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资经营模式

农资经营模式

时间:2023-08-30 16: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资经营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资经营模式

第1篇

县工商局2012年推进农资连锁发展情况汇报

进入2012年,××县工商局立足监管服务职能,采取五项措施,大力实施“兴企助农”工程,推进农资连锁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一是积极引导,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以供销系统“新网工程”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三农”服务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龙头农资销售企业为依托

,培育“企业+农户(会员)+订单农业”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培育集约化配送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以邮政物流为依托,培育发展“邮政三农”农资物流配送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四种农资连锁经营模式为主、其它渠道连锁经 营并存、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的农资市场安全流通格局。

二是简化手续,规范农资连锁经营行为。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和各工商所设立专门窗口,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登记手续,对申办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先受理、核准、发照;对农资连锁企业设立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只要持有总部的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即可直接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发挥服务职能,指导和帮助农资连锁企业建立统一店面标志、统一配送方式、统一销售价格、统一营销策略、统一质量监督、统一制度规范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是健全制度,促进农资连锁经营有序发展。严格溯源管理,对在县内设立连锁经营的农资总部销售的农资商品,按照不同生产厂家,根据生产批次持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质量合格证书、质量检验报告、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件实行备案登记。加强连锁经营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不合格商品退市、召回等制度,切实履行农资质量安全第一人责任。建立农资经营信用保证体系,对农资连锁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引导其诚信、守法经营;

四是强化监管,保护农资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农资市场巡查监管力度,认真清查农资连锁经营主体,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违章违法行为的,除依法查处外,责令其退出连锁经营,严把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关。加强农资质量抽查,把农资质量是否过关作为考核连锁经营的首要条件,实行按批次进行质量抽查的办法,提高检测的频次,确保农资质量,维护连锁经营信誉。以各级消费者协会为依托,进一步建立完善12315申(投)诉联络站、消费者申诉举报站,充分发挥“一会两站”的投诉举报网络作用,方便农资消费者投诉。

五是加强协作,形成农资市场执法合力。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与农业、质监、商务、供销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信息通报,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共同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第2篇

重庆市黔江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状况调研报告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农资流通渠道进一步放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活动已不是传统的“采购加供应”,农资市场出现了经营渠道纷杂,以农村供销社为主渠道独家主宰农资市场的局面,已成为历史,现已变成农业服务部门、生产企业、个体等多头经营的格局,其中尤以个体经营占据了市场的大壁河山。在经营中,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积极占领农资市场这块阵地,在农资货源上早做准备、扩大品种、增加数量,在价格上采取薄利多销策略,在服务中没有官商作风,将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直接送到农村、田头,农民在农资市场竞争的新格局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家对农资经营主体资格的限制减少,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供销社和农资部门的深化改革,农资经营渠道进一步放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02年以来,我区加大了对农资经营市场的管理,多次开展清理、整顿,保证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全区农资货源充足,价格趋向平稳。

2002年,我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销售总额达到10503万元。在我区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有17家,全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门点数达386个: 2、全区化肥销售总额7056万元,其中包括:(尿素、磷肥、25%复合肥、碳酸氢铵)尿素销售额要占总额的三分之一,有门点178个,其中有个体批发24个,其它以零售经营模式进行交易,进货渠道都是从在彭水的厂商处批发购进,暂无连锁经营企业进入。 4、全区饲料及添加剂销售总额1650万元,其中:(育肥猪料、蛋鸡饲料)占大部分,有经营门点159个,其中有个体批发37个,暂无连锁经营企业进入,大都以批发、零售经营模式进行交易,一般在重庆、成都、荣昌进货。

5、全区兽药销售总额124万元,有经营企业3个,经营门点118个,其中有个体批发3个,暂无连锁经营企业进入,大都以批发、零售经营模式进行交易,一般在重庆、成都、荣昌进货。

6、全区渔机渔具销售总额3万元,有经营门点7个,都以个体零售方式进行交易,暂无连锁经营企业进入,一般在重庆、湖南交易市场进货。

(注:经营门点中,有的是同时经营种子、农药或种子、农药、化肥或种子、饲料或种子、化肥或农药、化肥等)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3篇

【关键词】农资连锁;特许经营;发展战略

 

农资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农用生产资料、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授予经营权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商品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这种现代流通方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资连锁企业,实践证明,农资连锁经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销商品与服务的方法,同时还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农资连锁企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先进的连锁经营模式。农资连锁企业竞争优势在于其是省内同行唯一采用特许连锁加盟经营模式进行分销的流通企业。规范统一的市场形象和价格,有利于在消费者中树立品牌形象和迅速建立起全国市场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也有效避免了困扰其它同行产品的假冒侵权现象。农资连锁企业公司开安徽农资连锁之先河,构建起新的游戏规则。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统一核算”的“六统一”连锁经营,规范农资营销的各个环节,不仅做到商品质量有保证,同时也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农资连锁企业的农资连锁经营在较高的平台上运营。该种经营模式把乡镇连锁店作为分销终端,通过牢牢掌握终端市场,以低成本和服务来创造品牌,做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连锁店的设立上,公司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一般在每个县设立一个人、财、物完全由公司统一控制的销售中心,成为本地区的控制系统,把连锁店设在乡(镇)或村上,最大限度地与消费者拉近距离。通常这些连锁加盟商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乡(镇)农技推广站或供销社的从业人员,具有多年经销农资产品的行业背景,不但与农民有广泛的联系,而且还有场地、人力资源的优势,基础非常好,有利于农资连锁企业开拓本地市场。

2.完善的品牌推广体系。以往农资销售一直不讲品牌,徽商农资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后,投入近百万元进行农资连锁企业品牌宣传,拥有一批十分精通流通领域、农村市场、农资产品营销的各类专才,具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术,并制订了富有创意和可操作性的营销行动计划,设计并注册了徽商“农资连锁企业”徽标,通过电视广告、广播、报纸、助学活动、农资连锁企业报、配送车、墙体广告、访销员和连锁店等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农资连锁企业”的品牌。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对农资连锁企业公司进行专访,称赞“农资连锁企业”连锁店是农民的放心店。据最近调查,不到一年时间,农资连锁企业品牌无为县知名度达到70%以上,巢湖(含山)和庐江县达到50%以上,农民普遍认同,农资连锁企业公司农资商品质量可靠、价格公道、服务又好,买农资连锁企业商品就是买放心。

3.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公司拥有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前台POS系统和后台MI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业务分析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加盟商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不仅实现全部业务流程的动态监控和远程管理,更可实现与生产厂商、结算银行及公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联通。

(二)劣势

1.管理与技术人才短缺。农资连锁企业自成立以来,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引进一批农业专家与管理人才,他们对于商品的了解、市场判断等具有很强的实力,为公司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区域市场的不断拓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需要更多的管理专才、营销专才与行业专家,现有人手明显不足。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自行培养出紧缺人才,从市场上也很难一下子招聘到合适人员,因此,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农资连锁企业发展的一道“瓶颈”。而这道瓶颈如不能及时解决,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2.短期内融资压力较大。连锁经营是规模经营,因此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农资连锁企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急需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对公司的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公司正与银行、投资机构、农业部门广泛接触,有望在年底前获得1~2亿元的贷款或投资,暂解部分资金压力。

3.缺乏强势的企业文化。农资连锁企业从成立至今不到三年时间,员工来自四面八方,其中大多数人都有过从业经验,思想观念千差万别。有人戏称公司现在正处于“井冈山”前期,各路人马各有神通,但却是未经整编的散兵游勇。农资连锁企业急需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强势企业文化,并运用这套文化对这批人马进行“三湾整编”,从而将各种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企业团队。

(三)机会

安徽农资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正规的生产企业和农户都深受其苦。农资连锁企业的入场无疑给政府、企业与农户带来了希望。而相关利益者的这种期望又反过来促成了农资连锁企业品牌的快速成长。安徽农资市场需求总量每年约为200亿元,至今尚无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也就是说,农资连锁企业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四)威胁

尽管农业部农市发[2003]3号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发展,但地方特别是县乡基层行政执法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非正常行政干预与处罚各地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公司市场进入成本和经营难度。就农资市场现状来看,许多企业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依然威胁着农资连锁企业的发展。对于农资连锁企业而言,未来几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现有的市场竞争,而是外资企业的进入。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三年之后外资企业就能直接介入中国的农资流通企业,这些外资企业都十分看重中国农业这一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1)从今年开始,在分销服务方面,对于佣金服务和批发服务,中国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农药和农膜的分销服务,将全面放开佣金服务和批发服务;对于零售服务,除了不允许外资进行化肥零售(入世后5年内取消限制) 外,中国将取消对零售服务的限制;另外,中国还取消对特许经营和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的限制。(2)加入WTO五年即2005年后,允许外国分销服务商从事国内化肥的批发零售业务。

二、企业战略设计

(一)企业愿景设计

让更多的中国农民享受到我们的优质服务。

(二)企业使命

造就农资行业顶尖的管理与技术人才;做传统行业新价值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三)经营理念

农资连锁企业的经营理念归纳起来共16个字,即货真价实、量足诚信、专业技术、服务三农。长期以来,我国的农资生产与销售环节相脱节,市场交易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差,效益不高,造成了农资市场无序竞争、市场秩序混乱,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屡有发生。面对这样一种混乱的局面,政府部门虽有整顿之心,却无控制之力。农资连锁企业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家为己任,欲藉市场之手解决固有顽疾,通过向市场提供货真价实、保质保量的农业生产资料,规范市场,平抑物价,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通过向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调整种植结构,快速致富奔小康。

(四)企业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农资分销商,以农资连锁经营为载体,不断拓展农资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范围,逐步把农资连锁企业发展成经营规模化、市场网络化、服务多元化、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农资流通企业;办成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办成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综合服务组织。并逐步拓展物流配送、农技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自由品牌商品开发,乃至农村金融服务等多项业务。

(五)总体战略

1.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最突出的表现是,为顾客带来价值的是企业产品/服务独特的属性与特征,它是个性化的,而非共性的。从理论说,企业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差异化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不计其数的方式实现产品/服务的差异化。迈克尔·波特也说过,战略的本质就是差异化。但难点在于,如何识别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特征。农资连锁企业公司从研究农户的潜在需求及竞争对手入手,结合自身的能力条件,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路径,即产品差异化与服务差异化。

2.快速反应战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响应客户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全球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农村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反应速度已成为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对组织内部的快速反应与对组织外部的快速反应是农资连锁企业的快速反应战略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组织内部的快速反应要求组织扁平化,组织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信息畅通、协调一致、执行有力;对组织外部的快速反应则要求组织建立与上下游间信息、物资、资金的快速通道。企业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就有必要进行一番变革,将生产过程、营销过程、管理过程重新整合为统一高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业务流程,从而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丁立言,张铎,吴清一.物流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郭冬乐,等.以创新上规模用规范促发展[J].财贸经济,1998,(2).

第4篇

关键词 西瓜;经营模式;成本效益分析法;北京

中图分类号 S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78-03

随着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西瓜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在大兴、顺义等主产区,西瓜收入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原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北京市西瓜生产开始出现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企业这些具有规模化的经营主体,带动北京市西瓜产业的发展。当前较多的研究分析了一种经营模式的生产成本效益,比较评估不同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的实地调研数据,使用成本效益法分析比较了4种主要的西瓜经营模式,并根据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劣,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1 北京市西瓜生产的主要经营模式

1.1 农户

在北京市生产西瓜的地区,农户种植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农户模式,就是分散的农民在自有或租借的土地上自主种植西瓜,不参加任何合作社性质的组织,种植规模参差不齐,和其他3种经营模式相比规模相对较小,且经济实力较弱,科技水平达不到较高的层次,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农户之间进行交流、探讨技术,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治疗,没有足够资金去咨询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采用的农户生产经营数据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在大兴、顺义、延庆3个区县的821个种植户生产经营情况为依据。

1.2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家庭农场一般家里有青壮年劳动力,素质较高,既有家庭经营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大、周期长、过程难监管等问题,也具备规模经营的优势,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都较明显[2]。

以北京市延庆区西瓜种植的典型示范大户齐文彤为例。齐文彤和其子女4人在延庆区八达岭镇小浮坨村租借生产队170个大棚,种植面积8.17 hm2。除了自家人种植西瓜外,每年3―10月会雇佣长工,期间农活繁重时会视情况雇佣短工。齐文彤和其子女虽各自经营,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会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种、肥、药都有长期稳定的供货商。在销售时,会统一租赁批发市场摊位,大部分以“礼品箱”的形式销售,销售渠道和对象比较稳定,大部分由长期客户采购。同时,齐文彤的西瓜品牌“八达岭”,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没有进行工商注册。

1.3 合作社

合作社就是将一些农户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和销售的组织。从整体看,北京市西瓜产业的农民合作社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比较松散,主要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信息和服务,并不具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能力[3];很多合作社还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不民主等问题[2]。

以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为例。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以世同瓜园为依托,于2007年10月成立,园区种植面积6.73 hm2,有106个大棚、2个温室、1个连栋温室,以生产优质西瓜为特色,走精品、优质西瓜道路,带动周边约300户瓜农共同发展。但是由于种植西瓜的农户较多,西瓜品种多、杂、乱,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种植方法、栽培方式、施肥施药标准等不统一,因此种植出的西瓜品种质量不均等,导致合作社无法大规模进行收购并出售,严重影响精品西瓜的发展。

1.4 企业

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较强,已成为社会投资现代农业的主体,总体上对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起到积极作用[2]。西瓜产业相关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生产方式(西瓜品种及瓜苗培育),专门的技术服务队伍,进行西瓜收购和销售。

以北京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老宋瓜园为依托,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科技试验示范、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休闲采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培训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4]。园区种植面积3.3 hm2,建有标准化温室、大棚35个,全年都可以进行农业科技普及、示范、生产。公司积极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土地收益面积达到3 333.3 hm2,增收1.5万元/hm2。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依托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经济效益一直稳步增长,2014年收益900万元,2015年达到1 400万元。

2 经营模式成本效益分析

运用成本效益法对4种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劣势。2015年4种经营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2.1 成本比较

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优化对生产人员、农资、技术等成本的控制以及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有助于产量和利润的提高。

从劳动力投入来看,企业的雇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56%;其次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户最低,只有13%,因为农户生产基本以家庭自有劳动力为主,在农忙季节会有一部分农户进行季节性雇工,但比例不高;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投入以季节性雇工为主,常年雇工为辅;企业以常年雇工为主,各个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都有专门的人员,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经常聘请相关专家来企业对员工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广机构联系密切,常请专家来公司一起探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因此人工费用占据成本费用的绝大部分,说明科学技术的投入能够提高利润。

从直接生产成本来看,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户的物质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是6%、55%、60%、79%(图1),物质费用占比高的反而净利润低,因此可以看出,投入的物质越多不一定能得到越高的效益,在西瓜生产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注重科学配置肥料、农药、工具等要素,防止过量的资源投入对西瓜单产造成负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农户是小规模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会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无法降低生产成本。随着西瓜生产向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必须全面提高机械作业水平,来提高生产水平。

从期间费用来看,企业的期间费用占总成本的38%,远高于其他3种经营模式。销售费用和维护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部分,企业在西瓜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维护支出、产品宣传、销售费用高于直接物质投入,说明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生产经营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采取精细加工,精包装等措施,充分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扩大西瓜产销网络的规模,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强化对西瓜的品牌管理,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2.2 收益比较

从不同经营模式的收益情况来看,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净利润均高于农户,其中企业的净利润最高,为2 801 700元/hm2,其次是家庭农场48 162.75元/hm2,合作社23 671.35元/hm2,农户只有16 501.05元/hm2。

从西瓜的售价(图2)也可以看出,规模经营的西瓜单价都远高于农户,尤其是企业的单价卖到8元/kg,这和规模经营主体的固定销售渠道、销售对象以及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因此应该鼓励农户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不同经营模式的收益不同主要是因为投入的成本不同,高度规模化生产,对瓜苗到肥料、农膜、材料等农资的要求会更高,再加上对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因此收益水平比农户高。而农户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投入成本低,造成收益也较低,这也充分体现了规模化生产和技术集约、劳动生产率高的特征。

比较3个规模经营主体的收益情况(图3),企业的种植规模最低,只有3.33 hm2,但成本利润率最高,为2;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种植规模均高于企业,但成本利润率只有不到0.4的水平。说明不是种植规模越大,利润率就越高,只有在保证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化效率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2.3 规模经营模式成本效益比较

比较几个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西瓜生产经济效益最好的不是生产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而是适度生产规模的企业,说明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一方面适度规模经营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另一方面规模经营的组织效率决定了整个生产经营的效率。究其原因,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各个岗位分工明确,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合作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太松散,没有岗位分工,仅有社员之间相互交流,资源配置以及成本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比较完善,配备了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保证科学的肥料配比、科学的种植技术、完善的防病虫害体系等,而其他经营模式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低。三是在销售方面,企业有稳定的客源,有完善的销售体系,还在不断扩大销售市场,能够大幅度提高利润率,尽管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一部分固定的销售对象,但是仍有大部分的销售受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大,因而利润率没有企业高。

2.4 结论

2.4.1 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程度显著高于农户。3种规模经营模式的规模化程度都高于农户,均重视全产业链经营,企业组织形式尤为突出。

2.4.2 规模经营模式均重视销售体系的建设。规模经营模式除了重视对产前体系的建设外,还注重对销售体系的建设,在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还参与互联网销售,不仅大幅增加销售量,还提高了销售价格,并且明显高于农户。

2.4.3 规模经营模式均重视科技投入。规模经营模式与科研机构、推广机构联系密切,共同开发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并且积极配合政府农业服务部门进行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

2.4.4 规模经营模式的成本和利润均高于农户。比较4种经营模式的生产总成本,虽然规模经营模式的成本高于农户,但利润也明显高于农户。说明只有合理使用农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提高利润水平。

2.4.5 规模经营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一。从3种规模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来看,企业带动周边及远郊区县农户达到500户,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合作社,带动农户300户,家庭农场带动作用最弱,只涉及到当地村民。

3 进一步发展西瓜产业的对策建议

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推动了整个西瓜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但在生产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1 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深入了解规模经营主体对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加强可行性分析,加强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导、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3.2 引导企业、合作社建立第一、三产业整合机制

政府应推进企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发展,如观光采摘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使西瓜生产、销售、休闲和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第一、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西瓜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生产经营者收入提高。

3.3 加强科技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西瓜产业研究机构及其科研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西瓜生产户建立广泛的合作和联系,使研究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生产,更加有针对性;三是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传播给生产者[5-13]。

3.4 建立互联+西瓜政策补偿机制

为促进西瓜销售体系的建设,政府应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互联网+西瓜政策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实物补偿、项目补偿、技术补偿等方式,加大对互联网+的财政支持。

3.5 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强产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产前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良种、化肥和农药等农用物资供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西瓜的生产水平,确保产量稳定增产[14]。

4 参考文献

[1] 孙中华.积极引导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3(9):6-10.

[2] 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3(6):4-7.

[3] 赵亮,赵俊晔,张峭.北京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瓜菜,2014(5):78-80.

[4] 赵玉良,宋宝森.西瓜名头大:用产业、科技和文化铸就的品牌[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32):44-46.

[5] 朱冬梅.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8):110.

[6] 汤滢,胡宝贵.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24):281-283,286.

[7] 谷莘,刘树.北京市西瓜生产经营状况及其特征:基于大兴区62个村的调查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2):53-58.

[8] 郭洁,胡宝贵.北京市西瓜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世同瓜园为例[J].北京农业,2016(1):171-172.

[9] 钱贵霞,李宁辉.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农户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60-63.

[10] 白文军.北京农业由传统型转向都市型的发展轨迹:以北京庞各庄西瓜的品牌化发展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6):221-222.

[11] 徐茂.北京农民种植西瓜选择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5.

[12] 李岳云,蓝海涛,方晓军.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9(4):41-47.

第5篇

电子商务将给农资市场带来的改变

现有农资销售以经销商批发、乡镇农资店零售为主,不少农资店为谋取暴利,不惜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害农民。而农民苦于没有其他可信可行的农资购买渠道,购买大量假劣农资。当中假种子带来的危害最大,农民最为痛恨。

要彻底解决假冒农资的问题,就要减少中间批发环节,形成农资生产企业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具有可控的销售终端。

农资电子商务就是解决之道,所有的销售环节在网上进行,有全程详尽的购买、物流记录,而且抛弃了问题的根源――现有的参差不齐的农资批发零售商。减少产品流通环节后,风险降低、成本降低,形成最核心的两个竞争力:保真、低价。再通过宣传、跟踪服务、用户体验彻底改变农民的购买习惯,占有市场。

农资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可信可靠、专业的农资服务,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让农民得到实惠,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社会公共效益与市场经济并举。

农资电商更能保证农民利益

没有物美价廉的良种、农药与化肥,农业生产和效益难以保证。在我国放开农资市场后,以供销社与国营种子公司为主的农资经营渠道因为管理与成本原因,逐渐被挤出农资市场;而各类民营、个体小农资店受利益驱动,大肆经营假劣农药。由于量广店多,农资执法难以到位,假劣农资难以查禁,农民苦不堪言。

农民如果到城里购买农资,成本太高,太不划算,发展农资电商与农副产品电商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农民渴望用新技术新办法帮助其买到放心农资。

政府由管理与执法的难度,也希望新型农资经营模式的诞生,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以确保食品安全。

农民与政府的需求。随着电商环境的改善,借助农资电商这个新经营方式与技术手段,有望一举解决农民与政府双重难题。

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在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越来越大,不少农民苦不堪言,借助电商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生产投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买到放心农药。

农业生产主体转型的需要。随着工商资本不断下乡,土地集中程度加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兴主体涌现,大批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懂网、用网,他们呼唤农资经营模式转型。

农资电商的基础:农村“触网”越来越深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图1)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不断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务院在2013年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宽带中国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该战略现阶段建设重点就在农村,要求到2015年,实现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全面覆盖,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可以预见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将极大激发农村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广大农村将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农村上网的加快普及,老一代农民逐渐退出农业生产,新一代农民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农村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懂网也用网,一批新型的知识型农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能力和习惯。

电子商务大潮下的农资电商前景

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购物零售额不断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占比逐年升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涉足电子商务,几乎每个行业都必须直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涉足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为23.5%。部分重点行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7.6%和25.3%。(图2)

2014年5月29日,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网络零售额超过1.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

根据不同行业网络零售的特点和发展周期,网络零售占比也有所区别,一些行业已经达到较高的网络零售占比,如2011年化妆品的网络零售占比达到16.3%,3C类商品达到15.6%,服装则达到14.3%,农产品为1%。

参照网络零售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农村上网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网民的增长,湖北农资网络销售市场占比有望在5年达到市场总量2%,网络销售额达到2亿元;10年内占比达超过10%,网络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

如果传统农资销售渠道因为网络销售的冲击快速萎缩,网络销售的占比将会增长的更快。

我国农资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以湖北为例,湖北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200万亩,仅与水稻相关的种子化肥与农药市场规模就达80多亿元,全省农资整体市场容量在200亿左右。当电子商务销售额占到市场的10%,全省的农资电商即可超过20亿规模,全国农资电商容量达到数百亿元。

农资电商的发展路径探讨

――产品设计:从种子开始萌芽

先期以种子作为产品切入口,再逐步扩充到农药、肥料、农膜等农资产品。在农资产品中,种子是最基础最核心产品,应是打开市场的拳头产品,因为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更是假冒农资的重灾区,“保真、低价”将是种子电商销售的最大竞争力。而且价格和产品体系相对稳定,且价格让利空间大。

――渠道模式:用网线去打败农资店

农资电子商务的最大门槛有两个,一是农民很难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二是会上网买东西的农民不多。解决途径就是,拓展乡镇或村级网络代销门店加盟,让会用网络的人帮农民购买农资,这样就有了真人真店,农民放心,也没有了使用门槛。

――营销重点:大客户团购(合作社、农场、种植大户)

第6篇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百度百科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一直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垄断经营,由省、地、县三级农资公司独家批发,由供销部门的乡镇网点进行零售。直到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才使整个农资市场的流通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松动之后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市场的发展也不理想,即流通渠道过长、分销层次过多、产品常常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由于流通费用过高使得经销商的毛利水平比较低。渠道管理不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流通渠道并没有真正起到产销之间的桥梁作用。

国家对农资市场日益重视,2003年3月农业部了《关于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推动农资市场经营模式的确立及发展;2005年2月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农资流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这些措施促进了农资流通市场的快速发展。农资流通改变了原有的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农资的垄断局面,向渠道多样化发展,基本形成了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近千家,连锁门店3万多个。

从品牌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制造厂家创造品牌,流通企业推广品牌,消费者拥有品牌。所以,对于流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进行推广,选择什么样的厂家合作至关重要。在农资流通行业发展里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尴尬,那就是品牌选择问题,农资流通行业品牌集中度低,缺少一大批消费者耳熟能详、高知名度的强势品牌,仍然还是以区域作为产品的流通和消费基础。即使农资行业的两大巨头中化化肥、中国农资也没有实力使自己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农资流通行业的品牌发展无论在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是实际工作的推广中,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深入、全面的体系。农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品牌发展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更注重投入少、收效快的营销策划,而对于能够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品牌建设却极少关注。

众所周知,产品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是只有贴牌,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对于消费者来讲,有品牌的农资产品不仅在质量上能给予消费者以保证,更重的是他能满足消费者在消费时的那种安全感,从心里上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品牌代表着一贯的承诺,品牌对于顾客不仅意味着他们消费的产品、享受的服务源自何处、出自谁手,而且与一定的质量水准、品牌信誉贯穿始终。一个品牌代表着一定的产品、服务质量,凝聚着企业的形象和顾客、公众和社会对它的评价,吸引着相对稳定的、忠诚的客户群。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品牌意味着客户忠诚,意味着稳定的客户群,意味着同一品牌覆盖之下的持久、恒定的利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农资流通企业,想要保证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能只追求高利润、效果差的坑农产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重要的是口碑,这是企业对农民朋友负责的态度以及问心无愧的商业道德!

第7篇

为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三农”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工商机关认真开展肥料农药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严重坑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肥料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和完善肥料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民利益。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职责到位

切实加强肥料农药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我市各级工商部门都高度重视,将肥料农药监管和农民群众利益摆到了重要高度;大力加强肥料农药市场监管,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对不合格和劣质肥料农资产品的查处和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不合格肥料农资和其它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坚决把不合格肥料农资产品清除出农资市场,切实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完善肥料农药市场监管,实行“五严”措施

“五严”。一是严格农资经营户备案制。凡从事农资经营的,必须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以便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二是严格留样备查制。解决时间跨度长,实物取证难、农民投诉难等问题,变事后查处为事先防范。三是严格落实“两帐两票一卡一书”责任制。与经营户签订责任书,督促其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四是严格“四定”监管责任制(即定人、定岗、定片区、定责任)。五是严查八种违法行为。严查生产、销售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行为;严查生产、销售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或批准生产、销售农资商品行为;严查生产、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严查虚假标识、标识不清、商标侵权行为;严查利用对产地、质量、商标虚假标示等手段,冒充进口化肥行为;严查制作、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虚假农资广告行为;严查利用境外虚假登记的企业名称,以委托加工、授权使用、监制等名义加工生产“傍名牌”产品行为;严查农资经营中的商业贿赂行为。

区工商局依据国家总局第45号令《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实施方案》。由于领导重视、方案周密、措施有力,全区农资监管工作取得了成效。

三、认真检查,强化监管,确保实效

肥料、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我局深刻认识做好肥料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红盾护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加大力度,把加强肥料、农药市场监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充分发挥农资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监督和指导,确保农资市场的有序竞争;二是保障农资质量,进一步完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已形成了农资公司—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农资连锁配送站—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四是开展种子、化肥质量监测。1-6月我局抽检化肥、农药等农资111个批次,配合省局抽检肥料农资商品23个批次。通过检测,有效地防止了不合格农资流入农村市场。五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严厉查处不合格肥料农资产品,坚决把不合格肥料农资清除出农资市场。

截至目前,我市各级工商机关共出动执法车辆354台次,执法人员2367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3898户次,检查农资市场504个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60件,案值32.4万元,没收查扣物质520530.97公斤/台、件,取缔无照农资经营户50户,受理农资投诉25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77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辨别真假难。一方面,农资品种花样繁多,伪劣农资从表面观测往往难以确定其真伪,执法检测手段的缺乏造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涉案农资鉴定费居高不下,一份化肥质量检验报告少则两三百元,多则上千元。质量检验报告成本高等因素,客观上造成农资市场打假成本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资真假的辨别。二是监督管理难。当前伪劣农资销售市场都在农村,并且越是偏远的山区和小村落越有市场。部分假劣农资还打着“送货田头,服务农民”的旗号,运到村边地头进行抛售,且流动性强。由于农村地大面广,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原因,执法部门对这些“上山下乡”的农资监管存在一定的盲区。三是打假罚劣难。农资经营主体杂乱无序,多为个人承包经营,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宗族观念浓厚,造成执法环境差,当事人自觉履行行政处罚率低,查办的案件常常出现“办而不结”、“处而无罚”现象。

第8篇

一、农机专合社建设情况

我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三个,从事农机收播作业人员80余人,拥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180余台,其中以大型收割机、旋耕机、坐式插秧机、油菜(小麦)播种机为主。按照“入社自愿、统一运作、盈亏共担”原则,吸纳300余户农户以土地入股联产经营,目前已入股土地900余亩。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合作社以资金、农资、农机具、生产技术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采取统一品种、农资、机耕、机种、机收、病虫害防治方式全程农户种植,收获时节,由合作社统一分红。运行半年以来,在水稻收割和油菜示范片建设过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挥出显著的效益,实现了合作社、农户双赢,促进了我镇农业经济再获丰收。

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效益发挥情况

目前,在远波农机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下,我镇总耕地98%实现了机耕、机旋,大春水稻约20%实现了机播,由于技术限制玉米产业基本还是按传统种植模式人工栽植、人工收获,90%实现了机器脱粒,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良农机作业水平,力争使玉米产业实现机收机播;水稻、油菜等作物也基本实现了机收、机播,为整合农机进一步壮大远波专业合作社,我们将多措并举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把人民群众从传统农业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影响和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客观因素

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现代化经营:

1、地块较小,家庭户独自经营,不利于机械发挥作用。

2、土地流转费用太高(600斤黄谷/年),折款810元每亩。较成都双流、崇州600元每亩,每年高出210元每亩,规模经营农业无多大收益,导致流转土地大多种植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或中药材。

3、入社机手太少,单打独斗,互相杀价,投入回报周期长,积极性低,没有形成合力。

四、下步工作努力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立足本地地域特点,广泛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发动和带领群众踊跃参与农机专合组织,推进新型农场和新农村建设更上台阶。

1、进一步整合远波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机手,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不断完善专合作社运行机制,力争打造全县领先、全市有名的新型农机专合组织。

第9篇

关键词:农资市场;长效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0-1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资市场也跟着日益开放和活跃,这在方便农民的同时,一些纠纷和投诉现象也不断发生,对农资市场的发展形势是很不利的。

1 现在农资市场状况和监管难点分析

1.1 当前农资市场的经营点过小而且过于分散

农资市场的大部分都分散在各个乡村,经营点的规模普遍很小,大多数都是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存在着工商所的工商人员数量少、任务量重等问题,使农资市场的监管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升高。

1.2 农资市场的经营主体过乱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资市场日益放开,以往的传统格局被取代,一部分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加入农资市场,这些经营者一方面给农民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承包经营,有一些个人本来没有经营的权力,却靠着承包的名头,在缴了一些承包费用之后,以农技服务站或是供销社的名头建立一些连锁店用以经营农资,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际上却是个人经营。其次是经营范围超标,因为农资销售有一定的季节性,某些日用品店为达到利益,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也经常贩卖一些农药、化肥等相关农资产品。还有一部分是无证经营,有一些经营者是在没有营业执照的基础上进行农资经营,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没有基本保证,这对于农资市场产生了极大的不利。

1.3 一些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素质低下

在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打工,一些中老年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文盲和半文盲。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就造成了部分监管制度很难施行,并且缺少对应的农资技术知识,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出有助的售后服务。消费者文化素质低,甚至看不懂产品的用法用途,对自身利益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1.4 一些相应部门的监管水平不足

农资监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农资市场相对应的主管部门有农业、质检、工商等,各个部门的工作者业务素质不同,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执法手段也不同,仅仅会从产品的厂址和名称、有效保质期限、广告信息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这对于农资产品的质量和监管体系很难形成较高的防范措施。

1.5 部分农资产品的自身问题多

近几年来,在工商部门的大力护农政策下,假冒伪劣产品有所减少,但是虚假夸大广告宣传、侵权等问题仍旧较多。

1.6 针对农资消费的维权难度大

对于农资纠纷事件,要由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清楚产品生产的全面过程,如果是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要送到上级机构进行检测,周期过长。一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购买一些农资产品过程中,不知道检查产品合格证,不懂索要凭证和保留发票,在纠纷事件发生时,也不知道要保留样品,对于处理和索赔上产生了一时难以解决的局面,对于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农民对于一些损失不大的行为自愿放弃投诉。

2 加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的相应对策

监管农资市场的目的在于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被侵害,使农民都可以对农资产品买的放心、用的舒心。对于上述的一些问题,针对怎样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给出解决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创造良好氛围

对运用广播、电视媒体的方法加大宣传,加强农民在购买农资产品时对产品的识别知识和使用常识,以此来提高农民的自我防范意识。还要通过媒体手段大力加强对打假工作的宣传,让一些不法经营者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应该承担的后果,也会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升。

2.2 成立农资经营者责任制

对农资产品经营者的类型进行严格把关,对新申请的经营单位做到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现象。对已有的农资经营单位要定时做好规范工作,遇到不法的经营者给予清理整顿,彻底全面的保障农民利益。

2.3 建立制度和章程,抓好对农资市场的责任落实

对供销社等部门建立起专门针对农资市场的管理机构,派遣专人负责平时工作,成立经营者准入把关、产品质量咨询、农资产品退换和赔偿等相应机构。工商部门应对这些机构给予积极的指导,使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成为人人有责的工作,对农民利益起到维护作用。

2.4 培养示范典型,做到以点带面。

针对农资产品经营的现状,可以对部分经营突出的经营点开设监管示范工作,示范点必须具备完善的经营管理条目,通过培养示范点,对其他经营者进行全面推广,以达到逐步统一、共同进步的作用。

2.5 创建不法信息预警纰漏制度

在一些农资市场相应部门中开设举报电话,农民在购买、使用农资产品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向相应部门进行咨询和投诉,使农资产品的经营模式变得更加透明公开化,对于一些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能够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和处罚。

3 总结

农资市场的相应管理部门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和规范,加强农资市场的长效监管措施,全面的保障农民的利益,是近几年工商部门一直在思考与分析的问题,也是工商部门对监管措施进行创新,提高其在社会中形象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现有的现象提出几点分析和解决方案,争取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涛,潘小镇,刘小燕.保障放心农资下乡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01).

[2] 栖岩.乍暖还寒话农资[J].大众标准化,2006,(04).

第10篇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老百姓对农产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受农民购买使用行为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农资市场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农作物种植结构经济作物面积在扩大,粮食面积在缩小。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现代农民一只脚踏在田里,一只脚踏在市场,一只眼睛盯着经济效益,一只眼睛盯着种植作物。以经济效益决定种植结构。

二、使用主体由单个农民(散户)向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类公司等为代表集体购买为主的方向过渡。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可以预见未来种田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农业类公司。其他行业资本流向农业成立农业类公司,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实现工厂化耕作,产品到市场上出售,走商业化市场化道路。(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一户的土地进入合作社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耕作。(三)种植大户。各类种植大户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三、商品有效成分含量由低含量向高含量方向发展。现在农民对农资商品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追求高效果以减轻劳动强度,反映在农药品种上要高浓度、高效果,肥料也是如此,如复合肥五年前低含量好卖,现在45%含量农民都嫌低了,51%含量2010年成了香饽饽。

四、品种结构农药杀虫剂、杀菌剂受气候影响过大,近年来销售量呈下降趋势,而除草剂销售量在稳定增长。就一般而言,雨水偏多年份农作物病害严重,连续天晴高温农作物虫害严重,就是说病虫害具有不确定性。反观草害却不受气候影响,这两年农资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没虫,没病,草照长,肥照施。”并且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也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农民对除草剂依赖性提高了,除草剂销售量呈上升趋势。这也符合世界农药品种结构中杀虫剂下降、杀菌剂稳中有升、除草剂大幅上升的趋势。

五、技术服务意识由只管经营向着商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相结合方向发展。随着农资市场竞争加剧,不少经营者发现只管卖肥售药经营模式已经落伍。因为你是卖肥售药的,商品效果说的再好农民总认为这是“老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尤其现在农药品种相同,效果相差无几,服务配送每家都能做到,问题就在于农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买你的货?这就是技术指导决定了购买行为。

六、新品种接受能力。农民对新品种接受能力增强了,对常规品种需求反而越来越少。现在农民对农资商品效果越来越看重,因为没有效果的品种再便宜也是最贵的,而新品种效果好,没有抗性,即便价格贵点农民也能接受,尤其经营者受利益驱动,新品种往往是首推促销力度很大,农民从接受到大面积使用,时间大大缩短了。

七、价值取向。不少农民由买便宜的变成购买效果好的为首选。原来农民购买农资商品价格作为首选,就是要买便宜的,也许是农副产品价格、劳动力成本低,病虫害抗性不严重等因素造成的。近年来,农民使用农资商品水平有了很大变化:(一)商品意识提高,农副产品不但要提高产量,更要提高品质,到市场才能卖个好价钱,所以要求农资产品效果一定要好。(二)劳动力成本提高,价格便宜而效果不理想,打不死虫治不好病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又要买药重新补治,不但增加了购买成本,劳动力成本也在提高。效果好的农资商品减少了使用次数,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农资商品使用者农民“口味”在变,导致了部分农资零售商、经销商也跟着变,“我就是要卖效果好的品种”!

八、品牌意识。由无品牌意识变为有品牌意识。农资商品经营以前不注重品牌,尤其供不应求年代,根本就不讲品牌。随着农资商品进入供过于求时代,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化尤显重要。品牌品种反应在农资商品经营上起到两个作用:(一)招商,不管是农民还是经销商都是冲着品牌而来,谁掌握了优势品种谁就占领了经营制高点,增加了吸引力,所以有意无意间起到了招商作用;(二)引资,农资经营中赊欠严重,由于优势品种一般不赊欠,而是现款交易,甚至预收货款,从而起到了引资作用。经销商在品牌品种的同时,把自己企业在当地打造成品牌,只有把自己企业形成品牌,才能更有力量吸引强势品牌制造商,才能更有力量吸引零售商,才能取得更好经济效益。

第11篇

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根本宗旨是以快捷的手续和低廉的价格将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及时准确地供应到农民手中,基本要素是时限、品种、数量、质量和与其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发展目标是建立由农资配送中心、直销店、自由连锁店、加盟店4级梯形结构构成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完善农资直销、连锁营销和统一配送机制,满足农业生产对各类农资品种、数量、质量的需要。故应根据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山区与平原的地域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多样性等特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转换机制,建立以连锁经营、龙头带动、股份合作、专业协会、企业直销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形式的主体模式。

在农资经营中,加强农资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以农资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的主渠道经营体系,可对粮食安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也存在购进渠道混乱、产品价格管理难度大、坑农害农不法行为时有发生等实际问题。一个农资经营单位的产品来源较多,同品种不同产地、同品种不同名称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经营过程中,个别商家为谋取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对一些紧俏品种竞相抬价,又对充裕品种相互压价出售,导致同一品种在不同单位的零售价格相差较大,给农资市场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受利益驱动,每年都有一些经营业户无视法律,置农民的利益而不顾,售假贩假,坑害百姓,需要对农资购销渠道进行理顺,严格把关。

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开展县域农资连锁经营,按农业区域建立农资物流中心和连锁店,形成规模化营销网络和便捷营销机制,对于提高农资市场经营效率,加快农资流通,理清农资物流渠道,规范农资销售服务,控制农资产品质量,方便农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县域农资连锁经营的核心工作要以网络经营和直营与加盟等方式为手段,以方便农民群众为目标,以农资打假扶优为保障,实施“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全面铺开”三步走战略,逐步建立起与农业发展相适应,体制合理,功能完备的新型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2.县域农资连锁经营的目标任务

2.1明确连锁经营网点条件

连锁店须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资格,负责人须是营业执照注册人,并有3年以上农资经营服务经验和素质,熟悉业务和当地情况,诚实守信;有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经营的固定营业场所和仓储设施,环境整洁,购销两便;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力带动和销售能力强;拥有一定资金实力,债务少,并能在规定期限内及时结算,不拖欠;在以往经营中,出现技术责任事故少。加盟分店的经营人员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店长须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各类农资和农学技术,会搞经济核算,并持有上岗证;店员须熟悉农资产品的使用和储藏知识,会做销售台帐和经营档案。连锁店和加盟分店的设置要求在同一集镇和行政村只设1家连锁店或分店,并确保1家连锁店有200hm2的作物种植面积,1家分店有50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同一线路上的连锁店须设在不同乡镇区域,分店间隔2~3个自然屯[1].

2.2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全面铺开”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以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县供销总社为龙头,以各乡镇农技推广站和供销分社为骨干,制定优惠措施,采取“直营”、“加盟”等形式,有选择地吸纳村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私营业户加盟连锁网络,按照农业区域布局,分片开展农资连锁经营试点。第二步,以分布在各农业区域内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和供销分店为主,搭建区域性农资连锁经营主体框架,发展网络成员,使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规模扩大到全县各个乡镇和行政村,销售服务面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屯和农户,形成系统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经营网络辐射各农业区域内的主要农产品基地。第三步,由乡镇向村社延伸,更加广泛地吸纳基层组织和社会成员,发展网络成员,形成能够触及到各乡镇村屯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在全县范围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架构[2].

2.3规范农资经营管理

在农资连锁经营上,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五统一经营模式。统一标识是在各网络成员的门面装潢、营业场所设置上统一悬挂标准化招牌,并标注连锁序列编号;统一配送是以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县供销总社为配送中心,统一办理连锁经营的各种相关手续,并对送货车辆统一标注“放心农资”字样与化学危险品安全标识,采取定时与突击配送相结合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把各类农资品种及时送到各连锁网点[3];统一质量是指配送中心在货源采购中,须严格进货渠道,严把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入库,确保商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统一标准要求县农技推广中心须针对全县各地各区域的各类大宗粮经作物在品种选择、科学施肥、防治病虫草鼠害、安全施药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技术辅导资料,定期向广大农资经营者和农户传授农资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确保技术服务到户;统一监管是在农资连锁经营中,以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为主体,成立县农资连锁经营监督检查小组,对加盟连锁网络成员及其各经营环节进行监管,严格把握各连锁成员的经营动态。

2.4建立连锁经营约束机制

在建章建制上,实行严格的分离式核算制、经营业务一体化管理、责任追究制和承诺服务制。各连锁店、分店与县配送中心分别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5].在农资采购供应和价格等经营业务上,各连锁店和分店由县配送中心统一指挥和调度。在出现技术和责任事故时,凡由配送中心统一配送的物资,由配送中心承担责任;连锁店自行采购的物资,责任由其自负,并追究其是否属擅自违规采购进货的责任。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要在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商品质量和经营作风等方面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并将承诺内容制成匾牌,悬挂在各连锁店和分店的醒目位置,便于群众监督。

3.县域农资连锁经营的主要措施

3.1建立支持体系

成立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主持下的农资连锁经营工作小组,落实责任,确定目标,搞好规划,并付诸实施。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县供销总社协作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的货源支持体系、信息管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农资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合作,组织充足优廉的货源,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实现信息化管理,在货源调配、价格、服务、质量、财务等方面实行动态服务,保证连锁经营网络运行的畅通。

3.2加强行风建设

建立行风建设目标责任制、行风责任监督制和对严重失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当事人的追究制,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纠风治理,标本兼治,规范主体经营行为、服务行为和办事行为,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约法三章,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经营管理面貌。

3.3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在农资连锁经营中,配送中心、各大小连锁店、分店要与广大农民接触交流、和谐共处。实行诚信承诺,公示上墙,自觉践诺,提高连锁经营的透明度和信誉度[5].利用媒体和现身形式,宣传农资连锁经营规则和法律法规,使群众真正了解和支持农资连锁经营,主动献计献策。依法打击见利忘义、与民争利和坑农害农不法行为,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性诚信氛围和诚信环境。

第12篇

农资加盟连锁经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冒出了很多家。这种现象其实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心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然而,市场是残酷的,不管你出于什么心态、想法,赚钱也好平抑物价也好,违背市场规律必被淘汰出局,市场是不相信口号的。

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不管你采取何种营销模式。这要求你必须对你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改造优化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农资产品的营销也不例外,农资市场既有市场的共性又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

一、 农资产品及市场的特性

农资产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产品。它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

1、 农资产品特性

农资产品包括范围很广,有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码放、技术含量高、产地不一等。仅种子一项就包括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油料作物;粮食作物又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小麦中有分冬小麦和春小麦。这些足以说明名品种多。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病虫害、同种作物不同生长期又有着不同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害又有着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这就要求不同的病虫害使用不同的农药进行防治,要求不同的防治方法。

2、 农资市场特性

农资市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农村,有山区、平原;水浇地和干旱半干旱之分。这决定了农资市场有着与其他市场不同之处:市场分散;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市场受气候条件影响严重;有着强烈的季节性;农产品价格影响农资产品销售量。

二、 农资市场现状

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农资市场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国家对农资生产行业管理缺乏前瞻性,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使得农资产业进入极为容易,再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资行业有着较高的利润空间,大量行业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得农资生产企业数量剧增,形成产大于需。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造成供大于需的原因之一。

分销网络以个体经营为主。改革开放后,原国有农资经营单位的职工和农业技术人员纷纷另立山头,加入流通领域单干,逐渐形成了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分销网络。随着农资流通体制有计划向市场的快速过渡,生产企业完全摆脱了旧的农资流通体制的束缚,又促使了这种网络的快速形成和稳定。

竞争剧烈,价格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厂厂之间为了争夺市场,出现了大量铺货,形成大量呆死账无法收回。商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已降再降,经销商已无利可谈,于是反过来又向生产厂家索要利润,迫使厂家有降价,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 制约农资加盟连锁经营的因素

连锁经营要求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策略和统一服务规范,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操作程序规范化;集中控制质量和服务水准,易于品牌建立和市场扩张。然而加盟的管理其实就是利益的管理,加盟者买不买你的帐关键在于有无利益可图。至于形象、品牌、服务等都是以利润大小为中心。因此,农资连锁经营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 品牌

农资市场长期以来的恶性竞争和混乱的市场流通秩序不仅让不法投机者有机可乘,还严重制约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规模扩张速度,从而使行业内资源整合难度加大。尽管出现了一些较为有名的农资企业,甚至在股票市场挂牌上市,但仍无孕育出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异常突出的名牌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

连锁经营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资本和品牌的规模型扩张战略,在没有现存强势经营品牌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连锁经营方式来建立品牌是一种要付出极大代价的行为。

2、 资金

现有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严重缺乏,况且融资渠道有限,这严重影响连锁企业规模的壮大。连锁经营是依靠大规模的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然而资金的不足无法实现这种操作,这些势必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不佳。其实这已在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中表现出来。加盟可以融到一定的资金,但这是建立在加盟者对加盟经营预期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行业外的资本金在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农资行业连锁经营的利益空间及前景。但是,由于行业背景、农资市场经验和农资技术的缺乏,这些资本金仍在农资行业外徘徊。同时,农资生产企业对这些资本进入农资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尽管他们具有其他行业连锁经营的成功经历,因而对这些资本的支持不够。

3、 信誉

信誉对一个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来讲可谓是生存之本。信誉危机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生产企业;其二是加盟者。生产企业对你的信任程度决定对你的支持程度,决定企业利润的大小。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你有无完善的营销网络、你的营销能力、和资金上的。而加盟者对你的信任程度事关你的销售网络能否快速建立、完善、稳定。这种信任很现实,是建立在你能否给他们带来大的投资收益。货款回笼是目前生产企业最为头痛的事,尽管生产企业感觉到完全依靠现存销售网络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这种销售网络已基本稳定,具有相对高的可靠性。而对连锁这种新建立的销售渠道却充满着怀疑,完全依靠一个经销商来包销所有产品风险性太大,尤其是在资金回笼上。

4、 技术服务

农村因为通信较为落后,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很少,形成大量的信息无法到达农民手中,指导农业生产。由于农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品质、使用方法知之甚少,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造成成本很高。鉴于这些情况,农业技术服务已成为农资产品销售推广中开路先锋。各种技术讲座,技术培训以及示范村建设都发展成为农资企业占领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由于农资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高、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市场分散,因而技术服务就存在极大的困难,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这样会造成连锁企业经营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5、 原有分销网络

生产性企业均与现存销售网络、分销渠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家基本上都是采取了制。加盟连锁的开展势必使销售渠道扁平化,打破了原有的供应链,绕过总经销商和二级批发商走向终端销售,这直接损害了总商和二级批发商以及部分零售商的利益,串货现象将不可避免,价格控制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原有债权债务将成为生产企业无法逾越的鸿沟,制约对连锁企业的支持力度。

6、 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

信息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中,它的作用是使管理活动中的各个层面能有条不紊的协调工作。因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在连锁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品信息、物流信息、库存信息、资金流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客户信息等信息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都处于动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一个信息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经营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亏损。现实中的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7、 货物仓储与配送

货物每天都有出进,每一个店的出货量和品种都不相同,这便要求对每个店的日销售情况都有详细准确的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情况和市场销售趋势给予货物的补充。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分布合理的储藏场所和快捷灵活的配送系统,而且这还必须和信息系统密切配合。这无疑加大了运转费用,增加了经营性成本,降低企业预期利润。配送中心设立在什么地理位置,需要多少配送车辆,运输费用由谁承担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

四、 结论