有着创业投资睿智、灵活和实效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创业投资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业资金来源,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推动,我国创业投资取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达720余家,项目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软件产业、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应该说我国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第一,创业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些具有市场远见与胆识的投资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历来有着强烈的抢占市场先机的冒险精神;第二,我国相对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创业投资,将民间资金汇集起来,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第三,我国教育资源丰富,为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软环境。

三、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障碍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扶持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根本无法满足创业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3]。从国内外创业投资发展路径来看,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是促进创业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它不仅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而且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创业投资体系[4]。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民间资金投资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依然不高,由低档次、粗放型投资向高新科技、集约型投资的转变尚未完成。不少民间资金没有真正把握经济的长期走势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把自己的资金投向与产业升级的方向、政府引导的目标结合起来,盲目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以及稀缺性资源,既增大了投资风险,也加剧了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从制度和机制层面限制了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然而创业投资过程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和结果的外部经济性大大弱化了民间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技术层面阻碍了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

四、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对策

(一)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这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5]。然而,相对于一般投资而言,民间资金创业投资更注重于时机选择以及环境成熟和规范度。为此,应该进一步制定有利于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合法权益;其次,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使用效率,平等对待各类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主体;第三,进一步规范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加快创业投资征信系统建设

创业投资征信系统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产品,使创业投资主体能够全面了解创业投资经营方以及创业企业的资信水平,从而防范创业投资风险,保持创业投资产业稳定发展[6];同时,通过准确识别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经营状况,保存其信用记录,有助于形成促使其重视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约束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征信宣传,大力培育征信市场。

(三)完善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

在创业投资产业运行过程中,中介服务体系担当了承接人和联络者的角色[7]。良好的创业投资中介服务体系意味着在本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专门的、畅通的服务网络,使得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得到更为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市场信息、满足更为切实的投资需求。因此,应建立起政府、创业投资主体、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介服务平台。不仅使政府出台的引导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利好政策被创业投资主体更好的吸收,创业投资主体也能及时获得市场的最新动态以便于设计更好的创业投资方案。

(四)完善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良好的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是带来资本收益和民间资金创业投资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创业投资的自身情况与特点,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对于市场准入制度要做到:其一,在准入执行过程当中要保障程序公开、公平和公正,而且要勇于接受外部监督;其二,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准入范围的扩张或缩小;其三,引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民间创业投资进行考核和评价,拒绝经营不善、资信水平不高的创业投资主体,欢迎和接纳投资能力强、防范风险水平高的创业投资主体。在市场推出制度上要努力架设创业投资的合理退出渠道,提高退出机制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五)完善创业投资的引导机制

要促进和完善创业投资的引导机制,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完善创业投资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报酬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等来给予经营者薪金、股权、职权等,提高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和投资效率;第二,要完善创业投资的监督机制,通过创业投资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对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进行监管,使创业投资运营流程更为细致和透明,并努力维护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第三,要借鉴委托理论,解决创业投资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创业投资主体更好的让渡经营权,使得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投资企业拥有更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第四,进一步加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步伐,不断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和扶持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第五,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融资支持;

(六)加强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努力为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产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针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特性及时提出风险规避策略,提高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创业投资风险,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从而促进宁波市创业投资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结论:我国民间资金创业投资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之创业资本市场体系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维护投资环境等手段可以打破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制度、技术壁垒,可以很好地解决民间资金流向问题,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基金资助: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1A1023)

参考文献:

[1]黄先可,孟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创业资本系统研究.东岳论丛.2011.32(1):115-119.

[2]胡海峰,王佳.美国创业投资的若干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5(10):164-165.

[3]刘健钧.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赵志军,张晓晖,尹海英.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经济纵横.2011.(11):57-60.

[5]钱野,林晔,周恺秉,沈悦林.杭州市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及其退出情况调查.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53-56.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概况;海外投资特点;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到来意味着民营企业将面临两项基本任务,即保持本国市场和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民营经济21世纪的新使命。

一、福建省民营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福建省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点。

伴随对外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逐步成为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2005年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企业达52家,占总数的78.8%。从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2005年12月,全省各类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03亿美元(包括以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民营企业达2.03亿美元,占总量的67%。

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也已成为福建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目前,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对外投资项目由小到大,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末,福建省共核准民营境外企业405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5万美元,尽管比全省平均规模76.4万美元低了34%,但是与2000年相比,却提高了近30%,规模和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并涌现出新大陆、三山钢铁、梅生医械、优拓贸易等一批跨国投资的优秀民企。

(二)投资领域由单一到多元,涉及贸易、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

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2005年,福建省共批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其中有72家为民营企业。

(三)投资区域由港澳为主转向新兴市场,涉足新的国家市场有所增多

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分别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或加工网点,开创了福建企业在上述国别投资兴业的先河,使福建企业境外投资涉足的国别从原来42个增加到48个,投资区域更趋多元化。

(四)境外企业发展由试探到扎根,增资发展项目增多

一批前期试探性投资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稳住阵脚后纷纷追加投资,加快发展步伐。仅2005年,全省民营境外企业增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4%。例如,福建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和香港的境外企业共增资825万美元,福建国航(香港)海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82.5万美元,从中显示出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五)由个体分散投资为主开始向集中成片方向发展

福建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福建省在俄罗斯、匈牙利、阿联酋、古巴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有的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资源相当匮乏的福建省来讲,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外双方各占股份50%。该境外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精选磁铁矿。每年可返销国内磁铁矿200万吨,弥补境内生产企业的资源短缺,并可年带动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多万美元。这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使福建省在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三、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一)应对国际化挑战先天不足

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时间短,抵抗国际风险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低、小、散”问题突出;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政策配套不健全,国家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国际市场网络还未真正形成;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找不准自己的销售目标市场和准确投资方向。

(二)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则相对困难;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管理模式落后,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审核,严重影响其融资手段的实现。

(三)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一方面,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缺乏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研发核心产品和规范管理的能力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长期立足国内市场,忽略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既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又精通国际贸易,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四)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国际化步伐

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业自律和价格协调作用不大,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程序、做法了解不多,跨国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代表性不强,跨地区、全国性的协会较少。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上缺乏代表性,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峻

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受到反倾销调查和指控,被征收高额的税率。一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质量、技术、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严重影响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我国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可以预见,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出口贸易增多,我国已进入贸易

摩擦的高发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辅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实现。

(一)完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为了尽快摆脱管理机构多元化、政出多门的状况,应尽快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指标与统一的统计路径。由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使之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做到高效率,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完善资金、税收及保险等支持政策

从现状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除继续保留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外,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同时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此外应当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最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在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

(三)为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1、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到境外发展商或销售子公司,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商业网点。另一方面,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资办厂,利用两种资源,熟悉两种文化,而后独立发展。

2、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宜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3、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要立足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的对外投资,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4、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要凭借侨乡优势,把握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契机,先把“走出去”的重点放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而后放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等经济与我国经济存在较大互补性的地区,同时,创造条件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四)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1、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布局和组织结构,寻求最佳规模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鼓励更多的实力型民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2、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中的有力武器,要着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使企业在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3、培育提升名牌品牌。作为民营经济示范区,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心进行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切实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以提升五大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推进民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五)加快培育国际化经营人才

第4篇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财务指标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在用途、状态、目的等方面与企业自用的厂房、办公楼等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销售的房地产是不同的。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经营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已出租土地的使用权,这实质上是让渡资产使用权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投资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是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后转让赚取增值收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公允价值计价,使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巨额资产浮出水面,净资产值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公司对于市场的依赖更大。而在后续计量中,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1)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对于企业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只有在购入房地产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才能称之为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购入房地产,自用一段时间之后再改为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的,应当先将外购的房地产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租赁期开始日或用于资本增值之日起,再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2)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地产,只有在自行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的同时开始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才能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一段时间才对外出租或用于资本增值的,应当先将自行建造的房地产确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自租赁期开始日或用于资本增值之日起,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影响

1.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我国原来的处理是,把其作为存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对后两者要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这样其账面价值在逐渐减少,而事实是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有的甚至上涨几十倍,我们按原来的核算方法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做出准确的评估,那么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会计报表可以实时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满足报表使用人的需要。

2.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增强相关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判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标准比国际会计准则更为严格,其要求公司应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不允许公司采用评估手段,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这样的规定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有依据,不容易引起争议。

3.增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的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按国际目标会计准则的形式单独核算,同时又规定了严格的前提条件,这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适应我国的国情,也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因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要随市场变化而上下波动,这样势必会给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财务指标带来影响。最初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由于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现在的市场价格是取得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使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大幅增加,但是由于新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这样投资性房地产溢价部分就不会增加企业利润,但会大幅增加所有者权益,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大幅降低,其他相关指标也会出现大幅波动,而在后续计量中,由于不计提折旧和摊销,则会增加利润,又因为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被计入利润,如果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下降,则又会引起资产和利润的减少,这样导致利润随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但却不会带来实际的现金流。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成为利润波动的重要因素,增大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到许多重要的财务指标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报表使用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也增加其分析财务报告的难度。

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相关性是企业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之一,因而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被正式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虽然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启用,必然使其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价值产生变动。公允价值的引入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的情况主要有:一是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将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处置时需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三是期末计价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当日的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税法的理念则是强调收付实现制,即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现金流为征税依据。当会计和税法规定存在不同观念时,税金的计算应遵循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所以在成本模式下,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可以计提折旧或摊销,现行税法规定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全额或部分抵扣(超过税法税前扣除标准需作纳税调整);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则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就享受不到税前抵扣的优惠。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为了与目标会计准则趋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也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价值,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我们还需要继续探讨,对其中的一些概念、方法还要有更细致、更有操作性的规范,减少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一些顾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允价值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只能改变企业资产账面上的数字,并不能改变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公允价值的波动最终还是要回到自身真实的价值上,所以企业要想得到认可,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经营,才能让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第5篇

【关键词】 有限合伙人; 普通合伙人; 所得税

由于有限合伙制企业构成免税主体,并通过普通合伙人的激励报酬安排有效地解决了创业投资中资金供应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创业投资企业的最优组织形式。我国于2006年8月修订了《合伙企业法》,明确了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地位。自此之后国内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陆续出现。由于有限合伙制是我国的新生事物,合伙人应如何缴纳所得税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2008年12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159号文),对合伙企业合伙人如何缴纳所得税问题进行了明确。本文针对我国合伙企业合伙人的所得税规定,对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中两类合伙人的所得税缴纳及潜在问题进行剖析,以找出目前税收制度下存在的不利于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

一、我国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规定

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包括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在创业投资企业中,有限合伙人多为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或者富裕的个人,它们不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提供了合伙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源(通常为合伙企业资金总额的99%),并以出资额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通常为一群经验丰富的创业投资家,他们仅象征性地提供合伙企业资金的1%,全面负责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承担无限责任。目前我国的普通合伙人通常由民营投资管理公司充当。根据有限合伙契约的收益分配条款,普通合伙人在合伙企业的存续期内每年提取占承诺资本2%左右的固定管理费和所投资的股权上市或出售后10%~30%的投资收益提成;有限合伙人按其出资比例分配余下的70%~90%的收益。可以看出,普通合伙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报酬,而有限合伙人的收入是资本投资收益。

我国财税[2000]91号文、财税[2008]69号文和159号文对合伙企业的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定,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纳税义务人的确定与适用税法。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对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由合伙人按照协议约定(或协商决定)的分配比例(或实缴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比照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规定了应纳税所得及其税前扣除的内容。规定应纳税所得为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其中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合伙人的费用扣除标准参照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定,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三是规定合伙企业年度亏损的弥补原则。规定如果合伙企业出现年度亏损,允许其在五年内以经营所得弥补亏损。若合伙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合伙人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不能以合伙企业的亏损抵补其它盈利。

依据上述规定,本文以案例来说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中自然人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的应税所得的计算。为简便起见,现假设由自然人A、法人B各出资2 975万元人民币、法人C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一家承诺资本规模为5 000万元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其中A和B作为有限合伙人仅承担出资义务,并分享最终收益的80%;C作为普通合伙人,负责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每年提取承诺资本的2%作为管理报酬,在有限合伙人收回全部累计投资之后分享最终收益的20%。协议约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存续期为10年,未满期前各年已实现的净利润的50%用来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期满后企业解散,偿付合伙人的投资成本并分配最终净收益。假设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每年要支出财务费用及其它营业费用200万元,在设立后的前三年内该企业未取得任何投资收益。自第四年始,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开始处置投资股权,并从一些受资企业处获得股息等收入,逐渐实现了年度利润。合伙企业的投资利润和利润分配情况及根据税收政策规定计算的各合伙人的应税所得详见表1。

二、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关于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所得税政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一)普通合伙人固定管理费的税务处理政策不明朗

普通合伙人的实际所得包括年固定管理费收入和利润提成两部分。现行政策规定对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实行“先分后税”原则,由合伙人按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或实际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但对于普通合伙人的年管理费是否应在分税前计入合伙企业经营所得中,现行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财税[2000]91号文规定了投资者的费用扣除参考标准和“投资者的工资不得在税前扣除。”参考该条规定,上述案例将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费收入直接计入了合伙人的分税基数,没有在分税前进行扣除,造成分税后合伙人的实际收入与税负不相匹配,有限合伙人承担了应由普通合伙人负担的部分税收(见表2)。

(二)对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不合理

前面已经分析到,有限合伙人从创业投资企业取得的收入性质为资本投资收益。当有限合伙人是自然人时,其收入类同于新《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第(七)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第(九)项“财产转让所得”的规定内容。普通合伙人取得的收入主要为劳动报酬,但也有部分资本投资收益。现行合伙企业相关税收条例规定,个人合伙人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应税项目,扣除24 000元的年费用标准,适用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未区分个人合伙人的收入性质。对比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税率为20%,对个人合伙人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将形成同类收入不同税负的局面。即对于同是从事股权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直接购买企业的股权或股票承担的税负将远远低于投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的税负,这不符合行业间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不利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的收入未进行定性,潜藏一笔收入多重征税的可能

现行税收政策只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合伙人的收入性质未予以确定。创业投资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投企业的利息、股息所得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这些收入分配给法人合伙人后在作税务处理时应归为哪类性质收入,现行税收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将创业投资企业的法人合伙人的收入不加区分一概按经营所得处理,就会出现重复征税现象,分配到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手中的来自于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分红的收入就会在法人合伙人处再次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笔收入最终到达个人投资者手中时就经历了被投资企业、合伙人企业和个人三重所得征税。

(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的亏损弥补政策不合理

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合伙企业的年度亏损只能在5年内以其经营所得弥补。法人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法人合伙人若投资两家以上合伙企业时,不得跨企业弥补亏损。这种亏损弥补政策将会产生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经营同类业务拥有相同利润的企业承担的税负不同。如A、B两家企业都从事服装生产业务,并都作为有限合伙人设立了两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A企业从服装生产业和两家合伙企业处获得的净收益分别为5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B企业从三处获得的净收益分别是0、300万元和100万元,则这两家企业的净收益均为400万元,但由于合伙企业的亏损不能抵补其它盈利,因此A企业当年的应税所得达到700万元,而B企业只有400万元。这种征税方式明显对A企业不公平。二是存在企业在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仍要交所得税的不合理现象。如A企业作为合伙人参与了3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某一年度由于行业不景气,这3家创业投资企业中有两家亏损,按分配比例A企业应承担的亏损总额达400万元,而第三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盈利,A企业分配到账上利润100万元,那么这一年A企业整体亏损300万元,但仍要对第三家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分配的100万元利润交企业所得税。这种亏损弥补政策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不利于法人参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

三、对修订我国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建议

有限合伙制能有效地解决创业投资活动中的委托问题,是外国投资者普遍推崇的一种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海外有经验的创业投资者参与国内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以发展民族创业投资行业,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现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所得税法就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实际所得征收所得税

对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仍保持“先分后税”原则,但各合伙人以其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实际所得作为应税基础。合伙人的实际所得为其从合伙企业处取得的管理费报酬、工资收入和利润分成之和。对实际所得征税能很好地解决普通合伙人管理费收入税务处理不明朗的问题,使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处于公平的税负环境中。以实际所得征税也不存在目前实务界普遍反映的“留存收益计入应税所得严重影响创业投资企业利用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的问题。

(二)合理界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的收入性质,并根据收入性质确定税收减免与税率

合伙人从创业投资企业获得的收入有来自合伙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处取得的投资收益和其它经营所得,也有来自于合伙企业支付的管理费收入。对合伙企业发放给法人合伙人的来自于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息收入,为防止重复征税,应允许法人合伙人在缴纳所得税时扣除在被投资企业已缴纳的所得税。为实现公平税负原则,对同类收入应按同一税率征税。因此,自然人充当合伙人时,有限合伙人对所有收入和普通合伙人对利润分成收入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和“股权转让所得”适用的单一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普通合伙人则对管理费收入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规定的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自然人因从事创业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按单一税率征税,在创业投资合伙企业解散时,合伙人就不会由于留存收益累计发放造成的实际所得过高而承担超额累进税率下的过高税负。

(三)允许法人性质的创业投资企业合伙人合并收入纳税

当创业投资企业的合伙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时,允许将其从创业投资企业获得的收入与其它收入合并后纳税,并允许在其出现整体亏损时,在其后五年内以整体经营所得弥补亏损。合并纳税不仅意味着法人企业可以用创业投资活动的所得弥补其它经营活动的亏损,也意味着法人企业可以用其它经营所得弥补创业投资活动的亏损,以及多项创业投资活动中的盈亏互补,从而实现当年实际所得与应税所得一致、税收负担与应税能力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委托理论风险投资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着,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Gompers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另外,萨尔曼、勒纳、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黄美龙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具体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轻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张帏和姜彦福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经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非凡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田增瑞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南立新和倪正东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非凡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 统计等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 投资效益 分析 管理方法

油田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能源,油田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中,油田企业占据着十分必要的位置,对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广泛的影响。油田本来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油田开采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后期的阶段。从目前油田企业的各项发展来看,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只有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油田企业才能取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一、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投资工作深入不够

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以及经济评价,是很多投资项目都要做的两种前期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或公司在投资的决策进行前绝对不能忽略的工作步骤。很长时间以来,油田企业都存在着一些在前期方案上不够深入,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上比较滞后等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种“三超”现象,是油田企业投资项目上的典型问题,一直困扰着油田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深入,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实现油田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使油田企业在投资上的效益有所提高,是油田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油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所有的投资项目其实都要经过立项、可研等种种过程才能真正确定实施,但很多油田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不愿意过多花费,导致前期调研不够详细。等到计划下达以后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致研究,导致投资之后出现各种问题,给油田企业投资效益带来损害。

(二)投资决策的过程较复杂,时间较长

油田企业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投资计划周期上往往十分漫长和复杂,即便是最正常的申请计划,基本也需要经过至少一个月亦或几个月时间的等待才能被批复。但众所周知,在变幻莫测的今日社会,在投资方面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计划的额度上,油田企业最后一个季度往往是投资年度中所有额度最多的一个季度。正是因为每年都这样,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对这些情况都很清楚,他们对油田的财务制度也同样熟知。所以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利用油田企业投资的特点,知道油田企业在投资上无法跨年度使用,所以丝毫不在谈判中退步,从而导致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就是投资事前决策的主要内容,只有对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才能知道项目的投资方向与取舍多少等。投资项目中经常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将要投资的项目的技术旋紧与否,建设可能性大小,经济合理与否等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调查活动。可以看得出来,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是投资过程中必须准备的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即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做好投资的事前决策,保证投资效益的稳定。

(二)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进行控制与监督

不管是油田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投资都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果,只有对整个投资过程进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投资能够达到预定的效益目标。作为投资全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与监督最大的特点是对已经做出的决策提供高效、快速运转的保证。企业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工作基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控制欲监督是保证投资项目可靠转化成效益的前提,当然也是投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的一个环节。所以,对油田企业来说,为了对投资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监督,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对项目的加深了解,达到保证质量,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油田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的建立制度,把控制与监督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保证投资各个环节的良好运行。

(三)油田企业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

上面已经分析过,决策不够果断是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投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样会使油田企业贻误投资时机,失去好的投资机会,给油田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油田企业的体制和人。所以,油田企业要改革现在的投资体制,降低投资决策的复杂度;油田企业员工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在决策上做到果断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的效益不断稳妥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投资过程中做好控制与监督工作,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才能保证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投资与内部融资;融资约束;成本;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66―04

在理想的完美资本市场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来源与投资决策无关,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人问题,以及交易成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存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不可能与企业的融资来源无关。自Fazzari et al(1988)开创性地研究内部融资与企业投资的关系以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一直是国外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国内学者在梳理国外文献的基础上,也开始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得出一致的结论,笔者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一步验证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一、文献回顾

公司融资约束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是国外学者近几年讨论的主要课题,在学术界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外部融资成本与内部融资成本差异较大,即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当内部资金发生不足时,会受到投资不足的严重影响。因此,融资约束越严重的企业,其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就更高。国外学者主要通过选择股利支付率与企业规模作为反映融资约束的替代变量来实证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程度。Fazzari et al(1988)以股利支付率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的变量,开创性地提出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更依赖于内部现金进行投资的观点之后,大量的文献运用不同的融资约束变量实证研究后发现,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在融资约束性企业中更高(Calomiriset a1.,1995;Hoshi et a1.,1991;Houston and James,2001)。然而,Kaplan and Zingales(1997)运用Fazzariet al(1988)的样本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越弱的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与Fazzari et al(1988)的观点相反。Kadapakkam et al(1998)以企业规模为反映融资约束的变量,以OECD六国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大规模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大于小规模企业,Cleary(1999)。Allayannis(2004)的实证研究也进一步为融资约束弱的公司其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更强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企业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还受企业经营者对自由现金随意决定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而不完全拥有所有权时,管理者的人问题就会产生(Jensen and Meckling,1976)。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具有利用自由现金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Jensen,1986),当企业缺少净现值大于零的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时,经营者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与股东的利益相冲突。因此,经营者人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发展前景暗淡,或成长性较差的企业,由于经营者的人问题,企业投资与现金流具有正的显著的敏感性。

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企业投资与现金流具有正敏感性的因素。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外部资金供应者对价格的折扣传递给管理层的信息却可能是证券价格被低估了(Myers and Mailuf,1984)。这样,管理层发现不发行证券可能更有利,就会相应地减少投资机会。信息不对称模型预测了当证券发行对信息敏感时,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就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企业有价值的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发生投资不足。企业发展前景越好,或者成长性越好,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越严重,因此,信息不对称严重的高成长性企业更依赖于内部融资,其投资与现金流具有正的敏感性。Vogt(1994)实证研究发现,股利支付较低的大规模企业,经营者人问题对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更显著;股利支付低的小规模企业中,信息不对称对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更明显。Degryse and Jong(2006)以荷兰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企业的发展前景好与坏,投资与现金流都有正的敏感性,然而,与托宾Q值高的公司相比,托宾Q值低的公司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更显著,说明经营者的人问题更具有解释力。

由于中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国外的实证结论直接移植到国内缺乏说服力,国内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均发现投资对现金流非常敏感,但对其理论根源却存在争议。冯巍(1999)发现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仅存在于低股利公司中,并认为这是融资约束所致。何金耿和丁加华(2001)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基于Vogt(1994)模型的动因检验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主要源于成本,类似的研究还包括郑江淮等(2001)。然而,不同于前期研究,连玉君和程建(2007)发现融资约束程度轻的公司反而表现出更强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有鉴于此,笔者以中国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一步检验与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融资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是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融资约束还是成本所致,以期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与融资行为提供经验证据与理论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制造行业公司为样本,以22001-2004年为研究窗口,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ST、PT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或者财务异常或者已亏损两年以上,流动性约束十分严重。另外,剔除所需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采用了1097家样本公司观测值。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CMSAR)数据库。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结合研究目的,设计如下基本模型进行回归:

其中:I为投资支出因变量,以固定资产投资占年初固定资产净值的比表示。CF为企业的净现金流量,表示企业的内部资金,系数B1表示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系数。Q为托宾Q值,以公司的市值与账面价值的比表示,其中公司的市场以非流通股与每股净资产的乘积与流通股的市场价值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表示,Q值越高,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越

好,投资水平与Q之间正相关。CS代表流动性存量资产,以年初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短期投资之和除以年初固定资产净值表示,流动性存量资本将帮助企业在不景气时熨平投资,且避免企业不得不以高成本获得外部资金,同时提供了一定的担保以满足一些债务条款的要求。SALE代表销售收入,以期初主营业务收入除以年初固定资产净值的比表示,如果公司的销售收入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获得了市场的肯定,那么公司势必扩大投资规模,增加产品的供应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销售收入应该是企业投资的加速器。

为检验融资约束对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影响的假设,还设计以下变量:(1)企业规模。规模越大的企业,融资渠道越多,融资成本也越低,由于小公司上市比较困难,他们的相关信息很难通过公开融资渠道获得,从而使得他们面临较严重的非对称信息问题。与大规模企业相比,小规模企业的融资约束较为严重。(2)股利支付率。高股利支付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股利支付率满足投资需要,同时高股利支付率向市场传递企业发展前景好的信号,因此,高股利支付率企业的融资约束相应较弱。

三、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是否受融资约束影响的检验

融资约束影响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1至模型3是全部观测样本的回归结果,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在模型1中显著正相关,Q与投资也正相关,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成长性对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滞后一期的CS与滞后一期SALE变量,以控制的流动性资产存量与销售收入对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在模型2和模型3中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检验结果总体上支持了投资受企业内部资金影响的观点。

为进一步检验公司投资是否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笔者采用企业规模和股利支付率作为度量公司融资约束的变量,首先分别按这两个变量将整个观测值由低到高排序,企业规模(股利支付率)小于第35个分位数时,观测样本为“小规模(低股利)企业组”,企业规模(股利支付率)大于第65个分位数时,观测样本为“大规模(高股利)企业组”。然后分别对分组后的子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的模型4至模型7所示。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在小规模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都显著地正相关,但大规模企业中敏感性系数与显著性水平都略大于小规模企业,这一结果与Fazzari et al(1988)的观点不符,但与Kaplan and Zingales(1997),KadapakkametM(1998)的实证结果相一致。投资与现金流的敏感性在低股利支付企业和高股利支付企业中都显著地正相关,但在低股利支付企业中的敏感性系数与显著性水平明显高于高股利支付企业,为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的观点提供了证据,支持了Fazzari et al(1988)的观点。

(二)成本还是信息不对称假说的检验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信息不对称与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更相关,而人问题在发展前景暗淡的低成长企业中起更重要的影响。笔者以托宾Q值作为反映企业发展前景的变量,Q值越高,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首先按公司的托宾Q值将整个观测值由低到高排序,托宾Q值小于第35个分位数时,观测样本为“低Q值企业组(LQ)”,托宾Q值大于等于第65个分位数时,观测样本为“高Q值企业组(HQ)”。表2的模型1是用LQ*CF和HQ*CF两个交叉变量替代CF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当观测样本属于低Q值企业组时,LQ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O;当观测样本属于高Q值企业组时HQ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O,模型1中HQ*CF系数(0.291)大于LQ*CF的系数(0.134),而且显著性水平(1%的水平)也高于LQ*CF的显著水平(5%),说明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企业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起着更显著的影响。

为进一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笔者借鉴Vogt(1994)的做法,在模型中加入Q*CF变量,如果Q*CF的系数为正,说明Q值越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现金流系数,支持信息不对称假说,如果Q*CF的系数为负,说明低Q值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系数,又与人问题假说相一致。从表2中模型2的检验结果发现,Q*CF的系数显著为正,进一步支持了表2中模型1的结论。

第9篇

【关键词】投资效率 会计信息质量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冲突 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根据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成本会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产生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及资本市场机制来降低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

高效的公司治理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已审计的财务信息是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是衡量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否匹配、激励和监督是否相容的关键,某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治理效率。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会计信息具有定价和治理的功能,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冲突。例如,Biddle(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和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机制源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摩擦的减少,具有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公司会更少的偏离预计投资水平,从而抑制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同时,这些公司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性较小,在现金流充裕及低杠杆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正相关关系较弱,但在现金流匮乏及高杠杆的企业中,此正相关关系较强,此外,当一个企业的总投资水平较低时,高质量的会信息可增加企业的投资水平,而当总投资水平较高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减少总投资水平。

那么,对我国企业而言,会计信息是否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和治理功能,从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呢?为此,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的国内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管理者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中的运用,能够监督管理者和股东的行为,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

崔伟等(2008)通过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发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规模等得到控制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表明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积极影响。李青原(2009)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与公司的投资不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与投资过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袁建国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过度投资存在显著负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在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上市公司中,负相关程度更强。潘立生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抑制企业的投资非效率行为。蒋瑜峰等(2012)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投资不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在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中,此负相关关系更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此类企业产生更大的治理效应。马千棠(2012)研究发现:国内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投资非效率问题,但投资不足问题相比投资过度问题更加严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何熙琼(2012)以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但并非一定可以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国内企业的成本普遍较高,在成本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加深远。罗斌元(2012)通过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同时,成本或者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Kevin Sun研究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如何影响这种关系,其研究发现:相比主要来源是股权融资的行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披露质量及审计质量等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高于主要来源是债务融资的行业;主要来源为股权融资的行业并非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而是受制于会计监管。郭琦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有限,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小。

三、结论

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成本及投资机会识别能力等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借助于公司治理及资本市场等机制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其融资成本较高,更可能产生投资不足问题;较低的投资机会识别能力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较高成本,则可能产生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问题。

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会计信息也能发挥相应的定价与治理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其中,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行为。此外,在成本或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参考文献

[1]Gary C.Biddle,Gilles Hilary,Rodrigo S.Verdi.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relate to investment efficiency [J].Accounting & Economics,2009.

[2]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

[3]潘立生,权娜娜.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1.

[4]袁建国,蒋瑜峰,蔡艳芳.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

[5]崔伟,何一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行为――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6]罗斌元.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7]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大学,2012.

[8]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

[9]杨勇.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之关系研究[J].企业研究,2008.

[10]潘立生.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1]马千棠.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第10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投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82-

一、引言

投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投资效率的优劣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价值。在一个无摩擦的完美资本市场中,企业投资决策的原则应该是,在高资本回报率的项目上继续追加投资, 在低资本回报率的项目上及时减少投资,从而使得经济中每个项目的资本边际收益都相等。然而,现实资本市场的不完美,使企业无法避免地出现了非效率投资行为。已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普遍不高[2],非效率投资行为普遍存在[3]。企业非效率的投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误配,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价值。因此,急需有效的方法来抑制或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投资行为的高效性与价值增值性。

已有研究发现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问题[4,5],要想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就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着手。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向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反映大股东和经理人对企业的经营运作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问题[6]。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基本措施[7],能够有效减少经理人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的可能性[8],限制经理人或大股东披露虚假信息、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约束、限制经理人或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起到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9,0]。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学术界鲜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的投资效率问题。李万福等从低质量内部控制是否会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然而,相关的研究并没有从正面去回答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改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时,由于李万福等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定义采用二分法,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这一契机,通过选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我们同时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在这一关系中是否发生着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首先,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了企业投资效率问题,并通过实证的方法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内部控制是一个合理保证企业实现多目标的过程,最根本的作用应该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保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投资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事关企业的发展和整体价值的实现。所以,本文将内部控制引入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中来,不仅丰富了相关的理论文献,而且以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内部控制所体现的投资者保护功能。

其次,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所发挥的中介作用。非效率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问题造成的,而问题也可归为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所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既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理所当然应该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

最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二分法的不足,同时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存在自选择问题,在文中进行了内生性检验,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针对内部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内部控制要素的视角展开的。Richardson[2]研究发现,有效的治理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股东积极参与经营,以及具有明确的反收购规定的企业在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上作用明显。Malmendier等[3]和Lambert等[4]则分别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道德风险的视角研究了控制环境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学者们还基于行为金融学和高层管理理论的视角,研究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5,6]。ushman等[4]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经理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发现在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下,经理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Wallace[7]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国内学者刘星等[8]将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划分为“不自量力”、“为所欲为”、“任人宰割”三类,并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对这种非理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唐雪松等[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结果发现,经理的机会主义是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主要原因,现金股利、举借债务可以有效制约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公司治理机制的约束作用却较弱,独立董事并未发挥作用。翟华云[20]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制度背景实证检验了法律环境和审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较好的法律环境地区, 高质量审计能够有效减少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抑制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从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除了上述的研究,学者们还从会计稳健性、债务融资约束、大股东控制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等多方面对企业投资效率进行了研究[2-23]。

鉴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直接研究仍然是存在着空白,鲜有文献从投资的视角来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问题,即内部控制在企业投资中的作用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进行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是一个包含多要素,旨在实现多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多途径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继而对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影响。首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设计完整、合理的会计信息处理程序,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如规范的会计处理、高效的会计系统控制以及及时的会计信息传递等,着力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误处理行为,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在一个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企业中,企业利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也会显著地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绩效。其次,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让外部投资者能够切实地感知到企业的真实状况,增强了投资者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了银行等债务人对企业风险的预期,从而可以降低投资者对资本成本的要求,避免了企业因融资成本过高而导致的投资不足。再次,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约束管理者,降低成本,抑制管理者利用投资过度来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在管理者薪酬合约中的应用及股票市场中的反应给管理者施加了进行合理投资决策的压力,监督和约束了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此外,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能够促进项目和计划的高效执行,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项目,从而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了投资效率。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决策、融资成本及管理者监督等的影响来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H2: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

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了公司的投资效率,而高质量会计信息则有助于降低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公司投资过度和不足,进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即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因此,如若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强调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构架和决策程序的科学高效,而这些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甚微,却明显关乎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同时,企业内部控制所要求的持续风险管理也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率,监督和控制投资项目的运行,抑制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如此种种,也说明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中介因素,可能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第11篇

为了加快发展许多企业都在上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是从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开始的。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是对投资项目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谋划,这种谋划带有明显的战略性质,应该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投资项目总体策划

为了加快发展许多企业都在上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是从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开始的。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是对投资项目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谋划,这种谋划带有明显的战略性质,应该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包括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在内,任何总体策划都具有四个特征:第一个是整体性,第二个是长期性,第三个是基本性,第四个是聪明性。投资项目总体策划中的整体性,指的是从背景、根据、意义、定位、内容、布局、方针、步骤、措施、环保等各个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策划。投资项目总体策划中的长期性,指的是总体策划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利益,并对日后一系列工作起到长期的指导作用。投资项目总体策划中的基本性,指的是总体策划中涉及的所有问题都是基本问题,提出的所有意见也都是基本意见。基本问题、基本意见是相对于具体问题、具体意见而言的。投资项目总体策划中的聪明性,指的是总体策划要充分运用聪明。所谓“聪明”,是对各种知识的灵活应用、对各种信息的灵活使用、对各种资源的灵活利用、对各种变化的灵活反应。

企业发展战略是投资项目总体策划的基本依据,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发展战略决定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投资项目总体策划落实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假如没有一个很明确、很正确的发展战略,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就轻易迷失基本方向,也将难以顺利实施。

投资项目总体策划与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基础研究与深入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总体策划的深入;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则要在定性研究基础之上的做一系列的定量分析。先集中精力搞好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再深入研究这个投资项目可行与否以及怎样增加可行性,这是一种科学的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也是先进企业的宝贵经验。

搞好投资项目总体策划应该成为企业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之前的内在要求。行政核准或备案部门不要求企业上报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方案,只要求上报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主管部门要求上报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方案并不意味着企业自己不认真对投资项目进行总体策划,因为投资项目总体策划究竟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假如不首先把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搞好,那么就难以把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好,也难于使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准,即使获得批准也难以顺利实施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顺便指出:许多企业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把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当作可批性研究报告委托第三方编写;许多专门从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公司迫于创收压力,向客户提交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经常带有或多或少的可批性成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投资项目就难免质量不高、效果不好了。

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是一项很费力、很复杂、很重要的智力工作。以分析投资项目根据为例:确定一个投资项目,既要分析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又要分析现实及潜在竞争对手,还要分析现实及潜在内部能力等等,假如有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分析不到或分析不透、不准,那么这个投资项目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再以投资项目功能定位为例: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讲究功能定得不偏、不宽、不窄,目标定得不低、不高,而达到这个程度是相当不轻易的,假如达不到这个程度投资项目的效果也就或多或少地打折扣了。许多企业往往把投资项目总体策划看得很轻易、很简单、很一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搞出来的投资项目总体策划方案不会有多大价值,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确定一个投资项目都是一件大事。之所以说它是一件大事,不仅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资金与精力投入,而且还因为它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既然确定投资项目是大事,那么企业就应该把它当作大事来对待,而把投资项目当作大事对待的重要体现就是加强总体策划。古人说:凡事谋定而后动。认真琢磨一下,其实不应该凡事必谋,否则就精力分散了,就把当事者累坏了;而应该凡大事必谋,小事可以跟着感觉走。谋大事也不能急于定,而要首先求好,谋好了再定,谋不好就定反而有害。总之,确定投资项目是一件大事,应该谋好而后动。

第12篇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归结

(一)发展目标缺乏明显,投资不准

发展目标的不明显是目前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可以根据两个方面反应出来,即自身对于投资的认知不足,典型的例子即是对于自己的经济情况以及技术情况缺乏客观认识,而且对于政府宏观调控也缺少认识,主观崇尚“大众化”路线;另一方面对于融资的渠道、投资目标及周转期缺少控制,前两者表现为掌控力差,特别是投资方面,项目开发亦是赶工过程,而且无法避免第三方因素影响,比如宏观调控效果、银行贷款效果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资金预算较紧张的企业,即让它们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从而引发亏损问题。

(二)资金少与法规缺失,融资困难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资金缺乏是其主要的发展症结所在,特别是融资过程中,往往受到融资环境与法律缺乏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信用缺乏证明,也让其融资渠道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融资的成本较高,据统计平均为大型企业的七倍之多,也让银行对于它们的监控成本升高,而对于银行而言,很多中小型企业缺乏贷款信用度,所以也让贷款难以成为融资的主要渠道。

(三)管控的控制力不足,问题较多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内部的控制力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不足,从而导致管控不力引发四类资金问题,即可体现在4点:第一,企业资金闲置,很多企业对于资金闲置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认为闲置资金是企业成本节约的表现,错认为是好事,从而导致企业运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收账问题,收账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周转缺乏效率,赊销现象普遍存在,但是缺乏规定和标准进行约束,进而导致收账普遍存在催账现象,导致收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三,资金管控不力,对于资金管控不力,主要表现在对市场考察不足,从而导致盲目存货,资金流动缺乏,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其四,资产控制力度弱,即生产出现明显浪费与损失问题,这也是由于责任未能妥善配置所致。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对策

(一)切实调查,强化投资渠道

中小型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的问题已经比较普遍,而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企业本身要保证过渡的安全,即需要对投资进行入手,首先需要具备投资的有效管控,特别是了解市场发展的动向,对于投资方式进行提出和审查。如果投资缺乏技能支持,则需要根据目前企业自身的优点进行开发,同时抓住市场的商机,以便于发展改革都是依照市场变化进行,也为投资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普遍融资难的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最终它们能够很快脱离瓶颈期,突飞猛进发展起来。

(二)加强控制,提升管理效率

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足的问题,企业则需要强化自身的控制力度,例如对于内部财务多多运用付现功能,提升财务运转的灵活性,若出现市场震荡,则可以通过付现资金的灵活运用保证企业脱离困境。若资金此时存在超出预算,还能用于还贷操作。此外,对于企业目前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问题,则可以考虑合法的集资手段进行缓解,虽然集资影响周期较短,但是其影响范围却很大。

(三)拓展融资,引入各个渠道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融资渠道方面,特别是政府政策支持方面,企业首先需要足够的了解,例如《中小型企业促进法》等颁布的法律政策,然后研究政府的政策落实过程,从而利于政策的作用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此外,还需要积极与各行业、各领域进行交流,而且需要协调几个方面的沟通,例如银行与企业的沟通,从而保证两者能够形成足够的了解以及合作关系,同时企业若要解决目前的金融问题,还需要强化金融业务的扩展,即开发新的金融业务渠道,从而为企业资金问题带来重要的缓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