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的核心

商业模式的核心

时间:2023-08-30 16: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模式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绩效;律师事务所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越来越体现到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上来。所以研究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对律师事务所绩效的影响机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将探究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这将有益于中国律师事务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假设设定

为了验证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显著影响企业的绩效的因素,在总结归纳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立如下假设。

H1: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越高,则绩效越好。

H1-1:价值主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2:价值创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3:价值传递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4:价值网络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5:价值实现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通过系统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是否适用于律师事务所的特定,设立如下假设。

H2: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

H2-1:市场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2:管理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3:专业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第一,设计调查问卷。本文设计了25个集成创新指标、20个核心竞争力指标以及8个绩效的构成要素指标。同时,本文运用Likert五点记分法来表示问卷调查表以区分调研对象主观感受的强弱程度。通过参考该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的建议,本文修正了一些指标,将集成创新、核心竞争力及绩效的25个指标、20个指标、8个指标分别简化为19个、17个和7个,从而完成了最终问卷调查表。

第二,收集及分析样本。本文抽样调查律师事务所,通过上门访谈、邮件、电话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回收378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27份,问卷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91%和86.51%。表1是有效样本的结构特征,将表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与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提供的近几年相关数据比较后,可以发现较高的数据吻合度,从而证明了该有效样本较好地反映了律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信度与效度分析。调查问卷整体信度值为0.949,每个层面衡量指标信度值也均达0.80以上,因此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信度良好。同时,本文主要衡量指标都是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得来,且多次与有关专家斟琢讨论,在小范围内作了试调研,因此量表内容效度较高。本文运用SPSS17.0分别对19个商业模式创新测项、17个核心竞争力测项以及7个绩效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分别提取出5个因子、3个因子和1个因子,在各自对应因子上的每个测项的标准负荷值均达到0.5以上,说明建构效度也较好。之后通过分析各测项及因子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验证性因子再次检验其建构效度。本文主要是参考侯杰泰对拟合指数的看法,根据χ2、RMSEA、CFI和NNFI参数鉴定模型的优劣。其中,如果χ2/df在2.0到5.0之间,表示可以接受模型;RMSEA低于0.1,表示拟合较好,低于0.05表示拟合非常好,低于0.01,表示拟合非常出色;CFI和NNFI在0.90以上,表示模型很好的拟合。通过运用AMOS17.0统计计算,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及其要素与绩效关系的路径模型拟合指数都达到了相关的要求,这表明建构效度较好,结果如表2所示。

第二,假设检验。该阶段主要使用AMOS1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以证明图1中的假设。表2中,各项模型的拟合指数均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表3表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假设验证的结果如下所述。

商业模式创新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88,对应的t值是11.57,比2.00大得多,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事务所的绩效越好,因此H1假设成立。而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组成部分对绩效也有大致相同的影响效果。其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绩效影响的效应系数为0.48,t值为2.7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1假设成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2,t值为2.55,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2假设成立。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57,t值为4.39,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3假设成立。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1,t值为2.66,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4假设成立。价值实现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7,t值为3.9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实现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5假设成立。

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91,对应的t值是11.59,远大于2.00,表明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所以H2假设成立。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层面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37,t值是2.38,大于2.00,表明市场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1假设成立。管理能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46,对应的t值是3.28,大于2.00,说明管理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2假设成立。专业技术能力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3,t值为5.38,大于2.00,说明专业技术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H2-3假设成立。

第三,比较相关模型。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都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又有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设想1认为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继而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绩效,设想2认为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如模型A所示。为了证明设想,本文建立了模型B,如图2所示。运用AMOS17.0分析模型B的拟合度,其中模型B的拟合指数χ2/df、RMSEA、NFI、NNFI、CFI、GFI、AGFI分别为6.59、0.13、 0.80、 0.80、 0.82、 0.86、 0.81,各项指数均都没有达到拟合度的目标要求,从而证明模型B的拟合度较差,因此拒绝模型B。那么这就证明了设想2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律师事务所中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运用模型A更加能代表实际情况,即商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则企业绩效越好。选择和匹配不同的商业模式要素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并不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

1.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2.Fumio Kodama.Measuring emerging categories of innovation: Modularity and business 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4(4).

3.孔翰宁,张维迎,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荆浩,贾建锋.中小企业动态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创业板立思辰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

5.方金城,张秀梅,朱斌.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福建中小企业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两上市公司案例[J].重庆社会科学,2010(6).

第2篇

2009年底,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此,大量企业和团队开始关注并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但由于移动互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介入该领域的企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中,商业模式不清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企业会面临商业模式的困境?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及竞争环境的改变是这些企业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实现突破,移动互联网企业应从商业模式的原生态、持续性和生态化三个方面入手。

保卫“原生态”战略优势

移动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就在于,抄袭完国外的模式后,却不考虑应用的本地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缺乏“原生态”。

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企业大都采取“模仿”国外同类型企业的做法,其商业模式通过C2C(Copy To China)简单移植到国内市场,这导致企业经营没有或缺少原生性,从而陷入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困境。例如国内模仿美国签到服务Foursquare的大量移动互联网企业,目前就面临用户规模不足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国内人际交往模式跟国外的不同。

除了企业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时需要注意原生态定位,一些先于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应该考虑强化商业模式的原生态,避免被山寨。例如2G时代知名的3G门户和UC浏览器,它们在WAP时代很好保持了领先性,也具有一定的原生性,但随着3G时代到来,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介入该领域而使得它们的商业模式被山寨,从而陷入到市场丢失、用户体验不突出等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困境。

对一个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讲,模仿或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应该尽量保持商业模式的原生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形成与竞争对手或者山寨企业不同的差异化特征。

小米手机是保持商业模式原生态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小米手机模仿苹果采取自行设计并寻找代工的方式,针对中国市场特点确定了2000元以下的定价,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小米手机放弃了苹果专卖店加网上销售的方式,简化为网上销售的模式,成功降低渠道成本;最后,小米手机在移动应用方面进行布局,推出了手机操作系统MIUI和聊天工具米聊,但它没有贸然投入巨资到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而是采取较为低调的示弱手段。

如果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原生性较好,可以使企业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留下大的改善提升空间,时间也比较充裕,不过这并不说明企业可以坐等成功的延续,而应该对产品及服务不断改善,强化原有商业模式定位带来的优势。

持续创新提升产品杀伤力

但并不是说,将一个国外的商业模式抄袭过来并做好本地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商业模式想要不断成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介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建立基本的商业模式后,应通过持续改进产品提升价值,为保持商业模式竞争力提供更多的元素,避免竞争对手介入自己的核心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的升级,影响企业盈利的实现。

苹果公司是从核心持续改善产品的最佳案例。在推出iPhone和iPad核心产品后,苹果不断为现有产品提供升级产品,为了强化核心产品价值,苹果还建立了软件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硬件产品的用户体验。正是通过不断改善的商业模式,苹果有效避免了竞争对手低价竞争的挑战。反观传统手机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由于缺乏围绕核心产品改善的策略,纷纷陷入了商业模式困境。

号称最大手机厂商的诺基亚,虽然跟随苹果商业模式也推出了软件策略,但由于三心二意的应用没有强化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反而拖累公司丧失了发展方向。美国领先的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也在去年落入了互联网公司Google手中,成为了Google的附属品,这也跟摩托罗拉缺乏围绕核心持续改进的策略有关。

不仅智能手机公司难以避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困境,纯粹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也时有失败的案例。在WAP时代处于领先的3G门户曾经获得IDG大量的投资,但由于管理团队没有及时围绕核心改善产品,而是通过多方出击的方式介入到大量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使得其商业模式缺乏延续性,导致3G门户目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从移动互联网实验室重点跟踪的50个移动互联网案例来看,大部分移动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竞争优势,避免被对手山寨,削弱了自身的差异化优势。研究及实践证明,产品或服务生态化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可行方式。

善用“生态化”制胜法宝

最后,当通过持续的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后,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由单一的产品覆盖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非常羡慕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江湖地位,期望在移动互联网复制类似的竞争优势,避免简单的价格竞争。要达到腾讯类似的江湖地位,移动互联网企业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

苹果是构建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苹果通过提供核心的硬件产品及软件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竞争对手跟随提供硬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情况下,苹果仍然有能力避免竞争对手挑战其竞争优势。例如,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虽然比竞争对手亚马逊的Kindle Fire贵一倍,但其市场份额仍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这不能不归功于iPad加iTunes及App Store形成的生态系统。

类似苹果的成功还不多见,例如目前还不清楚模仿苹果的小米手机能否获得成功,但期望生态化的移动互联网失败案例随处可见。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一直想引入社区化运营模式,并且还尝试建设了一个无线音乐微博平台,但最终也在集团公司统一运营移动微博的收缩策略中不了了之。

对于中国移动的创新项目移动MM、飞信以及无线城市,目前据称也处于生态化转型阶段,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什么苹果生态化策略获得了成功,而其他企业鲜有成功案例?

两个方面的原因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生态化的实现。一方面是企业或者业务负责人并没有清晰的生态化意识和思路,仅仅是感性地认为应该模仿苹果生态系统的做法,采取开放的模式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中国移动的无线城市生态化尝试。另外一方面,即便这些移动互联网企业坚定了生态化发展策略思路,但他们往往低估该策略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并且对生态化进程也过于乐观,从苹果生态系统演进进程来看,自从苹果2008年开始生态化建设,也是花了近3年的时间才真正成型。

第3篇

那么,商业模式到底怎样理解更全面?商业模式分成哪些类别和要素呢?这篇文章,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一些概念做一下更简单易懂的解读。商业模式的定义

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来做下整理,分析出一个更全面且更容易理解的解释。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

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商业模式就是你如何赚钱,其核心就是三个问题:你卖什么?怎么收费?怎么卖?--《创业36条军规》

一句话,商业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从上面的摘选可以看到,人们定义商业模式时,基本上会从两个层面来讨论:公司层面和产品层面。本文分别从这两个层面,对商业模式进行解读。

从公司层面解读商业模式

从公司层面,商业模式包含了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商业模式新生代》中将公司的商业模式总结为了9个版块,每个版块都代表公司运营中的核心事务。在这里将其简化,可以理解为四个核心要素:

产品:公司能提供哪些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资源:公司所拥有的有竞争力的资源有哪些,比如技术资源、合作资源、政府资源、内容资源、业务资源。

客户:公司面向的目标客户群体,建设了怎样的销售渠道体系,客户关系怎样。

钱:公司的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资本增值等跟钱有关的事务。

由于不同公司所拥有的各要素的资源和能力不同,所以才出现了各公司多样化的商业模式。那么,公司层面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这四个要素进行归类,比如资源驱动、客户驱动、产品驱动的商业模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没有核心产品、核心技术,要么提供一些没有技术门槛的产品和服务,要么其它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司更依赖于建设有力的营销体系维持客户关系构建商业模式。比如常见的提供网站建设的公司。比如一些提供项目外包开发、设计服务的软件、设计公司。还有一些专门为客户提供广告推广、运营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大多以接客户项目单生存。

资源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占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资源优势研发产品、提供服务、甚至获得项目订单,以资源为基础构建商业模式。一些有特定资质(牌照)的企业拥有业务资源优势,比如电信运营商、出租车公司。一些基于高校的企业拥有技术资源,比如科大讯飞、清华紫光。一些有行业积累的企业拥有内容资源。一些有政府关系或大企业关系的公司能够承接到大型项目。一些有业界口碑的企业(或高管)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资源。

产品驱动的商业模式:一些公司以研发解决行业(企业)、用户问题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为核心目标,利用产品的低成本可复制性构建商业模式。产品主要分为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两类。实体产品主要是需要生产制造的产品,比如玩具、书籍、消费品等。虚拟产品主要是以人的体力和智力转换成的产品和功能,比如电子游戏、培训课程、手机话费等。另外还有平台类的产品,用于整合多方用户需求为多方带来价值,比如百货商店、电影院、淘宝、滴滴出行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通过不同商业要素驱动构建的商业模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是资源驱动、客户驱动还是产品驱动,其它的商业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钱”这个核心要素。一个成熟的企业必须要考虑成本、收入、增长等跟钱有关的问题。

从产品层面解读商业模式

从产品层面讨论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公司是以产品驱动的公司,其产品是自己研发并做为公司核心业务。由于目前实体产品业务也在逐步互联网化,而互联网产品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来支撑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逻辑。所以这里主要讨论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一个产品的商业模式可以拆分成用户价值、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比如,我们在讨论搜房网这个产品,会说它是一个“房产交易资讯类平台”。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房产交易资讯”--用户价值、“平台”--运营方式,而盈利模式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广告”、“基于流量的交易分成”等模式。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这三个基本要素:

用户价值

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了用户怎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哪些价值。对于用户价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用户场景确定目标用户群体,然后分析用户需求找到痛点并分析需求的质量,然后设计产品的核心功能如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要跟其它满足需求的产品(方案)相比较,建立竞争优势。

一个优秀的产品在用户价值方面应该满足三个条件:抓住用户的痛点、用户需求质量高(广泛、高频、刚需)、与其它产品(方案)相比更有竞争力。

拿滴滴最早推出的打车功能来举例。分析用户打车的场景:最早打车要么在路口拦车、要么打出租车公司电话叫车,这个场景带来的问题有:

不知道附近有没有车,不确定等待的时间。(或者附近恰好有车,前一个路口转走了的杯具)

高峰时间很难打到车。

多个人在同一地点打车时,有人不遵守秩序抢车。

拦了车之后,很有可能是黑车,跟乘客讨价还价。

招手拦车效率低,很有可能出租车看不到而错过机会。

分析以上五个问题,不难发现,前两个问题是用户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打车这个用户场景的核心痛点。

接下来,分析这个需求的质量:

打车难的问题不是个例,是很普遍发生的现象--需求范围广。

很多人每天都要打车,甚至一天打多次车--需求频度高。

不打车的话就要挤公交、挤地铁,对于经济条件可以的用户来说是最好的代步选择--刚需。

所以,打车这个场景是一个广泛、高频、刚需的需求场景,需求质量高。

然后我们看看产品功能的设计是否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用户打开APP后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出租车,距离多远一目了然。

高峰时间可以提高价格叫车,以金钱换等待的时间。

以在线抢单的形式,出租车与乘客建立一对一的契约,解决了不遵守秩序抢车的问题。

出租车的信息在APP中都有认证和备案,排除了黑车的可能。

下单后出租车司机会主动电话联络乘客,确定位置,不会出现错过的问题。

最后,分析一下滴滴打车产品的竞争力,相比传统的招手拦车、电话预约的方式,利用手机APP打车更加便捷、效率更高,解决了很多传统打车时遇到的麻烦,竞争力更强。

盈利模式

关于产品的盈利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除了直接用于买卖的商品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的花样,直接的、间接的、不可告人的... ...。为了能够更方便理解,在这里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其分成“免费”、“付费”两种。

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产品最常见的盈利模式。需求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是产品的“盈利模式”,不是“营销手段”(不是免费送个小礼品什么的、或者免费做个小项目拉住客户下个项目再赚回来什么的)。免费模式可以细分为:免费+广告的盈利模式、免费+流量的导流模式、免费+增值功能(服务)的盈利模式。

免费+广告:这是互联网最早的一种盈利模式,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功能网站大多都利用这种盈利模式。无论是融入到产品中的闪屏广告页、还是损害体验的突兀的广告位,还有搜索推广、软文推广等,都是广告的一种呈现方式。

免费+流量:基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很多软件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付费模式转移到流量模式。流量模式的变现途径有很多,为其它产品转移用户,为服务提供商导流意向客户信息,为其它产品获取曝光,为线下服务提供商引流订单。

举几个例子:

滴滴出行的“发现”功能里,是在向各合作产品提供的服务导流。

装修管家的“申请免费报价”功能,目的是为了采集意向用户的信息,之后传递给合适的装修服务商。

驾考宝典的“百宝箱”功能里面,放置了很多与驾考功能没有任何关系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基于其APP的高流量进行导流。

免费+增值功能:免费增值功能的利用方式也比较丰富。比如AppStore中:

提供免费的Lite版和付费购买的Pro版。

直接使用会员年费(或一次性VIP会员费)获得增值功能。

让用户直接购买一些增值功能(或服务)。

以虚拟货币的形式让用户购买增值功能。

游戏也会采用免费+付费道具的方式盈利。

付费模式:

付费模式主要为销售实体或虚拟的“商品”。以电商模式和App Store为代表的虚拟商城两种模式。用户付费购买的都是有价值的商品:实体商品、APP、书籍、音乐、游戏等虚拟内容。

运营方式

在确定了“产品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和“如何通过产品盈利”两个要素后,策划运营方式实际上就是解决“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和“通过什么方式能让用户使用付费功能”这两个问题。根据产品的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公司制定的运营方式也是不同的。

基于用户:

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资源就是用户,服务好用户是第一要务。用户运营的核心指标是用户量和用户的活跃度。所以产品运营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并留住他们”和“如果让现有用户更频繁的去使用”这两个问题上。

基于内容:

对于以内容为主的资讯类产品、阅读播放类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内容的质量,不仅要把握好优质内容的来源,有时还要自己生产内容。内容运营的工作主要是内容的生产、整理、分发。一些其它品类的互联网产品,有时也会利用内容运营增加用户粘性,提升推广效果。

基于数据:

很多互联网产品对于数据分析非常重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用户的使用习惯、反馈产品的功能设计优劣,分析出用户使用的频度和粘性。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指导产品的下一步功能研发目标,营销活动的侧重点,甚至调整产品的方向定位。

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并给出创新商业模式的五个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背景

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当今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1.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一个变化是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注于企业在网络环境的生存与发展。很多现实中的经营活动正复制到虚拟世界中,例如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拍卖等等。这些以无店铺经营、与客户直接双向沟通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将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2.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化。当今市场已进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顾客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标新立异的愿望得以实现,已成为新的趋势。仅仅依靠以往的价格优惠和单纯的质量优势已不够,消费者更加注意产品的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产品本身符合标准,而且对各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3.企业经营环境的第三个变化是全球化。近1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技术、资金、劳务、专利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转让。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战略

1.商业模式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商业模式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1)注重轻资产经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的资产最大化,有效的资产必须能高效地创造价值,轻资产经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轻资产经营,是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许多跨国企业把投资投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而间接创造效益的土地、厂房、汽车、电脑甚至办公桌椅等都是租用。因此真正决定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是企业资产经营水平的高低。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可以获得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速度和更持续的增长力。

(2)加强企业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加强市值管理,以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为出发点,提升自身价值水平,获得投资者认可,使股价充分地反映公司的价值。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以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的目标来进行。

(3)构造企业价值网。今后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线性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正从独立创造价值走向合作创造价值,有多条价值链构造企业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可将众多的合作商连在一起,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构成快速、可靠、便利的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价值网通过网络的弹性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增强价值创造方式来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回报社会。其中,创造顾客价值是创造其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

2.商业模式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顾客所期望获得的利益,只有把竞争的视角深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层面中,才能进入到游刃有余的竞争空间。

(1)精心研究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要从客户角度出发,重要的不是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而是客户希望得到什么。客户的期望值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提高满意度的关键是企业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有效地满足客户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

(2)实施大客户管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大客户都具有收入贡献大和业务增长潜力大的特点,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必须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对大客户由专人实施,定人服务、顾问服务、终生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大客户管理,最为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如中国移动针对年轻的客户群开发了移动梦网,中国电信开发了全球眼、新视通、会易通等产品,以满足特定大客户群的需求。

(3)实施客户互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必须深化服务,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顾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将客户前置,让其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电子邮件与顾客交流,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产品开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新产品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4)创造新的附加值。一个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由“产品成本+附加值”构成的。为什么同类型的产品,譬如手表,有的售价仅几十元,而有的却可以卖到数万元?这其中,“附加值”起着关键作用。当今企业,创新附加值已不在产品之中,而在产品之外。在实践中有三条途径:①文化附加值;②服务附加值;③附件附加值。

3.商业模式以经济联盟为载体。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企业发展联盟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它可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因此,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体运作,尽快形成供应链,是当前企业必须共同解决的课题。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集中在供应链中最具优势的环节上,把优势强化到最大,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潜力。

(3)外包非核心业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企业仅保留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而将所有类似于枝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今后,凡是离市场较远的后台业务,凡是机械重复能数字化的业务,凡是可以离开现场在网络能运作的业务都可以外包。由此,将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企业支配资源的范围。

4.商业模式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如果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商业模式成败的关键。应变能力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策略,是竞争力的基础。(1)时间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一成本,企业必须因时、因地,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作出快速调整,要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时要突出“早”和“全”,做应变决策时要突出“快”和“准”,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在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五点:①灵敏信息;②准确判断;③正确决策;④快速行动;⑤敢冒风险

(2)JIT随需而变。JIT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变的“拉动式”管理体系,这一观念的确立可以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达到消除浪费、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JIT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随市而变,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3)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最为典型的产物就是大规模定制。它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和环境等于一体,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现代设计方法学、模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支持下,以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提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全面考虑了制造运作系统控制的需求集合,包括: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批量变小和订单的随机性增大等。

5.商业模式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的力量,脱离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将无竞争力可言。

(1)构造虚拟经济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网络平台可以造就无数神话。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号称网络第一食品的“QQ能量枣”,以“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被业界广为称道。传统食品企业绿盛公司与天畅科技公司合作,首次在网络游戏中销售真实物品,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虚拟食品店,下单购买真实物品,通过专门配送系统,可立即送到购买者手中,买家还可选择事前信用卡付款或货到再付款。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在网络时代首次实现了“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对接。

(2)加快企业商务电子化。企业商务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将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务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实行电子化、数字化运作,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增强竞争能力。

(3)推动流程再造。重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实施流程再造:原有的塔型结构正在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信息与决策层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这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三、商业模式创新是制胜关键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兴的新企业是这样,传统的老企业更是如此。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orterME.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乃鹏,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44-47.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竟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大卫·波维特,约瑟夫·玛瑟,R·柯克·克雷默著.仲伟俊等译.价值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美)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王雪梅,张凤环,无光耿编著.新经济中的商业模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第5篇

>> 组织能力的突破 美国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 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研究 顾客价值与组织能力的关系研究 茶叶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信息组织能力与信息创新方法培育探讨 小学阶段组织能力的培养 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商业模式的复制与调适 数字内容产业运作机理与商业模式研究 产业增长路径与商业模式创新 台湾植物工厂产业发展与商业模式 产业生态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 导航产业需要更开放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对策探讨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逻辑(下) 文化演出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组织语言:挖掘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 商业模式与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2-09-07)..

[4]金融界. 新型城镇化思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EB/OL].(2013-02-04).http://.cn/2013/02/04013915037184.shtml.

[5]巨潮网.华夏幸福基业2012年年报[EB/OL].http://.cn/.

[6]北科建集团官网. 郭莹辉:科技地产的思考、模式与责任[EB/OL].(2011-09-20).http:///research_page.aspx?catid=435&newsid=815.

[7]巨潮网.农产品2012年年报 [EB/OL].http://.cn/.

[8]天津宝坻区九园石材总部调研访谈 [Z].2013,7.

[9]湖北黄冈融园食品产业城调研访谈 [Z].2013,8.

[10]搜狐证券.地产商的PE试验 [EB/OL].(2011-08-21).http:///20130821/n384755996.shtml.

第6篇

商业模式的提出最初是基于这样的观察:两家企业经营着完全类似的产品,但技术、资本、人才,甚至管理水平处于弱势的企业有时候却能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人的思维总是习惯于从点到面,再从面到体。最初,人们以为某些方面领先的企业一定能获得更好的业绩,比如某个企业如果在技术、专利、资金、人才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就认为这家企业就一定能获得市场的优势地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在个别要素上并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却能取得市场的领先地位,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它们具有更优秀的商业模式,即它们更善于组合市场要素。商业模式就是市场主体间的关系组合模式,为了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价值,需要从事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传播等商业职能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这些市场主体间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模式,每一种关系模式就是一种商业模式。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不是个别企业间的一对一的直接竞争,而是企业参与的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价值,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交换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参与商业模式的市场主体的根本目标也是获得价值回报。因此,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价值关系,也就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结成一个系统,通过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价值满足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商业模式包括三大子系统,即价值目标子系统、价值载体子系统和价值创造子系统。

2.商业模式系统演化的基本逻辑

系统都是由简单向复杂演化的,正如高等动物复杂的机体都是由单细胞演化而来的一样,商业模式系统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以手机产业为例说明这个演化过程。最初,某家企业率先发现了新的客户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对“移动通话”的需求,相对于固定电话而言,“移动通话”成为市场未被满足的“核心价值”。接着,企业需要设计产品来满足核心价值,此时,作为“价值载体”的产品,仅仅需要基本的移动通话功能即可,不需要复杂的其他功能,因为市场仅仅处于核心价值诉求阶段。接下来,为了提品,需要组织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去满足客户“移动通话”这一价值诉求,这个从设计、供应、制造到销售的“价值创造”环节形成一个纵向的“价值链”。这种“核心价值—产品—价值链”的系统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态,即链状形态。

接着,客户价值开始延伸,出现了诸如对维修、零部件、信号稳定、便于购买等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性需求,这叫做“过程价值”。 企业就必须组织相关市场主体去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维修机构、零部件生产商、配送企业、广告商等企业也加入到了原有的价值链中。这样一来,原来的纵向“价值链”就扩展演化成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网”,此时的价值载体也由原来的单纯的实体产品,即手机,演化为了一个围绕“移动通讯”的“服务”体系,“产品”演化为了“服务”。这种“过程价值—服务—价值网”的系统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第二阶段形态,即网状形态。

接下来,客户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也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服务,开始对手机的游戏、音乐、摄像、影视等功能以及其他应用提出了要求,这些价值给客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品牌在客户心目中形成了独特的“体验价值”。为了满足客户的体验价值,企业需要整合游戏开发、音乐等媒体供应、工业设计等众多的内容产品提供商加入到体验价值的创造系统中来,不断丰富客户的体验价值。这样一来,原来的“价值网”又不断扩充、生长,最后演化发展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体验满足的价值载体也从“服务”演化为了一个“品牌”概念。这种“体验价值—品牌—价值生态系统”的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最高阶段,即商业价值生态系统形态。

商业模式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行着演化。开始阶段的系统简单,具有活力,但系统不稳定,所以中小企业大多灵活,但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取代。随着系统的演化,商业模式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成熟,但也越来越失去了活力。最后,当新的“价值”被发现,原有的商业模式由于过于复杂,稳定性太强而不能适应变化,被新商业模式取代。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没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持久具有竞争力,所以,成功的商业模式是那些能够自我取代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春萍、曾珍秀.企业系统演化—基于CAS理论的建模与仿真[M].北京:北京嘉彤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薛维峰.盈利模式设计的方法与逻辑[J].管理观察.2010,10(413):89—90[J]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产业升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63003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移动商务;商业模式

由于我国移动通信环境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异,移动商务用户的特征以及对移动商务的接纳行为、使用习惯等方面更是与国外的用户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国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不能简单的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因根据国情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创新之路。本文认为:我国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应走以移动运营商为商业模式主导整合移动商务产业链,以用户为核心充分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的移动商务产业联盟的商业模式。

一、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

随着国内移动商务产业链的逐步形成,移动商务的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整个产业链主体不明。在“3G时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趋势下,运营商、内容服务商、应用开发商等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各方都希望能在移动商务产业链中争取更加有力的地位。

依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在移动商务产业链中能处于核心地位的只能是移动运营商。其原因有二:

首先,在国内,移动运营商是国有企业,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分别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来控制。移动运营商不仅能够为移动商务搭建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平台,拥有强大的行业优势,而且还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移动运营商毫无疑问的在国内整个移动商务产业链中握有最核心的资源,是各移动商务企业必须依靠的关键因素。

其次,一部分移动商务参与者因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利用移动商务来从事损害用户利益甚至是违法的活动,而移动网络运营商作为移动商务平台的提供者能够肩负起一部分监管的责任,规范相关企业的移动商务活动,促使移动商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因此,国内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应围绕移动运营商为核心来展开,把移动运营商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应充分地利用它的技术力量、品牌优势、行业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内移动商务产业链,协调、整合移动商务产业链上各方的关系与利益,形成统一的移动商务运行平台,促使移动商务快速的发展。移动运营商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应承担更多的主导者的责任,利用自己掌握整个运行平台的优势来监督、规范产业链上各个参与方的行为,使得我国移动商务朝着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移动商务在国内朝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作为移动商务核心地位的移动运营商将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目前移动运营商纷纷提出战略转型,希望自己不单单只是移动商务网络平台的搭建者,更应是移动商务中信息与应用服务的提供者。移动运营商从简单的移动网络提供者,到移动门户,直至中介、可信赖的第三方,移动运营商以用户为资本,以商业模式的扩展为基础逐渐全面参与移动商务的整个运营过程,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例如移动运营商自己开发出手机即时聊天工具,并在用户中加以推广;与移动终端制造商合作,向用户提供免费的“签约终端”;移动运营商还可以充当可信任的第三方,为用户与商家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桥梁,刺激移动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就是得益于移动运营商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有价值的移动商务应用服务。

二、整合产业链形成移动商务产业联盟

国内移动商务的产业链是非常的复杂,涉及的参与者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移动平台和服务商、银行金融机构、移动信息与应用提供商等,甚至还包括了相关的高等院校、新兴媒体等。在移动商务新模式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家移动商务的参与者都在产业链中积极寻求合作,借助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盟”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企业谋求市场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原因有三。

首先,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竞争环境,任何一个企业,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也不例外。

其次,随着移动商务在国内朝着更深层次的发展,用户对移动商务的需求逐渐增强,对移动商务应用的要求也更具个性化起来。现单凭国内移动商务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参与者是无法满足用户多样、个性化的移动商务需求的。

最后,作为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核心移动运营商不断地扩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旦在产业链上形成运营商独大垄断的地位,将影响其他企业参与移动商务的积极性,对整个国内移动商务的发展前景也是具有消极影响的。

在移动运营商主导的过程中,竞争和价值创造与体现的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移动运营商发挥资源优势和强势地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市场监管、制定新秩序新规则的义务和责任,以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整合产业链,同客户、业务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一同构建起一个开放合作、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因此,国内移动商务的发展模式应是利用移动运营商的主导地位来整合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参与者、利益共享者,使之形成移动商务产业联盟来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带动国内移动商务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分享移动商务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在该产业联盟的商业模式中,移动运营商作为模式主体,提供运行平台,收集用户信息等,移动信息与应用提供商根据用户信息来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与服务;移动终端厂商通过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采取“话费签约”的方式把移动终端销售到用户的手中,并且能在移动终端里集成、捆绑各种新型的移动应用与服务;银行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共同合作,为移动商务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移动支付通道与手段。除此之外,整个移动商务产业联盟应促使国内的移动商务平台能统一运行,在国家的法制框架下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和行为规范,开发标准的应用接口,使得国内的移动商务能互通共融,并与国际接轨,国内移动商务将迈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以用户为核心充分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

(一)用户本位原则

新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为本位的原则。作为新经济的代表移动商务也不例外。移动商务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消费类以及相关的增值产品,用户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才能创造出价值,企业才能从中获得利益。而且移动商务直接面对的是众多的移动中的用户,是一种端对端的商务模式。用户的接纳程度、消费习惯、行为特征将直接影响到移动商务应用的开展,因此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必须以用户为核心来进行构建。

虽然许多企业常常把用户挂在嘴边,但是实质上这些企业并没有直接面对用户,从而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用户,不明白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为用户创造价值也无从谈及。从事移动商务的企业因为能够直接面对移动用户,它能实时的掌握用户的特征和消费行为,并能根据这些信息挖掘和引导用户的需求。但是,实际的国情是移动商务企业往往没有充分贯彻用户本位原则,在没有充分研读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接纳习惯的情况下,就纷纷推出一些移动商务应用,影响了用户的使用和采纳。因此在对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出新型的应用服务之前,企业应以用户为核心,贯彻用户本位原则,利用移动商务的特点,站在用户的角度充分地识别用户的需求,开发出用户真正需要的移动商务应用,并给他们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二)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围绕着用户为核心为用户创造价值,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移动商务用户的价值?在国内的移动商务,一般将客户分为企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市场。本文试图通过这两个不同的客户市场角度来探讨一下移动商务用户的价值。

移动商务归根结底是一种依托于通信技术的商业模式,其产品是一种服务型的产品。作为企业级别的用户,对于移动商务企业来讲,需要为其提供一整套的企业移动商务解决方案。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提供工作、管理效率并创造价值。过去,基于桌面应用的CRM、ERP、SCM等应用系统为企业的生产力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这些系统在应用的方式、时间和地点都受到了限制。现在移动商务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基于移动的CRM、ERP、SCM将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具体来说,企业用户对移动商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能够利用员工的移动通信及数字终端,通过将移动网络系统商务平台嵌入企业的信息化平台,随时随地在企业内部和员工之间传输和交流各种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商业信息,辅助企业管理及企业商务活动,使得企业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重新塑造企业经营模式,整合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将企业信息化扩展到与市场距离近似无缝的境地。作为企业用户,他们最为关注的是移动商务企业提供的系统平台的稳定性以及应用的全面性。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为其创造价值,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应能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涉及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流程,并能与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形成对接,从而让企业真正感受到移动商务的价值所在。

作为个人用户层面,不仅仅只是关注移动商务为他们带来的信息内容及方便快捷的服务,他们还更注重个人情感及追求社会时尚感。这样的个人情感及社会时尚感从移动商务用户价值来讨论就包括了个人用户的使用价值、自由价值、以及情感价值。个人用户的使用价值就是移动商务能否给用户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这是用户在使用任何产品时候的一种基本需求。目前,国内三大移动营运商推出的“3G”资费普遍偏高,用户常常“喊贵”,制约了这一移动商务模式的发展和普及。自由价值是移动商务为个人用户创造的最大价值。自由价值就表现在移动商务让用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寻找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加上移动终端的私人性,更加给使用用户带来一种私人的自由性、隐蔽性。在国内,用户所追求的自由价值实质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减少广告骚扰,保护用户的私人信息不被泄露。情感价值是用户在使用移动商务产品时,为他们所带来的积极的、愉快的、喜悦的、安全的、自豪的等各种情感。用户各种积极情感的聚集,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给用户以美好的使用体验,也是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尹炎.国内外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科技资讯.2007(14):165

[2]马大勇.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613

[3]毕新华,李海莉.基于价值网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07

第8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126-05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似乎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星巴克、E-bay、戴尔等新兴企业,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新商业模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在企业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同样做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的回顾性文章表明,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商业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评估、设计和变革等问题[1-2],较少有研究者从整体上探讨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是内含在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行为中的商业逻辑,是企业家商业智慧的结晶,可以看成是企业的一项无形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特殊的资源属性,发现商业模式虽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热衷于谈论商业模式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时,还需要注意到商业模式带来的商业利润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依靠优秀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不失时机地把优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短期利润,用来投资和积累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把企业生存和盈利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石之上。对于处在复杂和动荡环境中的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变革组织和战略,开发和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的商业机会,持续创造和革新商业模式,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盈利。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简要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基础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不同于重视市场结构的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资源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3-4]。资源基础理论集中考察了资源难于模仿的属性,认为资源难以模仿的属性是企业租金的来源,因而成为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基本的驱动因素[4]-[7]。2003年Peteraf和Barney合作完成了《澄清资源基础理论的混乱》一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资源基础理论中关于资源、价值、租金和竞争优势的相关论述,认为企业拥有的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可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8]。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在企业之间呈现出不均匀的异质性分布,拥有高级资源的企业(下文简称为占优企业),运用这些资源执行产品市场战略时,会获得更高的效率,高效率既包括以更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也包括相同成本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相对于拥有一般资源的企业而言,他们将可能获得竞争优势[8-9]。资源基础理论回答了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同时还探讨了竞争优势可持续的条件。Barney提出了VRIO模型,认为资源的不完全模仿性可能是占优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对手若想模仿获得高级资源,可能会面临着成本劣势,这些成本劣势主要源于占优企业的资源依赖于独特的时空条件,资源与绩效之间的因果模糊性,资源之间存在着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性等资源特征。如果竞争企业不容易模仿(或替代等方式的间接模仿)获得占优企业拥有的高级资源,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得以维持[6]。Peteraf 提出了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四根“支柱”,分别是资源异质性、事前限制竞争、事后限制竞争,以及资源不完全流动性,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资源将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9]。Dierickx和 Cool从资源的积累特性出发,认为能够构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资源存量具有大规模效应和相互联结效应,企业资源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性,竞争对手若赶超占优企业可能会面临时间压缩不经济等问题,因而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得以维持[10]。

使竞争优势和高绩效得以维持的资源属性条件,也是占优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有足够多的竞争企业成功地模仿占优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占优企业只能获得盈亏均衡,竞争优势将会成为竞争对等,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将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维持竞争优势持续存在的资源属性,使资源难以在企业之间流动,资源在各企业间呈现不均匀分布,而资源的异质性又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探讨竞争优势时,应同时考虑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关于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否维持的问题。

二、 商业模式的内涵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做过较多的研究,但是商业模式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结构特征等仍存在争议。在商业模式的早期研究中,Timmers的研究成果被较多引用,他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对商业概念中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等关键组成部分的简洁描述[11]。后来的学者沿用和发展了这种定义,Linder 和 Cantrell将商业模式抽象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12]。Amit和Zott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为了利用商业机会而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13]。Magretta将商业模式通俗地定义为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认为商业模式描述商业系统各个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起作用的整体[14]。Osterwalder和Pigneur把商业模式看成是连接战略和商业过程的中间环节,代表运作商业过程和设计信息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5]。Afuah认为商业模式是关于运用其资源执行何种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概念集合,这些活动创造了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获利的位置[16]。Rappa认为,商业模式基本的定义,是指做生意的方法,它描述了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规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揭示出企业盈利的方法[17]。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在创造价值逻辑的定义基础上增加了合作网络和关系资本等新的元素,认为商业模式应以商业网络的方式呈现。

Morris等在广泛回顾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把商业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经济含义层面上讲,商业模式是企业的经济模式,关注公司产生利益的逻辑关系;运营结构层面上讲,商业模式表现为企业内在的过程和组织结构设计,这些过程和结构使企业能不断创造利润;战略层面上强调商业模式对企业资源、结构、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全面说明。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方面一系列变量进行整合,以便建立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18]。Osterwalder等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澄清商业模式概念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他们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括目标、概念和关系等的元素,用来阐述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简要地描述了企业所提供的顾客价值,如何传递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务结果[19]等关键要素。

在国内研究中,翁君奕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结构,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20]。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整合组织、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21]。原磊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创造价值的逻辑,包括顾客价值创造逻辑、伙伴价值创造逻辑、企业价值创造逻辑[2]。

综合已有的研究,考察商业模式的本源,王伟毅和李乾文认为商业模式来源于对商业机会的认识[22],而商业机会源于市场失效,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市场不能自动有效地协调经济活动,从而出现了尚未被利用的资源和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企业利用自身的创业活动,突破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的限制,实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从中获得企业盈利。具体而言,企业通过创业行为,降低了协调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市场交易顺利进行。随着对降低交易成本认识的加深,企业同时也深化了对商业机会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产品和市场组合,进一步界定顾客、资源供给方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身份,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在提品和服务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这是商业机会逐渐成熟并演化成较完善的商业模式[22]。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对企业、供应商、分销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进行识别和设计[23],这种系统设计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到交易的潜在价值以下,促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为交易各方创造了价值。

商业模式的经济学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日益体现出个性化和变动性的特征,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着动态复杂的环境,因而市场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对称,也潜藏着大量的产生熊彼特租金或企业家租金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互联网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极大潜能,发达的通讯技术为企业间以低成本方式组建系统和联盟,顺利完成商业运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两方面的力量把商业模式创新推向了商业实践的前沿,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时代热门的概念。

三、 商业模式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分析

如果将商业模式看成是组织的一项智力资源来考察它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我们需主要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并考察商业模式存在着异质的特征,有价值并且高人一筹的商业模式将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考察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可以关注商业模式是否符合Barney提出的V(Value)和R(Rare)的特征,能否通过Peteraf探讨的资源异质性和事前限制竞争等条件的检验。

商业模式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这在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商业模式通过构筑特定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安排,降低了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交易成本,能够以更低成本或者更好的为顾客提供价值,使得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充分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本身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能够提高企业设计和执行产品战略的有效性。而且,商业模式能够激励和沟通各要素[14],使得各要素围绕商业模式架构,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众志成城、通力合作,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价值。因此,从激励资源的角度来说,商业模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能够促进产品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通过两个检验:一是逻辑检验,即商业模式对各成员的动机要有合理的见解[14],对成员动机的不合理的假设会导致商业模式在逻辑上不可行。二是商业检验,即商业模式所描述的服务,应该能够吸引足够规模的消费者,商业模式的结果至少应该维持企业的盈亏均衡,才能证明企业的新进入行为具有合理性[14]。不同的商业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这两项检验存在着差别,因此不同的商业模式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盈利潜能。优秀的商业模式对各方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够设计出良好的交易结构来激励和约束交易各方的行为,更顺畅地动员各方资源组合到一起,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更多的经济价值,因而与一般的商业模式相比,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四、 商业模式构建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析

考察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持续性的特征,主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不易被模仿的特性,也即考察商业模式资源能否通过Barney提出的I(Inimitable)检验,不易被模仿的商业模式可能给占优企业带来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是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这种知识驱动着系统资源的运转,使得系统资源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若将商业模式理解为驱动资源运转的逻辑,而与被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相分离时,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可能具有可模仿的特征。

1.因果模糊性检验

因果模糊性是指企业的资源变量和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等结果变量的关系不清晰,竞争对手不清楚这种因果关系,因此不知道应该投资和发展哪些资源才能够获得同样的绩效。商业模式可能不具有因果模糊性的特征,它清晰描述了系统中各要素的角色和价值,要素各方的角色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清晰的阐述。竞争对手可能会对照商业模式,联系和动员各方资源,模仿占优企业执行类似的产品市场战略,这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稀释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企业为了激励各要素,将其因果关系向系统要素的各方做出说明,这种因果关系的知识将可能外显为公共知识而被竞争对手掌握。当商业模式成为行业众所周知的公共知识时,商业模式不再具备产生竞争优势的潜力。

2. 社会复杂性检验

社会复杂性是指竞争优势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长期积累的良好声誉,企业与政府部门所具有的关系资本等资源就具有社会复杂性的特征。拥有这些关系渠道和良好声誉的企业,能够顺畅地完成商业运作,而这些关系资本不由企业的一方决定,竞争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这些资源,因而可能会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完善的、系统化的商业创意和概念,它似乎并没有具备社会复杂性的特征。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可能是因为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是一个资源系统,企业的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可能在中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模式作为系统化的计划工具,其优势在于集中关注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如何组成一个整体,从而顺利地向顾客传递价值[14]。这些资源在商业模式的组织和驱动下,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尽管商业模式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易模仿的资源特征似乎不是商业模式本身带来的,而来源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特性,这些特殊资源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长年互动和积累的结果。

3. 积累性特征检验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多是来源于存量型资源,这些存量型资源是企业长期投资和积累的结果,不容易被竞争对手短时期内模仿和超越,积累性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得竞争优势能够得以持续[10]。优秀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其价值主要在于组装各要素使之成为一个起作用的系统,而较少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在进化和积累变成核心能力,它不具备积累性资源经长年投资形成、并存在的路径依赖性特征。企业可以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但是完善商业模式的活动似乎应该归为一种战略行动[14],商业模式的本质和优势主要在于它创造性地构筑了合理的交易结构,将各方资源整合为高效运转的系统,使之能够更加顺畅、低成本或者更优秀地提供独特的顾客价值。

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系统化的知识,难以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由于具备了某些特性,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组装的特点,而不具有在实践中进化和长年积累的特性,尽管它们可能存在相互加强和社会复杂的属性,其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不大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商业模式及其驱动的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难以维持,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还必须积累自己独有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能持续获取的租金更多情况下是来源于它独有的核心能力。正像企业通过企业边界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将企业内资源与资源之间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限定在企业内部,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将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约束在商业模式圈中,各方依据自身提供的资源获得相应的收益份额,企业也凭自己提供的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份额。商业模式通过构造企业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相互加强的态势,充分开发出企业现有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最终占有和维持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五、 结论和启示

本文在回顾资源基础理论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论述,以及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将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看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商业模式这种特殊的资源构筑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研究发现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清晰地界定了企业、供应商、顾客、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能够成为企业高绩效和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但是商业模式具有容易被模仿的资源特征,这决定了商业模式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具有可持续的特点。这一论点与现实情况一致,例如湖南卫视引入“超级女声”这种电视选秀节目的商业模式,于2005年在中国走红后,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模仿的对象,而“超级女声”自身也是对美国某电视节目的跨国模仿。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其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这一论点提醒企业家不应该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商业模式来实现持久的盈利,企业家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的方式抓住外界环境提供的机会,用创新来串联起一系列短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兴旺发达。同时,企业在创造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后,需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短期盈利,加快投资和积累其他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通过构筑核心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持续盈利。

参考文献:

[1] Pateli,A.G., Giaglis,G.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9):302-314.

[2] 原磊.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0):17-25.

[3] Wernerfelt,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171-180.

[4] 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0):1231-1241.

[5] Rumelt,R.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A]. Lamb,R.B.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C].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4. 556-570.

[6] 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7] Conner,K.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 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121-154.

[8] Peteraf,M.A., Barney,J.B. Unraveling the Resource Based Tangl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4):309-323.

[9] 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79-191.

[10] Dierickx,I.,Cool,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12):1504-1511.

[1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3-8.

[12] Linder, J., Cantrell,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 2000,(1):1-13.

[13] Amit,R.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493-520.

[14] Magretta,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5):1-8.

[15] Osterwalder,A.,Pigneur,Y.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A]. 15th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E-Reality:Constructing the E-Economy[C].Bled, Slovenia, 2002. 17-19.

[16] Afuah,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 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 2003.

[17]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43(1):32-42.

[18] Morris,M., Schindehutte,M., Allen,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8(1):726-735.

[19] Osterwalder,A, Pigneur,Y, Tucci,C.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5):1-25.

[20] 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1] 罗珉, 曾涛, 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08(7):73-81.

[22] 王伟毅, 李乾文. 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11):32-41.

第9篇

企业做战略管理时,常常用到三个著名的概念:关键成功因素,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三者与战略制定究竟有何关系?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事实上,这三个概念都有局限性。

战略管理主要有两个分析方式:一是由外而内的产业结构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二是由内而外的资源本位企业观。其中,关键成功因素对应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则对应竞争对手,两者均从属于第一种分析方式。而核心竞争力对应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属性,从属于第二种分析方式。

太笼统的“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产业中,那些最能影响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因素。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找到影响因子,再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即是关键成功因素。接着根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具备状况和战略匹配度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对某一具体关键成功因素的战略选择:保持领先、强化发展、维持发展或减少投人等。

关键成功因素的出发点在于对行业的定义。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面对的客户和产品是较单一的,判断还较为容易。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是跨行业的,这时候要划定企业的行业就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苹果的iPod+iTunes是划为播放器硬件、数字音乐还是在线商店?

即使是比较单一的客户和产品,其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也没那么简单。例如,对于家电厂商而言,其关键成功因素中必然有渠道资源。但渠道资源有家电连锁卖场、直营专卖店、电子商务渠道、电视购物渠道等。不同渠道需要的资源能力相差甚远,不是一个关键成功因素所能概括的。

此外,即使划分清楚,行业中所有竞争者都追求相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最终只能导致关键成功因素的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大部分竞争者只能获得平均社会利润,或者零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减去机会成本)。因此,关键成功因素最终导致的是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竞争,对寻求持久绝对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

陷入循环论证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指的是可以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提供价值的差异或者不对称性。这种竞争优势可以来自静态的资源,也可以来自动态的能力。

但竞争优势仍脱胎于行业和产业分析,因此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定义企业所在的行业和产业?如何定义企业的竞争对手?由于竞争优势强调差异化,能使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都获得正的经济利润,这与关键成功因素不同。造成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应用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竞争者众多,竞争对手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并不直接;而竞争优势应用的范畴则主要在寡头市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只有若干个,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变得尤为重要,更要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

但竞争优势的概念有循环论证的嫌疑。看一种资源能力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要看其能否更好地提供价值。但在没有实践之前,如何断定它能更好地提供价值?如果要等到实践后才能断定,但此时论证它是竞争优势的意义又何在?

说不清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主要表明企业内部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有组织性的资源和能力。例如,戴尔面向企业用户的P C直销一系列资源能力就满足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包括戴尔的适时采购系统、组装制造体系、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电话和网络营销平台以及在线客户服务支持系统等。这四个系统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准以替代,而且浑然一体,形成了戴尔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同时满足五个标准的资源能力是很难找到的。有很多资源能力单独拆分开来并不满足稀缺、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条件,合在一起却能提供巨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极高,有些标准又难以界定清楚,因此资源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被神秘化。成功了,意味着你有核心竞争力;失败了则说明你没有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有限。

更重要的是,核心竞争力不看重商业模式,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核心竞争力概念中所谓的“组织性”是什么?行业?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说不清楚。对组织性的模糊化和神秘化是“核心竞争力”概念备受推崇的原因,但同时也是其准以真正应用的症结所在。

新概念:“有效优势”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关键资源能力则是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重要资源和能力。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关键资源能力是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需要具备同样的资源能力组合,只要它们的商业模式相同。而对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如果不同,需要的资源能力组合也不同。因此,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而非其所在的行业决定了企业需要具备的资源能力。第二,概念中重点强调要使交易结构成立,企业“需要”具备的资源能力,因此是一个先验的判定而不是事后的判断。

如果企业选定了商业模式,需要的资源能力是可以预先判断的,按图索骥地去寻找合作伙伴也是可行的,因此,关键资源能力可识别、可设计,对企业而言更具备指导意义。

那么,到底具备什么特征的资源能力才有优势?结合关键资源能力的概念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水平,我们提出“有效优势”的概念。

“有效优势”指的是这样一类资源能力:其水平超过市场平均水准,同时与企业的商业模式即交易结构的契合度很高。

这个概念有三点关键:第一,是否具备优势,要看具体的交易结构而定。在某种程度上,除了“有效优势”,剩下的三类资源能力由于都要耗散成本而不能创造价值,所以都是“劣势”。例如,施乐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超强,但由于不能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任由技术的价值耗散。这就是“无效优势”,最终反而变成劣势。反之,宝洁的内部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未必最强,但是通过“创意超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来“研发创新”属于宝洁的关键劣势,但通过恰当的交易结构设计,变成了有效优势。

第二,资源能力的不足(关键劣势)和过利(无效优势),要看具体的交易结构而定。每一轮商业模式的变革都意味着资源能力的重新配置。从制造转型服务,原有的产能可能会从不足转化为过剩,而原本的服务队伍可能就会从过剩变成不足。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商业模式创新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动荡不定,产业价值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些产业甚至呈现超强竞争的态势。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塑造新游戏规则的重要途径,戴尔、Zara等公司凭借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对于企业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综述内容

2.1商业模式的概念

在理论研究中,每位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给出相应的商业模式的概念。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国内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原磊(2007)在详细分析了国外研究者的概念定义后,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存在逻辑层级关系的。总之,普遍认为新商业模式与过去的模式的相比,往往代表着一种“更好的方法”,而且成功的经营模式还是最适合企业的“最佳方法”(李庆华,2007)。

2.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状况相仿,对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 Viseio 和 Patemark 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由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治理模式、服务项目以及系统联系这五个部分构成。根据Scott M. Shafe(2005)的研究,商业模式的要素归为四大类即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价值获得。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目标客户创新是指企业发现并开发它们营销、销售和分销工作还没触及的细分市场。

2.3决定商业模式设计的因素

商业模式设计过程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配置、价值管理等环节。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价值发现。价值发现是基于企业愿景目标,通过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定位,进而利用核心优势创造市场价值的过程。价值发现是建立在客户精准分析上的关注客户、思维创新、合作共赢、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理念的应用。(2)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研究的是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商务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3)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4)价值配置。价值配置是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价值配置是为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展。

总之,环境分析是变革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商业模式变革是企业价值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企业要尝试变革其固有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从这些论述可见,环境因素应该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设计商业模式要考虑顾客、技术、竞争等一些因素。

2.4商业模式创新

从企业价值用度砜矗欧阳锋认为顾客作为企业的最终服务对象以及利润来源,商业模式演进是基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即顾客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看,Mitchell(2008)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客户满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顾客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商业模式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保证企业取得商业成功,它没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再伟大的技术创新在商品化之前也不能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利润,企业必须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创新理念和研发成果的商业化,这样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商业模式与战略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观点。首先,商业模式创新过程的异质性特征可以帮助公司获得超额回报;其次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由于存在对手的模仿障碍, 即创新租金不会被竞争耗散掉;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专有性和嵌入性特征、并且是难以交易的;所以由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以持续的。

3、评述

3.1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这些研究总体来看还不成熟,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交叉或各有侧重。所以,有必要对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现有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以丰富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商业模式要素创新研究对企业的实践更有实际指导意义,但研究者往往强调商业模式某一构成要素的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考虑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企业在商业模式的某些方面获得了改进,但无法达到商业模式整体创新的目的。学者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对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并取得了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成果。但由于成功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还相对较少,且数据、资料搜集存在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仍有许多理论空白需要填补,这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

3.2研究展望

(1)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创新时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可以借鉴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商业创新动力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对企业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新时机提供指导。(2)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3)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作者单位: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Porter,M E. 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3):62-78.

[2] 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0,(03).

[3] 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 7).

第11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价值创新企业联盟应变能力

在网络技术日益深入的今天,网络虚拟商品以及其催生的经济业态--网络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已经植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网络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商业模式的创建,藉此进一步研究其商业运作规律。对于我们总体规划我国网络虚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虚拟商品及其交易概述

网络虚拟商品是指在网络特定的虚拟环境中,经过设计、通过系统平台的运行而在交易中显示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网络物品。网络虚拟商品借助于虚拟网络这种虚拟环境而存在,对环境有高度的依赖性,这相对于实体商品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一般包括游戏虚拟商品、网页虚拟商品、环境虚拟商品。从网络虚拟环境角度来看,网络虚拟商品至少应当具有虚拟化、数字化、全球化、惟一性、个性化、期限性的特点。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要素一般包括:网络交易平台(公司网站)、客户需求、商家服务、网络和交易组织。

二、网络虚拟商品经营的商业模式创建

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它包含大量的商业元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显示一个公司的价值所在。用一句话概括: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赚钱?

大多数实体商品经营公司的商业模式都要依赖于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商业模式从经营的角度可分为不外乎销售、运营、资本模式等。但是,网络虚拟商品经营公司与实体公司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在借鉴实体商品经营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大多数网络虚拟商品经营公司的的商业模式创建既要依赖于现有的商品和新兴的技术更要遵循以下战略来进行:

1.以价值创新为灵魂创建战略

价值创新是网络虚拟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理念,它不是单纯提高虚拟商品的技术竞争力,而是通过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开辟一个全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价值创新的途径包括:透过定义新目标市场来创造网络虚拟的价值优势;经由重新定义顾客的认知质量来达到价值创新;经由价值链的重组与价值活动的创新等方式来增加网络虚拟的价值优势;透过创新网络虚拟组合,包括增加功能、增加服务、改变虚拟商品定位、改变交易方式等不同途径,来达到价值创新;透过利用引进新科技或是提升系统平台来达到价值创新。美国康柏计算机公司正是充分利用三个平台(产品平台、服务平台和交货平台)经过价值创新,使销售额和利润额将近翻了三番。

2.以占领客户为中心创建战略

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在创建商业模式时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由占领市场转向占领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首先,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网络虚拟商品经营公司更有条件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其次,要实施大客户管理。再次,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公司更有条件运用网络技术让顾客提供意见、建议,参与虚拟商品的设计、制作、定价等过程,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最后,要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戴尔公司的理念就是:按照客户要求制造并向客户直接发货,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客户直接沟通,让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

3.以企业联盟为载体创建战略

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其核心思想是为合作而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一个产品的价值创造是由多个企业完成的,其中的三分之二在企业外部创造,全部的价值创造是由一条供应链来实现的。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必须以联盟为载体,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

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发展联盟,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经济资源联盟体,这种经济资源联合体是以价值链创造为共赢,这是任何企业个体无法抗衡的,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香港利丰集团正是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才从一家传统贸易商成功转型为以供应链管理概念运作的现代跨国贸易集团。

(2)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并且外包非核心业务。虚拟商品经营公司一定要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业上,以形成最具优势的核心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价值潜力。思科公司正是成功运用了“外部资源生产法”(把产品制造的整个系统委托设计、委托制造、委托销售),才将生产能力扩大四倍,使得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员工只是传统企业的四分之一,每年节省开支达5亿美元。又如耐克公司,作为世界上驰名的运动鞋制造商,公司未生产一双完整的运动鞋,只生产其中最关键的部分――耐克鞋的气垫系统,而其余部分都是由外部供应商提供的。

(3)开放式创新。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且庞大的研发队伍和巨额研发投入已成为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之重的新形势下。虚拟商品经营公司可以把发展的重心放到创造新的附加值上面:一是提高文化附加值。即满足人们追求视觉的、听觉的或者其他感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的“体验消费”。二是增加服务附加值。即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附加值。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三是扩展附件附加值。现在产品本身获利越来越小,而主要的盈利点在于附件。最为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提供给玩家免费使用,真正的卖点是买卖道具。

4.以应变能力为关键创建战略

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是指企业适应整个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如果说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应变能力则是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能够取得持续发展的企业,都是那些应变能力强,具有先发效应的企业。目前,网络通讯工具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工具都很难撼动QQ的垄断地位,因为QQ一直保持了先发优势。

5.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创建战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就是交易平台。企业的所有商务都可以实现电子化,通过商务电子化创造新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抓住商机,驰骋在网络世界,同时很好地与现实相衔接。四年前,杭州绿盛集团与做网络游戏的杭州天畅科技结成战略联盟,尝试“牛肉干+网游”催生的“虚拟+现实”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创意,是国内首次将传统产业嵌进网游产业,形成网络内外的互动对接。今天,这个商业模式已催生了“全球首个虚拟景点”和“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等多个成功案例。

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核心战略也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当然,在实践中应当因企制宜,灵活应用,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适合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业模式必须始终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只有具有动态匹配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中国网络虚拟商品经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先决条件,否则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将无法实现。现在,中国网络虚拟商品经营企业最缺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商业模式的话,虚拟商品交易作为存在且发展迅速的商业行为,最终会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已成为当今中国网络虚拟商品经营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Robert Rubinoff:如何量化用户体验UE (J/OL).省略) 2007-09-19

[2]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

[3]梁硕:虚拟商店电子交易模型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3期

[4]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新浪科技(tech.省略)讯2008年 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5]GDNX全球域名交易组织的英文缩写

[6]2Q5Q网游交易平台是由汇通网络公司打造的一个大型网络游戏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公司,网站域名为省略

[7]万山:网络虚拟货币具黑市性质.省略w.省略 2006.11.02

[8]私服是未经授权,非法设立的网络服务器

[9]郑磊:网络虚拟货币-财富魔棒还是潘多拉盒中妖怪?(J/OL)价值中国网省略2008-11-2

[10]宕机:游戏服务器停机,或者重启.也写作“当机”。

[11]钱志新:商业创新模式的五大核心战略[J].省略

[13]戴尔公司官方网站(DB/OL) 网址 省略

[14]钱志新:新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N].江苏经济报,2008-11-11

[15]香港利丰集团官方网站(DB/OL)网址:省略

[16]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官方网站(DB/OL) 网址省略

[17]耐克公司nike 官方网站(DB/OL)网址省略

[18]于成龙:比尔・盖茨全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3月

[19]钱志新 创新商业模式[J].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

第12篇

狭义的商业模式,即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成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说的是企业如何去赚钱;而广义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就是怎么样持续去赚钱的问题。国际上的一些专家认为,它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群、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备、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这些评判的指标相对复杂,创业者很多情况下并不会考虑这么多问题。大部分认为就是收入模式。

有时候,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创业者说,他们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而且是可以实施的。当你看到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创意。创业者常常会把商业创意误认为是商业模式。而商业创意主要是针对市场或买方效用的一个新思路,即企业对买方或者潜在客户提供怎么样的前所未有的价值。它是基于市场运作层面的,可以包含很多奇思妙想,但是效果如何,企业能否从中获得持续利益是不确定的。而商业模式,则反映了该项业务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及相关的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是具有创意的,但没有经过设计的商业创意并不是商业计划。好的商业必然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它的创新也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变革,也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

开创蓝海的商业模式

蓝海战略专家认为,蓝海战略是基于买方(顾客最大效用)效用,推出战略定价(持续盈利能力成本保证),到目标成本,再到促进接受,使得这个战略能够有效地执行。这就是蓝海的战略模式。

蓝海业务必须满足的4个主张:

1、价值主张:即,买方的效用,涉及到你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为顾客和买方大众提供怎样前所未有的价值。给予客户是惊喜价值,即最大化价值!

2、价格主张:即战略定价。当你有了顾客需求,你如何抓住市场,尤其是大众市场;你采取什么样的一个定价才能抓住这个市场的主体。

3、成本主张:从狭义的商业模式分析,当企业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企业能否有一个持续的模式赚钱?还是企业仅仅是服务了买方的大众市场,自己却入不敷出?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总目标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你的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4、流程及人员主张,涉及到战略执行。蓝海战略的整体就是协调价值、价格、人员、流程的系统工程。如果企业成功实施了蓝海战略的前三项主张,那么企业就具有了成功设计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实施、执行,最后的落地生根都是需要我们考虑到流程以及人员的主张。

从蓝海条件分析看来,一个好的商业计划肯定是以蓝海战略为基准制定,符合蓝海战略要求,但显然,具有蓝海战略特征的企业具有的商业模式并不一定是好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