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制造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博弈;合作
工业制造企业与渠道流通企业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推动了产品价值向顾客的传递。史普博(1999)证明在正的交易费用前提下,流通企业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交易双方的效率,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推动产品价值向顾客传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共同创造消费者剩余的过程,但同时也把他们之间如何分配消费者剩余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作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交易主体,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永远没有停止过,他们之间的博弈永远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海王与著名OTC品牌药冲突,南京医药与合作多年的西安杨森分道扬镳均是由于交易双方在博弈中无法获得合理利益产生的结果。那么,影响厂商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能否实现厂商长期共赢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为上述问题提供合理解释。
一、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条件假设及经济意义
第一,假设制造企业1与流通企业2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博弈的两个参与者,双方合作次数不限,可以选择合作,亦可以选择不合作(一方背叛另一方而寻求与其他替代者合作)。
第二,假设制造企业1与渠道商业2具有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谋求私利强烈的驱动等原因,博弈过程中双方是否参与合作完全取决于合作与不合作结果的利益大小。
第三,假设两参与者为维持生存需要,必须在合作中获得最低的收益为制造企业Rc1,流通企业Rc2,如果低于各自的最低收益,必定选择不合作而选择与其他替代方合作,因为低于最低收益的一方如果继续合作则必定亏损而退出合作。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共同分享消费者剩余Re,流通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b,制造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e-Rb。Re的大小由制造企业产品影响力、专利保护的排他性以及产品流通环节价格稳定性等原因共同决定,大品牌具有很强的自主定价能力,所产生的越大;Rb的大小由流通企业规模以及对下游终端的渠道控制能力决定,控制力越强,流通企业合作定价中话语权就越大,所要求Rb就越大。
第四,假设如果一方背叛另一方,则将受到相同惩罚P,制造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部分货款无法收回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损失年终返利、促销费、广告赞助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但不合作一方在期初就选择了替代合作者,选择不合作一方可以从与替代企业合作中获得收益Rb1或者Re-Rb2,选择合作一方仓促选择替代合作者,因此当期只能获得最低收益。
第五,虽然两个参与者都签订了合同,但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不确定,假定制造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θ,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θ);流通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γ,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γ)。
二、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博弈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制造企业1的混合战略为(θ,1-θ),流通企业2的混合战略为(γ,1-γ)。两参与者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制造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1(σ1,σ2)=θ[γ(Rc1+Re-Rb)+(1-γ)Rc1]+(1-θ)[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①
=γ(R1c+Re-Rb)+ (1-γ)Rc1-(Rc1+Re-Rb2-P)=γ(Re-Rb)-(Re-Rb2-P)②
令=0,则可得γ*=③
流通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2(σ1,σ2)=γ[θ(Rc2+Rb)+(1-θ)Rc2]+(1-γ)[θ(Rc2+Rb1-P)+(1-θ)(Rc2+Rb1-P)]④
=θ(Rc2+Rb)+(1-θ)Rc2-(Rc2+Rb1-P)⑤
令=0,则可得:θ*=⑥
因此,双方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策略为:σ*=σ(θ*,γ*) ⑦
如果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1,γ)=γ(Rc1+Re-Rb)+(1-γ)Rc1⑧
如果制造企业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0,γ)=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⑨
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1(1,γ)≥V1(0,γ)⑩
将⑧、⑨代入⑩可得:γ≥{11}
即γ≥γ*时,制造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制造企业选择背叛。如果制造企业具有强大定价权,Re很大,那么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要求就更加苛刻。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 V2(θ,1)=θ(R2c+Rb)+(1-θ)Rc2{12}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2(θ,0)=θ(R2c+Rb1-P)+(1-θ)(Rc2+Rb1-P){13}
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2(θ,1)≥V2(θ,0){14}
将{12}、{13}代入{14}可得:θ≥{15}
即θ≥θ*时,流通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流通企业选择背叛。如果不合作所获得的收益很大,也即外界诱惑很大,那么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就变小。
因此,交易双方合作的概率完全取决于合作利益与不合作利益大小。
三、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简要结论
第一,一般不存在长期双赢状态。在目前鱼目混杂的医药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未处在行业垄断地位,竞争非常激烈,双方的替代者众多,自身的话语权都比较弱,无法控制对方。每一次交易都可能出现不合作现象。
第二,加大违约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意向。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权,那么可以对交易方实行较大的违约惩罚,从而提高交易方合作意向,但只要外界有足够的诱惑力,选择背叛将是最终的选择。
第三,提高交易对方合作意向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制造企业如果能在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社会公关、消费者服务和教育、品牌传播和公益活动中加大投入,培养优质名牌产品,成为消费者首选,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控制流通环节中价格稳定性,那么将大规模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同时也降低流通企业选择背叛而与其他制造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这必然大幅提高流通企业合作概率。同样如果流通企业增加资金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分销网络,形成区域垄断者,具有无法替代性,也必然提高制造企业合作概率。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史普博著;张军译.市场的微观结构[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关键词:医药制造 运营管理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62-01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结合上述医药制造型企业的属性特征,为了切实能够充分发挥运营管理在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的作用,避免使管理流于形式,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根据运营管理的作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总部层面运营管理定位于信息整合、计划跟踪与决策参谋。信息整合,就是要立足于公司层面,关注动态过程,打破信息孤岛,统筹、整合、分析公司层面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计划跟踪,就是要依据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决策层布置的阶段工作,动态跟踪、评估落地情况。决策参谋,就是要随时关注外部与内部环境变化,对外关注行业的新趋势、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对手的新动态,对内关注企业的战略方向、结构问题、效益问题和效率问题等。
2.构建体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是使运营管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杜绝管理真空区的重要保障。
(1)构建基于关键指标群的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按照时间节点划分,可以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层次;按照分析维度划分,可以设立运营效益、运营效率、运营结构、运营风险、其他重要事项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中建立关键指标群。本文对月度报告关键指标群进行列示如下:
通过对以上关键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对比、同比、环比、与行业和对标企业对比等分析,评价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运营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外部与内部原因。
(2)构建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总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体系。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司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规模较大的或较为重要的所属企业应设立运营管理部门,其他所属企业应设置运营管理岗位。参照前述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设计符合所属企业的报表和报告模板,同时组织召开月度运营分析会,针对运营问题发函沟通。
由于运营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掌握充分的企业各方面管理信息,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决策。因此,总部运营管理部除与所属企业建立沟通机制以外,也必须与总部其他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科研部、质量部、总经办、安全环保部等)之间建立起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具体可以通过运营例会、运营信息报告、ERP等形式建立沟通。
3.提升能力。通过上述所知,运营管理部是掌握企业综合信息融合与应用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为充分发挥其职能,运营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执行能力,能够对公司决策进行快速、有效跟踪,不拖不推;沟通能力,能够与各专业部门、各企业进行高频率顺畅沟通,不卑不亢;专业能力,能够熟悉公司运行状况和生态环境,具备必要的行业、工业制造、财务、管理学等知识;分析能力,能够在大量数据信息中筛选关键信息并从中找到关联或规律,并能够准确确定调研分析课题;敏感度,能够及时感知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变化,提早应对;忠诚度,对所掌握的公司内部各类信息要进行高度保密。
参考文献:
[1] 刘平文.经营分析与企业诊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 F.罗伯特・雅各布斯,理查德B・蔡斯.任建标译.运营管理(原书第1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摘要: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的三大理财活动之一,既决定着公司的未来走向,又对整个股市的变化及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出适当的股利政策,合理权衡股东股利所得和自身留存收益之间的配比才能为未来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保障。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仍存在各种问题,如何在我国推进医药体系改革的大环境下帮助该类企业发现并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医药制造业
1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
1.1医药制造行业概述。医药制造业即为充分利用多种工具、设施、能源、技术、人力以及资金根据市场需要,制造产生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医疗卫生和关联消费所需产品的行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GB/T4754-2002标准,本行业还可被细分成化学药品原药、制剂的制造生产、加工中成药或者饮片、制造产出兽药、生物或生化制品以及卫生医疗所需用品和材料等多个子行业。医药行业融合传统、现代多个不同产业、学科,且融合了大量高新手段和技术,是当前我国支柱型的六大重要产业之一。1.2医药制造业行业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医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7392个,亏损企业768个,近九成处于盈利状态。同时,2015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达25071.09亿元,以下是近四年资产走势图,呈明显上升趋势。1.3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总体情况。我国证监会于2016年最后一季度对上市企业行业进行归类的结果表明,其中医药制造类企业共计174家,其中58个在沪市,116个在深市,深市中创业板占40个。就数量分析,此类公司在所有上市企业中占比约为5%,占比较小,同时,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发展规模有限。以下是2006年起连续九年内,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考虑到上市年限的问题,以下不包括40家创业板企业以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28家企业。图12006-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部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占比趋势很明显,医药制造业股利分配方式首选现金股利,近十年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支付方式,但在2014年以及2015年略微有下降。同时,送股的比例极低,几乎没有企业选择这种分配方式。这是由于我国股市在经历90年代的初创阶段后,企业不再通过大量送股来增加股票流动性,因此送股的方式在2000年之后逐渐被淘汰。
2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在样本选择上,笔者首先剔除了全部17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两家特别处理的公司,ST生化和ST易桥。此外,由于样本股利分配本身还存在连续性问题,所以将2008年之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别的年限较短的新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剔除。最后为了排除在剩余样本选择上的主观性,笔者利用随机数表抽取出52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并将研究其2011-2015年的股利分配情况。2.1股利支付方式复杂且不分配公司较多通常来讲,如果资本市场已经成熟,其中公司通常不会拒绝派发股利,因为这一工作本是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然而当前国内公司却已经将不派发股利视作常态,所以这一现象在医药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并且,有些公司在上年取得了高额利润也不分配股利。最近5年内,并未派发股利的企业占比超过30%,2011年这一占比甚至超过40%,但好在近两年都有所下降。另外,我国企业的股利支付形式也较多,还有多种形式混合现象,譬如派现与送股、股本转增混合等形式,股本因此实现一定扩张,而现金股利并未完全发放给投资者,长此以往势必对投资者造成利益损害。所以,从分配形式分析,最近五年内以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分配并不科学,仍然表现出派现甚至不分红的显著倾向。2.2分红连续性差仅从理论讲,上市公司为对外界保持良好形象,通常会尽量保持股利政策的相对稳定以便提高投资者信心。特别是在外国已经成熟的市场中,企业通常会稳定给付股利,但是因为我国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并不成熟,所以连续、稳定给付股利的上市企业较少。从上表3内数据不难得知,当前我国已医药制造为主业的企业的股利发放行为并不稳定,相当随机。本文所选择的52家上市公司中,2011-2015年连续五年分红的企业只有22家,只占所选样本总体的四成,连续四年分红的企业也只达到46%,不足50%。某些公司例如启迪古汉(000590)在1996年上市,上市近二十年只有过四次分红,而且分红的金额也不高。并且,即使是连续数年都分红的公司,每年派现水平也不均衡,比如浙江医药(600216)在2011-2015年中每十股的派现金额分别为6、5、1.5、0.6、0.5,差异很大。2.3派现水平不均,平均值差异大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多数并配发现金股利,甚至俨然成为常态。然而,医药制造业各上市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金额也有所不同,其中10股派送1元~3元的居多,也有五分之一的数量在1元以下,这表明我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缺乏整体性和平稳性。大部分公司在派现方面没有一定的规划性,各年的派现金额差异较大。如果这些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那么不派现或者派现水平不稳定情有可原,然而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状态较好,从理论上而言,是应当合理分配现金股利金额的。2.4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低表3医药制造业52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每股现金股利分布单位(元/股)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平均值0.1180.1280.1350.1230.143最大值0.6000.7000.7000.8000.800最小值0.0170.0100.0100.0100.020注:以上统计包括纯派现和其他派现组合方式。可以发现,现金股利已成为最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然而大多数的现金分红实际的分派额很少,扣除利税后,对于投资者而言所剩无几。从上表3不难得知,2011年给出现金股利的52个公司内,每股仅支付了0.118元,虽说经过两年持续提高,这一数据达到0.135元。然而这并不是企业自愿为之,而是因为外部监管力度加大导致。在这几年内,证监会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2012)、《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13),所以企业才不得不关注一问题,派现情况也就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2014年发放的股利金额平均值又有所回落,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自觉性不强,依赖政策而自身内部结构并不够完善。综上所述,在我国整体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大环境下,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的现象普遍,且股利分配形式多种多样,有误导投资者之嫌。此外,发放股利的企业还经常随意改变政策,导致股利分配很不连贯,也不稳定。虽说已经给付股利,不过其中现金支付占比极小,当扣减利税后真正给到投资者的利润极少。另外。不同公司派现水平有巨大差别,本身的派现标准和水平也很不统一,表现出突出的随意特征。
3完善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的建议
3.1深化股权结构改革,引导股东树立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因历史原因,我国广泛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中小股东持股份较少,所以股利分配方面并无话语权。所以上市企业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并未将给予投资者实质回报为其主体要义,更多站在自身利益层面考虑。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优化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减持国家股,降低非流通股的比重,增强股票流通。3.2高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保全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上市公司盈利是给投资者派发现金股利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决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盈利能力是保证股利政策顺利实行的重要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分配股利的多少。所以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应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回报投资者。3.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内外监督机制。公司的治理结构对股利发放具有重要影响,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的内外监督机制。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与制约,减少内部人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大股东权力过大,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董事会、股东大会及监事会的作用。3.4完善股票信息披露,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由于各方面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极度不对称。上市公司自身对证券投资价值的信息非常了解,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只能通过公司对外披露的报表获得小部分信息等来了解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容易发生筹资者对投资者的欺诈行为,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监管,完善上市公司股票信息披露,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轻某些黑心上市公司对中小投资者的坑害行为。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清理劣质公司,促进证券市场良好发展。
作者:谢昕玮岳朝平单位:浙江树人大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部、国家信息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显示:中药材、中成药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持平。,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分析如下: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第四;××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第五;××年,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各子行业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性较为突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中药处于新发展阶段,凸现长期稳定投资价值,具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公司能够分享行业成长;化学药整体增长趋缓,抢仿及创新将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生物制药从仿制向研发转变,技术成熟的公司将领先成长(引自长城证券)。
第六;××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速将继续高于行业增速。在目前,无论从资产规模、收入及利润上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占有行业成份额。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关键词:北京市 制造业 产业结构 SSA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04-70-04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把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北京的重点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各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时期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1942)首先提出的,Dunn(1960)、Ashby(1964)等人对其进一步发展。目前,SSA方法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杨爱荣等(2005)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SSA方法在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此后,林涛(2005)用该方法进行了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李岩(2009)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博等(2011)对湖北省行业结构调整与定位进行了分析,谈建生等(2012)对青岛市工业结构进行了研究。
与其他方法相比,SSA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标示产业各区域结构发展状态、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由于SSA方法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不进行主观评价,因此也能体现出客观性。根据SSA方法原理,产业发展和升级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的结构与全国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应用SSA方法,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
(一)Shift-Share方法的基本原理
Shift-Share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需要研究的某个区域所在的更大区域或国家为标准区,将该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的增长进行比较。研究区域的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可分为三个因素:区域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竞争力偏离因素。其中,竞争力偏离份额是指除产业结构以外的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因素。用公式表示为:
区域经济总量=区域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竞争力偏离因素
通过该公式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内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数学模型
假设区域i和全国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区域i基期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it。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在[0,t]时段的增长率rij可以分级为Nij、Pij、Dij三个分量。即:
rij=bijt-bij0/bij0Nij+Pij+Dij
其中,Nij表示区域增长份额,即全国平均增长效应,是指区域标准化的行业如果按该行业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增长所产生的变化率。Pij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此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Dij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包括产业结构外的诸多因素,如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结构等。Dij越大,说明区域i第j个行业竞争力对工业总量增长的作用越大。PDij为总偏离分量,PDij=Pij+Dij,反映区域i第j个行业总的增长优势。
二、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阮平南、曾丽娜(2009)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03)》以制造业的R&D密集度来划分制造业的方法和口径,结合北京制造业发展和统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北京制造业的30个行业划分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该标准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划分为高技术制造业,将包含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行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划分为中高技术制造业,与国家统计局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划分标准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本文采用该分类方法,对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数据进行分类(见表1)。
根据SSA模型,以北京市2005~2011年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并根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将各年数据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工业产值,计算出2005~2011年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北京工业增长速度、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见表2,仅列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最后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分类(见表3)。
(一)总体分析
根据表2、表3可以对北京市制造业近年发展状况进行如下描述:2005~2011年北京制造业产值增长率为75.3%,低于按全国制造业结构得出的理论制造业增长率(Nij=223.6%),说明北京制造业对全国制造业产生向下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为-15%,说明北京制造业行业结构是一种不利于制造业总量增长的结构,具有改进的空间;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133.4%,说明北京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为使经济发展更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第三产业所替代,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4年的46.2%下降为2011年的23.1%。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主体地位,这就导致了北京制造业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也是解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才能创建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新格局。
分行业来看,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比例Nij均大于0,表明北京制造业各行业都是增长型产业。其中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偏离分量PDij值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Pij值大于0,表明这些行业在北京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为合理,是有利于北京制造业经济增长的结构。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等21个行业Pij值均小于0,表明这些行业的结构对北京制造业的增长有不利影响,而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来看,北京只有医药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Dij大于0,其他行业均小于0,表明只有这两个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其他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二)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结构效应动态分析
2005~2011年跨越了“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整个“十一五”时期以及“十二五”的第一年,这一段时间是北京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这一段时期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效应曲线,对于把握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表1的分类,对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8个行业(由于中高技术制造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2011年产值数据在统计年鉴中未列示,本文对该行业不做分析)在2005~2011年共6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绘制产业结构分量表(见表4)和结构效应曲线图(见图)。
根据以上图表,对北京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所涉及行业动态结构效应分析如下:
最上面一条曲线为交通运输与设备制造业的结构效应曲线。以汽车产业为主的交通运输与设备制造业是近年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典型代表,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交通与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243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2005年的805.6亿元增长近2倍;目前,北京已形成了以现代、奔驰、福田3家整车企业为核心,近100家零部件企业为支撑,集整车生产、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汽车销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条。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产业结构效应分量Pij>0,结构分量曲线呈向上发散,反映出汽车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表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处于优势。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结构效应曲线几乎重合。虽然这两个行业增速不同,但结构效应变化相近。前者2011年产值为236.9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后者2011年产值为552.9亿元,比2005年增长141.9%。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行业各个时期结构分量Pij>0,并逐期稳步上升,结构效应曲线呈倾斜向上,反映出两个行业产业结构具有优势。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是首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北京率先升级的产业。从产业规模上,电子信息业是制造业中除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2011年产值达到1980.7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产业结构分量Pij>0,反映出电子信息业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断增强。
医药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442.7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9%。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结构分量Pij>0,并逐期稳步上升;结构效应曲线呈倾斜向上,反映出医药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上稳步攀升,已经成为首都工业增长的新动力。结合其他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5.2%,竞争力略高于全国水平,大大高于绝大多数中高技术制造业,该行业总偏离分量PDij>0,为25%,表明该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在全国具有更大的增长优势和发展潜力。
通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584.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7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245.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362.8亿元,比2005年增长55.4%。在产业结构方面,三个行业各个时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均
三、结论与建议
“十五”以来,北京制造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北京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由做大转向做强的战略转型期。根据SSA方法对北京制造业整体以及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行业优势和竞争力状况的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向高技术产业强国转变的物质基础,北京工业经济也正逐渐步入从以规模、速度促发展到以调结构、提质量、重升级促发展的动力转换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在实施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的同时,改革较为分散、分割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强化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做到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和管理。应该看到,北京工业结构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调整阶段,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然趋势,要坚定不移地走“以调促进,以转推升”之路,加大投入,优化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扶持汽车、医药制造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多年来,工业实体生产与北京先进的科技成果尚未形成良好对接,科技优势无法有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各生产要素资源的约束性不断加强,北京工业发展高端引领不足、核心竞争不强、总体运行不稳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制造业正在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北京制造业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这一进程中,高技术产业应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调整发展重点,培育潜力行业
投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应注重工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储备。“十”后,北京市先后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以及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规划。北京市应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并统筹布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入驻,推动首都制造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湖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3。
[2]蒋国瑞,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优化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02。
[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因子分析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地区和国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成为推进我国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对本地区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对于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评价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研究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销售收入(X2)和专利申请数(X3)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创新产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并根据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对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2.数据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了该统计年鉴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个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三个指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整理归纳。由于部分年份指标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了保持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对缺失值进行修补。
2.安徽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SPSS13.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应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时KMO值依次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分别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3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估计,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计解释原始变量反映信息分别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个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计算综合得分TS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其权重。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3个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因子得分评分标准。经计算2003年―2013年医药制造业因子得分FS1分别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TS1分别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据综合得分TS1医药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2分别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综合得分TS2分别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据综合得分TS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3分别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综合得分TS3分别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据综合得分TS3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子得分FS4分别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综合得分TS4分别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据综合得分TS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0、9、11、8、6、7、4、5、2、1、3。根据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得分TS计算出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分别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为1、4、2、3。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安徽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别为2.091和2.149,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12年FS3和FS4分别为2.742和2.147,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从行业历年排名来看,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排名波动较大,创新产出能力不平稳。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得分TS逐步从负分变为正分,创新产出能力总体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综合得分TS1均大于0,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TS1为2.029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范围内的最高水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长较快,说明2011年后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3年TS2为2.14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2年TS3为2.6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2年TS4为1.935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横向对比四类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2013年的平均综合得分ATS可以发现,安徽省医药制造业排名第1,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按排名顺序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类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较突出,技术创新程度提升较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ATS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创新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前期较不平稳,2009年后增长较为稳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平均综合得分有正有负,其中医药制造业得分为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得分为负,说明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相较其他三类产业较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要把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便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协调,从而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安徽省拥有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
3.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创新产出能力,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对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之外,还要加大对注意对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吸收再创造的经费投入,以提高其创新产出能力。
4.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制定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减税政策,简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贷款的限制和手续,扩大其融资渠道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含明,李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2,No.17506.
[2]谭开明,魏世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v.26.
[3]傅为忠,韩成艳,刘登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关键词: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产业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4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115-04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58万余吨,其中有60多个重要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有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20种,其中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中成药产量仅60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1]。本文拟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政策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一)市场集中度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寡占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 ,寡占型行业的CR8一般应在30 %-40 %之间,低竞争性行业的CR8则应该大于20%[2]。医药产业与烟草加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都属于具有偏高进入壁垒和低竞争性的竞争产业, 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 %;1993 年, 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另据资料表明, 世界上前25 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 已从10 年前的不足40 %提高到了现在的60 %以上。这是近10 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 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0 年, 世界上前1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1 年-2001 年间, 排名首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5%,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一直不足10 % (除1993 年外),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8) 则一直不足15 % (除1993 年、2001年外)。而且,自1998 年以来, 我国医药产业的CR4 和CR8 虽有小幅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仍不是很明显。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我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 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非常低。
根据2004年的销售收入数据,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医药各个子行业中的前八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间,医药行业产业优胜劣汰竞争加剧,许多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建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另外,化学原料业、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最高;医疗器械、中药饮品工业市场集中度次之;化学制剂和中成药市场集中度较低。
(二)进入壁垒
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一般情况下,药品从研究开发、临床研究、试生产、科研成果产业化到最终产品的销售,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并且其间的审批、临床研究环节复杂、周期时间长,医药行业新药产品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所以,进入医药行业对资金、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医药行业的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制造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医药制造行业涵盖了实验室、中试和生产过程,同时具有跨专业应用、多技术融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相关企业的全面技术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
(2)法规壁垒。除一般性法律、法规以外,医药行业企业还要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经营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通过GMP 认证。另外,国家还规定申请开办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国内未生产的二类以上新药证书等。由于我国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所以国家正在通过GMP、GSP 认证以及推行兼并重组等政策,逐步淘汰弱小企业,以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4)资金壁垒。医药制造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其新产品开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重要生产设备多数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销售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新进入者通常需要很长的启动时间,资金压力较大。
(5)市场壁垒。我国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数家优势企业正逐步形成各自的技术特色。与行业后来者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等。这无疑加大了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
(三)市场绩效
医药制造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2003年的按行业计算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94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7.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5.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57%,高于轻工业49.67%;总资产贡献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低于轻工业平均0.1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可能是吸引外部大量经济资源涌入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医药产品销售率在各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药品总体供过于求。这很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过多的外部经济资源,短期内行业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所致。
医药行业中的各个子行业的绩效也各不相同。从2003、200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原料药、中药饮品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药销售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准。2004年,医疗器械的利润率增幅较大,提高幅度达22.39%。在医药领域内,中成药、生物科技、化学制剂、医疗器械均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医药商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四)增长特性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疾病谱变化和发病率等因素关联度较大,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特性明显,具有新兴市场中的朝阳产业的高成长特征。过去10年来,世界医药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基本在7-8%之间,而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另外,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以年均17.1 %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见图1)。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效果
(一)新医保目录的颁布促使医院用药增长,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为制剂药的扩张带来了机遇
2004年9月16日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过去的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则由725个增加至1031个,增幅达42%。医保目录的变化以及覆盖面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拉动需求,促使医院用药增长;医院用药水平提高,结构调整;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
新目录为那些首次入围的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扩张机遇,具体实效有望在以后年份逐步显现。虽然在扩大临床用药的同时,这些产品也可能面临价格管制的压力,但总体上机遇大于风险,因此相应企业也有望借此实现较快的业绩增长。
(二)获得GMP认证后的影响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 要求,并按GMP 组织生产。如果药品生产企业在最后期限2004年12月达不到GMP 的要求则只能退出药品生产。GMP认证后停产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医药行业的整体产能影响不大,原有的产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而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大,扩充后的产能远远高出现有国内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
(三)药品分类管理:零售药店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了推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力度,正逐步取消处方药销售“双轨制”。根据推进进度的后续时间表,必须凭处方购买的药品范围将在2005年逐步扩大。2005年12月3日以后,将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由于处方药目前占到零售药店销售额的40-50%,而医药分家短期内还难以推行,医师处方大多滞留在医院药房而难以流向零售药店。因此,处方药销售“双轨制”在2005年的逐步取消将对药品零售行业产生极大的震动,不少药店可能因此倒闭,零售业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四)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
医药是一个非周期性的、经营分散的行业,尽管一些区间因素会使其发展有所波动,但真正对行业具有整体性、趋势性影响的要素却是长期存在和相对稳定的,其效应也是表现为潜移默化而非短期爆发[4]。在这些要素当中,推动行业长期向好的包括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支出增加、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全球产业转移等,限制行业增长速度的则有药价控制等。
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政府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未来5年的作用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参保人数从1998 年的1969 万人迅速提升至2004 年8月的11847万人;医保支出从1999年至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医保支出占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7%上升至2003年的44%。另据报道,目前已有6899万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预计未来随着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医疗支出将继续增加,从而长期促进医药消费稳步增长。
(五)药品价格管制
由于医疗消费涉及国家财政支出,为控制开支,医保目录的药品长期面临行政降价的压力。从1999年起,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药价改革政策,使得2000年之后社会药品零售价格持续出现负增长。发改委、药监局出台的降价令、限价令并未达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减少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使矛头指向“以药养医”的体制,将对卫生部推动医院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国家通过对仿制药的不断降价,除了减少医保用药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之外,也想促进企业创新专利药品。
三、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医药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医药行业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需求增加。(2)人口老龄化使药品需求增加。(3)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将会使药品消费逐步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的对策是:加大技术和工艺改进,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消化成本上涨因素;加大农村这一潜在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内销市场,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步伐;另外,医院改制的具体进度及方案对医药行业生产、流通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看,为了真正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必须打破国有医院销售药品的垄断地位,形成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进行医、药分业经营,并将医疗服务价格适度上提。
参考文献:
[1]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化学制剂、生物制药、中药行业研究报告[R].2004.
[2]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关联性??
一、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优势产业定义?
优势产业是在当前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成熟期这一区间。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本文所评选的优势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该产业资本营运效率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对长三角经济区域整体贡献大,并体现出一定的成长性。?
(二)优势产业评价指标?
1.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建立了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综合评价模型?
c=100×?ni=1ωi?xi ?
其中,ωi为第i个指标的权数,?xi 为该行业第i个指标经过消除量纲后的指标值。?
3.对评价指标的说明?
(1)资本产出率?
资本产出率=该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当年该产业的资产总额?
资本产出率是单位资本产出能力的体现,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资本的产出率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是评价优势产业的重要指标。?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工业增加值/该产业当年的平均从业人数?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
(3)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该产业当年总产值增加量/该地区总产值增加量×100%?
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该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产出增长率?
企业产出增长率=该产业总产值增加量/该产业内企业个数增加量×100%?
本文考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成长周期中的相对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该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因此,该指标也是衡量优势产业的组成之一。?
4.对权重的说明?
首先,本文主要考察优势产业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的指标——产业贡献率被赋予最高的权数。其次,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来看,资本相对劳动力而言,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对两者赋予不同权数的原因。最后,企业产出增长率被赋予最小的权数,因为本文将优势产业主要定义为在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界定?
(一)样本说明?
长三角地区共有1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各地可查证的统计资料,本文选取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共12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该12个城市2004年城市gdp总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选取数据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数据作为当期,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期,仅嘉兴市以2003年数据作为当期,2002年数据作为基期。工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均以现行价计算。?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中,针对4个指标对各行业计算出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以及企业产出增长率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权重加总即为综合得分。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选取其中的前八位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评选出的优势产业。?
(三)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排序 ?
作为对定量分析的补充,从产业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被选为另两个优势产业。?
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24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502塑料制品业8.1418橡胶制品业1.83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9619医药制造业1.83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12
2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2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8321造纸及纸制品业1.8006纺织业3.9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1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723饮料制造业1.7008通用设备制造业3.7324家具制造业1.68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7325食品制造业1.58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32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41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72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4012化学纤维制造业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413农副食品加工业3.13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2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0030金属制品业1.30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52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716专用设备制造业1.96 注:根据上海工业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5年的数据计算(下表同)。?
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上海、南京、无锡、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以及台州共10个城市都将其评价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同时,与医药方面相表3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时,与医药方面相关?
位次产业大类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塑料制品业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纺织业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通用设备制造业09医药制造业10化学纤维制造业关
的还有部分精细化工行业、医药器械制造行业,医药行业实际整体评价会超过本模型的定量综合评价,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九位的优势企业。?
对于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由于化纤行业与排名前列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该产业还是南通、扬州、杭州、嘉兴等市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十位的优势产业。?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如表3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在单位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和企业产出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上2004年的指标值如表4所示,将其分别与相应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即可得出十大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本产出率?
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2004年长三角地区资本产出率的平均值约为120%,在十大优势产业中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均体现了较高的资本运作效率;而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在资本产出能力上表现得较弱。?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约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约为18600美元/人,发达国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与表4中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的数据比较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三个产业未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潜力。?
3.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有重要意义。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31大产业贡献率平均水平约为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其产业贡献率为45.06%;其次为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在14%左右;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低于平均水平。?
4.企业产出增长率?
企业产出增长率有助于分析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平均水平约为1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六大优势产业具有较高的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单位企业产出增长率均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这四大优势产业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具有发展的潜力。?
综合以上对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指标值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各项指标在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中属于中等水平;而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具有发展的潜力。?
四、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联性分析
(一)产业关联性分析方法?
本文对产业的关联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内部的关联性分析,即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与该产业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前文通过优势产业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甄选出的十大优势产业,城市样本共12个,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研究数据均来自2003年、2002年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产业数据。?
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直接和清晰的方法——通过各城市各产业2003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按各城市gdp占长三角区域gdp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分析。?
即ρ=?ni=1 αixi?xi=ai-μμ?
其中,ρ表示该行业内部的整体关联性,αi表示各城市根据其gdp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所占比例相应得出的权数,xi代表了各产业与该产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ai表示各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的增长率,μ表示该行业在长三角地区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所求得关联性值等于零时,说明该产业整体的发展与增长速度和该产业在各城市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所求得关联性值为正时,绝对值越大,说明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越小;所求得关联性值为负时,绝对值越大,表示各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产业整体的发展作用越明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势产业内部关联性分析?
通过上述的关联性分析方法,对评选的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进行内部关联性分析,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内部关联性?
行业关联度绝对值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260 0.12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719 0.0719 通用设备制造业0.0690 0.0690 化学纤维制造业0.0338 0.033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121 0.012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518 0.0518 医药制造业-0.0980 0.0980 纺织业-0.1279 0.127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305 0.1305 塑料制品业-0.1316 0.1316
分析表明,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关联性较高。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大于各城市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表明这五大优势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加快各城市发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表现。其余五大优势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不高,产业在区域整体的表现要低于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同时,这也说明了这五个关联性相对较低的产业依然存在着发展潜力,如能调整产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布局,将能提高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的运作效率。?
五、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并在相应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对长三角地区各优势产业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之后,就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十大优势产业。?
第二,十大优势产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因发展比较成熟,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故应积极利用并进一步稳固其优势,从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一体化进程,提高长三角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而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四大优势产业目前的各项指标水平偏低,表明它们具有发展的潜力,应将其作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对象。?
第三,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关联性较高,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加快各城市发展有利于大大提升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表现。?
第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的内部关联性不高,产业在区域整体的表现低于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依然存在着发展潜力。因此,应调整这五大优势产业在各城市之间的布局,从而提高这些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中的协作效应。??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关联性??
一、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优势产业定义?
优势产业是在当前的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成熟期这一区间。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本文所评选的优势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该产业资本营运效率高,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对长三角经济区域整体贡献大,并体现出一定的成长性。?
(二)优势产业评价指标?
1.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优势产业的定义与特点,本文建立了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综合评价模型?
c=100×?ni=1ωi?Xi ?
其中,ωi为第i个指标的权数,?Xi 为该行业第i个指标经过消除量纲后的指标值。?
3.对评价指标的说明?
(1)资本产出率?
资本产出率=该产业当年的生产总值/当年该产业的资产总额?
资本产出率是单位资本产出能力的体现,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资本的产出率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是评价优势产业的重要指标。?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工业增加值/该产业当年的平均从业人数?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
(3)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该产业当年总产值增加量/该地区总产值增加量×100%?
产业贡献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该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同时,该指标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所述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产出增长率?
企业产出增长率=该产业总产值增加量/该产业内企业个数增加量×100%?
本文考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成长周期中的相对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该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之所在,因此,该指标也是衡量优势产业的组成之一。?
4.对权重的说明?
首先,本文主要考察优势产业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体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的指标——产业贡献率被赋予最高的权数。其次,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运行来看,资本相对劳动力而言,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对两者赋予不同权数的原因。最后,企业产出增长率被赋予最小的权数,因为本文将优势产业主要定义为在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界定?
(一)样本说明?
长三角地区共有1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根据重要性原则以及各地可查证的统计资料,本文选取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共12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该12 个城市2004年城市GDP总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DP的87.08%,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选取数据方面,主要以2004年的数据作为当期,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期,仅嘉兴市以2003年数据作为当期,2002年数据作为基期。工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均以现行价计算。?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中,针对4个指标对各行业计算出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以及企业产出增长率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按权重加总即为综合得分。各产业得分以及位次排定如表2所示。?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选取其中的前八位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评选出的优势产业。?
(三)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排序 ?
作为对定量分析的补充,从产业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被选为另两个优势产业。?
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24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502塑料制品业8.1418橡胶制品业1.83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9619医药制造业1.83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12
2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2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8321造纸及纸制品业1.8006纺织业3.9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1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8723饮料制造业1.7008通用设备制造业3.7324家具制造业1.68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7325食品制造业 1.58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632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41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72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4012化学纤维制造业3.292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413农副食品加工业3.13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2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0030金属制品业1.30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523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9716专用设备制造业1.96 注:根据上海工业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5年的数据计算(下表同)。?
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上海、南京、无锡、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以及台州共10个城市都将其评价为该城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同时,与医药方面相表3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时,与医药方面相关?
位次产业大类0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塑料制品业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纺织业0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8通用设备制造业09医药制造业10化学纤维制造业关 的还有部分精细化工行业、医药器械制造行业,医药行业实际整体评价会超过本模型的定量综合评价,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九位的优势企业。?
对于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定量模型中排位12。由于化纤行业与排名前列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同时,该产业还是南通、扬州、杭州、嘉兴等市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因此通过定性调整将其归为第十位的优势产业。?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出长三角地区十大优势产业,如表3所示。?
三、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在单位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和企业产出增长率这四个指标上2004年的指标值如表4所示,将其分别与相应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即可得出十大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本产出率?
产业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2004年长三角地区资本产出率的平均值约为120%,在十大优势产业中塑料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均体现了较高的资本运作效率;而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优势产业在资本产出能力上表现得较弱。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说明了该产业内单位劳动力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表示了该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约为12500美元/人,2002年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约为18600美元/人,发达国家均在30000美元/人以上。与表4中长三角地区的十大优势产业的数据比较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三个产业未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具有提高的潜力。?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成本费用;核算问题对策
2019年医药行业“4+7”政策全国扩围,药品价格降价幅度远超市场预期,给医药制造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今后医药制造业想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成本费用的核算及管控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准确核算药品的成本,如何严格控制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费用,是医药制造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医药企业产品制造成本核算的概念
及重要性医药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将所生产药品发生的一切支出与费用,按所生产的不同药品进行归集和分配,最终计算出各药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全过程。在医药制造业中,其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的核算、人工成本的核算以及制造费用的核算等。医药企业制造成本核算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过程,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预测、分析、考核、定价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医药行业的政策变化,药品价格持续下降,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不被淘汰,就要降低核算成本。
二、医药企业产品制造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方法陈旧、粗放、不精细,提供的产品成本不准确,影响产品销售价格的制定许多中小医药企业,财务人员每月末按照品种法集中核算一次产品生产成本,没有分批次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如机器设备折旧、检验费、环保费用、安全费用、水电费等,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只是按照机器小时数或产量等进行简单的分摊,没有关注成本作业动因,核算出来的药品制造成本不能真实反映各产品实际花费的成本或费用,影响药品销售价格的制定。
(二)未对产品制造成本实施预算管理控制许多医药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比较粗放,不编制成本预算,对成本不设定标准。有的企业虽然编制了成本预算,但预算的编制也比较笼统,不细化,具体表现为只对各品种编制预算,没有按照各品种具体工序等进行预算分解、过程监督、差异分析等。总之,没有将成本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至各预算责任中心,没有将权、责、利相匹配,使得成本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作用。
(三)未建立产品制造成本定期分析制度产品制造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许多企业不重视产品制造成本分析,没有定期集中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将影响成本的因素逐一分析,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及时发现无价值的耗费,从而也就不能及时对成本进行有价值的管控。
(四)财务成本核算及分析,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产品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重要性无可置疑,但许多企业,只有账目核算使用部分财务软件,成本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管理的模式下。在传统手工管理的模式下,企业成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成本分析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五)不重视现有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带来的成本效益药品工艺流程改进,耗费时间长、投入人力、财力较多,并且是否能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鉴于上述情况,许多企业没有对已有的产品再进行工艺流程的研发和改进,因此产品的制造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医药企业制造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的对策
(一)医药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要精细化、科学合理,能真实反映产品制造成本医药企业应建立按照批次计算产品成本的核算体系,为成本的考核分析和管控做好基础工作。同时,随着生产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在核算产品间接成本时,不能以机器工时或工作量为基数进行简单分配,应采用相对准确的分配方法,如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产品成本计算。成本计算准确了,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定价、作业与流程改进的准确性,另外也能改善和强化产品成本控制,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成本责任不清的不足。
(二)加强成本的预算管控成本预算管控,是指企业将成本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至各预算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权责利相匹配原则进行。企业应加强成本预算管控,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支出都制定出精确的考核指标,对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企业应建立成本考核评价机制,评价考核各预算执行单位的工作绩效,揭示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企业要提高基层财务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并且定期下基层,深入到车间一线,让财务人员熟悉掌握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做好产品的成本预算。
(三)建立产品制造成本定期分析制度为了确保医药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医药制造企业要高度重视产品成本分析工作,建立成本定期分析制度,将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逐一分析,并与各岗位考核激励机制相结合。1.从产品成本构成方面进行分析直接材料成本,要分析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否进行了多家供应商充分的招标比价,对市场紧俏的原材料或价格持续上涨的物料是否进行了合理储备。同时,要对产品原材料单耗进行分批次分析考核,属于工艺问题的改进工艺,属于管理不到位的按照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处罚;直接人工成本分析,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分析是否能优化流程,减少用工数量,特别是生产辅助岗位和生产管理岗位用工数量,二要分析论证有些生产工序能否用机器自动化代替原始的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制造费用,多为一些间接费用,对于金额较大的费用也需要制定分析考核标准,如水电气费通过各工序安装计量表进行分析考核,污水处理费通过各工序排污量进行分析考核,检验费、设备折旧费、修理费等通过作业动因进行分析考核等。2.从产品收率和一次合格率方面进行成本分析医药企业产品收率,是指实际产出的成品量占投料计划量的比率,因医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不能重复利用,所以每批次产品收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另外,产品一次合格率的高低也影响成本的高低,因此医药企业应加强生产各工序各批次质量合格率的考核分析,从而控制好产品质量,降低返工率,使得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较高比例,有效控制好产品成本。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成本分析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信息化的成本管理分析是顺应时展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针对于管理多并且类型复杂的医药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建设电子化的成本管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为了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分析效率,在新型的计算机成本管理系统内,需要引进企业运行期间包含的全部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加快成本管理分析工作的进程,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信息的可靠程度。在实际核算环节,也可以使用机器来进行核算,防止人工核算出现误差,既解决了人力的使用问题,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要重视现有产品成本研发及工艺流程改进带来的成本效益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在不同作业环节所消耗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联动关系,要重视研发及工艺流程改进对企业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医药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可长达10年,这10年制造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出来的工艺流程。花费在研发环节的成本多些,但研发出来的工艺流程最经济,就会使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所多花费的研发成本。
四、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医疗体系的深入改革、药品价格不断的下调,许多医药制造业面临着经营危机,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产品成本的管控力度,由原来的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减少无价值的耗费,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提升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