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4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医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在内的新经济业态……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侯云德院士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上表示,生物医药经济成世界趋势,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要注重创新。
在“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对策”专题报告会上,侯云德院士围绕最新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应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侯云德院士表示,当今世界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十分活跃,老年病、疑难病、传染病治疗医药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生物医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在内的新经济业态。
基于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态势,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既要重视源头创新,更要重视仿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应重点建设综合性药物开发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市场重点打造疫苗、老年病药物、保健药物和现代中药产 业等。
此次报告会由重庆市科委主办,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共90余人聆听报告,侯云德院士听取了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日,来自北美、欧洲及亚洲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投资公司的核心决策者与高级经理人齐聚北京,参加由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主办的第三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共同探讨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与前景,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
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伍德提出,生物技术在中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市场的增长和发展,生物技术的创新都要求生物技术产生新的创新和突破。今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达到了700亿美元,预期2015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在2020年中国市场会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第一大市场。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正在稳步增长。无论是市场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提升。”格林伍德强调,BIO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总裁卓永清针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助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糖尿病、癌症、血友病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领域。”
同时,卓永清也表示,在现行监管政策影响下,创新型生物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非常缓慢,对患者及时获得安全有效的创新生物药造成障碍。另外,现有的监管审批流程和要求未能有效区分生物类似物与创新生物药,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尚不明确,而且上市后监测机制相对较弱,这就不能有效规范生物药的质量来保障病人安全。
对此,卓永清强调说,中国有实力也有条件打造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命的美好。“中国亟待借鉴世界各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成功发展实践,吸取化学制药产业和早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教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药物质量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新型制药企业的倾情投入,最终惠及中国患者,使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安全的高质量的生物制剂。”
关键词:协同视角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第二方阵(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方阵)。为了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具有协同创新关系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以实现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增强相关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1193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3%;在“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3.8%,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以“量的规模扩张和质的起步追赶”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提升阶段。
1.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
作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0%,远远超出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率。2011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5708亿元,较2010年的12192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图1)。
2.行业子领域药品种类相比国际较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为:基因工程药物占44.9%,诊断试剂占19.6%,抗体占15.6%,疫苗占11.9%,血液制品占8.0%。可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基本一致,产业子领域中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体,但所占总体比重比世界产业结构低5个百分点左右,而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领域所占比重要略高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Nelson & Winter(2005)基于进化的角度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它具有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属性,它不仅包括纯技术范畴的变革和创造,而且要有相协调的制度提供支持,只有技术和制度两者很好地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创新得到可持续的进化和发展。
1.提高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有力度的产业化资金投入,是实现高端生物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应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方式,为相关企业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扶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
2.协同创新以实现选择性重点突破
国家应大力支持以人源化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核酸药物及干细胞为主的生物治疗品种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的协同研究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我国应该抓住难得机遇,瞄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系列的生物医药研发方法和关键技术模式,积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破除国际厂商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联合我国相关企业,在技术协同创新理念下,实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
决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众多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若其中存在某些短板,那么组织创新的效率或绩效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银路,程跃.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5):136-14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24
[5]Jae Kuk Ryu,Hyo Sun Kim,Doo Hyun Nam.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rug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5)
[6]汪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5):392-395
[7]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9.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2010,21(10):18-19
[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报告,2014-2015
[9]Jiamin, F. (2014).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or China's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Model. Journal Of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6(5): 477-485
[10]中研普华.2012 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8-14
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正在紧张制定中,在经过专家调研、讨论后,预计将在不久后正式出台。这意味着生物医药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而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讲,创新则是其不断发展的内因。
在新医改紧张推进之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它被列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成为国家提出的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生物产业中,生物医药起步较早,规模较大,进展较快,在整个生物产业中占到70%到80%,是整个生物产业的核心。尤其是近10年来,生物医药行业的表现异常活跃,一些生物医药的产品治疗了很多在过去无计可施的疾病,如对肝炎、癌症的治疗都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
在国际上,生物医药行业一直被各国看好,无论从研发还是产业化角度都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的核心和重点。美国、欧盟等生物医药技术前沿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创新药多半出自生物医药领域,且受到医学界的欢迎,销售额迅速增长。像基因工程类产品、疫苗类产品,单抗产品等,都给了医生全新的选择。事实上,生物医药不仅是全球创新药研发的新宠,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攀高,增速在不断加快。
创新是源泉
目前,国内在生物医药上已经做到了把国外已经产业化的产品迅速转移到国内进行产业化,而现在需要的则是创新,科技突破是生物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难点,同时也是关键点。可以说,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永远的动力源泉。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国家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专项的支持,使我国生物医药已经具备了原始创新的能力和基本条件。
高通量基因克隆表达、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技术平台、抗体人源化平台等一系列技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基础条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担了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尤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工作;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归来,充实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大大缩短了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摸索阶段;企业研发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如沈阳三生制药的红细胞生成素、厦门特宝生物的长效抗干扰素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政策是推动力
现在国家正在积极加大力量投入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生物医药的研究和产业化。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拥有25个左右创新药,其中约15个将是生物医药,包括基因工程幽门螺旋杆菌疫苗、乙肝治疗疫苗、KH902等。
前景虽然美好,但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化依旧面临瓶颈:一是中间实验环节薄弱。在生物医药行业,从实验室的成果到真正实现商品化,这中间距离“两万五千里”。以中间放大实验为例,实验室成果是通过小实验完成的,要最终实现批量生产,中间要经过多次放大实验,在此过程中发现装备、检验标准、工艺等方面的缺陷,并加以纠正。随着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建立中间放大实验的平台,但是现在差距很大,也仅仅是少数前沿企业才有;二是专门设备缺乏。生物医药设备要求专门化,生产化学药的设备不能直接拿来生产生物医药,生物医药的生产需要根据不同对象、需要使用各种专门设备。而国内现在几乎没有生产生物医药专用设备的企业,生产设备基本靠进口。这些都是必须要改变的。
随着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的出台,会引导投资等相关政策向这一领域倾斜,这将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数十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来落实对不同环节、不同对象、不同技术的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确定发展方向,增强可行性,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1-2]。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3]。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4]。
3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
3.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距离首届深圳国际生物创新论坛暨展览会落幕仅仅几个月,尝到了甜头的深圳已着手准备下一届的盛会了。
“很多展商提前预定了下一届展位,并扩大了展位面积。”展会负责人表示,第二届展会将于今年9月25日至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将加强在专业观众组织、团体买家邀请、“一对一”合作洽谈、扩大论坛规模等工作的力度。九成以上的参展商表示将继续支持这一展会。
2005年,深圳被纳入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2012年,深圳正式将生物产业定位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深圳只是众多觊觎生物产业“蛋糕”的城市之一。22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基地正在加紧抢占第一梯队的位置。
在经历了8年的规划和布局之后,生物医药产业终于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足鼎立”
光谷生物城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汉希望像北京、上海一样,打好手上这张牌。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董事长朱建斌介绍,全国分批建立了22个生物产业基地,武汉虽然是第三批成立的,但发展势头强劲,后来者居上,在产值规模上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目前,入驻光谷生物城的企业已达400多家,开工建设面积近400万平方米,生物产业年总收入2012年突破了400亿元,晋级全国前“三甲”。辉瑞、拜耳、霍尼韦尔、赛默飞、费森尤斯等5家世界500强药企巨头先后落户。
不仅如此,湖北的生物产业经济版图,也由武汉“一枝独秀”演化为“一区多园”新格局。在鄂州、宜昌、襄阳、十堰、天门等地,一个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相继破茧而出,多点支撑的生物产业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去年,生物产业更是成为湖北省第十个千亿支柱产业。
“生物产业基地成为湖北打造最优发展环境的样板。”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技术、服务、人才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和上海的生物产业基地创新要素齐备,高校云集,企业众多,人才、资源优势明显。北京依托中关村,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3个核心区构成。上海以张江高新区为核心,按“1+4”架构进行空间布局。
武汉除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外,区位优势也是显而易见。以辉瑞为例,它入驻光谷生物城,主要看重成本问题,包括人力成本、交通成本。
寻找龙头
在全国范围来看,生物产业是“十一五”期间成长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据统计,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尽管国内涌现了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辉瑞、拜耳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药企相比,中国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少见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
杨俊伟是野村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大中华区业务主管。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他在今年武汉市“两会”上建议,学习国外先进做法,培育优质金融市场融资主体。围绕武汉市目前的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形成相当规模的优质资本市场主体。
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汽车、光电子、钢铁、房地产等十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八成,应着力培养行业龙头。
杨俊伟认为,在发展策略上,一是围绕打造行业龙头和地方蓝筹旗舰,积极推动行业内绩优公司的优化重组,通过优化重组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群体;二是对于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公司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以医药行业为例,武汉有人福医药、九州通、武汉健民等多家上市医药企业。他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行业内绩优公司的优化重组与资源整合。同时,对于那些已上市但业绩较差、前景惨淡者,通过行业内的兼并,腾出有限的壳资源,为优质公司上市提供机会。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优质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实现变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要用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东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郑金国表示,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是产业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投入行业,生物制药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应针对生物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企业采用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政策,以金融之水鼓动产业之流。
创意不足
众所周知,生物产业市场前景光明,是一个“不用推动也能发展”的行业。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都是生物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同时,生物产业也是一个应用领域广泛的新兴产业,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都在大力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之中。
郑金国对生物产业的“高增长,高回报”并不感到吃惊。在他看来,关系到民生大事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最大投资亮点。
郑金国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往往选择发展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和医用材料,低污染、低能耗的特征显著。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提速和老龄化的加快,药品需求具有极强刚性。
他列举了湖北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所具备的几个优势。第一是“天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没有“产业巨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二是“地利”,由于区位优势,武汉有良好的自然科研资源条件,科研开发力量雄厚,第三是“人和”,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
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批复同意东湖高新区适用支持中关村的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湖北省也设立了生物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
“资源与政策都有了,关键就看如何扶持技术、留住人才。”郑金国说,生物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但又不同于生物技术平台,其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鼓励更多地开展原创性研究。对政府而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特定时期更要突出重点,进行体系化的人才资源开发。
某跨国药企的一位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现阶段国内并不缺研发人才,甚至有过剩的迹象,缺的是研发创意。而且,技术研发实力普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最直接的解决方式是充分与国际接轨,吸引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自身也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好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
他同时也提醒,现在全国各地一窝蜂地搞产业园,新业态固然要成长,但重点区域应该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瓶颈待破
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定位清晰明确,即在2020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去年12月份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在2013至2015年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
“实际上,我觉得这有些好高骛远。”上述跨国药企的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以生物医药为例,我们现在原料药、中间体方面都做得不够,更不论仿制药、专利药等需要技术手段更高的领域。医药产业本身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需要很高的技术保障。
对于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该人士认为首先要找好双方利益切合点。生物医药外企目前主要看好国内的技术研发成本低廉,而中国企业则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国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尽管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进入中国,但我国生物产业中存在的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依旧突出。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广州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城市,生物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市生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特色日益凸显,形成了“三大优势,两大特色”发展格局,即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技术服务等两个特色产业领域。据初步测算,2011年广州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为支撑本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把做优做强作为关键环节,进一步壮大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一直是本市重点支持的技术突破口和优势产业领域。为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广州市通过重大专项对生物医药产业予以了连续滚动支持,重点支持了龙头企业广州医药集团大力开展传统名优重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支持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一批技术先进型企业开展中药国际化研究及国际认证注册,支持了一批重点研发机构开展重大创新药物研制开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保持着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测算值达500亿元。
生物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也是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传统优势。为进一步加快该产业的发展,广州市重点遴选并大力扶持了阳普公司、倍绣公司、康盛公司、冠昊公司、创尔公司等一批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生物医用材料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了一批医疗器械重大成果在广州转化和产业化。目前,冠昊公司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国家级重大项目,民营企业阳普医疗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是本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发行的公司。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生物产业新的亮点和经济增
长点。
2、坚持把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业发展,畜禽数量剧增,动物疫病经常发生,其中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不仅对畜禽养殖业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上述情况,广州市及时启动实施了“畜禽重要疫病新型疫苗研制及产业化”重大专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联合攻关,目前针对猪瘟、猪链球菌病、猪流感等重要疫病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已相继研制成功,工艺技术先进,部分疫苗已获得国家批准投入使用,为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食以味为先”,调味品工业一直是广东省、广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内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广州市以调味品工业为切入点,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酶制剂开发应用技术平台,研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复合酶制剂和新型酶制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产品。有望在3-5年内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调味品企业群体,从而提升广州食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3、坚持把前沿领域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抢占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先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发展将为人类战胜难治疾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干细胞成果及其相关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之一,其研究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08年,广州地区12家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干细胞技术联盟组织。通过联盟带动,启动实施了“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重大专题,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为核心,广州地区相关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涵盖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肿瘤学、生殖医学等多学科的精诚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迅速掌握和开拓了一批干细胞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率先突破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核心技术,成功建立了200余株具有多种遗传背景疾病病人的iPS细胞系,完成了间质干细胞联合脐带血移植临床实验病例30例,脑损伤病例23例,帕金森、脑缺血等病例11例,总有效率近60%,奠定了我市干细胞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
4、坚持把技术服务作为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培育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扶持力度。生物技术服务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新兴产业领域。为加快全市生物服务业快速发展,2009年,在市领导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广州地区20家生物技术外包服务重点研发机构和企业,发起成立了广州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GZBO),实施了生物技术外包服务重大专题,通过对一批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和对外技术服务,建立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努力打造国际认可的高水平外包服务体系。在专项的推动下,全市一批外包服务骨干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达安公司是国内基因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金域公司是华南地区唯一获得了美国CAP认证的企业,经济效益每年增长50%以上,万孚公司诊断产品年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蓝岛公司和广州医药研究总院通过了AAALAC认证。 (责任编辑:刘莉)
(来源:科技部网站)
原创型新兴产业是在技术原创、商业模式原创及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产生,伴随着一系列价值链细分、技术细分和市场细分的过程不断成长壮大。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多个产业领域存在着新兴产业原创的广大空间。物联网、生物CRO、移动互联网、健康产业将会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创型新兴产业。
物联网
物联网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普及、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必然结果。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物联网企业已经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增强极其设备通信和网络能力技术(M2M)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的总体规模已达到560亿元。到2015年,中国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逐步发展成熟,将带动项目系统集成、服务运营、终端用户消费等多个层次的收入增长。以目前物联网产业三大细分市场――传感器、RFID、M2M的线性增长进行预测,到2020年将超过万亿元规模。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短期1~3年内,将以政府引导、示范为主导,各项结合节能、智能等基于地方需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此期间,基于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将是中国企业掌握主导权、抓住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关键问题。3~5年内,在产业示范形成一定效应和移动互联网初步成熟的前提下,个人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爆发点。各类提供物联网服务的新兴公司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5~10年后,基于物联网的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等各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日趋成熟的产业链。
生物CRO
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特征将进一步突显,医药产业链分工将日益明确。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几年CRO产业以19%~2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2009年生物CRO产业达到23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
中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可凭借在成本和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外包向价值链的前端转移,形成孵化早期研发项目的平台和载体;抓住全球研发重心向生物制药和非专利药转移的机遇,发展生物制药和非专利药的外包服务,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生物医药外包企业合作,建立起生物医药外包企业、科研机构、制药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移动互联网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随着3G及其演进技术的移动通讯产业中承载的数据业务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享受便捷的服务,完成想做的事情。运营商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高品质的增值服务,创造更多的利润。目前,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已超过8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目前,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已超过50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1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向3G时代的迈进,3G资费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成本将会逐渐降低,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
目前,影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以及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未来2~3年里,我国可从网络、终端、业务开发等各个方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以移动运营商为龙头,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探索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
健康产业
【关键词】区域;客户;信贷产品
一、生物制药行业主要风险
(一)政策风险医药行业与国民生命健康高度相关的特征使其对国家政策高度敏感,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监管风险可能对产业结构、行业运行模式、产品竞争格局等带来较大的变化,促使医药企业优胜劣汰。
(二)经营管理风险1.经营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目前企业经营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集中体现为反商业贿赂合规、两票制合规、药品质量合规、反垄断合规、广告宣传合规、环保合规。2.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生物制药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产品研发的自主性、创新性有高度的要求,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业内具有知名度的科研领军人物、具有成效的科研团队或者密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次,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技术环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生物药品新药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可能前功尽弃,如企业研发的新药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先期投入的研发支出也无法得到合理回报。生物医药行业还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风险。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持有94%以上的专利,我国目前生物药品研发绝大部分是仿制,涉及专利技术引用的合法性。3.质量风险药品对民生安全有重要影响,其质量要求远高于其他商品,药品生产流程复杂,一旦医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对企业的经营影响极大。4.管理风险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和多环节、长周期等特点,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成本非常高,一般的制药企业或是生物技术公司内部很难同时具备药物研发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术,又拥有将研发成果顺利通过审批并将其产业化的能力。为降低成本和风险,各种具有专业能力的企业、机构和组织往往会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来共同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企业运营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和管理者对各种资源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另外,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健全的风控机制,不能迅速有效地缓解和应对各类负面舆情等突发事件,也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财务风险医药企业产品销售推广费用及研发费用较高,整体呈现“高毛利、高费用”的财务特征,企业期间费用构成及费用控制能力对其盈利能力影响大。同时,“营改增”和“两票制”也将增加企业管理经销商的难度和成本,虚开增值税发票成为近年药品流通领域重点查处的违规行为。由于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成功率低,企业融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创立阶段更多地依靠风险资金发展,后续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因此,资本市场的配套及完善程度,对生物制药企业的资金来源影响较大。
(四)市场风险1.市场化前景风险任何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均需面临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和经营规模化。生物医药的市场推广,除其本身的适用范围外,还取决于临床医生对该类产品的认知程度、使用习惯,以及产品是否能通过医院或医院主管部门的招标获得进院销售资格。2.销售能力风险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之下,医保目录外药品的推广和销售将受影响。“两票制”迫使大型药企重新构建经销商管理体系,如销售网络不完善,或新药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将影响企业业绩增长甚至持续亏损。
(五)信息不对称风险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到生产、销售的周期长、环节众多、不确定性大,企业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透明、银行专业程度低都会导致信贷风险。
二、生物制药行业信贷策略
(一)区域选择策略作为人才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形成区域集群发展的基因,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先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关键词:医药 产学研结合 产业技术升级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三位;保健品总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份额。作为广东省属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入贯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技术创新和学科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办学特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 发挥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特色优势,把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大力发展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在中药新药、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领域集中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致力解决医药产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在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强大的产业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学校的认知力、创造力,生产力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共2100多项,获得研发经费近6亿元;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CNAS认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唯一的1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5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原创论文在影响因子高达51 296的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先后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1类新药心脏微球超声造影剂和第一台国产x线刀等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拥有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五大学科领域分别获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 以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保健品研发为突破口,深化中西医结合,助推广东中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医药产业领域首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先河,“一体两环”办学模式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委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来校总结经验。学校曾先后创办了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康臣制药厂、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洁银牙膏药粉厂、东方药林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2004年,三九集团的“999”品牌以83.6亿元的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药品品牌榜首。
在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学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与侨鑫集团合作投资1亿元,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清风胶囊、益妇灵胶囊、颈锥舒颗粒,都梁软胶囊保、骨灵片、保肝宁胶囊等十几个中药新药品种,将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健康保健品研发领域,研制的无限极口服液系列产品,其品牌评估价值达80.83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品牌研制的参芪含片等系列保健品被选为军队特需专用保健品。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健康保健品研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保健酒、益身元口服液、护甘宝口服液、中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等,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近20个,为下一步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3 以大型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为龙头,深化理工医结合,助推广东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理工医交叉与融合,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点,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先后组建了医疗器械、医学图像、医学物理、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工医交叉学科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位,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
以解决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通用核心部件和关键算法研究。研发了第一台国产“x线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功能化PACS系统,成果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已在全国1 家大型医院推广使用: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破解了磁共振国产化和产业化中的瓶颈问题。
以研发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售后服务方便的基础医疗器械为目标,先后研发了三维脑电地图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便携式x线机,心脏DSA减影系统、截瘫康复步行器,骨伤治疗仪、创伤急救系列器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目前正在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展康复与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生化检验仪器关键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医院信息化与远程会诊系统、应急与救援医学设备、手术仿真培训系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可望给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批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推动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先后组建了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用天然植物开发中心、医疗仪器研究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一批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能够把技术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辐射到产业领域,先后与东方药林药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和佳集团共同组建了“肿瘤治疗设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惠州九惠制药厂共同组建了“中药新制剂和剂型改革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目前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目前在着手制定广东省“十二五”该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发展了全省近40个医疗合作单位,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该中心结合基层医院创伤救治需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急救医疗器械和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学科技园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广州和东莞松山湖建成2个园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研究公共平台、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平台、代谢病药物及治疗研究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人才等扩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孵化,有力带动了地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
5 培养和引进中西医、理工医结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与“定向培养”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2009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培养的高质量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青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3.89%,部分专业毕业生早早被企业预定一空。
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研发技术人员,从美国整体引进了创业领军人才惠宏襄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世界代谢病研究与应用最早最著名的单位美国UCLA胰腺病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打造“国际代谢病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有望经过5年~6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相当规模的国家代谢病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
学校多次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到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重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邀请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到学校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使专家教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广东省各地市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5。余家企业派驻了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6 下一步助推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举措
6.1 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历史契机,按照《纲要》指引和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定位,发挥学校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争当广东医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排头兵和示范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为服务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2 拓展产学研结合空间,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空间,以南方医科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做好发展规划与计划。选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研发项目,配备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同地方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筹建园区;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延伸到广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广东医药产业科技辐射网。
6.3 面向珠三角产业升级,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生物芯片,反恐技术、创伤救治,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关键技术等六个研究中心,在医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j全力打造好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技术等三个共性技术基础条件平台,为医药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科研保障:实施生物医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四个科技专项,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
6.4 多科性向理工科拓展,培育产业急需学科专业
坚定不移地走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发展道路,根据广东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向理工科专业方向拓展力度,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零距离:精心准备,科学论证,适时开辟生物医学材料、医用设备制造、制药器械技术、医学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化工、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业自动化等产业应用前景极强的专业领域,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
6.5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引言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生物技术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比重从2006年开始年年攀升,预计每年以7%的速度快速增加。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高校及研究院所中拥有大批科研人才,有充分的潜力发展生物科技,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获得政策上强有力的扶持。随着“十二五”战略规划中生物医药被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生物医药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资本、人才等资源今后将会向生物医药产业聚集,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因此,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诱人的投资前景和巨大的投资潜力,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正确认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理性投资,将投资风险最小化是投资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1]。
本文建立生物制药企业价值投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将所得综合因子得分排名与市盈率排名进行对比,寻找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一步说明投资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发掘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样本选取
根据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2012年度在沪深股市交易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有27家,再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最新上市和连续三年亏损的四家,最后得到的样本公司为23家(见表2)。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12年年度报告,结合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SPSS19.0和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定量分析。
二、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
1.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价值评价指标选择
结合财务管理、投资分析的知识以及参考相关文献[2-6],本文选取了每股收益等15个指标建立评估体系,见表1。
2.因子分析过程
(2)确定公共因子数量
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7]。方差贡献率由各变量对某一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加总而来,是表示某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五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279%,因此只需要选取前五个公共因子就可以保留原始变量提供的89.279%的信息。
(3)因子得分
为了增强各公共因子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代表的含义,本文以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公共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每股剩余收益、营业利润率、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上有较大的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偿债能力;公共因子F3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成长能力;公共因子F4在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剩余收益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市场表现;公共因子F5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量,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8]。
通过计算每一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乘以对应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进行加总,因子得分越高其内在价值越大,见表2。
3.因子分析结果
表2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各公司的内在价值大小,但是内在价值高的公司并不代表投资价值最高。根据价值投资的观点,要选择股票市场中内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说市价被高估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投资目标。各公司每股市价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用一个能在各公司之间横向比较的指标替代。市盈率是最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9]。
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了投资者愿意对每一元净利润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比较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市盈率越低,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或每股市价越低,因此投资风险就越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市盈率指标只适用于同一行业中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的比较,因为他们的每股收益接近,具有可比性[7]。本文研究对象仅限于生物制药行业,所以适用该指标。
由上表结果可知,按照综合因子得分的排名与市场上表现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在上市公司中存在价值被低估或者被高估的股票,也就是说有些上市公司是具有获得超额收益投资价值。由于市盈率排名越高,股票价格越高,存在着价值被高估的可能越大,从而投资风险越大。所以因子得分排名越高即公司内在价值越高、市盈率排名越低即投资风险越小、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公司价值被市场投资者低估的股票有:天坛生物、长春高新、科华生物、双鹭药业、上海莱士、安科生物、千红制药。这些股票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在2013年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4.基于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上述的结论分析已经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因为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投资理念差异很大。为了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行业板块的情况,帮助投资者发现投资价值,本文将进一步根据上文研究结果中的因子得分将这23家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得到更多投资分析的有用结论。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测量尺度选用平方欧氏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10],将23家生物制药公司划分为4类,结合各公司多方面能力排名(表3)分析如下。
第一类:该类别囊括了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大部分,一共有15家,这些公司的综合排名位于市场中等或者偏下的位置,且各自在一两个指标上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个别指标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如果希望寻找股市中的“黑马”,应该对该类别股票给予密切关注。
第二类:包括3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在盈利或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市场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偿债不佳,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投资者在选择该类股票时需谨慎。
第三类:包括4家公司。该类别公司偿付债务能力具有很大优势,抗风险能力强,容易获得银行投资者和债务持有人的青睐。但是大部分的盈利报酬能力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连锁药店规模的逐步扩张,医药流通业的盈利报酬能力应该会有所改善。
第四类:莱茵生物一家。观察分析结果可知,只有莱茵生物市盈率为负值,这是因为2012年度该公司一项投资的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公司新增借款额度较大,其财务费用支出和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但该项目部分收益无法确认,造成该年度净利润为负值。由于该公司存在这一特殊情况,其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并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因综合排名居于后位而否认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追踪观察该公司动态及投资进展,以寻求合适的投资时机。
这些公司分别具有不同的特色,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从中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构造合理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