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店行业发展前景

药店行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8-30 16:4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店行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店行业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 连锁药店;发展;完善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60-02

在我国药品零售领域,连锁药店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连锁药店遍布全国。但是在连锁药店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我国连锁药店发展中的问题做出对策及分析。

1药店连锁经营的涵义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店铺,在统一总部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进行共同的经营活动以达到规模优势、共享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或组织形式。与一般的单店、分店和多店经营相比,连锁店具有统一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操作、广泛布点等特征。

2药品连锁经营的优势所在

2.1 成本优势

连锁药店也有三种连锁形式,即正规连锁药店、自由连锁药店、加盟连锁药店。无论哪种形式的连锁药店,都建有一个以上的配送中心,由该中心集中进货、统一配送,药店则负责销售,改变了传统药店集买、卖职能于一体的做法。统一进货后,由于进货批量大,因此连锁药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

2.2 物流管理优势

物流是一个企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物流合理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改善,可以提高药店的管理水平。药品连锁经营一般有一个配送中心,连锁药店配送中心是承担物流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它是药品连锁经营的核心。

2.3 药品连锁经营的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

连锁药店突破了传统药店集中在特定商业中心的格局,深入居民小区或城乡结合部;一般都是24 h全天候服务,空间和时间的改变使消费者可以随地随时得到所需的药品和服务,大大便利了消费者。药品连锁凭借其强大的网点辐射力和品牌号召力牢牢地控制了许多城市的药品销售终端,抓住了广大消费者。

3药品连锁经营发展中的瓶颈

3.1 跨地域连锁扩张受到限制

目前,连锁药店的跨地域经营的地方保护主义相当严重,当地政府总能通过各种方式制造障碍。诸如:有的以稳定为借口,要求连锁药店把当地医药亏损企业捆绑式带走;有的对跨地域药品连锁经营明令禁止;有的以“垂直管理未到位、不予办理”、“本地区未开始对外地申请的受理,不予办理”等为由拒绝受理。另外,政府支持力度也不够,尤其表现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

3.2 对连锁加盟店缺乏有效控制

连锁药店企业往往把特许连锁作为扩大连锁经营的一条捷径,但由于只关心规模和数量,只关心在某个区域占了多大的地盘,而对连锁经营的规范化往往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统一,忽视内在基础的建设,导致特许连锁问题较多。

3.3 企业体制落后,机制不完善

连锁药店虽然大多实现了专业化经营,然而鉴于原来的管理基础差,穿新鞋走老路,没有超越旧体制。比如:董事会的产生随意性很大,董事长和总经理仍是任命制,且频繁更迭,造成企业经营思路的不稳定,因人而异左右摇摆,不适合企业长期发展;公司内部又往往把公司分权制衡体制看成“董事长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降低;经营管理者与企业还没有形成资产和利益共同体,对于经理层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企业的组织框架设置仍然延续使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不适合于连锁药店持续健康发展。

3.4 连锁药店多元化战略受阻

多元化战略对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条改变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然而纵观我国的连锁药店多元化之路,就会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另辟蹊径,反而捉襟见肘。

4完善连锁药店发展的对策探讨

4.1加强行业管理和政策引导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政策的引导,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国内药品零售企业的重新整合,扶持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全国性的连锁药店。①应该加大药品零售市场的规范和整治力度,尽快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让“弱势”企业尽早的淘汰出局;②在《药品许可证》的审批和发放上向连锁药店倾斜,限制独立药店的数量,使其向加盟连锁药店的方向发展;③实施新的税收政策,使连锁企业的所得税向分店所在地适当转移,从而根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快连锁药店的跨地区发展。政府管理和政策引导应该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加强行业的规划。

4.2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连锁药店的竞争能力

我国的药品零售企业,包括连锁药店,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的影响,不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药品生产商、供应商和零售商间缺乏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缺乏以信任和共同获利为基础的价值链,没有形成为满足顾客在成本、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而反应敏捷的物流和信息流。

4.3走市场创新之路

鉴于药品消费者的多层性及其需求的多样化,因此连锁药店的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挖掘潜力。未来我国连锁药店应高度重视下列市场:一是老年市场。我国已提前进入老年化的社会,大量老年人的存在必然带来老年药品、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是连锁药店应重点拓展的一个群体市场。二是白领市场。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白领阶层的人数不断扩大。由于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白领阶层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第2篇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5、中药产业发展稳健,外贸出口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中药工业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地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因而2002年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和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今年中药产业出口有较大增长。1-9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值达到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创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出口达到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8.8%。中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医药主管部门管理范畴,中药出口环境得到改善;二是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技术标准正在逐步完善并得到国际认可。2001年外经贸部颁布实施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改变了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无法使用自己标准的历史。三是新兴和传统市场需求同步攀升。美、欧、非、大洋州是中药出口的新开发市场,上半年占出份额近1/4。其中对北美洲出口增长13.2%,达2983万美元;对大洋州和南美洲出口共增长200万美元。中成药保健品对欧洲出口增长62.1%,其中对西班牙出口增长17倍,对法国出口增长12倍,对英国出口增长近2倍。传统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对香港出口增长了28.2%;对泰、韩、越、俄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

第3篇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第4篇

其中,中国建材集团以344.6亿美元营收第三次上榜,列第319位、全球建材企业第2位;中国医药集团以261.9亿美元(合1650亿元人民币)营收第一次入围榜单,位列第446位、全球医药企业第10位。这也是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跻身500强的企业。

4年前,宋志平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出任营收规模650亿元的国药集团董事长。彼时,宋志平在接受《英才》采访时给自己定下目标:十年后,全世界如果只剩下五个医药公司,其中应有一个是国药。

2013年9月,再次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他乐观地预计:“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可能要超过2000亿元。”

过去10年中,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幅32%,利润总额年均增幅45%,总资产年均增幅32%。毫无疑问,从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来看,国药集团表现耀眼。

然而,在医药行业,大多数观点仍然认为只有研发才是王道。事实上,医药研发和制造业务的利润率也确实比流通业务高出许多。而在国药集团去年1650亿元的营收中,主要来自国药集团传统强项"医药流通配送",医药工业的收入仅为130亿,位居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十强榜中第8位。

作为一家以流通为主、利润率微薄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与那些利润丰厚的跨国制药巨头竞争?

在医药流通领域,国药集团已经是国内市场上遥遥领先的老大;但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国药集团的优势并不突出,未来它将如何弥补“短板”?

疫苗、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院与大健康产业……哪一个将成为国药集团的下一个发力点?

笑言对国药最大贡献就是在国药主业"医药产业"中加了“健康”两个字的宋志平,虽然他和他的国药团队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并不那么平坦,但令人期待。

重新讲故事

在今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共有10家医药类企业。除国药集团外,其余9家都是以研发见长的跨国制药公司,其中辉瑞制药的利润率达24%,利润率最低的默沙东,也有13%;相比之下,国药集团不到2%的利润率,倒是更接近零售行业老大沃尔玛(利润率3.6%)。

对于“靠卖药发家”、低利润率的质疑,宋志平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用终端拉动实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打法,国药集团以流通商而非大药厂的身份跻身500强,并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配套的物流和服务来支撑,制造业其实是苍白无力的。过去很多人崇拜制造业,觉得工厂冒着烟才是在‘干正事’,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做的是无烟工业,没有污染、没有排放,也能做到500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型升级。”

4年前,宋志平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国药控股(01099.HK)已敲定上市。“国控本身是以医药流通配送为主的,上市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全覆盖全国的商业配送网络。”两年前,宋志平曾对《英才》记者这样说。

在国药控股上市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共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八成以上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到1亿元,前三家的总市场份额约20%。而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麦克森药物批发(MCK)、卡迪纳医药(CAH)、美源伯根(ABC),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医药商业网络急需整合。国药控股在关键时刻上了市、融了资。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分销配送及零售网络,正如宋志平说“先把网络搭好,剩下的事情都来得及。”

此后一年,商务部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2011年,国药控股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整合,国药集团的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7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率达95%;拥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和近300家分销中心。

曾经与国药集团规模相当、被业界并称“三驾马车”的另外两家央企——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201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0亿元人民币、981亿港元(约合789亿元人民币),与国药集团差距明显。

“国药的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在国内没有人能超越他。”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认为,国药集团的整个体系基本已经搭全了,这让它相比其他同行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医药行业的“三驾马车”,都在全国配送网络的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医药流通有很多政策壁垒,每个省、每个区域的政策可能都不一样,而且上游的制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强势的,不少制药企业必须借助有资质的流通商才能完成药品的配送和销售,这种背景造就了国药、九州通(600998.SH)这样的商业巨头;而在美国,像辉瑞这样的上游大药厂,非常强势、议价能力很强,而且其全国的流通体系基本是统一的。因此,药厂只需要找经销商代为销售,药品的价格和售后还是由药厂自己掌控。

不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虽然国药集团体量已经堪称“巨无霸”,但目前来看,并未对整个医药流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是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发展趋向规范。

除了传统的医院、零售药店等渠道,在电子商务领域,国药集团也开始发力。

今年7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国药集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医药商业领域,面向医院的第一终端基本已被占领完毕,市场集中度很高;而以药店、诊所为主的第二、第三终端市场,被1万多家小型医药批发企业瓜分,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想象空间较大。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客户数量多、地区分散、单位规模小,服务成本、服务难度都远远超出第一终端。

作为国内第一家B2B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珍诚医药在线已在这一市场上深耕10年之久,其创造的“药联5万家”、“云联千商”的模式,正是针对这一市场“多、小、散、乱”的特点。在此之前,其已经获得包括华睿投资、通联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规模仅为4亿元,到2012年就超过1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0%。

“相比其他行业电商的持续烧钱、大起大落,网上药店相对更稳定,一般实现盈利也更快。”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药品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对于网上药店的交易资质有着严格的管控,网络售药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这就避免了“一窝蜂”式的恶性竞争。

“老大”的短板

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国药集团旗下主营医药商业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一致(000028.SZ),净利润率分别为4.1%、2.6%;而专注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的天坛生物(600161.SH),净利润率则高达24.9%。

但在国药集团165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药工业板块的销售规模仅130亿元,天坛生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9亿元。

谈及国药集团的发展前景,张发宝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行业支柱,不仅要控制终端,还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商业零售网络可以通过并购在短时间里迅速做大,但医药研发和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靠并购快速做大的路不一定能走得通。”正略咨询合伙人陈庚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宋志平也坦承,国药集团虽然在国内已是公认的“老大”,但要成为全球大佬,最大的门槛是技术,研发和制药是未来必须要补上的“短板”:“我们这几年主要把精力花在搭建商业网络上了,现在调过头来就要开始整合医药工业,这个进展也应该会很快。”

他对医药工业板块的期望是:在2015年之前做到500亿元营收,其中化学药在300亿左右,生物制药和中药各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英才》记者表示:“国药集团在意识到自己的研发能力弱后,也着重在此方面施力,拉高短板,能够容纳的财富就会更多。”

国药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制造板块收入的5%—6%,拥有2名工程院院士和几千名科学家。作为集团研发方面的核心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为中国整个化学药行业贡献了50%的技术来源。

当初刚宣布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重组时,医工院里很多人都想不通:我们搞研发的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卖药的呢?

为此,宋志复去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沟通,用协同效应去说服他们:“一旦大家联合起来,此国药就非彼国药,我们能做成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对大企业集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协同效应。”

重组后,医工院的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11月,在上海医工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医工总院成立后,国资委拨付了5亿元资本金来支持它的发展:“这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为医药集团拨付的最大一笔资本金。”

过去两年,国药医工总院向跨国公司出售了两项技术,作价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在宋志平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都是我们从发达国家买技术,现在也有人家来买我们的技术了。”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由国药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全球市场“通行证”的疫苗产品。

国药中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疫苗生产商,在国家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占有80%的份额;在全球市场,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药中生近3年的出口疫苗达到1500万美元左右。

陈庚认为:在医药工业方面,国药集团的实力虽然并不算最强,但它在疫苗、制剂、现代中药、器械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选中一两个重点发力,有可能很快做到老大。

对于医药工业板块,除了自主投入外,宋志平还打算将“并购重组”这把牛刀也拿来小试一番。

近几年来,国药集团先后收购了国内医用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山西威奇达药业、印度仿制药生产商Aurobindo Pharma Ltd的中国子公司——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公司等。

2012年11月,宋志平还公开表示,国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希望能收购海外科技企业。

在研发上,中国跟海外的差距确实很大,因此,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并购,把好技术拿过来。为了与强势的跨国制药公司合作,宋志平甚至愿意放弃他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七三原则”(见本刊2011年第3期,《宋志平:做好的逻辑》)。

大健康平台

“大健康平台”是宋志平为国药集团规划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年6月,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药集团以现金出资,占70%的股权,对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和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

“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是我们能分配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对国药集团来讲,如果有自己投资的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上,就又有了一块稳定的市场。”

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医院占据了八成的市场销售,药店等零售渠道仅仅占两成左右的份额。因此,医院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至于要把医院办成什么样?王永庆创办的台湾长庚医院是宋志平心目中的一个样本,他希望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也能在即将到来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起到鲶鱼效应:“世界上最好的组织是企业。对于医院来说,企业化运作能使它效益更大化。”

“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目前是不分配利润的。”按照宋志平的想法,要把利润先留在医院,用作再生产、再扩大。但从长远来讲,最终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甚至会培养它上市”。

宋志平的布局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医院进行试点,然后建立模型,再推广开。“如果有10个左右的医院在手上,一是可以总结经验,二是可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再去吸引投资,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继续做。”

其实,早在2004年前后,卫生部就曾出台过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政策,当时,也有不少医药商业和生产企业以托管、收购的形式投资医院,但由于那时的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真正经营好的医院并不多。

现在,医院市场开放的信号渐趋明朗。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健康服务业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医院的盈利能力十分看好。张发宝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是投资医院的黄金时间。

除了医院,国药集团在2012年底先后投资控股了“1健康网”、现代阳光体检公司,杀入体检行业,宋志平希望国药还能涉足养老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美国健康服务支出约占其GDP的17%,经合组织国家一般也在10%左右;而中国当前的比例只有5%。

“我总是讲央企要深根于大行业。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确是个大行业,但不局限于医药。美国的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大概有3.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医药这一块只有3000亿美元。因此,不是说医药不重要,但作为国药这样的大型央企,又不能仅仅做医药,还应该拓展相关的领域。当然,不能搞简单的多元化和多角化,而应该从自身出发,做那些和原来的产业有关联的事情。”

轻资产并购

成立于1998年的国药集团,一向有并购重组的传统,至今一路合并了13个“中字头”的企业。

尤其是在2009—2010年,国药集团一口气与中生集团、上海医工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3家重量级央企进行了重组。

在并购重组中,最难的是文化的整合。而宋志平自豪地告诉《英才》记者,国资委领导曾经评价过,国药集团旗下4家央企的整合是所有整合里最成功的,“文化融合的非常好,迅速达到了合心合力。”

而新国药集团的快速增长,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间断地收购、兼并重组。

也有人曾质疑,为什么老要收购人家,自己建不行吗?

关于收购的好处,宋志平在前些年中国建材的发展过程中就深有体会。过去10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并购过600多家企业。在宋志平看来,有时候自己从零开始新建,对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海螺水泥用40年时间做成了全国最好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也想要做到最好,难道也要花40年吗?而且当时水泥产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那么我们就去整合现有资源,用了7年时间,做成了一个超过海螺的水泥企业。做医药也是一样。现有的药店已经在最好的位置上了,难道我们非得在它旁边再开一家吗?其实,把那些分散的药店和网络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模式和集团效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

至于风险,宋志平认为并购要比自建的风险小,“比如说,并购一家水泥厂,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它有多少销售额、多少利润、市场在哪儿。要是自己建一个工厂,从设计到建厂、生产,再到把产品卖出去,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你有多大把握能预测三五年后的市场呢?”

对于中国建材和国药,宋志平认为二者的并购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以整合资源来实现快速成长,但具体操作方式则区别很大:“建材大多是‘短腿’产品,它的并购着重要考虑的是区域战略;而医药的并购几乎不需要考虑区域,其资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并购时能否准确估值是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其并购并不像建材行业那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风险更大。

不过,宋志平并不惧怕风险:“高风险、高收益是通行的道理。风险和利润本来就是双刃剑。全世界做企业的,没有谁能获得高收益还能规避风险的。”

外行董事长

2009年6月的一天,宋志平正在前往首都机场的路上,突然接到国资委的通知,要他回去开会。

折回到国资委,宋志平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国资委领导决定任命他担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要把我从中国建材调出去?

宋志平在中国建材集团干了30多年,带领这家当初只有20亿元年收入的公司上市,一路过关斩将、合纵连横,做到今天年收入2170亿元的行业巨无霸。

毫无疑问,他对中国建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于医药,他从未涉猎。

因此,在接到任命通知后,宋志平答复的第一句话是“医药我不懂”;第二句话是“要是让我当国药董事长,建材这边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开头,以后要逐步把我调走”,国资委领导答应派人去中国建材,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绝不把宋志平调走,只是让他当个“双料董事长”;第三句话是“如果组织上认为这种方式好,那我就去做,我服从安排”。

15分钟的会开完,宋志平赶到机场,还赶上了原班飞机。飞到伦敦落了地,他立刻打开电脑,看看国药集团都有哪些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后来,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内部报告会上讲:“来国药当董事长,其实我有挺大压力。社会上有一些看法,说怎么做建材的去做药。我只知道国资委在让我过来的时候,有一条选择标准就是要找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既然来国药做董事长,就应该学些东西,至少要做到外行中的内行。”

正式走马上任后,宋志平很快去基层跑了个遍。有时候在药厂参观,他会详细询问关于各种萃取工艺等流程细节。大家觉得很好奇,董事长不是外行吗?怎么懂这个?

这时候,宋志平会笑着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有机化学啊。说起来,建材是无机化学,制药是有机化学,制药才是我的本专业呢。”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有人能靠30多年前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去掌管一家企业。事实上,宋志平接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后,几乎把原先还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和思考了。

“我不吸烟,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也不打高尔夫球。很多人说那你干嘛啊?我说想问题,想累了就去看书,看书累了就去想问题。”

几年下来,国药集团上上下下慢慢地忘记了宋志平原来是个“外行”。

“因为我太融入了,甚至在开董事会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经常忘了我其实是个外行”,宋志平笑道,“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我还是个外行,我有自知之明,虽然很多事情我想了很多遍,但我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想错了。”

怕自己想错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国药集团的董事会一般都是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9点,中午吃盒饭,大家边吃边讨论,晚饭就要到9点之后再吃。这样可以保证9个董事人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建材,宋志平身兼董事长和CEO,从战略决策到具体事务都得管,“在建材,你不让我做我也得做,大家也得要我做,我要是想当‘甩手掌柜’,他们会跑到我家里来找我。”

相比之下,他在国药集团做的是“纯粹”的董事长,在董事会里也就是“九分之一”,只管大方向和战略,不干预、不参加执行层面的事情。宋志平觉得这样的制度也不错:“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要和实际相结合。”

药价虚高:错不在流通商

《英才》:有人说,当前药价虚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流通环节加价太多。国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流通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宋志平:道理很简单,如果真的是流通环节加价太多,我们不是应该挣很多钱吗?事实上,你看到流通业务的利润率是很低的。不过,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混乱——美国90%以上的药品流通只有3家企业在做,而中国有1万多家——这的确造成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

此外,药价高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现在中国的医院里,药价实际包含了供养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

《英才》:国药集团的销售渠道里,零售和医院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宋志平:三四千万收入,这算很好了,普通位置的店,年收入不到1000万。

《英才》:基本药物配送占的份额大吗?

宋志平:占了一大块。做流通零售行业的,关键看规模,哪怕利润率很低,一旦规模大了,都能赚钱。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基药配送。

《英才》:今年国药集团首次进入500强。不过对比来看,国药的利润率比500强中其他几家医药企业低不少。

宋志平:确实,老有人问我说,怎么国药全是靠卖药啊?工业做得这么少,怎么跟人家竞争啊?第一,我们也做工业,今后会加快速度;第二,靠销售做大不丢人。国药集团走的是终端带动上游的路。

在中国来讲,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如果你手上没有市场,你的药厂怎么做?所以你看现在国药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占领了先机,很多药厂要通过我们的网络进行销售,这样密切的关系也为选择性并购提供了一个前提,很多药厂愿意被并入国药,因为国药除了投资,还可以帮他卖药。终端网络是一个基础,现在国药的基础已经打好了。

投资医院:做更大的事

《英才》:6月,国药集团在河南收了几家医院,今后会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吗?

宋志平:会。我认为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我们能分配到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一两个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

《英才》:其实,除了国药,还有不少别的医药企业也在做这件事。你觉得国药有什么优势吗?

宋志平:会比他们都快,一定会做在别人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人,是一个想好了就做的人,不会拖泥带水。你别看我性情很温和,说话也慢吞吞的,但我做事不是这样。我是说做就做,而且会不断督促下面的人。

《英才》:对于投资医院,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宋志平:因为最近才刚刚进入,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我大致的想法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试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拿这个再去吸引一些投资人,比如说一些基金、私募,再投入,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做更大的事。

生物制药:先赶上再说

《英才》:在研发和制药领域,中国整个行业都相对落后,国药要在医药工业上发力,有哪些好方法?

宋志平:国外的跨国公司确实走在我们前面,不论从研发还是技术、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差距,事实上,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赶超型的,只有赶上了,才能谈得上超越。

至于追赶的方法,我们的想法还是要和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过去我们和跨国公司合作要求自己控股,现在就放弃了,可以采取我们参股,别人控股的方式。

《英才》:合作的具体形式呢?国药负责哪些工作?

宋志平:跨国公司有好产品、有完整的工艺,我们不参与太多研发。合作建厂,国药主要负责制造和流通。

《英才》:那国药能拿到核心技术吗?

宋志平:中国一开始制造汽车不也是引进嘛、手机不也是引进嘛。如果中国当年不跟人家合作,今天自己能会做吗?这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英才》:你去年也提到直接去海外收购生物制药公司。

宋志平:对,这也是一条路。主要是在研发领域,希望收购一些科研中心、高技术公司,毕竟在技术上国外比我们要先进很多,通过并购,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优势,也是一种集成创优。

《英才》:去国外并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宋志平:首先,挑选到一个好项目很不容易。找到项目后,怎么能够准确的估值?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领域,很多项目是正在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你怎么判断它是否能够做出来,这里面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高风险高收益。一个项目看起来越好,隐藏的风险往往就越大。

《英才》:有没有你觉得很好的项目,但因为估值太高而放弃的?

宋志平:放弃的多了。其实国药集团的底子并不厚,要想进行大的收购,我们的实力还有欠缺,所以我们必须精挑细选、提高命中率,减少失误。

真正董事长:决策执行分开

《英才》:作为国药集团的外部董事长,有没有你提出的提案被否决的?

宋志平:当然有啊。在国药,不管是谁提的提案,都要首先经过经理层,再到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大家一人一票,董事会有九个人,我的意见只是九分之一。

《英才》:对你来说,在国药集团做董事长难吗?

宋志平:当时国资委说,我这个外部董事长不需要坐班。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是每周去两天,后来我发现我去了之后,总经理得不时地来我办公室汇报。我在国药是不管执行层面的事情,如果我讲了很多话,人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听国资委的,不坐班。结果一不坐班,我这个董事长就做得非常好,跟总经理关系也很好。他只要定期跟我汇报,我就管决策、战略思想,定期给大家上上课、分析分析问题。

《英才》:作为央企的第一位“双料董事长”,你觉得这种制度以后适合大范围推广吗?

第5篇

相对于其他行业,2007年在教育行业的投资还是较热的,仅在9月一个月,巨人学校、新世界教育以及华育国际教育三家公司几乎在同时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三家分别涉足在少儿培训、外语培训以及IT培训三个领域。从投资规模来看,单笔投资额度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并且有数家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是第二轮获得投资,每笔投资额度也已经超过了2000万美元。

伴随着中国每年以10%速度增长的GDP,中国的消费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而教育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行业,因此,教育行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获得了资本的追捧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据《2006年中国教育与培训研究咨询报告》统计,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规模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英语教育市场就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教育支出已经超出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支出。庞大的数字一定会铸造出一些隐形冠军,谁会成为下一个新东方?投资者是踏破铁鞋地寻觅,创业者是使出浑身解数地挖掘。

市场

2006年9月初新东方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教育机构,时至今日,每股近80美元的高价似乎给出了一个暗示:投资教育机会来了。

伴随着中国家庭收入的增长,教育成了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不论是家长开发下一代的智力还是都市白领为自己充电,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广阔的。”曾经被誉为新东方创立之初三剑客之一的杨继作为天使投资人,相当看好教育培训行业。“教育行业既是一个可以盈利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百年的事业。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是相对比较大的,即使在一线城市达到了市场饱和,还有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更为广阔的基层。”

“其实教育市场火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人口众多,可以预期的市场是很大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的罗晓娣表示,“为什么新东方在国外上市后股价还是一路飙升?为什么外国人对于中国涉及消费类的企业这样认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人群庞大,自然消费服务业的市场就很广阔。”

除了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大之外,目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个“瓶颈”问题,那就是人才的匮乏,这个问题也同样造就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现在社会的知识更新频率很快,而我们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最基础的,实践性相对比较差,这就需要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杨继表示。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不论是本科学历、硕士毕业生还是博士毕业生,要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接受培训,才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教育培训市场上的民营企业纷纷踊跃,成为了现有教育体系的补充教育系统。

目前教育培训机构比比皆是,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近千家机构,频频出现新的竞争者。在教育培训业中,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业的三大支柱,并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战场。据调查,仅北京知名的IT培训机构就有十余家,英语培训市场在北京竞争更是激烈,少儿教育的机构多如牛毛,至今缺乏强势品牌。如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以获得更长久的发展?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模式

“新东方、环球雅思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大,关键还是抓住了客户的需求。”杨继表示,“新东方做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国潮所带动的对外英语考试,而环球雅思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美国签证相对比较困难,而英联邦国家的留学成就了托福和GRE培训市场的火爆。”

2007年9月,美国著名英语教育机构GlobalEnglish旗下GEK少儿英语正式进入中国,并首先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英语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效果实证研究。10月,全球最大教育集团Houghton Mifflin(HM)在华唯一控股公司瑞沃迪国际教育正式将美式“科学英语”体系带入中国。除了巨人教育、盖伦教育、新东方、光明外语等熟为人知的“老字号”外,GEKids、R・ISE(瑞恩)学科英语、INIT(爱尼特)智能英语等高举着“浸泡式”、“母语式”、“仿生电脑”等口号铺天盖地涌来。面对中国目前英语培训市场火爆的现象,杨继表示,很多地级市的英语师资极度匮乏,如果有培训机构能够专门通过网上教育或者开连锁机构为其委派老师,这种商业模式的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至于少儿培训,东方爱婴少儿教育、红黄蓝亲子教育、新东方成立的满天星都做得有声有色。杨继表示:“开发孩子0-1岁这个阶段智力的亲子教育在中国刚刚启蒙,行内的培训机构非常少,现在仅在一线城市中存在,而未来将会逐渐过渡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是更加基层的地方去。”然而罗晓娣则认为,“亲子教育现在的“瓶颈”就在于如何让更多的人去认同这种教育理念。”诚然,亲子教育就像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具有双刃效应。认同的人会追捧,而不认同的人则不以为然。“市场的天平上,一边是‘want’,一边是‘need’,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够发展起来。”罗晓娣说,“亲子教育是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短期之内无法检测出教育效果,因此,家长无法确定这种教育是否有必要,也无法确定这种教育能否真正改变孩子。”亲子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尽管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开发这个市场的关键是首先要让这种教育理念真正深入到消费者中,这种理念的普及可能是这个行业发展的第一步。

“即使有些企业并没有很好的盈利情况,但是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能够保证它有一个稳定的收益以及高速增长的收益,那么投资者还是会看好的。”罗晓娣表示。因此,好的商业模式对于想要引进资本的初创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目前中国教育风头正健,但是真正知名的品牌仍然是凤毛麟角,只有具有一定品牌或者具备独立品牌的培训机构才能够走得更远。教育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成就品牌的建立,一旦品牌建立则非常长久。

相比较于互联网、通信等TMT领域的快速回报,教育行业似乎属于“慢火”,想要短线进出似乎并不合适,但是现金的回报比较好。

除了商业模式以外,团队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行业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只有带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心来看教育,才能够真正把企业的品牌做好做大。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回报的人也许能够在短期之内赚到很多钱,但是,长远看来却无法形成一个品牌。因此,只有找到纯粹的教育家和纯粹的商人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才能够在教育领域占取一席之地。

韦氏英语 锁定两点

目前市场中数千家英语培训机构,其中有很多是被商业利益所吸引的“速食”学校,但WECL韦氏英语学院却“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不失为一种战略。

在与北京国贸中央电视台新址一条马路之隔的清华大学CBD校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楼的八层,几个班的学生正在外教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学习怎么跳美国爵士舞,“这些学生都是全日制班的学生,每周上26节课,全年上900节课,我们等于是把国外的一所学校搬到了中国,他们不是单一的学习语言,语言课的听、说、读写占全部课时的60%,其余40%是国际商务、世界文化和全球化综合知识,接受正规的北美模式的学习。”WECL韦氏英语学院(以下简称韦氏英语)创始人及院长郭宇立告诉本刊记者。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有2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学校数量在3000所左右,而作为其中之一的WECL韦氏英语,成立19年来,一直坚持真真正正地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做教育不是做买卖,一定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以教学质量说话。我们不能教‘伪英语’,要教真正的英语。”

1500名外教资源

“对于任何一所英语培训机构来说,教师资源就是核心竞争力。”郭宇立表示,“我们有一个1500名北美外籍教师资源库,按一所学校10名计算,我们有开办150所学校的能力。”1988年,在国外公派留学的郭宇立发现了英语带给人们沟通上的障碍,于是他在加拿大创办了加拿大世界交流中心(WEI),并获得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行政许可证书,向中国高等院校派遣教师。可由于中国学校在接收外教之后大多没有系统明确的教学安排,加拿大世界交流中心接到的外派教师的投诉越来越多,所以郭宇立萌发了依托加拿大世界交流中心自己在中国做英语学校的念头。

韦氏英语最早走的是与大学合作办学的股份制经营路线,大学出场地,经营由韦氏英语负责。经过不懈的努力,韦氏英语经各学院所在地教委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先后在北京、沈阳、石家庄、烟台创建了五所合办英语学院,并在厦门、青岛开办了直营学院。培训机构的连锁与其他传统行业如酒店连锁、药店连锁不一样,并不是简单模式的复制,而是存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学生程度等,每个连锁学校能否成功复制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师资力量成为了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我们的外教都来自于加拿大世界交流中心,因为有严格的筛选制度,所以无论在哪个城市的韦氏英语,教师的程度都是一样的。”郭宇立介绍。

“加拿大世界交流中心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设有办事处,每天都在面试老师。我们的老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是母语是英语的北美籍的教师;第二是必须是有经验的大、中学老师,如果是年轻老师也必须是语言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毕业的,并将来是要计划从事教育行业的。”郭宇立表示。韦氏英语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地位。韦氏英语的老师必须任教最少一个学年,其中50%以上的老师连续两年以上任教,“如果有老师一年后离职,我们可以马上从教师资源库中进行补充。”郭宇立表示韦氏英语不存在外教缺口问题。

同时,韦氏英语是全外教授课,没有一个中国老师,而且全部是全职的。目前市场中的很多英语培训机构都有外教参与,但很多学校的外教多是兼职性质,这在影响教学质量和品牌的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持续经营。因为对任何一所英语培训机构而言,稳定的教师资源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做“速食”教育

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讲求发展速度的社会里,所以目前英语培训市场中的很多学校多是追求学习速度的“速食”学校,而教育并不是一个以速度决定成败的行业。而且现在很多英语学校推出的自由学习计划,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通过这样的学习虽然可能学会说一些英语,但却无法说好英语。韦氏英语的教学理念是“全英语”教学模式,以北京地区为例,主打课程是依高中或中专毕业学生、大专毕业学生及本科毕业学生专门设计的2500课时和850课时两种“英语语言+国际商务+全球化知识”三合一复合专业全脱产英语学习课程,毕业时分别可领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WECL英语学院学业证书和美国美联大学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并且加拿大一些大学承认韦氏英语的成绩,不再需要雅思和托福成绩就可以直接就读。韦氏英语的这种教育模式与现在市场中存在的英语培训机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学英语需要足够的时间并在良好的环境中系统学习的,”郭宇立说,“韦氏英语拥有全北美教师、全北美教材,以及全北美模式英语环境,我们认为学英语这三个必要要素缺一不可。韦氏英语等于是把一所北美的语言学校搬到了中国。”可以做一个比较,按韦氏英语一年36周900个课时计算,大学一周两个英语课时一学期36周72课时,等于在大学12.5年才能完成韦氏英语一年的课程,据介绍,韦氏英语60%的学生是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然后全脱产来学英语的;40%是高中毕业后想要出国的学生,省去了很多到国外语言学校学习的费用。韦氏英语也在尝试少量针对非脱产和少儿的课程,但全脱产课程仍高达95%的比例。

目前,很多大的英语培训机构如华尔街、戴尔等都是采用的前后阶段中外教师分别授课的模式,这样模式产生的问题是,前期中国教师或非母语为英语的教师不一定能教最地道的英语,而到了后期会有外教老师难约请的问题。而韦氏英语解决了这个问题,全北美教师采用北美的教育模式,制造了一个“真环境”。日常的教学管理由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务长全面监督教学的实施,教务长对院长负责。同时,在外教从国外派往中国任教之前,他就会明确知道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避免了很多培训学校的外教到了学校之后才临危受命。与市场中其他倡导自由学习计划的学校不同,在韦氏英语学习的学生如果旷课超过5%就不能毕业。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韦氏英语的严谨教学态度。

正是由于韦氏英语十几年来秉承的对教育负责的英语教学模式,才使教学的成功达到了100%,并有信心和学生签订就业保证合同。对于未来的发展,郭宇立表示明年会建3-5所学校,不盲目追求扩张的速度。目前也有风投主动找到韦氏英语,“我们必须要一个明白韦氏英语的风投,因为如果一味追求扩张速度而不以教育为核心的话,学校很有可能跨掉。” 郭宇立的目标是要把韦氏英语建成中国应用英语教育最好的品牌。

用eBay模式做教育

eBay提供了企业间的交易平台,安博教育提供的则是标准化扩张的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网上。”安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安博)总裁及创始人黄劲博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绝大多数网络教育机构不同,安博采取的是“平台+渠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作模式,目前安博凭借其“学习流引擎”和全国数百所学校合作,销售收入基本上保持每年两到三倍的增长速度,并在2007年10月9日成功完成第二轮融资5400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教育领域最大一笔私募融资。

“安博希望做的,是创造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独特教学对话模式,一种以人为本的互动学习体验,这在全球教育市场之中也属于首创。”黄劲告诉记者,这种互动教育服务则是由其核心技术“学习流引擎”软件体现的。举例来说,在英语学习中,开始每个学生都一样,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系统会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他们制订颇具针对性的学习进度和内容计划。学生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在记忆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特长和不足。优质的学习内容通过软件的优化使安博脱离了“看视频、记笔记”的初级阶段,令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操纵自如。目前安博主要将这套系统应用在中小学及职业教育方面。

另外,这个平台系统有着强大的数据库,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一个详细的档案,将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分解成几十种不同的属性,以可视化的报告方式提供给老师及家长,并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者。即便某位老师并不认识其中的一名学生,但当他拿到这个详细的报告时,他也能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