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的特征

风险管理的特征

时间:2023-08-30 16: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的特征

第1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总体框架;三级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48-03

一、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

(一)企业应急管理

企业管理者对突发事件造成其管理基础发生变化后的应急反应,不论管理基础是确定型基础还是不确定型基础都可能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因而成为应急管理研究的内容[1]。企业的应急管理如图1所示。

(二)风险管理

与企业应急管理相类似的名称有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我们粗略界定一下它们的研究范围和关系。风险管理,也叫不确定性管理,最初将其用于投资学领域中,它强调对风险的测量与利用。比如,在投资学中的风险管理,认为一项投资为不确定事件,并假设这一事件的随机分布(即假设其为随机事件),同时利用随机变量的方差来衡量其风险的大小,然后通过平衡方差与投资收益来达到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与管理。也就是说,传统的风险管理期望利用不确定事件的某种发展规律(如统计规律、分布特征)来衡量不确定事件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而刻画风险,最后获取某种意义下(风险中性、风险追求或风险规避)的收益值,这是一种狭义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金融投资学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企业管理中其他领域也重视了对不确定性的管理,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重要的是要确定各种不确定性的分布特征,风险管理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体分为4类:

1.金融财务风险。它包括:价格类风险(资本定价、利率、汇率等风险),流动性类风险(现金流、短期投资、资产变现、机会成本等风险),金融信用风险(违约风险、信用等级降低等风险),通涨或紧缩类风险,对冲风险等。

2.运营风险。它包括:商业运作类风险(人力资源、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商业周期、产品服务损害等风险),授权类风险,信息技术类风险,商业信息风险(预算和企业计划、审计信息、退休金管理、投资评估、税率变动),等等。

3.战略风险。它包括:企业形象损失类风险(品牌和商标受损、企业欺骗行为、不受欢迎的公司公共策略等风险),竞争战略风险(各种企业竞争战略风险),客户需求风险,社会或者文化类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可用性风险,政策、法律、法规类风险,等等。

4.损害风险。它包括:火灾和财产损失风险,飓风等自然灾害风险,人身、财产安全类风险,商业犯罪风险,工作相关的疾病类风险,责任丧失类风险,等等。

企业的风险管理如图2所示。

大量的难以估量的不确定事件的存在,使得传统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量子基金就是著名的典型案例。对冲是利用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产品、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财务杠杆构造的风险综合与抵消方式,以获得无风险或投机性收益,它的基础依赖于对风险的刻画。在量子基金存在的前31年的历史里,获得的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但是1998年量子基金遭到重大损失。

(三)危机管理

危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机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危机管理是针对各类事件给企业可能造成危或者机的影响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危机的产生可能是随机不确定事件带来的,也可能是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管理可能包括风险管理,也可能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管理是对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综合应用,危机管理强调企业所处危机时刻的管理选择,如危机公关、媒体管理等。

企业的危机管理如图3所示。

二、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比较

企业的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管理的切入点等方面具有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内容

从管理内容上讲,不论应急管理、风险管理还是危机管理,都是企业对广义不确定事件的管理过程,但危机管理强调企业所处危机时刻的管理选择,风险管理强调随机事件风险的度量和统计规律的应用,而应急管理强调事件对管理基础的改变。风险管理期望加强对不确定事件客观发展规律(或统计特征)的应用;应急管理期望解决企业管理者的主观管理基础与不确定事件客观发展冲突;而危机管理期望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解决不确定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危机。由此可见,管理内容上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也非常紧密。如图4所示。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都期望从不确定事件的全过程加以管理。风险管理强调事前的决策,所以需要假设事件发展规律;应急管理更注重事件发生的应对,所以强调突发事件对已有决策前提的影响;而危机管理是一种危机状态的描述,强调利用各种方法转危为机。不确定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所组成的系统已成为现在不确定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只是从不同角度发展而来的管理方法强调的重点不同、角度不同。

(二)管理方式和方法

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注重对风险的测量,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tradeoff)和风险的综合与对冲,基本上可以划为企业日常管理范畴;应急管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正在积极探索过程中,主要有突发事件下的重新管理(以rescheduling为代表)、动态计划法、干扰管理(dismption management)、突发事件发展规律应用等;危机管理方法通常以定性为主,强调将危机外置。

(三)管理切入点

风险管理是探索不确定事件的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过程。对企业管理而言,主要是一种不确定事件的事前管理;应急管理大多强调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置,以事后管理为主,当然如何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解决过程;危机管理是危机发生或危机潜在发生的管理,它的管理切入点可以是发现危机、危机发生时、危机发生后,但主要强调危机发生时的管理切入。

三、应急管理的总体框架与三级机制的建立

如果突发事件意味着强烈的负面影响,企业也需要平稳发展,那么对突发事件要做好目标分类,设计应急管理的总体框架:一级:事前应急管理二级:事中应急管理三级:事后应急管理,建立应急管理三级机制。

(一)一级:事前应急管理

没突发事件,是指企业期望平稳发展,没有突发事件将成为其追求。也就是企业希望自己的管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定事件基本可以保持不变,而随机事件也可能通过提高统计的精确度得以实现,因此最重要的是待知事件的管理。企业管理者需要尽可能熟悉企业的情况和面临的环境,使得自己的管理基础中尽量少地出现待知事件。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平稳发展,需要聘请熟悉行业情况、企业情况、地区情况的管理者,并且企业的投资行为应在自己熟悉的行业中进行。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防止人为突发事件,是企业事前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知突发事件,是指当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企业的管理基础必然会发生变化、受到影响,则企业应知道事件发生、可能的影响、可能的持续时间等一系列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不确定因素预测和预警工作。抗突发事件,是指企业可以充分的应用现代管理技术,设计企业管理,如果发生突发事件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实质影响。例如制订稳健的生产计划,当面临的需求(订单)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生产计划不用调整,也就是提高计划的稳健性或鲁棒性(robustness)。

(二)二级:事中应急管理

1.充分的应急资源。企业需要为可能的突发事件作充足的资源准备,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突发事件下,信息缺失是重要问题,企业应急信息系统管理很有必要。

2.科学的决策方法。如果详细的评估可能没有时间展开,这时需要建立迅速评估机制,科学方法以支撑实时决策过程。

3.专业的应急队伍。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强调对风险的测量与应用,但懂得如何进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工作的则相对较少。企业应在专业的应急设备和应急人员准备等方面加强工作。

4.积极的应急战略。战略是对影响企业长远的事件所进行的规划工作。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企业倒闭的动因,如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石家庄地方法院于2009年2月宣布三鹿公司倒闭。企业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战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大忌。要达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还需要对企业的应急管理流程加以设计,或者进行应急流程再造(emergency process reengineering,EPR)和企业应急协调。

5.充分的应急合作。对一般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企业可利用自有资源应对。但突发事件如果影响太大,就会超出企业的应急能力,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可能通过供应链、资金链等企业的利益链而传播,多企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对利益相关的企业都有利,这就是多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管理。

6.先进的应急理念。突发事件会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造成冲击,企业的应急管理决策者应首先明确何种应急目标的实现,对应急管理的执行有实质的影响。例如,在公共管理领域,应急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7.完备的应急培训体系。企业应加强应急管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树立员工的自我应急意识和获取应急知识的意识。

(三)三级:事后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后的事后管理目标为恢复与提高。需要完善企业应急系统,作全面的评估。加强事后资源管理与分配、事后修复管理计划、提升优化应急流程等。

参考文献:

[1] 姚杰,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2015,17(3):46-50.

[2] 池宏,祁明亮,计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15(4):42-51.

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企业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前提是要保证企业的存续,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企业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本文基于此点,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了解财务风险的定义以及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基础,本节将对财务风险的概念与形成原因进行阐述。

1.财务风险的定义

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环境变化及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最终实现收益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它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本文研究广义的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当中,并非每次都只是某一种原因在单独地起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所致。

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政治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变化都可能对企业财务产生影响;(2)外部因素的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商品价格变化、竞争对手战略调整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另外,当企业的债务人死亡时,可能会使得债务不能如期收回,引起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3)内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两个方面。当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较低时,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就不足,企业的财务决策会发生失误或者是财务执行发生失误。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只有对于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与其分类进行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

1.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客观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可控制性、两面性。

2.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如下几种: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提供、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各个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资金情况的变化,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增大。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某个项目或者是某项资产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因为市场对于项目的评估或者资产价值评价的变化,而导致最终的收益与预计产生一定差异的风险。

(3)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市场或者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筹资成本、筹资能力等方面,从而导致企业已经筹集的资金或即将要筹集的资金给企业财务带来不确定性。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根据学者们之前的一些研究,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

1.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风险意识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的风险意识还不够强。

不少企业的企业财务决策人员以及决策的执行人员风险意识较弱,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没有足够的企业运营资金,过度依靠负债筹资来维持经营

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可认为是没有成本的,而负债则不同,需还本付息。所以如果企业负债过多,有较大的财务杠杆效应,在在经营不利或者是投资失误的情况下,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

3.没有有效的财务监控制度,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控

当前,在财务监督与控制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数量很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但是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没有相应的财务监控制度作保证是难以实现的。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多种策略,经常使用的有回避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分散财务风险与转移财务风险。

1.回避财务风险

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较大或者是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其损失额度较大的情况时,企业可以考虑回避这些财务风险。回避风险可以分为完全回避与选择回避两种。

2.控制财务风险

当企业已经面临某些财务风险的时候,企业所应该想到的就是控制财务风险,即尽量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程度。控制财务风险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三是控制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程度。

3.分散财务风险

有些财务风险完全有自己承担可能一旦发生损失值较大,会给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因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分散财务风险。例如,通过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投资的多样化,利用相关较小的多种业务或多种投资方式与投资方向等使得企业整体的非系统风险实现下降,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4.转移财务风险

企业在认识到财务风险对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后,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这些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体。主要包括保险转移风险以及非保险转移风险两种方法。

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要增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可以采取构建并加强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等手段来获得。

1.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目前在在理论,比较缺乏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研究。企业应建立专门负责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他们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协调与具体规划。

企业可构建如上图所示的财务风险组织系统图。在企业董事会下面可以设立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主管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主管参与组成,专门负责企业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并定期对企业董事会进行报告;在财务风险管理部下面再设立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管理部,由管理信息系统部、战略部与监控部组成,他们主要负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与报告等工作,风险管理部门还需要与企业财务部门、研发部门、人事部门以及数据处理部门等进行积极的协作,及时掌握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数据及信息的变化,企业其他各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好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及时向财务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变动资料。

2.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预警就是指通过定性或者定量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出警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财务风险。包括财务预警定性方法与财务风险定量方法。

(1)财务预警定性方法

定性预警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企业整体或者子部门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严重性排序分类,从而及时对企业采取恰当措施。

(2)财务风险定量方法

财务风险的定量分析是指利用企业的财务数据等,运用概率论知识、统计知识和计量知识构建数学计量模型,对企业的财务性质进行量化处理,以数值表示的方式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3.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指根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挥会计技能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1)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内控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就是对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环节的职责以及行为进行规范,从而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使企业资产不数增值。

(2)强化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

财务风险内控制度有效实施,需要各部门、各员工的共同努力,并有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的人员对制度的设计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3)提高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会计控制主要需要由会计专业人员来完成。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具有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笑丰 秦 娇: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浅析.决策与信息[J] .2009.6.

[2]凌世寿 梁海娟:财务风险管理浅析[J].财会月刊.2002.9.

[3]刘新华: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J]

[4]庄子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价值工程.2011.3.

[5]丁元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6.2.

[6]周 宏:论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审计.2003.4.

[7]朱艳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1.2.

[8]罗伟锋:论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2011.

[9]张宇飞: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2.

[10]王云漫: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11.3.

[11]陈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管系统与策略选择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企业绩效

一、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风险定义研究。

国内外学者试图借用风险概念给供应链风险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供应链企业由于存在各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企业有受损的可能性。例如,Deloitte(2004)管理咨询公司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供应链运行,使其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Svensson(2D00)从制造企业角度认为:随机干扰的存在导致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链与正常期望产生偏差,这些偏差对供应链的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负面影响;马士华(2002)认为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只要供应链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存在风险;这些观点重点强调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源自不确定因素。

第二种观点认为供应链风险是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的潜在威胁。例如,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leld School of Management)把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供应链的脆弱性;丁伟东(2003)等认为供应链风险是一种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的潜在威胁,将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张存禄(2004)认为供应链脆弱性表现为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该观点重点强调由于节点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使供应链系统易受外界>中击所体现的脆弱性。

第三种定义方法是从供应链风险的来源来探讨其定义。Zsldlsln(2003)定义供应风险为:与来自单个供应商失败的货物供应,或者与供应市场中采购企业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或威胁顾客生命和安全的供应有关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潜在性;Suh and Kwon(2000)认为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宁钟(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致的两大类风险情景,基于各类情景的特点,分析降低供应链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些定义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来源描述了供应链风险。

上述供应链风险定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都借用了风险概念,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含义如下:①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②供应链风险的结果是“牛鞭效应”(bull effect),使供应链风险效用被放大;③供应链风险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由于供应链风险定义没有统一,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没有一致认识。有些学者定义时强调供应链内部风险,例如Paulsson(2004)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者独自进行,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处理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Chrlstopher(2006)认为是通过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调或合作来确保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和连续性;Chadman(2002)等认为是通过协调供应链各成员,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内外生风险,以从整体上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多,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实证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观点和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系统,迫切需要集成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新型风险管理技术,但是,现有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物流功能,很少拓展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网络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没有将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和整体性能状况纳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

(二)缺乏供应链风险演化研究,尤其是供应链风险传染现象等动态特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供应链网络受外部复杂动态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把供应链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需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Total Risk Mnagement TRH)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风险演化机理的研究就必不可少,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具有局限性。

虽然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是大多数文献往往从某个单一视角,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混乱。相关概念的定义和分类随意进而使得很多研究的结论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通过增加供应商可以降低由于供应商的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降低依赖性风险。但是这样通常又会带来成本上升,延迟策略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而且似乎节点越多,共担风险就越小,但是节点越多,信息扭曲越严重,使“牛鞭效应”更为显著。

(四)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只有通过协同机制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从定性角度探讨供应链风险的协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文献,但是定量研究相对匮乏,虽然有些学者建立了一些数学模型,但是其求解过程往往过于复杂,难以得到满意的解,无法直接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

三、未来研究展望:系统观和风险协同

首先是网络视角下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某些风险是不可预知的,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使供应链尽可能地灵活、可靠并具有弹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管理。因此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网络分析为工具,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方法对供应链风险管理深入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5篇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从风险产生的特点看:有宏观的、微观的;有自然的、人为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有战略的、市场的、财务的、运营的、法律的等方面。在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中,面对风险的出现,各管理层因利益关系,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和心态各不相同,所关注的重点也各不一样。科学分析其中的差异,承认这些现象的合理性,科学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是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不仅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意识,而是要激发各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动力,并建立一种机制持续维系这种动力,去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企业为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并通过制定制度去落实这并不难。难的是在看不到直接风险的时候,去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更难的是在日常的风险管理中,去建立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和风险管理文化。因此有必要在分析风险管理行为、动力体系的基础上,对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风险管理中各层面需求与行为分析

本文首先从企业的所有者、职业经理人、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在业务环节中产生的风险程度、避免风险的利益分配、风险责任的大小、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几个方面,探求其一般想法和需求,以及不同的行为特征,去寻找推进风险管理的着力点。

第一,业务环节中产生风险程度的分析。从企业面临风险的来源看,主要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数量上看,内部风险远大于外部风险。而内部风险中,企业所有者、职业经理人、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这四个层面中,管理行为偏差所带来的风险程度是不相同的。控制和防范风险的重点环节首先是在企业上层,它是一些决策、市场经营、重大管理思路带来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是隐形的,往往伴随着重大风险损失。企业基层环节的风险,一般是管理措施和操作性失误的风险,相对来说对企业整体影响不大。所以说,企业中所有者、职业经理人、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行为偏差对应造成的风险大小程度应是由大到小。

第二,规避风险行为的各层利益分配。因为加强了企业风险管理,实现了企业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或者获取更大利益的目标,企业的所有者、职业经理人、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这四个层面人员的得益也不尽相同,其最终得益分配是从大到小。根据行为动机趋利性的原理,得益不同,其行为动力也不同,所以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动力必然源于企业高层。

普通员工层面得益最小,行为动力必然也小。如果把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得较为复杂,未经细化和简化地在这层面实施,出现偏差的概率会较高。风险管理措施复杂,必然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升高,不符合企业管理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原则。因此,风险管理措施必须以较简单的操作方式,在普通员工层面完成,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风险责任在企业各层中的分配。如表1所示,职业经理人是控制风险管理措施的关键环节,一般管理人员是避免风险造成具体利益损失的关键环节。各个管理层所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是不相同的,他们在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下,根据自身责任的情况来规避风险,进行管理。在追究因风险管理工作不力而造成损失的责任中,企业各层次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企业日常大量的经营行为决策是由职业经理人决定,所以在承担风险管理责任时,理论上职业经理人的责任应该更大。但是,很多风险管理责任的出现,是由某些管理的具体行为所引发,某些管理行为就成为产生风险责任的载体。因此,职业经理人就可借此分摊风险责任,这样职业经理人尽管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管理责任,但其直接经济责任相对减轻。于此同时,一般管理人员和直接造成风险责任的岗位员工就相应承担较大的经济责任。

第四,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在各管理层的分配。从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落实的复杂性而言,在各管理层的分配也是不相同的(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量最大、工作复杂性最高的是在一般管理人员这个层面。他们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支撑点,也是整个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

所以,从业务环节产生风险程度、避免风险的得益分配、风险责任的大小、风险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几个方面看,要抓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所有者是由企业的自身利益机制制约形成动力,而职业经理人和一般管理人员从职责上划分是决定整个风险管理的核心层面,风险评估这一核心环节也是在这一层面中实现,风险规避的各种措施同样也是由这一层面组织贯彻落实。

二、企业风险管理动力体系

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行为特点可以看到,在风险管理的不同层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管理需求。从风险管理的动力来源看,其同样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推动形式和组合。

风险管理内在动力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利益需求、责任落实、行为习惯等,其利益、责任的大小及习惯特征也就影响着整个风险管理的不同组合类型,会在风险管理中形成利益驱动型、责任驱动型、习惯驱动型、混合驱动型等作用力大小不等的风险管理方式。因此,也就自然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千姿百态,如图1所示。

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行为特点、动力机制,我们就能更好地抓住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根据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掌握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风险管理的动力及其程度,风险管理的措施就会有的放矢,高效低成本地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与持续动力机制的建立

通过一些活动和措施使企业避免一些可见损失的发生,企业是非常愿意去完成的。但对于一些长期的、需一定成本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未必每个企业都愿意长期、认真的去做,特别是一些未曾遭遇过重大风险事件的或只是在已见风险时才去做的企业,这都是很正常的。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使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就必须要有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支撑。

第一,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形成。企业不可能通过经受风险的重大伤害去认识风险,并去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因为有一些企业可能在一次风险的经历中已经消亡。当企业或个人的利益受到风险的重大伤害,那么其对风险影响的认识必然会十分深刻。通过制度来管理和认识风险虽然有效,但是由于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不断被淡化。笔者认为,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要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小风险或剩余风险损失案例教育为思想动力,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要基于管理人员的类型、习惯,对风险的认识和行为偏好、利益关系、奖惩制度、工作能力等多因素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主导,调和各种动力和因素,形成风险管理思维和工作习惯,去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需要风险管理文化的支撑,因为人们都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但在利益追求中却很容易产生低估风险、淡忘风险的倾向。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是有一定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和一些经历。

第二,企业风险管理持续动力机制的建立。当企业通过努力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后,风险对企业的伤害必然会大力减少,人们对风险危害的意识也会逐步弱化,这就需要企业去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在前文分析企业风险管理动力体系的基础上,从管理原理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必须保持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刺激,使全面风险管理为企业规避风险带来新的、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另外,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能从制度和利益的角度约束企业员工按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循环检查、调整工作去适应变化,规避风险。因此,可以按上述二个方面的要求,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动力机制。根据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管理循环体系。

图2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动力机制的目标。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动力机制管理循环系统。首先要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监督成果,就是利用审计结果及审计发现,去贴近企业管理中已存在的风险问题。将工作计划、审计结果、经营环境分析三者结合起来,作为风险评估的工作前提,就能直接发现和处理风险问题,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让企业更直接看到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效果,全面提高推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要对企业因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分清是固有风险损失还是人为风险损失。对人为的风险损失,要制定企业风险损失责任追究惩戒办法。要引导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规避风险的方法,并通过企业内、外部风险损失案例的教育培训,不断促进全员风险意识的强化,形成全面风险管理强有力的环境压力势态和个人利益约束机制,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能有效推进,规避发展中的风险,服务于企业的长期效益。通过分析,可充分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中,管理人员的一般行为规律、风险管理的动力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应以风险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剩余风险损失循环教育作为思想动力,以风险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为保障,寻找风险管理中企业和人的利益、责任、行为习惯对风险管理的推动作用和合力点,去形成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中的压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将上述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管理系统。在不断保持风险管理方式的动态变化下,对原有动力系统按新的环节进行改造,进行新的平衡设计,使企业内部产生风险管理的持续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第6篇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流通药品的潜在风险及风险管理工作,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近几十年来, 政府部门在一系列的法规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规定。随着GMP的发展,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也在主动关注并适应国际国内药政法规的变化,加强管理,与国际接轨,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也在实际中充分运用风险管理这种事前预防、事后评估的分析管理方式,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了然于胸,更好地实现工艺的控制,规避风险,并充分评估产品质量风险,真正地对产品质量负责,对人民的健康负责。

1质量风险管理(Quality Risk Management,简称QRM)的概念

ICH Q9中关于QRM的定义为质量风险管理是质量管理方针、程序及规范在评估、控制、沟通和回顾风险时的系统应用。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是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控制、沟通和风险的审查。制药企业确认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应该明确药品的特征, 根据特征分析影响这些特征的关键因素, 进而确定风险的大小, 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企业管理资源的投入和控制的方法。

2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应用风险管理现状

2.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目前,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多数停留在通过直觉和经验定性分析上,部分企业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程序,但这些程序多束之高阁,停留在理论阶段,未很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大多数企业甚至未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且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风险意识。

2.2 企业未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多数企业存在风险的判断依赖判断者个人经验的情况,判断者个人经验的不同,对风险的评估就会不同,比较主观。同一事件,可能经验丰富的人会意识到风险,而有的人会认为没有太大风险。风险评估也较片面,未全面进行考虑,极有可能会忽略掉某些方面较为严重的风险,甚至避重就轻。

2.3企业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培训:培训的作用,主要在于将我们控制质量风险的种种管理行为归纳汇总,塑造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风险管理的意识需要经过培训而成为员工的理念。同样,风险管理工具也需通过培训使使用者掌握,而培训的缺乏,使得员工不能理解风险管理的分析工具,更谈不上应用,甚至缺乏风险意识。最终,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从根本上降低风险。

3质量风险管理的评估工具

针对不同的风险项目或数据可选择不同的风险评估工具或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3.1 一般的常用统计工具,用于收集或组织数据、构建项目管理等, 这种包括: 流程图、图形分析、鱼骨图、检查列表等。

3.2 风险排列和过滤(RRF):RRF这个方法是将风险因素进行排列和比较, 对每种风险因素做多重的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权衡因素并确定风险得分。风险评价可以使用“低/中/高”或“1/2/3”的分类和简单的矩阵。RRF适用于对事件定性及定量的全面分析。

3.3 事先危害分析(PHA):PHA用于在事情发生前应用经验和知识对危害和失败进行分析, 以确定将来可能发生的危害或失败。这个方法是基于在给定的条件下对风险矩阵的开发,包括:严重性的定义和排列(严重,主要,次要,可忽略)、发生频次(可能性)的定义和排列(频繁,可能,偶尔,罕见)、风险的水平和定义(高,指此风险必须降低;中,指此风险必须适当地降低至尽可能低;低,指考虑收益和支出,降低至尽可能低;微小,指通常可以接受的风险)。PHA 常用于评估产品、过程、厂房设施等前期设计阶段所存在的潜在缺陷。

3.4 失败模式效果分析(FMEA):FMEA是评估潜在的失败模式和因此对产品性能或结果产生的影响。一旦失败模式被确定,可应用风险降低来消除、减少或控制潜在的失败。FMEA 工具依赖于对产品和流程的深入了解, 针对每种失败模式确定相应的风险得分。

3.5 危害分析及主要控制点(HACCP):HACCP用于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危害分析,只有对产品及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时方可正确地确定控制点,其输出结果可推广用于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3.6 过失树分析(FAT):FAT是鉴别假设可能会发生过失的原因分析方法。FAT 结合过失产生原因的多种可能假设, 基于对过程的认识做出正确的判断。FTA 用于建立发现过失产生原因的路径,是评估复杂过程中多种因素分析的有效工具。

4 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具备三个要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性、风险的可检测性。质量风险管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人员、硬件和软件三个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偏差是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偏差,企业需要调查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并评估偏差给药品生产、质量带来的风险,从而确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CAPA),并做出产品的处置决定(如是否进行销售放行),最大程度保证不合格的药品不进入市场并预防偏差的再次发生,这就需要对偏差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对偏差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以达到有效评估偏差带来的风险,并根据偏差的等级确定纠正预防措施,并有效实施,以提高对偏差的管理与控制。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工具,并不是仅仅建立专门风险管理的SOP就可以解决,而是要应用到GMP管理之中。风险管理理念及方法可以融入各种管理SOP中,如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偏差、OOS/OOT、投诉、退货、年度回顾等等。由于风险评估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企业也可建立风险评估小组,以保证风险评估的有效进行。

第7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当中,随着新一轮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上也有了加快,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风险,所以加强这些方面的风险管理就成了重要任务。经济生活中的市场成分扩大就会造成利率市场化非常迫切,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带来了便宜,本文主要就利率市场化特征及对利率风险防范影响加以分析,然后就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变化特征详细分析,最后就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及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引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并起到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间的桥梁作用,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能够使得利率形成和变化中是以市场作为决定因素的,这对实现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就有着很大促进作用。从现阶段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来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逐渐凸显出了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此加强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特征及对利率风险防范影响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特征分析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意义的利率市场化不只是指对利率管制的取消,还是对利率杠杆的利用并建立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机制,从而将资金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利率市场化所涉及到的内容上也比较多,首先是确立针对融资活动风险定价的制度流程进而来引导资金供求双方在利率水平及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等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所决定。还有是体现层次化以及范围化等实施原则,要能确立市场利率体系当中集中基准利率,一般情况下市场也不是完全有效所以不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对利率决定,这样利率就要受到央行及政府的调控限制并对基准利率趋势加以引导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特征分析对风险的防范也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防范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有着一定的影响,处在利率管制的大背景下,央行调整利率水平所引起的政策性风险是商行利率风险点的主要原因,利率市场化对商行的重新定价风险管理层面的难度就会得到增加。我国的商行或其存款及中长期存款占比不断上升,这就会造成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短期资金的利率一旦上升商行在收入减少的风险上也就会发生。再者利率市场化对基准风险的管理也会受到冲击,会给商行的经济价值及整体收益带来影响,这就在风险管理的难度上有了增加。在收益率曲线风险管理水平方面会面临诸多的考验,期权性的风险管理也会面临诸多的发展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变化特征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商行外部环境会发生变化,在市场利率前央行对利率实施比较严的管制,商行在经营中就会受到央行政策上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在利率水平上就会通过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在受到央行政策的管制力度上会得到降低,并有利于对金融市场的完善形成。同时也会使得商行格局分化,在利率市场化所给予商行一定的资金定价权基础上,对于不同商行的存款定价也会有不同的阵营,从而就使得银行格局的分化情况发生。利率的市场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增加,在信用风险层面会增加,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潜在流动性的风险,造成金融的加速脱媒等。

除此之外,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微观影响层面来看,主要是对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在竞争模式的转变下也会使得商行资金定价能力受到影响,在利率的风险上也会成为商行最主要的风险。在经营的模式转型压力上会突然增加。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特征分析

处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在风险变化上也会形成鲜明的特征,利率的风险上更多是体现在银行个别的风险上。在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主要是制度性风险,有着系统性风险特征,这一层面的风险能够对冲但不能完全分散。在利率市场化作用下会对利率的风险得到相应增加,还有是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利率风险的种类因此而增多,长期的利率监管环境也会造成商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弱化,在风险管理的人才上匮乏等。

三、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将利率风险的方法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使用要结合实际,按照其自身的适应性。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前对风险管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在利率风险发展阶段中的应用比较适合。从当前的利率变动情况来看,对商行实际利率风险的影响有着时滞性,利润大部分是来自存贷利差的收入,而在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上并不是很高。另外将持续期缺口分析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国内金融市场上加以应用也比较适合。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探究

(1)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能对风险内控机制进行逐渐完善,然后分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可从几个重要层面加以实施,通过专司风险管理部门及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的办法细则等,风险管理部门对管理小组的数据分析要及时,然后在数据的比对下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再结合实际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规范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选择,对利率风险测度新技术应用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建立健全高效的风险管理人才吸收培养机制。

(2)对金融市场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只有扩大了规模以及覆盖范围,将运行的效率得以提升,才能加强影响力,对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利率信号才能得以反映。另外对利率现货市场的完善也要加强,现货市场完善是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商行持续期缺口管理的一个基础,这就需要在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品种方面得到有效扩充,以及大力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培育,从而择机推出利率衍生品。

(3)构建商行利率体系,在利率风险防范组织机构方面进行建立,由于我国的商行分支机构在数量上比较多以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建立由总行直接领导管理的利率风险防范体系。对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要能进一步完善,在风险防范组织机构建立后,就要在相关制度上加以安排,对风险防范策略加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会比较频繁,所以商行要综合运用表内风险控制方法及表外风险控制工具实施管理,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利率风险防范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可以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提升,我国商行要及时的转变角色,所以要能从被动控制风险型转向主动稳健经营风险型。同时也要能够对计量利率风险充分认识下对金融工具动态调节利率风险灵活的运用,把商行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战略和行内资产实施有效匹配。对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完善化,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增强利率风险管理对市场及客户的敏感度,并要能够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信息。

(5)对利率风险计量及检测的系统要实施改进优化,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在对本行利率水平及结构掌握下,构建利率预测系统以及风险评价系统。在利率预测系统方面商行利率风险防范要根据科学准确的利率预测,在宏观经济政策及指标变化对未来利率的变动方向进行预测。对风险的预测分析中要按照相应的方法,通过基本分析法以及技术分析法和模型模拟分析法都可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利率市场化会会商行的经营发展有着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商行方面也要从多方面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对自身的运营安全稳定性得到保障。此次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对商行的影响以及措施的实施等重要层面进行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商行的发展。

第8篇

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也有了加强,尤其是风险管理层面加强了力度。国有企业发展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改革以及行政纠纷等等,使得企业吗,面临着市场以及法律等多重的风险威胁,所以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探究风险防范的措施。本文主要就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及特征体现进行阐述,然后就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及风险成因和管理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从近些年的全球化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这一背景下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发展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带来了机遇,但也有着风险相伴。从国有企业的经营中风险类型来看,终会向着法律风险进行转变,所以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防范就比较重要。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及特征体现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分析从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的内涵层面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企业自身的法律主体没有依照着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对企业造成的法律层面的后果。在国有企业的风险类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法律风险,这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是最大的,并且在发生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化。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特征体现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也有着比较突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是法律因素,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能够让企业产生新的法律风险,也可能会造成法律风险的损害程度加强或者是缩小等。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存在于企业运营中的各管理环节当中的,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企业承担法律责任,而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他的风险也是紧密相连的,这些都是国企法律风险的突出特征。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及风险成因和管理措施

(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分析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有着其必要性,由于法律风险是贯穿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全过程的,不对其充分重视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之所以在当前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防范,是因为在整体的防范形势上不是很乐观,一些国企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还比较薄弱,企业必须要能够主动的出击。由于国企发展中的经济利益也是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这就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将法律风险防范力度得以强化,这对国企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的结构没有完善就会造成制衡机制的缺失,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将职责明确化,这样在相互制衡的作用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对法律风险的防护也没有体制的保障。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在法律意识层面的淡薄,比较容易出现违法经营的情况,有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法律。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在内部机制方面没有得到健全,并在管理过程中还有着漏洞存在,在法律事务的管理中缺乏力度以及相应机构的支持,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化,这就比较容易产生经济层面的纠纷。

(三)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第一,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管理效用最大程度的发挥。首先就是在全方位管理的原则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法律风险在国企的经营过程是是存在于各个方面的,所以在制定防范措施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全方位的管理。然后要遵循规范化运作的原则,风险的防范要能对各个部门及岗位等职责作用进行明确,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合理化,然后构建合理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就要在风险管理的动态化原则层面加以遵循,灵活的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对法律风险的防范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构建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国企风险管理要企业内机构和人员加以执行,这就要能够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体系来对法律风险管理运行加以确保。并要对法律风险管理委员会积极推行,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部门,来形成企业决策层主导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这就在风险防范的效率上有了加强。第三,对国企的员工可实施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将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对法律合同的签订只是一个开始,对合同的履行才是重要的环节,防范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要国有企业经办人员增强责任心,只有加强了这些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这就对人员的履行合同规定有着保障作用,也能防止诉讼发生时败诉。对国企法律风险的防范还需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制定层面得到充分重视,由于国企的经营关系比较复杂化,所以要能有具体化的风险管理制度的规范才能顺利进行,从制度层面着手是比较有效的举措。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国有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保障作用,所以针对国企发展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就要充分重视,对此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实施措施。此次主要从国企法律风险的特征及防范的策略几个层面进行的重点分析,由于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的努力对我国国企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续超.以创新探索法律风险管理新模式[J].现代国企研究,2013,07.

[2]赵若花.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跛腿”[J].法人杂志,2014,05.

[3]陈卫华.浅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第9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大型工业化目标,对所属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的经营性活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管理活动,对推进企业良性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才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管理的前瞻性和对工业化过程的指导性特征,更进一步的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风险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预判性和风险影响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项目管理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总结,以达到持续有效改进的管理目标。

1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的表现特征分析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对于在管理活动中所有不确定的可能导致损益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起影响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分析,评价和行动指南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通过对上述概念与项目管理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共通性:二者都是对现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具有整合作用,只是质量风险管理是管理方针,质量体系要求和实践活动经验的文件化体现,而项目管理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管理活动目标和实质性的资源的整合。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质量风险管理贯穿始终,并能够以体系性的指导模式对管理行为和评价体系施加影响,并对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活动过程各个周期的风险。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在管理活动当中,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出发点,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它可以知识和工艺的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当与风险的等级相当,因此可以成为项目管理过程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对策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目标和方法,同时应用质量评价过程方法论也可以反向的对目标确定方案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具有相互融合互相印证和相互检查的特点。

3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表现方式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感知风险,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对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方式进行预判,通过调查表和模式对照表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图过程分析找到各个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为后续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风险衡量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蓝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归纳中介,通过行业经验和专业团队分析,对项目管理活动的重点过程,重点节点进行风险分析,协调项目各个资源的工作和时效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向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影响重要度分析,并籍此做出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目标的预判。进而实现项目风险的节点和控制目标图,实现目视化管理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最终目标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已经预判和量化的风险目标进行规避和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开展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并利用风险控制的经验,为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创造性的提高和借鉴。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风险回避,通过提前的对策控制损失,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采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制度化审查和改进,对于风险的评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效果和风险本身所处的状态进行审查评价,是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并上升为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审查制度,对项目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在管理各个阶段的偏差特点和趋势,对风险控制效果和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管理活动风险评估的制度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的质量控制基础。

4项目风险控制的资源特征

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一特征体现了项目管理活动的资源性特征,同样的道理,对于项目风险性控制单元来讲,也依然充分体现了这一资源性特征,对于项目管理活动不能不做翔实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利用和总结。明确的团队目标性,对于风险目标的构成和认识必须明确,包括了项目目标和风险目标控制的定性和定量目标都应当是明确的,实现途径和控制策略也是细致的和目视化的。精细化的任务分解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体现在风控目标的对策和行动目标,采用甘特图是基本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以子任务以及完成周期为代表的对策实现体系,明确各类任务目标、应用节点、交付物,以及检查体系等等能够对任务进行量化的方案和措施。项目资源的整合,按照项目管理理念,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运营团队是第一步,一般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自然是包含了有有时间保障且有能力执行的资源分配,并且各个专业的资源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控管理模式下的工作自然也应当吸收各个专业的精英,尤其是风控管理专家应当在团队中处于能够主导管理活动的地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投入,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和方法应用,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策略,确定资源投入边界——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提出的满意度+KANO分析,是主要的资源评价体系,对于充分的资源投入而言,工作时效性分析是评价,更是对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活动的一种鞭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投入的资源精炼化,效益最大化。

5项目风险管理的突发事件控制管理

尽管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风险的预判和风险控制,以达到减小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尤其是风险因素为自然因素的时候,处理突发时间就变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突发时间来源于人员变动、技术因素、客户需求变更或沟通问题等以上主要外界因素。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之初,首先是要保障团队的专业性和项目分类技术的完整性,当然有条件的能够有后备人员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般公司,能够保持和外部相关专家的密切联系是解决人员变动的良好方法,这一不但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可能保持技术的前置性和创造性,对于解决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保障充分的资源,充分体系项目管理,资源优先,资源优化的原则和团队目标。

6结语

项目管理系统,是依赖于计划系统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编制和实施、计划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个不断循环过程,计划编制时必须充分评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进度控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项目目标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作者:唐创新 单位: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10篇

由于我国的地形独特复杂,有许多的山川和河流,成为目前世界上建设最多桥梁的国家,众多的桥梁分布间接增加了我国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且,桥梁工程项目一旦发生工程事故,其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在桥梁的运营阶段如果发生风险事故的话,轻则桥梁垮塌,交通中断,重则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桥梁工程的风险有以下一些特点:不仅施工阶段存在风险,整个桥梁项目周期都大量存在风险;风险种类繁多,彼此有复杂关联;具有全局影响力;其规律可以预测,但难以把握;参与者均要面临不可避免的风险。及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然后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预防和化解,客观上有利于改进桥梁建筑工艺和桥收稿日期:2013-11-14作者简介:龙云飞(1981—),男,毕业于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公路与桥梁专业工程师,现在包头市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工作。梁的养护维修,也为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桥梁工程项目提供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近年来,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激烈,桥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加强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降低和减少桥梁工程的风险成为建筑行业亟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2.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

进行专门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区别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最大的一点,作为现代工程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大型的工程项目有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工程项目的承担者先对不确定性进行规划和识别后,对其分析和评价,然后处理和监控,在发生风险前做好防备及监管,发生风险后采取应急方法积极应对,以期花最小的成本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这整个过程就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目地是对成本适当控制和降低损失的可能性。

2.1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桥梁工程项目风险有灵活、全面和系统等特征,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具有灵活性、全面性、系统性,而且项目风险是重复循环更替发生的,一个风险发生的同时,另一个风险也可能正在发;一个风险发生过一次后还有可能再次发生;一个风险处理好后,又会发生新的风险,所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同样是个反复的过程,需要不停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监控风险、处理风险。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分为负风险与正风险,识别正负风险,对其不同特性进行分析,对负风险要提早预见,严密监控,最大程度降低负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地增加正风险的发生,获取额外效益,使桥梁工程项目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2.2识别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的依据

识别风险是个精细繁复的经过,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想要把识别出全部工程项目的可能最大化,必须对工风险管理充分研究和掌握。识别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实践经验

识别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要求识别人员经验丰富,除去自身以前的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也是很好的选择,识别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纳入往过往桥梁工程项目所识别出来的类似风险因素,这样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加大识别力度。

2.2.2桥梁的规划文件

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包括风险识别、人员组织等详细的规划,而工程项目规划是包括项目的投资、速度、目标等各方面的内容。两种规划资料为风险识别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风险识别能够全面、科学和系统地展开。

2.2.3归类桥梁工程项目风险

桥梁工程项目有大量的风险,彼此会相互影响,把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各自归类能使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误判与漏查风险因素的状况也可以避免。且同类的工程项目风险往往很相似,组合结构也类似,归类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能够使借鉴其他桥梁工程的经验更为方便。

3.桥梁工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转贴于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在文章中主要是通过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内容进行描述,创建了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绿色建筑项目,对绿色建筑体系的用处进行了描述。绿色建筑是传统建筑改变的转折点,比一般建筑的要求更高,对传统建筑进行了提升,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建筑的主导。

1绿色建筑

1.1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的含义为在建筑生命周期中,让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被节省下来,做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还可以减少污染,将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争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和谐绿色建筑。(1)绿色建筑特征。一般建筑项目都有着复杂性、实施性、特殊性、一次性以及投入资金多,所以这就让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而绿色建筑在一般传统型建筑的基础上,对成本、质量以及工期有着更多的目标扩展,这就包括了建筑耗能、材料、环境保护以及安全舒适等目标,管理目标的扩大增加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的增加。(2)绿色建筑内容。针对于绿色建筑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绿色的特征创建风险清单;②实行评估对绿色建筑;③对绿色建筑项目实行了有关的研究。

1.2绿色建筑建筑内涵

绿色型建筑内涵主要可以归纳为:①将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减轻,大意就是将资源、能源进行节约;②为用户提供健康、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③和自然环境亲近融合,争取将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相处做到持续性发展。(1)绿色建筑节能理念。将太阳能进行充分使用,使用节能型建筑将结构、空调进行围护,缩减空调与采暖的使用次数。按照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冷风体系,让建筑可以使用夏季主导风向。建筑使用的是与当地天气相对应的总体布局、平面形式。(2)绿色建筑优点。绿色建筑主要优势就是和四周环境相照应,达到内外一致,动静相互照应,将自然生态环境做好。创造一种舒适型、健康型的生活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居住良好,身心健康。

2绿色建筑项目使用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2.1绿色建筑项目使用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定义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对风险管理进行策划工作,识别每一个时期的风险,使用合理的策略对风险进行评价,将有关的风险属性进行分析,对整体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有关解决措施并且实施,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集合。绿色建筑项目生命周期主要包括5个阶段:制定决策、设计、施工、实行、维护。在这5个时期重要性是依次递增,其意思就是项目时间越长,对于风险管理成败越重要。在风险管理中主要时期就是---投资决策时期,其内容主要有项目使用书、技术评估等。

2.2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含义是开发商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程中,避免或者是减少很多不利影响,确保项目的成功,在进行投资、施工、运行等一系列阶段对实施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识别、规划以及整个过程中。按照我们国家建筑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状况来看,可以分为5个方面:风险规划、风险判断、风险猜测、风险处理、风险看管,共五个时期。

2.3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性能

与其他建筑项目来说,绿色建筑项目有着特殊特征,总而言之归纳为下面几点:①项目最开始的时候投资金额高。在经济性能角度看,承包商要比其他建筑承包商在初始值的时候投入资金多,成本增量也比其他的高,算是外部性经济产品,期舒适程度、对环境有利,不能通过资金体现出来,并且回收时间长,另外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建筑项目比,技术复杂,要求也高,还可能会出现延长工期的状况,伴随而来的就是成本的提升,让项目在短时期内没有回报率,导致项目风险增加;②目标的延伸。通常性的建筑工程三大目标是:成本、工期、质量,而绿色建筑项目与建筑工程相比则有着更多延伸目标,比如室内环境舒服、建筑不耗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扩展建设目标越多,会导致风险范围增大,最后一定会增加风险的可能性。根据上面的描述,绿色建筑项目中的绿色管理是困难且繁杂的系统,应该参考其他方面的有关书籍,对一些控制要素也应该实行综合管理、分析并提出有关的策略,使用科学性的策略实行风险管理,方便能够在同一条框中实行绿色建筑管理工作的目的,目的就是让项目不利的风险达到最低。

3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系统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含义就是说项目在开始到完成全部过程,使用计划、协调、实施等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对于项目的风险,是根据项目创建的管理策略与目标互相作用的要素总定义,就是对风险实行管理政策。

3.1在霍尔三维结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系统

“霍尔三维结构”是由美国工程家提出来得,它的主要定义对复杂系统工程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也根据学习“霍尔三维结构”,创建一个生命周期维、评价因素维、管理过程维“三维”结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使用管理的办法确定工具在三维空间分布点,通过类比的方法,将文章内容进行解析,让建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1)生命周期维。生命周期维主要是指在绿色建筑项目中,整个工程的阶段序列(比如技术预算、设计时期、项目使用书等)是通过生命周期动态时间所体现出来的。按照生命周期维的改变、评价因素、管理流程创建了“评价因素-风险管理”平面,主要体现的就是:对于不同的项目目标(类似质量、成本、建筑),风险管理需要根据风险管理流程顺序进行,由此按照时间变化,对其他两个维度就可以一目了然。(2)评价因素维。通常情况下,在项目立项的时候项目目标就应该被确定下来,但应该注意的是项目不同时期,目标就会不同。按照评价要素维的改变情况来说,其他两个维度创建了“评价因素-风险管理”平面,可以体现的就是在绿色建筑生命时期风险管理应该谨遵流程,这样便于工作人员的观察,让工作顺利进行。(3)管理过程维。风险管理流程维主要指的就是在实行建筑项目时的一般步骤(主要有规划、评估、监控等)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于生命的流程有所改变的。按照风险管理的变化,其他两个维度创建了“评价因素-风险管理”平面,通过两个维度反应出来的是风险管理应该谨遵流程,这样便于观察工程。

3.2绿色建筑项目的用途

创建绿色建筑体系是由一个对风险管理的计划与框架,只有将绿色建筑实行下去,才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建筑类型创建了三维风险管理系统,体现的就是绿色建筑管理研究方向、管理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①对项目开发商的能力给予肯定工作;②便于绿色建筑项目的评价;③对风险管理的集成性能有用处;④对项目管理理论的丰富性能有利。

4结束语

绿色建筑中比较有效管理措施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够将绿色建筑实行良好的管理,让建筑行业为城市的环保做一份贡献,它也是确保了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主要保障。这篇文章主要根据绿色建筑项目实行风险管理特征、内容,创建了绿色管理系统,构建了绿色环境保护体系,说明绿色建筑其重要性与意义。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筑带来学习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祁华,侯海方.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建筑设计阶段风险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5(30):82-84.

[2]陈帆,谢洪涛.建筑技术创新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以绿色建筑技术创新项目为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18):33-38,49.

[3]章梦平,何亚伯,杨琳等.基于RBS故障树和改进粗糙集信息熵的绿色建筑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估[J].项目管理技术,2016,14(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