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4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必修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五个系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多,所给的教学时间少,需要语文老师动脑筋、巧实践,让每个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有所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近年来,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专长和兴趣爱好,选取“诗歌与散文”系列,在对选修课和必修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相同之处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大体也相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点是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但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的一部分。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也不能让所谓的新的方法左右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例如《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吗?没有这样的必要,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可能,因为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是必须遵循的,该学习的实词虚词等一个也不能少,不能因为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课中就可以无视这样的基本规律。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不同之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基础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更侧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基础性与均衡性,它由五个模块组成,它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在体现课程基础性的同时,则更注重了学生特长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它由五个 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使学生选择的灵活性更大,选择的空间更广阔。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必修的“基础性、均衡性”特点,选修的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因为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不同,它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教学的要求理所当然更高一点。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考虑学生参加高考的实际。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容量与必修课可以适当加大,教学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文本的处理,更不可面面倶到、按部就班,应该精心整合、大胆取舍,而且它要求活动多一点,为学生的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尽管不同的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和必修课相比都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式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教学中应该加强专题意识,以更好地营造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共同基础,多样选择”,是新课标设计选修课程的基本理念。就目前所见到的选修教材,容量准备都超过其预设的学分所规定的教学时间。选中再选,将是选修教学的共同特点,即在所选择的模块中仍可以或者说仍必须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选修课给学生更多一点自主,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一般说对所选择的内容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以更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和提高。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关系。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议题集中、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功能,理论性较强,但它不是课堂中的一个局部环节或随意性、添加性的教学活动,需要较周密的计划与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时间要求也较高,在实践中有时需要一节课甚至几节课来完成。
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形式丰富一些。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此类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例如,在《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用专题探讨教学指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教师给出书目《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让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散文”进行专题探讨。弄清楚“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并在此讨论上继续延续专题式探讨,品味余秋雨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而探讨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教学案例〕选修一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总结,让学生对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有清晰认识。从而对她的所有诗词有非常准确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诵读《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永遇乐(落日熔金)
二、下发当代散文家梁衡《乱世中的女神》全文,快速通读
1.在了解她生平的基础上,回顾《声声慢》。请学生从生平遭遇的角度分析她的创作心绪。
2.指导学生从生平看其写作特色,找出分水岭。
3.指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意境和写作手法,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来。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文学的形象性、以及文学欣赏的想象性和创造性,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很多教师都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甚至理性的总结。的确,语文教材里选编无不是经典,它们自与其他名家名篇,包括有关的文献或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自然给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上此类型的课时,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版块为例,我尝试让学生去体验自己进行教学的乐趣。第二单元有6首诗歌,我把学生分成6组,要求每组学生尝试讲解一首诗歌。我在简要讲述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写教案的基 本要点后,让学生进行准备,从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到讲课等,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在诗歌主题、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的自学,我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也不错。在以后的宋词教学中,我也陆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比较教学中,教师不用说太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两首背景故事一样的诗歌进行鉴赏,其过程有趣而丰富。此时,教师将几个高考考点(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巧妙贯穿进去,效果好又不死板。
(三)角色扮演教学强调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其特点是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使实现学生爱好和特长的自我组合,因此我们要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的读排演教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有六篇古文,任务很重,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心仪的一位历史人物,查找他的有关资料,用舞台剧的形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目的: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
2.通过活动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排演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3.通过让学生亲自表演、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方案:
以全班学生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组织,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搡作步骤如下:
1.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全员参与申请,每位学生都要写出书面申请材料,内容包括怎么确定演员人选,如何进行排演,有什么创新性的设计等等问题。通过此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研度文本,同时学习如何化阅读文本为舞台剧本作品。
2.选拔若干名演员。同样是要求全员参与,每人写出一份篇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你愿意扮演哪一个角色,并说明理由,你为什么不想扮演其他的角色等等问题。通过本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研讨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给出一定的评价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以上两轮选拔中积累的文字内容为学生上讲台宣读和介绍自己写的书面材料,师生共同评判,最终确定一名导演和若干名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观看和评价后,再推选出一名最佳演员,颁发“最佳演员奖”给以表扬鼓励。
4.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会背诵原文,而且还要会翻译课文,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大致可以分为“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个部分,而其中古典文学的具体表现即是对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我国文学灿烂历史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根基。从文言文中了解文学的初始形态,也从文言文中掌握国语发展的新生方向。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文言文,是深具古典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具有行字简约而含义无穷,寥寥数笔却语法精妙的特点。这既是文言文在文学上独领的美的体现,也是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迷惑点。“太隐逸而难以知其真意”这是文言文学习者普遍的学习感受。这也就导致了如今文言文学习的两大现状:第一,受教者用功努力,依然难解文言文的真意。第二,教育者板书一大堆,学生依然稀里糊涂。
二、文言文学习有效性攻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学习
我们教育者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常常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样讲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常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塑造学习原动力”这样烂透心头的话,这样的话虽然陈旧,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真理。因为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1.让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独特的美感,以“美”示人
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苏轼先生的《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在提及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句法结构时多多谈论文章内容描写的美丽场景,文中皓月当空,水阔心平,更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精妙乐声在耳畔回响。再者可以在课间中配上相同意境的乐曲。
2.开设文言文相关的小比赛,增添教学活力
许多人谈及文言文,似乎总是会想到“老古董”,“严肃庄重”,“沉闷无趣”这些词汇,事实上这是对文言文的一种错误解读,教育者需切记不要受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而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变得刻板严峻。
比如,我们在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这一《战国策》名篇时,我们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小小的文言文话剧表演。由同学们分别来扮演荆轲,秦王,太子丹,秦武阳,樊於期,高渐离等重要角色。将文言故事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重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力《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内容。
(二)转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以方式改变效果
1.情景模式教学
人的发展来源于对外部事物的不断感知,因此的坏境是重要的影响成分。就像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表现得恭敬有礼,而没受教育或是受到偏激教育的孩子傲慢自私,一定的文化坏境会对人产生重要的感染性影响。同样,在我们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情景环境适宜的课堂总是比毫无情景可言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学习兴致更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中一定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就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
比如,我们在讲解第三单元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时,我们就可以先对文章写作的背景,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文人风雅之事为同学们进行一个介绍,让同学们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融入《兰亭集序》的氛围之中。
2.诵读式教学
事实上,诵读式教学在幼儿园小学等初级教育阶段是使用度最高的,在小学班级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将这篇课文读一遍”。或许这样的方法让部分高中教师觉得难脱幼稚,因此对采用这种方法产生一种抵抗情绪。而事实上诵读式教育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讲解韩愈先生的《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说理型的文章,不具备故事情节,有些学生可能就会开始脱离学习去讲小话,做小动作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全班对《师说》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全班诵读。这样既在顷刻之间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又使得学生们在诵读中对文章内容有了更好的了解。可谓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三、总结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者“传道者”的角色,对高中学生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作为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文言文教学要始终以受教育者,即学生为主,在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认知规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实际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和推广的态势迅猛,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促进农村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堂效果越好。这就让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成搞花架子,让语文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整合应该让广大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学生方面,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受经济条件制约学生宿舍基本没有电脑。虽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是课堂之外,学生真正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多。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二、面对现状,促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一)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内容。比如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能力普遍较差,在学生高一学习必修一文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弄一个古文阅读微课,可以介绍一些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和实词的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古文的翻译方法等,先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古文的学习方向。微课在高考复习中应用更多,高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制作高考复习内容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内展示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古诗鉴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微课,比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等。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就能掌握古诗阅读、欣赏的方法,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分数。
(二)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网络,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满足学生的无限信息需求。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的处理语文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校园网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地点。校园网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中得到了共享,教材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打破了语文教师对知识的霸权地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步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课外内容,丰富知识,拓展能力。
但是对于农村高中学校而言,建设校园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技术上的不足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深度合作,以及语文学科老师间的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由信息技术老师设计校园网程序,各个集备组语文老师负责上传不同年级教案和学习资料,供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三、通过创建QQ群等手段进行网上及时辅导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肯定,自主、合作的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QQ群创建用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难题,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感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老师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微课、校园网、班级QQ群都很好的促进了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环境灵活变动,将来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绪常 龚明斌《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而课程改革的实施的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只能是“水中月,雾中花”可望而不可即。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所思所悟整理如下,请大方之家指教。
落实虚实结合教学理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智育与美育结合,推荐不同篇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由于传统语文教育中“读死书”惰性思维并未根除,再加上某些教师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书本结构的正确性、权威性,来强化学生“唯书是从”,“生搬硬套”地去依赖、迷信必修教材的意识。其结果,学生应有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诉求未得到重视,反而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
这种做法违背了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现代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只重视智育这一“实”的方面的落实,并不足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反而会损害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减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应该推荐不同篇目,丰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性认知,重视美育这一“虚”的方面的落实。例如,可以推荐《窦娥冤》《生命进行曲》《凤蝶外传》《婴宁》等不同风格的文章供学生学习,这些篇目未必对高考应试有明显的帮助,但对学生认识生命、社会,感知生活中的美有切实的帮助。
2.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虚实两个方面的需求。
学生不仅有提高语文成绩的实际需求,也有享受语文魅力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需求。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通过预习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必须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语文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使他们能从语文教学中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关怀。
3.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从直线型的实用呆板型转化为弹性化的虚实结合型。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备课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如走队列般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尽的。如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提问哪些问题、哪些学生,预定每个问题标准答案,甚至在一些学校的听课评价中也会落实教师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从而断定教师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这样的教学过程尽管是真实的如同眼前的大山,但却显得过于呆板。缺少了学生思维与情感投入的灵动,必难使课堂教学成为一幅风景迥异的山水画。
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这样进行的课堂教学,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旁观与放任,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恰恰是教师的观念——将学生真正作为一名平等者与自己共享语文课堂。这样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的及时捕捉和精彩点评,这才是真正对学生学习语文最大可能的潜力挖掘和情感关怀。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语言教学,但语言按载体不同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生学习书面语言,而任何一项重要语文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所以应该按文体组织模块儿教学,突破单元的限制,这有利于自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精神,有利于考试。不能用描述过程和方法的词语表述课程目标。
关键词:模块儿教学 课程总目标 课程主要目标 书面语言 学分
2009年秋季,我校正式进入新课程。我是我校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师。现在,必修5已经教完了,回顾一年半的语文教学,觉得老师们还是单元教学,单元检测;考试还是以百分计,用综合卷。并且“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都随意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没有专门的教案和明确的授课要求。
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可动摇的方向。“模块儿教学”确是语文教学最后要走的道路。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人们的模块儿意识如此淡漠呢?我认为是人们对语文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导致现有的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所致。对语文的本质认识不到位,“课程总目标”就无法确定,而课程总目标正好决定着“教学体制和评价方式”。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里说:“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我认为,把有递进关系的这五种行为或称之为“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不科学的,它们应该是达成课程总目标的方法或途径,如果把它们当成课程总目标,那么是不是课堂上有这种行为就算是达成目标了呢?显然,这是说不通的。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上话语理论的兴起,许多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比如,美国。他们在初中阶段,以“文学”作幌子,狠抓“语言训练”,把“语言学习”当作课程的总目标,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是我们国家很多人想全盘借鉴的吗?所以,对“语文本质”的认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的瓶颈。
那么,语文的内涵到底怎样界定,才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语文,是用来学语言的文化”,而“书面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摘自已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初中)》(2009年4月)的自创论文《揭开“语文”神秘的面纱》一文),并且学生对口头儿语言的学习不是从上学学《语文》才开始的,所以,在学校里,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学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学好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会进一步促进口语的发展,显然,从整体上看念过书的人,总比不念书的人更会说话办事。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毕业后就不会说话了,在必修课里我们把口头语言作为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途径就可以了,这样,口头语言的学习即使在课堂上也不会间断,更何况选修课里还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帮助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语)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实践,争取让学生边学习,边运用,对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训练。这样,语文必修课基本上可以划分成“阅读”、“写作”和“书写”三条主线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文体模块儿”教学、写作专项训练和书写(初中必修、高中选修)教学以及校本课程内容教学(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置)。现在,我们仔细想想,现行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梳理探究”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法?既然是学习方法,那么它适合阅读教学,就不适合写作教学吗?我听过一节初三的作文指导课,因为涉及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老师采用的就是“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方法是随着内容而变化的,怎么可以用一个模块专门学习“学习方法”呢?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吗?再说“名著导读”模块儿,它和“阅读鉴赏”在概念上没有交叉吗?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完成了《红楼梦》的导读,“阅读”是“读”,“导读”也是“读”,为什么要单列一个模块儿呢?不难看出,现在正是由于模块儿较杂,模块儿教学评价又跟不上,老师们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们学校,我就没和别人交流过一节教“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课,而在全国范围内“写作依附于阅读”的状况,也没能得到根本扭转。我想,为了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配合,共同为学生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服务,阅读内容,要按文体编排,突破狭隘的单元限制,编排成一个个“文体模块儿”,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科学有序,并上升到规律层面,为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都用半个学期进行教学,学期满,进行“模块儿水平测试”,计以学分;不太重要的文体模块儿或校本选修课程,可用四分之一学期进行学习和测试。如果与阅读教学同步,写作教学自然会“科学有序”,每半学期和阅读一起进行一次“模块写作水平测试”,可使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即除了“应试写作训练模块儿”以外,其他“模块写作儿水平测试”都紧密配合当前的阅读教学,例如,教“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儿”,除了自由练笔之外,主要写作任务就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与鉴赏”,因为有“模块儿水平测试”紧随其后,进行激励性评价,我想写作教学的弱势地位会立刻得到扭转,这样,学生的知行就会达到空前的统一。如果高考再施行“阅读”和“写作”分项记分,老师们总有横向比较教学效果的机会,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就会展开,新课程改革也会水到渠成。
现在的单元教学,和改后的“文体模块儿教学”相比,显然是比较狭隘的,它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整天走马灯似的换文体,既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形成,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所以,必须突破“单元”的束缚,在教材编写上,进行“单元组合”,即扩大为“文体模块儿”,这样,探究性学习(专题学习或综合性学习)会自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牛不喝水强摁头”。这样,真正意义的模块儿教学体制就建立起来了。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作为在生存中挣扎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以十二分的勇气,把自己平日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对模块儿教学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磋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使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早日走出困境,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语文教师角色迷失
首先,语文教师缺少必要的素养。素养是近乎本能的表现,是不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外部压力、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做正确的和应该做的事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养:人文思想、钻研精神、强健美好的人格;还应具备这样的能力:教学科研、运用策略、个性解读、语言表达等。但是有些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能力素养远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次,语文教师读书不够丰富。教师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又如何使自己具备对语言文字的细腻感受能力?教师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鉴赏文章?教师有了一定的细腻感受能力和较宽的阅读视野,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以语言为核心,才有可能更好地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少教师的阅读视野仅限于手头的教材和教辅材料。盛庆丰老师谈到语文教师读书的意义时有这样一句话:“做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与书的本能亲近,甚至是痴迷,也许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字背后的生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可见,语文教师的人文思想、个性解读能力也是在广泛阅读中形成的。教师有了个性解读能力,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本色。
再次,语文教师缺少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师要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师自身的定位――从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教师应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正如康学海对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所做的定位:“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还要成为班级体活动的参与者。语文教师还应该是良好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者。”教师还要有以合理的课程目标为教学核心的理念。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和教案设计时,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几种能力进行。
二、语文教学环境要素缺少配合
教学环境包括参与教学的教育者、家长和负责教学的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还有由以上几种因素及社会发展趋势所构成的社会导向。教师要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还依赖这些教学环境因素的积极配合。
首先,参与教学活动的教育者对语文素养未能准确理解。目前,科任教师和教学主管对语文这个学科的认识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教学主管认为语文是一门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所以当教学课时紧张时,会首先考虑压缩语文的课时;学校领导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是源于功利的目的――更高的均分、更多上本科分数线的人数。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在教学育人方面,应该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育身心健全的人,而不是考试能得高分的机器。如此,语文教学才能按照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围绕着自身的课程目标,正常地进行。另外,我们要注意到语文学科的内容不只是固定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语言素养,并且,学生的语言素养中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都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虽然参与教学的教育者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观念与他们自身对语文的认识偏颇有关,但不得不承认,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还源于那高高在上的高考指挥棒,这根指挥棒就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
目前,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强调要淡化用分数、名额来衡量高中学校的办学业绩,但是又没有给出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评价机制。“所谓学习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评价对象的学习状况,全面充分地揭示其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范式与传统的量化学习评价相对应,它主要通过成长记录的方法,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制定了这样的评价范式,但是没有确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因此,这种科学的评价范式落实起来就大打折扣。对教学的评价应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可以制订学生学习性评价;从教师角度,可以制订教师教学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进行改善,还应该从教师的知识、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
再次,家长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有误。家长对事物的看法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事物的认识。现在的家长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家长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大概有三种:一种是毫无了解,任学生由自己的态度学习语文;有的家长态度与学校主管一样,就是语文学科花费时间和精力多却不易出成绩;最后一种就是和其他科任教师一样,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理解狭隘。而目前的社会生存与就业压力,使人们的心态变得功利和浮躁;这样的社会导向最终导致家长的心态更加急躁、功利,处在这种社会导向中的家长、学生都会变得功利,因此,对有着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自然就不会重视,以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为目的的本色语文教学也就很难有效落实。
【关键词】教科研 课堂模式 开路 护航 演进
教科研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之一,而课堂模式改革是当前课改的热点,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年来,笔者也走了一些课改名校,远到山东杜郎口,近到户县六中,并雄心勃勃地开启了自己学校的课堂模式改革。
但是任何改革都应该因地制宜,从而最终彰显个性,不能把其它学校包括名校的东西拿来照搬照用,这样就必须加强教科研工作,设立相关课题,以教科研助推课堂模式改革。
1.改变观念,提升理论,为课堂模式改革开路和导航
经过5年的课改尝试,我发现,最难改的往往不是技术层面,而是教师的观念,一旦教师真心实意地接受和投入课改,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如今大部分学校领导都安排了,但课堂没有变化,说明老师有顾虑。因为这绝不仅仅是模式或方法的欠缺,而是要改变一种生存状态:抱着大学趸来的商品,销售到老,无需进货,一个人讲着教案上的东西,没有挑战,毫无风险,当然容易得多,这是大多数老师习惯的生存状态;而时时洞悉社会的日新月异,处处应对学生的思想火花甚至思维碰撞,是部分老师不愿和不敢的。所以改革的破冰之旅要破两个冰层,一是惰性,不愿看书,不愿学习,不愿思考;二是虚荣心,怕课堂上的临时生成,自己解决不了或解决错误,伤了师道尊严。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教科研解决。
教科研的理念灌输能帮助老师认识课堂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例如学习美国埃德加?戴尔创设的“学习金字塔”,教师了解到在各种学习方法中,“讲授法”是24小时后平均保持率最低的,只有5%,依次升高的是阅读法(10%),视听结合法(20%),示范法(30%),小组讨论(50%),实践练习(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90%),在这样一组实验数据面前,对传统教学继续留恋就是对学生的极其不负责任,使教师们意识到讲授法是最为低级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课改从老师的自身革命开始。
又如引导教师研讨“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可以领悟到差生或学困生蕴藏着更大的教育价值,因为他们距边际尚远,加大投入很可能比优生的回报要高,这也可以促使老师在课堂上给学困生足够的耐心和机会,便于实现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人人是主人的理想。
教科研的理论提升能帮助老师树立信心,从容驾驭。在课堂模式改革中教师发现,如果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将不能保证学生对文本或教材的自觉及深入探究,如果只是满足于上课开展合作学习,恐怕会面对一群没有准备的头脑,就有流于肤浅和表面繁华的危险。面对这一问题,面对认知习惯和功能还不够健全的学生,我们在教科研活动中学习了“任务驱动法”——教师在学生合作前,布置或共同协商出本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先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合作内驱力的方法。这不仅为传统的预习找到了理论根据,而且程序、规格又明显高于一般意义的预习,所以教师们主动提出,编制和有效使用学案将在课堂模式改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课改之路便愈来愈明晰了。
2.创设模式,突破方法,为课堂模式改革保驾和护航
课堂模式改革之初,往往需要设立一定的模式,以便规定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如何依据校情确定恰当的模式,在这里,教科研又有了用武之地。
我校属于农村高中,综合素质高的优质生源极度匮乏,但每个班每个学科都有优秀的一群人,如何发挥这部分人群的辐射作用,带动学困生进步,成为教科研的一个重点;而各门学科优秀生的组成不同,不能固定搭配,成为教科研的一个难点。经过充分研讨交流,我们推出了“同师同志同桌同学”动态走位课堂模式:
取意“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同桌为亲,同学为伴”,寓树立理想、收获友谊的德育目标于同桌同学的学习模式之中,基本方式是由一名优生与一名学困生结成同桌,二人一为师友,一为学友,课前、课下,师友帮助学友学习,上课提问,学友必先回答,回答不出或错误,方可由师友补充,所谓“换位”,指各学科的师友学友组成不同,所以不同学科的课堂座位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动态的班级管理。
这种模式,保障了学困生的话语优先权,充分发挥了优生的帮扶作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走班制的思想。
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善于提炼教材中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内容,找不到互动的途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教科研活动中深入剖析教材,挖掘亮点,直至拿出范例,形成成果。所以,今年我校语文组申办了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组员分工协作,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5本教材阅读鉴赏的全部文章进行探讨,给每一课至少找出一项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并设计出实践训练方案,从而保证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项成果结集为《高中语文课内实践资源开发与设计》,以教科研实绩给模式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有效的课程资源。
3.掌握校情,随顺变化,为课堂模式改革造血和演进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再好的课堂模式,若停留在原处,势必逐渐僵化落后,直至衰亡。所以我们必须组织教科研力量,研究社会发展、教育形势、学校定位、学科特点、教材内容等,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勇立潮头,开拓创新。
山东杜郎口人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最初采用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式课堂模式,5年后改为“10+35”模式,目的都是让教师少讲,让学生多练,他们动得早,做得很精彩,但好在并没有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他们不断地调整、修正自己的模式,又出现了“336自主学习”模式,今天则提倡“科科有特点,人人有风格”的更为自由开放的模式。
我校也清楚这一点,“同师同志同桌同学”动态走位课堂模式的灵感来源于青岛市即墨28中的“和谐互助”模式,但我们没有机械照搬,而是进行了科研的理性分析,认为每一科优生和学困生的组成是不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模式呈现了动态的特点,比起即墨28中的静态组队来,是一种适合自身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这种形式,校本课程犹如教学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它绽放出的异彩和散发出的幽香吸引了广大教师。校本课程使教师的视野开阔了,使教师的思维活跃了,使教师的观念更新了。尤其是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变换了角色。
近几年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它无穷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为了选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我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去检验。如编写“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部分,我先把课题定为《唐诗吟诵》,我搜集了大量资料,设计好教案,没想到报名参加者甚少。因为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的唐诗很多,课题没吸引力。我再把课题改为《戏曲欣赏》,学生由于欣赏水平有限也不喜欢。怎样选一个皆大欢喜的课题呢?我想一要新颖,二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三要有生命力。于是我又把课题拟为《集会交友旅游赚钱――对联的妙用》,报名者如云,课堂中听课者爆满。这给我有益的启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多年来我在教学中,过多的考虑自己的爱好,走的是“我教我喜欢”之路,学生喜欢不喜欢呢,很少去考虑。尤其在课程资源方面,总是拘泥于课本,把吃透教材奉为“圣经”。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来自课本,还有图书馆、网络、社区、乡村、名胜古迹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课程内容的深浅优劣,学生才是“试金石”。内容好,课堂就有人气,教学就有活力;否则,课堂教学死水一潭。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我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的观念形成了,实现了由教教材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角色转换。不管上什么课,我总是主动地去开发课程资源,或读报纸,或查网络,或参观访问……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
为了设计好校本课程,我买了《对联集锦》《对联趣谈》等书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有关对联方面的书刊;经常上网搜寻有关楹联方面的资料;外出旅游游名胜古迹时,抄录亭台轩榭上的对联……这样,我的视野开阔了,知识面宽了。如原来我对“平仄”知识掌握不多,通过对选修课的教研,我了解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常识,弄清了对联音韵变化规律。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必修课中讲古诗文的韵律时就轻车熟路。由于我收集了许多名联,在授必修课时顺手拈来。讲《离骚》时,我吟诵“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讲《药》时,我把“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作为开场白;讲《指南录后序》时,我用“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用对联评议人物已成为我课堂的一大亮点……校本课程为必修课引来了活水。以前我总是认为教师重要的是驾驭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就可以了,自己变成了使用课本的机器。现在,我认识到教师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面,积累知识,不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老师,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启用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我经常把课堂移到校外,走进社区,走向乡村,走进景区……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大语文。春节到了,我让同学们抄下小区或村庄上住户门前的春联;清明、国庆等节日到了,我让大家去踏青,让同学们记下寺庙祠堂、亭台楼阁上的对联;双休日,我让同学们去收集店铺门前的对联……在校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经常把校外的东西拿到校内来讨论,如有副对联“活水无弦万古琴,廊桥有阁千秋画”,有位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上联与下联位置颠倒了,根据平仄规律,上联末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字一般为平声。以前,我的语文课总是不能走出教室,走出书斋,学生听课郁闷。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有了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向生活学语文,我的语文教学变得洒脱大气了,它让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校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为了校本课程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我关注起广告、短信。我把那些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广告、短信拿到课堂上讨论。如“孔府宴”酒广告:“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把“酒”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很有特色;“联通”广告:“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把标志和品牌名称融入广告妙语中;短信“感情欠费,爱情停机;诺言空号,信任关机”,一语双关,很有趣味。我把这些广告、短信分析后,让同学们再找一些来讨论。有的说:“‘现代’汽车广告‘驾驭现代,成就未来’,‘现代’一语双关,语意有哲理。”有的说:“短信‘祝愿你致富踏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后面可以看做宽对,用上烟名,有幽默感。”这些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东西给课堂增添了魅力。原来,我不喜欢接纳那些搞笑的新东西,不关注什么广告、短信,排斥网络语言,教学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现在我认识到,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是新事物的开创者、最先接受者和传播者。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开发和利用。”教师长期扮演的是“教教材”的角色,不能批判地使用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去寻找校外资源,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等作为教材,不知不觉中教师担当起“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角色转换了,教师“用教材”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在教学中能大胆创新,教师的视野开阔了,认识提高了。校本课程让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教育资源
一、了解教育资源的定义
一般人看来,教学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到的一切资源,包括教科书、课件、挂图、工具书、地球仪等等。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有失严谨,并不科学。乌美娜教授曾对教学资源定义为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则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
(1)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2)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
(3)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
二、辨析教学资源的定义
要弄清教学资源的定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一组概念,那就是教学资源与课程资源。它与课程资源的不同之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2)教学资源包含于课程资源之中,是各地区、各学校课程资源中差别较小的那部分。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主要是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差别较大,而课堂教学资源虽有差别,但相比较课外学习资源,这种差别要小一些。
三、理解教学资源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教学资源”的定义也有很多。顾长明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中小学教学资源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归因及建议》)。这个定义主要强调教学资源和课堂的关系,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教学资源是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课上和课下)的软件资源,不涉及硬件、环境和人力资源。从载体形式上,包括计算机、电视、幻灯、投影等各种载体,也包括模型、标本、实物等等。从表现形式上,具体包含文本、视频、音频、数字等资源。这种定义主要从软硬件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教学资源属于人的智力资源。则教学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它是具体的,可感的,而非抽象的。智力资源类型多样,有些属于不可具体感知的,如思路、想法、经验等。只有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的用于教学活动的智力资源,才属于教学资源。
其二、教学资源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活动,应用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检验和改进。脱离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是无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也不能称之为教学资源。
其三、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物,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资源,如教师制作的一个小模型。鉴于这个特点,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是不能概括完全的,它甚至具有地域色彩。
其四、区别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应与教育资源(或称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区分开来。因为教学设施具有共性,不能体现教学资源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份相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室内用于教学活动的黑板、黑板擦、三角板、圆规等,不属于教学资源范围。而教师制作的小模型,因为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因此具有了个性,所以属于教学资源。比较一份教案和一张三角板,脱离的课堂教学的教案没有任何意义,而三角板只有用在课堂上,才称之为教学设备,用在木匠师傅手中,它就不能称为教学设备了。教学设施不用于教学活动,同样可以有其他用途,如教室,如果不用来上课,还可以做库房;而教学资源则不具有这个特点,如教案,如果不用于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综上,对教学资源的理解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本身(或加工后)带有教师鲜明个性色彩的一切智力资源的外在实物表现形式,包括教材、教具、教案、课件、试题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我在学校语文组开展《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校本研究以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如何才能处理好它和必修课教学的关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落实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这些都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经过几轮的探索,由此我认为,教学效果可以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一、走近诸子,感受温度
先秦诸子散文虽时代久远,有较深的哲思,但它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感受到诸子其人可敬,更要感受到其人可亲,读其文,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
譬如,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孔子、孟子是圣人,大思想家,因而也肯定是冷冰冰的,板着面孔的。为消除这种误解,所以品读“论语选读”章节之前,我制作了课件“走近孔子”。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
1.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2.华夏大地多个地方举行祭孔活动;
3.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大厅里悬挂孔子画像;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人击缶齐诵《论语》;
5.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的巴黎宣言,呼吁人类在21世纪的更好生存要从2500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然后节选了孔子二三逸事,还播放了电影《孔子》的片段,其中孔子周游列国落魄时听到别人说自己是丧家犬时,嘿嘿一笑,说真是像……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恰如一个在自己身边的智慧老人,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却又大大超出常人:他在苦难面前拥有一腔救世情怀,探求着从伦理的角度构建“礼”,从道德的角度构建“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救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而讲孟子前则先结合《后汉书・列女传》中有关孟母的介绍,通过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孟母留孟妻等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孟子其实也曾经顽劣异常。
这样,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亲近诸子,感受到他们切实的温度。有了文化的认同、心灵的贴近,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读懂文本,体悟深度
学习《先秦诸子选读》,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因为《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价值重点体现在人文性上,学习文化经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视字词句的疏通和诵读,以致“读《论语》不知《论语》”。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试的功利性使有的老师和学生干脆将其变成普通的文言课,用大量时间去疏通、翻译文字,这种做法费时费力,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小学而大遗”。因为先秦诸子的散文语法句法并不典型,还有很多字义非常生僻。所以,教师教学中应重点应引导学生把握诸子思想内涵和精髓,体悟它的深度。
蹲点学校的“导教案一体”校本研究对《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设置的要求体现了这一点。字词句的梳理放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的检测,上课的重点是对文本的探究,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
譬如,我在教授老子的《有无相生》时,引导学生利用《全程设计》和工具书,粗知文意后立马探究其内涵。老子是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在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和贴近其生活实际的论说作浅显的诠释。比如,老子证明“无”的价值,典型例证来自日常经年,就是对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看着学生会心一笑,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老子》中隐藏的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融入自我,获取高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有学生质疑:“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因为他的这个疑问,引导学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课堂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学习《东海之大乐》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长此以往,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此外,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无根豆芽、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有无相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进而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才是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的最高追求。
结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探索中,我尝试着用我对经典的领悟来拨动学生的心灵的琴弦,引领学生感悟经典,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其间收获与遗憾并存,那片浩瀚的大海,那片无际的晴空,我只能引领学生进入,希望他们能如鲲鹏般“游于无穷”。
参考文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本学期我担任高一__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高一__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任教务处主任职务。
一年来,在教务处我主要和张副主任负责高中部的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督导等工作。初入六中我用九个字形容: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在工作中,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一年来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现就本学期的工作述职如下,恳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指导。
一、一丝不苟抓常规,常规不失落
常规工作约定俗成,是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一年里,教务处自始至终保持着常规工作的“本色”,在做好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让常规不失落,永葆常规工作的经常性、规范化。一是抓好常规教学,由于敦促到位,检查及时,教师们均能按要求备够课,备好课,上好课,做好常规工作。二是组织好高中部每周校级公开课,几乎高中部所有教师都能拿出一节或几节课供全校教师观摩,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迎接了教研室对我校高中部教学工作的听课调研。在领导的总体协调下,对当天的工作做了具体、详尽的安排和布置,所听的8节课绝大部分质量较高,受到教研室领导的好评。四是配合电教中心做好教师每次考试教学成绩的积分计算并作为六横九纵考核的重要依据并督促教师做好试题分析,学生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五是在全体高中部全体教师的配合下配合高中各年级组组织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使的考试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考试结束后,对每次考试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质量分析。六是与教科处成立联合督导组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组活动情况等业务常规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督促。
二、持之以恒抓教研,教研不虚浮
学校的教研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本学期高中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工作,一是高中部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每周教研活动,在各教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或指导、或交流、或评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二配合张主任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比赛,经过认真的筛选,高中部推举出高玉芳老师和侯秀芬老师代表本我校高中部参加市教育局的比赛,并最终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为我校赢得了荣誉。三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研读、分析、总结高一语文教材,做好教材分析中考考等点总结工作,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肯定。四是协调教科处组织召开了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汇报会,并组织赴杜郎口教师上了一节汇报课,效果较好。五是鼓励高中部教师积极或参加论文比赛,一年来多位教师论文在市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六是组织高中教师赴骈山中学,邯郸十中,高北中学等学校,参加学科研讨会,观摩会等。
三、理直气壮抓质量,质量步步高
学校的生命系于质量,质量的优劣在于课堂,本学期,依据开学高教学计划提出的教学工作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思路,高中部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依照教学工作计划,如期每周进行公开课活动,并带动,号召高中部教师都参与到听课活动当中,每周评出的课堂质量都较高,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二是积极鼓励引导高中部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始终树立质量意识,利用周公开课活动,结合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或刚进入高中的教师及时的进行交流和反馈,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听课有效,上者有提高的目的。四是协调和指导高一毕业班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因地制宜抓活动,活动促发展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课程一个有益的补充,本学期,我组织了以下活动。一是配合高中语文教研组组组织高中部学生参加《语文周报》全国作文比赛,共有263人参加,截止目前共有124人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暑期还将角逐一等奖。二是配合高一年级组组织高一全体师生召开高一一模质量分析会,高一优生座谈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高二年级组,组织召开了高二教师期中质量分析会,配合高一年级组召开了高一教师调度会等。
此外,还从学校的大局出发,做好了其它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说明。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本学期由于计划外活动的增加,使得本学期的活动显得较多,致使深入课堂,深入教师的时间受到的冲击,虽然一直秉持着,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但实际走得不是很近,使得抓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计划做的不是很好。
二是对过程性的管理与指导检查做得不好,有忽冷忽热之感,很希望有计划性但没有做到计划性,使得有些环节放松。
三是对有些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很好的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没有勤动脑思考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办法。使得有些教研活动氛围不浓厚,教师对待工作热情不高。
四是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开创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意识和魄力。
五是本学期对高中部教师的高效课堂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谢谢大家!
教导主任工作报告2
尊敬的各位领导:
____-____学年度本人任教导处主任,兼任高二年级(10)(11)班化学教学工作,现将一学年来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一年来,本人能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认识水平,以身作则,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通过业务培训、阅读管理书籍,积极听取各种指导建议,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力求用理论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在学校领导支持和关怀下,在教导主任的领导下,认真履行教导副主任职责,协助教导处主任贯彻落实所分管的工作,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1、在每学期初制定了教导处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行事历。
2、修订《泾干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等多项制度,使管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加大教学常规、质量的检查、监控力度,完善了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对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备课组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督促,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年终考核和下学年的工作安排及评优树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5、制定了《高一高二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奖励方案》,充分调动了基础年级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成绩都有突破性的提升,高一、高二大部分学科成绩在全市排前五名,其中高一的数学高二的语文排第三名。
6、始终树立质量意识,利用备课组活动,青年教师赛教活动,青年教师座谈会,深入教师课堂听课等方式,积极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达到共识。不但加强自身,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7、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电教资源、网上教研中心资源和多媒体教学,以满足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需要。
8、协助高三毕业班领导小组做好各项工作,本届高三毕业班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9、服从学校的安排,担任高二(10)(11)班化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多启发,善引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任教班级化学成绩位居年级前列。
三、存在问题
1、教学管理的理论水平有限,经验欠缺,仅凭着满腔热情和教学经验工作,许多工作有待改进。
2、教学观念急需更新,新课程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加强教学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3、教学评估不够科学。
以上是我对一年来的工作的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为泾中再创辉煌尽的力量。
教导主任工作报告3
本学期在董事会、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围绕开学初提出的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教务处在教学中的指导、服务等功能。工作中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学生服务,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认真规范,抓好常规,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
1、认真抓好各项教学常规。
(1)每学期三次教学业务检查(即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每循环抽查教师业务,在教研会上通报;
(2)每循环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3)每循环至少举行一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4)配合督导室、教研室对教师的备课、作业不定期随机抽查;及时通报,及时整改;
(5)不打招呼,推门听课;
(6)每天抽查教师的上课、办公、辅导情况等。
2、加强考勤检查。教导处坚持每天抽查教师的在岗情况,严查擅自离岗,中途退岗现象;重点抓好一早一晚,加大早晚自习的检查力度;基本杜绝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工作考评方案》,设计教学常规检查记录册,每天有检查,有记录,落实到人。
3、抓好质量检测。
(1)各级部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召开考务会议,安排好考场、考务工作,对监考和阅读作出统一安排,确保了考试的顺利进行;
(2)考试中始终贯彻“降低难度,形成梯度,加大题量,注重基础,适度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对月考试题的命题范围,难易程度试卷结构等,作出明确要求,切实抓好命题关,考风考纪教育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加强考试的总结反馈,查漏补缺工作。每次考试结束后,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写好试卷分析,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考试中出现的薄弱班级和薄弱学科,教导处会同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认真分析,查我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责任到人。有效地促进了班级间、学科间的平衡发展。
4、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
(1)校长室、教导处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先后两次举行评教评学活动,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相关老师交流,力争最大程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学期末,教导处依据优秀教师评选方案,对老师一学年以来的教学成绩全面量化,积分考核,便于教师的调整和定级。
5、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不定期抽查教师的备课、作业、上课。除公开课之外,对于听课,都是进行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及时、全面、真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6、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按规定征订教辅用书,教导处会同校长室在学期初印发了《严禁乱定资料的通知》,并印制了《征订材料审批单》。要求资料的征订必须由备课组老师集体研究,并报教导处审核,经校长室、董事会审批后方可订阅。
7、积极开展循环过关考、学科竞赛、基础知识过关等竞赛。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级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研组、备课组命题,广泛开展学科竞赛。每次竞赛均能做到:提前通知、准备充分、精心命题、认真批改、及时总结。把竞赛作为阶段性复习、检查的重要手段。做的较好的备课组有:七年级各备课组;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九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备课组等。
8、针对双休日时间较长,按校长室、教导处要求,各备课组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布置双休日作业,并交教务处检查备案。教务处每循环抽查双休日作业批改情况。七年级备课组针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分别布置双休日作业。
9、抓好循环过关考试,七、八年级各备课组按教务处要求,在罗主任、邱主任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已形成常规。
10、抓好疯狂英语。从材料的整理规范,检查、落实到位。
11、加强对物理、化学等各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理化实验领导小组,配足配齐各种仪器、药品,确保理化实验正常进行,要求制度上墙,仪器药品摆放有序,保持各室卫生整洁。同时,加强仪器的损坏、登记、赔偿工作。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均有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12、做好中考各项工作:
(1)做好报名工作
(2)做好体育加试和理化加试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队伍建设,注重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1、提高认识,增强组织纪律性。
每循环单周一上午小自习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开会时间,下午小自习及课外活动时间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开会、活动前必须点名,如实记录,确保了活动的正常进行。每次活动要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
2、各教研组能按教导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公开课。要求:听课人数要齐,上课质量要高。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组,人数多、难度大,在张庆华老师、张智老师、庄尙席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活动开展有条不絮。
3、各备课组能认真开展备课组活动。活动时,目标明确,准备充分,能以教材为中心,每次一个重点,每次一个中心发言人;达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评课时能认真及时,直言不讳。基本达到了及时交流,如实反馈,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如:七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备课组,能认真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各项工作;邵长志、乔益民、王小响、刘永久、刘汉飞、刘明付、任化明等工作思路清晰,率先垂范。九年级的语文备课组张庆华老师、理化组张辉老师,工作默默无闻、踏实认真。
4、各教研组、备课组能结合本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九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物理、化学备课组,能以确保中考出成绩为目标,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张辉老师、冯妮娜老师、刘洪主任、张庆华老师等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为本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提供方便,做到资源共享,既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七、八年级各备课组在竞赛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循环考;邵长志、乔益民、王小响、刘永久、刘汉飞、刘明付、任化明等做了大量工作;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组长王小响老师、八年级英语备课组组长刘明付老师能自己整理材料,抓好疯狂英语;七、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邵长志老师、刘永久老师工作认真,能把积累的工作经验向本组老师推广;艺体组在姜德勤主任的组织下,体育、美术老师也上了公开课,上课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在学期末进行验收。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的最大福利,就是培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一年上路,两年过关,三年成才”。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
2、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帮带作用,把每循环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
3、开展新老教师拜师结对活动,使青年教师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4、通过开展“阳光高效课堂教学大奖赛”、“推门听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阳光高效课堂教学大奖赛”活动组织较好的有语文、英语、数学、理化生、政史地等教研组。张庆华、庄尚席、张志等做了大量工作。在“阳光高效课堂教学大奖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有:闫凤利、马云凤、马文书、夏勤、胡梦迪、李雅、陈海琴、张丹、刘明付、段绪芝、王永、何香梅、王冠、王旭、李想、乔益民、韩江宁、尹凤琳、李静、谢振等。
四、教科研工作:
1、本学期教研课题《阳光高效课堂》,各教研组、备课组能围绕教研课题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力争每一节课都做到阳光高效。
2、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教师的理论水平渐渐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较快,有多名教师的论文、教案或辅导学生获奖。
3、围绕“有效教学”,七、八年级数学备课组积极推行课改,实施“学案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部分经验。
五、加强学籍管理:
1、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流生。规范地做好入学、休学、转入、转出、借读、毕业等学籍管理工作。
2、加强电子学籍的管理工作,加强电子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输入的信息准确无误。
六、存在问题:
1、少数老师私自调课太多,甚至因调课出现旷课现象,应进行规范管理,填调课单,上报教导处。
2、公开课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少数教师组织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能按要求开课、听课、评课。
3、常规业务检查,部分教师材料不上交不及时;部分教师不能认真备课,或备课流于形式;作业批改不认真、不及时,缺乏敬业精神。
【关键词】化学用语 教学方法 基础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8-01
一、九年级化学教学的现状
1.现阶段的化学现状,正处在过渡时期,新教材与旧教材的知识衔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问题,根据最新对九年级化学教学情况的较大范围的调查来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各有所爱,人教版的材料考虑其实是比较全面的一本教材,它所显示出来的“活动探究”一般程度下是比较简单、安全而且接近于学生生活的,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中国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部分教师有时候对探究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全面,以至于不能真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对待实验问题。教学安排的不得当,又或者是忽略了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这一环节,都会导致效果不佳。
2.课堂时间不足。九年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形成,对于化学用语的应用实践不足且不够全面,是学生根本不能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浅出的指导,化学这门基础性强的科学性学科,想要学好,就要熟练化学用语的使用,加深对化学用语的影响。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其中对化学用语的研究也是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探索的,而学好化学用语也是起步化学的重中之重,它渗入于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初级知识中,所以学习化学用语是为之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打下底子。
3.教师教学课业重,备改实验压力过大,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得不有所取舍。教学团队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了解化学这门基础性科学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真知的学科,一味地去追求量变,就会导致质变,自然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有可能削减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现阶段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化学用语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实验验证是不够全面的,是有缺失的。实验,让化学的内容本身显得不再那么枯燥难懂,学生会从教师的教学中真正领悟到化学用语的内容,通过这种实验验证的方法,亲自去试验并得出与课本相同的方程式的结果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顿悟,原来这个化学公式是如此得来的。
2.基础性强是化学用语一大特点,难以记忆,教学难度不小。化学用语包含的基础性内容太广,教学完成之后,难以保证学生很好的掌握并运用,新版教材简化了这一部分的教学结构,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节奏稳定了下来。
三、新形式下的化学用语教学方法
1.制定适应新形式的教学目标,对于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的意义的理解问题放在首位;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要重点掌握。初中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学有所改善和提高,以创新改革为本,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并为国家培养一些优秀的化学人才。
2.那些多年教学问题上的难点、重点,即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正确书写,大多数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式的时候,很多细节都不清楚,并且对于它们的书写也并没有熟练度掌握,所以反复的强调也是教学的一大特点之一;而对于化学方程式则为进一步的对化学式的应用,前后两者是递进依存的,对于化学式的意义要领悟,对于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有很大帮助。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首要攻破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各类型的规律,将会大大简化这一教学难点。
在教学工作中,以讲解、讨论、练习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的掌握节奏,讲解要细化,从起步开始,让教学源自身边生活,让学生对首次的接触产生兴趣,讲解要详细透彻,尽可能多举例,涉及广;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查漏补缺,从而避免错误认识和错误理解;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小章小结,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将相关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以起到练习的作用,并要将综合性题目作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深刻记忆与运用的练习,自然而然便可寻到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促成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中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是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式,也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分散教学,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生活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之本。
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从例如方程式:两摩尔水通电生成两摩尔氢气和一摩尔氧气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中归纳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另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也需要教学过程别注意: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通过书写一些错误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归纳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问题。
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课堂的针对总结是辅助教学的必要任务,可根据不同课堂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采取针对性的复习与巩固,对症下药,当堂对于教学内容布置作业。
对于课后的教案整理,是对日后复习课程的准备工作,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整理并进行分析,遇到好的方法和思路要及时记录并加以运用。
化学用语的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巩固的知识点,基础的扎实有助于日后化学深度教学时的稳步进行,新人教版教材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划比较重视,要求明确简要,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知识点的应用不容小觑,另外,在九年级开设化学用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可以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知识,还会从某些方面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对于更深层次的化学有了新的期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晓静,焦桓.人教版《化学与生活》教学方法的研究 《陕西教育》 2011年12期
[2]巢宗祺,雷石等,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