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

时间:2023-08-30 16:4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现状 未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我国宣告正式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注册会计师条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会计师事务所超过7400家,执业注册会计师超过8.5万人,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充分认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尤为重要。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状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现阶段其执业水平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偏离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现状更加严竣。

1、高端的注册会计师等财务人才奇缺。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类职位竞争异常激烈,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人才却千金难觅。在一项名为中国未来十年紧缺人才资源的调查中,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更为抢手,毫无疑问,会计师行业将成为未来人气较高的“金领一族”。 在国内,现在最为紧缺的当属注册会计师,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注册会计师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权威方面的统计,中国内地现在需要懂国际惯例、符合国际需求的注册会计师大约35万人,而目前符合要求的只有6万名左右,且大多数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证。

2、新准则推行会计师面临挑战。会计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要求,中国在明后两年也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澳大利亚国家会计师公会(NIA)中国首席代表梁海虎认为,由于中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较大,一旦明后年开始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很有可能出现中国会计师不会做账的尴尬局面。目前国内会计师队伍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中还主要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而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则是奇缺。加上国内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培训的层次也较低,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按目前我国的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国内会计从业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

3、CPA行业工作流程化、模式化导致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差距缩小。CPA行业审计方法和程序格式化、流程化,基于相同审计目的审计业务,大部分事务所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完成工作底稿,认为只要完成了它就完成了审计任务,导致职业判断功能弱化。在风险及业务量相当的审计任务中,出现了专业的审计师不一定能超过专业的计算机专家。

4、现行审计收费成为竞争的杀手锏,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审计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各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化,采取“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招揽审计业务,影响审计质量。而低收费与低服务相配比,致使审计程序减少,无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降低了其审计质量,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5、CPA行业风险与报酬分配体制革新缓慢。利益的悬殊在CPA行业体现得更集中,因为这是个专业型行业,风险与报酬是配比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纷繁林立,大部分事务所分配体制仍然沿用80%和20%的财富法则。很多注师只能通过高强度劳动来换取高额收入,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人说这个行业是个“青春”行业, 如果没有持续加班的体能,缺少离家独战的洒脱,可能无法求得高薪。当然,高收入还可能伴有亚健康等“并发症”,而低收入者则在希望与失望中自我抚慰。由于分配制度的弊端,有些事务所时常出现助理人员比注师收入高的情况,这样容易导致助理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或者注师人才的流失。还可能出现注师为规避风险而选择放弃签字费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壮大。

6、国内事务所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国际跨国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业务基本上由四大国际所分享,国内所不能在完全的市场上和国际所竞争,这与一些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规定有很大关系。国内所毕竟起步晚,再加上政策差别,这样的结果只会加速国内所的微弱,不利于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更多的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建设一个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离不开国际可比的财务信息和国际化会计服务,这对我国CPA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根据上述现状,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参加后期继续教育,推广国际注册审计师考试。目前我国获得这类资格的CPA不多,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促使更多的CPA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2、加大国际会计准则、法规资料的学习,使其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和更新,提高其执业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外,会计师事务所还需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业务练兵和岗位培训,改革完善人力资料约束机制、考核分配制度及合伙人进入与退出机制,把加快培养中青年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从业人员队伍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平稳过渡。

3、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处罚力度。设立一个事务所门槛很低,只需要2个连续5年执业的CPA。致使小型事务所太多,大量不合格的CPA挤入市场,亮出低价的招牌,瓜分市场,如此便降低了审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其他中介机构和个人不得承办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将素质低的CPA拒之门外,同时加大处罚力度,让其承受不起违规造成的损失而不得不遵守执业准则。

4、制定统一、科学的收费标准。审计收费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可以借鉴国际惯例,根据公司规模、收入、财务状况、内控能力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事先预测,根据不同级别人员的每小时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可考虑规定审计收费的上下限),来决定审计费用。

5、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作为审计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审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项目实施、责任权限、报酬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降低审计风险。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资本的特性是赚取利润,成本和回报之间,永远都在核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企业的成长和扩大、监管的多方位渗透和强化、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与国际准则的接轨,整个行业将会由低端的价格竞争和简单重复劳动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效益化、国际化,其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省略,2009;10

2.顾雪华.CPA行业现状及思考.中华会计网校省略,2009;10

第2篇

关键词:区块链;财务会计;“会计消亡论”;公开透明

区块链技术在近年来被推上了各行各业的风口浪尖,因其所具备的分布式结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优点,为传统财务会计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方法。区块链技术自身天然的分布式账本结构以及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易被篡改等特性在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在国内外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受到了各行业的高度关注。本论文旨在研究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和可应用前景,提出区块链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优势和可优化应用的方面,研究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可能出现的弊端问题,为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一、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本,在分布式账本这个模式下,每个节点的权限皆平等,节点之间不需要授权,依靠共识机制维持运行,自发地、诚实地遵守预先设立的规则,形成了独自完成、自我完成的结构,并且通过数学算法、时间戳等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提高可靠程度并实现资源共享。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

第一,去中心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结构,其容易出现信息泄露、被篡改等方面的问题。而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下,无传统会计上的只有一个中心的情况,各个节点互不干扰,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能实现多个中心协作,降低了交易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各个节点均遵循底层协议,无需人工接入,仅依靠机器更加可靠安全,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拜占庭将军”问题,省略了中介机构的介入,保障了更大的稳定性与可信赖程度。第二,匿名性。为了保证各个节点的隐私,区块链技术采用密码学中的手段,而不是依靠第三方机构,减少了信用风险等问题,在数据完全公开的前提下,同时保障了私人隐私的安全性,有助于帮助企业在保护账户信息私密性的同时建立于外部信息系统的联系。第三,开放性。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所有节点都可以参与,所以面向的范围十分广泛,也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信息的透明度,每一个数据的更新随时同步于其他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享有所有的信息。因此,只有保障数据的开放才能保证所有节点的参与性。第四,难以篡改。区块链上的内容需要采用密码学原理进行复杂的运算后才能记录上链,在通过验证后该信息将会被永久储存,并且在区块链上,后一个区块的内容会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内容,造成篡改的难度非常大,从而使得信息更加安全,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

三、区块链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区块链技术所展现的诸多优点使得其应用范围格外广泛,其应用前景必然是全球性的。以太坊的创始人Buterlin提出区块链是一个神奇的电脑,旨在给世界带来一个创造新机制,说明了区块链是创造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技术。2016 年区块链财团R3CEV了首个分布式账本实验,使用了以太坊和微软Azure的区块链服务连接了11 家成员银行,真正实现了无第三方参与的交易。“数学经济之父”Tapscott认为区块链在将来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应该鼓励支持,企业也应当顺应当前趋势,才能为产生更多创意。加之Linux基金会、微软、谷歌等行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更加证明了区块链技术可应用的前景。而国内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迅速发展,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此前,招商银行在2007 年完成了一笔跨境人民币汇款任务,标志着业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清算平台上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相继出台了区块链相关监管规定,国内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国内区块链应用将更加广泛。在未来,区块链技术应当加大对财务与会计活动的改变,改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减少传统会计行业中心化的问题,减少人为的管理干预,建立自主管理的信息系统,让信息系统自动获取并自动处理信息,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自主性,实现真正的自主记账。传统会计行业存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大量的时间,仍然存在失误与疏漏,难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区块链技术中的哈希算法有助于发现会计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从而大大规避了风险进而提高了安全性,其中注册会计师渎职的行为也会得到约束。将来在区块链技术下,可以完全实现每笔交易的可追溯性,在会计核算方面引入此技术,改造分布式账本系统,最大化区块链技术中去中心化这一特性,实现每一个节点都能参与其中,交易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真正实现每一笔交易可追溯,便于审核时核对与检索,大大改善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四、区块链技术下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渐渗透会计领域,在优越的区块链技术下,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处理海量的数据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否则在未来将会面临淘汰的风险。

(一)计算机水平落后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纸质账本,更需要优良的计算机知识储备。计算机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兼顾了大量数据的储存与安全性,这些主流的技术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只有具备完备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需要会计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入学习,企业也应当加大培养和提高对聘用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要求。

(二)专业素养不够完备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相较于计算机技术而言被替代将成为隐患,准确性的不断强调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账簿有别于传统的总账账簿,要求全面掌握数据的来龙去脉,实现传统账簿与分布式账簿的对接,不断优化业务系统,保障数据的传输、分享、调取的熟练性,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需要学习更多的数据分析方法,判断环境的变化并采取预先措施。

(三)对风险预测的把控不足

虽然目前区块链的技术还不算成熟,但是会计人员要有对未来行业主流思想的感知力,对未来风险加以衡量,加快自身转型,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区块链技术能代替基本的计算与审计问题,但是具有对未来风险判断和综合分析的会计人员是不能被替代的,会计人员要对风险具有灵敏的洞察力,综合评估风险与价值等各方面再做出决策,只有对区块链技术下产生的海量信息有很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不被变革的浪潮所淘汰。

五、财务会计行业未来应对措施

(一)加快人员转型

未来在区块链技术逐渐应用的趋势下,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转型,打造更加适合未来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引导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区块链技术,以便于提升工作价值,根据业务需要重新梳理业务,对数据加强分析,将区块链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未来的业务处理工作中,以便大量数据的提取、共享、输送等。与此同时加强与思想较先进企业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企业素养与追求。

(二)会计监督创新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难以篡改与时间戳等功能,从而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安全度,对于会计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有据可依,对于虚假交易与试图违法等行为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企业应当把握好区块链技术中这一优势,完善审计监督系统,实现会计监督创新,政府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以一定的行政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这将为审计大大降低时间与成本,也将提高企业管理中的震慑力。

(三)出台相关制度

区块链技术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未来虽然具备较深的发展潜力,但是现在相关法律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如果缺少相关制度,在未来交易过程中出现矛盾或重大问题时很难得到解决,没有设立统一的标准,监管上也将出现难度,区块链技术也将很难继续得到推广与认同,财务会计行业应当加快制度化,通过立法与政府指导规范市场,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更大优势。六、结语随着行业对环境更加高效、透明化的追求,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区块链技术所涵盖的主流思想必将影响各个行业,伴随着国际会计准则重制,区块链技术对财务会计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其中,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会计人员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掌握与运用其所带来的优势,对自身也可以重新审视,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在技术变革的当下努力转型成为复合型人才。企业也不应当停滞不前,面对大环境做出积极的转变,注重人才培养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努力创造价值,做足准备以便于在未来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CPA;审计;独立性

--------------------------------------------------------------------------------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一环,越发地体现其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了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CPA审计组成的审计监督体系。其中CPA审计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及商业正义的一道有力防线,审计独立性则是该防线的基石。国家审计署2012年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CPA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在检查中,有关部门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的资金总额达71.43亿元,涉及41名CPA。从中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目前在我国CPA在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影响我国CPA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因素

(一)片面追求自身利益

利益驱动是制约CPA审计独立性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对客户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会影响审计组织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由于会计事务所规模偏小,不仅正常的审计业务难以规划,而且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型公司,在经济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客户产生依赖,致使其难以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又由于客户掌握着审计人员的选择权,也致使一些事务所在经济利益面前受不住诱惑所为,为了拉拢审计业务而不择手段,使审计工作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灰色阴影,使CPA成了一种本身就无法可言的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动摇了整个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势必导致一个不规范的审计结果,同时也完全降低了审计信息的可信性。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一个公平、有效的市场中,交易双方均有自由选择交易对象的主动权,交易的价格取决于卖方的产品质量与买方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如果买卖双方的力量不对等,就可能造成不公平交易的出现。当审计供给市场的竞争加剧时,客户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和动力都会增加。如果CPA意识到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争夺该客户,那么CPA对该客户的依赖性会加强,而这种依赖性往往是以牺牲独立性为代价的。有研究证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的特点,我国审计市场正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对于每一家事务所而言,争取新客户、保住老客户已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其对客户的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客户争夺。由此可见,事务所规模过小,市场集中度不高以及引发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导致CPA与客户之间形成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低独立性来换取客户的行为屡见不鲜,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效应,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了严重的损害。

(三)行业监管不到位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机构并非只有中国CPA协会,监管机构很多,但是一方面监管主体不清,监管机构重叠。由于职责不清,多头管制,造成了监管主体不清、监管不力,反而给会计师事务所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也使得某些执业质量低下的会计师事务所仍然能够在其夹缝中生存;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对CPA的监管主导作用不强,导致了监管无效。中国CPA协会是财政部下属的行政部门,但由于其行政事务繁多且专职人员不足,很难对我国几千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控制。

二、保持我国CPA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一)加强CPA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靠CPA的道德感和良心,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不会自行实现,道德品格也难以在每个人员身上自发形成,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反复诱导和教育灌输,强化CPA职业道德观念,巩固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来实现。故从源头上加强CPA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CPA的道德自律能力。CPA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一般可采取榜样示范、舆论引导、监督及激励的办法。

(二)净化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我国现阶段的CPA行业的需求远远小于供给,由于CPA的成立的门槛比较低,出现了我国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供给过度,这直接导致了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进入门槛,落实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事务所自身建设。

(三)加大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

再完善的法规体系,如果执行不力,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家法律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以及CPA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办事,严厉打击审计过程中的造假和欺诈行为,使该行为一经被查实,无论当事人还是其所在的事务所都应受到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以促进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增强。同时,要引入对审计工作的监控体系,明确注册会计师的监控组织,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应有的作用,对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责任界限一定要加以明确,特别是对审计工作独立性有影响的,防止CPA由于自身利益受委托人摆布,确保审计独立性的特性。

独立性是现代审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对CPA的一项重要的品行要求,同时也是独立审计的精髓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独立性是CPA职业取信于投资大众和社会公众的必要条件。审计的独立性越强,越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越能取信于社会公众,越有利于审计职业的发展。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的权威性。目前我国CPA行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应从根本上对其独立性缺失的问题加以治理。而审计独立性的提高需要审计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共同努力,审计市场的相关主体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李娜.新审计准则下独立审计的独立性思考[J].财会研究,2008,(2)

[2]韩士民,王建琼,杨顺铸,袁晓平,李志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基于前景理论的审计独立性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8)

[3]冀大鹏.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探讨[J].财经纵横,2007,(5上)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会计审计信息化也越来越普遍,目前,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会计审计,会计审计工作也已经由传统的会计审计方式逐渐向信息化审计方式转变,但由于传统会计审计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由传统会计审计方式向信息化审计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处理。

一、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1.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相关法律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因此,很多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占据主导地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实施会计信息化审计,可由于会计信息化审计不同于以往的人工审计方式,会计信息化审计数据更加科学准确,误差较小,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导致企业管理者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争取更大利益,而进行内部操作,市场操纵,进而随意篡改审计数据,在会计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行为将会极大地增加会计审计的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几率,严重阻碍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会计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断涌现,可当问题出现时,又找不到相关法律进行有效解决,导致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遇到此类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解决,出现无法可依据的局面,影响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增大会计审计工作失败几率,增加会计审计风险,严重阻碍会计信息化审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审计对象和内容增多

改革开放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放的市场经济在为我国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往来,无形之间增多了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由于企业之间相互业务往来错综复杂,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十分繁重复杂,极大地增加了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并且由于企业之间相互业务往来频繁,各项业务错综复杂。如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电子信息化普及,某上市公司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业务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各项业务之间越来越复杂,上市公司业务涵盖面之广也是难以想象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所考虑到的因素随之增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的同时,还需考虑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企业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如何能够与当前市场发展环境相协调融合,这些因素都给会计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给会计审计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极大地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性。

3.存在误差,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日益频繁,极大地增加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以某上市企业为例,企业如需上市,则需要提前对公司内账,外账混合账进行规划整理,以提交审查公示,满足条件后才可以挂牌上市,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由于账目太多,审计内容混乱,导致误差出现。同时,上市公司为吸纳资金而上市,导致公司内部账目太多,给会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增加困难。同时,现代会计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也就是说根据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但独立样本特性和总体特性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虽然这种误差是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不论采取怎样的抽样方式,根据单独个体特征推断总体特征,都会产生误差,而且这种误差很难消除,由于账目众多,进行详细审计,审计工作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繁琐,且耗费时间较长,不能在短期内得出审计结果,十分耗费人力物力,况且即使进行详细审查,由于每个样本账目之间都存在差异,且样本数目较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也不能将误差完全消除。

二、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完善会计审计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向信息化普及,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同时,应针对由于企业在经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的会计信息化审计风险加大问题,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以适应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原则就需要政府发挥领导作用,结合既有的会计审计原则,并针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当前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需要的会计审计原则。同时,企业和政府还要实施监督会计信息化审计原则的落实情况,发现有阻碍会计信息化审计实际发展需要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补充。针对会计信息化审计有些问题无法可依的情况,政府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制定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法律条款,要做到当会计信息化审计出现问题时有法可依。并且会计信息化审计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会计信息化审计会全面普及,因此,目前,会计信息化审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得到有效解决,不能让其成为阻碍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绊脚石。同时,会计审计行业要提高认识,并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将会计信息化审计进行有效地实施普及,加大会计信息化普及步伐。

2.强化会计审计风险意识

随着会计信息化审计普及,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也被人们广泛关注,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涉及诸多方面,不仅会影响企业发展和其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到会计审计人员自身,若发生严重事件,还有可能需要会计审计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相较于传统会计审计的风险更大,会计信息化审计不但会影响企业发展和其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由于网络信息风险有较强的隐蔽性,侵害性和较差的可控性,因此,会计信息化审计人员必须强化自身风险意识,将审计风险放到审计工作的第一位,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确保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信息化审计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符合会计审计市场需要,所有审计工作都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相较于传统会计审计模式,会计信息化审计极大程度上节省人力和时间。会计信息化审计只要做好规避降低审计风险工作,会计信息化审计普及指日可待。

3.多次采样审计,减小误差

由于企业之间业务往来较为频繁,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较多,因此,会计审计工作只能采取抽样统计的方式进行,如若采取全部取样的方式进行会计审计,数量较多,企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由于样本之间的差异问题,也无法完全消除误差,因此,为减小误差的产生,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人员应采用多次取样的方式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尽可能减小误差,以某上市公司为例,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人员应对该公司内账,外账以及混合账,按照账目数目进行多次抽样审计,对于账目数目目较多的账要多做几次抽样审计,对应于中账目数目较少的账可以少做几次抽样审计,将账目信息录入电脑进行会计审计,并将几次审计数据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同时通过对审计数据的保存,能够方便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水平和发展状况,并及时作出决策。通过多次采样审计的方式,减小会计信息化审计误差,规避会计审计潜在风险,推进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发展进程。

4.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会计系统也逐渐向着计算机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也将打破传统方式,更注重利用信息化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当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需要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为企业会计审计风险防范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会计信息化审计行业也发展迅速,会计信息化审计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因此,为促进会计信息化审计实施进程,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制定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原则,强化会计审计风险意识以及进行多次采样审计,减小误差,规避会计审计风险,促进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徐祖华 单位: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封茜.我国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

[2]胡薇.基于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价值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1).

[3]史慧.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0).

[4]宋伟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对称理论”研究与应用[J].珞珈管理评论,2009(01):113-119.

第5篇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和谐; 发展

为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尽快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以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依据《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22号)等文件精神,山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制定了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其中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和规范服务成为重中之重。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必须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和谐发展,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和谐中求壮大,建立和谐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环境,建立和谐的会计师事务所个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我们的发展过程要保持在和谐状态下。

和谐理念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它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自我和谐发展,共存共荣,是和谐理念的终极追求和理想目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事务所与市场的和谐,事务所之间的和谐和事务所内部的和谐。

一、我国事务所发展的现状

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在内因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规模瓶颈、人员瓶颈等阻碍了事务所的发展壮大。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规模、人员素质、制度建设等与快速壮大的客户群的发展不相适应;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客户的同质化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低价竞争引起行业危机;没有形成和谐的市场、和谐的竞争环境以及内部的和谐,严重阻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形成和谐的市场环境,自身建设与市场变化不协调,成为阻碍事务所与市场和谐的重要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客户规模不适应,影响了事务所执业质量和行业声誉

近年来,山西省国有企业发展很快,截至2011年,煤销、太钢、焦煤、同煤、潞安、晋煤、阳煤集团等7家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 000亿元。其中某集团公司作为一家集焦炭化工、装备制造、房地产、贵金属等多元板块延伸的现代大型煤炭生产、物流集团,下设11个市级子公司、98个县级子公司、25个全资控股企业、165座煤矿、140多个铁路发运站、300多个储配煤场及一批煤炭超市、1家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1 103.2亿元,参加2011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20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了57个二级单位,600多户子企业。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客户的规模相差巨大,远远不能适应客户需求,造成众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一个集团,很难达到审计标准、审计质量的统一,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工作协调也很复杂,其工作成果必然有良莠,这是客户不愿看到的,但也是无奈的选择。截至2011年底,山西省通过年检的注册会计师3 172名,在285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每家会计师事务所平均11名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人数最多的55名。在山西省,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年初的企业年终财务决算阶段,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节约成本,在业务忙季时大量使用临时人员和实习生,导致难以形成业务的规模经济性,难以提升事务所运营效率,不利于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和提升服务质量。即使会计师事务所为控制经营成本而放弃执业质量,其盈利能力也难以获得根本性提高,市场开拓举步维艰,行业声誉每况愈下。

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与客户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不和谐

第6篇

有关媒体今年对最佳职业生涯做了第二次年度排名,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已跻身前列。同样,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情况向好,企业经营状况改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在攀升。

作为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北京主管合伙人陈建明也对这个行业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感到非常乐观。

陈建明2005年进入德勤。近三年来,德勤事务所的业绩大幅提升,员工招聘数量逐年扩大。同时,其中国式转型也加快了步伐。陈建明坦言,现在中国的市场太大,而整个国内会计师行业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都将均等地面临同样巨大的发展机遇。

谁是行业老大?

近几年,德勤每年的营业收入以超过30-40%的速度增长,高增长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其他三大国际事务所身上,但陈建明并不认为“四大”如今已问鼎中国。

他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进行对比:2006年国内6000多个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总额不足200亿人民币,而德勤全球的收入却是230亿美元;现在德勤中国员工人数才7000多人,而美国却已达到40000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德勤发展的现状意味着德勤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他还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出更多的服务需求,不仅限于审计服务,还会有管理咨询、税务、内部控制、并购重组服务等,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只把他的业务服务范围局限在审计这一传统业务上。同德勤全球一样,目前,德勤在中国有完整的四大业务板块――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财务咨询。

从德勤美国的情况来看,来自非审计业务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审计业务收入,而德勤中国审计业务仍占一半左右,税务排在第二,其他的两大服务项目的收入则要相对少些。“其实在中国,‘非审计业务’市场应该远远大于‘审计业务’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会计师事务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陈建明说。他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非审计业务量一定能超过审计业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能说出将来中国的注会行业中谁是老大,谁又是老二么?”陈建明反问,“如今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我觉得现在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二十多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其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三年转身

尽管如今德勤中国的发展情况良好,但它同样也经历过一段与中国的感情磨合期。

陈建明这位著名的财务专家于2005年加盟德勤,此前他曾担任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合伙人。

合并天健,是当年德勤中国转型的重要一步。

陈建明介绍,2003年以前,德勤中国的香港、澳门两个部门与大陆业务各自有各自的战略。德勤内地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德勤全球客户在中国境内的延伸,其他的企业则很少触及。

但在发展过程中,这种业务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德勤的业绩曾一度落后于其他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这种情况下,德勤开始转变思路,“如果德勤失去了在中国国内的发展机遇,那德勤就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专业服务公司。”他说,“于是有了后来中国战略的调整,德勤国际总部向中国投资1.5亿美元,同时派任一名相当了解国际运作的CEO来到中国任职,才有了和天健的合并,以及后来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客户等。”

进行本土化转型,陈建明认为这是像德勤这样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到中国后必须要做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同时做两件事情。其一是已进入中国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要本土化。我们的目标是把德勤中国建成中国人自己拥有和管理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只有中国人才更熟悉自己的文化、国情以及企业,而这样的事务所又享有国际的品牌和全球化网络。”他表示。

经过这几年的调整,德勤中国变得越来越本地化,除了本身不具备的部分业务人才,如精算人才,或者因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延伸部分,需要保留10%到20%外国专家外,现在德勤中国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属于德勤中国自己。更重要的是,每年新晋升的合伙人100%是中国人。“管理团队几乎都是中国人,外国人成为我们合伙人中的一员后,不能再在其他地方担任合伙人。”陈建明说。

另一方面,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也促使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 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所走向国际化。“以前,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受规模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没有与其服务的客户同步进行海外扩张,但今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向海外市场,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国际化,以更好地为这些企业提供帮助。”他指出,“既可以去海外设立机构,也可以和其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利于事务所的发展。”

做好内控

目前,陈建明主要负责德勤北京及华北地区的运营。作为德勤中国管理团队的一员,除参与整个中国区域的战略决策外,他还亲自参与许多大客户业务。

“过去天健的规模较小,仅有300多人,管理工作可以深入到底。但现在在德勤,就没办法所有事都亲历亲为了,德勤北京分所有1600多人,很多管理是需要依靠系统来解决的。”他笑着说。

他认为经营这样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品牌、客户、服务质量和员工以外,更重要的是管理企业的风险。

第7篇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考特・派瑞提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指出能力素质是组织机构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成功,而对组织内个体所需具备的个性特征(职业素养、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要求。它与绩效有关联,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可以通过培训等手段得到提高;知识是员工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和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能力则是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经验累积,员工可以逐渐掌握必要的能力;职业素养则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如职业价值观、道德、态度等。能力素质框架是将这些能力素质按内容、按角色或是按岗位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可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中,如:员工招聘、员工发展、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等。

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于能力框架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职业会计师能力素质的概念,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纷纷都在发展、制定符合自身的能力框架、标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没有完整的胜任能力框架,就不会有适当的会计教育、准入标准和后续培训体系,这对职业会计师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完成全球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CFIA),并在2004年加入IFAC。

为了适应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态势,找出行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起了全球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CFLA)的研充其目的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时,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该研究项目历时三年,从全球内部审计行业、内部审计知识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以及胜任能力评估等六个视角考察了内部审计行业。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行业存在以下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内部审计未来的角色是什么,谁将是其主要客户?

2 内部审计如何在实务中体现自身价值?

3 从内部审计角色的前景及功能来看,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何种能力素质?

4 如何评定能力素质?

研究人员评价了当时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内部审计行业的影响,指出内部审计实务受与日俱增的变化影响其未来角色由全球及组织机构的变化决定,未来的组织机构有可能整合其所有的风险保障系统,这将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内部审计行业的原则、运营以及结构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基于研究,他们重新界定了内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是一个过程,组织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要确认所面临的风险暴露,并以动态变化的方式理解并恰当管理这些风险。”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价值声明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提供服务来增加组织价值。这些服务的潜在价值可根据完成制定目标的能力素质来表现,而既定的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增值服务的目标。换句话说,内部审计价值声明要与审计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相符,同时要有最佳实务相配合。为此,研究人员开始考虑迎接新挑战所需的能力素质,随后设计出新课程,用以培养适应新角色的实务人员,并在CFIA中指出“胜任能力框架既能为开发新的课程及后续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工具,也能为决定实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以及验证课程的有效陡提供应用技术。”

总的来说,CFIA使得内部审计未来的实务更加清晰。实务人员可从研究中获得关于内部审计的新看法,这会有助于实务人员预测变化并分析其对组织机构、内部审计行业,以及对职业的可能影响。此外,CFIA概括了实务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九使他们能成功地提供增值服务,评估能力素质并在执业过程中得到发展。

关于内部审计职能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着重在CFIA的“能力素质:最佳实务与胜任的实务人员”研究模块中阐述。这份研究详细讨论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实质,以及胜任的内部审计角色的个性特征及其实务人员,它的研究成果“内部审计能力素质标准”可以作为评定内部审计工作业绩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的标杆,可以拓展到各组织机构的资源当中,这份研究框定了内部审计教育、培训的框架,可以促进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沟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小组通过采用综合法,即联系现实的职业任务绩效,来分析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分析胜任的内部审计职能及实务人员。它通过划分内部审计实务领域、界定内部审计职能、描述能力素质单元、要素及绩效标准、列出个性特征以及各关键角色(内部审计新人、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相应界定出具有竞争力的六项能力素质单元及其所属的27个要素,理论框架图见图1。

如图1所示,理论框架图首先界定受环境因素控制的各个实务领域以及职能定义;其次,界定详细的分任务的能力素质单元和要素;第三,列出业绩标准、有关提示、关键的工作角色,以及能力素质标准的每个要素的业绩标准,同时,列出一系列提示的标准作为评估的指南;第四,工作角色的交互影响对能力要素的要求;第五,疏理工作角色,对内部审计新人、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人员这三个角色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当然,在运用基于职能的分析方法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小组同时将三个关键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个性特征联系起来,并将个性特征区分为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两大类,其中认知技能由技术性技能、分析/设计技能、评价技能构成;行为技能由个人技能、人际技能以及组织技能构成。

三、对我国内审行业建立能力框架的启示

通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胜任能力框架的建设,发现它与各国职业会计机构所采用的胜任能力方法相似之处很多,而内审能力框架已经在很多国家有了成功的实践。在所有国家中,新西兰的方法被公认为具有开创性意义。新西兰的经验说明了职业会计机构如何将各大利益相关方集中在一起,推动职业胜任能力方法的开展,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它的借鉴意义和经验在于:

1 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尽早参与到会计师职业教育模式讨论中是很重要的。

2 会计职业机构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和使命。

3 要清楚地界定职业会计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胜任能力。

4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担负起规范整个会计师行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为职业会计师教育指明发展路径。

内部审计人员若要达到执业上的胜任,实现整个行业的执业化过程,应具备同其职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具备开展各项业务/任务相关的各种技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并要界定内部审计职能与工作的职业方法。当然,前提基础是运用有效的方法建立能力框架、标准,为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资格互认、后续教育培训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第8篇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审计失败的定义,之后从独立性的缺失以及审计职业能力的欠缺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最后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增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以及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三方面阐述了我国目前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审计失败 原因 防范和治理

一、审计失败的定义

审计失败是指由于客户会计资料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或舞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时存在过失或欺诈行为,从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受到审计意见使用者的指控,给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事务所造成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的情况。

二、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一)独立性的缺失

效用最大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是现代企业理论以“经济人”①为假设出发点的三个理论。其含义为:第一,效用最大化。“经济人”是自利的,在交易行为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这里的利益既包括能用货币衡量的物质利益,也包括不能用货币衡量的非物质利益,如地位、休闲等。所以他们把利益最大化称为效用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经济人”面对的市场环境是信息不对称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所以其选择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结果。有限理性使契约具有不完备性。第三,机会主义行为。“经济人”在交易行为中,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掩盖偏好,歪曲数据,故意混淆是非,存在欺诈性追求自利的偏好。

把这个理论推及到注册会计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很容易进行“逆向选择”或冒“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给市场交易带来成本,产生交易费用。因为他们也是在寻求效用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委托,收取审计费,他如何开展审计业务,是在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审计职业能力的欠缺

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常见的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不妥的情况有:未能适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询问技巧不足,未能进行充分观察,实施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不当,过度信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等等。

三、防范和治理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1.用利益换取注册会计师的诚信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报酬,显然是调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薪金水平只能算作一般水平,但是他们出具的审计报告却是能决定公司的未来命运,这样的话,注册会计师的成本和效益很有可能因为公司的介入而产生偏离,除了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薪酬外,还需要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各方面的保障,因为我们不能让注册会计师这位经济警察成为公司的傀儡。

2.将审计师的信用与其聘用相联系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机制,就像美国的诚信系统一样,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做出违反诚信的事,你的诚信记录就会被记录一笔,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多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国家不妨也仿照美国的诚信系统建立起注册会计师诚信机制,这样,注册会计师的履历都被记录在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雇佣也会以这个资料为参考,这样,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必然有所提高。

(二)增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

1.分析性复核

注册会计师必须站在战略角度分析被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的前景。当审计进入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成了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某注册会计师曾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连续发现好几家已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存在造假的嫌疑。实际上,管理舞弊案大多都可以通过分析性复核发现业绩异常,如果会计师能注意到这些异常,并将这些异常确定为审计重点,顺藤摸瓜发现舞弊事实应该说是不难的。

2.专业怀疑

注册会计师应客观地评估所观察的情况及所搜集的证据,并对于任何潜在的负面指标或迹象进行追查以确定其是否导致财务报表重大不实表述。注册会计师不仅应了解会计审计问题,对于客户的营业性质和风险及交易的经济实质,也必须彻底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看似无关的问题或线索,能锲而不舍。

(四)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

1.分工责任制是内部质量控制的关键

分工责任制就是将事务所的不同业务进行归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再把某一具体业务按照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事项分别进行管理,并明确其责任权利,由此而形成的一套管理方式。这样管理的优越性在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所以,事务所里的每个从业人员都可以有的放矢,如事务所根据其业务性质、范围、规模可分设不同的业务部门,对业务承接、委派、咨询等进行分类管理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根据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对具体项目进行纵向跟踪控制从而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责任,实现质量控制。

2.三级复核是内部质量控制的最后防线

所谓三级复核就是指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具体项目工作底稿逐级审查最后签发报告的制度。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相关注册会计和助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判断能力有限,工作底稿编制者在审计过程中难免发生判断偏差、计算误差或其他错误,从而削弱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为了使审计工作达到事务所的执业标准,保证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和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对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

参考文献:

[1]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3:62-77.

[2]陈汉文,王华,郑鑫成等.事件与反思.珠海: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31-56.

[3]刘爱东,温皓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科技与经济.2006(18):20-25.

第9篇

【关键词】新业务;多元化;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业务的影响

1.对独立性的影响

(1)具有负面影响

独立性是CPA行业保持权威公信力的保障。因此,CPA行业拓展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对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POB从利益冲突视角指出:CPA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就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将服务于一个公司的两个不同利益集团。当发生利益冲突时,CPA对双方均保持忠诚,显然不太现实。Palmrose(1986)认为,当审计师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向客户妥协,进而降低独立性。

两位学者分别从利益冲突视角、妥协行为视角分析,均表明CPA行业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会对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相关实证研究也验证了他们的观点。

Parkas和Venable(199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针对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进行了检验,发现成本越高的企业,向CPA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可能性越少,因为企业管理层相信,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会产生影响。Firth(2002)利用英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非审计业务与审计意见的关联作了实证分析,发现非审计业务费用越高,CPA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越低,也验证了审计独立性受影响这个观点。

(2)不影响独立性

虽然主张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具有不利影响的专家学者给出的理由较充分,但是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非审计业务的开展并不会影响CPA独立性。ICAI(1998)认为,由于CPA提供非审计业务范围已经被限定,决策主观性较小,因此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影响。Davis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相同的非审计费用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不同,投资者对审计独立性的判断与市场反应不具有相关关系。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均表明非审计服务并不影响审计独立性。

(3)具有正面效应

学术界对非审计服务影响独立性的研究,除了认为有负面影响以及没有相关关系主张外,也出现了非审计业务的开展有利于独立性的增强的观点。Goldman和Barlev(1974)从博弈论视角分析,认为被审单位购买更多的非审计业务可以受益更多,进而对CPA的依赖性更强,在博弈过程中CPA就更容易掌握主动性,进而增强独立性。Cohen Commission(1978)的研究报告指出:为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有助于CPA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寻找咨询师的成本,实现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双赢效果。综合几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CPA开展非审计业务有利于增强独立性主要得益于执业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博弈过程中增强的主动性。

2.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非审计业务的开展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关注点。Pitt和Birenbaum(1997)主张非审计服务可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对声誉资本的投资,有助于提高审计服务质量,从而使客户和公众投资者受益。Elizabeth等(2003)认为,非审计服务可以增强CPA对客户的了解,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计质量。针对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几位学者给出了正面回应,他们均主张得审计服务的开展不但不会降低审计质量,反而会使得审计质量有所提高。

3.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对于非审计服务影响的另一焦点就是审计风险。Hillison和Kennelley(1988)认为,在审计边际利润下降的背景下,提供非审计业务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增加及业务结构与人才结构优化,进而降低对单一客户、单一业务、单一审计人才的依赖性,从而分散审计风险。

综上,学者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验证了非审计业务的开展是否会影响独立性,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主张有正面影响,有的主张有负面影响,有的主张没有相关性。这也成为我国实施“新业务拓展”战略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研究相对于独立性而言较少,且都得出了正面结论,然而这些观点对于我国CPA行业是否仍然适用还值得商榷,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二)业务拓展原则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学者们对业务拓展中应遵循的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A·C·Littleton(1985)主张保持独立性是CPA开展业务的前提。2003年美国证监会对拓展以咨询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后,主张对独立性影响大的业务不能开展。欧盟于2011年11月30日对审计师监管重大改革的最终草案,其改革第一条就是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要分开,以免利益冲突产生风险。1986年AAA在《未来的会计教育:为日益扩展的职业做准备》中提倡会计教育应强调专业胜任能力教育,以提高CPA专业胜任能力,进而保质量地拓展新业务。

综上,对于开展非审计业务应当遵循的原则,政府监管机构与学者们都非常关注拓展非审计业务的质量及其风险。但对于风险管理的途径,有的主张应当考虑独立性制约因素,有的主张通过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来保证质量和防范风险。

(三)业务拓展方向方面的研究

在坚持原则和保证质量的情况下,CPA行业拓展新业务的方向就成为行业十分关注的问题。1993年AICPA就提出CPA服务范围的拓展应是由审计服务向鉴证服务、认证服务,进而向一部分咨询服务拓展,并于1998年指出:“保证服务将位居未来服务领域中的第一位,咨询业务也将成为业务拓展的另一重要领域。”同时,SEC于2000年颁布的《委员会关于审计师独立性要求的修订》,明确指出对于会损害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的服务应予以限制。无独有偶,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中将专家服务也列入了限制范围。

政府与协会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主要是对一些执业领域进行限制。而学术界则更多是分别从鉴证服务和认证服务两方面探索可进行拓展的领域。大卫·N·雷其尤特(1998)提出鉴证服务拓展内容应包括商定程序、审阅财务报表,认证服务可向财务计划、精算服务以及税务服务等领域拓展。雷·惠廷顿等(2003)主张鉴证服应当向网络鉴证、系统鉴证等领域延伸,认证服务则应将养老认证服务以及一些新型服务纳入服务范围。从两位位学者研究可以看出,新业务拓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分不开,如倡导网域鉴证、系统评价业务与当时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国CPA行业拓展新业务中树立市场理念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CPA行业业务现状及其原因的研究

“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发展战略,与之前我国学者对我国CPA行业业务现状研究是分不开的。陈琳琳(2007)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CPA行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拓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事务所的业务呈现非审计服务种类较少,非审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小,开展非审计服务的大型及特大型事务所比较少等三大特点。李书玲(2011)则基于对国际四大与我国前十强事务所业务结构对比发现,国际四大除普华永道审计业务比重为54%,超过50%以外,其他三家均低于50%,而我国则普遍在80%以上,反映出我国事务所单一业务肥大的现状。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我国CPA行业不同时期情况进行分析,均发现业务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鉴证业务。

我国学者对省域范围CPA行业以及单个事务所进行的研究,同样印证了上述两位学者对我国CPA行业业务现状分析的结论。唐庆维(2006)研究发现湖南省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过分依赖于传统业务,拓展能力有限的现状。无独有偶,张顺建(2009)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安徽省三大传统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4%,业务结构单一、执业范围狭窄。陈红平(2010)则基于对GZLN事务所的分析发现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审计收入,而其他新兴咨询服务收入比重较低。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的分析视角不同,或全行业,或某个省份甚至某一事务所,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我国CPA行业业务收入结果单一、执业范围狭窄,事务所风险也偏高。因此CPA行业改变现状,拓展新业务的动因也比较强。

(二)新业务拓展动因的研究

对于新业务拓展动因,我国学者研究时间较早。王广明等(2002)基于对事务所内外环境的分析,认为拓展新业务的动因主要有:市场需求的扩大,分散经营风险,以及获取规模报酬等。唐庆维(2006)则认为拓展新业务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平衡淡旺季、共享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需要。郭军(2010)认为CPA行业拓展非审计业务的动力源于市场供需两方面。

几位学者都认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及风险防范是CPA行业拓展新业务的动因。然而每位学者又有自己特有的观察点,王广明等认为获取规模报酬是重要动因。唐庆维从科学技术发展、人才资源共享方面分析,认为应拓展新业务。他们对新业务拓展动因做了全面分析,但对于市场需求具体表现分析不够充分,而具体到某一新业务又有其具体动因。

李凌云(2008)认为事务所拓展管理咨询业务主要是基于咨询业务的发展前景、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蒋欣欣(2010)认为企业为实现成本效益和提高审计质量而将内部审计外包,事务所主动提供内部审计业务主要是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树立良好品牌等方面考虑,它们分别构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需求和供给动因。

同样,具体到某一地区,市场需求又有其具体表现。张顺建(2009)认为安徽省CPA行业审计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率逐年下降,因此积极开发新业务品种成为必然选择。而会计服务市场逐步开放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也给新业务拓展带来了机遇。

以上学者分别从行业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两个层面对新业务拓展动因进行了分析。整体分析得全面,具体则细化到某一省份及某一业务。但是前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动因,而且主要集中在企业需求方面,很少全面分析CPA行业供需市场,尤其是在当前“新业务拓展”战略上升为行业发展战略的具体背景下既分析企业和政府两大市场需求,又同时分析CPA行业的供给动因和能力,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突破点。

(三)业务多元化的影响的研究

虽然“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成为必然,但是对于业务多元化产生的影响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王彦超(2006)认为事务所将管理咨询与审计业务结合,会因为性质不同导致独立性受影响。同时他又认为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服务本质上相同,因此有效结合是事务所双重属性的相互作用,构建事务所竞争优势要以双重属性为基础。无独有偶,李书玲(2008)也认为事务所从事非审计服务对审计服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秦怡冰(2010)基于寻租理论对CPA行业拓展非审计业务进行分析,认为会影响独立性,但是寻租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同时法律等配套措施完善的情况下,寻租成本会大大增加,独立性反而会增强。

三位学者都主张“新业务拓展”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分清业务属性对于风险防范至关重要。然而,也有学者强调影响一面性。李凌云(2008)就主张只有积极的一面,认为拓展非审计业务并不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而戴勇(2008)则主张只有消极的一面,认为事务所介入司法会计鉴定存在风险,有可能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以上学者对CPA行业业务多元化影响做了全面分析,有的主张利大于弊,有的则相反,有的则比较客观,主张两面性。然而关于“拓展新业务”对独立性的影响的争论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即便部分学者有共识,也只是主张开展非审计业务应当考虑这个制约因素。但是对于在新形势下,新业务拓展中该如何去考虑这个因素,尤其是《新业务指导目录》(2012)中列举的业务哪些可以同时进行,哪些可以通过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哪些是坚决不能同时开展的业务没有做详细阐述,这也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四)新业务拓展对策方面的研究

对于新业务拓展对策,学者们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王彦超(2006)认为事务所应将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有效结合,强化事务所企业特性。李凌云(2008)认为事务所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应尝试将核心审计业务之外的一些业务外包。陈红平(2010)认为事务所在业务方面要做到在多元化基础上专业化。

几位学者都一致认为CPA行业业务应将审计业务与以咨询业务为代表的非审计业务相结合,并且引入了“新业务专业化、特色化”理念。而如何去开展新业务的阐述较少。针对这个问题,王瑞星(2007)就主张将CPA业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将“7PS”营销理念运用于新业务拓展过程中,不断培养专业优势、形成服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新业务拓展”这项系统性工程的实施,仅靠事务所有多元化理念和营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成功更加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陈琳琳(2007),从规范、监管及事务所错位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CPA行业发展非审计业务的对策。李书玲(2008)则在陈琳琳主张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现场和非现场并举的监管机制。郭军(2010)则认为事务所自身实力应与法律、政府监管、协会自律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新业务拓展战略框架。秦怡冰(2010)在前几位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进而为新业务拓展提供指导”这一创新点。而李晓慧(2010)则更加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学者们对对策做了全面分析,通过研究都主张从法律、协会自律、事务所努力及其监管几个方面努力,当然也有的主张人才以及人际关系网络非常重要,也有主张是事务所应错位发展新业务,也有强调理论研究重要性的。然而,这几位学者对错位发展具体到某一个省份应如何考虑等方面研究较少。

三、总体评价及其启示

(一)国外文献评价及启示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由于国外CPA行业开展非审计业务较早,因此相关研究也较早,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非审计业务的有序开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审计业务开展对独立性影响、非审计业务开展原则及方向三个方面。对于独立性问题研究又是其关注的重点,然而学术界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更多的还是片面强调积极作用或者消极作用,很难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其中也有学者看到了问题的两面性,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却涉及很少。因此,后续研究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立场去考虑新业务拓展对CPA行业独立性的影响,探索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如何考虑独立性问题,为独立性研究以及我国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做一定补充。

(二)国内文献评价及启示

国内学者对CPA行业业务现状、业务拓展动因、其业务多元化影响及其业务拓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对当前我国CPA行业拓展新业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他们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我国CPA行业业务结构现状,而当前整个行业对行业业务结构不合理已达成共识,更加关注的是市场挖掘、自身供给分析以及业务开展配套体系建设等。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以“新业务拓展”战略实施为背景,将更多地研究新业务市场需求,去探索新业务拓展的方向及对策,并将该分析思路用于分析地方的情况,为省域CPA行业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拓展新业务提供借鉴。这些探索,有利于丰富我国新业务拓展战略理论,同时又可以作为我国CPA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研究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范群英.鼎城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付明明.基于审计职能拓展的非审计服务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郭军.注册会计师服务范围合理拓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4]华金秋.西方会计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及我国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04):73-76.

[5]蒋欣欣.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0.

[6]李凌云.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外包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7]讷敬.入世后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发展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7.

[8]秦怡冰.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9]孙鹏.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0]唐庆维.湖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11]王瑞星.会计师事务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12]王彦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的有效结合[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6.

[13]张顺建.安徽省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4]Ashbaugh,Hollis,LaFond,Ryan,Mayhew Brian W.Do Nonaudit Services Compromise Audit or Independence?Further Evidence[J].Accounting Review,2003(07):611.

[15]Beck.P,T.Frecka,Solom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 Involvement and Auditor Tenure:Implications for Audito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88(07):65-84.

[16]Burton,John.C.A Critical Look at Professionalism and Scope oServices[J].Journal of Accountancy,Apr 1980.Vol.149,Issue4:48.

[17]Christine Oliver.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1.2005,18(9):697-713.

[18]DeFond.M.L.Raghunandan.K.,Subramanyam.K.R.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Evidence from Going Concern Audit Opin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eptember 1,2002,Vol.40,Issue 5:1247-1274.

[19]Frankel,Richard,M.Johnson,Marilyn.F.,Nelson,Karen K.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s'Fees for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Oct 2002 Supplement,Vol.77 Issue 4,:71-105.

[20]Inder K.Khurana,K.K.Raman.Litigation Risk and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redibility of Big 4 versus Non-Big 4 Audits:Evidence from Anglo-American Countri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2):473-495.

作者简介:

李维军(1973—),男,重庆人,会计师,律师,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财务部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兼职教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审计理论研究。

林东川(1986—),男,四川邻水人,助教,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理论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企业资信评级业务; 探析

企业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经济的发展无不与企业的信用紧密相关。经济越发达,诚信越重要。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各地政府购买信用评级服务的行为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信用管理人才教育事业起步较晚,2002年至今各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和会计师事务所优势,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把握时机,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服务,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现状分析

(一)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类型不断增多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近几年国内的各种产品质量门事件,推动了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除了企业信贷、融资、投资、建筑招投标、企业赊销等方面的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外,产品质量信用评级、供应商与销售商信用评级等业务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类型还将不断创新,涌现出更多类型的企业资信评级业务。

(二)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供需不均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已初具产业规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全成熟,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较弱,导致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在我国的需求尚不够旺盛。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在政府推动下,企业资信评级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仍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大小小资信评级机构虽已逾千家,但由于人才缺乏、评级技术不成熟、评级质量不高、评级机构经营的稳定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资信评级市场的要求。由于供需双方问题导致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供需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资信评级机构营运成本高,发展艰难

我国资信评级业务起步较晚,一般评级机构尤其是近几年成立的中小资信评级机构,客户信息资源库尚未健全,而人民银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又较难获得,可共享的资源十分缺乏,因此,企业资信调查成本较高,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中小资信评级机构均在艰难中生存与发展。

(四)本土评级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

据有关媒体报道,外资控制着我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一家。目前各地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公司主要从事建筑招投标、产品质量等非金融信用评级业务,其公信力和权威性较低,不具备充分的话语权,真正具备资格的本土专业企业资信评级机构在我国尚处缺乏状态。

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2002年开始起步,2005年信用管理师成为我国正式的职业,信用管理师资格培训与考试也一直处于缺乏规范和统一管理的状态,本科院校和培训机构每年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输入的人才非常有限。虽然近几年高职教育也加入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资信评级机构人员大多为熟知金融、会计、投资理财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对资信调查和评级业务并不十分熟悉,未经过正规培训就上岗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信评级的质量。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经营不规范

一个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取决于其是否有法律做后盾、有行业规章做支持、有企业内部管理做保证。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资信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延缓了企业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虽然初具创业规模,但尚处于无统一监管状态,没有行业执业规范,资信评级行业发展方向不明。而一些资信评级机构按价评级,为了生存,一些评级机构已蜕变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行业经营的不规范性,严重影响了资信评级的公信力。

二、会计师事务所优势分析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56号)中提出要在巩固财务会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涉税鉴证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咨询、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专项审计、业绩评价、司法鉴定、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业务领域延伸。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有如下优势:

(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七千多家,执业注册会计师接近10万人,注册会计师执业范围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宽,执业能力和行业监管水平稳步提高,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监督力量。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也将兴旺发达起来。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外部资信评级为企业在融资、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够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准确的资信等级评价,其资信等级评价比商业银行具有更宽广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效用价值。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既是信贷、投融资风险控制所需,也是社会信用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所需。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监督和服务中介,有责任和能力承担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的重任。当前,在扶持本土资信评级机构成本高、难度大的情况下,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信评级业务方面进行扶持,不失为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

(二)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

在企业资信评级中要求从业人员保持“客观”、“公正”、“准确”的职业道德,在专业能力上不仅要具有金融、经济学、会计、审计、投资理财、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已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公正”方面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且远高于资信评级从业职业道德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除了具备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具备公司战略与经营风险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至少两年的执业实践均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会计、管理咨询等服务中,掌握了企业各种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对企业的资信作出评价。在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只要进行一些短期企业资信评估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即可为企业提供较高质量的资信评级服务。

(三)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营运成本低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会计、税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掌握着大量企业信息,使其在企业资信调查中,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全面、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同时,由于与客户长期的审计、会计、管理咨询等业务的往来,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内外信息了如指掌,能够更为准确地进行企业资质、信用等级的评价。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企业财务报表年度审计,业务的开展集中在年底年初,其他时间的业务量相对较少,具备企业资信评级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业务之余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将会计师事务所闲余人力资源合理加以利用,既为社会提供资信评级业务服务,又可以较低成本增加事务所收益,也为事务所做强做大拓宽了途径。

浙江省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如新中天、中瑞江南等会计师事务所,已在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们选派能力和经验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参与浙江省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安排获得信用管理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成立专门资信评级部门,日常主要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在审计业务繁忙时,协助开展审计业务,这样既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资信评级业务服务,又提高了事务所的业务能力、信誉和效益,增强了行业竞争力。

(四)行业监管严格,评级质量有保障

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行业有《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在严格的法律和行业监管之下,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话语权。

我国资信评级行业主要靠各级政府或部门管理与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利益不同,各自为阵,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影响了企业资信评级的客观、公正性,极不利于资信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是民间服务组织,能够保持中立,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资信评级服务,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坚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独立、规范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确保资信评级业务质量,提高我国资信评级效用价值,提升我国资信评级的国际话语权。

新中天、中瑞江南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之初,由于坚持规范操作,导致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量一度为零。但是随着政府对资信评级质量监管的加强、客户对信用等级质量要求的提高,两家事务所企业资信评级的业务量逐年增加。从浙江省信用中心我们了解到两家事务所资信评级报告审验退回率几乎为零。也正是由于两家事务所坚守从业职业道德,规范经营,确保资信评级质量,才赢来了更多的客户。

三、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企业信用评级业务途径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企业资信评级业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将使得我国企业资信评级业务走向一个更加独立、客观、公正的健康发展之路。会计师事务所要确保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隔行如隔山,虽说注册会计师在金融、会计、审计、投资理财、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从事企业资信评级的基础,但是,资信评级业务有着自己独特的操作流程和规范,要确保资信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必须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资信评级的质量和公信力。

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员工的方式,提高资信评级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其次,通过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和考试,使更多注册会计师拥有资信评级从业资格,增强事务所拓展业务的实力;最后,通过国内外业内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资信评级技术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原则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逐步树立资信评级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创建和共享客户信用信息资源库

资信评级是对企业历史和现在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对企业未来资信能力的预测,离开了信息资源,资信评级将无从做起。标准惠普、穆迪、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所以能够立足于资信评级之巅,优势就在于其拥有或能够共享超大容量的客户信用信息。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大容量的客户信用信息库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务所应将所掌握的客户信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以整理、完善、维护和保存,随时为资信评级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

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利用协会的社会地位、与政府和银行的社会关系,在会计师事务所客户信用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中起到桥梁和监管作用,协助事务所更加规范、公正、准确地为社会提供资信评级服务。由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来建立我国企业客户信息资源库,能够加强我国经济信息的保密性,是低成本、高效益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信息外露问题的最佳途径。

(三)构建资信评级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第三方企业资信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资信评级报告应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公信力。高质量和高效用的资信评级报告首先取决于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是否能够涵盖影响企业资信水平的内外部因素、静动态因素;是否能够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资信进行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践多次检验、比较、淘汰与留存,并不断完善形成的资信评级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资信评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三方资信评级不仅用于融投资,还应用于社会监管、企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基于成本与效益的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的资信评级理论和经验,结合区域经济特色,选择资信评级模型,构建资信评级指标,通过模拟和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尤其是指标权重的确定要因行业而异、因地而异,并随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修订与完善,确保资信评级的客观、公正和准确性。

(四)加强法律规章建设,规范行业操作

加快我国征信法律的建设是众心所望,虽经多年、多方努力,但征信法至今未能出台,希望相关利益各方都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上,放弃小团体利益,共同协商,明确资信评级业的监管主体,以及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成立资信评级社会团体组织,构建行业监管体系,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资信评级业务的社会地位。各资信评级机构应建立健全资信评级业务内部控制系统,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确保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公信力和资信评级结果的质量。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低成本、高质量开展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已逐渐得到社会认可,有远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看准了该业务的广阔前景,已在酝酿或尝试开拓企业资信业务,企业资信评级业务将会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强做大带来新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资信评级[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14-22.

[2] 蒋品洪.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与审计公信力[J].会计之友,2011(2):67-68.

第11篇

关键词:民间审计;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3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审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成为了解、认识企业的窗口,民间审计必须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审计质量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民间审计如何发展也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民间审计

(一)民间审计概念。民间审计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组成的社会会计、社会审计组织,即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对有关经济组织的有关经济事项所进行的审计查证业务。

(二)我国现阶段民间审计的特点。我国现阶段民间审计是带有税务审计色彩的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但又并非典型的财务审计;它虽然不是税务审计,却具有很多税务审计的特点。如:1、以国家有关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公认会计原则和税务法规为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2、对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审计并重;3、审计中采用的重要性原则要照顾到税务上的要求。

二、审计风险

(一)民间审计风险产生原因

1、被审单位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受外部环境及企业本身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控薄弱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以及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等,形成企业的控制风险。

2、民间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了解不全面。

3、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能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

4、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其专业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民间审计发展方向

1、改善民间审计行业环境。一方面加大政务的引导和扶持。在税收、准入门槛、工商管理方面予以扶持。借鉴国外成功方法。刺激企业对民间审计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审计业协会的作用。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自我管理。

2、提升民间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建立培训基地,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人员到高校讲学,加强我国民间审计后备队伍的建设。传递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学习,实现知识、资源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要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3、提高我国民间审计服务质量。制约我国民间审计服务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缺乏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全面保证,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二是审计管理水平比较低,缺乏科学性,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采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不够,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硬件配置不足,满足工作需要仍有一定困难,影响了审计质量、效率和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及我国民间审计发展途径

(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

1、审计业务。(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2、会计业务。(1)设计财务会计制度;(2)担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其他经济管理咨询;(3)记账;(4)纳税申报;(5)代办申请注册登记,协助拟定合同、协议、章程及其他经济文件;(6)培训会计人员;(7)审核企业前景财务资料;(8)资产评估;(9)参与进行可行性研究;(10)其他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

(二)民间审计发展途径

1、提供环境绩效报告鉴证服务。从审计内容看,在具备了报告编制的相关标准前提下,审计人员可重点审查以下方面:(1)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或者隐瞒重大的环境事项;(2)验证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可靠;(3)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或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2、提供环境咨询服务。因为审计师通过视察,参加地方职业组织的会议,发展各级政府间的交往可以保持对政府环境控制部门的活动、程序和法规的了解和熟悉,能为各部门职员和企业经营人员就与空气污染、水污染、有毒物质、废物处置和外部工厂噪声等有关的政策要求、最新的法规措施和组织政策提供咨询和指导,以保证工厂对环境法规的符合性;对工厂的环境控制设施进行定期的现场评估以确定环境控制合规性的状况;帮助工厂经营人员准备上报材料(例如,应用的许可标准、各种不同的请求、排放物品资料、对违规通知的反应、合规性计划、环境影响说明、或流出物监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且进行环境内控服务。

3、对政府机关的服务。民间审计师可以为政府制定完善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及具体执行规范提供数据和经验,通过保存许可标准的记录、合规性计划和其他的须提交给政府部门的材料,跟踪合规性数据,在听证会和其他会议上提供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习领.论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N].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5.5.

第12篇

摘要:从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财务指标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问题;改进

1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1.1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1.2报表数据的的真实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

1.3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比如,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帐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

1.4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然而,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

2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财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

3.1财务比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比率都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3.2财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我们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比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比率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财务比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比率的“信任度”。

3.3财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比率为2是比较合理的,但许多成功的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而对速动比率则认为1是合适的,但不同的行业此比率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帐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对比。3.4财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有的用销售收入/存货,有的用销售成本/存货;对流动负债的计算也是如此,分子流动负债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4针对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的办法

(1)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国际惯例接轨,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

(2)注意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文件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应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注意审计报告的措辞。

(3)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5分析方法的改进

5.1注意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行业环境对本行业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一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即使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润率较低,但由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仍易于借到资金偿还债务;反之,若一个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即使各项财务指标良好,但由于市场缺乏持续增长的需求,该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5.2把经营环境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在采用趋势分析时,若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由于历史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并不代表数据的合理性,因为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指标相对历史有所改进,并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达到的水平,甚至并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同样,在进行实际与计划比较时,也要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

5.3各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各种分析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做出投资判断,而应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6财务指标的改进

(1)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

对销售利润率的修正,理由有二: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已经是企业的存在状态。在实际中有些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按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净利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获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划分不明显,在选择计入主营收入还是其他业务收入时,企业操纵性较强,所以新会计准则在编利润表时不再区分主营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基于此,修改后的公式为“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更能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对权益净利率的修正,原权益净利率的分母用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值,这是合理的.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的不同而使计算值不同。因此,修正后的公式为“权益净利率=净利润/(年初所有者权益与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分配的利润)

(2)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划分已不明显,若仍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这些指标已显得不够全面,所以分子用“营业收入”比较好;另外,对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也要作适当修正。原比率分母用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但由于账面上的应收帐款是提取坏账准备后的余额,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人为操纵,也减少了可比性,因此,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分母用“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提取的坏账准备”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