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的方法

风险管理的方法

时间:2023-08-30 16:4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的方法

第1篇

1.1 持续改进思想的发展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管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对于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管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 ISO9000 提出管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但是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管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管理工作、识别组织基本能力的管理工作、确立企业竞争力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管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这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主动管理的合理环境。它主要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主要,并且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管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应,接下来再采取措施来阻止它再次发生。相反,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预防。二是改进产品质量。三是使得资源更好地被利用。四是增进团队合作。五是为投资决策设立预期目标,并且提供解决方案。

2、基于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2.1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域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风险管理程序属于与项目管理程序相互交叉的双维度结构。同时,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形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第 3 个维度,这 3 个维度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RMMM)。RMMM 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的子集, RMMM 在 SEI 中也被称作 CRM.尽管 PMMM 的研究起源于欧洲,但是其核心仍然是 CMM.CMM 模型主要通过项目生命周期,设置可以持续改进的关键管理流程域(KPA)来进行项目管理。CMM 目前已应用到多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比如面向系统开发的 SD—CMM,面向系统工程的 SE—CMM,面向项目团队的 P—CMM 等等。但是不可否认,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 PMI 对 PMMM 开发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并且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

2.2 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层次

PMMM 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为不同的项目或者公司定制用以测评成熟度各层次的方法。同样,RMMM(CRM)也为项目定义测评风险管理成熟度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可定制的,其核心是围绕项目生命周期阶段所进行的持续改进,即风险流程改进(RPI)。应该注意到,流程改进是过程,而不是目标。RMMM(CRM),采用 CMM 的1至5级来描述项目风险及相关流程,因为CMM 是一切成熟度模型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是元模型。RMMM(CRM)包括5个层次:

第1层次为通用术语。组织第一次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学习风险管理知识、语言和术语。第2层次为通用过程。组织运用风险管理,开发相应的可重复利用的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第3层次为方法集成。把所有风险管理方法集成为单一方法,可以最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协同效应和过程控制。第4层次为基准比较。确定风险管理基准点与比较的指标和内容,基准比较必须连续进行,改进风险管理构成及执行方法,并增强竞争优势。第5层次为持续改进。组织评估通过风险管理基准比较获得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能改进单一方法。

2.3 持续风险改进通用风险域

RMMM(CRM)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图(WBS)设立不同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通用风险域。比如考虑到建设项目为系统运营就绪的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建造、进度和成本、每个项目的合同样本等等。一般说来,大型工程项目可用一个3层的风险识别流程描述出来:

(1)全局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项目整体并且会导致全程项目成本/进度全部策略的改变或者再评估)。

(2)项目风险域(这些潜在风险影响每一个基本项目并且对实现项目目标有潜在影响或者要求项目范围或者个别合同水平上变化以及它与其他项目界面关系上)。

(3)个别合同风险域(这些风险对个别合同中的域有潜在影响,而且具体到特别合同上,直接影响成本、进度和具体合同的效率)。

3、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与步骤

3.1 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

尽管RMMM(CRM)有5个层次,但是所有工作不是必须被依次鱼贯地完成,而是可以重叠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组愿意承担的风险大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MMM 是柔性的,适应性很强,能够与传统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知识域紧密结合。在实施中风险应该用重要程度来计划,这依赖于项目、管理者和个体的目标和限制条件。这意味着,虽然一个风险管理模型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可以通过 RMMM 的持续改进与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知识域的适应性组合、动态调整,就能够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并提供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与功能。通常,项目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主要有:

(1)识别。在风险成为问题前,搜寻并定位风险。

(2)分析。通过系统化分类、估计和理解以降低不确定性并提供计划和行动框架的流程,把风险转换成决策信息。

(3)计划。把风险信息转化为决策和适当的消减行动(现在与未来)以及实施。

(4)跟踪。通过项目生命周期来监控风险指标和风险消减计划。

(5)控制。纠正与计划执行的偏差。

(6)沟通。贯穿所有以上提供信息和反馈的功能给所有项目相关利益人。

关于风险活动以及当前和新产生风险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相关利益人和管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相关利益人应该理解风险管理是如何适应整体项目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之间以及与其他项目管理知识域之间交互作用,并要求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团队成员参与到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管理中来。所以说,面向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必须因项目管理阶段不同、主体间差异而有所不同,贯穿于项目管理始终。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相关利益人和项目组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的职责、指标和风险的分配来实施,具体如下:一是风险经理。检查、批准和提供与风险计划和行动有关的资金。二是用户识别风险。三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设计风险管理和行动计划,跟踪、沟通与风险管理计划对应的项目绩效。四是项目经理。识别风险并且设计消减风险选择方法。五是项目组成员识别风险。

3.2 持续风险管理的步骤

持续改进过程的步骤是一种基于 PDCA 循环的系统化问题解决方法,改进通常是阶段性的,要观察每个阶段各个过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分散进行。不然的话,分散优化会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项目风险流程改进机会。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选择适当的项目风险流程用于改进。例如,工程实施中土地使用权获取、建筑设计、融资分析的关键环节和过程,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效果和目标影响重大,因此作为关键的风险流程用于改进。

(2)评价需改进的风险流程。这一阶段目标是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及确定改进的指标。重点就是把需改进的项目风险流程的具体指标细化,并确定改进的具体目标。

(3)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目标是识别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有关工具和方法找出原因。

(4)采取措施。计划并采取适当措施改正不规范的做法,针对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改正,以达到目的,消除存在的问题。

(5)确认改进的结果。评价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目标。

(6)改进方法标准化。这一阶段主要目标就是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维持,要确保已经改进的工作效果通过制定的管理流程图、程序、制度、标准等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可以把这一阶段的规范化管理成果推广到其他过程或部门。

(7)为下一阶段或未来项目进行计划。主要针对遗留问题制定计划并评价其效果,通过学习其他部门的经验为下阶段工作和未来项目提供规范化管理的知识。

4、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4.1 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目标

持续改进是 RMMM(CRM)的核心,因此,风险流程改进业务(RPI)是降低项目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一般的项目经理只是相信看得见的投资收益,而不是采纳 RPI 及所能带来的非显而易见的收益。传统的风险流程改进计划目标是通过很高的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取得项目高绩效和高可靠性。现行的风险资源型管理方法,是把风险当作获取收益的资源,通过风险预算的低成本,取得项目的中等绩效和中等可靠性。但是利用风险预算,来弥补流程环境的不足是不能获得期望收益的。相反,虽然 RPI没有较明显的满意投资收益,但是用定量方法仍然是能够度量成本和收益。这是由于 RPI 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流程,可以降低与不良流程相关的风险。RPI 是可以用 CMM 第2层次的工作来实施,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绩效、高可靠性的目标。

4.2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成本

RPI 的成本是决定项目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方面。RPI 成本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流程基础设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实施成本,风险流程改进技术路线成本和风险流程评估成本。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和收益均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成本被归因于与生产低劣产品相关的现存不合理流程的成本。这可能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丧失未来商机,这些成本如客户满意度下降、瑕疵纠正成本、返工成本,以及由于违约而导致的业务损失成本等。利用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把定性因素转换为定量成本,这可以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相关风险,然后为每一项分配风险预算来实现。风险预算是规避风险的成本乘以风险发生概率。要建立 RPI 投资的成本收益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定义关键指标以期能够跟踪和度量项目。这些关键指标以关键质量指标(KQI)形式出现,与 TQM 项目所定义的部分指标相一致。还可以体现为关键性能指标(KPI),与项目经理和职员的设想一致。其他指标能够体现为项目健康指标(PHI),与项目规划阶段的相一致,而且易于在项目跟踪活动中被定期检查。

4.3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改进的价值

风险流程改进价值包括建立合理风险流程的直接结果以及改进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结果。有关可定量化价值包括:增加生产力、降低产品周期、降低开发与维护成本等。不可定量化价值包括:改进客户服务水平、适应需求,以及降低维护的努力。这些定性化价值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来转换成定量价值。在实施 RPI 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的成本价值模型。利用可以为不同组织所使用的统一模型,可以很方便用于结果和价值比较,也可以为企业建立一个可能的标杆或基准(Benchmark)。这个模型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供一个度量 RPI 努力的基准。通常,流程改进要至少经历一个完整的 RPI 周期,平均需要18~36个月。但是目前没有通用或标准模型来进行 RPI 的收益成本验证,因为处理定量化的部分较容易,但处理RPI定性化成本和收益方面很难。为了证明RPI的成本收益,对项目风险域改进的潜在收益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并定量化,如利用项目风险分析管理模(PRAM)。

PRAM 现在已经被很多欧洲公司用于识别、分析和减低与系统集成项目有关的风险。PRAM 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关键流程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叠代工作,该方法核心概念是风险预算,它通过把预算价值加在潜在的 RPI 收益上,来度量 RMMM(CRM)的风险管理的价值和效果。

总之,随ISO9000:2000 和CMM 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对 RMMM 或者 CRM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运转效率和可靠性,有效地降低风险,应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凯西。施瓦贝尔。 IT 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90.

[2] Stephen Grey. 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R]. PMI Melbourne Chapter. Broadleaf Capital International Pty Ltd, 2000.

[3]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best business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S]. Standards Austrlia,1999.

[4] AS/NZS4360(1999)[R]——Risk Management.

[5] Zahran Sami .Business and cost justification of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Quality and Process Consultancy “QPC”[J], UK SP96,Software Process, Brighton, Dec, 1996: 2-6 .

[6] 哈罗德。科兹纳。 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5.

第2篇

关键词:美国;财务管理;汇率风险;防范

美国是当今全球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代表的美国公司,其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值得其他国家认真研究和借鉴的,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因其在公司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这一方面显得尤其有必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20余年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趋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制度和机制正处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之中。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生产的不断国际化、跨国公司大规模兴起和各国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美国作为其现代企业制度集中体现的公司的大规模发展、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不断提出、公司面对的金融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和政府对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公司金融业务和交易的日趋国际化,以及公司在管理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衍生金融交易的日趋活跃,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时期。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表现就是公司在财务管理上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对美国公司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进行介绍。

一、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国际化的主要特点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国内公司兼并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新公司组建中的财务问题,以及公司利用证券筹集资本的不同形式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公司破产和重组、公司兼并、证券市场监管等领域。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这一期间,虽然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在主流上仍继续将金融学作为一门描述性和机制性的课程用于教学,而且更多地是从外行的角度而不是管理者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分析趋势已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而且其重点开始转入到关于公司资产及负债的管理决策问题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公司价值问题仍然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所不同的是在这一时期对公司价值问题的有关分析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扩展。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中通货膨胀的状况及其对公司决策的影响;政府对金融机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服务公司业务的大量分散化;公司财务分析和信息传输中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全球性市场和商业运营重要性的不断增加。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强将可能是对公司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必须考虑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趋势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起着促进作用。一是全球范围内交通通讯设施和条件的改善降低了原材料及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使公司的国际贸易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二是不同国家消费者对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大量需求将对本国政府针对外国商品制定的保护措施施加压力,从而有助于降低旨在保护国内低效率、高成本制造商利益的各种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引起的新产品开发成本的增加会促使不同国家的公司之间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进行合作和从事全球化的经营,并通过扩大市场和产品销售规模来分摊和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四是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的不断兴起及其生产国际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对于不同国家的公司而言,将其生产经营活动向低成本的国家及地区转移已成为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基于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考虑,美国的公司为了在未来全球化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在全球范围内对其生产和销售活动进行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同类别的公司中,除制造业公司外,包括银行、广告公司、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在内的服务性行业都正在积极地或被动地将其业务向其他国家及全球范围扩展。这一方面是基于公司本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这些公司业务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将能够较好地为它们本国的跨国公司提供服务。

从概念、内容和功能上看,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指在公司特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购置、资本融资和资产管理的学问。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决策功能划分为三个领域,即:公司投资及其决策、公司融资及其决策、公司资产管理及其决策。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政策由公司的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和股利政策共同组成。

对于公司价值创造而言,投资决策是公司财务管理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从理论上讲,公司资本投资是把资本分配于不同的投资项目并希望在未来取得收益的过程。在对项目的投资中,由于项目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是不能事先确知和确定的,也就是说,对项目的投资包含着不确定性或风险。因此,在对投资项目预期产生的收益进行分析时,应将项目预期的报酬和风险结合起来进行评估,因为这两个因素都会对公司总的市场价值评估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公司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内容还包括当公司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在经济上不再有效时对资本进行重新分配的决策。也就是说,美国公司财务管理中对投资的管理涉及了资产总量、资产的构成,以及资本供应者的风险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公司投资决策实际上决定着公司持有的资产总量、资产的构成,以及资本供应者对商业风险状况的看法等。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项目风险因素的考虑使得确定一个合适的接受标准或必要的投资报酬率成为公司投资决策的基础。

在公司的投资决策中,除了选择新的投资项目外,公司财务管理部门还必须对公司现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财务经理承担着不同的经营责任。例如: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财务管理部门应侧重于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而在流动资产的管理上,确定一个恰当的流动性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一水平应该与公司的总体估计相一致。在公司其他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方面,尽管公司财务经理不作为其工作重点并且几乎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但他们对项目资本投资决策的参与实际上会有助于提高对这些资产分配资本的效率。

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第二项重要财务决策为融资决策。在融资决策中,财务经理所要关注的是如何确定公司的最佳融资组合或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公司能通过调整其资本结构来改变市场对公司总价值的估价,那么公司就应该存在一个最佳的融资组合,在这一融资组合上,公司普通股票的每股市价将达到最大值。另外,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完善程度也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必须着重考虑的一个不断变化的因素。

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第三项重要决策是对资本管理的决策,亦称为股利政策。公司股利政策包括公司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公司盈余的百分比、公司支付的绝对股利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等方面的内容。在资本管理决策中,由于股利支付比率决定了留存于公司的盈余资金规模,因此在决策时必须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对这一比率进行评价。同时,在确定股利政策时,还必须将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如果存在的话)与股利作为公司留存盈余进行融资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公司在财务管理中通常将股利决策与融资决策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总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就是关于上述三类主要决策的解决办法,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决策共同决定着公司对其股东的价值。

在功能方面,从美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部门设置来看,一般情况下,公司都设置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公司的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公司一般在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下面配备有专门的财务副总裁或首席财务总管(CFO)。在首席执行官的授权下,由财务副总裁或财务总管全面管理公司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副总裁下面,通常还配备有资金主管和会计主管各1名,分别负责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其中,资金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资金预算、现金管理、对外业务、信用管理、股利支付、财务计划与分析、养老金管理、风险与保险管理、税收管理等。会计核算工作则包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数据处理、总分类账、财务报表、内部控制、预算编制等。

在上述管理体制下,美国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合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资金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具体来说,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下述五个方面:第一,对公司财务目标进行预测和计划。在公司的总体目标下,财务部门通常要确定相应的财务目标。为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公司目标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和计划,并努力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第二,对公司重大的投资和融资活动进行决策。对于一些经营很成功的公司来说,其产品的销售通常都是增长很快的,这就要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增加对厂房、设备和存货的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财务管理部门还必须帮助公司确定最佳的销售增长率,决定需要购置的资产,以及选择最有利的融资方式。第三,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对财务状况进行控制。对于单个公司而言,其任何一个部门的行为都会对财务管理部门产生影响。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必须经常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和合作,以确保公司尽可能在有效的状态下运行,这一点对于实现公司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处理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每个公司的行为都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和被金融市场所影响,因为,公司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其证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这些工作通常都由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来完成。第五,对公司风险进行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里,所有公司或其他商业组织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商品及证券价格的不确定性、利率的波动、汇率的波动等。然而,通过购买保险和进行套期保值,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或降低的。在美国的公司中,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以最为有效的方式进行规避。

在对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上,应该说,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是随着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而不断从国际和全球范围来考虑管理问题,并将其管理内容和功能向外扩展和延伸的过程。具体而言,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目标在整体上对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预测和计划;二是在国际和全球范围内对公司重大的投资、融资及资本管理活动进行决策;三是处理公司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系和金融交易,对公司跨国经营活动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四是以跨国公司或跨国企业集团为目标来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二、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的主要动因

关于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生产经营的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地讲,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与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日趋跨国化和国际化密切相关。从世界经济格局上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国界生产要素流动的不断加强、企业生产的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美国的这种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私人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活动迅速发展,跨国界的筹资规模也不断扩大。美国公司为了实现其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其财务经理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品的最有利价格,并利用外汇和其他金融工具对公司面临的新风险进行规避。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内部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成为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而且,发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和亚洲的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进一步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国公司出于对外部环境的压力变化和对利润与财富的内在追求的考虑,不得不将其财务管理业务不断以全球为背景向国际化方向拓展。

从具体原因上分析,美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与以下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对实行国际资本预算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在公司从事跨国投资时,与公司国外投资有关的现金流入应该是公司能够汇回其母国的现金收入。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是以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形成的不能汇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那么这种投资对母公司来说可能是没有吸引力的。在现金流量能自由汇回的情况下,公司对外投资的资本预算在方法上比较直接。作为投资者的美国公司只需要按以下方式进行国际资本预算:(1)对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估计;(2)按照预期的汇率对外币现金流量进行换算,并折算成本国货币;(3)使用根据对外投资相关风险溢价进行调整的本国要求收益率计算投资所产生现金流量的净现值。

二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后对纳税问题的考虑要求实行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在公司跨国生产经营的征税问题上,由于不同国家的税法和对外来投资的待遇各不相同,关于公司跨国界投资的纳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是,其主要方面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是按本国政府的规定纳税或按外国政府的规定纳税的问题。从第一种纳税情况来看,如果美国公司通过其分公司或所属部门在外国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其产生的收入要求按美国公司的纳税要求进行报告,并以与国内收入相同的方式征税。如果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是由公司的外国子公司进行的,其收入以红利形式分配给母公司之前,国内通常不对该收入征税。在这一点上,由于母公司对其国外子公司分配的红利收入要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时才纳税,因而对母公司是有利的。同时,在这一情况下,母公司还可将其在子公司的利润对子公司进行再投资,从而扩大子公司的融资规模。但是,与从国内公司获得红利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从其外国子公司获得的红利一般应全额纳税。从第二种纳税情况看,所有国家都对在其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公司的收入征税,所不同的是各国征税的类型有所区别。其中,部分国家在征税上将公司分配给股东的收入和未分配收入区别对待,对分配给股东的收入使用较低的税率,并通过某些其他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外来投资。进一步讲,在对待外来企业的投资上,不同国家政府的税收政策不仅各不相同,而且十分复杂。不同国家之间对应纳税收入的定义也都是不同的。其中,有些国家为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到本国投资,对公司利润使用很低的税率,而一些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对外国公司使用的税率则很高。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双方之间普遍签订有关于本国对对方投资的纳税待遇的协议,使得外国政府对外来投资的纳税问题更加复杂化。

三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引起的风险的变化要求实行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从国外投资的要求收益率来看,公司在国外进行项目投资的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公司面临的风险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散化处理。大家知道,确定证券组合风险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证券组合中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将具有较低程度相关性的项目进行组合,公司可以降低与其预期收益相关的风险。从这一点出发,由于国内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高度依赖于国内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增长周期的,因而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一般都比较高。在这一方面,公司在投资于国内项目的同时又投资于国外项目,一般来讲在风险的分散上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因为,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周期一般不会是完全同步的,通过在不同国家进行项目投资可能会降低公司与预期收益有关的风险。也就是说,分布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相关程度比同一国家内的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相关程度要低。通过将投资项目分散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的风险就会下降。

三、作为美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化重要方面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

前文已经提到,能在国际范围内实施风险的分散化是公司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有利因素,但这并不是说,跨国经营就不存在风险或风险就一定很小。事实上,公司跨国经营会面临许多新的风险,诸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然而,从总体上看,汇率风险是公司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最多、也是最直接的风险,美国公司也不例外。

所谓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净现金流量的市场价值产生的潜在影响。汇率风险包括:(1)经济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引起的公司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价值的改变。(2)交易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一致,而使跨国公司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风险。(3)转换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化引起的会计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由于前面两个风险的定义比较简单,下面我们重点对转换风险进行分析。

在公司财务管理的国际化问题上,转换风险与对汇率变化的会计处理有关。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专门处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外汇交易业务的第52号报表的规定,美国公司应对其每一家外国子公司确定一个“功能货币”。如果其子公司的经营业务是独立的并与所在国家融为一体,该公司可以使用其所在国家的货币作为功能货币,否则,应以美元作为功能货币。当所在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在100%以上)时,子公司使用的功能货币一律为美元。

在汇率转换风险的管理上,子公司使用的功能货币对于转换过程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以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子公司所有的资产及负债都按当前汇率转换成美元价值。而且,转换收益或损失不反映在公司的损益表中,而是作为转换调整的所有者权益进行确认。由于这种调整不会影响公司的会计收入,因而许多公司都青睐于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功能货币为美元,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收益或损失要使用一种临时方法反映在其母公司的损益表中。总的来讲,与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相比,美元作为功能货币的使用会造成会计收入的较大波动和资产负债表科目的较小波动。

具体地讲,在使用美元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科目要求按历史汇率或当前汇率进行分类。其中,对现金、应收账款、负债、销售额、费用和税额等科目使用当前汇率进行转换,而对存货、厂房及设备、股权、产品销售成本、折旧等科目则按交易发生时的历史汇率进行转换。这与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所有科目都使用当前汇率进行转换。另外,在转换过程中,由于转换收益或损失不直接反映在收入报表中,因此,在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情况下,公司报告的经营收入的波动程度会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在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时所有科目都是按当前汇率进行转换的,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会导致公司资产负债表科目波动性的增大。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美国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关注的是会计收入,只要其子公司符合用当地货币作为功能货币的条件,各公司一般都会使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2号报表规定的会计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规定的这种会计程序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这种方法歪曲了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历史成本的数据,而且,它还可能造成在财务管理上对资本收益的计算和收益的其他测量方法失去意义。况且,这种方法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其他会计原则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另外,由于公司大多数的财务比率都受到了不同功能货币使用的影响,财务人员在对占其公司经营的相当大比例的外国子公司进行分析时必须十分谨慎和小心。此外,在对母公司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估计的精确程度方面,该方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总之,美国公司在处理跨国界投资经营活动所引起的货币转换问题上,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合适方法,会计专业人员对此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从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来看,美国公司在其财务管理的国际化中针对公司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风险规避和管理方法,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汇率风险的自然对冲方法。从公司对其面临的汇率波动进行管理的角度看,有时可根据公司所属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其收入、定价与成本进行自然对冲,从而达到降低汇率风险的目的。这一方法有效性的关键取决于公司现金流量根据货币变化进行自然调整的程度大小。在这一方法中,汇率风险所考虑的是子公司的收入及成本函数对全球或其国内市场条件的敏感程度。在比较典型的情况下,公司的这种敏感性存在四种可能的情况:(1)公司的定价和成本都由全球性市场确定;(2)定价和成本都是由国内市场确定;(3)定价由全球性市场确定而成本由国内市场确定;(4)定价由国内市场确定而成本由全球性市场确定。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子公司生产产品的价格由以美元标价的全球市场确定并按以全球价格为主导的价格进行销售,因而其收入和成本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自然地进行抵冲,最后的净风险一般比较小。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公司产品的定价和成本都由国内市场确定,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对成本的影响来对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从而使市场对公司定价和成本的作用相互自然抵冲。另外,由于根据国内市场确实的定价和成本本身对汇率风险的被动敏感程度很低,经过自然对冲后汇率的实际风险会非常低。在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况下,由于子公司的定价和成本分别由全球和国内两个不同的市场确定,国内市场对成本或定价的影响不会立即反映到全球市场对定价或成本的影响上,因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子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会相对较大,自然对冲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总之,能对公司所服务的市场、产品定价、公司经营或产品生产来源产生影响的所有战略决策都可以看作是汇率风险自然对冲的形式之一。经过自然对冲后,公司财务经理应当关注的是剩余汇率风险的程度。同时,为了使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公司还有必要采取经营、融资、货币市场对冲等避险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二是汇率风险的现金管理及内部会计调整方法。在现金管理方法中,如果某一公司发现其子公司作为记账和交易基础的某一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趋势,那么,公司可以通过改变现金管理来对这一风险进行规避。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公司采取降低对该种货币的现金持有量,并通过购买存货和其他实物资产将这一持有量减至最低限度。其次,子公司将努力避免其贸易信用(即应收账款)的扩大。同时,公司还会尽可能地增加应收账款对现金的周转。第三,公司努力扩大其应付账款方面的贸易信用,并且通过借入当地货币来对母公司所支付的预付款进行偿付。当然,这一方法还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相对利率的大小。

应该指出的是,在子公司作为记账和交易基础的货币升值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采取相反的现金管理政策来规避汇率风险。此外,在货币价值运动趋势不明确的情况下,采取进攻性的现金管理政策来规避风险事实上是不合适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价值运动的趋势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对公司货币性资产及负债在币种上进行均衡分布,从而达到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行中和的效果。对于在国外从事多种经营业务的公司来讲,它们一般是通过调整其下属公司之间的资金支付方式来对汇率风险进行规避的。在这一方面,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对公司以外币计值的现金收付进行提前或拖后处理。其中,加速以外币方式收到的支付叫做提前,而推迟支付则称作拖后,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降低汇率不利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除了对现金支付时间的调整外,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还通过建立再出票中心来对公司内部与第三方的国际贸易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汇率风险的目的。再出票中心是指从公司附属机构购买出口商品,然后再出售给公司其他附属机构或独立客户的、为公司所有的财务子公司。其方法是,跨国公司所属子公司将其出口商品先出售给母公司的再出票中心,然后由再出票中心出售给跨国公司所属的进口子公司或第三购买方。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的所有权在商品交易开始时即转移给再出票中心,但商品则直接由售出公司运输给购买公司或客户。跨国公司建立财务子公司作为再出票中心主要是基于纳税方面的考虑。对跨国公司而言,确定其收入的报告地,特别是征税管辖权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其再出票中心建立在能够有效避税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的维尔京群岛等。从记账单位来看,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再出票中心购买商品时,会以其出售公司(部门)的本国货币记账,而在再出售时以购买公司(部门或客户)所在国家的货币记账。通过这种方式,再出票中心可以对公司内部汇率风险的暴露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跨国公司再出票中心的集中功能还能够促进公司各部门之间债务的清算(即对同一公司所属的参与子公司相互之间跨部门的商品购买进行清算,从而使每一参与子公司只按其内部购买或销售净额进行清算的一种系统),从而减少公司实际所需的外汇交易量。此外,再出票中心还使得公司对所属机构之间提前或拖后安排的协调与控制更为有效。

在公司的现金管理上,除了上述安排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对公司内部的股利及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进行调整。在某些情况下,公司交易的记账货币会与预期的汇率变动不一致,母公司与其所属国外子公司之间交易的商品零部件或产成品的转移定价有时也会不一样。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跨国公司都可以通过对其内部支付的调整和重新安排,而使之与公司外汇风险总的管理相适应。

三是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融资方法。在公司的跨国经营中,如果某一公司的交易或资产大量地以某一国家货币记账,那么,在这一国家的货币出现贬值时,该公司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向货币所在国家借款或增加负债来降低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国外子公司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来源进行外部融资。其中,比较主要的来源包括东道国的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债券和票据的发行等。

四是汇率风险管理的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方法。在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中,美国的跨国公司还通过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期权、货币互换等货币市场工具进行衍生金融交易来降低公司面临的外汇风险。在理论上,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通过建立一个与公司当前货币头寸相反的或相互补充的头寸,从而降低公司在市场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第3篇

摘要:工程项目承包存在风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程项目总承包作为工程项目承包的一种形式,不可避免也存在风险。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总承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总承包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更大、更广泛的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导致的损失会更严重。为了当风险出现时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搞好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there is risk, is a fact of lif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as a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racting a kind of form, there are also inevitable risk. But because the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decision than general project is more big, more extensive risk, if not to prevent, lead to the loss will be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ppear when risk loss will be minimized, do well the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ing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总承包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风险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全过程。总承包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提前识别预测、提前做好应对的方案,控制风险不发生或当风险出现时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基本方法如下:

一、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对总承包风险有前瞻性

总承包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工程总承包的全过程,但是进行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强调前瞻性和预见性,前瞻性有赖于对事物的了解、分析和经验。不难理解只有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总承包的项目进行仔细的研究,充分考虑到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的特点,甚至对项目运作工程进行模拟计算,做到“知己知彼”、“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准确识别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总承包风险管理必须融入日常的经营活动

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的管理行为,不能一蹴而就。就每一个项目而言,风险管理要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始终,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与工程总承包的其他管理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角度,提出对风险的监控措施,而绝大多数风险防范措施都是通过总承包的各个管理系统实现的;不是某个部门或少数人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总承包管理单位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风险管理关系到总承包项目的成败、不能走过场、摆花架子。只有确实把握住风险发生的规律,提前做好防范,总承包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三、 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总承包风险的识别可以按照风险的类别进行识别,也可以按照总承包工程的进程分阶段进行识别。无论从哪个角度,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识别,都必须力图分析清楚点在何处,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一旦风险发生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损失有多大。

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后,应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根据工程实践总结,风险分类可以分为特大风险、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极大且后果严重,应及时终止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大但后果不是很严重或者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但后果比较严重,就应列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严密的监控,以阻止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后果的严重性。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且不良后果一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或避免。如果经过评估属于发生的概率极小或引起的不良后果极小的风险,则可以列为一般风险,只作监控,不必采取专门的措施。

四、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的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而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生概率,进行风险管理不可能自始至终采用一种模式、一种策略,通常采用阶段性控制与动态管理。

在总承包项目开始之前或开始之初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使总承包管理者对项目全过程潜在的风险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清醒的认识,便于从总结的高度和全过程的角度对风险防范进行安排。但随着项目的展开,情况会不断地变化,原来预计的风险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风险又会产生;原来预测概率较低的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所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也要不断的进行,必要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补充。风险管理采用阶段性控制的好处在于每个阶段的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把管理的力量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阶段性控制的主要工作除了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外,要点是分析清楚该阶段主要存在哪些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主要防范管理措施是什么以及组织落实。

阶段性控制突出了各阶段风险的特点和工作重点,但容易忽略对其他阶段以及总体的影响,因此还要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就是要瞻前顾后,有大局意识,着眼全局,立足当前。

五、总承包风险管理要做好风险预案与应急处理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预见性与控制能力。针对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应该就特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制定专项风险预案,对于一般风险可以制定使用于一般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了风险,切忌慌乱无序。应该立即启动风险预案,按照事先预定的的原则,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处理。首先,应急指挥系统应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员应立即承担已经指挥的责任。当预案中规定的第一责任人不在现场,无法履行职责时,应按预案的规定由替补人员担负起应急指挥的责任。信息传递系统在处理风险事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这个系统负责收集所有的情况信息,提供给指挥系统进行决策,同时把指挥系统的决定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应急指挥系统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处理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第4篇

关键词:水电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工程项目规模大、建设时间长、资金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因此,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方法对降低工程风险、节约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其主要风险要素,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主要风险要素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从策划立项到工程完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要素,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风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工程建设实践表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2.1社会环境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环境风险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险,即因专业技术工艺进步(如施工技术标准或设计标准更新)或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变更(如环保要求和文明工地建设要求加强等)而带来的风险;二是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等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力量所引发的风险。 2.2工程进度风险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风险,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工作进度,未能准时按照工期交付完工。造成工程进度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因素,因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业务素质不过关,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指导工程建设或者设计方案达不到施工要求,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二是工程策划因素,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项目策划因为未考虑工程中意外情况及其处置办法,比如施工道路不通,材料供应不及时,图纸供应不到位等,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2.3资金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费用风险,即资金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项目自身设计的变更,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主建方或者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原因(比如局部山体滑坡),造成工程量增多,成本提高,从而形成资金风险;二是经济因素,由于经济突发事件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地方保护主义等所引起的费用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三是成本估算失误,在工程建设之前,因预算方法不成熟、信息收集不全或其他原因,导致成本估算失误,从而引发工程项目的资金风险。

2.4管理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管理组织风险,是否设置了合理完善的管理机构,是否制定了符合工作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直接影响工程的完成效率和质量。二是人员管理风险,对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分别进行教育培训和严格的管理,是避免管理风险的必经之路。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职责不清、履行不力,必定会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3 探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办法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应在在分析探究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工程项目实际,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减少或消除损失。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风险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几个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3.1风险预估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预估,是在项目开建之前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事先对潜在风险进行客观的预测和评估,进而回避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如某一地块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可能引发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可以采取避让措施,另选厂(场)址,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2风险控制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控制,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风险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控制好风险的影响程度,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参建单位建立完整且符合项目特点的应急措施或风险预案,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有关应急组织和措施、物资准备,平时加强应急演练,以备风险发生后及时控制风险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3风险转移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是指在发生工程建设风险时,将因风险而带来的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其他组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践中,建设单位可能通过承包合同风险总价包干等措施将未知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而承包商可能对无法控制的风险,选择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或更有实力的同类大公司来承担风险后果,如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转移可以采取购买工程保险或者技术转让等方法。 3.险保留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保留,指的是当某一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并且这种风险造成损失较小时,可以在全面分析研究工程项目情况之后,主动担负起一部分风险和损失,如建设单位在合同清单中列入暂定金或风险备用金,用于可能发生但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变更支出。

4结语 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存在的风险也不同,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建设特点,对项目进行具体的风险分析,并列出详细的风险事件清单。风险分析清楚后,就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最大化地减少风险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于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应在项目前、中、后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勇,栗保山,刘亚丽.浅谈工程保险在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05):32-33

[2]周力,黄泽均.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291-292

第5篇

电力企业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企业在运行时面临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局面。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合适于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增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健全体系的内部结构,包括管理策略、理财措施、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提升企业的效益。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所有风险进行统筹规划,也就是将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架构,以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然后,企业可分配给各部门相应的风险管理任务,使各部门都有参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与监控体系工作的工作人员;其次,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明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同时,各部门日常工作中需实施动态的风险管理,即在日常工作中监督工作是否有成效,并根据效果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以便风险管理的体系得到完善;此外,还要培育风险管理工作人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中,必须保持信息沟通。

(二)电力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以理论为基础

企业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参与者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企业员工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包括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等,同时也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2、结合发展战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人员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出发,对风险管理工作先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分步实施工作。方法是:从某一领域出发,在取得相关的管理经验后再推广到公司的其他业务领域。比如,可以以公司的财务领域为试点,进行针对对财务风险的规划管理、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制定应对计划和监控等工作,在工作中提出财务风险管理的的措施,由此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框架并健全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以此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把风险管理工作推广到企业的其他领域,从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服务。

3、培养人才

企业可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定期按计划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由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培训的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打造一支强大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队伍。

二、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8日

一、引言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美德等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丁香乾和石硕针对现代项目风险管理体现出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特点,对层次分析法这一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针对项目风险评估中多指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张琴和陈柳钦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整合型避险工具;二是具体案例应用研究。YANG Lan-rong和ZHANG Jin-long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了一个基于案例的系统来帮助管理人员识别风险因素以及相对应的风险。殷虹和李新仲通过福建液化天然气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案例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论展开,缺乏理论架构的创新。为此,本文将结合管理学基本知识,特别是从管理职能发挥的角度,丰富风险管理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科研项目的基本研究过程展开具体的研究。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项目当中,从工程项目到科研项目都离不开风险管理,这与风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以往风险研究的认识,我们认为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风险是客观上普遍存在的。风险是否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论管理者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都不会改变风险存在的事实。而且,由于各种不同的诱发因素使得风险隐藏在各个方面。虽然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收益,但是许多风险会对项目造成损失,因而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必要展开风险管理。

第二,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偶然性。风险的发生并无规律可循,相反却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和处理风险的经验会有利于对未来风险的应对,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将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险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许在极其相似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风险,或者是该情景下有时会发生风险,有时却又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涉及到风险发生的几率问题,该问题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风险是难以捉摸的客观事实,并且普遍存在,而且是多变的、无规律的,正因为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在进行任何项目时,都有必要相应的进行风险管理。

三、基于科研项目基本程序的风险管理

本文将立足于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需要掌握关于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科研项目的一般研究程序,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第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通过图书文献资料的积累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启发形成研究设想,进而确定相关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假设的形成。在研究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

第三,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为了检验假设而制定的具体而精确的指导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界定研究对象的大体选择范围和抽样方法,并且确定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四,选取相应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设计中确定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抽样的方法,抽取具体的研究对象。

第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之分,一手资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直接收集而来的数据或是自身的经验;二手资料则是通过查阅已有资料获得的别人的收集的数据或别人的经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研究假设中确定的分析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推断,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研究结果的形成。研究结果一般以研究报告或者是研究产品的形式呈现。

另外,研究项目一般具有时间有限、资金有限、知识性和技术性强、项目组成员固定,并且都是知识工作者进行的特点。

四、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都将风险管理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指依据项目的前提和规划等信息,通过分析相关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考察,从而发现风险,并且了解风险的类型,如自然风险或人为风险等。

第二,风险评价和估计。风险的评价和估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风险的评价,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风险处理费用、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带来的社会费用等进行分析,依据风险处理费用最小化等原则,通过SAVE法和AHP法进行定量定性评价。风险估计则是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主要采取历史资料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开展。

第三,风险处理。风险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通过预控方案、应急方案等进行风险损失控制,以及风险的分离、分散和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风险的自留,即由项目自身承担风险。

第四,风险监督。相应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估计、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五、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组织

结合以往学者的风险管理过程,同时结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管理的各项职能展开对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分析。风险管理是管理的一种具体运用,但只要是管理就是对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发挥,并且将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阶段当中,从这一角度,我们将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 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 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 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 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 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 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而分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随着国际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市场中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

1、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一致。所谓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风险管理通过测试、评价和控制风险因素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直接服务于实现企业目标。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价值。

2、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相辅相成。1992年,美国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成立的一个赞助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专门致力于内部控制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等五个要素,其中风险评估是指内外风险识别和分析,它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而监控就是指对内部控制结构运行质量的监督,它是通过内部控制方法和内部审计的职能来实现的。COSO报告为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表明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同时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还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中自然包括对风险管理系统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对审计机构的管理也离不开风险管理。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确切地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应该表述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在内部审计领域,人们似乎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着与外部审计不同的理解。内部审计师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为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能实现其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其审计重点的依据。内部审计领域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企业进行的所有降低风险的活动为测试重点,评价风险降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降低风险的建议的一种方法。

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的报告更容易被接受,管理部门也更容易理解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在过去的制度基础审计中,内部审计总是以其内部控制为中心,并在审计报告中不断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这样,若干年后审计的结果就是控制点越来越多,业务过程越来越繁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报告中关注的企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准备,是企业现行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之间的“桥梁”。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1)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整体防患于未然;(2)事前风险警示,提供风险管理咨询,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程序是否遵照执行;(3)评价风险管理目标、方式、结果的适当性、有效性,改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在于: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优势。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上下级人员活动的信息并不会自动地充分地传递,有关风险的信息也会遭到隐瞒、虚报和错报。另一方面风险中的诱惑会使管理层把持不住立场,从而不顾实际情况去追逐风险利润,而风险的约束功能又会使管理层裹足不前,抑制和阻碍潜在机会的利用。内部审计在处理以上提到的问题时具有特殊的优势,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处在不从事具体内部活动的第三者的位置上,按专业标准要求独立客观地从事保证和咨询活动,能够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管理层负责报告,从而不仅能够克服管理层不了解、不重视风险的局面,帮助管理层获得充分可靠的风险信息,而且能够跳出管理层本身的专业圈子来看待风险,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高估或低估风险带来的决策失误。

第9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中,任何企业都处于动荡多变的环境之中,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政局的更替、汇率的波动、利率的浮动、新技术的出现、人口的结构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遭受损失乃至破产,但也有可能给企业提供赢利和发展的机会。企业内部由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组成的系统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同样存在,使企业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给企业提供获利的可能,或两者兼而有之。如企业员工成长为企业中的关键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当这个关键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工作时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万一这个关键人物由于某种原因利用其特殊才能给企业制造麻烦或意外死亡等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企业所使用机电设备的故障、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都有可能发生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蒙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所谓的风险。

过去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不同地区的人们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深度及广度也不相同。水泥生产企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处在这种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之中,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利益的管理活动。美国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赞助机构研究小组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从战略层面开始并贯穿整个企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设计是为了及时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按企业接受风险的态度管理风险,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必须而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决策更加复杂和困难。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充分分析各种风险,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2、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企业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经营生产,实现预期的利润,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否则企业的资产将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3、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

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水泥生产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现在的风险管理活动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更有一些企业及部门根本就没有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及意识;二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只有出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时才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且大多流于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对于我国水泥生产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来看

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基础的内部环境到目前是不尽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名义上是建立起来了,但能否有效运作则另当别论。公司治理是内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它会显著地影响其它内部环境要素,狭义的公司治理就是指企业内部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利的分配与制衡。这种关系是以代表资本关系的股权结构为基础的,而我国的水泥生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往往因缺乏真正有效的所有者,所以是典型的一股独大,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权缺位的股权结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高度分离,直接导致各公司由所有权分离出来的经济权力的集中,从而引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对于许多身兼董事与总裁的核心管理者来说,尽管不持有股份也不是法律上的所有者,他们却事实上掌握着真正的企业控制权。在企业里面,企业所有者的地位被降到仅仅是提供资本,而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企业总经理或董事长则可以行使他们的权力,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在实际上是不受多少限制的,他们就开始不顾风险地挥霍企业的各类资源。

2、风险管理的关键

风险管理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系列的决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因此科学的决策程序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科学的决策程序大多产生于合理的内部控制架构,要有健全的决策机构,各内部机构间各经办人员之间必须进行科学分工与牵制,要有相应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和法规。但在我国的水泥生产企业中,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虽然有了审计部门、战略管理部门、薪酬管理部门等管理控制机构,但大多流于形式,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且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职务兼容的情况随处可见,而重大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的建立却屈指可数,这样带来的后果是造成决策过程相关主体之间权利不清、责任不明,制衡力度薄弱。事实上,仔细探究企业常见的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曾经出现过的风险隐患,最终总会发现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上述三项的控制架构。

3、风险评估与监控措施不及时

决策过后,风险管理并未就此结束,还需要不断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控、执行一系列连续的与风险反应相匹配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并对风险反应方案的运行和执行质量进行持续的监控和个别的评估;从而保证各个反应方案得以正确地执行。

四、水泥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水泥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本文认为,加强风险管理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具有水泥行业特色的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便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整合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核心要素,如果它都存在极大的缺陷,那么,其它因素即使构建得再完美,也难以保证内部环境的作用得以有效实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结构可以认为是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里面从制度方面转化到管理方面的具体落实。它既包括从董事会到高级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等的层级安排,还包括授权界定、权限划分以及相关的报告体系等制度安排。这一组织结构应能够及时地任命风险责任人,连贯并有效地实施沟通计划,并且在风险管理领域恰当地配置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和部门中的整合应用,从而确保风险管理成为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如生产经营活动,战略管理活动,其它的职能管理等)中的一系列行动。此外,组织结构的建立还应能分清风险管理与风险监控的特定作用与责任。具体来说,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系统,应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及其人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职责。

(1)董事会。设有关风险管理的专门委员会,它总揽全局,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负有监督职责,执行批准对策、评估效率的风险管理任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同董事会的其他委员会(战略、薪酬、审计等)职能交互进行,保证风险管理的权威性,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第三方作用。

(2)总经理。企业的总经理应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最终负责,并且应全面执行风险管理任务,主要包括评估风险优先次序、协调及解决冲突、协调业务与风险、战略与政策的管理任务。

(3)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本部门设风险主管,它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进行具体安排,协调各部门、各机构的决策,指派风险责任人并设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方式,配置资源与资本、管理风险与收益等,并保持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适时地沟通。

(4)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部门。它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控的职能,并且应保持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沟通。

2、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

所谓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对风险的描述,各种类型风险因素的识别,各个风险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造成的影响大小,以及对风险的分析、评价、反馈报告等所采用的各类科学的方法。通用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是有效完成风险管理的前提,能够保证企业在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口径统一并且精确的考察与监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常见的基本风险种类进行界定。界定的立足点由战略管理层次再进一步到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以及业务流程,界定的重点是风险的来源、重要性及带来的影响。接下来,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风险加以更为直观的描述,进行风险因素分析、采用相应的方法(层次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敏感性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风险的大小并且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这样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定性的说明与定量的评价,从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拟定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进行具体的细分,列成图表的形式,其中包括对人、财、物、供、产、销等的职能管理的风险管理目标,还包括战略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这样可以指导企业对需要改进的各类风险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当然,在选择管理措施时也应依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绩效管理。当风险管理到达一个阶段性的时刻,企业可以通过风险反馈报告来了解风险管理的结果,从而为相应的绩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风险反馈报告中应包含风险管理责任人的目标、初始状态、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成果等。

(4)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推进风险的管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由于风险所依据存在的内外部条件在不断发展变化,风险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保持动态的思维方式,以便持续地学习和更新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的动态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对风险的识别与衡量应持续地进行;二是对于每一个既定的风险,其管理过程一直随时间向既定目标不断迈进。这两个层面是前后承接的。毫无疑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既包括将企业的业务活动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也包括沟通效率的改善以及组织结构前瞻性、应变性的增强。

3、吸引人才

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在人、财、物的配置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人员的配置方面一定要选择那些既懂水泥生产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员来完成这个工作,因为风险管理涉及到很多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内容,一般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完不成这个工作的。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的现状还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相关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有战略的眼光,把吸引人才作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因为企业要发展,不能永远依赖现有的资源和环境,要真正把企业做成世界级的优秀企业是需要人才的。在资金的配置方面要优先考虑风险管理部门所需的资金,满足他们的需要,而目前我国水泥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受传统的只抓生产经营思想的影响,风险管理部门所需资金多数还有问题,更不用说开展具体的工作了。

因此,水泥生产企业要发展,要做出属于我们国家的世界级的水泥生产企业,达到能够引领世界水泥生产的技术创新和高水平的管理,都需要我们重视水泥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注:本文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K-08。)

【参考文献】

[1] 陈洪隽:关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93).

第10篇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electric power and other energy sources is growing, but also for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enterprises. Therefore,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take control of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safety risks, ensuring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power production,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safety management level of power.

关键词: 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electric power;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95-02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根本利益,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努力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大量的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对电力安全管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1.1 风险管理的概念 目前,风险管理概念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观点。风险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企业或个人等管理主体采取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置,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方法。

1.2 风险管理的主要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风险管理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按照管理主体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个人等风险管理;第二,按照引发风险事故的原因可以分为意外事故、火灾、洪灾、地震、技术等风险管理;第三,按照事故发生时受损失的内容可以分为人身、财产、责任、利润等风险管理。

1.3 风险、危险与事故的关系 风险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暴露的危险,是指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风险就意味着危险的存在,也意味着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危险是一种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是一种由隐患所带来的不安全状态。在这种不安全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事故或损害事件。因此,危险是风险的前提。

2 在电力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家电网在2008年年初遭遇了一场特大冰雪灾害,在这次自然灾害中,电力部门吸取并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强了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抗灾以及保障能力;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机制和体系,提高了企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高了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

电力企业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方法和制度。在电力安全生产中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建立了以电力企业负责人为核心的责任制及三级安全网,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随着国内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通过运用安全评价、状态检修、危险点预控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但是,企业的安全风险防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积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隐患的排查力度,尽可能的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这就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的推进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电力企业引入了全新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它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以及方法,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解决了安全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是提高安全生产控制水平的有效手段。风险管理其实是一种超前控制,它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电力生产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了检查和预测,然后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样不仅能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大大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3 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风险管理具有其特定的流程,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可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达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现对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进行具体介绍。第一,教育培训。要对电力企业职工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风险辨识以及控制能力和业务技能水平。第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在发生风险事故之前,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各种风险事故的潜在原因。主要包括防范事故的种类、关键环节以及重点部位、做好风险日常监控以及应用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第三,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运用现有技术估计和衡量特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程度和范围。第四,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衡量之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风险加以控制。第五,风险评估。首先必须明确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然后采取相应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最后确定评估结果。第六,风险处理。风险处理主要由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对反馈的回应这两个环节构成,要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做到从容应对。

4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4.1 要全面、系统的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要全面、系统的进行风险管理,这样才不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才能实现预防的目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避免出现敷衍以及应付的情况;风险评估人员涵盖的行业、专业、阶层要全面,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禁止少部分人或个人去评价;在管理手段方面要完善,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由不同的管理手段去应对;在具体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涉及到的领域和环节要无一例外的执行所有管理流程。

4.2 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风险管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就意味着安全理论与生产实践、经验教训的有机结合,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进行积极沟通,注重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过程和作业现场管理与事故类型、作业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4.3 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组织责任 虽然风险管理强调全员参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员都要掌握风险管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也不符合实际,对安全工作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生产与安监部门要各负其责,做好份内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4.4 在继承的基础上整合安全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要以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预控为基础,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拓展和整合。因此,在转变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重点的同时还要吸收和借鉴原来的管理方法,做到相互促进。

4.5 及时更新或转变管理理念 在统筹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控制安全局面、提高员工素质、改进安全控制水平的重要平台。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适应安全管理的需要,及时更新或转变管理理念,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

4.6 注重持续性 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具体进度和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这样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也能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及时改变管理的滞后性、单项性和封闭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风险管理工作。

5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安全生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安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努力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明确电力安全生产中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取得安全管理的实效,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扬杰.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9(2).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控风险所必需的。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人委员会COSO(以下简称美国COSO委员会)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中明确地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内。两者在风险的管理上各有侧重,相互结合,互相融合,有效保障了企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达成目标。下面我们就从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管理目标、管理范围、关注侧重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他们两者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发展历程

1.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是将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程序、措施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后,以制度和流程形式形成的一个严密和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防范和有效管控风险为目的,以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全方位梳理、识别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形式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官方定义正式出现在财政部等五部委所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根据该项文件的指示,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由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员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界定与上述文件中的基本一致,不同处主要在于表述上的稍有差异,即将我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表述成了“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思路。要准确理解内部控制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以一系列管理制度、规章为基础的;二是内部控制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对企业或组织实体关键风险点控制的方法、流程、措施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和固化,形成管理规范,以达到对风险的管控;三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或组织实体的经营效率效果,可靠准确经营财务数据的获得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合规经营;四是内部控制须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管理原则,并按照业务导向和管理简化原则进行水平提升;五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内部监督的内容,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部门也有所不同,但内部控制均需要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的协调、参与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2.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上世纪40年代,在会计界首先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到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国AICPA)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通过组织多位学者共同研究,发表了对于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即《内部控制,一种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对内部控制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解释。1958年,美国AICPA了29号《审计程序公告》,该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工作内容进行了分类,即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初步搭建了内部控制工作的体系。还在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才完整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架构。2002年7月,由于安然事件和世通舞弊案的影响,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进行上市审查时内控体系也成为一项必要且关键的审查内容,随后世界范围内纷纷效仿这一制度规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考查,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在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文件的成为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基本依据,被广泛推行。文件内容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共七个章节的内容。

二、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企业通过经营性活动赚取经济利益,任何交易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企业实现发展目标都具有影响。我们称之为风险。当然,风险有纯粹性和机会性,它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纯粹风险指的是只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类型,而同时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风险叫做机会风险。当企业经营中面临市场准入放开、鼓励产品创新、政策法律解禁、经营环境变化后,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经营成效也随之变化和波动,企业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措施的决策过程中,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与匹配,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预判可能存在的损失,从而进行规避,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管理的含义为企业风控部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判断和预防。在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算、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实施精准、有效控制,以降低或转移风险可能引致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尽可能在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基础上,实现最大成效和安全保障的过程。风险管理并不是要完全消灭风险,风险与机会同在,拒绝风险等于拒绝财富。风险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精明承担风险,以最小可承受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官方的解释,即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基于经营需要以及工作基本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在各个部门间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上工作内容形成了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模板,从而为企业风险控制流程提供了制度前提。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则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应对措施执行以及工作改进,另外还包括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美国COSO委员会2004《全面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解释为由董事会、股东会等管理层依据经营决策需要而对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过程,由此保证决策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要准确把握并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一是全面风险管理是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多方面,包括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战略的确定、风险偏好的选择、风险的收集统计、风险的评估评价、风险管理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执行、风险的预防方案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改进,这一过程是风险转移、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是风险与机会的选择;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全员的参与;三是该定义表明风险管理并非要完全消灭风险,也不是为了减轻和降低风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尽量减轻、降低风险,使风险可以承受,精明地在所承担的风险上获取最高收益。其实企业经营中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出合理的保证,而不是做绝对保证。可见,现在风险管理在传统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发展到今天,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更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传统风险管理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纯粹和灾难性风险。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保险和风险减免的控制手段。在管理方式和目标上只是就单个风险实施管理,并不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管理理念更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中心,不设专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来管理。而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战略层面去考虑,全面集中管控企业和经营组织中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类别,既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同时涵盖交易风险、财务风险、执行风险等内容,配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工作体系,设有专门的委员会或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专门部门来管理,从理念上已经积极主动将风险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中心。在管理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更是紧密结合企业和经营组织发展战略,依据风险偏好寻求风险优化,同时运用现代金融保险功能和内部控制等多种方法、手段,以达到企业和经营组织经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所有利益方的共赢。另外,我们也可从英文“Risk,风险”单词上来探讨风险管理概念的两种解读,也颇有意思。第一种理解:R:代表收益(Return)、I:代表免疫力(Immuniz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风险管理技术和知识(Knowledge),即通过培养专业人才,运用管理系统,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加强管理,提高免疫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第二种理解:R:代表监管(Regulation)、I:代表信息(Information)、S:代表风险管理系统(System)、K:代表关键风险点(Keypoints),即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且注意要加强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和约束。综上所述,目前想要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核心就体现在全面性上,在于管理的全员参与和管理全部业务、全业务过程和全风险类别,以及在风险应对上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可理解为是指经营单位和组织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的全程管理。2.全面风险管理发展历程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虽然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但人们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认识和运用并不久远。直到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于1955年进一步对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及1956年《哈佛商业评论》上风险管理文章的出现,这篇名为《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的文章,至此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切入企业的管理,进入人们的视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95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该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各种风险的发生、反思与应对,2004年以美国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起点标志,全面风险管理标准体系第一次正式建立,并被广泛采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正式步入到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并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的全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在金融企业界全面推行,而后逐步延伸到其他工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才更加深入人心并得以逐步深入。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即《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我国自此拥有了指导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标志性规范,推动企业风控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对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范畴界定具有争议,例如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了全面风险管理,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不包含合并关系。也有人反过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则认为两者联系紧密并正在融合。在我国,从相关部委对两者的重视态度上看,国资委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财政部更强调内部控制。但我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运用实践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内部控制确实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完全必不可少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必要的组成部分及必须运用的管理手段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二者管理目标和所依托的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流程来讲,可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了内部控制的。而从目前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自身完善发展中,看到二者也已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统一到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1.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都因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和威胁而产生,他们有着一样存在的基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都基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全面风险管理而言更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经验对于后续全面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升华版本。两者在企业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它们都会强调全员参与性,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另外,各职能和业务部门及各人员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明确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他们相互分工协作,相互独立牵制。2.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流程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风险取得有效成果的前提条件,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和方法才能控制到位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具备充分的积极性,并且把握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类型,判断方案是否准确、执行手段是否落地,才能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控。完善的内控系统是必须和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内部控制是很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被广泛运用。此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为应对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内控系统。因此,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之体系健全、统一、规范,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所必要的组成部分。3.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从企业管控风险的根本性质和作用看,他们都归于和服务于企业对经营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成效、资产安全、经营信息及时准确具有保障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更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和方针,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管理科学规范水平,更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4.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目标、关注焦点去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全面首先,在管理范围上,内部控制是企业依靠和运用系统化的规范、规章、制度、形成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以遏制与防范对经营目标实现中的不利风险和负面影响,保障和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扩展到企业发展战略层来考虑风险的特征、偏好和管控,依照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在事前制定经营目标时就注重和进行各种风险的分析、识别、存在可能,并运用专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按照风险可测、可控和有效应对要求管控各种风险危机事件,明显包含了战略目标范畴。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目标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所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的是风控体系的全面搭建,而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控制,以及财务与信息披露的安全,并且保证所有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并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强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清晰、相互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关注焦点主要专注于公司经营所有业务流程其过程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更加全面,其目标除内控的相关目标外,还要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和识别风险,以及对发生风险的有效应对上下功夫,以有效防止和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造成负面影响,保证所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全面风险管理所关注焦点已包含企业战略、市场、信用、合规、财务、现金流、声誉风险等所有经营风险。5.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所运用的管理方式和应对风险所采取的策略上看,内部控制已完全融合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已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所负责和做的相关工作、活动、内容,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及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活动中都已包含,如对风险进行的分析评估和由此而实施的控制措施、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纠错等工作。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活动、内容、步骤比内部控制做的明显要全面、宽泛和复杂得多。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的构建与完善,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以及整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包括风险管理模型、风险处置、风险报告程序等组成部分。在对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上,内部控制主要通过业务流程控制和嵌入各项规章制度约束来应对。而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则不仅包括了风险信息收集与分析、风险判断、风险对策等内容,还包括风险偏好、风险计量、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体系、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作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十分广泛。有鉴于此,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全面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避风险,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两者在各有侧重、优势的深度融合中,最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成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编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0.

[2]刘守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8):21-22.

[3]孙海燕,张荣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研究.管理学家,2010(9):99-100.

第12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一个基本阐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更好的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要求下,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来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全程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风险有效控制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另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内涵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识别是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风险评估就是要对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应对就是如何化解风险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引入或者准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希望借此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更上一个台阶。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对于这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是了解以及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归纳梳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性特点,全面风险管理核心要点就在于全面性,全面性意味着风险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对于组织来说,组织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直接风险,机会风险等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这些风险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实现对这些风险的全面管理,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过程性,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到了组织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业务活动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管理,这种做法较好的实现了风险的持续追踪,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调整。三是全员性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员工的事情,而是与组织所有人员都相关,当然这种相关性有大有小,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组织全体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更有助于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对立。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来看,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理念,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理念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误解。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观念、全局理念、全程理念,信贷风险管理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没有从风险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以及应对,同时也没有树立起来全程控制的理念,这些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冲突,并直接拖累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2.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风险有高有底,风险危害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信贷风险,都需要银行进行应对,只有那些风险发生概率大,造成的危害大的信贷风险,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左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够科学,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不够科学准确,银行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进行信贷的分类,根据经验进行现代风险的估算,实践证明,这种信贷风险评估非常不准确,这必然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进一步应对以及处理的正确性,比如一些没必要干预的信贷风险需要浪费银行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

3.风险应对方法单一

商业银行风险应对方法层面基本上就是以风险补偿为主,银行根据贷款数额以及信贷风险整体水平进行信贷损失拨备,一旦信贷风险发生并带来损失,就用这些不良信贷拨备来弥补。从这种风险应对方法来看明显过于被动,坐等信贷风险带来损失,却不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分散、转嫁等,这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更是离不开的必要支撑,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失,没有能够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来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用银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5.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信贷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岗位胜任力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薄弱会成为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本文提出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学习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要求,摒弃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在正确的理念下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内容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树立全面统筹、全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基本理念,将信贷风险管理

进行统一的安排,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持续跟踪信贷风险,根据风险变化进行风险应对策略的必要调整,将信贷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努力统一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之下,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学评估风险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科学评估风险大小,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这些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科学进行现代风险的评估,准确把握风险大小,然后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定量以及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于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对于信贷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让其掌握信贷风险评估要点。对于评估风险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明确哪些风险需要应对,哪些风险不需要应对,针对不同的风险应该采用何种应对策略。

3.完善风险应对方法

在风险应对方法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创新,不仅仅是要做好信贷损失拨备工作,同时更要将风险应对关口前移,综合运用好风险预防、风险转嫁、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等风险应对策。不同的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那些银行不可承受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选择就是规避,避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需要注意信贷风险预防,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一旦信贷风险超过了预警线,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嫁简单来说就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给他人,典型做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那些不良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投资者,从而转嫁风险。总之信贷风险应对方法很多,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做到灵活引用,根据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4.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立足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点以及要求,邀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来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开展定制式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开发,确保这一系统的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5.注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